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教育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现状,本文对“十一五”期间评审出的50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筛选、分析,选取出4所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进行研究(见下页表),以期获得启示。
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从建设规模、设备配置、智能管理等方面都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技术含量,如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不断引进采用最新技术的实验设备[3]。各高校还依据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形成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高效率、智能化的运行机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大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
但是受本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制约,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仍有改善和发展的空间,如应加大各实验项目的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4],增加精品实验视频数目,强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方向的实验资源配置。另据统计,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仅占总数的约0.797%,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必要的。笔者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探讨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三、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研究
(一)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践”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应在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中以学.多层面的实验教学对象。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在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开放5,为全校公共课和选修课实验、社会人员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实训、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等修师会员进教社人实!基本型h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等综合设计型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设计1研究创新年项目研究实验、竞*创新|实验等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分层次实施实验教学,体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基本型实验。主要是以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强化实验仪器的灵活使用,为学生开展综合设计实验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6。如常规基础实验之一的数字音频实验,主要是进行音频采样、编辑、格式转换等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声音信号采样的技能,并熟练运用软件编辑样本和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为往后进行网页综合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或数字电视作品创作等综合设计实验中音频的设计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基本型实验后,学生进行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该课程综合技能的设计型实验,如在掌握了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基本型实验后,可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如数字媒体传播方向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影视作品的综合设计实验。
(3)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由学生独立承担创作的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项目,或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竞赛项目,或参与校外实习单位的实践项目等。以项目设计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主创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如以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让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专业中找出有创新研究价值的课题项目,利用开放性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实验资源,开展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内容挖掘、报告撰写和项目研发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工作。
3.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主开放式、合作探究式、创新研究式的实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选题,也可使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也可自行组成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承担创新型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方式,活跃求知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钻研新知的兴趣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
通过调研我国六所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较完善的高校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情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我们注重产学研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建设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员通过实验室网络控制平台对各实验室进行实现网络化的智能管理,各实验室配置相应的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和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既支持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时支持交叉性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本专业师生、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等所用,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实验信息管理平台
2013年12月5日至8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期刊专委会)2013年年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丁新,期刊专委会主任、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期刊专委会副主任、远程教育杂志副主编陶侃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电教馆系统与高校相关教育技术专业期刊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年会的主题是“转型期教育技术类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深入研讨当前期刊改制大背景下,教育技术类期刊所面临的机遇、困惑、问题等,交流各自的改革与应对策略,进一步商讨教育技术类期刊数字化出版联盟方案。
丁新副馆长充分肯定了各期刊在舆论导向、宣传传播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机制是市场配置;媒体人要做好挖掘、培育、引领,为培养自己的人才作贡献;期刊发展要关注未来新技术。他认为实现数字化出版是期刊出版的战略举措和必然趋势,期刊制作内容、技术手段都必须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终端。丁新副馆长希望各位代表针对数字化出版联盟方案提出宝贵建议,齐心协力,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快数字化进程,为期刊业赢得未来。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代表专委会作2013年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专委会一年来在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自身发展;促进交流协作,提升整体活力;举办首届期刊优秀编辑评选促进编辑发展;提出教育技术类期刊数字化联盟方案(讨论稿)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2014年专委会将结合宏观形势、专委会工作部署和规划,加强专委会对会员单位的支持和沟通,创新工作机制。并以《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并结合教育技术类期刊数字化联盟方案(讨论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远程教育杂志副主编陶侃、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发行部主任李华、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魏志慧、江苏教育技术主编李建芬、安徽电化教育胡玉娟教授、南京教育技术研究马睿主编、中小学电教副社长陈钺等围绕会议主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表彰在教育技术类期刊编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编辑人员,促进全国教育技术类期刊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期刊专委会对优秀编辑作出了表彰。经过单位推荐和专家评审,评选出昌曙平、陈权、樊晓红、李建芬、李志泉、马睿、裴向前、任向红、宋灵青、宋述强、陶侃、王国胜、王建棣、王永静、魏志慧、赵婉霞为期刊优秀编辑,丁新副馆长向获奖同志颁发了证书。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技术学;变革
现今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很多传统行业都造成了冲击。也对高校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能够使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的学生能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相同步,就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变革,从而保障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变革,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数字化
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环境的影响下,高校的教育逐渐演变为数字化的教育,然而这种数字化教育的开展状况以及进行程度却并不能够令人满意。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的教师,应该与其他的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其须要能够充分地利用各项数字化技术,来构建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这一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部分高校中,教师对于数字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于数字化的应用仅仅是在多媒体上,大多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进行PPT放映,而这样的数字化教育并不能够符合现今大数字时展的需求,这样的数字化教育只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新的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等都在发生变化,教师应该转变思维利用好数字化平台。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每个班级对所授课程的评价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教师教学上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二、积极使用社会化媒体
所谓的社会化媒体主要是指现今在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利用这些社会化媒体来开展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到生活中,从这些社会化媒体中认识到教育技术学教学的重点,同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就高校教育技术学的教师来说,需要与其他教师有所不同,其在教学的关注上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为了能够使社会化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到教学中,就要对社会化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变革,从而使高校教育技术学教学可以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对社会化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和变革的过程中,须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对社会化媒体技术做到全面的了解,将其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融合。在教学中,可以顺利地应用这些社会化媒体技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教育技术学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要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媒体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应用社会化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来开展教学,同时利用网络的强大影响力,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有效变革,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技术学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数据库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高校教育技术学要想得到发展,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须要建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大型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强调对各种教育信息的挖掘、分析和处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冲击下,教育技术学的学生要想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自身能够独立地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能够深入地挖掘相关的实用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来对自身的知识涵养以及技术能力进行提升,从而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出现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的授课教师,要明确了解到社会的变化趋势,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能熟练地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高校教育技术学的教师要重视社会变革的发展,根据社会变革的需求,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变革,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收集相关的,并且有价值的信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很好地融合到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明白教学中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高校教育技术学也须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各高校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的要求,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对教育技术学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改革,注重对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同时为了能够配合教育理念的变革,须要对教育技术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进教育教学的流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与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步,培养出符合时展规律的人才,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相关技能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培养,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对新教育理念进行推广和传播,使教育变革的开展更加顺利。
五、拓展知识系统
目前国内高校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着重聘用高学历的教师,而这些教师虽然表面看起来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专业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现阶段,高校教师面临着知识系统单一的弊端,教师多为学术型教师,其在技术上的掌握能力具有明显的不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知识系统无法有效地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须要对现今高校的知识系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知识系统结构更加多样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作为教育技术学的教师,除了要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外,还要能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注意发挥特长,弥补不足。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学本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还须要对学生进行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教育。只有教师具备了全方位素质,才能够教育出全面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想使得高校教育技术学得到高效的发展,就要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有效变革。虽然在变革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教育制度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不会因此而止步,所以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改革是必然趋势。面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前做好相应的变革准备,积极地应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3,(09).
[2]王海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琼州大学学报, 2012,(05).
[3]杨果仁.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一)[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机构;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16-04
一、引言
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初相比,无论社会变革、技术进步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指出:“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各高校也纷纷进行教育技术工作机构的改革,将校园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心。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的问题[2],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分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的现状,对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现状
1.机构名称和部门设置
AECT94定义传入我国之初,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名称问题的大讨论,94定义突显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学者[3]以各高校网站为调查渠道,发现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机构重组及更名的过程,并且机构更名及重组时间集中在1999年之后,有高校将原电教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合并成立新的教育技术机构,也有将原电教中心其功能进行细化拆分划归到其他相关部门(教务处、信息中心、资源管理设备处)等,也从侧面反映出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机构的影响。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名称设置种类繁多,这些名称在叫法上共有140余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4],这一阶段,中心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多媒体教室、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会教师如何用网络技术等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此外,还开始建立学习网站,尝试开发了大量的网络课程等等。
机构名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属部门有关,大多数高校将教育技术机构定位为教学辅机构,有的划归为业务直属部门或行政机构,有的将其纳入到相应的院系设置中。
2.职能分布
名称设置多样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对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认识的模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核心职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与服务方面。
建设职能,主要包括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5];服务职能,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服务和校级公共实验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指导及服务,电视新闻报道、各类宣传片、讲座专题片和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摄制及有关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等。
如一味地维持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现状,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先进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将不能做好机构统筹规划的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基于教育技术的需求,更无法有效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高校发展需求的增加,中心职能开始延伸,出现了多样化,如:管理职能,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校园网络和基于校园网应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校实验室、实训场所建设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管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电教场所及设备,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及广播系统的管理,数字化校园及资源平台的管理,网络远程教学的管理等;保障职能,维护和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保障其稳定运行,保障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学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并承担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的技术支持、维护和维修工作,负责校园有线电视及广播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为数字化校园资源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教学职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研究职能,开展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等;开发或生产职能,负责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尝试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
职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和高校自身的健康健全发展,但也由于一些职能运用机制不完善,延伸出了职能多而不精,机构定位模糊,核心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中心被其他部门取代,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重技术保障服务,轻教学科研
由于受到“教育媒体观”的影响,很多高校机构的组织者认为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责就是维护好、管理好学校购置的先进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校园网络、校园有线电视等设备。尽管一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规划建设时出现了教学、研究等职能,但是还只是停留在与计算机基础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层面,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在研究方面,由于中心难以获得一手资料[6],也没有自己的学术梯队,把科研任务交给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中心人员缺乏研究和钻研的内在动力,得过且过[7],不利中心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实践保障,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持续进行。
2.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8]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要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须在高校范围内对专任教师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9]。各高校近年来也通过教育技术机构为教师提供计算机技术、教学技术应用等培训,开设了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等课程,但传统形式的以教育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培训渐渐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微课制作、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分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简单的技术工具的介绍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的访问即可以获得有相关技术需要的学习视频和文本资源。而当前培训形式和手段上还基本保持传统的集中授课,占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时间,进度缓慢,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所有教师学习同样的培训内容,不免会使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培训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让一些教师有机可乘。
3.资源建设不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教育技术机构,购买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指导和应用推广机制,其利用率和有效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高校技术机构建立了精品课程资源库、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MOOC课程等,提供给师生交流和学习,但一些昂贵的软件资源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难以负担。
四、反思和建议
1.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
新时期,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中理论上主要作用是促进并深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如果不能将教育技术工作职能进行合理规划,那么样式繁多的职能构成势必影响到机构工作的运行效率。此外,原有的以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导致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部门机构中逐步呈现边缘化的倾向。尽管由于高校的认识不同,大部分将其归属为教学辅助单位或机构,在职能定位时,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抓住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做好整体规划。
除了提供资源的支持,关于信息化政策和形式构建的校本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撑研究、现代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等可以为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以研究教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即将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与服务确立为核心职能,将管理、教学、科研等职能作为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效率,保障教育技术工作顺利进行。
2.开展教育技g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
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具体条件,开展贴近学校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既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要依托机构的优势进行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组织手段方法等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把握当前新形式,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把中心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10],使中心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就业打好基础。
(1)由教育技术机构组织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型团队,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一支由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型队伍,将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
(2)制定全校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计划,并负责管理实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的加入。通过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障,不仅可以加大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激励教师积极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此外,教育技术机构内部人员开展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还应该积极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合作,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实践研究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服务机制。对师生教育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帮助学校师生解决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帮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3.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1]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育技术机构在配合学校培训任务开展时,及时转换和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应首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12]。培训的一些基本内容可通过视频公开课加面授答疑的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自主选择所需的相关培训教程。
将前期侧重日常教学技术工具的介绍向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及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内容,例如:如何完成微课制作、如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技术产品。创造一个培训交流的环境,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教师在培训后进行分组沟通,增加教育技术学习心得讨论的深度。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有关理念和技术应用的困惑和疑难,促进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4.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
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机构来统筹规划建设数字化资源,大致有以下两个途径:①教育技术机构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又避免教育技术机构工作脱离实际。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促进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习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开展行动研究,从而加入到创建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队伍中。做到资源进专业、资源进课程、资源进课堂。②2012年出台的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审评指标中明确要求团队成员应包括“教育技术骨干”,教育技术机构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校级项目立项的形式,来整合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力量,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实验教室,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推进翻转课堂、基于BYOD的教学等这类新型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当前的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存在诸多困境,重构教室环境,创建智慧教室是一种必然趋势[13]。2016年地平线报告也有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是在未来3-5年内推动高校教育的技术采用。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可以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共享合作,依托他们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来推进自身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相关资源,这样避免了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构建一个技术保障不成熟的平台,也节省了一定的平台维护和维修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展适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工作。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都应积极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提高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5.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并积极推行“教育技术中心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加强自身人才结构建设,遵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4]提出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结论
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问题,是当今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心的长远、良性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学校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弱者淘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15]。除了正确定位和转变工作职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16],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职能的有效l挥。
参考文献:
[1][1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2010-10-01.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3][4]熊秋娥,盛丽华,吴海燕.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0-65.
[5]何晓青,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2-75.
[6]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9):31-32.
[7]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6-19.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4-01.
[9]梁存良,邓敏杰.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45-51.?
[10]王润兰,王跃生,黄金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6-29.
[12]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13]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http:///xxh/focus/zc/201606/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06-07.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基层学校,担负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责任。学校特色品牌建立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校的特色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形,如何借助技术进步的力量,构建课程文化,进一步凸显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调研必须着力解决的。通过调研,梳理学校在特色品牌建立与学生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找准问题,突破难点,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科学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的质量,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字生活,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调研形式和方法
问卷调查(全校与随机相结合)、召开座谈会(教师和学生)、个别访谈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1.明确了学校特色品牌
09年4月,区教育综合督导觉得学校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如何形成学校品牌还需进一步梳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确立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办学目标:构建以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以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学习”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2.明晰特色品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学校的特色品牌必须促进学生发展,这就需要增强课程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根据“数字化学习”这一特色品牌,我们首先明晰了学校的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培养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师,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行动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聪明有情趣之人。
“数字生活”是指通过数字化环境,改善学生教育和学习生态,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生活在期间,结成伙伴关系,在这个空间里交往、互动和对话,学会合作、探究和创造。
3. 架构“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建设
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我们认真学习了上海市课程标准,学校在设置课程框架时,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结构布局,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多元化校本课程。
三类课程的建设均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构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平台,利用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情景探究学习,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
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拓展课和自主拓展课。数学类、英语类限定拓展课在1对1的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小英雄”、“敏特英语”等多媒体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知识建构。
探究型课程在统整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嘉定乡土类主题进行归类,在各学段形成系列,汇编《走进信息时代》,出版《嘉定名胜特产》。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利用博客、moodle平台等空间进行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
4. 开发“数字化学习”的校本课程
学校以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人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英语学科根据学生记忆单词难的困惑,与敏特昭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快乐英语拓展课。通过学习,旨在增大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和阅读分析水平。数学学科利用ibm公司赠送的美国数学课程学习软件《数字小英雄》,开设了数学思维课。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术、技能、特长、爱好”等方面优势,在moodle平台上开设各类研究型课程。
5. 导向“数字化学习”的专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规划;需求分析;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并强调利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学校可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形象。
数字化校园是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以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总体设计方针与目标
设计方针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针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建设一个包括数字环境建设、数字管理建设、数字教学建设、数字生活建设在内,能充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学校,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建设目标第一,建设以高速、稳定、可靠、可控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使之成为数据、监控、广播的综合通信平台,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建设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一库、一网”数字化校园格局。第二,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满足实现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校园公共广播、背景音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的要求。第三,建设智能化系统,并保证建成后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第四,系统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五,系统配置采用有长期动态寿命的产品,回避使用短期过渡性技术产品。第六,实现各个子系统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第七,设备配置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先进性、容错性和易维护性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第八,立足高起点,采用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按照“按需设置、量体裁衣”的方针,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的扩容方案和远期的发展规划。
建设需求分析
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校园网络与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成一套科学、便捷、稳定、有效的,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行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建设好硬件基础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以及若干应用系统。
硬件基础平台建设(1)中心机房建设。该中心是全校主要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放置地,是全校办公、管理、科研、教学、运营中心。整个中心机房建设包括装修、线缆敷设、照明与应急照明、空调系统、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的供电系统等。(2)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可将教学楼、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的传输网络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连接。(3)防雷与接地系统。所有的通信设备、交换设备、控制设备、服务器、电源和用户终端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各个设备的零电位有差距就有可能给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外界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使设备造成损坏,尤其是雷电,因此良好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网络支撑平台建设(1)网络交换系统。整个校园网设计为主干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需要利用网络交换设备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楼宇,以及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礼堂、体育馆的服务器、PC机等进行网络连接,使整个校区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校园网的统一、集中管理。(2)网络存储及备份系统。网络中心将储存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外部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音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媒体介质管理、资源浏览和检索、数字化教室等,从而具备校园业务变化的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能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特点。(3)网络管理系统。整个校园网建成后,将有大量的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需通过一种高效的、快捷的手段来完成对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控制、性能优化、运营管理等,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基础应用建设(1)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POS消费机、读卡器、条码机、写卡器、水控器等,从而实现学生收费管理、校园消费、上机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转账(银行)、会计业务、查询服务、综合业务、门禁考勤、医疗管理、水控管理、科研经费、巡更等。(2)LED屏幕显示系统。在学生公寓、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楼宇入口及综合楼、运动场主席台设置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也可实现新闻节目、文艺晚会、运动会、体育比赛的直播或转播等。(3)有线电视系统。可以实现全校性的视频影音传送,实现教学影音资料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及综合活动同期实况转播,召开全校电视会议等。(4)监控及报警系统。对校门、校园内、图书信息楼等要害部位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及入侵报警,只要通过该系统在监控中心就能发现校门、园内、要害部位等的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不需要保卫人员到处巡逻,节约人员成本。(5)多媒体教学系统。节目播出均可以实现电脑控制,可以接收并播放音视频信号,具有教学评估功能,多媒体教室也可接收并集中控制各类节目源等。(6)多媒体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以及交互性等多媒体特征对用户的操作、信息查询与接收等进行合理导引,以便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查询到最多的信息。(7)计费系统。可以按流量、时间和包月计费,可以对接入的用户进行验证和控制,为数字校园的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障。(8)电话语音系统。学校可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协商,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学校只是按照使用付给投资方使用费。(9)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包括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优化运行等,从而提高本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等。(10)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以整个校园网安全建设、管理、运行为重点,保障整个校园网络、各类应用、管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校园网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建设项目列表
根据以上需求情况,设置建设项目: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计算机网络及整体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监控及报警;防雷、接地;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和查询;LED屏幕显示;学生机房、数字语音室、模拟导游室、电子阅览室等;办公会议室、教学多功能厅、演播室等;校园精品课程全自动录播;网络数字教学点播平台;各类教育教务、办公自动化及其他网络管理软件;楼宇自控系统、建筑智能管理等。
网络建设规划
网络建设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线网络建设可以视条件择机进行)。网络建设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系统;校园管道系统;机房:双路供电、不间断电源、制冷、防雷与接地等系统。
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校园主干光纤;数字结构化布线;校园网络架构;IP地址与NAT;统一储存;认证与计费;出口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运行与维护;行政管理与制度。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站;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多种教学系统;精品课程等。
构建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由此延误了部分项目的建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影响了项目功能的发挥。
技术力量分散对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技术力量分散,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
管理水平不高注重硬件系统的投入,忽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还应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 网络化 多媒化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传授,为学生更新知识和增强技能奠定了基础。因为职业教育专业课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特性,许多知识技能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创设实践的环境才能掌握。但由于时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把所有的操作、实物都搬到课堂亲自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辅助。过去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支撑的职业教育课堂,如今因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介入而变得格外引人入胜。
一、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
(1)知识获取网络化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
在美国,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截止2012年9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亿,互联网使用中的“网络教育”功能使用率达30%。
(2)教育终身化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的教育与培训,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强烈的挑战,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求。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可以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需要。
(3)学习自主化
学习的过程不单纯是由教师将客观规律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和协作,自己探索、发现和建构而来的。
(4)教材多媒化
教材多媒化是指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多媒化的教材超越了单一的纸质教材,不但包含文字、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多媒体化的教材可以包含更多的知识信息,提供更为形象化的内容。
(5)活动协作化
21世纪,“学会共同生活”是一种基础能力,对当今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并创造了实现世界范围内共同协作的可能性。
(6)资源全球化
在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下,全球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计划”是资源全球化的典型代表。该计划从2002年9月起开始正式推行,目标是使麻省理工的课程全部上网,供全球用户免费下载,提供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笔记、教学视频及考试要点等。
二、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及意义
(1)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教育部职成司下发调查表共调查了290所中职学校,涉及到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
1.硬件基础设施方面,89%的学校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7:1;
2.软件建设和应用方面,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使用,但对“课件”的认识比较模糊,软件投入远低于硬件投入;
3.师资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往往被简单的理解为“用幻灯片”、“公开课做演示”;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还有待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阶段。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和成就;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主要渠道来自于学科教师、研究机构和大型出版社、社会商业机构;
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需加强: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共享;投入不平衡(中西部、各个教育层次、硬软件);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教学设计、成规模的开发);重视程度和理论引领还有待加强。
(2)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辅助教学方面,数字化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的更新快、拓展面大,扩大了课堂容量;
2.技能训练方面,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实训效率;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
3.教学模式方面,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4.师资培养方面,分享专家经验,共建精品立体化课程资源;弥补师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教学管理方面,弥补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及作用
图1: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教学资源。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理论知识讲解。例如机械制图,学习滑动轴承――从枯燥到形象。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例如电工技能与实训――构建虚拟实训环境。
四、结语
基于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职业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技术.2011年第9期
[2]郭桂英等.信息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模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06—04
教育信息化是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数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都经历了从20 世纪 70 年代的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转变[1]如今的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和迅速更新使教育资源和环境逐渐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各种新软件的应用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化。[2]
探讨与研究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降低总成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效率,切实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不仅对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更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现有服务管理模式概况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在以多媒体教室为代表的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方面,以实施按照教学区设置值班点配备安排技术人员轮岗的管理模式为最常见的方式。然而随着设备的集成化程度和性能稳定性的逐步提升以及现代高校师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素质提高,这样的管理模式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趋势,教学管理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或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大物业”管理模式或者专业服务供应商委托管理模式或是混合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的探索性尝试,以减少在设备管理上的资源投入,提升效率。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往往因为沟通有效性、分工不明确或者服务维持费用标准不菲等综合原因,造成效能提升效果有限,成功经验也较难复制。
因此,我们有必要细致地分析一下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趋势与特点,从问题的本源着手解决,进而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管理的创新模式,在保证教学支持力度不变甚至提高的前提下寻找到效能提升与管理成本下降的平衡点。
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新趋势
1.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
(1)网络化集中控制趋势
伴随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化教学设备的空前发展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现代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建设已经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数字中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甚至语音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模式,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也已经达到低故障率、高性能的市场化程度。
(2)设备硬件故障与维修减少趋势
当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集成化之后,电子教学设备或计算机的故障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设备的维修与更换变得更加专业化、集成化,过去依靠技术人员检测设备和维修电子设备或计算机的方式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3)供应商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增强
绝大多数的服务商已经越来越重视售后的跟踪与支持服务;各高校在签订合同时也更加关注后续服务支持的部分。因此,设备采购合同中往往都有后续服务维护的条款,设备服务商的主动跟踪服务开始增多,服务力度加强,有些服务商甚至会采取定期主动上门检测的措施。
2.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变化
(1)多校区服务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各高校的扩招发展,大多数的重点高校都出现了分校区和多校区管理的需求。同时在校区内部也存在教学楼宇或者公共教室分散建设的情况,跨区、跨点的离散管理成为新形势下的要求之一。
(2)数字化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占主导地位
相比较早期的幻灯投影教学、电影教学、电视教学环境下[3],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任务与教学辅助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数字化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的应用技能成为目前最主要、最基础的服务内容,80%以上的技术服务请求均属于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应用或设置方面的问题。
(3)技术与服务相分离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教师整体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的提升,服务性成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技术支持工作中比重越来越大,技术性成分比重越来越少,大量服务工作不再需要高深的专业技术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我们首先就目前的工作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1.时间集中性特征
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发生,就会有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产生,因此在学期开学之初一至两周的时间里,以及每个课程上课前后5~10分钟内服务请求集中出现,比例高达75%~90%。服务需求呈现出极高的时间集中性。
2.需求周期性特征
由于高校的课程安排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每学期根据开课情况安排一次上课教师与教室,因此在每个开学初的服务需求与维护需求特别突出,包括因上课教室更换造成的教师设备使用不熟悉,因假期休息引起的设备操作程序遗忘,安装课程需要的教学软件的要求等。加之计算机操作系统一般也需要定期的软件维护与更新升级,大多数学校也是以学期为单位时间安排进行,因此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学期性重复的特征。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数字化学习环境
0 引言
DSP学科的基本理论是基于经典的数值分析技术和20世纪40~50年展起来的采样理论,从1969年第一本《数字信号处理》专著出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陆续在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开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对象也从研究生课程或本科选修课变成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国内所有大学面向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本科生都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内容为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和方法。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突出数学分析,工程概念薄弱[1],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所学尽可能的与社会发展接轨,对数字信号处理这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新方式,它包括了新的沟通机制和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变以往静态的演示性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强调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中,已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2]。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从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站、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及数据库等等,到近年来大规模网上公开课、微课,慕课的兴起,信息技术与教育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数字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和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观念上仅把网络等媒体作为检索信息、通讯和娱乐的工具,而对其蕴含的学习功能却没有充分认识[3]。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者的学习讲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由依赖书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形成新的沟通机制。
(2)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非线性学习。
(3)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向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4)由依靠教师的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学习环境的支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热情比较难通过单方面的讲授传达给学生,激发期学生的主动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各学科都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化学习能力[4]。
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相关技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双向交流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在课前课后,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预习自学、课后复习的平台,针对每一课的目标、重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反馈给教师。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多样,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时,请同学们讨论信号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后续增加“幽默讲卷积”、“怎样理解傅里叶变换”、“信号频谱的概念与意义”、“频谱分析中窗函数的使用”等专题讨论。教与学的整个环节都强调利用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书本,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检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建立新的沟通机制。课程的授课形式是教师课堂上讲授,但教师会提供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料,教师会出现在网络讨论平台和其他媒体上;同时,也鼓励学生们课后通过讨论模块互相交流,展现自己。
2.2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只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而不是简单地授课填充学生的脑袋,才能点燃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答疑以及作业,考试环节的反馈,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的新模式下,通过教师的“导学”作用,倡导学生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非线性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5]。
课程实验是学生们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以往的实验中,由于采用Matlab软件仿真方式,学生往往满足于编写和理解程序,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解上;在较短的上机实验时间内,学生仅能完成指定算法的验证,无法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尝试改变算法的实现方式,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等问题。因此,本文研制了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系统(图1),旨在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在可视化编程和数值计算方面的优势,详细生动地揭示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物理实际意义,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该系统既可以在理论教学课堂上演示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安装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同学们动手操作,观看演示结果,增加对实验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做编程调试,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彻底摆脱死记硬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学习小组,实验团队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6]。
2.3 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目前,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由上课考勤和平时作业组成,而考勤“代答”和作业抄袭现象迟迟无法完全杜绝,这就降低了平时成绩的公正性和真实性。笔试中,由于课程涉及到的数学计算相对复杂,很多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解程度。所以,此次教学改革对课程考试方式作了改变,具体做法为:①评价过程分散至学习过程,并且脱离形式化。学生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自己的新想法。尝试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作业互评机制,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全面数字化资源中来,而并不只是依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广泛使用课堂作答、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平日中提交的小论文、课堂讨论及作业得分计入总分的分值适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公正性,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7]。②笔试以开卷考试为主,题目设计应灵活,出题原则遵循减少死题目,增加活操作;减少死记忆,增加活分析、活应用,促进学生的应试技巧由死记硬背转向融会贯通。课程将十分强调学习小组以及利用社会媒体,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和学习小组。课程任务包括: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里面有文本,声音,视频,链接等等,根据自己的选择创立。这个电子文档将储存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也能通过一定的数字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主题完成电子学习档案的建立,并有计划地将数字化应用到自己的档案当中,这些都会在学生的评分中体现出来。
3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种交互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沟通机制,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要。通过资源整合,问题驱动,学法指导,分组竞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学习的兴起和发展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的进程从一校、到全国再到全球;教育也从单一模式、单一地域向多模式、全球化发展。在全面数字化资源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终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数字化学习不能取代课堂的教育,但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必将深深影响课堂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华丽,程耕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课优化整合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9(3):48-51.
[2]杨曼,王运武.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10,28(5).
[3]谢舒潇,吴芸,谢雨萌,李招忠.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特征调查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5(6).
[4]任锁平,刘瑞儒.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个案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8,26(4).
[5]章国英,张燕,施称.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0-02[作者简介]梁仓(1981―),男,广西兴业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明显滞后,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一)骨干网络装备落后
部分中职学校现阶段的骨干网络带宽还比较窄,还处于较原始的窄带阶段,甚至部分学校的局域网带宽只有10M/S,相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来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和办公需要。
(二)教师教学组织意识不够
现在还有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体化、现代化等教学方法不够了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运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意识不够
在高校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已经建设好的精品课程进行详细授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但是,在中职学校当中,学生想学习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想自己再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却发现不懂该如何复习或者预习。要是有了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里面节选自己还不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习。
(四)教育资源有待整合和充实
中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还不是很重视。往往几个老师上同一门课程,可能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就会有几个不同的板本,没有能做到很好的整合。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部分非师范毕业教师来讲,由于接触计算机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为了加快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中职学校网络建设要重新规划或者完善,实现光纤到楼层――“层层通”,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进入校园工程等网络建设。力争实现网络“班班通”,搭建起校园数字广播网、校园管理网等综合网络平台,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进一步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
建设教学资源库,采取各专业分块建设,全校资源共享,以自建教学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服务于教研、教学卓有实效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着手开展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实现学科教学内容与资源配套。
其次,将学校中原有价值的一些视频资源、教学素材等,经过筛选和有效处理全部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不仅使文件大小缩小,而且还能在线播放、浏览。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网上下载浏览资源,实现巨大的远程教育和因特网资源库共享,这也是我们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往往技术的价值由人决定,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不能依赖教师的自然成长,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和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1.多媒体使用
强调合理地使用媒体教学,坚持“安排细密、培训翔实、注重实效、加强整合”的原则,有使用就必须有记载、有总结、有改进。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开展带头人评选、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教案评选等,并在年度考核实行奖罚机制。
2.培训机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培训。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按年龄段或出生年份划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根据教师的需求,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如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使用培训,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培训等。
(四)建设较高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
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网建设上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具体提出校级网络中心机房及资源、管理平台基本设备配备最低标准,并定期培训教师参加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五)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完善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
1.经费投入机制
确保网络建设、维护及正常运行需要必要的经费,学校必须在每年年初预算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用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建设,以保障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正常运行。
2.管理机制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岗位待遇,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管理及监测体系,确保资源发挥作用。
3.师资培训机制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上岗的首要条件列入培训内容,明确目标,开展以校本为主,骨干示范的多层次、多形式、全员化培训,提高应用效率。
4.督导评估机制
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之中,制定专项督导、考核、评估体系,实行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
(六)充分调动各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各学科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课件制作都是依靠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开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其他专业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其他专业教师本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四、乡村教育数字化,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