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收筹划常见问题

税收筹划常见问题

时间:2023-09-01 16:5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收筹划常见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收筹划常见问题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实务;问题;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今天,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改进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刻不容缓。而会计实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所以加强企业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现阶段我国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会计处理方面的问题

虽然随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一些进展,但是会计处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所涉及到的会计制度不健全,涵盖的范围有限,无法适合不同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工作;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缺乏,无法胜任有关的会计处理工作;监督机制缺乏,以至于企业中的相关会计工作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机制和要求实施等等,从而影响了会计实务操作的效果。

(2)税收筹划方面的问题

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指相应的纳税人在不违反相关法律中条款中的基础上,为了减轻其税负,增加其财产收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然而,在当前的税收实务处理过程中,有许多企业都争相提出少交或者不交税等问题,这明显就是对税收筹划的错误认识。虽然纳税人通过偷漏税也可以实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税收筹划≠偷税。偷税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必要的行政责任,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刑法。简言之,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行为,而偷税则是一种税务机关严打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策略

(1)加强会计实务操作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实务理论在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所以相应的会计实务操作也需要持续变革,确保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始终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切实避免因二者的不协调发展而影响会计实务操作效率。而就具体的手段而言:一方面,会计实务人员必须要勤加练习,平时多接触、了解和掌握一些全新的核算方法,同时要增加会计实务操作的科技化元素,以便可以推动会计实务操作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科技化事业,以不断促进会计实务操作水平的提升。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从而全面推动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

(2)明确税收筹划应用原则

为了确保企业会计实务中税收筹划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要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明确税收筹划运用的原则,同时要切实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合理制定税收筹划内容和方案,切不可一味地以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为依据而忽视了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所引发的额外费用,必须要综合考虑税收筹划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而就税收筹划应用的具体原则而言,其主要包括合法性、合理性、事先筹划、成本效益、风险防范以及服从财务决策过程和财务管理总目标等原则,从而切实做好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

(3)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会计实务操作也不例外。通过在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引入电算化技术,则可以彻底变革我国传统的会计实务操作模式,以前繁琐的纸质操作而逐步被计算机平台上的操作所取代。因此,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制度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比如,企业要改变传统采用单一标准的财务软件或者已经过时的财务软件,切实根据行业和地区标准等来选择当前社会或者行业中所推行的最新财务软件,以便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会计处理工作的效率:企业要积极引进一些兼有财务知识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同时要加大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在电算化方面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从而全面确保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实现向电算化方面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实务在持续地进行发展、变革和创新,尤其是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引入更极大地推动了会计实务操作工作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电算化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变革,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以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潇,解秀兰.财务会计实务相关会计处理思考[J].财会通讯.2014,15(4):75-76.

[2]沈庆荣.论述会计实务中的职业判断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18(14):36-37.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05-01

引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业也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成为提升国民经济指数的重要一份子,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国民税收收入,具有很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也推动了多个产业部门的进步,并且房地产行业己经发展为地方税收的基本来源和主要增长点,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地产商投资开发48267亿元,比以往增长33.2%。但房地产行业也逐步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大难点,由于开发项目时间周期长、工程预算结构复杂,涉及多种税收,所以税收征管的难度相对就较大,税源征收就存在许多的漏洞,税收流失问题很是严重[1]。房地产税收制度已经成为了调节各地房地产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认真剖析探讨地产界的税收制度可以保持各地GDP持续稳定增长,也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本文总结了房地产业界存在的常见的税收问题,并深入探讨审计对策,来共同提高地产业税收监管效果。

一、目前房地产税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即使我国近几年房地产税收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基于地产行业特殊的经营和复杂的会计核算,以及涉及众多的房地产税税种,征管的难度比较大,再有地产开发企业比较严重的偷逃税情况,税源控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所以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以致严重流失的房地产行业税收,也就推乱了税收制度,并且影响了公平竞争[2]。以上客观原因已经成为税务部门常见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地产业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

少数就职于管理房地产税源的税管员信奉“坐等”、“坐看”的工作信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他们仅仅坐在办公室等着纳税人将税送上门,或者下户简单翻阅纳税人账目或者申报数据,形象的催催税款,对经营情况却撒手不管,也不去核实申报数据的真实性;而新增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也是坐等纳税人来办,下户时发掘纳税人不在,就发份限期改正通知书,至于纳税人来不来办理纳税手续,那些则留到以后再说,至于那些隐藏式的纳税人,就是户籍管理中的“黑户”与“游击队”,因为平日他们就在与税务管理员玩游击战,所以什么时候能纳入正常的税源管理轨道,我们也不得而知了。因此,“坐等”、“坐看”的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了漏征税款的严重后果[3]。

2、利用模糊科目隐瞒收入,偷逃税款

根据《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哲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总额应当涵盖了生产经营收入情况和其他收入。其中,其他收入应当包括:商品房售后收入、建筑材料销售收入、资产转让收入、固定资产收入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代收的费用等。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经常往来款核算其他收入,来逃避纳税义务。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也在银行按揭款上做手脚、根据国税发(2006)31号文件规定“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定收入额,其首付款应于实际收到日确认收入的实现,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的实现、”某些不法房地产公司利用按揭贷款售房方式的特有的性质,用银行按揭款项的方式记入其他应付款,不作预售收入的方式,从而瞒天过海偷逃税款。

3、信息管税程度不高、获取信息渠道单一,部门配合缺乏合力

房地产行业涉及的部门很多,有城建、规划、国土、物价、房管等。税务部门对地产界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基本需要依靠其中很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这样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源泉,但实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很多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沟通协调往来款核算机制,导致各部门之间掌握的税收信息并不有效共享,而我国也没有相关法律或者规章来约束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业界的护税行为,导致房地产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基础差、资料采集不够,很多房地产企业纳税人普遍纳税意识淡薄,没有法制观念,纳税人所提供的资料根本不齐全,可信度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且这些企业开发环节很多、周期长、预算核算过程复杂,因此房地产涉税低、管理不到位,不能接受税收掌控的制约,难以实现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税收源泉的控制,影响大量税款的入库,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二、针对于目前房地产税收一些问题的对策

纵观当前我国房地产税收征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房地产业的特点,想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日前房地产业的税款征收问题,只有通过协调各部门的联系,联合整理征管资源,改变征管方式,严格加强环节控制,全面的实施房地产税收夫人一体化管理,用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管理来征收房地产税收,从而提升房地产税收征管水平[4]。

1、要加强管理税源户籍,根除税收漏征漏管现象

地税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主动掌握纳税人登记的各种信息,提倡掌握多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综合运用的多部门之间的户籍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地税机关要按照户籍信息平台,建立管理税源分布电子图与纳税人的详细电子档案,使税务管理员能够定期普查工作目标更为明确。税管员要根除“坐等”、“坐看”的工作信条,要脚踏实地深入调查,扎扎实实地工作,及时掌握第一手重要资料,主动出击掌控税源的详细信息,根除接受税源信息的被动行为。

2、清理房地产业流转环节不必要的税费

合并印花税契税,取消不合理的税收收费项目,适当减轻房产环节的负担。使土地增值税简化,直到条件成熟时取消。土地增值税计算征收方面与其他税收来说过于复杂,基于基层税务干部的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很难精确的计算纳税总额。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应该确定适度的税务征收率和适当的减少税率级数,还有使房地产增值额的计算办法简化等,从而降低税务部门课税成本以及义务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要为投资者土地投资中的优质投资回报充分考虑,并适当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这样避免因赋税过重而因为正常的土地投资报酬降低而引发逃税行为。可以考虑房地产业的逐步规范化,行业利润逐渐步入平均化,并且考虑下取消土地增值税。

3、强化部门间配合,健全护税网络信息化技术一体化管理

房地产开发所运行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到有关部门将手续办理齐全,因此税务部门要尽力争取全面的支持与配合,切实加强协调与土地、房产管理、规划局、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定期与这些部门进行交流,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仔细严格的实施税务征收一体化的管理、还要请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执行“先税后征”的原则,凡没有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和不办理税票,房产、土地等相关部门的相关证照,把握住税收源泉的控管的关键,从根本上补救税收漏洞、及时清算达到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的企业,有效管理相关税收实施政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治理税收管理上的漏洞。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房地产快发的税收政策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把国家的钱一分不让的交上,然而也不损害企业的利益,把好财务的关口,促进房地产税收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欧继红.《税收筹划中的房价策略》,《经济师》,2005年第5期

[2]吴跃云.《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思路》,《财会通讯》,2006年第三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电信 转型 财务 新思维 

 

 中国电信已经进入转型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系统推进战略转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是中国电信和每一位员工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增强财务管理,如何服务企业转型,财务转型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财务工作者的关注。 

 一、财务转型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随着电信竞争的日益激烈,电信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电信企业内部在战略决策、业务开发、管理方式、服务策略等方面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企业转型的过程需要财务转型做服务和支撑,这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1.需要提高对待转型的积极主动性。面对转型问题,要做好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发挥财务人员的务实精神,为转型提供服务与支撑。同时,面对转型中的新问题,不一味拘泥于旧的思维方式,要勇于创新和实践。 

 2.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新的税法政策的实施,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更新水平必需要适应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信转型新业务的开展,对分产品和分客户群的成本分析,全业务模式下移动业务的处理方式等,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克服财务会计的保守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服务支撑者。企业的战略链有两个链条——产品链和价值链,产品链是企业关于产品的战略定位,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战略预算的实现,而战略预算则需要财务战略提供技术保证,包括预算的分解、收益的分配、内控和考核等。 

 二、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强调预算管理的平台作用而忽视发挥平台作用的条件。预算管理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预算需要先做好最基础的核算和考核。 

 2.将全面预算与财务预算等同起来。尤其是业务部门通常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自己只要搞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就可以了,财务往往成为单位预算的末端,缺乏整体的把控。 

 3.将预算指标视作预测的结果,忽视了预算的决策和管理作用,往往造成财务的被动。 

 (二)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1.财务转型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总体把控能力,将企业的决策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树立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2.总体环境的变化要求财务人员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 

 首先,目前电信市场争夺的焦点开始从客户数量向客户质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预测,实行市场、业务、投资、财务、资金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其次,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逐步实现由内部管理考核指标向外部客户感知评价指标转变,需要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另外,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国电信需要接受全体股东的监督,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执行越来越规范、内外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要求电信企业的财务人员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三)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的一些思考 

 1.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需要具备整体的把控能力,预算的编制也必需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方向。在总的目标框架内,牵头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算的编制应为预算的实现指明方向,预算的编制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合作。 

 2.变预算管理的末端为全程全流程管理。管理需要多条腿走路,预算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预算目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预算的编制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参与。其次,要将预算执行与分析深入到业务层面,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提高业务部门对预算的认知程度。另外,区分预算与内控的关系,两者不可等同。 

 3.提高把控能力,降低企业风险。首先,使预算管理细化到各级管理单元,分级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所有预算事项的可控在控。其次,实时跟踪预算的执行,严格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完善预算考核体系,更新预算考核机制,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强化预算考核的刚性。 

 4.实行精细化管理。预算管理不是“拍脑袋”的事情,尤其是财务人员,要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撑作用。首先,要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重点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抓好汇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其次,加强整体预算,合理调配资源,探索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型,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管理新思维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依据coso委员会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 

 2.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3.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主要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而全面风险管理还负责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设立。 

 4.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 

 5.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2)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 

 2.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3.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四、构建基于法制的税务筹划新思维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和筹划,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择其最优,以减轻税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1.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是在对税法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人员必需遵循税法的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2.规范税务筹划的基础工作。 

 (1)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2)企业还应对其各个业务流程和费用项目进行细分,根据财务数据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和项目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除考虑发展机遇和管理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各项税负的影响,为企业的业务转型做好税负基础分析工作,尽量减少整个企业的税负。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选题策划;着力点;竞争优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图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销售周期也越来越短,图书市场进入到“内容为王”与“品种为王”并重的时期,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选题策划首当其冲,如何找准选题策划着力点,为出版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当前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将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图书项目作为提升大学出版社品牌的着力点

从大学出版社图书选题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选题策划无一例外地以背靠学校优质、独特的学术资源为基础,以组织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出版项目为重点。这些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出版社特色优势和品牌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以及各级政府和部分行业设立的出版基金和重点出版项目的资金支持,不仅对推动和繁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正在改变着长期以来学术图书出版由于受众较小、专业性强、经济效益差,绝大多数出版社在学术图书出版方面有心无力的局面。正如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所说:“学术出版是整个出版的根基,反映的是我国出版界的眼光和水平。”积极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图书项目已经成为提升出版社品牌的重要抓手。

大学出版社依托其学校母体的特色优势及科研强势背景,正在下大力气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出版社协助这些知名专家学者将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组织策划成高质量的学术图书。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紧紧依托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十二五”开局以来,重点在“轨道交通”上下大力气,重点策划出版了《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5卷、《高速铁路安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系列丛书》3卷,并分别入选2011年和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同时,先后有《铁路客运专线(高速)轨道结构关键技术丛书》(10册)和《高速铁路安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丛书》(5册)等5个项目26册图书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轨道结构关键技术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及修建技术的研究成果,攻克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及修建技术的难题,特别是在无缝道岔、高速道岔、无砟轨道、轨道结构、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方面贡献突出。再如,苏州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第三版)》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第二版已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发行量逾百万册。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侯建国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吴文俊、王志珍、谷超豪等45位科学家。该丛书著作者中不仅有一大批两院学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学者,还有正活跃在国内外科研院所的“首席科学家”和著名学府科教一线的“教学名师”,出版社依托学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工程、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上的优势,发掘校友在这些领域的突出成绩,积极组织联系策划选题,并对选题进行多轮严格论证,使每部著作均能在其领域内展现我国乃至国际的科技创新水平。多部著作获得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其中,《北京谱仪II:正府电子物理》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

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关注学术著作的策划出版,这些有分量的国家重点图书和项目的出版,无一例外都经过了出版社在这些领域的长期、系统调研,认真分析和严格的选题论证。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利用国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以及省部级出版项目等出版资助平台,组织策划出版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的、高质量的学术出版,进一步塑造自己学术出版的品牌。

二、策划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仍然是大学出版社平稳发展的着力点

大学出版社诞生于大学,虽然具有教育出版的性质,但更多还是属于专业出版。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植根于其母体大学之中,只有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进行选题策划,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策划出版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分量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才能进一步夯实学校母体在这些领域的特色优势,彰显出版社的出版特色。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来看,70%以上都是教材和学术专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始终将教材出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作者资源,在理工与基础学科教材领域形成出版强势。教材出版方面采用“牛津模式”,在理工科和基础学科的大背景下,多领域、多学科规模出版,确立了“出版社计算机教育一条龙图书(从小学到大学)”的总体思路。完成了对大学本科多个系列计算机专业教材和非计算机专业教材,以及高职高专计算机教材的覆盖,进而形成了层次完整、种类齐全的高校计算机教材品种结构体系。其中,谭浩强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出到第四版,销量突破1100万册。再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虽然地处徐州,但其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强势学科的优势,不仅策划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选煤实用技术手册》、“十一五”重大工程出版规划图书《中国洁净煤》、“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干旱半干旱矿区保水采煤的方法与实践》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图书,还将以策划出版教材为主体,长期持续系列化、规模化策划出版采矿学科、安全学科、地质学科、测绘学科和矿物加工学科等高校教材作为发展重点,有《矿物加工学》《选矿机械》《矿井地球物理勘探》等33本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矿业出版领域已经成为佼佼者。另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长期坚持出版航海类高等院校系列教材和学术著作,从《船舶新型抗沉减摇防倾覆装置》《数字航海》等学术著作,到《船舶柴油机》《船舶结构与设备》等高等院校系列教材,再到《航道与引航》《机舱管理》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培训教材,他们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剑桥模式”,只在自己擅长的航海和水运学科领域发展,特色鲜明,被誉为“水运优秀图书的源泉”,进而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由此看来,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教材时不仅要坚持出版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专业图书,还要以有适度规模的教材板块集群作支撑。毕竟几本畅销书很难使出版社形成特色品牌,只有在特色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过程中始终坚持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使其系列化,精品化、市场化,才能形成规模竞争效应。

三、结合自身出版特色策划出版大众读物已经成为大学出版社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精品图书就应该是思想深奥的学术著作,但目前,也已经有大学出版社将这些思想深奥的学术著作以大众读物的形式出版出来,以通俗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读者。

综合性大学的大学出版社和特色明显的大学的大学出版社,在组织策划出版大众读物时有明显的差别。如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在海洋与水产学科上的优势,在策划出版以海洋与水产科学教材和著作的同时,近年来策划出版了“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该丛书由3个小系列12册组成,以中国四大海域的翔实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四大海域的自然风光、物产宝藏和人文故事。此外还策划出版了“畅游海洋”科普丛书、“图说海洋”科普丛书和“人文海洋”科普丛书。特别是他们策划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中国海洋文化史长卷”,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5卷,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在受到业界好评的同时,也为出版社带来了经济效益。再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在财经类学科上的优势,策划出版了通俗财经图书“金多多财会日记系列”。该丛书针对财务工作中的常用知识和常见问题,深入浅出地提炼出28个绝招,策划出版了《看懂财务报表的28个绝招》《做好税收筹划的28个方法》《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精通建账做账的28个秘诀》《把握出纳工作的28个细节》《写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28个窍门》等大众读物,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财务工作以职场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多家会计培训机构将其指定为学生的必读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