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的定义

智慧教育的定义

时间:2023-09-04 16:5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的定义

第1篇

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化教育的形式,自产生以来,即具有各不相同的形态,因而人们对其理解和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略去它们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定义可表述如下:在教师的主导或引导下,学生借助于教材等学习材料和媒介,通过一定的模拟性活动,掌握一定学科知识、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及其社会性格的活动。这一定义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程实习等各种学校教育形式,因而是一个广义的学校教育概念。

在实质意义上,以上概念包涵了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三重价值维度:知识、能力和人格。其中,“知识”和“能力”这两重维度代表了学校教育的“为学”之维,“人格”向度则代表了学校教育的“为人”之维。因此,总体而言,学校教育具有“为学”和“为人”的双重维度。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维度相对应,当前教育研究中基本上有两种研究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前者强调教育活动的科学理性,后者强调教育活动的人文理性。我们认为,在历史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受制于一定的规律,也不能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传播的规律、知识自身的积累规律,等等;又因为教育受制于社会的价值理念,加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进入”教育中的角色的,教育又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学校教育应是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在操作意义上应是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范式的整合。

二、开启智慧:能力向度的底蕴

知识与能力,共同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为学”之维,但两者的差别十分明显,主要在于: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基础;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它以知识为基础但不能归结为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超越或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说,在认识论意义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具有开启智慧的底蕴。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圣经》中就隐喻着―个思想:人,是靠智慧才近乎神的。以此为基础,智慧也可以被定义为对知识的运用。也许,正是智慧与知识的这一微妙而重大的差别,中国现代学者冯契才提出了“转识成智”的问题。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教育活动中“转识成智”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为突出,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溢的社会,面对信息和识别信息才能发现其中的知识,否则,如果人的视野被海量般的信息所淹没,连知识都无法提炼出来,怎么又能开启智慧之门呢?

只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一底蕴未能真正地显露出来。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的并不是培养分门别类的专家,而是开启学生智慧。

一个人要开启心智,依赖于两条基本路径:第―要亲自实践,丰富经验,不可能与事隔绝而走进智慧之门。列宁说过,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在这里,列宁虽从“类”的角度强调了实践对意识、对思维建构的意义,但与皮亚杰揭示的活动图式对个体智慧发展价值的观点十分吻合。第二,从他人那里系统学习间接经验,因为很多时候,人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何况,宇宙浩瀚无比,万象流变不止,而人生短暂渺小,这凸显了教育的重要价值一通过教师、教材和其他媒介认识世界。

因此,开启智慧之门可归结为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难分轻重,但在很大程度上,实践更为重要。正是在实践中,人通过感官与客体接触,使客体的逻辑不断内化为主体的逻辑。黑格尔揭示出,事物自身的演化有逻辑序列(客观理性),人的思维也呈现逻辑序列(主观理性),因此,思维和存在可以同一,就是说,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真理,走上智慧之路。这正是近年来倡导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经验世界的认识论根源。

三、走出误区,走向智慧

在寻求智慧的问题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并非不存在误区,不管这些误区是如何产生的。

其一,以学校教育代替实践。认为二者的价值效果并无差别。实际上,即使是学校组织的模拟性实习,本质上与实在的实践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人与自然的疏离,加上制度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的学院化倾向非常明显。更有一些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过火,以至到了让学生不闻窗外事的程度。须知,用纸和笔构筑起来的模型世界并不能代替真实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忽视会导致惊人的无知。

第2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 云计算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能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的建设都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智慧校园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也应该抓住机遇,围绕“智慧”理念,打造智慧、平安、和谐的校园。智慧校园,重在智慧,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的,数字校园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组建的数字资源优化共享的虚拟教育环境。随着各方面投入的逐渐增多,数字化校园在给广大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应用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智慧校园从数字校园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充分利用原有平台,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即:要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能保证有线和无线双网覆盖;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 智慧校园概念及特点

智慧校园是近几年的一个新概念,传承了数字校园,智慧城市的新方案。严格意义上讲,国内高校尚未真正实现智慧校园,但是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也正逐步想智慧校园迈进,以期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智慧校园的应用要依赖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推广,以此为依托将教育成果,图书资源以及科研项目等进行整合,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教职工,学生的交流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交互,使得各项应用灵活便捷,实现了智能化的校园服务管理模式。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食堂等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场所按照智能传感器,通过网络连接形成“物联网”,最终实现系统互联,资源整合。智慧校园在特征上讲,有三个核心亮点:一是作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它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式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全面感知智能服务;二是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桥梁,能更便捷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各部门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让每个体验者都能以全新的模式体验智能服务,同时能为学校和外界提供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平台。

2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近几年定义的新概念。从技术层面来讲,云计算有创新但不是全新的概念,它整合网格技术、数据虚拟化以及并行运算等多项技术,重新定义的一种新模式。云计算的定义可划分为很多种,但是从基本原理上讲大致相同, 云计算是利用网格技术使计算可以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简单的来讲,就是用户只要可以联网,就可享受服务,任何联网的应用,都具备成为云计算平台的潜力;多个用户可以分担超级计算机成本,大大节省开支;用户利用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并且充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开发个性化的应用。由此延伸的云物联、云安全以及云存储等可以在校园建设上大显身手。

2.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从字面上讲是万物相联的互联网。它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在具体的物联网应用上主要依靠三项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RFID技术,它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在自动识别、物流管理中应用广阔;(3)嵌入式系统技术,综合软硬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为依托,接受到信息后进行快速处理。物联网技术实际用途主要在智能标签和智能控制,实现远程操作和控制。在物联网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日常教学工作,达到“智慧”状态,提高校园工作水平,改善学校服务管理能力。

3 结语

智慧校园的发展依靠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它在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上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为移动互联校园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由于智慧校园属于新技术的探索和学习,就学校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时代的进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将日臻成熟,在学校中已经建设好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倡绿色节能减排的风气,为学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应用。使智慧校园争取早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旗帜,开创新时代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A):18-21.

[3] 林成.智慧校园及其相关技术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3):210-211.

第3篇

【关键词】智慧教室 中职英语阅读课 互动式教学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直是教学上的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变革历程:由最初扫电脑盲开始,提倡人人课堂使用PPT 教学,发展到基于跨越式课题进行网络班教学,再发展到电子白板课堂普及使用,现迎来了人手一台教育pad的“智慧教室”年代。2015年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引进智慧教室Hiteach教学系统和Irs反馈系统,进入一个信息化教学的新的台阶。

二、智慧教室的定义

智慧教室的定义为:在云技术环境下,“智慧”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反馈及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能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判断学生学习状态,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资源推送,进行分层学习或个性化学习,此时所需的资源为微课、课件、不同层次的题库等大量的云资源。因此,智慧教室在硬件设备上需要高端技术的支持,必须配置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录播系统、应答系统、教育云平台以及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云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室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它提供教师能获得更快速的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评测工具,促使教师真正实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根据知识建构的三个层次(知识的系统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协作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与传统教育模式中职学生的被动授课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依托“智慧教室”的学习是主动的,而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有趣。学生按个人所需,平台按需输送学习的信息或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方式,基于学生认知的初始水平,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三、“智慧教室”下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例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配套教学用书《英语》第六册第二单元中的Reading阅读课Life on a Desert Island,授课班级为13级机电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在智慧教室Hiteach授课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软硬件配置,将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课程深度整合,发挥智慧教室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拟求生演练、在线课堂评价等教学手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真正在“做中学”,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将本节课基于智慧教室下的互动式教学设计总结如下:

Quiz

Qs: 1. Why was Alexander Selkirk stuck on the island? (A)

A. He guessed his ship would sink and chose to leave before it really happened.

B. He wanted to prove that he could live on the island on his own.

C. His ship sank and he swam to the island.

2. How long did Alexander Selkirk live on the island? (B)

A. About 10 years.

B. About 5 years.

C. About 16 years.

3. Who wrote the book Robinson Crusoe? (A)

A. Daniel Defoe

B. Alexander Selkirk

C. Robinson

Lead-in

A picture of an island is shown to students.

Ask them: Is it beautiful? Do you want to live there, but with no one around you? Can you imagine if you were stuck on the island, what would you bring?

Watch a micro-video made by some of the students.

After that, ask them:

Who do you think made the smarter choice, Jiang or Wang? Wang.

What would Wang bring? A bottle of water and a knife.

Who does he learn from? Bear Grylls.

With the experience learned from Bear Grylls, students must be ready to go on an adventure with Alexander Selkirk.

Listen to the tape on the platform and circle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Alexander Selkirk brought from the ship. Students do it on their own pads.

Para1 Clothes, bedding, gun, gunpowder, bullets, tobacco, hatchet, Bible,

Para 2 pot,

Para 3 knife, shoes.

Match the things vand tools with their functions

Replacement& Reuse

When time passed by,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he brought from the ship gradually wore out.

What are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gradually wore out mentioned in the text? Clothes, shoes, bedding, gunpowder, knife.

What did he do to replace them?

How to replace gun and bullets, hatchet and pot?

Work in groups. Students can search online or watch videos uploaded onto the QQ group.

Students offer different ideas.

We can find food by catching fish, making a trap…

We can use a sharp stone tied onto a piece of wood to make a hatchet.

We can barbeque, cook food in a coconut or on hot stones, eat raw food…

Summarize the text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Interview

Watch a video. Then ask them:

Was he brave? Yes!

Why did not he give up? Because he wanted to go home alive.

Finally he did it and was rescued by a passing-by ship. Suppose Alexander Selkirk were invited to our class, students mast have a lot of questions to ask him. Prepare for the interview. Students can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ing with group members.

Ask one student to play the role of Alexander, and the other students can ask him questions freely.

Part 3: Challenge

Recently the shocking news that some young travelers put their lives in danger while hiking in the mountain make students think it necessary for them to practice survival skills.

There are four bags full of stuff that may help students. Each bag has a mission card in. Each group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Then compete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first to finish.

Then each group should come to the front to show their results.

Mission 1:Make a fish trap

Mission 2: Make a water filter

Mission 3: Three ways of tying a knot

Mission 4: Send signals for rescue

Part 4: Presentation

Show students some of their creative works.

Students vote for their favorite.

Share with them some achievements that senior students made.

Part 5: Assignment

Must-do:

Write a composition

If I were stu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 could I survive?

Write a composition of 100 words on the topic. You can choose from

in the forest, in the desert, in the snow mountain

Send your writings to e-mail

Alternative:

Follow me on the Wechat platform and do some supplementary reading.

Part 6: Real-time Assessment

Students log onto the message board and leave some messages or make comments freely.

第4篇

不过,我总算还算得上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某日,看及案头之书为尘埃所欺凌,打心底滋生出一丝不安和后怕。

墨香盈鼻,惧怕也黯临于心头。当我抛却书本时,自己恐怕也只剩下世俗之味,糟粕之气了。于是,再拾书本,默默地读,静静的思考……

一、教育者首先要修身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教育的基本定义: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育者,是我们引领了孩子们求知、做人的方向;是我们自己固有的教育思想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要改变这些,我们就应该读书,认真的读书。

读书修品德,读书修学识。只有我们背后有坚实的道德、文学修养基石,我们才有可能在教育的阵地里爱着教育、思着教育、做好教育;我们才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风趣幽默、儒雅从容的进行教学。细品孙双金、窦桂梅、洪镇涛、钱梦龙的课堂,他们的学识和阅历,让他们尽显教育的智慧。

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文化底蕴是我们不住的读书学习积淀下来的;教育智慧是我们不断反思实践生成的;课程视野是我们接受创新拓展开来的;职业境界是我们自我教育形成的。跟书学,跟人学,唯有学习才有进步。

有人这样形容我们:国人极贱。为他人做事,尽心尽职;为自己学习,却不愿花一丁点儿时间。我很有可能成不了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我也不愿自甘沦为。所以,我就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二、 教育者要学会微笑

什么叫智慧?

把别人的东西(成果、理论等)搬来、学来、模仿来,极尽“拿来主义”之能事?这不叫智慧,至少这只属于邯郸学步,成不了大气。

我是这样定义智慧的:智慧是把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学习、思考,从以内化于心,表现于行上的,属于自己创造的一些东西。我们搞教学的,就应该这样:学习、实践、创新。

读过魏书生,读过李希贵,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我天生愚笨,只学会了微笑。

苏说:教育是为了培养真人的,要以人为本。

魏说:管理是为了促进教学的,要民主科学。

课标说:课堂该该是双边互动的,要平等和谐。

我呢,只知道他们都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是用心做教育的。

真的。

不爱教育,不会发现教育是美好的;不爱学生,不会明白学生是可爱的;没有了爱,是不会在工作中,常带微笑的。真的、纯的、善的微笑挂在脸上,爱与和谐就生长在了心上。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孩子们,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当你在别人面前冷冻了自己的微笑时,你也就相应的失去了美丽。

所以,在我的教育生活里,在我的学生面前,我总是笑着的,发自内心的笑着。甚至,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都会报人一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笑脸的。要不然,《封神演义》中妲己一笑,怎么会让众神意乱而情迷,忘记了刑台之上,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狐妖;要不然,唐明皇不会为了“那一笑的风情”,而落下了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骂名;要不然,蒙娜丽莎上翘的唇线,也不会勾勒出世界画坛永远的神话。

学生们更是喜欢笑的,尤其是时常微笑着的老师。而这笑,不能是仅仅局限于脸部肌肉的抖动,它在本质上渴求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同时,这笑也不能仅仅定格在“示范课”的课堂上,而应该放逐在师生交往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需要的,就是我要做好的。当我在课堂上创造着微笑,传递着微笑时,学生们总会在我的“下课”声音未落之时,情不自禁的送给我一个“啊”字。

第5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云+端;学习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23-04

引言

智慧课堂是随着新课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而提出的新型课堂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唐烨伟博士等学者研究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以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和提升智慧为根本目标,智慧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智慧课堂中。他们将智慧课堂定义为[1]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概念主要有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智能课堂[2]、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系统[3]、基于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智慧课堂[4]等。结合我们的研究,这里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智慧课堂学习方式是指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于智慧课堂“云+端”信息化平台的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为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采取基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游戏学习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穿插于智慧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课前和课后学习环节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课中学习环节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游戏学习方式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均可以使用。

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为自我监控对象,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修正,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活动。[5]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支持下,自主完成课前、课后及课中等环节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它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尤显突出,在课中的探究、练习测试等环节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有效完成。

1.独立学习研讨学习资源

依托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学生独立学习和研讨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并找出问题。学习资源可以是微视频、富媒体资源和各类测试题等。学生在学习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成后通过回忆完成笔记,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记录。在信息化条件下,笔记样式可以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2.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学生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给出初步的结论,然后通过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或自己上网查询,或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与同学、教师讨论交流,探寻求证的依据。也许在探寻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初步的判断存在偏颇或缺陷。

3.自主行动与反思

自主行动与反思是将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反思行动结果。其主要作用是:①学以致用;②增强学习兴趣;③激发创新意识;④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反思行动结果与学习目标、行动问题的关系,以调整、完善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自主行动与反思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或上网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基于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

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云+端”平台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它不仅具有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更体现出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对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所起到的强大作用。智慧课堂合作学习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均可以实施,就一节智慧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中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开展合作学习时,要重点做好分组、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

1.如何分组

由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存有每位学生的特征档案和学习档案,因此,在分组时,只要在“分组类型”选择栏内选择需要的类型,以及每组的人数,便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支持的“分组类型”有:完全随机分组、志趣分组、成绩分组、特长搭配分组、异质分组等。

①完全随机分组:平台依据学号,按小组要求的人数,随机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其优势是充分体现了公平性,不足之处是小组内可能会出现成员都是实力强或实力弱的情况,不能形成能力方面的互补。

②志趣分组:平台在学生档案的同一志趣类中,进行随机分组,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中。其优势是相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增进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互动,不足之处是在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大家都不愿意做,不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③成绩分组:平台将学生按该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成好、中、差三个组,再从这三个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其优势是通过交流探讨、协作互助,满足了每位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不足之处是小组成员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可能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

④特长搭配分组:系统将学生按其特长分成若干个组,再从这些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不同特长的学生。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有条不紊地进行协作学习,不足之处是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

⑤异质分组:系统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会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性别等多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形成多元化。其优点是小组成员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扩大知识面,不足之处是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控制小组的局面,而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2.如何合作学习

①熟练操作信息化平台,把精力用于合作研究、探讨活动上。合作学习需要搜集资料、归类整理,需要记录讨论过程,需要数据的计算对比等,但这些都不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将这些工作集中交给小组中的某个专人负责,势必会影响到这位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研究、探索、讨论、决策等认知活动。因此,小组中的每位学生都必须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又是“资料整理员”“数据分析员”“记录员”等。另外,每位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操作,以及搜索引擎、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

②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各司其责同时展开。可以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同时展开资料搜集、归类整理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由于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该学生便可以担任该模块内容的主持者,既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

③资源共享利于探讨,提高合作学习效益。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小组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资源信息、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形成文字,在小组讨论栏内,在讨论过程中,成员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论据材料,便于其他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当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查找新的资料,或利用平台寻求其他组或教师的帮助,直至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最后将合作学习成果汇总上传。

3.如何评价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主动学习品质及创新精神等。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将重心放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上,要重合作过程的协同程度,轻学习结果和个人表现。例如,小组分工的合理性,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属于协同程度评价的指标;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贡献等,则属于个人表现的指标。

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我们预留了合作学习评价模块,教师可以自己填入评价指标及评价等级,对每个小组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系统便会按照相应的权重自动生成综合评价结果。然后教师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改进提高。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

1.如何界定智慧课堂游戏化学习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是指在智慧课堂信息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化游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游戏软件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推送适当的游戏学习软件,用于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为了探索和应用合适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必须了解和熟悉与游戏学习相关的游戏概念及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概念:

①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其特点是远远超越传统游戏市场的互动科技应用,包括人员训练、政策探讨、分析、视觉化、模拟、教育以及健康与医疗;能够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训练军人适应异国的文化,让人们在工作时发挥团队精神,教导儿童理解科学原理等。

②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满足特定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游戏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

③数字化教育游戏。从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来看,当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除了人之外,还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或借助数字化平台设备时,我们把这种活动称为数字化教育游戏。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电视游戏、模拟游戏、街机游戏及手机游戏等均采用以信息运算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因此都属于数字化游戏。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化学习的游戏,均为数字化教育游戏。

可见,教育游戏、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依据学科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开发研制的,要考虑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环境的技术和要求。

2.如何挑选游戏化学习软件

智慧课堂数字化教育游戏按照使用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学生自学的游戏学习软件,另一种是用于教师教学的游戏教学软件。也有一些教育游戏软件既可用于学生学习,也可用于教师教学。由于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数字化游戏的方式教学、学习,再加上目前的教育游戏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行业,很多配套的教学、学习游戏还在研发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从众多的游戏软件中挑选合适的游戏推送给学生自学或复习巩固。

挑选教育游戏要把握三个要求:一是目标明确。游戏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切不可哗众取宠。二是有针对性。课前用于学生预习的游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要选择可以互动的游戏,课后要推送用于复习巩固或深入研究的游戏。三是有挑战性。游戏难度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及其接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超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3.如何高效地实现游戏化学习

①关注学生自主游戏学习过程。好的教育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沉迷于游戏,那既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跟踪、监督、控制好学生的游戏学习行为。在课前、课后布置游戏学习任务时,可以定时推送学习游戏,并定时关闭学习游戏链接,还可以将学生在游戏中的闯关情况作为成绩记录下来,同时让学生填写游戏学习反思电子表格,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认知或思维能力。

②灵活应用游戏促进互动学习。如果学习游戏的设计能与教学紧密结合,那将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但现有的游戏学习软件,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学习设计的个性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游戏学习软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的互动环节中,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唐烨伟,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中学版,2014(4).

[3]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4]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5]李芒,蒋科蔚,李师.信息化学习方式案例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第6篇

一、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大学课程现状的矛盾

什么是当前管理工程师的人才标准,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描述为:“管理工程师是工程师的一种,是工程师殊的一种。工程师都有一个专业,专门负责某一个工种,如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化学工程师甚至电焊工程师、水道工程师,等等。管理工程师的专业是综合性的,是把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工作综合起来完成一项更大的工作。”“因此对他的要求是要体现出这个综合性和全局性,应该有下面三条:①能领会。领会就是搞懂,弄清。……为此,要有来自工程科技和人文社科相结合的广泛知识。②能协调。管理就是组织,协调。……为此,管理工程师首先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服务的精神。③能说服。一个企业、组织的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为此,管理工程师要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2]刘源张院士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朱高峰院士则反思现状,忧虑地指出:“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①技术素质较强,但是知识面过窄;②基本素质方面缺乏事业心和科学精神,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③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欠缺。”[3]综上可鉴,管理工程师是指具有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协调能力的特殊的工程师。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熟悉工程业务,又要有管理能力,可以协调上下左右的人事关系。因此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能像培养工业工程师那样专精,但是必须广博。所以在教育培养上,既要重视专业的学习又要讲究人文的素养。简言之,管理工程师需要理工文管等学科进行综合的培养。那么,大学对此如何应对和行动呢?我们的研讨准备从课程着手,因为,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它上连人才培养目标、下接教学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帅传敏等调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文献解读,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和重视。

首先,技术方面课程比重大,人文课程成为技术课程的附属品。这些大学大多采纳了1999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建设部第三届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讨论的四个专业平台课的方案,即专业基础课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四类课程设置。作为管理工程师需要熟悉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勿庸置疑的。需要我们慎重对待的是下面这些问题: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该吸收一些什么学科,它们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怎么才能有利于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朱高峰院士认为当前的工程教育的问题主要有:①技术知识面不够广泛,缺少与管理的密切结合;②职业道德教育欠缺;③资本运作的教育不足;④实践性教学内容过少。[4]这四个问题都是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上与人才目标不符的具体体现。第一个问题反映了专业基础课程口径过窄,无法统合做事和做人两方面的知识;第二个问题反映了人文知识在课程结构中缺失严重,一是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二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列出人文学课程,经济、管理和法律是社会学课程,而非人文学课程;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都反映的是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缺少实际操作。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权重好专业技术与道德素质方面的课程比重,协调好科学与人文交融方式,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其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制“器”而忽视了育“人”。理念高于目标,并统率目标,是对目标的终极反思。《论语•为政》提出的教育理念“君子不器”,就是希望我们在设定教育目标的时候能充分关照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乐观,“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都十分注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外语、经济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的本领和谋职的手段,哲学、历史、文学、科学思想史等人文课程能引导学生对形而上的深层反思、追寻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永恒、感悟仁爱济世的情怀,能够使人远离浮躁、认识自我、体认自由,用来灵活方法、拓展视野、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其三,将“两课”代替人文学。在课程体系中“两课”常常被当作人文学课程,其实“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课”是专指理论、思想道德品质两门课程,准确地讲它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一部分,因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它还只是哲学和伦理学中有选择性的很少的一部分。什么是人文学?人文学的知识是有关人生自我最切近的一种学问,最切近自己人生意义、价值、前途的学问。就是基础人文学科,甚至还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科。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就是人文学,涵括了文、史、哲、艺术和自然科学,但不包括技术性工程课程。因此,在内容上,“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区别的,将“两课”等同于人文学,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混淆概念的误区。14所高校工程管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是,重视专业知识、实用知识、政治知识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通识知识、理性知识和人文知识。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与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之间的不谐。目标定的是综合素质的音,课程唱的是专业技术的调。音调不和,必然会唱出嘈音、怪音。矛盾如何解决?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美国的工科大学就很注重人文学科的发展。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发展工科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人文学的重要性。它的哲学系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有着像乔姆斯基这样声名卓著而又心系天下的哲学家;它的政治学、社会学,曾经有着像罗斯托这样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学者;它的经济学不仅有萨缪尔森这样的伟大学者,现在仍有像克鲁格曼这样杰出的支持人文理念的著名经济学家;它的历史系甚至早就开设了中国历史的课程。这样的学校还能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工程学院吗?而且这种取向在美国已相当普遍,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学院的文科和人文学教育都很强大,一般文科大学都很难比肩。

二、掌握知识,更要领悟智慧

进一步探讨工程管理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文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汪应洛院士在《时代呼唤工程管理》一文中把“工程管理”定义为广义的工程管理,涵括工业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泛指对于具有产业依附性、技术集成性和组织协调性的各种工程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在我国工程管理是作狭义理解的,专指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提倡用发展的眼光、从系统论的角度一揽子处理有关联的项目工程,从源头开始,通盘考虑过程和目标,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人财物各居其所,各尽其用,代表了工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程管理的发展中,管理的地位被突显出来了,可以说工程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因为它能将原来不太相干的、基本独立的单个工程糅为一体,成为一个相互协调、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而科学代表着知识,是反映客观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科学性和知识性规定了管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不断靠近真理。但是,假如管理仅仅是知识,是可以量化和复制的知识,那么工程管理的人才就太好培养了,只要将量化的知识按步骤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背诵、记忆、熟悉和复制知识,经过考核成绩优秀的是拔尖人才,成绩合格的是一般人才。

但现实中往往不尽如此,成绩一般而成就突出、成绩突出而成就平庸的事例俯身可拾。我们还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不乏知识的,但是缺乏人文。通过这些课程培养的学生一定有成绩非常优秀的,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很好,甚至能够熟练操作工程中各种技术设备。但是我们在这种人才方案和课程结构上培养出来的合乎国际标准的可以称得上是工程师的人才却很少。问题在哪里?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而智慧才是取胜的关键。因而,管理更需要智慧。与其说管理是科学,还不如说管理就是智慧。在人类古代,科学知识缺乏,但并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各阶层的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在我国唐朝行政管理制度已是十分完备,社会制度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国际间交流频繁、精神生活充实而有信仰。如果用当今的科技与之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谁能否认唐朝在管理上的成就。相反人类在科学知识强盛的今天,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自身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点不比千年以前少,反而愈演愈烈。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是改造自然的工具,改造人自身还是需要更多的智慧。智慧是知识与判断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智慧甚于知识,远比知识重要。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特殊性和主观性的排斥,取决于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反复验证的普遍有效性,因为这个特点,意义世界、价值领域、审美境界都不在知识的范围之内。智慧一定和主体有关,没有非主体的智慧。智慧是理解、洞察、预见、决断、协调的能力。因此,智慧的培养与体验、领悟有关;而知识可以通过耳提面命、死记硬背及作业考试来完成。智慧总是与人文一起,知识一般与科学相连。

培养智慧离不开人文。这是因为,首先,智慧本身就是人文,智慧总是闪现在人与物、人与我、情与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纠缠和矛盾中,人们只有在遇到这些纠缠不清的矛盾时智慧才会被召唤,有智慧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缺少智慧则会使矛盾加深,因而智慧就是感化自身、化解矛盾、进而“化成天下”的能力。而人文就是以“化成天下”为自身责任和存在价值。智慧和人文交织在一起,它们都是一种施化的能力。区别在于智慧与个人相连,人文与社会相系,智慧是个体中的人文,人文是社会的智慧。其次,智慧只能在人文的环境中生成。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学问、文章、智慧不是端坐在书房里完成的,人的经验、阅历、见识、判断、决策、协调这些功夫都只能在充斥着人文的环境中学会,这个人文的环境就是我们现世的生活,这也是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先生一贯强调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造和改组”的见解一致的。知识,无论如何学习、掌握、运用,它终究是别人的体验、间接的经验;智慧,是将间接的经验通过自身直接的体验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所以学知识难以创造,学智慧方能创新。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的序中说过,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所说的“节”与“文”,就是知识,是做事和做人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是小学功夫;而“道”才是智慧,是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这才是大学要旨。

三、哲学课程培养有智慧的工程管理人才

理想的工程管理人才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技术娴熟、技艺超人的专家;在思维、决策上也是杰出人物。他们不仅在务事时能精益求精,而且在做人上也通世豁达,深明大义。培养智慧主要靠人文学,而且主要是哲学。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它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一贯到底的。哲学是认识论,它不停留在对象的现象门口,也不为芜杂的现象所目眩,它要深入到对象的本质底层,去把握其固有的、必要的联系。哲学是辩证法,它既提供物质变精神的方法,又提供精神变物质的路线,是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武器。因而,要把人文装备成为工程教育的通用指标,学校要普遍开设以哲学为中心内容的人文课程。自然哲学,以宇宙、天体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揭示气与道的生化规律。

思维哲学,以人的智慧的生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识与思的运作法则。科学哲学,以范畴的生成和理论结构为研究对象,揭示设定与证明的逻辑准则。教育哲学,以人的完善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揭示个性与朔模的辩证关系。艺术哲学,以审美和生活为研究对象,揭示形与情的相关法则。道德哲学,以责任和义务为研究对象,揭示善与恶的制衡律令。管理哲学,以领导形象和领导指令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行为的暗示与仿效,人际亲和与疏远等关系的奥秘。决策哲学,以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方略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中的成与败、破与立的规律。领导哲学,是对决策哲学与管理哲学的再提升,揭示其法与德、治与乱的辩证关系。历史哲学,以事件和时间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古与今、鉴与戒以及兴与衰的相互关系。

人生哲学,以寿律和功德为研究对象,揭示理想与行动,立言与立功、立德的相互关系。价值哲学,以角色身份和角色行为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的节操、贡献与人生意义的辩证关系。法哲学,以权力的约束与权利保障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控制与公民平等等关系的规律及程序。虽然不能说学了哲学就可以成为哲人,但要成为合格的工程管理人才就必须打好哲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必千佛一面,不同类型的大学应有不同的要求。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大致归为一类,偏重于管理智慧、大智慧人才的培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则偏重于操作智慧、技术智慧的培养。不同学历层次亦应有不同的课程要求。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加强个性教育和专业教育。

第7篇

石笋街小学是在科研中崛起的学校。1985年,就开始了一系列课题研究且获得了全国、省、市奖,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为学校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对教育本质探求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对教育行业需求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的凸现,迫切需要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巧妙地处理教育问题,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善于、乐于、享受工作,在工作中彰显魅力。基于此,石笋人又开始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有效策略》研究的探寻之路……

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课题研究以教师为研究对象,每一位教师既是参研者也是被研究者,研究活动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始终,教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师需要自主学习与思考,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不断地总结提升中生成教育教学智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益,让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智慧学生。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持续地发展。

智慧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智慧型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以智慧来定位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形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何谓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云:“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辞海》云:“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学者论述:所谓智慧,一是“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识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之于教育,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所以,我们倾向于把智慧定义为:“个体在一定背景下所具有的洞察、领悟和判断事物的一种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

叶澜教授:“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叶澜教授对于教育智慧的解释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教育智慧不仅是教师的能力、智力和魄力,更是教师享受工作乐趣,体验人生价值的源泉。

追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动,“建设学习型学校,构建魅力型课堂,造就智慧型教师,培养发展型学生,营造一个家长更满意、学生更喜欢、教师更留恋、同行更羡慕、领导更信任的知名学校。”让学生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家长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永世的延伸和传承,教师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绵绵的提升和激扬……这是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在教师的发展上,秉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追求生命发展最大值”的办学思想,

“蓄势练内功”,不断提升自我,练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终身学习意愿,努力做善于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智慧型教师。学生发展上,在“启迪智慧、发展双手、滋润生命”为核心理念的智慧教育下,潜心于本课题的研究,以智慧德育、智慧管理和智慧课堂三根支柱为实施途径和措施,培养具有石笋气质的少年。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探索构建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基本策略,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研究、修正,日臻完善。

首先,统一管理,专设机构把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凸显研究成效

成立的“教师发展研究所”,由六大版块组成:“道路方向标”始终站在前沿领航,一是教师发展研究所结合学习、教学、育人中的问题导航教师教育科研,用专业的理论引领让教师不断更新并获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二是聘请专家、名师讲学,让每一位教师在最直观最前沿的教学理论中成长,提升自我。“缤纷网络”中,搭建网络活动小组,让网络为现代化的教学服务。“魅力课堂”研究组把理想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境界:有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魅力的课堂教学,以此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心灵雅舍”搭建心灵对话平台,倡导教师勤学善思,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感动和幸福。“读书沙龙”是老师们贮备精神食粮,提升文化内涵的场所。在这里,老师们读书、提笔,分享雅趣,体会育人的最高境界,采撷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阳光地带”将生命的阳光洒向每一位教师:到大自然中去,登山赏景,锻炼之余怡情养性;多彩的晚会,全民动员,尽显个性魅力;团队培训,挑战自我,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其次,建构培养模式,练教育智慧

两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建构起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练就教育智慧的管理模式,即:以教师发展研究所为依托,基于学校,校长负责,教师自治,定期研培,形式多样,活动为主,实践出智慧的管理模式;构建起了自主学习、专家导航、小组研讨,个体实践,总结反思,回炉反复,跟踪研究的智慧提升模式。具体做法是:

1.学习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利用校园网刊登国内外教育研究有关资料,推荐教育教学的热点书籍,要求选读与必读结合,同时派老师外出学习、考察,拓展视野。

2.加强组织建设,搭建对话平台。学校以《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有效策略》为龙头课题,教研组校本研修开展的课题,教师独立承担的课题都与学校课题一脉相承。这样,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产生了强劲的合力。目前为止,不同学科、年段子课题共计19个。研究过程中总课题组派主研人员到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指导研究,开展小型研讨活动。科研QQ群。“半亩田”,及时反映学校子课题研究动态,共享资源,推广经验,实现了跨学科、跨年级的大学习。

3.提倡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为了促进教师反思,要求教师写课堂教学的“1+1”课后反思,每月教育故事,定期进行交流与评比。

4.分层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1)新教师培训

面对面谈话,激发工作激情,引导其做好职业规划。

推行“师徒结对”的传帮带的活动,

(2)骨干教师培训

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3)全员培训

针对课题研究中种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问题,学校倡导教师自主革新,充分享受教学和管理的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方法有更大的舞台去交流、分享。让大家在听课中、研讨交流中、思考现象中、网上论坛中学习,形成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第三,建立制度,保障研究

制度是推进研究有效、持续的保障。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制订了课题管理制度,保证了研究落到实处,做规范、科学、务实的教育研究。

第四,探索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实行积分考评办法,对参研提升快、成绩显著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外出学习、考察、培训、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奖励,确保教育智慧提升持续发展,参研工作有序进行。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初步形成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智慧提升的思想观念,基本解决了开启、丰富和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思想认识及策略问题;较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学校资源,探索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相关教育规律;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变革,为教师的智慧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了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启迪智慧型学生的培养。学校科研氛围浓厚了,教师科研意识增强了,老师纷纷申请加入课题研究。其间,教师在国家、省、市、校各级立项课题22个,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交流、获奖文章30余篇,收到教师读书笔记100余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200余篇。多位教师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位教师评为省、市优秀教师,学校教师自编校刊《和风》两期。现学校已呈现出蓬勃生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学校多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和表彰,《华西都市报》撰文称石笋街小学为“最牛”的学校,今年九月我校被列为成都市政府首批“优质教育集团”。

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就如是一条通往城市公园或风光无限的奇峰幽谷的道路。通过它,每个人都能在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人生岁月里,享受到生活的温馨。推开智慧之门,清风慢慢融化在教师与孩子的心海中,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快乐,享受着幸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Z]

3.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

4.裴跃进.教师教育智慧内涵构成初探[J]

第8篇

一、树立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

1.树立教育与学生契合的理念。记得印度哲学家奥修的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同样,如果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鞋合脚”的教育,虽需要精心设计,但一定要自然呈现。

2.树立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赞可夫将其作了解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适合学生既要关注、重视学生现有水平,但绝不是消极的迁就,相反,应当是积极地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适合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

二、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应具有“语言——言语” 智能、“数理——逻辑” 智能、“视觉——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 智能、“音乐——节奏” 智能、“人际——交往” 智能、“自知——自省” 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智能。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会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光谱。八种基本智能成分是平等的,不同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学校课程要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框架,即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课堂和活动等。

1. 构建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应根据“适合教育的理念”确定课程选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一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把一些对师生成长需要影响不大的课程整合到凸现适合教育理念的课程中去;亦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所关注“素养”的培养。二是校本课程人本化。校本课程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凸现课程为人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应根据人成长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人成长需要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熏陶,学校应开设“传统经典”和“介绍本地文化的课程”;人成长需要宽阔的视野,学校开设“世界”;人成长核心是智慧成长,学校开设“智慧”。根据人成长需要的能力确定课程类型:人成长需要学会读书,学校开设“阅读课”;人成长需要学会探究,学校开设“实践课”…… ;三是生本课程个性化。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些针对特殊潜能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学校可引导他们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智慧的张扬和劣势智慧的发展。每个学生总有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总有一种让自己心动的活动。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建立“自修课”,内容由自己确定,不论是音乐、美术、体育、电脑、劳动,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方法由自己选择,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娱乐运动;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论是个人独立进行,还是和别人共同合作。总之,每日必做,每做必记,每记必思,每思必得。通过这种个体的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提高智力,彰显智慧。

三、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围绕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自己的课堂,建构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文化。学校围绕“教育即成长”提出“成长课堂”的教学哲学“课堂即成长”。课堂围绕“学”展开,即: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让“学”成为课堂成长的支点。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是:要尊重差异,不要漠视差生;要挖掘潜能,不要忽视可能;要随学调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启迪多元,不要束缚创造;要欣赏进步,不要吝啬鼓励;要共享成长,不要孤芳自赏。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追求是: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其意旨就是“教师为成长而“导学”,“学生为成长而“自学”。

据此,建构适合学生成长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风格自主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预习学案”。这个“预习学案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有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促进真正探究,在具体操作方式上,重点践行“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学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建构和解决中成长。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课堂学习不是教学的全部,每节课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四、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施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活动应围绕 “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自己成长方式的教育,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追求设计,从目的上看,学校活动的宗旨是实现关于人的培养目标,丰富和发展教育定义。从内容上看,学校应选择提供人成长需要“营养”的活动,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加深”,让其特长更加张扬;也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补缺”,让其营养更加全面。从方式上看,学校活动应倡导科学、便捷、有效,可与思品与社会、综合实践、劳动、艺术等课程相结合,也可通过业余竞赛形式实施。总之,学校活动要有自己的目的、意义、特点和品牌。

为了让学生生长智慧,并将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校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实践。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学习做事的方法,探究做事的技巧,在做事中生发实践智慧。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创新节”,开展“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手工制作”、“体育游戏创作”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滋长智慧。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应该: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第9篇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大陆兴起,随着理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其人文性的认可,很多人发现生命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年开展素质教育时流行一句描述,“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似乎生命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体质的教育、美育等,什么都是生命教育。然而我们在这样例数生命教育的时候,也发现:什么不算生命教育呢?一种存在如果什么都是,那也有什么都不是的嫌疑,容易导致人们不再深刻思考和挖掘其更有价值的人文内涵。

一、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践行

积极心理学承载着诸多美好理念,对它的宣传和普及令人愉悦。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其运用多停留在口头灌输中。如何深入去学习和领悟其研究成果,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唤醒内心的正念与觉察,并促使教师以“唤醒”而非“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努力探索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师教育工作中。

积极心理学经常用到隐喻故事去帮助人们。笔者创设了一个“微语者”身份,以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工作的“灌输”行为。

微语者,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它直接是我们的学习者。有时候,“他”似乎在建构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

案例1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这会让我们思考――它说的到底是什么?似乎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表述风格不一致。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微小情境,唤起大家对此项品质的理解。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对自己童年经历进行描述,期望唤醒教师重新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好奇心。?

心 灵

小时候,我总爱忘记事情。祖母说,你的心一定在后花园里,被埋掉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找到了一棵大树,整个下午,我坐在树冠中央,看着我的心在阳光里,静静游动。

祖母啊,你看不见风吹了、草动了吗?我的心就在快乐的草丛里,来回奔跑呢。

你总能够听到屋檐下,伊伊呜呜的声音吧,这个时候我脑中的事情全都消失了。

我总想把这种声音变成歌儿,让寂寞变成眼泪,慢慢流下来,让游荡的风改变方向,让云朵安静地留恋婴儿的襁褓。

我想把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涂上颜色,配上舞步,请人们仔细琢磨,让心慢慢变软。

你就站在我的身边,重新摸摸这个世界吧,不能让它们随着流水就这样走远了,消――失――了。

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沉浸在对于你来说新鲜事物里,全然不理会外在一切的情景。

写出这个美妙的情景。

【案例反思】儿童经常会突破大人既定的规则“流放”自己,形成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如果成人了解儿童那些不为人知的“当下时刻”呢?如果成人假设,当愤怒不已之时,儿童沉浸在一种对世界的触摸和建构中呢?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必定会化解。以上案例可以帮助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

案例2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五项“智慧和知识”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智慧与知识”是比较宽泛的,在此,我们只讨论生命智慧中的那种――你要同理别人的动机与感受。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认为不平等,这就是智慧的缺角。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尾随一个聋哑人,和小伙伴们在她的背后嘲笑她,甚至朝她身上扔石子……在上学的路上,那被我们嘲笑的聋哑人,突然大怒,用嘶哑的声音吼叫着,声音震撼了我!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她的伤害竟然那样深。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多么无知,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显然,“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需要加工我们的经历,需要我们描述。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以文字构建一个童年故事,期望教师以此唤醒学生“同理别人”。

阿柳的岸

阿柳,

你在春天追逐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

你傻傻地笑着,

躲避我们投给你的土块和石子。

你恐怕永远也追不上我们,

蹩脚的阿柳,

生下来就被判定哑哑的阿柳,

你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岸。

面对嘲笑,

你终于停止脚步,

一个人躺在草地上,

仰望天空。

谁知道你想什么呢?

你一个字都不会说。

我们从四面八方伏击和包围你。

蓦然,我们手中石块悄悄落地,

我看见了你和我们之间隔着那条岸!

你寂寞而孤独地行走在岸上。

阿柳,让我牵着你的手吧,

你生命的锁就会打开,

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就会流淌在一起。

趁着天还未黑,我们一起游戏吧。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结合上例中的文字,分享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给你带来的生命启示是什么。

【案例反思】

“同理心”的智慧,“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受”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实践证明口头的灌输和道理的讲解已经使我们的教育走入困境。教师在教育中要突破难点,势必要改变方式引用一些生动的素材,“唤醒”孩子的“同理”智慧。以上案例可以帮着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并尝试去描述一些生动的情景,进行教育,打破灌输,实现另外一种“唤醒”形式。

二、践行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展望

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中的“灌输”行为。

这种情境的建构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刻板的定义、精确的诠释或者是严谨的逻辑并不能打动老师,老师们喜欢这种建构情境的方式,这种建构,直接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给我们探索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和经验。

1.打破刻板的定义和概念,使积极心理学的量表生动起来

积极心理学通过元分析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总结出6大类24项积极人格,并认为这些积极人格是人类共通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量表。在诸多译本中,这种量表的表述和诠释基本一致。毋庸回避,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关于积极品性的诠释带有文化的距离,它表现出局限性。

笔者用生动的笔触建构一些诠释的意境,以此描述每项积极心理品质或人格,在生命教育角度,使其与生命价值世界生动接轨,促进亲近性、加深理解性、丰富体验性――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刻板量表变成一张生动的生命教育画卷。

2.开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资源,使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得以广泛运用

这种形式仿佛开凿了一个泉眼,把教师和学生过往生活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成为一种优势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和经历的故事化改写只要用心,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一旦学会和运用这种方式,这种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撰写和分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师生经历生命的觉察和反思

在教育生活中,师生都需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形成优秀人格,对品质的诠释有些是从教师角度,有些是从儿童角度,它们都围绕着教育生活和人的生命成长。这种方式本身就伴随着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

总之,品质的教育需要打破给予定义和要求的方式,而要以“唤醒”方式进行探索。而这种从心灵感受出发的建构和意境的描述,好像一个人站在星空下思考生命。这些资源直接触摸心底最柔软且智慧的地方。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从脚下出发,对生命保持眺望敬畏,让我们领悟:教育不是把人引路到一个竞技场或荒漠中,是要人回归到他的故乡。

第10篇

作为课堂纪律管理主体的教师需采取有效的、系统的方法来管理课堂,这时教师教育智慧对达成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本文从教师教育智慧的视角探讨一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其中教师教育智慧主要包括温柔、示弱、沉默、忽视。

关键词:课堂纪律管理;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时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问题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得知:只有“有效的”课堂,才会有“有效的”教学,可行的、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阻止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1],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无论是教育理论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对探讨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趋之若鹜,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各样的管理技巧来促成理想的课堂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本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在管理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采用粗暴、大声喊叫、逞强等所谓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会收到一时的“静”效果,可试想如果整个课堂都静若溪水的话那还能是一堂好课吗?无论是全静的课堂还是全动的课堂都是无效的课堂。所以说,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教育智慧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智慧中的温柔、示弱、沉默、忽视等管理智慧来促成有效课堂的达成。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课堂管理主要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2],可见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里的课堂纪律管理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教师应用智慧而采取的行动。

2.教师教育智慧

智慧(intelligence)亦作“ 智惠 ” 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指聪明才智;在《大智度论》卷四三中:“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从上可以得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在生活等其他方面智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3]去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那么在教育当中,尤其是课堂纪律管理当中教师智慧更显得难能可贵,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智慧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三、教师失慧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表现

教师失慧在课堂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情绪的突然失控、语言的暴力性、行为的冲动性等等。本文主要对教师在语言或行为上的失慧表现进行探讨,如粗暴、逞强、嚣叫、过度重视等,从下面几个镜头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失慧行为。

镜头一:音乐课上,人声鼎沸,学生在乱七八糟地大声唱歌,老师声嘶力竭地喊“停!停!停!”用力的、愤怒的敲着黑板和讲台,但学生根本据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地唱着自己的歌曲。

镜头二:班主任王老师做事很是认真负责,对于班级的任何事都是亲力亲为,小到擦黑板、桌椅摆放,大到班级的全部备品管理及每个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致使组织课堂纪律占去了正常教学的时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学生也不买老师的账。

镜头三:数学课上,老师正在黑板上写题,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的做着,但学生甲、乙两人在下面偷偷地相互递着小纸条,他们看着、写着还偷笑着,更有甚者还开始打闹、嬉戏起来,老师见状,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两名学生,一“吼”就是十分钟……

镜头四:英语课上,李放同学把手机拿出来玩,正在上课的张老师看见了并要“收缴”李放的手机,李放不给,发生了争执。无论张老教师如何威逼“恐吓”,李放就是无动于衷,就是不给,这时张老师为了不丢面子就雷霆大怒,甚而动起手脚来。继而又把李放“请出”教室,然后干脆课也不上了,并说“李放不认错,不把手机交出来,我还就不上课了……”。

四、教师教育智慧对课堂纪律管理的贡献

1.教师教育智慧之温柔

《管子·弟子职》中提到:“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这里的温柔是指温和柔顺。艾青 《花束·维也纳》诗:“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这里的温柔是指温暖柔软。这里教师智慧的温柔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要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用一颗柔软的心来管理学生的管理智慧。看下面的例子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从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显然可以看到教师丙的处理方式相对来说是最恰当的。再看看镜头一:教师失慧之粗暴,老师的声嘶力竭、怒不可解解决不了课堂上的纪律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智慧的温柔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一种平等的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众人都懂得的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教师在提问或批评学生时,采取一种温柔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和改正。这里温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秉承着以弱克刚的原则去感化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课堂问题的解决。

2.教师教育智慧之示弱

《后汉书·班超传》:“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於远夷,暴短於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这里的示弱是指暴露弱点,表示软弱。教师教育智慧中的示弱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适当地表示自己软弱的一面,收敛自己强势的一面的一种管理智慧。适当的示弱能够轻松的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把讲台和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而示弱,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去除“师道尊严”的想法,走到孩子们中间去;示弱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像幽默风趣的主持人(主持“星光大道”的毕福剑、主持“挑战主持人”的马东等等)那样以示弱取悦于观众,那么课堂一定会很快乐,课堂气氛也一定会很和谐、融洽。

镜头二:教师失慧之逞强中的班主任王老师不清楚学生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学费。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学生活在教师的羽翼下永远也飞不起来,所以说在课堂管理,尤其是在课堂纪律管理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纪律管理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示弱一下很是必要。教师作为一个人,它不是万能的;在自己力不能及、力不从心时,可以适当的示弱,示弱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3.教师教育智慧之沉默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升沉后进》:“二公沉默良久,曰:‘可於客户坊税一庙院’”,这里的沉默是指不说话,不出声。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这里沉默是指沉寂,寂静。而教师沉默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处理违纪行为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三:教师失慧之嚣叫,教师处理传纸条、嬉戏等课堂违纪行为时采用大吼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喊叫的行为,那么就足以说明教师已经失去控制课堂的能力了。面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先暂停2分钟采取静看(静静地看着他)的方式,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坦然的,但过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的不自在,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先开口说话。“老师,我不敢了,您上课吧,以后一定不会……”。所以,有时候教师不用说话却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反思的时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沉默,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课堂失控的时候语言会变得很桑白无力;这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节省组织课堂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

4.教师教育智慧之有意忽视

明朝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仁智等殿宫》:“虽自命清流,忽视武英,不屑与称僚寀,而时论不谓然。”这里的忽视是指不重视,不注意。 在提到忽视时,想到更多的是给予的关注过少,然而这里的教师有意忽视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有意不看、不听、不管、不问,让学生在自讨没趣后主动终止违纪行为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四:教师失慧之过度重视中教师可以就着上课内容的某一“空隙”,比如说:请同学们先研究研究这道例题,想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问题?然后(没准说完这话时,玩手机的同学已经自觉地把手机收起来不玩了)可以轻轻地走到该学生的旁边,提醒一下他,把手伸出来,意思就是让他把手机什么的交给你,你不用厉声喝斥他,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上课,如果他给你最好,不给你也没关系,你可以俯在他的耳边,轻轻说,“请把手机收好,上课时间不要玩。”如果你拿到了他的手机,也不用大声宣扬,你可以置之于讲台,下课时故意“忘记”带走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了一件有可能影响到全班同学上课的事,保全了这位学生的“面子”。还有教室在发怒的时候,尤其当他的脾气完全失控的时候处理不良行为,往往反应偏激,于是反而激怒了孩子,使原本已经够糟糕的情况愈发恶化 [5]。教师“有意忽视”不但解决的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且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捣乱行为,大部分是为了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终止讲课,处理学生的捣乱行为,可能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追求的目的。而采取有意忽视,实际上是向他们表明教师对他们的破坏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们,从而使之自讨没趣后,而终止这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英]杰伦迪.迪克西著.王健译.有效的课堂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

[2]李保强,夏耀明著.课堂管理探论[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1):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4]何蓉.浅谈教学中教师示弱策略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4):63-64.

第11篇

三代“班班通”

第一代 多媒体设备“班班通”。这个阶段强调的是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幕布(硬软)、视频展台、中控,为放置设备而必须有的铁制讲台及校园的网络部署。实现的功能是利用班级内的计算机调用服务器课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此阶段的特征是:以设备为主导,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率及设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第二代 人机互动“班班通”。这个阶段聚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大屏上,在多点触控技术以及一系列教学工具类软件研发上有所突破,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和很好的感受。此阶段的特征是人机交互,较好地避免了第一代设备用户体验生冷的缺陷。

第三代 智慧课堂“班班通”。此时的“班班通”已经完全脱离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对“班班通”进行重新定义。“多维度”,其服务范围既有宏观的均衡教育,也有微观的个性化学习,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深应用”,即资源的深度挖掘,可实时生成微课程,既可供教师教研、反思,又可向学生个性化推送。“转主体”,以学生为设计主体,增加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甚至由学生完成教学主导。“巧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跟踪,为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未来教室的4大关键性趋势

第三代“班班通”时代的到来,为未来教室建设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未来教室的4大关键性趋势。

个性化。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人力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无法为每位学生定制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未来教育将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使得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协作化。受空间的限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单向传输为主要形式,师生和生生之间鲜有协作。网络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学习也由个人的、机械的记忆转变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未来教育的协作,不仅发生在教室内部,也发生在教室与外部、教室与教室之间。

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教育与外部的互动,一方面,新型课程资源不断涌现,慕课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更多的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互动。未来教育必然会引入更多外部因素,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

泛在教育。无处不在的网络和触手可及的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为未来教育增加了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

未来教室的整体解决方案——“智慧课堂”

第12篇

关键词:道德经;涌现哲学;中庸理论;低碳生活;绿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05-2

新教育形势又提出了新的哲学命题:规范办学与质量提升的关系;特色发展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高考桎梏与教学创新的关系。破解诸命题需要理念的更新和工具的创新,基于“道生”理论、涌现哲学、中庸理论、低碳生活等哲学思想以及我校长期的绿色教育实践而创生的绿色智慧在澄清、矫正当前教育“时弊”方面有极独到的见解和实践路径,成为我们实现高效低碳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穿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引领绿色高效课堂

哲学是探求事象本质的学问;学科思想是贯通学科整体、揭示学科本质、促进学科发展的哲学思想;二者有交集。学科思想往往是上位、集约的知识,是学科之“道”。如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整体性原理、时空事象统一规律等,它们有“完满、自足,不受制于它物的简单性”的特质。老子《道德经》揭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涌现是从简单规则出发,演化成复杂模式的过程(飞利浦·D·克莱顿)。“道生”理论与涌现哲学异曲同工,“道”与“简单规则”对应,“万物”与“复杂模式”对应,“生”与“演化”对应,是过程与方法,与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理念不谋而合,揭示了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基于学科思想和简单规则(即道)生成妙趣横生、变幻无穷的知识图谱,提高知识集约度,显现学科思想,点化学生意识,使学生进入玄思、内省的状态,展示了高效低碳教学的诱人画卷。

二、“考前知识浓缩、考中现场优先、考后反思建模”三大策略成为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

学生困惑:做了许多题,碰到新题又不会做了?笔者沉思:为什么要沉溺于题海?有没有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呢?

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易、中、难题3∶5∶2的比例配置,以及“80%左右的答案可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读取”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完全不必以“题海之苦”来换“高分之果”,而取“现场优先策略”全神贯注于现场解析,与“考前的知识储备、考后的反思建模”策略相辅相成,成为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

(一)考前将知识浓缩于结构图谱的知识储备策略

蕴含哲学思想的三大结构既是知识的普遍结构,也是解题的共通结构,只要深刻理解并熟练迁移就能使学习和解题变得简单而有趣。

【2011年江苏高考题】27.图15为北非简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

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6分)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3分)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 (3分)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2分)

【参考答案】(略)

【解题过程】第1题可直接从图16读取;借“风水地”结构和气候图谱可解“气候差异及原因”;借“自然—人文”结构及其图谱可破第2、3、4题。

(二)考中全神贯注于现场资源分析的现场优先策略

现场资源包括试题提供的全部信息,乃解题之“本”,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成为答案“生”成之“道”。如选择题题干与题肢无非就是“对立或统一”关系,取“统一”弃“对立”;综合题就是建构围绕“核心”信息演绎、与“问题”关系统一的推理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还使学生将“题干—题肢”、“信息—问题—答案”作为一个分析单元进行“系统—整体”思维,摒弃顾此失彼的陋习。全神贯注于现场分析既可读取80%左右的答案,又不分神于无谓的紧张和失分于思维定势。

如何现场现学试题提供的新知识、新概念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如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中就有“雪线高度、岩层的埋藏深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等新概念。

【2012年江苏高考题】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解析过程】“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新概念,但考生往往因心理紧张忽视解读而生误解。图像中“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会因思维定势于平时练习中的“岩层分布形态”而误解。全神贯注于现场分析,则能清空定势,根据“岩层的埋藏深度”概念将岩层分布情况重绘于地形剖面图上,答案即水落石出。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试题提供的“核心”信息,围绕“核心”如何用想象演绎、与常识相接、借“整体性原理”推理而建立“条件—问题—答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普遍之法。

如【必修Ⅲ第一章第四节】“西气东输对调入区、调出区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确定“气”乃“核心”信息,将“气”以“作为能源(自然资源)”、“作为洁净能源”、“通过输气管道建设”对调入区(长三角)、调出区(西部地区)分别有何意义的系列之问,用“常识+想象”将“气”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补实,答案应然而“生”,思路深刻,结构清晰,广谱迁移,无须死记硬背。

“现场为道、为本”的思想,既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的体现,又能破除思维定势、心理紧张、熟题易错的怪圈,成为破解“题海战术”的良策。

(三)考后必须建立回归反哺机制的反思建模策略

做完任何题目都要回归学科思想和基本结构,充实知识图谱,建构解题思路,建立回归反哺机制,强化“基本结构”的生成功能,强化“知识图谱”的实用功能,犹如体育基于简单的动作和必要的规则,在训练反思中强化技能和提升智慧。

三、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成为穿越课堂的思维之“道”

(一)思维模式: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

思维模式是大脑建构的心智程序,是对思维过程的提炼机制,是主体把握客体的概念框架。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读—讲—填—划—记”单一线性模式,而绿色高效课堂则采用“提炼要素—拓展联系—彰显结构”的非线性、深度理解模式:基本概念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要素之间、前后知识之间、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

如教学必修Ⅲ《区域的基本含义》时,当“区域”概念呈现后,教师通过“气候图谱”的整体性联系,将“地—风—水”结构展现面前,将“区域”提升到“道”之地位。气候图谱、联想景观、联系区域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必死记硬背。

在“区域产业结构”教学中,教师进一步将“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添加进“人文要素图谱”,使学生明白自然地理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人文地理要素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的。

将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传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纵列,然后与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进行比较,要求同学们分析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后同学们得到了前者是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而后者是某一区域沿着时间轴的纵向比较,强化了“时空事象统一”的学科思想。)

必修Ⅲ第一节课就印证了三大基本结构的普遍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纵横穿插于不同的教学时空,将不同的知识概念和相互关系统一到基本结构上来,变成学生头脑中“简化了的假设”,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定势,成为“随身携带”的智慧程序,通过“道生”策略,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丰富性深刻地揭示出来。

(二)思维结构:现象到本质的智慧中介

思维结构是世界结构的反映,是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思维要素(即语言、材料、问题)与思维功能(答案或方案)之间的中介。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为绿色高效课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世界呈现的事象、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面对的问题都属现象范畴,知识规律、正确答案和合理方案等属本质范畴。“看”的机制就是利用“具有兼容、中介、统摄性”的思维结构,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使问题与答案达成统一的过程。

地理知识或试题一般是“图—文”二元并呈,它们以“现象态”纯粹直观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如何通过思维结构达致“本质”?第一步须从现象中抽取要素,建立“现象—要素”结构;第二步对要素用准确的语言定义,建立“要素—定义”结构;第三步须对整体特征进行推论表征,建立“现象—本质”结构。

如必修Ⅲ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解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题中有哪些要素?(知识框架的搭建或试题的分析一般都由学生自己来分析表述,教师聆听并予纠偏,比教师自顾自地讲解要省力、低碳、高效得多。)

同学们已经能够基于“城市发展”的“要素—定义”结构,自主得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本质特征。

解题完毕还要归纳“答案完整”的特征模型:一结构要完整,从“图、文”二元中完整地抽取要素。二定义要准确,“要素与定义”要匹配,与题目要求吻合。三本质要呈现,从“现象—要素—定义”中揭示整体特征。该模型是“结构决定功能”系统论思想的地理化,使学生明白“结构完整(结构)才能确保答案正确(功能)”的道理。

绿色高效教学将道生、涌现、中庸、低碳理念引入教学,充分挖掘知识或试题背后的思维含量和价值体系。用哲学引领教学,教学就变得本质和简单;用集约的普遍结构贯通学科整体,教学就变得有思想和灵气;考前将知识浓缩于结构图谱广泛迁移于不同的教学时空、考中将思维集中于现场解析建构“信息—问题—答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考后建立回归反哺机制的反思建模策略,“考前、考中、考后”三大策略相辅相成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现场优先策略”使解题变得踏实而从容;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智慧中介的思维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学习成为思维游戏,绿色高效课堂收获着智慧和精神的双重卓越。

[参考文献]

[1]王瑞.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J].江淮学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