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时间:2023-09-04 16:5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业;出版业

媒介融合是当代世界传媒业在技术变革及市场变化等因素推动下显现的重要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找到传媒业急剧变革时代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则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所有传统传媒业门类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现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1983年,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2001年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显然,两位学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层面的现象,前者意指传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体组织融合。当前研究中,人们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围已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①。

结合当代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媒介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新兴的数字媒介集各类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于一体,在传媒产业组织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组织间并购重组为大型的传媒企业或传媒企业集团,在传媒产业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间发生互相渗透,形成跨产业的新生融合市场。因此,可总结认为,媒介融合是当代数字化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传播功能的集成、传媒相关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传媒与相关产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等融合趋势的总称。

二、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规律

英国学者西蒙・穆雷指出,在传媒产业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的跨媒体所有权的集团化是当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当代欧美传媒业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集团化运营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实际上就是传媒企业资产、传媒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欧美国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来达成。在欧美产业市场,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主要通过针对企业的交易――企业并购来达成,传媒业包括出版业相关企业亦是如此。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一种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并购即是企业层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或其他途径联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过程或趋势即为“集团化”,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获得外部发展优势。

欧美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在20世纪不断发生,20世纪90年代欧美传媒业集团化趋势则大范围显现,形成了一些规模空前的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产业资源的集中化。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集团化,已经出现极少数巨型传媒集团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这些巨型传媒集团都有着在各自优势领域内寻求垄断经营的趋势,已成为欧美传媒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并购其他传媒企业的实力就越强,成为欧美传媒业并购市场的主导者,事实上已成为欧美传媒业主要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化带来的产业资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于传统媒体企业而言,进入新的传媒业务领域,或因传播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业态转型(如数字化转型)时,集团化运作已被欧美传媒产业实践证明是效率较高的、切实可行的转型途径。具体而言,传统传媒企业或集团可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联合那些经营自身所缺的传媒业务的其他传媒企业,以及因应用新的传媒技术而快速崛起的新媒体企业,从而扩大自身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获取最新的传媒生产力,保持和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时代华纳等传媒集团的发展显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购都与开拓新的传媒业务领域和市场,或获得新的传播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仅通过自身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仅靠自身在传播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自我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西方传媒产业实践中也难觅实际案例。

当代传媒业在通过集团化整合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产业领域和边界,与其他相关产业开展交叉整合,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传媒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间越来越密切的产业联系以及市场的交叉,这些行业的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渐趋增多。例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一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集团,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传媒集团,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则意味着传统媒体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产业领域和市场,往往能够成为传媒产业和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增长点。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这样的“物理变化”,而且是能产生全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化学反应”。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与机遇

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与传媒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同步,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层面,欧美国家出版业主导着当今世界出版市场,集团化同样也是当代欧美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欧美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过程涵盖了四个阶段,即在本产业内的规模扩张阶段、跨媒体扩张阶段、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形成若干资本实力极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和有着显著行业影响力的巨型跨国出版集团。

同时,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欧美出版业当前正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用户大量迁移到网络媒介上,世界各国传统出版业都受到了冲击,其进一步增长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欧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首先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转型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逐渐由STM(科学、技术及医疗)专业出版商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由出版业转战基于网络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对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将结果提供给购买服务的特定客户以获取收益的新兴行业。③不仅是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因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市场的高收益性,不少欧美出版集团均凭借其原有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进入该市场领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当代欧美出版传媒集团还出现了专业化整合的新趋势,以培生(Pearson)集团为例,培生集团自20世纪以来在长期的并购扩张过程中,前期实施主要是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期间明确了教育、商业信息和大众出版(或称消费出版)三大核心业务;但其进入21世纪后则越来越注重专业化,逐渐将原本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教育上升为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将其下一阶段主营方向确定为“全球教育业务”,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教育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则为教育出版业务。

总而言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出版业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融合媒介不仅集中了人类信息传播系统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也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将其生产的出版产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销售,如果出版企业固守纸质出版的生产,那么很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当代出版企业都必须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出版企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逐渐成熟,数字出版业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数字出版业务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业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销售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选择。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一些产业融合市场近年来正处于高增长与高收益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关注这些新生的融合市场,条件具备时应积极开拓融合市场业务。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市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可视为出版传媒业务的衍生业务,出版传媒企业原有的内容资源可成为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出版企业或出版集团而言,也应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务,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我国出版企业值得尝试。进军信息服务业必须以内容资源的“大数据化”为前提,出版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就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聚合内容资源,形成大数据优势,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乃至进军信息服务业开辟有利条件。这也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还应进一步有序推进,这有助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交叉与渗透,也使得出版企业得以在更大的相关产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获得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培生集团原有的教育出版虽然有着稳定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为基础,延伸拓展成教育产业链,便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后,要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固守出版业务实难以达到发展目标,但可以以出版业务为基础,根据出版业务所属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领域,将集团主营业务拓展为涵盖出版业务的更大型的产业,通过并购等资本化运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业务的新的产业链与价值链,这无疑将使我国出版集团得以在更大的市场领域获得发展,而新的大型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汪曙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曾绚琦,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深化闽台出版业合作研究”(编号2013C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丁柏铨. 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8.

第2篇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移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多元叠加,信息渠道和传播平台日新月异,传统纸质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亟须寻找新的出路,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期刊转型的首选方式。期刊转型不是小打小闹,其变革是极具颠覆性的,除了发行渠道和传播终端的改变,面向用户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付费方式等也会发生转变。文章从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和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期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国内期刊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2.专注互动,提升服务意识数字时代,期刊与读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以前,读者是被动地接受期刊提供的内容,而在当下,读者获取内容的渠道众多,他们常常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内容创作和传播的过程,并从中获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式才是数字时代下传统期刊转型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旅游杂志《悦游》为例,《悦游》在2014年底开设网站,虽说数字化转型时间不算早,但它在保持纸质杂志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为所有热爱旅行并愿意分享自己文字与见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平台。这意味着不管是谁,只要喜欢旅游、喜欢自拍、喜欢记录旅游途中的点点滴滴,就可以将与自己旅行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网站上分享。读者在享受这项服务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还能与编辑、其他旅游爱好者互动。而且,这些读者分享的内容还大有用处,网站通过对内容信息的分类、整合和再次销售,可以实现信息内容的增值。由此可见,向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务、注重互动,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怎样做到让读者满意,我国期刊在转型过程中还需向国外成功期刊学习。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传统期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发展,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期刊社除了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转型的成功经验,还应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读者需求制定转型策略和选择转型模式。总之,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才可能赢得一线生机。

第3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而移动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拉锯战正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中。本文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报刊的生存方式出发,解读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报业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现状 数字报业 动力

一、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报纸发展的现状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1、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2、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3、报纸的时效性不足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二、传统报刊向数字报刊转型面临的问题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数字报业的版权与政策监管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2、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三、数字报刊发展的趋势与动力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1、丰富数字报刊的内容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2、拓展数字报刊的业务范围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⑤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J]《. 新闻传播》,2007(11)

第4篇

关键词 教育 地方出版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依次为依托的数字出版和教育信息化呈星火燎原之势。为适应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各类教育出版企业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发展模式。

1教育出版数字化离我们还远吗?

2010年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给传统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化转型制订了时间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对教育出版市场和利润空间的压缩立竿见影; 2012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它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而开展的,准备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的试点工作。

从产业发展趋势,国家意志这两个方面来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正在受到巨大的鼓舞,而传统的教育出版企业则被催促着尽快向数字化转型。

2什么是教育出版数字化

“数字教育的本质是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教育的发展问题,通过技术应用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汉王科技副总裁、电纸书总经理王邦江在2012年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给出了上述定义。其内涵就是教育与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其具体可以覆盖到以下方面:

2.1数字化的立体教材和个性教辅

本类产品重在利用数字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对内容资源进行高度集成,用数字出版技术改造传统的教材和教辅,保证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指导书等不同内容出版物的横向立体化配套,以及纸介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版物的纵向立体化配套。这类产品既可采用定制出版的营销方式和按需印刷的出版方式,提供以教师、班级和学校为单位的个性化纸质教材、教辅,也可通过定制、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并通过与数字出版平台及数字资源开发管理中心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2年,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电子试卷在京东图书商城实现上线。当年实现2000万元的销售额,通过重新组合原有图书内容资源,开发了“教考通”、“梦幻城堡实验班”游学平台以及“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站,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

2.2移动定制在线学习产品

在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以移动定制技术为支撑,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全时空状态下推送到读者手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只读光盘)、网站、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学习者既能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情境探究学习,也能通过促进学习的评价系统进行自主发现学习,还可利用网络通信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

上海虹口、广东佛山、深圳、江苏扬州、浙江宁波、陕西等地正在紧锣密鼓试点电子书包项目,很多项目都是千万级。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大势所趋是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运用,移动终端引入教学过程可以解决电脑终端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地方出版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本土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使他们能够为省内基础教育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产品。

2010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在电子纸行业拥有垄断地位的台湾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在教育出版数字化领域开展合作,创建全新的移动教育服务模式。元太公司是全球电子阅读器产业供应链的主导和电子纸产业的龙头,在2009年成功收购了美国电子纸供应商EINK公司,掌握了电子纸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占据世界电子纸市场90%以上的份额,著名的KINDLE、SONY和汉王阅读器所用的电子纸都是由元太提供的。

2.3服务于学校和教师定制的教育数据库产品

通过网络移动设备,以内容推送和搜索引擎拉动结合的营销方式,向教师和学校提供定制的海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第一,定制功能与按需出版功能结合,设计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和教辅出版物。按需出版锁定具体的目标受众需求,定制功能赋予出版物个性化内容,将出版物内容与出版社的营销目的结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以班级和学校为单位,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师水平差异,推出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和教辅。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定制申请,出版机构可将相关学习资源加入教材教辅中,通过按需印刷、网络或其他媒介传递内容信息,促使接受者的行为向预期方向发展,在保证教师对学习资源的筛选与学生学习同步的同时,谋求与教育机构实现共赢。

第二,定制功能与移动功能结合,强化数字化沟通、数字化内容管理和规模定制个性化服务,使教育出版物从纸质时代的单一产品形态转化为以营销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内容生产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移动定制教育出版系统,将个性化在线学习、资源数据库服务、个性化学习方案下载出版等教育服务集成于数字出版平台,促进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的实现。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数字校园”为例,其产品系整合教学策略、集成各种媒体资源,针对教师教学和教务管理而推出的一整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目前正在27个省份,180多所实验学校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3地方出版企业教育数字化方向

地方出版企业相对于部属出版集团或国家教育类出版社而言,缺乏一定的资源渠道和技术手段,但也拥有自身丰富的地方教育资源。立足于此,才是地方出版企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近几年开始,各地出版集团开始组建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积极和各大网络和数字运用上展开合作,同时吸纳相对成熟的民营数字出版资源。如,广东出版集团所属的数字出版公司已经在配套光盘、学科网站、网络教材、电子书包和数字校园等项目层层推进,配合纸质教材组成一个完整的教材出版格局。该公司还与省教育厅电教馆、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开展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广东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粤教云”工程,建设中小学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

原创教育出版社企业,作为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又该如何实施在教育出版领域实现数字化,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教育数字出版硬件高速发展,软件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努力整合自身教育出版资源,挖掘转化的条件,寻求平台发展的方向。从具体实现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数字化的内容迁移、个性化定制出版及教育资源的云整合。

3.1数字化的内容迁移

内容的形式迁移,在很多出版社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我们前面探到的凤凰传媒在教材配套光盘上的成功。2013年,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的“网络实验室”项目,获得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 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和存在可期的商业前景。具体来看,可以从个人实验客户端、班班通实验教学系统、教师实验教学软件、学习机平板电脑软件预装、平台增值服务、学生实验学习软件等6方面来实现。该项目发展的基础,就是其出版单位原有的初中实验教材,可以预见,数字化的内容迁移,将会大大拓宽地方出版企业教育发展的空间。

3.2个性化定制出版

个性化定制出版这是新时期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生和教师群体,编制出版相应的出版物,适时引入按需出版的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使用对象。例如,我社通用技术教材中,有许多选修模块,其配套教辅每年的使用量极低,但为完善教材的整体项目建设,只能付出较高的生产成本完成,今后可考虑引入按需出版(POD)解决同类问题。

3.3 教育资源的云整合

教育资源的云整合,是数字出版的最高要求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础,在建设初期,可以采用建设网络题库的方式集合社会资源,可以融合纸质教辅图书的资源渠道到建立数据库,采用广发撒网,分批实施的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教研室模式、基地校模式、工作室模式、特约作者模式,题库建成之后,它们将自动转为题库营销的模式。

4结语

笔者认为,能否真正走好数字化的道路,其核心在于身份的转变,教育出版数字化实际上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一个变革,也是从一次性销售产生收益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线综合收益的变革。同样,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推动了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出版要从提供标准化的教材、产品向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转型。教育出版数字化实际上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一个变革,也是从一次性销售产生收益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线综合收益的变革。而从标准化教材图书的生产商过渡到提供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出版商能否真正做到以服务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 刘锦宏.数字出版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 王运武.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4] 钱宇阳.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

第5篇

CA Technologies近日了2017年DevOps三大趋势预测,指出持续测试、代码安全和衡量指标这三大趋势将成为企业关注焦点。他们认为,DevOps打破了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之间的壁垒,促进两个团队之间更好地沟通和协作,从而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提高数字敏捷性。然而, 在2017年DevOps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非开发和运维本身,而是测试、安全性和指标。

CA Technologies亚太及日本地区DevOps副总裁Richard Gerdis表示:“随着企业竞相带来市场创新,他们将发现确保应用的质量、安全性和性能与速度同等重要。如今,每个企业都将软件置于企业DNA的核心地位,DevOps的作用将十分关键,它能保证企业在当今的应用经济中生存和繁荣。”

DevOps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持续测试将成为关注热点。新代码快速投产使企业对速度的需求愈加强烈,但这也可能很快引发数字失效。开发速度的加快对测试工作造成的压力,使测试降至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独立阶段。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对数字化体验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得现有代码并不能够完美满足客户需求。生成高质量代码的唯一方法就是严格测试,更重要的是测试必须涵盖DevOps整个生命周期。测试不再单纯是质量保证工程师的工作,开发人员也需要进行代码测试,并且保证将测试结果反馈给运维团队。

趋势二:开发、安全和运维一体化――“DevSecOps”。鉴于网络威胁强度和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安全性将继续成为今年的重要议题。除了保证速度和质量,好的代码还需要保护用户免受网络恶意攻击,防止组织遭受负面影响和商誉毁损。为保证安全性,必须在稳固的安全架构上部署代码。安全性验证应该被视为测试的一个特例,因为安全相关代码的测试要求有其特殊性和动态性,并且会涉及DevOps进程以外的专家和人员。

趋势三:DevOps指标日益受到关注。此前,很少有组织关注DevOps的衡量指标,毕竟获得基本的DevOps进程、工具和文化并非易事。但是,DevOps无法衡量就很难改善,因此DevOps指标的成功推广和标准化很有可能在今年落地。不论是综合指标还是细分指标均能在多个方面改进数字化实践:综合指标可发现进程瓶颈并优化资源分配;细分指标则能够指明需要进一步培训的节点、复制成功的经验。面对DevOps指标的众多优势,今年业界极有可能逐渐达成统一的指标设置。

仅三分之一企业意识到敏捷与DevOps价值

CA Technologies最新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持续呈现激烈竞争态势下,敏捷和DevOps面对此挑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客户和员工满意度。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敏捷和DevOps的高级用户在客户满意度方面实现了高达52%的显著增长,在员工生产力方面则实现高达50%的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同时使用敏捷和DevOps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企业,其员工招募和维系优势增强了30%。考虑到IT人才短缺以及吸引并维系最佳员工的成本,这个数字对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收益。总体而言,在落实敏捷加DevOps的受访者中,74%的用户表示其员工招募和维系得到改善;相较之下,仅采用敏捷的受访者中只有57%的用户认为其员工招募和维系得到改善。此外,与仅采用敏捷方法的用户相比,整合敏捷和DevOps实践的用户表示其员工生产力提高了45%。受访者还发现在敏捷工作环境中增加DevOps实践能够提高29%客户满意度;78%的敏捷与DevOps并行实践的用户表示客户体验获得提升,而在仅采用敏捷方法的用户中,只有58%的用户表示其客户体验获得提升。

调查显示,81%的高级管理人员认可敏捷及DevOps并行对成功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而敏捷实践和DevOps实践都会带来可观的企业效益,两者结合则可以进一步增强积极影响。与仅使用敏捷方法的组织相比,已同时采用敏捷和DevOps的受访企业表示,新业务增长率提高大于63%;运营效率更加提高41%;与单一敏捷环境相比,IT相关成本优化65%。

CA Technologies持续交付总经理Jeff Scheaffer表示:“我们将开发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与实际业务收益之间建立直接联系。DevOps模式与敏捷实践并行实践,可为各个规模的组织创造竞争优势,同时提高员工生产力和满意度,从而奠定客户忠诚度基础。”

据调查,虽然80%以上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敏捷或DevOps实践,但是仍然存在“获益成熟缺口(maturity gap)”,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已在整个组织中广泛采用其中一项实践。然而,高级采用敏捷和DevOps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IT本身的范围。在整个组织中拥抱敏捷和DevOps实践的受访企业获得了更广泛的效益:高级敏捷用户的决策时间(应对新机遇的行动时间)缩短40%,相比之下基础用户仅缩短33%;高级DevOps用户的上市速度提高42%,而基础用户仅提高24%;88%的高级敏捷采用者和87%的高级DevOps用户看到了客户体验的改善。

CA Technologies敏捷管理总经理Angela Tucci表示:“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求各企业采取措施,使敏捷和DevOps的使用在企业中得到扩展并植根于此。结果显而易见,整合采用敏捷和DevOps将缩短周期并确保执行与战略的一致性,最终使客户受益。”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旅程,很多公司都深知,在软件规划及开发全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现代软件工厂,秉持以客户为先的宗旨,不断改进产品、锐意创新。在现代软件工厂的支持下,这些公司能够获得更多创新机会,同时具有充分的敏捷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恰当地适应发展。

在数字化的这趟旅程中,CA Technologies认为现代化企业在其路线图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分别为:敏捷、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安全性,以及不容忽视的大型主机(随需而定)。

敏捷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重新定义如何规划、执行及提供服务以更快为客户增值的一门哲学。要向客户提供流畅、可靠、设计完善的体验,企业要有能力监控系统在面对潜在问题时的运作表现。从而,团队可以不嗟赝晟平缑嫔杓疲增强客户体验。

不论是从流程还是文化角度,引进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的主要优势是它打破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壁垒,从而降低软件交付过程中对个人或单独团队的依赖度。企业必须联合其开发及运维团队,交付突破性应用,充分提升客户体验。

企业的业务正日益向混合IT环境发展,云及本地部署并存。因此,以身份验证为中心的安全战略显然必不可少。安全性不但是企业保护数据及声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有助企业赢得客户忠诚度、提高员工生产力的机会,尤其是以身份验证为中心的安全性能够令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时间无缝接触到适当的数据。

第6篇

关键词:儿童期刊;创新途径;数字化模式

一、引言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网络快餐式文化发展不断加快,微信公众号迅猛发展,各种自媒体也希望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求得一席之位。传统的儿童期刊竞争优势不足,远远不如新媒体,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1]

二、儿童期刊发展现状

(一)儿童期刊的办刊理念陈旧,传播速度慢

很多儿童期刊还在等作者自行投稿,这是一种守株待兔的行为。不仅这样,在排版、编辑和策划等方面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即便有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而且文章内容匮乏,不够充实、新颖。如今,新媒体可以做到实时传播甚至面对面的快速传播,传统期刊类读物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本期刊的发表要经过很多的过程,第一步组稿,第二步审稿,第三步复制,第四步发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传播速度变慢,远远不如新媒体。

(二)儿童期刊个性缺乏,特点不鲜明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形形的儿童期刊实际上同质化相当严重。这些期刊的设计风格大同小异,内容宽泛、无特色。虽然说同质化是儿童期刊的必经之路,但是转型升级、强化个性也是十分紧迫的一个问题。

(三)儿童期刊发行范围受限

即使很多期刊社拥有自己的网站,还有网上书店,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网站内容更新慢,无法及时维护网站运行,无法有效地发挥数据平台的功能,发行范围很受限制。[2]

三、儿童期刊创新的必要性

(一)群体的特殊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备受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正因为如此儿童更应该接触和接收充满正能量的正确、新颖的信息,此时就体现出了儿童期刊的重要性。但当下传统儿童期刊遭受着新媒体的冲击,更应该自我创新,不断提高儿童期刊的质量,用吸引眼球的新颖的有创新性的信息开阔儿童的视野。

(二)儿童期刊的市场需求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大约4亿的儿童读者。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也给儿童期刊带来很多的机遇。很多儿童的家长能够理智地为儿童选择阅读产品,促进儿童读物市场越来越大。

(三)新技术的发展

数字期刊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儿童期刊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许多儿童期刊已经进行了尝试,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儿童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政府的支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推动数字期刊产业的发展,倡导期刊产业的数字化,发表了各种政策文件,推动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儿童期刊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四、如何实现儿童期刊的创新

(一)肯定纸质期刊的作用

虽然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数字期刊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纸质期刊也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存在的必要。即使我国少年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纸质版儿童读物仍然是儿童主要的阅读方式,依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实现儿童期刊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首先就要肯定纸质期刊的作用。

(二)长期保持与儿童读者的亲密接触

儿童期刊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因此,需要长期与孩子和孩子的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掌握儿童发展动态和兴趣爱好。方法有很多。首先,期刊社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加强与儿童的联系,作文比赛、绘画比赛、诗词比赛等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直接深入地了解儿童,而且可以产生品牌效应。用网络平台号召儿童读者参与比赛,设立吸引人的参赛奖品,为活动增加人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期刊社网络平台的点击量,还可以拉近读者与期刊社和刊物的距离。此外,在刊物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与小读者互动的栏目,用写信、发短信、公众号留言等方式鼓励小读者积极参与,了解小读者的内心世界,塑造品牌形象。还可以采用儿童期刊编辑进校园的方法,真正与儿童进行亲密的接触。这样直接进校园的方法更现实,获得的信息也更多,不仅可以深入儿童群体,激发编辑灵感,也可以切身感受儿童对读物的需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理智应对危机,创新发行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被公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期刊不能对数字化产生排斥,而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数字化的转型发展,实现创新,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前面提到,期刊社的发行范围很受限制,因此期刊社不仅要应对危机,还要在巩固原有发行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发行模式。这要求期刊社改变发展思路,在开展发行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抓住儿童家长的需求,重视家长的想法。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接收正确的知识,接受专业的引导。如果儿童期刊能够成为一个教育孩子的平台,一定会受到家长的欢迎。数字化发行渠道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儿童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顺利流畅地使用网络,但现代人已离不开网络购物,网络也已经成为儿童期刊发行的重要渠道。数字化发行要求传统业务进行革新,以实现发行模式的信息化。这虽然对期刊社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一旦数字化发行模式成功建立就能进一步提高购买量,增强儿童期刊的竞争力。

(四)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加强策划,塑造品牌特色

编辑要从实际出发,只有掌握了儿童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准期刊内容的方向。如果儿童喜欢自由探索类的内容,那么在内容设定方面就要减少死板的说教;如果儿童更喜欢看图画,那么就要相应地增加漫画版块,或者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设定内容,这样才能抓住儿童的心理,强化内容的原创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内容原创性的同时儿童期刊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加强策划。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加强团建等内容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就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策划策略,重视策划工作的落实。

五、数字化模式对创新途径的启发

(一)争取与高科技企业和数字平台合作

目前,期刊社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其无法在数字化发展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但是对于数字阅读运营商或者软件公司来讲,他们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也掌握着网络渠道和资源。与这些公司合作不仅可以转换产业形态,而且还可以促进期刊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持久化和最大化。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与数字出版的技术相结合,可以创建新的行业模式,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期刊社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保障数字化转型发展

毋庸置疑,数字化是一项科技含量高且富有创造性的工程,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工程便无法顺利开展。所以,人才是一个重要因素。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信息传播和管理的内容,对数字化规划有独特的见解。[3]此外,他们还要有敢于挑战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社数字化转型成功。所以,加强人才建设应在以上几个方面划重点。

(三)数字营销的运用

数字营销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期刊出版的电子营销方面,首先应从网站下手,进行营销宣传。其次,电商、微博、微信也是数字营销的重要战略地,这些平台传播信息速度快、受众面广,完全可以将期刊的营销与网络完美结合,并且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不高,日常的维护工作也不会过于复杂,可行性很强。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服务转型电信运营电信业务运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9.000 中图分类号:TN92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9-0000-00

引用格式:邵建,童恩. 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转型[J]. 移动通信, 2015,39(19): 00-00.

Digitize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Service Operation

SHAO Jian, TONG En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both inner and outer environments of telecom industry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domestic telecom operators becomes diversified and complex. Therefor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service has been strongly driven.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s, the digitalize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operation wa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in aspects of value connotation, terminal, network and servic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lecom operation.

[Key words] digitized servicedigitized servicetransformation telecom operationtelecom service operation

1 电信业务运营的发展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国内4G网络的建设与部署,以社交和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业务快速发展,如微信和微博等,这类业务基于通信网络为移动用户提供VoIP或即时消息等通信服务,并且已发展了数亿的用户群体。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国内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与短信等传统业务。近几年来国内移动通信基础业务的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可知移动话音和短信的使用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移动话音业务的收入占比不断下滑;而如图2所示,从2012年以后,移动流量的资费开始下滑,4G的快速普及和行业的政策管制加速了流量资费下滑的趋势。

图1传统电信业务的发展趋势

图2流量资费的下滑

国内的电信业务运营主要面向个人、家庭和集团客户市场。在个人市场领域,除了互联网企业外,电信运营商还面对虚拟运营商的竞争,虚拟运营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通信服务,如蜗牛移动将通信服务和互联网游戏相结合、京东通信将通信与电商的商品销售相结合等;在家庭领域,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服务和互联网电视服务面临着广电企业的竞争;在集团客户领域,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均考虑进入,如提供企业级的通信服务产品等。

综上分析,电信运营商同时面临互联网企业、广电和虚拟运营商的竞争,因而电信业务的市场竞争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语音和短信等业务未来不能支撑电信行业收入增长及流量资费持续贬值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需要探索新的业务空间并实践新的业务运营模式,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的转型方向。

2电信运营数字化服务的内涵

当前国内4G移动用户数已接近3亿规模且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面对巨大的移动宽带需求,未来几年内流量业务还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这也是电信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流量”作为一种商品,必然具备一定的商品属性,如自由流通,即可购买、可转增他人甚至“等价兑换”(如国内某虚拟电信运营商推出的1分钟语音=0.75M流量、1条短信=0.5M流量的服务)等。未来企业用户或商家可以批量购买流量,将其作为营销资源免费赠送给最终的个人用户,以提升其业务、服务或商品的推广效果和用户使用量。因此可知流量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数字化“商品”。

移动用户订购流量的目的是手机上网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应用/服务,其中每个应用/服务的提供者即为商家(电信运营企业也可以充当提供某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的“商家”)。手机用户和商家的交互内容即为“信息流”,其可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信息流”的载体是流量,因而属于流量的价值延伸。发挥电信网络的优势以更好地搭载应用/服务、基于“信息流”挖掘移动用户的价值、拓展新业务,这些是电信业务运营的转型方向。

如上以移动流量为例分析得出未来电信运营商除了要提供数字化“商品”外,更需要提供数字化服务,才能保障业务收入的增长。图3为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趋势,可知在传统的电信业务运营模式下,“交易”的双方是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用户购买通信产品(如语音、短信等)后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互,用户间交互的信息不能为电信运营商带来额外的价值,因而电信运营的核心是发展用户;但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电信网络基础上叠加了商户提供的业务应用,“交易”的双方是用户与商户,交互的信息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可以产生额外价值,因而电信运营的核心转变为发展用户和商户(即拓展新业务应用领域)。

图3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

综上研究分析,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包括如下方面:

(1)拓展和延伸提供和使用电信业务的主体范围:使用电信业务的“用户”不仅仅是人(手机终端),还包括物(物联网终端),实现物与物的互联;提供业务/产品/服务的“商家”不仅是电信运营商,还包括各个行业的企业级“商户”(如银行和大型互联企业等);

(2)增强“信息”的交互能力,打造智能化的通信网络;

(3)提升用户的价值、挖掘信息的价值;

(4)促进电信流量的使用;

(5)创造新业务领域,实现增收。

目前中国移动已确定面向2020年的战略愿景:“致力于移动改变生活,打造优质智能管道,成为值得信赖的数字化服务专家”,实现从移动信息专家向数字化服务专家的转型。

3数字化服务的体系架构

如图4所示为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架构,主要包含终端、智能网络和多样化的业务应用3个层面。

图4数字化服务体系架构

(1) 终端

新型的电信业务运营所服务的对象不仅是人(使用手机),还包括“物”,如视频监控终端、金融终端以及智能插座为代表的智能家居终端等,“物”所连接的对象是商户(即“业务应用”的平台系统)。数字化服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因而服务对象变得广义化。

(2) 网络

在数字化服务时代,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要能快速、高效、便捷地支撑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因而对网络的要求大大提高。在网络建设方面,应用如NFV(网络虚拟化)等技术,使得网络建设、部署和控制更加灵活和低成本化;在网络服务方面,拓展现有的PCC(PolicyandChargingControl,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面向不同的业务应用可提供差异化的QoS服务保障,分别对应不同的资费策略。电信运营在提供智能管道的同时,也提升了网络的价值,因而电信网络的运营将变得更具成本效益。

(3) 业务

未来的业务支持跨行业并面向多个应用领域,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务的提供方我们称之为商户,其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电信运营商和各行业的集团企业等均可作为提供业务的商户。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业务平台化是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可以独立建设或者联合第三方商户建设业务平台并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这样既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又能为公司带来增收。

用户(终端)、网络和业务应用之间交互的信息在电信业务数字化服务体系下留存,基于电信运营商或第三方企业的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手段,通过后向的运营(如广告和付费的增值服务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 电信业务运营的转型思考

以当下互联网上很风行的打车APP应用为例,实现了用户、司机和业务平台之间现金的流转和打车服务的O2O(线上线下的交互),系统中的交互信息包括如用户的位置、手机号、银行卡和车主信息等,业务平台侧(商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如基于用户的经常所处的位置和手机号等信息,可以为其推介周边的生活消费;也可向车主推介维修保养等服务,再进行后向的收入分成,这就突破了打车应用本身的框架,体现了数字化服务的创新价值。在这类互联网化的应用中电信运营商除了提供智能化的管道外,也可与业务平台方(即商户)合作,如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定向4G流量,在提高用户体验促进业务使用的同时,通过与商户进行后向运营合作分成(如广告、付费业务等)实现共赢。

当前国内的电信业务运营也向数字化服务方向发展,中国电信重点投入数字生活服务和数字生产服务领域,在数字生活领域,以流量经营和互联网应用为主体发展新兴业务,如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面向家庭用户以光线宽带为入口提供网关、机顶盒和互联网电视应用等产品;在数字生产服务领域,重点切入医疗、教育、政务和物流等领域。中国移动未来将面向个人、家庭以及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在个人领域,发展社交、娱乐、购物、学习和衣食住行等业务应用,如成立的咪咕公司,为用户提供了音乐、手游、视频、阅读以及动漫等诸多产品;在家庭领域,提供家庭娱乐和安全监控等业务应用;在企业领域,深入企业的供应链、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提供ICT产品或系统级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增加企业收益。

5结束语

在流量价格不断贬值的趋势下,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模式的转型是市场发展必然,以语音和短信为代表的传统通信业务将逐步被以流量为载体的数字化服务所代替,因而电信运营商需要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接入多样化的终端、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管道以及拓展丰富创新的业务应用,才能保持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杰,许立东. 运营商应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开展多重属性家庭数字化服务[J].世界电信, 2015(5):70-75.

[2] 杨晓芳.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3] 陶伟强. 中国移动战略转型初探[J].通信企业管理, 2015(8):78-79.

[4] 龚勉,王旭昊. 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现状及流量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2(2):40-42.

[5] 王卓. 电信行业转型的思考[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3(4):6-9.

[6] 汪军,李明栋. SDN/NFV――机遇和挑战[J]. 电信网技术, 2014(6):30-33.

[7] 黄国斌. 什么样的数字化服务有前景[J]. 商学院, 2014(9):67-69.

[8] 王晋. “三条曲线”带来的启示[N]. 经济日报, 2015-03-10(5).

[9]素文. “新咪咕”能否担起数字化服务创新重任?[N]. 人民邮电, 2015-01-16(1).

[10] 周宇. 面向移动流量经营的电信业务支撑[J]. 科技展望, 2015(9):237-237.

[11] 穆致君,何阳. 国际运营商发展数字化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4):75-78.

作者简介

第8篇

或许,字面上再多的只言片语都无法言尽海德堡近年来的巨大转变和卓越成绩,倒不如让我们亲自感受CHINA PRINT 2017海德堡展位带来的震撼,以及6位海德堡高层在新闻会上传递的精彩内容!

展位参观:重磅产品演绎致简智能之魂

在2017年全球规模最大、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印刷展览会――CHINA PRINT 2017上,海德堡以“Simply Smart(致简・智能)”为主题,携最新解决方案盛大参展,与印业同仁齐心协力迎接新时代的挑战。5月8日上午,印刷媒体代表团在展会前一天先睹为快,一起参观了位于W1馆的海德堡展位。此次参展,海德堡将展位划分为商务印刷和包装及标签印刷两大区域。

在商务印刷区域,主要展示了速霸CS 92四色胶印机(带LE UV固化装置)、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数字印刷机Versafire CV、数字印刷机Versafire CP、超霸106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带双版盒上版机DCL)、印通工作流程、波拉切纸机D 115、全自动波拉裁切系统137 PACE、全自动斯塔尔折页机CH 56 6KT Auto和斯塔尔折页机TH 82-P等。

在包装及标签印刷区域,主要展示了速霸CX 102七色加上光胶印机、速霸CX 75四色胶印机(带LED固化装置)、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和波拉自动裁切系统300。此外,在这一区域还设置了信息站,包括海德堡Primefire 106数字喷墨印刷系统、卷筒进纸式折叠纸盒印刷加工系统和超大幅面单张纸胶印机速霸XL 145/XL 162的信息分享和样张样品展示。

那么,到底哪些才是海德堡此次参展的重磅产品?

①全球首发的速霸CX 75-4印刷机:搭载海德堡最新研发的LED技术,拥有自动化、高效率、紧凑设计、人性化的操作平台,是名副其实的“四开幅面全能王”。作为一款薄厚兼容型的印刷机,既可用于高端商务印刷,也适合中小幅面的包装印刷。

②面向高端包装印刷及商务印刷市场的速霸CX 102-7+L印刷机:2010年上市的速霸CX 102是海德堡对开幅面设备中在全球最畅销的高端机型,全球安装量远超5万个机组,是平张印刷领域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该设备不仅基于速霸CD 102的成熟平台,还融入了速霸XL 106的尖端技术。而且采用Multicolor专色替代解决方案,用7种颜色模拟多_900个专色,极大降低了专色印刷的复杂程度,一次走纸就能实现色彩斑斓的效果。

③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拥有两个印刷单元之间仅1.1米的极短印刷走纸路径,有效节省高达30%的材料,还可以组合柔版印刷、丝网印刷、冷烫等印刷方式。目前该设备在全球售出超过400台,在中国安装超过30台,其精美的标签生产定义了行业新高度。

④应用快速高效LE UV技术的速霸CS 92-4印刷机:速霸CS 92是海德堡青浦工厂组装的主力产品之一,在国内的安装量已经超过200个机组,而且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本次展出的速霸CS 92不但可以节省印版版材近20%,并且采用了先进的LE UV固化装置,只需很少的UV能量就能让油墨瞬间固化而不产生臭氧。

⑤速霸SX 74-4 + Versafire + 印通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的混合印刷方式:Versafire是一款以个性化印刷和特殊工艺印刷而见长的数字印刷机,拥有出色的印刷速度、稳定的印刷品质和高度的生产灵活性。更重要的是,Versafire数字印刷机成为胶印生产的完美补充,Versafire与速霸胶印机完美搭配的这种混合印刷方式,可以让用户面对印刷市场需求进退自如,从而带来最大的成本优势。

⑥斯塔尔折页机TH 82-P:承印物适应范围广泛(80~170克),PFX堆叠式进纸飞达使效率加倍,折页速度最高能达1.6万张/时。该机为16开书帖量身定制,特别适合杂志期刊活件,目前最佳纪录是在11.5小时内完成15万个书帖。

⑦赛飞扬环保印刷材料:赛飞扬环保系列印刷材料都经过了海德堡的严格测试和精心挑选,符合印刷业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自2011年上市以来备受关注。该系列产品经过不断的优化与丰富,目前已形成了以免酒精润版液、免冲洗版材、环保油墨和光油等为代表的完整的环保系列印刷材料解决方案,这些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获得有志于环保印刷的企业的青睐。

主题演讲:揭秘海德堡的数字化路线图

5月8日下午,“海德堡CHINA PRINT 2017新闻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正式召开,海德堡集团CEO、董事会主席 Rainer Hundsd?rfer先生,海德堡董事会成员、数字印刷业务及服务部负责人Ulrich Hermann博士,海德堡董事会成员、数字技术与产品部负责人彭帝峰先生,海德堡亚太区CEO陆文森先生,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连光先生、产品总监夏靖先生6位高层共同出席了本次新闻会。

在主题演讲环节,Hundsd?rfer先生和黄连光先生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Hundsd?rfer:提供综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全力以赴奔向数字化

海德堡集团CEO、董事会主席Rainer Hundsd?rfer先生主要分享了对全球及中国印刷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海德堡如何应对当前行业现状并走向数字化,以及“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参展主题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等内容。

首先他指出,全球印刷业的年均总产值约4000亿欧元,其中单张纸胶印设备(24亿欧元)、数字印刷设备(25亿欧元)、服务(13亿欧元)及印刷耗材(80亿欧元)方面则已经形成了逾百亿欧元的稳定市场。

Hundsd?rfer先生说:“中国对于海德堡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中国GDP增速放缓,但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中国印刷业产值持续增长,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德国、美国和中国是海德堡的三大主要市场。海德堡致力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建立了上海青浦现代化高效运作的工厂,并且在中国的几大核心区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支持。”

从技术发展来看:海德堡不仅是全球印刷技术的领导者,也是印刷工业4.0这一大趋势的领导者。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备受关注,很多中国印刷企业也在不断投资相关技术和设备来跟进这一发展潮流。海德堡将继续不遗余力参与其中,并引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印刷方式来看:数字印刷在增长,但基数较小,单张纸胶印仍将是主要的印刷技术。虽然全球范围内单张纸胶印在所有印刷方式中占比最高(37%),而且在新兴市场上这一比例更加突出(46%),但数字印刷技术同样有着显著的增长态势,这更加坚定了海德堡在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道路上坚持付出努力的决心。

从细分市场来看:包装印刷在全球市场上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市场上,增长更为显著。总体来看,在中国印刷市场,商务印刷平稳发展,包装印刷持续增长。

此外,Hundsd?rfer先生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海德堡在2016~ 2017财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为今后的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非常自信地说:“整体来看海德堡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们的强项单张纸胶印和具备优势的数字印刷和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都是非常有增长前景的。”

他进一步阐述道:“海德堡已经明确目标――进入数字时代。但海德堡进军数字化印刷,并非仅仅是做数字印刷设备那么简单,而是指整个业务模式的数字化。我们的数字化路线图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从技术、服务、耗材三方面满足市场及客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及海德堡云对大数据的分析,清晰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最完善的服务。”

最后Hundsd?rfer先生表示:“CHINA PRINT 2017是今年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印刷盛会,海德堡将再次演绎drupa 2016提出的‘Simply Smart(致简・智能)’这一主题。为中国客户提供综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印刷、智能服务、智能协作,以确保他们处于科技潮流的最前沿,并早日拥抱印刷工业4.0。”

黄连光:Simply Smart(致简・智能),迎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连光先生说:“大家对‘Simply Smart(致简・智能)’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最早是在drupa 2016提出的,如今经过一年时间更加成熟。”

“过去的传统印刷厂是平面的,未来的智能印刷工厂将连接到云端。”黄连光先生解释道,“海德堡智能印刷工厂的建立是全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网络连接,印刷厂可以随时了解印刷设备的运行、在线排除生产故障、采购耗材等,主要基于印通、智能操作导航系统、海德堡云和海德堡助手。印通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闭环控制;智能操作导航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并找出最快的方法来完成多个活件之间的转换,从而向智能化生产转型;海德堡云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预测性实时监测防患未然,通过绩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效率提升方案,通过远程服务为印刷厂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海德堡助手包含了海德堡中国商城,客户可以享受到一键确认、轻松下单、及时送货的好处。”

此外,黄连光先生向大家介绍了海德堡参展的亮点产品:“此次参展,我们主要设置了商务印刷和包装印刷两大区域。在商务印刷区,主要展示了带LE UV固化装置的速霸CS 92四色胶印机、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Versafire CV和Versafire CP数字印刷机、斯塔尔折页机TH 82-P等,其中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与Versafire CP数字印刷机配合,并在海德堡印通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的支持下,将充分展示混合印刷能够为印刷厂带来最大的成本优势。在包装印刷区,主要展示速霸CX 102七色加上光胶印机、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带LED固化装置的速霸CX 75四色胶印机等。此外,赛飞扬环保印刷材料、海德堡商城、海德堡助手等也将全新亮相。”

媒体群访:六大高层解答转型发展之惑

会最后是媒体问答环节,海德堡6位高层就经营业绩与挑战、数字转型与布局、智能生产与智能印刷、海德堡中国商城等方面的问题逐一作答。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到底怎么说:

记者:海德堡在2016~2017财年取得了怎拥某杉ǎ是否实现预期?海德堡重新定位之后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如何诠释这一理念?

Hundsd?rfer:“2016~2017财年的业绩已经超过我们的预期,并且实现盈利,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设备部门的销售大大好于预期,而服务等方面以后还要继续改善。当前海德堡面临的挑战是,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所以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动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印刷业务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二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同时对公司架构进行相应调整。‘以客户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倾听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变化,从原来单纯地提供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的制造商,改变为帮助客户提高其本身的价值,从而实现共赢。”

记者:海德堡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传统印刷方面的布局是否会有新的调整?未来如何调整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之间的平衡?

Hermann:“海德堡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进行中,很高兴通过我们全体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在数字化业务创新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这不是空谈,一方面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实实在在推出了一系列技术、设备、耗材及服务等,另一方面‘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让客户收益。从2004年起,我们的设备就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联网化,能将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各项技术性能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这为我们不断开发和优化智能服务奠定了基础,相比竞争对手而言,这也是海德堡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海德堡早就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一直在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将继续引领印刷业的数字化未来。至于如何平衡传统胶印与数字印刷,关键是看客户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如果选择胶印,就要关注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如果是数字印刷业务模式,则要关注如何创新产品提供给自己的客户。其实,海德堡在胶印和数字印刷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德堡是市场上唯一通过统一的印通工作流程、自主研发的数字印刷管理软件、色彩管理技术,让客户同时享受到胶印的品质和数字印刷的灵活性的完美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记者:近期海德堡在数字印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Primefire 106数字喷墨印刷系统已经在美国投产,什么时候能进入中国?

彭帝峰:“过去一段时间海德堡在数字印刷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和投入,从4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商业印刷细分市场,在目前为止已经销售安装了超过1000台Versafire数字印刷机,其中80%都带有海德堡数字印刷管理流程。其次是标签和包装两个细分市场,一是捷拉斯数字标签印刷系统已经完成测试进入系列化生产,订单遍布北美、西欧等地;二是Primefire 106在包装方面的应用,第一台已安装在德国本土,第二台也是在欧洲地区,其次是陆续接到美国的订单,预计将2018年第一季度安装在中国客户。再次是4D立体数字印刷,Omnifire 250在2015年东莞展会展示过;另外Omnifire 1000曾在drupa 2016展出,预计今年夏天将进行投产测试。”

记者:海德堡此次参展CHINA PRINT 2017的期望是什么?

陆文森:“作为亚太区的负责人,非常高兴海德堡2016~2017财年在亚太区实现了销售目标,特别是中国市场的表现比预期强劲,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的销售情况也不错。亚太区印刷市场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像越南、缅甸等以前不是很活跃的市场,也在慢慢兴起。CHINA PRINT 2017对于中国及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印刷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展会,我们有很高的期望。另外,我曾在中国工作11年,这次回到故地来到展会现场,对展馆设计和现场演示等都非常满意,CHINA PRINT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记者:此次参展海德堡继续以“Simply Smart”(致简・智能)为主题,面对当前国内印刷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海德堡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智能生产?

黄连光:“现在中国市场已经跟国际接轨,印刷市场也不例外。当然,跟国际接轨是一把双刃剑:挑战是,目前国内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机遇是,以前很多在电脑和平板设备上的应用现在都转移到了手机上,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如果整合成为一种武器,相信一定会发挥很大作用。关于海德堡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智能生产,其实过去很多年时间海德堡都在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提供智能印刷所建立的大数据也是其他公司没有的优势,这些都是回馈客户的重要方式。”

记者:海德堡在市场及战略方面的挑战是什么?今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Hundsd?rfer:“首先我们给自己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具体分为几个层面:第一是找到合适的、成功的数字化业务模式,从以前单一地销售设备或服务,转变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与客户共赢,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第二是实现公司本身架构的改变,主要是两大块:一方面是研究和发展数字化技术及设备,并使其在生产过程中便于海德堡采集数据,从而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对我们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数字化业务和服务方面的转型,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和耗材转变为服务和耗材的数字化业务模式。第三是N售架构也要与数字化业务模式相适应,达到卓越的营运水平,才能保证今后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据说海德堡中国试水电子商务,那么海德堡商城什么时候上线?

Hermann:“到目前为止,海德堡在29个国家有网上商城的业务。在CHINA PRINT 2017上,海德堡中国商城将会正式上线,这对于海德堡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海德堡中国商城的上线是双赢的,不仅让我们的客户了解海德堡都有哪些技术、产品、耗材,也让海德堡公司通过网络、通过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另外,从整体海德堡集团来看,目前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大约1亿欧元的销售额,虽然占整体销售的比重很小,但也证明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记者:当前国内包装印刷行业及企业面临的痛点是什么?

黄连光:“随着工业4.0的来临,如何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是当务之急。不仅是数字印刷,即使是传统印刷也应该连接网络,因为单纯的生产速度、设备质量已经无法代表最终的效益,综合竞争力才是未来的王道。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其实这从当前中国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是一个优势。”

记者:在“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理念下,海德堡对传统胶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第9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运营服务;创新管理

时代进步的同时,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此种情况下“数字经济”有了新的内涵,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当前,企业转型变革中合理应用数字经济技术,为未来企业数据预测分析、战略转型及产品服务信息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数字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一、概述数字经济定义及内涵

1.定义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改革,全球化发展目标,围绕数字技术,基于知识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经过长期的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渗透于社会各行业领域发展,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经济理念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加快内部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与市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内涵数字经济内涵,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演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开始意识到国家经济增长中数字经济的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数字经济战略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应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目标在于发展经济,基于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数字经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融合数字知识理论与各生产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构建新市场经济形态。相较之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比较独特,无线网络移动宽带是信息基础设置,服务于数据分享与传递。企业管理策略优化,要求重视工作人员数字素养的提高,确保新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便于企业合理制定战略决策适应数字经济时展潮流。

二、企业当前服务质量现状

近些年,职能服务方面,企业积极变更内部基层单位分配情况。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服务指标,应用逐层下发方式将任务发给基层部门,基于是否达到内部业务指标判断基层员工工作质量,此种情况下很多员工片面追求工作数量,工作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工作中,不重视客户提出的部分问题。公司内容还未建成完善的投诉体系,由此使得用户服务体验大打折扣。形象服务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互联网运行方面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因公司成本投入少,广告宣传不到位,使得辐射范围有限。技术服务层面,企业固网优势在中间地位。近些年,公司增加了布网投入,进一步升级固网,网速、技术深度及通信质量方面优势地位明显。实际工作中,因成本投入有限,人口少及偏僻农村地区企业布网率还有待提高。

三、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影响

1.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知识储备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企业有效进行管理规划,搜集并分析多元化知识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数字技术背景下,企业部分产品与服务产生跨界竞争状态,由此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企业经营活动中,打破了传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的局面,而是引入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内容。应用大数据资源库创新传统服务理念,构建人工智能化服务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产品信息,全面搜集消费者购买信息,掌握用户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究跨界合作更多机会,以此丰富企业只是储备,为企业经营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2.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实施开放性管理网络数据自身具有开放性,所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策略时,要秉承开放性原则,借助流动性管理企业了解更多内外部信息,合理应用各部门知识资源,促进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各部门沟通联系,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开企业管理标准有效传递内外部管理信息。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还可构建独立服务网站,全面掌握用户消费需求,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有效连接众包众筹工作及外部信息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深入发掘相关管理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发展技术问题的解决开辟新的渠道,降低内部财务风险节省生产成本投入。另外,还可构建开放性人才管理模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球化企业宣传软件,借助专利数据库与企业相关文件,用户搜索企业相关服务内容的数据信息,以此吸引更多用户。3.推进企业创新管理流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创新管理流程要求根据制定管理计划、开发管理内容及调整管理环节等顺序。此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可打破企业传统管理流程各环节接线,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快速创新管理内容,节省资源投入成本。研发新技术产品时,可技术结合用户反馈意见适时修改设计方案,而企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出决策,快速调整经营策略。

四、数字经济下企业运营创新

1.企业数字化竞争与战略数字化竞争,是企业转型速度与效果竞争的表现,表现为应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业务转型或扩张形成多样化竞争形式。传统企业发展中,新一代原生数字企业冲击着传统企业发展,如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形态,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器、微信及微博等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户对新闻生产过程与品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新兴数字企业出现跨界竞争,如企业从传统数据服务转入通信设备制定与互联网接入市场。当前,数字化转型有很好的效果,促使更好地顺应数字时展,增强人才、资本及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客户或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数字技术有了更强的依赖性。数字技术利于促进企业有效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空间,实现协同进化发展,促进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调整并更新内外部互动方式。日常工作中,企业从真理层面理解数字技术的变化,合理制定决策驱动数字化技术发展,自上而下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数字意识与良好工作习惯,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工作流程并支持新数字业务发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变革进行中有效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数字化管理及商业模式企业数字化管理中,可利用新方式创造经济利润,提高客户与员工价值理念。战略层面,企业要先明确数字化战略目标,明确主要负责人并详细制定计划,保障内部上通下达更加认同企业组织,向组织外明确传递数字化转型预期。另外,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要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数字化业务与职能工作整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活动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分析师专业人才不足等。此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内培外聘方式,构建良好工作环境吸引数字化人才,结合数字化战略更新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是利用线上技术构建的双边或多边化创新商业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行业发展规模,形成新社群市场,原有互相竞争的企业或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可参与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平台运营过程中对基础设施与有形资产产生的需求。同时,零成本传递并复制数字化信息、经验与数字系统等,智力扩展成本不断减少。平台有很多获益方式,如交易佣金的收取、服务费单方面的收入等,还可基于平台数据服务于市场营销、数据交易及投资咨询等。数字平台不断增长的参与用户规模及互动数量,有效提高了平台价值指数,为网络平台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数字化创新市场与营销传统市场中,用户大多是被动接受产品,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可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表达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因产品生产周期变短、市场发展呈现精细化趋势,用户忠诚度变弱、线上商业活动趋势及用户多元化消费渠道等,此种情况下用户更加注重个人消费体验。所以,企业要积极搜集、汇总并分析用户消费数据,整理分析线上与线下用户,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内容,保障用户实际消费体验效果,以此增强用户购买欲望。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而企业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优质化数字品牌,完善虚拟与实体空间用户体验效果,积极与用户互动。如为了塑造良好口碑与品牌形象,企业加强网络社交营销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感知需求,实现用户消费与售后保障等无缝衔接,借助分享想法、完善设计、众筹、成立产品讨论组及粉丝社区等模式积极参与相关商业活动。4.数字化创新产品与生产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功能与形态进行调整,实现数字化功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优化,运动服中安如数字化传感器获得消费者信息,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数字化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以此保障产品使用效果增强竞争力。此外,企业传统产品生产中,服务提供面临数字化转型,如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实际生产中,如果根据传统制造工艺及数字化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促进企业快速转型服务。生产制造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实现精益化生产目标,因而企业要虚拟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模型、验证与仿真,在数据平台中统一生产所有前后端环节,增强生产过程的柔性、灵活及智能化特点。5.数字化创新商品与服务贸易现阶段,数字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利用互联网或数字交换等先进技术,改变了生产及服务模式,缩短了交易时间与成本投入,快速形成共享经济模式。而且,融合线上或线下模式,借助数字平台打破了时空有限性,促使企业快速简化贸易流程。客户输出数字贸易服务中,其知识比较密集,重视企业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性。数字贸易具有创新性,因而企业对外输出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类新知识与技术,加大创新力度,确保知识应用模式与新技术、生产要求保持一致。而且,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规范应用数字金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贸易活动中,受云计算或互联网等技术影响有了更广泛的服务范围与产品种类,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应用数字技术便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人才、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对生产与创新进行重新组织以构建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五、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策略

1.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现阶段,企业网络在技术服务质量层面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与电信公司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网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种情况下,企业要积极完善技术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建设联通网络。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用户构建更加稳固、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保障企业网速与固网地位优势。同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品质与效率,保障用户群体消费体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2.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当今,联通布网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联通网点随处可见。实际工作中,窗口工作人员要直接面对客户,用户与公司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传递各类信息。所以,企业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要确保窗口服务人员保持良好工作素养与形象。窗口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与高度责任心。公司要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与工作素养。另外,合理制定监督体系,有效监管各窗口人员服务情况并做好抽查,确保窗口服务员工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以防消极怠工或与用户出现冲突。3.加强服务宣传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公司产品。企业相关人员要正确看待广告宣传的作用,增加成本投入用于广告宣传。通过广告为广大用户传递企业优势,尽可能确保广告形式新颖抓住用户眼球,还要满足用户心理消费需求。另外,利用广告可增强企业知名度,各营业点还可组织更多的活动,利用商业或折扣活动激发用户消费欲望。4.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单一化产品与渠道明显落后于时展潮流。此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要积极拓宽产品发展取得,利用多元化营业厅如网上、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及手机App等先进营业模式,与各电商平台或电子设备公司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各营业厅从传统营销模式转为旗舰厅或体验厅模式,为消费者构建更加快捷方便的体验平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中国联通通信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其营销渠道与策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移动与电信等其它通信公司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着企业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看待市场竞争,吸收国内外行业发展先进经验,同时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强宣传新业务产品,便于消费群体快速了解公司业务产品,同时还要重视营销策略与渠道的创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岳.大变局时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变革[J].现代企业,2021(07):53-54.

[2]周云,王嘉琳.数字经济下的企业运营和服务创新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1(06):127-128.

[3]孔莉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69-70.

[4]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3):301-307.

[5]施克瀚.共享经济下的企业运营思路创新[J].西部皮革,2018,40(06):110+113.

[6]王静.浅谈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及方法[J].河北企业,2018(02):16-17.

[7]林志.企业的运营管理及未来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26):77+79.

[8]姚小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93.

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第11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有线电视;发展趋势

1 国内外有线电视发展

1.1 国外有线电视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宽带技术的应用,许多国家的广播网络,电信,互联网在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整合的趋势,全球有线电视产业发展迅速,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网络运营开始向多业务迈进。像美国,英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良好的经济,宽松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为依托,有线电视网络和规模都发展的比较好,并已实现产业化,数字化以及融合化,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节目制作能力较弱,经济上的贫困,管理制度上落后,有线电视目前只是简单地信号传输和闭路电视功能。对待有线电视发展的问题上,不同国家的思路不同,认识也不同。美国是把有线电视当作经济增长点,采取纯商业化运作来发展;英、法等国则是为了增加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用有线电视来补充和延伸无线和卫星信号的空白;加拿大、比利时这些国家有线电视业务地位比较重在文化传播领域被作为国家的象征来建设。

1.2 国内有线电视发展和趋势

有线电视业务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三十多年。如今,我国有线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广播电视网络,网络覆盖率已超96.95%、入户率超过44%。我国有线在经历了共用天线、有线电视大发展和有线数字电视三个阶段后飞速发展,用户也在逐年增长,已超过1.75亿户,有线电视收视费在2009年超过285亿元人民币。在构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信息平台,促进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有线行业发展趋势。2003年,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按国家广电网络数字化整转规划和数字电视发展规划开始推行,目前,我国有多于7286.9万户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其中有一大半的用户开通了交互应用功能。根据调查得知数字电视用户中,拥有中高等学历的年轻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未来几年,我国数字电视必将促进我国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得到大的发展。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千家万户,有着资源丰富的用户群体,在宣传、内容、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双向业务方面也具备一定基础。但是,我国各地的有线网络运营商不少仍守旧僵化、缺乏大局和合作意识,事业性痕迹重。各级各地网络自成体系,互不连通,国家、省、地市和县级传输网四级分割,无法形成全国性统一网络,运营和利润模式单一,这些都严重阻滞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家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也使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且三网融合,首先要真正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整转,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硬件设备,而且更需要时间进行建设改造,这对于一直以政策性公益性为主肩负国家文化传播喉舌任务的我国有线来讲任务甚是艰巨。

2 我国有线电视发展趋势

2.1 全省一网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发展极不平衡,缺乏全国性可以统管全局的管理机构,地方县市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网络化管理。三网融合是个全局性的系统进程,而我国的三网融合,停留在运营监管、网络建设层面,业务层面是目前的主要突破口。但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完毕和新业务陆续实施,全国性的网络整合、规模化运作和规范化的运营监管必将得到促进。

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我国各地许多小规模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不断被兼并重组、优化,通过合并、收购、持股等形式被整合,现有部分省份的广电网络整合已初见成效,甚至在向省外扩展,有13个省已形成了全省一网。同时,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正在积极筹备组建中,以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共享平台、全程全网的网络运营综合体系。

2.2 全产业链运营

三网融合后,运营商节目内容的质量和信息资源丰富度将决定自己所获得的市场份额,有线网络运营商必须从单一网络运营向综合媒体服务转变,从依靠网络信息传输收费和播放业务收费为主转向全业务的多功能服务。这样,有线运营商的业务就扩大到多功能全业务,尽快、较多地占有电视用户,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现有的软硬件优势。一些有远见的运营商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来实现有线电视的全产业链运营。若再与数字机顶盒、光纤等硬件设施的生产商结成战略联盟,则会构成整个完整的产业链,资源集中优化,有利于有线网络运营商向媒体全业务经营商“华丽转身”。

2.3 全业务运营的新赢利模式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开发全业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90年代末,HFC(光纤电缆混合网络系统)和MMDS(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是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中主要采用模式,而且HFC具有传输频带宽、容量大、成本低及交互性的特点,现HFC系统成为新建有线电视网络多采用的模式。HFC的理论带宽达4.9Gbit/S,随着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可实现几百套数字电视节目在一条光缆上传输。传输载体和终端接收器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发展,完全能实现在现有的数字电视网络中进行音频、视频、数据和信息的全业务服务,大大拓展了业务范围,使有线电视网络成为互动的多功能媒体服务平台,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互动沟通于一身,不仅单单只依靠物理网络媒体做主营业务来进行盈利。同时,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设备技术的发展更新,也为有线电视运营商开发新的业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条件,为终端用户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模式。

2.4 政府主导推进

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中,处于发展前列的国家基本都是由政府推进为主,仅仅依靠市场选择难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也是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的,基本是由国家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用来鼓励运营商,促使他们向数字化进程转型。在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很具特色:首先需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行政公益的需求,其次是为了满足信息和娱乐的需求;在网络应用上使用许多自主研发的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创新和商业化;逐步走向产业化,拉动上游和下游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有线电视将取决于政府的领导,国家投资和推动实现模拟向数字化的推动,从而实现了网络具备一体化和规模化的三网融合。

2.5 竞争转竞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TCP / IP协议一致的广泛应用,融合势不可挡,竞争开始从从网络渠道、终端向内容和服务质量转变。在竞争中,电信,互联网和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注重降低成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自己的网络,节目,信息,业务和其他资源,共同开拓市场。竞合比纯粹的竞争更胜一筹,合作才能发展实现双赢,但前提是要确保所有运营商的利润分配。为了共同的利益,各方都走到一起,他们的利益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保证,为长时间的顺利合作奠定好的基础。

2.6 产业化逐步推进,市场竞争促发展

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有线电视产业链,在市场竞争中促进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早期在政府逐渐护送下有线电视开始向数字化、集成化迈进,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不断的转型,广播电视行业长期事业化的路径将会逐步进行改革。产业化的成熟,使有线电视的文化意识形态市场逐步有步骤的开放,打破政府垄断和国家保护机制吸引外部资本进入领域,为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融入血液。从长远来看,尽可能在三网融合的最初几年占有市场和资源对行业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客户基数非常大,这在我们宣传我们的模拟电视数字化以及未来的三网融合发展双向业务在社会资源上极具优势。但是,我国各地的有线网络运营商不少仍守旧僵化、缺乏大局和合作意识,事业性痕迹重。各级各地网络自成体系,互不连通,国家、省、地市和县级传输网四级分割,无法形成全国性统一网络,运营和利润模式单一,这些都严重阻滞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家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更使得有线电视的运营商在面对竞争时候处于可能被淘汰出市场的危险境地,三网融合,有线电视数字化首先是基础,完成数字化整转,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硬件设备,而且更需要时间进行建设改造,这对于一直以政策性公益性为主肩负国家文化传播喉舌任务的我国有线来讲任务甚是艰巨。

参考文献:

[1]徐玉.国外三网融合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J].电信技术,2010(10).

[2]吕建杰.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应对“三网融合”的战略选择[J].中国有线电视,2007(05).

第12篇

一、提炼全新理念,引领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创新

思想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任何工作的跨越和创新,都必须有一个崭新而有创意的思想观念作前导。在笔者所在的中航工业成都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互动中,档案馆确立“发掘信息资源,共享人类智慧”的信息管理核心理念,奠定档案工作的发展基础;确立“主动作为,坚持档案工作服务型号研制为第一要务”的档案工作核心理念,突出档案工作的自身定位和企业特色;确立“理念先行、需求引领、转型推动”的工作方式核心理念,转变档案工作的实践方式;确立“数字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发展方向核心理念,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新跨越。面对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档案馆在思想观念上进行积极有效的适应性、开拓性调整,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以理念引领发展,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后端走向前端,从局部走向全程,从保管走向监管和控制,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

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加强对档案工作的规范、导向和约束作用

档案工作的规范性和政策性很强,形成者的义务、利用者的权利和服务者的行为都要靠相关的组织领导、制度和程序来保证。

1、档案工作组织建设研究

按照《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成都所早期成立了馆处合一的档案馆,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工作队伍。鉴于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动,为便于有效加强全所档案综合管理力度,适时下发《关于调整所档案管理相关机构和网络成员的通知》,形成了由主管副所长直接领导、以档案馆为主体、以各部门分管档案工作领导和专、兼职档案员为网络的档案工作组织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机构、各部门分管档案工作领导和兼职档案员的职责,保持档案工作组织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

在机构调整过程中,根据岗位设置等实际情况,一方面,形成了档案馆内各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说明书,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责分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以及对人员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为完整地体现企业档案部门的管理职能,取得企业中其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与协调,在企业各部门调整并制订、实施其岗位职责时,有意识地把有关档案资料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他们的岗位职责中去,明确相应的义务职责,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内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高度协调与配合。

2、档案工作制度建设研究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链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制度应涵盖从文件形成到利用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根据航空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国家档案局10号令等新要求,成都所创新性地将保密要求融入到各业务流程中,强化和规范档案工作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各门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以及基层档案工作管理网络的构建,即规定做什么,由谁做,形成了覆盖各环节、各门类档案及各分室的管理制度,提出涵盖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为全所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档案制度保证,使企业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综合性档案业务工作管理制度研究

结合档案工作业务流程需求,提炼归纳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和采取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形成了包括档案工作奖惩、统计、借阅利用、输入输出、分发、更改文件材料管理、编研、调拨、库房管理、鉴定销毁、密级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档案业务工作管理制度。

(2)各门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研究

根据国家档案局和航空工业档案馆相关制度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各门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整理、著录标引等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明确了各部门在档案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了各门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涵盖了文书、航空产品、通用标准、科学技术研究、设备仪器、基本建设、声像、成果专利、实物、质量、引进技术资料和经营档案等常用门类。

(3)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研究

结合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研究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业务实施方面的特点,对数字档案馆的开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到了适合现有管理流程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管理制度,规范了电子文件从形成、归档、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管理。

(4)档案资料分室管理制度研究

对各档案资料分室的建立及其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形成了人事档案、教育档案、会计档案、审计档案、保密档案、保卫档案、纪检监察案件档案等分室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了各分室档案资料的管理,形成了门类齐全、制度完善、组织健全的覆盖全所的档案工作网络。

3、档案工作业务流程建设研究

为了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管理职能行为,便于开展工作并保证其工作质量,需要有相应的工作流程来帮助业务人员达到预定的工作目标。在形成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工作流程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序来引导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内容涵盖企业各类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保障全过程,是对制度体系的具体执行和补充。

4、档案工作安全保密建设研究

建立确保档案馆和人员安全的档案馆应急预案,以及确保工作环节符合保密要求的保密二级制度,确保档案工作的安全保密与有效服务。

(1)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为建立健全档案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迅速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灾害事件对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资料造成的损害,制定了《档案馆应急预案》,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处理程序以及备灾工作等有关内容。

(2)档案馆保密二级制度研究

档案馆作为保密安全要害部门,结合《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和集团公司、研究所保密制度的有关规定,深入分析档案工作中的保密注意事项,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保密二级制度,包括档案资料管理、资料打印复制管理、待销毁库房管理、调拨分发管理、信息导入导出、机器设备管理和专用资料管理等方面。

三、构建特色服务机制,以三化转型促进档案工作取得实效

在当前新的发展趋势下,档案馆敏锐体察变化,找准自身角色定位,主动介入,以自我提升应对需求之变,以创新服务应对角色之变,加强三化转型研究,确保档案工作有效运行,真正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的宗旨。

1、数字化转型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推进,传统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现代档案工作和服务的数字化要求日益紧迫。为此,成都所档案馆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促发展,着力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打造全所先进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促进数据的有效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知识的便捷利用。

2、专业化转型研究

在专业化服务的实践中,学科馆员制是成都所推进档案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新尝试。每位学科馆员一对一服务于相应专业和专家,了解该专业发展动向和专家信息需求,挖掘和搜集信息资源,有针对性提供档案资料咨询解答、学科/专业资源推介、动态信息跟踪报道及资料翻译等服务。每位学科馆员能“向专家学知识,在服务中成长”,经过积累和沉淀,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通过个人的成长带动档案队伍的整体提升,实现档案服务的专业化以及档案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3、知识化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