时间:2023-09-01 16:5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本计算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企业 产品成本 计算方法
企业进行产品成本计算的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帮助,所以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应该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同时,产品成本又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生产的类型及其特点对成本计算的方法影响很大。
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企业采用哪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生产的特点。每一个企业或车间,都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可分为连续式和装配式等两种生产形式。
装配式生产是指各车间的生产是平行的,各自投料、制造出各自的零件(部)件,然后由装配车间将各零(部)件装配成产成品的一种生产形式装配式生产实际上也是多步骤的。
按产品生产组织形式,企业生产一般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等三种类型。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重复生产一种或若干种产品的生产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少,每种产品产量较大,专业化水平较高,如纺织业、造纸业、面粉加工业、盐业等的生产;成批生产,按照批量大小又可以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等两种类型,大批生产批量较大,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重复生产品种相同的产品,与大量生产相接近。小批生产批量较小,与单件生产相接近;单件生产的企业,产品品种多,一般不重复生产,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指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对象和程序,归集生产费用,并按期把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构成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并确定成本明细账中的成本项目;明确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选定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确定成本计算期;选择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并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各种费用经过横向、纵向的分配,最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都记入了“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再经过一定方法的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这只是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当然各个单位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自的生产特点和要求是不同的,所以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企业采用什么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特点。产品生产特点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关系,主要从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程序、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划分等几个方面来表现。
1.成本计算对象是为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生产费用的各个对象,也就是成本的承担者。成本计算对象应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确定,具体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企业,其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是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前提,是构成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各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主要标志。产品生产特点客观上决定着成本计算对象,即计算什么的成本。但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还要考虑管理上的要求,因为成本核算是为成本管理服务并提供资料的。
2.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计算要求不同,成本计算期也有所不向。在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要求定期按月计算产品成本,即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在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通常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作为成本计算期,所以每批产品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程序,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其用途,采用一定的方法记入相关账户进行归集,然后分配,最终汇总记入各产品成本的方法和步骤。不同类型的企业,出于其生产特点不同,所以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程序也存所不同。尽管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程序有所不同,但基本程序是一样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步:设置相关账户,汇总、分配各要素费用,分配结转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
4.如果期末没有完工产品,那么“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所归集的费用,即为该产品的期末在产品成本,不需要分配生产费用。如果期末没有在产品,所有产品均完工,那么“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所归集的费用,即为该产品的本期完工产品成本,也不需要分配生产费用。如果期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那么就需要将“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所归集的费用,按一定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成本计算的对象、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等都有所不同,由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产品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于种。品种法是以产品的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分批法是以产品的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大要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分步法是以产品的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多步骤生产而且管理上也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不论哪种生产类型,也不论成本管理要求如何,采用哪种成本计算方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计算出产品成本。品种法是三种基本方法中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个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不一定一样,其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也就可能不同。一个生产车间内部,可能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其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也不同,为了更好地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此时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就会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作业概念的会计内涵及其表述
作业这一概念是随管理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许多企业竞相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手段,制造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两种制造系统都强调生产工艺环节的可分解性,当我们把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区分为一个个可独立环节时,这些可独立环节就是具有管理学涵义的作业。基于此而实施的管理一般称之为作业管理。
美国学者科勒最早试图把作业概念引入会计理论。科勒早在1941年就注意到作业成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可能性。他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项大型建设项目以及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做的贡献。由于这种作业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因而其作业会计思想并未得到实质性拓展。进入九十年代,布林逊认为: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这种作业观虽然仍着眼于作业管理,但指出了作业消耗资源的状况,将作业与价值耗费联系起来,从而使作业概念初步具有了会计学涵义。正是在这种作业观指导下,作业成本计算法得到大量而普遍的研究并风靡全世界。
可见,作业概念会计内涵的拓展导致其外延的限定,从而使其体现出在会计领域得到应用的方向和可能性。但是,由于对作业概念会计内涵认识尚不足,就目前情况看,我们仍不能将作业概念直接纳入会计学范畴中来。在会计领域中沿用作业概念尚需进一步拓展其会计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界定作业概念的会计内涵:
1.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中,尽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仍然不乏人的行为的参与。人仍然是现代企业中各项具体生产经营工作的主体。也即是作业的主体。
2.作业消耗一定资源。作业以人为主体,至少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作业是人力作用于物的工作,因而也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在用计算机作为作业手段的高度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计算机因使用而耗费的价值也应计入作业成本中去;等等。
3.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在一个完备的企业中,其现代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过程的可区分性就越强。这样,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按照每一部分工作的特定目的区分为若干作业,每项作业负责完成该作业职权范围内的每项工作,这些工作互补并且互斥,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作业目的不同于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如采购作业,负责适时为生产提供材料,但就该作业内部看,仍然包括若干项具体工作,有人负责与供应商建立固定联系,有人处理款项结算与材料交接,有人负责材料运输等等。之所以把这些工作确定为一项作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作业动因,因为这些具体工作都可以归属为由该作业动因发生。所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
4.对于一个生产经营程序设置有欠合理的企业,作业可以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这里,非增值作业虽然也消耗资源,但并不是合理消耗,其对于企业提供最终产品或劳务的目的本身并不直接做出贡献。如企业内部产品的搬运作业,以搬运距离作为动因消耗资源,但这种搬运作业可以通过采用缩短搬运距离即紧凑经营过程的方式予以逐步消除,因而一般被认定为非增值作业。
5.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从会计角度看,由于作业区分依据是作业动因,而作业动因对于一特定企业是客观的,因而作业范围是能够得到本质上的限定的。
综上所述,被引入会计领域的作业概念的内涵要丰富很多,会计上的作业是指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这种拓展了内涵的作业观使作业管理手段可以广泛地与作业成本分析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改良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
(二)对作业的基本分类
对作业进行科学分类是确认作业的基础。因而,作业分类非常重要。在作业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专家们试图提供一些标准的作业确认方法供实务界采用。如杰弗。米勒和汤姆。沃尔曼这两位现代制造过程的研究者把作业分为逻辑性作业、平衡性作业、质量作业和变化作业这四类;罗宾。库珀则把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过程作业这四类等等。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分类理论性太强,缺乏实务操作性。确认作业的理论依据应是前文所述作业的会计内涵而不是其它,确认作业的实务依据则是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即作业动因。作业动因一般可以根据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各作业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作业方式的直接量化单位,如批次、产量、工时等等。从这些基本认识出发,笔者把作业分为三大类:
1.不增值作业。指那些企业渴望消除且能够消除的作业。
2.专属作业。指为某种特定产品或劳务提供专门服务的作业。专属作业资源耗费价值应直接由该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负担。
3.共同消耗作业。指同时为多种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作业。共同消耗作业又可按具体作业动因不同分为如下几小类:
(1)批次动因作业。即服务于每批产品或劳务并使每一批产品或劳务都均衡受益的作业。如分批获取定单的定单作业,由于获取每一批产品或劳务定单的作业耗费大体相当,一般被确认为批次动因作业,等等。
(2)数量动因作业。即使每种产品或劳务的每个单位数量均衡受益的作业。如包装作业等等,每件产品都均衡受益。
(3)工时动因作业。即资源耗费与工时基本成正比例变动的作业。如各种类型的机加工作业一般被认为工时动因作业。
(4)价值管理作业。指那些负责综合管理工作的部门作业。如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一般被确认为价值管理作业。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工作从功能上看是一种价值管理工作,因而,其作业资源耗费价值一般应按其他作业已分配至各类别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比例分配这些不同类别产品或劳务。
二、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
作业概念最初被引入会计领域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因此,作业观念最直观地对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观念化的作业概念比之于作业概念本身(指尚未深及其会计内涵的作业概念)对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要深广得多。这表现为,作业观念不仅能改进成本计算具体方法,对成本观也深有影响。
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与传统成本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成本内涵的认识不同。传统成本观认为: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尽管对成本应包括的客观内容及成本的经济实质进行了概括,但这仅仅是揭示了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内涵。要揭示成本在会计学意义上的内涵,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成本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来进行。而作业观念下,正是从此出发来认识成本内涵的。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项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在这里“作业键”同时出表现为“价值键”,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即最终产品的成本。可见,作业观念下,是把作业作为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的中介,成本是一个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的概念。
第二、对成本计算对象的认识不同。在传统的成本论下,人们较为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其集中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单一性上。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而在作业观念下,人们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的形成原因,从而它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即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均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第三、对成本经济内容认识的不同。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成本项目。
而在作业观念下,产品成本则是指完全成本。就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观念下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作业观念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价值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作业管理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
三、关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一)我国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可能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较好的应用势头,我国也不能对这种方法无动于衷。事实上,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也一直在寻求更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阎达五教授很早就建议把“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作为重点应用理论研究课题,邯钢则在实践上实施“成本一票否决制”等颇具我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这表明,我国已经有了实施更新的成本计算法包括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必要性。
我国也具备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可能性,这体现为:
其一,我国老一辈会计学家在摸索我国成本核算模式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成本核算资料,有深厚的理论积淀,这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许多企业基于成本管理的需要,呼应责任会计系统,创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考核方法,责任考核观念深入人心,作业成本计算法按作业划定责任中心,能满足实务需要。
其三,电算化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可以处理更丰富、精细的成本核算资料,也能提供更多的生产参数,用于作业成本计算需要。
其四,生产组织程序日益现代化,许多企业引进或创设了全自动化的作业车间,这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手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了现实基础。
当然,对作业成本计算法,我们还应研究其在我国应用的范围和条件,并非所有企业都可采用此法。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法适应于现代化作业手段和制造环境,一般只有那些产品生产组织程序已经设计成熟,并采用计算机监控生产作业的企业才适合于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在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时,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怎样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是关系到该方法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下面分别加以探讨。
(二)关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计算对象
在作业观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被区分为互补互斥的若干作业,这些作业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吸纳资源价值,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最终产出提供服务。产品成本表现为各类资源流出的价值经由作业流入产品这个物质聚合体的价值和。由于每种资源被多种作业吸纳,每项作业又服务于多种产品,因此,要计算产品成本,并同时满足成本控制和生产过程分析的要求,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有必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成为归集和分配价值耗费的独立环节。
以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指在资源层次对资源进行分类,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从而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品吸纳的各类资源耗费价值。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如果把整个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作业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因此,资源可以简单地区分为:①货币资源;②材料资源;(对象资源);③人力资源;④动力资源;(手段资源)等几类。把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有利于在资源层次把握各类耗费的合理有效性。资源是一个物质范畴,资源进入作业系统,并非都被消耗,即使被消耗,也不一定是对最终产出有意义的消耗。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只把有意义的资源耗费价值计入作业成本,而无益于产品形成的资源耗费价值则应通过期间费用汇集,不计入作业成本。
作业无疑是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最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作业分类的基础上,应对各项作业设立成本库,汇集各项作业实际吸纳的有效资源耗费价值。由于作业可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同样,我们一般也只将增值作业耗费价值计入产品成本,而非增值作业耗费价值计入期间费用。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有利于相对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还有利于成本分析和考核。既然作业吸纳了资源,搞清了作业状况,就搞清了资源耗费状况,减少了作业就堵塞了资源耗费的渠道,这都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基本依据。
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成本计算的终极目标。应分别不同产品开立成本计算单,按作业种类设立成本项目汇集参与各该产品制造的各作业转入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论述只是就小规模制造企业而言。对于大型制造企业一般总可以按产品系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制造中心,每个制造中心一般只生产某同一系族产品,每个制造中心即相当于一个集供、产、销于一体的小型企业。如果某个企业或制造中心包含的作业种类很多,我们还可以依据工作组合的可独立性和工作组合内容的可分解性将这些作业区分为一个个作业中心,每个作业中心包含若干项同类项作业,共同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产品制造功能。这时,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也应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价值耗费。这种情况下,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既是成本计算对象,又是责任考核中心。
另外,从最一般的情况看,任何一个组织,只要发生资源耗费,我们总可以将这种耗费从发生原因上归结为某作业耗费。因而,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并进而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具有普遍性意义。
(三)关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计算程序
一般而言,成本计算方法系统化的“支撑物”是成本观。前文已对未来观念下的成本观作了分析,究其实质,可以归纳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资源库价值分解分配给各作业成本库,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
这一步骤只是价值归集过程,资源被耗费后,直接将耗费价值计入各作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资源耗费价值总是在一个比作业大的范围内按资源种类归集的。价值归集范围一般视企业规模和作业组合状况而定。对小规模企业,若不分设制造中心,也不设作业中心,则直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按类别归集资源耗费。若不分设制造中心而设立作业中心,则应分别不同作业中心,以作业中心为范围归集资源耗费。对大规模制造企业,一般既设制造中心,又设作业中心,此时,可将各制造中心视同为小规模企业,在制造中心内分别以不同作业中心为范围收集资源耗费价值。另外,如果某企业设立作业中心,一般总将其行政管理部门单设为作业中心。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方便按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考核责任,也有利于计算出满足多层次目的需要的产品或劳务成本。
第二步:确认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各资源库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前文已经论述了作业确认方法,作业确认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这样,在对资源库价值进行分配时,面临的已是确定的作业,该步骤成本计算就演化为如何将资源库价值结转到各作业成本库这一具体分配问题。解决这一分配问题要贯彻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资源耗用量与作业量的关系一般被描述为资源动因。所谓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状况,因而是把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库的依据。
确立资源动因的原则是:(1)某一项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其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成本,此时资源动因也是作业动因,该动因可以认为是“终结耗费”,材料费往往适用于该原则;(2)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上区划为各作业所耗,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各作业各自发生的办公费一般适用这种原则,各作业按实付工资额核定应负担工资费时,也适用这一原则;(3)如果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等等。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各资源库价值应根据资源动因一项一项分配到特定范围内各作业成本库中去,将每个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各项资源价值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价值。
第三步: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务成本。
该成本计算步骤应遵循的作业成本计算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也即前文曾述及的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去的标准,也是将作业耗费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既然作业是依据于作业动因确认的,就每一项作业而言,其动因也就已经确立,成本计算在这一步骤并无障碍。如定单作业是批次动因作业,我们只需将该作业成本库成本除以当期定单份数得分配率,将此分配率乘以某批产品所用定单份数即可得到应计入该批产品成本计算单“定单”成本项目中去的价值。
1 作业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
1.1 作业与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会计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追踪作业成本到最终产品、服务或顾客。它是汇集资源消耗的对象,包括: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作业消耗一定的资源;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
产品生产过程可以被看作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组合,成本费用的发生与作业相关,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因此产品生产过程的费用消耗表现为作业的费用消耗,即作业成本。
1.2 作业链和价值链
现代企业可以视为一个为了满足最终顾客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能创造顾客价值的作业集合体。这个有序的集合体就是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最后将产品提供给顾客。最终产品是企业全部作业的成果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课件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
1.3 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指直接引起作业成本发生的因素,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的成本分配标准。成本动因驱动成本产生,对产品成本结构起决定性作用。
作业动因是作业发生的原因,即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产出量与作业消耗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最终成本计算对象耗用作业的频率和强度,它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劳务或顾客的标准,也是沟通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的中介。
2 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它主要适用于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类企业中,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很大,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制造费用产生的原因,从而便于确定制造费用新的分配方法,便于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成本消耗,借以降低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创造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彻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使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具有客观真实性。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具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制造业在应用作业成本会计,而且一些公司、财务公司、商品批发及零售公司等也在应用。
据专家们的问卷调查资料揭示,在美国已经实施作业成本会计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11%;加拿大则占被调查企业的14%。这说明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西方很多企业,在应用新的成本计算系统时也存在等等看的想法。许多企业明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扭曲了成本的真实数据,但由于缺乏人手或为了节约开支而没有采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对那些实施作业成本会计的企业作跟踪,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成本计算系统的有效性及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对成本计算系统的要求。
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理论引入中国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经过一些学者的介绍和研究,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被广泛了解。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中国实际运用、推广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中国企业对作业成本计算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很多实施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配套制度未能做相应改进和协调,影响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的实施深度和广度。
3 作业成本会计对我国传统成本会计的改进及其影响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成本是企业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手段,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通过成本管理有助于落实责、权、利,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传统手工核算成本的时效性、准确性受到限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会计领域工业会计最难,而工业会计中成本会计最难!
1979年以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总帐、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管理等模块已经非常成熟,唯独没有一个象样的、通用化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软件。98年底,金蝶公司成功推出了《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这一运用电子计算机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动化的成本核算、分析及管理的先进工具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轻松的解决方案。
二、适用范围
目前,《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适用于采用品种法或类品种法的工业、加工、制造企业。
三、模块结构
四、系统特点
(一)界面清晰、思路流畅、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完整地保持了WINDOWS的操作风格,并继承了金蝶财务软件的一贯风格,使得系统在界面上看起来清晰流畅。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易学易用,快速上手。
(二)与金蝶软件其他模块无缝联接,自动获取费用发生数?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自动和金蝶软件的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业进销存、总帐等模块挂接,挂接时能自动获取工资、物料耗费和固定资产折旧数及其他任何要素费用的发生数,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能自动生成记帐凭证(含费用发生的凭证、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分配的凭证和完工入库的凭证三大类)。生成的凭证可传至总帐系统。成本系统和其他模块之间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的整体。这样不仅减少了重复输入,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高度自动化
成本管理被称为工业会计的一大难题,难就难在数字繁琐、计算复杂。因此,成本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自动化问题,金蝶成本管理系统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1.自动从金蝶总帐、工资、固定资产、进销存等模块获取各项要素费用的发生数。
2.自动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自动完成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自动完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5.成本计算过程中自动产生记帐凭证并传至总帐系统。
6.自动生成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一系列帐表。
7.自动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
(四)规范而清晰的成本核算流程
第一步:进行要素费用(如:原材料费用、工资费用等)的归集和分配
第二步: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三步:进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四步:进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这样的流程不仅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且对用户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即使是对成本会计原理不太熟悉的用户通过系统的操作也能快速领略成本计算的奥妙,在短时间内学会成本核算的庞大体系和原理。
(五)丰富的报表体系
软件的最终结果是输出一系列报表,用户通过这些报表达到对业务的控制和分析。金蝶成本管理系统不仅全自动完成成本计算,而且还能输出成本会计所需的一系列成本核算帐表。这些帐表包括以下四大类:
1.要素费用归集和分配表类:原材料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
2.成本计算的过程表:辅助生产明细帐、制造费用明细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
3.成本计算的结果表:生产成本明细帐、产品成本计算单等;
4.成本分析报表:要素费用分配分析表、产品成本结构分析表、产品成本比较分析表、产品成本趋势分析表。
(六)灵活的处理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可以说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系统除了提供一系列自动输出的报表和规范的成本核算流程之外,还提供了用户灵活处理的余地,表现在:
1.可以自由定义成本科目体系,可有选择地修改系统产生的凭证。
2.可以设置自己需要的费用分配部门、费用要素、成本项目等。自由选择成本会计政策。
3.既可与金蝶软件的总帐、工资、固定资产、工业进销存几个模块无缝联结,又可独立运行,独立运行时须由用户输入费用发生数。
(七)系统提供了多达七种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的方法
(八)强大的自定义成本报表功能
系统提供了按成本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数据性质(期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数)四个标志随意组合的成本数据和类似于EXCEL的表操作功能,让用户自定义成本报表。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 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 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2、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3、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4、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如:鞋厂、轧钢厂等。
5、ABC成本法
(一)实际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也称历史成本原则。工业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最终计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应是实际成本。产品按设计成本计价,能够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的损益,准确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盈利水平,进而能够正确进行损益核算和利润分配。
(二)收益原则所谓收益原则,就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各受益对象应是费用的承担者,即“谁受益,谁负担”,而且某一受益对象受益量的大小决定了其承担费用额的多少。工业企业在选择费用分配方法时,应按照受益原则来进行,以保证费用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必须符合成本开支范围,不符合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不能计入产品成本。另外,工业企业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期间费用也不能计入产品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重要性原则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遇到许多需要选择的问题,诸如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步骤、费用分配方法等,这时,企业应结合具体情况按照重要性原则来进行核算。这样,可以减轻成本核算时的工作量,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及时反映过去会计期间的成本水平。
(五)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工业企业在对某一成本核算事项进行处理时,应该采用前后各期相同的方法进行。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一般会依据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费用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方法一经选择和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则应在变更后的档期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并对原产品成本计算单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
(六)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对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及时地进行归集和分配,计入相应的成本明细账中,并及时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采用此原则,有利于及时反映过去会计期间的成本耗费,发现不正常情况,以便生产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损失;同时,还可以及时为编制会计报表、计算利润与利润分配等后续工作提供有关核算资料。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而企业的生产特点具体表现为生产组织和工艺技术流程的特点。生产成本和成本管理要求决定着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间的分配。
(一)品种法品种法也称简单法或典型发,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是最基本的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供水、采掘等企业。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如果管理上不要求按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种法,如小型水泥、小型制砖、糖果等企业。品种法的特点是以产品品种为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明细账;以会计报告期为成本计算期,每月月末定期计算产品成本;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只有小数量的在产品,则不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全部生产费用由完工产品负担;反之,则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
(二)分批法分批法也称订单法,是指以产品的生产批别或购货单位的订单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通常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如船舶制造等;同时,新产品的试验或试制、专业修理等也可以采用。分批发的特点是以产品的生产批别或订单为计算对象;以产品的生产周期为成本计算期;月末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问题。
(三)分步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品种及其所经过的加工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冶金、纺织、化工、造纸等企业;也适用于大量大批装配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如机械制造等企业。分步法的特点是以品种及其所经过的加工步骤为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每月月末须将在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成本管理对生产步骤成本资料的不同要求,各生产步骤成本的计算和结转有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两种方法,因此,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1)逐步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顺序结转分步法或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是以产品品种及其所经过的加工步骤作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按照产品加工步骤逐步计算、结转半成品成本,直至最后生产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分步法。适用于对外销售半成品,或半成品虽不对外销售但可作为企业内部几种产品的加工对象,或需考核、分析、评价半成品成本资料等,在管理上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企业。(2)平行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各生产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该生产步骤直接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以及该生产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最后,将各生产步骤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予以平行结转和汇总,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半成品种类较多且一般不对外销售半成品的企业中采用。
总结
一、引言
本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种在8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企业的先进的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方法,在目前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还相当新鲜。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们离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还很遥远呢?为回答这一间题,我们对有良好经营业绩或行业先进的国内企业进行了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那些有着类似ABC和ABM经验的企业。
ABC和ABM作为一种挑战传统理念的新思想,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动因和背景。据文献报道,作业成本计算法起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会计学家科勒(E.Kolher)的思想。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水力发电的主要成本是发电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用等间接费用,原材料水不需从市场上购进,人工主要用于对设备进行监控和维护。采用传统的以人工小时来分配间接费用,显然不能正确反映成本。因此,科勒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但是,科勒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由库弗(R·Cooper)和卡普兰(R.Kaplan)两位教授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后,作业成本计算法才受到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能够对此作出迅速的反应。“柔性生产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取代了传统的大批量的生产系统。柔性生产系统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的出现,向传统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高新技术环境下,制造费用的数额和比重大大提高。传统成本计算中以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已不再适用了。同时,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失去了意义。标准成本是针对大批量生产、有着固定生产工艺的生产系统而言的,而柔性生产系统无论在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确定标准成本在这一系统中的意义不大。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传统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与实际脱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作业成本计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
ABC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精确地计算成本,解决共同成本的分配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冈,这使得作业成本计算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从而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的作业管理(ABM)。
从ABC、ABM产生动因和背景的分析当中,人们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推论: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如果从这点来考察,显然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还不太成熟。然而,ABC和ABM是以成本管理为基础但却超越成本管理本身的一种企业管理新思维。因此,尽管我国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高科技生产环境并不多,但是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可否为我国企业所接受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我国企业中就应存在对这种成本管理思想的需求,表现在企业中应存在一些自发运用ABC或ABM的经验。为此,我们对期刊上刊出的关于企业理财管理先进经验的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成本管理实务发展的前沿。我们希望从这些先进企业的成本管理经验中发现自发应用ABC和ABM的实例,以便对它们的自发形成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寻找适合我国企业运用ABC、ABM的未来发展模式。
二、数据处理
本文收集了1985年一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报道531个。样本分布在至少27个省市地区和几十个行业。从这531个样本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通过具体数字说明业绩优良的占59.19%,被评为先进或优秀的占8.06%,既有业绩数字又被评为先进的占5.29%,其他属于经验介绍,占27.46%。这为研究我国成本管理实务发展前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397个样本中,我们对涉及成本管理方法以及ABC和ABM应用情况等进行了统计。统计中我们以该项目是否有具体数字、事例或说明为标准,没有数字、事例或具体说明的当空缺处理。
三、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我们对397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其中包括对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企业的重复计数)。我们考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作业成本、目标成本(包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为决定)循环管理以及质量成本等。表1给出的是统计结果。
表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作业成本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在表1中,“作业成本”样本包括自觉或不自觉采用ABC方法的企业,或者说,明确运用ABC方法的和可视为ABC“雏形”的企业。从统计结果看,这类样本在有效样本中的比例很小。所谓“不自觉”,就是一些企业未使用“作业成本”这一名称,但实际进行的工作已十分接近。
从表1数据可知,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得最多的方法,占85.19%。由于在我国实务界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故在此将它们全部归为一类。这也许是此类方法比例较高的一个原因。表1的这一结果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企业代表们表示,目前,目标成本乃是我国企业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成本管理方法。
表1中“全生命周期成本”采用的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即指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广义上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包括消费者购入产品后以及废弃和淘汰阶段在内的整个时间周期,因而成本管理的“面”更宽,时间更长。但是,这种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尚未发现一例。全生产周期成本尽管居于现代成本管理中的一部分,但它是一种全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概念。为考察这一新概念的运用,我们特别对它进行了考察。表1中所列样本,均为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企业。从比例看,运用这一成本管理方法的企业并不多。
类似的还有PDCA。实际上,PDCA反映的是成本管理的实施流程。“计划-实施-检查-行为决定”这一循环,无论作业成本管理还是目标成本,都需要这些具体步骤来保证其实施。从比例看,明确运用这一方法的企业亦不多,仅有两例。
通常,质量成本指的是预防成本、鉴别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它是企业整个成本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这里,报道进行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样本企业比例为5.29%。这一比例较低并不能说明企业不重视质量管理。相反,企业对质量十分重视。这一比例不高的原因,只能说明在质量管理中运用了质量成本计算方法的企业并不多。
四、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曹理运用分析
1.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的运用
表1中统计出运用作业成本或有类似经验的样本企业6个。现将这6个企业有关情况列于表2中。表2中“产品特征”一项反映产品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等,“1”代表小批量、品种变化多,以及工艺复杂、周期长,“2”代表大批量、品种变化少。“价值工程”反映样本企业是否运用了价值工程方法。“零存货”为“1”代表企业实行了“零库存”管理,“0”表示未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适时生产”等亦如此。在表2中“ABC”代表企业是否运用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计算成本,“1”为是,“0”为不是。“ABM”为作业管理,“目标成本”反映的是企业所运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反映的是企业是否进行了有关信息的收集、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各栏目的空缺项表示企业报道内容未涉及该项目。
表2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样本企业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产品特征价值工程零存货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ABCABM目标成本信息系统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11*11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210111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21*11111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101111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1*00011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1111
*表示在产吕设计过程运用了价值工程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另一主要产品为汽车,其产品特征为“大批量”
从表1及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自觉运用ABC进行成本计算的在样本企业中未发现一例,也未曾发现样本企业总结出作业成本计算法。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尚未发现,因此,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作业管理应该也不存在。但是统计发现,有少量样本企业存在类似作业管理的管理经验。表2中的6家企业均属此类。
上海缝纫机一厂和四厂、二汽集团和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的做法是,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对生产过程、工艺进行分析、改进。我们知道,作业管理是一种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信息,从成本角度,合理安排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组合,寻找改变作业和生产流程,改善和提高生产率的机会的管理活动。而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功能、成本分析,设法提高价值比率(即功能/成本),不断完善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价值工程分析,也可认为就是在作业层次上的价值分析,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因而它们是一种作业管理的近似形式。
上钢三厂的做法是,为控制质量,上下工序间要签订“满意合同”,并建立质量管理联络网,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显然,上钢三厂将质量管理深入到了作业的水平。这一做法体现的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属于作业管理的一个特定方面。
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一货一单系统工程”,即从计划、采购、投人、加工、检验、核算到销售,均按“一种货物,一张订单”进行安排,整体联动。企业的物资配给、质量监控、成本核算等,均围绕“一货一单”完成。因此,从生产组织等现场控制手段上看,“一货一单系统工程”非常接近“适时生产系统”,只不过它不是由电脑一体化系统来完成的。该个案反映的是一种作业链优化下的新的企业管理观。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做法是,针对飞机生产周期长、小批单件的特点,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对飞机生产从工艺路线、成本定额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对飞机生产各车间、各个零件工序的目标成本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内部核算价格。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这种做法,可视为不自觉地运用作业成本计算信息进行内部定价之一例。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管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环境。这一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小批量、多变化的产品,对企业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以“全息图像”方式反映的产品设计过程,适时生产系统,由后往前的“拉动式”生产现场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零存货”和全面质量管理下的“零缺陷”,以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
表2中给出了6家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方面的情况。从产品特征上看,这6家企业产品中有3家是属于小批量、多变化、工艺复杂的产品,另2家则为大规模、变化少的产品。一般来说,实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的企业主要生产小批量、多变化的产品,但显然,我们的发现不是这样。由于样本数量过少,我们不能对运用作业管理企业的产品特征做出总体判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一些大规模、变化少的产品生产企业同样讨似运用作业管理。
在6家企业中,有3家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由于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功能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因此,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己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在存货管理上面,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二汽集团由于采取了所谓“一个流”的生产方式,使得“零件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按节拍一个一个地流动的状态”。另有2家企业明确未实行“零存货”管理。尽管枣阳野马自行车也实行了类似适时生产的生产组织管理,但存货还是存在的,因为它的原辅材料、零配件的供配是按周期批次来计划安排的。另一家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中间环节仍存在零部件的库存。
对于质量管理,企业大多比较重视。6家中有3家报道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其特点是加强了对各工序的现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从原辅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到装配运输、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但是,有1家报道其所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质量承包,废品率控制,而没有全面质量管理。
关于生产组织,有2家企业报道了有类似适时生产的情况。一个是二汽集团,它采用的是“一个流”生产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人、设备、材料、工具和工序、环节等,均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组合,即以“最少的人力、最小的消耗、最省的时间、最短的进程、最简练的动作、最易掌握的方式,完成必要的工作量”。另一个则是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它采用了“一货一单”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工作紧密衔接,协调进行,整体联动。
另外,表2数据显示有3家企业报道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说明企业对信息系统较为重视。在这3家企业中,信息系统对专门性的信息如质量或市场进行了采集,还通过信息网络、“碰头会”等进行信息交流。但是,从所报道的情况看,企业未谈及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资讯等,信息系统较为原始。
总之,从企业整体经营环境来看,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类似经验产生的环境与作业管理产生的环境不完全相同。
3.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是否“兼容”
表1的数据告诉我们,目标成本乃是我国企业中运用得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点在表2中也能看到。在有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里的目标成本泛指所有给定成本,如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等,而非狭义的以市场可接受成本为管理目标的目标成本。从表2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管理在企业中可能同时并存。
作业管理从其形成的背景看是对标准成本管理方式的一种否定,而作业成本管理与狭义的目标成本管理也常被视作两种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闷。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却不是这样。
从这4家企业报道的情况看,上钢三厂是以“降低成本500万元”为目标,对全厂实施成本管理控制。二汽集团成本管理控制的对象是“非生产性支出”和“劳务开支”,通过制定有关具体措施进行“事先控制”,这是一种计划成本控制模式。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通过对车间制定费用标准、工时定额和材料、能源消耗定额等进行成本控制,其中对于废品率(属质量成本范畴)则控制到工序层次。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飞机零部件成本的控制就是通过“工艺路线、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目标成本四位一体的管理工程”来实施的。将这4家企业成本控制对象与它们作业管理的对象加以比较,不难发现,除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以外,在其他3家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来说的。作业管理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可能是导致两者并存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经验大多是“零星”的,不具有全局性。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实务中关于目标成本概念理解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存在的另一个原因。
表2中给出了6家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方面的情况。从产品特征上看,这6家企业产品中有3家是属于小批量、多变化、工艺复杂的产品,另2家则为大规模、变化少的产品。一般来说,实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的企业主要生产小批量、多变化的产品,但显然,我们的发现不是这样。由于样本数量过少,我们不能对运用作业管理企业的产品特征做出总体判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一些大规模、变化少的产品生产企业同样讨似运用作业管理。
在6家企业中,有3家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由于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功能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因此,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己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在存货管理上面,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二汽集团由于采取了所谓“一个流”的生产方式,使得“零件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按节拍一个一个地流动的状态”。另有2家企业明确未实行“零存货”管理。尽管枣阳野马自行车也实行了类似适时生产的生产组织管理,但存货还是存在的,因为它的原辅材料、零配件的供配是按周期批次来计划安排的。另一家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中间环节仍存在零部件的库存。
对于质量管理,企业大多比较重视。6家中有3家报道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其特点是加强了对各工序的现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从原辅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到装配运输、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但是,有1家报道其所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质量承包,废品率控制,而没有全面质量管理。
关于生产组织,有2家企业报道了有类似适时生产的情况。一个是二汽集团,它采用的是“一个流”生产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人、设备、材料、工具和工序、环节等,均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组合,即以“最少的人力、最小的消耗、最省的时间、最短的进程、最简练的动作、最易掌握的方式,完成必要的工作量”。另一个则是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它采用了“一货一单”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工作紧密衔接,协调进行,整体联动。
另外,表2数据显示有3家企业报道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说明企业对信息系统较为重视。在这3家企业中,信息系统对专门性的信息如质量或市场进行了采集,还通过信息网络、“碰头会”等进行信息交流。但是,从所报道的情况看,企业未谈及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资讯等,信息系统较为原始。
总之,从企业整体经营环境来看,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类似经验产生的环境与作业管理产生的环境不完全相同。
3.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是否“兼容”
表1的数据告诉我们,目标成本乃是我国企业中运用得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点在表2中也能看到。在有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里的目标成本泛指所有给定成本,如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等,而非狭义的以市场可接受成本为管理目标的目标成本。从表2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管理在企业中可能同时并存。
作业管理从其形成的背景看是对标准成本管理方式的一种否定,而作业成本管理与狭义的目标成本管理也常被视作两种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闷。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却不是这样。
从这4家企业报道的情况看,上钢三厂是以“降低成本500万元”为目标,对全厂实施成本管理控制。二汽集团成本管理控制的对象是“非生产性支出”和“劳务开支”,通过制定有关具体措施进行“事先控制”,这是一种计划成本控制模式。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通过对车间制定费用标准、工时定额和材料、能源消耗定额等进行成本控制,其中对于废品率(属质量成本范畴)则控制到工序层次。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飞机零部件成本的控制就是通过“工艺路线、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目标成本四位一体的管理工程”来实施的。将这4家企业成本控制对象与它们作业管理的对象加以比较,不难发现,除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以外,在其他3家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来说的。作业管理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可能是导致两者并存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经验大多是“零星”的,不具有全局性。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实务中关于目标成本概念理解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存在的另一个原因。
表3是关于这21个样本有关情况的统计。在采用价值工程的10个样本企业中,实行了零存货的为0%,实行了零缺陷的为10%,生产组织具有近似适时生产系统特征的亦为1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或近似系统的为40%。在这些企业中,价值工程主要用于某一方面的管理,如产品结构、工艺结构分析,目标成本的确定,采购成本控制等。尽管有两家企业也对产品、工艺进行了价值工程分析,但却没有体现作业管理中的“作业链”分析思想。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作业链的分析。这“一步之遥”的差距,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对作业成本管理了解所导致的。
在3个实行了零存货或部分产品零存货的样本企业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实行了价值工程、零缺陷、生产组织及信息管理的分别为0%、33.3%、33.3%、33.3%,说明零存货企业对价值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冬存货的单位里,仅仅将一些社会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变革。
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重视,但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并不多。从表3数据来看,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5家企业中,同时也进行价值工程、零存货、生产过程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等其他管理的企业分别占20%、20%、40%和20%,说明全面质量管理与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关联度不是很大。
至于生产组织采用了先进制造系统或均衡生产等的4家企业,对价值工程等其他管理同样也不够关注。但相比前三类企业,这4家企业在这方面稍有加强。这是因为,生产组织的变革往往带动企业整个管理活动的变革。然而,在这4家企业中,尚未有关于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方面的报道。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情况亦是如此。不过,从表3数据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价值工程的实施关系较大,与生产组织间的关系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更弱。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尽管在某些方面出现了ABC、ABM运行环境特征,但总体上看,生产经营环境尚未成熟。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我目企业ABC、ABM运用未来发展展望
我国目前:ABC、ABM运用的基本情况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几乎末被企业运用,作业管理思想在一些企业局部性管理经验中有所体现,但有意识的、在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运用几乎没有。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看,我国企业虽然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作业成本管理运行环境特征,但总体并未成熟。
有人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是否先进是应用ABC、ABM的关键,没有这一环境,作业成本管理就运作不起来。依照这一观点,我国企业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将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以为,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
当然,不顾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生搬硬套,不考虑成本-效益,认为运用了作业成本计算法就是好的这样一种思想也是错误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在发展国家企业运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小部分,或者,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是按照生产线来安排,而不是按功能设计成本中心来安排,则作业成本计算法并不比简单的完全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运用ABC、ABM一定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
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运用ABC、AB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正如前文第四部分分析的,作业管理运用可能先行于作业成本计算。我们认为,这也许就是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种模式。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点就是使成本计算更精确。但是,这需要信息的支持。如果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方面需付出很大代价的话,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相比也许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但是,这并不妨碍作业管理思想的运用,因为作业管理的意义在于带给管理者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而不在于对成本进行精确计算。更何况在运用作业管理思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有些成本是无法用金额来计算的,只能依靠估计,如质量管理中因质量问题而给企业造成的信誉损失,顾客获利能力判断中对顾客自身未来成长的判断等。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我国企业将来在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管理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第二、应充分运用作业管理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不必要求一定是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第三、作业管理可以从产品设计、工艺改进、费用定额等做起,从制造到服务,从局部到全面,从粗糙到精细,逐步发展。
七、主要结论
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是目标成本方法,作业成本管理很少。
我国企业目前ABC、ABM运用的基本情况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几乎末被企业运用,作业管理思想在一些企业局部性管理经验中有所体现,但有意识的、在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运用几乎没有。作业管理及类似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如产品、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而非全局性的、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管理当中。在我国企业中,作业管理类似经验常常与目标成本管理并存,两者有可能因在不同领域运用而形成“并存”局面,但也有可能因“兼容”而并存。
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看,我国企业虽然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作业成本管理运行环境特征,但总体还不够成熟。然而,这并不妨碍作业管理思想的运用。我国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管理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是其否能为企业增效;其次,应充分运用作业管理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必要求一定是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第三、作业管理应逐步发展,不必一步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7:75
2Cooper,RobinandRobertS.Kaplan.Thedesignofcostmanagementsystems.EnglewoddCliffs,NJ07632:PrenticeHill,1991
3、7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5一436
4Kaplan,RobertS.AndAnthonyA.Atkinson.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3rdedition.UpperSaddleRiver.NJ07458:
5杨惠敏等·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9;11
6Cokins,G,,Activitey-basedcostmanagement:making
itwork.RichardD.Irwin,.1996:40
8、9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0
10Sakurai,M.,Theinfluenceoffactoryautomationon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astudyofJapanese
关键词:成本分析 矿山企业 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相比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背景,在成本管理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成本作业法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库设置,通过计算本库中产品所需要耗费的作业量来确定作业成本,然后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出发点,通过资源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计算转为作业成本计算,然后通过作业成本动因过渡到产成品等成本对象,由此 “从资源到作业,从作业到产品”的成本计算体系得以建立。
二、矿山企业成本管理
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进行成本计算,矿山企业按照成本项目对企业运营成本进行分类,矿山企业所使用的这种按项目进行的成本分类方法适用于成本预测控制、核算等管理环节。矿山企业的完全成本也叫销售成本,其中包含许多具体部分。完全成本包含销售费用和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也叫采选矿石工厂成本,其中包含企业管理费和选矿车间成本,选矿车间成本包含采矿车间成本和选矿车间费用,采矿车间成本包含采矿车间费用和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则包含原料、辅助材料、工人工资及工资附加费等。
三、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法的运用
(一)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内容
在使用作业成本管理这种方法来管理成本时,矿山企业以作业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重点对每一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资源耗费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向最合理的作业方式转变,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使成本得到持续的降低;采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引入标准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严格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使实际成本向标准成本这一目标靠近。标准成本这个概念通过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引入作业成本系统,在先对作业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不同作业的标准,通过标准来控制成本,通过作业标准完成对成本的计算,进而了解每个矿区,甚至每个科室的动态运营数据,掌握各种费用的产生变化规律,更有效的控制成本。
(二)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运行框架
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努力强化成本管理的责任制,明确信息的传递方式,使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再对矿山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明确,依据各环节所需的作业耗费(作业成本),通过资源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计算转为作业成本计算,然后通过作业成本动因过渡到产成品等成本对象,由此 “从资源到作业,从作业到产品”的成本计算体系得以建立。在矿山企业作业以成本计算为基础,研究作业的分析与控制,分析成本动因,合理调整作业安排次序、不断完善提高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如图2即为其具体的运行框架:
(三)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
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分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对矿山企业作业成本进行计算;基于第一步的计算结果,第二步要展开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控制。对于矿山企业,可将其生产流程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只要把作业与作业动因进行确定后,可参照制造业的计算过程进行操作。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控制主要涉及对作业、挖掘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使作业安排次序更加合理,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对于每个矿区,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刚开采,有的已开采多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矿区某些作业上的资源消耗情况差别较大或分配成本不同,成本负责人应对这些作业的性质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控制成本。
四、结束语
矿山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方法时,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矿山企业具有通过开采矿产资源来进行企业运营这一特殊性,其生产流程中各阶段有明确的划分,各阶段的作业情况明确,便于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矿山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对采用作业成本法要达到的目标,过程中成本的精度控制,以及企业的投入都应进行系统的分析。这都应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同时结合企业长远发展计划进行操作,满足自身特点需求的系统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发挥最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英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相关问题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6)
[2]马广华.浅议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生产力研究. 2009(18)
[3]George Stawbus, Richard. D.Irwin. Activity-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2009
【关键词】 标准成本 管理系统 搭建平台
一、标准成本管理系统概述
1、成本管理系统
传统的成本计算认为当产量成倍增加的同时,花费的生产资源也必将随之成倍增加,基于这种认识,传统的成本计算通常采用“数量基础成本计算”方法,即将与产量相关的工时、机器小时、材料消耗量等进行分摊。然而实际上,很多制造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并不大,例如设备整备、物料搬运等等,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导致成本计算严重失真,因此,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与库存、成本与BOM、成本与在制品、成本与采购、成本与应付款、成本与OE、成本与总账等七大模块构成,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成本管理系统具有全面吸收、永续的成本计算特点,可以用于采购、库存管理以及制品事务处理等。(2)成本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可以对采购、库存以及制品的成本及价值进行自动计算。(3)成本管理系统具有灵活的设置功能,可以实现对多个成本要素及字要素、资源、费用等进行灵活的成本设置,同时还可以对组织、库存以及制品类型设置不同的分类账户,方便将具体成本分配到对用的账户,更好地完成资本估价。(4)成本管理系统具备全面估价和差异报告的功能。(5)成本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成本扩展功能,可以通过成本模拟、复制、编辑等方式进行成本预测,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成本管理系统具备灵活的期间会计核算功能。可以同时对多个期间的会计执行事务进行处理。
2、标准成本管理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有两种永续成本计算方法――标准成本计算和平均成本计算。标准成本计算一般用于绩效评定和成本控制,具体方法是使用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进行物料、资源、制造费用的计算以及期间关闭、任务关闭、成本更新等事务处理的费用计算,并且对库存进行估价。标准成本管理系统根据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进行设计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三大内容模板,即制定成本标准。执行标准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与处理。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包含着许多庞杂的工作内容,需要生产、技术、研发、采购、财务等各个部门的配合。
进行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搭建首先需要明确标准成本的结构,标准成本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项:标准成本类型,一般指冻结成本,也可以自定义其他成本类型;成本要素,具体指物料、物料间接费用、资源、外协加工和制造费用等五大类;成本子要素,是成本要素的细分,要根据每个成本要素进行细化定义;物料清单,也称为产品结构,需要列出与父物料相关联的各项组件物料以及每项物料的相关信息;工艺路线,具体需要确定物料、系列工序、工序序号以及工序有效日期,其中规定了制造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与资源消耗。
二、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平台搭建方案
1、划分成本中心,明确负责人
企业执行标准成本管理制度需要首先划分成本中心,具体来说包括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标准成本中心的划分依据是企业实际生产中的产品品种和工艺工序,费用中心通常是行政管理部分、产品研发部门、采购及销售部门。为了确保各成本中心的顺利进行,需要明确相关负责人,一般由相关部分的负责人充当该成本中心的负责人。
2、标准成本的获取
企业的标准成本即标准制造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三部分,每项指标的获得均需要通过数量(标准用量)单价(标准费用分配率)进行计算。
(1)直接材料成本。数量、价格和质量是直接材料进行标准成本计算的三大要素,一般由企业工艺部门提供的物料清单中会包含具体的物料数量和计量单位,由采购部门提供详细的物料价格清单,最后由财务部门负责汇总统计,计算出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在实际的材料成本计算工作中,一般是由工艺部和生产部根据工艺部出具的物料清单草稿确定物料消耗定额的,具体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估算法、统计分析法、技术分析法三种(详细内容见表1)。一般企业列入原材料标准成本的消耗包括有效消耗和工艺消耗,非工艺消耗通常不计在内,原材料的标准单价则由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规模、原材料品质及市场行情确定。
(2)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一般由有效工时消耗乘以单位小时工资,其他停工、开会等非有效工时不计算在人工成本内。同材料成本获取的方式一样,人工成本的获取也需要获取工时定额,获取方法的思路也与材料消耗定额的获取相同,一般采取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工时定额的计算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获取过程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要素分解阶段、要素消耗时间测定阶段、数据整理阶段。对于休息等非有效工时的确定可以根据经验而定,要求不超过整体定额的15%。最后需要对整理所得的工时定额进行评估,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员工可以经过努力达到定额标准。单位小时工资则由人事部根据岗位情况及人力市场行情进行确定。
(3)制造费用成本。制造费用成本包含的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制造过程中生产车间的房租、水费、电费、机器物料消耗、车间工作人员工资等等,一般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选择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造费用总额可以通过企业相关历史资料汇总分析得出,数量标准则需要根据企业制造费用的具体请选制定分配标准。
3、制定成本管理流程规范
制定成本管理流程规范是建立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平台的重要环节,规范的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的具体职责进行了规定,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成本管理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作用。标准成本管理流程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标准成本单并及时更新;标准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物料流转流程;成本差异分析;差异的奖罚以及跟踪解决措施。由于每个子流程都与其他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制定时需要各部门从整体高度进行考虑,最大限度地寻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4、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
(1)制定标准成本会计核算与考核制度。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制定规范的标准成本会计核算制度与考核制度,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有成本会计科目的确定、工作流程的确定、差异分摊方法的确定等。此外,财务部门还应该发挥信息资源中心的监督职能,对成本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辅助生产、采购等相关部门做好成本差异分析及跟踪解决工作。
(2)做好标准成本制定的协调工作。标准成本的制定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需要企业成立相关的实施小组并确定具体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实施,最后汇总各部门信息建立整体成本核算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和部门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人员做好制定过程的协调工作,确保工作高效顺利地开展。具体可以通过在工作开展前集体讨论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能以及工作开展进度,避免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分歧影响工作进度。
5、汇总审核数据,完成标准成本计算单
(1)标准成本系统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庞杂系统,需要各部门做好明确的分工并紧密配合,以充分确保整体系统的高效运行。为了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保证系统的准确性,可以借助ERP软件进行管理,同时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工作流程。
(2)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具体来说,标准成本的制定对生产与销售预测的依赖很严重,需要充分的内部资料支持,而新建企业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应该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行制定。
(3)在进行相关要素指标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能简单机械地统一操作,还要考虑行业的标准与专家意见,保证指标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三、结语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活动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就是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改革的一项措施,这种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更精准的成本计算和成本差异分析,使管理者的决策拥有更有效的依据,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标准成本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方案,旨在帮助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好地推行。
【参考文献】
[1] 蒋伟:基于精益会计体系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2] 张冰:基于标准成本制度面向MES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关键词:煤炭机械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成本核算系统;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价格的优势是企业不容忽视的,价格竞争的核心之一就是成本的竞争,如何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建立一要套完善而先进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产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能够科学及时的核算产品成本,及时发现成本管理问题,采取措施,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提升煤炭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核算质量及体系管理,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煤炭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的成本核算现状
我国目前有115家主要煤炭机械企业,但是总共有40多家采用手工成本核算,超过了煤炭机械企业总体数量的1/3,实际成本法计算边际利润,但是手工计算成本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改变成本核算方法。
二、煤炭机械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现状中出现的几点核心问题
1.传统手工成本核算无法解释成本变动,也无法量化它的影响。传统的手工成本核算相对于信息化的成本核算会产生一些误差。传统的手工成本核算不能形象地解释和反应成本变动,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快速的对企业成本变动作出反应,并且依次作出决策。而如果把企业信息化引入到煤炭机械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之中,则不仅会很形象地反应和解释成本变动,而且还能让管理者清楚明了企业的成本变动,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成长。
2.传统手工成本数据分析意义不充分。传统的手工成本核算一些数据分析不是非常让人易懂,因此反应出来的问题也不是非常全面,表现出来的数据分析成本意义也就不充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一旦采用信息化的成本核算系统,就会把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比较复杂的产品成本核算变得相对简单易懂,也更能让企业管理者明了企业的成本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相对应的能够更加容易、更加快速的作出产品应对措施,乃至整个企业发展变化的管理措施和决策。
3.传统手工成本核算会造成大量的原料成本浪费,而采用信息化成本核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煤炭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从而也能够间接的为整个企业节省发展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煤矿机械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煤矿机械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主要由初始化成本计算累报表、测算标准成本、录入产品产量、录入待分摊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月报表、核算成本计算累报表六个功能模块组成。
成本核算数据流程首先初始化产品成本计算累报表,测算产品标准成本,录入产品产量和待分摊费用,根据产品标准成本表及产品产量表(当月产品的入库数量)产生标准产品成本计算月报表,再根据标准产品成本计算月报表和待分摊费用表核算出产品成本计算月报表,最后由产品成本计算月报表产生产品成本计算累报表,完成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采用了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给出了以标准成本计算边际利润的标准成本核算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成本核算中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报表和定额成本管理等成本核算核心业务的自动化及信息化。初始化产品成本计算累报表新用户启用成本核算系统月份之前,将手工产品成本计算累报表上月份数据录入到产品成本计算累报表,为以后成本核算做好准备工作。由用户选择方式输入产品品种,然后输入产品产量、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费、动力费、职工薪酬、折旧费、废品损失、其他费用。按产品大类、分类分组汇总。按照成本习性把以上成本对象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结合产量,得出单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利用边际利润=销售单价-变动成本公式进行系统设计,及时显示边际利润。企业通过判断产品边际利润扣除固定费用的余额来确定产品的收益或亏损,边际利润数据系统显示若有余额,说明该产品能给企业提供利润,可以继续生产。否则,该产品就无收益或亏损,需要采取措施。通过信息化核算成本方法的设计,能够及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四、总结
煤炭机械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一个行业,因此要加强其成本核算,把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传统手工成本核算虽然可以计算出产品的成本,但是并不能简单易懂的反映出成本核算中的问题,而把信息化引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之中,就会非常简单明了,并且核算科学快捷,及时发现成本管理问题,快速的做出应对措施,及时调整企业产品发展战略,有效的提高产品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玉晶.煤矿机械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2011.
[2]孟昭海.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关键词:工业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40-02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工业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 000万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期间成本的对称,产品成本是指可以计入存货价值的成本,包括按特定目的分配给一项产品的成本总和。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具体确定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小型企业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中小企业一般选择品种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汇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分步法很明显不适合中小企业。现行工业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建议改进措施如下:
一、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业中小企业较少配备专职会计,使用兼职会计现象比较严重。工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更新较慢,远不能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缺乏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只具有应付日常业务的能力,缺少会计业务的整体组织和综合分析能力。致使工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工业中小企业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业中小企业要加强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的培训,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二、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
工业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影响。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应使用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三、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工业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耗费工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对此,工业中小企业要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又要满足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于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企业,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产品成本。对于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又分多种规格时,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然后采用系数法核算品种内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对于生产主要产品又兼营生产少量副产品的企业,应以主要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再用适当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数量较多,也可以每种副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
四、费用分配标准不适当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费用,应选用适当的标准进行分配,合理地计入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成本计算单中。但有些中小型企业不管分配什么费用,一律用工人工资作为标准,而实际上这些共同费用并不都与工人工资有关。对此,工业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当的费用分配标准。对于不同的共同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具体而言,一是合理选择分配标准,分配标准与所分配费用的多少应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二是要简便,作为分配标准的资料易于取得,计算比较方面。如,动力费一般与机器工作的时间有关,应采用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辅助材料一般与产品所耗原材料重量、体积等发生联系,应按产品重量或体积作为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可采用生产工时,也可采用工资标准进行分配。
五、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因此工业中小企业要科学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很多,如何选用,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在产品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盲目地选择哪一种。当各月在产品数量很少,月末在产品成本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影响不大时,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当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为了简化手续,月末在产品成本可只计算直接材料一项,如果企业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各月末在产品变化不大时,可按定额成本法或定额比例法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如果月末在产品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时,也可以用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六、科目设置简单化,成本信息不真实
在工业中小企业中,将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合并为一个成本科目,导致成本费用归集混乱,无法反映真实财务状况。此外,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他项目不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核算的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因此工业中小企业要加强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度;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