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量技术概述
1、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进行地理分析的信息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各种地理数据进行录入和存储,然后方便用户及逆行那个查找和处理,最终输出结果、进行图表绘制等。GIS包含了土地、地理以及环境等方面,涉及到大气、地表以及地下各个部分的空间内容。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库四个部分的组成:
1.1 硬件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包含计算机、输入设备以及输出设备三大部分。
1.2 软件
软件系统主要有:输入、输出软件;人机对话软件以及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1.3 数据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部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以及非空间数据两种,空间数据体现的是数据的图形方面,非空间数据体现的是数据的属性方面。GIS数据的内容跟系统的建立目的有关。
1.4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主要用作对各种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以及检索和输出等。同时,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还可以对各种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做出相应的决策。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建立在卫星基础上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具有全球性、连续性以及全天候的特点,适应多种用途的导航和测绘等需要。全球定位系统常用来进行航空、航天的导航工作以及陆地、海洋地区的勘察、测绘以及定位工作等。全球定位系统的观测原理为:利用单程测量的原理来进行站醒间距离的测量,测量结果可以通过测量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传递时间以及信号电波的传播速度间的乘积得出。GPS观测中处理的信号种类主要有:载波信号、数据信号以及码信号。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1、测量的精度比较高
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测量时,测图的精度往往都比较高。在测绘过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对地图以及图形的精度进行准确的控制,提升整体测绘的精度质量。例如,利用数字测图技术进行测量时,在地图图形距离小于300米的情况下,实物点的测定误差一般保持在2毫米左右,实物点的地形高度差一般控制在18毫米以内,这种测量精度效果在测绘工作中是十分可观的。此外,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图和图形的复制、存储以及传输时,一般不会出现精度上的损失,保证了高质量的测绘效果。
2、测量的自动化程度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测绘过程中的测图、绘图等工作都可以利用自动化的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自动化特点,可以很好的对测绘信息进行计算和识别,然后进行地形图的绘制。相比于人工绘图,自动化的测绘绘图技术更加的精确和规范,极大的降低了绘图过程中的误差,减少了人为因素在绘图环节中的干扰,保证绘图的质量。
3、测量过程中所涵盖的信息量比较丰富
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测绘和绘图时,对测绘地形点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比较丰富的反映和描述,在对地形点坐标进行高精度测算的基础上,对测量地形点的编码以及各种连接信息进行了显示,并且在最终的成图过程中,利用图示符号以及编码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成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测绘地形点的信息量要求是非常大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需求。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有地形点的定位信息、地形点的连接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等。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比较普遍,通过数字化测量技术,很好的满足了工程项目测量环节中各种测绘活动的需要,为整个工作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利用原有的绘图技术进行工程地形图绘制时,需要对地形图进行相关的数字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大的工作量,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筑工程的测绘部门需要进入大量的人员投入,一方面影响了工程测绘的整体进度,另一方面通过原有技术进行的地图绘制精确度也很难有保障。但是,在工程测量中利用地图数字化技术进行工程地图绘制时,通过对现有纸制地图的参考,对地图的精度、比例尺以及现势程度等关键要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就可以通过数字化仪器在计算机中进行地图数据的录入,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编辑和处理,即可以形成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数字地图了。主要的数字化仪器有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以及扫描矢量化仪器两类,其中,扫描矢量化仪器主要适用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
(二)数字化成图手段
在工程测量中会涉及大量的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工程设计施工图等图纸的测绘,利用常规的成图方法进行图纸绘制时,会产生大量的野外测绘工作量,同时作业条件也比较差,作业过程比较复杂,制图的工作周期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制图结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图纸的精度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政竞争机制下,传统的成图技术手段很难满足工程成图的需要,因而需要进行改进。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工程制图时,制图的劳动强度低,成图的精度比较高、同时,数字化成图技术容易进行更新,从而适应现代测绘技术发展的需要。当前,常见的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成图技术以及电子平板成图技术两种。其中,内外业一体化成图技术拥有很高的成图精度,成图效率高。
(三)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随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GPS技术在城市规划以及工程测量等各个行业中都开始了普遍的应用。在工程测量的定位环节中,全球定位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PS技术去原有的光学定位技术,促使工程测量过程中原有的以地面测量为主的定位方式逐渐向卫星定位测绘技术方面转变,使原有工程测量中的静态测量和定位技术发展成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测量和定位技术,促使了工程测量工作中对于数字地球基础框架的建立,为今后的工程测量工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便利,逐渐建立起数字化测绘技术基础上的工程测量体系,促进了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测绘领域中,各种新型技术大量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是一次新尝试,也是成功的尝试,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实现了工程测量的数字化、精确化、全面化,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极大的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进步,促进了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数字化图书馆 主要特点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11-01
一、信息化技术下的图书馆特点分析
在我们对信息化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图书馆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对其管理工作开展全面研究。
(一)图书管理工作效率提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的主要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图书分类与检索,以及借阅工作过程中。首先,在图书管理分类过程中,数字化图书馆中的电子化图书可以根据其内容,利用数据库技术自动完成图书分类工作。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图书分类效率。反之在图书检索过程中,我们只要输入图书名称,数据系统就可以自动完成图书的检索工作。其次,在图书解决过程中,数字化图书是通过网络自动完成的。这就极大地减少了管理者的实际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图书资料利用率高
在图书馆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资料的实际作用,一直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数字化图书馆解决的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电子书籍与资历。这种数字化的过程既保护了图书资料的原本,同时还可以实现电子图书资料的复制工作。这就可以保证图书资料在借阅中,实现多名读者同时借阅,极大的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三)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数字化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优势特点。这种优势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式服务的提升。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数字化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计算机、平板电脑甚至手机的阅读服务。这种对方位阅读模式的出现,是数字化阅读服务的重要优势。二是查找与借阅服务的提升。数字化图书馆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其图书查找与借阅方式不仅包括了图书馆的现场工作,还可以包括网络查找与借阅的开展。这种服务的提升,很好地提高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
二、信息时代下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特点后,我们对当前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开展了实践研究。
(一)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其网络化优势的应用保证了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进而在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广保证了数字化图书馆优势性作用的体系。这种网络管理模式包括了两项内容:一是网络化数据库管理。对数字化图书管理而言,数字图书就是组合化的数据与信息。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对于数字化图书进行管理,具有效率高、误差小的优势,是很好的管理模式。二是网络化安全管理。在数字化图书馆安全管理中,预防计算机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对图书馆软、硬件系统安全产生破坏是我们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对图书馆整体系统进行安全管理是我们当前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经常采用的工作方式。
(二)数字化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对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这种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人事管理的人性化。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发挥出自身的工作潜力,提高图书馆创新性优势的发挥。二是读者需求的人性化。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读者的具体要求与特点,进行人性化服务管理,保证读者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如在数字化图书馆借阅过程中,一部分读者对数字化借阅方式不了解与不适应。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技术手段,为读者进行借阅引导与说明工作,保障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数字借阅方式。同时,在人性化的借阅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利用模糊检索方式、主题检索方式、搜索排行等不同的检索方式,为读者提供优秀、简单的检索服务。
(三)数字化图书馆规则化管理模式
数字化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对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工作要求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过程需要严谨的工作规范程序。所以,我们需要利用规范化管理模式,保证管理程序化的实现。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工作规范化内完成对纸质图书的数字化过程,防止纸质图书在数字化过程中受到人为破坏。又如在数字图书馆的考勤管理中,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化考勤管理的实现,保证考勤管理制度的落实。就当前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而言,规范化管理模式的落实,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内容、特点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数字化测图主要是一个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的过程。以计算机为中心,并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进行数据处理的数字地图。它实现了测图的自动化、数字化、高精度,赋予了地形图新的生命力,使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与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相比,数字化测图工作对测绘事业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测图工作的特点
1、数字化测图概念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电子速测仪,这种电子速测仪基础原理是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使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测图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航测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也称野外数字化测图。目前我国测图行业常常使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成图。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最终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得到了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化测图的运行示意图数据采集点位信息、地物模型、绘草图数据处理、特征信息数据传输、地貌模型、屏幕编辑、绘图文件存盘地图,这还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例如如显示器、绘图仪等。
2、几种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有点位精度高、改进了作业方式、便于图件的更新和加工利用、增加了地图的表现力、便于图件的更新、方便成果的深加工利用、可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等几种。数字化测图的工作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数字化测图工作的特点还分为外工作特点和内工作特点。外工业作特点主要有自动化程度高、 作业周期短、测站覆盖范围大、工作范围易于划分、对测点依赖性强、对记录要求高、测量精度高;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的特点主要有成图周期短、成图规范化、成图精度高、分幅和接边方便、易于修改和更新、对外业记录依赖性强、对绘图人员要求高等。数字化成图技术的运用,省去了手工制图中图廓整饰、展点、草绘等高线、形成铅绘图、审校、修改、清绘着墨形成初步成果、验收、修正、最终提交成果资料等十分复杂的工作流程,使这一切工作都在计算机中进行,在成果验收时发现问题也可在计算机中修正。
二、数字化测图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数字化测图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在测量实践中应正确认识与掌握数字化测图的特点。根据数字化测图的特点,在野外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与成图编辑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控制测量中,使用GPS测量时,除必要的测量起算数据外,尽可能要有已知检测点,检测合格后,再把检测点加入控制网作为已知点进行平差计算,这样可以有效检测测量精度,防止测量错误。
2、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时,应严格注意输入测站点与后视点。如果测站点与后视点错号(点号与位置均认识错误),实践证明无法检测出来,造成内业处理上的不便。
3、数字化测图内业图形编辑主要依靠外业记录,外业测量时,记录员应详细记清测点点号、点的属性、连线关系,必要时绘制草图。否则,内业处理时,容易造成错乱。
4、全站仪测距精度较高,但在野外测量时,不能盲目扩大测程及测站的覆盖范围,由于测角误差不可避免,因此应严格注意仪器的对中、整平、后视瞄准的精度。
5、在内业图形编辑时,各类地物符号应严格按照地形图图式要求进行编辑。以满足数字化成图的规范要求。
6、图形编辑应遵循“不清不绘”的原则,对记录不清的暂时不编辑,经外业检查后再进行编辑处理。遵循“边编辑边注记”的原则。对于大测区来说,野外采集的信息很多,为避免错误,每编辑完一个完整的地物,应及时加上必要的符号和文字注记,如独立树,应注记树的类别等。
7、数字化地形图是GIS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图形编辑时应注意结点的连接精度和封闭图形的闭合性,对应连接的线条应用编辑功能进行连接;对有特殊要求的地物应单独建立图层,并适当选取层的颜色。
8、数字化测图在分组测量时,各组测量的数据编辑完成后,应将整个测区到拼接起来,认真检查各组测图的衔接情况,检查处理后,再考虑整个测区地形图分幅的问题。
9、数字化地形图内业图形编辑完成后,应利用绘图机绘出样图,到实地进行认真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物有无漏测、属性注记是否与实际相符、陡坎的走向、电力线和通讯线的连线关系、等高线是否反映实际等等。对内业处理中有疑问的地方应重点检查。实践证明,实地检查是数字化测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数字化测图应用
数字化测图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水利水电工程、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图作为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技术,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是测绘发展的技术前言.目前许多测绘部门已经形成了数字图的规模生产.作为反映测绘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数字测图技术将逐步取代人工模拟测图,成为地形测图的主流。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测绘行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进程.
四、结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化测图技术也会日益完善。数字化地形图具有便于保存、修改、更新和建立电子地图的特点,其长远的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数字化测图与模拟法测图相比,虽然测量的内容没有变化,但这两种测量方法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本文简述数字化测图特点,结合数字化测图的实践经验,对数字化测图实践工作的整个过程提出了应注意的事项,对数字化测图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卫华肖高铭孙芳.数字化测图方法探讨.江西测绘
〔2〕宋伟东,张永彬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3.1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根据数字地图的特点和用途;衡量其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在传统纸质地图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下面分析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1. 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内容
数字化测图实现了地形图的数字化、信息化,测量结果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代码系统来反映地表各类地理属性特征。因此,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除与模拟法测图质量评价具有相同的评价内容外,还具有其特有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1)地物分层的合理性;
(2)地物属性代码选择的正确性;
(3)闭合图形的封闭性;
(4)结点的匹配精度;
(5)图形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6)地物各层是否有重复的要素;
(7)地物各层是否有混层现象;
(8)图形编辑的完整性;
(9)各层颜色选择的正确性;
(10)数据文件名称,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完整性;
2.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是利用先进的仪器,通过测量获取可供传输、处理、共享的数字地形信息,即获取以计算机磁盘为载体的数字地形图。数字化测图实现了测量的高精度, 测量精度在成图过程中无损失,利用计算机软件成图,可以做到符号、文字、注记等符合规范要求,等高线通过自动拟合处理光滑美观,实现了图面的规范化。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特点:
(1)数字化测图依据野外记录室内编辑成图,容易发生漏测、记错现象,数字地形图的质量检查应重点检查地物要素测量是否齐全,属性注记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2)等高线的勾绘依据野外测点的分布,对于经验不丰富的立尺人员,有些地貌关键点位容易被漏测,易造成等高线失真,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等高线是否反映客观实际。
(3)数字化测图实现了信息分层管理,不同层颜色不同,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数字地图分层是否合理,地图信息是否有混层交叉现象,地形要素在同层是否有重复要素。
(4)数字化测图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精度高,测点点位精度在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中则是处于次要地位,但仍是必要的检查内容。
(5)数字化测图是GIS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源,拓宽了地形图的应用范围.因此,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闭合图形的封闭性、结点的匹配精度、图形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6)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代码系统来反映地表各类地理属性特征,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地物的属性代码选择的正确性,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性。
(7)数字化测图的图幅分幅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的,接边精度高,在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图名、图幅接合表仍是必要检查内容。
(8)数字化测图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允许图根控制和碎部测量同时进行;GIS测量技术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测量模式与要求,因此,控制测量在数字地形图质量检查中处于次要地位,但仍是必要的检查内容。
总之,数字化测图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地形图的认识。因此,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应根据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特点,建立逻辑严密、易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2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影响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因素分析
衡量数字化地形图产品质量的指标主要有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备性等,这些指标可作为一级评价指标。而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又由许多指标决定其好坏,为了便于建立定量化的数字化地形图评价模型,把一级评价指标再进一步细分,形成二级评价指标。
数字化测图的外业、内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决定了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影响因素多的工作。虽然影响数字化测图产品的因素众多,其中有些因素是主要因素,有些是次要因素,评价数字化测图产品的质量不可能考虑全部的影响因素,只需分析影响数字化测图质量的可能存在的因素,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取舍,合理确定评价指标,使其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数字化测图的工作内容与特点,从7个方面(见表3.1列出影响数字化测图产品质量的可能因素,共计41项(略)可能有些因素还未列出, 如果在数字化地形图评价时全部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指标权重难以确定,为减少确定评价指标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筛选评价指标,以便建立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1]。
表3.1 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32项评价指标,见表3.1:
3.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分层
转贴于
经过系统分析,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总计32项,按评价指标的相近性综合成七大类别,其中技术实力、技术准备是反映测绘生产单位工作基础的指标;资料的完整性、数学精度、属性精度、逻辑精度、整饰质量是反映测绘成果的指标。为便于确定指标权重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因素分层,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1为方便起见,第一层的评价指标用A编号,第二层的评价指标用B编号,第三层的评价指标用C编号。
本文建立的数字化测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两大模块,即工作基础评价和产品质量评价。这两个模块的评价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综合评价,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工作基础模块可用于测绘工程招标阶段对生产单位资格的评价,在验收阶段用来衡量
测绘生产单位的综合实力,作为对生产单位提供数字化测绘产品质量评价的参考。表3.1中的多指标多层次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地反映了数字化测图的特点,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4. 数字成图、质量检查与评定
在本次数字测图基本完成后,又对此次测图的2/3的地物、地貌点与图根控制点进行了联测,采集的数据如图3.11原数据相比较90%以上都符合限差要求。少数地物、地貌有明显错误或粗差经过休测后,都已经满足了要求。
图3.11 检核时采集的数据
3.4本章小节
从工程的各个环节及达到的作业效果可以看出, 内外业一体化数字化测图工程,由于充分应用高新技术,使得各级控制网的成果精度、数字化地形图的成图精度以及整个工程的作业效率都优于常规的成图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将传统的逐级控制方法与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相结合,既保证了成果的精度,又保证了作业的高效率。
(2)即用即测,急用先测,边测边用,高科技成果即刻转化为生产力,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保证。
(3)先进的测量技术在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与局限,使整个作业流程方便快捷,作业人员得心应手。采用的全站仪操作简便,观测速度快,精度高,可自由设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碎部点。作业人员根据各自的作业经验,针对实地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制作草图,所绘草图有详有略;作业小组可相对成片作业,内部不存在接边问题;计算机制图编辑,方便快捷,随意操作,删除改动不留“痕迹”。
(4)高科技数字化产品在今后的应用、管理、更新、维护、交换以及资料共享等方面,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精度永远保持不变,可谓一劳永逸,充分体现出1图多用的优势,避免了重复测量,节约了资金。由于这项工程采用与国家平面和高程系统统一的基础控制系统, 1 /500的大比例尺具有足够的精度,因而其成果为以后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数字化图形数据可随时更新,修改方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进行交换和共享,是一笔宝贵的技术、资源财富。
(5)计算机辅助制图精度高、速度快,线划圆润流畅,可单色或彩色显示输出,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6)打破了内外业的生产界线,从首级控制到最终成图,实行一体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室外作业的强度,缩短了成图周期。
(7)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1个测区可1次性整体布网、整体平差,控制网形可以任意混合,所需控制点数目比传统白纸测图大大减少,图根控制的加密可与碎部测量同时进行。
(8)碎部点的记录要求具有特定的格式,这种格式能被数字测图软件所识别,能和数据库的建立统一起来;碎部点测量可较多地应用自由设站的方法建立测站点,确定碎部点坐标的方法除极坐标方法外,还可灵活采用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偏距法、导线法、对称点法等诸多方法。根据测区情况,可采用无码作业和编码作业。
(9)碎部测量时不受图幅边界的限制,外业可不分幅作业,由内业成图时自动进行分幅与接边处理。
结论
“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方法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测量产品设计理念———协同作业。使用一个软件包、在一个项目中,同时完成对RTK 数据、后处理的GPS 数据和常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用户在组织施工时,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是动态,也可以是静态;可以是GPS ,也、可以是全站仪。而对所有这些数据的处理,只需在后处理软件中就可一次完成。“联合作业”后处理软件的独特设计,使数据的导入、检查和处理工作,既能做到高效快捷,又能保证质量可靠。数据的存储,采用可视化类数据库文件格式,用户可以很方便的查询、编辑或生成各种报告。“联合作业”方法继保证了测量成果准确性、可靠性,又结合了GPS 与全站仪作业各自的灵活性,是一种较新的取长补短作业方法,使工作更高效可靠。大家可以试一试。
综上所述,采用RTK与全站仪联合进行数字化测图,它不仅可以减少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序,而且可以提高采集数据的速度和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图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井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社,2001.
[2]尤秋阳.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M].武汉:测绘信息与工程出版社, 2003.
[3]莱卡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徕卡TPS400系列全站仪操作手册[Z].哈尔滨:莱卡哈尔滨服务有限公司,2000.
[6]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与广州开思公司.CASS软件使用说明[Z].广州:广州开思公司,2002.
[5]邵俊昌,李旭东.Auto CAD object ARX 2000开发技术指南[Z].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01)[S].北京: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城市测量规范(CIJ 8-99)[S].北京:北京测绘出版社,1958.
[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Z].北京: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9]同济大学大地测量教研室,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控制测量教研室.控制测量(上册)[M] 北京: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10]李征航.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馆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10-01
21世纪,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电子出版物和数字资源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馆藏结构也由传统的现实馆藏进入复合型馆藏,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快速增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更加完善,为更好的服务读者,同时也对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合理的采购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本馆的数字化馆藏,开发网上资源成为虚拟馆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化馆藏及其特点
数字化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中以数字形式保存的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如仅有网络使用权的外文数据库,以及其他形式的虚拟馆藏等)那部分信息资源的总和。馆藏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发展最快也是最具活力的数字资源,它在存取形式和服务方式上有别于传统馆藏,而且其高度的可共享性和不受时空限制使用等特点,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数字化馆藏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传统馆藏而言,数字化馆藏既有可共享性、易于组织和存储、检索方便快捷、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占用馆舍空间小等许多优点,又有对设备依赖性强、对环境要求高、易受损害、管理难度大等不足。对于以存储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馆藏被赋予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数字化馆藏将成为高校信息资源保障的主要支柱,成为广大用户优先选用的信息资源,它在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保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数字化馆藏发展策略的指导,因而存在缺乏长远规划、优化配置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针对数字化馆藏的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数字化馆藏对策,以与数字化馆藏特点和新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与策略来更好地指导数字化馆藏体系的建设。
二、馆藏书目数据的数字化
将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信息建立书目信息数据库,提供给用户直接使用,这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服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基础。目前采用的数据库大致有三种类型:目录型、关系型和全文型。其中目录型投资少,对软硬件设备要求低,可迅速提高查询速度,辅助图书出纳流通,但无法通过网络得到原始文献是其最大弊病。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采取或自建,或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套录,或套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套录和自建书目数据库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套录的标准书目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但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自建书目数据库,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但书目信息的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交流和共享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套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工作方式
业务外包和自主开展方式馆藏文献数字化是一项专业化、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完成此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还需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的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设备与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馆藏文献数字化有两种工作方式,一个是业务外包,一个是自主开展,自主开展是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图书馆的设备开展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业务外包这几年新兴起来的一种方式,是图书馆把馆藏文献数字化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数字化业务承包商,对于馆藏文献数字化这一复杂的业务,图书馆到底是选择哪种方式。是自己完成馆藏文献数字化,还是承包给专门的数字化公司。图书馆在进行文献数字化工作方式的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一些主客观因素:
1.在管理制度方面,是否有进行数字化建设的组织基础。是否有规章制度、整体规划及明确数字化的范围。领导及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是否明确等。2.硬件方面,是否能从物质保障方面进行数字化,即是否有进行数字化工作的硬件条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高速扫描仪、打印机、等的配置,及信息系统与网络环境的建设等3.技术方面,是否有数字化建设的技术保证,馆藏文献数字化需要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智能检索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视音频捕捉技术等技术支持,因此各机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在进行数字化建设之前进行客观地分析。但是业务外包并不是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灵丹妙药,它也有缺点:首先图书馆因为业务外包,在整个数字化项目实施进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步骤;而且图书馆不能进行现场的质量控制;外包商有可能对图书馆的需求不熟悉,所以如果合同中没有清晰定义图书馆的需求,很有可能出现交流障;原始信息需要搬运,由此还会导致运输安全和处理安全问题。
高校图书馆必须结合新信息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数字化建设策略,根据本馆的基础设施和馆藏建设重点,配合信息服务,从读者需求出发,做好发展规划及项目方案,合理分配经费,严格遵守建设标准规范,优先选择重点特色馆藏,优化配置馆藏数字资源,拥有存取共存互补,使印刷型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协调发展,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以形成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
1.数字技术概述
电子计算机诞生后,随之产生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将各种类似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然后再进行运算、存储、传送等工作。数字技术也成为数码技术或计算机数字技术,其在运算存储过程中实际是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和压缩的工作。数字技术具备保密性强,稳定性强等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推动力,数字技术是一项被广泛认可的技术,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准确性可靠的特点降低了对其他设备的依赖。此外,数字技术可以能够使单位设备运作更加高效和稳定,可以将众多繁杂的信息进行你给分类和归纳,并形成体系,确保品质的基础上还节省了费用。
2.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WINDOWS逐步形成标准操作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图形化的控制界面更加直观和简单,实现了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和操作性最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随着获得全球用户的认可,其逐步成为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平台的标志性平台。
2.2数字技术与电气自动化逐步融合
数字技术与电气自动化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其表现为:在企业管理上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提供调整决策的科学依据,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数字技术可以随时提取企业生产管理的各项数据,对于降低工作误差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技术中,不断发展的虚拟技术也趋于成熟,促进了科技工作者能够研发出更加快捷使用的电气操作系统。
2.3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产生得益于电气自动化对数字技术的要求和依赖增强。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分布式控制系统要在操作或施工现场进行总线控制。连接着所有仪表、线路和设备的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大脑中央控制室,其根据数据传回及时分析,并进行正确指令的下达,极大了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据传递,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1]。
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
3.1可操作性强
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和对信息处理准确无误的识别是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而且在人力使用方面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也较少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少量人员的参与保障了数字技术的安全性,而且操作方便快捷。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开放性发展,既能提高代码使用效率,缩短编程周期,也能在编程语言方面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同时实现系统实现继承性和灵活性操作,市场占有率也更能提高一个水平。例如,现在的数字化变电站的普及应用,设备应用过程中占地少,设备回路简单,配置上也实现了数字化,其应用得到了迅速普及。数字化既操作简单,其投入成本也相对较小。
3.2可靠性得到提高
数字化技术主要利用网络技术和系统进行应用,智能化电气系统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设备在使用上冗杂的情况得到改善,操作上也实现了快捷水平。在操作准确率上数字化技术有着突出优势,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业电气化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在设备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工业自动化领域发展迅速,其电气自动化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改变,技术含量高,且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占据先机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3.3性价比高
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使用数字化技术既保证了电气自动化的实现,也同时能够起到在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好效果的作用。我们一般非常重视在企业经营中节约成本的问题,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化领域的应用不但保证了生产质量,而且在成本控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中,数字化技术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实现了系统的开放性操作。
4.数字化技术在GPRS环境的发展展望
虽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就,但是,数字化发展的弊端仍然无法掩饰。当前,数字化技术应用还是一项年轻的应用技术,还存在标准模式差异、技术操作人才匮乏和网络技术落后的现实问题,所以,当今社会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化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向着新的应用方向发展,其中GPRS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GPRS是一个新兴的移动数据通信业务,是一种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进行数据分组发送与接收的新技术,同时用户可以随时在线应用,按照流量计费的方式也降低了服务成本。基于GPRS技术进行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具有永远在线、高速传输、按流量计费、组网简单灵活、防雷击及通信链路由专业运营商进行维护的特点,其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不足,对GPRS技术在数字化技术中的发展进行展望,可以通过三个方式加强GPRS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进行改善。即采用光纤连接,就地进行安装、运用GOOSE虚端子概念、加强程序化操作理念。电气化的良好运作需要标准化的接口上进行实现。数字技术是一个软件系统,其执行力非常重要,按照程序实施整个系统的功能完善是数字化系统操作过程中对一个重要方面,只要这样才可以促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2]。
5.小结
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投入使用的过程,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效果。由于自动化系统操作较为简单,在管理和控制上也能实现全面自动化,所以,数字化在电气自动化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于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创新仍需不断深入,以期更好的促进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
1.引言
随着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的投运,保定供电公司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维护工作也已提上日程。电子式互感器、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功能的运用[1],使得传统变电站的检修模式难以适应。为此,掌握二次设备的调试方法,对顺利展开数字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非常必要。
2.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2.1 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2]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对数字化变电站的普遍理解是以数字式互感器、智能型断路器为基础,通过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使用IEC 61850标准通信协议,能够实现运行状态的数字化传输,满足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2.2 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数字化变电站有别于传统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特点是变电站二次系统采用单元间隔布置形式,装置之间相对独立,装置间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功能优化,输入信息不能共享、接线比较复杂、系统扩展复杂,图1为传统变电站结构示意图。
数字化变电站是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传统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有如下三个技术特点(图2为数字化变电站结构图)。
(1)数字化的一次设备
用数字式互感器替代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目前常用的数字式互感器主要有磁光式、全光纤式和电子式。断路器使用的是智能型断路器或者用传统的断路器加装智能单元,实现信号的数字化转换,并且能够接受数字化信息指令改变运行状态。
(2)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不再使用传统的电缆连接,而是采用百兆光纤以太网,站内除了少量的直流、交流电源电缆,二次电缆全部被光缆替代。
(3)标准化的通信协议[3]
目前数字化变电站普遍使用的是IEC 61850标准通信协议,具有良好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使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大大加强,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自动化功能集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简介
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是保定供电公司第一座数字化变电站,全站除380V配电装置外,全部采用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EVCT/EVT)、合并器、智能终端等),全站保护测控采用IEC 61850规约,使用MMS网实现数据采集,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全面取代了开关场到保护屏间的电缆硬连接。主变保护装置采用光纤GOOSE连接(点对点式),实现数据共享和GOOSE控制和跳闸技术;35kV母线保护、低周低压减载装置、主变过负荷装置跳35kV各出线间隔采用GOOSE网络实现网络控制和跳闸技术,其他采用常规电缆接线,图3为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结构配置图。
白洋淀数字化站由南瑞继保完成整站集成,采用IEC 61850协议,集成了南瑞继保、深圳南瑞、北京四方、武汉中元、国电南思等厂家的二次设备。交流采样应用电子式互感器采用60044-8协议点对点通信方式;站控层网络、35kV GOOSE网络双重化,在站控层和交流采样层达到了国内数字化变电站同时期领先技术水平。
4.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验收调试组织模式
数字化变电站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二次模式。从传统电磁型继电保护到微机保护,再到数字化变电站的新型数字保护,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输入量和开出量的传递形式信息化。同时,由于电子互感器具有无饱和等优点,使保护的原理和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简化。保定供电公司为适应新的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要求,从二次设备调试到基建验收投运实行专人负责,积累了一些二次设备调试经验。
4.1 设备出厂前验收
在设备出厂前,专门成立数字化变电站工作组。验收人员严格按照《保护设备、自动化系统工厂验收测试大纲》逐项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在学习提高数字化变电站基础知识的同时,发现了45项保护装置、综自系统的软、硬件问题,为设备现场调试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验收人员每天坚持写验收日志,详细记录总结每天验收的项目、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为形成数字化变电站验收备忘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2 现场验收阶段
(1)细化人员分工,确保每台设备责任到人
为确保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的顺利投运,每个细节都必须验收到位。在设备调试阶段,保定供电公司组织综合自动化专业人员进行随工质检,对人员进行详细分工,即将现场验收人员分成保护装置验收组、综自系统验收组。保护装置验收组按照电压等级又分为220kV保护组、110kV保护组、35kV保护组、主变保护组;并将故障录波器、母差保护、主变过负荷、备自投等装置划分到各保护工作组中;综自系统验收组又分为后台监控机组、综自设备组(包括远动装置、GPS对时系统等)、信息处理组(包括网络记录仪、信息子站等),确保每台设备责任到人。
(2)对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汇报和处理,确保及时解决
为准确、快速的解决发现的问题,现场验收总负责人与基建施工单位负责人、厂家人员每天召开总结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规定解决期限、复检方式,确保验收发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处理。若发现较重要问题且不易解决,如220kV线路保护四方装置与所连南瑞继保线路合并单元之间采样点设置不同造成四方装置光差保护通讯中断缺陷等,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相关单位处理。
5.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经验
5.1 220kV白洋淀站检修维护手册
通过现场验收,总工作负责人将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形成包括验收报告、试验报告、作业指导书、数据库备份、说明书、图纸、台账、设备出厂前验收、现场验收的日志、维护和检修工作记录,试验方法、消缺经验等主要内容的《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检修维护手册》。检修维护手册共包含59验收报告、98套试验报告、40份作业指导书、72份电子说明书,387张电子图纸及所有设备台账、定值、后台及远动数据库备份等资料,为二次设备的检修、试验和日常维护提供最全面的资料和方法依据。《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检修维护手册》随着维护和检修过程,可随时进行更新和补充。
5.2 保护装置技术要点和运行注意事项
根据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与常规保护的不同点,制定220kV白洋淀站每个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运行注意事项、每套保护装置的作业指导书,并依据相关规程,制定全站各设备的试验报告,方便投运后的检修、周校、消缺等工作。例如,数字化变电站中的220kV线路合并单元,当一次设备不停电、只退出单套保护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直接向合并单元上加电流量,避免因合并单元的电流通至母差保护造成装置误动或闭锁。
对于数字化变电站,单个设备进行检修时,与常规变电站的操作习惯和顺序有很大的不同,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220kV单个保护装置检修时,只需退出相应的跳闸压板,但如果保护装置的合并单元MU检修时,需要退出与之相关联的所有保护装置,特别是母差保护装置。针对诸如此类情况,现场技术人员对每个设备检修状态下,运行人员需要做哪些操作,退出哪些压板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为运行人员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5.3 光纤衰耗测试表[4]
在现场装置调试后期,待光纤核对、清洁完毕不再插拔时,派专人负责,对每条光纤衰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标明起点和终点光纤的屏柜、装置、插件、端口、发送功率、用途等情况(如表1所示),为今后的周校、消缺等现场光纤回路工作提供原始的数据支持。
5.4 制定“goose断链表”。
一旦光纤goose断链,就会影响本站主变中低压侧及35kV设备的故障跳闸,发生因间隔开关拒动引起的故障越级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电网稳定运行。goose断链时,为快速查找光纤断链位置,特编制了“goose断链表”。“goose断链表”详细标明光纤的屏柜、用途、光纤编号、起止位置、断链后台报文、装置报文等情况(如表2所示),为现场消缺提供查找依据。
5.5 光纤、网线标识标签统计
根据数字化变电站大量应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特殊性,为满足迅速准确的查找和消除与光纤有关缺陷的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数字化设备异常或退运的时间,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结合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投运前验收工作实际,制定光纤标识管理方法,制作全站光纤标识库(如表3所示),并要求安装单位实施。每面屏内附本屏光纤标识表,方便检修人员查找。光纤标识库中,标签号与光纤头标签一一对应,光纤或尾缆编号与设计图纸已一一对应,起点、终点与实际装置、插件、接口一一对应,同时标明光纤类型,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光纤敷设走向满足《河北南网18项反措要求》,标识内容清晰准确,可操作性好,无实施阻碍,对提高光纤寿命、迅速准确查找光纤走向指导性强。
5.6 数字化变电站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的修改规则
针对数字化装置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规定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的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由厂家、调度所和二次检修班组三方保存,每一年度由三方的文件与站内文件进行一致性对比,编写了数字化变电站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的修改规则。当保护装置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需要修改时,必须经过二次检修班班班长、调度所专责、厂家的研发人员三方在修改方案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修改,并在检修记录中详细注明修改原因、日期、人员及结果,修改后的模型文件和配置文件必须长期保留。
5.7 注重现场培训资料收集,做好数字化变电站的培训教程
利用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收集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保护装置等数字化设备的试验方法和维护经验,作为培训教材,做好数字化变电站的培训教程。
6.结语
2009年12月28日,保定地区首座数字化变电站-220kV白洋淀数字化变电站零缺陷投运,这标志着保定供电公司在变电站自动化建设上向“数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推动了河北南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数字化变电站调试、运行、维护工作技术的逐步成熟,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会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发展最终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玉玮,王兰.浅析数字化变电站[J].江苏电机工程,2008,27(2):50-53.
[3]徐建锋.上海110kV封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上海电力,2010,6(12):337-346.
[4]刘益青,高厚磊,高伟聪.适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数据处理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5):68-7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所发展 应用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变电站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在现有变电站技术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光纤网络通信技术、电子式互感器和站内设备互操作技术,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逐一迈进。数字化变电站中的“数字化”的含义,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变电站技术的一个发展过程,数字化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含义。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
1IEC61850标准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是IEC61850标准,该标准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站内的设备具有互操作性的特点。传统变电站的信息描述和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会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不同设备间信号识别困难、互操作性差。但是IEC61850标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得特点,就弥补了上述传统变电站所存在的问题。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IEC 61850标准对于电子设备的信息描述都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统一的通信规约平台,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设备间的互操作问题。
2 网络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式设备的特点外,还具备对外光纤网络通信接口 ,数字化变电站二次信号传输是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的。传统的以太网采用的是随机的网络仲裁机制(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该网络仲裁机构传输的不确定性是以太网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传统的以太网拓扑结构中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环路的,该问题只能依靠生成树算法解决。快速生成树协议使得收敛的过程从1min 降低到1~10s,这样就可以采用多种冗余链路设计来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采用了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技术。VLAN 就是将局域网内的各个设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划分成多个网段,而不需依赖物理的组网方式和设备的安装位置,从而保证了控制网段的实时性。
3 信息同步采取网络同步机制
一般在变电站内会有1个或多个GPS接受器,这就实现了对间隔层内各种lED设备的对时,由于间隔层内的设备众多,在实际应用中变电站会存在多个GPS接受器同时运行去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对时。数字化变电站内的信息传送使用网络通信方式,所以采取网络对时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过程层采取IEEE1588信息同步机制,在间隔层采取SNTP时间同步机制。
三、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
1、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传统变电站内的设备都是电缆相连,传输环节很多,经常会出现电磁干扰、电缆损耗以及电磁兼容都会导致传输的模拟信号出现误差;而电子式互感器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数字的。这极大程度上增强了信号传输环节的抗干扰能力。
2、信号量测精度及互感器动态性能好且精度高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光纤传输数字信息,避免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产生的铁磁谐振影,这就大大地提高保护测量精度,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电子式互感器具有频率响应宽、动态性能好的特点,这就为自动装置提供更加准确的电气暂态性能。
3、经济性
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使得数字化变电站工程占地面积跟以往相比会减少很多,二次回路的简化又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从而缩短了建设工期,铜属于国家的稀有资源,数字化变电站大幅减少铜质电的用量,从而节省了矿产资源。
4、设备自检管理水平好
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均具备相应自检功能,能够实时地查看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维护。数字化变电站里面的信息传输主要是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 间隔层和过程层等设备等环节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监控,这就大大地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观性和自动化水平。
四、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探讨
随着电子式互感器、在线监测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已经进入工程实用化阶段,所以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国内电子式互感器的制造工艺不断地改进,电子式互感器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二次系统网络通信协议使得数字化变电站的互操作性成为了现实。
五、结论
目前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的各种相关环节的制定都相对滞后,很多标准和规范都需要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使得进一步规范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变电站体现了技术革新的要求,对克服常规变电站的技术瓶颈,从而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现有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将具有智能化、安全性、数字化、自动化和互操作性等优势,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就会像雨后春笋般一样地展开。
参考文献:
[1] 曾庆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二——集成自动化、寿命周期成本[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20):1-5.
[2] 孙军平,盛万兴,王孙安 新一代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3).
并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对原图数字化、 数字测图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字:数字化测绘、工程测量、应用
一、传统测图方法存在的弊端
工作模式,传统测图模式是用仪器( 经纬仪、水准仪和平板仪)测得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者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及距离来确定点位,然后绘图员通过手工计算( 或口算) 得出三维坐标,按坐标(或角度与距离)将点展绘到图纸上。跑尺再根据实际地形向绘图员报告测的是什么点(如房角点),这个(房角)点应该与哪个(房角) 点连接等等,绘图员则当场依据展绘的点位关系用图式符号将地物(房屋)描绘出来。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野外作业时间,也增加内业编辑工作量,而且操作过程中出错率的多少也在所难。
测图精度,图解测图方法,其地物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主要受展绘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和方向误差:地形图上地物点的刺点误差等影响。实际的图上误差可达0.47mm.经纬仪视距法测定地形点高程时,即使在较平坦地区视距为150米。地形点高程测定误差也达0 6 米,而且随着倾斜角的增大高程测定误差会急剧增加,虽然普及了红外测距仪和电子速测仪, 测距和测角的精度也得到大大提高, 但是沿用白纸测图的方法绘制的地形图却体现不出仪器精度的提高。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提高测距和测角的精度,图解地形图的精度变化不大,浪费了应有的精度, 这就是白纸测图致命的弱点。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社会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测绘技术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集成技术成为测绘技术体系的核心。测绘服务从标准化、专业化的地图服务向全方位、高动态、数字化、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转变。
不过,笔者所在的地质勘查部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仍以服务地质工程测量为主。而数字化测图技术与传统测图技术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数字地形图最好地体现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也就是最好地体现了仪器发展更新、精度提高的高科技进步的价值。它不仅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也为整个地勘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就数字化测绘技术而言 有以下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数字测图是经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自动绘出精确、规范、美观的数字地形图。 另外,数字测图出错的概率小,能自动提取坐标、距离、方位和面积等。
2.测图精度高采用数字测图技术在距离300m以内,时测定地物点误差约为2mm,测定地形点高差约为18mm, 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与仪器测量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2.1 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 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2 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
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2.3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
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 缩放,用途更广泛
2.4 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作为底图,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 可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较, 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数字化测绘产品的应用水平也将达到新的高度。除此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显示出很多优越性,但从以上几点足以可见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很符合现代社会信息的要求, 是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因而,以前以传统测绘为主的专业测绘单位,现在是以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四、原图数字化、 数字测图方面
1原图数字化
对原始图件进行数字化工作,首先要进行数字化输入, 常用的方法有: 手扶跟踪数字化; 扫
描矢量化; GPS 输入。手扶跟踪数字化需要的仪器为计算机,数字化仪及相关软件,是早期的一种数字化输入方法, 输入速度较慢,劳动强度也较大。扫描矢量化是通过扫描仪输入扫描图象, 然后通过矢量跟踪,确定实体的空间位置。 随着扫描仪的普及和矢量化软件的不断升级, 其作业方法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它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数据输入方法。GPS 输入, GPS 是确定地球表面精确位置的新工具, 由于它测定的是三维空间位置的数字,因此不需作任何转换,可直接输入数据库。 其次根据数字化图件的可用性,要综合考虑图件的重用性和易用性,并制定矢量化方案。 经多种软件矢量化应用比较,本单位确定以MAPCAD 为数字化原有地形图的主要方法, 该软件包含有以上3 种输入, 且其扫描矢量化输入方法具有图像清晰、 编辑方便、易于转换等特点, 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 总结了一些适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的、 较有特色的数字化作业方法和工序, 创造了一定的生产效益。
在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数字化精度应按国家现行的数字化测图规范严格执行。由于其精度主要取决于人工跟踪精度和输出设备精度, 而一般外设精度都能满足,但人工跟踪精度主要取决于作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责任心,所以必须在加强作业人员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严格按矢量化方案作业, 确保图件的输入输出精度和质量。数据编码、 数据分层按国家标准或自定方案执行;数据组织按地理信息系统( GIS )要求, 严格其拓扑关系,保证线状地物的长度统计,面状地物的面积统计及其它分析功能的实现;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图形/文本信息按GIS 要求整理、 录入、 建库。
2数字测图
在没有合乎精度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 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 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 输入、 成图、 绘图、 输出、 管理的测绘系统。是我国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 但耗费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比前种方法大。
2. 1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系统克服了手工绘图存在的许多弊端,其特点为: (1)一测多用。 水电站工程,其布置区需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考虑到不同专业人员对用图范围、 比例尺大小要求不同 过去完全使用平板测图方法,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要分别测绘,重复工作量相当大,数字化测图可以一测多用,同时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例如:如某水电站工程:大坝设计人员需 1: 500 或 1: 1 000 坝址地形图;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则需要含料场等内容的较大范围1: 2 000 地形图;而规划、 地质人员为论证成库条件和建坝条件则需要区域更大、 比例尺较小的1: 5 000 地形图。 往往小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范围。仅需先测大比例尺图范围, 再补充小比例尺测图范围即可。
(2)成图精度高。 数字化成图系统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利用全站仪现场自动采集地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 并自动存储, 在内业数据处理时,完全保持了外业测量的精度,消除了人为的错误及误差来源, 而且外业工作省略了读数、 计算、 展点绘图等外业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 外业工效大大提高,时间缩短, 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3)全站仪在外业数据采集时,不受图幅范围的限制,设站也不受距离图幅的制约(只要在测程范围以内) ,可以减少图根点的数量,提高工效。(4)数字化成图的过程,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能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5)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图纸上, 线条、 线划粗细均匀,注记、 字体工整,图面整齐、 美观。 (6)数字化成图为设计人员甩开图板利用 CAD 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时也为准确读取图形上某点的坐标,或点间距离提供了保证,改变了过去人工用三角板或比例尺从图上量取数据的方法,使数据更为准确。(7)数字化产品便于存放、 保管和运输,也便于修改,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费,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结束语
对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探讨,可使作业人员少走弯路、 降低出错率。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可为提供数字产品奠定基础,并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 随着数字工程的深入发展, GIS 技术的不断成熟、 GPS 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是测绘单位科技创新的任务和方向、 也是提高测绘单位自身实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l李芸生.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研究[ J] .
李丹霞 辽东学院图书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笔者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新时
期下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是学校的主要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服务模式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构建数字化的高
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一、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新的
服务特点。第一,体系结构面向服务。各大高校不断完善资源数
据库建设,建立快捷方便的搜索引擎,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宗
旨;第二,网络技术服务。共享的网络技术服务和结构,革新了
图书馆信息存储、传输、获取的方式,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
具智能化。第三,面向合作研究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传统的图书
馆主要提供大众性的信息服务,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知识需求,而
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按照自己的需
求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
二、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创新
1.工作方向由馆藏为主转变到用户为主
以往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保留、管理大量的信息储存
媒介。为了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模式,现如今高校图书馆应该科学
的整理、保存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信息的平台,为
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广泛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获取场所。
2.突出本校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要从原来的提供载体信息为主
的方式转变到提供共多的内容信息的方向上来,为此,高校数字
化图书馆可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数据库。在实际操作中,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需要,补充一些数字资源,并把各级下
属学院的专业参考书、学生的优秀论文,教师和学生发表的期刊
论文转化为数字资源,建立快捷的搜索引擎,为广大师生的教学
和科研服务。
3.突出网络服务
传统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以馆内服务为主,实际上,数字化
的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的存贮与利用机构,其更为突出的职
能体现在学术传播上。图书馆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
息、知识的传播,促进信息、知识的集成。为此,在数字化的高
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中,要从传统的馆内服务转变到网络服
务上来。
4.革新技术和设备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应该适应时代的发
展,革新技术和设备,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网络服
务体系。配置适量的高速转换机,提高校内网络速度,拓展数字化
资源的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加工速度;第二,增设电子阅览室
的服务设施。在发挥数字化图书馆作用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文
件传达、复印、打印等服务;第三,提升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资源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
获取信息的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配备完善的微机室、问
题处理中心,并向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下载渠道。
(二)深化高校图书馆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师的作用
1.专业知识素养提升
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对数字进行综合的加工和处理,这就使得
图书馆资料利用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进而造成馆员的职能发生颠
覆性的变化。新的形式下,数字化图书馆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能向师生提供文献,更能向师生提供
知识。为此,数字化图书馆应提高馆员的素质,进而促进师生信
息的采集与查询,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完善资格审查、认证。
对馆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对于合格的馆员发放资格认定证
书,进而调动馆员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馆
员的业务水平;第二,注重人才的引进。根据数字化图书馆的发
展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水平过硬、精通外语、具有管理才能的
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建立竞争机制。对馆员进行积分管理,鼓
励馆员参与继续教育,为馆员的晋升建立公平公正的平台。
2.转变馆员的知识结构
数字化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业务流程中的各项工
作方式有着截然的区别,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是展示高校科研成
果的平台,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为此,数字化的高校图
书馆在学术传播和知识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图书馆馆员
除应具体专业的知识素养外,还应具体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
计算机操作技术,知识推广能力等等。
(三)统一标准,促进知识共享
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应制定统一的标准,促进知识的共享,
进而满足更多师生的需求。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统一信息加
工的标准,使信息的获取更方便快捷。第二,统一建设标准。参
照国际的规范、协议、标准对我国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例如在
建设中参照数字对象描述、资源系统服务、资源存储、资源组织
描述等标准。
(四)保护知识产权
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来讲,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高校在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时,应得到相关出版社和作者
的授权,另外,在解决版权问题是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
规,进而更加规范的为读者服务。
结语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新的服务特点,在此基
础上,高校要把握时代的潮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切实可
行的措施做好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而推
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红兰.基于数字化环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探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05).
[2]杨于卜.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J].产业与科
技论坛,2012(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字化运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建档案数字化概念
城建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和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二、城建档案特点
(一)内容庞杂,综合性强城建档案不仅产生于某一个系统,而且涉及到许多系统的专业领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新的公共市政事业的兴起,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内容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物质文明建设,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等,而且这些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城市建设各方面的问题关系到各行各业,而各行各业的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地域性,城建档案记述和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历史过程,城市地域性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城市的地域性决定了城建档案内容及作用的地域性限制。城建档案的管理也应考虑内容地域性的特点。
(三)动态性,城市建设是一个延续不断,永无终止的动态体系。城建档案应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状况,因此,要求提高城建档案工作在动态变化中的应变能力,把应该接收进馆的档案,包括修改补充的重要工程档案,保质保量地归档,确保城市建设档案的真实性,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系统性强,城建档案具有专业多,产生的领域跨行业多,单位多的特点。然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决定了城建档案也就应是一个整体,必须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城建档案,由城建档案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便于综合利用。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的优点
(一)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一直使用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快捷,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二)提高办公效率
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提供详细、即时的数据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事实上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基本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
(三)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将纸制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由其对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的保护。另外,通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被篡改的行为。
四、城建档案数字化运用中需解决的问题
城建档案软件缺乏通用性,信息管理功能欠缺
在基层城建档案馆使用的计算机型号、系统软件各异,开发的管理软件不能共享,著录标准不同,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从而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提供利用、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所用信息,也不便于编研,这直接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化运用的进程。
城建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管理数字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各地的档案业务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城建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此外城建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工作流程,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的标准,这也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工作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
(三)城建档案信息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城建档案的技术、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方面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城建工程文件资料和图纸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和有关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城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四)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首先要有具有现代化知识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城建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城建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短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极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数字化了。
(五)城建档案网络建设资金缺乏
数字化需相应计算机、存储、输入输出等硬件设备的大量资金投入,超出通常城建档案馆所能承担的资金范围,常需要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因此导致建设迟缓。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合作,构建以数字化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课程、企业文化为突破口,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建设为核心,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师讲义、课件、企业文化理念、教学和顶岗实习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源等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并将整合的资源有机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参考资源。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也在这场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普及的风暴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无论对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还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1 专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高职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时间较短,很短时间内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上不可能有非常完善的成就。因此,从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时展的需要,从促进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数字化的课程与专业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意识,注重平时的资源的建设和积累,提升整体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
1.2 师生互动教学的需要
师生在数字化平台上交流教学内容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全新尝试,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知识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校企合作的需要
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合格人才的必需手段。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立给校企双方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企业参与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知识数据库的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了生命力保障。
1.4 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随着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变成了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给移动学习带来的有效的学习资源。强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媒体化研究利于拓宽数字学习的范畴,实现大教育、大职教的理念。
1.5 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市场对于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方式,而构建高职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今时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强化数字媒体实验室数字资源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培养其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原则
2.1 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和发展,媒体教学已经传统纸制资源补充,它的优点是生动趣味性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适合自学,同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提供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资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自己学习的进度和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2.2 互动性教学的原则
高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环境,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因此,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设计上要注重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同步或者异步的交流手段,如:BBS、Email、在线聊天室、在线会议系统、在线交流系统等,以便教学双方更好的进行互动。
2.3 平台化教学的原则
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学习者在线学习方式都是通过相关的教学平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也如此,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达到教学计划合理监控化、教学组织合理实施化,师生教学互动化、教学管理全程化、评价体系完善化的目的。
2.4 职业性与技能性合一的原则
高职培养的学生以职业性和技能性为主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现代化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影视编辑技术,提供一个完善的有关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的实验环境,为影视视听语言、平面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应用、电视摄像技术、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视觉文化、数字音视频处理、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编导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数字摄影等相关课程提供完善的学习条件。从而使学生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培养其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2.5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总体上是在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融合艺术设计类和人文类专业的特点来实施。在教学内容素材建设方面,需要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课件和数字化教学参考资料、教师上课的视频资料等,还可以将学生的艺术设计作业和作品进行收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数字化共建共享、因材施教的特色。教学形式上也集结了互联网交互式、个性化、增值服务特色。如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 注重校企合作
在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广泛进行资源的采集,资源获得途径有:自主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而与企业合作开发主要是通过在专业建设中产学合作的方式,双方不断进行资源的交流与互动,然后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应用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当然,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行设计、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及其他途径,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
3.2 注重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有一个资源积累和推广使用的过程,它的建设应是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与维护、资源共享与评价、教学督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根据学院教学需要可分别设置使用者的权限以达到教学管理需求。目前各学院教学资源的平台基本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素材的采集、教学资源的集成、教学资源的与应用。根据使用对象对资源的需求与权限的不同,资源平台可为本专业和同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通过校际网提供资源共享。
3.3 精品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是以课程标准(或课程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同时,为教师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目前数字媒体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是主干课程的建设,类同于省市、国家级各个层而的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生完整的课程资源。
3.4 学生互动社区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多种通信机制与交流手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互动交流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交互活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他人的交互活动多数是通过人――机――人的方式发生的,交流过程中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往往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图表等符号实现。学习者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
3.5 教师交流平台与共享
为专业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在校园网内增设专业服务器,实现网络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为教师备课、评课以及教务部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提供基础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化参与以及教研活动的交流,并能通过广域网络或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校园之间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它也是我校校园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教学资源的积累与链接
链接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专业的相关资源,有利于拓宽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促进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把握专业的动态提供良好的途径。
4、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应用
4.1 学生社区
重点建设日常作业提交子系统、资源链接系统、摄影作品展示系统、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价系统、课程评估系统、在线学习系统、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课程成绩管理子系统;主干课程作业批改系统;毕业设计;动画作品提交与展示系统;实践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等。
4.2 教师教学资源建设平台
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并以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资源库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含教学资源素材的采集、资源的组织与集成、资源的与应用三个层面。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主要建设:
课程系统在线:课程的各类详细报表,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出勤、学习、评价信息,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及具体内容,为师生学习和评价提供依据;
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能够支持多种试题的编辑,包含各种题型,要充分满足日常的课程考核;
多媒体演播室:支持在线制作,增强多媒体支持功能,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动画、影音等格式制作,并通过在线或者下载播放,轻松实现教师课件制作和学生作品的展示。
即时交流:支持在线交流讨论,可在模块下进行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即时交流;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编制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利用系统为完成课程的学生发放标准化的结业电子证书;
专业平台拓展:平台设计引入插件技术,定义应用系统的接口技术,应用系统只需要按照接口进行安装接入即可扩展平台功能,满足不断拓展的专业教学需要。
4.3 精品课程的共享
与兄弟院校共享数字媒体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课件、网络教材、特色教学资料、作品展示、教学视频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4 师生共建平台
通过开展视频点播、BBS、建立虚拟社区、在线交流系统、制作主题资源包等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建立数字媒体专业教研室、丰富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题视频、教学视频、学生视频作品等。同时师生参与共同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网站,展示本专业教学科研动态、企业发展动态,对网站积极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与整合,发挥技术与艺术优势,展现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特色。
5、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刚发展起来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型高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建设完善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强强联合,它避免了各校教学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建设弊端,也包容了不同地区学校的个性特征,使建成的资源库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同时积极采用云技术手段,实现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将会使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得更加科学而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在京出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 .
[2]耿卫东,彭韧,李晓.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