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商业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董 鹏
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尚未落地,但一批瞄上医药电商物流的快递企业已按捺不住。日前,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开始杀入医药物流配送领域。更早之前,德邦、新邦等快运公司也在涉足药品配送。菜鸟等快递企业的到来,让原本“宁静”的医药物流配送市场迎来“新老势力”的角逐:一边是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等传统的医药物流分销企业,另一边则是菜鸟网络等开始介入该领域的快递新锐,如此看来,医药物流配送市场的商战势必更趋激烈。
抢了谁的饭碗?
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战略东风的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办法》中关于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等具体细则一旦正式实施,医药电商黄金时代或将随之而至,预计将有超过价值3000 亿元的处方药登陆线上销售。
今年4 月24 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冷链委、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菜鸟医药目前划归到菜鸟冷运板块当中,由于药品所需要的冷运条件比食品更严格,菜鸟为此已经投入了近百辆冷藏车以及500 多个医疗温控箱,在配送过程可实时进行温度监控,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系列一次性泡沫包装以及可回收的中转箱,在保障快件运输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温度控制,而且正在尝试构建“干线—仓储—配送”一整套医药物流的体系。满足了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营销管理等软硬件的要求,菜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 万家,零售企业有14 万家。然而,95% 以上的相关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在高昂的成本之下,医药物流领域少数龙头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分销领军企业为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然而这三家企业所占份额也仅为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九州通等本身就属医药流通企业,在上游药企资源、配送资质、经营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但其缺乏的则是“互联网基因”。九州通等企业的医药物流是B2B 模式,即向医疗机构、药店供货。而电商物流是B2C 模式,即把药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领域恰恰是B2B模式的短板。因此,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把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困惑。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医药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据预测,依照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从厂家到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以最简单的“两票制”流通方式为例,即允许流通过程中经手两次,若非基本药物每次15% 加成,即意味着30% 的加价。而一旦实现互联网“直销”,即意味着这些中间的加价环节有望大幅被压缩。
由于我国传统医药商业发展仍不成熟,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物流服务,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医药物流层面。在这场颠覆性的新医药物流革命中,快递企业和医药企业之争双方都各有优劣,唯独医药商等中间环节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菜鸟向综合物流平台迈进
阿里巴巴目前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以菜鸟为核心的物流平台。阿里近来借助菜鸟网络的物流优势在医疗健康领域落子颇多,目前除了阿里健康外,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也均有医疗相关业务。与此同时,5 月11 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默沙东宣布达成多方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的合作,包括专业医疗仓储、慢病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及健康数据分析等云计算业务的合作。而医疗仓储物流正是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的全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合作成为菜鸟搭建医药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深圳海王星辰大药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医药公司等超过80 家医药流通企业进驻天猫医药馆,2014 年3 月—2015年3 月,天猫医药馆总商品交易额达到47.4 亿元。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天猫医药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电商渠道,2014 年的交易规模占总体医药B2C 市场的比例为46.9%。
不过,随着医药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腾讯、百度,以及众多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均在此领域展开布局,这势必会影响到阿里的市场地位。对此,阿里开始加速医药电商布局,缩短快递送达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以继续保持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不但在前景广阔的医药电商上铆足了劲,而且在医药物流上也是“咄咄逼人”。而菜鸟早在去年初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事业部,专注于医药物流领域,为医疗行业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一年多来,菜鸟医药已经实现“仓干配”一体化,并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的医药冷运干线,服务范围覆盖佛山、东莞、中山、深圳、惠州、漳州、泉州。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5 个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天猫上享受这一服务,预计年内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14 个城市也将陆续开通,部分城市和区域极速达服务会向1 小时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菜鸟网络的该项服务主要服务于天猫医药馆,第一阶段已经打通了1500 家线下药房,形成网上购物、就近发货、抢单揽派的全新物流派送模式。据菜鸟网络介绍,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聚划算购买有“极速达”标识的产品,订单会通过高德地图自动分配到离消费者地址最近的门店,门店接单后,系统自动会给附近的小件员发通知,小件员抢单成功后可立即上门揽收派送,实现3 小时内送货上门。目前,包括上海复美大药房在内的共计500 多家门店,以及万象物流等医药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已对这一服务提供支持。
作为阿里旗下企业,菜鸟网络推出高效的物流服务,无疑将提升淘宝、天猫等阿里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服务也将加快阿里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帮助其推进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业务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待破局
当然,医药物流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从药品物流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巨头有多年的经验,在供应链管理上最有优势,有能力把成本压到最低。而B2C 电商,优势只是流量,物流体系上比这些巨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对于B2C 说,最具实际意义的在于要做好“最后一公里”。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尹军琪,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长期在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物流系统研究与实施经验,曾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主持实施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工程项目包括联想集团自动化物流系统、神州数码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全洲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物流配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图书流转中心以及物美商业集团物流配送中心等。
记者: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有什么特点?
尹军琪:商业流通企业物流解决的是成品的配送问题。对于一个具备一般规模的的物流中心来说,商品的品种在8000~15000之间。日配送量在2000到30000箱不等,有大量的拆零拣选需求。商品的储存一般采用高架仓库,拣选要求采用辅助工具(如RF和电子标签),拆零拣选效率是系统设计的关键,复核包装环节往往成为系统的瓶颈,批号控制是系统的一个难点。
记者:针对不同的医药商业企业,贵公司能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尹军琪:总体来说,对不同企业客户实行“量身定做”,是伍强的一贯方针。我们认为,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产品种类和范围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所处城市的气候不同,因此,他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各异。伍强科技认为,应建设符合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适度的”物流配送中心。
以商业流通企业物流为例,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如国药上海物流配送中心、全洲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和湖南老百姓物流配送中心)采用自动化立体库进行储存,全面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并重点解决拆零及包装复核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中小型物流中心,如淮海医药物流中心、北京京卫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及江苏康民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其储存已经不是重点问题之一,如何提高拣选和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是系统建设的关键。因此,引入现代化的拣选技术成为必然的选择,而自动化立体库并不是必要的或唯一的选择。
记者:一个典型的医药商业企业的配送中心通常采用哪些核心技术点设备?
尹军琪:单就配送中心的核心技术与设备而言,并无行业之分。因为现代物流的主要技术和设备均有一定的适应性,只是对于不同行业或不同项目而言,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典型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基本含盖了物流系统的主要技术和设备,如AS/RS技术、托盘输送技术和纸箱输送技术、自动分拣技术、RF和RFID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语音拣选技术等。当然,医药配送中心由于要求严格区分批号,因此,在存储技术上,严格规定不允许一个托盘的混合存储,由此产生的储存技术应该是医药物流特色。此外,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和控制,也是其他类型物流中心很少涉及的。
记者:目前医药商业物流系统建设中主要存在哪些误区?应该如何避免?
尹军琪:笼统地说,建设符合客户要求的“实用的”和“适度的”医药物流系统。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牵系到很多的技术环节,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对于成本的理解。一个物流中心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即投入产出问题。决定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建设投资,二是运营成本。两者需要综合考虑。在很多情况下,建设者往往忽视运营成本。在投资方面,应该理解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不能眼睛只盯在设备投资一个方面。由于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需要对温度进行控制,所以其空间的利用率是物流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不合理的建筑可使投资增加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这种额外费用几乎等同于整个设备的投资。先有物流规划,后有建筑实施。应该成为物流中心建设的“金科玉律”。
误区之二是对于中国国情的理解。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应遵循一条“适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但往往存在的误区是: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国的土地成本低。其实这是对我国国情的误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是现代物流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绝对不能被忽视或误读。
误区之三是对于“先进性”的理解。什么是先进的物流系统?往往人们脑海里想象的是高速的堆垛机、穿梭的AGV、快速的分拣机等。其实这些只是构成物流中心的先进性的因素之一,决定系统先进性的指标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其“适应性”和“适度性”。所谓适应性是就其必要性而言的,而“适度性”则是其充分性的体现。选择何种技术是系统的要求,并非先进性的决定指标。关于先进性的另一误区是对于软件的选择,盲目地崇拜国外的系统是当前的一种趋向。事实上,国外的软件系统有其先进性因素,但决定软件成败和先进性的因素在于软件的“适应性”。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误区之四是对于“专业化”的理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来完成。但建设者往往缺乏对“专业化”的理解和敬畏。须知,单就成本控制而言,专业化是控制成本和减少投资的最佳选择。专业化将解决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和“系统相关问题”,这是非专业人员所无法完成的。
误区之五是对于“目标”的理解。建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个企业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些企业仅仅是为了通过国家的GSP认证,虽然无可非议,但到底是舍本逐末了。
伍强科技在承建的有限的医药物流中心工作中,总结了一整套项目实施策略和方法论,帮助用户尽可能地避免走进误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记者:对于国内医药商业企业来说,在物流系统建设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此,贵公司有哪些好的做法与建议?
尹军琪: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以下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该问题。
其一是应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有一个关键的内容是投资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分析。这是决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技术参数。一般情况下,投资回收期在6年以下的情形比较理想,但不能对收益和成本过于敏感。此外。建设周期也应尽量压缩。避免由于过长的建设周期导致项目实施结果不理想。
其二是应聘请专业的系统设计与集成团队。关于专业化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论及,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那些半懂非懂的人员对于项目的破坏性了,其中包括企业自己的团队和非专业尤其是免费的第三方团队。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但喜欢道听途说,不懂装懂,往往巧舌如簧,以偏概全,容易混淆视听,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所谓的专业团队,其专业知识甚少,经验基本没有,这是非常危险的。辨别一支专业的团队,需要企业有敏锐的眼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甄别(如项目考察、方案论证等)和选择。仅评简单的文件难以对其真实水平进行证明。
其三是应贯彻“先物流规划,后土建规划”的理念。一个医药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劣在很早的规划阶段就已经决定了。一个没有按照物流规划要求建设的建筑物,会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和很大的浪费。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从物流规划方案对于建筑的要求来说,越大的面积越容易出现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柱网布置、站台、门、通道、电梯位置和数量、楼层高度、承载能力以及防火分区等。一个简单的例子表明:如图2所示,仅柱网一项,就有可能导致最高达到30%的面积损失。
由于市场的国际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物流配送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日益突出,它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关键之一,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了WTO,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系统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物流配送问题仍然处于理论和算法研究阶段,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快速、合理的配送方法。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流通系统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一套新型的医药配送系统方案,目的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供、销三个环节的高效运作,解决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繁多,分布不合理且缺乏综合竞争力的诸多劣势,并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近年来,物流业已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各种有关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的消息比比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物流规划问题,因为物流活动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极易导致物流重复性建设和投资泡沫化现象的出现。在医药行业,2002 年,北京医药等10 家医药流通企业获得国债贴息贷款,医药物流业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003 年,中国医药物流热度有增无减,不同投资背景、不同规模的项目纷纷上马,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医药物流投资热。自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医药物流建设,成了当前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首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述的这套方案的思路和出发点。
1 医药物流的概念及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所谓医药物流,是指药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主要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不仅服务形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物流信息处理、库存处理、流通加工、物流成本控制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现代医药物流的特点,一是医药物流设施高度现代化、系统化,二是其物流服务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三是其药品流通过程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四是其物流系统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五是物流、商流、信息流一体化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要求经营药品的企业拥有专业的医药零售和物流系统。国际上通常以法规形式进行管理,这使药品的贮存、运输、分销等流通环节受到专业性、法规性的约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4月19日下发的《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和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导致这一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还是实行全面兼顾的管理模式,企业一方面要把好药品的生产和质量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医药物流建设,实行自主式的药品流通模式。这样不但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使企业的流通成本逐年加大。由此导致的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严重扰乱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近年来,随着医药物流热的兴起,这一格局正在逐渐改变,医药物流领域已慢慢走出低谷:实力型国有企业凭借其几十年的资本、网络积累雄踞一方;一些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迅速崛起;而外资企业巨头也都开始进入中国医药流通市场。我国医药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建立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全面优化产、供、销三个环节,促进现代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都有其独立的物流部门,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药品批发企业、零售企业或医疗机构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交易方式大多采用人工单据。商品所有权的多次转移降低了药品流通速度,增加了流通费用,传统交易方式也明显影响了药品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考察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发现有两个特点: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目前医药行业的流通环节要经过:药品生产商或生产企业;上一级医药商或批发商;下一级医药商或批发商;医药零售商或医疗机构;患者。由此可以看出,医药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繁多,管理不透明,带来了流通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2)流通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我国传统药品生产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的 ,实行统一购销、分级管理的思路。流通环节往往控制在6至7个,中间环节的流通市场相对不成熟,区域物流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导致了效益的极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医药流通业的费用占到毛利的12.6%,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零售费用率占销售额的20%左右,批发占7%~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药品流通多环节的态势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区域内物流批发企业的重复建设,明显影响了流通速度,增加了流通费用,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虚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医药配送的系统建立和优化整合对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 优化医药配送系统的必要性
3.1 从国际角度分析
加入WTO以后,医药产业专业化的影响:加入WTO以后,传统的医药流通制度将逐步瓦解,国内医药企业将和国外医药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单个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很难抵挡市场带来的强大冲击。如今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药品的生产和质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药品的流通效率和客户服务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能在更短时间内将药品配送到指定客户手中,谁就占得了市场。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医药企业流通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就必须整合市场资源,实现现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一条流畅快捷的新型物流通道,确保药品高效、安全地抵达客户手中。
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简而言之,目前国外医药商业企业物流领域具备的优势是成熟的网络配套系统、高效的医药配送系统、完善的客户服务以及较低的物流成本。国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已基本实现了物流、商流的信息一体化和无纸化交易。各个交易环节安全快捷,平台对药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监控,保证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据统计,近年我国医药批发的毛利率为10.43%,费用率平均接近9.48%,纯利率不到0.6%;而美国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为4.5%,平均费用率则不到2.5%。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在物流领域和国外同行业有较大差距,要想全面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费用,就要求医药配送系统缩减流通环节,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国际综合行业形势:我国加入WTO后,根据相关条款规定,国外药品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这在客观上明显增强了国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将给我国价格虚高不下的药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如何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将是决定国内医药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传统措施都是依靠出台降价政策强制一部分药品价格下调,从短期看缓解了价格压力,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则会导致医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这不是解决药品价格问题的根本措施。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实现企业重组,淘汰不合格企业,减少流通环节,相应地降低流通成本,这才是利用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作用,实现药品价格稳步下调的合理化战略。
3.2 从国内角度分析
国内医药行业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生产企业都有独立的物流仓储部门,负责药品的储存和运输工作,同时还有运输队伍。由于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低,药品流通速度慢,效率低。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配送中心,医药生产企业以其为依托,物流中心提供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一条现代化的医药供应链。
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情况:近年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农村人口医药消费只有城市医药消费水平的1/9。农村医药配送网络还处在萌芽阶段,物流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因此优化医疗配送体系,实现城乡医药流通领域平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医药配送系统优化模型
4.1 模型介绍
目前的医药配送系统优化理论是:规模较大的区域医药批发商之间合并重组,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科学的信息和物流服务。这样一来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物流部门等有效资源都将面临从市场退出的尴尬局面。规模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雄厚,经过一定时间调整可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企业的生产和物流中心配送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态势。传统中小型医药企业由于自身可利用资源少,抗风险能力差,极有可能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淘汰出局。从整个医药行业的大环境来看,传统医药配送系统存在一定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医药配送优化系统构建思路(见图1),它主要以完善医药产业供应链、优化医药企业产业结构为目的,以规范药品市场为导向,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巨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保证药品流通的高效性。
系统中的物流中心由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物流部门通过独立重组而构成,实行股份制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考虑到其物流部门巨大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其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区域批发商被重新定位在区域分销商的层面上,这主要是充分考虑到中小型医药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中小型企业的物流部门和区域批发商进行优化组合,一方面增强区域批发商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使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规避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得以生存。
在医药生产企业与物流中心之间、区域分销商与物流中心之间以及区域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药品流通环节上,采用独立公开招标方式,明显增强药品流通的透明度,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该系统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优化(图2)。首先是批号管理,在药品的流通环节中实现了对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明显强化了药品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其次是网上交易,这里是指订单处理和网上支付,不但明显提高了资金流动的准确性,而且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使得药品流通渠道更为通畅。
要实现该优化系统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外部条件来保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国家宏观政策的保证。首先利用国家政策的调控和管理以减少医药物流中心的重复建设、投资过剩等问题,从而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金和资源,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从政策上对该区域内的医药商业企业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联合加以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强化GSP认证的行政管理力度,迫使不合格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淘汰出局,以推动医药商业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配送中心严格准入许可证制度,建立配送中心下属的配送分中心的许可证备案制度,严格规范配送中心的市场行为,保证其法制化、合法化。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国际资金,加大发展医药物流的投资,加强医药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新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强化对医药物流的监管力度,避免监管部门的重复管理和交叉管理。
2)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现代化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根本区别是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性,是创造物流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它能使物流配送中心随时掌握最新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现最优化物流方案。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实现高效动态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大医药配送系统的覆盖面。目前我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还很严重,医药流通网络还很不健全。为了深化农村的医疗改革,国家应积极支持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药品企业参与农村药品配送,在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更大规模的配送覆盖面。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方式以保证供应到农村的药品安全、有效、及时,提高医药配送体系的覆盖能力,努力实现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快速、健康发展。
4)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产权变革、体制完善。强化药品经营监管,促进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司近年来的工作要点。应该加快药品监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案的修订,规范药品连锁经营,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许可信息管理系统,为促进药品流通体的改革奠定基础。在发展医药物流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以保证整个药品流通体系的规范化、法制化。
5)加强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重在整合存量资源。一方面是物流设施短缺,而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有许多码头、仓储、专用线的利用率很低,例如目前全国仓库面积平均利用率不到40%。固然有些设施因为布局不当、不配套、功能差,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但是也提醒我们注意:在新建物流设施的同时,要重视现有(存量)设施的盘活和整合,只要处置得当,可以少投资、多收益。国家应组织专家制定药品物流行业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向农村地区推进。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发达的立体交通网,使药品物流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升级。
6)加强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目前的物流教育与培训难以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内增设药品物流管理课程,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精通物流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大力培养药品物流专业性人才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才能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7]。另一方面,对我国现有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信息系统、技术和管理,以便于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企业物流管理。
5 结论
这几年,药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药店经营药品越来越难做的同时,笔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和行业熟悉到:从小零售药店到大零售药店的发展越来越多,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形成了商场如战场的发展格局,这个市场格局将被打破,也是中国零售药店所意识到要改革和规划下一步走的趋向重要问题。
在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至今的5年间,中国的药品行业越来越难做,药品企业越来越多,药品品牌越来越多,产品品类也越来越多,零售药店也越来越多,中国药品行业面临了市场巨大的冲击和产品竞争对峙的现状,在国家宏观调空的政策下,国家要引导行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中国药品行业也越来越严格正规化,不管是从质量的把关和期限上注明,都要做得到位,都要严格。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盈利能力全面下滑,亏损企业已经超过1/3,实现利润增幅同比下滑10.6个百分点,全国22家大型国有医药企业中仅有10家保持增长,其余12家均利润下滑或亏损。
据统计,浙江省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已经从1999年的11.2%下降到2005年的5.59%;2005年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仅有3%~4%。从企业方面分析,浙江医药行业盈利的企业仅占1/3,接近成本线的企业占1/3,亏损企业占1/3;从品种方面分析,盈利的品种只占到30%左右,接近成本线或亏损的品种却占到了70%;医药零售业生存更为艰难,利润率从2001年的6%下降到2005年的0.3%。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说,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幅同比下滑了18个百分点;利润出现负增长,增速下滑3.79个百分点,“这是近20年来所未有过的,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国内品牌在药妆市场的动作
随着中国药企的成熟和市场的成熟,许多药企看中了药妆蛋糕市场的发展潜力,从传统的小零售药店发展到大连锁药店的今天,很多药企看中当今连锁药店的渠道资源优势,为了扩大市场市场份额和抢摊市场渠道,许多药企和新兴公司不得不推出自主的优势特色产品。笔者从市场调查熟悉到,在南方市场连锁药店大部分都在广东地区和南部城市地区分布,南方市场连锁药店资源丰富,也成为药业最关注的渠道资源,在广东众多连锁药店如海王星辰、健民连锁药店、金康大药房、大参林连锁药店的出现,在全国众多的药企产品和各种医药产品都在南方市场销售,南方市场如此巨大,那看药企怎么样去表现和抓渠道了。
到了2008年间,很多药企陆续纷纷推出了自主的药妆产品进军药妆市场,如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推出了“十二味”药妆系列产品,白雪映象公司推出了药妆系列产品,以“草本养颜玉溶液”单支为主推,(陈李济药厂)广州俪人行推出了“陈李济”药妆系列产品,在这些公司推出的自主品牌上市以来,在市场上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在国内表现好的本土品牌依然是北京同仁堂、福建漳州的片仔癀等品牌,在市场上,都知道同仁堂、片仔癀在目前中国市场的表现还是不错,同时在知名度上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同仁堂进军药妆市场角度来分析的话,笔者认为:同仁堂有很多的不足,从销售、运营市场、推广上均有不足的地方,品牌投入力度和运作上显而不够,其实同仁堂要在进入商超后,同样面临了很大竞争,从市场定位和市场渠道,产品包装上,都有很大市场冲击,因为同仁堂的渠道跟一些日化集团推出的渠道都有多类似的地方,也同样遇到同样的竞争。
同样在国内知名度高响叮当的片仔癀品牌一直都做得很好,片仔癀药妆产品在市场推出上市以来,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国内药妆品牌公司不得不向片仔癀学习呀。其实在国内推出的药妆产品,都是概念性在行走,几乎都是炒作概念,都是跟日化渠道都一样在销售,没什么区别,在中国没药妆批文的同时,药妆概念已经慢慢在市场上成熟了,也慢慢被列入消费者心中了,已经深入人心了,这个药妆概念还迷到何时,无人能知,中国相关管理部门也没统一的政策条例和说法。
上述描述到的企业,几乎都是打着药妆旗号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如昆明圣火药业推出的“十二味”药妆产品,主营日化渠道和OTC药店渠道、广州白雪映象公司推出的药妆产品,主营渠道走药房专柜和辅助渠道是日化线渠道,陈李济药厂推出“陈李济”药妆产品,主要走终端卖场柜台和日化渠道,北京同仁堂主营渠道药店和专卖店,片仔癀走的日化线渠道,以上等这些牌子都在市场上销售的过程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的。
国外药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在中国药妆市场上,国外药妆品牌薇姿(VICHY)从1998年7月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在中国药店行走江湖多年,表现为是最乐观的,在相继后2001年11月理肤泉(Laroche posay)也推出走药房渠道,雅漾(Avene)在2003年1月也进驻中国市场。在以上药妆品牌最早进驻中国市场的薇姿,做得到如今做得有声有色。在中国药妆市场上,一谈到药妆品牌,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薇姿(VICHY),薇姿(VICHY)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已经成为消费者的粉丝了,也成为众多药企学习的榜样,薇姿(VICHY)的成功不是神奇,都是经过市场的磨练和市场销售过程受到认可的。薇姿(VICHY)品牌目前在全国市场拥有超过了1600多家的零售网点,这么大的药妆市场份额,大部分都被薇姿(VICHY)品牌做占有。
薇姿(VICHY)品牌在药房建立形象专柜,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本土企业推出的药妆品牌都以模仿国外一些药妆品牌的形象打造和理念宣传、产品结构、包装选用都有在跟风和模仿,但是始终做不到最好的是品质。从国家实施药店政策后,药店不能卖化妆品,但是笔者经过市场调查还有众多化妆品在药店销售,特别是药店划分专区,化妆品专区和药品专区,有些是阁墙划分专区销售,进驻药店的化妆品都很严格,都是有相关药监局检查和相关齐全资质证件、质检报告合格后才能进行销售化妆品。在国内市场上,国内药店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要药店必须执行国家相关条例来进行,不得随便销售化妆品。
在中国药房的薇姿(VICHY)是可以做到的,毕竟也是成熟的品牌,国内药店也纷纷看中药妆市场的发展前景,药店老板也有想法抢摊市场。
相继理肤泉(Laroche posay)进驻中国市场后,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在药妆市场上据排名第二位,全国药妆市场上,在120多个城市已经构建了有1200多个药房品牌专柜,跟随着的雅漾(Avene)的推出,更为热闹了,雅漾(Avene)目前在国内108多个城市授权专柜约为647个,目前在中国药妆市场上年销量约为2.8亿元,居于药妆市场排名第三。中国药妆市场越来越热闹,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中国药妆市场上,薇姿(VICHY)的成功表现可以这么说,开创了中国药妆市场的历史先河,促进了中国药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作用。
据悉2008年—2012年,中国药妆市场预计将维持这一增长率。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1200亿元左右,其中药妆销售额将达480亿元。对于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率,药妆品牌在市场上又是如何去操作,如何去突围呢?
笔者调查发现中国的零售药店也纷纷看好药妆市场的前景,但是他们对药妆市场的前景看好的同时,不懂药妆去如何操作的,也没操作过药妆,听着别人说药妆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好,但是没好好抓好操作管理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国内消费者去药店买化妆品或是买药妆品的人很少,因为国内消费者还没形成去药店购买的习惯。在中国市场上,几乎买高端产品几乎去百货商场专柜,而中低端产品去商超或是化妆品专卖店比较多。在国外,在药妆的消费者几乎都是药店购买,在国外这种消费习惯成熟了,不管是在日本,欧美都早已成熟,而且都是经过医学皮肤来咨询,都是经过医师了解情况下开处方的药妆产品。
《物流》:香港物流科技作为香港一家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业务从香港到国内主要城市,并且对内地二、三线城市非常关注,你们是如何看待内地二、三线城市物流业发展的?
王治诚:内地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现在在内地的投资在将来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水平,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但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更大的潜力。国家一直有较优惠的政策扶持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当地政府更是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例如财政补贴、税收、土地价格方面等。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公司很早就已经开始拓展内地市场,近年来先后参与完成了许多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较早期的案例有东莞诺基亚物流中心一、二、三期功能与概念设计规划及整体项目管理,顺丰速运(SF Express)华南航空快件运输枢纽概念设计专案,国药控股天津医药天津物流中心规划及运作流程设计项目,深圳大铲湾港口物流园区,虎门港物流园区;近期的有李宁(中国)荆门物流中心整体规划及建设工程委托式管理,中兴通讯(ZTE)河源生产及物流基地规划设计等。
我们公司将会继续全力在内地拓展物流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杭州、成都、长沙、武汉、昆明、南昌、西安等内地二、三线城市都有在建项目,未来几年更是会陆续开展20多个项目。
《物流》:香港物流科技是如何评价江西医药物流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江西南昌建设的医药物流中心项目进展如何?
王治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是江西省主攻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南昌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此,南昌市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需求增长。正是看准了第三方医药物流在南昌市的广阔市场前景及众多的发展机遇,公司才决定投资建设江西省南昌首个医药产业物流园。
据了解,“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产业中心”项目总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占地面积48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428317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279917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1484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预计总产值17亿5000万元;年税收7662.5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以为当地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已经吸引了包括江西威裕物流医药有限公司、福建同盛医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九家医药物流企业落户。
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背靠国家级医药基地,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其供应网络较为完善,上游客户几乎包括所有全国知名的药品生产厂家,下游客户省内囊括了全省的11个地级市,周边省份延伸至湖南、广东、福建、湖北、安徽等省际周边城市。通过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的优化组合,上、下游供应链与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必将向战略联盟关系迈进,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物流》: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物流园区经营并不太理想,你认为作为物流园区的经营者,除了拥有足够的用地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资源与优势?
王治诚:内地的物流园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园区,在规划设计、设施配备、配套服务、经营理念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非常落后。国外物流园区建设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等,首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物流园区功能的准确定位,其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再辅以先进的信息平台和完善的多式联运网络等,因而发展都非常成功。对比之下,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园区建设总体思路不够清晰,有些缺乏充分的市场考证,仅仅是跟风建设似的面子工程,导致建成的园区利用率不高。
《物流》:据我们了解,与别的物流园区不一样的是,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产业中心已经在开发前期就有进驻意向的客户,你认为南昌桑海新医药谷有哪几方面的优势?
王治诚:在南昌桑海新医药谷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我们将西方的一些经验拿来当作参考,结合南昌当地的情况,在结构布局、功能区域划分、建筑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力图使本项目的设计水平、运营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项目脱颖而出,创造出项目价值。
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园是以医药仓储、运输为主体的较专业化的物流园。我们从立项到规划设计都是按照国家一流的医药物流园标准来进行建设的,在仓储功能上,我们充分考虑各类药品的不同存储条件,为需低温保存的药品设计了专门的阴凉库、冷库,对于其他各类型药品则根据其性质分别建有现代化立体库、平面库、贵重药品库、医疗器械库等;在医药运输上,我们配有专业的医药物流公司,可以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信息上,我们则开发了专业的医药销售、物流信息平台。
我们为入园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具体包括了医药仓储、医药第三方储存托管仓库、医药加工、包装、分拣、货代、装卸、配送以及集成的医药供应链服务等。
本项目拟配置的与项目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主要有:满足项目运转、送货的装卸设备,仓库自动化设备,变配电和发电设备,用于客商查询的网络计算机系统,宣传告示设备,药品质量检测(化验)设备,生活设施等。
在园区内部,我们建设有专门的管理信息平台,同时为园区内的各种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每个人、每辆车进入园区都会有相应的识别卡,在信息系统上都会有显示,不同角色的人员在园区中的权限也有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授权标示卡实时监督相关各方的活动。
在面向入园企业的业务层面上,我们开发了专业的医药销售和物流信息平台,可以让药企及时地了解自己产品的情况,并保证其相互之间就相关问题的实时交流。概括起来讲,我们将努力建成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药品的最终消费者,我们对进出园区的药品将会采取严格的监控与管理,园区内也配备有专业检验、化验设备,我们将努力把桑海新医药谷打造成无假药、放心药基地。
《物流》:最近,湖北某医药企业拟将总部物流中心的用地转为商住两用的商业中心,引起业内的关注。在内地,通过物流“圈地”的现象较多,你是如何评价这种现象及其根源?
王治诚:事实上,加速“圈地”、押宝物流,在医药商业领域并不罕见。
2003年左右,在中国医药行业就曾有一股建物流配送中心的狂潮。当时的配送中心投资潮的主要投资方是国有企业,资金构成大部分是国家的贴息贷款,目的是支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连锁配送网络,背景是国家要扶植几个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
借政策之力,上海医药、国药控股、广州医药等在医药物流领域大肆布局,而作为民营企业的九州通也加入了此番热潮之中。
上海成为第一个争夺的热点,上海医药、太极集团、国药控股、九州通相继抢滩上海。2003年,上海医药拿下位于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80亩地,计划投入2个亿打造全国最大医药物流中心;几乎同一时间,重庆太极集团联合其旗下公司桐君阁,与西南药业共同投资组建“桐君阁上海医药”,在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圈地250亩,投资3亿元,打造一座华东医药物流中心;之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也纷纷“落子”上海,竞争空前。
时任上药桃浦镇物流项目负责人的董宝兴表示,在上海地区有两个如此规模的配送中心足以支撑整个市场的药品配送需求。
物流园区发展“副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据中物联相关调研报告称,有些企业虽然名称上叫物流园区(基地),但实际功能上是从事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个别以从事批发为主的现货市场也冠名为物流园区。当然,很多物流园区也加入了商贸的功能,比如批发、电子交易,物流园区和商流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总裁姚文通认为,物流园区如果变成商业为主、物流为辅的市场,那就失去了搞物流园区的意义。“如果大部分是商品交易市场区,那就不能往物流园区靠,否则就有变相‘圈地’的成分在里面。”
近年来各地物流园区仓促上马,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推动者。中物联的调查显示,各级政府参与推动物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最高,政府规划推动建设的物流园区比例占到了85%。其中,通过省级政府审批的占32%,地市级政府审批的占59%,区县级政府审批的占9%。
在刚刚开业的北京沃尔玛宣武店,入口处的爱心中联大药房药妆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店内的妆字号产品约占43%左右。其实,这两年北京的大型连锁药店卖化妆品的专柜并不少见,但这种专门的药妆店模式还是首次出现。爱心中联的业务主管介绍说,在宣武区开药妆店是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平价药店太多了,药妆是公司差异化经营的一种尝试。
药妆市场吸引药企涉足药妆店这种业态最早出现在美国,之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盛行。药妆店的弹性很大,既可以开设单独的店铺,也可以开在大商场内。经营化妆品的药妆店实际上是零售药店的多元化经营,随着我国对处方药如抗生素类药的购买限制,化妆品实际上已经成为药店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财源。
药妆店的发展无疑是建立在充足的货源之上。目前,国内市场上较活跃的药妆品牌只有来自法国和美国的4个品牌,1998 年法国化妆品品牌薇姿登陆中国,首次为中国带来了“药房护肤品”的概念。其后,依泉、理肤泉、雅漾等也陆续来到中国,加入药店专营的化妆品行列。通过几年的运作,其倡导的“皮肤科辅治疗产品”“敏感性肌肤专用产品”的品牌形象开始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薇姿等品牌在中国药店取得的良好战绩引得中外同行跃跃欲试。2005 年11月30 日,日本资生堂旗下子公司资生堂药品株式会社,携其针对干燥肌肤问题的著名品牌菲璐泽“杀入”国内药妆市场。资生堂药品株式会社表示,将在中国北京、上海等7 个城市共550 家销售点出售,该品牌销售渠道将仅限于药品零售店;之后,日本第二大化妆品品牌嘉娜宝化妆品旗下药妆品牌也宣布将于年底正式进入上海四大药房;与此同时,首家日资独资医药商业公司日美健药品(中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要把日本的化妆品输入中国,开发国内药妆市场。据悉,该公司于2006 年1 月份正式营业,主营业务是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通过批发形式将日本的名牌产品引入到中国,而国内的零售药店将是日美健重要的下游客户。
就在众多国际化妆品巨头纷纷进军中国药妆品领域的同时,来自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的信息显示,国内医药行业涉足美容化妆品领域的热度也在不断上升,从1996 年只有六七家药企在广州美博会上亮相,到2005 年末已骤增至170多家,而且有不少是全国著名的医药企业。例如,广药集团旗下的老字号敬修堂,最近正式宣布进军中药化妆品领域,并率先将几个具有特色的中药化妆品推上了美博会。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创办了首家药妆店旗舰店,并大量吸纳加盟者,迅速扩军;以生产传统凉茶著称的广州王老吉药业,2005 年上半年也悄然推出了首个外用美容祛痘产品,在美博会上取得良好战绩之后,他们对市场前景信心十足。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些药界龙头企业也高调介入了药妆行业,如健康元药业通过与生产新肤螨灵的东风制药成立合资公司之后,立志成为化妆品行业的新霸主;成都地奥集团也把化妆品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最近正式进入时尚的面贴膜市场;正在努力打造全国最大外用药生产基地的广东顺峰药业,则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整套护肤用品。
据业内人士分析,药企涉足化妆品领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从主观方面来看,企业的发展观念有了改变,一些企业树立起了“大医药”观念,把与药品相关度较大的化妆品、健康用品等都纳入了发展范畴。从客观方面来看,近年来国内制药行业平均利润不断下滑,企业危机感加深,迫使他们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州敬修堂药业表示,现在“做药”的门槛越来越高,新产品研发投入巨大,周期很长,令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化妆品投资和失败的风险则低得多,化妆品虽然在广告投入上要大些,但利润回报也高,这就是化妆品对药企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药妆店昭示药店多元化方向随着国内医药销售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药店在扩大规模、发展连锁店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业界普遍认为,国内开设药妆店的想法最初起源于法国药妆品牌薇姿的药店专营式销售,据数据表明,薇姿2004年营业额达到4亿元人民币左右。部分经营者在尝到药妆销售的甜头之后,开始将某些店面改造成药妆店,如杭州的武林药妆馆、深圳的海王星辰药妆汇、昆明的福林堂健美工房等皆源于此。
品牌化妆品的商认为,化妆品进入药店可以避开大商场高额的入场费,节约经营成本,而且化妆品走药店销售的渠道更容易把品牌形象打入市场,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光顾药妆店的顾客则通常认为,药店卖化妆品,质量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因药店的监督机制、检查力度比一般百货商店要大,因此更相信药店的化妆品质量。而且,在买保健品的同时,选择相匹配的化妆品,不仅方便,效果可能更加明显。
北京金象大药房董事长徐军透露,经营化妆品的药妆店,实际上是零售药店的多元化经营。随着国家对处方药,如抗生素类药的购买限制,化妆品实际上已经成为药店的另一重要财源。金象大药房很早就尝试了化妆品的经营,薇姿品牌的化妆品不走百货商场渠道,仅在药店销售,目前该品牌在金象的销售很让药店经理满意。金象2006 年可能会考虑引入外资,进行资产调整,并将一些国外的产品引进来,向药妆店方向发展。2005 年4 月,北京金象大药房、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等多家企业赴日,对日本药妆行业进行了为期8 天的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药品经营近年来在日本连锁药店中开始处于次要地位,连锁药店的药品经营只占31.2%,而日用杂品占24.6%,化妆品占22.7%。多元化经营已成为日本普遍的做法,也是连锁药店的必由之路。
在台湾,大型药妆店的药品经营仅占20%~40%,化妆品及健康食品、生活杂货用品的所占比例较高。在利润上,目前台湾传统药店的毛利率约40%~45%,复合式经营的大型药妆店由于商品构成的不同,平均毛利率约20%~30%。虽然传统药店的毛利率高于大型药妆店,但传统药店的规模不大,在规模效益上无法与复合式经营的大型药妆店相比。
2005 年3 月,国内首家外资药妆连锁店康是美在深圳正式营运。康是美是台湾药妆店第一品牌,深圳康是美药妆店是由台湾统一集团与健康元共同出资引进的。据统一康是美商业连锁(深圳)总经理高明义透露,第一阶段拓展主要以深圳地区为起点,第二阶段范围将扩展到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预计三年内开设30 家店,五年内开设100 家。
业内有关人士分析说,药店经营者引入化妆品经营,尤其是有一定特殊功效的化妆品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店面每一平方米,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多种产品经营不但能让顾客享受到更多的方便,还有利于聚集人气,再带动销售。另外,有药用功效的化妆品按药品的模式来销售,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专业感。
药妆模式有待市场检验清华大学医药总裁培训基地的专家认为,药妆连锁新模式有待于在未来三年内接受市场考验。开药妆店决非单纯的策略转移,不仅要重新整合原有的供应链,而且在进货渠道、营销方式、顾客定位、店面管理各方面都会跟原来有所不同。
我国生物科技与产业
将发展领域
在近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生物科技与生物产业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介绍了我国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些重点领域包括:加强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不断探索生命科学的规律;加速培育生物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品和品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技术以及重点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等技术,为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加速发展生物智能,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应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物技术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加强生物安全研究。
王伟中说,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优先发展的选择。在多年的培育和支持下,特别是在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的专项扶持下。我国生物科技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对产业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
与会专家说,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预计到2020年,生物经济的规模有望达15万亿芙元,超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我国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动物转基因技术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等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物技术可以说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但我国生物工程大部分技术成果还未实现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比较少。为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来源:新华网)
上药引入研发副总裁
随着原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姜远英加盟新上药主管研发与技术创新工作,重组后的新上药行政班子组成人员中分管研发、营销、生产技术和投资的4位副总裁全部到位。
据披露,姜远英生于1963年,为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1997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先后担任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姜远英曾牵头负责多项国家、军队、上海市重大研发项目或重大研发平台,是国家重点学科“药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的负责人等。
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向记者表示,“姜远英教授的加盟,将有助于新上药进一步提升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整合现有研发资源,建设新上药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持续推进新上药在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领域的领先水平。”
此前,重组后的新上药任命的新的行政班子中,除了新竞聘上任的总裁徐国雄,分管营销、生产技术和投资的副总裁及财务总监均已亮相。
“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一位负责研发的副总裁后,新上药的管理班子最终将由‘一正、四副、一总监’组成。”吕明方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上海医药董事会对新的管理层的经营指标要求是:任期内3年,公司税后盈利年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20%,否则将面临引咎辞职。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外企主导我国医院市场,
上海罗氏以13.8亿元居首位
近日,在第64届API期间召开的原料药市场信息会上,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了2009年药企销售前100位的排名。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排在前100位企业的增幅为23%,比整体增幅高0.8%,环比下降1.9%,51%的企业增幅超过平均值,环比下降13%。
在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上海罗氏、辽宁大连辉瑞和山东齐鲁制药分别以17.2%、27.2%和26.6%的增长率保持了前三甲的地位。
在药品进口方面,2009年22个城市进口药品为123.4亿元,同比增长了24.6%,增幅比上午高出2%。在14个大类中,4个大类药品增幅超过平均值,其中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增幅最高,达到了45.4%,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药物分列2、3位,分别增长了44.5%和37.3%,泌尿系统和性激素药物增长了28%。
在2009年医院药品销售前10位中,上海罗氏以13.8亿元销售额位居首位,大连辉瑞则以12.1亿元位居第2位,国企业齐鲁制药此次跃升至第3位,销售额为11.9亿元。除齐鲁制药外,跻入前10位的国企业还有江苏恒瑞制药(销售额为9.7亿元)、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为7亿元)、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销售额为6.7亿元)。
在居前100位的企业中,海口奇力制药有限公司、瑞士诺华制药和成都天台山制药的增幅都超过了50%。
和上年相比,2009年新进入前200位的企业有6家,这些企业是: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山之内制药(中国)和北京世桥制药等。其中,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因其人血白蛋白的销售增长达到117%,推动该公司进入了前200位。
山之内制药的增幅位列前100位企业中的第1位,其产品他克莫司是从链霉菌中提取的免疫抑制剂,2008年在样本医院销售额仅为千万元,2009年用量翻番,跨上亿元台阶,位列第44位,同比增长94.3%。
在2009年,辉瑞公司的5个主打品种表现突出,其中抗癌药伊立替康和心血管用药多沙唑嗪增幅达到20%左右,塞来昔布在2008年仅有3个城市销售,2009年扩大到22个城市,销售金额从14万元猛增到1500万元。在5大品种的推动下,辉瑞在2009年取得了27.17%的增幅。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介绍,由于跨国企业多数在中国建有独资或合资企业,不少进口品种已经完成了国产化的过程,因此品种调整幅度非常大。
据统计,新增品种为144个,2009年不再购进的进口品种为62个;在736个进口品种中,70%左右的品种购药金额同比增长,其中40%的品种增幅在50%以上;26%的品种购药金额同比下降,其中69个品种降幅在50%以上,占进口品种近10%。
在736个进口品种中居前30位品种的购药金额占41.7%。前30位品种中,50%的品种增幅超过了平均值,其中瑞士辉凌制药的脂肪乳进口同比增长221%,使得脂肪乳列前30位品种申增幅第1位;辉瑞制药的抗感染类药物伏立康唑的进口
增长达到了89%,带动该产品列增幅第2位;二异丙酚有多家企业的产品进口,促使品种同比增长67%,列进口增幅第3位。
随着品种的调整,原本进口为主的3个品种进口量下降,这3个品种为他克莫司、紫杉醇和重组促卵泡刺激素。他克莫司是由山之内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在国生产,从而取代了日本藤泽和爱尔兰藤泽的进口产品,使得该产品进口金额下降19.4%;紫杉醇国产化用量已经达到90%,因此,进口产品购药金额下降了10.7%;重组促卵泡刺激素进口量也大幅下降,主要也是受到国生产产品的冲击。
(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决战
“最后一公里”
在“国”字号企业并购的豪门夜宴中被吃掉,不是必然的选择。事实上,由于手上握有”最后一公里”的终端渠道,反而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绝地反击的完美底牌。
河南圣光集团正计划将河南省108个县全部纳入战略联盟,并争取在近几年将股份公司运作上市。
通过收购一定数量的商业公司控股权,将控股母公司变成省级平台。通过该平台拿到省级配送权,并且控股母公司对所有的医药生产企业作出承诺,承诺回款和对基层的直接配送。与此同时,对于任何一个下属的县公司,控股母公司直接替其回款――圣光正在运行的模式,被认为是目前申小企业结盟中前途光明的一种。
在大企业并购压力下,“梁山义”般的抱团就有了存在的可能。“开始是收购了平顶山的医药公司,后来一个季度就做了13亿元的销售,由此看到,基层基本药物需求是有多么大的增量。”评价该模式,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认为,河南圣光主导的模式未来产生的增量或许将无法想象。
而联盟发展的顺畅也让圣光集团方面踌躇满志,圣光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运杰公开表示,“我们赚的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钱”,并要力争在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目标。
目前,圣光正在逐步开发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市场,最终使战略联盟形成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
在南方,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医药商业联盟之一,南方医药合作组织由华南30多家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组成,为适应新医改市场变革的典型特征,这一组织在成立之初就特征明显――既有包容性强的特点,不同于一般会员制联盟的排他性;但与此同时,松散型的通病也难以避免。
而在另一医药大省四川,本土商业龙头四川科伦主导的“蓝海A联盟”就更多了一点与大商业对抗叫板的意思。
“通过联盟的3年运作,从2009年开始,我们统购分销、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已经落地。现在,联盟成员公司的采购人员直接到科伦总部来共同完成采购和分销体系,对生产企业的服务更加直接,得到的支持也更大了。”该联盟主要负责人之一刘亚蜀指出。
截至目前,“蓝海A联盟”不仅吸纳了新龙体系、广西泰华、重庆医股,且诸如致力于构建横向和纵向价值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PTO联盟也已经入盟。
在龙头企业紧逼之下,市场网络的强势覆盖,是促使浙江省大小商业企业走到一起的直接原因,尽管已经是浙江省最大的医药企业,但在新上药和国药等全国龙头企业的夹击之下,浙江英特已明显感到了来自“上面”的压力。
浙江英特常务副总经理罗国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以往集中在大医院市场的跨国药企对于基层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联合14家地市级物流企业,发挥其在浙江省医药配送的“毛细血管”能力,将触角伸至以往并不擅长的基层市场,是“副动脉”浙江英特“屈尊”主动联合的根本谋划。
而通过英特。到达以外资药为代表的医院高端市场,拓展新的网络渠道和客户,增强在商业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吸引不言而喻。
资料显示,2008年浙江省药品消费市场约为400多亿元,按全国每年15%的平均增长率泉看,2009年有望达到460亿到480亿元之间。浙江省药品消费量约占全国的1/10,浙江市场不容忽视。
在商务部正在制定的医药物流标准和规划中,兼并重组是主导思想,但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对于中国目前有1.3万家商业企业的现状,一步到位恐怕不是现实的考虑,在一定时期,区域联合的联盟形式等或许都将成为中小流通企业探索区域化和特色化竞争的突破之处。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取消部分医药产品出口退税
财政部、国税总局日前联合下发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10年7月15日起将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对此,专家指出,此次政策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政策的全面转变,而是一个非常审慎和有限的调整,主要是为应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减少贸易摩擦。
根据通知,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有6个种类,包括部分钢材、部分有色金属加工材、银粉、酒精、玉米淀粉,以及部分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和部分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涉及406个税号。
“这次政策调整涉及的406个税号商品。大致相当于上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1/6。这说明此次政策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审慎和有限的调整。”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他表示,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实际上是全球金融危机告一段落后,国家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调整,而此次调整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调整力度比危机前要小。
据了解,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上一次对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是2009年6月。中国对部分商品实行最高达17%的出口退税率,涉及商品超过2600个税目。
“此次政策调整,大的方向是按照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向进行的,同时这也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的一种措施。”张燕生说。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此次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这是国家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现。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公开表示,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2010年将下调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他同时强调,下调出口退税率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政策的收紧,贸易政策的稳定是中国的首选。
(来源:证券时报)
医改与监管
国家发改委严核部分
医保品种突击涨价
针对爆出的医保目录品种暗自大幅涨价问题,国家发改委网站近日发表声明强调:“对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企业突击涨价的,将严
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对于进入目录后、政府定价前涨价的,将责令相关企业恢复原价,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国家发改委再次强调,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是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主要是“防涨价”。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在控制涨价的同时,将配合招标采购,促进企业通过竞争合理降低价格。对于企业自主定价,正在研究“反暴利”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程序,将依此打击恶意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国家发改委声明申提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刚刚结束最后一轮的意见征集,目前正式进入文件通道。《第一财经日报》在此前获得的最后一稿《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对于政府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的程序,新办法明确将对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品种,开展成本调查、价格调查,组织专家评审或论证,并在“必要时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审定并公布价格方案”。
其中,成本和价格调查,将实行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制度。而对于“新进入药品定价目录”且“尚未制定政府指导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集中制定公布价格”。
现阶段,中国药价形成主要是3种渠道: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品种实行市场定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新版GMP将设3年过渡期,
药企逾期不达标将被叫停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的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新版GMP有可能在2010年7月颁布。新版GMP实施后,将给予企业3年过渡期,逾期不达标的企业或车间将被责令停产。
据了解,中国目前实行的还是1998年版的GMP。此次相隔10余年。经过2009年9月、12月2次公开征求意见以及10余稿修订,即将颁布的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涉及到一些生产改造投入,也牵动着药品生产企业的神经。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安全监管司郭清伍处长在上述论坛上透露,目前,新版GMP已经于近日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务会议通过,所有技术层面的工作已经完成,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法规司按程序上报给卫生部,最终由卫生部颁布。
“从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生产形势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国家有关方面对规范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也比较慎重。此前计划在2010年6月底颁布,但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困难。”不过,一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估计,“如果6月不颁布,应该会在7月。”
据介绍,新版GMP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新建企业或车间应达到新版GMP要求,按照新规范认证,现有已获原GMP认证的企业给予3年过渡期。如果过渡期后达不到新版GMP要求的,将被责令停产,而药监部门也会将监督检查结果在网上公示。
“这是强制性的。过渡期可以按照新标准,也可以按照老标准实施,但最迟不超过3年期限。”上述人士表示。
据透露,有关部门还要求生产基本药物、注射器类品种的企业在新版GMP实施后两年内达到要求,涉及硬件改造的可适当延期,需要延期的,应在实施后两年内向所在地监管部门报告实施进程,但最迟不超过3年。
“未在规定时限达到新版GMP要求的企业或车间,应主动暂停生产,如果生产了,但未达到新版GMP要求的,即使产品检验合格,也不允许进入市场。”上述人士表示。
此前,有关人士预计“新版GMP的实施,合规企业仅硬件投入就需2000亿~3000亿元”。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对此予以澄清时说,根据最新的投资评估测算,投资应该在300亿~500亿元之间。而这个测算是按照1/3的企业从厂房开始,全部拆掉重建,并按照国高档设备的标准测算得出的,可以说是“满打满算”。
据统计,目前中国药品生产企业有6000多家。有药监部门人士此前称,预计此次新规范的实施将使全国至少500家经营乏力的中小企业关停。对企业来说,短期无疑将面临GMP改造的压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指出,提高GMP标准的用意是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使我国药品生产得到国际认可,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产业规范化发展。
不过,外向型制药企业不会太担心新版GMP的实施改造问题。以出口为主的海正药业有关负责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新版GMP实施对我们的影响不大,目前一些老的车间及工厂是按照老的GMP标准,由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占80%,现在所有新建的车间均是按照美国标准建的。”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透露,目前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正在做一个专项,用政府财力泉支持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要求更高一些的国际GMP的认证,包括欧盟、美国FDA认证等,支持企业“走出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药监当局可能取消双跨
品种,处方药转OTC似无希望
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和多家企业传出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要取消‘双跨’品种,该局正在制定文件,准备下文。”
双跨品种是指药品按照治疗适应证的不同,既可以作处方药又可以作OTC品种存在。目前国中西药双跨品种超过2300多种。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表示,“这个文件如果正在起草,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部门能通过不同渠道与企业沟通,听听企业的意见。”但是在近日的中国OTC药物协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司、药品审评中心、药品评价中心专题讨论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司等未明确给出答案。
而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评价中心负责人张承绪表示,“其实作为双跨品种,如果从政府监管部门管理来看,比较难办,因为一个产品有两张不同的说明书。”
OTC管理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安监司转换到注册司管理后,处方药转OTC已经停顿2年。参加论坛的中外企业也是极力呼吁重启处方药转OTC工作。但是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方面答复:“暂时不恢复处方药转OTC工作。”
国现有4 673个OTC品种,化学药有1000个,其余则是中药品种。涉及双跨的药品中,中药有2 000多个,约占中药OTC的2/3;化学药约300个。
如果取消“双跨“品种,这就意味着,药品要么按照处方药存在,要么依照OTC品种存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如要取消“双跨”这
一政策,特使大品牌药企陷入难以抉择的境地。“不管是暂停也好,取消也好,我们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司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征求企业意见。”白慧良表示。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司司长张伟表示,“西药有双跨,中药要不要也要双跨,还得讨论。”但他未透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是否下文暂停或取消双跨品种。
不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评价中心负责人张承绪表示,“双跨品种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中成药。你认为自己的药适合于OTC,那你就选择OOTC,不要双跨,要么你就作为处方药卖,今后的规范调整主要是针对中药。”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大连辉瑞公司注册总监王红梅代表非处方药物协会建议,保留双跨品种,“双跨品种作为OTC,便于患者自我治疗,有助解决看病难;作为处方药,便于风险控制和专业指导”,“如果取消,不利于患者自我用药,会增加患者、医院以及国家的负担”。
王红梅建议,国双跨品种的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处方药和OTC各自使用独立的批准文号,便于管理;处方药与OTC可以使用不同的说明书,以符合使用人群的需求和理解能力;非处方药与OTC的商品名应有所区别,以免混淆。
一家企业注册负责人举例说,布洛芬400~600毫克,治疗凤湿关节痛,是处方药;但是200毫克可以治疗偏头痛、头痛病,这个时候是非处方药。主要是根据不同量来划分,如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取消双跨品种,这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企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争议焦点不仅仅局限在“双跨”存留,迟迟不启动处方药转OTC政策审批,也让一些国外企业心急如焚。
尤其是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和强生等外资企业,在国市场主要产品为处方药,其OTC产品数量较小,随着国新医改的扩容,这些企业希望加快投放OTC新品种。但是这要遭遇国注册的难题。
上述药企注册负责人透露,“处方药转OT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2年没有公布转换品种了,企业都很着急,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这个事情态度不积极。”拜耳、辉瑞等外企明确表示,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重启“处方药转OTC”。
白慧良表示,“企业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评价中心申报了一批处方药转OTC,一年多了,希望还是给予批准。”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司一下属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在注册司没有深入了解OTC之前,目前暂不会恢复处方药转换OTC的工作。之前,OTC品种的管理主要是由安监司负责,但是从200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这项业务就转到了注册司。
而王红梅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能恢复转换工作,将治疗慢性病的药如降脂药、心血管疾病预防药和糖尿病药等纳入处方药转OTC范围。她举例说,辛伐他汀作为处方药的主要适应证是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作为非处方药,每天10毫克可以用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一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现在外资企业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能放开心脑血管药品的处方药转OTC工作,辉瑞、拜耳这方面有很多品种,这也是它们的优势品种,如果这方面放开,外企的影响力肯定大增。”
张伟表示,“有一段时间是比较审慎、缓慢地接手OTC的工作,我们现在是在现行法规条件下、现有工作模式下,尽量去完善,至少我们把程序简化了些。”
他表示,现在处方药注册转换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规则,大家希望在现有框架下出台一个OTC管理办法,借助国外一些经验,也在考虑研究制定管理办法,但是很多东西需要研究,因为不光是注册问题,注册完了还有后续监管问题。
此前,OTC没有单独的法律法规管理,与非处方药相关的现行的法规也就是《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处方药转换非处方药技术评价工作程序(试行)》。尚未实施的讨论稿则有《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关于征求非处方药适应证范围等评价原则意见的通知》。
上述药企注册负责人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真正了解OTC的人不多,整个国家都没有把OTC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过去管理本身政策模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基本药物价格降幅
或敲定:30%~40%
《医药经济报》记者近日从可靠渠道获悉,国家发改委酝酿的新一轮基本药物价格调整幅度已经大致确定了。本轮降价幅度可达30%~40%。文件出台后将有3个月的过渡期。
由于各地执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以来频现价格混乱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此前透露了将对基本药物价格进行大范围调整的思路,并明确表示要加强企业自主定价药品的价格购销管理,严格核定药品价格形成,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和修订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这4大措施。不过,具体的降价幅度却一直未浮出水面。
此前国家已连续25次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但对治理药价虚高的收效并不理想。而对于此次30%~40%的降幅,业内不持乐观态度。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此大幅度对基本药物价格进行下调,最终将会导致普药生产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医院药价虚高的问题仍难从根本上解决。
“这样的降价,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头痛医脚,而且是甲头痛医乙的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医改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以药养医的局面,而不是一味地对药价进行下调。
某医药营销人士对药品营销成本构成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认为在目前,药品成本大约60%的费用都用于药品营销,并且这部分的费用不会因为国家政策改变或药品价格下降而改变,因此,如果要真正砍掉价格虚高部分,就要先从这60%开刀。
“如果没有从体制和机制的层面上来进行改革,单纯地出台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将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有些‘良心药’从市场上消失,因为在目前的机制和体制下,企业要保证药品质量,需要保证固定的生产成本,一旦利润空间太小,将无法保证生产的持续,最终会使‘良心药’消失;另外一种结果更加可怕,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之后,如果还能够保证支出不合理的中间费用,那说明这种药品很可能就是假药。”相关专家对此指出,如果此次基本药物降幅这么大,医药行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商业,都将遭遇新一轮的严峻考验。
记者获悉,由于担心实施降价可能给医药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对本次药品价格调整进行重新审议。
(来源:医药经济报)
医药望
国药医工院研发的
抗抑郁新药获批生产
近日,由国药医工院和现代制药联合申报的抗抑郁药――盐酸米那普仑原料及其制剂(化药3.1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批件及新药证书。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长时期心情抑郁,失去各种兴趣和快乐感。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20年,抑郁症将会上升为第二大常见病。目前临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刑(TCA)等药,抗抑郁效果不够好,且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盐酸米那普仑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5-H7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在一系列显示抗抑郁活性试验中显示,其活性高,明显优于地昔帕明(desipramine)和丙米嗪(imipramlrle)。这种药物无抗胆碱能作用,口服剂量超过100mg/kR有轻微镇静作用。它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焦虑、记忆与睡眠障碍和动作迟缓)而不产生自杀危险,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优于SSRI类药。
这种具有类似TCA的活性而没有TCA所产生的副作用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因其特有的疗效将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来源:国资委网站)
世界首个胃病疫苗
有望于2011年年底上市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汇报会上获悉,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之一,由中国人民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世界首个胃病疫苗――“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参加会议听取汇报。
由于没有胃病疫苗,人们长期只能用抗生素来对付幽门螺杆菌,但易复发和再感染,毒副作用较大,费用也高。据了解,“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可使胃部黏膜表面产生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保护率高达72.1%。
目前,该疫苗已获得新药证书,并引进了15亿元投资,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产业化,有望于2011年年底上市。
(来源:重庆晚报)
“肝素系”:再创生化药出口神话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国际肝素类药物市场迅速扩容,从而对我国肝素原料药的需求十分强劲。一季度,我国肝素及其盐出口大幅增长,累计出口29吨,比2009年四季度增长了12%;出口平均价格为9 967美元/公斤,比2009年一季度增长了129%,相比2009年四季度增长了3.5%;出口额达到2.92亿美元,比2009年一季度增长了124%,相比2009年四季度增长了15%。
在出口市场方面,2010年一季度,我国肝素及其盐共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个,其中对2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同比显示为增幅。我国肝素及其盐主要出口市场仍然为法国、美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这5个国家从我国进口的肝素及其盐占了我国一季度肝素及其盐出口总量的93%以上,且同比增幅高达143%。其中,对法国的出口实现了量价齐升,拉动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3倍,对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关国的出口量虽有所下降,但由于价格的高涨,依然拉动出口额实现了同比60%以上的增长。
2010年一季度,我国共有24家企业出口肝素及其盐,较2009年一季度减少了4家。其中,深圳海普瑞药业、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药、常州千红生化制药和烟台东诚生化依然位列肝素出口前4位,所占比重高达77.37%。浙江惠隆对外贸易公司由于出口量的下降,由原来出口排名的第5位下降到了第7位,但由于价格的大幅攀升,出口额同比增幅依然达到了80%。肝素及其盐出口居前10位企业中,除排在第10位的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出口额有所下降外,其他9家企业出口额都有80%以上的增长,出口价则同比实现了3位数的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肝素类药物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展,抗血栓类药品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肝素类药物销售额为49.15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59.9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销售额将达到91.0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1.03%。欧关已经实现集约化生产,肝素原料产量基本无提升可能,而我国作为生猪养殖大国,目前只有60%的猪小肠用于肝素粗品生产,肝素原料药产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总体而言,在美国FDA和欧洲药典修订肝素标准,提高肝素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生产的肝素一季度出口仍实现了大幅增长,说明我国肝素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一季度的发展趋势也说明,肝素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未来发展趋势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