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闭环的重要性

商业模式闭环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01 16:5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闭环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模式闭环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变化;发展趋势

现代移动终端的日新月异,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移动电子商务不仅使用户们获得了更加完备的体验,还对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数类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1]

一、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特征变化

1.营销的精确性提高

所谓精确营销,就是商家针对用户用专门的策略和技巧去进行精确的意向沟通。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恰恰就是提供精确意向,厂家或商家能够针对用户的需求,给出合理而又科学的服务。由于新的商业模式会改变其原有的形式并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商家便能给客户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初期,厂家或商家与客户之间直接联系,根据客户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推销产品给客户。在此期间,客户也更容易接受商家推销的产品,不会出现厌恶心理反应。长此以往,厂家或商家的客户越来越多,交易量越来越大,借此还能通过带动效应扩大市场。通过和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更进一步地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

2.信息的动态和实时性提高

由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存在,厂家或商家可通过一个虚拟的市场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展示给其他平台用户,开展业务并提供商业服务。根据市场平台共享信息资源,企业很容易找到与自己相关,且适于合作的企业,从而进行双方架构整合,加强产品更新换代,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形成具有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能够进行实时的动态化商务往来,给企业的商务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改革。不仅如此,由于新的商业模式所具有的实时动态性,可大幅度缩减企业商务流程,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企业效益也得到明显提高。

3.赢利的清晰性提高

随着网络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终端身份得到有效确认,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子商务赢利就具有很强的清晰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存在,使得电子商务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这种具有超强时效性的便捷式传递,就给营销双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厂家或商家通过移动通信终端的信息,确认对方客户的购买意向,根据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正是这种明确性的信息提供,使得客户的消费方式和金额可得到清晰的预测,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体现在整个行业的运行操作中,赢利也就更加明显了。

4.增值性的提高

新的商业模式的较高增值性主要表现在,移动推广、终端商务、实时通话、智能提醒等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移动业务,是企业和用户所乐意接受的功能体验。根据这些个性化服务,企业寻找消费者的流程和周期大大缩减,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及时创新。正因为这种优势,移动增值服务成为移动终端业务中的主要增长方向,其种类和模式也越来越多,个性化的服务和便捷性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移动电子商务的新商业模式中大放异彩,具有广阔的天地。[3]

二、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新商业模式

1.手机支付模式

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手机支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手机支付在操作和管理上更为灵活,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而且通过平台的信息交流与相关制度的制定,手机支付加入了诚信的元素,使得移动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手机支付将具有银联卡的用户与其手机绑定在一起,并且进行安全监测和安装支付插件。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用户凭借账号和自己设定的密码就可以进行移动终端支付。在整个过程中,手机 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因为手机是私人物品,具备很高的专一性,而且病毒漏洞较少,这一点是电脑支付无法相比的。当然,银行在支付过程中也会进行安全监控,成为用户合理消费的有力保障,给予其短信提醒或信息资料,切实维护用户的权益。[4]

2.O2O商业模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商家们可使用无线通讯网络和其他外部的定位,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通过GIS平台,一方面可实时将这些用户们的信息提供给商家用以宣传;另一方面,用户也可通过智能手机选择周边的服务和商品,并直接在平台上提交订单。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这种O2O商业模式具有更高的闭环性,可有效跟踪每一个用户的每一项交易,并对其满意度作出反馈,用以改变商家的经营策略,获得更多的用户满意。随着O2O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户可体验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商家也可通过该平台获取更多的用户,从而促进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3.APP商业模式

当前,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连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许多商家纷纷开发了针对移动客户端的APP。国内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开发了本网站的APP。比如“,淘宝”认识到移动平台的重要性,重点推广支付宝的APP,推出使用手机APP可免收提现手续费来鼓励用户使用APP。“京东”也经常推出一些智能在手机APP上参与的活动,以刺激用户下载并安装软件。“京东”的APP已在苹果、安卓等数十个移动平台上进行安装应用。目前,这些APP不仅包括上述两个购物网站,还有一些团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用途。可以说,APP商业模式是在移动电子商务下的必然发展方向。

4.微信营销商业模式

微信营销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商业模式。微信平台是免费的,许多用户就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店”宣传自己的产品,还有一些大品牌会在朋友圈投放广告,或与某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合作,借助推送活动,向其“粉丝”推送产品的咨询、优惠活动等信息。一些商家还开通了公众号,除了推送信息外,还为用户提供简单的业务办理、咨询、售后等业务。此外,微信还推出了支付功能,使更多的移动电子商务公司入驻微信,推动微信商业模式稳步发展和完善。

三、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1.发展品牌营销

随着各大运营商对通信资费的不断下调,各个同类型业务之间的同质化愈发严重,此时的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就是依靠品牌在进行营销。而依靠品牌营销的市场,也是未来运营商们的发展趋势。品牌已成为各大运营商的核心优势,一个良好的品牌营销策略,不但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获得更多的客户。从国际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用户的差异性与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用户对业务的需求种类也越来越多。此时,运营商就要建立一些针对不同业务的子品牌,打造一个集团性质的业务。总之,在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中,提供移动服务的运营商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品牌营销战略。

2.规范诚信支付

由于用户可通过APP、O2O、微信等平台进行直接的购买与付款,诚信支付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在未来发展中,需借助传统商业模式的支付经验,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与银行卡绑定等程序,确保移动支付的安全与诚信。还可将用户的身份信息与其使用的智能手机号码进行绑定,以有效降低移动交易带来的诚信风险。而且,商家可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建立一套高效的支付程序。首先,提高各大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其次,各大商家可推出移动支付优惠等活动,鼓励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最后,可把不同运营商的支付平台整合到一起,为使用者搭建一个更加快捷、种类更多的支付平台。[5]

3.发展产业合作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价值链。一条产业链中的主体众多,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基础设施、规范标准的供应商,以及提供APP平台的开发商、提供移动服务的运营商等。众多的参与者都想在价值链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运营商由于其客户资源独一无二的优势,一直占据价值链的主导位置。为此,要想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下的商业模式,就要依托于移动运营商,开发增值业务,吸引更多的运营商用户,从而建立一个关系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共赢。目前,新兴的商业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将其发展为成熟、完善的商业模式,还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可以预见,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毅.基于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8):28.

[2]姚永敬.移动电子商务视域下新商业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4(18):62-63.

[3]李庆艳,金铎,张文安,张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电信科学,2011(6):6-13.

[4]杨利国.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2篇

7月6日,央行第7批第三方支付牌照,27家公司榜上有名。从发放次数上看,这应该是波澜不惊的例行式发牌。不过,百度和新浪赫然出现在此次牌照的发放清单中,业界对支付市场的新动向有了浓厚兴趣。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代表百度和新浪获颁支付牌照的分别是百付宝和新浪支付。“百付宝”是百度在2008年9月25日正式推出的C2C支付平台,百度旗下贴吧、知道等社区平台的6万用户,成为百付宝首批用户。百付宝此前主要用于百度自身产品的支付,用户数不到千万。新浪支付工具最早称为“新付通”,2011年推出,主要支付范围为新浪VIP邮箱、游戏、图书和星座等产品,用户数量只有百万级别。

牌照获批后,百度方面表示,旗下爱奇艺、百度云、文库等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对支付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将帮助这些业务更加顺利地发展。而对于新浪而言,在拿到支付牌照之后,支付将成为新浪微博的基础功能之一,使新浪全面打通微博闪购电商及O2O的商业闭环。

易观智库分析师张萌对《IT时代周刊》谈到,新浪和百度申请支付牌照的主要目的是完善自身生态系统,在支付环节进行战略资源卡位。而在打通支付环节后,这两家公司在电商业务领域的拓展中不再有后顾之忧。

构建O2O闭环生态

2011年,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为助支付宝获得首批支付牌照,不惜顶着天大压力当众毁约VIE模式,由此可见支付牌照对电商公司的重要性。而业界公认的观点是,O2O要完成闭环,在线预付是一个关键环节,否则可能受制于人。因此,支付牌照成了各家电商公司夺之而后快的筹码。

根据央行的资料显示,百度和新浪两家公司牌照的发证日期为2013年7月6日,有效期至2018年7月5日,业务覆盖范围均为全国。其中,新浪申请的业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法定代表人是新浪首席运营官兼联席总裁杜红;而百度申请的牌照是互联网支付,法定代表人为百度旗下爱乐活CEO蔡虎。

此前,马云为支付宝牌照划定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仅限于线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独立的第3方支付机构财付通获得的则是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的经营牌照。

与上述两家支付行业的领先者相比,百度和新浪少了两种服务。但从个人用户端来说,百付宝和新浪支付在业务资格上并无区别。

有分析指出,获得支付牌照是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商业化新浪微博过程的必经之路。据了解,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5亿,但其广告营收在今年第一季度内只有1880万美元,变现能力亟待提高。新浪之前已尝试与小米、乐视网和奔驰公司等合作“闪购”模式;拿到支付牌照之后,更可在微博内部通过支付实现线上、线下打通。

7月10日,新浪官方就表示,即将上线的新版微博客户端将针对个人用户推出微博钱包、卡包等功能。其中,钱包用于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等服务,卡包则是会员卡、优惠券的领取及购买。这些业务的展开都需要获得支付牌照。此前,曹国伟多次强调支付是微博基础应用中的一部分,而移动支付是移动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将努力掌控移动支付的自。

百付宝是百度在5年前推出的在线支付和服务平台,近年来,百度一直在电子商务领域探路,从最初的百度“有啊”到现在的“爱乐活”以及微购等,支付牌照的落定,可以补充百度电子商务的重要一环。

另外,目前用户过亿的百度地图已经接入了嘀嘀打车、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用户在打车、找餐馆、订影院的过程中,支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今年6月,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组建“前向收费业务群组”,由百度副总裁王湛负责,该部门主要对面向个人用户收费进行探索,这其中的领域就包括游戏、电子商务、音乐、数字阅读等。有观点认为,百付宝将在以上多个用户付费业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角逐移动领域

据央行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为1.98亿笔,金额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30%和206.46%,移动支付增长速度位于各类支付业务之首,移动支付爆点已然来临。而随着百度和新浪的入局,整个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更激烈的竞争期。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上主要有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运营商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三大参与方,商业模式上也出现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各自主导的局面。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截至百度、新浪支付牌照的落定,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盛大六家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关于移动领域的争夺,将成为互联网公司竞争的重点。

根据易观智库数据,2013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639亿元,其中支付宝以50.1%占据第一位,联动优势、财付通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今年以来,支付宝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吸引用户在移动端上使用,完成从PC到移动的转化。目前,移动端用户占整体用户的比例是30%。以传统的基金销售领域来看,6月13日支付宝的“余额宝”业务上线,短短两周内客户数超过250万户,完成了传统基金业几年难以积累的客户容量。另外,在最新的支付宝钱包中,已经接入的应用有丁丁优惠券、iReader阅读等,未来将会有更多生活服务类应用接入。

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财付通也正在移动化。在近日举行的2013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向本刊记者表示,未来腾讯将进一步将支付体系延伸到更多平台,新版手机QQ和微信均会引入移动支付功能,实现支付闭环。这也就意味着,微信支付将把财付通嵌入到公众账号中,实现连接线上线下的支付功能。据了解,已在微信上开通公众账号的中国联通,正在测试通过公众账号和财付通来实现在线话费充值功能。

第3篇

但从目前已公布的部分汽车企业9月份的销量数据来看,汽车销量开始回升,加上国务院明底公布的1.6升及以下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第四季度车市低迷的状况似乎有望好转。

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库存压力重重,仍然被前8个月不增长甚至下降的阴霾笼罩着。

此前有机构甚至数字称,仅今年上半年就大约有90%的经销商处于亏损中,未来全国有30%的经销商会倒闭。

“说‘90%的经销商亏损’,那是阴谋论!”9月2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认为,这是在为颠覆4S店模式做铺垫,其实没那么恶劣。

不过,他承认,经销商的盈利水平是在下降,而这正是中国汽车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正常规律,整个市场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对于经销商来说,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观念转型,升级是指服务、品质的升级。

沈进军同时指出,目前基于互联网平台风生水起的O2O模式的后市场服务不会颠覆4S模式,新生业态革不了4S店的命。不过,面对互联网对汽车各个领域的冲击时,一些经销商患上了“互联网恐惧症”,他们既希望拥抱互联网,又不知从何做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目前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引领行业全面触网,今年8月8日成立的汽车街就是协会盘活流通资源,提高经销企业竞争力的平台。”

在未来,汽车金融和二手车对于经销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沈进军认为,汽车金融和二手车业务是保持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内生动力。这其中,汽车金融是关键点,金融做不好,二手车就做不好,新车市场也做不好,这是一个闭环。

由《汽车商业评论》联合上海汽车金融港、平安银行、建元资本主办的“2015安亭国际汽车金融论坛”将于10月26日在上海举行,届时沈进军将莅临会议并就这一系列话题作进一步阐述。

以下是9月23日本刊记者对沈进军的采访节录。

服务不升级是革自己的命

“现在很多人在否定4S模式,但我认为这种模式没问题,这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汽车商业评论》:今年汽车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广大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很大,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约有90%的经销商处于亏损中,各地很多小的汽车经销商出现了倒闭、关店现象,未来有可能全国30%的经销商会倒闭。您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吗?

沈进军:现在的确有种说法,汽车经销商有90%都在亏损,我觉得这是阴谋论,是在为颠覆4S店模式做铺垫,其实没那么恶劣。

汽车经销商上市公司至少有18家,从这18家公司的上半年年报来看,没有几家亏损的,但是盈利水平在下降闼为过去的盈利水平太高了,不要把这个看做很可怕的现象,这是市场规律。

大家都一致感觉今年市场不好,实际上2015年第二季度经销商感觉比去年年底市场要好得多,是因为厂家过去都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那里了,以为就实现销售了,到2015年压库压不动了,这时候才感觉到不好。其实经销商两年前就已经感觉市场不好了。

不过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造成经销商大多数亏损的原因在于4S店的运营成本太高,对这个模式也提出了质疑。

4S店模式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美国市场跟中国很相像,我今年2月份在美国参加NADA经销商协会年会时,他们的主席告诉我,2014年美国的经销商日子过得很好,这是这么多年来非常好的年份。

这位主席充分肯定4S店的商业模式,因为在商业领域,这个模式是零售+服务,其服务既包括了售后服务,还包括了售前和售中的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消费者的粘度。

换言之,经销商已经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并不在意每年卖了多少辆车,而在于每年能够留住多少客户,那么他们的服务必须要到位。

现在我国4S模式之所以存在缺陷,其实不是经销商造成的,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同时市场造就了厂家授权的一家独大的局面,这种商业模式下,在卖方市场,没有人觉得4S店不好。

长期以来,4S店也依靠新车来作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在市场发育过程中让经销商觉得开展二手车业务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新车还卖不过来呢。

同时二手车的保有量和市场处于新生状态,不足以支撑这个市场,因此那时很少有人关注二手车。售后服务也是如此,在卖方市场,价格就是偏高的。

大家都在谈4S店的服务价格贵,我认为贵不是问题的根源,贵是表面现象,真正影响售后的是两大问题,一是诚信,二是品质,包括配件方面不能欺诈、售后经营层面上要树立服务的理念。

随着市场在售后服务体系方面经营主体的增多,经营方式多样化,不但不会使4S店消亡,而会更加提升4S店的经营能力。

现在很多人在否定4S模式,但我认为这种模式没问题,这是健康的商业模式。但我们的经销商如果观念不转型,服务不升级,最终不是被别人革命了,是自己把自己革命了。

汽车市场正在转型升级

“厂家不要告诉经销商你应该怎么样卖车,经销商天天跟消费者打交道,他需要厂家来教他消费者是什么习惯吗?还教经销商话术,到底是谁有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经销商的转型和革命是基于哪些因素?如何进行转型升级?

沈进军:其实,现在我们很多预测和判断都是错误的,过去的经验都不管用了,是因为市场基石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提高产能、扩大产量、满足需求的目标已经实现,而过去大家分析的基点是唯生产论、唯销量论。

未来汽车市场的矛盾主要是产能释放过度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

高库存成为万恶之源,我认为给经销商补贴是饮鸩止渴,要控制量。现在经销商需要转变也是市场的倒逼,过去经销商其实是把厂家作为第一客户,服务好厂家拿了车就能赚钱,今天突然发现必须要面对消费者,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转型。

转型升级对于汽车流通行业来说,转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型,升级是指服务、品质的升级。主动、快速地转就会占领制高点,不转必死无疑。研究机构也应该重新建立分析模型。市场归零了,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个大好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厂商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转型和改变?

先说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今天的买方市场,经销商就是那只鸭子,他们最知道市场的冷暖,流通环节起到了先导性作用,所以厂家一定要关注经销商。

我一直以为厂家的人谈不出营销来,他们应该做的是市场推广。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厂家是炮兵,经销商是步兵,厂家先用炮弹高举高打,步兵再冲上去,最后解决战斗的还是要靠步兵。

厂家不要告诉经销商你应该怎么样卖车,经销商天天跟消费者打交道,他需要厂家来教他消费者是什么习惯吗?还教经销商话术,到底是谁有问题?而教的人还不是厂家的人,而是厂家花钱请的咨询公司来教,这是典型的寻租。

不要忘了,是经销商在天天帮着厂家卖车,还找个老师来教,这是笑话!厂家为什么不可以找个模范经销商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卖车?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和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欧美的汽车市场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后才到了今天,我们是用了15年的时间走了别人近一百年的历程,让汽车市场在短时间内转变得很成熟很不现实。

这些年来,大家更多关注于主机厂,不过近几年来,市场在转型,流通的作用在凸显,行业对流通的关注也更多了。

就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而言,前些年经销商躺着都能赚钱,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市场转变之后不行了,必须猫着腰才能赚钱,要为消费者做扎扎实实的服务。

经销商之间见面现在已经很少谈卖了多少车,而是在探索新的业务,比如好的金融产品,好的互联网的做法,如何优化财务等等。

新生业态革不了4S店的命

“很多新生业态把4S店作为假想敌或者对标,其实他们应该把消费者作为终极发展的目标,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汽车商业评论》: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业态,比如电商平台和上门养车修车等O2O平台,这是否也会冲击4S店未来发展?

沈进军:是有些人认为很多新的业态要革4S店的命,我觉得这种认识有误区。

很多新生业态把4S店作为假想敌或者对标,其实他们应该把消费者作为终极发展的目标,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4S店出现的痛点是在当年一家独大的时候积累下来的,这些毛病很快会改正过来,它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为他们有规范的公司运作和治理模式,而且在主机厂培训下有一套很完备的修理的标准流程,会让用户觉得保养和保修离不开4S店。

国外4S模式发展得非常好。4S店服务的客人主要是车辆在质保期的客人,美国市场有2亿多辆车,有一半的售后服务在非授权体系,因为有70%左右的都是脱保车,这些车没必要在4S店做保养。

而4S店也认为这些车不是它的客人,这时候销售对4S店至关重要。当然,在质保期内的客户如果维护好了,其在脱保后依然会到4s店来维修保养。

在4s店,一般来说,第一辆车是销售人员卖出去的,以后的车是服务人员卖出去的,这是4s店的强项,而目它还有些金融产品,如融资租赁、保险、延保等产品都在店头供用户选择。

顺便说一句,上门维修恐怕难以为继,这种模式在中国才有,国外几乎没有做O2O线上不是主要的,线下才是重要的,没有扎实的线下服务,线上就是泡沫,是空中楼阁。

所有互联网资源平台做维修,线下就是其软肋,很难做好。一方面,他们的维修技术、服务标准和服务的一致性从何而来?因为线下不是它的。

他们需要线下合作,这种合作他们不会找4s店,并不愿意把利润让4s店拿走,街边店的服务水平又很难保证,这样最后毁的不是街边店的牌子,而是线上的平台。

所以如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满意度,O2O不是说做就能做成的。

解决经销商的互联网恐惧

“汽车街不是一个联盟,是个开放的平台,也不是为了对抗谁。汽车流通协会也不会在这上面追求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帮助经销商免费导流,提供服务。”

《汽车商业评论》:今年8月,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牵头下,成立了汽车街这样一家汽车O2O电商和整体服务商,事实上电商平台已经存在很久了,为什么在今年才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沈进军:汽车街如果放在以往甚至是2014年也许就很难成立,就是因为去年互联网大潮卷入各个行业,经销商得了恐惧症,害怕被颠覆,于是很多经销商集团在互联网上投资很大,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都不知道发展的方向。

今年6月我在广西参加一个二手车的活动,听到一个做二手车互联网的基金公司的老总,他说近两年进入汽车领域,把做互联网挣的钱都赔进去了,后来他了解到经销商投互联网也在赔钱,于是他们就达成一致,一个做互联网,一个做车,利用各自优势联合起来。

实际上,近两年经销商很纠结很困惑,对互联网有些恐惧,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行之无效。

今年5月28日,汽车流通协会在召开百强经销商会时,应广大经销商的要求开了个会长会议,在会上的重要议题就是如何面对互联网,当时就提出了三个意见:一是协会牵头自建一个网;二是和社会上现有的网合作;三是量身订做一个,即汽车街的雏形,看哪个适合。

在此之前,协会已经做了工作,把汽车街的思路明确了。大家一致认为,汽车街尽管还有一些缺陷,但比前两个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汽车街有扎实的线下功底,并目将覆盖全国所有区域的经销商,涵盖所有品牌,从技术和服务标准来看,同一个品牌的标准也都是一样的。

我们成立的汽车街是典型的OTO,我们把线下的汽车维修资源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打通,把资源盘活,真正的服务还是在线下解决。

面对经销商对互联网的恐惧,汽车流通协会要引领行业全面触网,新车方面是汽车街,二手车方面很快会推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在售后服务体系方面,质检总局曾经给我们提出建议,要做出一个类似于人们吃饭的大众点评网,即修车的大众点评,并将以此建立黑名单制度来体现行业的诚信,规范市场。

目前汽车街的运作情况怎样?这个平台发展到最后是否会形成一个经销商的联盟?汽车流通协会是否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盈利?

汽车街成立后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团队的人大多数有互联网的经验,专门来运作这个平台。汽车街并不是协会来呼吁,强行把经销商集中到一起的,而是各个经销商有这种诉求,只是希望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来牵头,某种意义上讲,汽车流通协会是顺势而为。

而8月8日成立的汽车街,也标志着经销商愿意团结起来,抱团前行了0这种抱团前行是主动迎接挑战,拥抱互联网,这也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

汽车街不是一个联盟,是个开放的平台,也不是为了对抗谁。汽车流通协会也不会在这上面追求商业利益,不是为了从经销商那里挣钱,而是为了帮助经销商免费导流,提供服务。

经销商并购重组会成为常态

“在过剩的地方必然会发生重组现象,经销商的兼并重组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常态。”

《汽车商业评论》:最近国内的经销商集团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这种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对汽车流通行业来说有何影响?

沈进军:进入2014年以后,汽车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销商在进行转型,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美国市场曾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批经销商退市,这两年又有很多回归市场。

而我国过去的经销店建设速度高于产销速度,在今天的市场状态下,在某个区域网点是过剩的,但某些区域还少或没有。因此在过剩的地方必然会发生重组现象,经销商的兼并重组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常态。

未来汽车的销售会不会越来越集中?

我认为未来经销商之间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在某区域的某个品牌,有十个投资人,最后虽然十个店不会少,但投资人会最终变成三个,有可能互相持股。

发展汽车金融的阻碍

“汽车金融和二手车业务是保持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内生动力,是两个轮子。”

《汽车商业评论》:汽车金融领域这两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创新模式也层出不穷,那么金融行业与汽车经销商的结合如何帮助经销商渡过目前的难关?流通协会在汽车金融方面目前在做哪些工作?

汽车流通协会已成立了金融分会,里面大多是一些金融机构。作为协会,我们主要是把金融机构(服务商)跟经销商在金融分会平台上进行对接,协会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

汽车金融对于经销商和汽车销售来说,现在还面临哪些阻碍?

我认为,汽车金融和二手车业务是保持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内生动力,是两个轮子。

一方面,二手车要做置换,盘活存量,提高存量和二手车交易对新车销售的贡献度。美国每年有4000万辆二手车交易,2000万辆新车是靠4000万辆二手车交易实现销售的。另―方面,提高金融的渗透率,要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

但障碍在于:1.我们的金融体制还没放开,使得汽车金融业不够开放,造成了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过高。2.我们的市场处于转型期,产能释放过度,造成了汽车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得金融产品无法推开。

厂商如何做汽车金融?

我们的厂家未来能不能推出一些好的金融产品,把新车价格稳定下来,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的关注度放在后端,比如零利息贷款购车,把车补贴在后端,稳定前端,又能通过金融来黏住客户。

金融机构也应该在经销店推出大量的为不同消费阶层提供的金融产品。

金融框架下的汽车流通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未来的汽车市场上,汽车慢慢会从一个资产变成一个准金融产品,通过融资租赁来变成租赁公司的资产。我们对于汽车不需要拥有它,付的是使用费。

汽车金融发达程度的高低会决定未来二手车市场。中国目前虽然有1.5亿辆车,但明显感觉车源不足,二手车市场还处于卖方市场。而国外大量的二手车车源是来自于金融机构,而且车况也很好。

这其中,汽车金融是关键点。金融做不好,二手车就做不好,新车市场也做不好,这是个闭环。2009年,前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提到一句:要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和二手车市场。

第4篇

回归教育本质 拥抱市场春天

何为“教学为本”,北大青鸟APTECH副总裁陈峰波在年会开篇就做出了生动的阐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好的就业质量永远是硬道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得互联网技术人才成为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带来百亿元+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在IT技术型人才需求与缺口并存的矛盾下,回归教育本质,为更多学员提供更优质的IT职业教育,最终实现学员高品质就业。

陈峰波强调,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员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员的素质教育,以达到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例如,北大青鸟APTECH始终重视COT课程的创新和实施,在承认学员已有习惯和方式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游戏和情景演练,以及学员课外的阅读和练习,让学员认识到自己习惯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逐步递进训练学员的职业素质,最终实现学员在校即成为准职业人的转变。

面对每年存在高达130多万人才缺口的市场环境,提供IT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商业价值会日益走高。北大青鸟APTECH将顺势而为,坚持教学为本,培养出具备技能、素质、人格、思想的优秀学员。

师爱贯穿教育 成就职场精英

学习是师生相互取暖的修行,我们的学生需要爱和唤醒。作为本次年会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师爱”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应重视教学关爱。之所以首次将师爱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这与近年来北大青鸟APTECH的生源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年来,95后学员占据主体,针对这一代年龄小、叛逆性强且责任意识模糊的特点,北大青鸟APTECH的培养目标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在坚持培养学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秉性各异的学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及学员培养方式,打造一支有“师爱”、有“灵魂”的教学团队,唤醒学员心灵深处内在的正能量品质,使其成为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健全人格、良好职业素养的精英人才,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重视产品设计 延展平台价值

北大青鸟APTECH始终坚持教学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和迭代。其率先提出的课程设计产品化思想,成为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

课程设计产品化,顾名思义,是指产品不是课程体系,而是以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一套系统。在此指导思想下,北大青鸟APTECH将于2016年实现ACCP软件工程师、学士后Android、学士后Java、学士后UI、网络营销、BENET、BTEST、启蒙星、学士后・NET9个产品、5次主版本变化、20个子版本变化的目标,实现创量产品、体验产品10000分钟、300个课件的目标内容量。此外,师资培训方面,在采用青鸟O2O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分模块认证、导师责任制的培训计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模式被不断颠覆,唯有用户体验自始至终受到高度重视,于是,“场景时代”应运而来。以体系员工学习和工作、学员考试和就业等青鸟O2O运营模型场景化为诉求,青鸟教育云平台提供了以场景渲染为背景,将产品作为道具,以平台传递服务,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代入,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学员用户体验的完美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对产品、对品牌的高度认同。

2016年,北大青鸟APTECH将力争实现基于场景化的学员咨询,成为现有咨询流程和咨询工具的有力补充,大大提升咨询效果;基于场景化的员工考试,在对现有内部测试工作进行优化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以青鸟教育云平台为渠道打造业务场景闭环,追求场景下的极致用户体验,使青鸟教育云平台成为青鸟O2O落地实施的有效支撑。

持续品牌影响 铸就职业教育源动力

第5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OTO模式 大学生

OTO即Online To Office,是将线下销售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商家的店面。OTO商业模式核心很简单,就是利用互联网将消费者带到实体商店中去,在线了解商品信息、取得优惠凭证,订立订单,直至电子支付,再到顾客去享受商品及服务。并且将折扣、优惠、体验、试听等活动,及时、精准地推送给线上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增加黏合度、形成闭环、循环消费,由于交易都在线上订立,其效果可查。

本文以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微信公众平台的创业实例进行阐述,并以此探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OTO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校园 O2O 企业主要涉及快消品 ( 宅米、59Store、俺来也、8 天在线 )、互联网金融 ( 趣分期 )、物流配送 ( 小麦公社、快快鱼 )、兼职培训 ( 校联邦、11 点 11 分 ) 等几个板块。作为新兴事物,校园 O2O 近两年还处于拼速度、拼规模的阶段,还未形成校园 O2O 巨头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校园O2O团队成熟度不高。由于校园 O2O 团队多数来自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企业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较少,因此,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与其他职场出来的创业者比较有明显的劣势。此外,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不能及时持续的推送消息导致公众号的人气难以积攒。

2、人员流动性大,管理成本高。校园O2O企业的员工基本来自在校大学生,且以兼职为主,从而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动,以及管理成本的增加。

3、校园 O2O 平台规模大质量低。以快消品为主的企业运营模式较为简单,易于复制,主要以流量为切入口,从产品上、服务上获得盈利目前还很难,且此类企业均面临低客单、低毛利以及仓储配送的难题,并且不排除有刷单的嫌疑。

4、校园 O2O 企业流量大、盈利少。目前校园 O2O 平台主要以规模扩张为主,据有关方面报道,其盈利水平很低甚至还处于拿钱赚吆喝的阶段。

5、推送内容各有特色,与用户的交互性仍需加强。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其的内容总体来说都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内容比较官方会导致阅读量不理想。

6、推送形式多为图文,新颖形式较少,导致关注者审美疲劳。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多数学生运营者并不能掌握相应的后台开发技术,技术人才和技术培训的缺乏成为了部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瓶颈。

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O2O”模式的创业实例

1.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借由互联网自媒体创业浪潮,特别是国家推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于2015年11月成立了爪机天堂工作室,创建了“爪机天堂”微信公众号。“爪机”二字取手机的趣味意义,使用户更好的记住我们,同时减少用户对工作室商业化的排斥感;“天堂”则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大学生手机消费者的首选途径,通过我们可以获得如天堂般的产品和服务。

2.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及问题分析。初创微信公众号时,为积累微信公众号的初步用户,打出“爪机天堂”的品牌,我们做了一次线下活动。在校区食堂过道进行了现场红包派送活动。经微信后台统计,当天共吸引166人关注微信平台,当天取消关注48人,净关注量118人;效果不是特别理想;QQ群情况类似。本次活动关注量有限,但标志着爪机天堂正式“营业”。从这方面的宣传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后期维护方面,微信公众号开通与2015年11月11日,通过发传单策划一次线下活动花费606元获得了166的关注量,但是后期取关的人数较多,截止2016年4月10日剩余关注人数为90,并且创建了一个粉丝qq群,人数为136,退群的人也较多,现在剩余86人。导致以上人数暴跌的原因主要是后期维护没有跟上,公众号消息推送为每周一次,内容太少,并且寒假两个月几乎没有推送消息,导致公众号的冷号,虽然过年时派送新年红包也无济于事;qq群创建了也没有及时的去互动而成为死群,所以粉丝量暴跌。此外,我们通过搭建爪机天堂这样一个卖手机的平台,但是实际销量却为0,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台初创,没有知名度,可信度自然而然也低,加上物流系统的不完善,身边熟悉的人想买却望而却步。

三、校园微信公众平台020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我们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O2O模式的可行性有初步的认识,单纯的搭建一个平台推送产品信息来实现营销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没有一定可信度和人气的平台运营起来比较困难。要想真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O2O模式获利,前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一定的宣传力度和关注度,并且在平台维护方面也需要加强,初创的平台需要人气,因此要发有吸引力的内容而不只是单纯的发报价单,要真正深入群众去了解大家的喜好和关注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线下采访询问同学的购买习惯和喜好。另外,我们小组有成员尝试过把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发现阅读了明显的上涨,并且也会有人询问具体情况,这充分说明人气和信任度的重要性。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营销的了解,我们发现营销的基础是信任,形成交易的首要前提是信任,若对方对卖产品的人有一定信任度,则对产品几乎不持怀疑态度;若事先对人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观察,则成交率很低。由此可知,信任度是营销的第一位,要想在校园实现微信公众平台020模式,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平台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贾晓燕.校园O2O运营模式浅析――以快消品为例[J].现

代经济信息,2016,01:338-339.

第6篇

Nike+是什么?

Nike+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哦,我听说过的,那个很有名的运动官方社区。然而,科技发烧友和运动达人们很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是耐克这两年推出的跑步应用和运动腕带。实际上Nike+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图1是Nike+近年推出的全部产品线。在对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耐克深耕数字化战略的根本动机。

起初,Nike+是Nike+iPod

Nike+的前身,是耐克与苹果公司于2006年5月在纽约联合的Nike+iPod运动系列组件。这款组件旨在将运动与音乐结合起来。

首先,跑步者必须先拥有一双Nike+的慢跑鞋。然后,再将iPod的芯片放置在鞋垫底下的芯片槽里。在跑步时,通过芯片进行无线感应,可以将各种跑步的信息,如距离、速度、消耗的热量等数据传输至跑步者手中的iPod nano里,借助语音回馈,就可以得知各项信息。

在运动过程中,跑步者可欣赏事先设置的激励歌曲。运动结束后,跑步者可将iPod nano与电脑连接,登陆Nike+网上社区,上传此次跑步数据,或者设定各项分析的功能。另外,还可以关注朋友的跑步进度,也可以查看世界各地拥有这款产品的人的运动信息及排行榜。深受青少年喜爱的Nike跑鞋加上风靡全美的iPod,这次合作大获成功。

后来,Nike+是数字化运动战略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Nike+iPod开始陷入市场危机。RunKeeper和Endomondo等一批功能类似的运动类应用开始崭露头角。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高额风投的涌进,这些创业公司开始推出自营品牌的便携设备和运动服饰,与耐克形成直接竞争。与此同时,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从2004年兴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青少年开始逐渐习惯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而耐克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这些走在时代前端的青少年们。

因此,对于耐克而言,数据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其中蕴藏的商机无限。此时,由于数据在Nike+iPod中曾经扮演着重要角色,耐克开始调整Nike+的定位与思路。耐克于2010年率先成立了与研发、营销等部门同属一个级别的数字运动部门 (Digital Sport)。至此,运动数字化正式成为耐克的战略发展方向。

接着,Nike+发力运动电子产品

耐克在2012年开始发力,率先推出重量级产品FuelBand运动功能手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款产品旨在面向非运动人群,几乎能够测量佩戴者所有日常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紧接着,耐克还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能量计量单位NikeFuel。这是一种标准化的评分方法,无论性别或体型,同一运动的参与者的得分相同。

为什么要抛弃通行的计量单位卡路里呢?根本原因还在于Nike+的主要竞争对手。现有的运动类App的基本功能同质性很强,用户在不同产品之间的转换成本很低。举例而言,Nike+的主要竞争对手RunKeeper允许用户自行输入运动数据。如果耐克沿用通行单位卡路里,长期使用Nike+的跑步爱好者在改用RunKeeper时就无需担心会丢失自己原先的数据,通过手工设置即可完成数据迁移。因此,本质而言,NikeFuel是耐克为其对手设置的竞争壁垒。

其后,Nike+布局数字运动王国

如果说FuelBand运动手环和NikeFuel是耐克布局大数据时代的最初举措,那么其之后的多种产品,则进一步巩固了耐克的数字运动王国。

2012年2月,耐克将Nike+从跑步延伸到了篮球和训练产品上,推出了Nike+Basketball和Nike+Training应用,构建起两套全新的运动生态子系统。就功能而言,与之配套的运动鞋可以测量如弹跳高度等更多的运动数据。

另外,耐克与知名导航产品供应商TomTom合作推出的具有GPS 功能的运动腕表、FuelBand第二代产品FuelBand SE等,都是对其数据补给线的进一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运动服饰品牌的耐克缺乏互联网基因,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提升实力。

一方面,耐克将合作范围从苹果公司扩大到其他平台,进一步扩大用户基础。2012年6月下旬,耐克将自己在iOS平台上最受欢迎Nike+Running软件移植到了Android平台上,同时展开与微软的合作,推出Nike+Kinect Training健身娱乐软件。2013年11月,耐克也瞄准微信的广大用户群体,在中国推出了公众服务账号Nike+Run Club,提供跑团组建功能。

另一方面,耐克剑指未来,与美国第二大孵化器TechStars合作推出了Nike+Accelerator项目,鼓励创业团队利用Nike+平台开发出更加创新的应用,以期在运动数字化浪潮中一举确立领导地位。

盘点至此,我们可以看到,Nike+的诞生并非基于大数据浪潮的时代背景,而且耐克的运动数字化历程也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久远。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Nike+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Nike+是耐克公司顺应大数据时代趋势、发展运动数字化战略而推出的系列产品线,包括各类可穿戴设备、Nike+应用软件、Nike+运动社交平台等等。用户对Nike+的使用,使耐克公司能够对数据形成从产生、收集、处理、分析到应用的O2O闭环。

Nike+社区:让消费者与品牌关联

“Nike+的核心价值在于所构建起来的庞大的线上社区,它的最大功能在于社交。”耐克大中华区传播总监黄湘燕如此认为。如果Nike+不与消费品建立品牌关联,不能与消费者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无论其电子产品的设计有多精良、性能有多优越,品牌消费者永远不会愿意使用这些产品,而Nike+也就永远得不到推广。

我们以Nike+Running为例,阐释Nike+社区是如何与消费者产生联系的。

这款App的界面非常人性化,操作也相当简单。一打开主页,软件即可通过GPS记录个人跑步的次数、公里数、平均速度及消耗的能量数,以便用户安排私人运动计划(见图2)。另外,内置的徽章激励制度还给跑步运动平添几分趣味,也使用户产生了自我突破的动力。软件在加强社区间的互动关系、增加使用热度和频率上也做足了功夫。

首先,用户除了能够自行察看运动数据与虚拟成就,也可将运动记录图像实时分享至Twitter、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附上心情符号与文字解说,吸引好友关注,满际需求与展示欲望。排行榜更是激发好友们不断挑战运动记录、互相鼓励较劲的有趣设置。

其次,Nike+社区本身也携带社交功能。一旦用户开始使用Nike+Running的动态,好友可进行留言,同步为跑步者加油。这是对社交功能的进一步放大:跑步这项私人性很强的运动被公开到其他爱好者眼前,好友们的激励则更让跑步者投入到运动过程中。

最后,用户还可通过设定需要完成的公里数、邀请特定好友参加挑战、共同完成挑战目标。现实中处于不同地域的好友能够同时参与到运动中来,增添了陪伴感和督促力度。进一步地,Nike+还可作为世界各地跑步爱好者的虚拟组织中心,利用强大的号召力吸引素昧平生的运动发烧友们参与各种线下活动。2008年,近100万用户登录并加入了由耐克公司同时在全球25个城市发起的10公里长跑比赛。

在中国,微信的强大力量再次为Nike+注入社交血液。2013年“双十一”期间,微信公众服务账号Nike+ Run Club上线,短短10天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跑步爱好者。通过账号内置的跑团组建功能,这些用户迅速创建了超过1000个跑步主题的微信群组。目前,耐克还在积极推进自己的篮球公共账号。

著名的品牌营销学者Kapferer曾经指出,在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下,品牌成为社区建设者。对于身处Web2.0时代的消费者而言,聚在一起并分享经验是另一种形式的奖励。因此,品牌需要通过共同的目标或理想,将人们联结起来。

Nike+社区粉丝们的互动给耐克公司带来两点好处:第一,客户主动上传的大量运动数据,为耐克深刻理解消费者行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第二,让人们之间建立起非常牢固的关系,强化了品牌忠诚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购买力。据耐克公司负责全球品牌管理的副总裁Trevor Edwards介绍,通过Nike+iPod计划,40%的Nike+用户选择了耐克运动鞋。当然,这与Nike+在其应用软件中设置“记录每次跑步所穿的鞋”的选项及新推出的“购买Nike”电商功能也有关系。

掘金大数据:Nike+的多种可能

围绕Nike+构建的品牌社区,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吸引忠实粉丝源源不断地向耐克公司贡献身高体重、运动信息、社交账户数据等海量用户数据。除此之外,人们还主动传达自己的经验与建议。耐克由此掌握了对消费者个体的深刻洞察。那么,这些数据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将其归纳为营销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种类型(见表1)。

Nike+营销,融入用户中

在营销实践上, Nike+让耐克真正触及到自己的用户人群,了解他们的运动行为,进入他们的社交生活,追踪他们的消费需求,明确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方向,实施精准有效的营销计划,和用户建立起长期的紧密联系,从而让聚焦顾客关注、提升产品销量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对Nike+的用户构成及其社交行为进行分析,耐克公司发现自己的目标群体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有较高的活跃度,也进一步了解了他们集中关注的体育明星、经常出现的跑步路线和场合等信息。正是基于这些深度洞见,2011年底,耐克公司为推出可穿戴设备Nike+FuelBand,成功发起了社交营销战役“Make It Count”。圣诞节前,耐克公司在Twitter上注册了公共账号@Nike,同时通过公司旗下的所有twitter账号发出号召:“How will you MAKE IT COUNT in 2012?”(你会如何将2012过得有意义?)预告公司将革命性产品。12月29日,根据用户喜好而筛选出的耐克代言明星在各自的Twitter账号上发出“Make it count 2012”宣言。这些宣言内容还被制作成户外广告或海报,张贴在运动爱好者经常出现的路线或场合。31日,在Twitter上产生了24,347条关于“Make it count”话题的会话,耐克官方账号的粉丝数达到22.7万,当天在Youtube上的预热视频也被播放了6.2万次。FuelBand在正式前便汇聚了众多关注。

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2009-2011年间,耐克公司在美国的电视和印刷广告上的支出下降了40%,而其总营销预算则稳步攀升,2011年甚至达到24亿美元。这是耐克倚重数字营销的生动证据。然而,耐克数字运动部门的副总裁Stefan Olander的说法却颇有深意,“最初,Nike+Running是作为一个市场营销概念推出的。但是,它现在已不仅是营销概念,而已经成为我们的经营理念。”确实,对Nike+社区成员上传的数据及其社交分享的分析,为耐克公司揭示了新的商业模式。

Nike+平台,融入价值链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概念迅速席卷全球。平台商业模式让来自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得以连接多个特定群体,为其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巧妙地从中赢利,甚至取得多方位利润。亚马逊、阿里巴巴、Netflix等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正是借力于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秀代表。虽然出身于传统消费品行业,耐克推出的Nike+也初具平台模式雏形,但仍有其独特之处(见图3)。

通常情况下,采用平台战略的企业就是架构中心。例如,亚马逊网站通过整合读者和出版社资源而获得赢利。与之不同的是,Nike+平台发源于传统行业,其创造者耐克公司则是平台连接的一方。这也是Nike+在短时间内能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及使用的重要原因:通过网上社区,原本就与消费者建立了密切关系的耐克能够轻易汇聚与自身品牌精神本就一致的忠诚用户,实现同边网络效应,最终累积大量与品牌和运动体验有关的高质数据。这些数据正是Nike+宝贵的战略资源。

不同于Netflix将对用户数据的挖掘结果回馈于主营的视频业务本身,也不同于淘宝网单独推出的数据魔方咨询服务,Nike+数据带来的赢利将可能是多样的。

一方面,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耐克能够获得关于消费者的更深邃洞察,将这些发现应用于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数字营销化,从而享受到顾客忠诚度增强、销售收入上涨等喜人成果。

另一方面,数据也为耐克开辟了可能的新利润来源。耐克完全能够发挥原有品牌资产的杠杆力作用,将对顾客行为的全面理解融入到运动计划制定、健身软件开发、运动型可穿戴设备设计等与消费者运动生活有关的各项业务中,从传统的服装行业进军到更加新兴的“蓝海”领域。同时,同处于运动产业的其他公司也可受益于Nike+平台累积的用户数据。耐克甚至可以开辟行业咨询服务,发展更多的赢利可能。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CPS;感知中国;嵌入式;RFID

1012的大市场

在1999年物联网概念就开始提出,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转移,要上物联网的设备是1012数量级,非常巨大。但我们现在的Internet网的利用率该产品还很低,只有2%-5%。目前嵌入式设备需要联成网络,但嵌入式设备一般无浏览器,需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低端和高端的连接。

与物联网相关的热调

感知中国、物联网、智慧地球、CPS(Cyber-Physical System,信息融合物理系统)等与传感网络相关的词汇最近很热……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从RFID(射频识别)技术这个领域来的,1999年专门做RFID的EPC global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它当时指每一个物品上都贴一个电子标签,这样通过后台信息系统构成一个借助于Internet、所有物品都能互相联系起来的一个物联网。但是这个概念当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真正受到关注是从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重新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它主要是从信息和通信的角度去考虑,集中在三个“Any”(anytime、anyplace、anyone)去获取信息。从此概念能看出,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嵌入式智能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部分,即底层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主要是2008年IBM从商业角度提出所谓的“智慧地球”。物联网有三大层,底层是感知层,中间是网络层,上层是应用层。基于此,智慧地球的核心技术有三个i:instrument,传感技术(物联化);interconnected(互联化);intelligent(智能化)。

目前,学术界流行一个词CPS。我们人类社会生活在两个世界上,一个是信息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信息世界跟物理世界的融合,就称为CPS。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业委员会嵌入式学组组长、复旦大学的陈章龙教授一年前开始研究CPS,但是他和IBM和Intel等公司去探讨时,这些商用公司说他们知道CPS,但现在不会去做CPS、因为做CPS风险很大。CPS实际上就是信息和物理系统的融合,即三个c:1,把物理设备Computer化;2,通过通讯(communication)和后台连起来;3,Control。这不是把CPS单独拆离开来一个一个的系统,从控制层面来看,是整个的一个大系统。这样一来,我们的计算机就要有一个变更性的革命,因为我们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的、离散的、跟时间无关的对象,而现在如果是CPS,处理的对象则是模拟的、连续的、跟时间相关的,那么所有的理论、语言都要配套重来。所以美国也是首先在自然资金里面展开这个方面的探索工作。

总理2009年8月到无锡考察时,提出重视发展“感知中国”。目前要做的工作是三个方面: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的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不仅感,还要知、行

陈章龙教授认为,“感知中国”的感知耐人寻味,“感”是传感器通过RFID对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关键是“知”,就是要通过处理计算,并返回去,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已经炒了十年,现在重新拿出来,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以前的十年炒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什么没有“量变成质变”?因为我们只发展了“感”,还没有去“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关强博士提出要重视“知”和“行”。物联网的架构包括几层:基础层、传输层,还有执行,即所谓感知的“知”和行动的“行”,控制、中间件、公共信息服务,最后结合到具体的应用去。

嵌入式的机遇

无论是物联网三要素(感知行),还是智慧地球3i,CPS的3C,实际上都是在讲一件事:人、机、物的和谐发展。这对嵌入式系统的要求是什么?陈童龙教授认为第一要多功能化、低功耗、微型化,这些已经都在做了,比如无线传感器的结点的智能汇集,传感器的设计趋向一体化。由于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有的可做得很小,例如智能灰尘,它里面的一些软件,即嵌入式软件也需要很小。

第二,嵌入式系统要网络化。假如现在就把互联网复制到物联网,这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面向对象是数据,是连续的、动态的、是非结构化的。所以浏览就不能简单地设为嵌入式浏览器,因此需要在低端和高端之间建立信息中间件,OSGi(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应运而生(图2),是开放性的机构,专门针对汽车电子、家庭网络、移动设备和工业环境等特定领域的互联网中间件的应用。例如,OSGi联盟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汽车专家组(Vehicle Expert Group)的特别机构,为OSGi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制定规范。

关强博士从RFID应用角度介绍了嵌入式的发展机会。他说,很多案例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从终端到终端,一般来说是闭环应用。闭环只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或是应用领域之内,还达不到开环,譬如公共领域的信息服务。因为实际上物联网的发展受制于应用模式,如果要做到开环,会面临复杂的问题:要找怎样的一种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由谁掏钱。

欧洲一家专门研究物联网、智能系统集成的协会对物联网的预测是四个阶段:

・2010年之前从RFID技术角度去讨论;

・2010到2015年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实现更深层次的信息交互;

・2015到2020年实现互联物品智能化;

・2020年实现全面的智能化。

技术层包括以下几类(图3):RFID标签、读写器等基础设备。还有传感器、传感器网络、传感设备。传输层(这也是ITU重新定义物联网的原因)主要是在网络层考虑,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去考虑。我国提出利用3G去传输物联网,但这里还是涉及许多问题,比如信息终端,还有现在的操作系统,像中国移动推出的OMS操作系统,如果真正涉及到基础设施,还有工业以太网、交通、离散控制领域等特殊的网络,当然基础设施上还有一些软件的工作,比如中间件、中间件的功能、实时信息处理、海量的数据怎么处理。如果实现物联网应用,一定要正开环,因为开环要为公 共服务,涉及到更多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相关标准还很多,但总体上。与理想的物联网标准还差得很远。

那么RFID与嵌入式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关强认为,首先是射频前端的特殊设计;再一个就是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主要是把RFID作为一个组成部分。RFID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看起来难度不大,因为只要RFID读写设备是固定式设备,基本上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主流产品目前是国外厂商实力较强,本土产品的操作系统还待完善。

应形成本土战略

到此看来本文就该结束,但本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提出不要成为国外理念的实验场,应该探索自己特色之路。他指出,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是美国人提出的,是否这次我们再为美国做注解。注解其发展的合理性,和中国成为其一个巨大的应用示范、产业化开动前期的一个试点?

通常来说,如果你自己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想坚持下来也许比较难,但是他们有了我们说我们也曾经想过了,这样再拿来更容易得到支持,尤其在特定的应用服务范围内。所以当时863小组在规划时认为,要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再结合我们自己的重大的问题、重大的任务来进行谋划。我们需要思考三件事:第一,一种发展的畅想,能否在重大技术、产生重大突破的机会没有到来之前,我国有可能引领并坚持一些方向,也许最后还能形成国际社会的趋势;第二,在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当中,建立以纯技术驱动为主的,结合以应用为创新模式的这种互动方式,也许在最近五年甚至十年当中,重大应用的突破对孕育和推进技术的发展带来机会,具体体现就是在网络和通讯技术上。最后,需要走从参与到主导的模式。

五年十年后面临互联网应用大突破

对于网络化,很多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有一个共识,到2020年前后,信息技术将会遭遇到渐进式改进难以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或者另一种解释是,十年之内在信息技术领域,想要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男一种机会孕育着重大技术突破的,就是应用当中新模式所带来的大规模应用技术、集成性技术或系统集群技术的突破,它的重要性将会凸显。而再往后发展的20年当中,可能出现信息科学在一些基础的微电子、电路、体系结构、模型、算法和重大系统带来的突破,但这时一定是重大应用所汇聚的系统级的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新突破。

第8篇

现状:百花齐放

目前二维码的应用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技术公司和运营公司都在不断地开拓二维码业务。吴林认为,二维码实际就是手机的一个重要入口,能够简化用户的输入。随着Apple和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的普及,手机硬件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高分辨率摄像头已经成为标配,二维码应用得到快速普及。目前各大公司的应用程序都集成了自己的二维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二维码的重要性。而较早开发二维码识别客户端的灵动快拍CEO王鹏飞也表示,“目前借助智能手机、云计算技术、宽带无线网络、物联网的发展,二维码获得了快速发展,行业及企业都越来越认可其作为线上线下入口所带来的价值。”

有业内人士预测,二维码行业将达到千亿规模,预计未来3年,年增长率将超过200%。随着3G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二维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扫一扫”也成为了当下流行的时尚,二维码的便利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腾讯新浪等还没进入该市场的时候,二维码主读业务延伸的市场份额估计只有1亿的空间,但巨头入局可以迅速将市场做大,也许很快能做到10亿的规模,这是良性的发展,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应用:无所不能

从业务层面来说,二维码确实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二维码可应用O2O手机物联网业务、电子凭证、媒体广告,也可应用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等。“二维码的竞争实际是二维码业务应用的竞争,谁能开发出好的应用,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样更能促进二维码的加速发展,也能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是做专业技术出身,显然吴林对于市场的认知也相当深刻。

对此,中国码通董事长李锦魁更具有发言权,做为中国资深营销策划人和品牌管理专家,拥有16年营销实战经验、11年营销策划管理经验、7年国际4A广告公司合作经验的他投身手机物联网行业自然在品牌的塑造和营销方面颇具心得,这也有利于促进刚刚起步的二维码领域建立自己的品牌及规范的体系。中国码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基于二维码、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已成功研发出基于智能手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平台O2O营销系统,推出防伪溯源、渠道防窜、会员购物、云码传播四大系统解决方案。按照李锦魁的设想,中国码通正在朝着“技术+品牌+体系”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仅在广州地区,从事二维码研究开发及应用的公司就多达1500多家,可见二维码的市场空间足够大。“参与二维码应用开发的公司越多,二维码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就越快,我们欢迎更多的公司参与二维码的应用开发。”这不光是吴林的想法,李锦魁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创业者投入到二维码应用领域,不光能够迅速地推广该项技术的普及,也能广泛地教育这个市场。否则,光凭我们几家的力量想要引领大家的认知,教育企业使用,非常的困难,众人拾柴火焰高。”

发展:带来商业模式新变革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技术的竞争异常残酷,任何一家企业想准确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是十分困难的。吴林告诉《广告主》:“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技术和品牌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两把利剑。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对企业和品牌会形成巨大的影响,能抓住新技术应用的企业和品牌会在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壮大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否则,未能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可能会逐步丧失机会。”飞普越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董志杰也认为,“成熟公司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中不断研发跟进新的技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新型公司可以在技术的演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此,电商企业也充分认识到,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纯电子商务的模式已无法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而是亟需借助3G、手机软件、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营销,开拓自己的品牌化之路。

董志杰就表示,“二维码首先是一项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无限拓宽了它的市场空间,使得过去难以实现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也使得手机物联网O2O市场成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二维码技术开拓了电子商务领域在日常消费中的应用,使得未来日常生活消费的电子商务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二维码的发展势头良好,腾讯、新浪、淘宝、京东等都在应用二维码,正是由于手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才促使二维码的应用得到快速的发展。

存在问题:瑕不掩瑜

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二维码领域也不例外,做为二维码发展最重要支撑的手机物联网行业也面临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一是针对企业有价值的应用太少,二是企业本身重视不够,自身没有意识利用物联网技术改进产品和工艺流程,三是资金的推动力不够,没有足够的资金应用于物联网的推广。目前的阶段,还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应用物联网,通过重点企业的应用带动行业的应用。”这是吴林的呼吁。

董志杰更关注标准和规范的问题,“国内手机物联网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标准和规范,各自为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展和完善。标准规范的统一,需要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进行统一协调。”而“促进和引领手机在企业流通领域和消费者生活应用领域的变革,以具有最广泛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数量基础,成为中国‘O2O手机物联网应用’标准制定者,并通过中国商品的世界化过程,使本公司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O2O物联网应用’标准制定公司。”也正是李锦魁所追求的。

王鹏飞则认为,“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都是培育用户,教育客户。从线上互联网到传统线下企业,需要换位思考,才能做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好传统产业。物联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目前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所需要的是一批踏实拓展业务的企业,以及一些时间和模式创新。”

前景:万亿级的未来

第9篇

关键词:管理设计;管理品牌;特仑苏

日常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此时的设计已不再局限于对日用品的设计,仿佛已经作为一个总指挥者的身份管理着人们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当然,企业也离不开设计来管理。随着社会形势的改变,设计更是成为所有变化的带动者,带领大家以创新应万变,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下企业以管理设计来经营品牌是不可忽视的。对乳品来说,蒙牛和伊利品牌应该算得上是领军人物。激烈的竞争使绝大多数企业收支持平或是亏损严重,在这种困境下,蒙牛公司善于用设计来管理品牌,推出了首款高端奶―――“特仑苏”(蒙语),有“金牌”之意。特仑苏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优势,更在于创新性的品牌管理。下面以特仑苏牛奶为例探索企业管理品牌中的设计创新管理:

1 思想创新

“相似的产品特性、相近的市场定位、相同的目标市场,必然导致企业的利润下滑。走出同质化,惟一的突破口就是实施差异化战略,走差异化营销之路。”面对竞争蒙牛企业在思想上突破创新,提倡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理念,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经过研发推出了中国首款给牛奶赋予内涵的高端奶。它不仅仅是牛奶,也代表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这种差异化的思想创新是在向消费者推销一种生活方式,特仑苏无疑就是消费者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在走出同质化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管理之后,特仑苏这个独立品牌瞬间打响。相隔半年之久,伊利才推出自己的高端奶品牌“金典”牛奶,光明推出“优培”牛奶,但这其中也不乏模仿。

2 定位创新

思想创新的定位决定了特伦苏的客户目标,明确了消费人群。“今天的市场是一个细分化的市场。针对每一种消费者,企业都应该做出详尽的调查。”蒙牛企业把消费人群定位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那一类人,想要给这些人带来天然健康的生活体验。近年来,国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在由消费生存型转向享受发展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特仑苏针对不同喜好的客户,推出了不同功能的牛奶种类,如纯牛奶、低脂奶、有机奶和醇纤牛奶等。特仑苏致力于树立“金牌牛奶,特仑苏人生”的品牌主张,使消费者对高品质人生产生共鸣,使其成为高品质以及品味生活的代名词。这使特仑苏在中国高档乳品市场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观念地位。特仑苏虽然价格偏高,比普通牛奶贵两倍,但在各层销售渠道上常常脱销,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据网上资料说,“特仑苏在高档酒店里是主打牛奶,一般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会把它当成必点的餐饮。”

3 营销创新

蒙牛企业巧妙地运用品牌已有的优势,在品牌营销创新上突破了以往以企业整体品牌发展子品牌的方式,而是创立与子品牌相关联的独立品牌,在形式上模糊了蒙牛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采取了另类的包装和陈列销售方式。“当与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时,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牛奶包装突出蓝白相间的色调,采取细高的外形,给人大方简约、高贵典雅的感觉,这种创新凸显健康天然的有机理念。在超市中,特仑苏全部是以成箱的形式销售,回避了其他品牌可以散卖的策略。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先生非常赞同蒙牛的品牌设计策略,认为特仑苏具备品牌等级以及容易被识别的特性。

4 技术创新

特仑苏品牌率先实现“全程有机”。从种植、饲养、畜牧管理到生产、加工及运输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得到认证,企业里完善的硬件设备更是为牛奶的生产提供了快捷和方便,保证了全程没有污染、无添加、没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并且率先执行了有机防伪码,比国家规定提前了2个月,凭有机码登陆中国质检总局认监委网站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即可查询产品生产及认证相关信息。“全程有机”保证了牛奶的品质、标准、监管和责任,带动了各行业向更高的要求发展。

5 原料创新

特仑苏的原材料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据特仑苏品牌的官方网站上介绍,奶源来自专属的有机牧场,地处世界公认的优质奶源带―――中国“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这里地处北纬40度左右,每年近3000小时的阳光照射,昼夜温差大,远离污染的封闭环境,有海拔1100米特有的土壤,牧草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不同种类,深层矿物质水源培养了天然的有机牧草,乳牛精选于世界四大洲。这些高品质的原材料使牛奶的天然优质乳蛋白含量≥3.3克,比国家标准高13.8%。

6 互动创新

蒙牛企业采取了与消费者更亲密的互动策略。首创了会员互动平台―――“名仕会”和“社区人生”,只要在特仑苏名仕会网站注册即可成为会员,不但能了解该企业及其产品最即时的信息,还可以加入特仑苏组织的活动中。购买产品可以获得积分,累积积分兑换礼品,还可以专享多种尊贵服务与营销回馈,有联名商户、联合优惠、幸运抽奖、节日回馈、世界顶级品牌探访、会员杂质、网络社区活动、机场贵宾室候机服务、国外艺术访问、城市音乐会等活动。并有更多顺应新潮流的体验,如微博互动、手机签到等,不仅增强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还加强了特仑苏的品牌亲和力,体现了让艺术走进生活,用生活感受艺术的品质生活。这种设计策略是对消费者裸的诱惑,不但留住了更多的客户,而且让客户对该品牌更信任、更亲近、更想选择它。这也是建立客户认识的一种过程,与客户长期保持联系,使客户在不买的时候记得这款品牌,买的时候想直接购买。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创新设计的管理方式是蒙牛企业品牌管理的重要策略。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同行业的竞争环境。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基本职能只有两个即营销和创新。企业营销要以客户为中心,而创新则要学会管理设计。面对竞争,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产业升级,将产品研发的方向分散到市场细分的每个角落,针对消费者的合理需求进行创新,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当下产品逐渐细分的趋势,使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附加功能。特仑苏虽然比其他牛奶贵两倍,但若是好产品,口口相传,就带动了劳动阶层的消费,或是自己喝,或是送礼等,这样好的口碑就出来了,进而为产品做了广告。老子有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了解客户的需求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产品的卖点才算聪明。只要定位准确,跟随产业升级和产品细分的趋势寻找机会,再结合对消费心理的分析进行产品研发,就可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品牌位置。

所以企业要想更准确的把握市场,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制造,发现新的市场、设计被需求的产品、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都不可或缺。“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这句广告语正暗示着企业独特创新即管理设计的重要性,管理设计才能更好的管理品牌。因此管理设计在管理品牌即提升品牌价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史浩然.营销的“独树一帜”―――论蒙牛特仑苏的差异化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540).

[3]唐纳德・A・诺曼(美).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已达到效益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国家提出互联网+、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一路一带的新型概念。国有企业在新型经济模式下,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手段,因此,财务管理价值应运而生。

一、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价值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及消费习惯、理念的转变,多种经济业态的出现,如电商模式,竞争对手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机制、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也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资委从组建以来就要求和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控,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可以推动企业财务“由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通过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对公司战略推进和业务发展的决策支持与服务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得到政府支持,部分国有企业处理垄断地位,导致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忽略了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轻财务管理、重财务核算。一是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一知半解,他们认为,生产、销售是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务,财务管理只是从属于生产和销售,财务人员只要算好帐、报出报表就行。由于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企业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发展和突破。二是部分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只拥有记账、算账、报账那一套传统的笔记知识,不知道财务需要对经济合同、经验促销、投资决策提供相关建议,缺乏参与经营管理的有关决策的理念意识。三是国有企业业务部门也认为财务人员只拥有财务相关专业知识,不需要对企业业务的决策提出建议,不愿让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是未上市的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未能形成企业管理的闭环。三是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事实上却没有落实到位。进而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督作用。截至2013年底,就会计司发表的《我国上市公司2013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显示:部分实施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缺失,存在内部控制被人为逾越的现象。

(三)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未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手段方式落后。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目前的财务信息硬件及软件设备偏低,主要使用核算型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不具备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功能。且有些国有企业停留在使用单机财务软件核算的阶段,对于集团企业来说未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分、子公司的财务资源及状况。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集团与分公司之间的信息不统一、不对称,未能实现企业内部网上审批报销的线上共享审批流。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有效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达到有效管理,大部分国有企业未实现银行与企业资金的对接管理、税务与企业的开票对接管理等。四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既懂得财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上述因素使得财务管理的手段单一、落后,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不能快速适当地做出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树立新观念

国有企业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营实力显著增强,一大批国有企业不仅成为国内行业的排头兵,国际化经营步伐也明显加快。在最新公布的2014年度《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中国有88家国有企业上榜。2015年,更是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资源共享的开启之年。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首先需要管理层对财务管理认识转变与支持,企业领导应站在企业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财务管理问题,树立财务工作新观念,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使得业务与财务充分融合。其次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专业素养的培训,使其对其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及时更新和扩充,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防范降低经营风险。最后,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全体员工来共同执行,企业应加强员工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和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为企业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一是夯实财务预算管理,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工作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执行,使得内控制度不再只是一张纸。二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国有企业应通过建设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全面监控风险指标,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潜在的财务风险,采取科学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提前化解危机,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三是建立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国有企业应通过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各项经济和财务工作实施内部审计,发挥监督作用。四是加强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应当定期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完善和优化。

(三)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手段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财务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国资委更将信息化作为国企战略任务。并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先导和突破口,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财务与业务实现全面融合,各系统要实现无缝对接;要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持续优化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推进全球业务信息化、财务服务集中化;同时,强调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相关系统和模块要与通用分类标准兼容衔接,要以通用分类标准为统一数据接口规范,能够生成符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的财务报告,推动企业财务信息在更大范围实现集成共享、在更大深度实现分析利用奠定基础。为此,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形成规范、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朝着稳步的方向发展,而国有企业却面临着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做好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8(2):126-128

[2]张英男.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18):251-251

[3]石亚丽.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经贸,2012,33(24):212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变革;业务伙伴;业财融合

财务BP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创新模式,将财务与业务融合在一起,积极促进财务和业务的信息沟通,让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模式、追踪和参与业务动态,帮助业务完成整个经营决策活动。这种变革促进了财务和业务部门的深度合作,将财务管理的颗粒度进行了细化,促进了经营决策等各项管理活动与业务管理的深化。

1企业财务BP概述

财务BP(即业务伙伴)是管理会计的创新模式,按照管理会计的管理思维,站在业务的角度,参与业务活动并深入一线,及时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支持,为财务价值的创造赋能,实现业财融合。作为财务转型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财务BP是业务和财务相融合的最佳典范。其主要职能是以业务单位为目标,财务人员先要对业务了解,然后再利用专业的财务知识,对整个业务活动进行管控,根据经营的需要快速为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它能够为业务单元提供财务支持,包括参与或实施经营计划、定价、设计商业模式、进行成本管控等。

2企业财务BP的主要内容

2.1深入了解业务模式,参与业务模式设计

财务人员在经营项目立项及业务模式的设计初期就参与其中,参与商业谈判、产品设计,站在财务专业的角度,提供投资收益及项目可行性经济价值测算。在产品的决策过程中,财务从产品设计、生产方案的制订、产品市场情况、价格制订及公司资源的分配等综合进行考虑,从成本费用、盈亏平衡点等利润指标出发,为业务提供对决策有利的财务数据。在产品开发全周期过程中,财务人员深入接触业务,在过程中不断与业务人员进行合作,参与市场调研、客户群体分析、业务模式设计及生产线全方案的设计,将财务触觉延伸到业务的各个方面,与业务部门深入的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财务全方位的管控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服务,优化了传统会计只在事后提供数据的局限。

2.2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流程体系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通过流程优化找到公司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然后集中资源攻克。财务参与流程体系的建造,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按内控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管控类流程体系;与业务部门一起合作,以流程为主线,集成各类管理要素形成的一体化流程体系。通过流程设计,实现公司战略管理目标,使公司管理体系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

2.3牵头制定公司预算目标及绩效目标设定

2.3.1参与预算编制公司的预算由财务部牵头,财务BP在业务部门制订的预算过程中,应全程参与业务部门对预算目标及成本费用及利润目标的制定。财务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业务部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业务部门合理的制订预算指标。通过对预算数据的掌握,使业务部门读懂财务语言,知道预算指标制订的逻辑及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全力以赴的保证预算指标的实现。2.3.2参与绩效目标设定预算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将预算指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确保公司预算目标的实现。绩效指标的制定,需要梳理出对应的考核指标,将财务预算指标与考核指标相结合,并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财务人员应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一起共同制订绩效考核方案,通过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及时调整公司策略以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2.3.3对公司应收款进行管理,控制资金回笼率对公司的应收账款科学的管理,财务人员除了按传统会计定期做账龄分析及风险识别判断外,财务BP在业务人员签订客户订单时,应对客户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若存在违约风险的订单,应提醒业务部门风险。在业务合同签订时,应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回款时间及违约金支付比例等条款。当发现可能存在应收款风险时,财务人员应与业务人员一起跟进应收款回款情况,财务人员应及时判断应收款回收的风险,若在款项存在不能收回的风险时,应启动必要的法律手段确保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2.3.4优化财务审批流程财务BP需要将财务的触觉延伸至业务的前端,在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合同审批及各类费用报销的审批流程上,应根据公司的管理需求,合理设计审批流程,使公司的业务流程快速、简洁和高效。财务人员在合同审批的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市场的变化,对特殊的客户需求及订单,把控好财务风险,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因财务人员接近一线,对业务内容非常熟悉,在合同审核过程中,审核更有针对性、审批的效率更高。财务BP作为财务部门和业务的纽带,深入业务部门,让业务人员懂得财务部门的各项报销流程及管理要求,从而积极配合财务部的管理工作,业务人员知道财务审批流程设计的初衷,故而也能积极配合财务部的工作,这样的双向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2.4建设财务BP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化企业治理和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业务的量化决策和科学决策对财务支持能力提出新的需求,财务BP模式被大量企业导入和推广应用,成为当代财务转型和变革的模式之一,其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实现了财务人员的自我价值,充分的激发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务BP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促使财务部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丰富财务部的管理方法,打破传统的认知和思维限制。另一方面,它通过无边界的业财融合,在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提供财务管理支持,打破专业壁垒、打破财务与业务的边界、助推财务工作高质量的发展,将财务管理嵌入每个业务流程,形成完整的价值链。

3财务BP构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业务与财务BP的职责边界不清晰

财务BP随着集团型企业的财务转型而产生,财务BP职责和权力界限处于边实践、边摸索阶段。财务BP因工作深入到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接触,在决策和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存在大量职责重叠及职责边界不清晰的状况,目前财务BP的部门管理体系、工作内容建设尚在摸索和实践之中。

3.2需完善财务BP绩效量化指标

财务BP在财经组织里扮演着增值财务的角色,如何衡量财务BP的绩效是一个难题。财务BP有责任通过专业的财务支持,促使业务单元达成经营目标,不是决策的主体就不应承担业务单元的经营目标,否则会出现和业务单元一起搭便车的情况。财务BP应该相对独立,否则可能出现影响数据真实性的道德风险,但目前业务和财务BP还没有令人满意的量化指标和风险管控方法。

3.3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发展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现实工作中因数据取数口径、来源和系统接口不一致,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出现。财务BP需要的信息无法在系统中正确的产生,即使采用SAP等ERP系统,各模块的使用情况也参差不齐,经常需要借助CRM、预算系统、财务系统来完成。目前,财务BP大部分工作由于缺少系统支持,导致大量的处理繁杂的基础数据整理及归纳工作,存在重复工作及做趋势及财务管理分析时效率比较低。

3.4缺少财务综合型管理人才

财务BP的需求日渐扩大,薪酬待遇虽然远高于普通财务,但能够胜任财务BP的人才匮乏。导致财务BP人才储备不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财务BP在大学教育中没有对应的学科,导致财务BP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财务BP主要是传统的财务人员转型过来的,缺少业务方面经验,只能在实践中整理和总结;三是财务BP既要懂财务,还要懂业务。普通的业务知识和流程容易学习,但专业性较强的业务知识短期内较难学懂。同时财务BP要求财务人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BP人才比较匮乏。

3.5财务工作没有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传统的财务工作属于事后核算,很多业务只有在涉及资金付款时才会通知财务,业务活动已经基本完成。由于财务人员属于企业业务价值链的闭环环节,业务结果集中在财务部门体现,由于不了解业务的来龙去脉,财务只是“记账核算”,很难将真实的业务信息反映出来,无法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3.6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预算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各种资源和企业活动做的详细安排,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对经营活动的理解程度,导致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脱节,财务对预决算进行分析时,财务人员站在专业的角度提供财务数据分析,由于没有充分站在业务层面看问题,数据分析往往被业务部门认为华而不实,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

4企业财务BP体系构建的具体对策

4.1明确财务BP的职责和权力界限

由于财务BP的权责都呈扩大的趋势,需完善和明确财务BP的职责和权力,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承担多大的职能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财务BP和业务的工作交叉和重叠较多,责权利的边界应制定清晰,除了制订财务BP的岗位职责,还应梳理财务BP的工作流程,明确财务BP和业务交叉重叠的工作点及无人管的真空地段,通过对流程节点的优化,从而完善财务BP的岗位职责。

4.2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财务BP是财务转型后的一个新兴岗位,为提高财务BP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明确财务BP的职责和权力,因财务BP深入业务一线工作,绩效考核应侧重于业务单元,考核比例中业务比例的考核应占60%以上。二是对财务BP岗位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对该岗位创造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应进行初步的预估,企业根据财务BP这个岗位的价值,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提高财务BP从业员的积极性,促进该岗位的发展。三是通过绩效考核奖惩分明,对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BP加大奖励力度,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挖掘财务BP从业人员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财务BP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3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为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财务、业务及公司其他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让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公司管理,提升财务部的管理水平。数据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数字化转型将实现业务标准化、报告实时化、流程自动化和决策智能化,未来在整个财务信息化系统中,包括管理会计、共享系统、财务核算、预算管理、税务管理等职能;财务BP在数字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熟悉业务流程和各个控制节点,明白业务及信息化的工作逻辑。在公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财务BP应积极参与,与信息部一起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系统进行设计、上线测试,完善和修正系统功能。

4.4财务BP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财务BP应不断的学习业务及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不断的复盘,充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在工作中不断的解决问题。财务BP的工作因需要与业务部门及客户频繁接触,所以实际工作中对财务BP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若要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财务BP除了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加强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4.5加强业财融合的团队建设

为使财务BP更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在业财融合的视角下,应更重视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让财务团队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对业务内容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积极引入更多优秀人才,打造专业能力胜任、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团队,为财务BP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6转变财务人员的思维

基于业财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财务人员应适应环境,积极转变思维,不断加强专业能力及业务内容的学习,同时还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打破自身知识的边界,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财务管理工作、理解财务的价值,并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充分发挥财务BP的价值。综上所述,财务BP是经济时展过程中的产物,企业要持续经营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财务BP的主要作用是推动财务和业务的深度结合,增强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作,把业务数据转化为财务指标,使业务活动数字化、可跟踪、可考核。财务BP作为结构优化、组织优化、设计优化及工艺优化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财务BP将普遍运用于各个行业,全新的财务管理视角将深入到企业的各个角落,财务管理体系的运用将助推企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颖.财务B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07):163-164.

[2]杨文选.关于业务财务BP的职能和如何发挥价值的思考[J].会计师,2018(22):10-11.

[3]张煦.业财融合视角下的财务人员转型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21,19(30):102-104.

[4]刘雪梅.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优化对策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86-88.

第12篇

自中国市场经济时代拉开大幕之后,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国家层面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国策,而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节点,又是一场互联网行业的峰会;

资本层面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从天使到VC,在资金上给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提供便利;而即便是商业模式,互联网改造世界的大幕也才刚刚开始,有太多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传统领域等着被互联网“改造”、“升华”,成为下一个风口。

但这一波潮水过后,我们却发现,穿着衣服游泳的,却是那些早已成为巨头的大佬们。更加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大佬们的身后,已经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和“闭环”,将互联网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收敛到了自己围墙之内。

对于创业者来说,琢磨怎么从互联网巨头们的围城中另辟蹊径,这也许是一个不可能,但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作为创业者,摆在你面前的选项恐怕不多:A、在已经筑好围城的巨头中选择一家站队,成为各种“生态圈”、“闭环”中的一员;B、去寻找大佬们尚未圈入的领域耕耘,但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状:互联网消除了原本的信息不对称,并催生出了一批大公司,但如今又在平等的信息流动根基上建筑起了一座座围城,成为新的不对称根源。

这是一个讽刺但又带有宿命论的结果。

腾讯:互联网围城的鼻祖,如今已经围出了第二座城

在数量意义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诸如BAT这样的巨头在固守原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大举进入新的领域,圈地围城,正如《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原总编辑秦朔所言,现在出现了BAT Everywhere的情况。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早筑起围墙的大公司。在过去,腾讯的原则是,只要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就要握在手里不放。在一段时间里,创业者们从VC口中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假如腾讯也做了你们的产品,怎么办?”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5年前的3Q大战。在和360的交锋当中,腾讯意识到,围绕客户端打造出来的产品围墙未必能够靠得住。与其与其他对手互相厮杀,不如把资源共享出去,然后再收纳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来得稳固。

于是,马化腾如今的原则变成了“自己做得好就自己做,做不好就选择最好的平台伙伴。”腾讯也化身成一个巨大的孵化器。美国《财富》杂志报道,2015年,腾讯用55亿美元,投资了超过95家公司,并花了3亿美元收购了3家公司。而根据腾讯官方数据,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腾讯,5年间在开放平台中接入了超过400万的应用,孵化的上市或借壳上市公司超过了20家。相较于阿里巴巴的大肆吞并,腾讯将自己定位为“连接器”,连接所有人与服务。

而这座“连接器”围墙的起点,是微信。

在之前的围城时代中,腾讯不擅长的垂直领域有很多。2006年上线的搜搜想和百度的搜索业务抗衡,2012年上线的QQ输入法又企图抢占搜狗的市场,但结果是,这两个产品最终都被搜狗纳入囊中。腾讯还有一颗不死的电商心,但最终还是把自家对标淘宝的拍拍换给了京东。

微信让腾讯换了个筑墙方法。因为QQ起家的腾讯原本就擅长社交,而微信又以社交为核心勾勒出的互动场景,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互动催生更多新需求,需求带来市场。这个市场太大,腾讯无法独吞。借助微信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圈地就成了必然选择。

你可以在微信的生态圈看到一众来头不小的企业。互联网出行第一把交椅滴滴出行、分类信息网站老大58同城、互联网票务行业第一名微票儿、团购行业头号种子美团大众点评,以及电子商务仅次于阿里巴巴的京东。

很难说是微信从这些企业当中获利,还是这些企业依靠微信的庇护获得了成功。但微信具有的庞大流量优势难以忽视。腾讯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7亿。凭借流量这张王牌,腾讯可以尽可能地圈入更多的使用场景和垂直领域。这一切最终又导向了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至此,一个属于腾讯的生态闭环打造完成。

这其中的好处,互联网装修公司美家帮可能最有发言权。这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通过网上预约,帮助用户获得装修、设计的上门服务。成立一年内,美家帮获得了腾讯的A+轮融资,被吸纳进入到了微信的生态圈内。他们曾作出预测,未来三年,微信导入的流量,预计能够累计100亿。对于任何一个寻找引爆机会的创业公司来说,这都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

被纳入微信生态圈的还有e袋洗、人人车、人人快递、每日优鲜、美丽说、丁香园等针对更加深度和广泛生活应用场景的企业。e袋洗创始人陆勇文曾经这样解释腾讯的策略:“腾讯看中的,是线上线下闭环式的交易资金流动。”58赶集联席CEO姚劲波也有类似看法,在他看来,腾讯目前的布局,已经悄无声息地将微信支付覆盖至了中国主要的线上O2O领域。

无论是58、大众点评这种成熟的企业还是像e袋洗、悦动圈一样的初创团队,腾讯为他们送去流量的同时,用户的每一次使用与交易也是在为腾讯的支付业务带去流量。根据近期微信支付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而这个市场的规模仍在扩大。根据易观智库今年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52.11万亿元人民币。

所以,在用微信越来越多地为各种服务买单的时候,你可能也已经发现,自己作为用户,早已被“锁”在了微信当中。从早前的打车大战中尝到甜头的用户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移动支付的习惯,进而帮助微信从支付宝的一家独大中杀出血路。

但帮助微信杀出血路的O2O们,终归只是腾讯希望与人连接起来的生活服务中的一小众而已。腾讯围城之外的创业者们恐怕如今又要在VC面前面对另一种追问:“假如腾讯投了你的竞争对手怎么办?”

正如美团旗下的猫眼,曾经“统治”着电影在线售票平台市场的大片江山,市场份额一度超过70%。然而,现实并不留情面,原本一家独大的猫眼却因为腾讯的入局而丢掉了第一的宝座。随着腾讯入股了同样作为在线售票平台的微票儿,其C轮和C+的融资总额达到了45亿元,估值近20亿美元,而后迅速与“老三”格瓦拉合并,迅速吞噬了大量市场。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第3季度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中,猫眼电影占据了26.73%,微票儿与格瓦拉分别以15.8%与12.17%分列第二和第三,二者的合并对于猫眼的冲击可想而知。

乐视与小米:生态的化反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和互赢,小米可能并不是很认可,尽管创始人雷军嘴上还是这么说的。

移动互联网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入口的战争。2011年8月16日,雷军以“小米客服”的身份,站在798艺术区的舞台上,了小米的第一款手机米1。如果说一年前,小米创造的MIUI智能系统为小米的围城打下了地基,那么“米1”就是搭建小米之城的第一块砖。

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小米手机凭借千万级的出货量一度占据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以手机和它的MIUI智能系统为切入口,小米正在造的围城是“硬件+互联网服务”。小米企图占领智能家居的高地,一时间,似乎令许多传统的家电大佬们都望尘莫及。

首先是圈地。小米用的是高端低价的战略。“比小米便宜的手机都没有小米好,跟小米一样好的手机都没有小米便宜。”深谙粉丝经济学和纯熟的纯线上互联网营销手段,小米迅速以低成本的产品切入了手机市场。

在手机大获成功后,小米开始陆续推出了电视、平板、路由器。小米的土地越圈越大,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小蚁摄像机、智能灯泡、电饭煲、移动电源、智能插座,几乎所有能够构成智能家居生态圈的硬件种类都被小米相中,过去5年,小米累计投资了超过50家智能硬件公司。雷军说,小米的模式在未来将会“影响一个又一个行业和影响整个工业世界”。

找到入口后,小米开始围城了,这个思路并不复杂。以MIUI的系统作为平台,所有的智能家居都将连接在一起,而整个智能家居的生态圈的核心就是小米手机,通过云端技术,仅凭借一台手机就能够操控所有家电和小米设备。

雷军为你设计的未来就是,当你回到家,可以拿着小米手机操控着家里全部的小米系电器,开灯关灯、遥控电视频道、甚至远程操控电饭煲,至少在家居生活的领域,你所用的所有硬件都将被小米所包围。

2016年初,小米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雷军看重的正是捷付睿通手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后中国银联与小米宣布联合,将基于小米手机联合设计推出移动支付,传说中的“小米Pay”将小米的围城延展至了消费领域和金融领域。

然而,雷军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未来畅想,小米最终将建立一套智能家居的标准与协议。一旦有足够多的硬件企业接受了小米的这套标准与协议,而那些没有采用标准的产品和厂商将会被拒之门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乐视与小米的想法不谋而合,抓住硬件找入口。但乐视的步子迈得更大。

凭借乐视网起家的乐视集团,首先在内容版图上扩张,从横跨影视、综艺与体育,在各家疯狂购买版权的同时,自制内容也不断丰富。《甄嬛传》、《芈月传》、《太子妃》的成功让乐视在内容领域站住了脚跟。

有了优质的内容就需要有出口,乐视的“三驾马车”电视、手机与汽车成为了乐视围城的关键。乐视的“三屏”是圈定家庭用户,构建生活场景最直接的工具,只有通过这些终端,乐视体育、乐视网、乐视影业所生产的内容才得以输出。

乐视的三屏把人们的闲暇时间挤占得满满当当。手机屏可以切入年轻人市场,毕竟现在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小屏上;针对家庭娱乐,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电视机的大屏可以满足;而为了让你在出行的时间也能接受乐视的“输出”,乐视汽车应运而生。

当乐视出现的时候,抱着看戏心态的人不少。“吹概念”、“PPT公司”的声音不绝于耳。且不论乐视的互联网玩儿法究竟能否走下去,但贾跃亭确实带火了“生态”这个词。

乐视拥有庞大的生态,包括云、内容、电视、手机、汽车、体育与互联网金融,它们构成了乐视的围城。与小米一样,乐视以云作基础,通过手机、电视与汽车作为入口,将乐视的内容与用户相连接。

这是一种反向作用力。内容的强大将能够反向捆绑住消费者。事实上,乐视所期待的,并非用户对于硬件的一次性消费。在乐视超级电视中,优质的内容和试水的大屏购物将是一次会员的深耕,它希望通过硬件中所产生的服务,让消费者融入到乐视的生态中,进行生态化反。

通过乐视的金融服务,在乐视商城购买乐视制造的屏幕(电视、手机、汽车),从而观看乐视制作的影视、体育内容,甚至通过乐视手机,可以用易到用车打车,去乐视所打造的体育场馆观看比赛,而这一切将由乐视云提供底层的保障。

当整个生态系统运转起来后,大量的广告价值得以催生,尽管声称所谓的“硬件免费”甚至负利,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到了整个生态体系中,后续的会员费用、服务费用就成为乐视硬件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持续的现金流就是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结果。

阿里巴巴与京东金融的战争

如今,即便强势如阿里巴巴,也不得不正视那些出现的问题。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市值掉了千亿美元,2015年8月24日,阿里巴巴首度跌破发行价。十年前,淘宝凭“免费”政策上位,势如破竹,在国内击溃eBay这个全球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国内C2C电商之首。尽管如今主营业务持续放缓,但阿里巴巴的电商围城却还在不停壮大。

2003年,易趣在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一家独大,同样也是这一年,淘宝的诞生打破了这个格局。

易趣在2003年从独立的创业公司逐渐向全球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eBay子公司过度。易趣坚持以营收增长为目标,而在淘宝一诞生,“免费”即成为主打的策略,使得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平台中没有额外的支出。更为关键的是,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原本“货到付款”或“款到发货”模式所带来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此淘宝越战越勇。

收复了C端的商家后,阿里巴巴的眼光盯向了全球最大的B2C电商平台,亚马逊。阿里巴巴意识到,不能仅仅将业务局限于无品牌的小商品,品牌消费才是更广阔的市场。天猫的出现,不同于亚马逊的自采模式,它延续了淘宝网的模式,商城继续采用商家入驻自营,阿里巴巴所提供的只是交易平台。至此,包括聚划算、速卖通、诚信通,以及2B端的1688、阿里国际,它们构成了阿里巴巴电商围城的城墙,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商家都被圈进了围城。

马云说,阿里巴巴就是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作为电子商务的龙头,交易是阿里巴巴围城绝对的核心。阿里巴巴的模式的是,以电子商务为底座,构筑起供应链、支付、金融、物流、大数据和服务商协作的围城。阿里巴巴的围城的核心有三个基石,阿里妈妈、支付宝与菜鸟网络,它们为阿里巴巴庞大的电商体系保驾护航,而它们的存在足以让商家们在围城安心徜徉。它们也是支撑电子商务行业的基础。电商中间的服务在于物流,目的在于支付。

而由于长期忽视物流的布局,强势崛起的京东能够被阿里巴巴看在眼里,关键的因素也在于京东所自有的物流体系。作为电商业务最有力的支持,阿里巴巴于2013年组建了强大的物流体系——菜鸟网络。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中国超过70%的快递包裹、数千家国内外物流、仓储公司以及170万物流及配送人员都在菜鸟数据平台上运转。

2015年“双十一”,阿里巴巴更找来了线下的盟友——苏宁,将天猫超市的后台与苏宁接近500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基地对接,誓要补齐短板。

而在支付领域,早期的支付宝只作为交易的资金中介工具,依托阿里巴巴庞大的电商体系,支付宝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支付工具。而近几年芝麻信用、蚂蚁花呗、借呗,以及各类功能的推出,已经使支付宝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金管理入口。而在2B端,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也为商家提供金融服务。基于支付宝的用户和生态,阿里巴巴重启了口碑网,并融合饿了么,以外卖、商超为最初发力点,向O2O生活服务领域辐射。

阿里巴巴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聚合着大大小小的商家和用户,对于商家而言,它们可以通过阿里妈妈的服务进行推广与宣传,通过支付宝的体系进行交易,最后还有菜鸟网络中的公司完成物流环节,这些都是在阿里系的生态中完成,而这一切之于用户亦然。

但马云的野心又岂止如此。入股银泰和苏宁让我们看到了,即便是宿敌也能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支付宝的线下争夺战,还有口碑网与海底捞、外婆家的“联姻”,阿里巴巴的商务围城早已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此外,布局影视、娱乐、音乐、体育、医疗、出行、媒体,马云似乎更想向世界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家电子商务企业,更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互联网企业,尽管阿里巴巴的人说他们并不喜欢“帝国”这个词。

2014年1月23日,阿里巴巴联合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的战略投资,收购了后者54.3%的股份,阿里巴巴看中的,是中信21世纪手上的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以及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随后,中信21世纪更名阿里健康,次年7月,阿里健康将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纳入囊中。

这是阿里典型的做法。无独有偶,在文化领域的布局,阿里巴巴于2014年以62亿港元获得了文化中国59.32%的股份并在随后更名为阿里影业,随后,淘宝电影和娱乐宝被收归至阿里影业。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相关领域,再将原有的淘系相关的业务注入新的公司,阿里影业、阿里体育、阿里健康、阿里音乐、口碑网,阿里用的一种看似“强硬”的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围城。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在虾米听音乐需要交易,用滴滴出行需要交易,通过天猫医药馆买药、在淘宝电影订票同样需要交易,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起家,以擅长的交易手段为核心,企图将触手伸向只要你能想象到的地方。

同样作为电子商务的巨头,京东也在开疆拓土,圈地围城。事实上,京东的围城相较于阿里巴巴似乎更加封闭。

京东商城B2C的模式让京东自己进入到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一环。尽管平台上渐渐增加了更多的第三方商户,但总体来说依旧是以自采自营为主,而最让京东自豪的物流体系也是京东围城的最好的体现之一。

而京东围城的核心同样在于金融和交易。京东金融用极快的速度,已经形成了由供应链、支付、众筹、理财、消费者金融、保险和证券为基础的7大业务群组,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乎能够与蚂蚁金服架构相对标的生态体系,同样企图用金融来捆绑住商家与用户。

同样在服务第三方商户的时候,京东有开放的广告系统,让开放平台中的商家展开内部竞争的同时,也为平台输送养料。而京东的“京拍档”也着力为平台的第三方运营商解决电子商务规划、店铺装修、搜索优化等电商运营服务问题。

京东还将触角伸向了智能家居。京东在3C家电见长,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在去年不惜联合老对手苏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补齐3C领域的短板。

JD+生态圈就是京东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JD +智能奶茶馆为京东转身孵化器切开了口子,京东借助擅长的电子产品产业,上线了京东微联系统,闯入智能家居领域。通过京东微联,京东将为体系内的智能硬件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目前对接微联的产品已经超过了400款,京东企图借助微联串联起体系内所有的智能产品,成为全新的硬件入口。

当然,除了利用自身供应链优势,京东也需要通过围城补足自身供应链的劣势。过去一年,京东投资了天天果园、穿衣助手和易车。刘强东更愿意强调京东的“实业”性质,因此他没有像马云一般地“横扫千军”,相反,天天果园是为了弥补京东在生鲜领域的供应链缺失,穿衣助手寄托着可以对标淘系的衣服优势的愿望,还有借助易车在汽车领域的开拓。

未完“城”:百度缺了金融奇虎丢了硬件

相比起前面的几家巨头,百度与奇虎360的造城运动显得有些无力。

百度继搜索业务后,似乎没有更多“爆款”级的产品。看到对手们不断通过金融、社交和智能硬件圈地围城,能够通过搜获引擎获得巨额流量的百度却没有太多的动作。

百度拥有流量,但却始终没有想起圈住流量。未能建立一套类似支付宝或者微信一样的会员与账号体系是百度最大的失误之一,这几乎成了百度巩固旧有城池并以此开疆拓土最大的限制。当腾讯凭借微信在社交领域如日中天,阿里巴巴凭借支付宝在金融领域独霸天下,百度此时才幡然醒悟:需要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连接“人与服务”。

依靠搜索起家,当用户走进百度的“围城”时,他们只是想通过搜索找到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如果沿着搜索框深入,从外门进入第一层围城体系中时,你会发现泛娱乐中的百度音乐、百度视频、百度小说等,实际上并不需要账号就能同行,甚至投资布局的爱奇艺等,也不需要百度的账号,在第一层围墙体系内,百度提供的是进一步的信息连接服务,除了泛娱乐,还有交通、房产等信息。

但没有了账户体系、用户关系和持续服务的能力,百度围城的最外围,相当于不设防的空城。

再向里面深入,才到达百度的消费层,在该层内,无论是本地生活中的百度外卖、百度糯米,还是电商业务中的百度MAll、百度微购,抑或更偏概念的智能硬件,都已经需要一个通行证。

在这一层里,衣食住行相关的所有消费都可以被找到。除了百度自营自有的业务,百度还通过投资让围墙高耸。不出百度的围城,你可以完成从外卖到游戏,甚至旅游相关的所有消费。

不过,这还不是百度围城最隐秘而重要的那一层。在更深入的百度围城内,金融和支付体系才是重中之重。

在2015年12月架构调整后,百度突出了金融业务,而更早之前,百度已经建立起了围绕百度钱包为核心的百信银行、百安保险,以及首支基金等金融层,而这一层将是百度围城体系中最坚固的一层,涉及金融和切身利益,用户的帐号意识将更强,而相对应的,忠诚度也会越高。

然而,金融一直是百度的痛,至少在最关键的支付领域,留给百度的时间并不多了。支付宝已经有了2.7亿的活跃用户,微信与QQ钱包超过1亿的绑定银行卡用户,但至少从目前来看,百度所创建的场景,百度MALL并没有成气候,糯米与百度外卖仍可以通过微信与支付宝进行支付,究竟有多少现金能够沉淀到百度钱包则不得而知。百度希望通过切入即将被瓜分殆尽的金融市场来巩固自己的围城,完成这个闭合的生态链,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或许也是百度唯一的机会。

相比于百度,主打安全和搜索的360的围城要简单得多。在360的围城体系中,主要有两层,一层基于软件,另一层基于硬件,核心仍旧是帐号的贯通。

以软件起家,360有手机助手方面的业务,以此可以向虚拟消费世界延伸,而后者则以游戏为主。但在早期,360却忽视了入口的重要性。软件的渗透最重要是找到可以依托的和忠实的硬件入口。

虽然360手机助手在刚出现的时候,依托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在应用分发领域站稳脚跟,时至今日也依旧能够保持行业第二的位置,但不可否认,紧随其后的老牌对手豌豆荚和背靠腾讯的应用宝正在步步紧追。更关键的是,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没有对某个平台保持绝对忠诚的必要,因此,这也是为什么360如此迫切地需要拓展智能硬件终端的原因,它需要用硬件捆绑自身的软件,从而沉淀更多忠诚的消费者。

而在硬件层面,360正在以“泛安全”的概念,在软件之外,依靠手机、路由器、儿童手表、车载导航仪等,360建立起更多消费业务,而且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公司,360对于自建硬件并不排斥。

奇酷科技寄托了周鸿祎围城的野心。2014年,奇虎360与酷派达成了战略联盟,奇虎360向酷派投资4.09亿美元现金成立合资公司奇酷科技,酷派方面提供了智能手机的设计、研发、技术、生产、供应链、销售等流程环节,而奇虎360则从安全软件、移动应用程序与线上营销推广。尽管随后奇酷风波不断,但最终360还是抓住了这根“稻草”。

但整体来说,360作为BAT之后第二梯队中的互联网公司,从围城视野去看,最大的野心在于希望通过“手机”圈地围城,建立起封闭而可控的帝国,但因为缺乏更多消费层面的业务。360的围城只缺乏最后一层屏障,用户从入口进入,满足工具性需求后无法沉淀,通到更丰富的城池中去。

BAT生而为垄断竞争

“目前是BAT历史积累的优势的红利释放期。”秦朔这么看待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在这些互联网巨头看来,现在是“资本战略大于产品突破”,事实上自从2011年的微信出现以后,巨头们的创新可以说越来越少,由于他们已经形成的寡头化、平台化与生态化优势,因此造成了所谓的“漩涡效应”,新的公司和应用越是发展,就越将感受到漩涡对他们的吸附力,这种吸附力将迫使他们站队。

在过去数年中,随着BAT的不断壮大,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似乎可以体现这种漩涡效应带来的影响。自从BAT以后,鲜少有互联网公司能够对他们造成明显的冲击,无论是滴滴出行还是京东,背后还是摆脱不了他们的影子,而当下的另一波明星公司,小米、乐视,以及向互联网转型后的华为,无不是从硬件加软件或内容的方向取得了突破,包括软件起家的奇虎360,也正在全力想掌握住硬件的入口。事实上,如果是纯粹的互联网领域,BAT的垄断性在进一步加强。

BAT形成垄断的原因,在不少业内人士事看来,在于互联网的自身的性质。这其中,信息与用户是一个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是能够带来规模收益的。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它们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利润呈下降态势,而互联网恰恰相反,只有规模不断壮大,利润才能够最大化。

同时,基于“信息”,在传统的交易中,信息是本地化的,它们只存在于交易双方之间,但通过互联网,这些信息是不会被遗忘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系统,能够收集无限多的信息,一个人最喜欢去哪里购物,购买什么价位的商品,每个月购物的频次,它们将为用户建立档案,包括了个人关系的图谱、行为模式以及通常很难观察到的用户偏好。利用这些细节信息,互联网巨头可以很轻松地超越传统工业边界。

“互联网的竞争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用户和群体。”在长江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助理教授王砚波看来,正是由于互联网互联网能够牢牢抓住信息与用户,是一种渠道和平台的力量,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则必须达到规模最大化,因此互联网公司生来就是为垄断而竞争的。

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本质是有垄断特性,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数据来经营用户,包括用户的吃喝玩乐、买房买车、金融、健康数据,一旦成为平台或者打造了生态,又有了流量和数据的优势,那么大型互联网公司天生就能更好地服务用户。

但巨头这般的风卷残云似乎只是一种中国特色,几乎没有人在互联网同样兴盛的美国看到类似的情景。

事实上,在美国,例如金融机构、营销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等的市场中间机构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意味着,市场中已存在强有力的竞争者,足以抵挡互联网巨头的跨界企图。因此我们看到,美国互联网公司通常更专注,走得更深,而不是试图全面铺开。

“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技术上的垄断。”毛丞宇告诉新浪科技,谷歌收购安卓,而安卓被运用到各个手机当中,这是一种垄断,包括Facebook收购WhatsApp和Snapchat,他看重的是它们的社交技术。它们站在了技术的制高点,或者在技术上不断投资,这是它们所追求的。而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我们在太平洋的另一侧没有看到关于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争论。

此外,在毛丞宇看来,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追求的是全球性。他们有冲动往更多的国家渗透,我们看到的美国互联网巨头,无论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还是苹果,他们都称得上是全球化的公司,因此即便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发现国内的“滴滴”、“京东”冒了出来也顾不上。它们要做的第一目标是全球化,因此在本国内的跨类别经营对于他们来讲反而是第二选择。

中国独有的商业环境同样造成了垄断的出现。纵观国内目前热门的行业,无不是被“染”成了一片红海,至少从媒体的报道上来看,“割据”、“厮杀”、“参战”等词汇的泛滥足以让人们看到互联网行业竞争之激烈。

每个行业新兴之初,总会有若干家公司在资本支撑下进行对垒,美团、大众点评、饿了吗、百度外卖、口碑之于互联网送餐服务,携程、艺龙、去哪儿、途牛之于在线旅游行业,微票儿、猫眼、格瓦拉、淘票票之于在线票务平台。相比来说,在通用的互联网应用领域,美国线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因此并没有使得这类互联网服务创造更多让创业者们争相“抢食”的机会,因此,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垄断是最好的选择。

这当中,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菜鸟网络的诞生。2013年5月,阿里巴巴、银泰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相关机构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并成立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看见京东强大的物流体系,于是创造了菜鸟网络,笼络来了“三通一达”众快递公司们,打造了一个快递服务的生态体系为我所用,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壁垒。

同样,在2016年3月,阿里巴巴副总裁蔡崇信成为了陌陌的董事,次月,阿里巴巴与云锋基金加入了陌陌私有化财团。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从竞争的角度来理解,是和腾讯的社交产品能够产生竞争。显然,巨头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围城来扩大自己的安全性。在秦朔看来,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在这些领域垄断得更加彻底。

相比来说,美国的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因此竞争过度的情况比中国要好一些,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升安全性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对手,更来自于资本市场。

毛丞宇告诉新浪科技,在外界看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以BAT举例,由于领域不同,最初大家并不会认为他们是相互竞争的,因此随着它们自身的发展,它们分别在搜索、电商和游戏社交领域做到了国内的第一名,但等他们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放眼海外的时候会发现,海外市场已经被美国的公司所占据了,于是作为上市公司,来自股东和市场对它们的压力,在出海面临困境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更多价值,它们只能开始打造生态系统,在国内的行业里面进行跨界。

从表面上看,BAT们通过全行业的渗透,筑起高高的壁垒是采取的防御策略,然而资本市场早已经发现,更本质的因素在于它们创新乏力的现状,诚如秦朔所言,微信之后便再无更大的创新产品,阿里不断在社交领域加码,百度在疯狂砸钱O2O,BAT们尽管在跨界,却从来没有跳出原有的商业模式,它们在流量变现的时候尝到了甜头,便希望在更多的领域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它们要么就是像阿里一样自己做,要么像腾讯一样投资布局,这其实是很天然地由于资本市场和商业的驱动,迫使他们去进行跨界。”毛丞宇解释道。

垄断下的创新

雄厚的资本实力与庞大的用户数据,巨头的两大杀手锏似乎使得没有资本愿意投资可能与BATDXL(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小米、乐视)等大小巨头发生激烈碰撞的鸡蛋,于是它们引起的漩涡效应迫使新入局的创业者不得不进行选择,似乎只有“站队”才是唯一的选择。

更多的时候,垄断是市场自然发展使然,为了成长,对于初创者来讲,即便是无奈也要选择站队。

互联网通常是赢者通吃的,第一名会遥遥领先于后者,而一旦市场覆盖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通吃之后,企业自然就会去追求垄断,努力将局面保持得越来越长。而小平台得创新可能是因为大平台太强,使得自身的创新自然会变少。

垄断的不断加固也导致了创业者们站队的时间提前了。在过去,初创公司在可能到了B轮、C轮才开始站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公或许能到了B轮就不得不开始站队。人人快递、美家帮、跟谁学在A轮、A+轮的融资就出现了腾讯的身影,阿里同样也参与了58到家、共享巴士平台“接我”的A轮融资,行业激烈的竞争迫使初创者“站队要趁早”。

毛丞宇向新浪科技透露,在目前的P2P行业,在过去,一个公司能够融资到一亿美金已经算非常了不起了,但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只有到了五亿美金、十亿美金才有资格厮杀,而真正能够如此大规模投资的公司也只有BAT,因此如果创业公司想要进行竞争,需要大量的资本获取用户,只能选择站队。

尽管如此,对于巨头们是否在阻碍创新,行业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王砚波向新浪科技表示,一方面,互联网的垄断确实存在,随着创业公司感受到压力,会被迫加入大公司“阵营”,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巨头所主导的“大数据+资本+合作”的模式同样创造了许多跨行业的创新机会。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腾讯探索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以及京东的产品众筹都是很好的案例。

同样,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被巨头看重对于最优秀的创业者来讲也是一种激励。

因为腾讯做了微信,创业者再想做一个微信基本上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滴滴和优步在互联网出行的高速发展,挤压得同质化创业的创新空间所剩无几,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滴滴获得了阿里与腾讯,甚至苹果的投资,获得了巨头的资本和资源,在未来或许真的能够成功变成类似微信一样的高频入口,于是滴滴能够在入口上叠加其他的业务,从而形成下一代的入口平台,这个创新是非常强大的。

“优秀的创业者除了要具备难以被大公司模仿的创新能力之外,还应该学会在不站队的前提下,借助大公司的力量来发展自己。”在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看来,在工业时代,一旦某一产业形成“围城”,新公司要在相应的产业获取重要的一席之地确实会比较困难。但放在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语境下,这个结论很可能是不完全成立的。

有意思的现象是,互联网围城是不断在变化与重构的。在工业时代,信息流动集中、稳定而缓慢,整个社会的行为和消费习惯也因此呈现较为平缓的变化态势,但随着进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流量入口、沟通信息的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而不断变化,在张震看来,无论是中国和美国,社交平台每超过5年就会重新洗一次牌。

“在这种趋势下,即便是BAT也不得不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如果大公司在趋势面前出现战略战术的失误,可能是要承受严重的后果,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这些巨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张震告诉新浪科技,正是因为用户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快速整体变化,可能会让新的产品从中孕育而生,这就给创业公司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敢于对垄断“说不”的人。阿里曾经多次向美团创始人王兴提出,希望控股美团遭拒。2011年,阿里巴巴以3亿元成为了美团B轮投资方,2014年5月的C轮融资,同样有阿里巴巴的身影,王兴当时对外透露,阿里巴巴拥有10%到15%的股权,随着2015年1月美团新一轮的融资,阿里巴巴的股权被持续稀释。美团正在极力挣脱阿里巴巴的“束缚”。

事实上,双方除了财务的投资,在外界看来并没有更多战略性的合作,相反,随着王兴与阿里巴巴的渐行渐远的过程中,阿里不仅60亿复活了新“口碑网”,更投资了美团的竞争对手饿了么。尽管2015年底美团线下封杀支付宝的风波被解释为“个别人员的行为”,但外界普遍认为,阿里与美团在此刻已经“决裂”。

今年1月28日,就在阿里巴巴第四季财报公布的当天上午,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阿里巴巴同意出售美团-大众点评股权,总价值约为9亿美元,阿里巴巴副总裁蔡崇信更在财报后表示,阿里巴巴退出美团只是时间问题。

而目前,估值超过180亿美元的美团大众点评也乐于朝着“准BAT”的道路走着,依托于本地生活服务,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合并后占据了团购交易81.4%的份额,旗下的猫眼电影一度占据着在线售票的头把交椅,剥离了阿里的标签,王兴反成了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最大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似乎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原本的“小弟”。

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糟

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趋势已经不再激动人心,那些所谓的新常态也只能被称作新平庸,一如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的互联网报告中所提到的,无论是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互联网使用人数增长的放缓,还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放缓。

“互联网故事已经接近‘历史的终结’,互联网必须融入新的产业才能焕发活力。”秦朔告诉新浪科技。这似乎是行业的普遍看法,当“互联网”进入了所谓的“倦怠期”,“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在不少人看来却成为了目前垄断的突破口。

云启资本曾经投资了一家名为奥林科技的公司,奥林科技所做的是中国的海运行业,中国每年有二十几万亿的进出口商品,对于海运来说,将带来上百万亿的运费,传统一级、二级、三级的货运商将服务众多公司进出口的商品,而奥林科技所做的就是通过云计算平台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系统,将企业、货物与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

“在这两三年里,大的传统行业会蜂拥而至进入互联网,它们需要的是在互联网行业的深耕细作,需要懂具体行业的人去帮助他们‘触网’,这样的东西是BAT比较难做进来的。”毛丞宇表示。

张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大规模的行业变革一定会来自互联网与实业的结合,纯粹的互联网基因的BAT不太可能对实业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实现有效的覆盖。”

新的技术也带来新的机会。在秦朔看来,目前出现的内容驱动的新趋势(直播、VR)是突破垄断的另一个机会。尽管它们总体上来讲并无助于互联网的青春再来,但IOT(物联网)、AI领域,或许需要等待新的终端突破。

事实上,在这些领域,大公司并不比初创公司占据明显的领先优势,大家基本上都在同一起跑线,更多技术达到世界顶级的前沿科技公司是领先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

据美国零售行业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关于无人机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无人机创新科技公司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在北美无人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50%。而在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的市场中,大疆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70%。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徐小平曾表示,BAT目前还没有国际化而另外一大批企业,包括大疆在内,一开始的质量就是世界第一的。

当然,BAT已经开始在着手布局了,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人工智能,还是阿里巴巴的量子计算机,但显而易见,它们的脚步并不如预期那样快,声势也不如在整合O2O行业时那样浩大,除了百度提出在五年内无人驾驶将实现量产,似乎再没有人在讨论BAT的人工智能。

“对于创业者来讲,现在的时代对于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相较于以往更高的要求,如果创业者仍然延续纯粹互联网时代的微创新思路,大公司的确是可以轻松偷师过去的。”张震说。

也正如文章开头所讲,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确实看到了微信并不如想象中强大的引导能力,看到了阿里巴巴在线下是如何艰难推进,看到了BAT是如何需要开始考虑和那些一手被他们“养”大的企业微妙的关系。

当然,更重要的是,就像水、电、煤气一样,互联网已经逐渐变成了基础设施,它能够衍生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限扩展的外延能够带来无限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