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工程管理

数字化工程管理

时间:2023-09-04 16:5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工程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工程管理

第1篇

数字化施工过程管理系统平台是需要满足工程设计、采购、建造、调试等多方面的工程管理需求,以达到对工程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技术和环境的综合管控的一体化要求,借助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和管理软件,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项目建设数据向电厂运营管理系统无缝的数字化移交,为电厂后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与数据支持。

同时,该平台也需要满足业主对电厂日常运营管理维护的需要,尤其是后期维护管理的需要,实现覆盖集团的核心业务领域,从工程设计、施工到后续运营管理的业务链条的全面管理提升。

一、项目目标

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打通业务链

施工项目综合信息平台需要满足工程设计、采购、建造、调试等多方面的工程管理需求,以达到对工程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技术和环境的综合管控的一体化要求,借助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和管理软件,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并通过电厂工程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项目建设数据向电厂运营管理系统无缝的数字化移交,为电厂后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与数据支持。

同时,该平台也需要满足业主对电厂日常运营管理维护的需要,尤其是后期维护管理的需要,实现覆盖集团的核心业务领域,从工程设计、施工到后续运营管理的业务链条的全面管理提升。

提供领导决策支持

施工项目综合信息平台不仅是满足日常业务运营的IT支撑系统,还需要提取项目运行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供管理驾驶舱,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培养一支IT建设和维护队伍

IT系统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员不仅需要了解业务运行情况,还需要对IT技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在IT项目上线运行后,也需要有一支独立的IT队伍对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以保障业务的平稳运行。在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培养内部的一支IT建设和维护队伍,来满足集团对信息化统一管理的要求,更好地支撑各单位的业务运营。

二、技术方案

数字化施工过程管理系统平台(下简称“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电厂模型,统一提供给业主方,工程公司以及供应商统一的电厂数据视图。通过集中管理项目准备,设计,采购,建安,调试以及移交等不同阶段数据,实现信息的共享,流转和可追溯。通过建立设计需求,设计数据以及建安调试数据之间的配置管理,实现建设与设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最终这些数据将实现统一的多维数字化电厂移交。

数字化施工过程管理系统平台的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整个数字化施工过程管理系统平台由4部分组成:数据层、协同层、应用层和集成层。

数据层包含了3部分内容:3D xCAD接口,3D建模工具CATIA和3D数字化电厂模型。其中3D数字化电厂模型是数据层的核心,3D xCAD接口和CATIA是3D创建、转换和导入的工具。

3D数字化电厂模型的来源有3方面:CNPE设计数据,外来数据和历史数据。

CNPE设计数据来自于设计管理系统,目前主要是AVEVA模型,是CNPE自主设计的电厂的3D模型。通过设计管理系统和平台的接口,把已状态的设计模型到平台的数据层进行管理。

外来数据是指其他设计公司或供应商提供的模型。例如田湾项目,平台需要接收俄罗斯工程设计方提供的大量3D模型,包括CATIA,Intergraph和UG模型。另外,供应商也应该提供设备的3D模型。各种3D CAD工具提供的3D模型,将通过平台提供的3D xCAD接口导入到平台的数据层。外来数据可能还包含2D图纸,需要通过CATIA的逆向工程转换成3D模型。

历史数据是指已有的电厂设计图或物理厂房。历史数据可能包括各种3D CAD工具产生的3D模型、2D图纸。对于已建的物理厂房和设备,还可以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来得到点云图。各种3D CAD工具提供的三维模型,将通过平台提供的3D xCAD接口导入到平台的数据层。对于2D图和扫描得到的点云图,需要通过CATIA的逆向工程构建3D模型,纳入到平台进行管理。

协同层由2部分组成:系统工程和配置管理。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实现成功的系统,RFLP(Requirement-FunctionLogic-Physical,需求-功能-逻辑-物理)模型是实现跨学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工程的管理流程。配置管理部分管理数据状态和变更,保证数字化电厂与物理资产的一致性。

RFLP模型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最佳实践,可以实现对需求模型、功能模型、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创建、关联和追踪,全面管理支持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及相关的数据,支持跨学科全生命周期管理,如下图所示。

工程需求管理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捕获业主的需求,作为工程投标和设计的基础,并保证最终交付的电站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客户体验和交互及时捕获业主需求,并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的结构化表达,形成需求结构分解(RBS)。提供工程分类、工程结构、建筑和子系统的结构化表达,支持数据重用、设计和投标报价。

功能模型描述了产品(或服务)所起的作用和所担负的职能,针对设计需求,定义系统/子系统所需实现的功能,并确定系统间输入输出关系。平台中的功能模型将按照电厂的特点来进行定义、分析和分解。

逻辑模型是实现功能定义的系统逻辑结构,可以用于系统行为建模与仿真,建立系统级的统一仿真平台。逻辑模型应该基于Modelica统一物理建模语言来构建,Modelica是多学科系统建模与联合仿真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基于CATIA System可以对Modelica逻辑模型进行多学科系统建模与联合仿真系统解决方案。

物理模型通过平台的数据层进行管理,并和需求、功能和逻辑模型进行关联,实现设计的追踪,形成完整的系统工程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部分管理数据状态和变更,保证数字化电厂与物理资产的一致性。电厂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配置管理流程。标准化的电站SSC模板是进行配置管理和数据重用的基础。集成、闭环的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流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支持设计质量持续改进。

应用层提供了业主、工程公司和供应商等各方所需的工程信息服务。平台的搜索功能提供了基于属性、分类、关键字以及3D检索功能。平台的搜索能力还应该支持海量的、多数据源的搜索能力,以支持智能化的搜索和基于搜索的应用(SBA,Search Base Application)。平台的浏览功能提供了从各个视图对信息浏览的方式,并通过信息之间的关联,可以浏览相关的信息。报表功能提供需求追踪、BOM等常用的报表。通过系统的可视化功能,提供3D的分析、仿真、评审、演示和培训等服务。

集成层提供了和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调试管理等系统的集成接口,实现平台和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构件开发均采用J2EE实现,采用J2EE方式进行系统间的通讯与协作。

三、系统平台功能建设

3D工厂数字化评审是一种正式的,流程化的,系统化的,可控制的审查,遍布整个工厂数字化研发过程,在预定义好的项目时间点上进行,验证当前的设计是否与约定的需求保持一致。

3D数字化工厂评审的目标:

验证所有规划的任务和交付物已经被完成,并且满足项目特定阶段的成熟度要求

确定是否项目应该按计划进行,在继续开始之前进行风险管理分析和重要问题的决议

使下一阶段的任务提前进入,推动并行工程的进行

减小设计后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低问题的影响

对供应商的外包设计进行协同决策管理

碰撞与干涉分析,在已有3D模型的基础上,在建造前事先发现问题,更新设计,避免建造时才发现问题,实现建筑、结构、电气、管路、设备等多专业间不同布局空间3D数字化工厂的协调,尽早发现设计缺陷,减少设计变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风险。

人机工程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将人在电厂工程环境中的行为进行模拟仿真,提高高危、高辐射环境下人员工作的安全性:

工人工作过程仿真

最大化操作者的舒适程度

比较评估不同的操作方案

优化人机操作流程

辐射环境下人体辐射量的

虚拟建造是基于4D数字化环境下的可视化仿真平台,验证和规划建设维护的时间表和任务分解,检查设备拆卸时的潜在碰撞,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风险。

功能需求:

检查物理活动之间的冲突

检查安全问题

尝试不同的施工方法

验证和加快施工维护进度

捕获和重用知识建设规划

规划信息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展示

虚拟建造维护的益处:

降低成本:

对建造前的设计错误识别以减少工程变更

提前预知建造施工任务间的冲突以减少施工变更

优化建造施工任务分解以减少资源浪费

施工时间大大缩短:

缩短了由于设计或规划失误而造成的工程拖延时间

验证重大关键施工任务计划,缩短建设周期

缩短关键施工任务的员工学习培训时间

降低风险:

比较不同的施工方法,对不同施工方案进行验证

在交互式的虚拟环境中,安全人员及早发现施工阶段的安全隐患

基于3D模拟环境,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改善沟通

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简单易懂的设计与施工信息说明

虚拟模拟手段加强工人,工程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

动态三维技术在设计、建造以及虚拟工厂规划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比于传统的二维简图表示及施工维修文档说明的方法,三维可视化的手段不仅对三维设计信息进行重新利用,并且直观清晰,有利于操作人员理解施工维护意图,形成企业的智力资产。

虚拟培训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学员通过运用某些设备和相应环境的各种感官刺激而进入其中,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多种交互设备来驾驭环境、操作工具和操作对象,从而达到提高培训对象各种技能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这种培训的方式的优点在于它的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和安全性。在培训中,学员能够自主结合虚拟培训场地和设施,而学员可以在重复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虚拟环境使他们脱离了现实培训中的风险,并能从这种培训中获得感性知识和实际经验。

虚拟体验是用户使用前期的三维数字化工厂模型,交互式地浏览、体验电厂工厂,逼真的三维可视化工厂造型,厂区,设备,系统,电气,管路等,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工厂环境及运行状况,三维可视化培训,提高员工培训的学习效率,以及在线操作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体验环境中进行可视化评审

基于逼真体验为设计与评审提供有利补充

通过为学员提供三维可视化体验内容,提高学员在操作前(培训)的准备效率和操作中(监测或在线帮助)的工作效率。

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 档案管理 信息化 资料

前言

电力建设工程过程中,会产生与工程相关的文件、图片或者录像等电力档案,这些档案是立项、招标投标、采购、施工以及监理等等建设工程的真实,是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等的必备条件。随着国内外电力档案的信息化发展,电力档案管理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特点,档案信息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最完善地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我们档案管理员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做好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在电网建设和改造过程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档案信息资料,有纸介质、磁介质、声像、电子文件、实物等各种载体。电力企业的科学技术档案几乎占到电力企业档案馆藏的70%左右,具有极高的科学利用价值。

实现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管理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系统各项工作服务。

二、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

以项目主管部门为核心,档案室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建立各部门、直属单位、县分局的档案专、兼职负责人。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档案管理部门应在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的总协调下,和工程进度同步进行有效管理;并负责监督和指导各职能管理部门文件资料的移交;各职能管理部门应设一名兼职档案员,并根据档案“集中保管”的原则,对本部门资料统一集中起来,及时移交档案部门进行归档。

三、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

在档案信息管理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保密制度,严守企业的秘密;企业单位须指定一名领导分管档案资料和数据管理工作,对数据资料进行严格质量审核和协调管理;同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设置数据管理岗位,明确落实责任主体与责任人,配备具体负责数据采集工作、档案信息数字化、数据上传与加载、提供利用、安全与保护等工作人员。

四、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加强数据采集的管理

(一)在项目建设中完成档案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建立完整的数据资源库。

业主(建设)单位从项目筹划、开工时先期导入档案管理,项目一启动就将归档任务通过模版下发到各单位;各参建单位在接到归档任务后对号入座,通过在线或离线档案管理平台收集档案,工程管理单位实时对档案管理各环节进网上检查、监督与指导,分阶段校验,及时开展网上催交;网络检查合格后,再进行实体档案的移交接收。通过这一模式,各单位任务明确,同步建档,归档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实现了工程档案的超前管理,全过程控制,建立起对公司项目档案管理实行有效全程监控的管理体系。

(二)完善在项目改造、扩建后及时完成数据资源更新的工作。

科学技术档案具有专业技术性强、成套性强、标准性强、更改性、通用性等特点。针对科技档案更改性特点,决定了电力企业档案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如变电所的设备因为技术和安全的需要经常要扩建及改造,这必然会涉及图纸的新增及替换,这些增加及替换的图纸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图纸都要及时替换、及时增加、及时归档,从而实现图纸电子化管理和实时动态管理。

(三)加强电力科技档案数据资源建设的完整性。

要保证电力科技档案数据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就要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如果不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会造成日后部分技术改造工程维护困难。目前,档案的收集已经列入企业的规章,制定了相应的“三纳入”、“四参加”制度。本企业档案部门人员须参加本企业的项目工程竣工验收会、设备开箱验收会、基建工程竣工验收会等。设备到了仓库开箱时必须有档案员在场,收集第一手资料。每项工程结束时施工单位必须同时向档案室移交纸质档案、通用的电子档案各一份,经档案室检验合格后方可算工程最后结束。特别是基建工程的验收,档案资料不齐全完整,不可认定工程完工,不得进行工程结算。已经形成的纸质档案,特别是利用频率高的图纸,都要做成CAD的竣工图移交档案室。通过图纸管理系统,档案员、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完成档案的录入、浏览、下载、修改、审批等工作。且对具有永久与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但方便了生产科研管理人员的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达到了规范和保护这些重要资料的目的。

五、完善标准规范,加强质量控制

(一)规范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在工作中根据国家的与本行业颁发的标准规范,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基础业务的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分类规则、档号编制规则、制定数字化标准规范、电子文件管理规定,保证档案信息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二)加强档案资料采集流程的管理。企业科技档案进馆后,指派固定人员作为数据采集过程的具体负责人,对经过严格审核与接收的档案资料,进行编目录入、数字化采集、实物扫描与编辑、数字化合成与转换、电子文档上传与入库,统一整个过程的标准,保证数据采集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二)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扫描的图像质量直接关系到字符检索识别的准确率,整个扫描工作的过程对后续全文检索的查准率、查全率都有影响。因此,加强扫描整理质量、图片编辑质量、目录整理质量、审核校对等几个关键环节都非常重要,它们是数据资源建设质量的基础保证。

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具体包括:档案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把安全管理贯穿于档案数据管理的全过程,数据库的维护与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确立数据的安全级别与使用权限,档案电子数据的安全利用管理等。

企业重要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国家档案局与南方电网公司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档案信息化是国家电网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单位的基本要求,是档案管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档案事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管理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系统各项工作服务。

七、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自立项开始对其全程进行的管理行为实际就是工程体系当中的施工管理。对于工程项目来讲,项目施工管理的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工程本身的质量水平,不仅如此,其还是项目验收竣工之后能否安全使用的有效保障。本文将对工程施工管理以及优化创新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国内工程综合竞争力。

一、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工程的施工管理主要是指工程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利用项目策划以及实施措施,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所以,工程施工管理应该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以及费用管理这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指在施工的安装以及验收过程中,对施工中跟质量控制有关的活动进行协调控制,保证施工的质量满足要求而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施工安全管理是指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中跟安全有关的工作进行管理,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而进度管理则是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得工程的质量、安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其进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

施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通过施工管理,不仅仅能够对科学、合理的对施工进度安排,将项目的资源充分利用,保证施工有效、有序的进行,进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既定目标。而且,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工程项目参与人员间可以进行相互监督以及相互沟通,从而提升施工效率。另外也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工程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工程项目尽可能顺利的完工。所以,进行工程施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施工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一些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二、试析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

我们知道 ,工程具有工艺复杂、涉及面广且周期性长等特点,对于工程技术实施管理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合理性,同时也同成本造价具有紧密联系。而就工程而言,其施工技术管理大多体现在以下层面,第一,施工图纸的管理。具体而言,第一,可以与设计、监理与建设单位等进行工程图纸的会审与技术交底工作,尽可能优化施工工序;第二,相关施工单位可以以现场施工条件以及自身情况等为基础,对其进行严谨、合理的项目工程施工的设计与组织;第三,还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于与关键部分或者是新技术更要进行严密的相关工作的准备,以最大程度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自身的相关准备工作。

三、提升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对策

现阶段,国内行业对施工管理有一定的重视,但是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进度管理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对来说管理效率比较低下,下面结合如今的工程实际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施工管理对策。

(一)工程项目的数字化施工管理

现阶段,国内的行业施工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来进行管理工作,相比于国外的工程施工管理来说,整体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而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如何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的管理方法,从而科学、有效的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研究的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数字化管理主要是指将施工内容用数据表示,对施工进行过程出现的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传递以及反馈,并经过管理软件的分析、处理,完成对施工全过程的管理,最终实现工程预定的施工目标。而数字化的施工管理是通过系统仿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因为数字化管理是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对管理技术、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的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参与数字化施工管理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对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一方面,施工技术管理要有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对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有一定参考,防止施工进行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图纸会审工作重视。图纸作为设计人员设计意图的体现,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跟施工现场出入的地方,这就要求施工进行前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将图纸中的问题解决在工程开始前。同时,因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比较多,所以要做好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人员在完成自身的每到工序后,进行技术交底,使下道工序的参与人员了解工程情况,防止工序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对整体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

众所周知,施工现场因为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所以对其进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如果没有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整个现场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管理的话,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效率,保证施工现场的管理目标实现。

首先,要重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应该重视施工质量的管理,不应该因为施工进度、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忽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如果施工中遇到因工程变更对施工进度影响的情况,要对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更改,不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忽视施工质量。并且,施工管理人员要将施工质量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下去,加强对施工进行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直到工程质量合格才能往下进行施工。

其次,注重对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一方面,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施工机械设备,并科学、合理的安全作业时间,避免窝工、误工现象,提升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进度。另外要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施工机械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对于施工中用到的材料,进场前管理人员要严格检验其质量,不合标准的材料一定不能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对于施工中采用的新型材料,应该重视管理,保证新型材料的正确使用。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不时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提升其重视材料质量的意识。

最后,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工程项目开始以前,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的制定施工现场的管理体制,并设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同时,在工程项目总体管理目标的约束下,将施工进行的每个阶段的管理目标进行划分,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应该履行的责任以及义务,切实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实施,并随时检查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进行。

总的来讲,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工程在其自身的施工管理过程当中也显得极为复杂与繁锁。如果要切实落实这项工作,必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施工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对自身的长处进行利用,取长补短,采取科学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不断提高施工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在实际的一些工程项目当中,必须与工程项目自身特点进行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管理过程当中的所产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落实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按质按量建设。就我国现行工程施工而言,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切实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点在施工管理层面上更为直接,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与思考,从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优化工程管理,提高国内行业整体竞争力。

结束语

工程项目要想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应该从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技术的管理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目标。文章从这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性的措施,希望能对工程管理人员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耀南.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管理探讨[J]. 江西建材,2014,01:187.

第4篇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电力工程管理;实践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但是,电力系统由于一些技术已经相对落后,影响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阻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进度。因此,电力系统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应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各种技术应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以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现代电力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以此促进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能。

1 工作流技术的概念

工作流最初的概念源自于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中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流的产生之初是将一份工作,根据规则、过程、角色以及任务等方面进行话费,以此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生产水平。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将在电力工程管理系统中创建一个整体工作流的平台,该平台不会对各种职能以及层次进行选择,而是能够更加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各个程序中,通过自身的逻辑控制能力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控制。工作流技术在和传统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相比较,其能够对电力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能够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优化,从根本上将人力资源与软件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创建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以规格化的业务管理为核心,以工作流技术为依托,以帮助电力工程管理部门快速构建可扩展、柔性、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工作流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应用进行集成,工作流系统根据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将各种应用进行基层,然后形成一种更高级的业务应用形式,例如互联网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显著的降低传输成本;其二,提高系统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工作流系统能够对业务流程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工作流系统的开发人员通过将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设计,将各种应用模块进行控制和协调,当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能够通过对原来的应用进行调整和修改,重新定义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工作步骤等;其三,降低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成本,通过采用工作流系统之后,有效的缩短了系统开发的周期,开发成本降低65%左右,并且对开发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工作流系统的整体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系统管理模块、综合查询模块以及综合管理模块,并且每个模块都由若干个子木块构成,因此,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系统管理模块包括权限管理以及用户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系统的用户字典、权限、角色以及人员等进行管理,通过权限、角色以及用户字典管理后,能够显著的提高电力工程管理的灵活性和是应用,并且便于进行维护。

(2)综合查询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综合查询主要指的是对工作流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查询,并且能够将查询的结果打印出来,其中包括项目历时情况查询、生产工程计划查询、工程施工单位查询、工程资金查询、工程资料查询以及工程进度查询等。

(3)综合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综合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电力工程的设计、施工、物资、竣工、验收以及财务报销等的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主要针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程物资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等管理子模块,并且每一个子模块都具有相应的管理流程,例如工程物资管理模块包括工程设备与材料的明细表管理、材料与设备的验收管理、材料与设备的合同管理以及物资的折旧报废管理等。此外,综合管理模块还能够对电力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不只是针对某一个流程进行管理,例如年度汇总、财务计划、价格信息管理等,通过工程资金管理、物资总额和业务管理、预算综合业务管理、工程实施综合业务管理等。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文章以某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流系统为例,该工作流系统的主界面包含了以下几个功能模块,通过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该工作流系统对电力工程管理的步骤表现为:(1)工程建档;(2)工程勘察;(3)工程预算;(4)签订施工协议;(5)签订合同;(6)拟定开工报告;(7)施工进度管理;(8)工程材料和设备供应;(9)工程施工管理;(10)支付工程预付款;(11)工程竣工管理和验收;(12)竣工决算;(13)退料管理;(14)工程结算与归档,根据电力工程管理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建档和归档,并且当工程建档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流转,并且当工程归档完成后该工作流程结束。此外,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工作流系统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工程监理工作,工程监理人员能够实现对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促使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协同工作,并且工程监理部门能够及时的发现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保证其能够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实施,显著的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并且实现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

3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流技术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更加高效的工作流定义语言,以此提高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使用效率,并且公国工作流模型语言,提高工作流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稳定性与正确性。

强化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与工作流重组方面的研究,通过工作流技术以及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工程管理中实践应用的经验为依据,更加快速的推进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与工作流的重组,以此提高工作的效率。

强化工作流的系统集成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保证工作流系统能够根据异构系统提供适合的接口,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集成,进而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被研发和应用在各行业各中,工作流技术也随之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优点,例如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交互平台,具备扩展性等方面,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显著的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并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部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虹,马晓婵.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2]熊莉娟,范春燕,朱良肄,徐锋.等.工作流技术与电力工程信息数字化管理[J].河南科技,2013(8).

第5篇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趋势

引言

当前,在我国计算机及信息化水平不断增长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广泛。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工程信息化系统作为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目前情况,工程信息化系统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海洋油田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从而给海洋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信息建设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企业在于中国海洋油田总公司,该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等优势,把国外现代化信息开采技术等引入其中,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水平,并要求下属部门通过采用统一数据化标准,实现海洋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在进行数字化平台过程中,应结合海上油田信息化建设试点要求,实现石油勘探和开采,形成“全海式”的生产模式。通过把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行当作系统建设标准,把工程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设备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2.1实现数据信息快速采集

当前,大部分海洋海石油开采企业均把现代化技术引入其中,如数控技术、检测技术等,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传递和共享,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实现海洋石油开采管理系统建设,保证石油勘探开采安全。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技术作用下,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将检测数据传递到信息共享平台中,便于各个部门及时获取所需数据,给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2便利制定信息化管理系统

海洋石油开采产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在专业人才配合下实现,还要得到电气、机械、设计等人员的协助,信息化建设给各个专业人员联合提供了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人员之间交流,集思广益,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给后续石油开采及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2.3利于生产一体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海洋石油开采企业都组建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之间石油信息的传递,同时也能把企业内网和外部网络充分结合,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开采数据库,给钻井等工作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信息化建设和设备完整性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3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3.1远程通信

现阶段,全球海洋石油外部通信一般需要在卫星系统支持下实现通信。随着海洋石油业务规模的扩充,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管理对通信技术的依赖性随之升高,需要建设海上和陆地之间通信系统,实现海上和陆地之间信息快速传递。以某石油企业为例,该企业结合时展情况,建设了远程海陆微波通信系统,并在南海领域试运行。海陆微波通信系统试点石油之间的距离为200km,经过30d的试验调查,数据之间传递效率为3MB/s,宽度为30M,有效处理了卫星通信效率低的问题,给海上石油信息传递提供了条件。

3.2数字海油

数字海油也就是在虚拟化技术作用下,通过建立海上油田模拟系统,将石油信息传递到模型中,实现熟悉化管理,直接展现出海上石油开采情况和数据,保证海上石油开采质量,提升石油开采效率,减少石油开采成本。为了实现海上通信,需要建设信息传递通道,对于海洋石油开采情况,组织我国内部具有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企业一同研发了小型化的TD-SCDMA专网系统。在该系统的配合下,有效提升海上平台之间数据传递效率,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海上信息传递,提高信息传递水平。

3.3无线网络

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在海上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海浪较大、台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会给整个作业成果带来直接影响。为了减少该问题出现,需要在GPRS/GSM传输系统的配合下实现。通常情况下,GPRS传输系统由3部分组成。首先,油井信息采集终端。针对油井信息采集终端而言,通过现场检测,将井泵荷载信息、进口温度信息等数据利用RS485串口将其传递到GPRS数据系统中,在通信技术的配合下,实现专用油田通信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方信息传递。其次,GPRS数据传输单元。在GPRS数据传输协议的作用下,把终端收集的相关信息传递到数据库中。最后,数据监控中心。对收集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监管,如果存在异常现象,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便于人员及时处理,保证信息质量安全。

3.4数字化平台

从海上石油开采角度来说,建设熟悉化平台成为了各个国家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项目,其功能需要迎合当前海上油田开采要求,以数据采集、数据保存、数据传递及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真正实现海上油田工程信息化。首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利用传感器把海上油田收集的各个信息传递到各子站中,通过数据整合系统,把各子站数据信息汇集到数据保存库中。与此同时,对采集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确保数据质量。其次,在数据保存中,通过利用MicrosoftSQLServer软件,建设数据保存系统,通常涉及诸多子数据库,如测井数据库、压缩机群数据库等,在各个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形成可以充分调度的数据层。再次,在数据传递中,通过分析温度、压力等信息,真实展现出油田设备运行情况,给集输调度数据提供参考,把采集的数据传递到传感器中,实现数据控制和管理。最后,数据管理。该层作为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集合形成,展现出油田运行状况,并对油田勘探、开采情况进行追踪管理,便于管理人员科学制定决策,实现资源合理应用,让石油开采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4海洋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议

4.1明确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

统一标准作为海上油田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包含海上石油开采各个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要想将信息技术顺利应用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海洋石油工程造价指标机制作为各个工程造价信息根据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素。在各个层级积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规范标准,让各个部门及层级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传递和共享。所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是实现造价指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次,做好造价信息分类工作。在进行造价信息分类及编码过程中,需要从海洋石油工程纵向及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统一归类标准,对部分常见的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分类状况形成树状结构图,保证数据分类及编码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通过统一造价数据分类及编码标准,可以保证信息化技术顺利运行,直接影响数据处理水平。标准体系设定应该满足系统化管理要求,通过建立一个满足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要求的管理标准,并自身具拓展性能,将该体系落实到实处,提升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最后,实现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作为对各个造价数据信息化应用以后,在造价管理系统和财务等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充分结合上,建立信息导入和导入标准化机制。从海洋石油工程自身角度来说,重点在于对造价管理人员资格的考察和认证,实现海上作业标准化处理,让各个数据都满足标准化要求,各个单位及部门在造价管理数据传递上应做到标准化。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往往和接口数据传递标准之间有着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接口标准化是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4.2科学构建相关工作体系

要想将信息化技术顺利的应用到海洋石油工程管理活动中,需要科学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从西方国家来说,CIO体系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我国CIO体系及CEO参与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需要结合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管理要求,在我国内部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指导委员部门,由各个部门领导作为小组成员,明确管理职责,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从安全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建设由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标准组成的信息化系统。

4.3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机制

在海洋石油企业中,或多或少会面临人员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受到传统理念影响,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价值了解不全面,掌握的信息化管理知识比较片面,可以熟练操作信息化系统的人员比较少。为了转变该格局,应该强化人员思想意识,统一工作思想,定期对海上石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其掌握充足的信息化知识,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建海洋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从业人员知识组织框架,以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时展需求。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制度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是要创建一种科学、先进、一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使它能够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求,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不是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全方面都达到现代化水平,要求是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现代化、甚至人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其中包含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高标准的现代化管理设施、先进的电镀监控手段,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等,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水利工程精细化是一个管理概念。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五精”包括精华、精品、精通、精髓和精密,“四细”即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每一项具体工作、以及细化管理制度各个落实环节。精细化管理的特征是重效果、重细节、重基础、重具体、重过程、重质量、重效果,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面精益求精,将每项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

1 实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基本路线和目标

1.1 基本路线

要想实现传统水利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的本质转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治水的思路,以效益和安全为重中之重,树立民生水利工作理念,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更进一步制定、健全、完善管理标准和制度,以标准化推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以信息化、科技化和数字化推动工程现代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支撑。

1.2 建设目标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的现代化、精细化改革,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梳理,手收集工程基础资料,整合建库入库,结合实例建立数字模拟系统,步步稳扎稳打,逐渐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此外,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在传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入引进来的国内外先进手段,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完善管理技术和制度,建立高效率的计算机网络、实时水情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动态远程监控系统、使用的专家技术支持系统,通过搭建传输线路,以及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来实现对工程现场的监控,包括对现场安全的评估,情况的预测、工程实际的运行状态,使得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准确、科学、高效的制定工程管理、维护策略和技术支持,更好的为工程安全运行、科学调度服务。

2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深化改革,完善体制

深化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梳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于内部坚持改革,在人事应用和调度、工作划分、分配制度上大胆创新,从分利用一切有利元素,积极进行维修、养护团队市场化工作,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2.2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按照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程、水利部考核办法及标准,认真将水利工程基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健全、完善工程管理标准,运行检查制度,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为实现工程管理的精细化,达到“精、细、准、严”的标准打下夯实基础。

2.3 监视、监控、监测系统的建立

建立工程监视系统,方便实时观测工程的进行情况,如水流流势、大坝闸门运行破损情况等,建立监视系统能够有利无弊,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员利用、减少不相关的工程开支、及时发现工程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安全隐患或技术失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为防洪以及科学调度提供有力的实时依据等等。要保证监视系统的全面性、实时性,才能更好而利用此系统。

建立监控系统要结合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还要根据工程需要,通过对监控对象的语音、图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远程操作来控制工程运行,实现管理的统一化、现代化。

建立先进的监测系统,能够对工程中发生的渗水、裂缝、沉陷、形变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准确传达数据信息,使得工程人员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动作和决策,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2.4 建立检测维修、安全评估系统

检测维修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它的重要性对于工程不言而喻,建立现代化的检测维修系统,要结合地理编号、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PS、信息安全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来实现,能够准确探测指定地理位置的信息,从而推动进行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

工程管理中信息及数据庞大,这些数据需要数据库来进行整合和处理,从而建立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熟悉模型,进行仿真模拟,能够对工程现场、水流运动等各种尺度进行实时转化,形成具体虚拟仿真系统,方便进行安全评估、综合处理等。

2.5 建设管理系统

简历完备的管理系统,要以国家法律法规、水利部门相关规定、政策、历史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教训、专家评审意见、流域规划方案、区域规划、工程规划布局等为内容,将管理制度、人员考核制度、技术要求等规范化、精细化,有助于将工程管理进行的井井有条。

3 实现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基本途径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近年来,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重建轻管”思想,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太多改观,已经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其实根本,在于没有认识到建管并重、坚持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首要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建管并重,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逐项强化,层层落实,督促各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壮大水利工程管理。

3.2 坚持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进一步坚持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在人员利用、工作划分、分配制度上进行创新,启动一切有利因素,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运营机制,严格实时水利管理制度,建立各种工程现代化系统,对工程进行实时观测、检验、探测、维修、养护工作,建立考核、竞争机制,维护市场良性运行行为。

3.3 实施科技创新,在管理上运行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案

现代社会,各种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应将新型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上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精度、速度,所以实施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在工程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案,以达到提升效率、精度的目的,科技创新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3.4 完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制度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狠抓考核制度,这不但是水利部门严格要求的,而且作为管理中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要长期坚持的。狠抓考核制度,全面提高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更为水利管理提供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以确保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精细化。

4 总结

“精、细、准、严”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精”是精益求精,“细”是注重细节,“准”是准确无误,“严”是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与精细化是互相攀附实现的,如果管理不能做到精细化,就无从谈起现代化,相反,如果已经达到了现代化,那么一定是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谢振涛.现状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利弊探讨――颍上县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分析[J].治淮,2013(06).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处理;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建设土木工程信息化,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实际的现实需求,也是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战略任务,具有深远意义。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土木工程信息化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富国富民理想的一大支柱。土木工程信息化是整体提高土木工程行业建设科技水平的有力手段,并将形成土木工程信息化这样一个新产业。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建设领域信息化是政府改革和建立高效、透明管理机制的催化剂。从土木工程企业的角度看,土木工程信息化可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速企业在宏观及微观上管理模式的创新,并极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1 土木工程信息化涵义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必然推动企业团队的重组及施工流程的优化,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定融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

2 土木工程项信息管理实例分析

市政管网系统工程的一般信息管理基于GIS的某油田管网信息系统的研制是基于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SuperMap GIS 5,结合Su- perMap Objects 5、现代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Ba- sic 6.0以及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而进开发的。具体功能有: (1)管网浏览与属性信息查询。 (2)管网横剖面信息查询。 (3)管网事故分析功能。管网系统工程中的灾害预警信息管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推动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研究由“被动”抗震阶段向“主动”抗震阶段发展,建立相应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决策系统,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工程减灾领域中的优势。因此,在参考国内外生命线防震减灾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以某工业区为背景的城市生命线震害预测系统。具体特点为: (1)在结合已有的震害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将震害预测理论形成震害预测模块,并开发了通用的 Monte-Carlo模拟程序,该程序可打开.txt形式存储的网络邻接矩阵,并可将震害结果保存于各种文本格式的报表,便于进行大型的网络连通性计算分析。

3 发展土木工程信息化途径

3.1 建立土木工程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控制及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例如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设计方法从平面设计走向模型设计,由于模型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共享的集成化工作模式,设计人员(多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条件传递和确认,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图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设计方案上,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形象。而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环境,在三维模型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以专家库、知识库为支撑,研究新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模式,构造一个更易于操作、具备智能化的设计环境。

3.2 建立土木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向前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对实体本质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要素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包括项目融资拓宽渠道、项目策划优选优化、项目设计电脑化,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筹学在工期控制上的应用,多因素分析在质量控制上的应用,动态进行投资分析等。信息化使工程管理档案化、数字化、动态化,为工程的策划和融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全新方法和手段。

3.3 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 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互联网正在逐步深入土木工程,既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同时又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方案、种种合作方案有效进行比较,高效进行优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4 结束语

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符合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同时也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因而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工程;改进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05

1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保护与控制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中,每个地区范围内、每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现实情况、空间结构布局各有不同,因此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实现策略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与改进,从而确定最合理、最科学的配电自动化工程方案。如果配电系统中安装了断路器,那么该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线路故障检测与排除工作中,将需要断开配电系统出口的分段器;如果配电系统的尾端产生故障情况,则配电系统的中间部分和前面部分也将受到不利的用电影响;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同时安装了重合器和分段器,那么二者能够配合工作,便于线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现实情况中,配电自动化工程的线路敷设并不长,并且安装了多个开关,各级电路中的电流流经时间的计算存在难度,因此,笔者考虑到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到并便于排除线路故障,提出了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化应用技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用电线路的安全与维护。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选择使用线路分段器和重合器的搭配设置,实现在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迅速、快捷地检测到线路故障的具置,并将附近线路中电闸开关跳起,断开故障线路中的电流,从而便于技术人员实施维修、排除故障。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属于层级式管理的电路网络,由于不同层级之间的电路网络不能有效连接、交互信息,那么应当在不同层级的电路网络上安装保证子站,由保护子站收集、分析其下属管理电路网络中的各项信息与数据,并分析、判断其中是否发生故障。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可以使用负荷开关或者重合器作为系统线路的控制开关,后者的使用特点与故障处理方式分析如下:采用数字化线路保护措施,在配电网络中安装分段器,用以检测其控制范围内的故障情况,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现情况,设定重启器跳闸的次数,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故障。

2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结构分析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应用数字保护措施,设置子站点协助系统线路故障的清除,设置主站点,从全局上检测、处理系统故障,将配电系统线路网络中的故障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开,便于线路故障的维修。

3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智能控制

通常情况下,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使用两种配电控制方法,一种是集中式控制配电,另一种是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前者可以理解为,在检测到配电系统线路故障后,故障信息将首先传输给主站点或者子站点,然后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分析故障数据并得出配电系统故障的排除处理计划,并将处理决定反馈给配电系统中心处理器,实施故障排除。后者的作用方式为,取消了主站点与子站点的数据信息传播、隔离、开闸作用,转而采用构建分布式配电网络的方法,实现终端信息的传播,并能够从信息中检测、判断配电系统网络是否存在故障、及其所在部位,并在分析判断后,启动开闸、并闸的处理措施,将故障区域与其他正常区域隔离开,保证其他区域稳定供电的同时,便于故障线路的维修。在部分对配电自动化工程要求较低的区域内,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作用有限,采用后者的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可以确保主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满足排除线路故障的维修需求。

(1)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功能。集成功能一方面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将电路网络的运行数据传输给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心,构建起层级关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2)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关联功能。所谓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关联功能是指,在配电工程中设置交换器、路由器,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在系统中建立配电管理数据库,用以收集、分析、处理并发送运行信息与相关数据。

(3)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集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需要对变电站进行监控,而且要对变电站出线分段器进行遥测和遥信和遥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采用如下几种集成方式。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调度SCADA实现接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时接收调度SCADA转发的变电站出线的实时信息,实现变电站出线的遥测、遥信功能,并借助于地调向下转发遥控命令。2)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子站处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直接进行连接,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变电站同时与两个系统通讯。3)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直接接管对66 kV变电站的监控,所以变电站直接与配电主站通讯,由配电主站向地调SCADA转发数据。

当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时,可以在后台与子站局域网直接互联,新建变电站更进一步可以将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后台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子站系统合二为一。

(4)与配变监测、工厂抄表系统的集成。配变监测和工厂抄表系统处于系统底层,监测点多,实时性要求不高。一般先在底层按小区域联网,再通过配电监控系统主通道向主站转发。配变监测装置(TTU)一般可以先用RS485等现场总线互联或用音频电缆(双绞线)通过专线MO-DEM互联。可以有两种方法向上转发:一,通过安装在FTU处的通讯装置,以独立的通道向上转发,不与FTU打交道;二,将现场安装的FTU作为中转单元,它收集TTU的数据,并通过FTU通讯的主通道向上转发。在线路上使用光纤通讯时,往往在FTU处使用多通道的光端机,它不但可以传送FTU信息,而且可以用剩余的通道分别传送TTU的信息、低压抄表信息以及必要时的保护信息,这种情况下方法一更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多,有关单位与管理人员应当重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与维护,确保工业用电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健,张志华,张小庆.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容错故障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20).

[2]周绪磊.浅析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6(20)

[3]赵海应.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实现中小城市配网自动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第9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和《东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72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通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走访、就业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比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人才培养讨论,深入分析和探讨新时期如何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研讨分析,明确自身所涉学科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层次,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据此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即依托电力行业优势,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突出电力特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电力特色。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在四个专业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强化了输电工程管理方向,增加了《杆塔结构设计与线路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工程概预算》等输电方向的主干课程,拓宽了学生进入电力行业就业的渠道。除了整合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学院发挥“544”核心课程的带动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1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对电力工程应用领域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将工程意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工程素质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概论类课程,如《工程管理概论》,为大一学生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工程意识,也使得学生明确本专业相关知识工程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树立了投身工程建设的信心。

3.2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工程项目教学情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实施活动中来,自主地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贯彻“做中学”的理念,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以开放式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工程录像、图片等虚拟仿真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程建设过程。倡导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按照工程建设不同主体,分组进行讨论,模拟工程建设过程。

3.3 优化学生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内容,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分开,在考试中适当增加工程实训内容、特别是到行业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参与情况的相关内容,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改革考试形式,适当提高平时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中的比重,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课程论文、项目作业、工程实践学分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围绕电力工程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学院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必须依托工程实际,题目包括:工程图纸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文件设计等,涉及到工程建设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做到每人一题,假题真做。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将工程实际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首先需要翻看图书馆和动电实验大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然后才能进入现场参观,结合施工图的内容再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先后组织学生赴白山热电有限公司参观,到吉林电业局送电工区工地参观,到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实习参观,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全视角、全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结合学到的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这些身的工程对于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为了满足与工程现场达到同样效果,实习单位帮助解决了部分实训器材,并选派了企业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登塔操作,学生的实训效果在毕业面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夸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到企业都可以直接上岗了。

2014年以来,通过上述措施,使得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有效的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为探索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石振武,邵珠晨,王旭,苏义坤.新课改视角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及教育模式的优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

第10篇

领时科技以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核心,整合和提升先进管理方法,为项目型制造企业提供完整、一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方案介绍

针对项目型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领时科技推出企业级项目管理系统Unison、专业的设计数据管理系统DOIT,以及面向全员全过程的企业级质量管理系统UniQ,并将三者无缝集成在一起。同时以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安全体系为整体运行基础,以流程控制、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为保障,以Unison为企业服务总线提供的数据接口和通讯协议,统一规划、协调业务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类、梳理建立主题数据库,由知识引擎和流程引擎双驱动,利用Unison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并通过统一信息化门户为各级用户提供登录服务,促进各层次人员以项目为核心的高效协同。

其中Unison的用户以企业的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即行政指挥系统)为主,DOIT的用户以研发人员(即设计师系统)为主,UniQ的用户以质量管理人员(即质量师系统)为主。领时科技紧贴项目的三师系统推出各自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并无缝集成为企业提供面向核心业务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三个产品采用统一的架构、方法和规范,以良好的先进性、开放性、灵活性为基础,保证产品的高度可拓展性、可配置性、可集成性。

方案特色

领时科技解决方案专门针对项目型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一套完整集成的方案,能帮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以及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它是一套信息安全保密的方案。领时科技具有国家保密局颁发的甲级计算机系统集成的资质,可参与国内关键行业、企业的重点项目,保证项目实施的安全。该解决方案已经在国防军工、集成电路等高科技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应用实例介绍

中电某所重点研制电子元器件,近年来,由于研制任务激增,现有的管理手段无法实现科研生产任务之间合理调配资源、统筹协调的需求。同时,为了提高设计效率,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需要加强设计的协同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对此,领时科技提出搭建以Unison架构为基础的数字化工程平台,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系统Unison、设计数据管理系统DOIT、质量管理系统UniQ以及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整合为一体,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协同设计、验证体系和科研、生产、质量等工程管理的集成工作环境。

目前,该所已完成第一期建设,在计划处和设计室等部门实施了Unison和DOIT系统,建立了以项目为主线的企业级集中式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了项目管理和设计过程的信息电子化、过程透明化、协同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加强了全所的知识管理和任务总体统筹,达到缩短研制时间、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

第11篇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 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 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 项目管理方式

3.1.1 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 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 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 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3 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 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 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 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第12篇

(四)数字化后勤建设的差距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管理手段非常成熟,后勤管理手段跟不上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形势,如水电管理手段落后,多数停留在人工状态,共享信息水平差;学生宿舍管理软件功能单一缺乏兼容;物业管理、食堂管理信息共享水平差,没有建立校园报修系统等等。

目前,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又有新举措:2011年6月17日全国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在陕西西安举办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场交流研讨会暨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委员会筹备会”,成立了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研讨交流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与技术标准。与兄弟院校相比,中山大学的后勤建设数字化工作又落后了。

(五)引进竞争与保护校内实体矛盾

南北校区食堂由于历史原因,缺少竞争,就餐环境较差,品种较少,师生意见比较多。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共有19家大众食堂,经营模式分为后勤集团承包经营和社会企业承包经营两种方式。其中东校区和珠海校区是两种经营模式共存,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学校与经营单位签订合同实行契约式管理。南北校区的饭堂则全部由后勤集团承包经营,两者之间未签订服务合同,管理上以后勤集团为主,总务处起到监督协管作用。后勤集团掌管的南北校区食堂,饭菜质量和美誉度明显不如引进了社会企业的东校区和珠海校区,尤其是对两个校区的教工食堂意见更大。目前有些后勤社会化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在形式上“退步”的现象,部分后勤服务全部由学校包办代替,担心引入社会企业会使学校的资源被社会瓜分了,地盘被抢夺了。但这种学校统包统揽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扶持和保护本校后勤实体,南北校区有必要引进优质的社会企业参与竞争。

(六)后勤服务评估监管的难度加大

高校后勤社会化,社会企业进校园为学校带来了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同时给后勤服务质量和价格监督控制增加了难度。无论是高校剥离的实体,还是引进的社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根据市场情况自觉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其主观动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即市场“经济人”逐利的本能。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动摇,价值坐标变得模糊不清,公平、正义、诚信这些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准则难以得到遵循。如饮食承包单位“删繁就简”的蔬菜、饮食用具洗涤方式、原料的采购和加工方面不注意质量和卫生要求;工程承包单位工程材料以次充好、虚报工程量、超预算情况;物业公司以降低质量减少成本开支现象等,时有发生。后勤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繁重。

三、节约型校园视野下中山大学后勤改革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节约理念指导下,利用高校后勤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依据一定的规则而形成的制度化结构形态,包括决策机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管理规范等。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手段是高校以主动、科学、高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实施后勤管理。

中山大学节约型后勤改革,主要有后勤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

(一)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机构和制度

(1)成立节能领导小组

目前,中山大学几乎没有专职节能的管理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挂帅成立节能领导小组,作为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协调、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规划,制定相关文件,落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对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与奖惩。事实证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节能工作就有成效,否则节能工作就举步维艰。

(2)成立节能管理办公室

成立节能办这个常设机构,完成学校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如文件起草、沟通协调、组织调研、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和维护等。节能管理办公室是协调做好全校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实施节能日常管理的部门。它根据学校节能建设目标,在节能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具体实施细化节能计划,量化节能指标,包括制定措施,加强管理,根据校园用能用水特点,分类制定场所设备设施的节水节电管理规定;推行水电经费指标化管理,实行全面计量,分类考核,指标核定,超额自付的经费节约化管理方式;督促检查节能实施成果,实施节能专业指导;挖掘潜力,开展节能节水改造;开展充分调研,掌握设备设施现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等提高效率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展节能节水改造等等。

(3)实施水电定额管理制度

中山大学公共用电和局部用电浪费现象严重,公共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的长明灯、多明灯现象触目惊心;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太低或运行时门窗敞开现象屡见不鲜;用电设施长期保持在待机状态等习惯性浪费普遍存在;水电设施损坏久拖不修时时出现……该校的水电支出不断增加,应制定制度并实施水电定额管理,超出自负,节约有奖的管理手段。

2.统筹使用总务房产后勤工程管理人员,形成合力

后勤工程管理人员占总人员的相当大比例,总务房产工程管理人员合计达21人,占两个处总人数的26.9%。校园工程管理人员代表学校对校内在建工程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工程如期保质保量的交付使用;在工程进度控制中起督促、协调作用;在工程成本控制中起有效节约控制工程成本作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起监督作用;在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等作用。工程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作用决定了对工程管理人员应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