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

时间:2023-09-04 16:5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

第1篇

《绣谱》是我国刺绣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由清道光元年(1821 年)的女刺绣工艺家丁佩撰写。1919 年由沈寿口述、张誊整理的《雪宦绣谱》,是我国历史上阐述刺绣艺术实践的另一部重要专著。以上专著侧重于刺绣针法技术上的研究,同类别的还有1930 年朱启钤的《丝绣笔记》、1941年张华璂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1957 朱凤编著的《中国刺绣技法研究》等。20 世纪80 年代后,出现了大量较多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和地方民间刺绣艺术的著作,其中,以台湾的金韺兰、刘良佑1995 年所撰写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之研究》较具代表性。

刺绣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长期男耕女织分工下出现的手工艺文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刺绣产品生产,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湖南的湘绣、河南的卞绣、山东的鲁绣、湖北的汉绣,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刺绣,如苗绣、侗绣、瑶绣、土家绣等。其中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秀。而原产于温州瓯江两岸的瓯绣位次排列仅次于四大名绣,被称为中国中国五大名绣之一。道光末期(1853 年),温州就开始有专业绣铺。传统瓯绣由于具有构图精巧、色彩绚丽、运针灵活善变、排线平齐匀薄、针法严谨、绣理分明等特点,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宝贵遗产。但由于种种原因,瓯绣面临着人散艺绝的危机。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属性。罗正副(2008 年)指出,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使之有效地得到保存、延续、继承,并传之久远,惠泽后代。李雪则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建立在相信文化内在选择机制的前提下适当引导,这样才能给文化最大的发展空间。李于昆(2005 年)对文化传承的多种途径进行了研究。郑一民(2008 年)、王大为(2007年)、伍振(2008 年)、刘锡诚(2006 年)、马岩芳(2009 年)、祁庆富(2006 年)等探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价值与保护策略。刘海燕(2013 年)提出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会市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通过信息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对策措施。陈中权(2012 年)认为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是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非物质文化保护对策。

陈明艳(2009 年)等探究了通过把瓯绣艺术融入现代高档服饰,提升瓯绣商用价值,促进温州瓯绣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对于瓯绣的传承和保护,王小明、杨军明(2012 年)指出:瓯绣一直就有产业化的传统。但近年来生产规模缩小,产品良莠不齐,市场萎缩。瓯绣从业人员收入微薄,人才传承出现断层,处境艰难。尽管当地政府和传承人尝试了多种拯救途径,但收效甚微。关于刺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很多,值得本研究参阅和借鉴。在众多文献中,关于刺绣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也有很多文献提出了从政府、市场化角度实施保护的策略,但这些建议多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而探讨通过机制设计原理,充分利用机制要素的激励相容原则,通过机制要素之间的博弈及力量均衡,实施开发设计自动力可持续发展保护机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还较少见。

一、瓯绣保护、传承及发展现状调查

为全面了解瓯绣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本文作者于2012 年6 月28 日至2012 年7月8 日期间组织学生对普通公众进行了走访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收集有效调查问卷样本293 份,本文作者并且组织学生对温州瓯绣研究所所长、原温州瓯绣厂厂长、瓯绣专卖店经营者、瓯绣大师、瓯绣传承人等人次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笔录近20 万字,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公众认知度低,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公众对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低(34%),由于调查是在瓯绣发源地温州进行,这个调查结论说明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公众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是保护和开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缺少公众认知的瓯绣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前景都不容乐观。

2.瓯绣定位空间狭小,市场规模受限

瓯绣在传统发展中,产品用途主要定位在服饰用品、馈赠礼品和家庭普通装饰用品等较狭小领域。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审美观念、消费理念的改变,瓯绣用于服饰用品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购买用途则主要集中在了馈赠礼品和家庭装饰用品上。但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种类的异彩纷呈,馈赠礼品和家庭饰品的选择空间也在无限扩大,瓯绣在市场竞争中的份额不断受到挤压。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市场规模的萎缩。

3.培训周期长,从业人员少

瓯绣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具有非常复杂的技术要求,初学者需要10 12 个月时间才能基本掌握,技法纯熟需要5 15 年时间,还要看学习者是否有天分和悟性。这对于习惯使用按键操纵机器、讲究便捷高效的现代人,可以说是一个很难适应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市场需求小、绣品售价低、绣工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不理想也成为求职者远离瓯绣行业的重要原因[7]。

4.传承方式单一,缺少系统教学

瓯绣的发展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类传统文化一样,主要采用家族继承、师徒传授、手工制作、家庭作坊等方式,教学也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当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只采用口口相传、缺少文字记录和系统教学的情况下,瓯绣将随着老艺人的退休和去世,艺种濒危、技艺失传。

二、瓯绣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瓯绣很难借助自身条件和功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困境下,借助人为机制推动其进入新的生态循环系统就成为必要和必然选择。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机制设计理论起源于赫尔维茨的开创性工作。它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假定人们都会按照博弈论所设计的方式行动,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的话,当我们要实现某个社会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通过对博弈主体关系的设计、博弈形式的选取,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预期的目标,或者落在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机制设计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可以在不对博弈主体施加外力干预下进行机制设计,完全借助机制自身产生的效能解决现实棘手问题。

借助机制设计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博弈主体的瓯绣保护传承和发展机制三力并举自动力机制。即在对瓯绣的保护中,不对传承人、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提出超道德要求,而是通过设计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动力、以政府和部分社会群体为辅动力的三方推动机制,完全借助机制产生的内生动力,实现对瓯绣的市场化保护。三力并举自动力机制中,以利益驱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机制主动力,该动力也是机制良性自动运行的最终推动力;地方政府作为机制设计的主导者,负责机制运行前期的资源投入和激发;第三种推力来自于媒体、高校、博物馆等社会性组织。

在自然竞争状态下濒于灭绝的传统瓯绣文化已不具备自动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状态的功能。因此,政府在瓯绣自动力保护机制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担负起机制设计和早期机制激发的重大责任,当主动力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机制)得到激发和正常运转后,政府使命则基本完成,可减少资源投入。在主动力、政府动力之外,以媒体、高校、博物馆等组成的第三方推力也不可或缺,该部分机制要素在社会使命和责任感驱动下加入瓯绣自动力可持续保护机制中实施推动。它们在瓯绣保护中担任着扩大宣传、提供理论指导、培育支持者和购买者等作用,其辅助推动力在三力并举机制中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动力,以政府和社会保护为辅动力的三力并举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是一种自动力机制、长效机制,是在减少公共资源投入情况下,唯一能保证瓯绣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建立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动力的市场机制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瓯绣发展过程中,完全借助市场力量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以创新焕发生机,以利益引导培育产业发展壮大。

1.与市场接轨,实施生产性保护

瓯绣只有走向市场、接轨市场、融入市场,才能形成系统的创作、绣制、营销专业分工的产业链,也只有与市场全面接轨,才能有效实施生产性保护。瓯绣可以借鉴苏绣传承经验,以非物质文化为依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使非物质文化

2.完善产业结构,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发展相关的创意设计企业或部门以及下游的市场营销部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是瓯绣市场化传承和保护的另一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着力发展瓯绣艺术产业的创意企业,提升瓯绣产业现有的创意设计能力,提高瓯绣作为商品本身的艺术附加值。另一方面,瓯绣产业要拥有自己的商业营销渠道,不断创新营销方法,积极开辟国内外市场。

3.借助现代技术,降低管理成本

借助现代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改革,也是瓯绣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刺绣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完全可以借助电脑辅助设计和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传统生产加工中,设计一件产品,从图案设计、绣制实样到计算成本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如果通过电脑计算成本,则可大大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4.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瓯绣商用价值

市场是保护瓯绣的最好平台,市场是瓯绣动力机制激发的关键制约点。瓯绣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瓯绣可作为厅堂陈设、室内装饰、高档礼品、收藏珍品和贵重纪念品。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服饰设计者还可在把瓯绣工艺运用于个性化服饰、正式礼仪服饰及高级单品定制服饰以增强这些服饰的形式美感和实用功能的同时,满足服饰穿着者豪华、尊贵与脱俗的心理需求。

5.提高品牌意识,打造瓯绣商业品牌

品牌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瓯绣产业,要树立起自身的商业品牌,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要从简单、被动的加工者,向拥有独立商业品牌的生产者过渡发展,才能真正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6.树立现代公关理念,加大促销力度

当今社会,再好的产品如果缺少了市场推广和宣传,也会被人们遗忘。瓯绣产品的宣传手段主要停留在平面广告、展销会洽谈、商铺店面等一些传统的促销方式上,缺少与当今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多元化促销方式。瓯绣企业应借助名人效应事件公关网络营销冠名体育赛事冠名电视节目等手段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三)建立以政府主导、政策倾斜为辅动力的保护机制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时代要求,政府必须担负起主导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应动用公共资源和政府影响力在辖区范围内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精神传承、城市竞争力提升、公众福祉增加方面的巨大价值和作用,树立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理念,为瓯绣的传承和保护奠定意识基础;并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教育,增加公众的鉴赏力,为培育消费市场做出努力,加强宣传,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共识。

2.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市场自然选择状态下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做出积极努力加以保护。在瓯绣重新振兴之前,政府在引导瓯绣建立瓯绣产业实验区、实践区的同时,应对电脑刻花、花线生产、绣品装裱等辅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打造完整的瓯绣产业链。在相关政策制定中,还可把瓯绣企业定位为社会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特别扶持。在传承人保护中还可采用政府订单政策。政府所购买瓯绣产品可用于承办的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奖品和纪念品,还可以用作外事交往馈赠礼品。

3.拓展瓯绣发展空间,实施旅游开发

旅游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作用历来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学者们的推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可以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对瓯绣的保护热情。地方政府可采用在旅游区开设专营点,也可以在城市商业街区建设非物质文化工艺品一条街,推进瓯绣的市场化保护进程。瓯绣等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采用购物、鉴赏、体验学习等多种形式以激发旅游者在鉴赏、体验中的购买兴趣。

4.保护传承人,对从业人员实施补贴

在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被授予人间国宝称号,每年可以从政府得到大约200 万日元(约十四万人民币)的资金。在韩国,也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较丰厚的补贴,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我国可以充分借鉴这些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成功经验,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四)建立以媒体、学校等公众参与为辅动力的保护机制

1.媒体参与

媒体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和传播手段上的优势,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重要宣传平台。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及新媒体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它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文字、图片、照片等各种形式,对瓯绣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宣传,建立系统的档案和数据库,切实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研究和传播工作作出贡献。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意识,所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将为瓯绣自动力保护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巨大的支持作用。

2.学校保护

瓯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保护、传承和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现实矛盾,存在着高端技能人才偏少、创意设计人才短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战略的支撑。当地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开设选修课和瓯绣艺术培训班,请瓯绣工艺大师和专业人才实施授课,引导更多的人了解瓯绣、喜欢瓯绣、保护和传承瓯绣。地方教育部门还可将瓯绣工艺制作流程作为本土教学内容加入地方中小学教学的教材,加强学生对家乡和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由于学校保护是一种最稳定、最可持续的力量,因此可以成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选路径,它也理当在瓯绣保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持力量。

3.博物馆保护

当地博物馆利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积累的经验,探寻瓯绣的普查、保护和展示方法,发挥其在展示、传播上的独特功能,将成为瓯绣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将富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瓯绣产品及工艺流程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选择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行业协会保护

第2篇

关键词: 吉林省 创意旅游 相关思路

一、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创建适宜环境

(一)吉林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

发展创意旅游可以将吉林文化要素运用创意手段进行产业化,更会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吉林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倡导创意旅游的发展,把它提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将创意旅游产业做大做强”。[1]65

(二)吉林省各相关部门实行联动协调

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部门有文化、科技、城建、发改委、工商、税收等,旅游主管部门应该与这些部门尤其是文化部门形成稳定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协调和解决两个产业在融合发展中的问题。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的建设就是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胜利成果。具体到某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旅游商品开发,也需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与旅游部门合作。所以各个部门应实现联动,促进利益最大化。

(三)构建创意旅游园区

吉林省已有60家文化产业园区和23家文化产业基地,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园区达14家。可以将成熟的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等开发出旅游功能。创意园区建筑富有特色,园区的企业文化、生活形态等可以形成综合旅游吸引物,所以可以适当开发创意园区的旅游功能。

目前在建的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20亿。区内项目包括景区4D特效影院、小型演出、天池探秘等娱乐文化项目,以及林海雪原主题餐厅、长白山奇石馆等商业购物配套项目。这相当于一个创意旅游园区。吉林市也将打造一个世界童话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吉林省可以适当构建这样的创意旅游园区,更加有利于开展创意旅游。

二、利用创意思维创新吉林省节庆旅游产品

吉林省节庆旅游产品类型较丰富,发展也较为成熟,形成了吉林雾凇冰雪节、长春电影节、长春消夏旅游节、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等知名品牌。现在欠缺的不是节庆产品稀少,而是缺乏创意元素提升节庆旅游产品内涵。在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沉寂的故事、符号等文化要素完全可以被旅游业所用,提升旅游产品文化价值。

如自1999年举办首届吉菜美食节以来,尽管每次具体项目都有创新,有比赛评选、美食爱好者观摩品尝、吉菜献给最敬爱的人等,也有曹保明先生的《吉菜民间故事》在第六届吉菜美食节首发,但是发展吉菜、举办吉菜美食节还需要继续运用创意思维,深入挖掘吉菜文化。对于有文献记载的“满族碗”(《满族旗人祭礼考》)、白肉血肠(《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有传奇故事的“李连贵熏肉大饼”、“回宝珍饺子”等吉菜菜品,在美食节上可以尝试情景再现的模拟方式加以刻画宣传。有关部门不仅应该把吉菜推到省内外旅游者面前,还应该挖掘吉菜文化内涵,引导其走创意发展之路。

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吉林鹰屯打渔楼猎鹰文化节,注重挖掘满族捕鹰、驯鹰、放鹰文化,进行多角度诠释,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明哲收徒仪式、萨满祭祀鹰神仪式、“鹰把式”祭拜山神活动等。体验鹰屯的满族大秧歌,观看鹰屯“鱼灯”、“鹰灯”、冰灯、雪灯,欣赏鹰屯的雾凇奇观。这样的创意节庆旅游应该继续开展。

三、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促其发展

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与方式。这是市场“无形的手”,属于内在动力。台湾埔里酒厂经营困难时开发了酒厂观光旅游,通过旅游者的购买无意中实现了大规模非常规销售,足可见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如针对《长白神韵》这样的大型文化表演创意产品,可以由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与省内大型旅游企业等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面向省内外旅游者,“综合运营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共赢发展”。[2]80

综上,可以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发展吉林省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吉林省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新形式,更好地整合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要素,延伸其功能,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红.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2).

[3]曾亚玲.吉林省创意旅游发展的切入点[J].考试周刊,2012(92).

第3篇

关键词:竹制工艺;竹丝镶嵌;商业模式;产品设计

0 引言

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性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手工业时代,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审美,传统手工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工业化的到来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曾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艺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即使在强大的工业文明面前,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怀念起手工艺带给人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在对中国设计的呼号中,中国传统手工艺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是其中一条可行之路。竹是极具现代意义的传统材料,竹丝镶嵌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竹制工艺中有较高难度与较长制作时间的工艺之一,通过对手工艺商业模式的探寻,建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完善具有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设计,开发其商业价值,运用新的设计及商业模式增加竹丝镶嵌的体验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1 竹丝镶嵌的工艺特征及现状

1.1 竹丝镶嵌的工艺现状

竹子是气节的象征,竹子及竹编等也是中国本土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工业化的到来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曾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艺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也曾一度失传。

1.2 竹丝镶嵌的工艺流程及特征

1.2.1 竹丝镶嵌的工艺流程

竹丝镶嵌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骤:制丝,镶嵌竹丝,镶嵌木花。

(1)制丝。第一,取竹:截取竹段,根据不同用途与工艺要求选取相应竹子。竹丝的竹子要选用66cm以上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竹子来制作。第二,锯竹:截取竹段,根据用材长短的需要,应尽量减少竹节的数量,锯截要平直,避免损裂。第三,去节:将竹节突出处用刀刮平。第四,剖竹:即劈竹,将竹段纵劈成多片竹条,剖竹时要手稳刀正用力均匀。第五,启条:根据所需要的规格.将大条劈成若干小条,宽窄厚薄都需均匀。第六,刮青:将竹子表面青色胶质层刮掉,只留下竹黄部分。竹丝镶嵌仅取用留有竹青的那一层。第七,劈篾、劈丝:将竹条加工成较薄的编织篾片。一般竹丝镶嵌所用为2mm厚、3mm宽的篾片,根据用途不同尺寸略有不同。分丝采用的是纵向分丝。

(2)镶嵌竹丝:第一,切齿:将竹篾同一方向码好压紧,在远离竹青一侧切齿,切齿的深度为篾片的一半,齿宽为篾片厚度相同,齿间距根据花色确定。一般分为长短两种,长条竹篾作为骨架,短齿多做花纹所用。第二,染色:根据不同需求,将篾条漂白或染色。第三,搭长篾:将长篾按经纬扣到相应的槽中,连条成板。第四,嵌入短篾:用镊子将短篾按花纹嵌入长篾相应位置,多为正反两面拼插,暗榫相扣。第五,打磨:将拼接完成的篾丝篱整理扣紧,整面打磨平顺。

(3)镶嵌木花:第一,锯外形:画面各部形状用薄纸勾摹下来粘贴在白桃木板上,按照勾摹图形锯出画面形象。第二,粘贴画面:将白桃木板片按照画稿位置胶着于篾丝篱底板上。第三,浮雕:在胶着的白桃木板片进行深浅层次不同的浮雕。

1.2.2 竹丝镶嵌的工艺特征

竹丝镶嵌多用作屏风,本身所具备的竹材自有的清凉古朴感,加之自身简约空洞的传统花纹,使竹丝镶嵌作品更加通透。

2 竹丝镶嵌工艺的商业模式探索

2.1 手工艺相关商业模式简析

随着青年人们的成长和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及青少年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更多的生活体验。手工艺作为体验的一种,也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寓教于乐项目,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既早期的陶艺到近期的皮具工坊,木艺工坊等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且已然从一线城市进军至主要的二线城市。这种提供相关材料工具及场地的工艺体验课的模式,在手工艺类别中是常见的运营模式。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比较有代入感的传承方式,从另一个方面,也对手工艺人才枯竭的现状也是一种缓和。

2.2 竹丝镶嵌工艺的体验式商业模式的拟建

着眼竹丝镶嵌的工艺三大步骤来看,第一步制丝是趣味性较弱危险性较高,而且是对工艺要求较高的部分;第二步除切齿需要机械辅助以及染色需要蒸煮染色外其他步骤相对较简单,拼插阶段是比较入手比较有操作性跟趣味性的制作部分,而且有较大的主观创造的余地;第三部分装饰意义为主,雕刻部分有一定的难度。拼插的难度跟成品的尺寸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较大尺寸的镶嵌竹丝有一定的困难性,而相对较小的尺寸上,可粘贴的白桃木装饰内容有所局限,精细度要求对于新手体验也有加大的难度。

对于工艺体验来讲,根据体验者所选纹样色彩,向其提供竹丝,制作好的白桃木装饰素材,裱边框及镊子等相关工具,使体验者使用半成品来制作相关产品、相关装饰品。提供素材半成品,使制作者能更轻松得到工艺的体验与学习,简化冗长的工艺链,将最具体验性、趣味性的步骤得以强化,也更容易体会到制作的乐趣,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模式。

除上述体验式的商业模式的半成品策略外,还可将竹丝镶嵌应用于名片盒、首饰盒、小收纳盒香盒等装饰面。作为商家提供装饰面可拆卸的盒体,及可自选的竹丝镶嵌素材包,消费者可自行完成相关产品的制作,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商业模式。

3 结语

包括竹丝镶嵌在内的手工艺复兴,是当代青年人体验式的生活方式下的必然结果。如何结合当代青年人性格特征,强化工艺的体验性,简化工艺步骤,也是商业模式多元化,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激发当代青年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进而探索研究,也是对工艺本身的一种结合现代的商业模式,现代的制作工艺,现代性实践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剑.论竹编的设计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2] 张力丽.技道合一――由竹编饮具看日用器具之美[J].装饰,2011(2):27-29.

[3] 李演.基于传统竹编工艺的现代化日用品设计实验与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2.

[4] 埃里克・乔基姆塞勒(美).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源只有进一步与产业结合,附加在商品中,形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可以将茶文化遗产资源商业转化后的产业开发进一步分为13种文化产业子类型。这些类型都已在业界实践,每种范式不仅独立发展为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合型发展态势。比如茶舞台表演与茶生态旅游、茶馆休闲业等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茶馆休闲业在自身商业定位的基础上,也积极涉及书报出版、舞台表演、茶会活动等产业类型。

2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4小结

第5篇

一、公共艺术的人本化、民族化特征

公共艺术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从艺术的角度介入并改变公众的价值,发展和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目前我国对公共艺术的人本化理解得还非常片面,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却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足以给我们一个庞大的系统和研究的基础,艺术的根基始终是人本化,不能停留在一味地对国外公共艺术进行模仿和复制,而应努力得到广泛的认知和挖掘,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离开传统文化谈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空谈,没有根基的、片面强调体量和数量的作品,也是忽略了本来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究其根本,还是要“人本化、民族化”,这才是谈艺术形式的一切基础与良方。强调人本化其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无论是小的方面的绘画,还是大的方面的城市建设,无一不是讲求和谐关系,只有关系对了,才能和谐顺畅地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公共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造宜居和谐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也才能更好地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绘画把人的灵性发挥到了极致,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恰似这种人本化、民族化的特征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发挥,任何脱离人本、脱离民族的艺术形式都是空洞乏味、不能持久的作品。我们念念不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设计,从建筑主体鸟巢,到开幕式的水墨舞蹈意境,到我国独有的印章文化的标志设计,无不体现出我国传统绘画在国民乃至世界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是民族的、世界的,也才是更长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2016年正值猴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吉祥物是韩美林先生设计的水墨猴头平面图,憨态可掬,惹人怜爱!抛开3D版的“康康”形象,单就水墨版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更多的传统水墨味道,这种味道是亲民的,散发传统魅力的,韩先生突出强调的是民族特质,承载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是最具有民族风的吉祥物。“猴”同“侯”,有着封侯的吉祥寓意,多伴随寿桃和灵芝,形态似人,是祝寿的祥瑞之物。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密不可分,画家们会借此表达和寄托美好祝愿。明宣宗的《戏猿图》,画面为三只形态可掬的猴子,一只攀树,另一只怀抱婴猴,表现的是画家崇尚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清代沈铨的《蜂猴图》,也强烈地表达了“封侯”的美好寓意。清代诗书画家张问陶擅长画猴,故自号“蜀山老猿”。他的《双猴图》展现的是一老一小两只猴子,坐于苍劲古树旁,体现了人生的感叹。

二、富有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的公共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变迁,各地兴建了许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这些创意园都以老工业厂房为背景,在旧址上改扩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文化生活商圈。最典型的为北京798艺术中心。这种商业模式在城市各地兴起。其特点:一是地理位置相对市中心较偏远,租金便宜,交通相对便利,为穷艺术家们提供了文化艺术交流场所,给现今浮躁的社会以创作灵感;二是这些厂房原址都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虽然我国产业结构历经调整,形成了很多遗弃的厂房,但是这些建筑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留有我们几代劳动者的印记,是我们最宝贵的遗迹。这些遗迹是不应被损坏、破坏和消失的;三是这些厂房建筑外观多为包豪斯式架构,空间开敞,能产生低成本、高回报的商业价值,非常适合文化产业运作,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聚集式的文化商业圈。举例来说,天津的棉纺三厂,简称“棉三”,这个创意产业园还没开街,已经粗具规模,最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饱经沧桑的手,握着毛笔,进行有力的创作。一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这个大型作品,在这个基本上保持了20世纪80年代原貌的老厂房群落里,怀旧色彩和新创意、新青年的全新生活方式的碰撞,才是最佳的艺术展现,这不仅仅是天津河东区海河沿岸的地标,更是百姓实现艺术生活的良好开端。可以想见的是,当春暖花开,五月开街的时候,人们走进包豪斯式的棉三创意园,围绕着遒劲有力、手握毛笔的经典公共艺术作品欣赏街景的休闲生活的时候,一定会心存感激。这就是活态文化,这就是生活的艺术,是亲民大众的、延续传统的、结合时代特征的最有力的创作。

三、公共艺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形式与灵魂的合二为一,灵魂即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表达了“墨海中定精神,笔锋下定生活,混沌里放出光明”的艺术主旨。艺术皆相同,公共艺术也是形式与灵魂并存,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如果说中国传统绘画还能自娱自乐的话,那么公共艺术一定是与众乐乐的亲民艺术。它需要互动,需要民众参与的活态文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雕塑创作。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讲究无形中蕴含有形、于无形处诉求有形、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其实还处在起步、学习、借鉴、摸索和发展阶段,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不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而其实怎么优秀,可以从传统绘画中寻找经验和灵感,留白也可以理解为做减法,在设计中删繁就简,创造出无笔墨纸妙境的神韵艺术。这也是健康良性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发展公共艺术实际上还是要把握住传统绘画这条命脉,发展交互式设计。每个艺术家、设计者都应该具备传统文化的修养,把握住中国最有价值的艺术精髓,才能设计出有号召力的作品。这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设计者、参与者、民众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普罗大众的艺术鉴赏力和驾驭传统文化的能力,从小抓起,渗透到民族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牢牢抓住中国传统绘画这个根基。天津艺术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实际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自己也在里面客串了90多个人物,作品涉及人物上千,置换了时间和空间,反映的还是当下现实生活状态。整个作品从服装造型,到人物本身塑造,都以当下事件为题材,生动中透着讽刺,在寓教于乐中深入思考当下的许多现实问题,发人深省。这个作品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也让国外的艺术家和民众们了解了中国的艺术家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显而易见,人本化、民族化始终是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突破口。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虽然时间短,经验浅,片面强调形式感的作品太多,强调业绩,体系也不太健全,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相对片面,但是因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灿烂、博大精深,是方向也是动力,因此我们的起点高,迈步快,发展迅速,而且发达国家不论是制度上的艺术百分百计划,还是文化保护上的先进理念,抑或作品的成熟度、民众的参与度都值得我们借鉴。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梳理出发展公共艺术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问题重点论证的方法,将切实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在时代的步伐下摒弃糟粕,发挥特色优势,延续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兼容并包,走出特色,走出味道,走向世界,这是我国公共艺术科学发展的未来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01

2.尹笑非.《公共艺术空间营造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性策略》[J]北京:《文化遗产》. 2012.01

3.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01

第6篇

近日,强生(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小明先生、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刘明胜先生、佳能(中国)品牌沟通部副总经理鲁杰女士,三个公益达人聚首“佳能2012博览会”,让本来唱独角戏的东道主佳能却成了公益结义的其中一员。

这次聚首也成为佳能 21个特色展台中最受关注的一个。2012年是佳能(中国)成立15周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节点上,秉持全新的“色彩战略”,希望在中国影像市场引发一场“色彩”革命。同时,佳能也将深化多元化的布局,强化佳能综合色彩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形象。佳能也隆重举行了“白、傣、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捐赠仪式,用自己最优势最尖端的设备和技术贡献于公益事业。但从公益事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组团公益的模式或许是佳能此次活动对公益事业的最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孙孝文教授分析说:“佳能、万达、强生几家企业组成公益联盟,个人判断或许超前了5年左右。"

鲁杰对记者说:“影像技术运用在公益事业是佳能自己比较独特的地方,像佳能一样很多合作伙伴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 1+1大于2的效果,那就是一次公益升级。我们与立邦合作的“色彩教室”项目就是一次升级尝试,所以企业之间结合核心优势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是我们未来追求的方向。”

参与此次活动的其他嘉宾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付小明深有感慨,“我从以前做中国政府公益的代表到现在一个企业里面做对外事务的负责人,从事公益事业已经有25年了。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做公益,但是各自为战,那么公益主体之间可不可以联合,有一些力量可不可以互动?比如,强生有药有医疗器材,佳能也有一些眼科设备,可不可以和佳能的一些公益活动接合,让两家企业的志愿者队伍一起服务弱势群体,如老人、艾滋病人群等等,这一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刘明胜指出了他们共同结盟的来由,“在深圳举行的首届慈善博览会上,我们几家企业展位正好都在一起,于是突发奇想,过去每家企业都在做自己的公益,将来有没有可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公益联盟,结果大家迅速回应草签了一个协议。外企是佳能和强生,国企有南航,民营企业大连万达集团和上海复兴集团。五家企业将来要发起一个倡议,呼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结合大家的特点,共同去创新一些公益项目,合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企业组团公益能否就一定实现1+1大于2的目标呢?孙孝文分析认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候要结合自己的技术和最独特的优势,如果能把独特的竞争优势、独特的技术、独特的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于社会产生的改变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要有一个脱离于每家企业之外的独立组织,建立一套制度并有专人运作;还需要有很好的长远规划,因为每家企业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去集中我们不同企业的优势去做事情,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能够有统一各自优势的科学的项目和议题,集中优势而不是单一的集中资源,同时也要透明、规范的运营。”

第7篇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 保护 传承 创新

当前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正脱离传统行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正被机器所制造的产品取代,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下民间手工艺的存在现状

近些年来,对于民间手工艺的关注和研究大多集中于那些已经萎缩或者濒临消失的品类,因此,“拯救”之声鹊起,我们也确实发现,承载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大部分民间手工艺品类,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被挤到边缘的位置,苟延残喘。作为研究者,我们却没有对这些代表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给予应有的及时整理、总结和研究,导致它们在生存的时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之时,呈现出或者自生自灭,或者慌不择路的被动而无奈的样态。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够发现,民间手工艺由于始终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本能要求的载体,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它也在逐步完成着顺应时展的自身改变,并以其特殊的样貌,执着地伴随着人类不断前行脚步,固守着人类始终不变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家园。

二、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承载民众生活理想和追求,体现民众生活状态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植根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中,一方面具有与生存时空不可分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来自人类的本能要求,所以在时间的沿袭承继,空间的拓展转变方面,具有应对变化的能动性。

三、上海市民间手工艺存在现状调查

在这次对上海市民间手工艺的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朱家角古镇与上海市新场古镇,以实地走访的调查形式与上海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沟通,了解他们当下的工作生活状况。

上海市新场古镇花灯艺人李政,今年64岁,是上海杨浦区人,平时做些立体的动物彩灯,剪纸,画京剧脸谱等。“我小的时候我外公经常做一些花灯,尤其那时杨浦区元宵节每年都会举办灯会,外公就会帮忙做一些花灯以供装饰用,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做花灯有了极大的兴趣,我就跟着外公学。可以说,我的外公是我走上这条路的启蒙老师,再到后来,外公年纪大了就不愿动手了,我也就接替他的手艺。”当我问到他是否以前一直在做这门手艺时,李大爷告诉我说他是退休以后才开始正式到新场这边专门的店铺做这些小玩意的,他以前在杨浦区群众文化宫宣传部门工作,在工作中也时常接触这些东西,但当时完全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有时候他们文化宫办的手工艺培训班,以及杨浦区的一些社区文化站,平凉街道那边经常邀请他去上课或参加培训。“现在退休了嘛,没什么事,做些小玩意也是我的爱好,打发点时间嘛。”李大爷爽朗地笑了笑。

跟李大爷聊起他的其他爱好,李大爷告诉我他还喜欢看书,并说他看得杂。但是对于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言两拍,镜花缘等这类书籍却情有独钟。“干我们这一行就必须得多学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比如看我现在正在做的这桃木剑,从小把它挂在小孩脖子上,可以避邪的。”

当被问到平时生意如何时,李大爷嘿嘿地笑了下。“生意,平时就没什么生意。除了等到春节,中秋节,元宵节,庙会时候生意好点,一般到我这儿来拿东西的都是批量地要的,零售的几乎没有。你比如在1994年时候,那是上海每年都要举办黄埔旅游节,现在改为了上海旅游节,黄埔旅游节办了3年,我那时就为这个旅游节做了大量的花灯彩车,进行展览。”“那你平时的收入怎么样呢?”“还可以,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有退休工资,因为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是事业单位,退休工资还过得去,所以现在生活还不错。另外,最主要的是做手工艺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我平时又不打麻将,偶尔看点书,生活过得也还算充实。”李大爷说。

(一)上海市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情况或不足之处

从大的社会背景背景看,社会的转型使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出现断层。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而首当其冲的是来自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人问题。国家人口主管部门宣布,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相应地进入了老龄化时期。那些负载着较多较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传人,都是几十岁的老人了。衰老与死亡是自然规律,现在已进入了传承人的衰亡高峰期再加上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包括青年放弃传统的农业及其副业工作而从事现代行业,另外机器替代品的出现给传统手工艺品带来了挑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技艺行业,这就使得许多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在我们此次去往上海市朱家角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民间手工艺人认为政府或者社会的公共部门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宣传保护力度还不够,现在开着店铺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打发业余生活。

(二)当下的社会环境公众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认知情况

当前,青年人纷纷脱离传统手工技艺行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需要查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许多青年人大多不愿意再继承祖上的传统行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他们大多认为捧祖先的饭碗老土和没出息,传统的手艺活程序比较繁琐,在收入上不会比外出打工来得多和来得快,而且现在出门打工正成为一种潮流,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展面临无人继承的危险;(2)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出打工乡亲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见闻了外面的精彩和充满诱惑的世界,这使他们在乡村里再也呆不住,一呼百应,纷纷外出打工闯荡,甚至到省外离家更远的地方。虽然在家制作手工艺品的生活成本会比到城里打工的生活成本低,并且赚的钱也不会少,但这并没有吸引力,也就无法拉住他们的心;(3)有部分农村的青年人考上了大学后,将来更是不大可能回来老家从事传统行业,他们大多会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目前农村里每年考入大学的青年人也在增加,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认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会比从事传统手工艺活有前途,就算是传统手工老艺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继承父辈的传统行业,而期待他们从事现代化的工种。

四、建议

(一)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应当积极发展传统手工艺品产业,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需要动用多方面的力量,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创办工艺品工厂,通过将传统民间手工艺推向市场化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的经济利益前景,就会有人愿意来从事这个行业。此外,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应当依托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产业,如可以形成o2o的线上与线下的发展模式。中国现在有数以亿计的网民,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在互联网平台上推陈出新。如可以类似于做成当下时兴的网购发展模式,甚至还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向订购者通过视频的方式表演亲手制作的过程,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购物品的制作过程,甚至还可以在线与民间手工艺人一道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作为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来讲,这既是一个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向外界宣传民间手工艺的途径。

(二)社会

社会应当重视对于传统民间技艺的宣传与保护,出台相应的社会政策保护民间手工艺人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给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比如对于青年人愿意从事传统民间手艺工作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奖励,对于一些已经多年从事民间手工艺行业的手工艺人还需要额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潜下心来进行传统民间技艺的开发与创新。此外,社会也应当加大力度对民间手工艺进行宣传,如可以在一些在传统的中国节日里面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社会公众场合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展示,到一些高校里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表演。一方面可以向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社会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了解,让在当下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行业,或者喜爱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

五、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也需要走进人们的视线中。不应该被当下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大都市给湮没。同样,从事传统民间手工艺人也不应该成为老年群体的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代名词,他们同样有赋予新时代鲜活生命力的必要性。只有我们不断尝试走进它了解他,我们才会发掘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找到一个共同的文化归属。

参考文献:

[1]龚佳怡.基于O2O平台的传统民间艺术商业模式研究――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经济论坛.

[2]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保护问题探析――以闽南永春漆篮技艺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4.

[3]吴秀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市场开拓――以王星记.经济谋略.

第8篇

新奥奉献了奥运,奥运成就了新奥

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梦想,把我们凝聚到一起。几千个日日夜夜,我们在这三平方公里土地上奔忙,用智慧与双手,用心血建设了传承奥运文化、充满东方神韵的中国奥林匹克新家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刷新了奥林匹克盛会的记录,受到了“无以伦比”、“前无古人”的赞誉。北京新奥集团正是应这场盛会而生,是为这场盛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建设者!目前也是唯一管理和运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企业。

北京新奥集团作为从北京奥运申办成功就开始建设、运营、管理、经营中心区的大业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承载着实现政府“十二五”规划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市国资委和政府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新奥集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工程建设,大力弘扬筹办奥运的五种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和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奋力拼搏,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圆梦和首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奥运会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和集团“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方针,北京新奥集团全面承担管理和运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任务,不断提高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品质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场地资源优势,引进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活动,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发展后奥运经济。并借鉴奥运中心区开发的成功经验,承担奥体文化商务园区及北京通州国际新城的建设开发任务。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年之前中华民族一直怀揣奥运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奥运梦。这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北京的魅力。作为开闭幕式举办地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不仅圆满完成奥运服务任务,也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

奥林匹克中心区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梦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更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腾飞,自然成为国人首选的旅游地。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接待人数累计超过2亿人次,单日游客最高峰达到55万人次,已经成为国家5A景区。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处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是中国建筑理念的延伸,是中国历史的延伸,更是中国梦想的延伸。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南起北四环路,北至科荟路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比邻,西起北辰西路及林萃路,东至北辰东路,总规划面积31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360万平方米,是第29届奥运会的主场馆区。中心区也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

后奥运的精神传承和发扬

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中心区以会展业、体育产业、演艺产业等为核心产业,以旅游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为关联产业,以商业、酒店、餐饮业等为配套产业,正逐步成为北京的文化展示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体育休闲体验基地和奥运标志旅游地。

作为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奥林匹克公园为人们展示了理念先进、气势宏大、造型优美的建筑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优美、宜人、独一无二的环境。在这一区域里有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中国科技馆等知名建筑,还有玲珑塔、龙形水系、中轴广场、下沉花园等独具特色可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承载物,以及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国学馆这些大型国家级文化建筑,与鸟巢、水立方等共同构成了创意旅游产业链。此外中心区还具备得天独厚的品牌开发潜力,是打造旅游品牌活动以及开发利用其他无形资产的极佳地区。

在中心区还建成了总面积24万平米的大型商业配套设施——新奥购物中心,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旗舰商业,通过亲和的形象、包容的定位、丰富的业态和超大的规模,根植家庭、面向亚奥、放眼北京、辐射全国,展现着新北京城市会客厅的国际化风貌。它依托上风上水的皇城龙脉,坐拥气势磅礴的龙形水系、挺拔规整的中轴树阵和别具匠心的下沉花园,融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填补亚奥商圈的空白,为中心区提供优质的商业服务。

(一)城市高品质文化、体育、休闲中心

北京新奥集团以中心区产业定位为基础,利用中心区的优势,依托景观绿化广场用地、下沉花园、龙行水系、新奥购物中心等设施场地引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在市区内为广大市民旅游观光游客提供一个开放、舒适、现代化的活动场所。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举办高品质重大活动的首选地之一。

不同季节,不同节日人们都会看到有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在中心区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选择落户中心区,其中“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北京)国际贸易服务交易会”、“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赛”等国际级大型的活动每年都会如期在中心区举办,同时还有“新奥购物中心冰雪王国”、“新奥购物中心艺术长廊”、“新奥啤酒美食花园”、“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奥林匹克公园美食广场”、“泥浆足球”、“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北京科学嘉年华”等群众可以共同参与体验的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为首都的老百姓和全国乃至世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北京新奥集团旗下还有专业公司为中心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车服务。特色观光旅游小火车贯通中心区南北,吸引了众多游客,人们还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仿古老爷车在中心区游览。

(二)新奥购物中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成为最重要的奥运遗产。依托奥运地块热度及其飞速发展,由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由北京新奥和元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的新奥购物中心,既延续了新奥集团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品牌诉求,也饱含了对继续传承奥运精神,勇于开创区域商业新面貌,致力打造旗舰商业品牌的美好寄愿。

新奥购物中心,以“品味文化,自在生活”为核心理念,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购物餐饮、主题体验为一体的国际化购物中心。

新奥购物中心,坐拥别具匠心的下沉花园,依托气势磅礴的龙形水系,总规模达24.5万平方米,专享停车位2300余个,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公共设施及所有地下停车场相连。

新奥购物中心将公园的造型语言延伸入室内空间,这是在全球范围内正以迅猛势头流行开来的新一代商业模式——公园商业。

新奥购物中心与奥林匹克公园内各大奥运体育场馆的完美融合,呈现出一个承载着北京历史、文化、经济等综合面貌展示的城市会客厅;一个世界级公园购物中心;一个文化生活MALL。

新奥购物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品质优秀、服务一流的商家,一些实力强劲的知名品牌纷纷进驻新奥购物中心,与新奥购物中心强强联手,共襄盛举。

涵盖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购物餐饮、主题体验于一体的新奥购物中心,正在以更为丰富的业态组合,满足不同消费客群的需求。

为了塑造新奥购物中心的品牌形象、延伸品牌内涵,进一步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奥运遗产,北京新奥和元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新奥购物中心为依托,成功开发数十万平方米龙形水系天然冰面,打造“新奥购物中心冰雪王国”。

(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下沉花园组群

下沉花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部的中轴广场与龙形水系之间,由三条城市道路和五条步行廊桥将下沉庭院分割成七个近似的院落,由南至北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如同北京传统住宅院落的纵向发展结构,方正的路网与院落空间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七组院落秉承统一的设计理念——“开放的紫禁城”,西侧靠中轴线一侧定义为紫禁城的红墙,靠东侧地下空间部分定义为四合院灰墙,使下沉花园成为这个空间界面之间的对话空间,再通过红墙与灰墙的交叠渗透,是皇宫禁地和民间四合院的合而为一,营造出一座开放的紫禁城。它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和紫禁城遥相呼应,传承了中国的空间传统,更表达了自由平等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让中心区披上了耀眼的光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5年,但其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仍然在继续扩大,奥运遗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随着中心区国家级大型文化设施的进驻,奥运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在这一区域的聚集,中心区的价值在不断提升。

作为北京新地标区域和政府重点发展地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对北京的经济发展以及北京在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长期推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

2 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

3 一——路拼搏-庆祝中国奥运代表团凯旋主题晚会。

4 中心区南部全景。

5 玲珑塔夜景。

6地面景观。

后奥运的精神传承和发扬

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中心区以会展业、体育产业、演艺产业等为核心产业,以旅游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为关联产业,以商业、酒店、餐饮业等为配套产业,正逐步成为北京的文化展示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体育休闲体验基地和奥运标志旅游地。

作为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奥林匹克公园为人们展示了理念先进、气势宏大、造型优美的建筑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优美、宜人、独一无二的环境。在这一区域里有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中国科技馆等知名建筑,还有玲珑塔、龙形水系、中轴广场、下沉花园等独具特色可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承载物,以及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国学馆这些大型国家级文化建筑,与鸟巢、水立方等共同构成了创意旅游产业链。此外中心区还具备得天独厚的品牌开发潜力,是打造旅游品牌活动以及开发利用其他无形资产的极佳地区。

在中心区还建成了总面积24万平米的大型商业配套设施——新奥购物中心,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旗舰商业,通过亲和的形象、包容的定位、丰富的业态和超大的规模,根植家庭、面向亚奥、放眼北京、辐射全国,展现着新北京城市会客厅的国际化风貌。它依托上风上水的皇城龙脉,坐拥气势磅礴的龙形水系、挺拔规整的中轴树阵和别具匠心的下沉花园,融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填补亚奥商圈的空白,为中心区提供优质的商业服务。

(一)城市高品质文化、体育、休闲中心

北京新奥集团以中心区产业定位为基础,利用中心区的优势,依托景观绿化广场用地、下沉花园、龙行水系、新奥购物中心等设施场地引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在市区内为广大市民旅游观光游客提供一个开放、舒适、现代化的活动场所。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举办高品质重大活动的首选地之一。

不同季节,不同节日人们都会看到有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在中心区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选择落户中心区,其中“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北京)国际贸易服务交易会”、“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赛”等国际级大型的活动每年都会如期在中心区举办,同时还有“新奥购物中心冰雪王国”、“新奥购物中心艺术长廊”、“新奥啤酒美食花园”、“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奥林匹克公园美食广场”、“泥浆足球”、“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北京科学嘉年华”等群众可以共同参与体验的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为首都的老百姓和全国乃至世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北京新奥集团旗下还有专业公司为中心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车服务。特色观光旅游小火车贯通中心区南北,吸引了众多游客,人们还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仿古老爷车在中心区游览。

(二)新奥购物中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成为最重要的奥运遗产。依托奥运地块热度及其飞速发展,由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由北京新奥和元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的新奥购物中心,既延续了新奥集团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品牌诉求,也饱含了对继续传承奥运精神,勇于开创区域商业新面貌,致力打造旗舰商业品牌的美好寄愿。

新奥购物中心,以“品味文化,自在生活”为核心理念,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购物餐饮、主题体验为一体的国际化购物中心。

新奥购物中心,坐拥别具匠心的下沉花园,依托气势磅礴的龙形水系,总规模达24.5万平方米,专享停车位2300余个,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公共设施及所有地下停车场相连。

新奥购物中心将公园的造型语言延伸入室内空间,这是在全球范围内正以迅猛势头流行开来的新一代商业模式——公园商业。

新奥购物中心与奥林匹克公园内各大奥运体育场馆的完美融合,呈现出一个承载着北京历史、文化、经济等综合面貌展示的城市会客厅;一个世界级公园购物中心;一个文化生活MALL。

新奥购物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品质优秀、服务一流的商家,一些实力强劲的知名品牌纷纷进驻新奥购物中心,与新奥购物中心强强联手,共襄盛举。

涵盖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购物餐饮、主题体验于一体的新奥购物中心,正在以更为丰富的业态组合,满足不同消费客群的需求。

为了塑造新奥购物中心的品牌形象、延伸品牌内涵,进一步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奥运遗产,北京新奥和元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新奥购物中心为依托,成功开发数十万平方米龙形水系天然冰面,打造“新奥购物中心冰雪王国”。

(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下沉花园组群

下沉花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部的中轴广场与龙形水系之间,由三条城市道路和五条步行廊桥将下沉庭院分割成七个近似的院落,由南至北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如同北京传统住宅院落的纵向发展结构,方正的路网与院落空间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七组院落秉承统一的设计理念——“开放的紫禁城”,西侧靠中轴线一侧定义为紫禁城的红墙,靠东侧地下空间部分定义为四合院灰墙,使下沉花园成为这个空间界面之间的对话空间,再通过红墙与灰墙的交叠渗透,是皇宫禁地和民间四合院的合而为一,营造出一座开放的紫禁城。它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和紫禁城遥相呼应,传承了中国的空间传统,更表达了自由平等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让中心区披上了耀眼的光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5年,但其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仍然在继续扩大,奥运遗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随着中心区国家级大型文化设施的进驻,奥运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在这一区域的聚集,中心区的价值在不断提升。

作为北京新地标区域和政府重点发展地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对北京的经济发展以及北京在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长期推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观光小火车。

2 新奥购物中心夜景。

3下沉花园水印长天。

第9篇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统一部署安排,2012年起湖南大学对口隆回县开展扶贫工作,重点帮扶虎形山瑶族乡。湖南大学对此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刘克利亲自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赵跃宇、副校长刘金水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先后多次赴隆回进行调研。

经过调研,专家教授们发现,隆回是一座充满奇异自然风貌、灿烂人文景观及厚重文化底蕴的宝地。“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滩头年画”“手工抄纸”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北部的虎形山花瑶区域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守着这样一些宝藏,旅游产业也有了一些基础,为什么还会贫困程度如此之深、贫困面如此之广?

原来,长期以来,隆回旅游主打花瑶民俗风情游,相比周边湘西、~山旅游景区起步较晚,旅游线路设计单一,带有花瑶设计元素的特色产品数量少、价格高、品种单一,不能和旅游产业形成合力;农产品和特色药材基本处于卖原材料阶段,产品附加值极低。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刘选明、朱咏华等现场指导羊肚菌种植

湖南大学以此为突破口,明确了“以花瑶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改造与创新原有业态,形成民俗观光、自然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及衍生产品、新型农业等多元化产业输出”的扶贫思路。一方面将花瑶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在瑶族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打造定制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从而提升当地旅游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这两大产业为主导引擎,促进隆回尤其是花瑶地区系统工作有序推进。根据上述思路,设定了涵盖县乡产业发展、文化保护性开发、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农业产业技术支持、教育扶持、人力资源培训等多个方面一揽子扶贫项目。

走进米兰世博会的隆回“花瑶花”

2013年起,湖南大学启动“花瑶花”创新扶贫项目,通过系统的社区研究和社会创新方法,对花瑶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和提高当地贫困户收入,解决本地就业问题,改善民生,实现自然资源、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加充分发掘隆回县花瑶特色文化,湖南大学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要切入点,组织申报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获财政部立项支持。湖南大学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涵盖文化研究、影像制作、产品开发、商业模式研究等各领域专家的团队,邀请了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近10位专业设计师进入隆回开展工作。以“花瑶花”作为地方文化品牌,综合当地居民与外部市场的需求,选择以花瑶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各100件进行开发,并在花瑶地区建立社会创新实践基地和花瑶传统文化展示基地各一个,逐步形成了“风景、人文、物语和社区互动”为一体的O2O社会创新平台。

2015年5月至6月,湖南大学在米兰世博会上举办“乡iang-分享家乡味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展,将基于花瑶地区的特色生活形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如花瑶挑花)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及影像记录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如“花瑶花”品牌识别系统(包括未来门户网址、实体店视觉设计),也包括花瑶衍生产品的包装和LOGO的设计,用花瑶挑花元素设计的环保家居饰品;为当地支柱产业“金银花”设计的花瑶特色茶包;根据花瑶生活形态设计的儿童益智类图书《花瑶历险记》;开发了手机APP介绍“花瑶风物”等。这是花瑶首次登上世博会舞台进行展示,经过保护性开发的花瑶传统文化产品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反馈。

下种即售空的“花瑶-白水洞系列”大米

隆回虎形山乡平均海拔1300多米,气候环境独特,传统的瑶族农业种植习惯保存了当地水土的纯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城市居民中预订农产品的人也多了起来。为了推动当地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当地产业发展能力与造血功能。2015年初,经过水土取样分析和系统调研,湖南大学在虎形山乡引入“订制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众筹的方式开展“花瑶-白水洞系列”优质水稻种植,即由消费者众筹资金,农户根据订单决定生产,等农作物成熟后,将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该项目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有机肥、优质稻种和无公害农药,该水稻刚下种即已预订完毕,回收价格高出当地市场20%。参与众筹的客户还需邀请5户家庭到种植地白水洞村进行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的体验活动。该模式获得当地村民积极响应,虎形山乡白水洞村由8位村民合资成立了“粳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与传统农业的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农户的收入。

第10篇

“杨丽萍要上市”的消息在今年下半年不胫而走。据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杨丽萍公司”)总经理王焱武介绍,公司于今年7月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创投”)签订3000万元合约,拟用3到5年的时间,以杨丽萍及其创作团队为核心品牌,促成上市。

孔雀上市,能否完美开屏?当现场表演艺术向资本挑战,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如何保持长期稳定盈利,如何保护民族瑰宝等现实问题扑面而来。

找剧目就找“杨丽萍”

王焱武介绍,从“云南映象”公司到“云南的响声”公司,早期的文化传播公司较小,更像是项目运作公司。为了舞剧运营,公司先后换过几次名,却对市场造成了混淆。为了更清晰市场的定位,公司最后决定更名为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反正你找任何剧目,都是找到杨丽萍”,王焱武说。她既能自已演出,又能为别人策划、创作和包装演出。

作为集团首只针对演艺团体的投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西南大区负责人、云南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翔对公司的文化成绩非常肯定,“不论是公司旗下的《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孔雀》,还是杨丽萍团队编导的《藏迷》,一经推出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公司本身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在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以外,许翔看到了更多社会效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相差甚远,我们的资本走出国门投资,在世界各地遭遇这样那样的麻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不强大,无法让别人接受投资的同时对民族文化产生敬畏。”

“杨丽萍是原生态舞蹈的先行者,她将云南乃至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艺术的升华与再造,传承保护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投资者,在盈利的期许之外,我们希望通过投资行为和资本运作,延续杨丽萍的舞蹈艺术生命,保持民营艺术团的生命力和活跃度,运用杨丽萍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探索完善业务发展模式,吸引更多人才。”

云南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在云南投资亦方便辐射东南亚,而从国外旅游演出的成功模式来看,许翔表示,杨丽萍公司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的好项目。

深创投的入股,无疑增大了杨丽萍公司的实力。“3000万元一次到位,注入公司资本金,第一轮投资结束,保证近一两年的投资计划。伴随资本金的增加,公司也会适当地增加部分银行贷款。”不过,许翔也表示,“第二轮融资尚无明确安排,初步计划在明年末或后年初,届时视市场环境和公司情况,可能做,也可能不做。”

旅游定点演出效益空间巨大

回想去年,在云南滇池泛亚股权投资高峰会上,杨丽萍的多年好友兼业余总经理王焱武代表瑞士银行就国际投资策略进行演讲时,提到了杨丽萍的公司,这引起了台下许翔的注意。

可是,公司规模小、盈利有限、人才短缺,如何以商业运作将一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价值长久地留存与传承,并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如何和资本市场对接,寻找投资价值与发展方向?迷茫中,双方开始研究国内外的现场演出项目。

考察结果显示,定点演出收入最高。“巡演是打影响,年收入最高不会超过2000万元;但一个好的定点演出效益比一个上市公司还好!”许翔例举了丽江的一台旅游歌舞晚会《丽水金沙》,“演出门票一票难求,一天最忙演四场,一年365天,几乎场场爆满,800个座位,门票120~160元不等,以120元计算,最高年收入可达1.4亿多元,打对折也有7000万元。”

“国外的旅游市场更好,泰国的普吉岛,一场演出3000个左右的座位,门票均价700元人民币,我们看到它基本爆满,一场就有200万入账。”

在考察了丽水金沙、印象刘三姐和本山传媒之后,许翔坚定了国内旅游演出市场的空间。“民族艺术不是烧钱,定点演出没有知名演员,也是我们做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未来的巡演会成为次要,杨老师主要负责编导,指导更多年轻人去跳舞,活跃市场热点。国外的经典定点演出杨老师基本都看过,拉斯维加斯、泰国等,她心里有很多想法,最主要就是要做中国大型的定点演出。”

只是,目前公司唯一运行的昆明定点演出《云南映象》,平均上座率只有60%~70%。“每天一场,票价180~480元不等,约900个座位。”针对这一情况,杨丽萍直言不讳,“昆明是旅游中转集散地,游客逗留时间短,大多直接赶去丽江或大理,昆明的演出八个倒了七个半!”

国内游客的行程安排过满,所以,昆明剧场目前以中高端游客和外国旅游团为主,这些游客为了避开国内夏季旅游高峰,会在春季和秋季集中。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宣传少,国内的游客去昆明参观,有些并不知道《云南映象》仍在上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创投加入后即开始在定点演出市场较好的丽江和大理扩展基地。其中,最大一笔投资是在杨丽萍的故乡大理买地,建造综合创新型的定点演出剧场。“面积约二三十亩,剧院的战略性设计已做完,基本符合古城风貌,与自然结合得很好,是剧场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综合展示平台。”

同时,公司已于另一家实力强大的房地产商签订协议,在丽江建设专供剧场进行表演。

立足云南每年利润超千万

“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现场表演显得有些反潮流,但其独到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慑力是电子传媒取代不了的,小众经营是公司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未开发的客户群体庞大,巡演和定点演出一样。”许翔说。

根据云南旅游局数据,记者发现,仅2011年,云南就接待国内旅游者1.63亿人次,海外旅游者395.4万人次。尽管“人次”与“人数”的不同在于允许对同一人重复计算次数,但从杨丽萍公司未来云南三处定点演出总共容纳座位数3000来个算,即便每天演四场,且场场爆满,也至多只能消耗438万人,近占2011年总人次的2.62%。

“我们的特色来自云南,定点演出主要落脚云南,继续精品创作和演出。我们从来不要把钱赚到最多,更提倡在双赢前提下,保持较好口碑和更高的市场追求。”王焱武说。据悉,杨丽萍的公司现约160人,目前盈利内容有定点演出、舞台巡演、团队编导费、演员经纪、节庆演出和云南艺术剧场闲置时间的租赁收入,过去几年的收入都有高速增长。据市场了解,今年的净利润将超过1000万元。

在采访中,杨丽萍、王焱武、许翔也分别向记者表示了未来三年,将集中精力做好云南的决心。“任何产品最终都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存有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也是王总经常说的困难,面临很多挑战。”许的态度很谨慎。

“杨丽萍”的风险控制

应对外界关心的,如果杨丽萍不再继续舞台演出事业,经营风险会否积聚的问题,王焱武和许翔分别从正反面给予了回应。“假如某知名导演某天不想拍电影了,华谊股价或许受到负面影响较大,但像杨丽萍这样的公司,杨丽萍是大股东,不存在走的问题,天生有优势;而且,海外的巡演杨老师经常不跳,去年在丽江一个月巡演15场,杨老师也没跳,票价一点没变。”王焱武轻松答道。

而从风投角度,许翔也向记者诚恳表达了看法:“项目最大风险是公司对杨丽萍的依赖性,虽然我们目前没给杨老师上保险,但从风投角度,解决一个项目风险的方法往往是通过其他项目平衡。所谓小企业靠老板,中等企业靠人,大企业靠机制;我们评估目前管理的400多个项目,老板出状况的概率极低,即使有一两个无法持续,其他300多个项目也会补上。”

“从国有背景的角度,我们追求经济效益,但非唯利是图,我们的定位是帮忙不添乱,尽量守住一个成熟成功的创业模式,不要什么都接,尽力保护杨老师;此外,只要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也可以承担更大的风险。”许翔补充道。

上市面临三大挑战

从目前杨丽萍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看,乐观的估计第一年的净利润就能够达到1000万元了,然而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认为项目上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主要看他们能否成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怎样将杨丽萍的个人品牌成功地转化为公司品牌?杨丽萍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人物,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其个人品牌形象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通过多年国外演出的积累,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可视作代表国内舞蹈原创能力的个人品牌。但是,如何才能将她的个人品牌转化成公司品牌,使项目不再仅仅依靠杨丽萍个人的一举一动而具有更宽广和稳健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培养出一个创意团队,因为在舞台上不断复制与创新的能力,才是项目具备持续商业运作能力的基础。

第11篇

世界越来越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向世界说明自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有效进行国际传播,积极塑造国家形象,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制约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因素

制约和影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播观念滞后,与传播全球化的客观形势不适应。普遍缺乏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重对外宣传轻国际传播。如果不能及时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就相当于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自动弃权,将失去更多国际空间。

在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中,一是单向思维的误区:“向世界传播中国”、“帮助世界理解中国”都是典型的单向传播思维。二是把自己假想为西方社会的“竞争者”,是国际影响力的争夺者,这种对抗性思维不利于开展国际传播。三是习惯于把我们认知的中国假想为“真实”的中国,进而认为“真实的中国不被世界所认知”、“中国文化正被外部世界所曲解”。这种“误解说”不利于中国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①媒体对国际传播规律把握不够。对国内外政治文化差异认识有一定差距,对传播效果缺乏准确清晰评判,加之目标受众不清晰,使传播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如BBC自1996年就成立顾问小组评估节目,对改进对外传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媒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浪费和效率低下。

当前西方主要媒体均以跨媒体、跨地域发展为基本特征,搭建起业务多元、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我国基本还处于报纸、通讯社、电视台等单一媒体发展的状态。广播、电视海外有效落地不足,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10年6月,CCTV在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落地入户总数约1.5亿户;而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收看到CN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拥有51家整频率电台,有153家海外合作电台;BBC在世界150个国家通过调频广播实现落地,在全球拥有2300家合作电台。②

电视传播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电视传播是符号的扩散和形象的展示。在全球化成为潮流的今天,电视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打造主流媒体“真实可信”的国际形象,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确立中国形象的一个关键要素。由于电视在国际交流中直观、生动和多姿多彩的传播特点,电视在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进而塑造合意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③

电视媒介在传统媒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包容性。它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质,集纳在电视叙事中,可以达到广阔的创作潜力边际,只要传播效果好,好的表达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二是电视传播的对话特性和交流感,使之严格区别开电影,从电影叙事的自我环境中走出来,呈现面对观众、直接沟通的特点。三是电视的现场形态,电视镜头即时传真的特性最鲜明地显示在现场之中。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使电视更加符合认知规律。

在跨文化语境中,电视传播的特性彰显了其巨大的媒介功能。视觉传播成为没有国界、文化差异、最直观全息的语言。在现当代历史中,影像作为传递信息、情感的捷径,其作用一次次被证明。影像通过改变政治家的思维,进而改变政治,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甚至影响世界发展。

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可能性,其直观性与逼真感使其在记录历史事实方面独具优势。甚至视觉语言的强大震撼力,也导致了对画面尺度严格的限制。例如反人性、反道德的镜头,反集体的镜头,都要被严格地规避,使之避免进入传播视域,引发广泛而深远的负面效应。

电视影像叙事能更有效地输出价值观。我国的电视剧过去由于格式与叙事问题几乎无法进入海外市场,现在《李小龙传奇》的单集售价10万美元,而比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文化精神被广泛传播。《士兵突击》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关注,强调团队和集体力量的价值观更具有感召力。人们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寻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感悟与启迪。这些电视剧的成功,是因为其对不同民族、国家的人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不是来自于说教,而是来自于真切的人生体验,来自于电视等现代化媒介的传播方式。

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立场与效果

多年来,全球的传播体系被英美等欧美国家主导。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演变,越来越多的被边缘化的市场开始崛起,冲击传统传播秩序,一种新的传播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半岛电视台是个突破旧传播体制的例证,但是其语言表述、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是帝国主义媒体的沿袭和“盗版”。一个公平的世界,需要多样化的声音。世界对来自中国的信息有强烈的饥渴感,中国应该有国际性的传媒机构,来满足世界的这种需求,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④

在我国现代社会进程中,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甚至是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意义的标杆。而精英民主政治在现代化框架下,连同新自由主义,共同形成了“政治无意识”的思维定势。社会生活范式建构依附于西方,中国本土经验被割裂,传统文化被抛弃。当前我国亟待重新根植于历史,在本土历史认知中恢复发展自信,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其实是最大的乌托邦。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叙事,从“的中国”迈向“主体的中国”是关键。⑤在中国的立场上,独立思考、分析世界体系,在国际传播上强调自主性,在表达形式上注重全球化的民族立场。

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有丰富深邃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文化软实力并不是指一个国家具有的悠久文化历史和蕴涵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是指一种通过创造性转化而且在大众媒介上广泛传播,并被他者普遍认同、被别人愿意接受的文化形态。所以,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文化软实力的潜在资源而并不是文化软实力的直接对等物。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⑥

电视媒介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1.创新传播内容。转变思维方式,选择具有国际共识、便于沟通的题材,避免无效的强行输出。传播国外观众有关注期待的话题,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有影响的事件、人物,具有普世性的观点争论。中国对外传播最核心的是文化,传播华夏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复合体,即第三极文化。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弘扬和谐大同的发展理念,互相融合、借鉴、共生。如: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之人文精神,“君子为上”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崇尚“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等。⑦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以鲜明的东方特色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塑造国家形象。

2.创新传播观念。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国际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规则,改变语态,让影视剧、娱乐节目、新闻报道等首先具有独立的类型特性,而非意识形态特征。培育具有国际公信力的传播媒体。如半岛电视台、凤凰卫视。让市场化的媒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对国际传播大有裨益。

用国际化的视角看问题,同时增加中国立场。在国际传播中展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与现在的大国视角、西方视角逐步形成抗衡。形成国际化与本国立场的和谐统一。在舆论上有发言权,就要面向主流社会,明确定位。

3.创新电视传播体制。当前分散的电视机构,难以聚集起更大的力量,同时又没有与市场、资本接轨,无法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更难以走出去与国际传媒集团抗衡。“三台合一”后,按照频道组建公司,如CCTV除了新闻频道不重组以外,其他频道都重组、整合,逐步壮大传播实力。

增强电视传播的实力和覆盖面。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视频传播集团,是电视国际传播的方向。开播全英语频道CCTV-NEWS,不只是一些信息再现和信息流,还有解读流,真正体现中国声音、中国视角。逐步建立评论机制,重视纪录片、专题片拍摄,以深度、权威的观点,引领国际舆论。

4.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还有赖于商业整合。好莱坞电影对全球的影响,是美国崛起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后实现的。而其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国际化的生产,国际元素有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使好莱坞商业模式成为影视作品有效的传播方式。市场化推广增强传播影响力,流行文化是一种可以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市场化的境遇中传播的文化软实力,比政府行为推广文化活动更具影响力。

5.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在年轻网民中建构媒体的公信力。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比落地更重要。借助海外有影响力的网站,除了追求落地率,还要追求在海外的能见度,在新兴的社交媒体上一定要注重品牌的推广。⑧

数字化是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促进了播发系统的技术升级,而且带来了媒体内部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变革,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我们要构建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大幅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水平,推动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

注释:

①潘忠党:“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会议,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11月

②刘芳:《如何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媒》,2011年第11期

③郭镇之等:《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6期

④【美】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会议,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11月

⑤赵月枝:《构建社会主义媒体的公共性和文化自主性?》,传媒学术网,2011年11月26日

⑥贾磊磊:《软实力要搭载流行文化快车》,《中国文化报》,2011年03月04日,第三版

⑦黄会林:《坚守民族文化本性,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课程,2011年10月

第12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转型升级 竞争优势 主要问题 战略对策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六中全会《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如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理论界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浙江省1999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十余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产业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积累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一、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

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和核心层次。文化产业能否转型升级成功代表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累了诸多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价值观和文化资源。浙江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商业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影响力为创意创新的源泉,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丰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九个类别。浙江省社会文化资源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向文化产业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浙江省通过文化节庆、传承基地、文化生态区、展示场馆、传统节日、教学基地、非遗景区和生产性保护作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包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设施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科研教学机构的大学包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

2、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和文化产品。浙江省文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较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加快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稳定增长,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浙江文化产业正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56.1亿元,比2009年增长30.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高出同期GDP增幅3.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525亿元;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33.1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98.1亿元,文化产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比例为50∶13∶38。文化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图1)。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比为29∶24∶47(图2)。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凸显,文化产业实力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增加,产业示范、衍生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杭州市文化产业在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文化产业总体增长平稳,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浙江省影视业发展迅猛,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出品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评奖。例如影视作品《至高利益》、《北风那个吹》、《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把文化资源转换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电视剧市场上赢得巨大成功。宁波市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和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的音响设备、相关演艺器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好评,为中国文化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宁波文具产品年产量占到全国20%,出口总量占全国的35%,使宁波成为“中国文具之都”。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浙江省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空间载体。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走集约化道路,通过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整体逐步提高分工协作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信息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进而整个产业链发挥生产协作平台功能。浙江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筹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园区基地群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逐渐形成。这些园区涵盖了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众多产业门类,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使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截至2012年末,浙江共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

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杭州市共16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第一批的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大学科技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二批包括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东方电子商务园、乐富智汇园、分水制笔创意园区。宁波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和丰创意广场、“LOFT”创意街区、“新芝8号创意园”、“财富创意港”、“128创新园”、宁波文具产业区等。温州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路7号LOFT”、温州创意软件园、瓯海区南塘大道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园、包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等。其他地区包括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义乌文化制造业、仙居工艺品加工区、青田石雕业、德清钢琴生产基地、龙泉宝剑瓷器产业基地、东阳木雕产业园区、杭州民间收藏品市场,以及普陀山、天台山、南浔、乌镇、龙门镇等文化旅游区块。

4、文化会展商业模式。浙江省成熟的会展商业模式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集中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是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从生产环节向市场开发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有序延伸,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链发挥交流平台功能。“十一五”时期浙江省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平台不断完善。义乌文博会、杭州国际动漫节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已经成为文化部重点支持的文博会。2011年义乌文博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3204个,吸引国内外1309家企业参展,实现展览成交额40.6亿元,比2010年增长44.7%;外贸成交额24.9亿元,比2010年增长47.3%,占总成交额的61.3%。2011年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425家中外企业参展,202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活动,签约项目212个,涉及金额106亿元,现场成交金额22亿元,总金额达到128亿元,比上届增长20%。2012年浙江省有动漫画制作企业180余家,动漫画产业从业人员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

5、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和对文化产业成长扶持力度十分到位,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是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制度保障,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环境要素。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对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注重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从政策上推动社会民间资本力量投资、经营文化企业。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总量也逐年加大,涌现出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地市政府努力营造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宏观大环境。

浙江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扶持力度不断增大,而且抓住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点和文化企业经营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符合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具体包含:浙江省重点加强对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文化经营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经营业、文化创意和设计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六大重点门类的规划与引导;扶持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等成立了浙江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打造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助推计划,积极指导帮助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组织推荐浙江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国家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不断扩大浙江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扶持浙商文化促进会发展,开展两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2011年以来来发展会员325个,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270亿元。

二、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强,然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数量多、同质性高、差异化小,一些园区的文化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园区经营和运作的软环境还没有全面完成。

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方面。文化产业尚未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虽然“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产值规模、利润规模和税收规模普遍较小,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对应的规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文化制造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创意设计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业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所占比重偏小,导致浙江文化产业高级化水平偏低。

4、文化产品市场规模方面。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尽管浙江省内文化市场规模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是较大的,但是省内市场规模和国内市场规模不能满足、甚至限制了文化产业规模的发展。

5、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文化产品竞争力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但是浙江省文化产品的创意内涵和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文化产品自我延续开发能力和衍生品开发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6、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浙江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不少,但是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型创作人才仍然匮乏,直接影响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升级。

7、文化产业规划布局方面。浙江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生产特性,照搬一般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地区文化产业规划,造成文化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8、文化产业链系统方面。兴文化产业缺乏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力。浙江省多数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中的运营企业是从引进、、加工起步,停留于产业链下游,获得收益分割率和产品附加值都非常低,直接导致文化企业利润率不高。

9、在文化产业资金供给方面。现有投融资体制不能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对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限制多,缺乏市场化、多元性、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融资机制。

10、在文化产业投资成分方面。尽管国有成分比例下降、民营成分上升的趋势明显,但是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资本交融、分工协作不足,损失了竞合效应,较少形成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倡导的实行市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

11、文化产业管理监督方面。对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考核指标、评估标准过于简便、没有统一在同一框架范围内。受归口管理部门限制,有的地方采用工业企业体系的评估标准衡量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经营业绩。

12、文化企业治理结构方面。文化企业所有制决定了治理结构水平。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体制影响较深,民营文化企业以家族治理模式为主,专业化经营和治理水平不高,导致市场决策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

三、浙江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经历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面对由科学技术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重大变革,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科学认识、规划、管理决定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调整新思路、谋划新举措,制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1、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在科学发展理念上,实现文化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转变,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科学发展路径上,实现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由技术合作向多元深度融合的战略转变,形成国际化的多业务领域、多市场平台、多产业整合的立体文化产业网络。在科学发展方式上,实现由以加工代工生产为主向以创意内容产品生产为主的战略转变,提升浙产文化精品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开发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在科学发展动力上,实现由政府投入驱动创新为主向依靠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战略转变,推广文化用品加工和文化设备制造企业产品自主研发的创新经验。在科学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文化产业内部小融合向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大融合的战略转变,不断延伸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尝试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

2、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系统。政府文化管理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属性和文化企业市场主体等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

(1)正确理解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由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调整为以高端新型文化业态为主。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由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非企业模式转变为赋予经济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企业属性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评价方式由增加值总量、企业数量、产品批量转变为增加值结构、企业效益、产品品牌为主。

(2)科学认识文化产业类型和文化企业规模。文化产业包括多个子产业类别,它们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地萌芽发展的。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实现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形态,是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当作两个重点支撑,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形成新兴文化企业和传统文化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3)牢固把握文化产品内涵的先进性,鼓励原创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本土特色文化,坚持新兴文化产品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紧密结合。既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现代社会文化引入文化产品创意中,又要保证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保证与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追求相一致,凝聚浙江特色人文精神。

(4)加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保证与文化强省建设规划战略方向的一致性,重点完善全省新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及时纠正和整改不切实际、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跨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瓶颈,避免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战略性短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同时防止对相关度低的其他产业认定松懈导致文化产业范围的同化、泛化、虚化,带来冒用、骗用文化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后果。

(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清晰、有序。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功能,建立园区退出机制。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采用政府行为培育文化事业、再逐步推向文化市场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孵化文化企业产业。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促进文化产业的关联与融合功能。要减少利用行政纽带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结构成份“拉郎配”式重组,转变为更多地凭借资本纽带促进文化企业融合,完成资本积累和积聚。

(6)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解决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过程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原创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促进新兴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突破性进展。新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要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分层次优化技术创新主体、新兴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培育、转化应用能力和文化产业对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7)搭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寻求新兴文化产业多元化营利模式。首先,未来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将更多以产业基金为主导,要加强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机构的管理,增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对象的申报审核和跟踪管理。在政府财政倾向扶持培育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下,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寻求多样化的风险规避方式,形成社会化的风险抵御机制,保证文化企业收益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8)完善省内高校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总体布局,深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为重点,培养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积累本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大力发展教科文融合的新兴、前沿文化产业交叉学科,主动开辟、巩固和提高能够满足新兴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前沿学科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系统。同时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产业吸纳人才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注: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DKF02Z)、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3G030017)、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Y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3]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汪俊昌、陈立旭:人文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