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

时间:2022-05-10 01:2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阅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

小学语文在纵向上是学生语文长期发展的基础,在横向上是小学各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可见;而其中阅读课程、阅读内容,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关键的地位。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不足之外,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加以调整。

一、关于阅读的现状

1.灌输式阅读

教师率先把自己对于文章的主观感受与见解灌输给学生,课堂呈现出和课程改革要求不相协调的陈旧观念,学生的第一阅读不足,欣赏不足,品味不足,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这样做表面上阅读进展得很顺利,实际上教师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对阅读作品的初步感知,感情不能投入其中,没有必要的体验过程,更没有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与时间,只是一味地记、写、背。

2.放任式阅读

教师用演示课件代替诵读,课堂上的语言训练达不到要求,少了读书、书写、聆听的过程,现代技术教学在带来现代化、形象化的教学便利的同时,让学生直接进行阅读训练的有效方式被剥夺。

3.跑题式阅读

一味地进行知识拓展延伸,语文阅读变成了信息、政治、科学、音乐等知识的展示。很多非语文阅读活动教育过程中,过分关注文章中的非语文内容、非语文知识点。语文的教学对象丧失,教学目标远离初衷。

4.割裂式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用细碎的分析来代替大局的把握与领悟,让学生阅读文章中的某一段落,针对这个段落进行重点理解,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中来,学生无法理解全篇的贯通精神。再者,课堂随意性比较大,众多教学课件的使用逐渐代替了文章,屏幕上展现的只是单独分割出来的词句,这样的阅读效果必定不好。

5.钓鱼式阅读

阅读完成之后,教师总是用表现极明显的诱惑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统一轨道上来,当问题提出来后学生根据教师明显的上半句暗示,众口一词地答出下半句,一些原本有疑问或不同见解的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心声。这无异于请君入瓮,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丧失自觉的思考,思维逐渐变得木讷。

6.后进式阅读

这里指的是把阅读放在对学生的评价之后。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一些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有鞭策启发的作用,可是掌握的时间火候不恰当,在阅读开始之前就把评价加给学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自尊心,使之有相形见绌的不适反应。

二、关于现状的思考

1.注意阅读是以读为根

任何体验都来源于对课文的初始阅读,脱离了阅读的体验只能是缘木求鱼,毫无所获。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而细致的诵读,用眼、用口,更要用心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因读而感,从感生悟。产生审美的感官与心灵同步愉悦,激发创造,陶冶性情,力争让主观感受和阅读作品实现统一,达到神会于内、身临其境的目的。

2.注意阅读是以想象为苗

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想象再造,把文字中的形象转换为自身头脑中的形象,力争实现对作者所表达物象、作用、意图的主观性还原。这一过程也就是作品感悟的过程。学生针对于阅读文本的想象力激发办法有两种,其一是转换,要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情景转换为头脑里的画面;其二是填充,引导学生把文章里没有写的或者写得不够详细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3.注意阅读是以体验为干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感情移动的一种过程,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把自身的情感移至作品上,对作者情感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走到作者心灵中去,让读者、作者二者的情感合二为一。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知到文字后面的意蕴。

4.注意阅读是以回忆为枝

在进行阅读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与文章有关联的回忆,用自己的回忆同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更顺利地实现文章主旨的把握。

5.注意阅读是以联想为叶

有些文章中提到的内容,小学生没有接触过,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基于现实的想象,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6.注意阅读是以创造为实

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手法,再现文章中描述的意境,缩短学生同作品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深刻领悟作品达到增加情感体验与感观认知的目的,继而实现其创造力的提升,那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便达到了。

小学语文课程里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与心智,同时也能让其顺利实现社会化,对其了解世界提供敞开的窗口,因此教会小学生正确、有兴趣、高效率的阅读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第3篇

【关键字】小学生语文阅读阅读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好好的去品读。现代的语文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课文内容本身以及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在小学的课本中,有许多的课文是节选自一些名家名著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原著中的精彩章节都无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如《鲁滨逊漂流记》,在语文课本中,只是介绍了一些故事梗概,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展开陈述其中的一些细节发展。这时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讲述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把他具体是建造房子,找食物,以及发明出的一些东西直至后来是如何离开荒岛的都可以介绍一下,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而尝试去阅读整本书。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J].学周刊

第4篇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即通过“主题”整合阅读教学内容,零散的语言形式因为主题获得内在意义上的链接,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对主题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小学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阅读教学语言形式孤立、学习内容零散的交际阅读教学法的改进。主题及其相关内容作为发展语言能力的媒介被重点呈现,学在情景中,使通过关注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将语言学习置于丰富而有意义的仿真情景中。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也成为学生获得整体素养良好发展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式;特征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即通过“主题”整合阅读教学内容,零散的语言形式因为主题获得内在意义上的链接,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对主题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小学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阅读教学语言形式孤立、学习内容零散的交际阅读教学法的改进。主题及其相关内容作为发展语言能力的媒介被重点呈现,学在情景中,使通过关注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将语言学习置于丰富而有意义的仿真情景中。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也成为学生获得整体素养良好发展的地方。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归纳、操练语言点,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就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关注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了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语言学习要有内容性和真实性。没有内容的语言学习必然是机械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也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主题式阅读教学主张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阅读教学所选择的主题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主题主要来源于校园及社会生活,这些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能够有话可说。选择主题时还应特别关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话题,学生缺乏起码的生存与反思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思维表现出较大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往往表现出偏激和不成熟的一面,需要老师的智慧引导,让学生在观念的交锋中选择与反思。我国现行使用的几套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都丰富多彩,能够较好地满足小学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

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就是全方位主题信息阅读。“没有思维素养,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相对来说如果文章段落较多,信息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必须细细体味方可得到合理答案。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只要我们坚持根据小学主题式语文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主题为中心,协作会话与个体自治高度统一的原则,通过主题的选择与导入、信息阅读、主题呈现等,坚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坚持小学主题式语文,就一定能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惯。

阅读时引导学生对背景、对材料进行追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事实性信息的问答,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来源的警觉,提高辨别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阅读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材不过是服务于阅读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教师才是课程理念的实施者。教材每一单元的主题,图片或阅读材料,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另外与各单元配套的拓展阅读材料明显不够,教师还要能够突破教材,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学习资源,为主题学习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语文课程资源远远超出了教科书、阅读教学挂图和工具书范畴,浩瀚如大海的报纸杂志、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料等都成为我们搜寻的目标,在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掘学习资源,还应该能够鼓励和指导学生获取主题信息,吸取语言材料,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比较性;求解性;质疑性;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六年级的《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跃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又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3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4 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获得最为有效的最为准确的信息?“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办法。不管是“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编”,亦或者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都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良好的运用阅读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重要的意义。

一、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道理。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更是把学生同学习机器分开的重要标志。在兴趣的鼓励下,学生们会表现出更加优秀的思考、智慧以及坚持。如何增进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演绎、知识问答比赛等教学手段刺激学习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小学生有一个比较打的缺陷就是自制力较差。如果教师仅仅是提了一下阅读学习或者是一直在重复性的进行复制式的教学,那么注定是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首先由学生们带着一些列的问题阅读,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理解文章;其次在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碰到瓶颈后给予稍稍的启示或点拨;最后,当学生对于文章不肯继续进行思考下去的时候,教师在此时就应该提出一个有不同答案的问题,引起学生们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以此增加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有根据教材设备设施,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或竞赛等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不管是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或者是对于阅读效率的提升,都少不了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知识的储备以及素质的提升等第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可以进行阅读,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也可以坚持继续阅读。这种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资本,对于一个人的终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坏的习惯形成的很快,好的习惯同样也形成的很快。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求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语文是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不管是文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科学的等等一切,语文都会有所涉及,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语文的这点优势所在,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此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享受阅读。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对于语文文章的理解,加深对于问题的印象,也为自我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们如何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呢?首先要学会对于旧知识的质疑。“质疑”是学生对于问题的产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对于问题的解决的源泉所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清楚的明白哪些知识点不清晰,哪些问题不明白,重点是什么,难点在那里?这样教师对此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规划,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一定不可缺少“质疑”的精神,怎么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质疑”,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是无病的那种质疑,“教师”为什么读“教师”?这种质疑就毫无意义。一般情况下,质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文章的重点难点的地方,学生在理解上有迷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提出了疑问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寻找答案;或者由学生自己对于课文提出问题,然后教师选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们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和解决。如何质疑,如何解疑,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情况下,课堂的教学如果保持在凝重和严肃的气氛下,学生的思考能力会不断的降低,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言,教师教科感到乏味无趣,以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紧张的课堂气氛就好像学生们的精神负担,对于学习的好奇心,对于问题的主动探究心就会受到压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学生们都是小学生,但是教师也要以一个相同的地位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完成对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普通的问题讨论者,以及推动问题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聆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意见,这样学生们才敢在课堂上提问,才敢说出自己的思考。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思考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和帮助。

五、培养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听、说、读、写,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四个阶段,读写的结合更加是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大量的阅读产生丰富的知识积累,为接下来的书写制造条件;而书写又进一步的反过来促进阅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很多的教师都要求学生们书写日记或者周记,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储备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由于书写的特殊性,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储备就来源于日常的大量阅读。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口、脑并用进行阅读,并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找多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反复诵读

语感,即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因为诵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情感沉淀。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文中字句的语调、节奏,根据文章提供的语感环境,仔细琢磨文中表达丰富的语段,特别是一些文中意境较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更要多读、多想,入情入境,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进而生出强烈的语感。例如,在教授《手指》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文中关键字词之后,结合是个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的句式,指导学生朗读,组织同桌互读,男女互读,全班同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深化情感体验,培养语感。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字、词都是作者通过无数次的做琢磨、推敲和选择,拥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那些表现力较为丰富的字词句要与稍加、减少、增添、替换、变序等等,学生通过对改动前后的字词句的比较诵读,就更容易感受到原文的精练、形象和细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性的阅读语感,而且还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达意的准确。例如,我在讲授《井》一课时,作者是这样描写井水的清澈的“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将句中,“痴痴地”“一颗一颗的”和“闪亮的”去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阅读,途中我加以提示和点拨,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表现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感的敏锐度。

三、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当然文章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字和现实生活进行链接,赋予文字真是的重量,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从而诱发阅读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四、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的思想和情感都是在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不断地深化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引导,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入情入境、感受形象、领悟情感、提高语感。

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并不是只有读就可以,还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会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刺激学生的眼、耳、口、脑多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应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地加强和提高阅读语感。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阅读;阅读能力;阅读要求;阅读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现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品质提升的关键。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我自身的小学阅读教学经验,对促进小学生快乐阅读提出以下策略:

一、通过立足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生活是产生知识的源泉,又是学生应用知识和培养兴趣的学习主阵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从各方面创设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学生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有意义、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体验到阅读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亲身的直接的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让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己的喜怒哀在阅读课上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看电视》这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学生和家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如果遇到几个人喜欢看的节目播放在同一时间段,而又不在同一频道时,家里人是怎么做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分享生活。然后,引入课文,看课文中的小朋友家是怎样看电视的。最后,让课文回归到生活中,让孩子们谈谈在学习完课文后,在看电视这件小事上的态度的改变,以及自己学习到的尊老爱幼,相互体谅的道理。整节课都围绕看电视这件事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课文中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这更很容易就能达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二、精心设计导语,提问题,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一样,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立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这前奏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生过病吗?生病时是什么感觉?那生病后你是怎样做的?植物如果生病了呢?它们会怎么做?全班讨论问题,指名来回答,我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长这么大,学生肯定生过病,谈谈生病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棉花姑娘的心情,通过谈论生病后的方法转移到植物生病上,赋予植物生命,使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 第二,提问题,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的作用。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疑,创设一系列的的悬念,让学生在好奇中,展开阅读。使学生兴趣与主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一课,可根据课文,设计以下问题,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说一下这是什么季节,请把你知道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另外,你在春天中还观察到过什么?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悬念展开阅读能够让学生亲身进入到文本中、人物中、故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三、表演展现童真童趣,洞察文章内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里面涉及到三种小动物和小壁虎的对话,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三个表演场景分别是小壁虎向不同的动物借尾巴的过程,然后分成6个小组,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气氛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较低,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所以,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并且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低。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1]。另外,由于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僵硬,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得学生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讲解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课件,让小学生观看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不同景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文章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荷花》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荷花、蜻蜓、小鱼的形象,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4]。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泽旺布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348.

[2]龚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90-9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主题式教学

0.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天性烂漫的年纪,对于他们的小学语文学习来说,需要一种契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小学教师们应当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契合小学生们的心理,可以将他们的思维带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总而言之,使用主题阅读式教学模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大有裨益的,因此小学学校应当积极的推动主题阅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小学教材改革,新的小学语文教材需要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1]。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指的是在教学的课堂之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阅读活动,阅读教学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阅读式教学使小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中的阅读内容和课外的知识相互关联,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语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从而促进小学生们语文学习的进步。

2.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原则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的使用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才能使小学生们更好的吸收语文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进行阅读主题式教学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不能脱离语文课本。其次,教师在使用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时候,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阅读的效果[2]。最后,教师们可以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给小学生们阅读,让小学生们在各种阅读材料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3.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

3.1 教师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阅读主题式教学的时候,要契合主题进行阅读材料的选取,要认识到契合主题选择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主题式教学的根本,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契合小学生们的心理的阅读资料,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小学生们来说,契合他们心理的阅读材料可以充分的调动他们担心学习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古诗词《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作者苏轼相关的生平资料和苏轼其他的诗词,这些阅读材料针对性强,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可以使小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不能选择过于晦涩难懂的文章,不能使小学生们丧失阅读激情,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3.2 教师要建立一个良好课堂阅读氛围

在进行阅读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尝试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中阅读氛围的建立需要良好的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寻找到契合小学生心理的读方式[4]。教师们可以采用分组阅读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们可以选择结合音乐、图片和视频的阅读方式帮助小学生们进入文章所传递的意境之中,提高阅读的效果。教师们可以选择分角色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趣味性,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氛围活跃,带动小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学生们课文《景阳冈》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武松和店小二,这种富有趣味,契合主题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让他们专心致志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3.3 与实践活动相互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们在进行阅读式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学生们带入大自然之中,让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语文文章中的自然之美,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之中可以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释放,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文章《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候,教师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们寻找一片浅水洼,将文章中的情形与现实生活相互的结合,让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文章阅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使用实践活动和阅读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注意学生们的安全,小学生们是一群活泼好动的群体,在自然环境之中,过于欢快开心的氛围可能会使他们处于危险的境地。因此在进行实践与阅读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好安全问题,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问题。

4.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契合现今小学们的心理的,是符合现今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运用阅读主题式教学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运用各种阅读方式让小学生们充分理解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志平.探析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6(12).

[2]高丽.以数学史为载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76).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理念的灌输缺乏主动性,往往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脱节,而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也存在这种现象。首先,阅读材料的内容相对落后,没有适应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一些相对陈旧的阅读材料往往使学生无法从阅读训练中学到新鲜的知识。其次,阅读课程教学安排相对单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状态,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再次,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应用不明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反馈机制对于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教师不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许多反馈机制形同虚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法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采取各种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深抓语文基础能力的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通常狠抓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阅读包含着许多基础知识,包括生词、句子的运用,段落的分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融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阅读学习中游刃有余。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除了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为语文其他能力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2.优选阅读素材并对其精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选阅读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精讲。对于阅读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注重阅读教材的时效性和阅读教材的科学性。所谓时效性,指的是尽量选取具有同时代的阅读材料。所谓阅读材料的科学性,指的是教师要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阅读材料。比如,选择一些教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知识并学会应用。教师对于优选阅读材料的使用要运用精讲的模式。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精讲举一反三,将阅读的技巧应用到日常阅读练习中,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增加对于阅读的兴趣感。

3.讲解与联系要把握有度

许多教师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安排往往是一堂讲解课、三堂练习课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因为过多的练习不仅不能起到巩固学习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于语文相关方面的学习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优选讲解内容和习题,让学生通过少量的习题训练就能逐渐领悟和掌握阅读的技巧。而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习题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习题中的困惑和教师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提升。

4.重视朗读在阅读中的运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力度重视学生朗读在阅读中的应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自我领悟阅读材料中的内涵,自我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困惑。教师要在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朗读应用到阅读中,如何优化朗读的方法,如何进行朗读情感训练,使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逐渐提高,使学生意识到朗读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借助朗读来进行阅读训练。

5.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

对于课堂教学反馈机制,教师要不断地重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学生的意见还是学生家长的意见,教师要学会总结和提炼,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优化语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解决语文综合技能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既包括了课堂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包括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控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语文阅读教学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2-02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根据最新的《语义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的阅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集处理教育信息,认知社会,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得到审美经验的最重要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学素质的促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用处。故而,提到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作用。阅读教育是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论了解,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小学生对外来信息的过滤理解能力的关键。学好了小学语文阅读,便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不足

2.1 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无趣。即使素质教育正在不断的改进完善,可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在组织学习阅读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特征,依旧延续着应试教育中的弊端,采用单调学习的讲课方式,使得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依旧固定在试卷考试的对错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看来十分的枯燥无趣,学生对阅读教学不自觉的产生抵触心理。

2.2 课外阅读实践匾乏。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将课堂内部的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联系在一起,仅仅只是把着重点关注到课堂内部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接触阅读内容,找到阅读中的方法,提高阅读兴趣。而很多老师仅仅只是把阅读教学局限在教学课堂之中,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仅仅只学到皮毛,过后就忘记,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更不用提及学生的阅读水平了。

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既然阅读那么重要,我们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在教学中,通过积累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3.1 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进行课外的阅读,光依靠课堂的时间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 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3.2 课内外结合式阅读教学。"语文小世界 ,生活大世界 。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写照。 所以在说读教学中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相结合。 比如在阅读教学当中,可以加入一些与现实生活和阅文本有联系的内容,给予学生的新的生活体验。

3.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朗读与阅读的关系很明显,朗读可以通过语言将重点的课文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生的脑中,因为学生在根据其中的语气和感情进行模仿朗读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体验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 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4 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教师是代替不了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做好铺垫基础,更重要的是,学好了阅读教学的方法,能够对学生在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上有一定质的提高,对学生写作水平,甚至是今后各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一项莫大的帮助。作为教育中的一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阅读教学的现状中不足研究讨论,探究出可靠的,适应学生学习的阅读方法,并及时的改进和更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各科学习作好铺垫,这才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王家正,杨世国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实践{}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2] 曹长德研究型教师当议[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李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学科教学》,2009

[4] 陈国富,《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及方法》,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