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

时间:2023-09-03 14: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

第1篇

3.0时代到来

Pharma 3.0时代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投资机会只是其中一个侧面。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安永(Ernst&Young),该公司在2月的伦敦经济学人论坛上公布了自己的2010年全球医药产业发展报告,《转型――Pharrna 3.0时代》则是这份报告的标题。 全球医药行业主管合伙人Carolyn Buck Luce在3月25日接受《新理财》采访时这样解释:“Pharma 1.0是‘重磅’药品时代,医药公司开发出很多畅销药品和明星药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效益;Pharma 2.0是多元化医药产品组合时代,药品公司面临着专利集中到期和价格压力等现实问题,后备的研发药品数量减少,药品审批流程越来越慢,医药公司小得不转变战略决策和业务模式,寻找多样的治疗方案,以促使利润顶线和底线的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因素也在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包括医疗改革、医疗信息科技发展、消费者和企业价值进一步挖掘的需求,Pharma 3.0时代因此拉开帷幕,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从追捧“重磅”药品转而追求实质性的健康结果。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同时,一些医药企业与非传统经营者尤其是科技企业进行携手,通过创新性的合作建立未来业务。

如果说1.0时代向2.0时代演进是一种渐进式发展,那么,3.0时代的到来则是革命}生的。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中国政府快速推进的医疗改革制度,医药产业在中国甚至很可能呈现“蛙跳”式发展,即越过2.0时代,直接从1.0时代进入3.0时代。

创新型合作增加

在Pharma 3.0时代,合作伙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医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开始合作,他们不再关注药品,而是以创新方式为病人打造健康结果。

非传统医药经营者的加盟则给这些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也是3.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瑞士的诺华集团与Proteus Biomedical目前正在合作研发一种创新的电子系统,他们将芯片放在药品中,以便系统性地监控疗效,如果患者未能遵医嘱服药,芯片将向患者发送提醒的文字信息;拜耳和任天堂的合作也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他们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儿童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仪,通过游戏的方式检测血糖水平;在印度,国际医药公司与当地邮政网点合作,利用邮政的网络为患者服务。

安永方面还提出,医药行业必须与科技行业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不仅开发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获得营销方面的帮助。这催生了一个新的词汇:电子医疗。另一个新词汇是“移动医疗”,即信息技术公司和电信服务供应商合作,开发医疗保健市场的潜力。例如,IVT公司于2009年9月在中国推出的移动健康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在家使用设备检测健康状况,然后通过手机将检测结果发送至个人健康资料库;第181医院则与中国移动合作,向用户提供保健和医疗信息服务,医院还宣布计划推出互动服务和移动医疗记录数据库。

希望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中有所斩获的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Carolyn就提醒那些要与非传统经营者合作的医药企业要对挑战做出充分准备。“包括如何评估合作伙伴的资产’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管理和伙伴的联盟关系以确保双赢,以及如何制定新的财务和会计报告”。

安永全球生物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Glen giovannetti则指出生物医药行业在中国的创新要素。“首先,要有资金支持基础研发,通常是由政府向大学医院拨款;其次,要有懂专业的企业家,他们会把基础研发转化成产品成果,推向市场;最后,要有足够资本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应提高资本支持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定价能力都是运用资本取得目标回报的保障。”高风险与高回报

“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模式是世界上最长的投资接力赛。在欧美国家,一个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通常至少要15年时间,一项新药的启动资金则往往要10亿到20亿美元。”Glen说,“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几乎都没有办法支持整个过程的发展。最开始可能是风险投资公司支持企业创业;到最后接力棒交给了公众投资者,企业可以上市,然后由公众投资者或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对这些生物制药企业进行投资。”如果希望投资更稳健,还可以投资风险比较低的的药鼎分销公司和服务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如何持续融资来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如何精益运营、及时融资以便更少地稀释股权,如何借更低的议价能力和更弱的专利授权回报来实现收益最大化。投资者则必须用有限资本实现回报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投资者和医药公司共同努力,通过减少成本及开发周期来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收益。

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政府扶持 市场调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其行业发展更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对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一、政府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在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的定位、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政府研发经费的投入,都给予该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政府定位明确

在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研发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保护、专利法实施、研发费用抵税等方面给予企业许多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和投入。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而到了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一般不再介入股权投资和具体企业的运行管理,全部交由企业去实现,市场化造就了美国生物医药的高效运营和产出。

2.配套法律法规健全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和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并促进技术转移。目前,美国已出台《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药品审批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还对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改革,出台《药品专利期延长法案》、《加速药品审批法案》、《药品价格和非正当竞争法案》等,给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研发经费投入充分

政府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拨款或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一份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政府在生物医药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10亿美元。政府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还利用税额优惠(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各州政府也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州还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来募集研究经费。

二、市场有效调节产业运作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较为成熟,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工业界的投资资金充足,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而进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较为规范有序。

1.资本市场运转健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持续的资金支持。从1998年开始,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是两大支柱。以2003年为例,当年总共169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上述两项投资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97.6%。由于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使得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的投资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根据美国的税务政策,投资成功的资本所得因为要承担风险可以给予优惠,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抵扣当年收入直至全额抵完,这让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有更大的耐心和激情去投资和扶持具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企业,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到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中去。

2.盈利模式值得借鉴

与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主要靠市场营销方式获得盈利不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原创生物药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在产品专利期内,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三、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下,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和市场而是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

1.产品推广模式科学

与我国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方式相比,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方式非常科学、有效。企业主要通过免费送药、参与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产品临床推广。

2.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更多的是知识是专利而非药品。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企业的专利、技术、概念,而药品生产大量地在其他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

3.通过重组、并购和结盟壮大企业

2002年以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萎缩,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约320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有20%实施了重组,与此同时,该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美国Amgen公司斥资160亿美元收购IMMUNEX公司,Medlmmune公司收购Aviron公司,Chiron收购Matrix公司等。这些生物医药巨头通过跨国合作、兼并和剥离等方式进行的战略重组,大大强化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经营实力,也大大刺激了传统制药厂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结盟和重组,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第4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企业并购 资源整合

2015年医药企业并购事件:3月27日,Actavis以660亿美元并购艾尔建,下一站欲购GSK;7月27日,艾尔健405亿美元出售仿制药业务,5.6亿收购Naurex转向创新药;11月24日,辉瑞160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剑指诺华等等。

大型制药企业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并购行为极为有力的说明,面对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通过内部能力的挖掘促进企业成长外,制药巨头们将并购视为最有效的“医药”,兼并和收购是其加强新药研发实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

通过对同质化的行业巨头、小型制药企业以及独立研发公司或研发机构的兼并和收购,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增强了技术研发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节约了成本,促进了产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其中,辉瑞无疑是并购成功的典范。早在2000年时,辉瑞以90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并获得重磅药物立普妥,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而20年前,辉瑞在全球生物医药公司的排名中还处于十名开外。这不能不归功与与沃纳-兰伯特的合并,使辉瑞获得了多年来蝉联最畅销药品榜首的著名降脂药一立普妥,辉瑞四分之一的销售收入来自它的贡献。而对法玛西亚药厂的并购让辉瑞拥有了抗关节炎药物西乐葆和Bextra,作为辉瑞的主打镇痛药,仅2004年一年,Bextra就为辉瑞进账13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并购使辉瑞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量级产品和行业地位,这也正是制药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此后,辉瑞公司几乎每年都会有并购行为,如02年以以600亿美元收购法玛西亚药厂,03年以13亿美元购买密歇根州的艾斯帕来恩公司,05年以19亿美元现金收购Vicuron制药公司,直到持续恶化的金融危机爆发,但这并没有阻挡制药业的并购浪潮。辉瑞作为全球制药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在2009年1月27日与另一大制药巨头美国惠氏达成协议,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所有股份,一举成为制药行业10年以来最大收购案。而这种并购行为的发生一步步奠定了辉瑞公司在医药企业界的数一数二的地位。

随着并购行为频繁的发生,很多人质疑公司到底能获得哪些直接的好处呢?让我们以葛兰素史克为例:2000年,葛兰素威康与史克必成再次合并,两者的结合使新公司葛兰素史克的产品覆盖更加全面,市场份额大大增加,以接近7%的比重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之冠圆。同时,并购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之一就是减少成本支出,据麦肯锡的统计,生物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可以节约15%-25%的研发费用、5%-20%的制造费用以及15%-50%的销售费用,再加上对管理费用20%-50%的降低,合计可以达到并购企业价值的三到四成。葛兰素和威康在合并后计划精简人员7500人,预计每年节约金额1 1亿美元。而后来的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在合并之初就曾预言,3年内公司将节省16亿多美元的成本。

2015年,随着政策全面的改革为药企并购整合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如清风吹过湖面,整个行业波澜不断。2015年1-6月份医药并购案例激增;到了下半年,随着股市的巨幅振荡和休整,并购估值也更趋合理,药企的并购整合以更理性、更有序的态势展开。

进入2016年,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致力于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将会加快并购重组脚步。同时,受行业经济的影响、医药政策密集,使不少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沦为上市公司的并购对象。可以预见,2016年,“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将会频频发生。

综合分析2015年的并购案例发现,各细分行业并购的热度与行业集中度呈现反相关性,与估值倍数呈正相关。在各细分行业中,整体盈利能力较强,则主动退出的企业比较少,并购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主要推手和必然选择。

生物技术公司也好,制药企业也好,2015年的交易总额已经创下历史记录。制药企业的业务重塑正在进行,仿制药企业和非仿制药企业的整合正在发生,2016年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大型企业并购。此外,补充管线储备的强烈愿望也会促进更多权利许可、成立合资公司等交易的发生。

整体来看,经济转型之下,无论是政策层面、资本市场层面还是行业经营层面,各方面现状都有利于兼并重组的大规模开展。宏观方面,多种因素将加快行业并购重组的步伐。首先是政策面鼓励产业整合,行政审批逐渐松绑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操作周期,降低时间成本与不确定性;其次,二级市场对企业兼并重组行为正反馈明显,这也决定了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有望长期存在。相应的并购行动也会在2016年陆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菲.跨国公司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及其影响[J].新材料产业,2012(07).

[2]冯嘉雪.赛诺菲-安万特 并购是一条捷径[J].中国新时代,2011(09).

[3]刘永军,王星丽,焦红梅,秦胜锁.论医药企业并购中的绩效整合问题[J]. 经济师,2011(06).

第5篇

技术优势突出 提升市场占有率

东富龙为国内最大的医用冻干机设备制造商,报告期内冻干机产销量居国内行业首位。医用冻干系统是一种使药物在低温、真空和无菌环境下脱水干燥的冷冻干燥工艺系统,主要由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三大装置构成,广泛应用于血制品、疫苗、生物制品、化学药品等医药领域,并向中药制剂、诊断试剂、保健品、兽药等领域延伸。

近年来,东富龙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冻干系统行业取得了有利的竞争地位。目前公司已拥有48项专利技术、6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6项软件著作权,已申请的专利技术有32项,已拥有和掌握冻干系统行业的核心技术。2009年,东富龙在国内率先推出以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及无菌隔离装置组成的冻干系统设备,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是国内能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竞争的少数厂商之一。

目前东富龙的主要产品覆盖国内制药百强中51家企业和国外知名制药公司,包括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和中国生物医药集团及其下属六大生物研究所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以及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中牧股份、哈尔滨兽药研究所等动物制药代表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已出口至美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已有超过1500台冻干机产品服务于全球制药领域,未来公司将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冻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流提供商。

产业政策扶植 行业竞争壁垒高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发展高技术企业,其中生物医药列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东富龙从事的冻干技术及生产制造就是应用于上述医药工程、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

随着产品研发的投入及质量的提升,国内冻干系统行业快速成长,国产冻干机目前已逐步占领国内市场。据统计,2009年冻干全系统产品市场规模达24.25亿元,其中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及冻干机三大核心区域设备市场规模约14亿-15亿元。伴随着单台冻干机应用的纵深扩展和自动进出料系统、无菌隔离装置应用的推广深入,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可实现53.97亿元的冻干系统市场规模。

由于制药领域冻干系统制造需具备较高的行业进入资质,细分行业企业数量较为有限,目前市场上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累计不超过20家。从我国制药企业的设备配置来看,国产化设备的选用则处于起步阶段,新版GMP的无菌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从根本上拉动自动进出料系统和无菌隔离装置这两种设备在制药领域的应用。随着冻干行业需求的高速增长和企业GMP改造需求的不断增加,东富龙作为国内冻干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有望获取更多的新增市场份额。

募投项目助推产品结构升级

从普通的在位清洗冻干机到冻干系统设备,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是东富龙业绩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助推因素,促使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及一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7.55%、40.49%、44.82%和47.88%。

第6篇

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0.56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长率低于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的增长水平。从利润情况来看,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利润达到41.31亿元,累计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9亿元,增长情况与上年同期水平相比有所下降,比上季度末略有提高。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亏损企业数为103家,亏损面为20.48%,比上季末的21.89%略有下降,亏损企业累计亏损达到5.71亿元,亏损总额累计同比增长达到76.39%,比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提高约30个百分点。截至12月末,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合计525.16亿元,负债合计229.91亿元,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77%。2005年和2006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生物制药企业400余家,近两年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收入在240多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一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销售额)。

一、2007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增速将达到13%

2007年,全球医药市场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根据有关最新研究,2007年,全球医药销售额预计将增长5%~6%,达到6650亿~6850亿美元,低于2006年6%~7%的增长速度。其中,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速度将达到13%~14%。

数据显示,2004~2010年,大型制药公司生物药品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13%。与生物药品同步增长的,是生物技术原料药的快速崛起。生物技术原料药与小分子原料药市场不同,其主要是供企业内部使用。

据CPA统计,2005年,生物技术原料药的需求总额为74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15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005年,5类主要产品占到市场50%的份额,分别是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E-SPs)、单克隆抗体、集落刺激因子(G-CSFs)、人胰岛素及重组人生长激素(hGH)。

据CPA统计,美国是最大的生物技术原料药生产国,年产值为42.5亿美元,占全部市场的57.4%。北美生物技术原料药产量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8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4%。亚太地区预计将成为第二大生物技术原料药生产地区,到2010年将增长至约3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7.1%,其中以生物仿制药为主。

生物药品在大型制药公司处方药销售额中占有较大份额。Decision Resources分析师Andrew G.Merseth预计,因为生物仿制药的侵蚀,美国主要的4类品牌生物药品的市场将出现下滑,2006年,美国ESPs类、G-CSFs、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以及人生长激素(hGH)类品牌药市值为95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将降至80亿美元,到2015年将降至38亿美元。

二、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有望达到982亿美元

Frost & Sullivan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当前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收入为450亿美元,到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尽管世界对生物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微生物或哺乳动物发酵系统),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不过,采用转基因植物作为重组蛋白等生物药物的生产平台可能大大提高生产规模和产量,从而显著降低其生产成本。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生物药物的市场将飞速增长,到2011年单美国市场就将达到22亿美元。

三、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一是各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二是生物技术药物产品发展极不平衡。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实力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1993年,北美(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生物制药产业几乎是三足鼎立,在共84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各占20~30亿美元。但是经过10年发展,美国远远把其它国家甩在后面,其生物技术药物占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58%,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扩大。而欧盟经过最近5年的发展,正在追赶美国,其份额达到22%。日本生物制药发展相对滞后乃至停滞。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制药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关键技术与美国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10%的生物技术药物占整个生物制药市场的90%。在美国、欧盟等主要生物制药强国批准上市的500余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排名前10种产品的销售额便占整个生物制药市场的50%以上。在前50种产品中,动物细胞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销售额来看都占65%~70%左右。

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品数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纪世界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正逐步进入投资收获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年销售额约为450亿美元,其中生物医药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五、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的显著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处于产业主导地位。在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从生物技术产业看,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销售总额约为413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公司总数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76%,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而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仅占全球的3%左右。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

二是大的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所占比重不断增长。从1994年起全球制药二十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球医药市场的50%,到2002年上升到66%,现代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逐年上升,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不断加大。

三是在产品市场领域,单品种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也呈现不断增高趋势。全球最畅销的10种药物的总销售额近400亿元,占全年全球药品销售额的1/10。这种市场集中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六、传统医药产品仍居主导地位,生物技术制药和天然药物前景广阔

由于不少重量级产品的带动,抗生素的需求仍呈现增长态势,总体上讲,未来几年内传统化学药物市场依然庞大,约占整个医药市场的70%左右。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药物本身的安全性能要求,化学药品在药物市场中的统治地位正受到严重挑战,生物类新兴药物将在药品市场中迅速崛起,生物药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将应用于天然药材的种质改良当中,天然药物将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提高到18%以上,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7%左右。

七、发达国家已形成若干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除美国外,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这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战略性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的成功模式

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投资巨大,风险也很大,需要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结盟并联合进行投资。据资料反映,2000年被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中有一半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

这种加强合作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7篇

自1月23日广西报告首例疑似禽流感病例以来,我国已有十多个地区出现 了禽流感,目前尚未有人员感染禽流感的报告。整个亚洲地区,已有30余人死于禽流感。

不会比非典更厉害

非典阴魂未散,禽流感又不期而至,但经济学家们 普遍认为,禽流感给中国经济带 来的影响非常轻微,不会搅乱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其破坏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非典。

德意志银行驻香港的首席亚洲经济师麦克尔・斯莫塞指出,目前禽流感只是涉及到家禽养殖业的问题,只要它不在人群之间传播开来的话,就不必大惊小怪地把它的危害与非典型肺炎相提并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表示,禽流感不会造成社会恐慌,不会像非典那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直接的威胁,禽流感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张仕元是生物工程硕士,同时还有多年追踪研究生物医药行业的经验。他特别强调,禽流感是一种常发的可防可控的禽类动物疾病,每年都会有病例出现,如1997年香港就曾大规模爆发过一次,只不过今年更为集中,波及面更广。他说,禽流感病毒怕热不怕冷,去冬今春东南亚和我国气温偏低是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春天来临,逐步回升的气温有助于阻挡禽流感病毒的扩散,预计最晚到4月中上旬禽流感会得到有效控制。

难搅经济好局

徐宏源说,目前禽流感主要对畜牧业不利,而畜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非常之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专家指出,东南亚的泰国等国家之所以受禽流感打击明显,主要在于这些发生疫情的国家对养殖业和旅游业的依赖强,这两大行业占GDP的比重较大。王小广分析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依靠工业拉动和出口带动的基本面进一步向好,同时政府也在着手调控部分投资过度的行业。中国经济总体比较健康,继续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组合。作为经济预测方面的权威人士,徐宏源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到85%,继续保持在相对的高位,而通胀率预计为2%,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与中国股市受重大政策利好刺激红红火火不同,周边股市明显受到了禽流感的影响而不同程度下挫,尤其是航空、旅游类个股遭到抛售,说明投资者对禽流感疫情的扩散仍忧心不已。如果证实禽流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形势将变得严峻和复杂。一位机构操盘手告诉记者,他已经受命要密切关注禽流感传播的最新情况,一旦确认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染,将考虑抛售持有的大部分股票来规避可能的风险。

不论是第一线的禽流感防治专家,还是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醒,尽管禽流感的影响远远低于非典,但在防治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重蹈非典初期麻痹大意的覆辙。惟有严防死守,对疫病及时发现和处理,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8篇

王培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和期贷从业资格。2007年7月加盟招商证券,与招商证券煤炭行业明星分析师卢平一起从事煤炭行业研究,深获业内投资者好评。

上榜理由

通过今日投资“分析师实时排名”系统对业内1800名分析师的追溯跟踪,招商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王培培在“最牛分析师”排行榜中名列近一年排名第一、近六个月排名第一、近三个月排名二,获得我们评选的第二十七期“每周一星”。

在10月份的今年四季度煤炭股投资策略中,她曾极力推荐煤炭股,当时她基于“短期油价推动煤炭股上涨”,“中期上2个月钢铁复苏是投资煤炭股较好的时机”,“稍长期而言,11月至次年5月则是投资煤炭的黄金时期”这三个理由,维持煤炭行业的“推荐”评级。在报告中,她通过对油价、煤价的分析,认为两者的走势将趋干一致,且资本市场对其波动有提前反映,且波幅较大。由于国际油价及煤炭等资源品价格上涨通常反映了现实的或者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增加的预期,因此国际油价、煤价通常同步上涨,而资本市场则提前反映,时间差大约半年左右,同时煤炭股指数波幅较大,这也意味着煤炭股短期内将走强,此后的一个多月中,其推荐的神火股份、西山煤电、兖州煤业都创出新高,节奏之把握相当准确。

在其近期的煤炭行业2010年年度投资策略报告《分享产能扩张和煤价上涨带来的业绩提升》中提出,09―10年国内供求大致均衡,通胀预期、国际煤价上涨将推升国内煤价,新均衡下形成新的煤价。2010年国内动力煤长协价格涨幅接近10%,冶金煤近期小幅提价后未来仍有提价空间。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内生性产能扩张类、预期资产注入类和业绩弹性大的冶金煤公司。

近期主要研究成果

2009年四季度煤炭行业投资策略《追寻渐次展开的三重机会》

2010年煤炭行业投资策略《分享产能扩张和煤价上涨带来的业绩提升》

截止上周四,入围本期最牛分析师排行榜前二十的分析师研究行业同上期相比没有较大变化,具体分布情况为:地产行业依旧维持在8人;而能源行业则从3人增加到4人,生物医药行业减少1人为3人;工业生产和原材料行业各有2位分析师入选;而信息技术硬件与设备依然保持1位分析师入选。从近期数据的变化看,能源行业分析师入选人数有增多的迹象,本期我们重点点评。招商证券煤炭开采组分析师卢平与王培培认为,通胀预期、国际煤价上涨将推升国内煤价,新均衡下形成新的煤价。他们认为明年国内动力煤长协价格涨幅接近10%,冶金煤近期小幅提价后未来仍有提价空间。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内生性产能扩张类、预期资产注入类和业绩弹性大的冶金煤公司。长城证券分析师赖礼辉认为,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明年上半年之前还很难改变,那么上半年煤炭需求增长依然会较为乐观。建议投资者关注受益于动力煤、焦煤涨价和资产注入预期强烈的公司。

数据显示,截止上周四,最具潜力分析师前二十名上榜情况的行业分布基本分散。具体分布为:食品饮料及烟草行业5人入选,同上期持平;交通运输行业增加1人为4人;能源有2人入选,比上期减少1人,房地产行业有3人入选,比上期增加1人;原材料与上期持平,有2人入选;耐用消费品行业从上期的2人,减少到本期的1人;另外,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硬件与设备、银行业也各有1人入选。本期我们对入选人数持续增加的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点评。东北证券明星分析师许祥在其年度策略报告《外需回暖助力行业复苏》中提出,展望2010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预期下,海运量、港口吞吐量,特别是东南沿海集装箱吞吐量的复苏值得期待。另外,民航国际航线的复苏及主要机场国际客货吞吐量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可能出现。但细分行业层面上还将面临油价上涨及供给过剩(如海运业)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些将制约相关公司利润回升的空间,给出整个行业“同步大市”的评级。

第9篇

海普瑞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减少310.39%,系“增加募集资金利息收入所致”,但一季度净利润却未相应增加,反而同比降低39.11%,并且上半年业绩预减30%-50%。

财务数据表明,一方面是高达39亿元的超募资金余额,另一方面是业绩增速的下滑,业内人士不无担忧的表示,海普瑞未来几年业绩持续走低的概率极高,并且整个肝素原料药行业也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海普瑞扮演的实际上是肝素产业链的前端供应商,产品定位较为低端,而正是高科技光环笼罩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令海普瑞的高速扩张戛然而止。

高科技募资 低回报存钱

“海普瑞IPO项目可称得上是资本运作而非商业运作的经典案例。”一位私募人士如是表示。

海普瑞的募投项目包括年产5万亿单位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建设项目及前述项目的流动资金补充,项目总投资额为8.65亿元,经过中投证券及华夏系基金等机构的热捧,海普瑞的超募资金高达48.52亿元。

上述私募人士指出,市场往往会以超预期的心态对待IPO项目,尤其是二级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这种放大的心态更为严重,由此造成巨额超募渐成行业常态,不过海普瑞在募资方面似乎更胜一筹。

海普瑞在招股说明书表示,自从2008年的“百特事件”之后,公司先后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EP认证,肝素钠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更为重要的是,海普瑞在2009年6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的光环及较高的行业壁垒给海普瑞带来了诸如税收优惠、商誉、市场占比等一系列实质的利好,而正是借助于后者,海普瑞才融得巨额超募资金。

一般而言,超募资金可用于补充募投项目资金缺口、投向在建项目及新项目或用来偿还银行贷款等,但海普瑞有着自己的方式――存钱。

2010年年报显示,除去用来归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性资金的9.69亿元之外,海普瑞将剩余的38.83亿元悉数存入招行深圳新时代支行。截至一季度末,巨额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高达2300万元,对冲了海普瑞全部的财务费用,却未能增厚其业绩。事实上,相对于募投项目的收益预期,3%左右的年均存款利率回报过低,巨额资金相当于被闲置。

值得一提的是,海普瑞真正意义上的募投项目只有一个,第一年拟计划投资1.11亿元,而实际仅投资572.14万元,对于未达到计划进度的原因,海普瑞巧妙避开,称“正处在项目建设期,尚无法计算项目收益”,于是,海普瑞陷入了投资不足、资金闲置的尴尬境地,并且无法未能合理使用募集资金的事实。

低标准的高科技

“应该承认肝素类产品在临床应用上的巨大应用,但问题在于你充当的角色是前端的材料商还是末端的生产商。”某医药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不可否认,海普瑞就是肝素产业前端材料商,但海普瑞似乎并不承认。

海普瑞主要生产肝素钠原料药,细分产品为FDA等级及普通等级肝素钠原料药,几乎没有其它副业。据悉,肝素钠原料药是经肝素粗品提纯得来,以钠盐的形式存在,而肝素则主要是从猪小肠中提取的。

在这里,海普瑞极力渲染自己的行业地位,将国内用来出口的肝素原料药分为两类,并指出,由于其生产的肝素原料药既通过我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又通过FDA、CEP认证,因此是第一类原料药,可以制定较高的出口价格;而仅仅通过我国GMP认证的肝素原料药则只能被当作初始原料出口到国外进行再加工,进而制备成原料药,因此出口价格较低。

而据记者了解,处于肝素产业链末端的高附加值产品依次是低分子肝素原料药(或标准肝素制剂)、低分子肝素制剂,海普瑞不具备末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其所宣称的核心技术只是肝素钠原料药提取和纯化技术。

上述研究员直言不讳的指出,肝素钠原料药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应用,同样只能作为原材料供应给下游生产商,其唯一的好处就是比肝素粗品要纯净一些,仅此而已。

海普瑞运用杂质与组分分离技术、病毒和细菌灭活技术等系列技术对肝素粗品进行提纯,所谓的核心技术侧重于提纯工艺,而提纯工艺更多的是物理技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技术。从这个角度而言,海普瑞更确切的身份应该是相对精细的化工厂,而其下游的Sanofi-Aventis、Chemi SpA、APP等公司则是拥有生物制药技术的生产商。

有必要指出的是,海普瑞多次在公开资料中表示,公司具有FDA和CEP双重认证,并且在FDA认证方面具有国内唯一性,但海普瑞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肝素钠原料药的FDA认证资格并非海普瑞的专利。国际方面,APP等公司同样具有FDA认证;而在国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披露约有24家企业可生产肝素原料药,千红制药(002550.SZ)等少数公司还具备CEP认证资格,只是暂时不具备FDA认证资格,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取得FDA认证,海普瑞的寡头优势只能是暂时的。

不能改变成本的高科技

由于具备海普瑞FDA认证资格,海普瑞在肝素钠原料药出口方面处于绝对龙头,去年出口额在行业中占比达到51%,但是海普瑞2010年业绩增速却出现明显下滑。

海普瑞2008-2009年净利润分别环比增长136.78%、401.29%,而2010年净利润环比增速降至49.49%,今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降39.11%,出现了明显的滞涨。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海普瑞一家,千红制药也同样如此。千红制药肝素系列产品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80%以上,从2009年开始,公司净利润增速逐年下滑,今年一季度业绩呈现负增长。

据悉,肝素钠原料药85%以上的成本来自于肝素粗品,而肝素粗品则取决于猪小肠的供应。海普瑞等公司作为“化工厂”,无法对生猪等原材料进行定价,一旦出现生猪供应吃紧的状况,海普瑞的采购成本必将水涨船高,进而影响其产能和定价水平。

另一方面,肝素钠原料药绝非海普瑞宣称的那样具有重重技术壁垒,随着行业的扩容,海普瑞势必面临激烈的竞争。公司在今年一季报指出,由于产品销售价格的下降,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减。平安证券凌军曾表示,不排除2011年肝素钠制剂和原料药价格继续震荡下调的可能性。记者也查阅到,目前肝素钠原料药的价格约为2.4万元/公斤,远未达到前几年的水平。

在无法控制上游成本和产成品价格的打压下,海普瑞的毛利率相应的走低,不管是具备出口优势的FDA等级产品还是普通等级产品,均没有摆脱这样的现实困境。

第10篇

随着三季报披露在国庆假期后拉开帷幕,A股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波业绩炒作浪潮。哪些股票具备投资潜力?

针对市场对三季报业绩的炒作潮,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解释:“对于A股市场来说,从个股前三季的经营情况已经能初步看出上市公司业绩的全年走势。所以,前三季预增幅度较大的公司,全年业绩预增的可能情况性较大。除非在第四季度出现不可预见性地重大问题。”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数据统计显示,沪深两市已有1093只个股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710家公司预喜,占比65%。

研究三季报除了可以研判出当前企业的经营形势,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投资提供参考。对于投资者而言,预增股会成为投资潜力巨大的股票吗?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个人建议,对于部分业绩大幅预增的次新股、中小市值股,可以结合其市盈率,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等进行综合参考,提前进入埋伏。”

记者采访到招商证券投行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他也表示:“由于市值较低,中小市值公司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较大。当前中小市值个股的炒作较为狂热,已经积聚一定风险。随着三季报的披露,具有一定业绩支撑的公司将具备更稳健的投资潜力。”

根据上述专业人士的建议,《投资者报》记者筛选出当前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市值较低的热门行业(剔除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业绩预喜股,最终有28只股票进入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池”,包括宁波联合、永鼎股份、南京中北等。

近七成企业业绩预喜

业绩是上市公司的“试金石”,一家公司的好坏从业绩的优劣就可以直观判断出来。随着三季报披露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业绩预告。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A股上市公司有1093家了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710家公司业绩预喜,占比65%。在业绩预增股中,有292家业绩略增,占比41%;222家业绩预增,占比31%;131家续盈,占比18%;65家扭亏,占比9%。

除去业绩“不确定”的23家上市公司,“报忧”的企业有360家。其中略减112家,占“报忧”企业的31%;预减96家,占27%;续亏78家,占22%;首亏74家,占21%。

在业绩预喜的个股中,有12家上市公司预计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10倍。其中大富科技、大康牧业、大庆科华、宁波联合、黑猫股份、尤夫股份、恒顺电气、黔源电力、华星创业和爱康科技成为已经十大“预增王”。

其中,大富科技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约4.6亿元~4.8亿元,同比增长8230.43%~8693.52%。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10家公司有3家来自化工行业,电气设备和通信行业的上市公司各2家,其余3家公司分别来自农林牧渔业、公用事业和综合业。

仔细翻看业绩预告,记者发现十大“预增王”业绩上涨幅度很高,但实际净利润额却不大。

在十大“预增王”中,实际净利润超亿元的仅有大富科技、黔源电力和宁波联合。大富科技主业为通信射频结构件,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6亿元~4.8亿元;黔源电力的预计净利润排名第二,约为2.8亿元;第三为宁波联合,预计净利润为9000万元~1亿元。

在所有公司业绩预告的上千家公司中,美的集团成为目前公布预告的企业中最赚钱的公司,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87亿元~96亿元,同比增长45%~60%。

与上述预喜企业相对,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超100%的公司有84家。

其中,路翔股份、深纺织A、建峰化工、*ST成城、荣丰控股、合金投资、同洲电子、深华新、三泰电子和东晶电子成为十大“预亏王”。其中前9家公司业绩降幅超10倍。

其中,路翔股份成为“预亏王”,预计净利润为-5800万元~-5300万元,净利润最高降幅达53832%。而深纺织A紧随其后,预计净利润-4000万元~-3200万元,下降26567%~33233%。

医药生物行业高景气度

从整体行业分布来看,化工、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成为业绩预喜最多的企业,分别有89家、60家和57家。

仅从预喜企业的数量,来判定行业的景气度高低是不够客观的。因此,《投资者报》从行业预喜比例进行分析。除去银行业两家企业预告均预增以外,医药生物、建筑装饰、汽车三大行业报喜比例位列前三位。

从行业整体成长性看,医药生物行业成为高景气度行业。

医药生物行业已公布三季报业绩预告的66家企业中有57家业绩预喜,占比近九成。其中14家企业预期净利润翻倍,鑫富医药成为预告净利润涨幅最高的医药行业个股,涨幅超过10倍。鑫富药业今年公布了重大重组预案中,公司将被合肥亿帆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借壳。据公司公告称,目前借壳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

其次是建筑装饰行业,预告业绩的29家公司中有24家企业预增,预喜比例达到86%。虽然建筑装饰行业的“预喜率较高,不过上榜企业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却不高,仅27%。而建筑装饰行业净利润预增最大的为云投生态,同比增长120%。

汽车行业预喜企业33家,占比77%,在行业预喜占比中居第三位。目前来看,业绩同比增幅最大的是中通客车。此外,还有5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了100%。

中通客车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2.75亿元~2.79亿元,同比增长221%~226%。

而中通客车之所以前三季度净利润能有两倍的涨幅,主要因为“2013年出售孙公司新疆中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所获收益计入2014年度利润,影响公司合并报表利润1.9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8亿元。”

计算机、有色金属、电子、公用事业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紧随其后,预喜公司占比也较高,超过七成。

信达证券中小市值团队的分析师认为:“预增股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资金围猎的对象。不过,具体如何操作并太好把握,因此大家要做的还是深挖行业和个股。”

发掘28只有投资价值个股

本期对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预告的梳理,不仅是分析当前市场的形势,更是为下一步投资提供参考。根据前述专业人士的建议,《投资者报》记者按照当前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市值小于40亿元、属于非传统行业(剔除机械制造、化工等)、业绩预喜等条件进行筛选,找到了28只业绩预喜的潜力股。

不过,投资者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前A股市场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产业政策导向等。

其中,邦讯技术近期2014三季报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368万元~472万元,同比增长5.06%~34.75%。

28只股票从年初至今的涨幅平均达到63%,它们之中不乏涉及热门题材概念的股票,比如属于重组题材类的海翔药业、属于次新股的三联虹普等。

根据行业分类,这些股票来自电气设备、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等13个行业。其中宁波联合是三季报预告净利润涨幅最高的企业。公司预计,1~9月净利润约为0.9亿元~1亿元,这与上年同期的372万元相比,增长幅度达到2319.35%~2588.17%。

对于业绩的剧增,宁波联合公告表示,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温州银联所开发房地产销售收入增加所致。

不过,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宁波联合连续被私募泽熙举牌。今年8月27日,公司第二大股东泽熙6期单一资金信托增持2.9万股,累计已持有宁波联合1554.41万股,占总股本的5%。据公开信息称,未来一年,泽熙6期还将视宁波联合的运营和发展状况,及其股价情况等决定是否继续增持公司的股份。

根据业绩预告类型,“股票池”个股三季报净利润预计平均涨幅达248%,其中14只扭亏,7只略增、4只预增、3只续盈。

在扭亏的个股中,有两只来自中小板的ST股,分别是*ST普林和*ST常铝。目前在12只中小板ST股中,三季报预告6家续亏、4家扭亏、1家首亏、1家预增。*ST合泰、*ST普林、*ST精功、*ST民和、*ST常铝则在三季度实现预增或扭亏,有望摘帽。

第11篇

这几乎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化学药在国际上所得到的最高评价了。

此前,在美国权威机构的2012年《新药研发年度报告》中,全球在上一年度上市的新药仅33个,凯美纳正是其中之一、是该报告有史以来录入的唯一来自中国的新药。

对浙江贝达药业来说,凯美纳几乎倾注了公司十年来全部的人力和财力。“凯美纳的研发总成本大约1.5亿元(人民币)。”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丁列明告诉《英才》记者。而如今凯美纳虽已上市两年,却只在全国10个省份完成基本药物的招标,能够进入销售的医院不到5%。

“这里面有药物招标等制度设计的问题,也有医生和患者对国产药的成见问题。”丁列明感叹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产专利新药要完全得到市场认可,其难度甚至并不亚于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产品的过程。

作为一家本土制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到底有多难走?新药研发成功后,离公司经营的胜利还有多远?

国产创新者

十年前,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当丁列明的几个朋友筛选出一组能抑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R:一种抗癌药的靶点)的化合物,他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做早期研发,以后将项目卖给大制药公司;要么将这一初生成果带回国,自己创业、独立完成从项目研发到新药上市的全过程。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压力不会很大,早期研发之后,一般能卖出很好的价钱,但在几乎被大制药公司垄断的美国市场上,小公司是没什么机会做全程开发的;后者有充满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但风险很大。

“10年、10亿美元”,是国际上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不说前期了,即使上了临床以后,失败率还高达80%多。”身为美国执业医师,丁列明对其中的风险很清楚,但他和创业伙伴最终仍然选择了第二条路。

2003年1月,贝达药业在浙江杭州成立,凯美纳是其主要研发项目。同年5月,由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研发的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在美国上市;2004年,罗氏制药的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也正式上市销售。

这两种治疗肺癌的新药,与凯美纳的靶点相同,作用机理也几乎是一样的。这对凯美纳的研发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006年,凯美纳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年,特罗凯获批在中国上市;而此前一年,易瑞沙已在中国销售。二者迅速成为中国市场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流药物。

对于竞争者,丁列明的态度从来都不是回避,而是直面。当凯美纳在3年后做Ⅲ期临床试验时,选择的对照药物正是易瑞沙。

市场难题

2011年6月,凯美纳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凯美纳进入市场之路一帆风顺。

丁列明曾亲自去拜访一位院士专家,希望让凯美纳进入他担任院长的那家医院销售。专家接过他的名片,只说了一句话,“我从来不跟国产药打交道”,就把丁列明打发了。对此,丁列明也表示理解:“大家长期以来对国产的药信心不足,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专业生物医药门户网站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直言,国产创新药最好的出路是进医保。

对此,丁列明一直在做努力。今年,凯美纳被纳入浙江省9个城市以及山东青岛等地的医保目录,在这些省市,患者只需自费1万多元,就能长期服用凯美纳,而用进口药,每月费用就在16500-19800元。

丁列明表示,只能靠制度层面的改革才能改变现状:在国外,新药上市后会自动纳入报销体系;而在中国,虽然国家提倡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惠及民生,但对自主创新的新药尚无相应配套政策。

新药审批的漫长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对此,丁列明深有感触:“新药申报周期太长了。我们算过,一项一项排时间表,在完全不耽搁的情况下,一个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审批时间需要360多个工作日。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

好在,由于有国家新药创制专项和相关领导的支持,凯美纳审评被列入快速通道,11个月就拿到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整合平台

目前,贝达药业的在研项目包括9个国家一类新药、11个国家三类新药,主要集中在肿瘤和糖尿病领域。

“对创新型企业来说,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机制很重要。”张发宝认为,持续性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做后盾,不过,要把企业做大,还有另一条路可走:收购。“去收购一些好的潜在项目,比自己研发要容易些。”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也认为,并购是国际上大制药公司的通用做法:“现在医药行业的并购有很大机会,可以并购项目,也可以并购现有的企业。”

丁列明告诉《英才》记者,公司的确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比如引入产业基金。“现在投资贝达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可以合作投别的项目,借助我们的专业平台,将资金和项目连接起来。”

作为贝达药业的创始人之一,丁列明并非“书呆子型”的学者,他喜欢交朋友,最欣赏的企业家是李开复,因为李是“成功地把专业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科技企业家典范”。

第12篇

摘要:当前我国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向绿色转型,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以复星医药为例,对其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董事会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生物制药企业

一、引言

随着时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已成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型、综合性,它是在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上逐渐发展分离出来的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学科。环境会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要求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还要重视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存。周守华(2012)指出,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只有将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经济。

二、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2010年9月,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16个重污染行业年度环境报告。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大多能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且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较为丰富,形式多样化;披露基本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甚至有部分生物制药企业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置了会计科目对环境信息进行了披露,如海翔药业、华邦制药、华北制药和京新药业,他们在年度报表附注中的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及废水处理费”“绿化费”和“排污费”这几个二级科目。但从总整体上看,目前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披露形式多样,披露内容不规范。姚燕(2015)以沪深两市30 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生物医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研究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在企业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和单独的环境报告书中等进行,其中在年报中披露的最多,达到83.33%,而以单独的环境报告书披露的最少。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来规范企业如何披露相应信息,造成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不尽相同,披露内容千差万别,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政府、债权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环境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

(二)披露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尽管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高达92.66%,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多为定性披露,以货币形式的定量披露较少。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各企业从业人员对环境会计内容了解较少,不能准确确认、计量和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多数生物制药企业倾向于披露有关企业愿景和战略性规划等文字描述性信息,而且更愿意披露能够帮助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信息。同时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企业披露定量环境会计信息,相关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热情不高、实务操作困难,从而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三)披露内容避重就轻,缺乏监管机制。大多数企业只选择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以维护企业形象、提升企业价值,对自身不利甚至有消极影响的信息则很少涉及。如企业披露较多的信息为本公司对环保政策的重视程度、环保目标、获得的政府补贴和奖励、企业节约能源的情况等,而不倾向于披露环境事故、环保罚款、环保方面存在的缺陷等。企业之所以避开消极信息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审核、鉴证和说明,披露的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不到保障,使得部分企业这种避重就轻、报好不报坏的行为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企业环保意识较弱、自觉性不高,只关注如何树立自身环保形象。

三、典型案例分析――以复星医药为例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成立于1994年,1998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一家从事医药生物行业投资控股型公司,其主要业务有医疗器械、医药工商业及其他,通过其附属公司和联营企业经营药品生产及药品批发、零售业务,是中国医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在年度财务报表、董事会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均有披露,属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全面的企业。

复星医药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在《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3年)》中被评为四星半级;而在《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职责信息发表评估陈述(2014年)》中则被评为五星级,可见其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处于先锋和优良等级,因此,本文将复星医药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本文选取复星医药2012年至2014年三年间的年度财务报表、董事会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得出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复星医药环境信息主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集中披露,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内容较少。因该公司2012年至2014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位置、内容均大致相同,因此本文仅对其2014年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详细分析。

1.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披露。通过查阅复星医药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本文发现,该公司仅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明细表中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即:2013与2014年度环保等财政补助的具体金额,分别为60 183 283.43元与47 773 451.15元。

2.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以2014年董事会报告为例,其在“环保、健康与安全”和“社会责任”两部分进行了披露。其中,在“环保、健康与安全”部分披露了复星医药针对自身面对的环保风险所作的环保措施和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的手段,即推动EHS文化建设、逐步完善EHS管理体系、通过组织EHS与工艺安全管理培训提高EHS专业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在“社会责任”部分披露了企业的环保义务和责任、环保计划和目标以及受到的环保奖励。这些信息的披露均采用文字方式,具体内容如下:报告期内,本集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以下简称“EHS”)工作,修订并了最新版本的《复星医药EHS手册》,通过内部沟通与宣传推动EHS方针和《复星医药EHS手册》在药品制造与研发、医药分销与零售、医疗服务、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制造与等五大业务板块内的实施……

3.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复星医药社会责任报告采取了全球永续性报告协会(GRI)所提供的永续性报告的形式,在报告中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充分且详尽的披露。以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为例,该报告从“EHS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与安全”三个方面披露了环境信息。

首先,在“EHS体系建设”中分别指出其注重EHS 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EHS体系建设”以及运用“EHS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

其次,在“环境保护”中具体披露了复星医药集团及其成员企业能源消耗情况、成员企业物料购入、使用和再利用情况、部分成员企业节能降耗措施及成效、集团部分成员企业资源再利用情况、集团部分成员企业三废处理及排放相关信息、集团部分成员企业环保以及安全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情况。

最后,在“职业健康与安全”中披露了2014年复星医药集团部分成员企业员工体检情况、集团部分成员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管理活动、成员企业2014 年安全生产工伤事件情况、EHS培训活动情况,以及其针对环境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如:建设生态园区、推行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

(二)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披露过少。复星医药仅在年度财务报表附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中列示了环保等财政补助的金额,并未在其他部分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通过查阅其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复星医药在环保设施的投入和运行费用约人民币3 200 万元,在安全消防设施的投入和运行费用约人民币2 000 万元,而复星医药并没有在年度财务报表的“在建工程”科目明细中详细列示具体在建环保设施项目和具体环保设施费用,同时已经建成的环保设施也没有在“固定资产”明细科目中单独列出。除此之外,复星医药没有以任何形式在年度财务报表中体现环保费和支付排污费,不便于企业统计有关支付环境保护相关费用的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环境决策依据,也不方便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

2.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仅限于文字信息。在复星医药2014年董事会报告中,仅以少量文字表述了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即EHS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未涉及节能减排效果、环保投资、环保方针和目标等内容。这样的董事会报告从表面上看企业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信息的披露只涉及文字描述,只是从宏观层面披露EHS建设,没有使用数据型信息对其他环境会计信息,如具体环境保护指标、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等进行披露。

3.环保投资项目缺少成本效益分析。在复星医药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部分成员企业环保、安全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情况,但是没有对重大的环保投资项目做任何的成本效益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投入环保设施的建造和运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种行为将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或非经济利益。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既可以作为管理层环保投资项目决策依据,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解决环境问题。

(三)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原因分析。

1.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逐渐增加,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条文中也添加了环境会计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在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就加入了对一些环境会计信息问题的规定。但是,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仍然缺少统一的编制方法、规范说明和一定的技术指标规定,相关准则要求较为宽泛,对于许多实际环境会计问题都没有进行相应的规定。就复星医药而言,其之所以在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较少、内容不全面,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较为充分,正是因为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既没有规定应当以何种形式披露,如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的形式还是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也没有规定具体应当披露哪些内容,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实际披露中没有科学的指导,披露随意性很大。

2.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认识过于片面。复星医药环境会计信息几乎都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仅仅是环境会计信息的一个方面,而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披露位置也十分不明显。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固然是正确的,尤其复星医药能合理运用全球永续性报告协会(GRI)所提供的永续性报告的形式,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披露,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年度财务报表以及董事会报告中如何合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也应当引起管理层重视。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对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环境会计的披露可以让企业把各种环境问题导致的后果量化,如在财务报表中设置相关会计科目核算环保支出,可为企业提供更为直观的环境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较低。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等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然而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在近些年才有了快速发展,正处于摸索阶段,很难向会计人员讲授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这导致了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能力对环境信息进行详尽的披露。就复星医药而言,其在能源消耗情况、节能降耗措施及成效、企业资源再利用情况、环保以及安全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情况等方面的披露已经较为充分,但这些披露均为统计数据,而像环保设备的成本效益这样的具有较强的专业型、综合性,需要将环境信息转化为财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才能达到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目的,即明确环境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现阶段,我国只做出了重污染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规定,但对于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形式以及披露时间等均没有硬性要求,缺乏完整的披露体系,这就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强,同一时间不同企业之间可比性较差。目前,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和体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李建发、(2002)提出在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等到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并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企业环境报告框架。而孙兴华等(2002)则主张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并建议环境会计报表应当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

而我国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报告模式、如何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仍处于学术研究阶段,尚没有统一标准。就目前生物制药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在年度财务报表、董事会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披露内容不尽相同,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例,如复星医药这样采用GRI永续性报告形式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构建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二)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知识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执行者,而真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因此,一方面,应当加强管理人员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环境会计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建设,是改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环境会计知识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环境会计的认识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包括加强人才培训、建立激励机制两方面措施。加强人才培训,意在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培养环保意识,以及学习资源、环境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建立激励机制,意在调动会计从业人员学习、运用环境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达到企业环境会计的要求。

(三)开展环境审计,加强政府监管。如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一样,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需要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以及计量方法合理性等进行验证,即进行环境审计。首先,应当建立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主要是监督和评价环境政策执行情况、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绩效、监督审查环境保护资金等。其次,应当建立社会审计。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公正、客观、权威地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验,得出具有高公信度的结论,有利于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以本文研究案例复星医药为例,复星医药委托独立工作、无任何利益冲突的外部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提供独立验证服务,并提供中英文审验声明。最后,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评估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价企业的环境政策、验证企业会计信息核算真实性以及审查企业环保投资的有效性等。内部环境审计能够对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提出预警,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保护项目投资提供短期和长期决策支持,及时消除或减少环境问题。当然,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Lehman,G. Disclosing New Worlds:A Role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Audi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9,24 (3):217-241.

[2]Aerts W,Cormier D. Media Legitimac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1):1-27.

[3]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02):3-10.

[4]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0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