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
一、引言
近年来,一些医药行业企业抓住我国医药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机遇,迅猛发展,并尝试开始并购其他相关领域企业来实现自身经营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财务整合工作,这不仅是决定企业并购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并购以后医药行业企业的长远稳定经营发展也有着直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受到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并购热度不断提升。综合分析,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国家对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鼓励有规模的医药行业企业实施并购。
2. 医药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些医药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推动企业下一步的更好发展,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企业开始努力寻求并购,依托并购来拓展优质资源。
3.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影像下,社会上的市场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裕,而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周期性弱、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行业成长性较好等一系列的特点,因而成为企业并购的首选。
并购对医药行业企业的经营发展会带来较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有利于医药行业企业产生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药行业企业的成本投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适当提高集中度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企业的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整体效应,需要在财务整合方面加强重点控制管理。
三、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对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重视不足导致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失控问题。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对于企业的并购行为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并购仅仅是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加的需要,而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考虑不够,尤其是在财务整合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造成了并购后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内部财权,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内部审计管理力度不足,财务风险漏洞较多等一系列的问题。
2. 企业整合后的资本结构处理不当。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并购扩张速度,大量举债融资,然而在企业并购以后并没有对资产以及负债等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以后出现了资本结构劣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于资本的控制能力,甚至出现了企业并购整合失败的问题。
3. 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在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由于并购实施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两者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尤其是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易发生。有的医药行业企业未能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制定良好的应对管理策略,因此很容易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成本增加或者是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加强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措施研究
1. 确保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整合。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产业整合,也就是通过提高市场份额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并购的实施开展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实现医药行业企业财务目标的整合。具体来说,也就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应该围绕企业的资本、资金以及资产管理等,将财务会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作为基础,围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等,重点在资本结构优化、现金流量控制、资金运作管理、资产合理配置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指导企业并购以及并购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2. 科学的进行财务资源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财务资源的整合,精力主要应该集中在资产以及负债的有效整合方面,现阶段在医药行业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中,往往是将优质的内部资产拆分出来,对于各种经营不良或者是容易产生负债的各种资产应该及时进行清理剥离或者是注资盘活。
3. 加强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资金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该重点以资金的整合作为关键,一般来说,现阶段医药行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往往是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在内部建立财务公司或者是内部资金池,将医药行业企业的全资企业以及控股企业纳入其中,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运作的成本,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财务风险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为了保证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整合以后财务工作各方面的规范有序运行,在财务并购整合过程中,应该理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审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及业绩评价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重点主要是审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对于审计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资金使用运作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于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主要是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实际出发,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模式下,建立规范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5. 加强财务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短期内规模的迅速膨胀或者是管理难度的增加,造成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或者是举债融资并购难以实现等困难局面。因此,这就要求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财务风险全面监控。首先,应该加强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管理,重点是对现金资产有效整合,对优质资产合理组合。其次,应该重点关注财务管理风险,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来防范财务风险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方面的风险控制,比如管理组织架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业务工作考评等,防范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投资并购过程中,应该将财务整合作为整个并购工作的关键,依靠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并购,提高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经营运转效率,这对于优化并购后的医药行业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医药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4(05).
[2]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分析;通化东宝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一场关于医药垄断的审判,已经开庭。
今年伊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对国内药品市场的药品成本价格进行摸底。这是继白酒与奶粉行业之后,国家发改委锁定的下一个垄断“重灾区”。
7月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对部分企业进行成本价格调查的通知》,明确宣布将在今年7~10月之间,派调查组前往药企进行实地调查。一场以“更公平,更透明”为主题的调查正式开始。
让国家如此重视医药行业垄断问题的,是垄断行为对医药行业的严重负面影响。医药企业的垄断行为不仅会对医药企业、整个医药产业产生影响,并将严重伤害到消费者本身。由于医药行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行业,整个医药行业的不健康发展终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
但也有业内人士给出不同声音。“对医药行业的反垄断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差别化对待。”国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敬雷认为,如果一味地只以成本价或者最低价来评估医药市场垄断的话,那么可能会导致部分药品质量的下降或者药企创新力的丧失。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方面从紧趋严的趋势之下,医药产业又该如何发展,能否突破自身的瓶颈,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垄断之弊
2009年4月16日,世界两大医药巨头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辉瑞公司宣布将联手成立一家专门研制和销售抵御艾滋病的药品的公司。
此消息一出,舆论大惊,一时之间全球范围内抗议声不断。
尤其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专利药物公司反对声音异常强烈,他们均表示辉瑞与葛兰素史克的联手,意味着新一代抗艾药物将被这两大巨头垄断。
这次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是,在医药行业中通过专利垄断药物是一种“合法但不合情理”的竞争方式。在医药行业中,专利药品有一个外号,叫做“提款机”,放眼全球的大型药企无一不是靠着手中无数台“提款机”在开足马力取钞票。
而对消费者而言,专利药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昂贵的价格。对于药品厂商而言,通过专利药实现基于成本1000%的利润率,并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神话。
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在某些产品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方面相对薄弱,使得外资药企在某些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外资医药企业可能会利用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从产业层面来看,一旦外资药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垄断,必将会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国内医药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来源可能会被外资企业占据,从而影响国内医药企业长远的发展。”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陈娟分析说。如果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那么整个医药产业也会出现问题。“长远来看,这个行业可能会被扭曲,甚至被外资医药企业控制,不仅技术由外资医药企业说了算,而且这个行业的进入标准也可能由他们来制定,这样的后果很严重。”陈娟分析称。
但中国医药市场的垄断现象并不仅存在于外资药企之中。在寻求通过专利药实现市场支配碰壁后,很多国内厂商采取了“换个打法”曲线获得市场支配地位。
“目前中国很多的医药企业是自产自销的发展形式,企业生产出产品销售给医院,这是一种B2B的模式,而这种交易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是不透明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分析称。流通环节是整个医药产业链上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企业要派出自己的推销员将产品销售给医院,而这里面就可能涉及到层层加价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腐败问题,如销售人员通过行贿手段来垄断医院的药品销售。
而那些原本拥有“专利药天然优势”的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上也很快学会了这套“曲线打法”,从而加剧了市场的紊乱。
“最为典型的垄断行为就是外资医药企通过独家的形式,控制货源,抬高价格。此外,它还可能像国内的某些药企一样,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贿赂当地的政府官员或者医院医生,然后逐渐地控制市场。”资深反垄断律师魏士廪分析称。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是,相对于国内的电力、石油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而言,中国医药行业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自从废除了“国家专卖”和“统购统销”之后,中国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就早已走向市场化。
但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医药行业里的垄断行为却一直存在,整个市场环境如泥沼一般拖住了大多数药企,整个行业一直处在低透明度中。
造成如此“垄断泥沼”的是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体系建设上的有所欠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依然存在着部分医院以药养医、利用药品销售创收的情况,这是中国医药垄断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此外监管缺失、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医院垄断药品销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专利药垄断还是曲线手法获得市场支配地位,这种紊乱市场生态、有悖商业精神的行为对中国医药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致命性的。
2011年11月,医药行业出现了首起垄断重罚案。
由于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强迫下游生产企业抬高投标价格,山东潍坊顺通医药有限公司和潍坊市华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被国家发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开出巨额罚单,总计687.7万元和15.26万元。
在当时,全国有上千万的高血压患者长期依赖复方利血平,而且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该药品每年的消费量约为80亿~90亿片。复方利血平的主要原料为盐酸异丙嗪,当时仅有辽宁省东港市宏达制药有限公司和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2011年6月,山东省顺通与辽宁省宏达,山东省华新与辽宁医创分别签订产品销售协议书,垄断了盐酸异丙嗪在国内的全部销量。在控制了原料药货源后,山东这两家公司便将销售价格提高多倍,导致多家复方利血平生产企业无法承受,甚至被迫停产,最终市场出现供应紧张。
“这种垄断行为的存在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抬高价格使一些患者没办法买药治病,从而面临生命危险。”魏士廪说。
需要警醒的是,一旦国内医药企业倒下,那么会加剧高度垄断的局面形成,下一步受到伤害的对象或许就是消费者。在魏士廪看来,国内的医药企业倒掉后再扶起来的过程必将非常困难,且成本更高。
破冰之策
其实,针对医药行业里的垄断行为,国家也下了大力进行整治和规范,但是收效甚微。
有专家表示,这样的状况与国内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较低,司法体系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像国家发改委之前查处的茅台垄断案件,最终开出的罚金只占其企业年销售额的百分之几。如果能够加大处罚力度,这样将对有垄断行为的企业产生较大的威慑力,对中国的老百姓才能带来真正的福利。”魏士廪说。
而国外有关医药行业的垄断案例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2012年2月,智利史上最大医药连锁价格垄断案宣判,智利反垄断法庭对涉嫌价格共谋的医药连锁企业“绿十字”和萨尔科布兰德实施了总额达38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的裁决。另外一家连锁企业法萨因此前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与智利经济检察院采取了合作态度,提供了相关证据并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偿之后就免遭。
在智利,医药销售体系独立于医疗系统,医院除急救药物外绝大多数需要患者在药店采购,“绿十字”、萨尔科布兰德和法萨这三大连锁药店占据了智利92%的市场份额。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间,这三大连锁药店通过“一方发送价格信号其他对手跟随”的方式对206种药物集体涨价达48%,从而实现价格垄断。
对于此裁决结果,智利经济部长隆盖拉曾说:“该项数千万美元的罚款,在智利反垄断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那些试图通过市场垄断地位牟取暴利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严格追究企业的垄断行为,加大了对各行业的反垄断调查,这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曾实名举报辉瑞公司行贿的律师郝俊波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只要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必将会对具有垄断行为的企业形成较大的威慑力,最终将减少和避免垄断行为的产生。
而对于国家发改革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曹和平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国家发改委对企业进行价格核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通过行政手段对它进行控制,其实有一定的缺陷,在行政管理之外还有更好的管理方法。”最好的反垄断方法就是建立第三方平台。
曹和平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医药产业园区里,有一些为医药企业提供的配套的园区政策,有一个为医药企业的研发、市场销售、信息披露服务的第三方平台,那么园区里的医药企业与医院、终端之间的交易过程,也就是BtoB的过程就将变得透明,从而就避免了流通环节中出现的层层加价、行贿情况的出现。
“厂商间的第三方平台的建设,其实就是通过市场的方法来介入垄断存在的条件,以此进行反垄断,在目前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情况下,这样的反垄断方法将比行政反垄断更为有效。”曹和平解释说。
此外,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在技术和研发上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医药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还得靠自身努力去进行研发和创新,在提高药品的安全和质量方面下工夫。
不过,由于国内的企业在资金和人才等资源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国内的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动性不是特别高,所以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国家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且还需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司法体系。
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愈发的严格,医药企业的压力和挑战也会逐渐增大,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就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淘汰整合局面加剧。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分化明显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政策面趋紧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 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
【关键词】医药行业 无形资产 经营业绩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无形资产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完善和丰富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对于建设创新性社会、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医药行业在沪市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1年作为研究时间序列,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探索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从而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培育和增值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国外学者对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比较早,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Amir and Lev(1996)的研究表明,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他们所研究的移动通讯企业不具有价值解释能力,而如客户资源等未入账无形资产、公司成长性之类的非财务指标与经营业绩更具有价值相关性。Gupta and J.Neersaj(2008)提出了广告营销和客户服务费用等无形资产支出是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同样也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具有价值相关性。国内相关研究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披露等问题上,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薛云奎、王志台(2001)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对股价有着显著的正向贡献。王轶英、王书林(2010)选取2003―2008年间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模型检验无形资产与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贡献程度显然更高。生物医药类公司作为科技类上市公司的一种类型,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刘振宇、魏凤(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医药生物类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起着显著的正向相关的关系,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
我国学者在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大都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这种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两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比较,认为前者相较于后者而言,对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更大。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无形资产作为新时代企业重要的价值源泉,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无形资产具有非竞争性,应用更具有广泛性;无形资产边际成本非常低,一旦研制出首个产品之后的批量生产成本很小,生产规模不受成本的限制;无形资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不断下降的成本更有利于创造规模效益。得益于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无形资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能力,成为企业在新时代的价值源泉。为此,本文设定的第一个假设为,假设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其经营业绩呈显著正相关。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以医药行业为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技术以及医药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的认识,改进或提高了某些医疗方法和效果。因此,当前提升企业价值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而并非有形的固定资产等。本文针对无形资产能为企业经营业绩作出显著贡献这个普遍的预期,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假设2:单位无形资产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要大于单位固定资产所作的贡献。
2.研究模型。本文参考Aboody & Lev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价值相关性和Aboody,Barth & Kasznik(1999)研究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时采用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两个实证模型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2。本文鉴于选取了三个年度来进行实证分析,用模型(1)来检验无形资产对当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用模型(2)来检验当年无形资产对随后两年经营业绩的作用。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市发行的所有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开发行的年度报告为观察值。为了使得获得的财务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制定如下限制条件:(1)删除2012年1月1日已暂停上市和停止上市的样本;(2)删除2009年之前没有完整财务数据和异常财务指标的样本;(3)删除现已被摘牌、ST公司、明显造假的样本;(4)删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为0的样本。依据以上限制条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取了47个研究样本。本文样本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2009―2011)。
关键词:资源整合;医药产业营销;TIPE
1、前言
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2007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累计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销售收入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2011年,医药产业共有6154家企业,总资产1376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5707亿元,同比增长28.5%。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医药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行业,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然而纵观我国医药产业营销人才的供给状况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状况发现,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医学院校
2010年止,我国高校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比例不足20%,并且几乎全部来自于医学院校,2013年我国高校开设本科医药营销专业的超过50家,90%来自于医学院校,根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院校很少。
(2)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重医药技术知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于医学院校,而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系统知识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得绝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中医药技术知识轻营销知识,很多在校学生对医药系统知识了解甚多,但对营销知识了解不足,甚至并不具备营销学生具有的思维体系。
(3)医药产业营销方向教材体系、实践体系等建设不足
大部分医学院校建设之初都立基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医学知识系统的实践平台相当充足,但是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学生就业的平台大都是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等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类实践平台对接的单位,因此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在校期间的实践体系平台比较薄弱;有针对性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材体系也不完善,导致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空有一腔医药系统知识,营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薄弱使得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就业的岗位大都只能在产业链的最前端。
3、我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建设的定位
从2008年开始,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将医药营销作为市场营销改革的重点建设方向,通过5年的不断努力,医药营销方向不论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还是学生就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其主要岗位群分布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市场开发(业务员、区域经理等)岗位,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等工作。根据医药行业供给与需求的整体发展现状,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主要面向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兼顾互联网转型发展中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传统中小企业。以满足湖北省及其周边省市、江浙、广东等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地区为导向,以服务区域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4、基于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培养模式
由于医药产业营销是做具体行业的营销工作,再加上医药行业知识系统的特殊性,我校在进行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时候就率先引入了医药企业,先后与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产业)、太太口服液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将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相结合,在教学、实习、试用、就业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嫁接,构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模式。
(1)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同设计并开展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学体系
由校企双方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对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实训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师资团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方面资源整合,设计真正以应用型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2)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以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为导向的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在实习、试用、就业方面,校企合作模式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安置向双方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转变;就业合作的嫁接时间由毕业期提前到进校期,通过企业式实践平台的开展,从学生进校就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评价、帅选、实习、就业一体化、流程化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3)校企建立互相融合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在学校建立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中心;企业选派人员担任学校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学习文化与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安布罗斯,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20年,美国宾州大学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了一种形象描述市场走势的理论:当妇女普遍选择短裙,裙边向上收时,股市随之上扬;相反,当妇女穿着长裙,裙边向下降时,市场逐渐走低。
这种“裙边理论”今年就得到了验证。据媒体报道,今年长裙又开始流行,在批发市场,今年的长裙销售最为火爆。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国内经济确实不给力,股市更是上演了一出从头再来的“悲催”行情,从年初的最低点2132点开始反弹,目前又跌到同一水平线上。其中210只股票创出了历史新低,股民们更被砸得找不着北。
医药股强势有望延续
在如此折磨人的行情下,医药股成为较为理想的防御品种。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不管经济怎么样,生病的时候,该吃药还会吃药。
有分析认为,由于医药行业的需求弹性较小,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那么明显,加之通胀水平回落,药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这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利润不会因经济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弱势之中,医药股能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这也是年初以来医药股能持续保持强势的原因。只要目前整个市场的弱势格局不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医药股的强势则有望延续。
齐鲁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目前医药板块估值为29倍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36倍PE(2004年至今),有核心竞争力并且高成长的个股在估值上应予以溢价。所以,在刚需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政策从偏紧趋于缓和的阶段,正是医药股的建仓良机。
选择优质公司
在医药股的选择上,中金公司分析师孙亮在研究报告中认为,7月11 日,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在政策鼓励之下,特色高端医疗服务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因此,建议“坚定持有具备创新能力和品牌执行力的优质企业,在调整过程中提升行业板块配置”。
相对于中金公司选择优质企业的观点,国都证券认同“强者恒强”。国都证券分析师李韵认为,近期多家医药公司公布业绩预告,涨幅居前的个股主要是业绩超预期的个股,而业绩低于预期的个股则出现较大幅度调整。7-9月份为中报季,业绩主导行业走势,医药行业内,分化进一步加剧。
投资策略方面,坚持年初他们提出的“在分化中选择优质公司”的观点,白马公司将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中具备优势,拥有长期投资价值;而部分业绩有改善预期或受益于细分行业高景气的小公司业绩具备较高的弹性,也值得重点关注。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9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科专业)[1],其中包括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科专业为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推进中医药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会影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困惑
(1)缺少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上对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只需培养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层面,甚至一些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对计科专业的定位不准,常常把计科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辅助专业来办学,在专业的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2)相近专业增设较多,计科专业生源不足。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诸如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多都是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原报考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生源发生分流,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12—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报考率分别为42.86%、12.00%、38.60%。(3)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现象突出。表1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2014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的人数统计。表中显示,近年来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但如果出现大面积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就会影响本专业的平衡发展,以至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4)对计科专业教师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是小众专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很多中医药院校对计科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采用与中医药专业考核相同的指标,不够尊重计科专业的专业个性。上述现象仅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目前存在较普遍的突出问题,其后果无论对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还是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
3原因分析
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对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但主要原因是思维意识僵化、改革创新不强、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定位把握不准等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人才稀缺,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不容乐观的态势[3]。计算机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显示[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过剩,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整体发展规模呈现萎缩趋势。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也因此出现生源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2)中医药院校一直以中医药类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来建设,以往对中医药的研究很少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造成很多人潜意识中存在着“中医药技术就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院校关联性不强”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宏观决策和微观执行,造成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缺少发展氛围的尴尬局面。(3)许多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都明确要结合中医药特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顾及,导致专业特色无法凸显。由于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科专业在中医药相关行业的需求,工程教育和产业脱节,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离。(4)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欠科学,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专业思想不稳。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多将中医学基础、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特色课程,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中基)、中医诊断学(中诊)、基础医学概论(解剖)、基础医学概论(生理)课程,其中,中基和中诊每门课程各占2学分32学时,解剖和生理每门课程各占1.5学分24学时,这4门课都放在大学一年级教学。然而,计科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因这方面原因产生专业思想不稳、要求转专业或退学的情况。(5)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和教改方面精力投入不够。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计算机专职教师有22人,教师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工程3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94个本科班级近4000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全校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即医学信息学过的授课任务,由此导致每年教师的人均工作量超过600课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教师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改和科研上,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教改和科研成果。
4改进和提升的措施
(1)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医药院校可按照计科专业本身的办学规律,结合优势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中医药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可将部分课程引入企业实践环节,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课采取专题讲座等多种灵活形式来进行,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相应的规划或方案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实施效果。培养方案将市场需求、中医药行业的特征与计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服务于中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定位基于目前中医药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实情况,即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不具有中医药知识,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不够熟悉计算机知识。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现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中医药行业的具体需求不相匹配[5]。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可以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同质化,克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2)积极开展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中医药院校应重视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尤其是把开展计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作为改革重点,加大省级、校级、院级各个层面的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在经费上保障专业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安排专人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管理,让专业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授课上;积极推动项目驱动与链式教学法[6-7]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双导师制”“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学生实习以企业导师负责为主,同时企业导师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监督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参与论文答辩等工作。(3)面向中医药行业,凝聚科研力量集中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开展协同研究。针对专业课教师人数少、任务重、精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可将所有的研究方向凝聚成几个点,集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紧紧围绕中医药行业;同时挖掘周边优质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交流、资源共享。(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中医药院校可针对师资力量基础薄弱的情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注重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让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进修时以补充中医药知识为主,为中医药行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打好基础;加强校企交流,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中医药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聘请服务于医疗领域的IT技术人员到校讲课交流,让教师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5)加强专业软实力建设,扩大专业影响,提高专业自信心。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是小众专业、影响力不大,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例如,邀请优秀校友、医药背景的IT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上好第一堂专业思想课,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组建“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计算机义务维修活动、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心得体验报告会、当前计算机主流技术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大计科专业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提高本专业师生对专业的自信。(6)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中医药院校应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配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引导学生选课,帮扶学生学业,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课学习到课外学术科研实践活动,从学习方法到职业发展方向,兼职班主任细致的工作能够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班主任考评奖励机制,每年对班主任进行评奖评优,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7)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境建设。中医药院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开发项目中实训,保证实践效果。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打造从校内至校外、大一直至大四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即大一进行“专业感知见习”,大二进行“课程见习(单项技能训练)”,大三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并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
5实践效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实施上述措施2年多来,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1)通过凝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湖南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本校附属医院成功申请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为本专业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专业影响力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曾经在本校各专业中属于弱势专业,而目前本专业已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师人均主持科研项目超过1.5个,且大部分教师被邀请成为医药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合作者。(3)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2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成绩有很大突破,如在2015年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本校计科专业组建的2支参赛队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就业率也已走在全校前列,近2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5%。2015年,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的学生年薪超过15万,目前计科专业毕业生正从“全面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提升。(4)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分离,安排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管理和研究,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计科专业的建设中。计科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整体得到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风气。(5)通过创办“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示范作用。一系列社会活动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了提高,学生专业思想明显加强,甚至出现了2013级中医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计科专业的现象。
6结语
关键词:制药型企业 并购 现状 特点
一、贵州省制药型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1、贵州制药企业以中药企业为主,民族药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力军"。
近5年间,贵州省重视推进中药现代化,引导加强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全省建成41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面积达30万亩,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基本形成。
苗药是贵州省制药立足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手段及特色品牌。贵州省现有民族药成方制剂品种200多种,其中民族药品种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的30%左右,且均为全国独家品种,申报的158个苗药中有154个品种通过医学和药学审评,上升为国家标准,而且80%以上的药品申报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民族药中,特别是苗药的开发,正成为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及核心竞争力。
2、民营制药企业是贵州制药企业的主体
由于历史原因,贵州制药企业98%以上是民营企业,这也构成了贵州制药产业的鲜明特点。民营企业避免了传统国有体制下的机制不灵活、机构臃肿,冗员负担等限制发展的常见问题,这为贵州药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表现为前期提升发展迅速,转变经营模式灵活等方面。但不可避免也存在必然制约劣势,体现在行业影响力、战略规划、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后续发展空间受限等方面不具备优势。
3、不具备持续发展后续能力
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与医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药企并购的内在动因;国内经济指标总体呈回升趋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基本药物省级招标采购、配送等相关制度的后续出台,医药行业所面临的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期",医药行业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但市场总是把机会呈现给强者,强者恒强、弱者加速淘汰是必然结果。因此,贵州省制药企业必将顺应潮流,进行匹配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结构转型与调整。
4、医药行业加快推行GMP认证
许多企业斥巨资完成 GMP改造后,生产环境和硬件设施大为改善。但GMP认证是一项复杂而且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大量消耗现金流,使绝大多数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导致新产品研发、生产流动资金、促销费用捉襟见肘,后劲乏力;而产品同质化则迫使企业要求努力寻求研发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及换代产品,但原创性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前期及后续投入,同时时间的阶段性也使得药企短期内难以获得丰厚回报,这一点体现在大制药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对回报周期不如小企业急功近利。同理,对于原产品二次开发如果缺乏资金也难以跟进,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并购拥有丰厚现金流无疑是一个捷径,这无疑会加速贵州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和企业间的兼并,促使医药产业趋向良性结构调整。
5、贵州大部份制药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并购是未来GMP时代制药企业首要考虑的发展模式: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可以并购获得生产能力,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市场、资金、新产品、渠道、等经营资本,实为在现有情势下的双赢,甚至是多赢之路。
通过走访贵州省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得知,现在,扎佐医药工业园、清镇医药工业园等园区内50%以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究其原因,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高度同质,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面对如此现状产生的困境,并购无疑是明智的不二选择。
6、政策出台,促进企业并购加速。
近年来,以民营为主的贵州中药制药加快了行业结构调整,部份企业还参与医药行业内部的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活动,全省己经有贵州神奇、益佰、威门、信邦、新天、百花、天安等10多家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选,淘汰了部分规模过小,质量不高,产品重复的产品与企业,集中优势在中成药--这一贵州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领域,造就出贵州益佰、同济堂、神奇等贵州中药制药行业的重量级企业,有效的实现了整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经营,做大做强的初衷。
二、贵州省制药型企业并购的特点
贵州制药企业并购特点分析是并购决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份,只有充分把握了贵州制药企业的并购特点这一决策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才具有针对和实际的指导意义。那么,贵州制药企业并购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分析贵州制药企业的并购行为必须与贵州区域经济特点、制药行业发展背景、产业规模及构成等因素结合起来。
首先,我国中医具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广大的群众具有使用中药的传统习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中成药在国内具备很大市场机会。在90年代我国制药行业水平不高、缺医少药的年代,进入制药行业的门槛较低,贵州省很多中小制药企业抓住机会开始迅速积累资本,当时一个民族验方经过提取包装即可形成产品销售,贵州制药企业数量迅速增长起来。在国家实施GMP后,为了取得制药通行证,企业投放入了大量资金,在此过程中,其它社会资金也参与进来,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培育了贵州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药、民族药制药企业,但同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弱点也凸显无疑。
其次,贵州制药企业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民营经济占绝对比重,全省医药企业非公经济成分已占98%以上。究其原因与制药企业成立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原有的国家制药企业因诸多原因已经被民营企业并购了不少,制药企业的经济性质已形成了贵州制药企业的一大特点,这在并购上表现企业自行并购,非政府行为构成了并购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多次出面整合贵州药业都收效不大。
最后,贵州省制药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我省制药企业总数160多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只有6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和才50亿元,从业人数在1.64万人,这总各数还不如国内一家制药企业如石药集团一个企业规模。至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产值已突破230亿元,全省医药经济保持了直线攀升,保持了"年年直线上,五年翻一番"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省已有6家制药企业成功上市,占全省上市企业的1/3。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已纳入贵州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省有28户企业进入医药企业500强行列。其中,贵州益佰、神奇、百灵制药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80亿元增长到232.2亿元,而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的2006年的药品销售额已经达到450.8亿美元,巨大的差距所表现出来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言而喻。这表现在企业并购上,贵州制药企业并购规模还比较小,还远未达到跨国并购的层面,并购定位在浅层次的生产资源整合层面,并购作用可看作资本积累的手段。这同跨国公司上亿、十亿甚至百亿级的并购,或者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市场的战略控制等并购案相比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贵州制药企业并购具有区域性、资本积累性、市场主导性和发展民族品牌的产业特性。
参考文献:
人才市场预测,今年国企可能面临大范围降薪。
预计外资企业会比较艰难,失业人数增加,降薪幅度会更大,平均薪酬在1200元~1600元左右。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及出口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今年将波及更广。
本、专科生薪酬差距缩小
分析2007年和2008年本科、专科生薪酬起点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薪酬差距在逐步缩小。实用型的专科毕业生,因为踏实认真,逐步弥补了学历造成的薪酬差距。
男女生薪酬差距也会缩小
国内外薪酬市场均有一个现象:同等条件下,男生薪酬略高于女生薪酬。从2007年和2008年男女薪酬对比中也可发现,男生薪酬起薪点略高于女生。
性别因素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将沿袭以往惯例,男生薪酬略高于女生,但差距会缩小。
医药行业薪酬增幅放缓
去年,不少行业遭遇巨大挑战,而医药行业招聘仍红红火火,研发、生产管理、财务、采购,以及制造、原料药合成、运营、临床研究类等人才十分受医药企业欢迎。
不过,医药行业也或多或少会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今年这一老牌赢利行业,将结束多年效益高增长态势,逐步放缓薪酬增长幅度,降薪幅度控制在5%~7%。大学毕业生薪酬预计在1200元~1500元。
金融、外贸类人才受影响最大
去年以来,国外金融企业普遍调低负责人薪酬。目前,国内各金融企业正着手清算去年的薪酬总额,拟定今年薪酬计划,部分金融企业已主动调整负责人薪酬。
预计今年金融行业人才降薪明显,幅度在10%左右,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1300元~1700元。
财政部近期发出通知,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根据当前形势,合理控制各级机构负责人薪酬,避免进一步拉大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及企业内部职工收入水平的差距。
今年,不少以出口为主要销售渠道的行业或企业,竞争压力会明显加大,一些技术含量不太强的企业,产品销售更难,使外贸类企业职位减少。
汽车类人才将获更多机会
随着油价下调及取消养路费等措施出台,今年,购车者会增多,汽车人才会由冷转热,尤其是专业销售顾问,会成为汽车销售公司渴求的对象。汽车研发、工程技术、采购、运营、金融、维修等人才,今年将有更多机会。
不过,今年汽车行业薪酬会明显下降,预计该行业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在1000元~1300元。
快速消费品行业薪酬不会下降
快速消费品主要指香烟、酒类等日用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快速消费品行业会成为一个壳点。
道理很简单,这一行业主要靠内需拉动,无论经济环境怎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众该消费的还是得消费。预计快速消费品行业整体薪酬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基本与去年持平。
电力行、监薪酬有所下降
电力行业因为高利润率,将继续维持高薪酬,虽然国家开始调控垄断行业的薪酬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对基层企业的影响有一个过程。
今年,电力行业的薪酬相比其他行业仍会处于领先水平。预计行业整体薪酬水平降幅在5%以内,但高管人员薪酬下降幅度可能超过12%。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估计在1300元~1800元。
建筑建材装饰行业薪酬下降
作为一名从事医药管理咨询的专业人士,笔者不想过多谈论医改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只想分析一下新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与营销创新,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在医改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
一、 当前医药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行业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调整之后,2007年以来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唯有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支独秀,发展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推动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从营销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可谓五花八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处方药利益驱动,品牌药广告拉动,普药深度分销构成了推动药品销售成长的三大动力。
首先是处方药利益驱动。尽管有医保招标、药品限价和一品两规等政策限制,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医院仍然是近年来药品销售份额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市场,面向医院销售的制药企业普遍以贿赂营销和临床挂金销售为主要手段,所谓的专业化推广只是漂亮的外衣,随着行业告一段落,这种趋势似乎有增无减。
其次是品牌药广告拉动。同质化竞争时代更能体现品牌价值,一些尝到甜头的制药企业仍然以广告拉动和提升品牌作为主要营销手段,不但培育出利润丰富的OTC大品牌产品,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普遍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分销渠道和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
第三就是普药深度分销。拥有普药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制药企业,抓住新农合市场的成长机遇,与有实力的区域分销商和纯销商密切配合形成战略同盟,进行市场深度分销,大力开发农村第三终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医药市场快速成长,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重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构问题。从医药流通价值链纵向来看,药品流通环节多,秩序混乱,分销效率低,医院终端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连锁药店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增强。从医药流通价值链横向来看,医药工商领域仍然表现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效率问题。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低效率。许多制药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增长,但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快速上升,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缺乏市场开拓和队伍管控能力,被迫采取底价招商方式销售,大幅让度利润后,企业已无力进行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产品的命运在商们追逐短期利益的竞争和选择中风雨飘曳,难以掌控。医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自然人身份的商,药品销售过程中货、款、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大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终端市场处于超同质化竞争状态,公关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硝烟四起,许多企业体力透支,难以为继。
笔者对医药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大势萧条,逆势而上;风平浪静,危机潜伏;医改前夜,最后疯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弱肉强食,剩者为王。
二、 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运民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共公卫生、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参与、主动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快速发展,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医改的牺牲品。那么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其次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制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第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五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制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会,也有挑战,医药工商业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 新形势下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营销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笔者拟从企业战略选择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医药界同仁们参考。
(一) 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三个公式:(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进行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成为区域市场或医药行业的领导者。
(二) 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现状是高端医院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底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乱,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改必将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焦点决定战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从事任何营销活动的基础。医药企业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营销能力,决定进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终端市场进行竞争。其次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政策分析和竞争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最后是要主动应对时局变化,及时转变营销模式,调整通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采取积极行动。
大家在寻找医改大政策下的市场机遇的同时,纷纷将经营指向了一个方向:产品。特别是依靠合作经营的医药商业企业,对产品的需求则前所未有的迫切。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有没有新的品种上市,还有哪家企业有没有没被重视但是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更有甚者,两个不错的朋友,其中一个看中了一个三类新剂型药物,仿某一大品牌的新机型,并且已经谈好了细节准备合作。无意中将这个消息透漏给他们的朋友,他朋友也看好这个品种,尽然立马和厂家联系,通过预付200万的押金和首付款,将这个品种据为己有的事情出现。笔者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感叹:产品为王年代又回来了。
一、医药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医药市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由于经济条件、科研水平和市场体制的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药市场放开经营,市场陷入空前热烈时代。很多个人和厂家,依靠某一个品种就可以很轻易的赚的钵满盆满的。而就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调拨和个人代表空前繁荣,一些有行政关系的国营医药商业企业通过调拨等手段,个人代表则依靠胆大心细,几乎随意拿一个品种都可以数钱玩。笔者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在那个时代做个人完成原始积累而开公司或从事相关产业的。这个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为王时代”!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中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当药企和个人发现只是生产或经营,等着买者上门销售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先是一阵恐慌,然后开始研究药品究竟怎么销售的问题,其中尤其以蒙派药商为代表。他们通过小报、电视或电台广告、软文等手段,创造了鸿茅药酒、速立特等一个又一个医药行业的明星产品。虽然蒙派药商的操作手段,到现在任然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可以这么说:蒙派药商的出现,将中国医药行业推进到“营销为王时代”!
可是,伴随着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国家卫生和药监部门对于虚假广告、恶性宣传等方式的打击,迅速瓦解了蒙派药商的药品炒作之路。于是,纷纷跟随的药厂这才发现,药品经营要有自己独有的通路。不同的药品,对于不同渠道的适应才是企业要研究的根本。于是,医院大临床、OTC药店、第三终端市场则被医药行从业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真正沉下心来研究这些渠道的特性,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模式,一大批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出现在人们眼前。如OTC渠道的同仁堂、斯达舒、白加黑等品牌产品和企业,在大临床市场做的风生水起的扬子江药业,以及在第三种市场辛勤耕耘的辅仁药业、蜀中药业、好医生等。我们可以称这一段为“渠道为王时代”,也就是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段。
二、梦回“产品为王”
现实情况是,伴随着东窗事发,国家加强多药品的审批和管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出台,国家审批的药品少的不能再少。以前一大批依靠倒卖仿制药品文号的企业和个人被监控而死,那些依靠简单仿制赖以生存的中小药企因为无法得到更多的产品批号,而本身的药品和渠道没有竞争优势,也纷纷死去。更多的是,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市的新批号药品也少了很多,在凸显国内药企创新和研制能力薄弱的同时,使得一些依靠产品为主的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饥渴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于是引发而来的对产品的争夺激烈。犹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国家加强对土地的调控,供地数量减少势必引发房地产商的抢地潮一样。
但是,真的一下就回到二三十年前那种商品短缺的“产品为王时代”了吗?仔细想想,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根本的区别就是那时候是由于供应短缺引起的,而现在则是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人们对于新药、特色药的强烈需求引起的。所以并不是产品为王,而是由于去综合竞争的加剧引发的资源争夺战而已。
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弄清了产品争夺战的实质,就不能盲目,见到不错的品种就拼命拿到手。用今天的一切去赌明天,要么赢得未来,要么直接消失在今天。
既然产品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稀缺资源,就要好好与行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对于目前而言,国家新医改则实实在在掌控者企业产品经营的方向和命运。作为参与药品经营的企业和个人,顺势而为方能有所建树。
1、 基本药物
刚刚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基层医疗用基本药物目录》一下子提起了众多药企紧绷的神经。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纷纷关注自己的品种是否进入目录了,这可能是企业产品生死的关键。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在使用这些基本药物目录的比例、定价、具体市场推进的配套措施,则更加牵动国内药企的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率先推出的这个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已经成为区域内企业经营的重要选择,这是肯定的。接下来涉及的哪家厂家生产、什么价位销售、如果报销、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推进计划、如何配送等依然让药企忧心忡忡。
2、 医保、农保品种
而国家推行全面医保的脚步则在不断加快。从城市医疗保险、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建立、扩大到外来务工和在校大学生这些城市和农村中间地带的人群;从报销比例的不断提升和报销使用期限的缩短,国家推行全面医保的脚步在加快。所以,日后的药品经营过程中,必然是能报销的品种市场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