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的转型

数字化的转型

时间:2023-09-04 16:5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的转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的转型

第1篇

在现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各种技术、信息、机能等方面的变革的指数级增长趋势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背景下,CFO和CIO之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甚至于两者角色兼具一身,同时负责财务工作和IT技术。同时,对CFO的大数据动态分析和预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CFO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并且必须懂业务和管理,能够快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能够把管理的思路有效地通过技术的应用得以实现。此外,CFO和财务人员也应该同时具备友好、互动的意识。

在这种数字化变革的时代下,为了应对整个数字化浪潮,财务转型势在必行。首先,CFO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兼具管家、运营家、战略家和推动者四种角色。除了最传统的工作职能外,CFO还需要保护企业的资产增值、使企业在运营中规避风险、在日常事物中给予后台更多的支撑、成为业务伙伴(BP),并能够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在保证战略的有效执行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支撑企业的创新和变革并积极发挥推动作用。

CFO角色的转变也将带来财务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记账、出报表等基础的财务工作大约占整个财务工作量的80%,而风险识别和监控、管理分析等工作只占20%左右。然而,随着角色的转变,未来的财务可能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为管理层提供有效支持和决策信息,而原来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只占20%到30%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角色转型也在慢慢带动组织转型。目前,众多企业都在尝试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经统计,成本驱动和流程效率提高是国际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最大效应,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财务观念的转变、财务部门能力的提升、财务标准和的贯彻和落实以及财务结构性的优化却成为当前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最重要的效应。从全球最大的共享中心壳牌的案例可以得到启示,共享中心已经不再是最初单纯的财务共享中心,而是一种全球服务中心模式,IT、人力资源、研发、客户关系管理、法务、合同管理、集中采购等均由分布在全球的共享中心工作人员来支持,全球所有费用报销均在一个地点完成,从而实现多国语言处理的7*24小时服务支持。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在未来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后,决策支持、成本、预算、绩效、战略、管理分析、定价管理等工作内容都纳入了管理会计的范畴。当然,管理会计的提升与信息化的技术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技术转型是角色、功能、组织模式转型的强有力支撑。除了将机器人应用于记账、报表、核算等处理之外,业务财务同时需要更多的动态预测、大数据应用以及智能分析。在数字化背景时代下,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专家财务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自动化控制、模拟测算、异常状况的识别和报告等等。另外,互动平台如微信等在未来可能达到整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状态,实现各个商家共享中心数据的自动化传递。

此外,随着不同的财务结构对于人员技能的要求逐渐发生深刻的转变,财务人才也慢慢开始转型。未来的财务人员不仅应该专业精深、熟悉业务、懂管理,同时也要走在技术的前沿,了解最新的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专业场景之中。

第2篇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用户上网方式和上网行为发生了巨大变革,电子阅览室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新一轮的挑战。在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那么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电子阅览室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服务又将如何转型提升,是高校电子阅览室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底子薄、基础差、经费少,所以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建设的起点不高。再加上电子阅览室本身是一个需要话费大量经费的场所,硬件设备、数字资源都需要经费支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现状有几个特点:(1)电脑设备普遍落后,不能满足学生要求(2)数字资源少,凸显不出电子阅览室相对网吧的服务优势(3)服务理念没有与时俱进(4)利用率低,甚至被等同于网吧。

二、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模式、方向以及服务转型的目标

随着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理念的深入,以及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贯彻,高职图书馆已经开始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方面打破原有观念,尝试了一些变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模式以及服务转型应该有以下几个目标。

1、开放化

"开放"是21世纪图书馆公认的办馆理念之一。正如朱强所说,新时期图书馆应该"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放的形象"。

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性体现在环境开放和管理开放两个方面。所谓的环境开放主要是针对原来的封闭式电子阅览室来说的。目前,通透式、大开间设计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开放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电子阅览室也将顺应这个潮流。电子阅览室开放式的设计更有利于图书馆空间的利用,更利于电子阅览室规模的变更,也更方便读者上机。所谓的管理开放,主要指的是撤消门禁系统,原则上实施无人管理,让读者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得到更多的尊重,体会到更多的人性关怀。但是此方面我们正在探索试验阶段。

2、虚拟化

电子阅览室的虚拟化是针对实体的电子阅览室而提出来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终端利用电子资源。无线网络无论是在硬件架设还是在使用机动性等方面均比有线网络有优势。在建设成本上,它可省下一笔可观的布线费用和装潢费用,同时在空间的使用上,无线网络显得更有弹性。第二,读者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馆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电子阅览室并不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读者之间的唯一桥梁。所有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网络终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虚拟化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图书馆来说,这样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电子资源的建设。

3、免费化

"免费服务精神理应深入到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2002年《IFLA因特网宣言》出台,声称"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要向公众提供对因特网信息的无障碍获取,支持团体、个人自由地获取知识,取得事业的发展和成功。"这一宣言表明,国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关注已从书刊借阅等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服务转向了网络计算机服务等传统意义上的非基础服务。事实上,目前发达国家的多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服务,这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尝试电子阅览室的免费服务。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4、功能分区

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这个社会,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单纯作为一个上网的场所,与其它上网场所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电子阅览室必须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按功能分区,突出自身的特色,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电子阅览室按功能分区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更好地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例如,当前高职院校娱乐型学习型读者兼而有之,要同时满足娱乐型读者和学习型读者的需求,就要将互联网使用区和馆内电子资源使用区分开。娱乐型--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包括打游戏、网上聊天、视频点播等。学习型--学习各种软件的使用,巩固课堂上学过的计算机知识;研究型--利用网络检索查询所需的各种信息和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服务。新建的深圳图书馆新馆和暨南大学图书馆新馆都是分区设置的。第二,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玩游戏的读者、听音乐的读者和查阅资料的读者混杂在一起上机,势必会相互影响。如果分开,他们可以互不影响,各得其乐。

5、可持续化

电子阅览室应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深层次数字化信息服务,如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服务;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科技文献查新服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等。同时,电子阅览室应更多关注和读者的有效交互,如有的馆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互动"与"交流"栏目,为读者提供一个实时的、个性化的互动平台,大大延伸了服务空间,让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能随时随地得到准确、高效的一站式个性化信息互动服务。电子阅览室也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满意度。

目前,杭州下沙高教园已有部分学校实行了电子阅览室免费化、开放化等管理模式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有明显提升。

纵观我国电子阅览室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电子阅览室的理性建设阶段已经来临。新时期的电子阅览室不能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不能是一劳永逸、墨守成规,而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始终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新华.关于电子阅览室研究的统计和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4(1):78-80.

[2]崔爽.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3):71-73.

[3]张明.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6(3):116-117.

第3篇

事实上,处理能力、带宽、存储容量等每隔五年提高十倍。这意味着,十五年后,10×10×10,系统性能、速度、效率和容量将达到今天的1000倍。如何实时地利用这些数据,提供更好的洞察,造福世界,这将是我们这代IT人的机会和挑战。

从云到大数据,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从IoT到量子信息,大家越来越多地在谈论新技术和其背后蕴藏的商业模式。最近,Dell Technologies与第三方研究公司Vanson Bourne合作了一项调研,面向全球16个国家、12个行业的4000位企业领导,了解其现状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变革的。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商业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在一天中比别人多出几小时,但优秀的突围者却能够做到在1小r中做更多的事。

比如我们熟知的通用电气(GE),正在变成一家走在数字化转型前沿的公司。其产品设备上排布的传感器正无时无刻地产生着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进一步释放价值。当设备不再仅仅是设备,传统工业领域正经历这样的变革,从物理世界向新兴的数字化世界转型。这种变革在为企业生产效率带来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在不断引领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对手似乎总是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行业劲敌,新兴企业一出现就是数字化的,它们一改以往初创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物质条件不足的历史,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自身优势,赢得成功。

研究表明,78%的企业认为新兴企业在当下或未来会对其构成威胁。在过去三年间,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半数以上(52%)企业感受到重大的冲击,全球48%的企业不清楚其所在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近一半(45%)受调查的成熟企业担心,在未来三到五年与新兴企业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传统企业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来自于新兴企业的挑战,同样同行业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息。

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实际状况比想象的更为艰难。受调查的企业领导者认为,要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能够做到五点:一是敏捷的创新方式;二是能够前瞻地锁定新机遇;三是能够展现透明度,获得信任;四是能够给客户交付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五是始终在线,实时响应。

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在上述五个方面都做得不错,在全公司层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三分之一企业在上述某一个方面做得不错;多数企业都只有部分业务在考虑和实施数字化,73%的企业承认其整个组织机构内的数字化变革需要进一步普及。

约六成的受访企业都无法满足客户的最高需求,比如更安全、更快、全天候访问服务和信息。近三分之二(64%)的企业承认无法实时对情报做出反应。

可见,传统企业放下传统想要跻身技术前列,但他们遇到的问题远比天生具备数据化基因的新兴企业要复杂的多。因此传统企业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更为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乃至深入企业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改造。

找准你的数字化转型坐标

想要为改变赢得一个良好的开局,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处境。

Vanson Bourne设计了数字化转型指数,这是一项作为评价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指标体系。根据企业数字化型的进展程度,将企业分为五个级别:(1)数字领导者;(2)数字化采纳者;(3)数字化评估者;(4)数字化跟随者;(5)数字落后者。分别定义如下:

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领导者。

数字化采纳者:具备成熟的数字化计划、投资和创新。

数字化评估者:谨慎并逐步接受数字化变革,为未来做规划和投资。

数字化跟随者:数字化投资非常少,初步开始规划未来。

数字化落后者:没有数字化的计划,采取的措施和投资都很有限。

这次对全球4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是,5%的企业可以称为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采纳者占到14%;数字化评估者占34%;数字化跟随者占32%;数字化落后者占15%。

企业可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同时按照坐标的指南找到相应的对策。

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他山之石

从调查数据看,73%的企业认为需要有一个集中化的技术战略;66%的企业认为IT基础架构和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资;72%的企业正在扩张软件开发能力。可见,技术战略、IT基础架构、数字化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是大家努力的重点。

未来三年,企业重点投资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融合基础架构;超高性能计算(包括闪存);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湖泊,Data Lakes);以及物联网技术。

数字化转型早已经不只是IT层面的事情,而是董事会和更广泛的部门都在考虑的事。一部分企业甚至根据数字化战略重塑业务关系,和谁做生意?如何分配预算?如何调整组织架构?都会考虑到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例如,有些企业通过跟新兴企业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甚至通过并购或合资从新兴企业获得数字化技能;有些企业分拆出一部独立的部门开展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加敏捷;有些企业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评估数字化转型的进展。等等。

如今,各行各业,数字化创新如火如荼。零售企业正大量依赖客户数据,通过强大的、全新的分析技术,实时洞悉时尚前沿,设计最受市场欢迎、顺应潮流趋势的产品。在保险和汽车行业,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可提供有效信息,使管理者能够更具体地评估驾驶行为,并将此信息应用于政策定价和汽车设计。

十年前,有健康意识的公民就给口袋上别上了健康检测器,用于计步。牛仔裤还仅仅是牛仔裤,现在,Google和Levi’s有项合作,目标是开发互动服装,功能就像是一个开放的IT平台。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业;创新;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0

[中图分类号]F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这一转型将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企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印刷业也不例外。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与自主创新乏力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印刷业应该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跨越与发展。

1 义乌传统印刷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

义乌包装印刷业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区域优势,发展成为浙江省四大印刷产业区之一,2007年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义乌“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然而,义乌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

第一,产能过剩、市场失衡、印刷工价偏低。印刷行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差异化发展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通过降低工价的方式来抢夺订单,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行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加之传统印刷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单纯进行加工,无品牌意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第二,经营成本增高,印刷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印刷用纸张、油墨、版材等物料成本逐年上涨,加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印刷业招工难,人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印刷企业利润降低,进入微利时代。

第三,传统印刷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按需、可变数据印刷的需求。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子产品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传统书报刊大量被替代,书报刊印刷需求下滑,相应的印刷市场严重萎缩。

第五,义乌传统印刷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相对于德国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40%的比例来说,义乌印刷企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义乌印刷企业目前还大都实行两班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比较差,待遇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管理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晋升制度,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现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是决定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才短缺将直接制约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印刷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严酷洗牌。如何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印刷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2 义乌传统印刷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义乌印刷包装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微型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发展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

第一,认识不足。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式的家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于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了解比较滞后,不善于捕捉新信息,对印刷业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印刷数字化转型即采购最新的数字印刷机,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印刷即可。抑或有些企业认识不到印刷数字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数字化持观望态度。

第二,人云亦云,缺乏主观的战略决策。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企业认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忽视了别人无法提供而自己可以提供的差异化服务,缺乏差异化发展道路规划,盲目跟从别人,势必再次陷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怪圈。

第二,资金问题。发展新兴数字印刷需要高昂的设备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成本压力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3 义乌传统印刷业创新发展路径

印刷业向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借由资金和市场优势可快速实现转型,而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让中小微型企业面临转型难的困境,不转型死路一条,单纯的跟风又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流程创新

3.1.1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即用数字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印刷水平,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1.1 印刷内容数字化

对印刷内容资源进行再开发,使其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甚至可以使印刷企业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供应商。

3.1.1.2 印刷生产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工作流程(CIP4/JDF)实现从原稿的录入到成品输出的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具体包括:数字图文信息的采集、组版、拼大版、RIP、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以及由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

3.1.1.3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结合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印刷电子商务实现自动报价、网络下单、异地印刷等,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人、财、物、产、供与销的统一管理。

3.1.1.4 印刷设备数字化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印刷工艺过程全数字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才能生成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数字化的数据文件,而数字化的印刷和印后设备才可以共享这些数据文件传送的信息,如油墨预置、套准预设、折页预设与装订预设等,使印刷生产更高效。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3.1.2 发展新兴的数字印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使用生产型数字印刷机进行的印刷称为数字印刷,即狭义的数字印刷。目前,我国的数字印刷机及其关键部件、数字印刷所用耗材(纸张、油墨)等基本依靠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传统印刷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将数字印刷设备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传统设备结合,并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全数字印刷设备,以满足个性化、按需、短版、可变数据印刷等的需求。

3.1.3 发展高新印刷技术,拓展印刷新业态

传统印刷企业可审时度势,抢占印刷新领域,如功能性印刷、介质印刷、3D打印等。

3.2 经营模式创新

以前,印刷业是传统的加工业,其终极产品就是印刷品。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企业应该善于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延伸印刷产业链,扩展印刷新业态,用差异化战略启动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3.2.1 重视品牌经营

传统印刷企业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印刷加工方面,而应该重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改变传统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服务上面,由单一的印刷加工企业转变为“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与增值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树立增值服务新形象。以优秀品牌带动区域产业集聚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2.2 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

网络时代,传统中小印刷企业要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利用其数字化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印刷电子商务和网络印刷业务,大力发展网络贸易,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范围。

国内外很多的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雅昌集团为例,1993年万捷创立雅昌公司,率先提出“印刷业是服务业”的新理念,并积极探索传统印刷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印刷业产业升级,提出并实现了“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创新经营模式,即雅昌模式。雅昌模式将传统印刷工艺、现代数字技术和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印刷行业转变成了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和产品的新兴产业。

3.2.2.1 艺术品印刷

通过多年积累,雅昌凭借国际一流的印刷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成为高档印刷品市场的领导者,建立了一套艺术精品印刷的图像处理标准。为画家、拍卖行、博物馆印刷画册、拍卖图录及纪念资料等高档艺术品。

3.2.2.2 雅昌艺术网

雅昌通过艺术品印刷数据的积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类专业网站――雅昌艺术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

3.2.2.3 高端艺术复制品

雅昌已经建立了独有的艺术品复制工艺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艺术品复制使国家瑰宝得以再现以满足普通艺术品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3.2.2.4 数字资产管理

雅昌为艺术家建设了数字资产管理托管库、个人官网网站、在线数字美术馆和拍卖会防伪预报系统等。

3.2.2.5 策划、摄影和展览

雅昌模式成功构建了一个平台,将艺术家、学术界、文化界和收藏机构连接在一起。雅昌已参与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艺术品收藏与展览。

4 结 语

面对现今低价竞争的印刷市场红海,义乌传统印刷业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印刷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配合数字化媒体时代进行改革,以差异化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以创新来获取高额利润,打造属于印刷产业的蓝海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数字阅读;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7-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甲骨文时期阅读龟甲,到后来竹简为载体的读简时代,再到后来纸张发明之后的读纸时代,直到现如今数字媒介产生之后的读屏时代。伴随着每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数字阅读地不断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读者的认可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

如表1所示,国民对数字化阅读的认可度在不断升高,是数字化阅读方式解除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是提高数字阅读率的重要推手。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表2所示,数字阅读的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即数字阅读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来,民众对数字阅读的认可度也将更高。另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面临严峻挑战。如北方传媒出版集团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减少导致,从公司主营业务来看,其中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9%。所有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图书出版与发行受到严重挤压。

因此,不论是从外在的读者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研究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又各具特色,很难对其进行一一研究,即使对其一一研究也不能得出合理有效策略。因此,本文选取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北方传媒)、湖北长江传媒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时代出版、新华传媒、中南传媒六家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以上六家出版企业,一是因为其均为传统的出版企业,符合研究对象的要求;二是其均为已经上市的出版企业,其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较为公开,便于研究;三是因为其作为上市出版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意义。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出版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焦虑和无措之后,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并身体力行地转变发展策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布局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在实践层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较早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出版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上市出版集团走在了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前面。通过对比他们彼此走过的路径、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点,也就能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窥探一二了。

1.加快优质图书内容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将现有纸质图书通过数字加工制作数字图书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达到将现有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在选择的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均是较为基础的数字化策略。纸质图书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对于一般出版企业来说均是相对较为容易可行的措施。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认为:“数字出版又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因此,凤凰传媒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便是存量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复制。”[1]因此,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尤其是优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是传统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2.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即是明证。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重新的大洗牌,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如表3所示,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探索数字出版技术与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

面对数字化冲击,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出击,选择强强联合,与当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

4.联手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数字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移动运营商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移动阅读读者数量庞大。作为拥有较大的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可以达到以内容换平台的目的,无形中拥有了大量读者。如北方传媒集团旗下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手机阅读业务协议,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书和网络终端,提供电子书的自有增值业务。再如时代出版2010年6月与浙江移动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业务,双方以公司提供的作品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产生的信息费为基础进行结算,对公司授予浙江移动的作品按信息费收入分成。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出版企业将电子图书投放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参与分成,从而盈利。通过这种形式,有些图书电子版的收入远超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

5.开发数字阅读终端

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面对此种情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也试水阅读器生产。如表5所示,在这六家企业中,只有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两家生产终端设备,而其中长江传媒的点读手机是数字教育终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在投入市场之后,阅读终端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效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家上市出版企业转型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为其他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产品定位不明

通过对六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势在必行,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大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只是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或者是将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面对数字阅读读者,缺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也就不能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初期,出版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字产品品牌,往往还是在借用传统出版业态下形成的品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2.盈利模式单一

当下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军,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盈利手段相对单一。出版集团虽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可以与技术运营商开展合作,但技术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在合作过程中,模式单一,内容出版单位提供纸质图书内容,但并没有参与图书的数字化过程,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环节,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数字化的话语权。

3.数字产品国际竞争力低

在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美方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2012年实现了200种电子图书“走出去”[5]。但是,整体数字出版行业中,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数字出版竞争还略显不足:一是,参与企业少;二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少。这种“两少”造成了我国数字产品销售市场仅仅局限于国内。但这既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机遇,说明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字出版人才不足

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是整个出版流程、出版工艺的变革。从对六家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均积极与技术运营商、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人才的紧缺并非单纯的引进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出版人员转变原有的出版观念,研究了解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以及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的新的需要和心理。因此,与第三方技术运营商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出版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出版企业尽快地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三、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其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如此。转型期,错误亦或问题总是在所难免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为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

1.打造数字品牌

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出版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知名的品牌就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力以及现有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能做到特色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的有力砝码,在竞争中要有品牌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获得读者的认可,培养忠实读者。

2.探索数字图书多元盈利模式

数字产品能否盈利,是衡量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不能盈利的问题。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出版企业就需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不同,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如大众类数字图书,可以学习借鉴Amazon和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模式,一些旅游类图书可以学习国外一些旅游图书出版商的“广告+旅游”的模式。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的出版特色,探索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3.开展“培训+引进”模式的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企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要进行产品升级、跨媒体扩张、打造大型传媒集团,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科研与创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人才这一条路,需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编辑队伍的改造,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即一是需要加快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培训,让他们改变观念、领会数字出版内涵,同时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二是从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4.展开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产品销售平成数字产品的输出。如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该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美国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数字图书“走出去”,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当然,这种走出去还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式,获取的利润需要和国外平台分成,但这一种比较有效和快捷的途径,能够将内容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一定的知名度。

数字出版来势汹汹,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与“机”并存,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抓住数字出版的“机会”,才能躲过它带来的“危险”。虽然对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有待研究和深化,但必须行动起来,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中去,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自身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如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出版的幻想和坚守中,那必将在新一轮的出版行业洗牌中被行业和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报纸 信息 数字化 转型

西方学者施拉姆指出:数字化将是人类传播的主导方式,大众传播将在21世纪的10到15年时间里退居次要位置。的确,在信息传播角度,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信息传递的载体即媒介,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就是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信息传递渠道的发展历程来看,可将其呈现方式至少归纳为三类,即最原始的形态如声音、标识、符号、文字、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初级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它们是在最原始的“细胞”上,经过媒介技术和理念的整合而形成,第三形态即媒体融合的产物――它们是初级形态相互交织演化而来。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在网络时代报纸如何在立足自身特征的同时,进行信息呈现方式的转型,才能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进行有效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呈现方式。

一、信息呈现程度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呈现信息受到其版面的限制因此内容有限,对于一则新闻消息,报纸更侧重新闻本身的深入重点报道。而网络因其无限的存储空间,可以做到信息呈现的海量性。因此,在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中,除了自身深度报道之外,同时要注重呈现新闻信息的全貌,不仅包括消息本身还应囊括和消息有关的背景、人员等相关介绍,同类消息的对比参照等。

二、信息呈现角度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只能在纸张上呈现静态的图文信息,而网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呈现静态的图文内容,还可以实现音频、视频、flas等多种形式的动态新闻报道。因此对于一则新闻消息,除了简单的图文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多种角度的全媒体呈现,从而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方式,并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三、信息呈现时效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具有定时刊发的特点,当天的报纸已经刊发后就无法再对当前的信息加以报道。而网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可以对当前发生的新闻进行即时报道。数字化实现了新闻信息从定时传播到全时传播、从及时传播到即时传播的转变。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其信息呈现形式碎片化现象极为严重,这时报纸又可发挥其优势将网络的即时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清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实现信息的定时呈现和即时呈现相协调。

四、信息呈现内容的数字化转型

由于新闻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多介质,致使现在很多媒体内部出现新闻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报纸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应该注重思考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体现出自身特点。如果只是同一内容,多介质,那仅完成了流程的革新,并无实质意义。要把数字化呈现的报道和目标读者接受程度与喜好结合起来,并做到特色创新。如报纸通过线性传播更具有信息深入挖掘的特性,喜欢报纸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希望通过阅读能进一步探求新闻内容的本质和根源。而经过数字化之后主要是通过链接呈现新闻内容,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性。喜欢网络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仅仅满足于网站页面所呈现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链接选择与此新闻有关的更多信息来阅读。因此数字化转型后的内容信息应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喜好,进行差异化呈现。

五、信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缺少与读者的互动,即使有读者反馈也会因耗时太长而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数字传播恰好弥补了报纸的这一不足,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博客、拍客、社区等个人化、互动化信息呈现形式的兴起,使受众不仅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然而目前来看,多数报业集团的网络社区不理想,用户生产的内容短缺。数字化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互动化呈现,除了在平台中及时加入网友评论等互动环节,还可以将用户生产的内容融入到数字化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对于用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专业记者的调查采访以新闻报道的形式重新呈现,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容的互动化。

总体上来讲,在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报纸依然刊登的是当日的重要新闻,但在内容的筛选上有所侧重,更加注重深入挖掘新闻内容,侧重评论和深度报道。通过对消息类新闻做简单的索引介绍,并增加特殊的标示作为网站链接,提示读者进入页面了解更加详细的报道,将网络等平台作为报纸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字化报纸上。这样可以真正介入到新闻采访报道的全过程中去,去深入挖掘报纸采访中的剩余资源和价值,并以数字技术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憾。如数字化报纸可以将采访的全过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弥补报纸版面空间的不足。记者还可以将采访的进程随时通过网络等平台,甚至可以包括记者的采访手记及记者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等,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最终呈现在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报道,而是整个新闻事件的立体全貌。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出版 数字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从硬件和技术上推动了出版业的前进,也成为了出版方式革新的催化剂。出版工序的整合和经管,从组稿到发行整个流程的数字化操作到出版物光盘化的发售、在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都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威立出版集团为例,约有70%的期刊收入来自于在线期刊;从出版领域来看,STM(科技与医学)和学术部分50%收入来自在线。以至于业内许多专家学者将数字化出版视作出版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相比之下,我国近年内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以2008年的读者数为例,当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7900万人,同比增长34%),但比起出版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考虑到国内的巨大受众市场,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数字化出版概述

数字化出版被认为是继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和照相胶印技术之后的出版业的第四次革命。由于信息技术在出版活动中的应用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数字化出版尚无统一的认识。如果把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基础,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作为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出版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出版业务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及传统发行渠道,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提供给读者可以自主选择的出版物。

数字化出版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成本的低廉化。一方面无论利用网络获取数字出版物还是购买光盘都可以极大地减少读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光盘为例,一张650M的光盘可存储约680本50万字的书;另一方面,这使得传统出版中的原材料(纸张,油墨等)、中间环节(包括物流和仓储)、人力成本都得到极大的缩减甚至避免。第二,流程的简约化。数字化出版字简化出版流程(作者>出版社>审稿人>反馈,从作者给出版社发稿到审稿人反馈意见,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稿件在传统邮寄过程中的遗失可能;第三,流通及交易的多渠道化。数字化出版物可以通过光盘封装出售,也可以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到达读者手中;反过来读者既可以采取传统付费方式,也可以在网上银行完成交易;第四,反馈的便捷化和及时性。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可以在“弹指一挥间”完成,这对于面向无数小众的专业出版尤为重要:在完成盈利的同时可以便捷及时跟进,了解读者信息和反馈意见。

综合数字化出版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界定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即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出版所实行的产业升级和业务再造,以实现传统出版产品形态向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除传统出版业的实体产品形态将变为数字产品形态外,出版业的业务流程、产业链、价值链、企业组织架构以及行政管理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分析

鉴于数字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数字化出版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迎敌还是被动防御,我国专业出版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方面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原因:盈利模式模糊、创新意识迟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专业出版单位面临在转型时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发展方向,但又无从下手的局面。总体上来说,我国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意识层面:一方面是国内的专业出版单位缺少危机意识。2000年之前国内的图书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因图书的品种少,竞争度低,同时作者编著水平较高,图书质量好,这个阶段的专业类书籍受专业读者的关注度高,销量平稳,在掌握优势资源下,出版社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可谓“酒好不怕巷子深”;尽管2004年后专业社的利润率提高缓慢,甚至下滑,但依然能够保持较为丰厚的收益,所以一般出版企业仍乐得抱着自家一亩三分田过活。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阅读习惯:纸张的问世已近两千年,而计算机和网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普及,要改变多数人若干年来的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任重道远。

(二)经管层面:专业出版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惯性”无形中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掣肘。

(三)政策层面: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我国专业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还不完善健全。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中,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审批刊(书)号掌握着出版物的数量及各出版物的宗旨等。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进入门槛消失问题使得人人都有可能进行出版活动,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这种出版活动不必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监控和管理相当困难:出版物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出版法规,质量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粗制滥造能否加以惩处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网络出版在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网络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能否有效进行。二是版权保护不力。版权一直都是困扰出版界的问题,阻碍了出版业的前进和健康发展,尽管出版业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法商贩甘冒风险出版低劣的盗版作品以谋取暴利。不管是图书出版、光盘出版还是网络出版,都深受其害,而网络技术表现出的高速准确完美的复制性能加上网络的开放和交互自由,造成网络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版复印,而且由于传播迅速,作者和出版者受到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三、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一)意识层面:加强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革。在这里既要克服“鸵鸟”心态,不要对数字化来袭视而不见;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将数字化的发展视作洪水猛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数字化是把双刃剑,表面上看对传统出版业构成冲击,但若能调整心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的趋势和优势,主动适应甚至利用之,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无疑如虎添翼。数字出版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传播的需要。在国外,一些大传媒出版集团均开始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相关企业的财务更显示出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收益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在国内,一些大的专业出版社也都逐步确立了数字出版机制。比如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佼佼者清华大学数字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

(二)专业出版机构层面:对出版机构来讲,加强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出版机构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分类入库,实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其次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全部流程进行相应整合;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对在编人才进行再培训;保持专业社优势,专业出版的受众相对固定和稳定,渠道也相对成熟,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的零库存特点,按需出版;跨媒介出版,常见的有图书附赠光盘,传统出版物与相应的网络出版物同步推出(或者网络出版适当延迟推出);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清华社在去年与方正阿帕比公司围绕其“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技术核心,展开战略合作。该系统有网上书店、图书在线翻阅、数字样书库、数字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文档在线提交以及多媒体电子书及数据库加工制作等多项功能。出版社可以利用统一的平台界面开展各种数字出版业务。此举无疑巩固了清华社在业内的市场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外部政策层面: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和版权的维护。出版的数字化革新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从政府到新闻出版部门对这个大趋势应“导”不应“堵”,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积极适应能让自己更快发展,逃避拒绝只能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不过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诸多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发展数字技术的决心。其次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高打击盗版的力度,创造并维护好健康的数字出版维护体系。

作为专业出版转型路上的推进器,让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前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孙玲.专业出版社如何作好数字出版的思考 科技与出版,2009(1)

2. 陈敏.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难点解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3. 汤鑫华.整合:我国专业出版转制的必由之路,2007(7)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报业 数字化 转型 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3]任昌辉.试论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升级路径[J].东南传播,2014(10):77-78.

第9篇

《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关键发现

仅有10%的全球制造企业成为数字化冠军,约三分之二的企业尚未迈上数字化之路 。

亚太地区引领全球数字化浪潮。19%的受访亚洲制造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冠军,而美洲仅有11%,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该数字跌至5%。

从行业角度出发,汽车和电子品行业的数字化冠军最多,分别为20%和14%。消费品(6%)、工业制造(6%)以及加工业(6%)明显落后。

数字化冠军大规模采用新技术,人工智能初露锋芒。

三分之二的企业缺乏明确的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来支持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文化变革。

工业4.0 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转变制造业,但仅有少数企业能真正地从中取得竞争优势。在普华永道思略特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的受访企业中,仅有10%可以被归为数字化冠军,他们将数字化视为积极创新的长远目标,而非仅仅将数字化视为自动化和网络化。

19%的受访亚洲制造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冠军,而美洲仅有11%,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该数字跌至5%。亚洲地区涌现出一批热衷数字化技术的年轻管理人员,加之薪酬与生产成本的飙升迫使亚洲企业将主要运营流程数字化以保持竞争力,因此,亚洲企业快速推出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的同行。

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的重要发现数字化将提升成熟市场的产量,让定制化生产更贴近终端客户市场。但是,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程度还未达到中等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缺乏工厂自动化和生产设备互联。与亚洲地区的竞争对手相比,欧洲、中东、非洲企业往往缺乏将企业战略与运营、技术和人才相关的能力,也很少在业务模式中依赖合作伙伴来创造客户价值。

由于落后与其他地区,因此欧洲、中东和非洲企业对未来五年在新技术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投资仅会带来12.7%的数字化业务收入增长,而亚洲公司为16.6%。

普华永道思略特德国合伙人Reinhard Geissbauer博士表示:“亚洲企业在工厂自动化、员工队伍甚至IT架构网络等方面几乎从零开始,即无需升级、整合或摈弃大量复杂的历史遗留系统和设施,因此独具优势,易于建立稳健的数字化运营。此外,亚洲企业似乎更乐意尝试新型业务模式,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

各地区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分布近三分之二的全球制造企业刚刚开始或尚未开展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加工、消费品和工业制造行业中,数字化冠军寥寥无几。虽然很多工业设备企业已经非常智能化,但汽车和电子品行业的数字化成熟度最高,数字化冠军中有20%的汽车企业和14%的电子企业。汽车企业的运营已经历数十年的优化、自动化和联网;电子制造企业一直处于外包制造的前沿,需要打通和管理延伸价值链上的不同系统和合作伙伴。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及汽车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夷萍表示:“汽车和电子制造企业能够超期其他行业竞争对手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拥有高水准的供应链集成能力和优秀的全供应链综合规划能力。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通过精益技术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减少浪费并回收运营资金。电子品企业在供应链整合方面也具有出色表现,因为他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紧密合作,并频繁使用外包合同制造商以满足需求变化和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各行业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分布新技术正在被企业全面实施,但只有数字化冠军能够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整条价值链的互联与协作。数字化冠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在整个企业内部将关键技术相互连接,而不是单独实施各项技术。他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实施来显著削减成本并提高效率,计划在未来五年节约16%的成本,而数字化菜鸟(报告中数字化成熟度最低的企业)的这一目标则为10%。

至少90%的数字化冠军已经实施、试点或计划使用时下流行的关键技术,比如工业物联网(97%)和先进机器人技术(90%)。相比之下,仅有三分之一的数字化菜鸟采用了预测性维护(39%)和供应链综合规划(32%)等最常见的运营技术。

三分之一的数字化冠军已在重要职能部门中布局人工智能,主要侧重于通过辅助智能和自主智能来实现人工作业和认知作业的自动化;而99%的数字化菜鸟尚未开始使用任何人工智能技术。总体来说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已经初见锋芒。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将慢慢浮现。即使在数字化冠军中,仍有52%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广泛实施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才。许多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全面铺开仍迟疑不决,怀疑其产生的数据不够成熟。亚洲企业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其中有15%实施了重要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而欧洲、中东和非洲企业则远远落后,仅有5%采取了上述举措。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工业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陈兆丰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数字化冠军的运作,以及未来的企业经营方式。在数字化成熟的企业中,人工智能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跨越了简单的流程自动化,进而实现了自我学习和自主性,对业务、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方式、人机互动和企业发展战略都产生了影响。”

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新技术实施情况三分之二接受调研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明确的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来支持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文化变革。仅有27%的受访者表示员工具备把握数字化未来所需的资质。另一方面,70%以上的数字化冠军的管理者拥有清晰的数字化愿景,在企业内部起到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数字化冠军大力投资人才发展和培训,并培养多学科团队,进行跨职能创新。

夷萍表示:“智能工厂配备了大量先进技术,即机器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而其所处的生态体系也包含大量开放式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能操作复杂设备并编程控制,对产品线、设计、合作伙伴的输入变化能迅速做出决策的熟练工将受到热捧。58%的企业表示,数字化转型将增加未来五年对熟练工的需求。”

第10篇

随着人们信息意识的不断发展,当前利用信息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因此开展更为有效的社会服务活动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档案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越来越呈现出多种方式,传统的档案利用者、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档案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制约了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在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记录着大量的原始信息,有利于维系社会时空性与联系性,档案信息要想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则需转变服务模式,逐步淘汰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管理”,而成为“信息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综合档案馆与内部管理机构,全面收集社会档案信息,以及存在于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档案管理信息,逐步建设完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将大量的档案信息集中于此。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事业发展。

1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的阐述

档案管理要想淘汰传统管理模式,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创建大信息时代,从而实现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掌握社会信息化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内涵,基于社会信息化视角下的档案管理转型就是把存在于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但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较广,不同信息也缺乏必要的联系,出现了信息孤岛。我国规定,档案管理部门只负责管理一级部门的档案和有代表意义的二、三级部门档案,导致大量的档案信息不能进入档案馆,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信息不能实现全覆盖。在社会信息化要求下实现档案管理的转型则需依据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应用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将存在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达到档案信息的全覆盖,创建应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分不同阶段将大量的社会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从而将更全面更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给人民,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模式。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档案管理有着一定的特点,并不是通过信息管理来使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档案实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要认真落实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互动性强、广泛交流的平台,逐步淘汰传统意义的服务模式,顺应大众需求,开展更为广泛的服务,建立分布式数据库,积极收集大众的档案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的内容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下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求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档案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基于社会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用户的需求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变化。所以,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依靠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效集中档案信息,不但要集中、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而且还需进一步创建全国性的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2.1要实现档案的数字化转换要想进一步开拓现代网络信息服务渠道,则需大力应用数字档案,不受时空限制。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转变为电子档案,形成档案数字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主要内容涉及目录信息与全文信息的数字化。一是目录信息数字化,这是档案信息数字化转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有序的目录信息,才能做到科学管理档案与分类,有利于大众在应用档案时准确及时找到档案。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的转型。二是全文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部门发挥扫描技术的作用,转变卷宗内容为影像信息,利用文字识别技术转变影像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当中。然后,再根据不同大众的需求,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大众可以在馆内查询也可以在网上检索,从而实现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2.2要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化的服务渠道档案信息服务应该依靠互联网,建立本地区的档案局域网。进一步设立档案门户网站,明确所在省份的省级档案馆为中心,集中当地档案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大众在利用信息时可以登陆门户网站,点击相关链接,从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而且保证将真实安全的信息提供给大众。再有,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档案微博与微信,将掌握的档案信息及时公布给民众,实现与民众的合理交流,掌握民众的档案信息需求状况,从而确定信息专题,将经过处理的档案信息公之于众。

2.3要完善数字档案的社会功能和管理功能档案馆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馆,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管理功能。数字化的档案馆社会功能主要是突出其社会服务性,要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并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保存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丰富馆藏。数字化的档案馆管理功能主要侧重于合理整合、科学集成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档案信息,并运用信息技术供大众所使用。数字化的档案馆要鉴定和整理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还要制定相关的业务标准,比如制定元数据标准。同时要注意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性,维护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与备份。

2.4要构建区域性的档案检索与利用服务中心一般区域内的省市级档案馆要设置一个信息检索与利用服务中心,包括对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的检索、利用,信息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该区域内的用户。档案馆要先建立区域内各种档案机构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档案全文数据库。这种模式的运行,大众就能运用计算机检索到所需的开放信息,或找到实体档案所在位置,进行阅览、复印,减少了再去档案室或其他档案机构查找的环节。信息服务中心是以该区域的数字档案馆和门户网站为依托,向大众提供远程服务。信息服务中心包括对区域内各个档案机构的介绍,使得大众能够了解该区域内档案机构的情况。同时,要在信息服务中心的门户网站上设置一键式检索服务,依据档案信息的来源、类别等设置,用户通过输入关键字就可检索到信息。

总之,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档案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国家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还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研究人员等相关各界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认识到当前实施档案管理转型是必然趋势,大力推动档案管理的转型,不断探索档案管理转型的新路径,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王璐璐 单位:宁安市妇幼保健站

第11篇

关键词:军队院校 图书馆建设 服务

当前,随着全军一些院校任务的转型,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任职教育为主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经验成为摆在各级办校领导面前的头等大事。对军队院校图书馆来说,也同样面临着任务的转型,如何更好地为任职教育提供服务。军队院校图书馆是军队院校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就是随着院校的需要而产生,随着院校的需要而演变,它记载着军队院校发展的历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深入,军队信息需求的增强,军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以业务管理高度自动化、开放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开展网络下的信息增值和经营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图书馆转变,才能和信息化的社会相协调,才能与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任务相适应。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需求为导向, 确定本馆馆藏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 进行文献采集。高度重视建设数字图书馆,才能极大地丰富信息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价值。

一、教育转型中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育转型图书馆服务出现的新情况

一是服务对象个体的变化。一些院校转型为任职教育后,原来的教育对象个体由经历单一的社会青年转变为有一定部队任职经验的现役军官。这些向役军官均都经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培训,又不同程度地在基层部队任过职,熟悉部队。因此,服务对象的阅历较为丰富,视野也相对开阔。二是服务对象态度的变化。服务对象的个体变化后,这些任职干部由于是再次进军校,大都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和时间,对待运用图书馆学习的态度上明确,都是积极主动地求学。这与学历教育的对象被动地接受、为学而学有着鲜明地区别。三是服务需求的变化。在学历教育时代,由于教育对象成分地简单和单纯,思想达不到相应的高度,他们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相对保守和单一,满足于差不多,不追求优质高效便捷。而在任职教育时代就不一样了,这些任职干部来自全军陆海空三军的各个单位和层面,由于知识结构、自身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对待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他们认为,院校图书馆就应该是典型的“大百科全书”,能找到在部队找不到的知识。因而在需求上追求多元化,把图书馆当作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逼迫着图书馆的转轨提速,使其不断完善各种功能以适应任职教育的需要。

(二)军队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一些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后,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不够到位,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不够

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各自为焉得虎子、分散建设整合成政出一门、计划建设,使之纳入一个统一的领导组织,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军队院校图书馆资源地合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避免搞重复建设。

2、缺少创新精神,建设标准不高

由于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怎么建设、建设到什么程度院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加之图书馆工作人员视野的局限性,在对待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上,缺少创新精神,满足于一般化、差不多。主要表现是图书馆的标准化不规范。标准化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化是指图书馆建设中有关内容的具体的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决定着信息资源的能否共建共享。目前,从院校图书馆建设中来看,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还很突出。因此,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必须确立标准化这一概念,要围绕着标准化去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各项内容。

3、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不足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需要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提供专门技术支持,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提供利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当前军队院校图书馆这种人才数量有限,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才更少,从而造成了一些图书馆建设的滞后性、缓慢性。从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导致图书馆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和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与教员们相比,图书馆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较低,很多人不愿意在图书馆工作,有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宁可放弃本专业也要到其他研究部或机关工作。在此,人才问题不能忽视,解决人才困扰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搞好三项建设,努力为院校师生提供完善服务

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必须下力搞好人力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硬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为新军革下的院校提供足够的有力的完善的服务。

(一)人力资源建设

所谓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它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员的工作要求较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属于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在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上,院校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这个“颈口”问题。既要做好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工作,使其尽快完成素质转型;同时,又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想法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中的坚实力量。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包括几个方面。一要重视数据库资源建设。它是信息化图书馆的核心。要建立数据库,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应能处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及电子媒体等信息资源。二是馆藏资源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院校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数学和科研的南非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三是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员、学员使用。

(三)硬件建设

数字图书馆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专用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和存储设备等。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硬件建设的主要内容:一要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使其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二是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应满足教、学员多样化信息需求。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三是书(刊)厅电子化建设。即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人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使厅兼具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了需求。

三、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各种需求,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

院校教育转型后,图书馆的转型也不是最终目的,加强图书馆建设的是为了满足院校人员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图书馆是为人服务的。在完善图书馆建设上还需要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才能促使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持久的发展。二是必须提高服务人民的素质。服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服务的质量,也是搞好服务的有力保证。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最终落脚点还是放在完善图书馆各种服务功能上,不断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有尽快地完善各种服务功能,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真正实现图书馆在军队建设中的协调发展,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3]陈俊华,IT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期建设,图书情报工作,2001,(2)

第12篇

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然而现今绝大多数绩效都依然秉承着传统的观念,企图可以在旧的模式中平稳地发展下去,然而,这种想法是极其可笑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各技校相关专业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时代的发展要求造就技术不断前进、不断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各技校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转型方面的关注,并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当然,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必须够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

对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而在机械类相关企业中,最为短缺的人才便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佼佼者。尤其在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对于机械加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的增加,但是不管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较高自动化的相关产品的生产,都缺乏相关的专业型人才。单纯地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好学生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在这一严峻形式下,相关技术培养学校提出了机械加工专业转型的观念,希图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相关产业的高技术人才,或者说是综合型人才。而综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直接地将其有效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对现代社会而言,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该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提升了一大步。同样地,技校对于其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势在必行。这是学校进步的标志。

技校机械加工专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问题

同各行各业的转型创新过程一样,在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首先,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校的相关设备条件是否过关。技工专业的研究是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及设备的,尤其对于机械加工这一实践操作及其中重要的R道此担更加先进以及创新的教学训练设备是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转型过程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在学校具备了一定的设备条件后,才可能尽快地起步进行转型,也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其次,领导对机械加工专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领导重视该转型技术的开展,愿意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适当的转型空间,才能进行更多的活动。学校领导应认识到当今社会对机械加工人才的需求量是日益增长的,所以机械加工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所以学校应尽早地抢夺先机,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最后,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不可分割的关系。转型,是创新的另一种说法。在学生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后,努力打开他们的视线,拓宽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具备有更多的创新能力。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所要关注的问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着重点放在自我开发,自我创新的视角上,是进行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方法。

技校机械加工专业数字化转型的应用

随着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观念的提出,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方案,成为技校的一个难题。

在目前看来,其主要就是将学校与企业联合,即“校企联合”,在这一模式中,以培养社会所需机械加工技术人才为标准,确立一个科学、合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着重于其应用技能,实践技能,及创新技能,使学生既具备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进行相关实践操作,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及计算机能力。这一方式是技校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做出的应急性方案,一方面,其适时地调整了该产业的发展前势,及时地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使学生充分地实现了持续性发展。区别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单纯地只专注于学生的课业学学习情况,更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让他们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机械化加工专业的转型变化。这一模式下的培养方法,提高了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生,又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性,使该专业的学生明显具有实用型人才特色。

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