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的智慧与艺术

家庭教育的智慧与艺术

时间:2023-09-04 16:54:55

家庭教育的智慧与艺术

第1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

一、教师具备教育智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新课改的要求都在呼唤教师教育智慧,因为教学生命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与教师教育智慧息息相关。教师只有把凝聚了教育信念、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等教育智慧的品质科学地运用于教学中,新课改下的教育才会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的状态。可以肯定的是新时代的教学领域确实需要 智慧美、心灵美的老师。这不,智慧学指导专家一再提倡“美是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的诸多方法和手段中,绝不能放弃美的教育,她应该成为现代教育家们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之一。” [1]这已经在有力地暗示: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自我智慧,使师生心灵美、自然美、与知识完美地融合,那么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就容易实现了,同时这种真正与时俱进的教育就会成为构建我们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的一部分。因此,.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教学中用教育智慧去诠释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引领学生对真善美的境界的执着追求,是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的充分表现[1]。在这里无疑给新时代所有老师提出了新的使命:教学中要用智慧培养学生美的品质进而使人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能充分体现“和谐”这一时代主旋律。

二、笔者自身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感悟

几年简单的教学,我经历了新教师的成长同时也不断地体会着教育智慧对教学效果所产生的魅力,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身为班主任,时时想着的是班级管理,因为实践中我切身感受到班主任这一“使命”是多么需要教育智慧。要把班级管理好,就必须创设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也就是必须注重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因为在一个有良好的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会自然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个体目标完善的需要就越迫切,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为维护集体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试想: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意气奋发,这样的集体会没有凝聚力、没有吸引力吗,这样的班级的班主任会不具有教育智慧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智慧才能在教育领域中获得象《音乐之声》中家庭女教师玛利亚那样的教学效果?想必那些耳熟能详的歌声,如表达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等都会是我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因为她们处处凝聚了女主人公教育智慧、孩子们智慧美的痕迹。《音乐之声》中具有自我智慧,纯洁、善良、活泼可爱的修女玛利亚用智慧、纯洁和善良温暖了七个孩子的心灵并最终找到自己的真爱。教学中每每我沉思于该如何启迪和引导学生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玛利亚这个仿佛美丽智慧的化身和这样的情景:家庭教师玛利亚用她的童心和美的品质,带孩子们到野外边采花草边唱歌跳舞,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孩子们和她如胶似漆的事实证明这样以童心对童心的方法引导和教育孩子是她教育智慧的最真实体现。

三、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老师们常教导我们:一个真正有品位的成功老师,首先便是一个能够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的人。这是在委婉地告知: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把智慧的言行和智慧美的品质运用到教学领域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怎样让学生在老师智慧的影响下让他们也生发智慧去从而发现、掌握和运用新知识,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生命的成功与否。

基于这样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弄明白教师教育智慧到底从何处来?教师的学识、常识、见识和敢于批判、扬弃以及怀疑的胆识首先构成了他的智慧;其次,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视野有助于增长教师智慧。这里要特别强调,知识是智慧的重要基础,但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智慧。要知道《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并不识字,但她经常大智若愚,充满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激发学生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启他们的智力因素但教师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应避免用同一尺度来评价学生;进而应找准不同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对应点,即有时要根据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发挥优势,不宜抹煞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而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所有学科学习中均成绩突出。就像今天即使是“清华”、“北大”也只是要求学生的总分上线就可以,并未要求学生所有学科都一样优秀,如果现实中真的要强求学生所有学科均齐头并进,那结果将走向反面;再次,要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强势智慧来牵引弱势智慧,这缘于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用功,而且应当承认人的智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是单纯的教师课内指导就能奏效的。

从教学的另一方——学生的层面来分析:若要使教师教育智慧得以发挥,则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而学习兴趣又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只有把上述教师、学生等因素综合全盘考虑,教育智慧的功能才能彰显出来。

(一)新课标下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前述内容和法则来自并适应于一般的教学,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的教师智慧又是怎样的呢?从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新的时代赋予了教学新的使命,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要乐于学习并将教育水平的提升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而非功利需要。除此之外,新课改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该随之转型,要从之前的“灌输中心”向“对话中心”转变,即放弃以前那种要求什么都统一的理想教学状态到承认并强调差异的教学方式转变[2]。

都说法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有效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要把教育智慧合理而有效地呈现出来所需要的是“大师”的教育智慧,那么平凡的我们是否就无从把握呢?相信只要我们多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的锤炼并不断总结、反思,那么在经历了时间与实践的磨砺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二)如何生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常常出现不可预见的行为,对此老师就要眼勤、脑勤、嘴勤,多观察学生的言行,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想法,多启发教育,多分析研究并在深入了解中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2]。我们知道学生需要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都不相同,发展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不同,才能有针对性地去研究教学,这些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讲,具体的教学中爱和信任更是他们需要的东西,但如何爱,是不是只要爱就能解决一切的困惑?对每一位学生来说,老师的关爱和激励并不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就要求在研究学生的同时,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并在最大限度中鼓励他们的发展,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对任何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最高的奖赏。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的意念和力量,会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去,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正如俗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2]”

(三)一个实例的背后所透出的教育智慧的力量

好多因“教育智慧”的充分显示而造就的经典例子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个与教育智慧有关的故事,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并且位科学家在医学上取得了几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有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他说,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与他大约两岁时母亲做的事情有关。有一次他想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有抓住,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是一片牛奶的海洋。他的母亲随后赶到厨房,可并没有对他大叫大嚷,也没有狠狠地训斥或惩罚他。相反,她说:“哇﹗罗伯特﹗你弄的这堆东西可真是棒极了﹗我还很少见过这么大滩的牛奶呢﹗哎,反正已经碎了,你就在牛奶中玩几分钟,然后我们打扫干净,好不好?”我真的玩起来了,几分钟后,母亲说:“罗伯特,你知道,以后只要像这样把东西弄脏弄乱了,最后都要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想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你到底想用哪样呢?”他选了海绵,很快两人就一起把洒的牛奶清除干净了。然后,母亲又对他说:“罗伯特,刚才,你是想用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可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掉。”我很快发现了,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手中滑掉。这堂课真是棒极了﹗然后,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了不必再害怕犯错误。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们还是会从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有罗伯特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那不是太好了吗?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有时教育智慧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神秘莫测,难以生发,可有时又让人觉得“智慧”普通得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要的是你勤奋、细心,善于总结并有颗爱心。

四、对教育智慧的反思及今后的方向

一个教师甚至是任何一个人,如果具有智慧美的品格,一定会影响她的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和受教育者得到智慧美的感受,正像那位科学家的母亲那样。当然具有智慧美的人不一定天生丽质、帅气十足;天生丽质、帅气十足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美,但智慧美的感受却是相同的。这就是说,人的文化底蕴可以不同,气质也可以不同,但智慧美的规律却是应该相同的。自然的、美的微笑;自然的、美的情感;自然的、美的动作,这些我们都容易拥有和获得的。又如: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良好的素养和内涵以及慈祥、宽容、善良、乐观、勇敢、坚强等体现智慧美的品质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容易做到吗?我想答案不是这样的,毕竟人生要与众不就要努力和付出。

最后,用北师大教授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讲座中的经典来结束我对教育智慧的解读与透视。“我愿我是春日里的一阵轻风,温柔地抚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永远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我愿是夏日的阳光,让学生从我身上感受到青春的气息,带给他们无限的活力;我愿是秋天的使者,带给学生丰收的喜悦和累累的硕果;我愿是冬天的冷静,冬天的深沉,教导学生坚强的品格和勇敢的力量。[3]”相信这样深沉而又富有诗意的话语足以让追求教育智慧的教育者们品位许久。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 现代美学体系[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2篇

西方自二战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音乐之声》大受好评,《死亡诗社》引起了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教育智慧的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超越传统与追求真善美的凯瑟琳老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春风化雨》(又译《放牛班的春天》)对教育智慧与爱心抚触作出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电影也比较繁荣,建国后有《武训传》、《祖国的花朵》、《朝霞》等;新时期以来也产生了多部影响较大的教育电影,如《苗苗》、《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等,以及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这些电影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冷峻的观察和思考,凸显了富有理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启发价值。

一、教育电影的特性及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优势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优质媒介。正如鲁迅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教育电影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媒介的逼真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认为:“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电影艺术能够十分准确、十分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具有视听的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电影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更表现为内在本质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电影极为关注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教育现实。

2.媒介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性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受教育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与题材,但同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山川风物等,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极大地拓宽师范生的视野。而教育就需要多元的内容和形式,于是,教育电影的媒介特性与教育的多元性相契合。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影片,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问题,一些优美的音乐、出色的绘画作品贯穿影片始终,给人以艺术熏陶。这类影片可以带来教育结构的多元性和教育效果的丰富性。

3.媒介的生动性与教育的活泼性

电影可以生动真实地表现声画世界、时空世界和情感世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电影不仅是“视听盛宴”,也是能带来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的艺术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不是一言堂,不能满堂灌,而应是一种对话与交流、互动与启发,应该具有更多的活泼性。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的生动特性恰好能满足教育活泼性的要求。

4.媒介的梦幻性与教育的启发性

电影是一种时空幻觉,美国电影艺术家奥逊·威尔斯认为“一部影片就是一部梦的彩带”,所以好莱坞被誉为“梦工厂”。电影作为想象的艺术,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之门,培养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开启想象、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想象力和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和创造。想象力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进步所必须具备的生命素质,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教育电影中充满了无限想象的行为,它们像梦幻一般给受教育者以极大的吸引力,鼓励他们去竞相施展自己的梦幻能力,去丰富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像《死亡诗社》中对诗意的想象、对生命的憧憬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和生命热情;像《草房子》把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趣闻轶事穿插在主人公桑桑小学六年的成长故事中,留给观众的是诗性的感动,是契合儿童实际的想象与幻想的美妙课程。

二、教育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功能与效应

1.树立教育理想——教育追求与职业信仰

在师范教育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使其坚定执着教育追求,是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师范生一旦树立了教育理想,选择将教育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执着的教育追求便与职业信仰合一,能够起到旗帜和航标的作用,引导师范生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爱和生命奉献给学生。像《黑板》、《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师范生观看这一类电影,能够对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崇高精神耳濡目染,激发起内心的情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2.培养教育智慧——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优秀的教师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等几部教育电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集中反映了教师超群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问、有思想,更有对教育的独到理解,他们能够按照科学的理念和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最终既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例如《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就是一位诗性智慧型教师,他是威尔顿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后又毕业于剑桥大学。为了改变学校只强调升学教育、严格管制学生的现状,他从自己的文学课开始改革,让学生领悟“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的要义。他自称“船长”,让学生们叫他船长,要求学生把课本中关于诗歌理论的章节撕掉,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激发胆小懦弱的托德的诗性智慧潜质,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己选择生活。当学生们悄悄组织“死亡诗社”时,他默默地支持,让学生们在朗读拜伦、惠特曼的诗作中感受到生命的原初力量。学生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冉冉升起——生命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价值由此凸显出来。尽管世俗的力量最终导致基廷老师被迫辞职,但是他激发了学生们的生命欲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

3.把握教育现状——时代需求与职业使命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对教育发展现状的把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了解等。了解和把握教育现状是当好一名教师的重要前提,其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关注教育新闻报道、到学校调研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观看有关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因为教育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教育电影,往往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问题进行了冷峻、深入甚至是尖锐的观照和反思,会呈现出与公众视野差异巨大的“教育影像”。例如《十三棵泡桐》就呈现出另类的“残酷青春”——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高三》记录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严酷,《走路上学》聚焦我国西部艰苦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求学毅力。师范生观看此类电影,从感性层面了解教育现实问题,从理性层面树立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对职业规划做出理性的判断。

4.引导身份转变——农村支教与职业选择

师范生的身份比较特别,“今天是学生,明天是老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以外,还要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实现身份转变——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在心理、志趣与个性上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身份转变是职业选择的重要条件。我国自2003年起不断开展农村支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工作。近年来有多部表现支教题材的电影问世,值得师范生观看。例如《美丽的大脚》,反映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志愿者教师夏雨,在被农村妇女兼教师张美丽的教育行动及理想所感动后,到西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又如《天那边》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到西部农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许晓萌逐渐成熟起来,学会面对生活、选择职业,在经过曲折后二度归来,继续驻守在天那边的乡村小学中。这部影片堪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身份转换的“支教宣传片”。师范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愿意将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学奉献给西部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给天那边的“花儿与少年”。

5.了解学生成长——因材施教与职业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兴趣;目标;磨砺

[案例陈述]

政×是一个满脸稚气的阳光男孩,谁都不会想到年仅12岁的小男孩的梦想竟是考上艺术学院,而他也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奋斗!

在学校艺术节大舞台之上,他一次又一次让刷新自己――鼓声响起,这个小小少年一改稚气,变得异常沉静,举手投足间一派专业从容,鼓槌翻飞间,只见身体俯仰的情绪配合,永恒之舞的优雅大度与狂浪不羁只有爵士才能完全控制。鼓声息,场内短暂的沉寂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政×的班主任老师,我知道在长达六分钟的演奏中,政×做到零失误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汗水!

进入小学,政×就被选为校乒乓球队的副队长,但练鼓与打球的时间发生冲突,他放弃了小孩子眼中的大荣耀,毅然选择潜心练鼓。为了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练鼓时间,他放弃了小孩子们都眼热的小职位,放弃了太多玩的时间。小小的心灵中谁没有一点小虚荣?但他很早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8月,东北三省鼓手大赛,政×一举夺冠;同年,参加全国鼓手大赛,被评为优秀鼓手。2013年8月,东北三省鼓手大赛,再度把冠军收归囊中;同年,在全国鼓手大赛上更是一鸣惊人,荣获季军。这样闪耀的荣誉背后,这样多才多艺、为理想打拼的少年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家庭教育智慧呢?

[案例分析]

1.发现理想的萌芽,兴趣是方向

政×很小就展露出来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那时起,爸爸妈妈便非常关注他音乐方面的表现。别人去游乐场,妈妈则带着他逛乐器行;别人去看电影,爸爸则到处打听哪里有音乐会带着他去参加。

2.构建理想的过程,目标是关键

在众多音乐门类中,政×对打击乐情有独钟。于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一个艺术学府名字――艺术学院,把理想的种子早早种在政×心里。妈妈对孩子说:“学习乐器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轻松,台上的叔叔们表演得那么精彩,其实背后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汗水和泪水,如果你要学习,就一定要坚持,我不会原谅你的松懈,更不会同意你的半途而废!”政×似懂非懂地说:“妈妈,我要学,我喜欢音乐!”就这样,考上艺术学院也成了他打鼓的目标!

3.追逐理想的过程,曲折是必经历程

政×六岁学鼓,小腿总被鼓槌打到,小腿一片淤青,小手上结了茧子。他哭过闹过,想要放弃。家长知道,强制的督导只会引起反感。暂停打鼓后,家长带他走出国门,一边放松,一边在异国他乡感受架子鼓的国际魅力,倾听纯正欧美乐队的架子鼓演出。回国后,家长又故意播放架子鼓大师演奏的视频。终于,政×不再摇摆,对妈妈说:“妈妈,我还想打鼓。”政×哭了,妈妈也哭了!从此,政×再也没想过放弃打鼓!

4.实现理想的过程,磨砺是成长基石

志向坚定了,态度端正了,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学鼓半年多,进京参赛,政×只取得了“优秀鼓手”称号,原因并非不努力,只是因为时间太短,技术尚生疏。赛后,家长重新买了一套顶级的鼓,装修鼓房,不再担心打扰邻居的问题了。看着家人为他做的一切,小小的他哭着对爸妈行了一个礼,又凝重地拿起了鼓槌。

[经验分享]

政×,是千千万万个学艺孩童当中的一个,但他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对理想的坚持,却是少有。这绝不是个偶然。他的家庭教育背后,一定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智慧――

1.家长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

有一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接近天空。”家长就是孩子起飞的肩膀。政×的家长出自军人家庭,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学业指导中,都能给孩子军人般的毅力和斗志。我想,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拥有“终身学习,拼搏奋斗”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孩子共同读书、共同成长。

2.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把兴趣当做理想的萌芽

每个孩子各有各的优势和特长。作为师长,我们要做的是拥有一双“慧眼”,发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之处,将其作为“最近发展区”。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走进体育馆,走进音乐厅,走进大自然。带着孩子“亲密”接触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儿童闪光点,给他一个支点,让他撬动地球。

3.把“理想”的种子早早种下

面对理想,也许孩子懵懵懂懂,但也要把“理想”的种子早早种下。就像政×的家长,告诉孩子――你能成为最优秀的鼓手,艺术学院等着你!孩子的努力明确了方向,就像太阳花,努力地朝着太阳生长,理想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

4.遇到问题不急躁、不功利,冷静分析,寻求策略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动漫 动漫形象 形象创造 动漫风格

一、引言

形象是动漫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动漫形象会形成不同的动漫艺术风格。动漫形象是根据剧本和导演意图创作的,它是剧作者和导演风格的体现。《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大花脸就来源于导演对于京剧艺术的发掘。动漫形象所给观众带来的第一印象,亦是观众对于一部动漫作品美术风格的最直观的感受。一部动漫的形象设计只有遵循动漫的创作规律,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创作出符合影片风格,并更具个性和更具可塑性的形象。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动漫形象相关问题。

二、神话人物型

神话在动漫的故事构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动漫中都或多或少地掺杂有一些神话的元素,只是不同的故事,神话内容占有的比重不同。中国的《大闹天宫》、《神笔马良》、《封神榜》等,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圣传》等,美国的《花木兰》、《埃及王子》等,这些动漫便是直接以神话传说作为故事背景,也有一些动漫,例如,《哪吒与钛星人》、《多拉A梦》,表面上看像是科幻故事,实际上包含着很多神话的因素的影片。我们把这些或显或隐地表现神话内涵的动漫人物称之为神话人物。判断神话人物的主要标志是看其行动发生的根据是来自现实的逻辑,还是来自想象,或者是来自彼岸世界某些不为人知、不能测度的规则,例如,是神的意志。

中国动漫中的神话人物,往往一开始就是定型的“神”,如从巨石中孕育而生迅速成长,仿佛从来就没有童年的孙悟空;如亲自扼杀了自己童年的哪吒,莲花化身虽然呈现出来的还是同样一个模样,但它不认父母,已经十足是一个成人了。中国动漫的神话人物,基本上没有或者只有一个交代性的童年,很多影片中的儿童已经丧失儿童性,他们只是小型化的成人而己,与父母的决绝成了与童年告别的标志,也是凤凰涅磬、走向人格完美的标志。对儿童的尊重也体现在动漫中对于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的表达上。中国的动漫人物尤其是神话人物,基本上是没有爱,只有恨,因为要战斗,所以要不停地恨,而因为没有爱,所以讲述出来的道理既不生动,又不有趣。中国的动漫几乎不能够很大方得体地讲出一个比较正常的爱情故事,甚至连拉手的情景都很少。很多影片本意想表达的是爱,可由于诸多顾忌呈现出来的却成了一种玩伴般的友情。

三、民间智者型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西方,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对于智慧的理解和追求一直都是共通的。但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智慧,对于智慧的理解,东方和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东方人的智慧标准是计谋权术,智慧的高低是“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的强弱;而西方人则把智慧定位在发明创造,智慧的标准则是“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在动漫中所表现的民间智者,东方的民间智者往往是机智过人的人,他们的智慧体现在惩恶扬善的侠义上,如中国的阿凡提和日本的一休:西方人相信人生而平等,人在智慧上没有很大的差别,后天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勇气才构成人与人之问的差距,个人只能自救而不能通过别人相救。

较之传统的民间智慧,侦探类动漫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是一个有着无限复杂性的社会。所以侦探作为民间智者,他的责任不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他面对的也不再是简单、凶恶、贪婪、愚蠢的阶级敌人,而是具有复杂人性的人及其人无穷无尽的欲望,所谓的“人性之灰”以及人的欲望才是罪恶产生的源泉,是与整个生活世界、生活观念、生存体验纠缠在一起的愤怒、仇恨、贪婪、沉迷、冲动、忏悔、伤心、恐惧、绝望、容忍、宽容、怜悯、爱等N宗罪。所以,从思想内涵上来说,假如将东方智慧的动漫比作文人小品文,那么这些侦探类动漫则是现实主义小说;如果说传统民间智者是丰子恺笔下的漫画人物,那么侦探意义上的民间智者则是现代人物技法的肖像画。

四、现代人物型

以现代人物为主角的动漫,直面现实人生,表现的都是和我们意识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人,既能够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较为直接地对现实人生进行综合刻画,激起观众最初的兴奋,又能够运用艺术的夸张进行含蓄的深度批判,使人产生令人回味的美感。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建立了一个有着强烈现实色彩的温馨的三口之家的理想家庭模式,而大头儿子、围裙妈妈和小头爸爸这三个形象的设置又极具虚拟性地概括了当下多数家庭的内部关系结构和成员的身份地位,大头儿子是家庭的“小太阳”,是一切事情发展的焦点;围裙妈妈是贤内助,担负着亲历亲为抚养下一代的重责;小头爸爸是最好的玩伴,他还要经常外出,支撑着家庭的生计。

如果说《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带着温馨的浪漫色彩,那么《大耳朵图图》则是充满着欢乐和笑声的现实主义的喜剧。该系列剧最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近距离地触摸现实,它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博,生动地塑造了现代家庭三口之家的典型。性格温顺的爸爸、脾气火爆的妈妈、调皮捣蛋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是新中国计划生育之后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五、动物型形象

各种可爱的动物始终是动漫中的主角,将动物故事拟人化,搬上荧幕是多年来世界动漫一个主要努力的方向。迪斯尼就认为,动物简直就是动漫世界中注定的故事主角,喜欢小动物简直就是小孩子的天性。迪斯尼的这种美学理念对世界动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动漫至今也无法摆脱这种影响,中国动漫史上以动物作为主角的作品占据了影片总量的一半,动漫中出现的动物形象更是不计其数,从《黑猫警长》到《舒克与贝塔》,从《猴子捞月》到《熊猫京京》等,可以说,中国动漫离不开动物形象。

模仿期。刻画动物为主角的动漫形象,借动物的言行举止,对儿童身上的缺点进行善意的劝讽,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教小朋友要互助(“好朋友》),不要骄傲(《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不要三心二意(《小猫钓鱼》),而这些动物主角一般是小鸡小鸭小兔等家禽家畜。

探索期。我们尝试新的动物形象,如昆虫、鸟类等一些与人类关系紧密的对人没有伤害的温和的小动物;萧条期的动漫甚至已经没有耐心用动物作拟人化的处理,而是粗暴地将动漫处理成阶级斗争的教科书。

六、结语

动漫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走在时代的最前沿。那些经典动漫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动漫如果要抓住那些眼界开阔、看多了日美动漫而口味挑剔的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就必须综合利用传统的、现代的艺术和技术策略,更多地尊崇动漫的“儿童性”要求,关心当下儿童的生活处境,贴近并展示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第5篇

近日走访学校,上海市建襄小学校长吴德明告诉我,本学期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正组织教师阅读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好评如潮的通俗教育学专著,不仅获得《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美国报刊的好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中国媒体也予以极力推荐。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面对不同的生源,特别是面对所谓极其普通的生源,教师的智慧不应该体现在“择生”,而应该是“有教无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照片上,簇拥着雷夫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亚裔学生。雷夫从教的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近九成学生家庭贫困,且多数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第56号教室还是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我们难以想象,雷夫创造奇迹的地方,是与简陋的校舍、贫困的家庭、移民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极其平凡的学生,雷夫的智慧是“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激情。由此想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吕行伟先生的至理名言:对教师而言,搞教育就意味着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教育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均衡发展,徐汇区教育提出“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就是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激发每一个教师的智慧,善待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建峰填谷的基础上,创造徐汇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奇迹。

教师的工作是教学。面对考试的压力,特别是面对考试成绩排队的压力,教师的智慧不应该是“题海战术”,而应该是“因材施教”。雷夫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五年级任教25年,他创新教育方法,改题海为有效的兴趣教学,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比如通过倡导阅读,提高写作的兴趣;开展课堂游戏,探索数学的奥秘;组织文艺演出,培育综合素养等。他所教班级学生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不少学生长大后就读于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并取得不凡成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说过: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于漪老师的感悟太精辟了,我们的教学绝对不能是成为题海的“容器”!做教师,不能回避考试,追求高升学率也无可非议,关键是不要走入片面追求的歧路,陷入加班加点的怪圈。

教育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甘露,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导师。教师要有爱心,要有奉献,更要有智慧,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破解品格塑造的瓶颈,去点燃渴求知识的热情,去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

(《东方教育时报》2012年6月27日)

第6篇

关键词:健康快乐;生命生长;素养发展;文化建构

传统教育过于偏重智育,而忽视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兴趣、个性及内在生长需求。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努力思考,如何通过恰当的教育路径寻找到儿童生命生长的本真状态和实质需要,尽可能地让儿童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体验生长的温暖与幸福,成就一生的健康和快乐,学校提出了“健康快乐”的育人样态。

“健康快乐”样态解读

健康快乐是儿童生命生长的本质需求 一般来说,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快乐是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是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正确的看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困难、逆境的一种良好心态,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的正面感受。生长则是指个体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向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生命只有在其他生命的美丽绽放中,才能够真正获得其自身的健康快乐。因而,这种以人为本的由“赋予”而“获得”的健康快乐,就成为儿童生命生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建构要素。

身心和谐是儿童健康快乐生长的内在规定 生命生长的本质要求是健康快乐,“身”是生理条件,“心”是心理基础,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整体发展,那么,健康快乐的内在规定又是什么呢?基于儿童生命生长的本真状态和实质需要,真正价值在于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完善人格”,它是自我价值的建立、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人生的三原色:不泯灭的童心,不掺假的童真,不失落的童趣,是人生自信、自爱、自尊的铸就。

校园活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选择 儿童天生都是小小活动家,只有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且精彩有益的活动中,才能够充分地发挥秉赋、舒展个性、绽放美丽的生命。

根据儿童年龄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有时需要增进其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有时需要锤炼意志、砥砺锐气,以生发其健康生长的内在力量;有时需要陶冶情操、培育爱心,以涵养其快乐生命的社会价值。为保证儿童一生的生长质量,必须努力探索校园活动的方式方法,切实为儿童深层次、持久性、高品质的健康快乐生长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从生命生长的高度砣鲜督】悼炖郑从身心发展的维度来把握健康快乐,从校园活动的向度来推进健康快乐,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和时代的使命。我们要充分运用教师无尽的智慧,帮助儿童在“长”的过程中达到“成”的目标。

素养发展的规划路径

教育理念的用心传递,是儿童“健康快乐”的根基。第一,创造全员育人的美好景象。充分挖掘学校“端、勤、毅”历史古训的时代意义的校训。将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具体化为“优雅教师” 九条行为准则,特辟“师德论坛”“榜样人生”,建立“范贤工作室”,开展“十佳范贤之星评选”,组织“快乐育人沙龙”,汇集“智慧教育故事”专辑等,把“师德教育”落实在校本教研和培训中。教师的发展,应该成为具有“端正、勤勉、果毅”精神的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的美丽群体,反思和调整教育思想,反观和改进教育行为,人人都成为美好的德育工作者。

第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儿童为本,教师应该拥有一颗童心、平和心,和儿童真心诚意交朋友,保护每个儿童的自尊,让每个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为人师者的幸福所在。同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宽容之心,一颗等待之心,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都要学会以智慧的艺术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使“春风化雨、教育无痕”流动于爱与智慧的韵律中。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儿童和评价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努力和他自己选择的进步,把儿童的心和行导向教育目标,从而让儿童奠定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的丰富发展。在我们对孩子说“慢慢来”的同时,要把更多的等待给予教师。抓住当代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在育人高度上寻找突破,研究心理学、社会学,阅读名著、名作,调整激励方式和措施,完善选聘考核奖励制度,考虑教师高层次需求, 通过专家引领、骨干示范、青蓝工程,搭建展示舞台, 获得心理认同。改革研讨活动,进行分年段话题探讨,针对性地解决年段共性问题,探讨“育人”的丰富内涵,做到智慧与爱心相融、责任与创新结合。为制度瘦身的同时,为教师的精神“加餐”。“森林团队”“三点读书微沙龙”“本土专家引路”“校长雅赠书香情”等各种富有情趣的培训形式,让教师把匆忙的脚步放慢,把紧张的心绪抚平,修炼信仰,锤炼专业,使自己有尊严地站立,与儿童一起品味教育世界26℃的美感。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用自身的学识、内心的丰富引领儿童拥有广阔的视野,热烈的情感。

教育环境的倾心建构

第一,文化哺育,涌动可能。追根溯源经典文化,解读校风、校训、校歌,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校园“字里行间、墙里墙外”、每天播放的经典名曲,让孩子们心性在优雅婉转的音乐流淌中得到滋养、提升。三味书屋,是校园里最宁静的地方,引领儿童追寻阅读的三种身份:安静专业的读者、活动参与的舞者,创意无限的作者,读书让儿童也拥有了最美的姿态,生命在这里静悄悄地绽放。一棵不再萌芽的枯树成为永不消逝的风景,一把雨中绽放的诚信伞撑起的是道德的尊严,洗手间的手纸,恒温饮用水等等,在这幸福的村落,每一处细节都蕴涵着美丽的教育文化。

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科技艺术节等文化节活动,让儿童的校园生活有滋有味。拓展儿童校外学习空间,加强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的延伸,组织儿童赴校外活动基地等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以课程理念理解更适合儿童年龄段的项目,整合校内外更多优质资教育资源,馆校合作获取美术馆、科技馆、保利剧院等专业单位的支持,形成专家、公益志愿者、家委会成员、教师组成的强大“导师团”阵容;学校与美国肯尼迪小学、美国北山小学、新加坡南洋学校结为友好学校,让儿童走向国际,融通中外文化。

当我们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每个真实的生命中,就自然地调整了教育感官,阅读彼此的生命,保留相互吸引的美好能量,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涌动的可能。

第二,规范管理,夯实基础。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和素养教育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儿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保证儿童每天锻炼一小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对儿童在校“一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时间、活动时间和闲暇时间。

规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外,开发、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书香雅韵伴成长》《餐桌上的智慧》《穿越百幅名画 描绘美好童年》《聆听百首名曲 唱响美丽人生》等学校定制课程。艺术教师利用美术、音乐课前五分钟,与儿童共同欣赏,满足儿童小学阶段百首经典名曲、名画欣赏的需求,语文教师利用课前两分钟与儿童诵读经典诗文,全体教师午餐前五分钟与儿童学习饮食文化、餐桌文化。为儿童生长赋予了科学素养、人文艺术素养的底蕴和张力。拓展校本课程空间,广泛涉猎自然科学、语言、艺术等知识,成为儿童生长的精神高地。另外,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合力,教育上获得协调、配合与支持,防御与抵制各方面的干扰与影响,努力净化校园。

校园活动的精心打造

第一,课堂学习,自觉生长。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和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当代儿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重点,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在于习得知识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为此,倡导教师以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剔除死板的教学方法,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差异,激发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侧重于对学习状态的关注,对儿童学习习惯、方法的关注,侧重于对儿童思维品质的关注等,用教育的智慧点亮儿童学习的欲望和智慧的生成。

学科渗透,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对儿童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于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将学科中可以发掘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二,心理教育,自然宁静。在小学,大多数品德问题儿童,源自于偏差的心理因素;而学习的后进生,则基本是不良习惯所致。

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其有效途径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以“二十一天美丽行动”好习惯的培养活动为载体,从小处着眼,班级层面,开展班级养成教育活动,让更多奋斗目标成为儿童践行的方向。学校层面,根据整体情况,开展有时效性的好习惯培养周活动。通过现场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更多种切合有效的方式,掀起好习惯培养热潮,积极践行,真实体验。

构筑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首先,开展“蒲公英”行动。完善“心理特殊儿童”“品行特殊儿童”跟踪档案,配备班主任、任课老师为帮教老师,聘请行政为德育导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通过师生聊天、活动、共写的心语日记,及时帮助纠正心理偏差,培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其次,关注家长在儿童生长中的价值,让家校结为教育联盟。转变家长会方式:从“教师一言堂”到“家长开放日”,转变沟通方式:从“数字化交流”回归“零距离家访”,转变家长角色:从“法定监护人”到“生长陪护者”。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家校通短信沟通平台、心灵热线、乐教乐学平台、班级博客、《实验》校刊等多种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实施家校互动、家庭指导,共同促进儿童健康生长,塑造儿童的完美人格。

第三,实践体验,自由发展。遵循儿童年龄特征,从实际需要出发,分层次精心策划,我们看到实践体验的“力量”。

两张名片,打造素养教育。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儿童体质健康发展。每天上午一节课后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让活动更富内涵,更具教育性。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足球运动已经自觉成为儿童的挚爱。百花少年宫活动,将体艺“2+1”项目巧妙结合,让健康锻炼和培养兴趣成为一种儿童的时尚行为。儿童在科技、艺术、体育等十多个类别60多个项目中,自主选择、积极参与。百花・科技,用科技领域的严谨端正的态度,探究真知,“生长”端正;百花・文学,用诚信购书的力量,用安静阅读的品味,用激情辩论的灵动,“生长”勤勉;百花・体育,成立校园足球俱乐部,对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传统项目精心打造,“生长”果毅;百花・艺术,在线条、色彩、墨香的交融中,在音乐节奏、旋律、音色中想象世界的神奇美好,“生长”审美;百花・传媒,构造“没有边界没有围墙”学习开放世界,“生长”视野。百花少年宫活动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致力于儿童素养的提升,人格的熏染,传递一种有精神深度的价值观。

自主管理,内化责任行为。树立主人翁意识,养成热爱班集体、遵守集体公约的好习惯,开设“红领巾招聘台”,面向全体队员,公开民主竞选“小小志愿者”,培养做一个个公正、公平、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每天午间,校园的梦想艺术馆总有一批艺术小志愿者,承担艺术馆的管理,负责场馆的布展,负责参观同学的礼仪,负责对艺术作品的,负责工坊体验区的体验指导与物品的整理……孩子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快乐地服务,自主地管理。

社会实践,唤醒真爱意识。让爱成为一种责任,从关注小我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每年学校开展的“暖冬义卖”活动,孩子们把爱心基金传递给一批需要帮助的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培养每个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拓宽儿童健康快乐的精神境界,成就生命生长的无限精彩。

评价体系的优化标杆

坚持激励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实现个体性评价。着重健全以评选“范贤”系列优秀儿童、学业综合质量调测和儿童生长档案记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一方面,改变单一“三好学生”的评选,根据儿童不同年级特征,分设不同层面、形式的评选,“范贤”是学校最古老的名字,“范先贤,启心智”,以贤为范,超越自我,以此表彰与褒奖优秀的儿童,低年级“范贤好儿童”的评选面向全体,人人都有机会获评;中高年级“范贤好少年、三好学生、范贤之星”的要求则分层递进、依次提高。另一方面,为引导儿童在社会、家庭中体验道德规范,开展“我为领巾添光彩 争做文明好少年”的评选活动,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监督、推荐,评选学习、环保、爱心、网络等“寒暑假文明好少年”。

对于文化类课程,淡化考试分数,实行等级评价,淡化记忆知识的考查,强化学科综合素养的考察。对毕业班的儿童,实行分层考试,则是改变家长和教师“以分数论英雄”的思维定势。再者,对于教师的评价,着重考察教师是否真正意义上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幸福尽责;对于教学的评价,着重在于考察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励儿童的求知欲望,能否点亮儿童的生长智慧。坚持把对儿童的评价过程作为有效的育人过程,采取儿童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参评等形式,既让儿童学有榜样、进有目标,又能全面鼓励。

“让每一个儿童健康快乐地生长”是学校教育的主基调,以生命关怀的视角走进儿童、发现儿童,聆听儿童生命生长的拔节声,一切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都将作用于心灵,赋予儿童非凡的生长力。这既是幸福教育落地生根的样态,也是儿童健康快乐“生长”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 秦汶民.让学生健康快乐的生长[J].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

[2] 黄全愈.素养教育在美国[M/OL].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

班主任的艺术

——参加第七期优秀班主任岗位培训班有感

做一个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做一个有智慧有空闲的班主任,做一个陪孩子们成长的班主任……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印象中的班主任工作繁琐而又沉重,但是听了各位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以及优秀班主任的成果展示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智慧型的班主任可以轻松愉快地陪伴孩子们成长。

71岁的丁榕老师讲述了自己所带班级的一个个故事。丁老师说"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毁掉孩子一生",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孩子成长为有爱心、有素养、有文化的合格公民,班主任自身就要做到以上几点,绝不能说一句伤害孩子心灵的话。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被孩子牢记一辈子。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先诊断后治疗,找到孩子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

班主任工作既需要爱心也需要智慧。怀揣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一定不能放弃这些理念而走一些老教师的狠抓学生、限制自由的老路。要掌握现在的孩子心理特点,摸准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爱——研究学生的需要是班主任以及每个任课老师必做的功课。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爱?当我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和家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发现很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他们在成长中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缺失了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他们的心灵非常脆弱。所以这些孩子非常需要关爱,他们希望跟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学习、成长,并且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伤痕暴露于大家的眼前。班主任是充满爱心又富有智慧的,一定要小心的呵护这些孩子,而又不能被他们发现自己被区别对待,班主任要让所有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班集体是平等的。

班主任是无私奉献又充满魅力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既然教师对孩子有着浓浓的爱,那教师绝不能抱怨"我爱孩子,孩子不爱我",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坚守。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优化生命的过程,老师的爱不求回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一名热爱自然、倡导环保的教师,他的学生耳濡目染的也会做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教师的成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是创造新的篇章。一名新老师,一定要多想老教师请教,多问多学,找到适合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教学风格。例如,丁榕老师就举例说她作为一名美术生,被派到山区教小学语文。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美术特长,为孩子们描绘了一幅幅印象山水画,在孩子们中间建立了威信,同时她也通过听课、备课,掌握了语文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体会人与人交往的真谛。

班主任有阅历的丰富,更要有满怀的激情。初中阶段的孩子是朝气蓬勃的、充满好奇的、满怀希望的,面对这样一群孩子,班主任也要拥有激情。71岁的丁榕老师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在台上讲了三个小时,岁月没有夺取她的激情,年龄没有减掉她的她对事业的热爱——这是我所敬佩的。希望自己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像丁老师一样有着年轻的心态。

班主任是唤醒生命、点燃梦想的教育家,是激发潜能、成就人生的艺术家。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进步,立志成为一名发展型教师。

(撰稿人:蒋晓春)

第8篇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 德育智慧 德育课程 德育实效

要使德育课程成为有魅力的课程,德育教师必须成为智慧型教师,提高德育素养,增强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进行德育创新,充分开启德育智慧,设计好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文试就思想品德课谈一谈怎样做一名“智慧型”教师,以摆脱思想品德课目前不受欢迎的“尴尬”局面,提高其“可听度”。

一、要树立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观,设计适合学生道德需要的德育内容

(一)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忽视学生道德需要的灌输式德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学生的德育”。作为德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人利益,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借助大学生日益成熟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需要,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其德育自觉性和自为性;创造性地改革高校德育课程,在保证其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生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传授社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改变德育内容大而空的现象,有的放矢地传授社会道德思想,加强对普通人生问题的关怀,靠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如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热爱生命、人际沟通、两往、友谊爱情、终极关怀等问题,并按照以上所列问题及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来搜集、整理资料,和学生共同开发和设计出大学生真正关心和需要的鲜活教学案例,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切实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加以完善[1](p352-353),必要时可组织编印成册。

(二)要树立动态的课程观,不断更新、拓展德育内容

德育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断更新和拓展现有德育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加强一些崭新的道德领域以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网络道德、网恋、未婚同居、作弊、高消费等问题的研究,结合校本和学生实际,不断开发出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解除或释疑学生思想和道德困惑的教学案例,充实到课程中来。

二、要以学生为本,构筑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寓教于乐

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性化的德育。我国传统德育中忽视“以人为本”,严重存在“无人”的弊端,即德育工作者心中没有受教育者,只是从自己单方面的期望出发,或从某种本本出发。而现代德育要求德育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德育关键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智慧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关爱、分享、赋权、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真正平等地沟通和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师生情谊,使德育活动在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成长[2]。

三、要创新并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双向互动性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对于错误观点或是消极行为,学生们谈论起来也会振振有词,毫不忌讳,如超前和攀比高消费、租房同居、作弊行为等。传统德育方法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用“填鸭法”向学生进行灌输,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智慧型教师进行德育教学要坚持“无灌输”原则,注重培养“人的第九种智能”――道德智能,也就是进行道德学习的潜能;同时要注重情感体验,可采用叙事教学法、讲故事法、演小品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德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环节。既要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参观、走访、座谈、社会实践、辩论、演讲、课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感受与体验、判断与认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完整地实现“教”和“育”两个阶段。

四、要特别注重自身教育技术素质和和信息素质的培养及能力结构的建构

德育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及信息素质对于设计学生需要的、有魅力的德育课程很有帮助。德育教师要具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素质和能力,使高校德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等于一体,增加了课堂的乐趣,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熟练使用电脑设备,德育教师就可以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案例,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锻炼网络应用技能,提高进行网络德育的素质

首先德育教师要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能,学习研究网络德育相关理论。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如BBS、E-Mail、论坛等同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结合计算机及网络专家,进行网络德育仿真实验的开发,就是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设计的模拟现实的一种德育活动。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受教育者出入校园、社区、家庭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如“的危害”、“早恋是枚青苹果”、“危急状况下的见义勇为”、“情爱与”、“考试舞弊的后果”、“地球村的危机”、“违法的后果”、“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使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得以解决[3]。

其次,德育教师要练就通过网络获取德育资料的能力,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得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特征,敏感地观察与思考,从而把握德育制高点,前瞻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也要具有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的能力[4],使学生主动地辨析各种信息,正确地选择与利用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信息,杜绝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

五、要充分开发和组织各类课外、校外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德育教师除了做好课堂工作以上,还需要注重课外的教育活动,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要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一起,创建文化品位较高和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德育的内容。组织相关的德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使他们的道德认知通过体验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使个体把自己所掌握的主导社会的道德规范加以运用,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矛盾冲突,从而体会到这种规范体系包含着的巨大合理性。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判断,认为所学知识和规范正确时,他们才会逐步将这些知识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因此,道德实践是学生把握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加速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采取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形式;要加大和加深道德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要把道德实践延伸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具体道德实践,发挥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以及教育者的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生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加速由知到行的内、外化进程。作为德育教师,要处理好科学理论指导和德育实际之间的关系,打破台上台下两张皮的局面,避免使德育课成为“假大空”或“高大全”。

六、要加强自身修养,吸收丰富的知识,并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关系到德育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德育质量。德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辨别力;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拥有高尚的品德,优雅的言行举止,以及博大的胸怀。德育教师不但要处处为学生树立楷模,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德育教师还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行动和人格魅力比言论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那样:“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作为育人主体之一的德育教师,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要有事业心、责任心、爱生心、进取心。智慧型德育教师要擅长挥洒富于独特个性的教学语言,使其语言同时富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教学客体。德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包括教师洞察时代走势、闪耀创新智慧和深厚意蕴的哲理性,善于灵活调度语气、节奏和音调、张弛有致、铿锵悦耳的音乐性,充满诗情画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性等。[5]

要想做一名真正智慧的德育教师,不仅要做学问家,更应该做精通育人之道,满怀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教育艺术家。德育教师进行德育创新不仅自身要具有创新素质,在德育教学工作中也要富有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的前提下,在开放动态的课程观指导下,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活动实践,辅之以心理辅导及法律制度教育,树立榜样、开发环境,进行熏陶和陶冶,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使德育教学不断走向优化。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莉.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5):85-88.

[3]朱正平,欧阳林舟.对德育中实施体验情境教学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7):22-23.

第9篇

《国语・晋语》中提到:“善,德之建也。”“善”即“和谐”,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尚的品德,又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德育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使命。让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境界。近几年,嘉善县教育局在生态德育的基础上,将德育与地域文化――“善文化”相结合,努力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的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善于学、教师善于教、学校善于管理”的“教育生态平衡”。

尚善

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善”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更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要求,有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善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脑中有善的思想,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嘉善县教育局结合本地德育资源,把课堂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开发了《善的教育》地方教材,作为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这也是一次将“善”的种子植根校园,播撒到孩子们心灵的有益尝试。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一批优秀的传播“善文化”的校本课程。

在众江南古镇中,西塘镇的古人是最有公共设施意识的:西塘镇所有的角落,都以廊檐的方式连通起来,家家相连,店铺相通。西塘人就是以这样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与人为善”的和谐社会精神。嘉善县第三中学坐落于西塘古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古镇的“善文化”育人元素,从古镇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甚至民间艺人上要资源,开设了“古韵熏陶”系列课程,包括:版画、陶艺、陶笛、古筝和速写等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增强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感受和谐生活、向往和谐生活和创造和谐生活的能力。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这是杜鹃小学《育善集》中的一句话。学校开设“育善课”,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挖掘整理“善”的元素,收集师生的善言、善行,编写成了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校本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德育在注重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个体,注重个性发展。泗洲中学开设了16门社团活动课程,30门校本选修课程以及节典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行走班制和“积分制”评价,让学生在学校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爱好,个性特点与共性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成为“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的阳光少年!

此外,嘉善一中以袁了凡和陈龙正的事迹为素材,整理出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校本课程,干窑中学《不息的窑火》,嘉善实验小学的六旗引领下的励志教育系列课程,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入手,教育学生知善、尚善,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一生的成长扎下坚实的地基。

育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会用各自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孙元菁老师是一位“有理科思维的文科班主任”,她在班级里推行植物领养活动,让孩子们领养班级里的植物,养护植物需要耐心和爱心,孙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植物的习性,进行扦插、嫁接等“科研”活动;用班级鱼缸的废水浇灌植物,形成班级生态循环,还主动承担起了学校里的公共植物养护工作。学生们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形成了“爱植物,爱学校,爱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关注自身,思考自身;关注世界,思考世界。从一棵植物开始,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经常思考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联系;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有改进或优化的想法;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小到种花和学习,大到社会和国家,学生都有热情和能力去关注和思考。

德育是什么?最通俗的说,就是让学生能成为更好的人!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小丁同学是个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的孩子:与父亲前任妻子的孩子在同一屋檐下剑拔弩张地生活多年,父母又要离异。母亲对父亲薄情寡义的反复控诉和对他每况愈下的成绩的愤怒指责,让他成了一个桀骜不驯、极度情绪化的男生。在初三第一轮复习的紧要关头,小丁居然用打火机烧毁了自己的所有复习资料。嘉善县实验中学杨群英老师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时,运用了不一样的智慧:面对过于早熟却恨着父母的小丁,杨老师教育小丁直面问题,“你恨父亲吗?”“夫不为夫,父不为父,焉能不恨?但,子可为子?你身上流着父亲的血,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你的妈妈十五年甘心在家相夫教子到头来却成了弃妇!一个弃妇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儿子身上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怨恨!祥林嫂的喋喋不休让周围的每个人生厌甚至嗤之以鼻,但如果这‘周围的人’中也有他亲生的儿子那这实在就是可悲了。”“孩子,别怪老师今天的话直接而刺人,因为我觉得是清醒的时候了。其实妈妈更是可敬的。不是吗?无论你用多恶毒的话语去顶撞她,无论你用多怨恨的眼神去刺伤她,她对你的付出依然如故,无怨无悔。爸爸其实也并不可恨,他为家庭辛苦打拼多年且已双鬓染霜。他的选择或许是做孩子的你暂时无法理解的,但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我常告诉你们要为了理想前途而努力,而你不一样,你更要为了妈妈的付出而奋斗,因为现在你就是妈妈的全部!”三天后,小丁递给杨老师一封厚厚的信,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老师,这一次的长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您长久以来的呵护和坚持。原来有一种师爱,叫直面惨痛,叫坚持到底。谢谢您,也请您继续相信我!”

教育是爱的艺术,面对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师能否依然爱他到底,这就不仅需要韧性,而且更需要智慧了。教育应该是智慧与爱并行,让教育的智慧在坚持到底的爱中闪光!

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笔者认为,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泗洲小学校长陈岳峰校长看来,激发教师的正能量,让教师真正爱上学校、爱上这份职业才是培养好教师的基础。所以陈校长选择了与教师独特的“对话”方式――为年轻教师开家长会。在“教师家长会”上,校长亲自为年轻教师的父母宣讲教师的责任、使命,以及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具备的品德,让每个教师的父母及家人共同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和重要性,共同监督教师的品行,共同见证教师的成长。这一做法,让教师们有了归属感,让更多的人爱上教师职业,更鼓励他们向着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老师”目标不断前进。为了让教师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每当教师过生日,陈校长还会送上亲自书写的、充满正能量的书法作品,每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交流,舒缓工作压力,送上“心灵的鸡汤”。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首位即说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才能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心田。

扬善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不再是一座孤岛,合理运用家庭、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全县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走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环境温馨的大楼内设有教子有方大讲堂、心灵对话空间、智慧父母学堂、启航工作坊、健康成长训练营等多个功能区域,2012年,嘉善县教育局与妇联联合成立了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这里承载了全县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研究等功能。中心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推出精品课程特色“菜单”,面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性项目,开办企业“15分钟微课堂”、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举行“阳光妈妈家园”行动等特色品牌,立足“善育善成”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善的教育,积善心、说善言、做善人、行善事,并指导家长善于教育,教以孩子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在善的哺育下成长、成人、成才!

嘉善县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出台了《嘉善县星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和《嘉善县中小学、幼儿园星级家长学校评估标准》,各个学校积极响应,共同营造家校合力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以嘉善高级中学为例,学校打开校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提出了“家长夜访”的管理模式,学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检查等具体性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校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活动,即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学校向家长们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向学校提供各种家庭教育的真实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此外,干窑中学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活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模式,把家长学校从学校搬到了村镇和大型企业里,由于当地大型企业有相当大数量的农村和新居民学生家长,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变,大大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家长们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学校针对当地和学校实际编辑《家庭教育导报》,拓展了学校和家庭、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校讯通平台推出了《家庭教育手机报》,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优秀书籍、网站,让家长更方便有效地开展自我学习。

第10篇

摘 要:生态式教育是运用一种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学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当代艺术教育呈现出了生态学的走向,它强调通过不同艺术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融通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以生态式教育观观照音乐教育就是强调母语、关注对话、提倡学科综合。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 ; 艺术教育 ; 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育是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的问题。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由博物学家索罗(H.D.Thoreau)于1858年提出,旨在研究有机体或有机体群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现在的生态学一般是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形式或总体的科学”。①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具有生态系统观、整体观的内涵。在我国,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生态式教育的理念,他借用生态学术语,提出生态式教育的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式教育还强调运用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生态式教育对当今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都带来了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一、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学走向

当今的社会,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是教育思考的重要问题,为培养这种人才,全球教育日益重视艺术教育,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于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出现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的现象。这一综合态势带来了艺术教育观的变化,即从注重艺术技术的学习转向人的整体生命存在;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向了艺术的人文理解;从单一学科转向综合学科;从单纯的学校艺术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等等。这些变化都彰显了艺术教育的生态学转向,即艺术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众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等,以此形成一个生态网络。

从当今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说,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多种智能,包括人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这些智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在相互交叉、融合、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生态学的意义。因此,作为多元智能中一部分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生态式的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只有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相互联系和对话,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发现’的人”。②

二、音乐的生态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具有生态思维。

首先,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具有生态教育的功能。从表面上来看,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是一种脱离或远离社会生活的纯粹个人的活动,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无法脱离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某种思想观念、社会意识、风俗传统、价值观、信仰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蕴含着特定时代的审美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思潮,熔铸着人类的灵魂深度,事实上,音乐审美更是一种精神与信仰。如印度音乐的“梵我合一”以及中国音乐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审美是一种具有生态思维的活动。生态思维作为一种观念、一种信仰是完全可以贯穿、渗透于一切音乐行为中的。迄今为止的音乐所表现的社会、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等都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音乐行为本身就蕴含着生态教育的内涵,为生态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能够调动人类的非理性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从而保持了人类感性的自发性以及生命的原创力。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灵活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提升。这种音乐审美教育把生态教育的和谐、整体、系统的思维渗透于其中,成为人的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生态式教育的目标与音乐教育有契合之处。生态式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救赎和重塑人类的精神世界,改变人类与人类文明时代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建立一种适应当今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社会等诸多关系的新的伦理观念。这些改观是无法靠组织机构的变革或者行政手段的强制干涉就可成功的。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最终还是精神上的”。③这主要是因为人

第11篇

“第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充满爱心、智慧与人文情怀的雷夫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了不凡成就。

是什么原因让“第56号教室”里这些起点并不优秀的孩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蜕变,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呢?

最早把雷夫老师介绍到中国来的李茂老师曾经问他:“如果你是总统,你会怎样改革美国的教育?”他回答说:“让每个孩子都学习演奏乐器。因为这种艺术修养能使学生们产生一种无形的自信,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满足的事情。”

“第56号教室”里之所以能发生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不仅是因为雷夫老师用他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们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在雷夫老师这个艺术大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培育了良好的艺术修养。

正如雷夫老师所说,艺术就像童话里神奇的魔法棒,将“第56号教室”的孩子引向美好的境地,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艺体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自建校以来十分重视学生的艺体教育,建校之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组建兴趣小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但传统的音体美教学和兴趣小组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如何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艺术,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如何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践证明,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相结合实施模块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艺术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学校成立了小提琴、二胡、古筝、扬琴、琵琶、京胡、小号、萨克斯、笛子9种乐器学习班,成立了陶艺、剪纸、国画、素描、动漫、布贴画、线描、毛笔书法、硬笔书法9种美术学习班,每3个教学班同时上音乐课、美术课,分成9个学习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班上课。体育方面:不断改革体育课组织形式与上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实行“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个性发展”,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每个年级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球、跆拳道等12个项目教学班。同时举办校园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等校园节日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艺术素质展示舞台。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内容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模块化教学较好地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艺体学习中,孩子们在自主选择中爱上了艺术和健体,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人人会唱歌,人人会乐器演奏,人人爱锻炼,人人会健体,每个孩子至少掌握两种以上的健体方法,至少参加到一个体育俱乐部中,至少参与一个节目的演出,至少创作一幅得意的作品。校园里歌声、笑声交相回荡,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欢乐溢满校园。

伊建立在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的序中提到: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同样,一所学校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特别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健康、充满审美情趣的艺体课程。雷夫老师用他的爱心和智慧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校艺体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可以五彩缤纷,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兴趣点,从而兴致盎然地走进艺术的殿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更张扬。

接触艺体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体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了如何拉小提琴或吹笛子,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

第12篇

一个银行行长告诉慧宽法师,周一到周五她会很怕接电话,怕客户的抱怨、讲述理财产品的各种问题。但是到了周末,却又很怕没有电话。有一次到了中午,还没有电话打进来,便很紧张,打电话给移动,问是不是没有话费了,客服告诉她一切正常。她说不可能,肯定会有人打电话的,又去问朋友,朋友都说没有给她打电话。这位行长还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以至于每天晚上痛苦得在地上打滚。

慧宽法师用情绪管理帮她解决了失眠的问题。“活在当下、自我觉察、善观因缘,都是佛教的东西,但在我的演讲里面却不容易感觉到,把佛教的理论细化到生活里去。”慧宽法师说。在星云大师的鼓励下,情绪管理课程讲了四五百场,最近刚去美国、加拿大讲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齐鲁周刊》:您写过一本《开创智慧人生――谈情绪管理》,是否传承了星云大师的一些理念?

慧宽法师:这本书大部分是讲情绪管理,关注家庭教育、感情观、人际沟通、抑郁症、自杀等问题。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也是希望我们把佛教的智慧用在人生当中。

《齐鲁周刊》:您怎样理解“人间佛教”?

慧宽法师:佛教和其他宗教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佛教讲因缘法,佛陀在悟道的过程中,看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人间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力图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很多寺庙存在的算命、烧高香之类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齐鲁周刊》: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解释是,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现在的人为什么觉得离佛教很远?

慧宽法师:很多佛学书籍是文言文,一般人会觉得很深奥,再加上有些法师说法说的很难,让人听不懂。但佛陀讲的很多东西其实很生活化,我们读懂它后,要用现代语言去表达,这也是大师提倡的。

“善美”已经不错了,是对人的正面的引导,

(上接第41页)

从“善美”到“净化”,能够做完一件事后,不恋名利,付出不那么执着,就是“净化”。比如有信徒送给我一串念珠,隔天就会在意,法师你的手上有没有戴我送你的念珠。直到他并不在意这件事,才不容易烦恼。人的烦恼很多在于执着、比较、在意。其实这个东西不是没有了,而是在你的心中没有了。

《齐鲁周刊》: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焦虑。

慧宽法师:台湾有种“已读焦虑症”,你给朋友发信息,对方收到,显示“已读”,却没有任何回复,然后你再问他收到没,又是“已读”,但他还是没有回复。这样就产生焦虑,他明明看到了,为什么不回复你呢?现代人被科技绑死了,科技是为了帮助人活得更方便(不是更快乐),但却让人活得不自在。

禅修就像房间里的摆设,让你的生活更有智慧

2月17日,台湾艺人高凌风去世。两年前,高凌风离婚后很郁闷,极度痛苦,不到一年便患血癌。“在短时间内极度的压抑,很容易让身体和心理产生病变,但世界是很公平的,一般没有同时判定你得抑郁症和癌症。”慧宽法师说。

一次,慧宽法师开车出去,一个保安吼道:“你这个假和尚,不要乱停车。”慧宽法师没有动气,对他笑了笑。他却说,“你还在笑,还不快走。”慧宽法师也没在意。

有些人常常问他莫名其妙的问题,你也坐高铁?你也坐飞机?“我这个人,问我我会回答,你堵住他的问题,倒不如去疏导。”

《齐鲁周刊》:有些人得病后,皈依宗教。您怎么看佛教与疾病的关系?

慧宽法师:有些人遇到生病就会抱怨,但学了佛教智慧之后,改变了对生病的看法,生病是让人知道最近的生活习惯不好。前几年,日本将癌症改为“生活习惯病”,癌症其实跟某种生活习惯有关,比如胃癌,焦虑、紧张的生活习惯会让胃的收缩不正常,从胃炎、胃溃疡发展到胃癌。

面对疾病,佛教让你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抱怨。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个课题,人在得癌症之前的三到五年的生活习惯,和他得癌症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的压力很大,并没有转向精神疾病,而是从生理上发病。

《齐鲁周刊》:佛教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慧宽法师:大师在演讲里面会讲很多故事,佛教只是人的一种信仰,一种智慧,并不是要人信教之后就不工作,不要家庭,就没有希望了。

比如一间客厅,墙壁是白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组沙发,会觉得很单调,但挂了几幅画,摆了一些如意,就觉得活泼很多。禅修就像这些摆设一样,让你的生活更有智慧,添加一些更有趣的东西,减少一些烦恼。

《齐鲁周刊》:您怎么看“有神论”与佛教的关系?

慧宽法师:佛陀跟孔子类似,只是修行的东西不一样,领悟也不一样,孔子领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陀领悟的是“觉”,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些人把有神论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但佛陀不是神。你信了佛,会得到一些智慧,去用了,会有一些帮助,但至于帮助多少,要看你自己。大师曾说,有佛法就有办法,这句话不好理解,把“佛法”换成“智慧”就好理解了。

信仰高过政治

星云大师曾多次说过,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希望早日看到两岸统一。

2002年,西安法门寺的佛祖舍利,去台湾佛光山供奉了37天。当时还是执政,一个多月时间,有500多万人前去瞻仰。“没有人说佛祖舍利是大陆的,不能供奉,在佛教信仰之下,政治问题淡化了,信仰高过政治。”慧宽法师说。

《齐鲁周刊》:有人说,星云大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教育家,一位果断的、身体力行的宗教改革家,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创意大师”,您怎么看?

慧宽法师:星云大师有1300多个徒弟,每个人的专长不一样,有的人很会写书,有的人会演讲,有的人会唱诵,有的人会园艺。大师从未让我们去比较。

大师一生在意的不是法会等仪式的东西,而是人的心灵的变化,宗教不能停留在“宗”,而要放在“教”,净化人心,让人自我改变,而不是改变别人。大师一生办了很多教育,包括信徒教育、学校教育甚至美术馆。有人问大师为什么办美术馆?大师说很简单,佛教本来就是重视美术,比如敦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