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加工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出版 汹涌袭来
奔涌而至的数字出版浪潮对于印刷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各种各样的新闻也不断闯入我们的视线,刺激印刷人的神经:2010年1月7日,全球最大的网上图书零售商亚马逊宣布,其电子图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过印刷书籍;2010年4月3日,iPad上市,2011年3月,iPad全球销量超1500万台;2011年3月5日,iPad2上市,至今已经在2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2011年6月,韩国政府宣布,计划投资20.7亿美元在2015年前用电子教科书取代所有纸质课本……
国内有关数字出版发展的数据同样令我们震撼: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大关,连续5年增长幅度接近或超过50%,一举成为新闻出版业当之无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总值已达195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225亿元;据相关咨询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70.1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52.1%,此后两年将达92.7亿元和128.9亿元,增长率预计将达32.2%和39.1%。
显然,无论是增量还是增速,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未来的10年里,随着读者群的更迭和阅读终端的发展及价格下降,数字阅读的方式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传统出版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作为出版产业链下游的印刷企业,已经感觉到了丝丝寒意。“受数字出版的影响,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承接的各大杂志社的期刊印量都有了明显的下降,虽然下降的比例不是很高,但这主要是由于杂志社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加上担心盗版,所以在有意控制数字出版的周期,使其比纸质出版物的发行时间滞后1~2个月,因此才没有对印量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但是,一旦盈利模式和版权保护机制成熟之后,纸质出版物印量的大幅下滑是必然的。”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影天”)总经理陈啸谷对此忧心忡忡。
相比之下,课本数字化所带来的冲击可能更大。与普通课本相比,数字课本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但能够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创造一个学生、老师和家长互动的平台。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商务安全印务”)副总经理陈亚雄表示:“目前,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开始试点和推行数字课本,而教材、教辅印刷是部分印刷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在全国广泛推行数字课本,这对于不少印刷企业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毫无疑问,数字出版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无论是其紧迫性还是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都令印刷企业不得不打起精神,谨慎应对。
印刷企业 困境中突围
在中国的出版领域,“内容为王”是一直以来的游戏规则,采访中不少印刷企业经营者都表示,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虽有心迎难而上,为出版单位提供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服务,但是,一方面,苦于不像出版单位那样手上拥有大量资源,且受现有版权机制的限制,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另一方面,相关服务的提供对印刷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要求很高,其所要求的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极高投入也让不少印刷企业望而却步。那么,面对不可逆转的数字出版之势,众多以书刊印刷为主要业务的印刷企业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其实不然,印刷企业还是可以找到切入点,同时也具有一定优势的。
1.找准切入点,寻找机会
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上,以下几部分主体不可或缺:①内容提供商,其处于产业链上游,主要指出版单位等;②加工服务提供商,其位于产业链中游,依靠上游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内容,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或深度加工,实现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③平台运营商,其也位于产业链中游,主要是将整理好的数字化出版物对外和运营;④销售商,其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主要包括在线销售平台、分销商等,他们直接接触消费者,是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这个产业链条上,你是否看到了印刷企业的机会?没错,在欧美、日本等地,许多印刷企业都扮演了加工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承接出版物的整理和数字化深度加工工作。
2011年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日本印刷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数字出版。在被调查的日本印刷企业中,有54%已经参与了数字出版业务,即将参与的占27%,已计划参与的占7.9%,只有11.1%的印刷企业尚无参与数字出版业务的打算。而印刷企业也确实成为了日本数字出版业的“主角”之一,2010年7月,日本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大日本印刷公司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两家印刷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了“电子出版制作及流通协会”,大日本印刷甚至与硬件供应商合作开发电子阅读器,并于2010年秋季开设了日本最大的电子书店。
2.认清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
可见,在数字出版的版图上,印刷企业的前途并非只能是无可奈何,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来自广告、IT等其他行业的竞争者也紧紧地盯着这块“蛋糕”,那么,在数字出版的链条中,印刷企业拥有哪些优势?归结起来,其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已与出版单位建立良好关系
许多印刷企业都是长期服务于某些出版单位,因而和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对其需求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相关的数字出版服务相对容易。
(2)有条件提供最终文件的存储和检索服务
对于不少出版单位而言,文档的保存和检索一直都是很头疼的问题,相信不少出版社的胶片都堆积如山,待重印时查找起来非常麻烦,即便有些出版社存储的是电子文档,但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的文件几经校对和修改,每个步骤的经手人也都不同,因此存储的文档是否是最终付印的版本,可能很多出版社都难以分辨。而印刷企业所收集到的文档都是需要印刷的最终版本,由他们来提供与最终印刷版本一致的数字出版物的存储和检索,应该最为合适。
(3)可用最少的资源提供出版物数字化加工服务
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印刷企业的印前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在为出版单位提供排版、印前制作等服务,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较数字出版最终需要的数字化文件而言相差已经较小,所以由印刷企业来提供出版物的数字化加工服务更合理,也更节省资源。尤其是针对一些对图片色彩要求较高的出版物,由于印刷企业拥有丰富的色彩管理经验和相关设备及技术实力,处理出的照片更能满足高端读者的需求。
(4)有能力提供更完善的出版物输出服务
虽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但其只是出版的一种形式,纸质出版物并不会完全退出市场,大众对部分纸质出版物的需求会有所下降,但却不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一种出版物的纸质版和数字版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印刷企业如果具备出版物的数字化加工能力,同时还能够满足出版物的印刷需求,那就能够为出版单位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出版单位的青睐。
积极探索 听先行者说
由此看来,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印刷企业并非身无长物。而且,国内已经有一些印刷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向数字出版领域进军了。以下,我们以3家印刷企业为例来看看。
1.迎接挑战,大力拓展现有业务
作为一家传统印刷企业,浙江影天和其他印刷企业一样感受到了数字出版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但陈总相信,在短时间内,数字出版不会取代传统出版,二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互补,因此,印刷企业应在现有基础上,将自己打造成为能够掌握传统胶印、数字印刷和数字出版物加工的全能型企业。
于是,浙江影天于2010年起便开始着力打造能够同时服务于传统胶印、数字印刷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型印前中心。据陈总介绍,这个综合型的印前中心除了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客户的订单,以不同的方式和格式输出客户文件,还可以满足客户的远程批注、远程屏幕软打样、安全权限管理等需求。虽然陈总坦言,受国内客户观念的影响,目前浙江影天的数字出版物制作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盈利模式,巨大的投资也让他们感觉吃力,但是他们并未完全放弃,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尝试如图片处理等各种在线加工服务,以使企业更好地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2.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掘金数字出版市场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昌”)的数字出版发展策略也非常值得一提。和普通的印刷企业下相比,雅昌在艺术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正是其迈向数字出版市场时一块最有份量的砝码。
据雅昌出版事业部总经理张东介绍,雅昌在已有的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拍卖公司授权,自行研发了版权保护技术和体系,对拍卖图录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与详尽的拍卖数据、拍品信息、艺术家资讯等信息关联,形成独具特色的拍卖电子图录。用户可通过iPad等移动终端下载客户端专用软件,进而下载所需要的拍卖图录,在图录上更直观地获取拍品信息。未来,雅昌将针对艺术领域进一步开发数字出版物,建立艺术领域的“电子书城”。
3.始终重视数字化建设,开展多样化数字出版服务
相比之下,上海四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在数字出版这条道路上起步更早。
四维董事长罗险峰告诉记者,早在5年前,“数字化”的种子就在四维落地生根,并不断成长壮大,数字出版服务就是这颗种子结出的“硕果”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四维不但能够为出版单位提供用于印刷或不同阅读终端的多版本文件,还自行研发了远程编校、批注系统,让编辑们不受时空限制地借助互联网工作,避免手工编校的各种失误。此外,四维还利用其所建立的“云计算”平台,帮助出版单位监控所委托的销售网站的数字出版物下载流量,为出版社提供收费依据。
也许你会认为雅昌和四维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印刷企业,他们的成功经验可能难以被普通的印刷企业所效仿和借鉴,但是,在数字出版和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印刷企业所需要的不正是更深层次的转型和升级吗?
蓝海畅游
你准备好了吗?
既然数字出版并非传统印刷企业的“禁地”,相反,印刷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还能在数字出版的部分环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取发展的机会。但对于这块陌生的领域,印刷企业究竟应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准备呢?
1.着力吸引和培养IT人才
中华商务安全印务副总经理陈亚雄指出,目前市场上的不少软件都可以将PDF的出版物转换成可在电脑或手机上翻阅的数字出版物,但这种转换非常简单,仅能完成简单的翻页操作,难以充分显示数字出版物的多媒体特性和互动优势,要想提供更高质量的出版物数字化制作服务,除了常规的印前制作人员外,IT人才必不可少。而且,如果希望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如在线编校等更深层次的服务,IT人才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但是,目前部分印刷企业还未意识到IT人才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足够的IT人才储备,且相关院校培养出的IT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印刷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开展数字出版的印刷企业通过积极和高校开展合作,邀请高校参与研发,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参与到新项目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并借此培养和吸引IT人才的加入,取得了较好效果。
2.积极做好技术准备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组建、网站的搭建和相关系统的研发等,是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印刷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如这些流程、网站和系统都需要满足哪些需求、需要具备哪些功能、组建之后如何推广等,都是困扰印刷企业的难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四维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为了研发真正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四维专门邀请到出版社的专业客户全程参与研发工作,“我们请客户在研发过程中提出需求,再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叫‘定制研发’,这样研发出的系统一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而且还能免去市场推广的步骤。”罗董这样解释道。
其实,印刷企业不必都去寻求自主研发的道路,而是可以和某些IT服务商合作。一直关注数字出版的发展,并对此有着深刻见地的普驰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晁水指出,比如对于“云计算”平台的概念,对于大部分印刷企业来说,未必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自己组建“云”,而可以考虑和某些IT服务商合作,提供“让云落地”的服务。
3.逐步实现企业盈利
怎样通过提供数字出版服务真正实现盈利,是困扰许多印刷企业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晁总认为,印刷企业可以先通过建立一个小规模的系统,为出版单位提供相对简单的内容存储、检索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能否针对这项服务收取费用,也许这项服务不能给印刷企业带来利润,但却是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好办法。在提供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印刷企业还需要尽快积累资源,进一步了解出版单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复杂、更深入的服务,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模式,逐渐实现盈利。
两年前,在国内我们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这个系统能否称为报业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经过两年多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以及它的生命力上看,这个命题应该为真。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概念
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合在一起构成了媒体总的概念。一般我们把具备了信息源、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广大受众三个要素的实体称之为媒体。
其一,从信息源方面说,根据社会需求,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可以生产、采集、加工、提炼并向社会提供新闻信息、咨询信息、中介信息、社会服务信息等各类资讯信息;
其二,数字交互语音媒体传播是以电话语音为其主要传播途径;
其三,数字交互语音媒体有社会上众多有信息服务需求的广大受众。综上所述,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具备了媒体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媒体。
语音媒体和电话媒体都是传统的、发展很早的媒体,报业的这个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电话和网络当前最新的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是和受众实时互动的媒体,所以我们称之为“数字交互语音媒体”。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既可以按一对一,也可以按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进行传播。它的属性以人际媒体为主,兼具大众媒体的特点,从微观上看它是人际媒体,从宏观上看是大众媒体。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优势
实时性。相对于报业的平面媒体,根据业务需要,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可以每天24小时实时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交互性。无论是座席人员的人工服务还是IVR服务,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和受众都是互动的。
个性化。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信息服务往往是由受众带着具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发起的,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直接应答受众的问题,因此它是非常个性的信息服务。
人性化。数字交互语音媒体中的座席人员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设性意见,还可根据情况提供人性关怀,这是其他媒体无法做到的。
信息提供的精细化。信息的获取一般都要经过查询和分捡的过程,由于座席人员是训练有素的信息查询员和分捡员,所以数字交互语音媒体提供是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精准化的信息服务。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传播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磁信号传播,相对于报业平面媒体的传播,它具有不可比拟的成本优势。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媒体形式,它在信息的生产、分类、聚合、传播以及信息的挖掘、增值等方面相对于平面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真正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上游的新媒体。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系统架构
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系统技术基础架构由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信息和知识转换平台及交互传播平台三个层次组成。此外数字交互语音媒体还有其技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如它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文化理念、用户管理、帐号和计费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盈利模式、商业智能等。
一次信息服务的典型过程如下:首先,受众根据需要发起了一次服务请求;其次,交互传播平台根据服务请求,通过知识转化平台从知识仓储平台中获取相关知识;再次,交互传
播平台根据从知识仓储平台获取的知识向受众提供信息和知识。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处于数字交互语音媒体架构的最内层,它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库系统,包括:信息和知识的采集、生成、分类、入库、去重、更新、生命周期管理、关联、自学习等方面。为了能够将整理的信息和知识标引、分类、自动批量入库,需要研制相应的信息加工处理工具软件。
生命周期管理对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些信息只在一定期限内有效。比如影院放映信息、招聘信息;有些信息则是到一定时间必须废止,比如国家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后,原来的法律法规就必须废止。因此,如果数字交互语音媒体的信息生命周期不能科学、有效、准确地予以管理,除了会向社会提供无效信息浪费自己的资源外,还可能会给社会群体或个体带来一定的麻烦。
在数字交互语音媒体中,信息的关联也十分重要。比如一次出行可能涉及公交线路、公交的换乘、长途汽车时刻表、火车时刻表、航班信息、旅店信息等情况,如果不能将上述有些信息进行有效关联就不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出行咨询服务。
知识转换平台。知识转换平台介于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与交互传播平台之间,它实现信息及知识在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与交互传播平台之间的双向转换。
互动语音应答(IVR)服务的流程和过程控制都比较简单。受众拨通电话后,按照语音提示通过按键选择,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就会在事先规划的流程的控制下,把知识库里面的知识通过自动播音的方式向受众提供,实现知识的转换。
相对IVR服务,人工服务要复杂许多。座席人员的学识和综合素质对提供综合语音服务当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单凭座席人员的个体知识是不可能完成大量、复杂、综合的语音服务的。大多数的信息服务,都需要座席人员根据服务的性质和特点,依靠信息和知识仓储平台,从知识库中获取服务所需要的知识,即实现系统知识到个体知识的转化。
系统知识到个体知识的转化,有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转化的操作要简单快捷;知识转化要准确可靠;为了获取全面的信息,要求知识转化系统能够根据关联程度不同,将相关信息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为了明了地获取系统知识,知识转化系统要把知识库的信息分门别类、有序地呈现出来;知识的转化应便于座席人员的学习、总结及其与受众的有效交互。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系统知识和个体知识的转化是双向的。座席人员不仅可以从信息知识仓储平台中汲取知识,座席人员还可以把个人的知识和从其他媒介中获取的知识存储到信息知识仓储平台中,以丰富和完善系统知识。
交互传播平台。数字语音交互媒体的交互平台是传统意义上的呼叫中心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字交互语音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及信息与知识的传播。无论是IVR服务,还是座席人员的人工服务,数字语音交互媒体都需要这个平台来完成交互和传播。一个典型的呼叫中心包括自动呼叫分配器(ACD)、自动语音应答(IVR)、提供交换机和计算机互通的联络接口的CTI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座席(Agent)。从大的方面也可以分为前台接入技术和后台处理技术两大部分。呼叫中心平台的构成和作用很多文章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一般我们把报社平面媒体的出版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传播几个层次。数字语音交互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技术复杂性,所以也必须分层次建设。当然层次的划分要掌握各层相对独立、层次的数量要满足需要、划分的层次要尽量少三个基本原则。
现在,国内很多报社的呼叫中心的业务已超越了为本社服务的范畴,具备了数字语音交互媒体的雏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语音交互媒体一定会成为报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数字新媒体。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数字化
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领域的重要工作,网络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读者的信息需求日益复杂和具有个性化,如何高效快捷地为读者提供高水平、多功能、深层次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和文献的需求,是读者服务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图书馆图书借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时间捧起一本书来仔细的品味,图书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现象; 另一方面网络阅读的冲击。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图书馆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手机功能的不断拓展,使得获取信息资源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纸质图书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纸质图书的最大提供机构DD图书馆。
(二)主观因素
1.基础设施方面
基础设施陈旧,笔者所在馆始建于0117 年20 月,已有 21 年历史,基础设施陈旧也是必然的。陈旧的硬件设施无法让使用者方便利用,也是造成借阅率下降的一个因素。
2.开架系统不科学
开架书库标识不清楚,排架误差率大,利用OPAC检索找不到书的准确位置,导致读者找书困难,也影响了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3.藏书建设渠道迟缓
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周期长等,读者关注的热门书#畅销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畅销图书迟迟不能上架,造成读者借阅兴趣不高。
4.图书宣传有待加强
俗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公益机构的公共图书馆要摆脱等读者上门的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把自己的藏书和服务宣传出去,让公众了解公共图书馆服务从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5.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改善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作为服务行业,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生存的基础。要转化观念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用高质量的服务最终重新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好评,才能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
二、公共图书馆读者分析
与普通高校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不同,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年龄层。老年读者大多时间都比较充裕,因此图书在他们手中流通比较快。基本上现有的借书期限他们都可以接受。而年轻读者,尤其是学生,相对于老年读者来说,属于流通速度比较慢的,他们平时的时间不够充裕,受到上学和上班等情况的限制,只能在下班或者周末到图书馆借书还书,而下班之后或者周末假日还能泡在图书馆的年轻人比例并不高。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深度挖掘本馆读者群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型读者常借的图书类型对借期进行不同的规定,如适当延长年轻读者在某些图书类型上的借期,在借期上尝试“因人而异”。
三、加强图书馆图书借阅服务的措施
(一)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
全球出版业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型,出版物载体多元化,图书馆资源的采访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在采购配置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调整与努力,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馆藏。为此,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围绕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力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分布,及时调研读者的知识需求,科学制定数字资源采购配置方针,引领和满足读者新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出版一服务”供需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职能,以“下游”促进“上游”,呼叮社会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数字资源,创造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
(二)调整编目加工业务流程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也越来越短。为了有效解决信息传播这个问题,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尝试开辟了新的图书编目流程,对一些影响力大、受读者欢迎的热门图书和数字资源开辟快速通道,实行当天发行、当天编目加工并上架,实现了外借、阅览与发行同步,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三)完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从数字资源导航 建设,到 VPN 接入数字资源远程服务,再到手机图书馆,乃至支持各种移动设备的数字阅读平台,其中涉及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日益革新的设备与图书馆的服务如何无缝衔接,成为图书馆技术部门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
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甚至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共图书馆对此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要达成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馆员的观念转变、服务方式调整和服务技能提升。诚然,着力在职培训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工作,公共图书馆想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终身学校,图书馆员必须率先终身学习,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在公共图书馆由传统的纸质书籍想数字化书籍转型的过程中,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要求本地区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强有力的电子设备,主动转变服务方式,并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与读者的粘合度,从而在数字化时代充分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参考文献:
[1] 韩春艳.试论公共图书馆新馆的建设与发展[J]. 山西科技. 2002(02)
[2] 张大鹏.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J]. 群文天地. 2012(16)
关键词:教育出版;新媒体;融合产品形态;流程再造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正在迅猛改变整个出版业的生态。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开始意识到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纸质出版必须拥抱数字技术的变革,以融合发展来应对其市场份额日渐萎缩的挑战。2014年被称为我国“媒体融合的元年”,中央层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信号,给予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发展以坚定的信心。
融合发展并非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融合的本质是“做到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个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教育与出版有着天然的联系,相较于大众出版的用户分散和专业出版的用户小众,教育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更被市场所看好。笔者结合多年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打造传统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出版的本质是向读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传播终端未成熟之前,教育出版以纸书的方式满足读者对系统化知识的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PC、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终端硬件和电子书、APP、视频应用等软件的成熟,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纸书这种唯一的方式。同时纸书也存在知识讲解平面、不够立体、无法互动等缺陷。
在技术变革和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以纸质图书生产和销售为主要工作的传统教育出版社需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正确的认识。传统出版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在长期的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环节积累的大量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打着在线教育、数字出版等旗号,但他们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平台层面有优势,对于内容需求的理解未必比传统教育出版社深刻。就教育出版而言,内容为王仍是硬道理。作为企业,生产产品并实现销售是唯一目的。需求推动生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新的技术则成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更好的手段。
二、探索数字化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传统教育类出版社,除非隶属于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一般规模有限,以一社之力很难从平台建设人手去做数字出版,也没有必要。最好的方式仍是从自身有优势的细分领域着手,在特定的产品开发上去满足某一特定领域读者更多的需求。从互联网一切都免费的阶段走来的消费者已逐渐开始接受付费方式。故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融合发展需从已有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的数字产品形态开始考虑。
教育类图书产品的数字出版大致有如下几种形态和商业模式:
1.纯电子书。内容与纸书基本无差异。目前国内成熟的电子书销售平台分B2B(超星、方正等)和B2C(Kindle、京东、掌阅等)两种。这些平台以其流量入口优势销售电子书,相当于传统书店承担的分销功能。教育出版因其多为应试、学习等需求服务,做题、笔记、深度阅读的需求相较大众出版类产品更多,纯电子书阅读有一定局限。如笔者所在出版社以外语学习和K12教育出版为主要领域,选取纸电同步发展的品种时,会避免有图表、版式复杂的产品,倾向于偏文字阅读、少公式图表类的产品。
2.纸数复合类。原先配CD、VCD等的出版物,取消CD、VCD实物载体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二维码方式,链接音视频内容。笔者所在的出版社以语言学习类产品出版为主,此种方式是我社现阶段融合出版的主要方式。如我社2015年推出的《周计划:小学英语阅读强化训练》《新小学英语国际音标入门》均采用二维码播放音频,目前共有20种图书采用二维码音频方式。此种方式的销售仍依赖于纸书的物理流通,纸书承载了音视频资源的人口,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播放。由于方便了读者,减少了成本,此种方式较受读者欢迎。
3.独立数字产品。如在ios和android市场里的各种教育类APP。这类应用App不依附纸书,以数字形态在应用市场里独立销售。如我社在android市场推出的《日语3000词》和《韩语3000词》两个APP产品,就是以现有纸书的内容资源为依托开发的产品,可完全独立使用,实现了“一次内容多个产品形式”。此类产品对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用户留存率较低,营销的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传统出版社大多属于尝试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
4.纸书捆绑APP的产品。APP可单独使用,是对纸书的增值产品。如人教社开发的《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随书捆绑ios和android系统通用的APP,总定价78元,购买纸书可以获得激活码,免费使用APP电子书,而单独在应用市场购买此APP则需付费12元。实际上78元的定价涵盖了APP电子书的成本,纸书仍是销售和盈利主体。
5.在线课程。在线教育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在线课程,在线教育企业有技术、资本、流量和用户的优势,精品内容的缺乏是其短板。传统教育出版社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这些作者本身即是名师,传统出版社可考虑开发与纸书相关的在线课程,寻找合适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销售。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做作者的经纪人,实现出版企业、互联网公司、作者三方的收益。如沪江网力推的沪江网校即可通过提供技术实现在线课程的制作和销售,然后与出版社、线下培训机构进行销售分成。出版社与沪江网校、作者共同商议课程的用户群体、课程体系设置、定价等,如同选题策划,课程即选题,在线教育机构变成了排版、印刷、销售一体的机构。
在线课程对于作者(老师)的投入时间要求较高,所以开发的人力成本很高,而销售尚未有大的突破,定价等也不易把握。传统出版社可进行有限度的尝试,在未来在线教育市场爆发之前,实现一定积累,或许在线课程的开发会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一个很好的方向。
上述五种数字产品形态中,电子书经过长时间发展,技术和标准层面已成熟,销售平台以及盈利模式也已清晰,传统出版社向电子书市场融合发展的战略逐步明朗。而独立APP的盈利空间尚未打开,传统出版社投入较少,主要还是以纸书为依托出版纸数复合或纸书捆绑独立APP的产品为主,盈利主要依靠纸书的销售。与互联网教育平台合作开发在线课程属于全新的业务领域,有盈利的想象空间,尚需摸索。
三、寻求技术与资本的合作
纸书的出版流程一般经过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排版、印刷、销售这几个环节。排版和印刷环节基本是外包的。如果认清教育出版的核心仍是内容的策划,则向数字出版融合无非是制作形式、传播形态的改变。原先适用于纸书的排版印刷环节,在数字出版如电子书、APP生产方面,则是数字化加工、复制销售一体化而已。数字化产品的销售平台逐渐明朗化,互联网销售平台的选取相当于传统出版对书店的选择。如此一来,是否需要掌握数字化加工技术则不太重要了。
目前一些在传统排版领域实力较强的公司,如南京展望排版公司也在转型做数字化产品的加工,如电子书的转档,即在对纸书排版加工的同时,帮出版社处理电子书的格式问题。这在流程上解决了传统出版社数字技术空白的问题。而类似APP等产品的开发,出版社可以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如人教社开发的《标日》APP电子书是与沪江网进行的合作,华理社开发的《日语3000词》与《韩语3000词》则是与海词网进行的合作。一般性的电子书开发可交由纯技术或排版公司处理,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对于涉及APP市场或在线教育类富媒体出版的产品,出版社在初期可与一些用户资源丰富、App市场营销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双方利益共享则更有优势,可免去技术开发的费用和营销的成本。如沪江网和海词网既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又是在线教育平台,有着大量的用户资源,用户人口即意味着销售转化的可能。
四、再造出版流程
前期很多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时,多是单独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或者独立公司,希望从选题策划、技术开发到销售都由该部门或公司独立承担,结果进展缓慢,处处掣肘。殊不知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源头是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这就回到选题策划层面了,需求没有变,变的只是需求的形式和通路。于是,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流程再造的必要性,重新回归到从内容策划作为源头考虑全媒体融合出版的可能性。
纸书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排版、印刷)、销售(渠道、营销、仓储物流)。数字出版产品的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数字化加工、无印刷复制环节)、销售(渠道、营销、无仓储物流环节)。可见,数字产品除了可以省略印刷复制以及仓储物流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如选题策划、生产制作、销售等与纸书无异,故融合出版,做到“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形态”是必要和可能的。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
数字图书馆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集数据库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平台与资源数字化加工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巨大数据仓库,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高校内部广大师生和外部互联网用户提供基于内容的服务。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应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用户。
一、数字化图书馆特征和优势
数字化图书馆最主要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它的网络虚拟性。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图书馆使读者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最短时间传递大量信息。它以虚拟的互联网络为根基,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存储文字、图片,还可以收集原生态语音、影像、软件等,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处理、传输。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难以达到的多种优势特征。
其一,从图书馆蕴藏信息角度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小空间储藏无限信息的特点。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将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转化戍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展现给读者的是电子文献或电子视频音像等。因此,小小的电子芯片就能存储数以千亿书刊所承载的信息,一台专业的电子计算机就替代了传统的高楼大厦,现代的高科技让传统图书馆在此望尘莫及。
其二,在管理上,数字化图书馆具有高智能全自动化的特点。只要设计出合理的程序,各种繁杂的信息就能自动分门别类地存入计算机,无需人工逐一鉴别书籍再分门别类地运输上架。高科技的数字化图书馆将传统图书馆繁琐的人工劳动型管理转变为高智能的技术型管理,而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也转移到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等,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优质化。
其三,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读者功能上,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也使读者查阅信息程序自动化,更加方便快捷。操作上的微机化自动化使读者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输入关键字词就能立刻获得所有存储中的相关信息,将传统图书馆那繁杂的检查借阅证,查找书刊、办理借阅手续等一系列程序全部省略,进入数字化图书馆后,分秒间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自动化的数字化图书馆,通过网络就能够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
二、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化自动化是当代科技信息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传统图书馆转型的必然趋势,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推进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和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促进当前高校教育和科研技术发展的必要途径。各个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人员是使用图书馆的主要人群。加快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在各个高校的建设,有利干各高校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汲取知识营养,而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也能更好地掌握教师、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和满意程度,及时了解图书馆建设中的不足和馆内信息 资源的共享情况,更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在科研院所的建设则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往往在短时间内需要掌握在某一专业的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所有相关信息,以便作全面的分析研究,传统的图书馆早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则可在分秒间显示上千条相关信息。
其次,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突飞猛进,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而网络给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很多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越发感到继续学习的迫切性,而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无暇专门去传统图书馆充电,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给了他们最大的方便,在办公之余,在家休闲之时,都可以打开电脑,查阅他们最需要的新信息新知识。
其三,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储存信息资源的载体,数字化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跨区域之间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各地区的信息资源网络到一起,为人类各地文化搭上了无形的桥梁,为图书馆文化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尽快与世界文化的高度接轨和交流。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改变,更多地是适应了现代科技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然而,在很多地区乃至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应用并没有普及,在运用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很多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不健全,需要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建设技术。因此,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建立独立的资源服务器,提供比较方便易找的网络地址,并作好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及时维护、升级、改造等,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时代,才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运用现代数字化图书馆。
其次,有些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更新慢,甚至与传统图书馆相脱节。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存储过程中依然是一种主要的形式,数字化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是以实体的传统图书馆作为能源载体的,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开创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更要注重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结合,将二者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为读者服务。因此,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新,及时收录各种新出版书籍,补齐传统图书馆已经有的资料,使数字化图书馆更加健全,才能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再次,严格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收录和检查,杜绝版权问题和虚假信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据信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复制和修改,由此带来大量版权纠纷,也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协调好版权者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种信息及作品版权问题有待出版界和图书馆电子信息收集部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解决。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源泉,把握好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十分重要。这需要工作人员在收录时候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数字化图书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把好图书馆信息和服务质量关,才能更快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巨大作用,推进我国新信息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信息资源;互联网技术;移动服务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一个焕然一新的社会通信环境应运而生。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建设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流的图书馆,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优化方面,更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图书馆应当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如此才能为图书馆注入“灵魂”,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切实践行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向
(一)转向移动设备。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形势下,图书馆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再利用网络与终端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信息化的图书馆内,图书资源的管理、查询、借阅等服务都是依靠计算机等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随着智能手机及其他便携式设备的普及,“移动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概念被提出,人们不再需要前往图书馆查询资料、借阅图书,只用在手机上点几个按钮就可以轻松查阅需要的书籍资料。而这种数字化的服务方式,让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不同图书馆可以分享自己的馆藏资料,扩大图书资源库,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查阅到其他图书馆的信息。
(二)转向互联网络。作为传统信息服务的中心,图书馆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资源管理经验,而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由人工服务转为机器自动化服务后,用户借阅图书资料只需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便可随时随地享受信息资源。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将图书资源由纸质变为数字化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共享,用户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文献查阅,借此优势,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有可为。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变的影响
(一)提升图书馆满意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使用户可以24小时进入数字图书馆内查阅资料,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送书上门服务节约自己的时间,在利用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的共享平台时省去了去多家图书馆查找资料的麻烦。这些服务都让图书馆服务更具有人性化与便捷性,更全面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也提高了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二)方便实现借阅服务。在图书馆引入数字技术前,对图书的管理主要是依赖人力,用户要借阅书籍必须自行前往图书馆内,凭借阅证等进行登记借阅。图书管理员要为用户人工查找图书,填写借阅信息等,这样就使得整个借阅过程十分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在这种借阅方式下,信息流通速度较慢,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难以提高。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图书馆服务也由线下服务转为了线上服务。用户不需要经过图书管理员的帮助,就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功能查阅图书,以及使用更多的终端服务,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内的资源。
(三)推动科研任务发展。图书馆内拥有大量专业图书与相关资料,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内拥有很多具有科研价值的图书资料,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还没有转化成数字资料的文献,这些都可以成为科研实验宝贵的资料文献,应以善用。信息服务即方便了更多的人群接触到更多的图书资料。又如,在进行科研实验时,需要总结利用大量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将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科研信息,使我们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而获得更详尽的结论。
三、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措施
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建议如下:
首先,提升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即培养用户对信息的继续思考和转化能力,使其对获取到的信息的思维判断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力,使其对信息的感知能力、选择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得以提高;再者,培养用户信息技能,使其对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查询、选择和利用能力得以熟练掌握。
其次,遵循馆藏资源共享原则。共享原则,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重要组成,旨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新时期推行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优化策略的目的,即在于打破终端、系统以及硬件设备间的界限,便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一站式”知识服务系统,因而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再者,构建信息服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评价体系,才能真正监督与检验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了解到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只有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才能促进图书馆建设有序发展,进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实践中,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现场调查、走访用户、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用户的想法,让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估,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新的服务形式,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四、总结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上的科技信息资源呈裂变式增长,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可以和图书馆馆藏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因此,现代图书馆应兼顾纸质资源收藏与网络资源开发,对网络中的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梳理和筛选,并对其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并录入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中,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3(08)
[2]胡秀云.张继东.数字图书馆云服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1.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的概念与模式
电子商务在英文中主要有两个词与之对应:EB(electronicbusiness)、EC(electroniccom-merce)。EC又称狭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交易),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成员国讨论电子商务的政策性文件中就使用EC。EB又称广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业务或电子商业),由IBM公司于1997年第一次正式使用,是许多IT企业和学者支持的观点。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支持和管理商务活动,包含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商业交易。国际商会则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商贸活动实现电子化。
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必定是依托技术创新、符合商务规律的运作模式,必定具有相同的特性,能够体现相同的理论框架,即立足于电子、商务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在管理上,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商务结构上,做到快速灵活响应、资源整合、内外协作、快捷运作、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架构上,做到依托互联网、拥有配套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三方面互相支撑、融合贯通,企业才能成功。
(2)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
第一,交易虚拟化通过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的贸易,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无需当面进行,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
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较低,另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不同模式还可以降低其信息成本、中介费用、广告、发放印刷品的费用、文件处理费用及店面的租金费用等。
第三,减少中间环节
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让整个交易变得非常快捷与方便。
第四,交易透明化
电子商务中的双方从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所以显得比较透明。
2.数字档案馆服务概述
芬兰服务质量管理专家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服务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员工、有形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所谓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档案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所需数字档案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档案信息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档案信息需求”目的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数字化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和规范性加工,以及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档案信息知识增值,并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存取服务的活动过程。
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1)数字化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在数字档案馆中,亦即在网络环境下,其信息资源包括数字化的传统载体档案、移交的电子文件、各类网页、数据库、电子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网内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媒体、跨时空、跨专业等特点,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
(2)数字档案馆馆藏模式发生变化,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为服务手段
由于数字档案馆的馆藏载体和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从以传统的收藏和手工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和现代化的服务为手段,进行信息服务。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做好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还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检索、研究和服务上来。
(3)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化、一体化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提供文本类文献和事实性问题的解答等。而数字档案馆中,同信息资源多元化相对应,数字档案馆的用户欲从其信息服务中获得的信息亦不再仅满足于传统服务中的文本、事实和数据信息的需要,而是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相关的知识。
(4)信息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总是处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相对集中、稳定的用户群。数字时代的档案馆,是一种以计算机和网络联系起来的分布式的数字档案馆群。每个档案馆都是这个分布式数字档案馆群的一个结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使用任一个加入数字档案馆群的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
3.电子商务理念对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带来了办公模式的转变,是传统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化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力量。这个信息化和电子化趋势给人们的社会活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它在依托网络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保存和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提供、资金的收付和商品的传递,即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存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里的信息流是指数字档案馆对馆藏的揭示、索引、文摘、目录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检索、利用、技术说明及在线数字信息的需求利用信息等,还包括各种信息服务的收费内容、订购信息、付款通知以及数字档案馆与其交易对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等;资金流主要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物流是指数字档案馆的数字信息、增值信息及权益授予的相对“虚拟”信息的流动过程。
(1)数字档案馆业务活动的开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持
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网络作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效率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必然的。
数字档案馆应该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以拓宽业务工作的范围、优化数字档案馆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工作水平。
数字档案馆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方案,积极面向用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及时为用户开通网上订购和付费浏览等业务。这样,既能降低档案信息收集及传播业务工作的成本费用,又能使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在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形成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消费方的良性循环。
(2)数字档案馆中电子商务服务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应借助电子商务实现档案信息服务商品化、市场化,不仅可使档案利用者获得档案信息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档案信息流通更自由,而且可使档案利用者在线购买档案信息商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比亲自到档案馆所付的交通费和复印费等费用要少得多。电子商务的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会改变档案信息的相对封闭状态,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利用者与档案工作者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档案利用者可以获得更符合条件的档案信息商品,其需要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档案馆的角度讲,应用电子商务将会改变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档案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提供利用上。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将会引入档案馆,这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电子商务的收益可弥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使档案馆和档案网站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给数字档案馆带来商机与活力
如今的“电子商务”通常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表示,它是经Internet及Intranet技术为网络连接平台,用户在此平台上进行商务化的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各类图书馆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
在电子商务氛围下,具有事业性、公益性、福利性等特点,注重社会效益的传统档案馆固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僵化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操作流程是档案馆生存与发展的宗旨所在。众所周知,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一般都存在于商务联机数据库,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一旦进入系统,其检索的简便、及时、友好和高效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无法相比的。
2.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服务方式
(1)付费查档
付费查档是指用户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便可查询数字档案馆的某些数据化资源,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也是目前数字档案馆提供最多的一种电子商务服务。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又能对档案馆的物质投入给予合理的补偿。
(2)在线交易
数字档案馆的在线交易,即指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进行的销售行为。如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向用户出售电子档案信息、音像制品、档案编研成果、编辑成册的相关资料及定制的个性化产品等在线服务。
(3)联合编目
就是指各档案馆根据联合编目的程序将自己的馆藏资源进行编目,然后上载到中心数据库,或者从中心数据库下载所需的档案资源记录纳入到本地的数据库,以组织编制各种门类、载体的联合目录,其间的费用结算完全通过网络来进行。联合编目能更有效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4)增值服务
档案馆拥有一支专业的档案咨询、查档和编研队伍,善于将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各类用户的特定需求,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检索技术进行跨行业、跨专业的查档,其成果凝聚了档案人员的智力劳动,属于增值信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这类服务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三、电子商务理念在数字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前景
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服务不可避免地要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因其广泛性、充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而比传统的信息服务更具优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其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可以消除信息壁垒,促进理想市场环境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它使得商务流程透明化成为可能。
2010年7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出版蓝皮书: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称,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增长50%左右,总产值达到799.4亿元;电子期刊出版量达到9000多种,电子图书50万种,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在数字出版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是国家去年5月新设立单位,有项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服务。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就设在这个中心。《经济》记者就“数字版权保护”有关问题专访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副主任刘成勇博士。
《经济》:请您谈谈什么是数字版权?
刘成勇: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经济》:我国数字出版保护面临哪些问题?
刘成勇:我认为,在我国数字出版行业中,还存在10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1.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很多著作人因为没有从数字版权中得到收益或者收益很少,而不愿意向数字平台出售数字版权,从而出现网络侵权盗版现象严重。2.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内容提供、平台运营和终端渠道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一弱两强的格局,内容提供商没有话语权,运营商和设备商在主导电子阅读产业。3.受数字出版影响,传统出版企业战略定位模糊,抑或内容提供商,抑或不甘只做内容提供商,方向不明。4.从业者或急功近利,为短期上市目标拼凑题材,复合人才极度匮乏。5.网络授权纠结不清,法规缺失纠纷难平,信息混乱权利人利益受损。6.出版行业标准不统一、格式不兼容,成本加大、监管失控、用户失利,跨部门、跨行业标准博弈初露端倪。7.竞相争抢数字阅读客户,原创出版内容鱼龙混杂,眼球效应高于安全意识。国际大牌企业参与竞争,国内企业利益受损,文化软实力难以体现。8.数字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灵活性欠佳,理论实践结合不够。企业渴求人才迫切,行业重视人才不足。9.新媒体商业模式多样,与传统出版结合,盈利模式不清晰。整体经营,依旧投入大于产出,现状不容乐观。10.出版市场环境变化快,数字出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政府监管压力也随之加大。
《经济》:数字出版产业链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数字出版运作中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成勇:数字版权产业链由著作人、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平台运行商、网络运行商、终端设备商、渠道商、用户等9个因素组成。数字出版商在运作中应处理好以下10个关系:
(一)内容提供商与数字出版商的关系
数字出版商将内容与技术融于一体,向用户提供增值内容服务,是成熟数字出版的主体。数字出版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内容提供商或者技术提供商等转变而来的。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是固守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还是争取向下游延伸,成为数字出版商,是传统出版社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战略问题。 爱斯唯尔、施普林格、汤姆森等国际出版商已经先行一步,成功转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二)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关系
从数字出版的现状来看,传统出版社在推进数字出版的过程中,过度集中在内容源头一端,距离内容价值最终实现端的距离较远,在整合整个价值链的过程中整体处于弱势;而掌握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公司拥有技术和平台上的优势,却苦于没有出版资源。探索成功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应正确认识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关系。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目前,二者关系向着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重组整合,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2月,中华医学会所属系列期刊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中国的STM在线出版业务,开辟了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提供商的独家合作阶段。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际上,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经不复存在,即使纸介质出版,其出版流程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不再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划分了,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出版业的全部,也是未来出版业的方向。当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将并存。
(四)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从产业链来看,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图书馆是数字出版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也是沟通出版社和最终用户的桥梁。数字出版有很多能够借鉴数字图书馆的地方,比如标准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上游数字出版与下游数字图书馆形成的标准体系不相融。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方正阿帕比、书生、超星、中文在线号称数字出版业电子图书领域的四强,但是它们在向图书馆界推销它们的产品的时候,就成了数字图书馆。
(五)有线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的关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手机阅读列为手机上网应用的第二位,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75.4%。走过了3G元年,手机阅读将在3G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的用户数和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的活跃用户数将达到2亿人,市场份额将达6亿元。在移动通讯成熟的收费模式下,手机出版收入水平不断高速攀升,已成为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类型。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会出现。未来,数字出版将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
因此,数字出版的平台已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必须同时考虑WEB和WAP两种不同的载体,向着两个方向纵深发展,且不断交汇。PC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商业模式都可以在手机上做个翻版,门户、社区、搜索、网游、音乐等互联网上的主要概念,在无线上同样适用,都有成功的可能性。对此,出版社应该给予密切关注,并在适当的时机切入,建立手机网站,把传统的内容资源销售建立在WEB 加WAP的平台之上。
(六)科技项目与数字出版产品的关系
当前,我国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总体上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绝大多数数字出版项目,盈利模式不清,投入大于产出,有的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盈利模式不清晰也就是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字产品,产品化程度不够。对出版社来说,科技项目建设要更多地以开发数字产品为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作为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以科技项目的形式来运作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七)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关系
数字化产品的形式永远是处于变化当中的,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出现电子书(Ebook)、按需印刷、网络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形态,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载体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仍然是数字化的资源。目前的主流方向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分离,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目标,最终实现数字复合出版。
(八)版权保护与内容传播的关系
近年来,网络上盗版内容广为传播,版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即使站在出版社的立场,我依然认为首先要顺应互联网的潮流,实现内容最大限度的传播。没有内容的传播,想实现收益是很困难的。如何在保护出版社合法利益的同时最大化传播,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这是出版社应该考虑的问题。要加强保护网络版权,绝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或者司法机关等单方面力量,而是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九)标准与实践的关系
纵观数字出版的各个环节,从元数据到编码,再到产品格式,都需要标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标准尚未确定,落后于实际的建设,仅期刊数字产品就有CAJ、VIP、PDF、OPZ等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对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讲,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实践;同时,数字出版实践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这样,才能+形成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的国家标准,结束现在多方割据、纷繁复杂的局面。
(十)1.0与2.0的关系
二者之间其实就是大众与小众的关系、精英与草根的关系。网络时代,用户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在互联网上,UGC(“用户创造内容”)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强调的是以个性发展为中心的特性,公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用自己的手段参与信息传播,从内容制作到编辑,相互参与,相互影响,传递信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不能忽视了这股力量和这种方式。
《经济》:国家越来越重视数字版权保护工作,有什么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侵权行为?
刘成勇:数字版权保护除了我们已有的管理措施以外,我觉得可以从数字出版内容源头抓起,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平台和版权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建立国家数字出版物内容投送平台和版权公共服务平台是互联网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只有建设政府主导的、内容丰富的优秀数字出版物内容平台,以及为权利人和从业单位提供著作权登记信息、版权交易信息的版权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优秀的、正版的数字文化产品,才能占领主流出版阵地,从源头上有效地抑制有害出版物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数字出版领域的电子图书产业发展多年仍未形成规模效益,并产生了种种乱象。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由出版企业共同建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方案,并对该平台的建设机制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作出阐述,以此来解决影响电子图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逐步引导各方合理分工,构建良性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关键词:
数字内容 投送平台 电子图书
新媒体的发展,造就了图书展现形式的创新。电子图书已不限于图书数字化这一传统的平面形式,基于平板电脑开发的各种交互式电子图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笔者认为,传统意义的电子图书内容来源于出版社,是经过编辑加工且具有一定导向性的内容,因此,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人类知识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各大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以及传统出版企业等都纷纷搭建了电子书阅读平台便足以证明此观点。在此情况下,讨论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对数字出版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电子图书产业发展的困境
电子图书指以数字编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数字化介质上,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电子阅读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销售电子图书的企业,如各大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IT公司等,在本文中称之为“内容运营商”;提供电子图书内容的企业,如各大出版社、出版集团、民营文化公司,在本文中称之为“内容提供商”。
从电子图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虚拟的数字产品,电子图书仍具有产品的一般特性:分销渠道越多,产品的销量就会越大,总体的销售情况就会越好。产品分销渠道的增加应是生产厂家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电子图书市场的现状恰恰不是这样。
目前的电子图书销售网站以内容运营商为主导,业务模式一般为:从出版社获得授权的图书电子文档,然后由其自行对图书进行格式转化、加密,并到网站进行销售,此后,按照销售情况定期同出版社分成。图书的加工制作、加密处理、销售统计均由内容运营商独自掌控,内容提供商的参与度不够,所以出现了授权乱、定价乱、标准乱、监管乱等种种乱象,最终导致内容提供商不愿轻易将电子图书授权给内容运营商,致使我国整个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无法形成规模,真正代表数字出版的电子图书的销售在数字出版总体产业规模中的比例占得很小。《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达到1377.88亿元,但电子图书的产值只有16.5亿元,所占的比例甚少。
电子图书的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授权乱。内容运营商在同出版社签订数字出版合作协议时,除信息网络传播权外,动辄需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转授权、图书的改编权等,这些操作模式都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畴,将数字出版的商品交易性质变成了版权交易。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一旦内容运营商获取了转授权,便可任意将版权转授给其他渠道,如甲授给乙、乙授给丙……最终版权流到何处,内容提供商无法知晓,也就更没法了解该书的真正销售情况。
定价乱。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定价权是交给销售渠道制定的,由于数字出版的整体销售规模较小,强势的平台可以依靠为出版社带来的较高销售收入,让出版社调低价格,这种价格甚至低于电子图书的实际价值,其中的一部分价值由纸质图书分担了。这种局面严重违背了正常商品的定价体系,不利于数字出版的发展。
结算缺乏透明。电子图书是一种虚拟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其销售情况只有平台所有者能够准确掌握。目前的数字产品销售平台,大多都对内容提供商提供了销售统计的查询功能,但由于这类平台大多是内容运营商自行开发,相对封闭,加之数字图书的无形特性,内容提供商无法监控其销售数据的真实性。
标准乱。我国的电子书标准建设相对落后,电子图书销售平台使用的内容标准各不相同,如pdf、epub、txt、cebx等等。内容标准的不统一,给产业链的各方都带来了不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样一本图书,出版社需根据各平台的文档格式要求加工多次,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审查工作量也相对增加了多倍;内容提供商虽可为出版社提供代加工服务,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原始排版文档自行转换,但加工后缺少了出版社的审查,频繁出现内容缺失、错字、别字等质量问题,大大提高了电子图书的差错率。
内容的监管难。目前,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数量众多,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都建立了具备不同商业模式的电子图书销售网站,各家平台相对封闭,数据无法交换,这种局面也给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及内容监管带来了不便,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无法对电子图书的内容质量以及发行流向进行必要的监管、审查。此外,由于缺乏对电子图书阅读平台的统一监管,部分阅读网站充斥了大量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阅读内容,违背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层次与品位。
二、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各出版集团都在依托于自身的内容资源搭建内容投送平台,寄希望于能够依赖于内容的独特性吸引用户。但事实是,这些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多为同质化的平台,其涉及的关键技术对各家出版社、出版集团来说也是共性技术,每家出版集团都建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势必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后果,且由于各家平台存在竞争关系,平台之间缺乏合作,任何一家都没法做大规模,也势必影响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1,2]
在电子图书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传统出版机构天生缺乏对渠道的掌控,没有互联网渠道、广电网渠道,也没有无线网渠道。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优势是内容资源,因此,各家出版单位应将重点放在内容资源的建设上,同时应聚成合力,改变目前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内容资源的垄断效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出版社、出版集团如果能够共同搭建一个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对所有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是相当必要的。
该平台能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提供服务:对内容提供商来说,该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内容管理与平台,统一了文件的加工制作标准,实现复合出版,同时可统一电子书的定价规则,并有效监控电子书的销售情况;对内容运营商来说,该平台能够帮其整合全国的电子图书资源,内容销售商可专注于电子图书的销售与推广,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做内容整合;对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来说,该平台为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审查的电子书版本库,有助于实现对数字内容的有效监管。
1. 促使产业链上合理分工
传统出版在图书生产与图书销售环节是有严格分工的,出版社负责图书内容的编辑、审核、出版,而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实体销售渠道及新兴的网络书城,则专注于图书的销售业务。在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战略意义后,各出版社、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都期望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电子图书的整个产业链,依托自身的内容资源及当地的销售渠道,建立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的数字内容销售平台,覆盖了电子图书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另外,以电商企业、通信运营商为代表的内容运营商,在建立销售网站的同时,还建设了庞大的版权部门与内容加工部门,用来整合各出版社的图书版权,并加工成电子图书。
这种情况下,内容提供商与内容运营商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因此,对内容提供商来说,更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强项,依赖出版社之间的共同合作,建立一个能够专注于整合内容资源的投送平台,通过该平台形成对海量资源的汇集。本文所提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顺应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如图1所示,将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内容监管机构这三个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独立出来,解决了数字出版产业中的版权、运营和监管这三个核心问题,使出版企业、渠道商、读者、监管部门等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为建立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2. 深化数字内容聚合与管理
我国电子图书的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各家企业使用的电子图书文档标准各不相同,使得内容的共享非常困难,从而形成一个个内容孤岛。而统一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则可规范电子图书的加工、制作、等管理标准,能够聚合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内容,并采用通用的格式对外。出版社通过提交资质证明文件申请平台使用权限,通过接口向平台提交电子书的文档,在线完成加工、校对、审核流程,实现图书内容的统一规范化管理与转化。
3. 实现数字内容的分发与透明结算
目前,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内容运营商的数字内容销售网站纷纷建立,并都有各自的结算系统。由于电子图书是可复制的,内容运营商自有的结算系统无法对内容提供商做到真正透明,缺少必要的监督,这种由销售渠道主导的结算导致产业链双方无法真正信任。
我国的电子图书产业需有一个规范的产业规则,电子图书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运营商应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电子图书的真实销售数据,并依据此数据实现公平结算,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电子图书的良性产业链。而统一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为内容提供商和内容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实现运营自主、结算透明,所有的内容运营商均可通过登记备案制获取分销资格,从平台获取数字图书副本,独立开展电子书销售业务,按期同平台结算。
4. 加强数字内容的质量监管
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开始加大力度加强互联网出版内容的监管建设,由于目前互联网上的内容平台较多,较为混乱,对这些网站都进行监督管理势必会带来大量的重复工作。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可以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电子图书内容样本库,可通过对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系统为每本电子书分配电子书号,实现规范化管理。平台所有图书对外销售的出口只有一个版本,出版社对平台上的数字内容质量负责,以此实现对电子图书内容的审核与监督。[3]
三、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机制
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需各出版社、出版集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笔者认为以下的机制有利于该平台的深入实施。
1. 组建数字出版业的行业协会
目前,电子图书产业中对标准及定价机制掌控的缺失源于各内容提供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因此,各出版机构应着手建立电子图书产业的行业协会,该协会着重在建设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实践中,统一产业所需的相关标准,如电子图书文档格式标准、版权保护标准、内容分发及交易计费标准等,逐步完善电子图书的定价机制,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康的产业环境,并进一步开拓在B2B等领域的收费结算机制。[4]
2. 获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支持
目前,为保护出版机构的合理权益,新闻出版总署已牵头同国内的三家通信运营商签署了协议,规定了内容提供商的分成不少于60%,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处于弱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取了话语权。但由于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同内容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相比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总署更应在宏观层面鼓励出版社之间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建立由内容提供商主导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保护,以此增强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主导权,推动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
结 语
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问题是近年来产业界的热点话题,构建一个可以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各方提供服务的公开、透明的中间性平台有助于解决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本文尝试阐述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主要功能、关键问题及运营机制,相信延续这一路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各出版社、出版集团达成共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形成合力,实现突破,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重要的支撑。
基金项目: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数字内容跨终端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1070203002)
参考文献:
[1] 张博,庄子匀,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2(2).
[2] 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2).
[3] 黄先蓉,郝婷.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3).
[4] 杨潮.论数字出版中的两个技术支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模式 特点 挑战 转化
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以及如今出现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非物理实体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以前单一纸张文献型的简单借阅向以多种媒介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主导,以网络应用为中心,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新型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转化。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1、封闭型管理模式
传统图书馆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形成“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独特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尤其是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同一地区,不同图书馆购买同种资源的现象普遍,既浪费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也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馆舍为中心。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 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
3、低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的借阅。图书馆没有对一次文献做出深加工,形成二次文献、甚至是三次文献,没有充分挖掘原始文献信息的知识。受此影响,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较低层次的服务,不利于读者对需求信息的获取及利用。
4、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5、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6、公益
我国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1、图书设备现代化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对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要求传统的图书馆及时更新设备、培训馆员和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设备及其他全文检索系统,以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因此,技术上的挑战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
2、读者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竞争以及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知识的创新与重组使得学科高度综合,知识高度密集,读者希望获取来源广泛且经过加工整理的综合型信息。读者所需的信息不再单单是公开发行的图书与报刊,也包括了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地方史志等非公开发行的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文献载体形式。读者不仅需要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同时也需要文献在网络上远程传递。
3、信息资源共享化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成为一个“互联空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之间的界限。图书馆资源建设向“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每个图书馆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加入网络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
4、信息管理自动化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和业务管理实现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对视频图像和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加工、处理、图像检索和传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化
1、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管理模式转化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主动接触社会,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服务方式转化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由低层次文献型向多样型服务内容转化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 "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
4、由单纯型向针对型服务对象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党校图书馆也通过推行馆员制度、跟踪课题、设计专题等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5、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化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 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6、由公益向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转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通过共建与共享,对社会公众开放,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凯力船舶2008年就获得了中国船级社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CCS、LR、GL、ABS、NK、BV、DNV等国内外船级社工厂认可,同时与中船集团、广船国际、中船龙穴、中船黄埔造船厂、文冲船厂、中远船务等国内多家大型船舶企业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与国内外多家高档游览船经营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行业和客户的赞许。
核心业务:凯力船舶致力于中小型多功能船舶建造,大型船舶配套、大型钢结构和港口机械等制造:
一、大型船舶上层建筑分段制造:2010年《30万吨级船舶上建数字化应用设计与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
二、大型船舶舱口盖设计与制造:2011年《23万吨级矿砂船巨型舱口盖研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荣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
三、中小型船舶整船建造:2010年为亚运会建造了16艘开闭幕式配套工程船。2012年承建广州珠江夜游540客位最具岭南风情的豪华双体游览船――农业银行号,顺利完成该船所有生产设计和整船建造任务,深受船东好评。2013年完成广州市第一批8艘新型水上巴士建造任务,并已在国庆期间投入使用,圆满通过国庆交通高峰的巨大考验,彰显了凯力在中小型船舶领域的设计和建造实力。
配套设施:公司拥有四个生产厂区:其一在东莞市麻涌镇占地70000平方米的造船基地,车间面积35000万平方米,码头岸线400米,等离子和火焰数控切割机3台套,大型吊机30台,全封闭式打砂房和涂装车间,平板分段运输车,集中供气站,整船下水滑道,数控管道切割及焊接设备、数控弯管机、剪床、滚床、折弯机、平板机等大型设备一应俱全。
其二也是在东莞市麻涌镇占地65000平方米的钢材预处理和集配基地,拥有先进的全封闭式打砂车间、涂装车间及物流仓储设施。
其三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机械厂,拥有先进的车、铣、刨、磨、镗床等大型精密加工设备,主要研制船用精密配件,为各大船厂和客户提供配套加工服务。
其四是位于深圳蛇口的修船公司,主要国内外船舶修理业务,为国内外船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复合图书馆 集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23-02
一、复合图书馆
从“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诞生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对“复合图书馆”的定义与解释很多,复合图书馆(英文为Hybrid Library)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6 年英国学者苏顿的题为《未来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功能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在文章中指出在复合图书馆中,印刷型和数字化馆藏将共同存在,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或网关自由访问跨地域的分布式数字化资源。[1]
笔者是一名高职院校图文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个人比较倾向于把复合图书馆作为独立存在的一个基本形态来看,在工作中也发现纸质图书在实际流通中很受欢迎。虽然整个图书馆事业一直在朝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前进,对数据库尤其是论文库、标准库、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利用率都挺高,但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约束,传统图书馆仍然在发挥着原有的作用,目前图书馆仍然处在多种载体类型文献共存的发展阶段。
二、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系统就是为某一特定目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诸多元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2] 对于系统集成,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人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笔者采纳如下定义:系统集成不是一套单一的系统,也不是一套计算机硬件,更不是一套软件,而是一种融合了应用系统行业特征、计算机知识、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技术,是向用户提供复合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3] 核心是信息集成,即利用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和设备,采用一定的系统结构和设施对组织内外的业务数据流进行操作、传输和重组。目标是功能集成,利用先进技术重组应用系统经营流程,从而实现既定功能。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是引进系统论思想和系统工程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取得的成果。它是将图书馆整体和计算机整体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图书馆集成系统可以使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包括流通、编目、公共检索、期刊管理)都在一个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使用集成系统以后,各个部门的图书馆员可以随时了解一种图书馆藏品的状态(订购、加工、外借、预约等),读者也可以随时检索图书馆馆藏,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效率。
三、实例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建设的飞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覆盖全院的信息网络。我院图书馆主要是为学院的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也就是说读者群主要是广大学生和本院教职员工。就图书馆而言,日益增加的藏书量和各种文献载体需求给图书馆的内部业务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读者对能提供在线馆藏资料查询和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等功能也提出了旺盛的需求。下面笔者将对此背景作需求分析,并提供一个复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
1.需求分析
①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能够方便地查询个人的基本资料、查询自己帐号的图书借阅情况;能随时随地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能方便地预约图书、续借图书;能在图书馆上网。
②图书馆操作人员的需求是能修改登陆系统的密码;能进行借还、赔偿图书的处理;对新书进行验收、编目加工等处理;能够对读者借阅情况、图书利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③系统管理人员的需求是对图书馆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设置读者的借阅等级和权限;设置系统总参数,统计、修改,维护、备份系统数据。
我院图书馆采用的是一种把采、编合为一体的基于文献加工服务流程的管理模式[4],类似于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而书刊就是业务处理对象,所以图书总体流程作为主要业务进行分析。
2.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参考学院教育网络的实情以及将来与数字化校园集成的考虑,再结合复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要求系统安全可靠、处理内部业务时响应速度要快、又必须提供在线交互式服务,还要有相当的可扩展性等因素,所以笔者认为采用C/S和B/S混合的体系结构是目前复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最佳选择。
①主要功能和目标
按照工作流程设置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数据统计和系统管理这7个功能模块,提供印刷型文献从采购到入藏、电子资源从采购到数据整合,最后到为读者服务的功能。
目标是以可扩展的通用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种类型载体文献实现订购、编目、入藏、流通的处理;为统计借还信息、书刊利用情况、阅览信息、书刊处理情况等数据提供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同时要求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以便以后将新标准集成到系统中。
②系统架构配置
硬件配置根据每个学院的实际情况而定。
软件配置:数据库操作系统:L i n u x;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2003;
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2003;数据库平台:Oracle。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配置防病毒软件。交换机和服务器还要配置UPS电源。
③系统安全策略
安全性是系统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访问权限控制技术是在保护资源安全的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以访问控制表的形式来规定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设备等访问权限。[5]防火墙是一种控制进出两个方面的通信安全系统,适合相对独立的、网络服务种类相对集中的单一网络。目的就是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非法用户对网络进行未授权访问。
3.现状和改进
从需求分析看出:我院图书馆是一个以高职院校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以印刷型书刊为主要业务处理对象的复合图书馆,在管理上是一种把采、编合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复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正是基于业务流程开发的、以流水线方式快速加工印刷型文献、集成了各子系统的功能,所以该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来自管理工作、业务工作和用户群的需求。
如果把复合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则集成管理系统只是这个系统中一个子系统,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笔者认为在借助适合的复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还应该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①树立“大采访”的理念,将电子资源与实体图书相联系,采集多种资源载体并合理配置比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网络资源等的二次加工,建立特色专业数据库;
②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在系统中引进自助借还设备,将工作人员从借还功能解放为信息咨询员,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以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03.
[2] 王永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环节—系统集成[J].半导体技术,2002,27(3).[3] 刘彦保,章根耀.系统集成与信息系统[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