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08:5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摘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记提纲,每上一节课,把老师在课中教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等记下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每学完一章,一单元,自己来 一次小结,把一章,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些在课本上虽然有,但不系统,复习时不方便,通过摘抄提纲,既方便 复习,也增强记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2、记疑难,同学们在预习时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业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那么上课时必须注意老师讲解疑难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哪怕课堂 上已能解决,但时间一长又可能会遗忘,所以不妨把这些问题作一下记录,复习时多看一两遍,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不少同学把这些总是汇成一本《较难 题集》,从中得益匪浅。
3、记方法,所谓记方法,是指老师讲解范例或习题时,让同学们记住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
4、记悬念,上课时老师有时留下一些总是让学生课后思考,而这些问题也许要经过若干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解决,同学们在看一些课外书时,也可能发 现一些有趣的问题而自己一下子未能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时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得到踏破铁鞋封锁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问题。
一、关注现实生活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应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
操,塑造健康的个性品格,应该具有洞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知本领。
高考作文不仅是在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还在衡量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修养程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而关注现实是提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力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人不去把握时代脉搏,不去紧跟时代步伐,那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空洞无物,无时代特色,也不可能有
新意。
二、注重积累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如果没有材料,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为此,教师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建立起自己的材料仓库,这样才能在考场上随心调遣,就像一位成竹在胸的将军可以随意用兵一样。我们所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这个意思。有人也许会说,高三学习这么紧张,哪有时间去积累材料,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啊。其实,积累材料并不一定非要占用大块的时间,只要有这个意识,处处留心,随手摘记,就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即便是少,也应少而精,以一当十,能在考场上呼之即来,以少胜多。积累材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留心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必须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既要善于捕捉某些具体的细节、生动的形象,又要善于比较联想,这样不仅能积累素材,还能增长才识。
2.阅读摘抄
阅读能增加词汇,培养语感,增长才识,锤炼思想,熟悉写法,激发灵感,所有这些,都在我们积累材料之列(广义)。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方法。读什么呢?由于临近高考,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读大部头名著,可以读报刊和中学生优秀作文。报刊承载着最新的信息资料、最新的语言材料、最新的思想观念,从报刊上积累的材料,是最鲜活、最典型、最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刊繁多,应当有选择,如《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中学生阅读》《作文指导报》《中学生优秀作文》等。读同龄人的作文,有亲近感,也容易学习、借鉴。
只读还不行,有些内容需要摘抄下来,反复去读。摘抄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还可以是优美的词语,以及与写作有关的事例、文章的写法技巧等。
3.消化吸收
材料读过之后、摘抄下来以后,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会如过眼烟云,不留多少痕迹,不能达到在考场上取用的目的。最可靠的消化吸收当属有意识的运用,就是有意识地将积累的材料用到自己平时的作文、日记中去,这样印象才会深刻,才能真正化别人的为自己的。再一点就是要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加深印象,二是在平常运用时便于查找。
三、加强科学训练
对话题作文进行训练,可以从训练文体和提高写作速度两方
面进行。
1.文体训练
尽管话题作文放宽了文体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扬长避短,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文体的训练。原因有两个:(1)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没有文体,不能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来。当考生选定了某一种文体时,文章就必须要符合这种文体的特点。
(2)某个不限文体的话题有可能更适合某一种文体写,不能因为不熟悉这种文体而放弃这一最佳选择,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对文体的
训练。
2.速度训练
每年高考,总有些考生作文未能完篇,或者是仓促收尾,导致文理不连贯,或字数不够,都要扣分;有的是没有结尾,导致结构不完整;还有的甚至连主体部分都没有写出;也有的是刚写完考试就结束,缺少检查时间,导致文中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错误。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因为平时不重视快速作文训练,行文速度太慢;当然也有一些是作文基础太差,考场上根本就写不出来,这就另当别论了。
至于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因人而异,但依据经验,提出大致的时间分配,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有参考价值的。高考时间150分钟,大概语文知识部分需90分钟,作文需50分钟,剩余10分钟检查。作文50分钟,可用10分钟审题立意,进行构思,40分钟上卷成文。因此,平常的快速作文训练当限时在50分钟。
快速作文的训练,一定要及早进行,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有快的意识,养成习惯,形成定式。
以上是话题作文的备考方略,学生可以在写作实践中试着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现代诗教学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4-01
现代诗教学确实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同时很多语文教师认为现代诗并不重要,因为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忽略显得理所当然。但我以为,因此忽略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极大的损失。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读诗的黄金年龄,阅读现代诗歌和学习写现代诗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实现代诗歌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教。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合适的现代诗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恰当引导,是可以教好现代诗的。我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总结出了现代诗教学五部曲。
一、注重现代诗歌的选择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现代诗歌可以说在数量和题材上存在较大问题。从适合的角度看,虽然有《在山的那边》《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乡愁》、《星星变奏曲》等这些不错的诗歌,但是也有《化石吟》《天上的街市》《静夜》《雷电颂》等这些值得商榷的诗歌。适合中学生的现代诗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不适合的现代诗就会扼杀其兴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课本之外的现代诗歌必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优秀现代诗歌。譬如童话诗人顾城的《生日》《安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吕德安的《我和父亲》等。
二、注重创设情境
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很多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音乐渲染、图画表现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走进诗人情怀,感受诗歌中的主题,在教学现代诗歌中可以借助各种适合的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曲和相关的流行音乐等,也可以借助借助各种画面和相关的动画。这些有效手段为学生的诵读和品读添加了催化剂,能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诗歌,走进诗心。
三、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猜读,比如挖掉诗歌中的几个关键词或一两个句子,让学生填充或自己进行再创作。也可以把意象相互替换后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和改变成流行歌曲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种方式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锻炼语感和表达,同时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注重捕捉诗歌中的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譬如,《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学生通过品读,分别感受到了“乡愁的绵长”“乡愁的浓烈”“乡愁的纯洁”“故土的神往”。因此,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怀。
五、注重仿写、改写和摘抄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写和改写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诗歌。仿写和改写的训练中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诗中。另外,摘抄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摘抄一些现代诗歌的名句和经典诗歌,不但能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同时也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式。中国向来有抄书的习惯,这是有其独特优点的,根据实践经验,在抄写的过程能更好理解诗歌,甚至能获得茅塞顿开的感悟。
总之,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写作现代诗歌的兴趣,那么必然将在不知不觉中地改变其心灵,塑造出全新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充分说明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效果却微乎甚微。因此,在当今信息量急增的社会,让学生学会搜索、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势在必行。
一、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
1.创氛围激趣。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快乐,从电子游戏中找到刺激,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无心课外阅读。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如:利用校会、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篇警句或激励性的语言;在教学楼走廊张贴古诗词,构建文化长廊,让学生随时诵读、记忆;还可以举办新书展览,在教室开设图书角,读报栏,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报刊书籍等。
2.树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看的心理。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书的名人名家,讲名人读书的轶事,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3.展成果激趣。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心中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外阅读进行到底。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向大家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谈读书心得。举行读书笔记展等。让学生享受成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既可复述或背诵精彩的片断,也可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2.开设阅读指导课。既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又可以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让同学们认真观摩,投票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并请获得荣誉的作者介绍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利用校广播站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5.开展喜闻乐见的竞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和阅读效率的前提。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还很薄弱,加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阅读计划,使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
2.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而学生的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课外书又包罗万象,良莠不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帮助学生挑选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二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三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书籍,四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五是与习作要求有关的书籍,六是教材中“名著导读”的书籍,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致。根据以上原则,制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建立一个品种多、内容丰富的书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从而有序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和引领。
3.提示课外阅读方法。“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课外阅读个性强,随意性大,自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1)精读:精读就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取精华。新课程标准指定的书目,“初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中规定的书目,教材中“名著导读”推荐的书籍,要求同学们认真细读,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养成钻研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兴趣、习惯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中学生到后阶段就要做到这点,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知识面。
(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等读物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不做细细品味,不写读书笔记。对有启迪的可供参考的书,可以采取这种读法。
(4)电子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适宜地指导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电子阅读媒介包括看碟、上网、读电子书等,花样繁多,丰富多彩,且阅读便捷、迅速。但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视力,选择积极向上的读物。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协助学生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在具体的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
总之,阅读方法很多,如略读、跳读、浏览等,我们要因人、因时、因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享用终身。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读书笔记,加大阅读的积累。如:摘抄,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列提纲,把读物的要点和基本内容整理出来,理清写作思路,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仿写,根据自己对读物的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感悟,仿写其中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断,提高写作能力;写感想,结合现实和个人的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看法和体会,提高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编课本剧等,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要在指导中通过示范、讲评、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课外阅读指导除了兴趣引导和方法指导外,还需要必要的督促与检查,况且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重视家校联系的作用,形成家校一体的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阅读任务才能及时完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产生成效。
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张“家校联系卡”,请家长填写。
课外阅读记录卡
姓名______ _____ 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
记录时间_____________ __阅读时长_______________
读物名称__________ ___ 阅读字数_______ _____
读物类别:
童话寓言 文学名著 科幻小说
卡通漫画 自然科学 流行小说
娱乐杂志 学习辅导资料其他
五、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种种的方法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阅读要求,制定计划,定时、限时阅读,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基本上都在课外,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请教老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工具书,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姿势。好的阅读姿势不易产生阅读疲劳,不会影响视力,不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因此,要教育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
4.培养学生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而这三种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性文章:题目――体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说明性文章:题目――体裁――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文章:题目――体裁――论点(分论点)――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每次学生拿到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5.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也不少,但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的不良习惯有关。因此,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批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通过优美的语句摘抄和片断摘录,博采读物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6.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沙龙、专题墙报或手抄报,读后感评比等。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7.培养学生爱护书报的习惯。无论是对自己的或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都要注意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做到爱护书就象爱护自己的脸一样。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快乐的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新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和芬:《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2]龚建平:《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3]赵海:《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成功》(教育版)2007年第08期。
一、抓积累――读记观悟,丰富素材
1.多读多记,厚积薄发。“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多诵读、多摘抄、多积淀。要诵读古今优秀诗文,诵读美文名著中的经典句子和精彩片段,这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在。诵读美文名著时,要求学生做好摘抄,摘抄时可将材料分门别类。通过摘抄,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素材,还总结了一些写作技巧,譬如怎样审题立意,如何拟题选材,怎样开头结尾等。心中储藏了一些素材和作文的技巧,写文章时就可以拿来用,这样,学生心中有了材料,作文的语言也就丰富流畅多了。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感悟生活,抒写真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并且让学生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意义。其实,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否则哪里来“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题材可写同学的互帮互助,可写自己与家人或老师之间的关心支持,也可以写与不相识的人之间的感人点滴。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伸展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我们要用心去阅读感悟这部书,并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爱与恨,这是我们写好作文的根本。
二、抓练笔――课外练笔,解惑激趣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真实记录下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日记或周记是自己耳闻目睹的记载,往往最能表情达意,用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说话。教师通过日记或周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然后用评语与学生进行巧妙沟通。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解决日记或周记中的困惑,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日记或周记既是一座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抓命题――调动内因,一吐为快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就要根据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另外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自掘题源、自拟题目、自由写作,将胸中的激情倾泻到笔下。教师还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交谈,熟悉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如同进山探宝,会发现大量学生乐于写作的素材,由此搜集拟写的文题,既能激发学生写作情趣,又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自掘题源。
四、抓引导――推波助澜,打开思路
1.相互谈论。有些中学生写作时不善选材构思,话不知从何说起,这缘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全面、不准确,容易忽视主要的或细微的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脱漏、含糊,甚至错误。写作前,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相互口头谈论,通过谈论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补充感知不清楚或遗忘的东西,从而得以明确和完善。教师也可以相机点拨,使学生对事物获得较完整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动笔写作时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写出来的东西比以前丰富、清晰得多了。
2.个别引导。还有些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想法,而是长于深思。对这些学生要个别引导,帮助他们打开写作思路。
3.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让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要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将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
另外,也可以选择范文来引导学生。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能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作心理。
五、抓评改――感性评改,培植写作
1.批文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批改作文时,除了给以必要的理性分析外,重要的还是多做一些感性的评价与鼓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个性之所在,或是一个清新的句子,或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或是一种独到的见解,都要加以肯定,加以赞美。在不断的鼓励和赞美中,学生也会不断得到激励,追求的境界也越高,对作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2.互评互改。首先向学生明确互评互改的意义;其次教会学生怎样互评互改,即作文评改必须遵循的原则,作文评改的范围及批改的方式,作文评改的注意点等;再次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要求。这样连续多次评改,学生不仅能准确记住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学生的作文,他能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3.褒扬评讲。在作文教学中,评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最直接的一环,因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在作文评讲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表扬面要广。对优秀生的作文一定要表扬和推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对一般学生和差生的作文,只要是某一点好,哪怕只一两句好,我们也不妨多作表扬,拿来读,让他们感受到表扬的滋味,增强作文的自信心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每次作文,都只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作文素养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关键词】选择 运用 整理加工
一、精心选择阅读的材料
庄子曾发出如此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上每天出版的图书,一个人即使整天呆在家里读书,直到死,也无法读完。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帮助学生精心选择有价值读物,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首先是经典著作。经典名著是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主食。因为那些可以称得上经典名著的作品,大都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社会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传统书斋生活的平静与安稳已被打破,书香馥郁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也不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和莘莘学子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人们将进入一个彻底的“读图时代”。面对这种挑战,全社会都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是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当代作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权威的认同,或者作品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力求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又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董桥等人的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是“文化快餐”。这里所谓的“文化快餐”,就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区别于那种庸俗,格调低下的读物。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零散时间。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推荐一些品味较高、可读性较强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随笔》等。其它一些轻松、健康的消遣性读物,也可适当涉猎。
二、恰当运用阅读的方式
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浏览,泛读,精读等等。
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读书有消遣性阅读和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调节紧张身心,消除工作和学习疲劳,减轻工作压力的精神活动,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轻松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考虑读物的审美价值。求知性阅读有比较明确的阅读目的,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从而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于处于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阅读应该成为主导。
从阅读的形式来看,一是精读,即按照顺序,逐字逐句阅读,对全篇、各段、各句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是略读,即通观大意,不求甚解,对于无关的内容,可以略去不看;此外,还有跳读,猜读,浏览等等。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整理加工阅读的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时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或抄书人。明代的张溥读书时常常手抄口诵,抄完即烧,反复七次,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可谓读书人的典范。而今天的学子,已经不必像过去那样将大量精力放在抄书上,可是抄书的传统却不能完全放弃。只不过,抄写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抄写应以有用为原则。学生平时从阅读中获取的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的形式要规范。学生通常也有阅读笔记,但大多凌乱不堪,不利于日后的查阅。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时,教师应该做示范解说。例如:笔记的开头应编制目录,附上页码;中间部分是材料的内容,材料的内容大致分为这几类:一是美文摘抄(全文或者精华部分,也可剪贴),二是书海拾贝(主要是摘抄文中的哲理性语句),三是心得体会(及时记录读书的感受)。
中学生积累材料的目的,往往是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平时积累的材料和阅读视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一起,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作文材料库。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笔者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2.推荐书目,使课外阅读教学循序渐进。
当今社会,文如海,书如山。一个人“在势固不能尽读,在理也不必尽读”。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审慎地选择读物。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说:“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你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于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
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教师应坚持两条基本的原则,即经典性与前沿性。对于经典性的作品,要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基本的篇目,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保证。划定的这些作品,要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可以用“注释引导”的方式扫除学生读文过程中的障碍,帮助学生阅读,而不应该“改编删译”后让学生阅读。因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不仅是吸取精华的过程,也是鉴别、欣赏的过程。对于前沿性的作品,教师要精挑细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指导,使学生既能把握时展的脉搏,又不至于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
具体而言,向七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以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为主的读物:对八年级的学生推荐以青年修养、理想情操、名人传记、科普读物为主的读物;向九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以中外名著为主的读物。如本学年,笔者向七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目:《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福尔摩斯探案集》、《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谁动了我的奶酪》、《哈利波特》、《上下五千年》、《读者文摘》、《故事大王》;向八年级的学生推荐以下书目:《唐诗选》、《宋词选》、《余光中诗选》、《走近袁隆平》,《鲁迅作品精选》、《少年天子》、《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射雕英雄传》、《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名人传》;向九年级的学生推荐以下书目:《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泰戈尔诗选》、《普希金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3.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学术动态,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如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激起情思的共鸣,使精神得以愉悦,人格得以升华。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蕴含的思想、智慧、高尚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等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又如,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事迹,并整理成文章。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以藏为主类;藏语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3-01
藏语作文,是藏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也是藏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所以,写好藏语作文的秘诀之一是--多读。你肚子里的"货"多了,写起文章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些学生怕写藏语作文,就是因为肚子里"货"不多,看的藏语书少。阅读少,知识贫乏,脑子里文学形象单薄,写起藏语作文来,无话可说,当然就不爱写藏语作文。所以要写好藏语作文,阅读面一定要宽,看的藏语书一定要多。经常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丰富语汇,还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起来呢?
1.培养藏族学生浓厚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为此,老师要根据所教藏族学生的年龄层次,指导他们拓宽阅读空间。从课内的书本到课外的读物、由教室到图书馆、由书本到网络、由报纸杂志到名人名著;……寻找不同的文章题材、体裁风格的篇幅,选择适合他们的藏语读本,指导他们广泛进行藏语文章的阅读。虽然藏文读物比较少,但只要用心去找还是可以找到的,我个人推荐《岗尖少年报》、《青年报》、《青海法制报》、《章恰尔》等报刊杂志,里面有很多适合藏族中学生阅读的优秀藏语文章。让这些藏族中学生从众多的小故事里悟出大道理;从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中分析藏语作文写作技巧;从无数华美丰富的语言中感悟藏语文采。只有让阅读成为藏族中学生闲暇日、节假日的一种不可缺失的享受,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感悟人生,远离网络游戏,远离酒吧茶馆。并由此激发阅读藏语文章兴趣,快乐的阅读藏语文章,快乐地进行藏语写作,提升藏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组织藏族初中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藏语文课外阅读虽然比不上汉语阅读丰富,藏语刊物书籍虽然比汉语刊物书籍少,但只要去寻找,还是可以找到的。因此,老师应该多方了解藏族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主动地向藏族学生推荐适合他们个人特点,兴趣之外的藏文类书籍,让藏族学生从单纯的喜爱某方面藏文类书籍扩大到阅读有益的、多方面的藏文类书籍,从而让他们走向广泛性阅读的道路。
2.培养藏族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的善读者,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我国现代的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最为推崇的阅读之道是"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眼到""口到""手到"容易,而要做到"心到"却不容易了。"心到"就是要在读书时用心思考,真正理解,弄懂弄通。有效的阅读就要求做到这四到,要改善藏族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状况,可运用"四到"原则,让藏族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藏族学生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地读(朗读)到无声地读(默读)这样一个不断转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出声的朗读促使学生对自己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口到"在藏族学生开始藏语阅读能力训练时极为重要。但是朗读往往使藏语阅读速度变慢,而且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宜,所以,又要注意引导孩子及时转化到无声藏语阅读(默读)阶级,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藏语书籍的过程中,要先确立藏语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勤于动手,进行必要的勾画或是摘抄。涂画、摘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记忆,做到"手到"。
3.引导藏族学生领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素材就会积累得更多,藏族学生在写作藏语作文的时后才会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如果没有阅读过程的知识积累,藏文写作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读写不分家"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只有随着藏语文学科体系进一步改革,位藏族学生多角度地开辟了藏语文章的读写天地,拓宽了藏族中学生的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藏语作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展。藏语阅读与写作并进,让藏族中学生在读藏语类文章的过程中,既激发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的同时,积累语言材料,熟悉藏语写作文体,明确谋篇布局,懂得切词造句,提高藏语写作水平,实现藏语读写整体推进。
4.培养藏族学生写作收集藏语文章的习惯
要引导藏族初中学生养成写藏语日记的习惯。知道他们用藏语在日记上写写自己当天的感受,印象最深的事或人,上课的收获等等,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等等用藏语写出来。能力差的同学可以每次写一两句话,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可以多写几句,甚至可以写段写篇,这是没有下限和上限的一项作业。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练手。
在哲学范畴内,“个性即个人的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这种个性观与人的主体性紧密相连。”[1]个性抒写就是个性表达。创新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凸现,而个性展示是创新教育的源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新要求,明确提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2]个性化教育问题的提出,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尊重个人价值和个性自由发展等人文主义内涵,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命题、立意、写作、评改”的束缚,提出了作文教学中不压抑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彰显学生个性,积极引导,保护发展等要求,为引导学生作文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新颖的尝试,网络信息技术下搜集资料的便捷、高效,利用博客(Blog,QQ空间等)写作的随意性、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的多元化的评价平台等,都为个性化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利用网络加强阅读欣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个性的教育强调主体性的发挥,“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个性对于主体性的彰显”[3],因此,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涵。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及多读文学名篇精品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经典名著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汲取创作和创新的源泉。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写作基本功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阅读训练首先要从中学语文教材上编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开始,对于古今中外、评时论事的文章,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精读,不仅讲解文章“立意、结构、思想”的独特之处,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个性、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其次是对相关篇目的延伸阅读,即泛读,开阔学生视野,背诵、摘抄名言佳句,积累写作素材,为形成自己的作文个性起到启蒙的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名言警句、名篇名段等,但往往受时间、阅读量、摘抄速度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这种积累费时费力,也并不一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命题、当堂完成等局限,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当设置写作范围,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认真思考,根据日常经验进行升华提炼。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阅读和搜集资料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也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将阅读的名篇名句、名人名言做摘抄整理,网络复制粘贴的快捷可以为学生搜集资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归类上传至班级博客群共享里面,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末确定下学期学生阅读书目,为学生开出书单,除了长篇小说在假期前布置给学生阅读外,将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优秀中学生作文选等整理成电子文档,放置于班级博客群共享,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又可以节省大量查阅、搜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的阅读系统化。同时,根据作文教学需要,对于需要进行阅读的书目和作品,教师在学期中也可以随时补充班级博客群内容,以使资料更加完善。
通过网络为学生开具书单,推荐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第一步。教师除了在假期前、学期中定期把一些文章推荐给学生外,还要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声音等媒介为学生讲解所选择的作品在选题、立意、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个性特色所在,特别是对优秀中学生作文,要选取3-5篇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指出该篇文章的个性特色是什么,学生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找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进一步引导学生作文的个性的发挥。比如在讲解欣赏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对比分析的《我的母亲》,同样是赞美母爱,冰心的作品细腻柔婉、语言优美动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个性和表情达意的特色,而作为理论家的在回忆母亲的作品中,则感情深沉内敛,语言平实质朴。在具体教学实例的选取中,可以比较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代作家同游秦淮河并写作同题散文,可以带领学生在领略名家美文的同时,感受不同作家的写作个性。面对如诗如画的秦淮河美景,朱自清因对时事、国事满怀忧思,表达的是一种既留恋又无心享受的矛盾心理,文笔朴实质朴,感情真挚热烈;而俞平伯先生则善于在写景与抒情之中抒发对宇宙万物的哲学玄思,置身于六朝金粉、美景如画的秦淮河上,他虽然被秦淮河的夜色所陶醉,但所感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因此行文表现得冷静、理智,给人一种空灵而朦胧的感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应从什么方向确立自己的个性,避免陷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窠臼中去,通过欣赏学习,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起到诱发个性的作用。
二、通过网络多媒体,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形成创造性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未经加工的艺术品。因此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必须立足生活,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指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停”[4]。从个性出发的写作,强调的就是写作回归生活、关注自我,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写出真正有个性的文章。
(一)在作文教学情景引入中让学生感悟生活
生活千姿百态,学生丰富的日常经验主要来自生活中的积累,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倡导家校合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带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万象,了解社会上各个阶层的生活、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等;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美,感受四季变化之美,感受动植物独特而顽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在网络环境下,要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基于经验和时间不能一一感受的生活在情景引入中呈现出来,通过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将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生活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名篇佳作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与作品美感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为个性化作文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以其多样化、及时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只有让学生自由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 (二)通过QQ群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想的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作危机之后,把写作看成是“自我放纵”,日本的“日常作文运动”则强调学生在作文中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自由发表意见。目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千文一面”、个性缺失等问题,除了过去作文命题中存在的机械化,对立意、结构、布局等要求的“八股文化”等问题外,主要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环境,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阻碍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网络环境下班级QQ群、博客群的建立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师预设写作范围,针对某一事件、某一社会现象将作文布置下去,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约定时间在QQ群上自由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热点问题与热点现象思考的热情、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不评判对错,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最后进行总结,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适当的引导,创设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受到启发的环境,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多向度思维的形成及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网络优势,充分开掘学生作文个性
通过对近五年来中考作文题目的考察可以发现,作文日益从传统命题作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展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采用的多是话题作文形式,通过设置多元化思维方式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作文范围更加贴近生活经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经历、体验、见闻等个人化经验,或展开叙述,或抒发感情,或虚构某个故事,或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只要选取合适的视角,就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个性。那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视角,对学生作文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诸如听音乐作文,学生可以根据歌曲,描绘画面作文,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播放关于母爱、感恩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回忆生活中爱的点滴表现,在写作时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作文;通过网络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社会形式、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创新性思维,发扬独特的个性。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配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不管对时事评论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予以肯定。俄罗斯在作文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学生思想要有个性、观点鲜明,“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在引导课型的作文训练中就更要给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的空间,创设多种写作途径。
(二)利用博客作文,让学生的才情与个性进一步彰显
与传统限定时间的课堂作文相比,网络环境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通过博客(Blog,QQ空间)写作,写作环境相对自由,博客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既是最具个性化的情感领域,又是作文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悟,摘抄名言警句,转载美文名篇,既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又可以通过小练笔锻炼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在博客的管理与写作中,让学生明白写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培养他们在作文中写真实、讲真话的作文品格,而“真实、真情、真话”是培养学生作文个性的首要环节。
另外,学生利用博客写作,作文完成可以随时上传,让老师和同学们欣赏到。相比课堂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博客的文章已经具备了艺术品的要素,不管是写作、修改还是上传,因为面对的受众增加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认同与肯定的欲望被激活,加之网络表达方式的自由,学生的才情与写作动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诱导学生个性
相对于传统作文单一的评改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有了个人作文博客,就会不断关注自己的作文被其他同学或老师关注的情况,也可以随时了解到其他人对其作文的评价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多次加工和修改,养成作文修改意识。在有同学作出评价和访问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会开展起来,在频繁的互动中,学生就能学习到别人作文的优点,并逐渐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并进行修正和提高。相应地作文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学生知道了什么样的作文选题新颖,构思精巧,语言精练,想象丰富……通过参与作文评价,学生提升了自我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自我的鉴赏水平。
另外,通过在校园网建立“优秀作文展示”栏目,定期推送优秀学生作文在校园网发表,或者教师对学生的优秀文稿推荐到各级报刊发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写作教学的既有成果。
近年来,网络以其及时性、便捷性影响着中学作文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通过QQ群自由的辩论、促进了思想碰撞与交流,丰富了学生多元化思维,而博客的写作模式促使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张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成果。因此进行有意识的个性抒写作文训练,使他们萌发出独特的创见,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教师应积极地指导,使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国培计划”河南省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3]严仲连:主体性是个性存在的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4).
[2]教育部编: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语文;积累;策略
在初中的教学体系中,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时候十分单板单一,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于知识和内容的积累则显得“不闻不问”。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是极其错误的,不注重积累的教学势必会让整个教学的构建变得十分“空洞”,学生学习的过程零散且不具有连贯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的积累显得十分重要。
一、初中语文积累的主要策略
(一)在教材中找寻语文积累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所谓知识的积累大都来自于课外,其实不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的积累应该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教材中各种的汉字、词语、语法、文化常识等都是学生积累知识最好的来源。例如,我在进行鲁迅先生《风筝》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深入挖掘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在介绍课文背景的时候,我可以将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写作手法等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介绍。有了这些知识的介绍之后,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后在遇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学生就能“先入为主”,带着先前知识的积累认真研读先生新的作品。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等进行摘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摘抄积累,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在积累的作用之下有着显著的提升。换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原先的积累只能靠课外的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华内容,让积累工作不分时间、地点和领域。
(二)注意生活中点滴知识的积累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很多的语文知识都源于生活,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生活中积累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语文这门功课的很大一个功效就是教会人们怎样使用和应用语言。在学校中,学生每天都与教师、同学进行着无数次的对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日常的一些精华用语进行选择性摘抄。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对什么样子的人该怎样说话,进而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次,对于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告语的抄录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一大有效途径。现如今,各种形式多样的广告语是学生们最为常见的语言形式。在过去,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积累理念十分薄弱,根本不知道可以从这些最常见且普通的广告语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其实,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表述之外,交流应用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广告语中,语言应用十分“讨巧”且具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广告语,借鉴其中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成立一只小小纠察队,将自己看到广告中的不当表达一一“揪出来”,进行重新的辨析设计和编写。最后,在各种影视杂志和影视剧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各种影视杂志和影视剧也是学生们最常见的娱乐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娱乐的过程中完成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或者是观看影视剧的时候随身携带一个小的摘抄本,将阅读和观看过程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或者是有用表达一一摘抄下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阶梯式的发展。语文知识运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拓展。
(三)构建科学的语文知识积累体系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有效的积累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所有的工作最终都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首先,建立科学严谨的作业积累体系。对于初中语文积累而言,作业积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业积累可以由生字生词积累本、练字本和名言警句积累本等构成。利用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积累方法,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逐渐实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建立一个语文知识积累小组也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情况将整个班级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在实际的积累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积累知识成绩大比拼。比拼的内容既包括有生字生词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应用、纠错数量的统计等等。这些考核定期举行,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惯例。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累观念逐步形成,积极的氛围,热烈的学习环境等都能让学生在一个良性竞争的空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知识积累观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在循序渐进的节奏中完成相应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积累的重要性可能短时间内不易展现出来,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突破,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是十分喜人的。
【参考文献】:
[1]陈方珍.浅谈初中语文积累策略研究.小作家选刊,2015.29
[2]张国华.浅谈初中生语言积累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
【摘要】由告示牌的警示语联想到中学生的素质养成问题。成年人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要想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提升素质,成年人要义不容辞地做出好榜样。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
今天,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仪式结束之后,学校的团委书记在国旗下进行讲话。他的讲话主题是文明和礼仪,其中,他讲到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
他讲到,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国度,街头的告示牌基本上都是用英语标注,然而涉及到文明礼貌用语的告示牌却是用中文标注的,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踏入草坪”等。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有关人士解释,这些告示牌是专门给来新加坡旅游的中国大陆人看的,因为这些人一般都很不讲文明。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到的有关日本人用中文写告示牌的消息,内容大抵也是警示中国人不要怎样、不要怎样的。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是愤怒,也跟着N多读者盲目地辱骂小日本轻视中国人等等,后来冷静想一想,再看看其他的很多类似的消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有很多人的文明素养,确实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步步攀升而节节下滑了,这真令人忧虑!
然而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的下一代,是当代的中学生!
中学生本该是一个天真单纯、文明识礼、健康积极的群体,但是不文明的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却表现得相当普遍,如随地吐痰,随手乱扔,打架斗殴,粗言秽语的现象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着装暴露、低俗,行为怪异,如女同学穿吊带衫、露背衫,男同学穿低档裤,穿耳洞,有的一只耳朵上挂两三个铁环,顶着爆炸发型,五颜六色,招摇过市。还有学生到处乱涂乱画,以泄私愤,有的学生将网上摘抄的顺口溜进行恶意改编,刻写在课桌、墙壁等公众场合,严重地污染了校园纯净的风气。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了与他们的身份和年龄极不相配的行为,如谈恋爱、抽烟、喝酒、赌博等,极其恶劣地毁坏了自己的形象。更严重的是,有的中学生已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绑架、勒索、偷盗、抢劫,葬送了自己本该美好的一生。
十五六岁的孩子,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他们将是中国二十年后的中坚力量。如果这样的一批人在摇篮里就坏了坯子的话,那么将来他们走出去,就不仅仅是国家形象的败坏了,甚至是一个国家败落的信号了。
但是中学生出现这样的行为不是必然的,他们大多都是模仿成年人得来的。中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缺乏甄别力和自律性,所以成年人中任何好的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尤其是成年人的一些低俗、违法乱纪的行为,最能成为学生们肆意妄为的借鉴。俗话说,上行,下则效,那么,上不行,下则效不成。如果我们成年人能管好自己的嘴,控制自己的腿,言行得当,举止有礼,给新生的一代做出美好的榜样,那么不愁我们的国民素质提不上来了!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方法;坚持阅读;阅读质量
书,是最佳精神食粮,是人生引航的北斗,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本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且年龄小、判断能力差,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在良莠掺杂的书海中要选择恰当的课外读本,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适合他们的读本,让他们学得有所得,而不致在书海中迷失。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问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2.要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3.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4.要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5.指导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教师应勤于读书,把握时代热点。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空读书,增加知识储备,了解时代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护知识的新鲜度。这样才能阅读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
5.2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课内、课外两不误。长篇小说或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或较长的假期中阅读。报刊杂志或短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