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23:1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师副主任医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x:________
xx年住院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x与计划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xx年住院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x与计划
人生尚有梦,
勤学日不辍。
临床如履冰,
求索无寒暑。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自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学医,学习工作,工作学习,转眼之间已历时26年。
26年前怀着对医学的好奇和神秘感,开始踏上学医的漫漫长路,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悬壶”行医于僻静乡村。2年后因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深感自己知识贫乏,热切希望深造。恰逢恢复高考,一边行医,一边复习,于一九七九年九月进入温州医学院学习。通过五年的勤奋学习、系统训练,扎实地掌握了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八四年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带着医学生的梦幻,怀着对医学的虔诚,踏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临床工作一线。
毕业以后从事危重病抢救工作,危重病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象其他专业一样,登上医学神圣的殿堂。这门学科有许多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危重病医学领域里摸石子过河,不断求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尤其在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机械通气、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脑血栓溶栓、dic、各种顽固性休克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被评为副主任医师以来,最近五年的工作、科研、著作等情况一、人工气道
创新所在“於无路处创出路,於有路处辟新路。”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是危重病抢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围手术期麻醉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措施之一,人工气道技术广泛应用于icu、急诊室、麻醉科以及临床其他各科。如何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在人工气道建立过程,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造成人工气道痰液阻塞、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脱出等,致使病人窒息死亡;假如气管套管套囊维护不当,往往会造成气管糜烂、溃破,甚至穿孔等。因此,人工气道的维护方法不同,疗效千差万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深感有一本专著指导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性。所以,一边临床工作,一边着手收集有关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国内外最新资料,集百家之长,汇临床精华,历时三年,规范了人工气道操作规程,编著《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专著一部,近40万字,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对推动我国危重病抢救工作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二、辛勤耕耘
科教并举注重临床科研并举,近三年承担市科委课题二项、市卫生局课题一项,其中一项已结题,正在进行成果鉴定。五年来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共12余篇;除出版《》专著一部之外,还参与编写《》专著一部,6万字,xx年由第二军医大出版;编写《》讲义40万字,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内容。
承担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危重病监测治疗学》项目一项(ⅰ类学分);承担市医学继续教育—《急诊急救新进展》项目一项(ⅱ类学分)。已举办省危重病监测治疗学学习班五期,共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512人参加培训学习;举办市急诊急救新进展培训班1期,共有120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三、钻研业务,技术娴熟熟知危重病抢救国内外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
能熟练地进行危重病各项操作技术;近年来开展了早期急性心梗、脑梗塞溶栓治疗,体外无创起搏,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等技术;在其他科室的协助下开展危重病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急诊胃镜、气管镜灌洗等诊治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顽固性心力衰竭、植物状态、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严重颅脑损伤、多发伤、急性心梗、各种休克、脓毒症等方面,积累了一套独到治疗方法。使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到达领先水平。
四、团结同事,当好领头雁带领全科54位医护人员,在全省率先实行急诊急救危重病病区(icu)急诊病区一体化管理。
使市科不管从科室建设方面,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走在市前列,在市领域起领头雁的作用。承担市质控中心、市中毒急救质控中心等任务;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旅救援中心协作单位。
行医路上,几多艰辛,几多欢欣,送走一批病人,又迎来一批患者,时光就在这迎来送走中慢慢消逝。纵浪天地,大化任求,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春色入帘全不觉,
危重病域探幽径。
物我两忘任驰骋,
耗尽青春终不悔。
住院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与计划在年底带来福音了吗?希望有帮到你哦。
总结x
[关键词] 孔荣顺;经方;辨证论治;病案
[中图分类号] R222.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67-0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300余首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疗效确凿的方剂,在因证立法、辨证加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被尊为“众方之主”,其疗效被誉为“效如桴鼓”“覆杯而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指导了人体各系统的疾病的辨证论治,所载录的方药具有效验性,经过百年的实践验证其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故成无己说:“唯仲景之方,最为医方之祖”[1]。经方适应病症多,应用领域广,是后世很多医方的组方基础,可有效指导实践。孔荣顺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临床工作20余年,对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有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危重症的诊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将孔荣顺副主任医师诊疗危重症的病案总结如下。
1 茵陈蒿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
患者,女,47岁,2013年9月21日初诊,以乏力、食少、上腹部胀满1个月就诊。患者于住院前1个月因劳累后出现疲乏无力,不愿活动,食量渐减少,厌食油腻,上腹部胀满,食后明显,时有恶心、呕吐(次少),为胃内容物,量少,尿色黄。在当地保健站输液治疗6 d,疗效不佳,遂到本科住院。病程中患者神清、精神差,饮食欠佳,睡眠差,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急性病容,皮肤轻度黄染,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2横指,剑突下3 cm,质中,边缘锐利,表面光整无结节感,肝浊音界增大,肝区触痛、叩痛(+),脾脏Ⅰ度肿大,质中,无触痛,肝功示:总胆红素(SB) 65 μmol/L,AST 561 U/L,ALT 683 U/L HBsAg(-),抗HAV(-),抗HCV(-)。腹部B超示:①肝脏弥漫性病变;②胆囊炎;③脾大。西医诊断:黄疸型肝炎。给予西药保肝、退黄、对症治疗。中医诊断:黄疸(阳黄),入院23 d,黄疸加深,乏力,食欲较差,食量少,食后上腹部胀满,尿色深黄。体查:急性病容,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6/min,律齐,腹部外形正常,肝脏肋下2横指,剑突下3 cm,质中,边缘锐利,表面光整无结节感,肝浊音界增大,肝区触痛、叩痛(+),脾脏Ⅰ度肿大,质中,无触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复查血凝4项:PT 17.4 s,肝功能示:SB 560 μmol/L,AST 230 U/L ALT 102 U/L。兰州检查抗核抗体(+)。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加用激素,继续保肝、退黄治疗。治疗10 d,黄疸消退不明显,患者重度黄疸,色鲜亮,腹胀,头昏,胸闷,鼻出血,便秘,尿色深黄,味浊难闻,舌红,舌尖可见红刺,苔黄厚干,脉洪数有力。证属火热亢盛、湿热结,加用中药清热泻火、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加减,重用大黄。处方:茵陈30 g,栀子10 g,大黄20 g,黄连10 g,黄芩6 g,猪苓15 g,茯苓15 g,白茅根30 g。5剂后大便通畅,大黄改为10 g,继续口服。共住院2个月,症状消失。肝功能复查:SB 37 μmol/L,AST、ALT正常。好转出院。
按:患者外感湿热疫毒,内阻中焦,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身目俱黄,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2]。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满者,泻之于内”[3],同时必须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谓“衰其大半而止”[2]的原则,以茵陈蒿汤为主。通腑泄浊主用大黄,大黄具有“走而不守”、功善通下的药性,重用大黄通便,不能单纯看作是为了通调大便,更重要的是为了祛除病邪,尽快改善肠道毒邪(主要是肠道内毒素)所致机体不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或已病防变的目的[4]。
2 麻杏石甘汤治疗多脏器功能不全
患者,男,54岁,2014年1月21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咳嗽、咳痰半个月,加重伴胸闷、气短、下肢水肿3 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5年。2013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本院住院,经内科综合治疗,病情好转,之后平稳。患者于半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嗽呈间断性单咳,次较频繁,咳白色黏液痰,量一般,不易咳出。自服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治疗,服药后症状无改善。于3 d前上述症状加重,咳嗽频繁,咳痰量增多,黏稠难咳出,并伴有胸闷、气短,连续咳嗽或活动后明显,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早轻晚重。尿量减少,色黄。患者精神差,乏力明显,食欲减退。中医症见:咳嗽、咳痰量较多,质黏,不易咳出,伴胸闷、气短,乏力,双下肢水肿,舌淡红,苔中后部黄腻,脉沉。体查: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较粗,可闻及散在干性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WBC 8.45×109/L,NEU 74.3%,Hb:120 g/L,PLT:300×109/L, 尿常规:阴性,肝功能:SB 55 μmol/L AST 375 U/L,ALT 805 U/L,肾功能:BUN 18.5 mmol/L,Cr 357 μmol/L,腹水常规:外观清亮,细胞数60×106/L,蛋白阴性。胸部数字化造影(DR)示: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②肺源性心脏病;B超:腹腔积液。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①心功能不全 3级;②肝功能不全;③肾功能不全。中医诊断:肺胀(阳虚水停),给予西药抗炎治疗。中药宣肺利水化痰。以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五苓散加减:炙麻黄8 g,杏仁8 g,生石膏30 g,甘草3 g,苏子10 g,白芥子10 g ,莱菔子10 g,桂枝10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15 g,葶苈子10 g,车前子10 g(另包),陈皮10 g,半夏10 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半个月,症状大减,唯乏力、多汗,转为益气活血利水而收效。
按:由于患者既往有心肺慢性疾病史,外邪侵犯,引动内饮,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肺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肺病及肾,肾阳不振,不能蒸化水湿,流于下肢则为水肿;舌质淡红,苔中后部黄腻,脉沉为阳虚水停之征。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肺胀”之范畴,属虚实夹杂之证,阳虚水停为实、为标,肺脾肾不足为虚、为本。《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5]治疗以宣肺化痰、通阳利水为主,肺气宣降、水道通畅则脏器功能恢复正常。
3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患者沈某,男,44岁,2014年4月15日初诊,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2 d。患者于2 d前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上腹及剑突下为甚,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疼痛连胁、后背,嗳气、腹胀,疼痛进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及胆汁,急来本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胆囊炎症,脂肪肝。症见:上腹部及剑突下疼痛,疼痛连胁、后背,嗳气,恶心呕吐,腹胀拒按,口干口苦,神疲乏力,食欲欠佳,便秘,小便如常,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查体:体温 36.8℃,表情痛苦,体型肥胖,神志清楚,上腹部及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Murphy征(+),肠鸣音减弱,葡萄糖:14.9 mmol/L,血清淀粉酶:369 U/L。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①急性胰腺炎;②胆囊炎;③2型糖尿病。治疗应予以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中医辨证:腹痛(湿热积滞),予以大承气汤加味以清化湿热,通腑导滞,药物组成:生大黄10 g(后下),芒硝9 g(冲服),厚朴10 g,枳实10 g,黄芩10 g,黄连6 g,柴胡10 g,元胡10 g,白芍10 g,陈皮10 g,1日1剂,水煎温服,3剂后腹痛大减,大便通畅,继服5剂,诸症皆消,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
按:该病属中医腹痛范畴,主要由暴饮暴食,情志不舒,外邪侵袭等原因所致,病位在上腹,主要与肝、胆、脾、胃相关。《金匮要略》云:“按之心下满而痛者,此为实,当下之。”[6]根据“六腑以通为用”[7]的理论,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该病,以清化湿热,通腑导滞为治则,恢复胃肠的传导功能,胃肠以通为用,通则不痛,腑气畅,则病得解。方中以大黄为君药,能有效抑制胰激肽释放酶、胰蛋白酶和胰脂酶[8]。柴胡、枳实、厚朴能促进胃肠蠕动,而且柴胡能有效抑制过度炎症反应[9]。
[参考文献]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
[2] 王琦,李炳文,邱德文,等.素问今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380-382.
[3]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74.
[4] 刘铁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思路分析[J].中西结合肝病杂志,2010,20(4):194.
[5]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98.
[6]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9.
[7] 李英,王晓素,姜清宇,等.清下化瘀方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4,27(7):31.
[8] 吴瑞,陈越,刘良培,等.清胰汤与皮硝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0):87-91.
王旭东 男 40岁 汉族 南京中医学院副研究员
王永钦 男 40岁 汉族 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
乌兰 女 31岁 蒙古族 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主治医师
田金洲 男 38岁 汉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石志超 男 41岁 汉族 辽宁大连市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陈子华 男 36岁 汉族 河北石家庄科迪药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罗颂平 女 38岁 汉族 广州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
黄传贵 男 45岁 汉族 解放军云南南疆医院主任医师
曾纬 女 38岁 汉族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福慧 男 43岁 汉族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主任医师
银奖20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富天 男 32岁 汉族 解放军总政门诊部研究员
王富龙 男 29岁 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南岗红十字康复
医院主治医师
王健 男 38岁 汉族 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
田景振 男 38岁 汉族山东中医学院中药系副教授
刘德桓 男 42岁 汉族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许继平 男 40岁 汉族浙江中医药研究院主治医师
连方 女 37岁 汉族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吉平 男 42岁 汉族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良松 男 32岁 汉族 福建省港台医药文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
何裕民 男 42岁 汉族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陈治水 男 42岁 汉族 解放军211医院副主任医师
周宜强 男 41岁 汉族 河南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胡剑北 男 43岁 汉族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教授
柴瑞霁 男 40岁 汉族 山西省运城地区卫校
副主任医师
黄再军 男 32岁 汉族 成都重症肌无力医院
医师
梁光义 男 42岁 汉族 贵州中医学院教授
曹洪欣 男 37岁 汉族 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
康廷国 男 40岁 汉族 辽宁中医学院副教授
雷志勇 男 45岁 汉族 武警部队总医院主任医师
蔡光先 男 43岁 汉族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
铜奖70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雪峰 男 37岁 汉族 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文绍敦 男 40岁 汉族 青海医学院副教授
方肇勤 男 39岁 汉族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王永华 男 36岁 汉族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讲师
王庆国 男 42岁 汉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王发渭 男 44岁 汉族 解放军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王新志 男 38岁 汉族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垂杰 男 38岁 汉族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巴珠 男 38岁 藏族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治医师丹
增坚措男 42岁 藏族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
研究所主治医师
石俊英 女 44岁 汉族 山东中医学院副教授
尹常健 男 45岁 汉族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田道法 男 43岁 侗族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副教授
米烈汉 男 45岁 汉族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zhe 男 31岁 汉族 甘肃省中医学院讲师
刘献祥 男 32岁 汉族 福建中医学院讲师
刘懿 男 35岁 汉族 福建省三明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李平 男 33岁 汉族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国栋 男 44岁 汉族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冀 男 34岁 汉族 黑龙江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
副教授
李先荣 男 43岁 汉族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
研究所主任药师
许新升 男 39岁 汉族 解放军54871部队医院
主治医师
肖挹 男 45岁 汉族 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主治医师
何顺志 男 40岁 汉族 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再彬 男 41岁 汉族 山西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医师
陈信义 男 40岁 汉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
陆惠民 男 38岁 汉族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
吴以岭 男 45岁 汉族 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
罗伟生 男 35岁 汉族 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杭州市第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叶艳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首诊负责制度
1、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务人员均需做到“谁首诊,谁负责”,不得相互推诿。
(2)首诊医师经检查、诊断,发现该病人为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3)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4)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转科,由首诊医师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病人的工作。
(5)需转院治疗的病人,经科主任同意,同时上报医务科同意后与转入医院联系或电话邀请会诊。
(6)若发现医师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导致对传染病的误诊漏诊者,必须追究首诊医师的责任。
2、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1)一般急诊病人,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度执行,由急诊科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应诊。
(2)危重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立刻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如提前离开,在
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两个科室或多个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并逐级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
员参与抢救。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务或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工作。对不服从安排的人员,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
(1)查房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及参加全科会诊。
(2)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3)利用典型、特殊病历、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水平。
(4)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况,并全面查体。
(5)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科室工作管理水平。
二、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1)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本院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查房完毕。
(2)对所分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错事、了解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如有住院医师邀请应随叫随到,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夜查房。
(4)对新入院病人,必须进行新入院病人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
(5)对急危重、疑难病例或特别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主任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予以纠正。同时还应检查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
(8)决定病人的出院、转科、转院问题,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
(9)注意听取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3、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查房每日查房一次,上、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夜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医
师。
(2)对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完成病历及病程记录,危重、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别病例,除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外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审查和签发实习医师处方、化验检查、会诊申请单等医疗文件。
(4)向实习医师传授疾病诊断、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例。
分级护理制度
一、住院病人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Ⅰ、Ⅱ、Ⅲ级护理及特别护理四种。护理人员要在病人床头牌内加放护理等级(按省卫生厅《医疗护理文书规范》要求
)标记。
二、特别护理
(一)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和监护的病人。
2.病情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等。
3.各种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
(二)护理要求:
1.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器材,随时准备抢救。
2.制定护理计划,设特别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随时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出入量。
3.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三、一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重病、病危、各种大手术后及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种内出血或外伤、高烧、昏迷、肝肾功能衰竭、休克及极度衰弱者。
3.瘫痪、惊厥、子痫、早产婴、癌症治疗期。
(二)护理要求:
1.绝对卧床休息,解决生活的各种需要。
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
3.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4.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四、二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稳定及行骨牵引,卧石膏床仍需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一般手术后或轻型先兆子痫等。
(二)护理要求:
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在床上做轻度活动。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特殊治疗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一次。
3.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
4.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递送便器等。
五、三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等。
2.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的病人。
3.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二)护理要求:
1.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2.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二次,掌握病人的生活,思想情况。
3.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饮食,每日巡视二次。
4.对产妇进行妇幼卫生保健咨询指导。
5.进行卫生科学普及宣教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水平。
术前讨论制度
一、所有住院手术病例(急诊入院手术除外)均应进行术前讨论,特殊病例应报医务科备案或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
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织(主持),手术医师、护士及有关科室医务人员参加。重大疑难、新开展的手术、特殊情况可邀请家属或单位领导参加。
三、讨论内容:诊断和诊断依据;手术指征和手术禁忌症;术前准备,如特殊检查、血源等;重新开展手术应订出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意外,以及防范措施;麻醉选
择;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手术人员、麻醉人员及有关人员的组织和安排。一般手术也要进行相应讨论。
四、术前讨论要做好记录,并随同病历归档。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病人住院10天内未能明确诊断或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无效且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由科主任组织院内
有关专家进行讨论。
二、若经院内专家会诊后仍未能明确诊断的,须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邀请并组织院外专家进行会诊。
三、讨论前,主管医师应积极准备有关病历资料,明确提出讨论目的;讨论时,应详细做好讨论记录,并于讨论完成后,将相关内容在病历中记录。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住院死亡病例,要求在死亡后1周内进行讨论;如为特殊病例,科室则应及时组织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讨论,但不得超过2周。
二、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及有关人员参加,如遇疑难问题,可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三、主要讨论内容: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检查及治疗是否及时和适当;死亡原因或性质;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死亡讨论应记入病历,留档备案。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抢救工作应由经治(或值班)医师和护士长组织,重大抢救应由科主任或院领导参加组织,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指挥,严肃认真,分工协作。
二、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以解决。如需会诊者,应本着先科内、后科外的原则,及时组织会诊,院内大会诊应报医务科协
助组织,各类医务人员接到急会诊后应随请随到。一切抢救工作要作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
三、医护人员要密切合作,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血空袋等用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
查对。
五、抢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六、新入院或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和医务科,另外一份贴在病历上。
七、危重病人抢救结果,应电话报告医务科和科主任。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审批制度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加强我院和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结合医院分级管理和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要求,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类
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
(一)甲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乙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
重大手术。
(三)丙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四)丁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注:微创(腔内)手术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
二、手术医师分级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
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丁类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有条件者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甲类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甲类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甲类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和科
研项目手术。(七)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甲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各类手术的审批权限,是控制手术质量的关键。
(一)正常手术
1、甲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
发手术通知单,报医务科备案。特殊病例手术须填写《手术审批单》,科主任根据科内讨论情况,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由业务副院长审批。
2、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3、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4、丁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并签发手术通知单。
5、开展重大的新手术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需提交专题报告至医院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后,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经卫生厅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医学伦理委员
会评审后方能在医院实施。对重大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复。
(二)特殊手术
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为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
2、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派负责人。
3、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4、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
5、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
6、高风险手术。
7、应邀到外院会诊参加手术者或邀请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8、器官切除及大器官移植。
以上手术,须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审批,由业务院长或院长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执业医师,异单位,异地行医手术,需按《执业医师法》及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外籍医师的执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此外,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员生命,经治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五、管理要求
1、各科室和各级医师要严格执行“手术范围”,开展规定范围外的手术由所在科室根据其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书面报告,上报医院医务科审核,经分管院长签发并上报市卫生
局批准后执行。对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以上医疗事故的人员降一级执行,直至取消手术资格,并报市卫生局备案;重新恢复手术级别,须经医院和市卫生局考核后裁定。
2、超范围手术需根据医护人员结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设备条件、现场操作等综合考评合格后,经市卫生局审批同意方可进行。若遇紧急特殊情况,科室或医师超范围开展与
职、级不相称的手术,需应邀请上级医院会诊并电话报请市卫生局批准后进行,术毕一周内补办书面手续。科研性项目手术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3、超范围手术的审批程序: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同意后,由医务科汇总材料,上报市卫生局批准。申请批准时需提供以下材料: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
件和复印件;②医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学历、职称、技术开展情况,设备、基础设施条件及日常技术质量考核情况;③近二年本科室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
故发生情况统计;④开展新手术的可行性论证报告;⑤人员进修学习情况;⑥是否有上级指导医师;⑦其它需要提供的资料。
4、各科室、各级医师未按本规范执行的,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由此而造成医疗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治贵达变制重症
历史渊源
张伯臾,上海川沙张江人。全国著名老中医、教授。擅长于治疗内科急重病和杂病,享有“当代国医”之称。
张伯臾教授是丁氏内科代表门人之一,在65年行医生涯中,他秉承并发展了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一生忙于诊务而颇多创新。他倡导“谙熟经典,治贵达变”,不仅擅治外感热病,所涉病证广及内科各系和妇科等。
张伯臾教授古稀之年,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三位先后拜师;耄耋之年招收“关门弟子”蒋梅先和潘朝曦。如今这些弟子均成名医。
诊疗特色
丁氏内科以擅治外感热病为特点,尤其是融贯寒、温,善治疑难重症。张伯臾教授深得丁氏内科流派精髓,以精湛的内科临诊技术在诸多疑难杂症的诊疗中显示了中医药的卓越疗效和瞩目优势,尤其诸多急重症(暴喘、暴泻、真心痛、元阳欲脱、急性发热,以及心/肺/肾功能衰竭等)的中医药抢救治疗,提出独到观点。
张伯臾教授的学生传人们,严世芸教授创制的“强心饮”、“活心方”等,在心衰、心悸、心痛等证治疗中显示显著疗效;何立人教授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防治有独到经验;郑平东教授则在倡导扶正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肾炎,化瘀排石法治疗尿路结石。三位弟子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关门弟子蒋梅先教授,创制心衰验方“坎离颗粒”,并完成了临床验证、疗效机制探讨和临床前新药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潘朝曦教授则反复亲聆张老言传解惑,总结张老疑难杂症诊疗经验及晚年诊疗心得,对全面传承张伯臾教授学术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曙光医院代表性传承人
蒋梅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曙光医院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心衰重点专病协作组副组长,目前兼任上海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说明 蒋梅先
曙光医院主要传承人
曙光医院名老中医蒋梅先工作室:姚成增副主任医师,阮小芬副主任医师,贾美君主治医师
上海市名中医郑平东工作室:王琛教授,高建东教授
一、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员,特别是对急、危重病员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员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员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三、诊断明确需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按转院制度执行。
四、如遇危重病员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抢救。
五、对已接诊需会诊或转诊的病员,首诊医师应在初步检查并书写病历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或转诊治疗。对于急诊病员特别是危重病员,首诊医生应亲自或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六、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病员收治,由首诊科室(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会诊,协调解决,有关科室均应协同救治,不得推诿。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或主治医师查房时,下级医师和有关人员须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一次,一般在固定时间进行;责任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住院(进修)医师对所管病人,每天上、下午至少各查房一次。
二、上级医师查房前,住院(进修)医师须认真准备,并把所需各种资料备齐。查房时,主管医师报告病历、目前病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随时回答上级医师的提问。上级医师查房的意见和决定,要详细记录在当日的病程记录中。
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要检查医疗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确定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介绍国内外的新进展、新观点、新疗法;回答下级医师的提问;检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下级医师和护士对诊疗和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医疗、教学指导工作。对新入院病人,3日内应有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查房意见。
四、责任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认真听取下级医师的汇报,检查指导下级医师的工作;尤其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佳、有潜在医疗纠纷的病人进行重点检查和讨论;听取主管医师和护士反映的有关情况;倾听病人的陈述;检查病历并纠正错误记录;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检查医嘱和医嘱的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确定病人的诊断及治疗原则;决定病人会诊、出院等事宜;遇有危重及疑难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请示;对新入院的一般病人查房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危重病人入院后立即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出查房意见。
五、总住院医师查房,指导住院医师对新入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指导危重病人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检查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和医嘱的执行情况,检查病历书写和医疗质量。
六、住院医师查房,每日查房二次,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危重病人、手术后病人须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必要时请上级医师检查患者;根据病情申请各项化验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向上级医师汇报;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了解病人的心理及饮食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为上级医师查房准备好有关资料,上级医师查房时,准确汇报病历,提出诊疗方案及需要上级医师解决的问题,汇报上级医师指示的执行情况。
三、急危重病人抢救及报告制度
一、危重病人抢救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涉及多专业病伤时,由主治科室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
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
三、急危重症、大手术、特殊病人及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告给医务科、护理部和主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主持抢救病人的科室应向医务科填报危重病人报告单。
四、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医师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医师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原则上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口头医嘱应经主持抢救医师核对后执行。
五、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医师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医师。
六、需多科协同抢救的危重病人,原则上由医务科或主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医师。参加多科协同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特长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
七、因纠纷、殴斗、交通或生产事故、自杀、他杀等原因致伤的病员及形迹可疑的伤病员,除应积极进行抢救工作外,应同时向保卫科汇报。
八、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及后勤部门,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推脱,以充分支持和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病情许可情况下,紧急、意外事件病人可转重症监护病房以加强治疗。首诊负责医护人员必须床旁交接,详细介绍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保证危重病人抢救连续性。
十、医务科应动态掌握全院危重病人抢救情况,对抢救工作给予协调指导。
四、医务人员值班制度
一、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均须设医师值班。原则上应由住院医师任一线值班,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任二线值班,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三线值班。值班医师由科室报医务科批准备案后,方可单独值班。
二、值班表上报医务科备案。未经科主任同意,不得擅自调班。
三、一、二线值班医师必须在医院值班室值班。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得随便找人顶替,确有特殊情况时经科主任批准并交待工作后方可调换。
四、值班医师在班期间,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人的临时处理,遇有疑难问题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处理。
五、护理人员邀请查看病人时,须立即前往巡视。如因公必须离开时,须向值班护士和上级医师说明去向及联系方式,遇抢救时须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返回。
六、药房、检验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等科室,须根据情况安排好值班,坚守岗位,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医师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医师接班时须按时到岗,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全面负责值班期间的医疗工作。
二、重、危病人须在病床前交接班,当班医师须在下班前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及处理事项记入交班本,床前交班后由接班医师签字接收。
三、值班医师须巡视病房,特别注意检查危重病人和手术后的病人,遇有疑难问题时,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并做病程记录。
四、值班医师须书写病程及值班记录。
五、值班医师应在每日病房交接班会上,汇报值班期间病人有关病情、治疗经过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对于入院2周后诊断仍不明确;住院期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重要发现,导致与原诊断不符或治疗上需作重大变更的;治疗效果不好者,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二、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持,病区医师均应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三、讨论前由负责床位的实习医师、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整理好病例资料,住院医师汇报病史,介绍病情和诊疗过程;主治医师应详细分析病情,提出讨论目的及观点;正(副)主任医师结合国内、外资料综合分析,提出总结性意见,制订诊治措施。
四、讨论情况由经治医师及时记入病历及记录本,并经主持人审签。
七、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一、对手术难度较大、复杂、疑难、新开展的手术都必须进行术前病例讨论。
二、一般手术,讨论会由主刀医师主持,手术组医师,床位分管护士或邀请其他科室有关医师参加。术前谈话内容应在术前家属谈话前完成。
三、对于重大,疑难危重病人的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主任医师组织讨论,并应邀请麻醉医师及有关人员参与讨论。
四、特大手术,新开展手术均须由科主任组织讨论。讨论时由经治医师汇报病史(包括所有检查结果),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和术前准备情况,然后由分管主治医师补充。
五、术前提出手术方案,预计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意外,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术后观察事项以及护理要求)。
六、讨论时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任何意见均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最后尽可能达到意见统一,并作出明确结论。
七、术前讨论情况整理后应及时记入病案。讨论情况由经治医师及时记入病历及记录本,并经主持人审签。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一周内进行讨论。特殊病例,如死因不明、医疗纠纷、意外死亡和刑事案件等死亡病例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二、死亡病例讨论会由科(副)主任主持,参加人员由科(副)主任决定,原则上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由医务科及其他科室人员参加。对急危重及疑难死亡病例,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院内外专家及院领导等有关人员参加。
三、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死亡诊断及诊治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等,与会人员认真分析讨论,总结诊治经验。吸取经验教训,最后由主持者归纳小结。
四、讨论情况由经治医师及时记入病历及记录本,并经主持人审签。
五、如为医疗缺陷,应初步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上报。
九、手术分级管理及手术权限准入制度
一、手术及手术医师分级
按《转发深圳市卫生局<深圳市医疗机构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规范>的通知》执行。
二、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各级医师确定主持某个手术前,必须在(本院或进修所在医院)上级医师指导下至少主持完成一定例数的病例(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手术复杂、难易程度确定具体完成例数),达到要求例数后由医师个人提出申请,经科室技术核心小组(由科主任及2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考核合格后向医务科申请该手术的权限。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的手术权限由医院专家委员会考核。所有医师须经审批同意授权后方可开展相应类别和级别的手术。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经授权的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经授权的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经授权的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经授权的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经授权的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经授权的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经授权的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经授权的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经授权的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经授权的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八)国家、省、市规定需资格准入的手术,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九)新调入、聘任的各级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前应在高一级的医师带教考核后参照上述原则核定权限。新调入的学科带头人须将以往开展手术情况总结申报,然后由医院专家委员会考核认定。
(十)进修、实习医师不授予单独操作各级手术的权限。进修医师确实需要的,由科室根据其职称和实际能力经考核后,参照上述原则申报比实际职称低一级的手术权限,经医务科审批同意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
(十一)外籍医师在本院行医手术的执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十二)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手术、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按照医院相关文件执行。
(十三)禁止(1)低级别医师做高级别手术,(2)跨专业手术,(3)开展未经授权准入的各类各级手术。
(十四)急诊手术原则上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
三、医师个人手术权限准入和管理
(一)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的手术权限报医院专家委员会审批,其他各级医师的手术权限由医务科负责审批。
(二)各级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某类手术一定例数后填写《医师个人手术权限申报表》并提出申请,经科室技术核心小组考核合格、审批同意后向医务科申请独立操作该手术的权限。医务科根据申报医师的资质、手术开展情况、科室考核意见等对医师的个人手术权限申报进行审核。
(三)各级医师经医务科或医院专家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授予所申请级别和类别的手术权限,授权后方可独立开展该类手术。
(四)医师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造成手术患者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将暂停医师该类手术权限3~6个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医师提出再次申请单独操作该类手术的权限,医务科或专家委员会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授予。
(五)手术权限申报时间暂定于每年4月和10月下旬,医务科或专家委员会于申报的下个月底前评价、审核授予各级医师该年度的各级手术权限。
(六)未进行申报的医师不得单独操作各级手术,对超越权限的手术和人员麻醉科、手术室将不予安排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
按《转发深圳市卫生局<深圳市医疗机构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管理规范>的通知》执行。
五、门诊手术:门诊手术只能施行局麻下的小型体表手术,禁止施行全麻、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下的其他手术。
六、手术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手术审批权限。
七、对违反手术管理制度,造成医疗差错、事故、法律纠纷或医院经济损失的由当事人和科主任承担相应的责任。
十、会诊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二、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三、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要在24小时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患者,可到专科检查。
四、急诊会诊:一般急会诊,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并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应邀科室应在10分钟内到位。病情特别紧急(或抢救)可先通过电话邀请,后补填会诊单,应邀科室必须立即派医师前往。
五、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相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六、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相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时也可由申请方医师携带病历,陪同患者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七、科内、科间、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十一、转诊制度
一、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联系好床位,方可专科。
二、转入科对转入患者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应待病人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三、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四、危重患者转科时,转出科室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五、医院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的患者需转往外院诊治者,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必要时报院长或主管副院长),由医务科与转入医院联系同意后方可转院。
六、转院必须严格掌握指征。转院途中有加重病情导致生命危险者,不宜转院。
七、转院应征求患者亲属、单位意见,向其交代注意事项、是否护送等问题。
一、继续扩大病种,增加病人数量
扩大细化病种,计划成立专项病门诊及住院病房;如癫痫病,头痛焦虑,脑血管病,脑肿瘤等等,这样对于扩大病原,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都是有好处的。从长远来看,我科发展空间相当大,单单脑血管病专科我科有待开拓的领域就有卒中单元,卒中康复病房,中医辅助脑血管病针灸理疗康复系列等,这些医疗单元的建立都可以使我科得到新的发展。
二、增加床位数,计划建立脑系科专科治疗中心与脑系科监护室等
目前我科设床位32张,计划增加至50张,可以逐步与脑外科,心理卫生科等科室进行有序的经验交流,具体到我科医疗人员应积极参加其它科室学术会议,进行技术学习,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立脑系科专科,这对于广大病患可谓极大的福音。创建脑系科监护室,积极为脑系科危重病人提供及时,全面,有效,便捷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创建脑脊液病理室,为第一时间精确诊断疑难少见病提供权威性的依据,为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增加医护人员,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继续完善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年中科内应有1名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另增加住院医师1~2名。培养硕士1~2名等。
对现有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中让他们挑重担、压任务,加强他们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尽量选送他们外出接受专科进修,参加短期的学术交流,以掌握国内外神经内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参加专项技术学习班。对于住院医师的培养则立足于院内和科内,重点在于对他们临床基本机能、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方法、基本功的培养,以加强平时考核,严格从上级医师的教学查房及病例分析等入手,使他们在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内科主治医师。
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岗位练兵为主,鼓励她们参加护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或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接受脱产和半脱产的学历教育,选派优秀人员到各著名医院神内科进修。
四、增加设备投资力度,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将神经科武装为天津设备领先的科室。
购入核磁共振,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并购置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仪、肌电诱发电位仪,购置DSA等设备,以提高神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
五、加强科研,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
年内在核心期刊上2~3篇。结合TMS在神经科领域的
应用开展新技术,加强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研究,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每年申报课题,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1~2项。
五年内,引进推广神经康复,利用现代康复技术开展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吞咽语言训练、认知能力训练、ADL训练及康复功能评定;将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系统化;根据脑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配方的治疗等等。
六、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科室凝聚力。
方栩
我患银屑病后到处求医,中西药都试过,效果不好。现在治银屑病到底有什么好办法?
上海 苏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方栩:所谓好的治疗,应该是有效的、且副作用小的疗法。归纳一下,符合这一要求的、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系统疗法有:维生素甲酸类口服药、中药和紫外线照射。这些治疗都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因为维生素甲酸类药物的适应者、剂量、副作用、随访指标等都有一定要求;中药种类很多,但离不开辨证施治,同时要防止某些药物的积蓄中毒;紫外线疗法的机器很多,但要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银屑病的治疗是个体化的,每个患者都应有最适合自己的“好办法”。
一过性肢体无力要紧吗
我62岁,有高血压。最近两次发生右侧手臂无力,不过很快就好了。需要去医院看吗?
北京市陈富康
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拥波:你的情况要警惕“小中风”。不少中风(卒中)病人发病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过性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大多也正常,因此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俗称“小中风”。临床上,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卒中。由于你有高血压史(卒中的高危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早就诊防治。
专科门诊:周四全天
小孩子打鼾要紧吗
我儿子才6岁,晚上睡觉经常打鼾,有时还有憋气。医生说是腺样体肥大,要手术。请问可不可以等孩子长大些再治?
上海市刘 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冯云海:儿童腺样体肥大如果在孩提时代不及时手术干预,将来即使随着孩子长大,症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其面颅骨发育异常,可能引起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以一般主张保守治疗无效的,应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目前,许多医院采用鼻内镜下吸引切割器切除腺样体。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减少了手术的损伤;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家长可放心就治。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减肥可以使性发育延迟吗
我不到11岁的儿子有了“小胡子”,我希望医生开点药让他晚点“发”,但医生却只让他减肥、多运动,少晒太阳。这是为什么?
上海市花 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俞建:只有对诊断明确的性早熟孩子,才可以考虑药物治疗。而男孩11岁左右发育,是正常现象。如果想延缓性发育、增进孩子最终身高,减肥确实是好办法。因为营养过剩、体脂过多是引发特发性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多运动,则能促进体格生长和增加身高。有利于长高的锻炼包括跳绳、跳高、拉单杠、游泳等。在夏季,还要减少阳光照射,因为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也可能促进性发育。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估计“巨大儿”就应剖宫产吗
我的孕期保健医生告诉我,胎儿出生体重估计会在4000克以上。我很担心,这很容易导致难产,必须剖宫产吧?
贵阳市肖平芳
张风,50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
邮编:100730
出诊时间:每周一、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副主任,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全国激光医学学会青年委员、全国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激光医学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眼科》、《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全科医生杂志》审稿人。
卫生部保健局专家、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妇幼保健委员会专家;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参编专家、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细则起草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起草负责人。
专业特长: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厚的眼科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主攻眼底病的诊治,尤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造影、眼部光学相干断层照相技术在眼底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对眼底病的药物和激光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原发和继发的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尤其对眼底出血性疾病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综合处理有独到之处。近年来,较为领先地在国内展开了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等激光领域的新技术,使黄斑区疾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董砚虎,51岁。教授。青岛市内分泌
糖尿病医院院长。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福州路81号
邮编:266073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全天
个人简介:1977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内科、内分泌糖尿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于1977~2000年在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潍坊市内分泌研究所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授,所长等职。2000~2006年任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院长。国内外300余篇,著作10余部,获成果奖励18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代谢综合征、胰岛功能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等。
于德民,55岁,教授、院长。天津医大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国安道66号
邮编:300070
出诊时间:每周二、四特需门诊,周三普通专家门诊
个人简介:1978~199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任主任、副主任医师;1998年至今任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教授、博导;1984~-199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糖尿病临床基础研究:线粒体糖尿病研究;醛糖、源酶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
周韫珍,79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编:430030
程艳丽,清华大学附属华信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全民,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山,北京同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在澳大利亚治疗口臭,医生会拿出一根气味线让患者对着吹气,如果呼出气体有甲硫醇(粪便味)、硫化氢(臭鸡蛋味)、二甲基硫化物(硫磺和汽油混合味),无论怎么清洁牙齿都无济于事,因为口臭的原因并不在口腔。
气味线这个检测工具,在我们国家的医院虽没有应用,但有经验的医生基本能辨别出口臭是来自龋齿、牙周病,还是身体其他病变,尤其是以下三种口臭,提示患者应做不同的检查。
粪臭味口气——查消B超、胃肠镜
如果口臭气味浓烈,犹如粪臭味很可能是胃肠道疾病造成的。清华大学附属华信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程艳丽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出现酸臭味;幽门梗阻会出现臭鸭蛋味口臭;严重便秘和肠梗阻出现粪臭味。另外,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等因慢性炎症导致消化道动力障碍,食物排出缓慢,存留、反流而出现口臭。如果伴有恶心、腹痛等即可确诊患消化道疾病。
这类患者应尽早到消化科就诊,并通过消化道B超、胃镜、肠镜等查明病因,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胃动力或保胃黏膜的药物,胃肠道疾病治愈后口臭可消失。
烂苹果味——做血糖检查
还有一种口臭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即烂苹果味。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解释说,一方面是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免疫功能障碍,口腔中致病菌增多易引起牙龈炎和牙周炎,产生难闻气味。另一方面是血糖过高引起脂肪代谢分解活跃,大量脂肪被分解为丙酮、乙酸等酸性物质,通过肺部由口和鼻腔排出,因此呼出的口气会带有烂苹果味。
所以,口腔出现烂苹果味的口气,应到医院筛查是否患有糖尿病,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最好都做一下,同时做个酮体检测,以排查是否是酮症酸中毒。
似尿液味——查肾功能、肾B超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