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

时间:2023-09-04 16:5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

第1篇

关键词 驾驭 信任 动态课堂 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动态的课堂上,常会出现令人感到意外而又惊喜的回答。我们应该灵活驾驭课堂,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学中,需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火花。在这样的自主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我们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士”,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生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错误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时,教师则应抓住时机组织学生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对学生解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归纳概括,促使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的生成。但此时教师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要严格把关,否则当心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二、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素材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素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素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素材、超越素材……

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教师要做“麦田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课堂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四、教师要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自主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自主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五、教师要做精辟的总结,详实的后记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420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等应对师范教育改革运动所提出的教师技能训练方法。随后在世界普及,因其教学环境时间短、可控性强、规模小等特点,通常也被翻译为“微型教学”或“微观教学”[1]。实施过程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化教学技能作为媒介,如数字视频、计算机网络等,以即将成为或在职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使其在特定教学环境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熟悉并掌握某种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随着微格教学逐步扩展并成为教师培养课程,效率性高、针对性强、反馈机制明显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然而,建立在虚拟教学情景中的微格教学方法,更多倾向于实验教学,脱离实践教学,在对教师技术技能培训向综合价值理性培养的转变的背景下,其受到了教育学家的质疑。新课改新理论指导下,如何使微格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技能更加有效呢?

一、强化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与传统全盘式教学培养方法相比,微格教学将课堂中所涉及的各种教学技能(语言、提问、板书、实验等)分解[2],并赋予可控性,可视化及可训练的特点,使培训者精力集中,有效地训练某一种技能,见效快,周期短,提供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较好的练习平台;目前,教师素养不仅仅需要教学技能的高超,更注重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即理性教学技能与情感道德、专业精神共同组成的教育智慧的培养[3],这将成为衡量教师水准的新标尺。这种综合素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反思并锤炼,因此,在微格教学的虚拟情景设置中,不能单纯的指向某单一教学技巧的培养,而要从综合性角度思考构思培养目标,注重技能认知和情操深化,综合素养目标设计下创设专门性技能培养教学环境。

二、注重训练过程设计的综合性

与传统教学技能训练相比较,微格教学对课程过程可控性更强,避免了整堂课中的重复、繁杂、目标不清晰等优势,杜绝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无侧重点的教学过程,节约时间,效率提高。训练者和指导者有的放矢,还可满足同类技能多次训练,反馈机制的针对性更强。基于当代环境下,微格教学综合目标性的提出,教学过程也要与之相协调,虚拟的教学环境应结合人文特点,尽可能的满足教师亲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用人文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价值倾向型教学环境替代呆板、固定的一线式实验过程,以学生根本需求为基础,教学理论指导下,让教师不仅学到传授知识的技能,更能体会职业精神和人文价值,实现1+1>2的训练目的。

三、凸显反馈机制的综合完善性

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主要通过课后查阅几个听课者对执教者讲课中的记录与评价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反馈机制不全面的缺陷,首先难以避免听课者对某些讲课细节的观察,其次,对于培训者难以直观感受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技能训练效果不明显,效率较低。而在微格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电子信息产品作为媒介记录课程实况,让受训者清楚地看到自己课堂表现,第一时间形成了自我反馈机制,同时该录像可以实现反复斟酌的方便操作过程,加深训练者印象,同时也可以在听课者主观的评价中寻找出客观表现,可靠性较强,受训者及时全面的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状况;该教学培训的参与人员的角色十多变的,培训的目的不同,听课者便有不同的身份,以不同的衡量标准对执教者提出回馈意见,这对培训者相互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们不能忽视该教学环境的虚拟性,因此评价会有一定的死板性,我们要强调对小规模短时间内的真是课程再现,在实践背景下设计评价机制与标准,使评价回馈获取最大的价值。

四、鼓励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合理的教学形式是由先进的教学理念综合的教学任务目标和合理的教学操作过程综合组成的。通常,微格教学将虚拟课堂设计、技能分析、小组配合、教学设计及评价回馈等环节一线式串联,这种方式相对局限,以满足某操作技能 为目标,没有考虑教学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主体性等特点,虽然缓解培训者紧张心理情绪,但这与实际环境有所出入,对培养教师突发性问题处理能力作用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一死板封闭的组织形式,或进行课程整合,或采取网络平台,或利用场景随机设置等方法,从而使微格教学丰富多彩,富有灵活性和机智性,满足培养教师综合性的教育智慧目的。

微格教学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在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明确对综合性教育智慧素养的需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反馈机制和教学形式上综合全面的优化微格教学,在实验的本质上强调实践性的深化,使其更为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荣杰.现代教育技术[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31-133.

第3篇

艺术情智共育创新团队情感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本教育理念环境下,情感和智慧有机交融、和谐共生成了教育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智慧,还要激发其积极的情感。艺术类学科有利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能够很好地体现情商和智商的结合。因此,在教育中有必要增加艺术课程,使艺术氛围充盈幸福校园。

一、增设艺术课程

传统教育学科偏向于智商培养,而陈旧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个性发展,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改变治学模式,实现情智共育。

首先就是课程的调整和课堂的变革,知识和技能固然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工作,但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学习潜力也备受关注,不可忽略。所以,有必要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增设艺术课程,加大艺术情感教学的比重。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艺术情操;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常见的艺术类课程有绘画、舞蹈、音乐、戏曲、书法、科技等,各有特点,但都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情感得以充实。比如,音乐鉴赏课涉及古今中外多种音乐风格和乐器,在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同时,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如此才能促进其情感的表达和收敛。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同样如此,其中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还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和现念,对情智共育大有裨益。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不妨增设葫芦丝、笛子等乐器教学,加以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去。

二、开展实践活动

情感教学偏向于情商培养,一般来说,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需要在实际交往中不断提高,互相进步。艺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也正是各种实践活动,才使得艺术课程的魅力得到展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以发展,且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首先,艺术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就有必要成立社团或者小组,把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比如,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书法协会、舞蹈表演社团等。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有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其次,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举办尤为重要,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促进其艺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彼此情感上的交流和人际交往。活动要有实效性,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要提前制定明确可行的计划,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对象,最后还要进行评价总结。

活动可以是校园或班级内部活动,也可以是社会活动及各种比赛。例如,书画作品展、歌唱比赛、文艺晚会表演等,都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享受活动过程。

三、培养名师团队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教育环境下,师生地位有所转变,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对课堂的掌控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情智共育不同于以往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深入理解情智教育,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学校应当聘请专业艺术教师,负责平常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内部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组成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扩充师资力量。其次,增加投资,完善硬件软件配套设施。艺术课程必然要用到教学房间、活动室,以及各项工具。比如舞蹈室、绘画室、练歌房等。而为了减小艺术对小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要引进现代多媒体教学,用形象具体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做好带头作用,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四、建设校园文化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为体现出艺术特色,实现情感共育,还应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比如,在校园内建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雕塑或建筑,时时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艺术通常具有创新性和联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放,对其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创意主题,在学生中间征求意见,内容尽量与生活相联系。

五、结束语

校园不能是枯燥乏味的校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实现情商和智商的完美结合。艺术在此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课堂上有必要增加艺术课程比重,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创新教育思想,为新型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梁红梅.德艺并举,情智共生――保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寻踪[J].辽宁教育,2013,20(24):144.

第4篇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自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教师的备课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一的独立的个人备课逐渐向集体备课方式转变。集体备课相对于以前传统的个人备课,有很大的优势,但从具体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如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师个人的教学个性和魅力,集体备课的组织和安排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因此笔者建议英语教师尝试新的备课方式――合作备课。

一、合作备课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概念

英语教师合作备课就是按照均衡编组的原则,将英语教师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在备课过程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小组合作备课和个人备课等有效备课方式有机结合的新备课方式。各备课组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备课目标。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

二、合作备课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师合作备课要求所有教师先进行初次备课,即独立备课,然后带着各自的疑惑和难点进行集体研讨。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教师共同讨论,集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经验的“优势叠加”,每个教师耗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案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与学生的合作备课更让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仅仅靠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备好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合作备课这种新型的备课方式不仅能实现教师的“优势叠加”,而且能通过与学生合作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调整教学策略,做到以学定教。

合作备课这种新的备课方式在刚开始实施的头两个月可能会让教师感觉累,但如果坚持下去,一两年后,教师便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作者单位:株洲市长鸿实验学校)

第5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

第6篇

1 提出问题,进入情境

这是课外网络学习阶段。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专用网络上提供给学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要求学生配乐整体感知课文,记录下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第一感受。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激感共鸣。同时,教师在班级网络上提供阅读探究题,为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第一起点: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文章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和婚姻状况。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倡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参考资料,更提倡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提出新问题。广阔的网络空间扩大了知识来源的渠道,从多角度、多侧面呈现出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固有的知识框架和课本、教参上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自由、自主的网络阅读,搜索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他们自己对所获得的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本身又是一个个新的阅读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扩大了的、优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2 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这也是课外学习阶段。在《孔雀东南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大量信息后,他们会主动地整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学生以网络小组(如QQ群、E-mail、班级论坛等)为单位,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丰富、完善对问题的认识。组内可以达成共识,组员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组长汇集、记录本组意见和组员提出的疑难或新问题,以便在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加入小组讨论中,适时地启发、暗示学生思考。教师的参与,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情况,确保学习顺利完成任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学习主体的单一性,通过多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课堂以外的、更为方便自主的交流空间。学生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素材,再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资源的延展性,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延展成更多学生的知识,将一个知识内容延展为更多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一般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网络交流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互补。利用网络开展讨论,其自由度高,时间随意,内容广泛,都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进一步优化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3 跟踪指导,协作学习

通过课外网络自学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课堂学习,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探究。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在课堂内充分发挥教学课件优势,提供《中国古代女子地位及婚姻状况》、越剧《孔雀东南飞》选段等音、视频资料,呈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乐府的基本知识等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归纳、整合自学阶段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展开集体讨论,逐步启发学生探讨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的不可测;导致这个悲剧的真正凶手;等等。这一过程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置于集体的智慧成果中去比较、思考,从而形成更新、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使教学过程由过去的传承型转变为新型的探究型。

4 激励为主,内省升华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阶段时,教师通过再次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或《孔雀东南飞》戏剧片段,营造出讨论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悲剧到喜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对于今天,如何珍惜这种条件?这一讨论和升华的过程也可以借助班级主页、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班级网络文坛”上发表,供大家学习和阅读,鼓励学生给出评价。

第7篇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各种教学模式风起云涌。合作教学成了高效课堂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在两者的结合点上,本文就如何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进行了一番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合作教学 培养 思维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社会不竭发展的动力。教育肩负着培养世界竞争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善于思考,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智慧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引领与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合作教学能克服个人思维狭隘,单一的缺陷,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引发思维的交流,观点的碰撞。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环境,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科学搭配合作小组。其次,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适时地引领并参与其中,巧妙地设置问题,鼓励合作小组的每位成员从自我知识积累,经验感悟出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解读的广阔性思维活动。例如:在《祥林嫂》一文人物语言探究时,设置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在“去”之前问“我”关于人死后灵魂的有无,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还是无魂灵?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展开合作式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观点各异的几种答案,学生们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小组的研究成果,各自展开论证,分析阐述独到的见解,在展示个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通过与他人思维的发散性碰撞、交流,深化了个人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感受,使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方案或结论,进而培养思维的深广度。

二、质疑问难与创造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创新已成为新世纪最受关注的话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小组合作,大胆尝试,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事实证明:合作教学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涟漪。在课堂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思多问,善于质疑,对于小组合作的结论有认同、有探讨、有质疑、有独创。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并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激发。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尊重每位学生独特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哪怕是肤浅的、不成熟的,决不能简单地否认和轻视。例如,在《出师表》一文的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疑问: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所感动,你怎样看待诸葛亮的忠心?经过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独立思考,组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其中一个小组代表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认为:诸葛亮的忠心乃是“愚忠”,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和为臣之道使诸葛亮心甘情愿地为刘氏父子卖命,一位旷世奇才甘愿受制于人而至“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如此,言之成理又独辟蹊径的创新思维不由人不赞叹首肯。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拓展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超越,打破思维定势,让创新思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三、竞赛表演与灵敏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程度,能对外界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往往表现出极好的应变能力,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竞赛中的人对于胜利的渴望是最强烈的,对所做事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教师可利用这一心理倾向,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小组竞赛活动,采取组内互助,组间竞赛的方式,鼓舞学生你追我赶,开动发挥自我优势和潜在的灵动思维。如,在口语交际“中学生上网利弊谈”这一话题的教学环节,可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辩论双方在宽松自由而又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激励论战,灵敏流畅而富有个性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激情绽放。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模拟表演,安排角色,分组活动,各成员协作演示。在《鸿门宴》教学中,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合作小组合理分工,明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学生在表演宴会中以不同身份的人物,言行神态依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地融入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既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直观性。

思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当思维的花朵竞相绽放时,成功才会向我们走来。学会思考,就找到了人生的起点,学会思考,才能品尝智慧的甘露。通过合作教学倡导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自主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那么,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思考的世界吧!

【参考文献】

【1】陈伟.《课堂教学创新论》,2003(3)

第8篇

关键词:爱心 培植 教育 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贴心。培智教育更需爱心,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一、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动力

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智障学生表面上像正常人,但得不到正常人应得的关心和照顾,还常常受人责骂、冷落、歧视。如果我们教师能真诚相待,关心、呵护他们,那么,培智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些智障学生往往表现异常,如有的不讲卫生,有的不听话,有的表情麻木等等,这形象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看法,正常人就不愿接近。我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是从心里接受,接着投给一个微笑,再和他们说一些道理。教师心中有爱,就不会嫌弃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从而也会满怀信心从事培智教育教学工作。我班学生邢志颖,到校的第一天就是鼻涕满面,流的太多时他就用袖子擦几下。我实在不忍心看,赶紧去买了包面巾纸放在讲台上,抽出几张给他慢慢擦,可他不领情,用小手一甩,把纸甩落了。我再次去抽出纸,边告诉他要讲卫生,并教他怎样擦。他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我深深感知到:这是爱的作用!心中有爱,教育就有动力。爱是火,她能把生活中的坚冰融化;爱是蜜,她能使一颗苦涩的心品尝到甘甜;爱是水,她能让龌龊的灵魂得到净化。爱是培智教育的动力,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第一步。

二、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智障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比正常学生落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受到一些挫折,很容易自己看不起自己,慢慢形成了孤独等不良心理。所以我们培智教师要把爱心和关怀以及激励带进课堂,把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弱智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积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弱智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脆弱、敏感,他们也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培智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语,一张微笑的面容,甚至一种说话的语气足以让他们感到高兴,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以一个慈母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弱智学生,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经常用:“xx同学,你真棒!”“再来一次,你能行!”“你回答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哄亮点,就更好了。”“你还没有想清楚,是吗?没关系,再想想!再慢慢想没关系的。”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这样一些充满爱心和充满智慧的话语,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和畏怯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智障学生掌声或小红花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培智教育充满活力。

三、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潜力

我们培智教师要以人为本,尽管智障学生都有各自的缺陷,但也有各自的潜能。我们就应该找准每一个学生的病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构建潜能开发与补偿康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劳动和活动中寻求他们所喜欢的、他们所需要的训练内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做,并适时做些指导,使每个弱智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过,这也就需要爱心。

具有爱心的培智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学生互帮学习,个别教学等。这样,尽管教师辛苦,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满足智障学生个别化需求,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教师的爱心可以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主动探究。因此,培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爱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在爱心的吸引下慢慢得到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就会在爱心的驱动下慢慢形成;学习的能力就会在爱心的触动下慢慢提高。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了学生自身最大的潜力,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思想和理念落实到实处。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任职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9-02

一、以学定教,务实搞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搞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在于能否把学情摸清搞透。研究教育对象,把学员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实际情况和学员赴学的背景条件、个人动机、现实需要等真实想法搞清楚;研究部队需求,把部队急需、短缺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影响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搞清楚。按照“教员主导、学员主体”要求,以学定教,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一是设置好教学内容,解决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到底要“教点啥”的问题。实质教育说强调,学校教育要专注知识传授,提供有用的知识,认为知识是智慧、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离开知识,智慧、能力、素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构主义教学观则更强调“形式训练”,认为学习者处理话题的方式和话题本身同样重要。那么,究竟如何选择?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核心是要搞好有机统一,加以整合。第一,要学习基本理论,让学员把理论体系建构出来。教员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能动作用,自觉地做知识的提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让学员做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探索者。组织学员从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做起,从条令法规、规章制度入手,帮助学员在理论知识模块中找依据,主动的、自然的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第二,要掌握基本方法,让学员把工作思路梳理出来。从部队的现实需要和学员岗位任职要求入手,通过组织“诸葛亮会”小型研讨、采用“解剖麻雀”案例分析、开展“故事会”传授部队经验等进行传帮带,解决学员不懂不会的问题。在行为习惯和方法技能层面,让学员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三,要训练思维方式,让学员把思想观念解放出来。教学过程是学习基本知识、探寻工作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思维训练是更高层面的学习。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员“靠思想站立”的意识,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自主、独立思考、反思、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是统筹好教学力量,解决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到底由“谁来教”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不是一定教员讲?课堂教学能不能让学员来上?课堂教学该不该由大家去做?为此,本文认为,第一,要统筹教学力量,组织教员协作教。教员既要做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个体,更要做集中力量、合力攻关的整体。比如,对一些事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要联合攻关,协作组织。第二,要挖潜教学资源,激发学员自主教。要充分发挥学员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体验的优势,采用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等方式,搭建现身说法、学员讲堂等平台,把大家的能动作用发挥出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三,要借助“外来之水”,引入外援辅助教。要发挥院校地处大都市、专家教授多和学员班次等级高的优势,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对部分理论层面的疑难问题可以请专家解答,实践层面的现实难题可以请部队领导友情客串,政策法规问题可以请总政机关的同志给以解读。

三是策划好教学方式,解决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到底该“如何教”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如何组织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但实践中感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课堂教学就一定在“课堂”吗?学生要不要带着“问题”下课?“声动”就是“生动”吗?实践中感到,要用好以下三种教学手段。第一,突出“查找”,进行引导性教学。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员当导演不当主演,当主持不当主讲,集中大家智慧,在“查找”上下功夫,做到精读法规文献找抓手,使教学内容有法可依;研讨部队现状找问题,使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把握教育特点找规律,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探寻工作套路找对策,使教学效果有所作为。第二,突出“演练”,进行情景化教学。要在大家系统学习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像军事上搞沙盘推演一样,进行现场演练,进行情景化、小班化训练,增强大家的直观感受。比如,如何做好官兵思想工作可以针对具体案例,结合一定情景组织学员演练,增强大家的参与意识。第三,突出“研讨”,进行案例式教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学员来源广、情况多、结合实际紧的优势,广泛开展研讨式教学,让大家相互学习。

二、要点控制,切实抓好互动效应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系统;课堂教学效果是几十个智能主体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在问题牵引下的使学员充分卷入思考的过程,教与学双方思想交锋、碰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智能控制的过程。为此,搞好课堂教学,就要注重把握状态,抓好教学的过程控制。既着眼部队需要,又适合学员需求,把“雅”和“俗”结合起来,做到适应而不迎合,把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用性和交互性融为一体。具体讲,教学中就要把握“五个要点”,发挥“五种效应”。

一是用知识点控制,发挥潺潺涌动的“泉水”效应,让学员听后解渴。教员既要做道德的传播者,也要做学员品德形成的向导;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教学中,教员要注重用知识点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条由各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链。比如,教员要按照讲什么、怎么讲,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逻辑关系来控制教学过程。

二是用兴奋点控制,发挥一气呵成的“评书”效应,让学员听后意犹未尽。课堂上要注重对如何点题,抓住学员的兴趣,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如何展开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如何处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展开学员的思维过程;如何调动和激发学员的潜能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要精心准备语言,注重讲授语言的口语化、大众化,要剔除讲稿中不规范的字、词、句,以求简明通俗,并善于运用态势语言传情达意。要在表达上下功夫,研究和感受讲课激情,注意情感的投入,并通过课前个人或集体试讲,认真彩排,规范和锤炼自己的语义、语气、语速、语调和语音,增强表达效果,为提高授课质量创造条件。

三是用感情点控制,发挥激情迸发的“炉火”效应,使学员亲热温暖。有效的教学需要精心的预设和丝丝入扣的严密论证,但如果完全按预定的来操作,教学中的自然度也就不存在了。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在移情上下功夫,加强对学员情绪了解、疏导和驾驭能力,既能分享学员的感情,又能对学员的处境感同身受,拉近与学员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认同。比如,联系教员丰富的经历、阅历和经验,加大课堂教学的感情砝码,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把课堂作为教学双方沟通思想的生态园。

四是用疑难点控制,发挥众口可调的“厨师”效应,适合不同口味。教育者要通过深入钻研,消化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念,构建完善的讲课内容体系,以求难点问题讲透,重点问题讲够。要针对任职教育教学对象差异性很大的特点,比如,有的团职和排职同时上课,有的不同兵种专业坐在一起。要把问题作为一种“磁核”,注重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来引导、控制课堂,在课堂上展开思维的对话,既要做问题的解决者,更要做解决问题的顾问,让课堂上少有“句号”,而是多设“问号”,甚至是“省略号”。

五是用姿态点控制,发挥能放能收的“风筝”效应,让学员听后神情专注。一个系统性能是否良好要看姿态,一堂课效果如何也要看大家的姿态。教学是卷入思考的过程,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加入“干扰信号”,为学员提供一条开启思想的路径。教学中要防止出现单单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入手,只注重结论和识记,而忽略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探究。要防止过分强调教员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尊重和关怀。要用姿态来控制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与学员展开思维的对话,让学员们思想起舞。

三、建立机制,确实做好“授后服务”

做好“授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在实践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就一定在课堂吗?学员要不要带着问题下课?是不是下课了教学活动就结束了?是不是学员毕业了,教学任务就终结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缺陷”的,应该是留有余地的,而这种“缺陷”要由教员课前就有所考虑,要学员们在课后自己去填补,这也就说明了搞好“授后服务”的重要性。

一是建立“室队挂钩”机制,互帮共建。教研室和学员队是学员学习生活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两个单位,也是彼此联系较多的两个集体,它们从不同方面担负着大量的、重要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既有职能分工,又浑然一体。为切实把课堂教学工作搞好抓实,两个组织、两个单位就要实行“捆绑作业”,建立“室队挂钩”机制,实现“无缝链接”,让两个轮子一起转,确实保证“授后服务”质量。

二是发挥驻队教员作用,跟踪问效。“教员驻队”机制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也是学员的一个福音,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的“授后”服务,就要挖潜、发挥驻队教员作用。发挥驻队教员“观察员”的作用。课上教学的效果好不好,有时要在课后反映出来,驻队教员既要身在队中、心在队中,也要队在心中,学员在心中,问题在心中,及时把学员的困惑、问题找出来。发挥驻队教员“联络员”的作用。要把驻队中发现的问题同主讲教员实时沟通、及时反馈,以便于主讲教员准确掌握、正确处理。同时,也要把主讲教员的要求、意图传递给学员,加强学员的理解和认同。发挥驻队教员“辅导员”的作用。驻队教员还要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结合自己的任职经历、经验,深入班级同学员进行深度研讨交流,及时答疑解惑,一线现场办公,真情搞好“授后”服务。

三是深入一线部队调研,访问交流。为更好地发挥院校教学为部队培养、输送人才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根据教员所担任的课题内容,组织大家利用一些重要时节,针对一些重大任务,深入一些重点方向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实地考察、跟踪问效。既看课上怎么学的,更要看课下怎么做的,看看课上讲的内容在实践中运用得怎么样?学员们真正掌握了没有?要定时收集学员们的反馈信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调整、替换课堂教学内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鲜和活力。建立院校与部队之间双向交流、走访互动的长效机制,做到互通有无、实时交互,切实让教学活动不断地从部队汲取营养,不断把课堂教学内容向部队延伸,为部队建设服务,为打赢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任职教育特点与教育观念更新[J].科技信息,2011(16).

[2]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中政治

1 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1 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1.2 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2 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2.1 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和“倾听”。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2.3 灵活教学方法。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四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 合作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51-01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越来越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从以上论述我们也不难看出自主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联和作为教师掌握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让“自主”与“合作”走进课堂呢?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它相对于被动性而言。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即“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在逼迫的状况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内在需要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是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我认为此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思想进行疏导,同时要让学生适时进行自我教育。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难以称之为自主学习。因此,只要能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要学”的同时还要“我能学”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将自己独立学习能力表现出来的欲望。这就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机会。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

学会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中获取成功,而内心的喜悦唤起了他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会异常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个努力的过程,他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对他放心、放手,在他成功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失败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宽容。值得注意的是,对待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转化的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最终,“我要学”的同时也会做到“我能学”。

3 发挥集体优势,强调“独立学习”的同时注重“合作学习”

“独立学习”不等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独立,“独立”与“合作”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学习。合理安排“独立”与“合作”是教师特别要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分工,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划分。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需要有独立的思考;不是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

总之,合作学习要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以便发挥集体优势,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使“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4 教师适时指导,最终达到“优质高效”

由于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即自主学习是受自我目标、自我价值等的驱动而开展的,所以教师不用紧紧牵着学生的手。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提醒他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严谨地去完成学习。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讲解要做到画龙点睛,力求简要清晰,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完善认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首先评价学习的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其次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摒弃了专制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以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建议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将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