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产业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当前发展的原因及情况。在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聚集的因素中,资源属于最初原因,人力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原动力,然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医药交易的成本。国内医药中有许多品种都具备传统特点的产业优点,而化学原料制药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适合国内相关的资源条件。我国地大物博,生物制药业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并且还具备后发的优势。当前伴随各类疾病的持续增加,人类对于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临床前以及临床实验项目的环节增多,对患者监测模式的不断升级,新药品开发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国内实验环节基础较差,致使国内生物制药相关行业内部悬殊较大,脱节的情况非常严重,科研成果转换率比较低[2]。
从全国范围观察,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备特色化的、集中化的、规模化的以及区域化的特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将自身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采用对应的发展方式,推动国内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增长极,而这“两极”指的是国内医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这两个增长极,这当中华东地区是以浙江作为中心地点,比如浙江省的东南地区产业园,其主要是原料生产与出口的地区,仅这一地区去年的交货值占到了全国份额的两成,而华南地区则以广东省作为中心。去年,这两个省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接近全国总产值的三成。“五点”则指的是西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这几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达区域,当中西南地区是以四川作为发展的中心,东北地区是以黑龙江作为发展的中心,华中地区是以河北省作为发展的中心。
1.2、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自发形成的医药产业集群基本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的国家级原料药品出口基地;依靠政府规划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比如湖南省浏阳生物医药园区、长春市生物医药企业集群、上海市张江区现代生化医药创新体系等。然而因为这些基地比较分散,在加上企业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缺少交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不足,并且有限的资源也被稀释和削弱的缺点,国内还没有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医药产业集群[3]。
2、打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相关措施
通过国际上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采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必须要重视的是,当前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国内医药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解决这些不足,才可以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才能发挥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打造特色医药集群。打破“百群一面”的尴尬局面,国内各个医药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地区优势,准确找到自身的位置,打造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医药产业集群。
2.2、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当前的发展相较于国际水平仍然偏低,这就要依靠政府的号召力,对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给予正确的指引,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特点,促进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聚集经济优势。
2.3、增加研发投资,完善风险投资相应的网络建设制度。国内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政府必须增加对医药产业研发的投资额度。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风险投资相应的网络建设制度,为医药产业的研发投资提供对应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医药研发环节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4、要鼓励医药产业创新以及进行产权交易。要建设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机构,构建区域或者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相应的风险投资基本保障,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拓展。采用研究合作、供应协议、授权协议、并购以及合资等多种模式来促进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战略同盟,使得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研究开发能力。采用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能够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让总体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医药产业集群的要素得到合理的匹配,构建合理的资本传递链,让风险投资管理在医药产业集群的投资更为健康且合理。
2.5、采用品牌打造战略,打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将中国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有效的整合全国的医药产业集群资源,利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持续扩大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 分析政策 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 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 医药产业 产业链 现状 完善
长吉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长春、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长吉图导区核心城市,具备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是吉林省崛起、发展和腾飞的重中之重。
一、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产值115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819.11亿元,同比增长50.5%。吉林省医药企业以通化、长春、吉林和延边州四个地区为主要分布地,集中了全省82.89%的医药企业,其中通化地区最多,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29.98%。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以长春、通化和延边地区的发展为例。首先,长春和通化(以下简称“长通”)两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把延边远远甩在后面。2006年,通化、长春、延边医药工业产值分别完成95.5亿元、87.6亿元、19.7亿元。其次,长通两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而延边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化、长春、延边制药企业分别为84户、83户、3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为12户、15户、3户。通化已形成东宝、修正、金马、万通、方大等9户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医药骨干群体,实现了“小地方、大集群”格局。最后,长通两地已建立较完备的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而延边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长春市集中了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新药研发机构1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二、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域”、“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但是在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聚方面仍需完善,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缓慢
在产业规模上,据统计,全国医药业总产值在2003年达到2800亿元,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中的比重超过30%,而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其中所占份额不足2%。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利润8.94亿元,与整个通化市大体相当,该集团年均利润递增率高达50.3%,而通化在同一时期年均利润仅仅递增10.2%。
2、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
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时间较长,创新能力、资金、技术不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高。此外,通化制药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平均每个制药企业不足4人,人才缺乏使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医药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医药产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没有一个完整链接的平台,使各个环节之间出现脱钩,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完成链接,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尚存隐患。
三、完善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链对策分析
1、加强三市沟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
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提高市场诚信度,保证各类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依靠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引导医药企业集团式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引域内外战略投资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医药企业重组,进行医药行业资源整合,使医药工业成为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加大对通化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新信息,及时进行各个区域内医药企业的医药科技信息交流,吸收医药研究新成果,以提高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3、加强通化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
长吉图先导区拥有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医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当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医药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努力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产权制度,从医药企业产权结构上解决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问题;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4、突出特色,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资源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中药产品是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的支柱,也是非常突出的特色项目,应该保持这一传统的优势项目,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已实施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为重点,建设符合GAP 标准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进一步增强保障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
5、不断完善三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通化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以增强通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具有长吉图先导区地区特色的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仁敏.《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9
[2]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4)
1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2012年7月,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2012年12月,宁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锁定了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将在2015年实现产值350亿元,中规模以上产值突破300亿[9]。生物医药产业是宁波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3年4月的《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试行)》,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具体分类见表1。截至2013年10月底,根据表1的分类以及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宁波共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46家,其中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8家,见表2。同时,宁波还积极引导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发展,重点发展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慈溪工业园区、杭州湾新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化工园等工业园区,积极开发化学药物和现代中药创新药,推动诊断试剂、新型疫苗、植物提取物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宁波市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产值98.7亿元,其中生物医药行业产值约占51.7%[12]。虽然整体产业规模比较小,但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宁波将重点发展化学药及创新药、医药中间体、现代中药创新药、生物制品、海洋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2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现状
在当今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药营销模式的选择决定着医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医药营销模式是指医药企业的产品在未进入市场之前所确定的某一种销售方式,是企业市场营销工作需首要解决的关键环节[13]。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笔者总结出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营销模式有如下几种。2.1底价营销模式底价营销模式是指医药生产企业根据医药品种类别、医药市场覆盖范围以及自身企业实力而选择的一种通过合同或契约的形式,以药品底价(批发价的一定扣率)给某个“自然人”或当地有一定终端资源的医药公司来销售厂家药品的营销模式。该模式能够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达到快速渗透市场的效果,而且营销费用低,是目前处方药常用的营销模式,适用于企业规模小,产品具备一定优势但又不想投入过多资源进行销售队伍建设的医药生产企业。该种模式能使医药生产企业以相对低的投入带来快速的市场覆盖和资金回笼,但是该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对终端的控制力太弱,即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随着终端市场的政策变动和竞争加剧,市场风险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如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部分品种的营销模式。2.2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产品优势的医药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以全国各地分公司、办事处、联络点的组织架构,通过招聘、培训、录用、考核医药销售人员,自建销售队伍进行医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目前大部分医药外资企业和具备实力的国内药品生产企业都采取该种营销模式。此种模式投入大,市场开发和维护费用高,要求企业拥有较长的产品线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后续产品的陆续上市),但该种营销模式对市场终端的控制力较强,稳定性高,在新产品上市以及政策调整时,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承受一定的市场变化风险。该种营销模式是医院作为主要市场的处方药的主流营销模式,如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的部分优势品种,正在全国形成自己的销售队伍。2.3普药快批营销模式普药是指上市多年,在临床使用中已经被医生和病人完全接受的药品。这里的普药特指中间利润少,无专门的市场销售人员负责,随着市场自然消耗的常规药品。该种药品由厂家直接销售给具备一定规模的医药公司,再由该家医药公司的销售网络进入终端,中间环节比较少,由于缺乏专门的市场销售人员和中间利润分层,该品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属于临床中必须要用但同类品种竞争较少的品种。如果该品种在终端有替代的竞争品种出现,则该普药就有可能在市场上逐渐消失,如宁波大红鹰药业有限公司的氯霉素滴眼液。2.4广告拉动营销模式广告拉动模式是指在大众媒体(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上进行广告宣传,建立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独特定位的品牌效应,以此作为源动力带动医药产品销售的营销模式。该种营销模式适用于OTC和保健品类医药产品的销售,关键点在于品牌塑造。市场终端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货和日常维护,如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的液体钙、儿童鱼油等产品的营销模式。2.5贸易出口模式贸易出口模式是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贸易出口的方式将其生产的医药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该模式适合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的销售,能够合理规避国内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成为国外制药巨头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也可为企业本身最终形成成品制剂打下基础。如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已经通过我国GMP认证和美国NSF认证,产品以中药、天然植物提取物为主,公司95%的产品远销海外。
3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下的大形势下,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全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以及全国性药品招标采购体系的日渐成熟,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现有营销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1“带金”营销模式引发商业贿赂风险在底价和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中都存在着“带金”现象。“带金”是指给客户(医生或者零售终端店员)药品销售额一定比例的现金利益,以此作为促销手段,推动医药产品的销售。该类现金并未入账,因此是非法的,成为药品商业贿赂的典型形式。很多药品厂家、商以及客户通常将这部分现金空间的大小作为衡量该药品种类是否能够打开市场的重要指标。“带金”营销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商业贿赂风险,这也是葛兰素商业贿赂等事件频出的原因。3.2“过票”路径导致假药频出和市场无序在底价营销模式下多会出现“过票”公司。“过票”公司是低价进货,高价开票,但未实际发生药品进货、仓储、物流的皮包公司,该公司存在的理由是套取中间的高额费用,为“带金”销售提供大量现金。“过票”和“带金”是相互依托的,成为当前医药营销模式的两大毒瘤。过票公司由于未发生实际的药品进货、验收、保管和养护,导致部分假药堂而皇之地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对老百姓的用药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3.3“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发展受困由于我国整体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较弱,现阶段大部分医药产业还是以生产仿制药物为主,这就导致了部分药品的生产厂家众多,质量和成本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大环境下也出现了分化,相同品种在药品招标中出现了难以想象的价格差距,如强力枇杷露,全国共有127个批文,还有治咳枇杷露的16个批文,川贝枇杷露13个批文,涉及厂家众多。强力枇杷露的价格由于规格和厂家的不同从3~38元不等。众多生产厂家在抢占同一市场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激烈竞争,当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时,恶性竞争必然产生,如在极低价中标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无法保证药品的质量。3.4“近视”效应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弱“近视”效应是指企业的运营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医药产品是凝聚高科技含量的特殊商品,医药产品的竞争最终还是企业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部分医药企业往往会走入“近视”误区,过于重视眼前的销售利益,而忽视了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当企业的生存问题解决后,必然要投入资源到研发上,不断上市后续产品,以谋未来之发展,这样的医药企业才真正具备生命力。
4合规背景下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
“合规”一词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中已经并不陌生,合规管理制度最早是在医药外资企业中提出并执行,然后在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中逐渐推行。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中,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在法律边缘地带铤而走险,侥幸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十年,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部分企业仍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应用传统的医药营销模式,合规风险会越来越大,这会对整个医药产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顺应“合规”形势,进行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在合规背景下,结合宁波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变革建议。4.1试行“药品通用名”处方,加大患者选药权利处方权是指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开具处方的权力[15]。处方权不仅是医生职业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病人与医生医患关系的关键维系。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导致医生的强势和病人的弱势地位,而处方权成为这种格局的一个载体。由于医生具备处方权,因此也具备了选择药品种类、规格、厂家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恰恰成为医药商业贿赂的温床。因此,加大对医生处方权的限制才是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转变的突破点,才能真正使医药营销模式逐渐摆脱商业贿赂的阴影。应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规定医生处方只能开具通用名,然后在相同通用名的情况下,由病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选择相应价格的药品,这样一方面对医生的处方权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也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病人,可以在源头上杜绝处方权的权利寻租,而医药厂家也将改变营销模式,将主要的客户从医生转向真正服用药物的患者,从而推进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4.2推广“学术营销”,成为医生和患者的专业顾问学术营销是通过向医生强化产品的功能性质,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等来实现产品的推广[16]。学术营销是在目前合规背景下,外资企业进行医药产品推广的主流模式,也是国内医药企业创新医药营销模式的变革方向。国内医药企业必须开发和挖掘产品的核心利益点与临床病例的潜在关系,帮助医生找到最佳治疗方案,同时促进医生在治疗技能水平和用药水平上得到双重提升,最终在更好治愈病人的前提下,增加药品销量。医药企业要逐渐从“利益营销”转变到“学术营销”和“情感营销”的融合体,成为值得医生和患者信任的药学专业顾问。4.3抢占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创新国家基本药物营销模式随着国家医改的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基本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共收录药品520种,目前各省的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正在制定中。由于国家基本药物的覆盖面非常广,根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同时在县级以上医院也对基本药物比例进行动态监控,因此基本药物的用量将会持续上升。宁波的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抓住国家医改的契机,针对部分基药品种,建立相应的营销模式创新:建立专门的基层医疗销售队伍,重点以学术和服务营销为突破点,定期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术研讨会,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拜访频率和覆盖率,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以及产品知识宣传,与基层卫生机构周围的药店合作,增加药品销售渠道等。4.4搭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开拓移动互联网营销网络营销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层面,目前OTC产品及保健品的PC互联网营销主要以网上药店(PC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在消费者网上购物习惯逐渐形成以及网上购物软硬件设施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医院网络营销将会蓬勃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医药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宁波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可以果断介入,积极开发相应的APP软件,实施医药微营销,抢占这块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
5结语
随着国家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国家医改的深入推进,“合规”将逐渐走入医药产业的每一个单元,成为医药营销模式变革的底线。在“合规”的大背景下,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必将面临新的变革。作为医药营销者,必须坚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时刻跟随市场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医药营销模式,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施能进 罗文华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一、医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领头企业规模较小
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县级以上缺乏较多的医药产业化领头企业。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化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未形成众多行业领头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医药资源,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还有一个问题是主导产业没有正确选择,大部分医药产业化经营都没有实现因地制宜,没有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无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各个药厂之间没有实现专业分工,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同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增加新的项目导致企业没有对现存在药品进行充分利用。
(二)没有重视药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进行药品加工能够使药品在运输销售中的损失降到最低,对药品生产中出现的附属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经过多次加工,药品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前企业仍处于药品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在销售中树立企业品牌,帮助品牌增值,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期的发展。另外,完好的储存能够促进药品质量提高,降低药品损失,以往药厂解决药品损失的主要方法是设法快速销售。药品企业很少注重在销售过程中更新药品包装,没有为药品的运输选择合理的工具和线路,没有认识到吸引眼球的包装能够增加药品附加值。
二、如何实现医药产业化
(一)增加政府的重视
政府应该利用有利资源多开展能够推动医药产业化的相关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现的关于医药产业化的各类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领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加紧推行,同时要加大表彰力度,重点扶持领头企业,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将其做强大后使其发挥表率作用,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招商引资力度
在选择某个地区发展企业时,要先分析探究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现有的自然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政府不仅要保持企业的品牌优势,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发展,而且还要加强宣传,扩大招商引资,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当地,利用工业化手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扶持质量,加快领头企业的培养
大部分地区的医药领头企业都是向内联系着药厂,向外联系着市场,所以要想实现医药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促进领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服务,为大量的领头企业和准备申报领头企业的相关单位展示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从征地、建设厂房、办理证照,从厂房用地使用优惠到减免税收,都提供了领头企业稳定、良好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医药产业化影响医药增收的具体表现
(一)医药产业化经营能够减弱自身不足
医药产业化经营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改变以往分散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集约化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先进科技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挣脱了以往医药生产单一方式的约束,集合起分散于各处的药厂,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链,使得药厂不再需要考虑药品的销售,也促使药品的价格得到提高。
(二)完善的市场信息提供了销售的保障
以往的药品生产企业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封闭起来自我生产,没有保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没有做到符合市场的供求规律,最后造成了产品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大部分企业无法做到真正把握市场规律,只是一味的跟着市场形势走,有时候难免会被市场的一些虚假信号所欺骗,最后使得产品无法卖到预期的价格。而医药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架起了一座连接药厂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分散性的药厂小生产有效的融入到了与市场规律相符合的大市场中,企业从市场中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能够依据市场真正的需求进行药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药产业化生产减少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医药产业化经营,显著提高了药厂低于风险的能力,降低了由于市场波动以及其他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对医药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其生产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使其形成一股合力,促使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得以建立,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回路进行及时的弥补,不至于导致生产经营网络的瘫痪,最大程度了降低了药品生产企业的损失,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工作思路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原则,以抓大扶强为重点,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实现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主要目标
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递增30%以上;新增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2个,努力培育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个;力争新增省级名牌1个。
三、重点项目
1.洞庭药业纯富马酸喹硫平新工艺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2.康利来医疗器械异地扩规项目;
3.康普制药注射用甘草酸二胺和冻干粉针技改项目;
4.南方制药合成车间改造项目。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医药产业协调小组作用,认真做好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德山、安乡、汉寿和澧县园区分别设立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小组,由一位管委会副主任牵头,管委会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承担园区医药企业的基础设施服务、行政协调服务等工作。协调小组每月编印一期医药产业发展简报。
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参谋、协调、服务、自律作用,将其打造成医药产业工作协调小组工作机构和我市医药产业发展信息库及交流平台。支持其开展医药行业诚信建设、中药质量提高系列行动及其他行业自律活动。
2.健全工作制度。确保产业(集群)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有效沟通、工作有效协调和资源有效配置。
⑴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小组联席会议,通报、分析医药产业运行形势;对需要协调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按分工处理;对需上报市推新领导小组的事宜作预案研究。
⑵督查落实制度。不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全年组织2次以上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及时督促落实工作会议决议及交办重大事项。
⑶信息通报制度。办公室与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保持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信息。各成员单位定期向办公室提交工作信息,及时掌握工作动态,落实办公室交办任务并组织落实。
⑷学习调研制度。组织1次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发展经验。组织1-2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鼓励和要求各成员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组织开展对政策导向、运营动态、发展趋势等专项调研。组织一次医药企业负责人讲评活动,对每一家医药企业目前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下步发展方向,请企业负责人相互讲评,请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找准自身问题,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
⑸招商引资制度。组织1-2次医药产业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帮助企业申报、筛选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
3.抓好企业帮扶。一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卫生局和医保处要积极向上汇报,争取让更多的医药产品进入市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目录和市新农合目录、基本药物补充目录,支持企业产品在本地市场占有率;同时,在强化监督管理的同时,放开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化妆品等生活用品,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药监局要加大对医药企业药品注册审批、药品GMP认证提供服务、咨询和指导的力度,争取让更多企业药品及生产线通过GMP认证;市经信委要加大对企业技改、奖励等资金的申报、争取力度,积极推行《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开展ISO14001认证及EHS(环境、健康、安全)认证,支持医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市国资委要加大项目推荐、引进力度。二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开展好“千家部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有关部门要深入各自联系的企业进行调研,针对企业重点问题,建立台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帮助协调解决。协助1-2家本地医药企业,邀请医疗机构负责人、医药产业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到企业现场考察,召开企业与用户、企业与部门交流联系会,宣传本地医药产品,鼓励***人优先使用***药械,努力扩大地产药械在***市场的份额。协调小组全年召开2次以上专题协调会,对重点企业的重点问题不定期召开协调会。
4.研究专项政策。结合“深入贯彻落实涉企政策宣传”活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我市医药产业的特点及现状,积极借鉴外地发展医药企业的经验,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财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扶持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并真正落实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加大对本地医药企业的支持和倾斜,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招标问题,基本药物、医保目录增补品种问题以及药品品种招标问题等,在钻研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实际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5.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多数项目的前期工作达到具备招商引资和上报国家争取投资的条件。下大力气引进大型医药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鼓励社会资金以法人投资方式建设医药产业基地或医药工业园,通过政府对项目贴息等方式,适度降低企业入驻成本。鼓励企业主动与战略投资者对接。二是健全项目督导机制。对重点项目排出进度表,重点调度,强力推进,各责任单位明确专人负责督导项目建设,每月向协调小组报告一次项目进度,加强项目管理。
6.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金健、洞庭、康普、药圣堂等已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全省乃至全国行业内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上市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将其真正打造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挑选数家创新型企业,为龙头企业和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支撑,形成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聚集;鼓励医药企业争创品牌,提升壮大现有知名品牌,培育明星品牌,挖掘潜力品牌。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 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 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 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关键词] 中医药产业;南药;资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39-0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地区,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其他医药大省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不断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稳固其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广东具有“南药”资源发展的多种综合优势,中医药产业发展应采用以“南药”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战略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的思想、原则、方案及途径。
1战略思想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广东最具特色优势的南药资源为导向,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形成以广东特色南药资源为导向,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大产业链结构,以南药资源发展带动整个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南药资源基础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完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营造广东“南药”品牌,掌握优质南药资源的主动权;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在全省范围按照GAP规范建立南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广东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为中心,建立现代化南药产业中心和南药贸易中心;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建立“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并保持广东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南药学术文化资源,研发基于优势南药资源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增强广东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原则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突出南药,营造品牌;优化整合,发挥优势;科技带动,规范生产;开发有度,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统揽全局,科学制定南药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整合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合力,促进南药资源生产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南药资源生产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建设,推行南药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制定南药质量标准,开发南药新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濒危南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对特种野生南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方案
广东南药资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周密部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推行南药资源的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南药文化战略。
3.1南药品牌战略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为人们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入世后中药产业成为唯一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和国外抗衡的行业。南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影响力的中药, 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导向,其品牌地位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品牌效应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实施南药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和市场覆盖面较广的南药产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3.2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继物力、财力、人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经营资源”[1],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南药生产流通领域,充分利用专利、商标等手段,提高广东南药信誉度,树立广东南药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南药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南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南药知识产权教育。南药产品在注册商标时应标明其地理标志、专利以及知名产品等。
3.3 标准化战略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2],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必须根据广东中药研发到生产的现状,结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在我国现有各项中药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符合广东南药优势特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及生产等标准规范体系,争取得到国际认可,并使之成为南药的最高标准,形成有效的质量标准壁垒,对内有效控制中药质量,对外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加速南药标准化的进程,对于确立广东南药资源的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区域化、国际化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3]。如何控制和发挥广东南药资源优势,以优势南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掌握南药产区南药资源的主导权,建立区域南药联盟,形成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以大兵团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与港澳台以及东盟间的地缘优势,以南药资源为导向,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市场,使广东成为世界中药资源贸易的枢纽和信息中心。
3.5 南药文化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护和挖掘岭南医药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历代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医院传统制剂,编辑出版南药文化系列著作。加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本草园”建设[4],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文化建设,在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同时宣传南药文化。开辟基于南药文化,集南药生态观赏、传统南药加工、炮制、制药工艺、药膳、凉茶、保健品、礼品、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新产业。采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渠道,以与南药有关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的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势,大力弘扬南药文化,对于广东实施南药资源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社会环境。
4实施途径
4.1开展南药资源普查,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20世纪80年代,广东进行过全省范围的中药资源做了普查,也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的情况,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广东中药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广东南药资源进行普查。在南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南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机制,对影响南药资源发展的各种因素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及时全面掌控南药资源的各种信息,为南药的开发利用创造更为有利的信息服务。
4.2 实行集团化发展,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尽快培育若干家中医药产业集团,重点开发若干南药拳头产品和系列药品,拉动广东南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4.3 整合医药科研力量,加快南药新药研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合广东医药科研力量,提升广东南药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南药产品科技含量,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南药,集中各方面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
4.4 发展南药规范化种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将南药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切实抓好南药资源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大力扶持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确保工业化生产对南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4.5 创新营销机制和方法,扩大南药产品市场份额
药品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营销机制和营销方法,建立强大的南药营销网络。同时,加大南药品牌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广东南药的品牌效应。
4.6 加强濒危南药资源保护,保证南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药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出现了中药资源不断匮乏、品种退化甚至枯竭的现象[5]。因此,建立南药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深化对南药资源的系统研究,对南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广东名优南药研发的质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指导南药资源生产、中医药产业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南药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既能够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又能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有效的保障体系,保证南药资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卫生产业,2007(1):93-95.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
[3]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年6月30日.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7)6号][Z].2007年2月1日.
一、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及用途
*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
(二)“新药港”建设奖励;
(三)市政府组织的“新药港”建设重大活动、医药论坛、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中介机构及国内外医药行业考察调研所需支出等;
(四)经市政府批准用于“新药港”建设的其他支出。
二、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
(一)项目资助的范围和申请条件。
1.资助范围:
(1)在*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纳税的企业;
(2)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
2.申请条件:
(1)申请项目必须在*市组织实施,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优化医药产业结构,推进“新药港”建设。
(2)申请项目必须有企业自筹资金予以保证,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的实际已投入资金必须达到5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的实际已投入资金必须达到500万元以上。
(3)申请项目的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4)申请项目的单位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单独设账进行核算。
(5)企业同一项目已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助的不再重复资助;同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资助的,已获得的市级财政资助资金视同配套资金。
(二)资助重点。
1.医药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生产等发展项目;
2.与产业化相衔接的项目研究开发,兼顾重大医药新产品的前期研发和重点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三)立项和评审程序。
1.立项申请。市经委负责受理企业的立项申请。原则上每年年初组织项目的集中申报,即由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填报《*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立项申请表》、《*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立项建议书》,经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预审同意并汇总后,一式5份报市经委。
2.项目评审。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评审制度。市经委受理企业项目立项申请后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集中初审,必要时可对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专家评审。
由市经委负责组织省内外医药行业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评审会召开前10日向市经委报送评审资料一式20份,必要时可请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现场答辩。
3.项目评价: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对企业申请项目的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产业化前景和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得分在60分(含)以上的项目可给予资助。其中,得分在60分(含)至80分的项目为一般项目,得分在80分(含)以上的项目为重点项目。
4.项目立项: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经评审可予资助的项目作为拟安排资助项目进行立项。立项结果告知项目申报单位。
(四)资助程序、资助标准、资金拨付。
1.资助程序。对已立项项目,由有关单位分别审核确认项目实际投资额。其中,计划总投资在150万元(含)以下的研究开发项目,市属企业由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实际投资额,区、县(市)企业由各地财政局审核确认实际投资额;计划总投资在150万元以上的研究开发项目和全部产业化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对项目实际投资额的审计报告。
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并随附《*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财务清单》、各区、县(市)财政局对项目截至上一年度末实际投资额的审核确认意见或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审计报告,经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财政局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一式2份分别报市经委、市财政局复审;通过复审的项目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列入预算。同时,由市经委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合同书》。
2.资助标准。
(1)医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研究开发项目:重点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一般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12%给予资助。
(2)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10%给予资助,一般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6%给予资助。
(3)经市政府专项批准的重大项目,其资助的资金额度和方式由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4)市级企业的资助项目按资助标准由市财政全额拨付。区级企业(不含萧山区、余杭区)的项目,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市财政给予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25%安排资助;萧山、余杭区及5县(市)企业项目,市财政按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12.5%给予资助。各区、县(市)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安排配套资助资金。
3.资金拨付:列入预算的项目,计划投资额在150万元(含)以下的研究开发项目,先拨付70%的资助资金,待项目完成验收后,根据验收结果和完成实际投资额再予结算并拨付剩余资助资金;计划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的研究开发项目和全部产业化项目,以项目上一年(期)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审计报告为依据计算资助,同一项目实施期内申报资助一般不超过3次,并在项目完工验收时提供该项目最终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审计报告。
市属企业资助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企业的市财政资助资金部分通过市与区、县(市)的预算体制进行结算,由各区、县(市)财政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安排的配套资助资金应在市财政资助资金下达后一个月内拨付给企业。
三、“新药港”建设项目奖励
(一)奖励项目。
1.对研制、引进和开发的新药(包括医疗器械)项目已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市内实施产业化生产中取得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其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创新治疗药物奖励50万元;国外已有同类药物上市,企业通过结构修饰或工艺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治疗药物奖励20万元;国内首家上市的仿制治疗药物奖励10万元。其他首家在*市开发成功的新药开发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奖励1-5万元。
2.对列入行业归口统计并经“新药港”备案的工业企业,其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且连续3年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保持10%及以上比例增长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3亿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6亿元以上的奖励6万元,10亿元以上的奖励10万元,15亿元以上的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若干意见》(杭政〔*〕7号)执行。
3.对*市内新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医药工业企业,其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3000万元(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4.对引进的国外医药企业在*市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独资医药工业企业,其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80万元。
5.对在发展医药产业、建设“新药港”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区、县(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给予奖励。对辖区内列入全市医药行业统计口径企业的医药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达到5亿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30%以上的,其位居全市前3位的分别奖励10万元、6万元、4万元。
6.对*市内的医药工业企业生产的医药产品通过国际注册(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首次获得美国、欧盟、日本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首次获得其他国际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给予不高于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国际注册(认证)的医疗器械给予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一产品奖励采取就高原则,不予重复奖励。
(二)审批程序及资金拨付。
申请单位于每年年初填报《*新药港建设奖励项目申请表》及有关资料一式5份报送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企业申请需经其主管部门或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财政局签署意见。区、县(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申请需经其办公室签署意见。经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定“新药港”建设拟奖励项目名单,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列入预算。
市属企业奖励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企业的奖励资金通过市与区、县(市)的预算体制进行结算,由区、县(市)财政拨付给企业。
四、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
(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合同书》要求,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抓紧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年度总结,总结材料和《*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反馈表》应于每年1月份前报市经委。
(二)市财政局发现项目审核确认材料不实的,对相关区、县(市)项目的资助资金通过财政预算结算体制予以扣回,在扣回前停止该区、县(市)同类项目资助的申请。各区、县(市)财政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审计报告进行严格把关,审计报告不实的不作为资助的依据。同时,对已下达的资助资金将通过预算结算体制予以扣回。
(三)企业由于市场、技术、资金及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需对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变更时,应当提前报市经委,经组织论证后变更执行。其中,终止项目即终止资助,并做好项目结题工作;对企业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应予以严肃处理,追回已资助资金,取消该企业3年内申请资助资金的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
(四)市经委要认真做好项目及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对合同履行情况较差的项目和企业要提出警告,对累计2次以上受警告的企业,取消该企业1年以上申请资助资金的资格。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82-02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体正在逐渐从单个企业转变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更是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衡阳市五大集群2008年产值为50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50.4%,是推动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从严格的产业集群概念来判断,衡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号称的五大集群更多的是体现了衡阳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很差。因此,要想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政府必须在衡阳市具备基础条件的产业方面主动介入其中,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分工,使其产生真正的内生性竞争优势,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和传播、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内部跨区域的信息交流能力骤然增加,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方企业集群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又称为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研究表明,一些地方经济获得了成功并保持了竞争力,是因为这些地方具有较高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很早就发现,人类许多经济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向。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曾经是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或市场位置对生产活动选址的束缚称为产业活动向特定区位聚集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分散提供了可能。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特别重要的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密切,产业整合成为提升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产业整合包括两个方向,应该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形成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目前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梯次结构。对于处于同一梯次的地区,可通过城市之间互补型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当然,这种分工只能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再用行政命令来实现。只要坚持市场主导,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规律作用下,各地将会趋向于按比较利益优势来确定本地的产业定位,从而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产业整合的另一方向就对于区域内城市工业化水平处在不同梯次的地区,可以通过垂直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是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制造品的销售及服务等各种功能。生产链上的每一活动过程之间依靠不同形式的技术投入以及交通通讯联系起来,而且镶嵌在能提供必要经营资金的金融系统内。此外,所有活动之间还需要协调、规范及控制,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
积极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聚集是在特定区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也即同一产业中吸纳共同的和相近的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并吸引相关的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集团经济是以工业园区或工业小区为载体;或者是同一产业企业“报团扎堆”,聚集成簇,通过企业外部的垂直关系或水平关系,形成产业集群,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配套;或者在专业市场支持下,众多同一产业的企业,按产业链链接而成的产业集群;或者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配套,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或者是外商在产业转移中“整体移植”、“团队作战”,产业链比较完善的产业据群。产业集群并不是同一产业的企业简单的聚集,而是按照产业链形成密切联系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越是深化,产业集群就越是成熟,越是完善。
二、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衡阳市医药产业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优势、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药品、器械销售的产业链。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品种类、生产要素齐全
我市医药制造产业产品较多、门类齐全、剂型全面,几乎涵盖全部药品生产各个领域。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清华紫光古汉、三九唯康、恒生制药等企业完成了GMP改造。拥有540多个药品品种,400多个列入国药准字号目录。其中紫光古汉的“古汉养生精口服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人造皮等列入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工程项目。
(二)从业企业较多,骨干龙头企业涌现
目前全市共有医药工商企业32家之多,从业人员11018人,拥有总资产12.33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上缴税收2.9亿元。
目前,医药产业核心龙头企业有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生产丙球蛋白等血液产品的厂家;湖南目前最大的中、西、生化联合制药企业;全国中成药工业重点企业五十强;全国最大输液生产企业之一、全国首批血液制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被列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1993年10月实行股份制改造,1996年1月上市,2000年与清华紫光药业重组。先后控股衡阳中药厂、衡阳制药厂、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随着清华紫光药业的先进管理制度、核心技术及优质资产的不断注入,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虽然全市有医药企业30多家,但都是分散经营且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
2. 产业集聚效应较差。整个医药行业未能完全整合,医药龙头企业少,产业积聚效应较差,呈现“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出口、缺档次”、“有技术、无原创”的局面。除古汉养生精外,其他产品在国内的影响不大。
3.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尽管市委、市政府为打造衡阳医药基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规划兴建紫光古汉科技园建设,打造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为产业的“接链”和集群集聚创造了一些条件,但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比较分析,还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制,在建设和发展本地上游配套关联产业的“接链”和集聚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协调功能,缺乏具体可行的产业指导规划、政策优惠扶持、产业发展资金、项目投入服务、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没有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企业联姻,造成上游配套企业孤立、分散式单兵发展。
4. 企业衍生能力不足。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企业资金困难。企业资金困难,严重制约着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致使企业造血功能不强,企业效益不高。
5. 产业无序发展严重。由于对医药产品产业化的特点认识不足,仅仅认识到高产出的一面,许多企业在可行性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就纷纷上项目,同一种产品往往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技术投入不足,起点低、低端产品多,产业内企业间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也很少,导致产业链缺损,使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区域内的企业无序竞争,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低下,无法集中财力物力投入新产品开发,不足以提供企业充足的研发创新和扩大再生产资金。
三、推进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针对衡阳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阳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我们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湘南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产业优势企业为龙头,发展生物制药、中成药等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医药产品,加强链内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推动全市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府职能
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政府及部门在产业规划设计、发展指导等方面宏观调控和杠杆职能优势,根据已经和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结合开发区所在地区位、环境、资源等优势,设立医药产业科技园,推广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省里协调支持,优先保证医药企业血浆供应,支持衡阳高新生物医药的发展。同时参照信息产业优惠政策,按照上缴利税的6%给予财税优惠,并设立风险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园区投资创办企业,鼓励园区企业及时跟进新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二)整合内外资源
要力拓“外源”调整“内源”,拓宽资源配置空间。
外源性经济主要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其特点是资源配置空间大,发展速度快,是在不发达的时候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目标的主要方式;内源性经济主要是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它的资源配置空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重点促进紫光古汉集团的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品的品牌优势,筛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导关联企业向基地聚集,促进医药产业集聚集群。
(三)培育龙头企业
要依托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加快医药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打造科技产业园区;明确重点扶持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联产接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用好、用足、用活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和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争在下一个规划时期内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湖南医药产业核心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群发展的作用。为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集聚及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行业管理
1. 积极引导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营销机制,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环境。
2.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重点品牌,形成规模生产能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3. 继续开展整治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工作,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4. 设立医药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五)提高创新能力
要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紫光古汉医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伟斌.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分析[C].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王红霞.企业聚集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医药产品出口,增强医药产品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增长。营造适合国际资本集聚医药产业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带动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
总体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出口基地服务促进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基本形成医药出口国际营销网络及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和医药出口规模企业,支持一批重点品种在国际市场注册,鼓励一批医药品种项目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实现较大突破,化学药和生物医药出口初具规模,医疗器械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医药行业利用外资年增长超过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3亿美元,医疗器械出口超过2亿美元,西药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药出口超过2300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出口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出口基地区域布局
按照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出口基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在出口基地进行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在引资布局上,按产业组团式集群发展要求,形成以**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国际生物岛、番禺医药工业园、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为主体的南部板块和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在出口布局上,形成**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两个出口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各类医药企业园,促进医疗器械、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现代医疗服务业等园区协调发展。
(一)核心基地。
**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12.19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外资集聚发展为主,逐步建成集研发、孵化、生产、进出口、物流于一体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到20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完成医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2至4家著名跨国生物企业集团和若干国际性研发机构,开发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支持一批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开发实现产业化,培育和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南部板块。
1.**国际生物岛。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聚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引进国际生物制药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成为国际医药研发和中试基地。
2.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国际制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区域。
3.番禺医药工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一批跨国生物制药企业集聚发展,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及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国际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三)北部板块。
1.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56平方公里,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药、化学药企业为主,吸引其他中药企业,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出口,实现研发、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共同发展,建成**市重要的中药材提取基地、化学药制剂与中药制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药品物流中心。
2.白云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主要集聚国内外资本发展生物医药与发展生物经济服务业等。其中,和龙生物服务岛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生物经济论坛和生物产品博览会;流溪湾生物港规划面积0.2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北大未名生物技术院、基因药物和多肽药物生产基地等。
3.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和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其他医药出口园区。
重点支持拜迪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和中药城、金大基因技术产业园等企业园区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国际医药港、东山健康产业园、清平药材商贸中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现代医疗服务和医药物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以出口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大医药领域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出口基地园区产业投资环境推介及基地企业医药项目境外招商推介,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对美国、欧盟等生物制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制药企业。开展对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中医药成果推介活动,通过以商引商、技术交流等,筛选可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的中医药项目,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国际风险融资和资本运作。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医药资本调整和重组。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医药企业改组改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方式发展重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集约化;鼓励民营医药企业吸引国际资本,推进以民引外,民外结合,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医药产业。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二)改善医药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加快我市医疗器械与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积极采用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加快生产技术现代化和产品更新换代。鼓励采用OEM方式加工出口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推进一批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的化学药新药研发生产。稳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出口。支持企业发展非专利药品出口,推进医药代工或加工贸易出口,扩大医药出口规模。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医药出口项目,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医药出口基地项目的重点扶持。
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厂、名店、名药”,塑造“广药”的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开发和培育在国内和国际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品牌。扶持医药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资助名牌企业和重点品种在国外以药品等名义注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GMP认证,鼓励医药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
(三)鼓励中药出口形式多元化,扶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开发和产业化。
在继承和保持中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进行国际化开发。鼓励中药以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形式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并在完善种植养殖措施的基础上,促进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种植药材出口。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中成药出口,并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增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选择一批中药生产企业和中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组建中药加工生产企业。
(四)加强穗港医药领域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和合作。
加强穗港在医药领域的紧密合作,扩大和充实CEPA协议下医药合作领域和内容,推进中药材检测、中药材标准、传统中药二次开发、中药保健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利用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我市医药企业投资、合作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把医药企业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端部分向内地转移。
(五)发展国际医药物流,促进现代医药服务业发展。
发挥**医药物流中心和清平国家级药材交易市场优势,联合国际物流企业,构建以**为中心的覆盖华南地区的医药产业物流网络,建设现代国际药材物流基地,增强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医药港,整合区域医药资源、商务网络、行业信息等资源,建设国际医药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国际平台。支持**市清平集团公司发展电子商务,规范药材流通和出口,打造辐射东南亚的药材出口渠道。鼓励企业发展中药连锁经营,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发展现代医药服务业。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开设多样化的医疗救济服务。依托广交会等会展品牌,培育和做大生物医药会展服务业。推动**地区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GLP、GCP等认证,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的联合,发展医药研究开发服务业。发展新型医药技术诊断检测服务业,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医药评估、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
(六)加强医药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依托**科技兴贸网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出口基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推介。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委员会,鼓励医药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加强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组织我市医药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医药展和境外专业展,引导医药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通过商会、学会、贸促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与世界各国在医药政策、法规、药物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交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文化宣传,鼓励和支持**地区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使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医药。
(七)对在出口基地的鼓励发展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重点支持和发展以基因工程品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医药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品种为核心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以及生化制药、海洋药物和新型生物农药等技术与产品。支持列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企业申报各级政府的专项资助,年度资助项目实行公示审查制度,在政府网站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药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外经贸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知识产权局等为成员单位,主要研究决定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检查有关建设和扶持工作,督促执行有关决议。同时,充分发挥市科技兴贸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推动医药出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设立医药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把出口基地扶持工作列为科技兴贸的重点内容,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所需资金在“**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并将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纳入统一管理。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出口基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拓展国际市场、品牌与知识产权建设、出口促进平台建设等,根据园区研发成果和出口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
(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由外经贸部门拟订并下达出口基地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出口基地建设增设为外经贸系统年度奖励项目。各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把园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有条件的可在财政上给予资助。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46-03
江苏医药制造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产值为465.18亿元,2011年产值为1 810.02亿元,平均年增长在25%左右。在江苏医药制造业总体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何,是否形成产业在地理区域的集中,产业集中是否产生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对区域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探究这些问题可利于进一步合理布局和规划江苏医药制造业。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区位商,对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概况
2011年,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各地区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差异显著,13个城市中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7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77%,利润约占全省的83%,可见,江苏医药制造业已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特征。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在Lorenz曲线的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的,最初用于度量国家或区域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相对程度。1986年,Keeble等人将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度量某行业地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发展成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众多,本文采用几何法求取基尼系数。
从2011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基尼系数来看(如表2所示),可进一步断定江苏医药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集中。
三、泰尔指数
Tn、T*、T分别表示总体区域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差异,i表示地带,n为总的地带数,j为地带内子区域,Yi表示第i地带的经济指标占江苏同种指标的比重,Pi表示第i地带企业数占江苏总企业数的比重,Yij表示第j城市经济指标在第i地带同种指标中所占比重,Pij表示第j城市企业数在第i地带总企业数中所占比重。T值在0~logN之间变化。若T值为0,表示最小差异,若为logN,表示最大差异。
我们按照地理区划将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T值范围在0~1.11之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泰尔指数总差异约为0.2,说明江苏医药制造业在三大区域的发展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苏南有南京和苏锡常地区,该地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均衡,从表3各经济指标泰尔系数的组内差分解来看,苏南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距最小,苏中、苏北地区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异相对较大。各经济指标泰尔指数组间差的计算结果来看,三大区域间医药制造业的利润差距小于产业规模差距,间接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作为三大地带其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体一致。
四、区位商
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产值区位商从生产效率及生产规模方面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的集聚程度。企业数区位商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企业的集聚程度。
Q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若Q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一般Q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前述江苏医药制造业相对集中的7个地区: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其产值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徐州、泰州和连云港三地,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并形成对外输出的优势;而其他地区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从企业数区位商来看,上述区域范围中,企业数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南京、泰州、连云港和常州,常州和南京医药企业密集程度虽然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其产值区位商低于1,可表明这两个地区还处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企业在地理上较集中,但是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网络,并不具备集聚优势。
将这两种区位商结合分析,如果企业数区位商小于1而产值区位商大于1,例如表4中的徐州医药制造业,可认为此地区企业规模效应较强,企业集中产生集聚效应所致。若两种区位商数值均小于1的地区,可认定这些地区的医药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区域竞争力较弱,为非优势产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江苏医药制造业整体上已形成产业集中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医药制造业已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初显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在苏南,各市医药产业发展均衡,尚未形成产业的中心城市,医药制造业未能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
六、建议
江苏医药制造业在泰州、连云港和苏南的集群是依靠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在政府外力驱动下形成的。要实现和扩大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信息溢出、区域品牌、创新吸聚等效应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合理布局医药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防止布局趋同。当前江苏医药产业的布局特色并不明朗,需要尽快定位区域特色,以防止资金浪费和地区为吸引投资“无底线”放宽优惠政策。而且各区域要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大学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主要供应者,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产业集群企业对教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使得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再者,建立企业间和园区间的联动机制,加强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通过上述措施,江苏医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由外力政策驱动转本为内力市场驱动,实现区域间医药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6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