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档案数字化也就是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的档案信息库。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档案信息提高了计算机检索速度;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从而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信息优势,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数量,加强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档案馆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
2、档案数字化的特点
档案数字化是通过现代技术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也就是说档案的数字化使用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做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的程序解码,并回复到初始状态,才能识读;(2)系统依赖性。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与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系统调配,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可读性;(3)信息的易变性。当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不能解开代码,则原有的信息容易被删除,这也是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4)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其他特征还包括信息的可流动性、信息储存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3、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分析
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故在现阶段,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技术上的问题、合作问题、数字化对象问题、标准化问题等。因此,档案部门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可行性方案,这样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3.1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档案数字化是把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件,而电子文件本身具有可分离性和易变性,特别是在传输、储存、输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干扰、病毒侵扰、人为破坏等等,这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会造成档案失真。所以,电子档案就难免会出现“信任危机”,这样档案本身也就失去了数字化的真实意义,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以保障档案数字化的可操作性。
3.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要实现网络化利用就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如局域网的建设、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等。而网站建设一般包括域名申请、服务器配置、网站规划、网页设计、系统配置、主页、数据库系统开发、网站宣传等内容。所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关系着能否把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上。
3.3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现状分析、实施目标、实施要素和保障系统。为此,在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时,要进行以下的工作: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之前,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对本部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理制度方面的调查研究。硬件方面的调查研究,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人才方面的调查研究。
3.4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确认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档案的所有权,还要认清档案的著作权。因为,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著作权而不一定具有所有权,档案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
4、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4.1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促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格局趋于成熟和稳定。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研究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
4.2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的强强联合
尽快将档案数字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范畴。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其保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特征,逐渐跨入了信息产业范畴,档案部门与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
4.3丰富数字档案的采集途径
建立海量档案信息资源库,最终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在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档案部门应全方位拓展工作领域,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拓展新的数字信息采集途径,而且要辅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生成巨大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支撑平台; 信息资源
一、建设目标
以高速、安全、充分互联的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自动化办公、动态化管理、智能化保障和信息、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处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熟练操作与应用信息化装备,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指挥人才为目标,建成有任职教育院校特色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数字化校园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总体设计,需求牵引。根据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紧贴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着眼教学、训练、科研、办公、管理工作,立足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统筹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结构、布局和规模,认真组织需求分析,科学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景建设目标。
(二)注重规范,突出重点。在统筹规划建设内容、规模的前提下,合理区分轻重缓急,通过重点投入、及时投入进行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急需项目先建,重要项目先上,以此带动全面建设的整体联动。建设中强化技术和信息的规范性,注重支撑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用共享,使整个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整体。
(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根据学院现有基础,立足自主建设与开发,调动各业务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总体规划、分别投入、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坚持软件与硬件、安全与效率、改造与新建的协调,提升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一)基础环境建设
1.网络环境建设。升级、改造现有网络设施设备,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为数字化校园平台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增加网络存储设备,满足信息、资源等数据存储需要;增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升级网络设备防雷击系统,提升网络设备防护性能。
2.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教学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公共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教学及公共信息的集中服务、存储、备份和管理;更新、整合现有网络服务设备,最大限度地实现硬件设备的共享共用;按照服务类型、区分教学和公共信息资源构建硬件设备支撑环境;完善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供先进、实用的网络服务。
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在网络出入口配备防火墙、防毒墙,配合入侵防御系统,确保内网安全;采取技术策略,实行用户入网实名制,配备端点准入系统,确保终端安全和信息保密;加强网络及信息资源管理,创设安全的网络应用环境;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均衡的整体保护,有效防范来自病毒传播、非法接入、黑客程序、系统漏洞、恶意攻击等对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造成的威胁。
4.网络化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建设。改造学员队通用多媒体教室,更换老旧设施设备;高标准完成网络化专业教室配套建设;完成语音室建设;扩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5.教学指挥中心建设。利用教学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教学指挥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教学指挥中心实现一线教学实时监控、教学活动互动直播、教学实施统筹调控、课堂教学异地评价、综合信息查询统计、教学情况汇总分析等教学指挥与管理功能。
6.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利用学院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安全管理中心实现营院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大型活动的实时指挥与调控、安全事件的自动报警、综合信息的查询统计、安全管理情况的汇总分析与辅助决策、辅助信息的互动显示等安全管理功能。
(二)标准规范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学院《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与应用规范》、《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规范》、《多媒体教材(课件)技术规范》等规范;颁发《校园网使用与管理规定》、《校园网值勤维护管理规定》、《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定》等规定;出台《网络课程验收与评价标准》、《学科专业网站验收与评价标准》等标准。使数字校园建设、管理与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支撑平台研发与信息资源建设
1.学院门户网站建设。集成学院信息化建设中开发的各类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建成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打造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学院门户网站,成为学院对外展示形象、学术交流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
2.学科专业网站建设。在现有教学信息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按照“规范、整合、充实、完善”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深化发展网络教学提供支撑。各学科专业网站的内容设计,不仅要符合通用网站的设计要求,还应适应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确保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网络教学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标准,在统一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专题数据库等教学平台与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以多种媒体、多种手段来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并研发公用素材库管理应用系统、教学视频管理与点播系统、多媒体教材(课件)管理系统、通用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训练信息资源搜索系统、音视频及照片素材管理系统等支撑平台。
4.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平台。在数字校园的总体框架内,采用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数据安全存储与加密传输系统,研发课表实时显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调整、专项教学活动、教学日志、学员学籍、学员考试成绩、学员个体评估、学术科研、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5.学术科研工作管理支撑平台。研发具有学术和科研成果实时收集、认定、归类、索引、查询、统计,学术活动信息与管理等功能,及时提供前沿学术及科研信息服务,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的综合交互平台。
6.自动化办公系统支撑平台。采取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机制解决数字签名难题,开发校园办公文书分布式系统、会议及会议室管理系统、网络硬盘系统、电子公告牌系统、电子论坛系统、视讯会议系统等;研发单位及个人办公支持系统、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等公文流转与管理系统等。
7.教学及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在校园网基础平台上,采用IP监控技术,统一架构教学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报警系统,配合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和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实现教学指挥中心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功能。
8.教学及后勤保障系统支撑平台。研发教学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提高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时性。
9.数字图书馆建设。采取直接引进、自行开发、成果交换、联合开发等方式,充实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需求,使馆藏数字图书方便已用、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满足所需、持续发展。
10.公共服务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提供高效的网络综合服务,为园区网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利用内容管理系统,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专题信息网站,为用户提供专题公共信息服务。
11.虚拟化校园建设。虚拟校园平台是一个整合教学、管理、保障、服务等多个系统的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采取虚拟地图和文字导航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78-01
前 言: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城建工作所涉及的道路桥梁、地下管线、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给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到来了一定的挑战。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进程研究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中,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实现传递和共享的实际要求,且存在调阅困难、占用空间大、管理效率较低等缺点,如何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 档案管理数字化概述
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现是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图像采集设备,对原始纸质档案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进而形成能够被计算机系统所识别的文件类型,最后存储到磁带、光盘等信息载体之中,以提高对档案的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了资料整理、数据备份、设备选择、存储与建库、扫描录入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的态势: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开展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在高校、城建、企业等各个行业领域中都尝试了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二是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虽然纸质档案仍是主要的保存方式,但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一) 符合时展的需要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创新传统管理模式,是是到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城建各部门中建立起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平台,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以往分散式管理的模式,使得档案的查询统计等工作的效率实现了提高,另一方面又为档案资料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二) 利于城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推行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将城市建设中的所有工程项目都纳入到数字化管理的体系当中,通过网络和数据操作技术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确保了其工作的安全、准确和高效,使得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更加的规范化,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
(三) 利于城建档案的开发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对于城建档案的开发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为用户构建了信息资料查询的平台,用户只需要直接登录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进行相关的信息搜集和业务申请,并与社会其他行业领域之间形成合作,进而形成了集成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整合。
三、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城市实现现代化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和完善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工作,应该对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突破,并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着手:
(一) 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指标和要求
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指标和要求是推动其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和主要方式,特别是对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存储等一系列工作而言,进而实现对城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控制。在参考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之上,对以下工作要求进行明确:①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格式要保持一致,以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消除交流障碍;②城建档案业务处理的要求要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特别是档案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设计,以保证档案数据的实用性;③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指标的要求,尽可能的避免因人为原因而出现的工作漏洞,以保证城建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二) 合理设计档案信息数据库存储功能系统
城建档案管理系统通常是由专业的软件开发企业来承担建设的,但是为了保证系统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到前期的方案设计工作当中,使得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中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都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要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设计,主要涉及到文档库、空间库和影像库三方面,且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对其进行资料编码,以保证用户能够准确的调取所需要的内容;再次要创建高效的检索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进行高效整合,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以保证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三) 加大城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力度
城建档案馆的建设是实现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是对城建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的主要场所,是社会资源消费的系统之一。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应该以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最终目的,以数字信息系统平台为途径,以面向馆内的“统一管理平台”和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网站”为核心,实现信息服务从“被动”向“主动”模式的转化。加大城建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力度,实际上就是在城市中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将城市建设项目、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实现综合,在城市建设部门、审批部门和管理部门等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配合,实现城市科学合理化的未来发展。
(四) 发展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能力是影响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有序性,必须要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多种渠道和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技能;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向其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的应用现状,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对领导层人员的知识结构和领域进行更新,确保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具备优秀的领路人。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要想切实发挥出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功能,提高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要转变工作人员陈旧的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从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设计数据库存储系统等方面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当然,由于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仍然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双. 城建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管理探讨[J]. 信息系统工程,2014,12:62.
[2]赖宇凌. 信息化新时代对于城建档案电子化的思考[J]. 办公室业务,2014,23:71-72.
[3]傅政权. 新形势下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277.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建档案的载体也出现了磁盘、U盘、光盘等大量电子文件形式,因此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必须走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才能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文章以南阳市城乡规划建设档案馆为例,分析城建档案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概念
档案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形式的原始记录,其内容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保存的各种记录,以备后续查看。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把传统存储介质的原始档案资料利用数字化手段转换成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即利用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像、声像等形式,利用U盘、光盘等存储管理技术将其存储于其它大量的存储介质上。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档案资料检索查询的效率,并且可以连接局域网、互联网,实现数字档案的管理网络。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促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新形势相适应,才能顺应时展要求。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信息数字化技术获取信息,互联网几乎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依托,城建档案信息包含了城市建设、规划及管理过程中所有原始的信息资源,而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化建设是必经之路。其次,城建档案的信息形态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建设工程在各个阶段均离不开计算机辅助技术,施工、出图等环节会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CAD、CAC等技术的普遍应用均决定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入数字时代。再次,未来信息化社会对城建档案服务功能的要求促使其必须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实体利用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检索及应用的需求,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各部门均推行信息化建设模式,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会形成大量的建设电子文件,因此城建档案管理只有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才能与其它各相关部门工作相适应。最后,城建档案管理向着信息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际工程中各个环节会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则会导致资源流失或重复加工。而加强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会促使这些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真实、长期的保存城市建设活动中的各种原始记录,真实实现城建档案成为城市建设资源库的作用。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重点内容
以南阳市城乡规划建设档案馆为例,其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基本功能
首先要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基于电子文件归档交换平台,利用电子文件网上报送系统多层面、多门系、多维度采集各类城市建设规划信息,城建信息必须符合必须长期存储、与归档要求相符;应归档单位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各类电子档案,再通过数据库技术将资源档案集中在一起,便于后续检索、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其次,数据保存与利用功能,利用磁盘、光盘等各类技术手段,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备份、存储;而利用数据扫描、智能检索等功能,则可将相关信息方便、快捷的检索出来,并实现及时输出。再次,数据管理功能,即对大量原始电子档案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其进行分类、排序、价值鉴定、数据检验、生成检索目录、数据统计及自动打印输出等,并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管理,利用身份认证保密技术、询问控制技术等,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城建档案的宣传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便于公众对城市面貌及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将其制作成视频、画册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城建档案管的服务功能,使其对城建档案工作有更多了解与支持。
(二)信息化标准建设
一方面,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参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相关规范与档案行业内标准,与南阳城建档案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统一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技术规范。另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以保证数据规范、资源格式的统一。
(三)加大基础性投入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依赖成熟的技术与完善的设备,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向上级职能部门说明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具体而言,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性投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方面服务器的配置要能够满足海量数据存储与快速检索利用的需求;在音频、视频、多媒体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相机的质量,存储卡、录音笔等硬件设备也要保证质量;配置计算机、移动硬盘、DVD刻录机、光盘打印机及高速扫描仪等日常办公必需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异地容灾系统,对重要数据进行容灾备份,保证计算机系统在受到自然灾害或网络攻击时可迅速恢复正常工作;设置计算机网络化消防监控系统,对温湿度等环境配套系统进行完善,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建档案的安全性。
(四)信息资源建设
首先进行目录数据库建设。要根据《档案著录规则》要求建立目录数据检查审核制度,对目录数据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数据录入过程及录入结果的规范性;其次,建设全文数据库,普通数据库存储仅存储某个文件的关键字,而全文数据库则采用模糊查询即可检索到更多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从而获取更为丰富、具体的资源信息。加快开发全文档案系统和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全文数据库结构设计应符合检索优先原则,推荐使用通用格式。最后,加强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馆藏珍贵、重要的影像、照片、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新建归档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归档,一律使用数字化录入归档保存。
参考文献:
[1] 李新民,邱书巧.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探析[J].城建档案,2013(11)
[2] 赵群. 探讨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模式[J]. 科技信息,2010(3)
现阶段国内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的过渡性研究中,侧重点不够明显,稀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大多停留在概念性的探索。为了更好的应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指导档案部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本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档案数字化的内涵
(一)什么是档案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记录技术,是一种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来记录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所谓的数字化就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一切信息,既是将要记录的所有信息全都是变成数字信号。由此可见,数字化是就信息而言的,那么档案数字化也就是档案信息化,是将纸质文件、以及声音图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系统的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二)档案资源如何数字化整理
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将馆藏各种档案数字化和接收归档的电子档案两个方面;这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其基本途径一是档案馆把固化在纸质载体中的档案信息开发汇集成三次文献信息,并以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上网;二是将各种传统介质的档案也将会有选择性地转化为二进制数字代码形式存储起来,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三)档案数字化的优点
传统的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提高了计算机检索速度;节省了档案的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从而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信息优势,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数量,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能为档案馆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
二、档案数字化的建设
(一)吐旧纳新,更新观念
如今在绝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心中,已经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的一种习惯。在思想观念上对数字化的推行上既不热心也缺乏激情。在基层档案部门中工作人员当面对相对有限的档案库藏和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好用、管用,日常工作还能做到熟门熟路,那自然觉得没有弃熟从生、自找不适来推行数字化的必要,对一些老的档案工作者来讲,要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档案资料变成无形的数字信息来储存,会在心理上感到不踏买,把数字档案建设看成是一项费时费力、更缺乏实际意义的“赶时髦”,从而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要消除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眼看到数字化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卓越表现和优异特点,从心底里真正的认识这个新事物,认可这种新作法。
(二)争取经费,从“小”到“大”
相对于单位的各项职能和工作分工,基层档案工作往往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在经费分配上,基层单位总是把有限的财力资源首先使用于更重要的方向,导致档案数字化建设硬件投的资金不足,致使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艰难。基层档案数字化要积极争取经费,把钱用到“刀刃”上,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优先开展利用率最高、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档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循序渐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领导接着一茬领导干,不要中断,持续进行。
(三)内生外引,合力共建
人才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网络设计和硬件配置需要专业的人才,设备维护和软件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字档案的管理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基层档案部门非常缺乏,没有这样的人才作为基础,数字化建设就无法从规划变为现买。我们应充分运用本单位人员和外请人员两种力量,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其次,应加强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更新。鼓励档案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不仅要精通档案业务知识,而且要熟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讯等知识,努力培养能够胜任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来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数字化速度和工作效率。
(四)把握重点,民生优先
在推进室藏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将纸质室藏转变成数字室藏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艰巨工程,很多单位重视数字化设施的建设而轻视数字档案内容的建设,以致空有数字化系统而无数字档案内容。数字档案室建设必须“内容为王”,着重数字内容的积累,着重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基层档案数字化要从过去以技术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转变,从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向注重档案内容信息转变,建设以服务为主导的档案信息化体系。我们应本着“利用为重、民生优先”的原则,将“珍贵档案、民生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把社会急需、群众急需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努力在较短时间买现数字化工作的高价值、高利用率。
(五)遵循规范,标准同行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在众多数字档案室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基层档案的数字化,就没有构建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信息;不在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框架下构建基层档案数字室,即使材料丰富也难以形成全国互联的高质量的数字档案馆。截止目前,我国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标准规范出台相对滞后,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基层档案部门在当前的情况下,首先应当紧密跟踪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和动态,建立健全自身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努力使自身的数字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相合拍,数字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同步;其次是加强与同行的横向交流与沟通,主动与本区域数字网络相接轨。
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化 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文献资料以及科技信息的查询、储存以及使用等方面的需要,数字图书馆成为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趋势。图书馆的数字化,意味着所有馆藏文献资料都具有相应的数字化形式,读者不但可以获得所需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形式,而且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图书馆的访问、阅读电子杂志,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将会给广大的读者带来更加便利的阅读享受以及资源共享。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图书馆的数字化趋势,最终结果是数字化的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有着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特征。
1.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存储。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纸质的出版物,如图书、报刊等,此外还有非纸质的CD-ROM、录音带、录像带等。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各种中外文光盘、数据库大量涌现,使得图书馆必须考虑数字信息资源的存储,以及原有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数字化图书馆的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这也是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所在。
2.网络化信息资源的传递。数字化图书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依赖网络而存在,各项服务都以网络为媒介、为载体,读者进入图书馆,使用计算机获得所需的文献。文献通过网络传输,计算机显示,读者可以便利、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3.知识化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向读者提供的是经过整序和智能重组加工后知识化的信息,实现了传统图书馆由文献提供向知识化提供的转变。数字化图书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设备,向读者提供经过加工的准确、全面、有用的知识化信息。
4.共享化信息资源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体现在不同地域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不同地域的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网络化,使众多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资源,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家中或办公室就能对远程的数据库进行联机浏览、检索和查阅。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1.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其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一般而言,已经出版的图书、杂志等文本形式文献资料以及光盘、录音录像带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已经被收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影响力的迅速扩张,电子形式出版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收集尽可能多的数字化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资料范围已经涉及社会百科的方方面面,并且还收藏着许多绝版的十分珍贵的文献,处于长期保存宝贵文化的考虑,这些都将被纳入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程之中,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并虚心借鉴别国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对现有馆藏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现有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尚属探索,所以尽量选择相对简单的对象,并且要把握好范围,循序渐进,以免因为任务过大对之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在文献的形式上,要尽可能全,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收藏的“美国记忆”就涵盖了自192年以来的录音资料、影视资料、文本资料以及图像资料等,只要是对于研究美国历史及文化有帮助的信息都被收藏了;第三,文献资料的一次加工为主,二次加工为辅,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一次文献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目标,换句话说,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终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时,不是单纯地找到所查询的信息资料被放置在图书馆的什么位置,而是会直接得到最原始的文献资料和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讲,一次文献资料信息是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目录服务的结果。
2.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以及信息资料数量极大,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时代各个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工程量将十分庞大;再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用户的范围也出现了大范围的扩充,巨大的信息资源量再加上大量的用户群体,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笔者通过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机构进行分析和了解之后发现由于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工程量比较庞大,如果单纯的借助一套系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笔者建议选取多种应用系统综合使用,以便达到各自功能的优势互补目的,基本的构成主要是:第一,创建数据也就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料等非数字化形式的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对于文本资料可以选取录入方式,对于图像资料可以选择扫描方式等;第二,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数字描述,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一种语言方式,对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献资料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描述,主要涉及对声音、图像以及文本信息资料的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字描述;第三,检索,即可以对SGML、XML、HTMLFDF等文献检索格式提供支持;最后就是对系统的维护以及进一步开发等。
三、结语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搜集、组织、存储和管理等过程保证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从而也保证了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的这些功能也正是作为信息需求为动力的作用体现。一项没有意义而消耗精力、物力和财力的事情显然是没有人去完成的,当然也不会产生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原振秋.试论数字化技术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革命性变革[J].医学信息,2005(7).
[2]丁梅娟.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2).
[3]雏虹,艾润莲.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2(3).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数字化档案真实、准确、完整地展现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是高校各项工作记录、参考、总结的依据。进行科学、规范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档案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保障。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为了满足档案管理需求,就必须要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合理开展,可以在确保高校档案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快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数字化档案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档案数字化主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局域网等技术,将高校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档案信息,把文字、图纸、影像等信息贮存在光盘等载体中,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和软件终端信息传递的方式为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加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使高校档案原始资料得到充分和及时利用,最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并且能够使得管理更加规范,提高档案利用率,减少档案原件丢失破损情况发生;相比较传统档案管理,能够减少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在在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之后,是档案上的内容会被进行扫描和整理,再将数字化的资料进行归类,通过计算机设备录入到学校的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的方式来对档案资料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查找和搜索。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档案服务质量,便于档案无限制存储,提高了档案利用率,节约了成本,节省了空间,方便了维护,还能实现安全存储和资料共享。通过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处理、传递和广泛利用,充分发挥数字档案效用,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实时收集各类电子文件及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数字化档案材料,同时要在网上、传播、交流馆藏非保密性的档案信息,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档案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一)效益性。之所以要进行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便捷、高效的收藏、管理、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基于此,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时,效益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统筹兼顾,实现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同时,降低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保证在整个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资金具有良好的充足性,最终充分的发挥档案数字化对高校图书馆,乃至是对高校的重要作用。
(二)一致性。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由于建设周期长,建设中,载体、形式、门类以及数量都具备多样性及巨大性,需要多个部门及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由此一来,要想实现数字化,就必须保证涉及到的部门及人员协同一致,在统一标准的指引下,完成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档案信息收集时,依据自身工作专业性、服务性以及学术性的特点,将收集范围适当的增加,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多样性,同时,对于收集完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存储。高校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的建设需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符合,并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分类的科学性,主题标引的准确性。对高校图书馆档案进行管理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安全性。
(二)加强网络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档案编目、检索、统计、借阅等均需要利用此项技术,同时,档案收集和登记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复杂立卷程序简单化,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将数字化资料传送给各个部门,各部门依据自身的要求完成档案管理。在档案领域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促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并且应用效率也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档案工作变得更为多元化,信息服务管理层次也更加深入。
(三)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图书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也因此使得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提升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促使使用者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
(四)加强档案人才培养。人才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数字化技术水平,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档案部门要重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培养,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注意提高他们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档案处理能力;要定期组织高校中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档案管理人才去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以及业务研讨会等尽快提升他们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五)做好档案数据库建设。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大高校档案数字化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的推进力度,确保高校档案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真正实现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发挥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n案数据库包括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档案数据资源的接收、整合、集成、迁移、组织、存储等与数据库相关的数字资源处理。数字档案信息加工包括数字档案信息整理、格式转换、数字档案信息录入、数字档案信息集成等基本功能。数字信息转换的主要功能是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各类非结构化数字信息转换成能被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处理的结构化数字信息。这个功能主要是由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数字档案信息导入功能加以实现的。
(七)网络环境下要重视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除了形成一套法规标准体系外,还需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为了保证密级档案的安全性,需设置安全密码,为其上一把放心锁。对于非开放性档案根据其性质界定不同密级档案的查阅人员范围,设置不同的密码和访问权限,普通密级的档案密码可提供给有查阅权限的人员,绝密级的档案可不上网或只在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上按查询权限访问。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需安装杀毒软件和“ 防火墙” ,以抵御黑客的袭击。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如对“ 元数据”的研究、拷贝与迁移技术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张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探究[J].档案天地.2016,(10).
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校园 建设 见解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顾名思义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中原有的所有资源重新整合,处理使其达到资源数字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而将整个学校在时间与空间上系统地联系起来,方便各个部门管理及查询各类信息,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
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将形成学校的中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地再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
过程,从而实现大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目的。
1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概念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校园真实环境的扩展,其核心为一种层次形结构,中枢为网络基础设施,由网络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成为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层层外圆。校园主网络以及核心交换机构成层次形结构的最里层,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数字信息在校园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从而构成校园网络的专有数字空间。
构成数字化校园的第二层结构为网络基本服务层,也就是数字信息实现自由传输时所有依靠的软件基础。具体内容主要有文件的相互传输,E-MAIL的发送,重要信息的公开,身份认证等网络基本服务。
第三层结构又称之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持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为整个校园网络系统提供业务逻辑的处理,其外部表现为网络应用的支撑平台,功能涵盖了校园网络的数据库系统,用户的身份认证,网络应用基本操作。此外还包含了诸如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网络教学等多种信息系统。
第四层又称为信息服务层,主要服务对象为校内用户,主要功能是用户逻辑判定,即将处理过后的数据信息遵循用户的意愿而提供给用户。这些服务通常为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务管理,信息查询等。
数字化校园的最外层是该系统的总入口,是联接外部网络的接口,它将校园网与覆盖全球的因特网联接起来,主要功能是为学校用户提供身份验证,并根据用户身份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
2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高校要与时俱进,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是必经之路,数字化校园建设引发的变革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对高校的教育理念,体制或者教学模式引起巨大的变革。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2.1 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与分布于学校各个不同地域的数字化设备统一构成了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硬件设施。而要让校园网络真正发挥出满足各个方面应用需求的作用,那就得建设一个高速且稳定安全,并包含有线,无线多种接入方式的,能够完全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就校园网络而言,网速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电话线路网络传输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全校铺设光纤就成了不错的选择,通过光纤的铺设可以始终保证出口的畅通。全校的所有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及宿舍都要以结构化布线方式进行布线,实现高带宽进校园。
另外,中央交换机的交换速度及数据处理量是解决信息流量瓶颈问题的关键。
因此要做好数字化校园网络就必须得做到这几点,首先主机房及配线间的环境要得到保证;其次对于关键的设备要时刻备有可替换的备用件;最后对服务器中重要的数据要有镜像热备份,以便用于突况后的灾难性回档使用。
2.2 数字化校园中信息库的建设
作为校园网中的主要内容的数字信息,如果达不到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程度,那么校园网络的建设可以说是不太理想,同时也起不到信息高速路的作用。因此在做好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相应的软件服务也要快步跟上,在加大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整体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由手工操作升级为智能信息化管理,从而达到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另外,对于对教学有帮助的辅助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应该将其收集整理成为辅助资源库,以方便师生使用;而软件开发方面也应由专业教师组织人员开发各类课件,多媒体课件以及具有可视化的3D环境的网络远程虚拟实验室,以方便学生进行各类实验。
2.3 数字化引起教学理念的变革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传统的高校教学理念及方法必将发生重大改变,为了让原有的教育体制、方式及内容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进步,就必须转变现有教育模式为全新的数字化教育模式。而教学理念的重组,最重要的还是高校老师及学生的思想层面转变及认可。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能仅仅是建设数字信息方面,还应该与学校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新模式下将全校的各项工作与数字化校园一道纳入高校的宏观战略规划中,如此才能真正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勋,张尧弼等.面向数字化校园的信息门户设计[J].无锡南阳学院学报,2007(12).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对于重振国民精神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一、数字化文化馆的概述
数字化文化馆这个概念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由于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水平和内容较为落后,服务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可以说传统文化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消费和享受生活,网络虚拟世界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然而当前的文化馆仍然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变得更加紧迫。总之,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导向,建立起完整、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使新型的数字化文化馆具备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便利性和开放性。
数字化文化馆相对于传统文化馆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化平台,它直接将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集成化和数字化,并且主要通过网络来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首先,数字化文化馆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数据库技术、网络建设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运用了;其次,各种相关的准则和规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馆管理模式,对国外文化馆的各种规定和标准进行学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和标准,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再墨守成规,而是逐渐接受数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总之,这种先进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数字化文化馆发展的关键。
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的关键。要知道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的精神、知识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和精神灵魂,同时也是凝聚人们群众的重要精神载体,而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文化馆肩负着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大任务,特别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使得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能够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径。另一个方面,数字化文化馆相比于传统的文化馆而言,能够更好地保存各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文化物品经过了数字化处理之后,可以将其放置在更佳的存储环境中而避免遭到损坏。数字化的运用实现了文化原件的复制与保存,是文化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
(二)是信息浏览方式进步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文化馆更多的是将文化原件或者是复制品展示出来,人们在欣赏和浏览这些文物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想看的东西,而数字化文化馆是数字化技术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这就使得大量数字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存储于相应的磁盘当中,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立一个联机的系统,浏览者只要根据相关的关键词就能获得想要的数据资料,这与我们平时网上查找资料一样,是非常便捷的。
(三)是文物保护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文化馆需要将实物摆设出来,这不仅对文化馆的占地面的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物品保护工作的难度。有些文化馆为了保护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物品,只是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复制品,这样浏览者就很难了解和欣赏到原始的文化物品,而数字化文化馆是通过将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储在相应的磁盘中,并且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出发,一方面极大地缩减了面积,解决了文化馆占地面积的问题,另一方面浏览者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原始的文化资源,减少了文化物品的损坏情况,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产业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基础。过去的文化馆更多的是公益性的组织,主要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然而如果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推动着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进程,在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时,文化馆应当积极地响应党政府的号召,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开展多种创新活动,使得国家在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国际环境下,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因此,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务必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五)是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文化馆实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文化馆群体,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文化建设部门联系到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并且采用数字化技术把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存储和整合,为各地的参观者提供全面的文化信息和数据。在这种条件下,文化参观者完全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们直接通过网络远程的方式来获取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而且这种服可以同时提供给多个人,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文化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会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数字化文化馆时,务必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充分地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种文化资源,使得数字化文化馆能够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大众文艺,2014,23:12-13.
[2]陈莉.文化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J].艺术科技,2014,10:63.
档案作为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并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的文件,只有将其重要作用得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出来,那么档案和档案建设工作才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对其利用价值不重视,以致于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需要充分的将档案信息资料变为有用的信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概述
1.1 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在各种高新技术支撑下,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利用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同时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下形式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能够提供利用,使信息资源实现共享。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档案管理都是以纸质、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来进行的,而且在目前部分档案馆中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还是如此,这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使档案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档案数字化建设具在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证。
1.2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主要内容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主要内容: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如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建立档案影像数据库或多媒体数据库;档案专题信息的采集与建库。
1.3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档案数字化。这对于保护档案原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数字化有效的保护了档案原件,数字化的原件副本代替原件进行使用,而且利用缩微胶片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即使在天灾人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毁灭性破坏,而且还可以对模糊及残缺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修复,确保其使用价值。
档案数字化后,使档案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为化,在档案利用上不再受到数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份档案可以同时提供多人进行共享使用,而且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有效的实现了档案的异地利用,使档案的利用空间得到拓展,同时在档案使用过程中,人们不必再受档案馆开关馆时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随时可以对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进行利用。
档案数字化的实现有效的改变了目前各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增加了信息加工的深度,使指引性信息和实质性信息增多。所以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这势必会加快我国档案行业的发展速度,使传统档案尽快向数字档案转化。
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仅没有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标准,而且标准管理工作还较为滞后,存在名目繁多的系统,从而使整体水平难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同时当前很大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老同志,这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对于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新事物接受能力较慢,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对数字化专业知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速度的提高。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整体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与此同时,各单位在信息共享方面落实不到位,效率低下,甚至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传达不到位或者根部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由于档案数字化系统仍处于由文件管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性阶段,数据库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可以看出,档案数字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其发展和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目前,由于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整体规划,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效率较低,这严重阻碍了信息系统功能和效用的发挥,息化和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支撑作用有限,无法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部分档案信息系统由于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和维护,系统时常出现宕机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
3 加快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通过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让广大民众能够方便地获取实时档案信息,为各方档案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网络平台,实现快捷、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然而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步阶段,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制约着我国档案的信息化进程。因此,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包括档案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健全档案标准实施规范,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要注重档案信息系统的整体效果,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档案信息系统的优势,高档案管理系统的综合能力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装备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此外,要重视档案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建设。就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状况来看,仍处于由文件管理向数据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把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结合起来,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和提高与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使自动化效率大大提高。
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进行整体规划,对档案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系统接口,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有章可循,稳步推进,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大力推动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和发展。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思索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档案来源于文件,其本质属性是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也逐渐地趋于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RC技术、数字化摄影等高新技术将传统档案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并储存,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一个巨大有序的档案数据库,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数字化建设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它的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我国也在2000年5月建设了我国的第一个数字档案馆――深圳市数字档案馆。这标志着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1 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
数字化档案建设必须要保障两个方面,一方面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可以长期存取和可读。这方面同样重要。而影响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与存储方面的问题。档案数字化储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键盘录入,这种方式的速度较慢,而且效率低、成本也高,另一种是扫描,这种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图像质量较差,速度低级文字识别率低等。这些都不利于信息的安全。
(2)管理问题。档案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管理的工作,同时管理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一些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混乱、责任人不明确等问题,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破坏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另外,也有一些非人为的因素,如设备故障、意外灾祸和社会自然灾害等。
1.2 法律问题
法律问题主要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许可权问题。而许可权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收录问题。法律保障了著作人拥有著作权。在数字化档案建设中,要对这些著作人的文件进行数字化收录时,必须要经过作者的同意。二是保密问题。基于档案所具有的保密性质,一些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有经过所有权人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不同密级的公开。三是网络问题。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共享,这些被上传到网络上的信息将会被大量复制与下载,极易导致侵权问题的发生。
2 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2.1 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
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提高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保障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然后制度出详细统一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使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有序进行。要统一著录和机读目录格式标准,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合理构建,并组建利用平台。对建设当中所涉及到的软件,如OCR软件、校对软件、标引检索软件等相关软件,在购买时要选择那些统一、易于数据接口、兼容性优秀的软件系统,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存储介质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接口来选择不同的存储介质,优化配比,选择最为合适、质量最优的设备。另外,也要健全档案数字化建设制度标准,使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在信息收集、整理、归档的过程当中造成信息的丢失与损坏。
2.2 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提高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他们专业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首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字编辑能力,使其能编纂出内容全面准确、实用性强的各类编研材料,直接为社会各项工作服务。其次是提高档案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熟悉数字化档案业务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对档案数字化建设所涉及到的软硬件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对档案信息进行电子化、数字化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最后,要提高档案职业素养,使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起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对于保密档案,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借阅规定,保障档案的安全。
2.3 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数字化档案管理以网络为平台,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对档案进行转换、储存与访问的。所以,要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运用信息加密技术将档案信息进行加密,提供授权的档案信息服务。对于机密性的文件要将其信息转换成乱码型信息,防止被随意使用,保障网内数据的安全。另外,要对电子档案要加强立法,使档案信息管理有法可依。以制度的完善来不断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使档案数字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3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些思索
3.1 非全盘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建设并不是一定要全盘数字化。档案管理部门要本着节约的原则,要优先选择那些珍贵的、特色的、利用率高和不易纸面保存的档案进行电子录入,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档案要滞后录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另外,对于优先录入的档案要做好数字化分类,方便检索,发挥数字档案的最大优势。
3.2 优化设置扫描参数
影响档案数字化扫描的因素较多,包括分辨率、亮度和对比度,而影响最大的要数扫描分辨率。对文件进行扫描时,高分辨率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储存空间,但是扫描文件也会相应变得更清晰。但也有例外,有一些大号的粗字体如果分辨率过高反而会造成识别率低、速度慢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扫描文件前后档案检查的问题:
(1)数字化前的档案整理检查。在数字化扫描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原始档案文件进行整理、排序。对于一些古籍资料、年代久远的文件和一些纸张薄、脆、软等文件要加以整理区分标注,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检查和保护工作,,防止文件受到损坏。
(2)数字化后的数据质量、图像质量检查。扫描的文件必须要保证文件的原貌,不能出现确缺失的现象。必须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规定。如文件中出现字迹图像模糊、倾斜的现象时,要重新进行扫描。而且扫描时的档号要与原文件保持一致,保证准确度和清晰度。
3.3 数据联接检查
在数据联接时,为了避免出现文件目录和内容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一定要打起精神,认真检查录入的档案,看其是否与原始档案一致。等检查完毕之后并确定没有问题,就可以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已扫描的档案扫描图像文件进行联接,形成一一对应。
4 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现阶段我们还需要将它与传统档案相结合,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档案建设将会有新的突破,实现更高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所有档案人长期的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陶水龙.档案信息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J].中国档案,2012(01).
[3]高艳华.谈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几个问题[J].沪东档案,2007(4)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进行推广和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使用者随之变得愈来愈少;而使用图文并茂、音像兼备、鲜活生动、直观全面的数字形式档案的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优势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信息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档案信息形态,能够将多种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互相连接。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使用,从而实现了社会共享文化艺术档案资源[1]。目前,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
1.1能够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有效使用率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存与记载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在不动文化艺术要案的母本的情景之下开展虚拟环境的传播与演示,同时还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此同时,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特点是传输面积广泛、使用快捷等,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1.2更好地保存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档案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抢救与保护遗存下来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使用现代化科技诸如文字、摄像与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真实且系统化地保存我国珍贵、濒危且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从而建立起文化艺术影像数据库,是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由于物理性老化和保存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果不加以有效且及时的抢救保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采用计算机科技制作这些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副本取代其“母本”供人们使用,可以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损坏[2]。
1.3更有效地规避安全风险
采用异地保存多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行动给文化艺术档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损坏。
1.4使档案库房紧张的保存空间得到极大缓解
对于逐渐增加的非永久性保存的文化艺术档案,能够采用数字化信息文本对其进行存储,可以更好地缓解档案库房的存储空间的压力,从而实现空间的有效使用。
1.5使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工作更加简便
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替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本,用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流通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实物的流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达到移交期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与使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务量极其繁重的阶段性基础工作,其中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扫描、图像的处理与保存、目录建库、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必须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规范,如此才可以保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高质量与规范性。[3]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2.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则,对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实施可行性的分类研究。确定前期实施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以及确定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计数字档案划。其次,筛选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实物,做好诸如档案的规格、大小、清晰度、数量与易破损等方面的处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清点、检查以及登记等。最后,必须做好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批量资料的存储与复位工作。以此来保障文化艺术档案的母本资料的安全。
2.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采集工作就是把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格式转换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资料的状况,采取相关的技术保护手段,对于不同材料的规格、纸张质量、字迹与字体的大小、清晰度以及在扫描时的灰度与色彩的调节等都必须要掌握好,同时也应该对未来的使用效果进行思考。以上可以防止在处理的过程是出现过度纠偏、压缩、防污与降噪等现象。2.3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就是将录入数据库中的内容实施验收、排序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提高后续的管理与对外使用时检索的效率。把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检验,检查其是否已经收录完整,档案资料的标题与录入的主题名是否符合、分类正确与否;与此同时数据是否标注清楚时间、内容以及物理途径,资料是否存在遗漏等[4]。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对照着档案的“母本”实施验收、校验,以此保障所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如余姚市姚剧团针对曲谱等创作类的特殊艺术档案,则要求原作者或是专业从业人员对现有的纸质曲谱做重新打谱后一并保存,提升了数字档案质量和查询、利用效率。
2.4文化艺术档案扫描数据的保存
文化艺术档案的文件通过扫描与摄像处理以后,应该以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经过扫描与校验之后的文化艺术数据需要按照设置的路径与条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存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存之后的内容位置,并且及时调阅审查,以此规避在录入过程中出现存储位置的错误。
2.5建立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介质、管理系统与处理对象的整体,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与软件组成。当前的数据库可以分为非关系式数据库、关系式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其中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具备诸如数据存量大,类目设置方式多,可以综合表现与处理等优点,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使用与开发价值。
2.6文化艺术档案的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
要对数据库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查验,保证每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和艺术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内相应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此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目录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数据录入验收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和数据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有直接关系。录入完成以后,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数据进行检验,也就是检验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目录数据库、影音库与文字库等多方面。抽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以上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备份。有效的备份不仅能够保障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把另存的素材重新拷出,同时也可以保障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备份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