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点

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点

时间:2023-09-04 16: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点

第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出现重大变革。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应用普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无处不在,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和评教跟踪、学校家庭互通、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新型“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已日渐成熟。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智慧校园 智能终端 关键技术

1 智慧校园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大学陆续会筹划实施智慧校园方案。技工院校也有部分开始实施,比如基于中国电信e卡通的智慧校园方案。但是目前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行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会遇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各个技工学院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构架和技术标准,导致数据不一致,数据缺乏共享性和互通性,最终变成只是智慧了自己,无法智慧大家,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2)教学资源存储分散,资源的共享性较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教师纯粹为了凑数而做资源,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3)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难免会遇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抵制,导致信息化建设步伐减慢。

(4)学校管理层对智慧校园提供的支持有限。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而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化校园,各种智能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感知环境。

智慧校园兼顾教育、技术和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将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其他的网络系统充分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

(2)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为师生接入智慧校园提供了硬件保证。

(3)提供综合业务处理服务。能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业务按标准流程进行快速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业务快速办理的平台。

(4)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针对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5)学习随时随地。通过有线或是无线网络,借助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在学校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答疑和在线讨论。

(6)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灵活配置。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云平台,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

(7)实现校家互通。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

3 智慧校园依靠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的兴起必然是依靠技术的发展,在多种技术的交互作用下才能充分发展智慧校园的“智慧”。

3.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穿透了强,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它至少包含两个部件:标签和应答器。在技工学校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校园一卡通,类似于一张银行卡大小,里面内置识别芯片。校园一卡通目前在技工学校已经广泛使用,并作为校园内部RFID识别的基本载体。学校可以很方便的利用RFID技术实现学校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智能电表和会议考勤系统等。并且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得到统计数据。

3.2 二维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黑白相见的竖条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是数字对象唯一识别符的一种。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主要通过光电扫描设备来自动识读,以达到对信息快速自动处理。二维条码在学校中的主要应用是图书入库出库管理,通过贴上相应的二维条码标签能快速读取图书信息。其次,应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二维码标签能快速地获取资产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管理。

3.3 校园网络技术

智慧校园必须依托高速的网络来进行传输数据,现今很多学校主要是以有线网络为主,但是有线网络必须要进行综合布线,移动性差。因为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移动互联技术,只有360度无死角的无线网络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传输成为可能,也能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可能。如今,3G甚至4G技术和各种无线Wifi接入技术的普及,让无线网络覆盖没有局域性,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没有地域限制。高速、稳定、安全和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

3.4 智慧校园软件搭建

上述技术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搭建软件平台,通过将各种不同的管理软件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统一接口的智能型平台,真正发挥智慧校园智能化的作用。

必须加强和完善智慧校园中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或是手机识别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识别机制,只有加强了环境的感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智慧校园中的主导作用。

4 结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能带给学校的转变是巨大的。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兼顾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应该以学校为主导,通信商必须在关键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进来。我们也应该看到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作为基础,所以必须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防止受到外来攻击。采用成熟可靠的系统,杜绝安全隐患。

智慧校园建设是推动技工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对它进行优化和升级,保证智慧校园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15-19.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第2篇

1、90年代初的献“五心”活动。衷心献给事业,诚心献给同事,爱心献给学生,放心献给家长,专心献给自己。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涌现出方淑玲、李世兰等典型和全国劳模关英霞。

2、90年代后期结合全市塑形工程对老师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涌现出十佳教师、十佳校长李秀华等典型。

3、20世纪初开始的“三树两做”活动。

4、XX年开始的“阳光师德三步曲”。(阳光师德感召我、阳光师德伴我行、阳光师德我引领三步)。

5、XX年年强调师德建设新突破,开展“智慧好办法”的积累活动,效果不错。

6、2010年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研究:从智慧班主任入手,做了细致思考,确定爱的力量,做智慧型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教育的个性风格,强调德技双馨。体现在爱的力量,智慧积累和教育个性风格三个板块;3月24日在市师德建设年动员会上只展示了第一板块《师爱的力量》。

二、经过一系列活动,在年前年后的调研讨论中研究出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形成问题

1、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社会环境影响使教育过程中师德引领不充分。金钱、虚荣心的诱惑,优秀典型树的少。

(二)教师方面

1、职业倦怠:表现在不紧张、不规范、自我约束力不强,不求上进。

2、教育界本身对师德的思考不足,教书匠的现象严重。(教师补课现象:只教书,没有育人)

三、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师德建设问题重点应该关注教师个体单位的发展,也就是每个人的发展。培养教师的专业个性,挖掘师爱的本能,丰厚师德底蕴。确立了爱民区教育局2010年工作重点:关注教师个体单位的发展,培养教师专业个性成长,挖掘师爱的本能,丰厚师德底蕴。

四、结合师德建设年方案,联系区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了《爱民区2010年师德建设暨“岗位明星”评比活动方案》文件。(解读此文件)其实,为了更好的落实师德建设工作,在准备之冬就下发了《爱民区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和《爱民区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暂行标准》两个文件。3月18日进行了各校网站评比,网站中的教师风采,德育之窗等栏目为师德工作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各校网站与爱民区政府网、爱民区教育局网都进行了连接。

(一)确定此方案的三个优点。

1、主任、班主任(低段、高段)、科任四岗评选,使每位教师都参与。

2、要求各校结合学校全面管理来落实活动方案,使师德建设好操作,既有校级明星、又有区级明星。

3、四个岗更好的促进了教师专业个性的成长,形成教师教育上的个性风格。

(二)实施渠道:

1、通过考核手段、重点以学校考核评比为准。

2、通过全区评选机制,激励教师德技同进,树立典型。3、通过社会督评,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办人民满意学校。

第3篇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教育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很大程度地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伊始,趣味化的导入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复习了已学句型,为新授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导入环节通过趣味化的设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话题或实现情景的再现,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增加导入环节设置的多样化,甚至可以投影一些“卡通片”,通过孩子们最爱的卡通形象导入课堂,不仅让学生觉得好玩,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引导开始讲故事,最终为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引入卡通人物麦兜,通过教师与麦兜的对话,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趣味横生,又顺理成章。

二、构建学生口语交际的平台

生活、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培养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组织语言材料,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管在课堂中听教师讲授,还是在听同学精彩的问题回答,都要求听完整,听仔细,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每一句话,听清他们说话的语调,听清他们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体态语言。在同学发言有错或语无伦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耐心倾听,用心反思,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或认为再说下去没有任何价值,也要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要用心或用笔把自己要补充的东西记录下来,在组织语言中学生要抓住其他学生发言的主要意思,抓住一个精彩的片段,抓住一个优美的词语进行,等到别人说完以后再做补充。这样学生听的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得以提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找到别人的缺点同时也补充了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还学会了理解与尊重,整堂课下来取得良好的收益。从而,学生也懂得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材料,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设置了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为学生设置了交流与提高的平台,这为课堂教学的口语交际平台的设置提供了方便。

除了教材中安排的话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的谈话中尽可能地用英语,谈话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英语谈话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自由交谈令他们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对口语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捕捉非预设生成,成就精彩课堂

英语课堂上如果只是按照预设好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便会失去生命活力,其弹性会丧失,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就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而智慧型教师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并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利用,让“意外”在英语课堂中生成精彩。利用这个“意外”,把它变成一种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来完成对话,掌握句子结构,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用“春风化雨”的方法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更和谐、更精彩。

四、多元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创作能力的发展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说明,激励手段的正确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英语作业采用激励性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应用课堂知识进行创作的过程,对完成作业质量较好的学生,或在作业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第4篇

一、“爱”的智慧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孩子是做合格教师的底线,也是作为班主任的衡量标准。罗伯特*勃朗宁:“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我要说:没有爱,班级就是一潭死水。有人认为,爱孩子,给予就行,把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就像妈妈一样就可以。其实,爱孩子也要爱得智慧,爱得艺术。

1.做学困生的“听众”,感受他们的需要。有一次,我让每个学生写出你最困惑的事情,有个学生这样写到:老师,您总是鼓励我们多问老师,鼓励我们大胆求学,不要害怕任课教师。其实我们不是不敢问,而是任课教师都是围着成绩好的学生转,我们哪里有机会问啊!这不正是一种通病吗?优等生的待遇何等优越,而急待老师关注的学困生们只能眼巴巴地等待,往往成为老师忽略的对象。所以,对待学困生,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做忠实的听众,去感受他们的需要。

2.做贫困生的“火种”,点燃他们的自信。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比大家稍差了一截,所以在心理上他们往往自觉比他人要矮一截,缺乏自信,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因此对这类贫困生,一方面要不伤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要帮助,也只能巧妙地无声无息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舞台和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自我,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做特殊生的“父母”,抚慰他们的心灵。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留守生、空巢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一些特殊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在亲情上有所缺憾。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关注他们,去爱他们,做他们的父母。比如与留守生空巢生结对子做家长,做他们的临时父母,让他们从老师身上也能感受到父爱母爱。再比如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们能在打工之余给予孩子们应有的亲情。

二、“管”的智慧

“管”的智慧,着重体现在一个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班级也处于有序运行状态,学生也能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就应该注重现场无教师管理模式的建构。

1.树立干部威信,促成民主管理

建立一支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的班级领导核心,实行分工责任制,并鼓励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哪一项出了问题就找负责哪一项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要讲究一个“巧”字。一巧在及时肯定干部工作,找到管理中的闪光点,大张旗鼓的表扬。工作不足背着同学悄悄指导,树立绝对的威信。这样就能让干部个个威信十足,人人能干灵活;二巧舍得“送人情”凝聚人心。班级每项活动均由干部出面策划,班主任只是幕后指挥,功劳全在干部。三巧在让其享受“特殊待遇”,让干部感觉自己是特殊公民,个个自信满满,人人踊跃工作。

2.期待激发内动,促成自我教育

让期待促成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比如,每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写“我的自画像”,用红色和黑色分别填写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请家长写成长寄语,感受父母殷切希望,聆听长辈淳淳教诲。请同桌朋友写同学寄语,清晰审视自我形象,触发完美自我的动机。他们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设计新颖别致的精美封面,极为慎重地撰写自我画像。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渴望进步的原动力。经过每学期的填写,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红色日渐增多,黑色日渐减少。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同时在悄悄修正自己。

3.及时纠正疏导,促成自我教育

第一,教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律本”,每天在本子上记录自己当天的行为表现,或写“我抄袭作业了吗?”,或写“我与同学友好相处了吗?”或写“我下课疯闹了吗?”……对自律不合格的同学实施特殊惩罚,如背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论语》等精华内容。通过“自律本”,一方面促使学生调控自己、约束自己、教育自己,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天长日久,到九年级,学生的“自律本”基本可以束之高阁,因为不能自我控制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第二,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如果学生违反了班规,那么,这名学生就要写一份说明书。说明说不同于检讨书,因学生所占的角度不同,所以写的情感及其效果跟本不同。写说明书,是让学生做自我心理裁决,让学生心平气和地思考所作所为的利弊关系,悄悄地的将师生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矛盾。学生“新我”与“自我”斗争,正是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

第5篇

(一)教研室教研与校本教研

在我国,教研室在教师培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教研室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普遍的进修形式”[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室是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机构,它的任务是“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研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法,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2]。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教研员人数偏少,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教师,因此虽然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影响的范围有限。此外,一些地方的教研活动满足于常规性的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等活动,满足于做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学者认为,教研室教研工作要服务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渐受重视,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将学校文化融入教学研究之中,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益。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每一个老师都是研究者,教师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就是有价值的,而不是非得使用所谓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创新性等来衡量问题的价值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智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各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即获得履行教学功能的知识、能力和品性,转变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教师的终身学习,再转向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即发挥教师的自主意识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变革。[3]教师的发展侧重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教师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成长。然而,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有教育智慧。

依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对象是人还是物,可将智慧分为关于待物的智慧(简称“物慧”)和关于做人的智慧(简称“德慧”)两种类型。物慧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物理(此处“物理”指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问题或疑难物理问题的能力;德慧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人生问题或疑难人生问题的能力。[4]叶澜指出,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动机、转化教育矛盾的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5]结合二者的观点,我们将教师智慧界定为: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习得的一种新颖、巧妙、准确地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或疑难教育问题的能力。依所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本人身心发展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教师智慧分为德慧和物慧两大类,其中,处理师生身心发展问题的属于德慧的范畴,处理教学问题的属于物慧的范畴。校本教研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生成教师智慧的场所。

二、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生成教师德慧的场所

1.通过校本教研形成适切的教师观。教研进入学校后,可以更方便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群体的特质等都会对新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一个真正包容、有活力的学校也必然会接受新的思想和风格,这样新教师的一些好的特质也会对老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作为学校这样的一个特殊场域,新教师接受的影响会更大。在接受师范教育的时候,准教师也会对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老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些认识和理解有可能会和自己真正当了老师以后的感受很不一样,这就需要一个适合新教师发展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老教师的言行探究他们背后的教师观,也可以对自己已有的教师观做一个深刻的反思,从而形成与教学环境一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师观。具体而言,校本教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老师形成教师智慧:一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对应该如何改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从而利于提高自身的素养。

2.通过校本教研形成适切的学生观。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只有有了关爱之心,才能观察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件,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有着独特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新课改倡导转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认为传统备课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人为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切割、筛选与组合,以适应课堂讲授的需要,这就必然导致备课思想的陈旧保守和备课过程的照搬照抄,不利于教师的反思与成长。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6]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如此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影响学生,并通过这种影响而改变学生。这样的学生观的形成与完善还有赖于教师之间的研讨,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谈学生观才是最有效的交流,所形成的学生观也才更符合教育实际。

(二)校本教研:生成教师物慧的场所

1.通过校本教研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叶澜先生认为,未来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最基础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二,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其三,教育学科类,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7]对教师而言,系统地学习所教学科的知识,只是钻研教材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更多、更新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是一种基于学习者主观要求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8]。也就是说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靠从书本中学习,还需要其他老师的协助。传统的教研模式采用的是师徒传授的方式将老教师的经验教授给新教师,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获得教学技巧,这种模式往往会具有经验导向性的问题。事实上,校本教研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让新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素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不是简单的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9]合作的基本方式是对话,但传统教研活动中的对话往往各执己见,不利于组织的知识创新。为此,教研活动要突破“折中式”的老套路,即从教师现有观点中简单抽取共同点,而应该构建“反思式”,即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内隐理论”的局限,在更高层次上形成集体的共识。[10]因此,合作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这种合作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教师同事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教研室的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等。

2.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中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相关的问题。“对话”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相互的沟通。在对话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双向交流关系。“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性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似乎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11],“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12]。以听课为例,教师听评课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关注被听课者的教学表现、对被听课者的教学能力作一实际判断,更重要的是借助自己的专业力量使被听课者获益,并形成一种合作与互利的对话机制,引领教师如何通过听评课这个平台,实现专业发展。听评课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不应由哪一个人来决定,而是应由参与的学科教师依据国家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共同研讨,最后达成的共识。对于听评课制度的创新,我国许多教研室和学校都开始了探索和尝试,尽管尚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但毕竟已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何东昌总主编.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43.

[2]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词典(第二版)[K].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80.

[3]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4]郑红,汪凤炎.论智慧的本质、类型与培育方法[J].江苏教育研究,2007(5).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6][9][10]苏鸿,方小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3(7).

[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24.

[8]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

[11]藤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369.

第6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法;高校思政课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研机构、专家、教师都致力于寻找增效减负的课堂模式和教研方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教研方式。[1]

一、“同课异构”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差异性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同课异构”法在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时代性的意义。

1.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同课异构”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结构、风格、方法及策略的差异性,学生在教师传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来对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参与及研究,提升自身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2.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同课异构”教学法的带动下,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得到针对性的发展,这必将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3.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课堂中各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同课异构”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来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同样的课如果两位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目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的思维必将多元化发展,这在潜移默化间也将对我国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同课异构”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

“同课异构”教学法一方面对于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提升课堂设问艺术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帮助教师创造性研究和使用教材

“同课异构”研究在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与探究下,教师对于课堂教材的把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提升教师课堂设问艺术和创新新课程的素质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智慧的碰撞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也在不断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同课异构”教学法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指导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有了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就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具体表现在思政课课堂设问艺术和创新新课程的素质与能力上。

3.促进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与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7篇

前言

当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旅游业都十分关注智慧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态。具体来讲,智慧旅游其实依赖于物联网、智能数据等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它致力于让游客进行自主的旅游体验。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等接受到旅游企业所提供的全面的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这样一来,对于游客而言,在他们旅游的过程中,有关信息搜索、购买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受到全面的智能化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更具现代化,非常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得到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要素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在动态过程中,每个课程要素都能够致力于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实现对学生们的专业培养。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一般的课程都分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这三个层次,其中专业设置中包含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而课程体系中则有专业课程内部体系的问题,最后教材体系则是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中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是技能技术课程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就旅游专业来讲,其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灵活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还需要学会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要求教师顺应时展需求,有效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新形势,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但是就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来讲,传统基础课程占据大部分内容,而且,也并没有满足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学生们设置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旅游知识的相关课程。(二)课程内容重复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基础理论课程包含内容多且十分全面,其中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课程知识,但是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关于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知识。其次,在专业课程上,具有范围小但是内容全面的特点,其中涉及到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在旅行社管理中,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行社市场营销都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景区管理中也有出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方向上有分化,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存在于专业内部知识中。(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鲜明的特点。当前情况下,我国有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一毕业后就从事于旅游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这要是因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薄弱。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酒店管理、导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

二、“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智慧型的旅游人才。面对智慧旅游的盛行,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在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旅游专业课程中去,以此来让学生们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自身与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们成为智慧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强化与智慧旅游企业的合作,以此来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一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轨道,而且,这也能够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智慧型”旅游人才来讲,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需要联系到多个领域的内容,特别要求掌握信息领域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云计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得“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合。目前,就国内外旅游业情况来看,他们都十分认可“智慧旅游”理念。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要想有效培养人才,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们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学生们的能力。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体现在:没有确立培养人才的方向,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晰等方面。

(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

“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教师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等的有效作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进行良好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建设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展开活动,实现学习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样一来,便也有利于师生全面提升自我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这一方式,也能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通过观看学生们的网上学习痕迹,可以总和出大数据,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弱点,这样一来,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善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相关内容。

(三)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由于企业的经验主义,导致专业知识难以朝着教育资源方向进行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这就必须要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这样一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

(四)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在各个地方中,高职院校是本地区的高校。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立足于当地,从当地拓展到周边。而且,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服务。所以说,地方文化特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强化当地文化特色,并有效增强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五)设置实训室,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这类课程有利于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程也同等重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为学生们设置实训室,以此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实训室的设置,它们要么不设置实训室,要么就是不充分利用实训室,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并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真实价值。所以,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成长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实训室的设置,并重视发挥其有效作用。

总结

总而言之,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无法顺应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使学生们难以在旅游行业中顺利就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标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应该满足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让学生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充分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成长为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耀星,叶颖.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5).

第8篇

【关键词】 实验平台;动画专业;远程教育;云计算;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8―0054―05

实验环节对动画专业远程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主流远程教育平台尚无法满足动画专业对于实验环节的要求。本文从动画专业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远程实验平台,对动画专业课程实践进行初步的应用尝试。该实验平台从动画专业远程实验的需求出发,试图解决分组管理、组内交互、教师管理等问题,是对动画专业远程教育实验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领域内的广泛关注,以期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提高。

一、动画专业的特点和动画

远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动画专业的特点

动画专业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

1. 动画的制作流程决定了其创制过程的协作性

动画的创制周期较长,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其制作流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不同的任务。动画前期策划阶段,包括故事创作、角色造型设计、场景绘制、画面分镜头设计等手绘工作。在这个阶段,需要全面收集资料,集思广益,将抽象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动画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的动画,其前期的设计工作最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影片风格与未来成片品质的优劣;中期包括设计稿绘制、原动画、动检、校对、拍摄等工作,3D动画则由电脑生成动作,加动画,最后渲染完成;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工作都需要几个部门合作完成。

2. 动画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实验环节的重要性

除了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软件操作技能之外,动画创作更需要动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动画专业的学习环境建设必不可少,需要特别注重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远程教育中开展动画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动画前期的课程设计中,需要学习者创作完成整部动画片的所有角色造型设计方案。与其他远程教育课程不同,这些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不存在唯一答案和单一评价机制,而是需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共同沟通并进行修改。动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创造性思维、艺术感受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亲自修改学习者的角色造型设计稿,并让学习者同时看到图形图像的绘制过程和完成效果。在共同讨论的氛围中推进创作进程,这种形式对于动画专业的教与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动画远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远程动画专业实验教学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不能解决动画创作流程中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不能完全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主要表现在:

(1)动画前期故事脚本、角色造型、场景、故事板等不同分组的设计,需要几个小组的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时分享创意和设计图稿;

(2)同一小组成员需随时交换意见,并对设计文档进行修改;

(3)动画通过画面表现故事,这种本质特点决定了在创作过程中,最为有效的交流方式是直接使用图形图像来说明问题;

(4)教师对不同小组设计进程的监督和指导工作需要一个人性化的模块设计,并对图文修改权限进行保护;

(5)动画中、后期的制作、合成、特效等工作需要提供支持二维、3D等动画制作软件和庞大的运行空间,并提供软件更新与维护服务;

(6)远程动画实验平台应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设计与功能管理,以便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操作。

学习者进行团队协作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由于远程教学环境的局限,导致动画教学不能进行作品创制过程中的实时交流。缺少协助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动画学习者合作的虚拟实验室非常有必要,用于组织、协调学习者在同一个实验环境下分工协作完成动画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能够参与丰富多样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云计算为构建虚拟实验

平台提供了可能

开放大学主要以远程学习与在线教学为主,动画远程教育实验在技术上应突出灵活性、智能性。远程虚拟实验平台应体现集成化,加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将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变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验平台将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动画远程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当下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云虚拟实验平台可以解决组内协调互动和组间资源共享的问题

云计算为远程虚拟实验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云计算是建立在计算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中心,使用户可以按照自身需求申请相关设备进行数据存储等应用的一种服务(Klems, Nimis, & Tai, 2008)。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5月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可以看出,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云计算的理论基石(Armbrust, et al., 2009; Kaplan, 2008)。

云虚拟实验平台就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一个“集中式”信息化实验服务平台。云虚拟化实验平台的设计原则是“组内协同互动,组间资源共享”,根据动画实验存储和运算资源开销大的特点,云虚拟实验平台通过对资源动态调节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时性、互动性和隔离性的虚拟实验环境 (Klems, Nimis, & Tai, 2008),每个实验组可以共享组内资源,组与组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平台也继承了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安全、高效管理、高可用性等诸多优点,结合教育资源建设,使之成为学习者和教师的辅助教学互动服务平台。

云虚拟实验平台具有可以实时交互、分工协作、共同编辑修改等功能,可以满足学习者在动画制作各阶段的分工协作需求。另外,云计算技术还可以提供弹性的计算能力、灵活的网络互联,具有不受限制的存储等特点,能够在上色、动检、声画合成、特效制作、影片剪辑等创制过程中提供超强的共享运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满足动画中后期阶段的工作需求,供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大运算量的操作。通过云虚拟实验平台,教师可对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协调控制与统一管理,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远程合作。作为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云虚拟实验平台是对现有远程教学环境实验室空间和功能的扩展,也是帮助动画专业学习者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满足动画远程教育的需求。

(二)云虚拟实验平台为打造远程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

学习环境建设是实现教和学的方式变革的基础。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将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2012):① 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在智慧环境中,对物理环境的感知、监控和调节功能进一步提高,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② 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③ 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云虚拟实验平台作为“圆桌型”虚拟云教室的设计,试图提供学习者“智慧学习环境”,开创动画远程教学空间的新格局,真正实现“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的愿景。打造未来新型学习模式,引领动画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营造培养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建立以注重培养学习者艺术感知力与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全新教学观念,增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由单方面传授知识真正转变为引导、组织、帮助学习者认知动画行业、获取新知识的引导者。

(三)现有的两种主流云计算不能充分满足需要

目前,教育云平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牵头建设的非营利性教育信息平台,一种是社会力量、公司企业建设的营利性资源平台。但是以上两种平台都不适合动画远程教育,原因包括:一、教育云平台通常借助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建立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并搭建基础设施云、高性能计算云,这种公共云平台在软件功能上无法满足动画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二、企业推出的营利性资源平台之间数据、服务共享困难,难以互联互通,无法满足动画专业教学特有的分工协作的要求。目前,开放教育、网络教育以及远程教育平台中多采用B/S工作模式,具有技术成熟、开发周期短、管理要求低、使用简便等突出优点。动画专业实验课程所用软件升级快、资源需求越来越高,但现有的远程教育平台往往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弱点,如硬件追加投入高、系统资源共享能力差、软件升级困难等。

三、云虚拟实验平台设计的思路与架构

动画远程教育云虚拟实验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开发,用于动画专业远程教育的实验环节。通过使用池化虚拟机资源为平台提供充足的计算资源(Gibbs, 2006),同时采用按需分配模式开辟多个独立的服务端为不同的学习组提供服务。实验平台支持多个实验组同时开展实验,每个组有若干学习者组成,同组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连接到实验平台,利用实验平台提供的交互协同、资源共享和软件支持服务,各自承担不同任务并共同完成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平台同时为多个实验组提供服务,组内成员可以登录到本组的服务域,并使用相关的服务功能。组与组之间相互隔离,但底层的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是共享使用的。云虚拟实验平台为各小组之间以及不同分组之间进行学习与讨论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可以有效实现动画设计制作过程中“编、导、演”的远程操作过程,同时为教师进行远程监督、指导学习者分组协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提高平台资源的共享利用率、软件功能的灵活性,采用C/S工作模式(Aymerich, Fenu, Surcis, 2008)。动画远程教育云虚拟实验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 2所示。

云虚拟实验平台的服务端由云计算基础架构和实验平台专用应用构成,主要由物理资源层、软件支撑层和平台应用层组成。

物理资源层主要包括平台运行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构成了整个平台的硬件支撑环境,这些计算资源被虚拟化后,可以同时向多个实验组提供完成实验所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动画远程教育云虚拟实验平台与其他远程教育云应用的区别在于该平台依据动画实验设计流程,除提供各设计阶段所必需的软件服务外,还为每个设计阶段提供组内成员之间互动协作的计算、存储和软件服务。

软件支撑层主要包括虚拟化层、数据库、调度管理、负载均衡、日志管理、平台安全管理等模块,用于对实验平台提供软件支撑。

平台的关键实现技术在于云虚拟实验平台应用层,主要包括:① 即时通信模块。同组学习者之间可实现时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服务,消息传递、文件共享等快速有效的交互学习。② 设计协作模块。具备版本控制功能,支持多人对同一文档或多媒体文件进行修改标注的操作。例如,5-6人的制作小组中担任编剧、导演、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后期合成与特效制作等不同区域工作的参与者,可同时进行讨论。动画剧本、角色造型、场景绘制方案等可以同步完成多人展示与修改工作。③ 电子故事板模块。实现多人同时在线的多媒体交流功能,可以在故事板上输入文字或进行绘画操作,输入结果即时在屏幕上显示,并可保存为图形文件。例如,开展讨论时,负责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学习者可直接将设计方案以图像形式进行展示和讨论,听取意见之后,在故事板上直接绘制修改图像。另外,利用平台提供的动画软件,也可随时生成角色三视图及完成简单动作展示。设计协作模块与电子故事板模块功能提高了组内会议交流的效率。④ 登录管理模块。此模块用于对学习者或教师的登录进行管理,完成角色的身份认证。教师角色具备对学习者的分组、任务分工、实验进度查询、作业点评等管理功能。⑤ 专用软件管理模块。实验平台中集成了相当数量的动画专用软件,这些软件可随时被学习者调用,此模块用于维护软件的安装、更新、卸载操作。⑥ 平台管理模块,实现实验平台的维护、管理功能。云虚拟实验平台专有模块功能虚拟现实的交互功能设计符合动画产品创制的特点,不但合理优化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同时方便教师监督指导整个小组的设计进度与作业质量。教与学的同步也大大增强了动画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与学习效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云虚拟实验平台应用层中电子故事版模块、设计协作模块是区别于其他实验平台的主要部分,也是本平台的特色与核心。电子故事板模块和设计协作模块充分考虑动画设计的特点,采用了协同合作技术和并发处理技术,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有效防止操作死锁、信息同步慢、用户体验差等问题。

终端设备包括笔记本、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伴随着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习者不但可以通过笔记本、个人电脑利用专用软件连接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实验,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利用专用的客户端APP连接实验平台进行大部分的实验操作,使得学习者之间或师生之间能以更加快捷的方式交互。

动画远程教育云虚拟实验平台针对动画远程课程实验环节各个阶段的功能需求设计,为动画远程教育的实验环节提供实验所需的软硬件支持。该实验平台有以下特性:① 硬件成本低,平台采用云虚拟化技术有效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② 易用性,平台采用C/S结构,支持多种客户端设备,利用手持设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实验平台。③ 可扩展性,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软件的集成,新增功能模块添加简便。

四、实验平台的实现与验证

(一)实验平台的实现与试行

我们利用8个由1Gbps以太网连接的刀片服务器和一个盘阵搭建了云虚拟实验平台的硬件基础设施。每个刀片服务器包含4个 Xeon X5660 CPU和24GB DDR3内存。盘阵型号为IBM Storwize V3700,容量为12TB,接口为1Gbps iSCSI。云虚拟实验平台运行于qemu-kvm-0.12.1.2虚拟化环境之上,服务器软件均在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下开发,通过100Mbps专网连接互联网。作为远程教育的云计算平台,我们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成本问题,采用刀片服务器为主的硬件架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 硬件成本:与机架安装式基础设施相比,刀片服务器的连接线缆和配件成本下降约35%。② 能耗成本:刀片服务器的高集成度可有效降低功耗。③ 资源配给灵活:利用刀片服务器的模块化设计,加快资源、更换和恢复速度。表1显示了不同实现方式的对比情况。

(二)实验平台的验证

平台研制完成后,通过不断完善和修改,经过2年4学期的在线试用。每学期约有300人使用该平台进行动画课程设计,每组5人,分成60组。我们观察到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246人(58组),用户操作流畅,系统的CPU使用率和网络吞吐率最大值分别为58%和73%。试用的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的功能达到动画远程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平台运算能力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

在刚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通过该平成了528人次的课程,130人完成了5门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比以前有所提升。学习者合作完成了35个动画作品。据抽样调查,87%的学习者对平台的评价为优良。

五、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服务模式,正对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各个环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设计和构建的基于云计算的动画专业远程教育实验平台,是对本专业实验环境建设的初步尝试。案例显示,该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低成本、高效能、通用教育平台的一次实践。虽然,目前由于动画专业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不能大规模展开以广泛地检验效果,对于最终的大规模教学成效尚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试验的规模也不够系统,实施方面也缺乏研究,但是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云计算远程教育平台的不断兴起,动画专业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平衡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也对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体上看,云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符合远程教育的特征,作为一种丰富、有效的交互学习手段,其建立必将有利于营造一种指导协作、鼓励创新、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 2012. 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18(1).

Armbrust, M.,et al. 2009.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UCB/EECS-2009-28, Berkeley, Feb.10.

Aymerich, F. M., Fenu, G., & Surcis, S. 2008. An Approach to a Cloud Computing Network.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Web Technologies.

Gibbs, T. 2006. Grid 2.0: The Global Grid Gets Hip. On-Demand Enterprise, April.

Kaplan, J. 2008. Time is Right to Consider SaaS and Cloud Computing. Earthweb, Oct.

Klems, M., Nimis, J., & Tai, S. 2008. Do Clouds Compute?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Cloud Computing. Web 2008 workshop on e-Business.

收稿日期:2016-04-21

第9篇

关键词:电子书包;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TP3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76-01

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了文件《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浙江要全面发展智慧教育,并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浙江省智慧教育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建成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后者是主要核心,这就要求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教学移动平台,开始悄然走进初中课堂。未来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将不仅是一种教学新趋势,也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这种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一种新时尚。

一、电子书包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

1.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

电子书包是一种基于平板学习终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移动教育辅助工具,它小巧便捷,方便储存和携带。学生们可以在有网络支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子书包来完成家庭作业和各类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自己自由使用电子书包中已安装的软件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 提供完整的评价功能,反馈到位

电子书包的使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借助网络,教师在外或在家都可以观测学生完成作业和各类任务的情况。并且电子书包系统采用大数据统计分析,能把学生的做题进度以及每题的错误人数进行统计处理,几秒钟时间,教师的电子书包终端上就会形成一份数据分析结果,全面详细地反映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参考并了解学生们本课时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学生辅导或加强易错题的讲解,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提升教学效率。有了电子书包,课堂变得触手可及,电子书包让教室延伸到了校园围墙之外。

3. 共享海量的优秀资源,教学多元

电子书包中有海量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其中包括口语测试类、听力训练类、阅读完型提升类等,教师可以利用系统内的资源随意组合形成作业并发送给学生。学生们也可以将各类练习随时随地带在身边,根据自己英语学习的优缺点合理应用资源。而且电子书包对于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次数、时长、得分、错误率等都能进行实时汇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用好各类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电子书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优化教学互动方式,激活英语课堂

电子书包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操控方法和灵活的交互功能,比以往投影屏幕上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显示内容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只是演示功能,但通过电子书包,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协作、讨论之后,把答案直接写到电子书包上,然后上传到教室内的电子教学一体机上,供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效果非常直观,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的。实践证明,电子书包的交互性,能帮助教师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 利用人机对话功能,提升学生口语

2018年起,宁波市将实施英语中考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所谓的“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就是指“英语听说人机对话测试”。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笔和语法,一些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欠缺。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听读课本录音的次数很有限,口语训练时间更有限,这些往往都是受教师的“控制”。电子书包则依据中考形式的变革和发展,设置了口语训练功能。在电子书包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控制播放录音的次数,进行跟读练习,并且可以模仿口语考试形式进行问答训练,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参考分数。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软件来播放学生的口语训练,了解学生在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出指导意见。

3. 实施作业布置分层,关注全体学生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因材施教。而电子书包的应用,让教师的分层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电子书包终端上将学生设置成不同的组别,然后将今日的知识点分成不同层次的练习,再将作业利用电子书包发送给不同组别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同一个时间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的内容,教师还能通过电子书包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这样既有效地关注了全体学生,还可以防止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作业题目超过自己能力范围而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放弃英语学习的心理的产生。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书包等相关电子产品的出现是必然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必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电子书包将会发展得更加规范和完善,也会在以后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模式现象 学生活世界 

校企合作是当前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源头是德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利用企业的力量与资源,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切实学到能够即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技能,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故而受到了广泛欢迎。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却很少注意它可能存在的缺陷。即使偶尔有人讨论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也只是在经验层面上谈论该模式实际运作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从根本上审视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实际上,虽然校企合作是一种优点明显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职业教育模式一样,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点。现象学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该角度来审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该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因而文章拟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关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并对之进行评论。 

一、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异化 

1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目的。在本质上,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赚取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企业都迥异于学校。在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 

2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职业院校之所以大力推广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乐意积极与企业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但却几乎没有在理论层面上深入思考该模式正确的,理想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企业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导致该模式在实践中常常会偏离“教育”的轨道。 

3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可以说,受到热烈赞誉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实际目的却是非常狭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校企合作理想的、应然的目的应该是什么?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养成学生真正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现象学宣称自己“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套体系”,并且是一门真正的严密的科学。现象学认为,哲学首先是一种“思”的活动,其使命不是给予人们一大堆现成的知识或所谓的“规律”,而是确认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并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思维,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断地寻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在现象学的视野中,思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 

那么,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所谓智慧,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不是学生记住的文字信息,也不是经过训练掌握的技能。在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都不是智慧的标志。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技能与智慧不同,知识与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而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介,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所承载的个体价值应该是智慧的养成。教育过程不能仅仅指向可观察的结果,更应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思”,并走向“自觉地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学生带人到“思”的状态中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思”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主体的自我观念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而不至于销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他们迷失在所谓的“知识”丛林之中,或淹没在无意义的劳作之中。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当前校企合作的目的显然不是定位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明显有失偏颇。如果不在现象学所提倡的智慧养成的层面上把握教育的目的,如果对企业与学校的本质区别重视不够,如果不以智慧养成作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是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们可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的技能,但心智不健全,支配灵巧双手的却是贫弱苍白的灵魂。因此,如果迷失了正确的目标指向,校企合作不仅无益,反而会妨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会阻碍正确的职业教育目的的达成。从校企合作的实践看,这一教育模式的应然目的显然早被异化了,甚至从来就没有确立过。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的观点无疑是对无目的地、浅薄地倡导校企合作者的一个警示,是应该,而且必须严肃地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与旨趣。 

二、生活世界是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智慧的介质 

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养成智慧,首先就要努力促使校企合作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经验层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实际上,它是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它是一个前科学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即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世界;其二,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其三,它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其四,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即是一个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换言之,所谓“生活世界”,就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的世界,即每个人平时要不停地接触、与之打交道的周围世界。它是可感、可视、可操弄的世界,范围有限,但却是绝对真实的,其存在是不需要质疑的,是我们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虽然生活世界是原初状态的,但却是我们的思想、意义、价值的来源与基础,所以,胡塞尔又指出它是一个意义世界,在某种意义说也是一个人文世界。每个人每天都要休息、工作,要与他人交往,这样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同时,也只有在工作与交往中才能获得个人生活的意义。这些就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即意义世界。 

仅仅把生活世界界定为前科学的、非课题性的世界,还不能真正把握这一概念的重要价值,还必须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比较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生活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而言的。人类具有思维、创造的功能,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原生态的社会生活作为研究的对象,创立了文化与知识,尤其是以学科体系呈现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异于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即科学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而科学世界是由生活世界衍生的。当然,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科学世界早已成为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实际上,学生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就属于科学世界的范畴。但是,必须注意,科学世界本质上与生活世界是不同的,它不能超越生活世界,不能取代生活世界的基础性。科学世界可能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世界,也可能与生活世界不一致,甚至扭曲了生活世界。 

在校企合作中,工作技能无疑是真实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点正是校企合作的一项优势,既不像普通教育那样拘泥于书本知识、科学世界而遗忘了生活世界,也比职业学校更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世界。例如,现在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早已过时,学生学的一些工作技能在工厂的生产中早已淘汰了。而校企合作可以避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相脱节。然而,“意义”的内涵不仅限于此,仅仅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情境,学会实用的技能并不代表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获得生活意义。

现象学指出,要认识生话世界,就必须超越实体思维,转而采取关系思维的方式。关系思维就是每一个存在者与他者相遇、碰撞,由此产生了意义。换言之,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而科学世界是结构性的知识世界,“现象学视野中的世界,既是一个发生着的世界,也是一个结构化的世界。发生着的世界显现的是世界的可能性、生动性、差异性、复杂性、丰富性;而结构化的世界,显现的是世界的确定性、抽象性、同质性、简单性、秩序性。结构世界关注关系的存在状态,而意义世界关注关系的发生。”因此,校企合作要帮助学生获得意义、养成智慧,必须注意三点:其一,不能仅仅专注于具体工作技能,必须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其生活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工作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对其生活的意义,借此促进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其二,校企合作在重视工作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应当让他们体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场中的规则、企业文化与制度等,为他们从学生向“单位人”“企业人”过渡做准备,也让他们对周围的生活世界获得真实的认识。其三,学校与企业只是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之外的生活环境可能与学校、企业的环境相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校企合作不能局限学生的视域,不能剪裁学生的生活。相反,应该超越书本、企业生产的束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据此开发、设计校企合作的理念与流程,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狭隘的技能训练的陷阱,真正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促进他们智慧的成长。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智慧养成的路径 

第一,经由“回到实事本身”而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宽泛的指称。在校企合作中,教育者要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意味着应该参与、观察、体验学生中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即回到实事本身,而不是把校企合作局限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态度,意思是指我们要认识世界,要体悟世界的意义,就必须摆脱结构化的科学世界的束缚,把科学知识给我们描绘的固定的、同质化的世界图景放置在一边,转而直接面对我们周围的具体可感的世界,真正关注、参与各种事件与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三微;整合

1概述

资助信息:教育项目“互联网+”下的三微平台整合移动教学模式探讨;基于ANDROID的智慧校园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研究2014-295。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的移动教育研究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目前,微博、微信和微视是几款新的移动终端的软件,有着很多优点: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微博作为一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微信则因其‘点对点’的精准、互动的沟通方式成为唯一渗透所有人群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便捷的社交利器;微视的出现相对前二者较晚但也是移动互联时代不可小觑的力量。鉴于此,本文借助于目前发展成熟的微博、微信和微视软件平台,通过对三微平台的整合,来共同促进移动教育的发展,力求解决移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基于三微平台的改革模式

2.1改革内容

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三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三微平台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成熟的三微平台软件便捷性、丰富性促进移动教育的发展,形成教育模式的创新,力求解决移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互联网+时代,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

2.2改革目标

在“互连网+”的时代,移动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三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的发展,移动教育技术的实现和推广已成为未来研究的中心,如图1所示,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2.2.1掌握移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国内外移动教育的发展情况及时代因素,指出我国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2构建三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在移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并且根据三微平台各自软件本身的使用特性以及优势,试图将其应用于移动教育,以求解决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将构建出三微平台应用于移动教育的教育模式。

2.2.3提出三微平台应用于移动教育的实施条件,三微平台的软件起初被开发出来是三款娱乐软件,现在要将其应用于移动教育中,要让三微平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到媒介的作用,所以应该具备一定的实施条件才可以用于教育中。

2.2.4通过实验验证本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在项目中,将构建出一个基于三微平台的传播模式图,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这个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就没有利用价值。除此之外,还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证实了该模式的效果。

2.2.5通过三微平台应用于移动教育的注意事项,通过实验完成,并且采用和教师及学生沟通的方式获得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整理出三微平台应用于移动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3基于三微平台的实施方案

传统的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建立面对面的学习模式,却忽略了网络学习的模式,和学生对细节问题的不解而造成的注意力分散,而基于三微平台的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正弥补了这一缺憾:

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三微课程平台,于授课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并记录或反馈各种疑问,教师可以在课上集中解决典型问题,变“盲目性”授课为“针对性”教学,课后也可练习或反馈信息,督促学生巩固和加深,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后,可以通过三微平台随时选择学习其中的内容,并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反复学习,在课堂上重点倾听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

最后,采用文献分析法、设计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完成三微平台的整体构建。

总之,三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应用于移动教育中是借助于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的,学习者不必再像传统远程教育中那样受制于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目的的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也都是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的移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王娟.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9-45.

[2]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5.

[3]胡立攀、李新成、唐国菊等.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6):616-619.

[4]王军、王琴.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94-97.

[5]李冬.微信的特点和应用趋势[J].科技传播,2013(22):46-58.

作者简介:

第12篇

颇富意味的是,“大战”两字听起来与其本人似乎格格不入,因为朴实和睿智是他的显著标志。而了解他的人会说他人如其名,因为他总是与教育问题死磕,每每有“大战”几百回合,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之势。

而这些年来,无论在乡野偏远的冷水滩马坪中学,还是在城市中心的长沙东方红小学,周大战其实都只是在和一件事较真,和一个问题“战斗”――如何办智慧的教育?

智慧教育:历时十年的“回归”

1993年,周大战分配到永州市冷水滩区易家桥中学,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坚守在教学一线。上课之余,他常常思考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教育是什么?

细思之后他感到忧心,因为这番思考让他看清了当时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其实教师远没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伟大,他们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了尽可能拔高学生的分数。分数成了教育的代名词,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更让他忧虑的是,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追逐。只要在岗一天,教师就一天也不会停止对提高学生分数的努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学生考试分数多高,也仅能被人们短暂地记住和谈论,一到九月,当新的学生到来时,老师们就会忘记一切,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如此没玩没了,让老师们疲于奔命。

周大战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原来竟是这么一种简单的劳动。而与此同时,学生又在追求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学校?他开始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最后他意识到,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换一种方式做教育

对教育现状的冷静思考,让周大战在2005年的时候,就开始萌生了“回过头去重新做教育”的念头。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本来是好的,是人们对分数的过度追求才让它变了味。所以我们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于是,周大战对老师们说:“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做教育,去成就一番不一样的事业。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区里,走出县里,走出市里,走出省里,走向全国。”结果,老师们都报之以善意的嘲笑。

但周大战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当时,他本能地意识到,当大家都在往同一条路上走的时候,如果能走出一条新路,那就很有可能成功。于是从2006年起,他开始了做不一样的教育、走不一样的路的尝试。十年过去,他的尝试获得了成功。

在周大战看来,当前学生的学习是残酷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甚至被一些学校当成标语,张挂在校园甚至是班级的大门上,这让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一件艰苦之事。而苦学,也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常态。

然而,这不是学习的本义。“学生读书不是因为有了学校他们就必须去读书,而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求知的天性。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正是这一本能促使我们不断去学习。”周大战如此解释说。但现实却是孩子被社会绑架,成了成人利用的工具。与此同时,教师也被系上了道德的十字架,在学生苦学的同时也只好苦教。这种学与教的现状,说明教育已走上歧路。

这让周大战终于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用职业本能和纯体力去应对这一职业,不能以简单的对分数的劳苦的追求,去指引学生鲜活生命的成长发展。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必须以专业者的智慧,去引领教育的回归。

“办智慧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周大战的脑海里扎根。多年以后,周大战在与顾明远教授交谈中谈及自己的教育理想,顾老非常赞许他的想法,欣然为其题词祝愿。

然而,在当年,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的理想,更别说相信他了。

智慧的教育指向核心素养

“说一个人有智慧,往往是说他能看出问题在哪里,能发现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智慧是后天的,可以培养的。”这是周大战对自己的教育理想充满信心的逻辑起点。

在不断的实践中,周大战渐渐完善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所谓智慧教育,就是指认定人有好学的天性,尊重儿童脑发育的关键过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

对于智慧教育,周大战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第一是“认定人有好学的天性”。对此,周大战坦言他无法给出科学证明,只能凭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来做出一种本能的判断――这也是他教育教学工作的哲学起点,是他办学的一种策略。

显然,如果以此为施教的出发点,教育就将发生变化:既然人有好学的天性,那我们就不必去指画干涉,不必去担忧孩子不愿意学等等,而只需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就好了。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厌学呢?

周大战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强行改变了他,让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己”,感觉不到自己先天对未知的追求。

第二是“合作精神”,这是一种品德要求。在周大战的学校,学生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合作的意识和愿望非常强烈。这和他推崇的合作学习有关,也与他对学生品质要求的序次有关。

另外就是“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校长,周大战对思维能力的看重远超其他学习品质,因为说到底人的差异就是思维的差异。而仅就知识而言,那是穷尽一生也学不完的,但只要具有了好的思维能力,再多的知识都能掌握。

出于这种思考,周大战意识到,在学生需培养的六种核心素养中,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是最必须优先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要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其他品格和能力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智慧课堂:让阳光学子“自然”生长

有了办学理念,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落地”了。为了让智慧教育“落地”,周大战首先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原则。因为课堂是育人的第一阵地,智慧教育的第一落点自然应该是课堂。

马坪学校地处农村,学生有着天然的淳朴性格,因此,周大战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农村现实,基于农家孩子的本性,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就如同游戏,体验到学习的种种快乐。按照这种原则,马坪学校的课堂几乎呈现出“原生态”的景象,自然,本色,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这种课堂上,教育的一切技术技巧退居其次,老师们只关注学生的两种品质,一是创新,一是合作。

智慧的课堂需要解放思维

周大战认为,只有在一种自由的环境里,人才能天马行空地大胆想象,思维的创新品质才可能凸显,因而宽松的环境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学校里,这种环境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所以,在周大战的学校里,学生可坐可站,可说可笑,从上一年级开始就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因而敢于想,敢于说。

开始的时候,老师们觉得很难办:这课怎么上?这样也能办好教育吗?但现实却是,不是老师们给不了学生自由,而是学生在入学前就被告知各种“规矩”,入学后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你给他自由他也不敢自由。他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揣摩老师心理,整天想的是如何亲近老师、讨好老师,以避免受到责罚。如此一来,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思维的发展无疑是极端不利的。

因此,周大战要求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教育中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因材施教。要知道他是什么材,就必须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知道了他是怎么想的,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他。”

光有宽松的环境不够,因为当学生敢想敢说了,他们的思维反而产生惰性,思考就不能深入了,因此教师还要让学生把思维打开,充分发散。这个思维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这也是周大战从中学来到小学,继续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动因――当一个人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就知道了读书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来思考问题,他的思维就会呈现开放、多元、无比活跃的状态。

周大战认为,规范对孩子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规范不是用班规班训,而是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在周大战的观念里,人的最高尚的品质就是自律。这种品质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从一年级起就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的策略,比如通过团队方式来约束,用团队的行为来规范个体。

智慧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

以前周大战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后来他意识到,是通过教育而离开教育。因为教育的终点是让人离开学校,一个人数十年的生命里,他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我教育,因此要在他离开学校之前,就让他掌握再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原则的驱动下,周大战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智慧的课堂。他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去想问题。他想,什么是读书?最后他归结为,读书就是提问。因为读了书就能提出问题来,至于问题好坏并不是重点,因为那与思维品质有关。

于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简化成了学生不断提问,老师不断解答。这在文科科目中好办,在理科科目中则有难度。在不断的摸索中,周大战和老师们终于找到了理科学科的“提问”方式,那就是编题。从此,孩子们不断地在条件和结果之间寻找可能的问题陷阱,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奇题怪问,充分地领略了数理化学科的奇妙之处。而他们的课堂,也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去选做由学生自己编制出来的优质的题目。

这种课堂模式发展到后来,因为编题者故意设置思维陷阱,有许多题目连老师都已经做不出来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实际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结果上说,不管学生编制的题目难度如何,都已经并不重要,至少他思考过,甚至深思过,这比单纯的读与背有意义得多。

智慧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

在周大战的育人目标里,“阳光”是他看重的品格。阳光的学子应是博爱、宽容、乐达、开放、公正,应该有胆识、有气魄,精力旺盛,能力过人,总是给人积极向上的自信和力量,在人群中具有凝聚力,让人信任、乐于交往,有感召力,像阳光一样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温暖和关怀。

智慧的课堂因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因而极为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自由学习,舒畅成长,大胆表达,互相倾听,逐步形成了乐学习、会合作、愿交往、敢竞争等等优良品质,成为了人人夸赞的阳光学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几乎处于“自然”状态。抢答时,你争我斗;辩论时,面红耳赤;提问时,十面埋伏;胜利时,欢声雀跃。同时,学生行动自由,可站、可走,可说、可笑,可论、可写。课堂成了自由思考、平等竞争的“舞台”,学习成了游戏,既紧张活泼,又激烈精彩。此外,这样的课堂上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更没有呵斥与监督,这是学生自己的世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间,时而参与那个小组讨论,时而来到这个小组交流。师生之间既存长幼之礼,又显亲密和谐。

久而久之,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周大战的学校里,每一个班都是“沸腾的课堂”,班里的学生分组学习,自主讨论,不断提问,相互探究,与西方国家的课堂场景极其相似。有一年,美国石氏基金会到学校考察后,认为周大战以他独有的思路和远见,迈开了中国基础教育课改的重要一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们特别捐助40万元,支持学校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这种充分激发思维、开启智慧的课堂让马坪学校旧貌换新颜,也让周大战成了永州教育的课改标兵。

智慧教师:在与“静止”的抗争中成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智慧教育如果没有教师们的潜心付出和专业成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幸运的是,周大战从改变课堂、推动课改出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茬茬阳光学子的成长,还有教师队伍的能人辈出。

始于失败的课改尝试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周大战的课改尝试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甚至可以说是从失败开始的。那是2006年下学期,他们选择了小学一年级进行改革试点。周大战原本认为,传统课堂班额较大,一个教师管理不过来,因此主张两个教师同时进课堂。

结果,在第一节课改研究课上,本想形成学生行为自然、思想自由的课堂氛围,却导致了学生们又喊又叫,场面几近失控的状况。结果,第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均没有达到。评课时,老师们集体保持沉默,静待校长的态度。

周大战毫不犹豫说:“课如何上,这可以讨论,但课改是要进行的,这个不需要讨论。”

然而,不足两个月,两个教师进课堂的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若不约束学生行为,课堂就乱了;若约束学生行为,则学生端坐整齐,不出声、不提问,又回归到传统课堂模式。另外,两个老师同时上一堂课,在教师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工作量就成倍增加了。

不仅如此,由于受传统教学惯性影响,很多老师和家长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理解。教师心生疑惑:“我们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何况现在还允许学生在课堂走动,闹哄哄的。”一些家长更不理解:“咱们送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现在想办法自己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

另一种阻力来自课改本身。尽管课改在实验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时间不长,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此外,小组合作的方法还比较单调,教学环节还不清晰,教师感觉很难把握。同时,参与改革的一些教师也有怨言:以前备一节课只需要1小时,现在却要3小时,太累太辛苦!

有一位领导到学校视察,走了一圈后对周大战说:“照你们这样,上课时间学校没有一个班是安静的,都在吵吵闹闹,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呀?”

这个大环境,似乎是要逼周大战打退堂鼓了。然而,面对领导的疑惑、教师的微词和家长的不解,周大战一点也没有动摇决心。他对失败进行了反思,认为试点也有成功之处:一是每堂课中有两个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明显提高;二是学生行为自然、思想自由时,学生的提问、答问无拘无束,气氛活跃,思维敏捷。

于是, 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调整策略,从做通教师的思想工作开始,改革激励评价机制,加强校本教研培训,反复阐述课改理念和具体做法,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精心指导,让教师在不断摸索中成长。

为了把一堂课中安排两名教师这一优点保留下来,周大战想到了遴选学生做“小老师”的办法。即一个班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小老师”,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这样,就由起初的两名教师管理变为“一名教师和六个小老师”共同管理。

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他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从多个视角去发现差异,寻找课改中的问题。此时,教师们对待课改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怀疑、排斥到将信将疑、被动接受,再到深信不疑、主动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小插曲。有一次,一位老师午餐时间拿着碗筷走进食堂,转了一圈后又出来了。同事们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已经吃过了呀――原来她满脑子都在想着课改,倒把吃饭的事给忘记了。

成功就是不走回到老路上去

不知不觉中,课改在不断推进,教学效果也悄悄发生变化。2013年,学校六年级毕业测试成绩位列全市公办学校第三名,仅次于两所拥有优质生源的城区学校。由于课改的成功,学生人数也从300人增加到700多人,班级数也增加了一倍,不少学生都从城区“倒流”而来,被老百姓诟病多时的“马跑”学校变成了“宝马”学校。

课改成功了,周大战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发挥了教师队伍学习、教研、成长共同体的力量。首先,这次教革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让组员整体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其次,组内之间可以推门听课。这为教师搭建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了课改的深入发展。

对这种模式,有教师甚至笑称:“我不在自己的课堂,便在别人的课堂。”虽然是一种调侃,却也反映了教师们汲取众人智慧,成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磕磕绊绊,但一路阳光,这正如年轻教师曹海艳所言:“罗曼罗兰说:‘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课改的感觉大抵也是如此,它就像是在同传统教育抗争,你稍不留意就可能徘徊在传统模式和智慧教育之间,甚至直接走回老路上去。课改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静心前行。”

同样年轻的杨思则是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前行的路,既曲折又陡峭,然而只要笃定目标,我们就会成长。也许,我们会在前进中迷失自己,会在忙碌中无所适从,但是,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名教师,这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