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建筑市场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BIM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还处于推广应用阶段,BIM智慧建造技术人才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市场需求,现阶段需要大量的掌握BIM智慧建造技术的专业人才,来弥补智慧建造人才的空缺,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大本营,应当承担起培养BIM智慧建造人才的重任,培养能够将BIM智慧建造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建筑人才,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进行完善和改造[1-3]。
1BIM智慧建造的概念
智慧建造是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宝明博士提出来的新兴建造理念,也是建筑市场化信息化技术化的必然产物,杨宝明的智慧建造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从社会宏观层面而言的,是指在整个建筑产业里,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第二个层面的主要含义是充分利用技术化信息化的在建筑行业中的优势,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BIM智慧建造技术有机的融合起来,为BIM智慧建造技术的学习、推广、应用、普及提供数字化功能化基础,推进建筑业向“智慧建造”迈进的步伐。
2BIM智慧建造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BIM推进应用过程中,在应用层面已开始从单体建筑到园区城区,到智慧城市,正实现从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期的BIM应用贯通。在BIM智慧建造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现信息技术与先进绿色工程建造技术的深度有机融合,是建筑工程向智慧化、精益化、绿色化、装配化方向发展必然趋势,在工程设计及仿真、工厂化加工等典型应用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建造和智慧建造,使项目部式管理模式向企业总部集约化管理模式转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也将发生变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建造必将带来整个建筑业商业模式与产业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问题,大力推进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而作为建筑人,应带着更加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去迎接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时代的到来。
3BIM智慧建造入课的必要性
BIM智慧建造技术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当迎合建筑市场发展大背景,根据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技术需用,不断完善改进人才培养标准,及时调整修改专业课程体系。BIM智慧建造技术正只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者掌握了BIM智慧建造技术才能生存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只有掌握了该项技术,才能够在实习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将BIM智慧建造技术及时适时应时的融入到相关课程之中,为学生提前掌握该项技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于BIM智慧建造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BIM智慧建造技术,实现单项岗位能力训练—综合岗位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三阶段岗位能力的衔接,确定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建造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加适应行业新标准新要求的发展,BIM虚拟仿真、BIM5D、Revit、VR技术必将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提升,必将为更好地培养智慧建造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企业行业,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
4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须打通信息孤岛
为了紧跟国家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和各地政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需要,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智慧产业链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筹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共同拓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投资市场。其中包括深圳企业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投资规模正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慧城市”并非一场豪赌
若时间倒退几年,大部分企业恐怕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一场豪赌,虽然谁都知道赢面较大,但都迟迟不肯下赌注。说其赢面较大,是因为我国必然要应对和解决城镇化引发的连锁反应,而不肯下注的原因则在于,一切终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首先,有必要为“智慧城市”做出一个定义。不得不承认,它经常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那么该如何对它界定?
2008年,首先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公司,对此给出的定义颇受各方认同:绿色便捷的智慧城市设计、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和安全的智慧城市医疗网络、建筑物的架构和建造原则,以及利用雨水替代处理水的方法、提高智慧城市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化创新城市引发战略投资,吸引业界高科技领域的尖端企业入驻。可以说,以上这些方面,涵盖了智慧城市的核心。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热潮,已有25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截止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193个试点城市,预计2015年底将有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对于地方政府已经耳熟能详,而对于很多老百姓可能还有些陌生。城镇化进程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集聚、资源不均衡、公共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城市的承载和管理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智慧城市是突破当前城市发展瓶颈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管理智能、公共服务普惠、政府效能提升,最终目的是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比如:电子病历的普及,将使得市民免去了纸质病历丢失和携带的麻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互动教室等都使得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智能交通服务使得市民出行更为便捷等等。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带来共赢
资本市场总是易变的,但同时也是最敏感的。当智慧城市在我国兴起之际,资本市场便给予最迅速的响应。
据了解,继此前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2013年4月又有两家商业银行表示将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相关投资已有望超过4400亿元。根据目前的投资水平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仅智慧城市这一主题投资将高达2008年金融海啸时国家投资额的一半。毫无疑问,这将是2013年市场中最大的主题投资机会。
从一个概念,到拉动国家经济的强大动力,智慧城市已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期待,也成为许多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噱头。
IBM的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其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等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再联系到上述IBM公司对智能城市定义的五大方面,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有着多种要素的侧重,有些着力于技术应用,有些关键于网络建设,有些专注于产品研发,有些则专注于精密的生产制造。如此多的业务单元,全球范围内尚没有一家公司全部涉猎,大部分公司只精通某项或者某几项业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市场竞争将是多元碰撞、实时更新,带来共赢的。
虽然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已陆续展开,但对如何建设,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比如,建筑物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3,预计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大幅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物的供暖效率仅为工业化国家的1/3,然,究竟以何手段实现建筑物节能呢?再比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预计201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2015年将突破3000万辆大关。然而,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上升,阻碍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的进程。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的政策,但由于缺乏便捷的充电系统,消费者的认可度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电动汽车价格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短、缺乏新技术的普及,都阻碍了消费者选用它们的需求。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问题,正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核心要点。
因此,在实施可靠的智能城市计划的过程中,更需要发挥所有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发挥牵头作用;投资者、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和自动化技术提供商,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商或企业,要主动贡献自身的行业经验和先进技术知识;终端用户,也应该得到知识普及,以便更好地了解建设智能城市的益处。
这是一个令各方均期待与兴奋的新领域,夹杂了对当前环境的不满,更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在探路时,既需要不断向前的执着,又需要破釜沉舟时的决心,在此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东西。
“智慧狮城”的智慧之钥
素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在城市美丽的容颜下,蕴有一颗智慧的大脑。高速且低价的宽带接入、便捷的在线公共服务、井井有条的城市管理……新加坡信息化进程始终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
在部署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新加坡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资讯通信技术如何作为跨领域的通用基础设施,第二是各个行业领域融合互动的需求,第三如何运用数据分析,更好的理解我们所在的城市。
自20世纪80年展至今,新加坡已经了六个资讯通信发展规划,如今的“智慧国2015规划”,是于2006年6月份的智慧城市发展蓝图。超高速、智能化可信赖的信息基础通讯设施,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通讯产业,培养资讯通讯人才资源,以及促进其他相关领域,通过这四方面的战略部署,新加坡将被建设成为全球化智慧都市。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新一代超高速1G宽带网在全国的覆盖,让你在新加坡,无论不管是在车站和其他的固定建筑,还是在等绿灯的间隙,都能便捷高速的使用网络。作为有线网络补充,新加坡每平方公里建有十个公共网络热点,访问速度高达2兆,免费使用期延长到2017年的3月,在此基础上,政府计划进一步升级带宽,提升用户的体验。
除了硬件设备,政府也积极重视有利于行业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如定期的审阅频谱、技术创新和标准三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作出及时调整。按照新的规定,新住宅应预先接入光纤终端,开发商和业主,为部署基础设施预留空间,提高现有和新开发移动项目覆盖率,将汇集终端用户,提升其移动设备和宽带使用的理念。目前新加坡两大运营商在全国4G覆盖率已经达到95%。
反观国内,近年来,PPP模式也开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行其道。这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通过PPP模式,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既可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能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运营效率。当前,财政部已经公布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1800亿。各地方政府也纷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PPP项目建设的热潮中来,其中不乏标杆性质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银川在全国率先采用PPP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银川,是首批将PPP模式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的城市之一,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
据了解,银川从顶层设计入手、伞局规划,分三期建设大数据中心、4G城市网、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人系统13个了模块。通过创新的“一云一网一图”架构,最大限度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提高政府行政化创新、城市立体化管理、民生精细化服务、产业融合化发展水平,在大数据共享深度、行业应用范围、建设速度和效率等方面创下多项行业第一,成为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军者。同时,银川在国内首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的创新PPP商业模式,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投融资体系,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既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一步到位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政府在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成为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
目前,银川“智慧城市”建设正稳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已经上线试运行,智慧政务“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开发进展顺利,大数据中心主体封顶,13个子系统具备场外施工条件。下一步,银川将打造一个上市平台,实现智慧银川产业的整体上市,衍生出新的产业链。一是加快13个子系统的同步施工。中兴智慧产业公司与智慧产业研究院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同配合,倒排时间表,加快施工进度,确保了按进度完成项日建设并投入运营。二是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要上线运行。日前空中航拍、街景采集、软件部署等相关工作已经完成,并已建成投用高德地图,实现城市空间地理三维图形化直观展示和智慧银川的全景展现,为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仿真决策。
2014年,在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及lDG国际数据集团联合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银川一举获得了“2014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与“商业模式创新奖”两项大奖,提供了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参考样板。
上海加紧探索PPP模式建设步伐
在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产业应用不明晰、巨额投入难持续等矛盾始终困扰着政府和企业。记者调研发现,上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推动智慧城市从“云端”落地,有效助推“创客”“互联网+”等创新转型。
正在建设的上海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是首个使用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的肿瘤医疗机构,也是上海市政府投资公共建筑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试点项目。借助云平台和大数据,这一项目有望节约成本5%-10%,真正实现智慧城市从“云端”到应用。
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正在与业主、分包商、施工方等“云端”协同作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李嘉军说: “中国建筑工程的特点是规模大、造型复杂、工期短且修改频繁,由于实施主体不一致,工程需要反复修改返工,导致巨大的浪费。而运用BIM技术,设计方案全部数据化、可视化、透明化,所有的工程参与方都在同一个信息平台工作,建筑、管线、机电等不同的模型可以反复碰撞检查,形成最终统一的数字模型。根据国外经验,工程综合成本最高可以降低约20%。”
而支撑这一高效l办同体系的,是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设计云”平台。上海现代设计总工程师王国俭告诉记者,实现BIM设计除了需要大量昂贵的设计软件,对电脑硬件和带宽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企业自己投资至少需要几千万元。而通过租用斐讯通信的“设计云”平台,工程师使用普通的笔记本电脑、PAD和手机就能在云端高速处理设计模型,响应速度甚至比本地调阅还快,不同的项目参与方之间可以随时沟通,而任何方案的修改都会由系统自动发送邮件给相关参与方。施工方在工地现场发现问题,工人用手机拍照就可即时上传给设计方作出修改。
记者采访发现,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搭建的智慧城市平台,让“创客”“众筹”等创业创新有了低门槛的舞台。创业者无须购买昂贵的设计软件和设备,只需要在斐讯云平台按需、分时租用,就可以低成本启动创业项日。未来随着电子签名、认证体系的发展完善,更多中小设计者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传上云端,远程、众筹完成项目,不仅有助于实现大量就业,也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国平说:“通过PPP模式的运用和创新,搭建一个具有生态功能圈性质的智慧城市业务平台,有助推进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运营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创新。”
目前,斐讯通信已经与8个城市签订了200亿元的智慧城市框架合同。“一方面着眼于顶层设计,做城市运营平台和数据平台搭建,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管线等;另一方面整合各行业垂直应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斐讯通信首席执行官郑敏说,“我们普遍采用PPP模式,政府用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资金投资,可以用l块钱撬动100块钱,大大降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本和政府债务负担。”
PPP在政企磨合中开拓前行
作为刚引入我国智慧城建的新模式,PPP当前正处于政府和企业的磨合阶段,在探索出一些成功案例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阵痛和个别“败笔”引发业界关注和思考。
“由于大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无沦精力、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非常大,加上建设周期长,收益慢,对未来的风险把控有限,使得中小企业无力参与、望而却步。”正坤智城(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表示。
“我对PPP感受还不深。”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总经理李磊对记者坦言:“觉得这个过程中,双方的责任界定是不明确的,模式也没有标准化,所以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
PPP是否需要统一的标准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煜认为是不需要的。他说:“不同的合作主体所选择的模式是不同的,一味地强调统一标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干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抑制个性化,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但在PPP项目中仍然需要一些原则性的指导,如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划分与平衡等等。”
宋煜同时指出,“PPP在很多政府眼中仅仅是权宜之计,所以在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上往往前后两种态度”,“参与企业也存在夸大其词、盲目推进等问题。在前期洽谈阶段,由于企业对城市需求了解有限,提出的方案往往内容过于宏观,目标过于理想,细节考虑不周,风险把控能力不足,这就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埋下了隐患。在建设运营阶段,企业由于不了解政府决策与协调的难度,对政府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期望过高,双方在认识、沟通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这也使得PPP的成功遥不可及。”
“客观上智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也是导致政企在PPP磨合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双方对智慧城市达到的目标并没有清晰认识,如何平衡公共性和商业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缺失和不足,需尽快跟进。”宋煜最后表示。
记者手记
让PPP模式护航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让生活更幸福。如今,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视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纪元和风向标。此外,三大网络运营商也已经与300多个地方政府达成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上市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这一建设浪潮之中。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和庞大的资金投入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究智慧城市所蕴藏的“魔力”。
提高城镇化质量 治疗“城市病”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加上我国特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大量人口聚集在黑河一一腾冲线以东。这就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创新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塑造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匮乏越来越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民将要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给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过去的发展方式,那么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灾难,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是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治疗“城市病”的必然选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赛迪集团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应该具备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五个方面。
聚集新兴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
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他分析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长期来看,许多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安防、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应用等。以软件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所以集成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高端服务器、存储、终端生产商、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安全和管理类企业都可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由于智慧城市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技术及装备来实现的,其整体建设将是多种最新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能促进产业链升级,为一大批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提供“用武之地”。
目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并希望通过创建智慧城市,带动物联网、软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安信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市场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论为引领,不仅注重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更加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在新型城镇化下,房地产将从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持国民经济、宏观经济稳定贡献作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就应该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不断寻求就业机会和人居质量并存的开发模式,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推动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
1.1 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城镇化已成为未来中国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房地产企业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估计将有3亿农业人口向城市中的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城市中住房需求的增长,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都将极大地促进房地产企业实现其向城市服务商转变发展的进程,与之相关的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产业也将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由“黄金时代”转到“白银时代”,其行业内部发生着深刻变革,逼着房地产企业进行自我调整,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以前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优势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向产业地产、绿色地产等方向发展。
1.2 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光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的低碳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在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认证标准进行完善,不断加快绿色建筑建设,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将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而房地产企业作为高耗能的产业,是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应用还不足,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赢得发展的出路就需要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不断加强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开发;
二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推翻了过去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服务功能放在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服务,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也必须转变过去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从“人本”的角度去规划各类地产,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产品服务,从而不断满足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推动自身企业持续发展。
2 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措施
2.1 低碳地产模式
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耗能太高,这不符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低碳环保的要求,因而房地产企业要在新时期赢得新的发展就需要转变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地产发展模式转变,从建筑材料、施工建设、后期运营、设备制造等多个方面上入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房地产发展走低碳环保路线的要求。
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房地产企业在同类产品服务中只能通过降价来赢得市场份额,而低碳型发展模式则能够有效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强房地产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为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因而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自身情况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
一方面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在低碳住宅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强对风能、地热、太阳能等自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从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入手加强建筑结构本身的低碳性能、建立恒温、恒湿、恒氧等绿色建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低碳住宅的宣传引导,让消费者能够提高对低碳住宅的接受能力,拉动消费者选择低碳住宅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低碳地产的发展,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
2.2 产业地产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既强调居住质量又强调就业机会的要求下,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产业支撑的依赖,将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向产业型方向发展,形成以产业为中心的包括生产、生活、工作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发展空间,将产业园区作为主要的开发载体,结合住宅和商业两种功能,通过引入高端产业来支撑整个住宅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盘活地方上的经济,满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求,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中居住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缩短城市居民上班的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凝聚产业的同时也是在凝聚城市人口,有利于解决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而郊区人口稀少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做好市场定位工作,加强产业型发展项目的筹划工作。二是高端产业的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启动,因而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整合项目资源,有效吸引高端产业入住到园区当中是产业型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是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高端产业的引入对于房地产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因而企业应该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让政府能够利用其政治资源优势来不断完善园区当中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产业型模式的发展。
2.3 城市配套服务商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加强自身服务产品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住宅物业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根据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来提供不同的配套服务,包括商业、养老、旅游、文化、物流等等各个方面,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住宅开发模式附加值低的问题,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盈利空间,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这种配套服务还能够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消费者在配套服务当中能够有效享受到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对这类小区的选择热情也会大大提升,拓展住宅小区中的消费市场,不断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在这一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应该将建设重点放在给客户的公共服务上,按照服务半径来对配套设施进行布局,并且企业要向这一模式发展需要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将相关配套的机构和商户引入其中,包括超级市场、菜市场、食堂、便利商店等等这些便民设施,这都需要企业提前进行规划和整合。
2.4 智慧地产模式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房地产企业建设智慧型地产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通过智能技术的引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智慧型房地产在现代房产发展中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全覆盖,二是全方位,三是全环节,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住房照顾,兼顾多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
在房产建设的投资、房产分配和房产管理方面都实现智慧化,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公正公平,让住户能够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为住户住房使用和监管提供坚实后盾。房地产企业在发展此类房产发展模式时应该将整合和协调关系作为发展的第一步,智慧型房产模式的实现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依靠企业、政府和人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2.5 房地产企业金融化
房地产行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资金链安全性对于房地产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化房地产发展模式也随之出现,这种发展模式是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作为主要关注对象,不断拓宽和创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比如金融板块、小股操盘模式、入股银行、信托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加入,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对于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也随之降低,有利于房地产企业今后的稳定发展。
对于以金融为核心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来说,房地产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私募股权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创设私募基金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建立风险控制组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进行控制,尽早排除金融风险因素,并提前选择好合适的推出途径,将私募股权转让出去,以便能够有效实现利润分配,保证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
智能型建筑的标志就是将人类智能融入其设计中,并在整体运作中体现出来。一幢智能型大厦并不是需要有一个整合电讯系统使它变得聪明,也不是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概念和设备为各户提供服务,而是当人们在有这些方面的要求时,它具有提供并满足用户所需的能力。智能型建筑能够为大楼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客户实现他们在投资成本、舒适度、便利设施、安全性、长时期的适应性和市场化等方面的目标,提供一个节省能源、成本有效的环境空间,通过其四个基本元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将建筑功能全部发挥出来,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见下图:
一、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包括结构组成,各类建筑特征和内部装饰及陈设等。智能型建筑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有效地使用能源,充分发挥结构空间的功效,在结构环境、建筑和空间设计上反映出它的智能性,从座落位置、楼板高度、管道空间、建材选择、空间机能和人与机器分区方面认同业主、发展商、租客及用户的需求,并将科技功能、组织管理溶合在结构体系中。诸如建筑外壳具有气候调节的功能等。
二、建筑系统
建筑系统通常是为建筑空间的居住者及设备提供一个周全完善的环境。系统主要有:暖气、通风和空调、照明、升降机、安全和电力能源等,这些都会经过建筑的智能型设计,使业主和客户保持最有效的运作成本,例如:空调系统能处理由电器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并可将这些热量转化为再生能源等。
三、建筑服务
客户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结合现代科技管理,通过最有效并节约成本的方式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保持结构空间长久的利用率。智能型大楼里的设施经过整体结合,讯息交互传输,整合通信服务管理能传输语音、资料及影像,可提供传真邮件、声音邮件、动态影像会议室等便捷服务,大楼之间的通讯可透过租用专线(广域网路)或公众数位网来实现数位通讯(电脑连线、电话、FAX的内线化等)的方便。
四、建筑管理
智慧型建筑更多地依靠电脑系统,将电力、保安、火警、电讯、信息系统合并为一组共同的电脑化监控系统。在管理上,机电设备可以全部集中纳入方便管理,在设备机能上,精确、安全、可靠、操作容易;在经营运作上经济化(节省人力、物力),更摩登而美化建筑物的形象;同时,物业管理方面如租赁、资产、维修、设施等管理均归入大楼综合管理系统,并建立信息资料库。电脑及其他智能型工具越来越有效地运用在建筑管理上,它即具分散机能的优点,又兼有整合的功能。
智慧型建筑从概念设计开始,即进行设备系统的整体规划,确立提高安全性、节省动力、省能源、自动化的设计目标,实现标准化、低价化、高可靠性的整体设计并考虑其扩充弹性,具体如下:
1、增大人类的舒适程度,包括温度控制、空气质素、光线、湿度、声音效果和保安方面等。
2、减少运作成本,尽可能利用天然能源,如月光、风、地下水、日常温度变化等,并考虑利用再生能源。
3、增大可用空间,即减少设备占用面积,增大结构及设施的整合度,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增加结构空间的有效性。
4、降低投资成本,包括减少机械设备的规模;减少各类设施的复杂性,提高结构利用的有效性。
所谓智慧型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与成本和利益相关联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空间管理和商业方面并非一种即时万灵药,大多智慧型建筑的用户发现他们在数年后才能见到较明显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建筑相比其最大的回报收益表现在能源消耗方面和易于布局规划,其次是保安系统、维修和设施操作上,智慧型大厦的用户获得潜在效益通常有以下几点:
(1)增加工作流畅性,提高效率。
(2)增加公司、部门、个人之间通讯交往的便利性。
(3)减少相互干扰及混乱局面出现。
(4)增加时效性的控制。
对于组织单位,最大的收益是获得“智慧文化”,吸收新的科技并使他们的工作模式和空间使用方式都有转变。在此环境下办公的职员,均能享受资料科技下的便捷,进而提供更多的思维、创作时间,借以强化企业的整体效益,这些能从利润差额、人均产值和客户满意程度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面对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原本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在中国人口的迅猛增长、经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加上城市建设的逐渐发展,城市污染也迅速愈发严重。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已经导致了城市中的生活区环境严重恶化,使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我们要如何对城市规划才能使其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城市规划重视人的生活和发展
城市规划的人本主义传统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田园城市城市规划基于建筑学,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地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来看待,但现代城市规划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以改善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兴起并流行开来,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对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对于现在21世纪的智慧城市而言,需要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来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整个城市的各项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
一座好的城市成为人类理想中的宜居家园,完成人类的共同理想。水清天蓝的生态环境、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通畅安全的交通、低量的能耗和低碳排放、清洁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医疗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满意生活,这也是城市管理者的目标。城市作为众多人们居住的地方以及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人是城市之根本,没有人,也就无从说是一个城市。因此在建设城市以及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应当重视城市中人的日常生活和对未来发展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的安全、医疗和教育等最基本的需求。
由于在城市早期建设和管理中缺失了对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视,使得城市仅仅发挥出了其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场所的作用,忽略了人的需求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交通拥堵、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资源短缺,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困扰的问题和一个新的挑战。这些在城市发展中所存在并在不断恶化的问题,给城市的未来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行产生巨大的阻碍,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存在、发展更离不开人,人是城市建设的归宿。对于解决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扰,建设者需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高度重视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为人们打造出一个怡人的生活环境。
2.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市场的作用
任何城市规划制度都是与一定国家和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因此,其发展并不是一致的,也是不尽平衡的。城市规划直接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运作所许可的范围内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城市规划起决定性作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与人为本的基础上。城市规划不是一种纯建筑学的形式主义设计,在规划理念上认识到了城市中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要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核心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并要求以人和人们需求来评估功能分区的划分与布置,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理念。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城市中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全面的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要做到把以人为本为建设的理念。
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层面应该更加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从哪些方面体现,达到哪些指标都应该去做一些具体的梳理,一个城市是否具备条件迈向“智慧城市”,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对通过信息化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有明确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战略和规划上的作用以外,还更要重视发挥市场在微观建设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生活发展和工作发展的需求,通过市场了解和满足人的生活和工作发展需求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力量。市场的发展都是为进一步更好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工作发展需求,食品的不断丰富,交通运输工具不断便捷,智能系统的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增多,网络的全球化,都是市场在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的需求在催动着市场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人的欲望和需求对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对那些无法很好满足或者是无法满足人的需求的企业,将其逐渐淘汰出市场中。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进行一次优化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使得市场能够在智慧的城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满足人的各种发展需求,但这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相对于政府调控,市场调控则是更多从微观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努力通过市场中各类参与者的力量从微观的方面和政府的调控结合构建起一个以人为本的理想城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很重要,自动高效地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是建智慧城市重要的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中,二者结合能够真正高效落实政府的统一规划。
3.以人为本和城市建设
在政府和市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在建设中需要相互协调,讲究步骤化推动,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口气建设成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除了必要的政府的行政协调外,以人为本理念应该作为协调的核心。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有时政府的行政协调并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建设的关键,无法高效地对各项步骤协调,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则可以高效地对各项建设进行协调。更好了解知道城市居民对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各项需求之间的急缓,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保证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核心,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指导理论,而城市规划则为充分发挥和体现这一理念提供了平台。智慧城市和以人为本理念都是坚持满足人的各项生活需求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营造更美好的环境基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能够成功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理论基础。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远,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4.结语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作用还体现在随时纠正政府的行政协调的错误,减少了很多不利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或者是建设中的协调,行政协调容易受到执行者以及一些外来因素的干扰甚至是扭曲,将会对整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以人为本理念则能很好的对行政协调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贝利著,顾朝林等译《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2]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联合国公共管理网络,2012-08
1992.07~1998.12由刚刚入行逐步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1999.01~2002.05(因业绩突出,2000.03提为通信室主任)。
2002.06~2011.02副所长(因技术能力强,承担多个集团公司大型重点项目2002.12破格提为高级工程师,其中经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成绩优良,得以进入XX大学XX学院,2003.10~2007.03在XX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为优秀5%)。
2011.03~今,XXXX公司副总工程师。
2011.06,经公司提名任命为兼任XXXX科技有限公司(XXXX控股子公司)XX分公司经理,拓展业务,组建团队,实现从无到有。至2014年将团队规模扩大到XX人,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达到合同XXXX万元,收款XXXX万元,公司各方面走上正轨,实现了自主经营及盈利。
2015年组建XXXX集团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兼任创新中心主任工程师,开始研究适合高端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对集团公司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较大地推进作用!
2019年5月,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XXXX中心主任工程师,对于BIM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作为公司主管信息化和知识管理副总工程师,承担了XXXX公司知识管理牵头工作,梳理了公司各类知识模块,向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呈报了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制定了内部知识管理工程的规章制度、编码规则、实施方案、平台开发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发展动态,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展会、论坛、技术交流活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智慧园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赋能行业等最新技术等的深入学习和研讨,并在实际项目中大量创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取,与智能化系统的新技术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保持公司智能化设计在行业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并进一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和积极互动效应;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在前瞻性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不断尝试,不断地进行技术储备和更新,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复杂系统的统筹设计能力。
在智慧工厂领域,重点关注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逐步形成独有的解决方案;
在智慧园区建设领域,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和总结,形成了独有的体系化专业解决方案;
在智能建筑领域,着眼于顶层设计并较为系统性地掌握了IT&IB技术融合,应用于新智慧建筑的顶层设计技术。重点关注绿色、节能、安全技术,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研发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学习积累,无论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很好的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工作中有思路、有能力、有办法,善于解决技术及非技术难题;有大局观,能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公司利益。
在组织纪律性方面,能时刻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任劳任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个人素质方面,严格自律,遵守国家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部能力和精力放在解决技术问题上,不搞歪门邪道;
在专业能力方面,能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培养打造核心技术及团队;
2012年曾多次与业内人士谈及城镇化的本质,一位企业老总的感慨让我记忆犹新。“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城镇化过程,可谓是一场‘农民进城’或将农民‘市民’化的运动。如此单一的城镇化,怎能不让城市与农村产生阵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衡量城镇化的标准就是农转非,即农民大规模地转入城市。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首次超过50%,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城镇面积的扩张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让人担忧。
正如《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执行主编马建阳所言,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虽撑起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但可能会拖垮中国的未来。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问题,如果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将会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激化社会矛盾。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还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益清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推动、从粗放到集约,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契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经济措施。其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为2013年智慧城市的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国内已有近400个城市或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进行了投资和战略布局;更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2012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已超2万亿元,如此漂亮的数据无疑为2013年的市场提前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及实践,智慧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逐渐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城市的智慧化一定是建立在产业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城市服务智慧化等基础之上的,如果仅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智慧城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数年,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涉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还是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智慧城市都将是最好的应用平台。
2012年,《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走访了全国各地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过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以及与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的城市及地区,经济理念、信息化理念都比较先进,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比中西部更具有较强的城市基础和经济优势,形成了一批真正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且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2012年11月刊总第15期的《专题策划》栏目中,对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及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进行采访,并从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化发展纪实、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智慧浦东的思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向读者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此外,2012年12月14日,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还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及专家300余人,就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产业链、设计方案、标准体系等进行全面的经验交流及分享。
2013年,新型的城镇化将是各地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的主要工作,也将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领域。新的一年,智慧城市将是一条贯穿《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整体内容的主线,基于2012年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调查及分析,将定期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及经验,并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结合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线上、线下的媒体宣传平台,全面传播各地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
祝愿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健康,职场亨通,生意兴隆,事事顺心!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有思维的系统,城市中的市民、建筑、交通、卫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成长。
2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建设档案的关系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有关活动中形成并归档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线等各项建设的真实记录。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物最全面,最能反映建筑物内在构造情况的文字和图纸材料,有着大量的资源内容可以被发掘,利用价值也可谓是巨大的。
如果把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有思维的成人,那么城市建筑物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的血肉,城市建设档案就是这血肉里的细胞。
首先,每个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小的智慧系统,城市建设档案中保存了建筑物建成前后及过程中每个细节的信息,这些信息无论对建筑物的开发建设者还是现行使用者,都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其次,建筑物自身的空间位置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地理信息要素,建筑物作为一切城市活动的场所依托和基站,可以当作各部门和系统间联络的信息起始点。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信息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更细致、准确、丰富的数据,而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进行关联,得到城市管理决策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 按照利用方式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
城市建设档案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技术文件材料,一直以来,建筑行业都是参照《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以下简称:分类大纲)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该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城市建设档案的专业特点以及城建工作和工程性质等标准来设置类别,将城建档案划分为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环保以及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军事人防工程等18个大类的体系化逻辑分类方案。而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能够支持城市各方面发展和决策的系统,除了需要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外,还需要在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时做到关联合理,逻辑清楚,因为只有在底层数据信息组合得当的前提下,整个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上层功能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城市建设档案想要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发挥它自身的价值,仅仅按照旧有的分类方式是不够的,我们要重新对城建档案数据进行分解,系统选择,在归类方式上除了要兼顾城建档案自身的专业技术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连结性,从而使城建档案数据可以被利用得层次更深、范围更广。
1997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将项目管理分为十个过程,分别是战略策划过程,综合性管理过程,与范围有关的过程,与工期有关的过程,与成本有关的过程,与资源有关的过程,与人员有关的过程,与沟通有关的过程,与风险有关的过程,与采购有关的过程。该划分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绝大部分项目的过程类型,而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项目档案,属于比较严格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适用该指南,所以参考这十个过程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如下归类:
1.战略策划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规划许可证、项目综合属性表、竣工总结文件等。参考已有项目的档案数据内容,为即将筹建的项目做前期参考使用;其他子系统中凡是用到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的,例如建筑高度、占地面积等,都可调用该类数据。
2.进度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开工报告、各分部工程验收记录、开工/复工报审表等。借鉴已有项目的进度控制节点和方法,为在建项目提供参考;利用某项目关于进度的相关数据,协调做好该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规划建设。
3.成本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及建设用地中标通知书、建设项目结转通知书等。查询类似项目的建筑规模和投资总额,为筹建或者在建项目提供参考作用。
4.质量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图纸、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该类文件对质量问题回溯,对建材提供商的信誉考查都能够提供可靠的凭证依据。
5.资源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记录表,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原材料质量追责的时候可以查看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可以统计大型设备在各类建筑中的使用情况。
6.合同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工程建设中的各类合同,例如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电(扶)梯安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合同等。该类文件可以为违约责任追踪和索赔案件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类似项目的参建单位选择和原材料供应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7.采购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材料设备的检测报告等。可统计出各型号原材料某段时间内在该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供需情况;查看材料资源的市场价格走向。
8.人员资质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各类文件上责任人签名等。通过人员信息与项目挂接,能够知道某个人员在某一时期内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通过信息比对,核实人员资质信息的真实性。
9.安全、健康、环境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环保措施文件等。该类文件可以为安全监督、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协作整个城市的智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4 城市建设档案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1.城市建设档案数据统计分析成果
统计分析岩土类型变化情况,商品混凝土、钢筋、水泥使用量统计,某区域内新建建筑总数统计,某施工单位在某段时间内承接项目类型和项目数量的统计,某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数量统计,某区域内商业建筑的数量统计等。
2.与城市交通数据相关联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城市建设档案与公共交通的关联:从城市建设档案中调用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的信息,分析出一个区域在指定时间段内的预估出行人数,从城市交通数据中调用公共交通信息,例如公交车在该时间段内路过该区域的频率,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关联,分析出该时段该区域的公共交通设施配备是否充足,从而合理配备公共交通资源。同时,该分析信息还可以被出租车司机利用,在该时间段内行车范围主要选择在公共交通设施配备不够充足的区域内。
城市建设档案与私人出行的关联:私人出行关心的问题除了路况信息外,还有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停车位置信息。城建档案数据可以为停车场的规划选址提供帮助,通过筛选城市中可用地块面积、周围商区情况、周围写字间分布数量等相关条件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块,为最终的选址提供帮助。
记者:现阶段,大陆智能家居的主力消费群体还是以别墅和复式楼为主体的高端消费市场,但更为广阔的普通用户群体被业界看作未来潜力巨大的主体市场。科技城公司面对大陆市场将会制定怎样的产品定位和市场预期?
曾隐裳:科技城公司主要锁定的消费族群为金字塔次高的消费族群。在品牌与知名度方面,虽无法与国际知名大厂相较,但是功能规格与产品完整度丝毫不逊色。若是单纯聚焦在智能住宅控制方面而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价格上科技城虽定位在中阶价位,但却能获得高阶的价值享受,主要是着眼于产品进入客厅,在外型上必须能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要能够真正简单好用不复杂;产品要进入广阔的普通用户群体,基于其预算考虑,产品的推出要尽量符合各种客层需求,也就是要大要小、要多要少,均能任君组合变换,随时增减以符合模块化的精神原则。在质量上,每个消费者的品味相异其趣,因此客制化的设计也是本公司特色专长,可以满足一些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市场策略方面,本公司在初期几年内规划中,并没有计划大规模扩展市场,金字塔消费市场中,55%~85%的高端客群是我们的销售对象,我们仅计划合作培植小比例的经销商伙伴去精耕市场。高质量、优质外型、功能强大、操作简易、对消费者提供贴心服务与不高的售价是我们挑战的目标,因此慎选合作伙伴,不求销售量、不追求暴利,建立质优的小众品牌是我们初期的市场目标。
记者:周边成熟市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目前仍处于市场导入期的大陆智能家居市场而言,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此,请您结合台湾地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现状,介绍下台湾市场在智能家居产品销售渠道体系建设与市场推广方面的情况?
曾隐裳:虽然目前还未见到大陆大型本土品牌大规模进入,但大陆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相对比其他市场还要活跃,因为大陆市场广大,有发展产品的诱因基础。相对于台湾电子业质量水平较高,但大多为欧美品牌代工设计产品,大陆外销数量远大于台湾地区。因此,我们只能说台湾市场在走量少质精的路线。
近年来台湾相关部门将智慧建筑主题“智慧台湾”,列为施政目标,例如:鼓励节能、绿色建筑标章、发明提案,其中许多学术研究单位与机关团体如:工研院、资策会、大学院校等投入相当多的言借成果,发展并建立大型展示中心、实验室且对外开放参观,虽然还没有看到推动一般民众立竿见影的成果,但是这方面的根基观念也正逐步形成。
在民间亦有部分地产开发商,将智慧住宅的科技设备列为主要售屋重点诉求,例如,在台北有多年智慧建筑市场行销经验的台湾远雄建设公司,其打着“二代宅”、“智慧社区”的号召吸引了不少买家,而其邻近竞争对手也相继投入智慧住宅“e-home”的概念,台湾并非只有顶端豪宅有配置规划,一般中低、中、中高阶中皆有各种不同层度的设备被列为标准配备,当做随屋交赠的设备。
基本上在销售渠道方面,大致上为系统集成工程公司在主导规划设计安装与售后服务,而其中大部分的买家是开发商的小区项目上面,也有部分是通过房屋代销公司来进行建案包装,他们虽然增加成本但也提高售价,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售屋效率。
记者:我们注意到,科技城公司目前已陆续推出相关产品,意在整合住宅内外的“环境自动化控制”,实现智能住宅在安全、健康、节能、通讯等方面自动化生活的智能科技。请您谈谈此套“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传统智能控制系统相比,将会呈现出怎样的亮点?
曾隐裳:关键在于科技城给经销商什么? 我想内地的工程公司与设备厂家都非常出色,应该是没有什么做不到、难的倒的。聪明、能干、勤奋、不服输是我们对大陆经销商的印象,但是往往经销商要把不同系统的产品整合在一起运用,就发现困难重重。因为你必须评估付出多少代价,或是功能都“做到了”,但是要使用者迁就你的杰作,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工程,只能做一次性的生意。
其实,大部分的需求问题科技城都具备了,我们有一个很完整的运用平台,让各式工程专案发挥设计创意,而无需大费周章。假如工程公司希望把自家的BA、 SA、 HA从可视对讲、服务器、门禁、温湿度、光风气的探头或是机上盒整合进来,从安防到生活环境到数字多媒体娱乐,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关键是透过我们USB转RF的开放界面,让两座山之间开了一条无线隧道,方便来去自如。
与其说经销商宁愿要一个可以自我独有的技术整合巧门,而不一定在乎哪个产品的功能胜过谁,而最终要比较的不外乎是用最省的成本去建构最稳定可靠的杰作。
记者:科技城公司智能家居产品在技术实现方式方面有何特点?目前在台湾市场及其它地区市场的应用和客户反馈状况如何?
曾隐裳:依产品设计技术性而言,其实谈不上太高深的学问,全世界都相同,只是设计产品的创新性、安装便易度、外型质感、整合连结开放、操作、简单等,通常而言,曾经安装过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商,对科技城的产品会感觉设计运用便捷,但是未曾接触过智能家居产品者,一开始还是会习惯综合布线的思维,唯独做BA系统者因为从事整栋建物的经历需求,还是会无法信任无线架构。
目前要说让终端用户来比较使用的反馈,还不到时候,因为少有用户同时装有多套系统去做比较,除非是专业同行。我们只能从低返修率与用户再购的讯息去分析用户的使用满意度,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之目标。
记者:由于大陆住宅市场以集中式小区为主体以及电力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适用于欧美地区的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应用并不尽如人意,对于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科技城公司相关产品面对大陆特殊的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与功能设置上是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曾隐裳:我们在北京已经有商且行销合作达四年,目前销售上已渐入佳境,这期间我们采用小规模试营模式,不断地去修正克服一些障碍,尽量让大部分客户满意,在台湾主力用户也是集中式小区,就拿这三至四年间的已完成系统安装经历来说也大致正常无误。
任何一家企业厂商必须要融入当地的环境去发展产品才有机会成功,这是一个属于细水长流的产业,没有一家厂商能立即获得巨大利润,也因此我们不赞成太高的利润经营模式。或许有些产品与工期服务成本很高,因此卖的很贵,好不容易来的案子想好好捞他一笔,于是形成高不可攀的窘境,造成恶性循环,这都是不利产业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