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3.康俊.“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机制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Osterwalder模型;魏朱模型;创新
一、Osterwalder和魏朱关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四大支柱――产品或服务、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这些支柱下还包含九个构成要素――价值主张、目标消费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盈利模式。这个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经营中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该特定实体所能为其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他还给出了各要素的内涵及之间的联系及每个要素的内在含义。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商业模式关系图如下:
其中,箭头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子要素,比如:对消费者分析时应该明确其分类标准,才能找到目标客户;对渠道讨论时要分析公司与消费者如何建立联系等。实线表示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对一个要素分析时应该连带考虑与之相连的要素。〖BP(〗比如:对渠道进行讨论时,应该结合价值建议和消费者的情况来考虑,他们会对渠道产生影响;对价格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产品或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对价格的制定产生影响。虚线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费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费者分析。
该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关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分析模块使用,简明扼要的表示出组织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当时被应用于诺基亚研究院《诺基亚研发体系商业模式改进实施方案》项目。但运用者该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各模块的要素予以澄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联系,容易造成归类不清楚;模型要素较多,较为复杂,对于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的组织适用性较差,因此提高了应用了难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魏炜、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6个要素: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如图2。其中定位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产品、客户、需求和方式);业务系统指企业选择哪些行为主体作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构型:连接的结构;关系: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质;角色:〖JP3〗有一定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关键资源能力指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资源和能力;现金流结构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现金流流入的结构和流出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现金流的形态;企业价值指未来净现金流的贴现,对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现为股票市值。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打开了企业黑箱,能够为理解、诊断、设计、调整企业商业模式提供全面的视角,也使我们可以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区别,凸显了商业模式概念和理论体系可以,而且需要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将商业模式定性为一种交易结构,本身值得商讨。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种交易结构,即商业模式里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关系的一种列举和排序,仅仅是概括了商业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较少的反应角色之间的关系。〖BP(〗其次,这种商业模式模型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等六个方面,这类似商业计划书或者构建商业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业模型的内涵。最后,从外延看,这种定义容易造成商业模式的狭义和趋同,企业有商业模式,其他组织也有商业模式,而对于有些非盈利性组织而言,它不一定必须是什么交易结构,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为研究和实践独特的商业活动而诞生的,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个性的,是鲜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概述商业活动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大而泛、广而全的定义。
二、创新视角选择
目前而言,有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主张非常庞杂,从不同企业实际出发,自然会衍生出多种研究流派和观点,究其原因还是学者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拨冗去繁,有效地避开细枝末节,准确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参照系或基点开展研究。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关系,更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视角:(1)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原磊(2007)认为包含四大类商业模式,即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商业模式,出现以上分类,均来源于研究学者的侧重不同,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更有针对性。(2)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由于企业经营都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及了技术、消费者、竞争、商业环境,及它们构成的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视角能够关注到外部驱动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3)基于要素视角。对于系统类的商业模式,其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系统有各个构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Alexander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较能反映商业模式的实质,因此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拿以上两个观点做参考。(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Afuah,A.,Tucci,C.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s:Text and Cases[M].NY:Graw一Hill,2001.
[2]Osterwalder,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1University de Lausanne,2004.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税制设计;征管措施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政策,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月售额不超过2万元者,暂免征收“两税”(增值税、营业税),并暂不规定减免期限。对此,有专家表示,该项政策的出台或是为电子商务征税扫清障碍。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纳与否,是电子商务存在以来一个恒久讨论的话题。本文将从征税的意义与影响,如何做好相关的税制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现行税制的冲击
电子商务问世以来,消费者购物习惯悄然变化,越来越多地开始通过网络解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问题。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将超过1 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经突破6%[1]。面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的商家日益增多,除了原来就存在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外,传统交易形态的专卖店、百货超市等也纷纷触网,寻求在网络交易这一渠道分得一杯羹,当前我国网络购物事业的发展态势可谓蔚为壮观。
但是,电子商务在蓬勃发展,并带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国家税收法律制度带来了一定冲击。电子商务是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而言,基于电子通信手段开展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借助这种商业模式,人们可以在无限宽广的互联网上,与地球上任一地域的交易者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购买和结算。由于其利用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在整个商品交易过程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整合、优化,便于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等信息进行比较,方便了人们的选择;加之电子商务对商品的生产到销售整个流程都进行了优化,商品交易中间环节明显减少,大大地降低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支出成本,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电子商务虚拟性的本质,决定了电子商务交易中呈现流动性、隐蔽性、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必然导致以传统商业模式为基础设计的税制受到冲击,出现了税收征管中课税对象难以明确、纳税主体身份难以定性、税种难以确定、税务稽查难以入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意义与影响
税收,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发挥着引导投资,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因而要对电子商务征税,必须首先要明确,为何要对电子商务征税,征税有何意义;其次也需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对电子商务征税,可能带来的影响几何。
(一)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意义
1、有利于调节经济运行,并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税收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从交易的本质来看,电子商务是整个经济运行活动的一部分,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商品越来越多,涉及资金越来越充裕,如果不将其纳入征税的范围,就会形成经济运行调节上的一个“死角”,影响经济运行调节的效果。
同时,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征税,还可以为国家拓展新的税源,使得在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加快,盈利能力提升的同时,国家入库税金也得以增长。反之,如若长期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活动实行免税政策,就会因为电子商务交易价格的相对低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传统企业加人到电子商务交易中来,使得传统交易方式的交易量减少,原本应征收入库税收不断流失。
2、有利于政府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对电子商务征税,要求国家进一步采取有效手段,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经营对象以及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这样,就由现在的对电子商务“无为”监管模式,转变为一种对电子商务的积极监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制裁电子商务交易中可能出现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金融诈骗、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活动,使消费者利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国家利益得到更加有效的维护。
3、避免网络逃税,维护税收公平
税法原则是政府设计税制,征纳税收必须考虑和遵从的基本原则。作为税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税收公平原则要求国家征税应使纳税人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义务人之间的负担保持均衡,形象地讲就是多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无收入者不纳税。按这一税收原则的要求,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之间只不过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其经济本质并无变化,因而应保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纳税的一致。如若长期免征电子商务的税收,将会导致电子商务模式经营主体与传统商贸模式经营主体之间税负的不公,形成对税收公平原则的冲击,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扭曲。
(二)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迅猛,但相对于存在时间久远的传统商贸模式而言,尚属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扶持,因而许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长期选择对电子商务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如若在国内选择开增电子商务的相关税收,将会导致电子商务交易的社会成本增加,引起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发生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进而影响市场交易主体采用电子商务交易的热情,对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在税制的设计上需要审慎。
三、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税制设计的一些思考
对电子商务交易开征一定的税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需合理考虑以下问题:
1、征税对象、税种与税率的确定
电子商务交易中,商品既有传统交易中存在的实物商品,也有在实物商品上附加一定服务的商品,还有纯粹虚拟化的数字产品。实物商品上附加一定服务的商品,比如一些饭店接受的网上订餐,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则需在餐费的基础上多交一定金额。纯粹虚拟化的数字产品是指,商品交付过程无需外界物流参与,只用借助网络设备即可完成,甚至有时无需任何人的参与,交由计算机程序即可自动完成相关交易,比如电子书籍的阅览授权,某些软件的密匙等等。征税对象确定时,需根据电子商务交易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确定。
在税种的选择上,坊间盛传按5%征收营业税。窃以为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更为合理。电子商务交易的很多商品在线下销售时,本来就是征收增值税,根据一切销售活动不管其是如何进行的都需同样征税的财政理论, 电子商务则应同传统商务一样实施相同的税制[2],这事就税收公平角度而言的。加之增值税更符合税收中性的特征,我国正在积极实施“营改增”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因而对电子商务交易征收增值税更符合税收相关原则的要求。只是在现阶段,有关制度、技术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征纳增值税可能在应增值税缴税额的确定上会产生较大争议。从长远来看,基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考虑,应以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为最优选择。
税率的确定也需考虑征税对象的不同,以及电子商务经营者本身的差异。电子商务交易的商品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另外一些则是国家不鼓励甚至限制消费的商品。此外电子商务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一些电子商务经营者依靠经营电子商务来谋取生活费,经营利润较为微薄。对于这样一些因素,在设计税率时都应合理考虑,抑或从税收减免的角度给予一定的优惠。
2、加强金融部门的合作,使税收征管和税收稽查取得实效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利用传统手段很难进行有效税收征管和税收稽查。只有加强与金融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够从资金流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交易行为的发生与否进行清晰准确地认定,完成税收的征收,避免某些纳税人随意逃税、避税的出现。(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 代建。
房地产代建是由拥有土地、资金的委托方发起诉求,由拥有项目开发建设经验的专业代建方承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建立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共同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本文将着重探究房地产代建模式的定义与分类、商业代建的发展基础及风险防范。
一、房地产代建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基于委托方的不同性质,房地产代建模式可分为商业代建和政府代建两类,其中商业代建又分为项目代建和资本代建两类。
1. 商业代建。
所谓商业代建,是由非政府类委托方委托,代建方进行开发建设的代建模式。项目代建和资本代建两种商业代建模式的主要不同在于标的地块是否已确权。
( 1) 项目代建。
项目代建是指代建方与已经取得标的地块土地所有权证的委托方合作,由委托方承担全部或部分资金,代建方承担工程营造和销售任务,通过管理和品牌输出,为委托方提供项目开发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并依据项目销售或利润总额收取佣金的代建模式。
在项目代建运作过程中,委托方负责筹措项目开发所需全部资金,拥有项目开发中的投资决策权、监督权、建议权和知情权,享有项目的投资收益,承担项目投资风险。代建方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团队组建、规划设计管理、工程营造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竣工交付管理等开发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 2) 资本代建。
资本代建与项目代建的运作模式大体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资本代建的委托方多为外部资本,不一定存在实际经济主体,且并未获得标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因而代建方的管理范畴中也会相应增加投资咨询、项目公司组建、前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政府代建。
政府代建,顾名思义,就是代建方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承接安置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依据项目的投资、销售或利润总额收取佣金的代建模式。
相对于商业代建而言,政府代建项目的利润较低,但通过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代建方在赢得市场占有量的同时,也可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不失为当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载体。
二、商业代建模式的发展基础。
房地产代建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其中政府代建模式存在时间和成熟程度均较商业代建见长。但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市场正逐步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产品品质日益受到重视,商业代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日渐凸显。因而本文仅讨论商业代建模式的存在基础与风险防范。
1. 合作双方对开发理念认知的一致性。
委托方对代建方产品开发理念的认同是代建合作存在的根基。目前,商业代建业务主要来自二三线城市,并以地方性龙头企业居多,部分拥有资金或土地资源的企业并没有房地产开发或高端物业营造的经验,需要更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品牌和产品来确保项目的议价能力与盈利水平。因此,代建方通常是高端房产品营造的代表企业,其开发理念和相应的品质、成本要求与委托方对于项目的认知存在着一定差距。故而,在确定合作关系前,委托方与代建方必须就产品营造的各项标准达成高度一致,以保障项目正常运转。
2. 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效率和质量。
代建方品牌输出的高质量和一致性是代建商业模式存在的关键,而实现品牌输出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项目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
代建方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人员招聘、培养和输出的质量和效率,以保障自身品牌的同质化输出。
3. 土地与资金的保障力度。
虽然代建方不承担项目的工程成本、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相应的资金成本,但为保障项目开发和销售节奏,确保项目开发按计划推进,项目规划条件、土地权属的确定以及委托方的资金支付能力仍是合作意向时期关注的重点。
三、商业代建模式的风险与防范。
目前,经过部分代建企业的经营与尝试,商业代建模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前景,但也显露出一定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委托方干预风险、政府干预风险以及履约风险,需要代建企业高度重视、有效防范。
1. 委托方干预风险与防范。
上文中已经提到,委托方与代建方在产品开发理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在项目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因委托方各类干预而影响项目推进的风险,双方在签约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注重合约规划与成本控制,保障双方利益最大化。
2. 政府干预风险与防范。
目前,由于政府规划调整带来的设计、工程调险在项目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屡见不鲜。代建方须优化项目拓展渠道,选择土地、规划条件明晰的合作项目,同时尝试建立“政府 - 委托方 - 代建方”三方合约机制,降低项目不确定性。
3. 合作履约风险与防范。
商业代建需要委托方的资源支撑和承建方的实际劳动,因而代建合作履约风险主要来自委托方和承建方。在委托方层面,要依据项目开发节奏设计代建佣金收付款节奏,明确双方权责范围,同时慎用设计资源,保障企业知识产权; 在承建方层面,要加强项目管理团队的执行力,严把质量关,同时选择优质承建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商业代建模式作为一种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在当前中国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其可行性和盈利能力是值得关注的,但其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委托方、代建方应积极探索改良渠道,通过代建模式优化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是建立经济活动中资金短缺者与资金盈余者之间的联系,调剂整个社会中的资金余缺,达到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和福利水平。但在现实中,因穷人的贷款数额小、风险大、信誉差且成本和交易费用高,使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这个社会群体提供信贷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创新金融,来为有偿还能力的穷人提供贷款,帮助他们脱贫。小额信贷恰好起到了这一作用。
小额信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穷人没有信贷权,与资金的本性和穷人的经济境遇相关。世界性消除贫困的努力,既无法改变资金的本性,也无力从根本上改善穷人的境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扶贫资金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穷人和穷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实际上,破解穷人融资难题的钥匙在穷人自己手上。农村不缺乏盈利机会,农民也不缺乏盈利能力,缺乏的是农民的联合。这种联合的纽带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小额信贷,就是以小额信贷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普遍的商业联系。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穷人积蓄的存款绝大多数未能供给需要贷款的穷人使用,而是在一项项金融制度的安排下,离开了穷人社区。比如,中国农民的钱存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后,这些资金大多流向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和富裕地区。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风险较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资金追求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是相悖的。农业的自然依赖性也导致信贷的地区风险较大。因此,农村经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成本要大大高于城市工商信贷。
能否获取必要的融资,使穷人拥有贷款权、拥有资产,对于穷人经济至关重要。没有融资渠道,就意味着穷人的简单再生产链条可能断裂,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尽管信贷本身不能创造经济潜力,但它能够释放这种潜力,能够使穷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去实现盈利并增加财富。
如何构建一个普惠性的金融体制,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从扶贫到培育其发展能力的转变,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里,普惠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已转化为一种斗争,一场还穷人以贷款权的斗争。普惠性金融体制的建立,将包括穷人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入于国家金融体系。最终,这种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能够面向绝大多数人,面向更贫困、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信贷市场。
制度创新与生存优势
小额信贷的积极意义在于,为贫困人口提供一种积累和运筹资金来彻底摆脱贫困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额信贷不仅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更是对现有金融制度的一次创新革命。
对于小额信贷来说,其草根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在于对原有制度的不断突破和创新。通过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穷人组织制度三个方面的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穷人提供有效信贷服务,同时实现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成功的小额信贷有以下制度上的特色:
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这种金融制度安排,首先要打破贷款抵押机制。小额贷款不能以传统商业银行“坐商式”方式经营,而是要通过对投资项目前景、未来现金流、甚至是通过几户联保等形式,替代现有的不动产抵押借贷方式,来解决传统金融制度中的信贷安全监督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经验是,在小额信贷实践中,赤贫妇女往往比男人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自助的过程。妇女流动性低,违约可能性低。同时,为了使家人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妇女在得到贷款后,更愿意辛苦劳作,而且更加持久和坚韧。事实上,贷款给妇女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小额信贷实践中,创新性、适应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二、执行机制设计。国际上成功的小额贷款,存贷差一般高达10%?20%。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取高利息,这里是否有矛盾?其实不然。首先,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其次,对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1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仅需多付出30元的利息。
这1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此项业务的关键。小额信贷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以小额定期换款增强流动性,在商业模式上提出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小额信贷制度设计。以小额贷款为标志的“穷人金融”实践,是基于社会底层的草根性金融,其信贷制度设计有别于正规金融体系。只有基于农户实际需求进行金融组织和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能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金融模式,而应当承认“草根金融”存在的价值。如果将“草根金融”简单地归结为“地下金融组织”并予以取缔,就可能扼杀了“穷人金融”的创新与生存活力。
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及展望
小额信贷所承载的期望,在于构建一个普惠性的金融体系。我国实施“八七扶贫计划”以来,已向西部贫困山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达1000多亿元。但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之一,是资金投入结构严重不合理,大量资金被地方政府用来发展传统的农牧业和修建公路,而没能进入贫困家庭。
解决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必须突破依靠捐助资金或财政补贴,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局面,通过制度设计和保障,从民间机构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资金。从恢复穷人的信用出发,建立真正的面向穷人的普惠制金融体系。
小额信贷发展资金来源,可有以下渠道:
一、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扶贫资金中拿出一块(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这应成为个人发展账户中的注入资金和存款补贴的主要来源,对于个人发展账户非指定性使用的罚款也应用于此。
二、初始资金来源本地化。小额信贷的资金要成为当地经济顺利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额信贷的运作必须成为当地资金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其启动资本和参股者必须本地化,这也有助于项目后期的治理和运作。
三、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于项目运作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盈利性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出版;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86-03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与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相结合衍生出的新型出版业态。当前,云计算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形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革新的第三次浪潮。以云计算进一步拓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其中的机遇和问题都值得思考。
一、云计算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 IT 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 Internet 和企业内部网 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云计算的运行。云计算的服务商将云计算系统资源汇聚,以各种租户模式为用户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计算能力的申请和调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需求,可以增减相应的 IT 资源(包括 CPU、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使得 IT 资源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访问云计算中心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中心的服务系统设计了独特的计量方式,用户以使用云资源的时间长短、方式和多少缴纳费用。
我们国家政府和很多行业都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确立云计算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正式启动祥云工程。北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推动传统产业升级。2010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
目前,云计算在中国政府及公共事业建立了“政务云”“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在制造业、电信业、金融业和能源业建立了软件开发、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的应用。未来几年云计算将在更多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
二、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十年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十年,未来产业发展依然还要走技术创新的路线。一些著名的数字出版技术商已经探索云计算的应用之路。
1.方正集团建立云计算平台。2011年6月北大方正集团所属阿帕比公司提出了“共建云平台、同享云服务”的理念,启动了“云出版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出版商可以建立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系统;渠道商可以快速搭建数字资源运营平台,及时获取正版资源并实现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目前,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出版单位,汉王、永正图书和北发网数字内容运营商加入了这一平台。赫思佳在《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中指出: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语义网络等;跨资源类型(书、报、刊、图片、多媒体)的综合检索、内容关联;个性化出版/发行;Web 2.0技术;Ajax、标签Tag、推荐Digg、RSS、IM;跨多种平台和设备的阅读技术。这些技术与云计算结合,不但为云计算增添了针对性极强的服务项目,也在为技术自身的发展提升了空间。
2.中国知网建立云计算平台。张宏伟在《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中指出:CNKI云出版平台与业务运行模式,首创了“云出版+云数图” 独特数字出版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研制的一套服务于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出版者是低门槛、高效率的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自主出版方面,自主经营或委托超市销售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和需求的数字出版制品或有条件转让著作权的使用权;在发行方面,可建自主加密与安全发行保障系统;在结算方面,建立了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需求调研系统。
3.天津市建立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2011年建立的云计算中心就是数字出版的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中心的设计与部署采用了集中管理、分布式服务的模式。IaaS运营管理平台负责统一运营管理和调度,各业务则承载在IaaS管理的资源节点上。计算中心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专业化宽带接入、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等业务的同时,还向企业提供综合信息业务、资源共享、虚拟社区和多重安全等增值业务。
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计算中心的各类创意工具库。使用终端设备和软件,加工高效率的数字出版产品,实现低成本,无视地域限制的虚拟协同代工。云计算可以实现弹性存储,支撑难预期、复杂性高、波动性大的数字版权交易。云计算还可以完成数字产品版权的发行,实现高智能的管道管理,创新版权交易的多种商业模式。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的定义,数字出版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些新的出版业态需要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云计算就是建立了可以满足数字出版高数据量需求的,这样一个自动化和自助化的高性能的平台。这也是云计算得以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原因所在。
三、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的突出问题
1.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罗昕认为,“版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云的内容的去中央化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即将生活在计算机存储去中央化的转型期。”王自强认为,“不管是云计算,还是数字化,都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没有颠覆版权的基本原则,即创作产生权利;使用权利要经过许可,这就是版权保护最基本的原则。技术发展并没有对版权制度的设计带来颠覆性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授权渠道不够流畅,也正因这种形势,就需要法律能够跟上。”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说云计算机有可能侵犯版权。
2.云计算存在着数据安全保存问题。《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是数据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原因正如阿飞所说,把数据存储在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上、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数据会对赋予的任何法律保护带来影响。比方说,行业机密和律师客户方面的特权信息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时得到的保护级别与它们存储在企业内部时得到的保护级别可能不一样。
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障碍,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 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这里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目前还处在云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相互交叉。特别是私有云,比如方正国际、中国知网都要建设自己的云计算系统,画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就会形成各自的技术标准。标准不同是经济利益不同。
四、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计算以信息转移的便捷性、运行成本的低廉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商、内容生产商、销售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双翼;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但是,应该注意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
1.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发展数字出版的云计算系统。我们国家的云产业还处在起飞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应该把云计算和国家数字出版的重大公共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新闻总署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具体措施是“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平台,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这一举措非常必要;但是,应用的领域还是过窄。我们还是应该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位置看问题,把云计算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上升为一个整体性的政策来对待。总署会商工信部和国家科技部,协调云计算产业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特别是在现有的九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上,实施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以项目为载体,重点解决数据安全的保存问题、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的统一问题。使得限制云计算运用的障碍性问题得以妥善的解决。因为只有国家级的“公有云”(也称外部云是指通过因特网动态地、灵活地以自助方式获取资源)建设,才符合“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打破技术壁垒,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互联互通后形成数字出版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数字出版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2.我们还应该深入追踪研究大型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企业的云计算建设情况。像方正集团、中国知网都在建设自己的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他们是如何为数字出版企业包括出版社、报社和大型数字出版公司解决数据安全存储问题的?他们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他们会不会形成垄断反而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知网的利益链条中,就有忽视了原作者的权益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出台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3.我们应该研究云计算对中小出版社的帮助问题。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转型期遇见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有很多技术问题难以逾越,资金问题也限制了发展。云计算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中小出版社搭桥牵线,让云计算企业为其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尤其要保护其权益。在国家建设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时,要考虑如何让中小型出版社受益,为其寻找有效的云计算商业模式,帮助中小型出版社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 版[EB/OL]..
[2] 共建云出版平台 同享云出版服务[EB/OL]..
一、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为什么要提有序健康发展?
制定和出台《指导意见》,充分考虑了物联网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全球范围看,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技术发展到产业应用已显现了广阔的前景。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日益突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仍较突出,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在一些地方或机构出现了超能力布局和贪大求全,盲目炒作概念、圈钱圈地和发展主题房地产等现象。为此,急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充分认识把握物联网的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近几年来就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为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根据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状况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十二五”期间为重点,针对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考虑,提出了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同时,《指导意见》提出重点要从四个方面统筹好物联网发展:
一是统筹物联网各关键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应用示范推广、技术研发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环节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统筹物联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保障安全明确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安全可控。同时,对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提出了自主可控的要求。三是统筹物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根据区域条件差异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强调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四是统筹资源协同共享,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强调应用效能。从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不合理投资。
三、《指导意见》确定的我国物联网发展目标是什么?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包括:一是在协同创新方面,要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二是在示范应用方面,要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三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五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四、为什么要把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指导意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任务的中心地位?
《指导意见》将研发和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我国面临着发展和赶超的重要机遇。同时,在已有的技术基础方面,部分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必须将研发攻关放在优先位置。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根本上依赖应用需求的牵引,而当前物联网应用规模较小、需求尚需激发培育、应用模式尚需探索,做好应用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发挥好应用的先导作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就物联网发展专门指出:“要加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指导和支持,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曾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因此,《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中,均突出体现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优先性。
在技术研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突破关键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从物联网感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三大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目标,明确了研发攻关的主要任务。
在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深化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抓手,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选择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作为应用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示范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五、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物联网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物联网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尤为关键。一方面,在当前物联网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在统筹规划、规范引导、营造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建立应用示范、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从长效机制来看,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指导意见》也多次予以强调: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物联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考虑到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强调在竞争性的应用领域,要始终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作用相对较大的领域,也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二是坚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物联网发展的问题,提出将需求牵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原则,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统筹部署、循序渐进,带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和重要任务,提出加大物联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应用推广模式的探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机制,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六、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
一、以现金流、资金链为主线,创新投融资平台
在新环境下,对企业资金流动和资本经营有必要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
通过对目前产业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各事业发展目标,就资本结构、资金总量、筹资方式、资金使用等进行系统运筹。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是突破集团资金瓶颈制约,促进经济效益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投资平台,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管理机制,重点关注投资企业和项目的收益和现金流,控制投资风险。融资平台,重点在于孕育多渠道、高效率、低成本的资金保障体系,优化融资结构,盘活集团优质资产和资源。
第一,发展资金集约化:以实现优势项目商业化为改革方向,整合相关资金以使其成为公司的经营收入。运用兼并采购方式逐步回购,形成现金流,壮大资本金。
第二,内部资源整合化:整合各类经营性项目以使其成为公司的经营性资产或经营性业务,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并完善公司盈利模式。
第三,融资方式市场化:面向资本市场,加速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如信托、债券等,或引资合作,建立并规范多种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模式与资本回报机制。
第四,管理程序标准化:构建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企业资源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此基础上,将项目运作与资金来源挂钩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优化五大财务结构
(一)优化股权结构,从集团层面整体思考,确定投资关系的最佳组合
从我国集团公司股权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股权结构主要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国有股减持;二是培育机构投资者。
1、国有股减持
国有股减持就是要打破一股独大的局面,改变国有股东、非国有股东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通过降低公司国有股比例,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增大市场流通股的份额,吸纳更多的社会公众投资,从而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随着国有股比重的下降,非国有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将会上升,上市公司将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经营绩效亦将提高,股东的利益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
国有股减持,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第一种思路是选择非上市流通的办法,具体做法包括:将部分国有股由普通股转换为优先股;协议转让;股权转债权等。第二种思路是让国有股间接上市流通,具体做法包括:组建若干只受让国有股的投资基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国有股为依据,利用存托凭证在境外上市。第三种思路是对国有股采取与社会公众股票市场隔离的上市流通做法,具体办法包括:将法人股转换为B股;境外上市;组建C股市场。第四种思路是国有股直接进入社会公众股票市场,具体做法包括:向社会公众和战略投资者配售;或者将一部分新股发行额度用于消化国有股的上市流通。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上述几种思路各有利弊,任何一种思路都无法妥善解决如此大规模的非流通股流通的问题。可以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其基本原则就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减持,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在保护国有资产的同时,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
2、培育机构投资者
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经验表明,20世纪后20年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资产比重迅速增大,不仅使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在我国集团公司中暴露的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不胜枚举,不仅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大股东的利益也时常被内部人所侵害(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中小投资者实力有限,大多数采取“搭便车”策略,即使“用手投票”、“用脚投票”也难以对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为了改变集团公司中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需要在国有股减持的同时,政府需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升外部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发展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才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在治理结构中才有自己的位置。
(二)优化资产结构,合理资产分布,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能,发挥资产的增值作用
公司经营需要配置不同种类的资产,各种资产的比重形成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产结构对集团公司的收益、风险、流动性和弹性的影响不同,企业必须合理配置并有效运用各项资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产的功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每个企业应权衡风险和报酬、并考虑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等因素来选择自己的最优资产结构。实践中有三种典型的资产结构配置策略:保守型、适中型和风险型,各种结构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对风险和报酬的态度。
(三)优化负债结构,包括资产规模与负债比例的设计,中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结构设计,将负债控制在安全线内
为了捕捉扩张机遇,很多企业都会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债务控制在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合理的?企业仅仅盯住资产负债率还不够,更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短、长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既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又能规避短期支付不能的风险。传统的偿债能力指标如速动比率等有诸多缺陷,为了优化债务结构,可以采用以流动资产与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新的测算方法。
(四)优化收益结构,合理安排各时期及各阶段的收入和利润,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略)
(五)优化现金结构,重点关注现金流量优化,焦点是增强各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确保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合理配比
现金流量最优化并非单纯指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它要求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在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有效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之间最佳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财务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现金流出控制的中心是保证现金流出的有效性,侧重收益性的提高;现金流入控制则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对流动性的要求。企业在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现金预算以及财务控制等具体环节上,都必须遵循现金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的原则,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控制现金的流量,体现现金流量最优化这一核心思想。
三、财务策略实践思考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必须综合融资、投资、经营三方融通,共同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融资方面
通过企业金融设计、运营资本管理,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手段丰富化,融资方式灵活化。充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大企业债券市场、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战略投资者以及创新金融工具获取资金支持的力度,优化资本结构。具体讲可以向资本市场延伸,争取直接融资;向债券市场延伸,迎合国家的金融政策;向政策性银行延伸,取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向战略投资者延伸,采用股权与债权融资相结合;向其他可运用的方式延伸,如加快应收账款周转。
(二)投资方面
设计投资管理方案,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机制,实现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通过投资效益测算、资产价格评估、市场价值评估、经营策略评估、投资风险评估、资金筹措方案选定等方式,分别设计财务投资型、战略管控型、运营管控型企业的不同治理模式,采取不同的管控体系,分别不同的管理重点,推动投资项目和投资企业经营绩效的迅速提高,并通过预算管理对各类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进行控制和协调。
在投资结构上,重视短线的财务型投资与中长线投资、战略性。立足投资的相匹配,从流动性、变现能力角度加大对增值潜力大、有独特的商业模式、预期回报率较高的项目投资,以速度赢得资源和空间,从而获取持续增长的投资收益。
在资产持有方面,对产业发展型项目,从价值体系上以及商业模式上综合考虑租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财务安全,现金流顺畅。
在投资资产的种类上予以丰富化,包括土地、收益型房产、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等。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提高资产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
(三)经营方面
――普拉哈拉德,《消费者王朝与顾客共创》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价值创造具有不同特点。服务消费是一种过程消费,表现出高互动性和高体验性。顾客介入服务过程,改变了价值创造的方式。
随着服务时代的到来,服务导向逻辑取代产品导向逻辑成为主流。服务导向逻辑认为,企业不仅仅应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更应当与顾客合作,向顾客学习,把顾客参与纳入价值流程之中,以适应并满足消费者动态化、多样化的需求。
风靡市场的小米手机,正是因为做到这一点,才被广大消费者所追捧。小米以消费者为技术研发伙伴,首创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系统,超过60万的“米粉”参与小米MIUI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根据其意见对操作系统进行改进并每周更新。正是受益于这一模式,才使得其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优化、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越来越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赢得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区别于传统的单向价值产出模式,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模式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企业需要与消费者进行更紧密的互动,并尝试与消费者共同合作生产。企业不再是完全的主导者,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彼此合作,共同扮演价值共创的角色。换言之,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产出是双向的,更加强调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共创
在服务逻辑主导下的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社会地位、能力展示与认可等需求,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精神价值属性而不只是功能性属性,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需求满足感,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舒适的体验。实现这种追求的重要和主要方式就是消费者对服务的主动参与,在与企业的合作和互动过程中追求情感、自尊、认可、自我价值等的实现和满足。
事实上,吸纳消费者参与的服务价值共创模式,已经广泛渗透到价值链创造的各个环节。在价值共创模式的构建上,企业需要综合考虑所处的不同行业背景、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特征以及价值流程的架构,来决定其价值共创的具体模式。就价值共创体现在企业价值链中的环节和消费者在价值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价值共创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终端合作模式、生产合作模式和研发合作模式。
终端合作模式
终端合作模式,通常指在价值链的终端环节引入消费者参与的模式,如我们经常接触的ATM取款机。终端合作模式适用于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且个性化定制有限、在价值链前端不便引入消费者参与的行业如银行、加油站等。典型的终端合作模式就是自助消费。
相对于传统的人与人互动服务来讲,自助消费模式更加便利、高效,从而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2008年,中国引入自助售票系统以来,短短几年,这种集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自助售票方式便获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对消费者来说,自助售票系统作为与人工售票渠道并行的新型售票方式,不仅使票务查询、购买更为便利,而且大大缩短排队等待时间,从而有效改善消费者的购票体验。对于铁路系统来说,自助购票系统在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同时,更有效地实现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消费体验的改善。
与此同时,航空售票系统、地铁售票系统也先后引入自动服务终端。自助点餐机、自助加油站、自助查询机等自助服务终端,也已渗入到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给自助消费模式带来新的创新动力,手机将成为我们最为主要的自助消费终端,我们不仅可以在手机上买产品、换登机牌、玩互动游戏,还可以看比赛并与主持人视频互动。
生产合作模式
在消费者作为服务生产者的模式中,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的服务生产职能,因此该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调和标准化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该模式适用于产品和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且消费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程度的行业企业。
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家居,在提供标准化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方面,无疑是较为出色的。宜家家居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并生产标准化的家居产品配件,而产品的组装则交由消费者完成,通过将消费者纳入产品生产环节内实现与消费者的合作共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宜家家居在价值流程设计上的定位是产品的设计与营销,而在产品生产上则选择“宜家做一部分,你自己做一部分”的方式。其自助组装概念和系统的开发,不仅从生产、库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上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成本节约,更重新定位消费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被动选择并接受家居成品,而是作为协作生产者与宜家共同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本质上,宜家家居营销的并不只是家居产品配件,而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通过与消费者的合作、参与及价值共创,宜家家居出色地打造其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生产者模式下,消费者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产出服务价值,其参与程度更高,对心理价值需求的追求也更强烈。参与过程中,消费者与企业是否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会对最终的服务效果产生影响。换言之,消费者对最终收获的服务质量也肩负部分责任。相应地,在服务生产者模式下,消费者的自主性更强,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更加个性化的个人体验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参与是成功有效的,则消费者能够收获更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研发合作模式
消费者作为服务创新者的价值共创模式,指消费者参与被引入价值链的前端即产品设计环节。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被企业视为价值创新的伙伴甚至源泉。该模式适用于产品或服务的定制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企业。云南大理旅游集团通过推出“魅力大理”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成功将消费者纳入其价值链流程的前端环节之中,众多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提供免费劳动,而大理旅游集团凭借这些充分的一手资料,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其景区旅游资源管理,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和预期的旅游方案,消费者因此获得更高的旅游质量和身心享受。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则极大地推动并促进消费者在价值链前端即产品设计环节的深度参与。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在线T恤销售网站Thredaless,凭借社交网络上的广大粉丝群,重新定义制造商和消费者。Thredaless没有专业的设计师,也没有销售团队,而是提供一个平台。在这里,人们和具有同样兴趣的人相互交流意见,发表自己的设计作品,顺便购买自己喜欢的T恤。
Thredaless网站采用自动评分系统,将收到的T恤设计作品挂在网站上让用户打分,每星期会颁给得分最高的设计者奖牌和奖金;同时也帮助设计师推广自己的T恤,为他们制作广告链接贴到自己的博客、Myspace主页上。对于平民设计师来说,T恤就是一个展示作品的窗口,获奖者曾表示说:“这和钱没关系,整件事情酷就酷在你的作品被印在T恤上,穿在别人身上。”对于Thredaless来说,这种做法不仅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更是经营了一批高度忠诚的消费者粉丝团。
如今,Thredaless已成为向超过50万T恤设计爱好者提供服务的平台,访问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到社区成员原创的多达94000个不同的T恤设计方案。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款Thredaless的T恤是失败的,每件投入生产的设计都被抢购一空。虽然平均每件的价格仅为20美元,但其利润率却在30%以上,公司每年的营运增长超过100%。
在服务创新者模式中,消费者是服务价值的定义者和创造者,企业的作用更多地是向消费者提供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的平台。在该模式中,消费者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说自助消费模式和服务生产者模式中,对服务经济效益的追求还是主导需求的话,那么服务创新者模式则是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主导需求的模式。
价值共创的基本原则
构建价值共创模式,是当今企业顺应服务主导趋势、打造独特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它对服务创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服务感知质量、提升企业绩效等方面作用显著。虽然受限于行业差异和市场条件,并不存在成功打造价值共创模式的黄金法则,但是仍旧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打造价值共创平台
价值共创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的商业模式以满足消费者既定需求为目标,通过精简价值创造和传递流程等手段以提升效率、节约成本、获得收益,其出发点和立足点仍旧是企业的价值和利益最大化。而价值共创模式的立足点在于将消费者视为企业的合作者。消费者不仅是价值的接受者,也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企业通过与消费者合作的方式实现双方共同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该目标,就必须打造价值共创平台,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尤其是针对服务生产者模式和服务创新者模式,价值共创平台是实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创新的服务模式,也使得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全球在线零售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亚马逊、淘宝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分工,重新塑造着上下游产业关系;伴随着互联网兴起而涌现的众包、预测市场等,孕育着无限的商机。这些新服务模式依托技术进步,同时也建立在顾客高度参与基础上,要求顾客行为和角色发生转变。例如,在线商务平台的运转高度依赖顾客评价系统,而顾客评价系统的有效性高度依赖顾客的参与行为和表现。
价值共创的过程管理
顾客参与价值创造对服务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正面的,这会对服务提供商带来一种不确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过程进行管理至关重要。于是,有人提出“顾客是合作者”,“顾客是兼职员工”,“顾客是临时员工”等判断,甚至提出应该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来管理顾客。但不可否认的是,顾客毕竟不是服务企业的正式员工,企业对顾客掌控的能力很小,只能进行沟通和引导。
在服务领域,值得关注的焦点不在产品,而在顾客参与的价值创造过程。企业只能提供价值主张,价值是由顾客来决定的,顾客在协作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过程应强调组织与顾客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传递中,更多的应考虑到消费者能否在参与过程中获益。这种获益,一方面指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享受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也指消费者从参与结果中获得的精神价值(如成就感、尊重等)和经济价值。这种互动性的价值创造需要开发一个能够互相信任、共同学习和互相适应的平台。价值创造过程也是一个服务组织和顾客共同学习的过程。
搭建双向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循环
在价值共创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搭建信息的双向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循环,以便不断修正平台的运营方向和模式,并持续开发深入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和提高消费者参与满意度的途径和方式。
价值共创模式通过将消费者纳入到价值创造过程之中,从而将传统营销系统通过市场调研等预测消费者需求的方式,转变为直接发动消费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如何满足其需求的方式。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革新了服务价值的创造和传递途径。但是也要注意到,在服务主导逻辑下,营销的核心是以企业和消费者合作共创为核心的长期客户关系经营。因此,比起一次性的交易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更像是长期合作的伙伴。因此,在价值共创平台之中搭建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循环及双方的有效互动,以满足消费者动态化、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消费体验和消费者满意度及忠诚度,实现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创意产业;制造环节;共生演化模型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共生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1. 演化经济思想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启示。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它将技术变迁看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用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在于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以历史动态的观点揭示经济发展过程和动力。他们强调制度的演化和选择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衡和非稳态的机制,认为经济世界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能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演化过程中转变的产物。演化还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新质会突现,强调新技术是经济演化的根本动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的动力,揭示经济变迁的真实面目。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系统的、演化的、整体的观点建立动态的演化模型。
事实上,创意产业本身就是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产业演进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出现的共同趋势,表现为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创意取代了劳动力简单累积,成为产业生产方式的核心。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改变了产业发展的静态平衡,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的产品不再是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在我国大都市中,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体现了产业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所以,本文用演化经济的思想来构建研究模型。
2. 创意产业价值链融合功能的经济解释。创意产业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任意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价值实现。如消费性创意产业重塑传统产业的服务内容,生产性创意产业中工艺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商业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体现在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在演化过程中,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不再简单地区别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最终体现为以下三种结果:一是创意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二是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企业附加值的一个环节;三是城市创意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创意产品与城市品牌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当发展到城市创意化后,其产业融合功能又将朝着何种趋势演化?回顾一下创意产业的诞生,或许有助于对这一疑问的回答。创意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创意及创意产业早已有之,为何现在提及,必有其缘由。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融合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必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城市功能转轨等都迫切需要将创新纳入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创意产业的兴起体现了这一迫切需求。所以,创意产业被寄予厚望。在将来某一发展阶段,当创新能力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普遍推动力,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构成压力,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创意不再成为稀缺要素,那时候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竭力倡导创意经济,努力扶持创意产业。所以,创意产业的兴起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未来,创意产业将回归、融合到上下游产业中去。这也是其历史使命的终结。本文的模型构建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3.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文献回顾。创意产业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对上下游的融合辐射中,创意产业能将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产业共生演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生存法则。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共生(Symbiosis)原是生物学名词,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西方学者从20世纪中叶开始将共生理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共生理论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关系。共同演化借助于复杂理论、突现理论、计算机组织理论、种群生态理论,逐步成为分析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胡晓鹏(2008)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经济理论中,阐述产业共生的行为模式和系统特征。张艳辉(2005)通过对生态因子、种群密度、食物链等概念的隐喻,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
关于共生模式的判定,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通过Logistic方程、共生度、共生界面等方法进行分析。王子龙等(2006)利用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集群之间是偏利共生还是互惠共生。杨毅(2003)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分析了对称性共生和非对称性共生需要满足的条件。Chertow(2000)认为产业共生的关键是协作,地理上的临近提供了产业共生的可能性。Suvi Lehtoranta等(2011)认为共生演化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时涌现种群之间的相互因果、相互适应的关系,共生演化具有技术特性。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动力。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应用价值,Thomas Graedel(2010)揭示了生态学中的生物组织与产业中的企业组织的相似性。Paul Hawken(2010)将产业生态定义为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思想探讨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Hannan和Carroll(1993年)用种群的生态密度来描述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规律,并对企业应在何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给与决策支持。罗珉(2001)运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企业的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杨忠直等(2003)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对系统生存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存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工程等进行了分析。
二、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构建
1. 产业生态位测度模型。产业生态位宽度包括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测量维度。设N为产业生态群落中的产业个数,r为测量维度个数,Pij为第i个产业的第j个维度的定量评价值。根据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产业生态位宽度的计算模型可根据以下公式来调整:
BJi=-[1/(1gN)]×[Pij/(Pij)]×1g[Pij/pij]
i=1,2,…,N,j=1,2,…,r
生态位重叠的测量维度与前面生态位宽度的测量维度相统一。任意2个产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维度上重叠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dij=dji=Pik/[(phk)×pjk]
产业生态位分离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fij=fji=(1-Pik)(1-pjk)/[(1-Phk)]
上式中,Phk为第h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ik为第i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jk为第j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
在该模型基础上,根据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可以确定这两类产业生态位的影响因子。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利用多样化程度进行测算,分析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综合生态位宽度。企业对共同资源的争夺会形成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竞争程度。产业生态位重叠模型与分离模型可用于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合作条件,综合考察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等生态因子中形成的梯度位置,以及在生存空间内承担的经济功能。
2. 产业协同进化模型。本文将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内生和外生变化(资源、技术、信息、制度、生产氛围等变化)简化为产业的产出规模。这一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产业生态群落的共生演化过程,每个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Logistic方程:
=rx(1-)
其中,k表示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在给定各种要素情况下,每个产业产出的极限值。r表示理想条件下产业产出的自然增长率或内禀性增长率。x为产业的产出水平,它是时间t的函数。(1-)称为Logistic系数,即产业尚可生产的产出空间。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本课题将考虑创意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关系及其共生稳定性问题。根据Lorka- Volterra竞争方程,产业协同进化模型为:
=r1x1(1-+k12x2)
=r2x2(1-+k21x1)
式中,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产出,kij表示产业j对产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i,j=1,2。
利用上述模型,可以结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产品特征、商业模式等,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产业协同进化特征。生态位的分离导致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特征,形成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借鉴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共生进化过程,可以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协同体中的技术、信息、制度等要素变化简化为产出信号,在基本的Logistic方程基础上,形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协同进化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测算共生度系数,可以反映产业间主质参量的互相作用程度,判定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进一步推导产业间稳定共生的条件,探讨创意产业对制造环节的融入程度及互利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互补产品。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制造业为创意产业的增长培育市场或客户。按照Logistic增长规律,创意产业的产品扩散过程为
m1(t)=(1+r1)m1(1-+1)
上式中,m1(t)为创意产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r1为创意产业的自然扩散率,N1、N2分别为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最大产出额,m1为创意产业期初的总产出,1为制造业对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促进作用,即扩散叠加系数,1为制造业为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叠加部分。
如果缺乏创新、技术停滞,制造业会逐渐衰退,表现为总产出的逐渐减少,设衰退率为r2。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为m2(t),期初的总产出为m2,在不受创意产业影响的情况下,m2(t)=(1-r2)m2。
创意产业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提供了创新源泉,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在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前提下,m2(t)=(1-r2)m2(-1+2)。
m2(t)为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只有当2>1时,制造业的产出才不断增加。同时,制造业还会受到自身的阻滞作用,于是:m2(t)=(1-r2)m2(-1+2-)
基于上述上述模型,可以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过程中的产品扩散路径。在创新产品的扩散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互补型企业为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的场源对创新产品扩散具有加强作用, 导致场源的叠加。创新产品的扩散是扩散主体、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三者的综合作用。互补关系使得扩散主体与互补产品之间产生相互叠加的作用,使扩散的幅度有所扩大。针对这种叠加效应,综合考虑自然扩散率、衰退率、市场容量等因素,利用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可以探讨这种场源的叠加效应。利用平衡点稳定分析法,可以判断在时间变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产业间创新产品扩散叠加的演化趋势。
三、 共生演化视角下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价值
1. 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模型引入到创意产业研究中。本文通过对生物体与企业个体、种群与产业、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映射和隐喻,揭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借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思想,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融合、创新、进化等行为机制刻画于模型中。模型的构建思路主要依据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并遵循了演化经济学的生物进化逻辑,把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看作具有适应性、应激性、变异性等的生命运动过程。
2. 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从共生演化角度,关注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与前人注重对创意产业本身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更为关注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模型以期刻画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自的产业生态位特征,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演化过程,创意产业的创新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扩散叠加效应。
3. 共生演化模型的提出将为创意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在共生演化理论指导下,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需要充分了解产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尤其要剖析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作用机制,从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绩效等角度,构建有效运行的产业生态系统。
总之,现有研究对共生演化、产业融合等基本理论已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对产业现象的研究已具备可行性,这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生态学中对生态位、种群关系、群落演替等的分析模型,为产业融合、创新扩散等提供了模型构建依据。本文结合创意产业的特征,对这些经典的生态学模型进行调整,提出产业间的共生演化模型。这对拓展创意产业功能,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0-34.
3. 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管理评论,2003,(12):37-44.
4. ChertowM R.Industrial symbiosis:literature and taxonomy.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25):320.
5. Thomas Graedel, Jennifer Howard-Grenville. Greening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perspectives, approaches, and tools.Springer,2010.
6. Paul Hawken.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Harper Collins, 2010.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机制研究”(项目号:71203063);华东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关链词]技术创新;时空展开模式;企业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国家创新工程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基本途径。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实现设备不断更新改造,才能建立起来产品动态组合,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摆脱困境,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关于“技术创新”概念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创新”?依据这个名词的发明人熊彼特的定义,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实现创新,就是不断的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造成原生产函数向新生产函数的转移。是指各种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个大方面,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属于技术创新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工艺创新(包括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
其次,关于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技术进步是中国企业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与技术创新既有重叠又有区别。技术进步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一切技术活动,也可以说是指技术本身的进步和技术促经济的进步两个面。而技术创新是技术长人经济的过程,只有持续的推进技术创新才能有技术进步的结果,如引进技术是技术进步,但不是技术创新活动。技术进步根源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一般是带来积极的经济效果,但技术创新活动有很大风险性,它不一定带来积极的经济效果,很可能是消极经济结果。但是技术创新的成功也会给企业及社会带来很高的回报。因此,要使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增大,其关键就是下大力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区别是熊彼特一大贡献,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就是把技术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实际上技术发明首次商品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没有进入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的实验室成果(样品、样机等)。技术创新是把技术发明成果,从各种角度进行筛选后,经过创新决策一创新实旆(二次开发研究,中试放大)一创新实现(批量生产,市场开发)的过程才能变为市场商品,并且收回各种创新投入带来丰厚经济效果,创新才算成功。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必然经过技术发明的过程,然而技术发明不一定都能成功的实现技术创新。
(3)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R&D)的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R&D的定义是研究与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新知识进行发明。由此定义可认为R&D一般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一个没有进入经济活动的创新阶段。过去我们习惯地把研究与开发看作技术创新,所以误认为,研究开发项目越多,技术创新就越多,实际上R&D项目好多不一定进人技术创新,就是对于发达国家,R&D项目也只有35%~45%完全实现技术创新。
(4)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扩散的关系。所谓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创新者的产品,模仿并非简单的仿制,而是包括渐进性的创新或称移植创新,是对原设计的不断的改进,所以也可称为技术创新,但不是全新意义上的创新。实际上模仿是技术创新成果传播扩散的重要形式,因为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在采用过程中总是要结合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条件的,不可能是完全照搬照抄的,这是技术条件的变异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二、企业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是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全新意义上创新,风险更大。为了减少这种风险,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参考国外已有的资料,我们认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第一,企业要敢于在逆境中寻求创新的机遇。技术创新就是要改变现有生产要素的组合,创造这种新组合需要有动力,这动力来自于多方面。其中物极必反就是一种动力,中国有句俗话:穷则思变,穷就是孕育富的动力。从调查的国有企业中看到,在进行首次技术创新时,也就是最初走上技术创新之路时,都是在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了企业面貌使企业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
第二,技术创新既是理性认识,也是感性认识。所以,创新的第二项基本原则是走出企业去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对于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成功的创新者是左右脑并用的。他们往往是用分析的方法推论出为满足一个机遇必须要进行什么样的创新,这就是他们理性的创造,然后他们又走出去,观察顾客和用户,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背景条件等等,以此作为修改理性创造的背景条件,进行理性的再创造,并进一步寻找这种理性创造的物化手段。牡丹江钟表公司就是用这种办法获得创新成功的。
第三,一项创新要有效,必须目标单一,而且目标明确。创新的目标复杂,多个目标并进,不仅创新者力量不易集中,更主要的是多目标相互干扰,很可能成为互为约束条件,使创新不易突破,甚至使创新无法进行。长时期不能突破,会使创新者丧失信心。对多个目标的创新,必须先分解进行创新,形成堡垒一个一个的突破,然后再整体突破,实现技术创新的全面胜利。
第四,创新要从小项目开始。小项目投入资金少,用的人力、物力也不多,市场也很明确和有限。这对于处在困境的老企业,开始走创新之路,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创新要从小到大,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不断总结经验,锻炼队伍,开拓市场,使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
第五,技术创新的成果,用户操作时越简单越好。复杂的技术操作系统,使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的操作系统,这无疑增加了购买者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这样产品自身就堵住了销路是不可取的.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时空展开模式
技术创新的传统研究多注意技术创新的时间方面的展开,这容易使人们认为技术创新是单一的时间链,而事实上企业技术创新是沿着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展开的。
技术创新从时间方面的展开,大致经过了技术创新决策、实施、实现等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包括着小的阶段。创新决策阶段是从创新设想开始,然后经过设想不断发展,反复构思形成最佳的设想接着对设想的每个方案都进行可行分析,其核心是创新项目预期投人与产出比的分析和可利用与借鉴的条件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决策就是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为了加快开发速度和确保开发成功,有时实施方案不只一个,可能采取两个方案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在时间方面的展开说明,创新是有一定程序的,是一环扣一环的,不能超越某个阶段而转入下一阶段,不遵守技术创新程序随意越过某阶段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技术创新在时间方面展开还说明,创新随时间的推移是一个投人不断增加的过程,尤其是资金投人更是如此一般地说,创新R&D与中间试验与批量生产的投人之比是l:10:100的关系。因此创新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积极稳妥,不可盲目冒进,不能带着本阶段应该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人下一个阶段,虽然创新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做到段段清,但关键性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造成创新程序的反复进行,不仅拖延创新时间,而且会造成很大浪费。
技术创新在空间方面的展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在技术创新时间展开的每一个小的阶段,都会引起新的创新设想,并产生新的技术创新时间的展开过程;二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要展开多样性的创新有时是跨行业的创新。世界上有许多大企业都是在本行业之外做出了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在空间方面展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在每项创新时间展开的每阶段开展创新,可以使该项创新成果消除各种各样的“不满意,使技术创新成果提高档次,增强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对一项创新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空间展开创新,可以使创新成果实现系列化,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三是在空间同时展开多样性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每个时间横断上有多种产品进人市场,造成产品销售组合,在销售上形成一种东方亮西方亮,南方不亮有北方的形势。使企业经济效益平稳上升。
四、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大型企业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事莫过于他们丢掉了在企业发展中壮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创新。如果企业不停止技术创新,其发展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就现有单位的研究发展费用而言,每投入1美元,小企业所发明的新产品数量大约是中型公司的4倍,是大型企业的24倍。”在研究同样的问题时,经济学家伯顿·克莱因也发现,大型企业很少——如果有的话——对其所在行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们现有创新的表现。韦罗尼长·斯托尔特——海斯长宁最近对50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进行了一次研究,他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客观物质资源(人力和财力资源)与研究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很小,有时还是负的。”反观优秀公司,他们也是大型企业,却能创造令人羡慕的成长纪录,产品创新纪录以及随之而来的利润水平,即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他们也照样能有如此良好的业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现具有大企业的内范,又能按小企业的方式办事,注重技术创新,能在员工中极力提倡企业家精神。
当今世界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国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式管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开发对企业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成为企业转型开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强调其根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成功企业证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主要是靠技术技术不断创新不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生产一线,研发一代,走高端发展之路,这样企业在国际上才有竞争优势,才能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熊彼特JA.经济发展理论。张培刚等译。商务申书馆,1990.
【关键词】:电能;替代工作;措施
1、充分认识推进电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能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等。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提高电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扩大电力消费,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促进能源消费革命,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费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为目标,根据不同电能替代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形成清洁、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
2.2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创新电能替代技术路线,加快电能替代关键设备研发,促进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显著提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电能替代,引导电能替代健康发展。科学制定电力发展规划,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和现有火电满足电能替代新增电量需求。坚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多方共赢的市场化项目运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能替代技术、业态和运营等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有序推进。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达标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和用能需求特性等,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地推进经济性好、节能减排效益佳的电能替代示范试点项目,带动推广实施电能替代。
2.3总体目标
完善电能替代配套政策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营监管机制,形成节能环保、便捷高效、技术可行、广泛应用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2016-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7%。
3、推进电能替代工作的措施
3.1加强规划指导
统筹制定规划。各地方政府应将电能替代纳入当地能源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地区用电用热需求,结合热电联产、区域高效环保锅炉房、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能源供应方式,在城市总体规划、能源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电能替展,保障电能替代配套电网线路走廊和站址用地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本地区电能替代潜力分析,明确电能替代实施方向和路径,制定电能替代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机制。做好分区域、分年度任务分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落到实处。
3.2制定完善配套支持措施
严格节能环保措施。严格环保和能效达标准入,加大对企业燃煤锅炉、窑炉、港口船舶燃油等排放物的监督检查力度。鼓励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更加严格的分散燃煤、燃油设施的限制性、禁止性环保标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能替代的散烧煤、燃油切实压减。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逐步形成反映时间和位置的市场价格信号。支持电能替代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竞争,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增加用户选择权,降低用电成本。
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将因电能替代引起的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并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电能替代输配电价。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通过适当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等方式,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促进移峰填谷的作用。鼓励地方研究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减轻电力用户负担。有效利用财政补贴。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电能替代技术研发予以支持。积极探索融资渠道。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3.3不断充实能源技术改革力量
能源改革技术在电能替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最初能源开发与能源替代方面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因此所设计的能源替代设备功能不完善,使得电能替代成果不佳。因此为了促进电能替代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在设备开发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对电能替代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其与设备厂商之间联系。当电能替代设备投入使用环节中,需要技术人员向客户提供咨询、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的服务。同时供电企业为了促进更多设备能够投入使用,首先需要供电企业能够进行市场调研,主动收集与电能相关的客户,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其次是积极开展与电能替代相关的技术研究,逐渐丰富电能替代的技术储备,为电能替代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结语
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建立商业化赢利模式,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以租代建等方式开展电能替代。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安全、高效、智能化的电能替代产品和服务。结合市场需求,鼓励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