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新生态

智慧教育新生态

时间:2023-09-03 14: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新生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新生态

第1篇

教育局长读书会发言稿:以大数据引领区域教育生态变革

去年10月,xx研制出台了《xx市教育大数据驱动未来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启动实施“151”工程,即建设一个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现代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与学应用、教师发展管理、未来教育生态五大教育数据应用体系,打造一个泛在网络环境支撑。“151”的思路基本涵盖了当前和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任务,旨在通过这一顶层设计,以系统的思维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大数据建设,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生态变革。

在构建全新开放共享、良性互动教育新生态的过程中,xx采取市、县、校三级联动的方式,组建教育大数据中心攻关小组,多次“走出去”取经,明确路线图、计划书、时间表;

着力打造云端管理平台,研发全国首个跨区域中小学云图书馆、xx教育“云阅卷”等,市级在用联通和新建接入平台(系统)将超过40个,包括教师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等系统。近5年来,xx在分析积累的基础上构建了根据问题现状“制定评价内容—分析监测数据—反馈应用—改进问题—反思评估”的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之路,以评价改革撬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此外,加速打造数字资源共享和教学应用平台,建成800多个智慧教室、10门学科的在线答疑平台、483个学校创客空间等。

xx计划建设未来学校100所,坚持以大数据建设为支点,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第2篇

当前,中国教育“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国人普遍对教育表现出“焦虑”心态,从“不输在起跑线”到“中小学择校热”,从“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到“低龄留”,折射出国人对国内教育缺乏信心。想要化解社会大众的教育焦虑心态,增强教育自信,教育部门、学校首先要坚定教育自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化教育的新期待。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一个世纪以来过分的崇洋西化,使得中国自身的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识危机。中央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教育同样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国人。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对我国教育的历史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文明史,诞生了世界上最早最具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专论之一《学记》,形成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诸多教育思想和注重家风及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和光辉,是我们坚定教育自信的宝贵财富。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充分J识和总结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重视“双基”培养,设置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组织等经验,得到了国际上的称道。上海在2009和2012年PISA测试中皆取得世界第一的成绩,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组织教师来上海学习取经。2016年6月,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这些都为我们坚定教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平等、理性、全面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并非是学生“玩乐”的天堂,要想考上名牌大学,同样需要付出巨大而艰苦的努力,而且不仅仅要看考试分数,更要看“综合素质”,因此不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能证明其“综合素质”的履历。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也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教育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批判思维、理智讨论、创新创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客观审视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国教育正在由数量型增长、规模化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质量问题、公平问题、环境问题、结构问题,也构成了当下教育的四个主要问题。坚定教育自信不是要回避问题,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开放心态,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充满信心地去解决问题。

坚定教育自信,需要基于专业理性,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缺乏专业支撑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信息时代,各种立场、观点矛盾交锋,更加需要各类教育主体树立起专业自信,保持定力和耐心,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辨析、判断、选择,对教育上各种流行的概念、理论、模式等开展实证研究,进行实践创造,最终为形成优质、公平、多样化的教育新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篇

在实施“多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一步步探寻教育的本真?作为一所传统名校,面对新一轮教育变革的浪潮,如何突破传统的羁绊?具有自己独特标识的“多彩”是什么?在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如何继承并实现创新?如何让孩子们在校园里玩得开心、玩得有水平?带着这些朴素的愿望,在全校的共同努力下,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科技”“书香”“绿色”“童趣”“开放”等多彩的字眼出现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五彩斑斓的,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是各不相同的。我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尊重生命、尊重差异,把“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旨在构建教育新高地,铸造“多彩教育”知名品牌,争创全国一流名校。

我们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内容,以经典德育活动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保障,注重多元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特色发展。

二、课程设置结构及内容

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不变,学校就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2011年6月17日,北师大教授、中国课程中心核心成员裴娣娜亲临我校,对学校的《十年发展规划》进行了科学论证,深入探讨了学校个性化课程结构的设计,从微观层面把握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生命与梦想、聪明与智慧、博大与宽广、热情与爱心、探索与创新、快乐与幸福等融于特色课程的开发之中,希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童年的多彩与快乐。比如我们设计了新的校标,形状像一个张开双臂奔跑的孩子,体现了活力与希望;同时还像一朵绽放的花朵,寓意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2012年6月1日,对于我校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最幸福的一天,历时一年之久的多彩特色体验活动以“嘉年华”的形式在全校掀起了。1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起走进多彩体验课堂,共同享受无穷乐趣。孩子们拿着手中的地图卡,按图索骥寻找自己喜欢的项目。操场上、教室里,各类特色体验精彩呈现,到处人头攒动。家长和学生携手体验,共同参与,享受着多彩教育带来的乐趣和亲子快乐。对于学校的做法,很多家长动情地说:“我们当年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学校给孩子提供了这样好的教育,我们是一百个满意。”

在圆满举办了“多彩嘉年华”特色课程亲子体验活动后,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再创新高。这让我们对多彩特色课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考虑将多彩特色课程正式纳入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确定了五大类、共41项特色课程。第一,学科拓展类。以主要学科的拓展内容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智慧数学、计算训练营、历史万花筒、原声影院、英语乐园、绘本赏读等。第二,动手实践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思考能力。包括巧辫中国结、彩色软陶、智慧拼图、剪纸贴画、积木乐园等。第三,活力艺体类。提倡学生学习艺术和体育竞技项目,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国画精粹、翰墨书法、魔幻沙画、篮球、乒乓球、舞之韵、智慧棋趣等。第四,科技创新类。以培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的载体。包括机器人搭建、模型世界、科学小实验、电子设计等。第五,生态发展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知识,强调健全的人格教育,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包括布偶梦工厂、营养小巧厨、巧手DIY、心理游戏、儿童电影院、杂粮贴画等。

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培养体系,使我们的特色教育理念因此具有了生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郑州市及二七区等各级领导先后莅临指导。《中国教师报》以“玩出多彩课程”为题用整版对我校进行了深入报道。多元特色课程的精彩绽放,真正实现了学习与情趣相伴,成长与快乐同行。

2012年9月1日,多彩特色课程正式进入我校的课程表,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

《绘本赏读》是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课程。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完整地贴着多个绘本故事的全文,无声地传递着阅读的教育理念。执教教师冯雅是语文学科省级骨干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对绘本文化也情有独钟。每周的绘本课,她都会和学生分享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绘本中简单的文字和好看的画面很是吸引人。甚至在课间或闲暇时,还有不少学生流连于“绘本长廊”。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阅读了数十个绘本故事,并能津津有味地向别人讲述。

“校园小主持”训练课程也备受学生青睐。这项课程的执教教师田园,是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上好这门特色课程,她收集了各类资料,从发声练习,到保持标准的坐姿与站姿,乃至如何鞠躬、问好等,都逐一进行指导。孩子们练得十分起劲。在学习和锻炼中,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时,多彩特色课程如同一场盛宴,浸润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校园生活打上了多彩的标志和快乐的烙印。在沙画室,学生以沙为墨、以手为笔,尽情享受沙画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机器人俱乐部,学生学习初步的机器人搭建,迈进神奇的科技创新领域;在“智慧棋趣”中,学生聆听着悠扬的传统音乐,博弈斗智;在“营养小巧厨”活动室,学生在品尝酸奶水果沙拉,并期待亲手制作的蛋挞出炉;在陶艺空间,学生精心拉坯,期待一件工艺品的诞生;“多彩叠瀑”旁,一群手拿数码相机的学生正捕捉校园中的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精彩的作品接连呈现:美丽的丝网花栩栩如生,可爱的树叶剪贴画活灵活现,童趣剪纸形态各异,五彩十字绣引人注目。多彩课程成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我们积极推行选课制度,让全校学生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按照走班制和按需选学的原则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同时实施网格化管理,以年级组为网格单位,实行教学领导分包制度。学习活动采用“三维多评”的评价方式,三维即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多评即三维评价与家长评价的交叉互评。

全校教师都参与了多彩课程的实施。46位教师担任主讲,30多位教师担任助教,协助主讲教师做好课程的授课安排和准备工作。各年级长负责本年级特色课程实施的统筹安排,4位业务领导分别负责不同特色课程的管理工作。学校要求将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化,年级长对本年级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进行细致检查,分管学科的业务领导要进行深入指导与监管,做到次次有落实、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反馈、阶段有成果,并将课程的实施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以有效激励和保障课程的稳步实施。

秉承一切资源为我所用的原则,学校将家长资源也纳入课程开发体系之中。我们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面向全校学生家集具有一定特长或是才艺突出的志愿者,走进校园传授才艺。经过学校的精心选拔,熊英、王书芬、陈国旗、范惠荣等六名家长凭借出众的特长及对教育的热心,作为志愿者代表当起了特殊的教师。在各位家长的努力下,一抹抹新“多彩”出现在大家眼前。所有这一切,都有效转变了课程功能和学生的成长方式,丰富了以往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家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都进入了课堂。而最终改变的,则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第4篇

一、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着力提高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试验区成立20年来,金沙县在生态经济建设上不断探索,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进,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把抓好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好。历届县委、县政府一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的实施为龙头,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退耕与吃饭的问题,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二是招商引资发展生态经济相关产业,抓住中德财政合作贵州省集体林区森林经营与社区发展项目的机遇,成功引进德国援助项目,实施石漠化治理与开发工程。三是激励群众积极参与造林工程。采取鼓励干部职工领办、创办等方式加强造林工作,激励群众利用荒山荒坡培植果园、建立中药材基地,致力于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涌现出高原林业合作社,板桥、普安、青山马脑石等一批集生态建设与增收致富为一体的示范亮点。四是先后完成和实施了《金沙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体规划》,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炼铁厂、小硫磺厂、小造纸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了对煤矿、火电厂、黄磷厂、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搬迁、技改力度。五是坚决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大力实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县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由1988年的33.7万亩、18.9%和69万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4.2万亩、38.4%和32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粮食-人口”的协调发展,并成为全省首批绿化达纲县和经济强县。同时,全县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亿元,增长20.73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178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69亿元,增长35.55倍,翻了五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387元增加到2007年的2930元,增加2543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到了有机结合,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经济是金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金沙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金沙经济高位运行,生产总值连续5年增长超过了10%,财政收入增长超过了11%。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90%以上是依靠煤炭产业及其拉动效应,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金沙目前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开发,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煤炭资源开发仍需消耗大量坑木,这对森林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所以,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替代支柱产业,综合利用煤矿资源,走节能高效的生态经济道路,是金沙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第三,金沙经济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如板桥村的立体生态农业,其经济增长方式已由原来的单纯农业发展成为多种成份组成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立体生态农业,还带来了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新的增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三、生态经济是构建和谐新金沙的必然选择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社会,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最基本的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因而,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通过试验区20年来的探索实践过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生态经济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下的发展误区,毕竟大自然无法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我们应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去规范发展行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变。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些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我们将结合金沙实际,不断解放思想,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生态林业、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尽快取得新的突破。

第5篇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日益走向衰落,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动能转换期,一些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开采、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正遭遇最严峻的衰退周期。资源型城市如何从衰落中重新振兴,或者避免走向衰落,各省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下面以江西省萍乡市、新余市的转型发展为例,总结其典型做法与经验,为我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萍乡、新余和我市的相似之处

(一)地理区位优劣势相近。一是萍乡、新余系江西省西部和中西部的地级市,与我市一样都不靠近沿海,均属内陆三线城市;二是比邻(融入)中心城市经济区。萍乡比邻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区,新余跻身鄱阳湖生态经济城市群、我市是沈阳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

(二)人口、GDP规模相近。萍乡市人口187万,新余市人口120万,我市人口152万,均属100—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十以来,GDP累计总值萍乡市为5071亿元,新余市为5474亿元,我市为5320亿元,生产总值相近,增速相近。

(三)均为资源型城市。萍乡是因煤而兴的城市,曾经有着“江南煤都”的美誉,2007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新余市是国内著名的以钢铁为基础的老工业城市,201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是驰名中外的“煤铁之城”,上世纪九十年代煤资源枯竭后,形成了“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

(四)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萍乡市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处,省市重点保护单位67处,著名风景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于一身,有南方罕见的十万亩高山草甸和众多瀑布群;萍乡义龙洞被誉为“天下第一洞”。新余市著名风景名胜有仙女湖、仰天岗森林公园、孔木江湿地公园等,其中仙女湖景区流泉飞瀑多,动植物种类繁多,乔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2002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仰天岗森林公园山谷幽幽,怪石嶙峋,翠竹如画,有诸多巧夺天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我市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其中著名的有: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高句丽山城;亚洲最大的天然溶洞——本溪水洞;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顶铁刹山;国家森林公园——关门山等,集山、水、林、泉、洞为一体,素有“燕东胜境”之称。

(五)都在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2008年萍乡市全面实施转型战略,萍乡“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充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重点打造冶金、机械电子、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十大接续替代产业。新余因钢设市,缘矿而兴,2011年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大力培育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和钢铁深加工产业“三足鼎立”产业格局。2009年,本溪市委、市政府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沈阳经济区“双重国家战略”,从总体上对本溪未来主导产业发展和城市内涵特征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物医药、原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建设“三都”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即建成“中国钢都”、“中国药都”和“中国枫叶之都。

二、萍乡市、新余市转型升级的做法及成效

萍乡、新余分别依托煤炭资源、钢铁资源均有着一段辉煌历程。但当资源日趋枯竭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作为江西省3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两个,面对重重压力,他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城市转型,让百年老城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萍乡、新余两市的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产业延伸与更新的“老树发新芽”模式

萍乡、新余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充分运用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大力发展接替型产业,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进行转产,或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延伸相关的产业工业、拓宽其产业链,大力开发原有资源型产业的新兴产品,并广泛利用新技术进行深加工和精处理,为其原有主导产业的永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萍乡煤矿,是中国代近工业史上的“十大”厂矿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鼎盛时期,江西省40%的原煤、30%的钢铁产自萍乡。2008年萍乡市全面实施转型战略以来,一方面稳定煤炭生产,逐步降低原煤产量,一方面积极致力于非煤生产,狠抓多种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萍矿根据转产发展的需要,坚持老厂技改与新项目建设并重,对水泥厂和矸石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扩建,新建了浙江永庆热电厂和萍乡浮法玻璃厂。其中全国煤炭系统最大转产项目之一的浮法玻璃厂,填补了江西工业的一项空白。萍矿还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出6110型豪华空调大客车、乳化炸药和全自动乳化炸药装药机、客车空调、玻璃钢冷库系列、FBT系列保温涂料、402不锈钢焊条和557特种焊条等新产品,由于科技含量高,质量好,为企业赢得了信誉和效益。近年来,萍矿相继组建了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源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厂)、安源管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子公司。开创了科技研发、承包工程、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劳务输出五项业务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萍矿为企业转型探索了一条出路。

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钢铁企业。2010年,全球钢铁企业产量排名36位,国内排名16位。船板的产量、市场占有率 2007 、2008 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自2011年开始城市转型之初的 “新钢独大”,到现如今配套企业聚集,新余在打造传统产业高地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新余着力做好做强产业链文章,全力推动钢铁产业招商和下游装备制造产业据商,引进冷轧钢带、汽车零部件、特钢精深加工等配套项目,让旧动能焕发新生机。2017年全市新签5000万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项目33个,签约金额106亿元,投资3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宁夏锦绣物流装备项目、投资10亿元的联天桥梁钢项目、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项目等一批优强项目接连落户。 钢铁产业已逐步改变了“新钢独大”的局面, 形成了以新钢集团为核心,百余家钢铁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2017年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20亿元。

(二)引进新兴技术及产业的“另起炉灶”模式

萍乡、新余两市经济转型,在保留原有主导产业“根基”的同时,也注重植入新兴产业的“血液”——发展替代型产业,即与原有的主导产业不同,重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1.依托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发展新兴产业、无烟工业。萍乡经开区、新余高新区作为两市经济发展主战场、对外开放主平台,始终坚持全域开放、全面开放,不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十以来,萍乡经开区累计引进省外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95个,实际进资530亿元;新余市高新区已引进并开工170个重点项目,实际引资488亿元,另外引进外资24亿美元。

位于萍乡经开区的江西省长益光电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目前在国内光电行业排名第二,年产5000万套手机数码镜头等产品,已成为华为、OPPO、VIVO等国内一线手机厂商的主要供应商,还远销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是萍乡市经开区2018年5月投产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该公司主营万兆交换机、智能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产品,产品销往国内28个省市区和海外50多个国家。今年预计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000万元。

扶上市、育龙头、抓创新,新余高新区着力打造新动能高地。近几年来,采取创新升级、上市融资、战略合作、集中优势资源等措施,推动以锂电、手机触控、LED为代表的新制造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2017年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6%、40.2%和358.8%,其中锂电产业成为当前新余众多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强产业,锂盐产量占全国、全球的份额分别达到34.28%和17.97%。产业结构的更加优化,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带来的是新产业新动能茁壮成长。目前,新余市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全市现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25家,过5亿元企业4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5%。当前,新余已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深加工、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多元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2.减“黑”增“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环保产业

萍乡市大力推动增绿工程,不断修复矿区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61.9%提升到2017年的66.9%。特别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萍乡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配置了乔、灌、草多种植物群落和园林植物景观,使城市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通过武功山景区、杨歧山景区、玉湖公园、聚龙公园等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城市魅力,迅速壮大了旅游业。旅游收入由2007年不足全省的2.1%,提高到了现如今的10.4%。在推动增绿工程的同时,萍乡通过政策引导、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一批曾经在煤炭行业赚取了第一桶金的煤老板趁势而为,纷纷“洗脚上岸”,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投身于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曾经的煤老板彭建鹏就是绿色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之一。从2006年开始,他主动跳出煤炭行业,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兴办了一家体验式茶场,年产茶叶6000公斤,年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其旗下的“万龙松针”高端茶还入选中国名优名茶名录。2015年竣工投产的格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环保公司,销售收入从当年100万元、2016年的1000万元到2017年3亿元,快速实现“三级跳”。如今,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助推萍乡城市转型的新引擎。目前,全市共有64家节能环保企业投产,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2亿元,利税14亿元。

新余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坚持以最严的标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保家行动”常态化。坚决把好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修复生态治环境的同时,新余市大力发展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提出“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将旅游业打造成全市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适时出台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各县区也相应设立专项资金。2015年,依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成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博览园——台湾兰花博览园开园;全国首个集超自然观光、穴居体验及洞穴养生的溶洞之都——中国洞都开业;亚洲最大亚热带植物园——新余国家亚热带植物园纳客……2018年,受在仙女湖录制的央视七夕晚会强烈影响,新余城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22%,预计全年新余旅游及相关收入150亿元,创外汇收入850万美元,接待总人数1300万人次,从业人员10万人,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的萍乡、新余非常缺乏人力资本,而人才的缺失也限制了技术的研发开拓,进而导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都达不到一般发展指标。所以,萍乡、新余两市在城市转型升级中,深刻认识到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内流以及企业人才的培训,所以产学研合作是其转型的必经之路。

实现产学研合作,首先建立人力资本支撑体系,通过完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除了加强对人才的理论知识教育,更注重了对其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建立企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加大对企业开发研究新技术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了与国际合作,在吸引外来资金、外来技术的同时,注意与当地资源条件的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中小企业与大型国企的合作竞争,整合企业资源,使之转型成更适合新技术开发利用的企业系统。再次,在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领导向功能。

萍乡转型以来,通过产学研合作,连续4届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3年被科技部列为“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全市共有52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为40.5%。安源管道实业有限公司是由萍乡矿业集团安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星河实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现代化企业,投资两亿元。该公司生产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全部知识产权,获得4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美国专利,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并且因其先进性被若为“管道制造业的一场革命。这种管道集钢材与热塑料两种材料的优点于一身,克服了金属管附压不耐腐、纯塑料管耐腐不时压的缺点,具有防腐与环保等综合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市政给水、燃气、石油、化工和矿山等行业。安源管道公司目前在全国钢骨架复合管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二,拥有12条生产线,产品销往除西藏以外的三十多个省市区,并出口欧美等10余个国家。2017年生产Dn600型直管2000余公里,主营业收入150亿元。

位于新余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十分注重产学研之间的合作,2005年成立之初,除与上海交通大学、 南昌大学建成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外,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航空学院、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北京京运通公司等单位组建起战略联盟,共同构筑起光伏太阳能领域的产学研协作平台。2012年,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站,2017年,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签约中科院院士2人,拥有外籍专家和博士10人、国内光伏相关专业博士42人,高端研发人员共计120余名。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博士及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在赛维LDK共同开展技术转化工作,推动了赛维LDK的飞速成长。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江西赛维LDK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制品生产商,2011年实现主营业收入6000亿元,硅片产能世界第一。

在转型过程中,萍乡市、新余市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入赣”、“民企入赣”的东风,扶持壮大电瓷、陶瓷、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萍乡擦亮了“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中国电瓷之乡”品牌。昔日“江南煤都”已经成功嬗变,成为今日之“赣西明珠”。新余市是世界最大的锂盐生产基地和硅片生产基地,虽然近年来遭遇了世界光伏危机,但新能源之都的霸主地位仍不可撼动。

三、对我市产业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树立工业强市理念不动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工业强市”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构建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工业发展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钢铁深加工产业,着眼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钢铁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引进电工电气设备及其它通用设备产品高端化企业,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建设,强化产能释放,树立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理念,拉延产业链和拉近产业群,积极发展工业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提高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建材产业转型升级。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发展复合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二)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统一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定权,形成管理规范的操作流程,搭建行政审批事项网络运行平台,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项目及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有效投入,紧盯重点项目,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夯实发展后劲。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园引制,力争引进好项目、好产业、好机制,努力实现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打破制度藩篱,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真正发挥相关政策及财政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激励杠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实施精准帮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困难和问题,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彝家新寨 民族文化 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彝家新寨”建设的现状

“彝家新寨”建设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实施的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和四川省为支持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政策倾斜、资金集中、项目建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聚集。聚合资源,整村推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彝家新寨。3年来,凉山已建成彝寨新村572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百个整体风貌统一、自然生态相伴、农家特色浓郁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搬进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厨厕分离,太阳能、沼气池、彩电、沙发、电饭煲等生活用具现代化的新居。道路宽敞硬化,水、电、卫生站、“1+6”村民活动中心、公厕、垃圾处理池等公共设施齐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彝家新寨建设与同步推进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化、民居彝族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村美民富的文明和谐的彝寨新村。

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彝家新寨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新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彝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当地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综合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

新居和现代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彝家新寨建设是统筹项目,其资金是按照“国家扶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贷款支持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而来,“四个一点”不一定是今后的固定资金来源。因此,开拓新生产方式,培育可靠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群众富裕文明程度,真正实现建新寨、壮产业、促发展、奔小康。为此,彝区已在新寨建设的同时,把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转化。狠抓劳务输出、特色农林畜产品种养植等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诸如苦荞麦、洋芋、烤烟、蚕桑、蔬菜、水果、特优禽畜等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不少品种已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整体上看,彝区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也不平衡,例如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较好,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受到重视,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应加强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将新寨建设与彝族文化产业化结合,赋予彝乡特色经济产业的文化特质,建成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彝家增收,彝寨可持续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凉山彝区传承保留最好,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导向性资源。彝族历史悠久,其知识、道德、礼仪、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典籍宗教、天文历法等构成积淀深厚、个性张扬、饱含智慧的彝族文化体系,在彝区乡村传承保留最为完整,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能赋予彝区农牧林产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文化特质,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宝贵的导向性资源。应立足市场,选择途径,推动彝区乡村彝族文化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将彝族饮食文化内涵引入食品加工业,推动彝寨绿色食品产业化。彝族酸菜、坨坨肉、千层荞麦饼、火烧洋芋、荞麦茶、杆杆酒等传统美食,是彝族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结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发掘“美食”之“美”的科学文化内涵,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继承、创新彝族传统加工技艺,优化包装设计,打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融合彝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名、特、优”品牌食品,以其文化品位和魅力开拓市场,形成支柱产业。

二是彝族文学艺术体育文化产业化。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艺术体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组织彝族歌舞娱乐表演竞技,丰富游客活动,壮大旅游产业。培养支持彝家学子深入彝寨体验采风,创作彝族文化类的影视、音像、书卷制品,创作戏剧、小品、说克哲等彝族文学作品,提供彝区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形成彝乡文化产业。

三是彝族医药文化产品产业化。医药学关乎村民生存繁衍。彝族长期积累的动、植、矿物药物学知识以及治疗瘴气、虐疾、虫蛇虎豹咬伤、刀枪创伤的秘方、验方、单方,构成彝医药文化。如用蚂蝗吸出蛇毒咬伤处血液;活小鸡配血满草、草鸟、牛膝治骨折;用毛堇菜治刀伤,苦荞面退高烧以及冶肿瘤、克山病、血吸虫等病伤,彝医验方独见功效。彝区所产花椒、木姜、茯苓、桔梗、附子、大黄、葛根、沙参、草乌、黄芹、板兰根等药物,市场需求极大,既可采集,更可规模化种植加工,形成新的产业。

四是彝区红色文化产业化。路经诸多彝寨。铁厂村“会理会议”遗址、“彝海结盟”遗址、普格树是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上记载的节点;倮倮连战士故居尚存,喜德的登相营、九盘营、石梯子,越西的中所、新民、海棠等彝寨都是驻过、红色文化影响深远的彝寨,鱼鲊古渡、仙人湖、水观音、彝海、登相营古堡、海棠古镇风光相映其间;布告、标语、洞史迹珍贵。整合各类资源,可以打造红色彝寨旅游产业,赋予彝区农林畜特产红色文化元素,提升其纪念意义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制作曾招待的结盟杆杆酒、矿泉水、团结荞麦饼、拥军坨坨肉肉等系列红色文化食品,还可以发掘彝族传统工艺,制作赋予红色文化精髓的漆器、雕塑、绣品、银器等系列手工艺品。

五是彝区传统手工技艺产业规模化。彝族有传承久远,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如象征美丽和富贵,具有辟邪、抗菌、祈福之功的彝族银饰;采用酸枝木等纯天然原料,用传承数千年的髹漆手工艺,经近四十道工序制成,彝族特色造型的彝族漆器;彝族妇女用锁绣、挑花、贴绣、勾绣等技艺,在服饰、挎包上绣出形象生动、充滿彝族特色,又能区别出义诺、所地、圣乍地域特色的图案的绣品等,都是“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工艺品。组织农民学习交流各类手工技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势必改变现今彝族手工艺品生产主要在城镇的产业格局,进而成为彝寨的增收产业。

六是彝家新寨乡村旅游产业化。神秘独特多姿的彝族文化是激发人们产生彝寨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选择彝族文化色浓厚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形成彝寨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出彝家新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还可开辟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二是通过体验经济,多样化地展现彝族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彝寨生态生产、民俗乡风、特色景观与休闲、养生、修学、科考旅游链接,开展“彝家乐”、阳光之旅、索玛花之旅,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拓节日文化旅游资源。例如,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点燃火把驱除邪秽,烧虫保丰收,是彝族火崇拜和生产经验传承。还可组织游客参与村寨打火把、歌舞、选美、斗牛、摔跤等活动。四是开发独特的毕摩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神秘文化展演项目。毕摩是“祭师”,彝族宗教仪式组织主持者、文化知识传承者、狱讼中神明裁判的法官,身份奇特,地位崇高,能用“捞油锅”、“端铧口”方法判案,用脚踩、舌舔烧红的铧口、铁练驱邪治病,神秘莫测;毕摩神秘文化表演能增强彝寨旅游吸引功能。毕摩传承的经书祭祀经、驱鬼经、送魂经、创世经,史书《勒俄特依》、教育书《玛木特依》及毕摩图画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原始宗教的典型“活化石”。

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7篇

河南省郑州市国庆中学是郑州十一中学的合作学校,是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一所民办学校。当然,我们希望与其他民办学校一样专门招收品学兼优、有发展潜质、身体健康的应届毕业生,但由于创办历史只有两年,在某种程度上,我校更像是有教无类的普通公办学校,特别是在第一年,当我们正式拿到办学许可证的时候,恰逢本地招生文件付印之时,所以对于报考学生,我们别无选择。这客观上促成了我们必须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课题,思考宽进之后的教育社会化服务,以及社会教育共进话题。

与几乎所有学校的办学努力一样,郑州国庆中学在其创办伊始,就秉承“君临世界,礼驭天下”的办学理念,倡导学生“懂得感恩,心存善念”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毕业生,旨在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为主轴,使其拥有“好性格,高情商”。

然而,光有这些明显有些单薄,我们亟待一种超常规的运作模式来强力地支撑起这一切。于是,伴随着郑州国庆中学家校共建理念的确立,我们启动了办学特色的第一轮追求――借力互联网架构的1.0版。在经过小升初的煎熬,家长与学生共同决定成为国庆中学的一员之后,2015年秋,第一批国庆学子与学校一起,开启了家校办学的崭新时代。

为了锻造一支合格的师生团队,学校从一开始,就建构了众多全新的举措:创建了被命名为“梦群”的网上家长沟通管道,并民主产生了家长自己的管理员,他会作为义工志愿者全程见证教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家长能真切地感悟到教师热爱教育的情怀,了解到国庆中学教师大爱为孩子的高尚情操。

然而,众口难调,在民主的氛围中,沟通快速演绎成了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撕扯不清的尴尬,如家长们会因为餐厅的餐品选择、餐厅人员的服务方式、孩子的饮食习惯等而在家长群里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学校了解后,马上招呼家长群的管理员一起在培训现场商量,大家也开始意识到,家长应该站出来做些什么!经过沟通,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因势利导,家校共建,立即筹备成立郑州国庆中学家长委员会。随后,起草章程,凝聚家长共识,大家一致同意“梦群”里的30位家长管理员(每班产生五名家长代表)就地转正成为国庆中学的第一届家长委员会成员。

2015年10月30日,郑州国庆中学家长委员会正式成立。全体家长仔细研读并通过了家委会各位家召代表(每班五个家委的召集人即负责人)的施政宣言,家委会主任也为这个团队做了一个定义和宣誓:我们是有公益心、无私无畏、有责任和担当的家长;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国庆的所有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所有家长并帮助他(她)们;我们视学校为朋友,朋友之间相互助力前行;我们筑起一道防波堤,为学校抵挡风浪;我们也是一堵防火墙,把危险隔在墙之外;我们还是一个过滤器,为学校除去一切纷扰。总之,家委会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环境,为教师创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之后,家委会的第一个分支――郑州国庆中学家委会餐厅巡检组走上岗位,家委会的工作因此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郑州国庆中学家委会群框架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郑州国庆中学家委会群框架管理体系从建成伊始,就成为互联网时代下飞速发展中的社会化产物,这也是打造国庆中学良好学风和教风所必须的。国庆中学的每个群平台,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推动学校建设向前发展的任务,也演绎出了办学特色的第二轮追求――互联网思维生态的2.0版。

1.“梦开始的地方”(国庆梦群)。这是国庆中学家长共同学习、交流育子经验心得、接受专家先进教育理念的地方,也叫国庆家长梦课堂。除了节假日外,周一至周五,梦群都有家长和专家的线上分享课。家长们在这里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有的把孩子教育得人见人夸,有的走上了讲台,把经验传递给别的家长……这里还是国庆家长共商校事的地方,不管对与错,自家的事大家议,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解决问题是关键,心系学校发展是责任。

2.“国庆圆梦群”(家委管理群)。这里是家校共建的策源地。学校的线下活动,教学以外的事情,在这里凝共识,先发动,再论证,最后带领家长们共同完成。家委会家长是火车头,和各班家长一起在各班班群里议班事、论班情。虽然班级小,但整个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的好坏,都和每个班群建设的好坏息息相关。

3.“国庆追梦群”(讲师团群)。这里是国庆家长讲师的摇篮,也是他们的黄埔军校。经过学习,讲师团群里的家长们个个都很棒。

4.“国庆筑梦能量群”(家委梯队群)。这里的家长时刻准备着成为家委会中的一员,把自己的一份责任和担当献给家校共建事业。

5.“国庆志愿者群”。这里有家委会家长和其他家长,他们都是招之即来、来之能上、表现出色的志愿者家长们。

6.“国庆梦创意群”(国庆家长生意交流群)。在这个群里的国庆家长,有做生意和开公司的,也有体制内的,大家都因为孩子建立起了信任,架起了贸易的桥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国庆中学各群的建立,为家校共建插上了翅膀,使其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国庆中学家委会正乘着家校共建的东风,规划着学校的未来。“梦群”线下两次培训课顺利举行;由家委会协助,郑州国庆中学顺利举行了第一届亲子徒步二十公里拉力赛;通过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每年举行的校长峰会和全国母亲论坛,家委会和家长们成为会务志愿者,他们从中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成长;在国庆中学的招生中,也少不了家委会和家长们的身影……郑州国庆中学的家校共建,正在以不同凡响的声音,奏响社群办学的协奏曲。

众筹共进

如果说国庆梦群模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家校互动模式,那么从办学的本质而言,家校互动生态无论是从其出发点还是从其回归点考量,都离不开学生这个最核心的元成长境界的达成。因此,我们继续出发的下一个节点目标,就指向了学生生活。此目标我们称之为基于现代成长生态的3.0版。

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的邹越院长曾根据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教育的“六大缺失、两大空白”,即感恩教育缺失、责任教育缺失、诚信教育缺失、理想教育缺失、情感教育缺失和礼仪教育缺失,以及性格培养的空白和情商培养的空白。国庆中学根据以上短板,专门设计了德育方面的教材,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国庆家委会在帮助学校净化环境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1.遴选校长。由于国庆中学需要一位懂教育,执行力又强的校长,所以家委会积极参与校长的遴选。经过面谈、交流和比较,大家一致认为有“治薄校长”之称的全国十佳中学校长贾建设符合国庆的育人预设,因此说服其他家长理解这位“冷面”校长,大力配合贾校长导入“引领式教学”。事实证明,一段时间以后,理性的课改立场赢得了课改一线实践者――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学校课改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2.三省教育。“三省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规范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小事抓起,从端正生活习惯入手,为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而设计,从课堂“三省”到交往“三省”,从餐厅“三省”到寝室“三省”,从卫生“三省”到家庭“三省”,从公交“三省”到旅游“三省”……都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轻重缓急,灵活地设置德育目标。

3.评议教学。要让家长理解学校,首先应做到让家长了解教学的艺术特质和科学严谨,以及当下教学掣肘的内因所在。因此,在家委会的主持下,家长轮流有序地介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听课、磨课、评议、建议……仅从听课这一环节来说,家长就经历了从单纯地听感觉、听印象,到体悟设计、感知个性,再到把控学科的认知阶段,随着家长越来越懂教育,家校的沟通和谐度也越来越理想,彼此的理解和善意的提醒(帮助)就成了新常态。

4.主导招生。招生不是学校的事吗?这种想法在国庆中学就落伍了。在家委会的主持下,招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家委会的主场,也成了在岗家委们提醒潜在新生家庭了解教育(不只是了解学校)的开始,家委会也因此成了帮助学生家庭系统思考学业成长的最佳辅导员。学校则可以藉此安心教学、专心育人、开门办学、坦言成长……太多学校所期待的良性环境在国庆中学得以率先实践。

5.诚信考试。学校领导以及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平时诚信学习,考试时诚信考试,进入社会,国庆的孩子个个都是讲诚信的人。在诚信考试启动当天,签名布上写满了教师和学生的诚信签名,也许在别人看来,一切皆不可能,但通过几场考试,谁也不会再怀疑国庆的诚信考试是虚的。

物联网思维将改变教育的边界构成

国庆中学的模式并没有止步,其本质是对事关新教育成败关键之一的学习生态的完整思考和系统规划,乃至先行先试。国庆中学正在着力筹谋时代共进的4.0版。

一方面,今天的教育不再只是魇谥识那样简单,不再只是培育成绩那样单纯,简单复制、一种模式的教学管理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人才观。用刘党生老师的话说,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在他们系统地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一定不是今天的课堂、教材、知识内容所能预见的。这就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教什么”和“怎么学”两大挑战。其中,“怎么学”的命题,也不单指师生,更包括了家长和社会,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重新定义社会成员中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相关利益群体,必须实施家庭主要成员(通常是父母)与时俱进的再学习、(与子女的)同步学习、终身学习等。家长群体有其特定的纯粹性特点,属于少受功利干扰的公益群体。如果能在这个人群中注入某种学习设计,其效果会因为子女监督、共同关注、平等坦诚的氛围而延伸出成年人之间日渐稀疏的交流、交际和学习,所以合理规划这类社群,能促成社会化学习交往的新境界达成。

第8篇

人的生活和动物的生存是不同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人不仅需要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中,还需要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里。人通过自主的活动来构建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心生活,完善与外界的联系,完成作为“人”的意义。因而意义世界的建构对维持个体与社会的生命存在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生活,究其根本就是追求人生意义的活动。一方面,意义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有机构成。生活世界既是事实世界又是意义世界,是两者相互联结的世界。生活的意义负载于生活的事实中,离开了生活的事实和实际的生活过程,生活的意义就会成为虚妄,这样的“意义”也是无意义的。另一方面,任何生活事实都是被打上意义的烙印的,生活的事实总是在生活意义的展开中实现为事实的,人也总是按照他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设定来营造现实的生活活动与生活关系的。[2]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部分。人不仅需要活着,而且需要活得有意义。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一系列的关系准则: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等等,其中包括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规范,这可称之为道德准则。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3]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缺乏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便是畸形的、虚无的,是永远也达不到目标的海市蜃楼。可见,道德的价值与存在取决于生活,道德教育的存在自然也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人的精神生活,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类的价值关怀,不仅要体现于人的世俗世界,更要体现于人的意义世界。“在当今的学校中,人文学科的萎缩,德育、美育的被放逐,或者它们也变质为纯知识、纯技能学习的领地,这些都表明意义世界在教育阵地的塌陷,教育成为‘无意义’的教育。远离了意义世界的教育,也就从根本上远离了生活,因为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没有意义的生活也就只能是动物式的存活了。”[4]大学生作为道德的存在,其最鲜明、最生动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的道德生活,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高校德育只有致力于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里,使其圆满生长时,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

二、生活本身是德育的源泉

道德与生活原本是一体的,道德源于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5]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的浸染之中,大学生的德性的发展和他的生活一脉相承,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德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德性。“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6]生活世界是创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保证。所以,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离开了生活,道德就成了空虚的原则和僵死的规范;离开生活谈德育,无异于“岸上教游泳”。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在一起这个历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它扩大且启发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使我们负责言论和思想的准确、逼真。”[7]生活是生命充实与展现的过程这里的充实与展现理所当然地包括道德的充实与展现。大学生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习得作为德性历史积累的规范,即“拥有德性”。同时,大学生的“德性”又必须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亦即“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从本质上说,生活乃是教育的根基,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也才能造就出自由的人。日本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倡导者金井肇博士更是明确地指出:道德关涉所有人,关涉所有人的生活,没有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道德。因此,道德和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求高尚而脱离生活现实,道德应该被作为人类生活的现实问题来予以对待;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立足于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现实来思考人与价值的关系。事实上,作为道德教育内容项目的诸类价值均与真实的人的多侧面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相互关联。我们应该根据其关联的性质,明确其价值与学生心灵衔接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德育的应有状态。生动活泼的德育就会由此而产生。[8]

三、德育生活化的路径

德育不单纯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应设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思想“碰撞”的教育活动,并让这些“碰撞”去产生它必然的效应。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德育;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就是生活。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外国好的经验,着力改变文本式的德育课程,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让生活成为一本活的、立体的教科书。

1.引领学习生活

教师应寓德育于学生的学习之中,设法把积极、主动、科学地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时的快乐和美好的精神享受,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转“智”为“德”的目的。(1)引导学生适应性学习。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一些学生来到大学后不适应环境,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督导、心理上的疏导、成才上的教导,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2)引导学生健康性学习。应向学生介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解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的学习障碍问题,使教师的“教”通畅、活跃。(3)引导学生习惯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它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能按照自主化的程序进行;在现代群体学习的形式下,良好的学风是维系学生高效学习和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风能形成动态平衡、朝气蓬勃的“生态群落”。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4)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科学性学习,是实现学习目的,取得学习成果的桥梁和手段。“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此,高校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促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

2.指导交往生活

“德育不可能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9]交往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是德育发生的重要前提,是德性发展的动力和内在因素,没有交往的德育无法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生活存在一些问题。(1)功利性: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2)封闭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3)冲动性:对生活中发生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4)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实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成为“自由人”。

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学生人际交往活动培养其道德信念。高校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1)专家授技。高校德育工作专家应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一是交往的选择性。“道不同,不相为谋”,同学之间在交朋友之前,应进行甄别,有所选择。二是交往的原则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贵在团结和睦,但不应盲目附和,对原则性的问题,应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三是交往的吸引性。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吸引人的才能。每位学生都应努力提升能使别人欣赏自己的才干,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吸引力。(2)部门力抓。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开展学生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培养和锻炼交往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同学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逐渐克服不良习气。针对大学生存在交往困惑或障碍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小组辅导,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在编好的心理剧中扮演角色,或在生活中“扮演”与原来性格不同的角色。上述措施,能促使大学生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

3.重建新的日常生活文化

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经济变革、文化转变无不与之相联系,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之上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正确的选择。(1)从超越的角度去构建。要超越消费主义制造的各种精神幻象,超越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引导与操纵,始终以批判和建构双向互补的姿态介入,并以大学生特有的情怀重构生活观,引导大学生克服将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单纯满足感官享受、消遣娱乐以及纯感性化或欲望化面对人生世界的消极心理。要发挥德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作用,引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认真细致地体验和观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深厚感情,并深深扎根于这片创造新生活来源的广袤土壤,汲取各类营养,让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让学生从那些每天都见、每天都经历的事件和日常生活场景中提炼出高于世俗生活的精神。(2)从艺术的角度去构建。要教育学生将艺术的精神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作艺术品一样去创造,使日常生活情趣化、个性化、纯净化、理想化,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完美的自我,成就理想的人生。通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使其超越物欲,忘记一己之得失,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对周围事物美的发现和创造中,使人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恢复和保持个体性格的多样性,从而保持人格的完整;引导学生能够用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审视社会生活环境,特别要对令人目眩的生活时尚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明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本身当作改造的对象,不断将生命活力灌注到生活中去,使它理想化、美化,实现“日常生活非日常化”的飞跃。

4.在生活化情景中渗透德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10]高校德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因为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具有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所以,高校德育也就有了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即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强调情感体验和知行统一。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准,衡量道德教育成败的根本尺度,就在于道德实践。只有“知行合一”,注重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现实境况,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影响他们,道德教育才能成功。因此,高校德育必须把理论讲授与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在生活实践情景中,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种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验,促使他们实现从理解规范到践履规范的转变,最终帮助大学生达到对自己合理的内在控制。

5.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等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和形式主要有: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行为操练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表演竞赛活动、信息交流活动、竞赛参与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讲演辩论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等。高校要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德育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高校应设法使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自然化和情境化。这要求教育信息的输出应融于一切动态和静态的“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校园文化之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从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体现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的痕迹,注重创设情景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达到深有感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去完成。这样,就能促进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相长。

6.在社区生活中渗透德育

随着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的冲击,高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确选择和吸收与之相适应的认知行为模式、道德标准、文化和价值取向,本着参与、交流、服务的原则,给学生更多的生活维度、更多的德性发生的语境。开放的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然。开放的校园应充分体现社区性,应拆除隔离德育与生活社区的围墙,以高校为核心向周边社区辐射,以其人文与科学的优势向生活社区蔓延、向社会蔓延,将社区纳入学校的视野,拓展学生生活空间,开阔高校德育新视角。面对生活,学生理应去思考和感悟,去探求自己究竟能给别人带来什么,给社会添加什么有价值的内容;面对生活,学生理应去运用所学知识透视人生百态,领悟生活之美。社区与校园的良性互动,将使高校德育落在生活的真义中,这也是高校人本性德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4]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9.

[5]戈登·德莱顿,珍尼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6.

[6]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5.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54.

[8]金井肇.道德教学的基本结构理论[M].东京:明治图书出版社,1996.12—13.

[9]赵保红.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0]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3—94.

第9篇

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创办民办学校的成功者,西山教育集团的张文彬算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张文彬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学校取得的成就及发展规模,而是在于他不断地探求中国民办教育的新思维,渐渐地悟出了“如何办教育,如何办好教育”的“真谛”,他有远大的抱负,他也在思考和追问现行体制下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他强调民办教育要适应“市场规律”,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文彬坦言,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其成长经历正好说明,他不仅是一名教育家,更是一位实业家。西山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办学上所体现的新思维,已经引发业界的极大关注。

“教育营销”的核心是智慧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让人毫不怀疑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所具有的浓厚的公益性质,它是神圣而高尚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民办学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以“市场营销”的理论来指导学校行为,将教育视为一项产业,使西山教育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探析西山学校的巨大成就,观察张文彬积十年之功,深谙“市场营销”理论之精髓,便不难发现,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教育营销”决策力量的推动作用。

西山学校只是从当年租借来的几个破营房和二十几位师生共同发展而成的,到如今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在自己的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西山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民办特色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是政府投资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公有制,由于社会教育需求大,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就必须引入市场因素来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穷政府办大教育”所凸显的矛盾已日趋激烈,国家因此制订相关政策扶持民办教育,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时间,民办学校遍地开花,西山在此背景下得以创办。

社会需求是一切营销的基本前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大批武打影视形象如“霍元甲”、“陈真”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极大影响,并因此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张文彬于1994年,怀揣着“国际武术散打邀请赛冠军”的头衔只身从温州老家来到福建,经过多方考查,选择了福清南少林遗址的西山脚下创办了旨在培养武术人才的西山武术学校(西山文武学校的前身)。

市场定位的准确,使得学校在最初的三年便发展到了800多人的规模。时至1997年,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文化学习,张文彬意识到西山学校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微妙的变化,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文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随即更名为“西山文武学校”,满足了客户(学生家长)对培养孩子“文武双全”的心理需求,并最终确立了“以文为主、武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模式,与国外名校的合作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意识得到落实,赢得学生与家长认可。

张文彬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学生和家长时,极其注重产品的质量,也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高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西山能够接受优良的教育,让家长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服务意识是西山最大的优势――张文彬时刻提醒他的员工,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医疗健康服务;还要为家长提供选择学校的广告宣传服务、上门咨询服务以及入学后的迎接新生服务……西山很多学生节假日不回家,不少家长甚至几年不曾把孩子接回家。西山以优质的服务把校园变为学生们安心学习生活的家园。

西山“一切为了孩子”与“创办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的宗旨和决心也不断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树立了对西山的品牌忠诚度。从这一点看来,西山无疑是成功并且是值得同行借鉴的。

“怪圈”“孤岛”“生命线”

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也应运而生,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西山学校的成长历程中,首要的矛盾是生存的问题。包括西山在内的众多民办学校曾一度陷入这样的“怪圈”:要生存就必须有钱,要有钱就必须多收学生,要想收到足够的学生就必须放低对生源质量的要求;放低生源质量的要求,就意味着失去办学应有的社会效应,没有足够的社会效应又吸引不到足够的生源,最终无法生存……这是环环相扣的多米诺骨牌,碰倒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满盘皆倒。因此,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陷入到生存与办学两相矛盾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期间,西山应该如何跨越这一发展瓶颈?如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张文彬从根本上树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足够的生源。西山作为一个大型的教育集团,必须遵循学校的科学管理,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更需要高品位的办学目标,因为它直接面对的不是行政,而是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抢占商机的往往是名牌产品,因此,西山学校在扩大参照体系,把自己放入整个教育潮流中准确定位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仅仅囿于民办教育的“孤岛”,亦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或者单独地为了赢利。张文彬说:“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校办成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极高的社会声誉的名校,才能进一步扩大生源。”

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家长更广泛地参与到西山学校的教育中来,给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的管理者们面对如此情况,往往顾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显得底气不足。因此,西山学校与大多数民办学校一样,有着普遍存在且令人头痛的“恐家长症”。 张文彬一再强调学校要有“一切为了孩子”的明确办学目标,完全、彻底、服务的意识、机制和正确科学的管理,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此外,校方也应该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学校的工作思路、努力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正确利用家长的力量,争取家校共同管理。

生源是西山学校生存之本,师资力量是影响生源的最重要因素。对学校而言,教师质量永远都是“生命线”,在教学质量上占尽优势的学校才能成为名校,才能吸引跟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回顾西山的成长史,即便是在教师紧缺的非常时期,学校仍然大力支持现有的教师花一定量的时间再进修,提倡他们搞教学研究,西山学校也正因此培养了教师的职业生命力。坚持不懈的继续学习和有的放矢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此即张文彬所说的“用事业发展来磨砺、激励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这样,西山在如此背景下保证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维持了较好的口碑,学生们纷至沓来,生源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避免了因为遭遇发展瓶颈而一蹶不振。

“三四六理论”彰现“办学理念”

2003年开始,西山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联合办学举措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关注,并且着手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教育机构、团体的合作。

据张文彬介绍,西山学校的学生从小就能享受剑桥、北大的教育资源。2003年,西山学校先后与加拿大剑桥国际学院及北京大学附中/附小签订联合协议,成功将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引到西山学校来。同时,西山学校也积极开拓国内外交流合作的空间,先后吸引了英、法、日、美、新加坡、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文化、武术团体来参观访问,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学校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背后,张文彬坦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灵魂式的核心框架,它是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在大方向上引导学校的发展。这就是西山学校成功的保证。“简概括说,我们的办学理念的基本内容就是‘三个关系’,建设好‘四支队伍’,培养好‘六个意识’”。

摆在张文彬面前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粗放型发展与集约型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张文彬认为,西山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但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公办学校一样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信守承诺,合理经营,坚持以民为本,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长久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 张文彬很肯定地说,“还有,别看我们办学投资力度大,但我们西山不是盲目做大,我们走的是集约型的发展思路,重视质与量的统一,把学校的发展置于理性运作状态,统筹办学规划和加强学校管理,注重发展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03年,国家教育部举办“教育创办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高级论坛,张文彬特别强调了西山学校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他从学校运作的各个重要流程分别阐述了如何建设“四支队伍”的思路:首先是通过开展名师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在于精心选配各类人才,组成一支以政教部门为首的班主任、生管老师为核心的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与全方位服务相结合的教师管理队伍,组建好专司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及保育保安工作等职能部门;再次是要有一支爱岗敬业,善于交际,训练有素的专兼结合的招生队伍,这是学校生源之所系;第四个是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开源节流,一方面努力拓展创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加强管理,杜绝浪费。这样才能降低教育成本,从而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意识”很重要,张文彬阐述了他的“六个意识”,他认为市场、人本、质量、服务、法制和安全的意识无一不关系着西山学校兴亡盛衰。“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而民办教育尤最” ,张文彬认为他的理念绝非空洞之词,其内涵都体现在他日常的言行中,即“三四六”理论。

教学改革构建“生态型课堂”

2003年,西山高级中学的陈敏生同学以608分的成绩一举夺得福清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他说,除了自身的勤奋之外,母校的教育特别是课堂上的学习让他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西山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甚至苛求。张文彬说,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建立一支真正读懂国家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树立新课程观念,领会教材意图,结合不同的环境和教学条件,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改革探索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事实上,课改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内在驱动力的激发的程度,它有利于课改优势的凸显。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所以西山学校的课改重点是从课堂抓起的。学校意识到,课堂上要讲究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的、跟主题无关的游戏、表演。教师授课前精心准备,剔除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在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他们自己体验、探究获得知识,实现有效的教学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充满生机活动,构建生态型课堂不容忽视。张文彬认为,评价一堂课,要看学生的“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不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是不是有效的教学等。

在教学课堂之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在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西山学校的教研制度一开始便围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着手建立,效果颇为显著。这一方面,教师们的努力有目共睹,他们以团队的精神形成合力,排难解惑,达到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效果。“周六教研日”的约定俗成,为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提供了载体,通过教研日这一平台,资源得到共享,共同提升了西山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

陈敏生同学始终认为成功和自身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教师的勤奋与努力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帮助力量。课程改革的对象是教师,所以教师们的“勤”也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授课,也要勤听课,多与其他的授课老师交流探讨,从而共同进步。此外,教师们的勤想勤写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更广泛地参与交流合作。张文彬最看中的一点是“勤评”,就是大胆地评价学生,创设多种评价环境,评价学生,即时评、课堂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宏观上看西山学校的课程改革,那是现代教育必然的趋势,只是西山作为探寻办学教育新思维的急先锋,比别人快了一拍,展现了目光的独到之处;微观上观察,西山校园里、课堂上所洋溢着的和谐教学氛围,莘莘学子正在这所不断向上的学校里快乐而努力地学习,一步步走向他们心目中的“北大”。

第10篇

一、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1.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相类似,走的是一条低成本的发展道路,其快速推进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巨大压力之上,并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与增加物质投入,在带来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使得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渐削弱,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发展问题。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在统计意义上已经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正式进人城市主导型社会。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变,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会达到10亿左右,城市数量将达到1000个左右。中国城市发展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及外部环境等各种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但低水平、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科技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促进城市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新 兴绿色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来看,对中国城市而言,支撑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可能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是否丰裕,而在于城市是否具有不可复制的知识优势和创新资源。将科技创新作为整合和转化区域优势的主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成本,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经济,实现从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红利”的低水平“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和信息的高水平“创新驱动”,将不仅是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更将为城市长期可持续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2.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经济体系中的贡献与作用。在全球^市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一般都是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于全球城市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空间单元,对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升级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往往能够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和拓展优势领域,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创新功能,在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继续减缓,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巨大压力,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紧迫,世界各国城市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全球城市已经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中国城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加快创新驱动,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提升既能反映中国城市竞争优势又能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的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科技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凸显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系统工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应该是城市创新主体在特定的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中运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对中国城市而言,要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必须立足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以人为本,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良性互动,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服务,开放合作,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和自身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分层次、有分工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能够支撑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具体来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核心所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们通过密切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企业是科技创新需求、研发投人、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最重要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雄厚实力,是知识创造的主要来源,发挥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区域知识扩散的辐射作用,是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力量。而无论哪一类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主体能否有效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人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科技发展依靠人,科技发展为了人,是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二是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必要条件。政府和市场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挥着为创新活动提供基本环境和条件的作用,这些环境和条件是科技创新活动必需而又难以由创新主体自行解决的。三是专业服务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城市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昂贵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人,但单纯依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并不必然产生城市创新成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专门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的专业服务不仅能够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支持,还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有效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和提高科技创新投人的质量,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优势,实现“资源静态”向“服务动态”的提升,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四是开放合作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基本要求。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包括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开放、相互合作,也包括不同城市区域间的互动合作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密切交流。城市只有以开放的姿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融入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中,协同创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通过频繁和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提髙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五是城市科学发展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要求,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城市科技创新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获得了多少技术,而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加快城市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切举措,最终都要使创新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城市、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民生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

三、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路径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落实中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需要立足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路径,通过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全面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切实举措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1.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人才资源是城市创新的灵魂。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应积极改革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科研投人重“物”轻“人”的理念,要髙度重视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从物质资源支撑为主向人力资源推动创新驱动转变。以重点企业、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项目为依托,培育有利.100?于城市科技创新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专门性人才,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最大限度激发创业者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并把城市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科技创业的产业导向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规划紧密衔接,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科技人才弓I领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尊重企业、科技机构、高校科技人才的价值追求,探索科技要素资本化,积极做好政策、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重点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收人与业绩合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人才回报机制,切实解决人才的收人待遇、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完善人才开发、评价使用机制,完善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配套体系,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2.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是发挥城市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总体上,中国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导向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人、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创新友好型政府,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和创新导向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实施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城市企业或个人提供创新发展的稳定规则和预期,特别应重视发挥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弱化传统体制“重国有、轻民营”的惯性影响,加大对民营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公共采购驱动创新产品需求,通过强制性标准设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以政府推创新向以市场促创新的转变。同时,积极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目标实现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科技经费投入与绩效评价体系。此外,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隐性资源,是各项创新活动的土壤,是提升城市创新综合实力的内在基因。

3.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科技经营机构、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应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城市科技资源配置上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城市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产业资本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技术资本化、投资多元化、分配要素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为适应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需求,应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一方面以城市政府引导基金等发展为重点,创新财政投人方式,提高政策资源运用效率与质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放大作用,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或载体;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国有资本支持或参与重大技术研发和重要产业的投资,放宽行业准人门槛和管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聚集参与城市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包括城市科技创新活动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4.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20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知识型人才的高流动性、知识和技术外溢、风险投资的发展,一些美国企业开始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向全球搜寻技术创新来源,多方式、多目的进行集成创新,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城市协同创新能够跳出区域抓创新,跳出部门抓创新,使科技与经济、产业、金融等相互开放融合。中国城市应促进区域城市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完善城市经济圈和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之间创新要素合作与产业创新协作,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网络化的协同格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城市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发挥不同城市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效能,实现城市间创新要素和创新产业的高效流动与优化布局。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有实力的城市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国际化的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国际并购获得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城市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创新联盟为载体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性技术预研、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⑷。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各行业的技术供给普遍趋于多元化,各种国际研究机构、独立技术公司都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业务,既相互交流又相互竞争’逐渐改变了一些行业的技术供给模式,城市创新更要突出技术来源的多元化,特别重视同独立技术公司、独立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利用全球所有可用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服务。

5.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行城市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因此,中国城市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与重点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服务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城市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理、公共教育、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髙、带动力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技创新项目,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同时,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构建畅通、便捷、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渠道,把工作重点从支持新产品开发转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从关注单个产品攻关转向支撑全产业链和全社会创新,将科技创新融人城市产业链和城市发展全过程,推动创新成果从产品向产业、从产业向市场发展的过程衔接,有机衔接城市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用环节,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向产品、产业和社会扩展,提高科技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水平,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第11篇

0引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具有创新性强、带动性大、渗透性广等特征,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1]。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13.9%.其中,大数据、第三方网络支付、移动游戏等行业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速普遍在20%以上。在集成电路领域,1-11月集成电路产量1417亿块,同比增长19.4%[2],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和制造业的核心内容,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重点突破的领域,将肩负着重大战略使命。此外,各国学者都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F.Machlup在其书《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首次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2001年DW.Jorgenson研究发现半导体产业促进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3]。2013年JasonDedrick通过对45个国家13年的生产率和投资的数据,发现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对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4]。国内学者王宏伟(2009)通过对信息产业TFP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发现信息产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5]。杨艳红、姚翠友(2010)证明我国信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检验表明两者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6]。李鸣迪(2011)指出上海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极[7]。王惠、崔杰与王树乔(2014)以江苏省2000—2012年信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发现江苏省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8]。王立国、曹白杨(2015)运用面板模型分析比较了中国热点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9]。李向阳(2015)提出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0]。孙红蕾、郑建明(201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信息产业要素作用于苏南苏北经济增长的路径影响和贡献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1]。李晓钟、陈涵乐、张小蒂(2017)从横向和纵向2个层面比较分析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度及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各行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度总体趋于上升[12]。李晓钟、黄蓉(2018)构建了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及其对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3]。何瑾、杜小民(2018)通过对珠海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实地调查,总结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地方财政的扶持对本地信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14]。魏艳秋、淑萍(2018)选取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阶差分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促进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互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15]。纪慰华(2018)指出上海信息服务业总量偏小、缺乏引领性的企业,新业态培育、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应从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完善产业链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16]。

综上所述,国内外大多学者都对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但是具体从信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文中选取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探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1上海信息产业的基本概况

1.1上海信息产业分类

信息產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的组合。由于产业自身的大跨度、多角度、变化快等独特属性,分类标准的制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通则[17]。文中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对信息产业分类标准,将信息产业主要分为信息制造业、信息销售业、信息服务业3大类,信息制造业主要是研制和生产通讯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等的产业。信息销售业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及通信设备等的销售产业,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及信息资源产业等,具体内容见表1.

1.2上海信息产业的现状

建立上海信息产业发展指标(见表2),可知近几年来上海信息产业发展总体呈增长趋势。

1.2.1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信息产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度发展。2015年,上海信息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为总体要求,抓住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启动“中国制造2025”、发展“互联网+”的契机,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新兴经济增长点,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2016年,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为2994.33亿元,大约是2010年的1.8倍,此外,2010年到2016年信息产业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上海市平均经济增速。1.2.2产业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上海市信息产业发展的人力、物力、政策环境越来越得到改善。其中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不断增加,从业人员处于增长趋势,政府也加强重视。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值只有12.33亿元,到2016年已经增加到了117.01亿元,几乎是2010年的10倍。2010年到2016年从业人员增加2倍之多。此外,2017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发展信息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制定总体发展思路、培育骨干企业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实施意见。2018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的文件,制定了使用原则、支持范围、监督制度等管理办法。

2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1数学模型

为了考察上海市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2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的历程分析,关联度越接近于1,表示2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大。灰色关联度分析步骤包括序列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等[18]。

计算过程如下

2.1.1确定分析序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设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分别为

x0={x0(k),k=1,2,…,n}

xi={xk(k),k=1,2,…,n},(i=1,2,…,n)

2.1.2变量的无量纲化

以保证原始数据的统一性,便于变量进行对比,采用初值化算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

x′i=xixi1

=(x′i1,x′i2,…,x′in),i=1,2,…,n

2.1.3计算关联系数

ξi(k)

=

mini

mink|x0(k)-xi(k)|+ρ

maxi

maxk|x0(k)-xi(k)|

|x0(k)-xi(k)|+ρmaxi

maxk|x0(k)-xi(k)|

p稱为分辨系数,通常取ρ=0.5.

2.1.4计算关联度

ri=1nnk=1ξi(k)

2.2三大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于信息产业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以避免重复计算,其并不直接汇总到生产总值中,所以经济增长这个指标用信息产业增加值来代表。因此,文中以2009—2016年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x0)作为参考序列,以同期的上海市信息制造业增加值(x1)、信息销售业增加值(x2)、信息服务业增加值(x3)作为比较序列,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其原始数据见表3.

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计算方法,得到上海市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见表4)。

20162994.33866.73163.811963.79

上海市三大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的排序为x′0&x′3>x′0&x′1>x′0&x′2.可以得出在上海市经济增长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高,为0.8046,其次是信息制造业和信息销售业,分别为0.7479和0.6252,说明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紧密。

3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与GDP的实证研究

从以上分析得出上海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因此基于时间数列运用计量分析方法验证信息服务业与上海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3.1数据来源及模型假定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文中选取上海市1997—2016年的生产总值(Y)和信息服务业总值(X)作为研究数据,由此将回归模型设定为

Y=C+αX+ε

其中Y,X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C,α为估计参数;α为随机误差项。同时为了防止数据的波动给实证分析带来诸多影响,文中分别给Y,X取对数得到LnY和LnX,以此减少原数据本身的异方差性。由此将模型变换为

LnY=C+αLnX+ε

综合整理以上数据得到上海市生产总值与信息服务业的基础数据,见表5.

根据表5中LnY和LnX的数据,利用EVIEWS8得到两者的相关性表,见表6.

由表6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8894,且t值为90.11945,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比较强的相关关系。

3.2实证检验

3.2.1平稳性检验

由于文中采用的是时间序列,现实中时间序列又大多存在非平稳性,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文中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EVIEWS8对LnY,LnX进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ADF检验可知,LnY和LnX原始时间序列数据存在单位根,接受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对原数据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ADF统计值都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拒绝了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表明LnY和LnX在单阶单整的情况下均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2.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可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20]。文中采用EG检验方法对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性进行检验,文中的各序列数据已经通过ADF检验均为单阶单整数据,可对其进行OLS回归,计算出残差,通过对残差进行ADF检验来判断协整关系,残差ADF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对残差的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拒绝原假设,即表明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所以,建立协整方程为

3.2.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上海市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与上海市生产总值是趋于长期稳定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模型中选择滞后期数lags为1,2,3和4分别利用EVIEWS8对LnY和LnX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97—2016年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经济增长不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联系2000年来上海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选择2000—2016年间的数据对LnY和LnX再次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知当滞后期数为1时,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LnX不是LnY的原因”的原假设,即信息服务业的增长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存在因果关系;接受了“LnY不是LnX的原因”的原假设,即上海市经济的增长不是信息服务业增长的原因,不存在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2和4时,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LnY和LnX2个序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当滞后期为3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LnY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上海市经济的增长是信息服务业增长的原因,存在因果关系;接受了“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上海市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存在5%显著性水平下从信息服务业增长(LnX)到经济增长(LnY)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在滞后长度为3的情况下,存在10%显著性水平下从经济增长(LnY)到信息服务业增长(LnX)的单向因果关系。因此,信息服务业是支撑上海市经济发展的较强因果原因,上海市经济的增长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程度较弱,但是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可以带动信息服务业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基于2009—2016年上海三大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上海市三大信息产业与上海经济发展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其次通过对1997—2016年上海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信息服务业的增长能够推动上海市经济的增长。协整回归结果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657,即每当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增长1%时,上海生产总值就会增长0.657%,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市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单向关系,但是其互动机制还没有明显形成,说明上海市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短期内发展上海市信息产业应该注重经济增长环境对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而在中长期应该侧重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

4.2建議

上海市三大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的是信息服务业,且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关联度较大的信息服务业应优先发展,以此带动关联度较小的行业发展,不断改善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根据上文的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以下3点建议来促进上海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关联性,上海市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关联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集成创新。抓住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互联网+”的契机,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云计算和大数据、车联网、智慧应急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拓展空间供给、鼓励创新创业容许试错提升等措施,促进上海信息服务业产业保持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