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s a oversight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college officials. It mainly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work-style of college,and then sum up the experience to develop new measures. In our university,under two levels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this method i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work-style of college offices.
关键词: 学院机关作风;问卷调查;分析;监督机制
Key words: the work-style of college;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sis;oversight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62-02
0引言
“十一五”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办学规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都有了新的起色,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试行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了学院办学和管理的自,作为学院管理的中枢部门――学院机关,担负着教学、科研、组织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职能,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学院领导与师生的桥梁作用。学院机关作风如何,不仅集中体现了机关的工作状态、服务效率,而且还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师对学院机关人员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加强和改进学院机关作风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它对于提高机关整体工作水平,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为使学院机关人员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意识、优良的服务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技能。高校人事部门作为人事管理的职能机构,必须对学院机关的作风状态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和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思想,探索改善学院机关作风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一种监督机制,首先,制定科学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记分排名的形式把握各个学院机关作风的现状;最后,总结工作科学制定监督机制。下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1问卷调查
1.1 目的:旨在了解教师对本学院机关人员的上班出勤、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做出统计分析,我们将根据分析结果督促学院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使学院机关人员更好的为广大教师服务。
1.2 组织调查机构:河南理工大学人事处。时间:2008年。问卷对象:我校19个学院的教师。评价对象:填表人所在学院的机关人员,包括学院领导、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办公室、团委及资料室人员等。填表人情况:所在学院、出生年份、学历及职称。
1.3 问卷内容
1.3.1 出勤情况:迟到、早退、办事找不到人的经历及原因和出勤情况的评价等;
1.3.2 服务态度:被呵斥经历、官僚作风、厌烦和急躁情绪、推诿现象、接听电话态度、上班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和服务态度评价等;
1.3.3 服务效率:业务及相关政策熟悉情况、传达学校规定通知或者传达信息的及时情况、工作态度评价和办事效率评价等。
以上调查内容除个别内容为填写外,大部分都是分五个等次画“√”,不清楚(不计数)、很好(3)、良好(2)、一般(1)和不好(0)。
1.3.4 学院机关作风状况调查表
2资料整理
3结果分析
表1分析:
①总体来看,我校教师对学院机关人员的服务态度的平均满意度77.64%,工作效率的平均满意度70.95%。②教师对各院系机关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略高于工作效率的满意度,机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③满意度较高的学院,即“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满意度均在80%以上的院系有:数信学院、能源学院和安全学院。④满意度较低的学院,即“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中有一项的不满意度接近或8%以上的院系有:体育系、理化系、文法学院和电气学院。
表2分析:
主要是根据教师去学院机关具体办事时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而对学院机关人员出勤情况、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所做的一些调查。此外还对有无呵斥经历和办事找不到人时的理解程度做了细致的调查。
①我校学院机关人员整体工作状态平均得分为90.09分。得分较高的院系为体育系、计算机学院、资环学院、材料学院和外语学院;得分较低的学院为文法学院、电气学院、安全学院和经管学院。②有8.66%的教师有被机关人员呵斥的经历,建议学院要组织机关人员学习,提高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呵斥教师的行为。③在590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00名有办事找不到人的经历,占50.85%。其中,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旷工的占4.29%;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到其他办公室聊天或者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的占7.50%;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家务事请假的占5.36%;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工作外出的占82.86%。
从数据来看,多数教师在办事找不到人时仍表示理解。但是认为机关人员工作时间不在工作岗位的比例为17.14%,还是略高于我们所调查的旷工、早退或者迟到的比例,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机关人员存在误解。我们建议机关人员在有事外出时,在门上贴上外出原因和什么时候回来的便条,以便消除这样的误解。
表3分析
我们对教师较关心的几项不良现象进行了调查,如有无官僚作风、办事时有无厌烦急躁情绪等等。结果表明学院机关普遍存在这些严重影响机关工作人员形象的不良现象,而且情况较严重。学校应该及时采取监督和惩处措施,使得学院机关人员尽快改正不良现象,端正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提升其在教师中的整体形象。
4制定监督机制
4.1 调查结果在学校办公自动化和校内公告上公布。
4.2 对教师满意度和工作状态得分排名前五的学院进行表彰并对奖励其机关人员;对排名后五的学院提出批评,规定其机关人员的年终考核不能为优秀。
4.3 请学校领导在大会场合进行强调,进一步加强学院作风建设。
4.4 人事部门定期举办讲座,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树立为教学、为教工服务的意识;定期举办岗位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
4.5 加强考勤纪律,严格请假手续。经常采取电话考勤的方式进行抽查。
参考文献:
[1]孙秀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学院教育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5-27.
[2]胡海魔.关于加强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9):47.
(一)多措并举抓落实,有力提升就业服务新水平
年初,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全面启动了就业惠民计划,截止目前共收集4287名求职者信息,8300多个用工岗位,通过有效对接配对有1707名求职者实现成功就业,统计辖区企业1698家。一是在全区110个社区设立居民求职培训登记点,凡是有求职培训意愿的人员都可以直接到就近社区进行登记。二是开发并使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求职人员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录入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求职人员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为劳企双方搭建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供求双方信息的匹配对接。三是举办招聘会提供对接平台。为给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六在展览馆举办中型招聘会,3月23日在湖北路体育中心举办区大型公益招聘会,在14个街道办事处轮流召开送岗位进社区专场招聘会;在九州大学、电大举办岗位进校园专题招聘会;召开了营销专场、机械专场、酒店专场等招聘会,并安排专门人员跟踪登记企业和求职者信息,进行回访,及时掌握就业求职情况。四是积极进行对接匹配。利用各种资源,与辖区企业联系沟通,建立与企业的长期联系。针对我区重大企业,通过联系获取招工信息,根据招工需求进行匹配,提供就业匹配者信息,积极做好推荐工作,并通过逐一的上门沟通合作,为辖区众企业建立长期有效地就业对接模式。全年新增就业任务为12000人,目前实际完成7080人,完成任务的5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任务为420人,完成601人,完成任务的143%;共开设中式面点、美容美发、月嫂、保健按摩、中式烹调、插花、计算机网页设计及网上开店等专业的培训,培训各类人员共计585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笔,贷款总额为90万元。
(二)应保尽保求质量,强力推动社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明确责任。以文件形式下达了2013年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各责任单位也建立起了责任体系,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同年终考核、奖励挂钩。二是加强调度。每月召开14个街道办事处劳保所长工作会议,调度各项指标进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截止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为20万人,目前完成2096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任务为16570人,目前完成2167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60周岁以上居民养老金发放人数14298人,发放率100%;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任务为3000人,目前完成154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1%;机关事业保险征收养老保险费347.77万元,支付养老金580.64万元(其中财政支付259.4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三)主动作为抓预防,努力巩固和谐劳动新关系
一是预防先行,劳资纠纷逐步下降。及时受理职工群众的投诉。共接待职工群众咨询45起,涉及职工群众58人;接受职工举报投诉31起,涉及劳动者38人;其中,立案处理19起,调处案件12起,追发工资3.53万元。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7份。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禁止使用童工专项行动、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社会保险专项检查等劳动用工执法及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强化机制,劳资纠纷有效化解。目前共立案31起,其中,劳动报酬争议11起,工伤待遇争议12起,经济补偿金争议8起。目前已经审结案件30起,其中裁决7起,调解12起,撤诉11起。案外调解3起,已经全部调解结案。目前案前调解25起正在进行。
(四)以人为本重管理,倾力提高公共服务新成效
一是做好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区2012年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完成考核结果审核备案和汇总上报工作;指导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村官、聘用制招商人员实施考核,根据有关结果提出有关建议并落实续聘等手续。组织和指导各用人单位对试用期满的区2012年度公开招聘的部分教师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并根据考核结果报领导研究同意后履行相应续聘手续;根据区工作安排,面向全区公开选调招商人员,经报名、面试、政审考察等程序,共有4人被选调到经济开发区;加强业务政策学习与信息交流,认真开展调查摸底,为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工作人员首次聘用做好准备。二是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做好全区享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待遇人员基本情况统计;配合市局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统计工作;做好政府部门科员级干部提拔调整工作;做好公务员南北对口培训的报名工作。三是根据区有关安排,开展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借用人员和临时用工情况调查,对房产服务中心和西部办事处人员工资情况以及部分中小学校人员编制情况进行专项调研,提出有关建议。四是认真做好工资晋升、退休和各项福利待遇审批工作。审批192人职务、岗位变动的工资核定,审批59人退休费;审批机关、事业人员遗属生活困难补助金调整152人;审批义务教育学校2012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工作。五是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技术等级考核和工人技师的报名工作。完成2013年度工勤技能等级考核和技师报名工作,共计审核通过40人。发放2012年度初、中、高级工审批表、证书,并兑现工资56人。
(五)立足实际求突破,“一村一品”活动和人才工作彰显新特色
一是完成推荐君东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留学人员肖栋同志申报2013年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二是展开调研活动,征集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发放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霍轶杰和王可东两位专家情况申报;开展引智工作调研、建立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动态)库工作,填报引智项目需求表征集填报引智项目需求表7项;征集13家企业引智对接项目,并组织参加2013美南中国专家协会联合会行活动完成签约任务16项;征集第八届博洽会引智项目需求16项。三是做好人才赴希腊培训工作。根据市局《关于组织“引智能力提升与国际人才管理”赴希腊培训的通知》,经考察推荐市万事达科技有限公司李树良总经理参加出国培训,帮助办理赴希腊培训的各项手续,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四是做好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经对全区各单位上报的引智基地认真筛选、评审验收,最终确定推荐市春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申报省级引智基地,目前基地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带动农户走致富路,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五是积极组织辖区企业申报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帮助集群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四人民医院、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等三家单位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为2011年已建站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搞好博士入站、项目研发等跟踪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六)固本强基抓建设,全力激发干部队伍新活力
一是认真落实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制定了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由局班子成员为带班领导,由各业务科室科长为协办员,实行轮流坐班服务,全程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各项事宜,直到群众满意离开。并将带班领导及协办员的姓名、职务、照片、办公地点、办公电话、手机等信息以公告栏的形式向前来办事的群众公开。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召开了全局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传达了全区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制定了区人保局机关作风建设整改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出勤、请假、卫生、值班、办事、办会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和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同岗替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同时根据全区的机关作风问责办法,制定了相应的问责规定,对于机关作风方面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一律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积极引办楼宇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将引办楼宇企业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来抓,每个分管领导和科室都下达工作任务。目前已引进艾珂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顺尔达商贸有限公司、炫彩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科博商贸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入住区,并协助办理企业入驻手续,企业工商税务等手续办理中。
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努力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各项目标任务都进展顺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一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含初高中毕业生)等的就业需求,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依然很大。二是各项社会保障任务艰巨。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任务以及就业再就业等各项任务十分繁重。三是人保部门工作与老百姓的新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人保部门很多工作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保部门如何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逐步探索。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局将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精心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2013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惠民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积极推进就业惠民工作。一是抓好创业促进就业。加快健全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就业率,以创业的倍增效应促进就业。二是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在就业补贴上,要统筹合理安排补贴资金,做到“应补尽补”。在税费减免上,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切实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强化培训促进就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与就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对增加就业的促进效应。同时,要积极抓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任务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认真落实养老、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各项保障政策,抓好各类社会保障参保缴费工作。一是抓好已参保人员的续保工作。将在校学生、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等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作为重点人群,建立健全长效、动态、科学的管理机制,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二是抓好新增参保人员的扩面。对未参保人员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做到底数清楚、数字准确,确保扩面工作有的放矢,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未参保人员早日参保。三是做好社会保障卡信息采集工作,做好社保卡发卡和应用工作,深入社区、学校等人员集中地,采集社会保障卡人员信息。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人才强区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聚集平台的建设,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我区发展。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职称申报评价标准,拓宽评价范围,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考制度,推动我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在强化毕业生就业公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体系,多渠道服务毕业生就业。五是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高层次专家和紧缺人才,认真研究人才的使用、引进和管理工作,积极促进人才向产业集中转移,服务我区经济发展。
(四)扎实做好和谐劳动关系工作
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金名城,生态城乡,商旅大市”三大战略,着力推进服务创新,在经济危机的严冬中为企业送服务、送温暖,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13年开展了“百名干部下企业,千方百计解难题”活动,征集635个难题,办理办结596个,满意率94.1%。08年又开展“百名干部回企业,真心实意访难题”活动,征集424个难题,421个进行了办理,大多数企业表示满意。主要做法:由全市各涉企部门派出100名干部,分成相关解难题小组,下企业、解难题。将收集到的难题向相关部门和镇(街、区)进行交办。并列出了市领导督办难题和重点交办难题,在《日报》上进行公告,每月一督查,难题解决后进行消号。对难题破解进行“三堂会审”,实行市领导、承办单位、企业主三方参加的办法进行会审解决。通过解难题活动,破解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解决难题大的难题,有力推动了机关作风建设。
2、我们连续两年分别开展了“双月大会战”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活动,及时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有效促进了工业用地批后工程建设。活动中,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两个巡回督查组,分别对各镇(街、区)工程建设状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经贸局每周上报各镇(街、区)的工作进度,为市领导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提供依据。2008年的大会战促进了43家企业开工建设,31家企业办理各类证照,16家在建企业竣工,8家企业投产。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努力,活动中还清理了一批违章用地,规划出一些地块作为安置用地用于项目建设。
3、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市市委、市政府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措施实,开展“解难题、送温暖、渡难关”活动,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发展信心,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暂行调整工业企业建设性事业收费标准,对涉企建设项目的16项事业性收费暂行减半收缴。二是出台了《市金融支持经济保稳促调工作若干意见》,建立了重点骨干企业资金链安全重要信息报送制度,设立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解决重点技改项目和“三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努力维护企业资金链的正常周转,合理解决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三是出台《中小企业应急帮扶预案》,加大调研力度,各政府部门及各镇(街、区)进一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密切关注困难企业的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帮扶预案,共同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四是加快技改项目验收进度,尽快发放技改资助资金,让有限的财政资金为负重运行的企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积极为企业牵红搭桥,帮助企业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星月集团的数字化地毯簇绒机和大功率摩托车、群升集团的高安全性环保节能电梯、尤奈特公司的电动汽车电机,以及太阳能硅片、钛合金、钴合金、镁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产;道明反光公司微棱镜型反光材料研制成功;盈联科技公司年产2000吨氧化钴生产线技改顺利实施,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开展以来,信息产业局领导班子根据市委《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紧扣“践行科学发展观,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主题,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找准问题为重点,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周密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一、通过学习、调研、讨论,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识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市委召开动员大会后,我局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部署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5次,参加中心组和支部组织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各2次。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讨论交流、聆听专家辅导讲座等,班子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紧迫性和自觉性。二是锁定年度工作目标,突出实践特色展开调研工作。局党组根据局年度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等课题,以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重点,决定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定为调研课题的实践载体,先后3次带领机关赴泰兴、靖江、姜堰、高港等地调研;同时广泛征求意见,找准存在问题。先后2次召集四市两区重点软件企业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和建议。向各地、各相关部门发放征求意见函80余份,梳理收集有一定价值的建议意见5条。在此基础上,局领导班子形成了《加大应用改造力度,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具有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三是围绕载体,紧扣主题,着力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局党组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推动思想大解放,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主题,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推进发展为突破口,以寻找差距、激发活力、推动落实为抓手,紧密结合全市信息产业工作实际和党员思想实际,着重就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开展“坚定信心促发展、抢抓机遇保增长,确保我市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局领导班子成员与全体党员干部上下互动,同台交流思想,共同研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通过大讨论,使全体党员干部在事关信息产业发展工作要不要促进科学发展、能不能促进科学发展、怎样促进科学发展以及如何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各项工作。局党组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全年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调研与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推动工作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正确处理、统筹兼顾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坚持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早酝酿、早启动。局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想点子出思路,既抓实际工作,又抓学习实践,既承办调研课题,又撰写学习体会,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党员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确保了中心工作和学习调研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时间、内容、质量、人员的落实。
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三点共识:
一是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以科学发展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
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信息产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以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破除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束缚,在全省和全国的大视野中考量**信息产业发展,以“敢”的精神和“冲”的状态,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争做全市加快发展的领头羊,争当全省信息产业的排头兵。
三是必须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局机关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大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着力增强破解发展难题能力,在服务全市信息产业科学发展中找准定位,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在发展思路上,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推进制造业发展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软件业发展突出加快发展速度、扩张产业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突出应用为主、务求实效。在工作方式上,优化机关内部运行机制,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加强为基层和企业服务,努力用新机制、新办法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近年以来,信息产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一是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稳定发展势 头,20xx年实现现价产值360亿元,完成销售315亿元,实现利润14.9亿元,利税29亿元,20xx-20xx三年内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37%、31%、50%、65%。
二是软件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今年通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可达35家,90个产品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85个产品通过国产软件产品登记,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双软认定”目标,**软件园进入全省首批10家软件和信息产业园行列,17个软件项目获省软件专项资金1800万元资助,上争水平处于苏中地区前列。
三是信息化推进取得新的突破,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全力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广大企业通过在生产、管理、产品三大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技术、产品和管理三大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成应用改造示范企业30家,应用企业400家,其中19个项目列入国家信息倍增计划,6个项目获得国家贴息资助290万元,名列全省前茅;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镇村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在社区信息化方面,海陵区为全国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列为全国城乡统筹信息综合服务试点项目。
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和工作措施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较大的差距:
(1)信息产业层次不高。信息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特征较为明显,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只有1家,缺少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链核型大企业;软件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很大,尚无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产业所占行业的比重极低,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大型系统集成企业,缺少大型综合性、专业性网站,信息服务业总量较小。
(2)信息化推进不够平衡。建设与应用不平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相对滞后;技术推进与安全保障不平衡,我市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亟待加强;各市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差异较大。
(3)工作措施不够到位。一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不善于站在更高角度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握,缺少对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二是服务能力和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主动服务的理念和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工作落实不够细,工作中存在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的现象。抓落实中有时有畏难情绪,下定决心、连续作战、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勇气不足。四是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从客观上讲,信息产业发展变化比较快,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全市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调控手段、引导方式还不多。从主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认识不深,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已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看,对实现信息产业科学发展的方法、途径等研究得不够,传统的思维习惯束缚还没有打破,满足于既有成绩和既有经验,忧患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2)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上不够全面,考虑当前发展较多,而对长远发展研究不够深入,解决现实问题花的力气较多,而对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考虑不够。对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把握得还不够全面,对如何根据**发展实际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制定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得不够深入,缺乏有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工作抓手。
(3)工作作风还有待改进,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中存在布置多、检查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的现象。抓落实中有时有畏难情绪,下定决心、连续作战、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勇气不足。在狠抓机关作风建设上,存在不想不愿动真碰硬思想。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措施
(1)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确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克难奋进,以应用改造工作为抓手,推动两化融合,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联盟建设为抓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以综合信息服务示范镇村、和谐海陵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双软认定”为抓手,提升软件产业水平,服务软件企业发展;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推动机关作风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实现市委提出的“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2)八项重点工作:
1、以产业振兴规划为抓手,保持信息制造业再上新的台阶。
2、以应用改造工作为抓手,加大两化融合推进力度。完成第三轮应用改造示范企业、应用企业的验收工作;部署启动第四轮应用改造工作;总结应用改造成果,汇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典型案例》;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组织应用企业与建设企业间的对接活动;配合医药园区做好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3、以产业联盟建设为抓手,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巩固软件业与数控机床业产业联盟的成果,推进线切割编控系统在全国的推介;继续推进软件业与农机业产业联盟建设,尽快落实无线遥控系统研发合作伙伴,在完成实地测试的基础上组织国家鉴定;推进软件业与蝶阀业产业联盟组建,启动船舶油压组态控制系统研发工作;开展机电企业应用需求调研,积极推进新的产业联盟组建。
4、以村服务点建设为抓手,加大示范镇村推进力度。做好第二轮示范镇村验收;部署启动第三轮示范镇村建设;继续培育农民利用信息致富典型;做好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介工作;积极探索村信息服务点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组织村信息管理员脱产培训,提升示范村应用水平。
5、以和谐海陵平台为抓手,加大试点城市推进力度。全面推进全国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实现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向农村的覆盖;完善一期工程13个管理系统功能;启动二期工程10个管理系统建设;扩展远程求救求助呼叫服务领域;扩大人口基础数据库范围,将管理系统建设扩展到农村;协助海陵区探索和谐海陵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6、以风险自评估为抓手,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组织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工作,完成首批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对市(区)政府网站以及重点政府部门网站进行安全测试,督促相关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训,提高全市政府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7、以“双软认定”为抓手,提升软件产业整体水平。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全年同比增长50%;做好软件产业经济运行分析;组织**软件专版,推介本土软件产品;加大本土软件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通过国家认定软件企业10家、进入国家软件产品目录软件产品20个;推进本地高校设置软考课程,扩大软考生源;做好**考区考务工作。推动**软件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江苏虚拟软件园与**软件园对接落地,做好本土企业应用衔接;举办《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学习培训班。
8、以部省资金上争为抓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积极做好省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国家电子发展资金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的组织、服务工作;做好各类在建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市信发资金在建项目跟踪管理;用好20xx年度信发资金,提高信发资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以推进和落实省局年度目标为抓手,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服务水平。结合“三服务”活动要求,深入开展“沿江企业服务行”活动,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频率要求;开展对讲机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切实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规范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推进基站建设共建共享;加强无线电专项监测和特殊监测工作,做好重要活动和重点时段的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
(3)主要措施:
一是全面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检验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把企业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企业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以服务具体化、便捷化、专业化、责任化和制度化等为抓手,走进基层,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制定符合行业特点、基层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三是建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机制。以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创新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抓好年度任务的分解、落实,建立健全督办催办机制,确保机关政令畅通和高效运转。
三、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局领导班子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要真正成为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更好地承担起推动行业发展的重任。
一是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带头勤奋学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认真学习推动科学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新理论,虚心学习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
二是注重实践、提高能力。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立足实践谋划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市信息产业实际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增强领导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立足实践作决策,更好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切实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实践求创新,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我们的工作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提高。
三是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谋划对策措施,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能体现企业和群众的意愿。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应酬性活动,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把好的思路、好的部署、好的政策真正化为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我县努力争创旅游经济强县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争创省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农村改革深化年”、“执行力提升年”等活动,实施“六项工程”,力求“六个进展”,着力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品牌,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实现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0万人次。
2、接待入境旅游者1.7万人次。
3、旅游总收入25亿元。
4、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900万元。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十百千”工程,在构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发展格局上有新的进展
1、全面启动,落实方案。召开全县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推进大会,落实创强工作方案,明确各乡镇、相关部门职责。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拟定创强宣传计划,利用媒体、网络宣传创强各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在县内电视、报纸设立专栏,予以重点报道。利用户外广告、标语等形式营造创强氛围。
3、加大投入,推进项目。加大政府对旅游业基础性、导向性投入,争取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设旅游市场促销经费。同时按照“一核两翼”的总体布局,排出一批旅游景点景区建设项目、配套接待服务设施项目、乡村旅游点建设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力争在旅游强县验收时有一批项目竣工,有一批项目在建。
4、完善体系,扎实推进。在去年创强工作基础上,积极指导相关镇(乡)、村做好今年省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创建工作。同时对照创强标准和要求,扎实推进创强各项工作。
5、跟踪督查,加强考核。负责协调创强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跟踪督查相关部门和乡镇推进情况,加强对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职责情况的考核,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做好材料的收集和台帐建立,力争年底实现省旅游经济强县目标。
(二)实施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工程,在提升产品品位与体系完善上有新的进展
1、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为契机,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三大旅游项目建设。一是旅游景区建设。继续实施下渚湖开发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投资6000万元完善酒店、水街等设施和下渚湖1、2号岛景观建设,力争全部完成,对外开放。文化园项目预计投入1000万元,编制详规,征租用地,启动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生态旅游区项目,一期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项目投入600万元,争取早日对外开放。投入300万元进一步对新市古镇民居、街道进行修复,挖掘一些景点,力争建成对外开放。二是乡村旅游点建设。力争温泉度假项目09年元月对外开放前提下,继续投入400万元实施二期建设。完善何村新农村主题公园建设,预计投入500万元,启动二期建设。实施阳光生态园二期建设,预计投入4000万元,完成土地征、租用,编制详规,并启动建设。同时做好全县在建、新建乡村旅游点进行规划建设指导。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施金银岛星级酒店建设,09年预计投入4000万元。
2、完善旅游规划。进一步完善西部生态旅游区规划,特别是游线设计规划,形成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县旅游总体规划、乡镇旅游总体规划及旅游专项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
3、提升旅游产品品牌。年在调研的基础上,年引导华泰公司将下渚湖湿地风景区争创为国家4A级景区,并积极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
(三)实施市场宣传营销工程,在打造品牌繁荣市场上有新的进展
完善我县宣传营销形象口号,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品牌。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形式,做到在营销区域范围上,重点放在等长三角地区;在营销的方式上,注重发挥旅游企业自主营销积极性,鼓励企业在重点客源市场建立专门营销机构或旅游联络点;在营销对象上,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细分旅游市场,利用各种节日,实行跟踪联系营销。
1、主攻沪杭市场。进一步加大接轨、融入旅游市场的推介力度,进一步凸现旅游的品牌效应。利用各种宣传形式继续大力推广“市民卡优惠游”活动;利用开展前期对接活动,加大在市场的接轨与宣传营销力度,鼓励旅游企业联合营销,以企业为主、政府支助的形式,设立联合营销中心。在沪杭100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投放旅游宣传资料,发动旅游企业在沪杭两地社区广告宣传栏中刊登广告。意向组织来旅游沪杭游客50万人次。
2、巩固苏南市场。继续在南京电视台制作宣传广告和专题片进行推广。与宁杭生态旅游带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行内互动,在华东旅游报上继续刊登报花广告,参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真正走进苏南市场。
3、开拓浙南市场。针对以温州、台州等地区为代表的浙南旅游市场,联合安吉、南浔等推出旅游精品线路。组织赴浙南等地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市场考察活动,加强与浙南媒体和旅游界合作,拓展浙南客源市场。
4、针对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创新营销方式。一是积极展开网络营销。与省旅游局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开辟“旅游”电子杂志网络链接,逐步加大在网络宣传的力度;二是针对不同群体展开营销。编写《自驾游手册》,在“浙北高速公路行车指南地图”刊登广告,投放到长三角地区有车族手中,加强在周边各高校、企业的宣传力度;组织商务、会务旅游考察;三是利用活动适时进行营销。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邀请外地旅游企业、各方面人士前来,积极组织企业外出参加各级旅交会等活动,和各地区旅行商进行接触,以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不断活跃旅游市场,带动人气;四是组织长三角百家媒体记者看宣传推介活动,邀请100家长三角有关平面媒体来采风,在各大报刊上宣传推介。
5、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营销意识。一是启动山上山下联动旅游项目,凭借莫干山景区,创新旅游企业对外营销方式;二是鼓励企业开展自我推介和联合营销,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企业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在积极参与省休闲学会各项活动的同时,利用这一平台,拟举办县内市场营销工作研讨会,邀请旅游营销专家学者对县内旅游企业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四)实施行业品质提升工程,在优质服务提升软件上有新的进展
1、进一步开展全县星级饭店品质管理活动。建立全县星级饭店信息管理系统,注重饭店建设的引导,掌握饭店建设的信息。抓好星级饭店后续长效管理。充分发挥星级饭店内审员工作职能与作用,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星级饭店增加投入,提高星级饭店的接待能力。定期开展饭店发展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指导饭店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全年提升1家为三星级饭店、培育1家绿色饭店。
2、开展全县旅行社品质管理与规范工作。鼓励和支持全县旅行社联合经营和兼并参股,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为争创高星级旅行社打好基础。认真研究全县导游队伍的问题与现状,切实抓好导游人员培训,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全年培训和增加国导人员数量超100人。
3、做好规范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职能,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活动,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检查,进一步强化旅游合同的有效管理。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制度,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做好全县旅游安全工作。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考核工作。完善各旅游企业安全台帐管理与制度管理,加强旅游企业安全专管员制度落实,加强专管员培训。深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活动以及各种节假日的旅游安全工作的部署、检查。组织和开展消防安全、旅游用车安全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年度安全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五)实施全县农家乐规范提升工程,在增加客源旅游富民上有新的进展
1、建立农家乐规范提升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以“农村改革深化年”为抓手,开展“旅游惠农送服务”活动,加快农家乐高品质发展。继续做好农家乐的规范提升和精品打造工作,开展全县农家乐调查统计,建立农家乐管理档案;开展一次以“优化环境、安全卫生”为重点的农家乐环境整治。
2、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技能等业务培训,尽快适应从农业生产者到旅游工作者的转变。主动调整农家乐旅游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农家乐旅游接待水平和效益。
3、引导区域联动。支持农家乐与周边景区景点及旅行社、饭店对接合作,突破单打独行,提倡携手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的新机制,在团结互利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六)实施局作风建设工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有新的进展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幼儿教育:加快农村规范化、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力争全县农村规范化幼儿园达到70%,农村省一类园达到12所。幼儿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8.5%,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达到100%。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到50所。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使每镇涌现出2至3所特色学校。
3、普通高中教育:加快省示范性高中创建步伐,年内胡各庄高中通过省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长凝高中争创省示范性高中。全县普通高中升学率有新提高,本科二批上线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确保我县高考强县地位。
4、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招生达到1600人、学生就业稳固率达到75%以上、对口升学率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人,使之真正成为我县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
5、成人教育:加强镇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争2至3所镇级成人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性成人学校标准。成人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00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700人。全面完成初中毕业生“三加一”培训工作。
二、保障措施
(一)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推进德育创新,提升育人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滦南县教育局2009—2010年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阵地,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生活化、社会化。突出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设立德育专刊、举办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努力形成制度化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机制,培育高素质的德育管理队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总揽,以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推进德育方法、途径、制度创新,在“精细”上做文章,在“内化”上找动力,在“自觉”上求实效,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培训和辅导,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和组织优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2、强化师德教育,树立良好形象。着眼于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教育局关于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五讲五重”师德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校抓师德、人人重师德”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师德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明确师德“底线”要求,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乱办班、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现象,纯洁教师肌体,维护教育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绩效工资的评价范畴。各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从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入手,建立健全具体化、个性化的师德教育规范,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确保师德建设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二)以“教学质量提高年”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抓课改促教学。将2010年确定为“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向课堂要质量。全县初中要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方针,继续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交流,积累经验,认真总结,提升内涵,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将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各小学要立足于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不断实践“主体性教学”思想,尽快生成各具特色、高效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各普通高中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新理念,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大力推广“分组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提高三年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2、抓教研促发展。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县局教研员要深入基层、扎根课堂,充分发挥传递教改信息、改革教学方法、矫正教学策略的作用,引导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学观摩、授课评课、竞赛比武、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
教师共同成长。发挥县、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指导中小学开展各学科共同参与,学校整体实施的教科研活动。启动教科研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抓典型、树标兵,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提高体育艺术教育水平。以体育艺术课、大课间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篮球赛、美术展、文艺汇演等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全力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科学谋划、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发展学生爱好和特长,并将其纳入学校常规档案体系。年内县局将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列为学校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以“三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突出抓好“三风建设”。切实将“三风建设”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塑造校风,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教风建设要侧重于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加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基本教学环节的检测和管理,积极构建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务实创新;学风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各学校要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勤奋学习、求知进取的良好风气;校风建设要突出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建花园式、园林式、书香式校园创建活动,更要本着“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2、抓实学校常规管理。全面落实“细、严、实、常”基本要求,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各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全部课程;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让校园活起来,使教育质量提上来),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延伸触角,完善制度,建立覆盖学校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发挥管理“名校”作用,通过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途径,共享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整体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督导检查评价机制,落实“局长包片、科室包校”责任制,将随机抽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调动学校实施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各学校按照“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的思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传统优势,将特色创建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有机融合,按照“选准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的阶段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县局将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定期举办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学校创建水平。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聘力度,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聘用一定数量的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本着“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校级和区域壁垒,进一步科学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稳步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度、区域内中青年定期交流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建立教、研、训、赛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认真贯彻《滦南县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实施,采取聘请专家讲座、开展校本教研、举办案例分析等形式,着力加强高中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法指导,提高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互动活动,辐射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围绕“五好”(班子团结协作好、中心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管理好、校务财务公开好、勤政廉政风气好)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制定培训规划,拓宽培训渠道,将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校长队伍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积极探索校长队伍选拔、考核、奖惩的有效机制,健全校长队伍竞聘上岗、交流锻炼、末位淘汰等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格局。
(五)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等值化进程
1、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完成工程总量的90%。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强化项目带动,拓宽筹资渠道,将校舍安全工程、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统筹考虑,计划投资6678.6万元,分期分批实施宋道口初中宿舍楼、长宁镇温庄小学教学楼等49个建设项目,新建校舍68290.66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积极稳妥地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范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
2、扎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坚持以装备促普及,以应用促发展。计划投资100万元,购置教师办公电脑350台,使初中教师人机比达到3:1;投资100万元装备多媒体教室67个,提高学校“班班通”覆盖面;投资20万元,建设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以网站建设为契机,以应用为重点,积极搭建资源建设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师资培训,努力开发实用性资源库,力争完成500g以上的资源建设,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3、强力推进“普三提高”工程。以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为着力点,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类挂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年内力争东黄坨镇中心幼儿园、宋道口镇中心幼儿园、方各庄镇李方各庄独立幼儿园通过省一类园验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幼儿园规范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将幼儿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办园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幼儿,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开发幼儿潜能。积极引导幼儿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地幼儿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
(六)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成人教育
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灵活模式、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确保形成出口旺、入口畅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拓宽“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渠道,强化“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做好职前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稳固率,把毕业生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突出抓好招生工作,加大宣传攻势,制定责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大力扶持成人学校自主发展。各镇成人学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阵地作用,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果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师资培训,力争打造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本土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功能,推动新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瞄准农村特色养殖和高效农业,发挥成人学校阵地作用、职业学校人才优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眼于构建学习型农村,举办农民学历教育中专班,计划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七)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载体,努力提高教育幸福指数
1、着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努力构建防控有力、处置迅速、责任分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突出抓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晨午检、消毒和病因追踪登记等一系列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围绕防火、防食品中毒、防校园踩踏,经常性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民主评议学校工作,促进教育行风不断好转。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基建工程、物资和图书(教辅资料)采购、后勤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教育收费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政务、校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
一、2009年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就业岗位开发。开发就业岗位2174个,占全年计划数1500个的145%。
——技校招生。组织生源763人,完成指标任务数450人的169.6%。
——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劳动力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数据采集、录入已基本完成。乡镇劳动保障所全部按照2113116建设标准,由局里面统一制作,统一安装,目前,整个软硬件建设已结束。
——生育保险。截止9月底,全县共参保人员7996人,保险费收入49.7万元,支出22.7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实施有效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按上级要求全面完成各项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开展基金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检查,积极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充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确保发放。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台帐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项服务工作正朝优质高效方面推进。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窗口建设。定期更新便民网站内容;在办公楼前开设宣传橱窗;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17个便民服务台,建立健全便民措施;开展为期 1个月的优质服务月活动。
二、取得突破性的工作
(一)严格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为严格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总支书记、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机关问责四项制度的工作实施方案》(泸劳社[2009]15号),对整个工作进行了安排。3月10日,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动员会,随后,各科室中心分别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全体干部职工均写出心得体会。重点做好“一柜三屏六牌”建设。“一柜”即服务柜台,在柜台内设立17个便民窗口,在每个窗口的前柜台上摆放内装笔、胶水、涂改液、老花镜等便民工具的便民盒。“三屏”即一块电子显示屏,二块电子触摸屏,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指南、政务信息、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查询、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等内容设置成模块,把业务程序、服务承诺、违法违纪的投诉追究办法等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六牌”即事项标识牌、岗位牌(党员还有座式的党员先锋岗牌)、固定的效能监督牌、党员干部职工形象公开栏、制度牌。还有一块特殊的牌子,就是将工作警示教育标语制成牌子,悬挂于显眼处,从环境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制定了相配套的《机关管理》、《一站式服务大厅工作纪律》、《劳保障内控制度》等30余项管理制度,成立以纪检组长为首的督查小组,严格督查;局党政领导又成立监察组,不定时抽查,查出问题,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而且对督查组人员进行相同的处罚。
通过抓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全局服务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四项制度考试,全体干部职工成绩85分以上,省、州、县机关效能督查组多次督查、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聂明工作调研,对我局的报务质量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扎实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为和谐构建助力
为推进和谐构建进程,今年,举国上下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法规监察与科,由总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领导小组还下设检查指导组、应急劝返组、宣传信息组,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职能组职责。二是加强学习教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条例》、《关于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规定、文件,把大接访活动的直接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将规章制度、文件精神、接访要求作为学习重点。三是实行领导带班制。局长作为主要责任人,全天候带班,其余领导,每人带班一星期,当场解决问题,力求做到当日案件当日清。四是落实包案活动。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案件进行认真梳理,明确解决重点和突破口,明确结案时间,逐一落实包案领导、 包案责任人,签订《**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接访活动案件包案责任书》。五是开展集中下访活动。工作重点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化解上转移,深入全县各用工单位,专门针对农民工权益维护、非法用工等情况进行排查,重点进行超前防范。六是确保信息畅通。每天下午3时前将接访活动开展情况、上访隐患人员动向等,及时上报县大接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搭建服务平台,做实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厅人员统一佩带上岗证,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深入企业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完成劳动力市场各类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积极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全年共计开发就业岗位xx余个,促成近40家用工单位和xx余求职人员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从9月开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专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期间,共计提供就业岗位523个,有658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与多家单位协调,开发公益性岗位158个,用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及“零就业家庭”成员,审批的154个“零就业家庭”已至少安排1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全年动态清零;将城区内闲散居民较为集中的“长安社区”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重点进行就业援助,帮助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到目前为止,该社区实现就业人数占社区总人口的80%以上。
(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保扩面。通过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今年,结合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宣传,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进度;通过与安监、煤炭等职能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对工伤人员,及时上报州局认定、及时结算费用,促使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与医保联手,对要进入医保定点的医院、药店经医保考察后,必须先参加养老、失业保险;针对我县企业用工的特点,遵循低基数、低门槛、边进入、边引导、边规范的原则,以非公企业为重点开展扩面攻坚。
2、养老金发放。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密切配合,不断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管理,年内,共发放养老金1530万元,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在100%。按上级有关政策,即时调整了养老金,规范了津补贴。
3、信息平台建设。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各险种业务经办人员统一进入大厅经办业务,全部实行微机管理,突出服务人性化;建立局域网,利用社会保险经办软件,经办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社会保险稽核。7—8月,社保、医保、监察、基金监督科组成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组,分组对全县参保单位缴费基数申报进行稽核;5月、10月,分别对全县领取养老金人员进行生存认证。
5、企业社会化管理。采取企业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召开离退休人员座谈、学习,组织离退休人员活动。
6、基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保证每笔基金及时入帐,专户存储及时支付。配合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专向审计。
(五)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总结上年工作的基础上,在做好常规宣传同时,进一步采取进村入户宣传,至目前,召开各类会议5次,上街开展咨询宣传活动2次,在**电视台宣传15天,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8月25日,全县各乡(镇)、社区的劳保所人员进行了第一期培训,9月2日,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所)负责人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第二期培训。
三是强化措施,确保效果。采取“乡镇和责任单位为主、相关部门配合、政府督导”等措施,以确保工作能够取得实效,顺利实现预期参保目标。即按辖区和责任单位应参保的城镇居民人员数量,将参保任务下达到各乡(镇)、责任单位,并追加到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政府各部门除了在职权范围内为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提供支持外,还负有做好本单位职工家属政策宣传和参保工作的责任,依靠内部管理之便与乡(镇)、社区形成互动之势,共同开展工作;为了避免出现敷衍塞责现象,要求各部门每周五必须向县城镇居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单位参保情况。向各乡(镇)、责任单位派驻工作督导组,协助搞好工作,跟踪督促指导,落实工作进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在督导中发现存在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等问题的单位,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对主要领导启动行政问责,对主抓领导做出相应处理。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六)坚持依法维权,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和防范工资拖欠预警机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做到劳资双方良性互动;继续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自查和督查,全县各类企业劳动合同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平均达到80%。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执法监察网络;开展劳动用工、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大检查,依法保障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权利,严禁用人单位使用童工,制止企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遏制劳动领域违规现象,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先后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非法使用童工、劳动合同签订、参加社会保险和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和整治。进一步完善企业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改进办案方式,规范仲裁程序,提高仲裁质量,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劳动争议。同时,建立与企业联系制度,及时指导帮助企业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水平明显提升。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目前全县尚有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安排就业,企业隐性下岗失业人员大有存在。今后几年我县企事业改革转制中仍会有大量人员分流,农村将有更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加上下岗职工技能单一、就业观念陈旧,需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压力较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质量普遍不高,培训、输出、服务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农民技能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适应性培训层面,还需要从适应性转到战略性的高度上来,充分作好长期培训规划,“转业”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输出转移没有有效衔接。
(三)劳动保障案件日益增多。在新形势下愈发繁重,投诉和件增多,主动出击的力度不够,工作难以及时开展,加以工作设备落后的情况与当前加强劳动保障的形势相矛盾。
(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大。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意识比较淡薄,社会保险费收缴困难,拖欠保险费现象突出。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资金缺口大,县财政难以承受。
四、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我局将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较大突破。
(一)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从严审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研究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继续争取劳动力市场建设,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帮扶工作,抓好各项基础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抓好再就业等各类培训任务的落实,保证省、州确定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解决“零就业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等实事的具体落实。
(二)促进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重点围绕组织技能输出、培育劳务品牌、建立输出网络平台、发展中介组织、加强与输出地联系、建立输出地劳务管理机构、抓好新生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来开展工作。
(三)下大力抓好社会保险的扩覆征收和关系接续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工伤保险、个体、招商引资企业以及部分私营企业的参保到位工作。将社会保险的扩覆、关系接续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非常措施,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力争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
(四)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各项业务发展。着手研究重点单位的社会保险政策业务培训和重点行业持证上岗的专项监察,组织好劳动保障年检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业务的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充实网络信息内容,为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五)认真抓好维稳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位人,认真答复处理每一件件,做到热情接待,严格政策,答复及时。尽量化解矛盾,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完成年度招生录取和入学考试工作
2002年我校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专业达128个,其中高中起点本科专业6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70个。我处采取了出成教招生专刊、制作招生信息网页、招生广告等有效措施加强招生宣传力度,为考生服务,共有16375人报考我校成教各类专业。通过远程和局域网,完成了学校2002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任务,共录取函授、夜大、脱产学习新生10029人,其中省内新生9614人,上海、海南等17个外省市新生415人。
组织完成了省招办委托的报考我校高职“3+2”及各类专升本专业考生的专业课入学考试工作,为了方便考生考试,除在学校设主考场外,还在外地设置分考场15个。认真完成了近12500人次的考试、阅卷和登分工作。通过精心组织,专业课考试的考风考纪良好。
组织完成了省招办委托的全省2002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术科加试工作,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术科加试是首次承担。共有318名考生参加了烹饪专业加试;有397人参加了旅游管理专业加试。
本年度,我校组织了专业证书教学班入学考试和资格审查,经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批准,面向全省共招收专业证书班学员3296人。
二、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
本年度,学校成教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取得了以下新成绩:
通过毕业生资格审查,有4634(其中本科生1221)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获得毕业;至2002年10月,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为26181人,其中本科生10735人;高中起点专科生14135人;第二学历专科脱产、函授、夜大学生1311人。
组织了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毕业生资格审查,经省教育厅审核验印,共有775名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学员取得大专毕业证书。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在校生6449人。
有2300位专业证书班学员通过结业资格审查,获得《专业证书》。全校专业证书教育共有在校学员8122人。
为65名取得第二专科学历教育证书的学员去省教育厅办理了《双专科毕业证明书》。
组织完成了省教育厅批准的2002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共15个项目的培训任务。共有38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了“四新”培训。
2002年,我校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共有805名学员获得毕业。
三、以迎接迎接省检查为契机,抓质量管理
成教处在工作中始终强调增强质量意识,2002年,为贯彻学校稳定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成教办学思想,在具体管理上加大了力度。提出了10条质量管理意见;落实了成教听课制度;开展了全校成教管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狠抓考风、考纪。在规范办班办学管理方面也采取了新的措施,为此专门下发了文件。
我处以迎接省教育厅、省人事厅专业证书及专业证书后教育的教学情况的专项检查与调研为契机,开展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检查活动。下半年分别对各学院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证书教育以及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教学情况、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查。组织到学院进行成人教育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情况与经验的观摩与交流。通过本年度的教学检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了成教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增强了成教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省专业证书及专业证书后教育的教学情况检查中得到了检查组的好评。
本年度,两次组织成人学历教育学生共10259人次参加了省教育厅“英语”、“计算机应用”课程统考;组织专业证书后大专教育29000人次参加省教育厅“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等39门课程统考。本处贯彻学校要求,将此项工作作为提高成教教学质量,加强学风、考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对考试中的违纪情况及时作出严肃处理,考风、考纪有了明显进步,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四、成教专业建设又有新进展
2002年,在认真建设“现代农业”、“烹饪教育”两个省级成教特色专业和第一批6个校级成教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经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委员会评审,初步确认法学、英语教育、物理学、化学、体育教育、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7个专升本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3个专业为扬州大学第二批校级建设的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
本年度,我处组织申报了学校2003年成教新专业,经校成教教学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批准备案,新增了10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函授:档案学(信息资源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教育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交通管理工程)、园林、金融学、市场营销,夜大:药学;1个高中起点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脱产);6个专科专业:函授:社会工作、证券投资,夜大:日语、药品营销,脱产:生物仪器应用与营销、高级护理。
组织修订了我校2002年新增设的34个成教本、专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五、自学考试工作又取得新成绩
2002年,我校四次承担了省自考办交给的518门次课程14余万份自学考试试卷的阅卷任务(2001年度自学考试阅卷工作被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评为一等奖)。组织了5个专业及高考数学课程的自学助考班;组织编写4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参加省自考办149门课程计674套自考试卷的命题工作;组织9门自考试卷评估;组织9门课程10篇辅导文章的撰写;组织8个自考专业一年两度的实践环节考核;组织“烹饪工艺”独立本科段特色自考专业的申报、学员资格审查、考试报名、办理免考手续等工作。
六、其他管理工作紧紧跟上
2002年,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完成了1991年至2002年期间我校成教毕业生毕业证书信息的电子注册工作。完成了市教育局对我校社会力量办学的年检工作。组织评选了我校2002届成人教育优秀毕业生。对2002年元月省成教课程统考中违纪的22名学生分别给予纪律处分。
本年度,我处积极参加学校百年校庆活动,在校史编纂、图片展览、保卫和接待等方面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本学年,重新设计并制作了校园网成教网页,进一步沟通了我处与各学院的工作联系,扩大了我校与社会的交流。
重视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在受省招办委托组织进行的成人高考专业课考试、成教烹饪、旅游管理专业加试以及省课程统考中,严格制度,加强值班,做好考试、阅卷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试卷的命题、制卷、监印、保管、交接等都有专人负责,落实了责任制,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落实本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专题考核中,得到了考核组的一致好评。重视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重视成教教学、行政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工作,被学校评为年度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一)突出重点,加快创建促均衡
以达标创建为重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检查、指导,组织对创建工作进行“回头看”,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县(市、区)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解决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突破“资金瓶颈”,千方百计保证创建经费基本到位。狠抓薄弱环节,重新排定创建工作尤其是重点工程的时间节点,确保主要建设项目在接受评估时基本完工。要在省优质幼儿园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育重点工程推进、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有新的突破,确保大部分县(市、区)今年能够达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并且通过省级评估。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确保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按照时序及时、足额拨付到位。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好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对流与帮扶工作。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积极推进建立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统筹整合基础教育资源,提高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尽快确定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切实推进联合办学,促进市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以两项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教育。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狠抓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科学有序地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37个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确保农村合格幼儿园园舍及场地改造全面完成和省陪保教设备及时到位,确保按期通过省教育厅验收。认真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与排查鉴定工作,加快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加强校舍维修工作管理,健全校舍维修工作的正常运行机制,确保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
(二)紧扣热点,规范办学抓管理
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增强中小学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音体美等课程设置,切实纠正挤占体育活动时间、擅自增加中、高考科目课时的现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切实解决教材匮乏、师资短缺、课时不足、内容单一,教学达不到课程质量标准等问题。秋季开学,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要建立课程的公示制度,统一全市中小学作息时间,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各地、各学校围绕“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开展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主题的各项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下半年将召开全市德育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测评。
进一步落实五严规定。按照我市提出的“三个确保、三个明显”的目标,坚决贯彻省教育厅“五严”规定,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学校、重点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规范办学水平。下半年将专项督查各地中小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向社会公开情况,按照要求开设课程的情况,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规定执行情况,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落实情况,有无违规分快慢班等情况,对“问题”学校、单位,进行逐一督导回访检查,确保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清理民办学校。按照“理顺关系,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进一步清理规范改制学校的实施方案,从整体布局、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科学规划,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的时间表,做到“一校一案”,确保两年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三年内非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下半年,市教育局将组织对各县(市、区)民办改制初中、小学清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同时,要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办学秩序,未通过年检的学校一律不得招生,已经停止办学的改制学校不得擅自恢复招生,转为民办学校的,必须履行审批登记手续。全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学活动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拓展领域、创新形式,为青少年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外教育,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破解难点,深化改革抓质量
在课程改革上求深化。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继续组织开展新课程专项学习和研讨,力求在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利用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南通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重点抓好省、市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建设,确定一批市级实验学校,大力开发特色课程、专业。进一步加强体育、艺术课程建设,全面启动体育、艺术“2+1”工程,丰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做好首批南通市特色学校的评估工作,力求使评出的学校在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校本建设上体现较强的代表性。
在教学改革上求实效。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的质量观。深入研究“减负增效”对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基于校本的有效教学实践,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围绕教学“六认真”和“四精四必”,制定教师教学工作常规并进行教学视导,总结和推广“有效教学”经验。建立新形势下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以县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全市高中学科基地的各项制度,整合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体系。
在中考改革上求突破。目前,我市2010年中考改革框架性方案已经形成,并进行了多次论证。近期,市教育局还要将该方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各有关学校,进一步征求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意见建议,进行适当调整后,正式出台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凝聚教育改革智慧、符合南通教育实际的中考改革方案,力求使这个方案成为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引领素质教育的有效“指挥棒”,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继续完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制定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方案,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四)构筑高点,优化队伍强素质
继续推进四大强师工程。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骨干、新秀、青蓝”四大工程,进一步向更新、更高层次迈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名师培养计划和方案,有步骤地实施对一梯队预备队的培养。举办第二届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教学风格大型展示活动和第五届“名师之路”大型教科研活动,进一步放大名师培养对象的区域影响。启动名校长培养工程,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依托“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南通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全面开展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
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全面推进南通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研修中心建设,加强培训项目的专项评估。继续大力推进校本培训,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完善校本师资培训规划,按计划分层次开展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全面制定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讲评,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自我加压、自我促进、自主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全市第二批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完善教师考核管理机制。研制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意见,突出师德、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等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管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师表形象工程”,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民主测评活动。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监督检查,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督机制和网络,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有偿家教及其他违规行为。组织师德典型评选活动,召开全市师德建设现场研讨交流会。
(五)放大支点,服务经济促发展
加强科学规划促发展。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和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开展对接,找准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位置和切入点,完善《南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全面公开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广集民智,确定我市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抓紧完成重点工程实施计划的编报工作,完成纲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台,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大会。在对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市新一轮职业教育大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我市新的跨越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加强基础建设促提升。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明确发展定位,提高建设水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以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创建和新一轮示范专业建设为抓手,带动骨干学校、主体职中和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示范引领,提升水平,做好职业学校迎接星级评估工作。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就业的能力,举办全市第三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开展职业教育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成教中心校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创业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促双赢。推进实施《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我市高职、中职、知名企业、相关行业为主体的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完善校企合作组织网络。要结合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拓宽职业院校“菜单服务、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举行校企合作、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主动为企业服务,培养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在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向交流。推进高校“产学研”,充分发挥在通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打造亮点,改善民生重实效
健全为民服务体系。以南通市教育为民服务中心成立为新的起点,更新办事理念,提高政策水平,全面服务教育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职责,及时交办、督办、反馈群众咨询投诉,做到有求必应、有诉必复。依托教育为民服务中心网站,推进网上办事,方便基层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丰富为民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经济发展的空间,努力把教育为民服务中心打造成南通教育的“第一服务窗口”和科学发展的“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加快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创办新的南通市老年大学,更好地满足老年市民的多种教育需求。加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力度,不断拓展学生交流、教师培训、项目引进等内容。新晨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会议。这两个会议合并放在一起召开很有意义,有利于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更好开展工作,也有利于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机构改革时的快速融合。刚才,潘贤局长总结了2011年度全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任务,我完全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1年全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系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切实履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超额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招才引智、社会保障、人事改革、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认为有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是注重服务大局。能够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把部门工作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部署,及时跟进、积极探索,准确把握、找准定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思路清晰、举措得力。
二是注重抢抓机遇。全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工作方针,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人才保证”、“就业服务工程”、“全民社保工程”、“劳资和谐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许多工作具有开创性,走在市乃至全省前列。
三是注重改革创新。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项重要工作的推进,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能够做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除陈旧观念和条框束缚,努力推动我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注重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能够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增强制度间的有机统一和配套衔接,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问题,解决发展中的一些“两难”问题,有力推进了我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把握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优先和改善民生,推动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以及“五个更加注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一)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要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全省领先,转型升级水平也处于地区前列。但就发展阶段看,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不少难题,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着土地、资金、能源、环境容量约束加剧、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缓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相对迟缓等问题,要破解这些矛盾,冲破这些瓶颈,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来看,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强市转变,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大潮中造就了一大批敢于拼搏、敢为人先、敢于开拓的企业家,一大批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这些人力资源是成就富民强市的根本。但是,我市人才工作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创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创业创新载体偏少,科技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各城市都将人才资源开发确立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将人才开发工作列为首要工程,不断加大人才资源的集聚和开发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作为政府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综合部门,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使命,紧紧抓住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不遗余力地抓好人才资源开发,以人才优势构筑新一轮发展优势,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要为和谐发展承担更多职责。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我市“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就是要富民,要使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主体。“十一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健全,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是远没有达到发达地区45%的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持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前提。优化社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要解决两个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就业问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是说一要改善人们在市场中的机遇和地位,促使谋生机会人人平等,二要确保人们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保障。这是我们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市千方百计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根本的社会保障来抓,就是因为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和全市用人单位,解决不好,会激化社会矛盾和阻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全市社会养老保障率达到96.2%。但是,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还要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和社保服务能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为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谐发展承担作为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要为改革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是改革的再出发,历史的新起点。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最大的障碍还是体制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市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2.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这是我市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仅强调把“蛋糕”做大,已经无法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我们现在不但要考虑怎么把“蛋糕”继续做大,还要考虑怎样把“蛋糕”分好,既要讲效益,同时也要讲公平。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更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保障、改善民生和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当前,城乡结构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加大;人口结构中,老龄化进程加快,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结构中,“体面劳动”要求“尊严生活”预期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压力加大;收入结构中,政府和企业比重过大,劳动者首次收入分配比重合理增加的压力加大。这些难点需要我们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通过突破各种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智慧冲破常规思维模式,加快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的改革发展,这是我们“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我们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监察等机制,深入调研历史遗留问题,尽可能多地还清历史欠账,推动经济社会轻装上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努力开创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将合并整合,新组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会是一个职能繁多、任务繁重的部门。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活动、“十大工程”,以人才优先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开创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的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强化人才优先,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全民社保,有效调节利益。一是强化人才优先。就是把人才真正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和第一推动力来抓,通过实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就是要抓发展保就业,抓创业带就业,抓培训促就业,抓城市带农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继续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重点做好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和高校毕业生和城乡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三是实现全民社保。就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全民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四是有效调节利益。就是要充分履行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调节社会利益的综合职能,坚持积极、慎重、稳妥的原则,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究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全面保障、有效协调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是“十二五”的起始年,能否开好局至关重要。新的一年,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人才。“强人才”就是要坚持人才优先的理念,统筹抓好各项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招才引智和人才培育两块内容。招才引智方面,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实施“走在前列·高端引领”人才工程,突出光机电、生物医药、临港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市场紧缺急需人才,采取招商引资式蹲点招才、项目合作“挖”人招才、大力引进创新载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千万百计引进一批适应我市产业特点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这里提一下,招才引智是有任务指标的,人事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一定要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确保年内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3名以上入选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个以上入选市重点创新团队。人才培育方面,要结合省“151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我市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能引领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要继续深化校企人才科技合作和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平台的人才产出率和吸附力,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二)稳就业。“稳就业”就是要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各级各部门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提升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成果,全面实施“五大创业行动计划”,贯彻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大力破解企业“用工荒”,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扶制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两分两换”人员以及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困难群体的就业稳定性。同时,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推动就业服务管理向村(社区)延伸,进一步发挥基层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前台作用。
(三)扩保障。“扩保障”就是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和政策完善。扩面方面,要以《社会保险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不断加大“五费合征”力度,重点做好本地户籍职工、三产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参保工作,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大力推行社保市民卡,加快构建上下联网、多险合一、动态管理的社保信息网络,真正实现本地户籍职工“应保尽保”。政策方面,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上级新的精神,结合我市社保业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和业务操作办法,注重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好相关特殊人群如三产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的参保渠道、待遇标准、增长机制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参保需求,保障群众依法参保。同时,要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健全基金管理监督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改人事。“改人事”就是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做好人事工作。重点抓好三项内容:一是公务员招录管理。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精心组织实施招考录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加大公务员考核力度,完善公务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事业单位改革。精心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扎实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干部安置工作和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工作。三是机构编制管理。要把好机构编制关口,严格控制机构增长,严格杜绝编外进人。按照省、市机构改革有关要求稳慎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五)促和谐。“促和谐”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执法维权与维护发展的关系。主要是抓好“三个机制”:一是深化用工管理机制。以《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等为重点,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切实抓好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监管、欠薪保证金和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的有效落实。具体要以中小企业、三产服务业等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行业和区域范围,加大服装箱包、租赁企业工资支付监管和建筑施工企业、租赁企业欠薪保证金收缴力度。二是健全“双网”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掌握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情况,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联动的劳动保障监察监督网络。坚决纠正预发生活费等拖欠克扣工资行为,严厉打击欠薪逃逸业主;及时排摸分析劳资纠纷隐患企业,做到重点隐患企业一厂一预案。三是完善争议调解机制。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深入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三化”建设,完善集体争议快速处理、调解联动和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力争将劳资矛盾调处在基层。同时,要高度重视各类问题,妥善做好企业干部和政调企人员解困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强领导,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履行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人才人事和劳动保障工作已经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一)强领导明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主动联系,对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对引才、就业、社保、维权等重大工作落实和主要指标的考评,层层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今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深圳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11.5平方公里。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1.74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39.28亿元)、工业增加值326.7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51.65亿元、出口创汇74.5亿美元、累计实现税收330亿元,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做法是:
一是整合规范,依法管理。1996年5月,深圳市政府针对工业园区无序发展、互不相属、各自为政等问题,报国家科技部批准,以科技工业园为基础,整合中国科技开发院、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深圳市高新技术工业村、深圳国家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性试验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园,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盲目走向理性和规范。1998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规定》。随后又陆续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五计划”》、《高新技术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有力地保障和促进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凝聚发展合力。为寻求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圳市从20多个有关委办局抽调了43位专家组成规划班子,对园区的定位、体制、政策、方向、产业、土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谋划,开创出一种开放式管理、三级管理的新模式,即深圳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不中断政府各部门的审批链条和程序,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不把高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单列;实行三级管理,决策层(高新区领导小组)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方针、政策,管理层(高新办)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服务层(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科研教育提供服务。这种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建设发展高新区的合力。
三是建设服务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技创新源不足的“短板”,深圳高新区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由48所海内外知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万余人,创办企业304家,成果产业化项目236个,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区现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6个、技术中心24个、重点实验室3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个。由政府兴办的深圳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国家电子工试中心、生物孵化器;由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虚拟大学园创办的院校孵化器;由政府、留学生协会共同兴办的留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全国独有的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目前在孵企业达600余家,由政府、海内外、民间资本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正在为孵化企业提供强大的风险投资支持。完善的创新平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出自企业。至2006年年底,区内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12804项,其中发明专利934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超过50%,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额的10%。完善的创新平台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新区已形成了通讯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十亿甚至百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四是三态合一,营造和谐的综合发展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高新区很快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营造最优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上来。除了注重营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外,始终将创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高度和谐统一的环境作为努力的目标。在建设用地奇缺的情况下,仍把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内,用作自然生态用地,保持了生态环境良好。同时,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际互动、思想互动与商务互动的交流平台,创建的创新总裁俱乐部已发展会员90余家,每年举办各类沙龙、座谈会、论坛多达18次。
二、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花都区位于广州北部,是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原名花县,1993年撤县改为花都市,2000年撤市设区。花都区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珠宝四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60.3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25.85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170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机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2003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花都区及时把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确立了“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汽车第一”的“四个第一”发展战略,制定了汽车城总体规划,成立了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的汽车城管委会,全面负责汽车城的开发和管理,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四统一”,有力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花都汽车城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预计年产值1000亿元,已完成首期15平方公里的开发,共引进项目123个,投资总额15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优尼冲压、万宝井、日立优喜雅等9家,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目前,拥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3家,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100多家。2006年,花都区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大关,达到20.17万辆;汽车工业产值345.13亿元,占比41.79%;零部件产值55.55亿元,同比增长71.15%。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产销达20万辆,产值345亿元,利税136亿元,东风日产27万辆扩能工程、投资30亿元产能36万台的发动机项目、投资3.3亿元的研发中心(日产海外第三个汽车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花都已形成了整车生产、发动机生产、底盘冲压、零部件生产、汽车研发、汽车人才聚集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被业界称为“汽车产业链最完整、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国家火炬计划广州花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是抓服务,积极打造空港产业集群。花都积极依托和服务白云国际机场,着力发展空港经济。已引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深圳航空、海南航空广州基地、广州亿太网络通讯工程公司、华钜君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和新加坡新科宇飞机维修项目也即将落户。通过强化服务,空港经济正蓄势待发,将成为花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抓引导,集群发展皮革皮具产业。皮革皮具产业是花都特有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花都因势利导,改坊设厂、引厂入园、集行成市,实现了产业和市场由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跳”。2000年建成了占地780亩的狮岭皮革皮具城。通过“聚凤成群”、招商引资,完成了简单生产到贴牌生产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狮岭拥有皮具生产和经销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值100亿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皮具生产销售中心和皮具原材料集散地。
四是抓培植,促进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珠宝产业是花都着力培植的新兴支柱产业。自2002年首家黄金企业落户以来,花都区及时捕捉商机,建立了占地5000亩的珠宝城,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产业开发。目前,珠宝城已吸引香港、台湾、土耳其、波兰、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珠宝生产加工企业86家,知名品牌企业有石头记、阿塔赛、欧陆之星等,珠宝首饰产品产值和出口值年均增长50%以上,预计企业全部投产后,能吸纳3万人就业,年产值达40亿元。珠宝城已成为我国金银珠宝行业最集中、配套服务最完善,集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授予为“中华珠宝之都”,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定为“中国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
三、启示和思考
深圳、花都与十堰在国家政策扶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等方面不可比拟,他们走过的道路以及许多做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生搬硬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花都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以及积累起来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深思、学习和借鉴。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圳和花都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靠的就是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靠的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靠的是大胆创新、永不言败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考察中,我们触动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他们上上下下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在抢抓机遇上、落实在思路创新上,处处抢抓发展机遇,事事搏得发展先机,实现了更高起点上的加快发展、更高水平上的统筹发展。对照深圳、花都,审视十堰,不难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少是叶公好龙,只停留在嘴上,落实不够;定性要求多,定量考核少。是否真正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只须看看发展速度,看看发展后劲,看看发展氛围,看看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看看百姓的满意程度,很快就能检验和鉴别真假。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以事实来检验和鉴别真假。
(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无论在深圳还是广州花都,自主创新环境令人折服,自主创新精神令人钦佩,自主创新企业比比皆是,自主创新产品随处可见。特别是深圳,创新是全方位的。深圳有几句典型口号可以印证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梦想有多大,就能做多大;以特别之为,争特区之位。创新已演变为深圳人的自觉行动,内化为深圳的城市精神,转化为深圳最大的优势。十堰在这方面还十分薄弱,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精神不足,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慢、质量不高,区域创新能力差。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包括政策、投融资、科技中介服务、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文化等在内的整套支持服务体系,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和市民大胆创新、积极创业。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尽快建立以财政拨款为引导、以风险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供血功能。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化孵化器,尝试发展虚拟孵化器,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
(三)经济发展要坚持双源并进。深圳、花都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在重视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源性经济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公共资源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挖掘内源性经济发展潜力,形成了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目前,不管是内源性经济还是外源性经济,十堰都存在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要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坚持双源并进。一是要坚持大开放工作思路不动摇,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源性经济。特别是要注重从产业聚集配套、资源配置、服务体系、行政效能等方面,打造综合竞争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要切实做好这次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办工作,促使资金尽快到位,巩固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要建立十堰籍乡友的人脉资源资料数据库,促使小分队招商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平等进入和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壮大内源性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