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流向

医药行业流向

时间:2023-09-04 16: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流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流向

第1篇

2011年1-8月的全国化学原料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35%,比上年同期的增速上涨4.1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全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比7月份的产量减少了4.09万吨,环比7月增长-16.25%。中成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2.48%,增幅同比上升了9.59个百分点,发展较好;但是8月份当月,中成药产量较上月减少了1.96万吨,产量环比7月份增长-9.39%。

笔者史立臣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医药行业仍然按照既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基础面的构成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1.原料药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层面正快速减弱

2.我国大部分化学药产能和产品基本是仿制药

3.中成药比重虽然在逐步增加,但是基数相对较小

4.数据的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5.数据基本处于中低端的医药产品竞争,高端产品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主导市场,仿制药和低价的中成药成为主流,市场秩序混乱,医药行业内厂商生存艰难、一筹莫展。

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一般药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药物研发投入偏低、新药畸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切身之痛。过去60多年来,中国创制的获得全世界承认的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

目前由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全球性制药企业正更加重视中国区域市场的竞争,很多外资企业正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布局,购买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或者设置生产工厂,提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制,更多的资源开始加快分化流向的速度,大量优质的科研、生产、物流和生产的优质医药资源正被逐渐的国有化或者区域化。

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优势优质竞争产品或者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极少,更多的企业正处于挣扎和煎熬阶段。

同时,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由于制药厂商在能源涨价、国家强制性药品降原材料持续性上涨和营销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润被降低,发展空间被缩小,迷蒙的认识正凸显。而且,由于医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招投标加快对整体医疗用药的控制力度,医药工商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也逐步变弱,商业利润空间狭窄。

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并购重组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或者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化管理,是医药行业和企业必然的发展逻辑。

根据目前医药市场竞争状态、国家医药政策来看,管理特质化、企业或产品品牌化、主销产品规模化、治疗领域专业化、销售市场细分化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导致医药企业竞争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有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权。

有竞争力才是中国医药企业的王道。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1. 内部结构管理能力和外部资源管理能力提升

2. 获得国家和省级研发资源的能力提升

3. 专业治疗领域竞争性的提升

4. 根据特质性对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的提升

5. 针对医药企业自身优势,对可获得资源的并购重组能力提升。

6. 市场和营销团队竞争能力提升

第2篇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药产业逐渐步入过剩经济时代,医药产品正从特种保护商品逐步向普通商品转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优胜劣汰加剧。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被推上了现代市场营销舞台,中国医药市场正酝酿一场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

1.1医药企业面临的挑战

市场营销优胜劣汰加剧:1990年代后期以来,在市场竞争和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原6000多家的企业减至4900多家,随着GMP、GSP强制认证,预计到2004年年底,仅有约3000家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医药销售难度加大,新医保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医药销售;而在处方药上,新的药品管理法进一步限制回扣销售,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医药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要求进一步提升:医药产品总体上看,真正优秀的药品少,低水平重复的仿制品多,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医药产品越来越多,客户有更大的产品选择余地。因此对客户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解决方案,满足健康需求。1.2CRM帮助医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客户关系管理伴随着它强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医药企业的重视,也成为一些医药企业打造自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武器和整合企业资源的平台。

提高通路能力,扩大市场占有: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加剧,医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线丰富,销售渠道网络也变得复杂,企业的销售呈现出区域个性化趋势,通路的差异化竞争成为了各企业竞争的重点,提高通路能力,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医药企业的共同选择。

深度营销,掌控终端:就医药销售而言,仅有渠道垄断是远远不够的,终端是销售渠道的延伸和市场最前线,也是最集中体现渠道价值的地方。庞大的渠道建立起来后,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又成为公司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对通路客户的管理,往往停留在供货和回款上,对最终用户需求把握不准,对于经销商的业务流向缺乏清晰的统计,无法做到及时沟通,从而贻误市场战机;而对跨区域分支机构的管理,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缺乏足够的市场主动性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导致客户群流失。通过CRM系统可有效管理和规范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及时监督销售代表客户拜访行为,通过客户拜访采集产品的流向、流量以及终端市场情报;通过对关键市场信息的分析汇总,确定各个产品的市场活动定位和销售定位。

一对一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内的医药销售代表是在各行业销售员中应用“关系”最多的一个群体,CRM系统可以整合医药公司从不同渠道、不同地区收集的所有客户相关的信息,这将使医药销售代表能够针对目标创建更准确的客户档案,及时了解客户的信息,使客户拜访变得更为有效。

2医药行业CRM系统规划

2.1整合客户资源

CRM中的客户泛指企业提品和服务的所有对象。如果从产品销售的流动形式来看,医药企业CRM中的客户包含从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所经过的所有环节,有医院(医生)、销售公司(销售代表)、药店(店员)和最终消费者(患者)等。在CRM系统中建立企业整合一致的客户数据库,可以综合评估客户价值。

2.2医药行业销售模式

医药行业中的企业类型大致可分为:医药制造企业、医药保健品及消费品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医疗机构等。各类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在销售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在CRM系统规划中应能满足企业多种销售模式。新特药、医疗仪器:以医院、医生为中心。医药代表进行医院推广和医生教育,有商业公司配合进行销售;销售过程漫长;关注市场占有率及增长、重点医院客户中占有率、重点推广产品指标完成情况。普药:以商业伙伴为中心。委托其他医药公司进行终端操作,追求利润与效益;销售过程短;关注的问题在于总体销量、总体费用、每个客户每笔交易的利润等。OTC&保健品:以消费者为中心。渠道分销委托其他医药公司进行终端操作,追求利润与效益;通过市场营销手段进行推广,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细分,寻找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3医药行业CRM系统业务蓝图

3.1客户资源统一化

客户是公司的重要资产,目前大部分医药企业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来管理客户资料,客户资源分散在各个销售人员手中,通过CRM系统将客户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可避免销售人员离开公司后的客户资源流失;为企业销售、服务、营销等客户接触部门本论提供客户信息共享,有效协作、减少信息断点;通过客户价值分析,做出评估,确定公司的黄金客户,确保企业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重点开发的客户,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2药品流向清晰化

跟踪一级分销商进货及回款,核算各级分销商及不同类别零售商的进销货情况,及时准确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管理和规范业务员的日常拜访行为,采集市场信息,监控药品出厂后通过各级环节的流向、流量、折扣率,包括及时掌握系统中各级分销商的销售库存情况,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CRM系统方便地对业务员的业绩进行监督,为评估业务员的销售业绩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3.3销售过程规范化

对于长销售过程,根据不同产品划分不同销售阶段,针对不同销售阶段制订不同任务,在具体销售过程中检查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从而规范销售过程。销售人员在规范的销售流程和强大的销售知识库的帮助下,迅速提高销售能力和销售成功率。由公司整合所有的销售线索,为业务员提供大量的客户线索、市场情报等信息和功能强大的销售预测工具和日程管理工具,并有效解决销售过程中的抢单现象。

销售预测精确化

制订公司年度销售指标,并将销售指标层层分配到大区、小区及销售代表,将销售指标按品种和经销商进行分配;管理与经销商签订的年度经销协议,指定销售的品种和价格政策;随时核算大区、小区、销售代表及经销商的销售业绩,做出精确的销售预测;设定经销商的药品销售速度,到期自动提醒,并可有效防止窜货。

3.5市场活动精细化

每年医药企业的市场宣传活动很多,有电视媒体广告、平面媒体广告、投递广告促销、联合门诊促销、专家研讨会或讲座促销、药品推广会、专家义诊等,这些市场活动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对市场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可有效减少市场活动的无谓投入,并能增强宣传活动的针对性。通过CRM系统管理复杂的市场活动,统一管理市场营销,全程监控市场活动计划、预算、执行和评估过程,对市场活动进行跟踪和绩效分析,提高市场活动的效果,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潜在客户群。保证下属机构、分销商、商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营销政策、宣传重点,并开展规范的市场营销活动,确保品牌宣传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6决策支持科学化

及时全面了解市场链上的药品流向,避免发生大规模串货;全面及时分析目标市场的销售情况;及时了解和评估市场活动的效果;通过客户价值金字塔,找出公司价值客户;从客户、产品、部门、地区等不同纬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

4产品功能强大

全面整体解决:与ERP紧密集成,提供市场、销售和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柔性定制能力:业务对象自定义,适应业务、机构、客户等变化而引起的流程变化。

集团权限体系:符合组织机构上下级权限体系和岗位分工,以及团队工作的一系列权限的要求。

强大消息机制:信息智能推送、信息找人,自动E-mail、手机短信提醒。

第3篇

关键词:

      印度作为人口12亿的发展中国家,制药工业的总值超过210亿美元,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增长近70倍。目前其医药生产量已居世界第3位,,市场销售额列全球第14位。对于高科技的医药行业而言,其国家知识产权体系的变迁对该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1印度专利法的变迁历史

   印度于1970年颁布的专利法,对食品和药品等只承认制造工艺给予专利,不承认产品专利。药品只要各制造商工艺不同,都可以生产,而不对拥有产品专利者给予垄断保护。

   在1994年印度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包含《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根据TRIPS的相关规定,印度颁布了《1994年专利(修订)条例》,以临时适应TRIPS的要求。然后1995年3月印度临时使用的行政条例到期失效,永久条例又因议会被解散而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一直沿用1970年的印度专利法。

经过发达国家通过世贸组织对印度的敦促,印度终于做出调整,废除了1970年专利法,2004年12月26日,颁布《2004年专利(修订)条例》,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针对药品的主要修改内容有:申请医药品或农产品专利保护的申请人均可能获得产品专利;仅将已有产品用于新的用途的可获得专利权;专利权的生效日为授权日而非公开日;专利实审的期限由申请日起48个月提前至36个月;提高专利受理审查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2、TRIPS的重要规定以及其对印度医药行业的影响

2.1 TRIPS医药有关的重要规定

关于医药行业的TRIPS第70条(8)(9)规定,印度有以下义务:(1)承认在药品和农业化学物质领域中的各种发明;(2)自1995年1月1日起,为在该领域中的新发明提供相应的保护;(3)授予后,从申请之日起给予为期20年的保护;(4)专利保护的情况下,给予五年的独家销售权。独家销售权和专利保护期,以两者时间较短者为准。

2.2 TRIPS规定的内容对印度医药可能产生的影响

印度是通过对跨国公司新药物的逆向工程,来生产仿制药,使国民能使用低廉的药物,并促进制药产业的发展。而最低期限20年的保护期,以及产品专利,有效的使跨国制药公司在销售和定价上实现了在印度的垄断,并且直接出口成品而无需技术转让或直接投资到印度,这些举措能够保持专利药物在保护期内保持高价格,避免竞争,而本土的仿制的替代品不允许上市,国际大制药公司也无需使用合资和带入技术等方式进入印度制药行业,这样即对亟待发展的印度医药行业不利,也使得印度的仿制药生产企业尤其是小生产者更容易被排挤出市场。

   当然印度也有论调认为,与国际规范接轨,能促进印度制药公司进入国际市场和增加流向国内的技术和投资。

3印度的专利法制度对印度制药行业产生的影响

当时经济落后的印度处于为改善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角度制定了1970年专利法,然后该法规开启了印度本土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工业企业开发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成大量廉价的各种仿制药,而印度本土制药企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跨国制药企业无法与之在本土抗衡,还锻炼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制药企业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从1971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35%。自1991至2000年,印度原料的产值从1.83亿美元增加到8.86亿美元,制剂自9.8亿美元增长至36亿美元。药品的出口额从3.04亿美元增长至13.51亿美元,而十年间药品进口仅从1.64增长至3.06亿美元。而印度制药工业的繁荣,宽松的专利氛围功不可没。

4新知识产权环境下印度制药企业的专利战争

印度制药工业在不停的跨国公司合作中,研发实力开始成长起来,开始研究专利药物,逐步培养自身对跨国公司专利的研究,提高专利认知和加强专利人才的培养,开始拿起专利的武器保护自身的行业。

诺华的格列卫(Glivec,伊马替尼)的专利申请于2006年1月在印度国内被否决,原因是认为改化合物是已知物质的衍生物,并没有提供一个重大改善疗效,2009年3月30日,专利局又拒绝礼来的伊马替尼α晶型专利申请。阿斯利康的易瑞沙(Iressa,吉非替尼)由于印度JM和Natco制药提出的挑战,于2007年11月未被授予的专利保护。2011年7月28日,Natco制药公司就拜耳的多吉美(Nexavar,索拉非尼)提出专利申请,并于2012年3月12日被批准,因此Natco可以在印度的索拉非尼专利期满之前生产和销售,这一举措为患者减少了97%的医药费用,而为了捍卫多吉美在印度的市场,拜耳被迫降低药价。

   而在发达国家看来,这些案例证实,印度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不够的。现在各大跨国公司正在寻找在印度药品市场推出其高价值专利产品的机会。而这场印度制药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

5新专利法实施后印度制药工业做出的调整

5.1促进其本土化,拓展农村市场

印度国内企业主开始调整企业的产品组合,针对半城市和农村地区拓展市场,例如Cadila保健。大部分印度制药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其目前的业务模式,产品专利制度迫使那些即使已经将重点放在海外品牌化的市场的印度制药公司在他们的商业模式,再回头看看国内市场,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寻求新的可行性。

5.2提高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利用TRIPS协议带来国际收益

   印度制药企业早就开始利用知识产权知识中的漏洞和监管框架,阻止或者延缓仿制药与专利药的竞争,来维护自身的品牌以及破坏被垄断的市场定价。除了在本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专利挑战也给他们带来收益。Ranbaxy Lab在2002年挑战葛兰素史可的头孢呋辛酯成功,2008挑战默克80mg剂型辛伐他汀专利成功, 2009年又挑战辉瑞阿托伐他汀成功。Dr.Reddy’s在2001年挑战礼来氟西汀专利成功,2006年挑战昂丹司琼专利成功,均获得全球180天市场独占权,并当年即获得很高的市场份额。

5.3各个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开发新的药物

但在新的专利制度下,通过研究通用的竞争对手专利药品和挑战专利与诉讼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这种可能性在减少。因此能负担得起研发投入的印度制药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发现新的分子。虽然最初的投资是巨大的,但专利药高额利润和在全球产业的合法的垄断竞争者更具有吸引力。当地企业已经开始在研发项目上投入更多的钱,或形成联盟,来开发更多新的品种。例如Ranbaxy Lab在2005年在日本上市首个糖尿病新药Vogseal。Dr.Reddy’s在印度 上市膀胱过度活动症新药Bispec,是该领域的最佳治疗药物。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在医药知识产权方面对相对配合,但缺少挑战。中国制药企业目前面临历史性机遇,全球仿制药的蓬勃发展和制药产业的转移,期望我国制药行业在面临知识产权方面,能借鉴印度的各种经验,使得我国的制药行业更好的发展并能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第4篇

关键词:虚拟市场 医药行业 电子商务

医药行业直接关系到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我国现存生产、流通领域等环节的种种不合理因素,极大地导致了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使患者背上沉重的药费负担。为了杜绝上述现象,国家曾三令五申建立行业有序竞争,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流通环节监督。可是,仅从法令法规方面规范市场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先进的手段,增强医药市场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大力加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政府、市场、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医药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

医药电子商务的涵义

电子商务利用Inter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电子商务在我国金融、商贸、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探讨其在医药行业的应用,从而提出了医药电子商务。

医药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商、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机构等为网络成员,通过Internet网络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降低药品流通的成本,对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中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第三方的医药电子商务模式

虚拟市场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形态,提供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医药购销过程的虚拟市场,使得药品流通中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面对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不应该是药品交易的双方,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第三方不应该与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挂钩,可通过提供与交易相关的服务获取利润。

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一个合法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双方也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这就要求医药虚拟市场应该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相关政府机构对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的资格认定和事后的监管,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虚拟市场的运营。这样,基于第三方的医药虚拟市场可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公开。

发挥虚拟平台,卖方可以面向全球众多潜在买家方便地其产品、服务信息,并通过Internet与购买者进行交易,有效地提高交易过程的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买方在虚拟市场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接触不同的供应商,并通过Internet进行及时有效的比较、沟通,提高采购产品及服务的选择方式,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简化了原本复杂的采购流程,极大地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在虚拟平台上,可实现商品的统一编码和自动报价管理。由于国家目前对药品没有统一的编码,加上药品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为便于商品和价格的管理,对平台上的每一个药品制定一个编码,系统会根据客户信息自动搜寻相应商品的价格及策略,然后给出报价,减少了不必要的谈判环节和不信任度,便于交易。

强大的后台数据支撑,为客户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可自动提供的促销信息、卖方的销售排行榜以及新药品展示等,为上游厂商提供自动药品流向查询和库存信息查询,为客户量身订做多种采购方式,而在这个渠道中进行的所有药品购销行为都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记录下来,并经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后成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督的依据。

电子商务在医药行业中的作用

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

传统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设有很多管理层级,使得企业不仅要担负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由于层级太多,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不及时,从而造成决策失误,耽误时机。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信息渠道大大缩短,市场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准确和及时,加深了高管人员与基层人员的交流,每个分店的销售业绩和库存情况一目了然,可以直接对配送中心和各个分店上传的各种单据进行分类汇总,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整合医药供应商资源

通过电子商务,很容易获得所有供应商的产品信息,在对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全面衡量后,择优签订供货合同,操作公开透明,由第三方的介入可保证其公正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可通过招标采购而获得更大量的折扣,由于招标采购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整合物流资源

大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企业在进行跨地域扩张或运力不够时,在电子商务的帮助下,完全可以把药品配送的工作交给当地的药品供应商或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药店可实现零库存管理,减少资金积压,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的成本。

整合服务资源

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获取医药有关的服务资源,如政策服务、产品知识问答、健康知识服务、医疗资源服务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与医院共享资源,可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医药的利益共享。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医院很容易掌握药品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将药品价格降下来;物价管理部门,也可通过网上平台了解情况并掌握药品的价格采购以及这种药是否已中标等相关信息,这样避免了各方对信息掌握的局限性、不全面性,也给百姓带来实惠。

我国发展医药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

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交易双方,以及运营虚拟市场平台的第三方信息机构进行合法资格的认定,实现对交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结果的事后审查,达到有效管理医药流通市场,加速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目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医药相关机构、IT公司、银行、第三方中介等部门的不断发展和共同合作。

法律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医药电子商务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树立人们对医药虚拟市场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它的网上销售除了要适应一般的电子商务法规外,还需要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这样的法规不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而且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另外,药品网上交易数据的知识产权、客户隐私权问题也有待探讨。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诚信打了折扣,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制约了人们对网络活动的充分信任,诚信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市场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密的社会监督,对于新的购销模式存在畏惧的心态,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5篇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第6篇

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现状及原因

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繁荣的阶段。在历年来的全国并购事件中,并购双方有一方或两方为医药企业,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见图1)

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之所以呈现出迅猛的并购势头,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多年来以“小、散、乱”为特征,集中表现在医药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方面。加入WTO后,国外医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明显处于竞争的强势地位。(见表2、3)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股本前5位的公司的总资产和股东权益只占国外大企业的1%,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只占7.5‰和2.8‰,在规模与赢利能力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距甚远。因此,我国医药企业要应对日益国际化的竞争,必须增强自身实力,而单纯依靠内部成长来获得规模的壮大已时不我待,并购就成了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本意志的表达

资本总是从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我国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2.21%,1997年最低,但也达到了11.91%,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据专家预测,未来的3-5年,我国医药工业仍将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正是看好医药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预期收益,大量资本从其它行业流向医药行业,因此使得医药类并购显得十分活跃。如依靠纺织、贸易起家的华源集团控股上海医药,原先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东盛科技则通过收购多家医药企业成功进入了医药行业。

并购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也是评价并购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默塞尔管理咨询公司对过去10年里200家大型公司的合并作了调查,发现合并后的三年里有57%的合并企业的盈利落到了同行后面,而从长期来看,失败的比例更高一些。1992年,永道会计与咨询公司对英国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方式是对英国最大的100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总裁约有54%认为并购是失败的。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应当了解国外企业并购高失败率背后的原因,规避并购中的风险,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

医药企业并购中的风险

并购动机

并购的合理动机是追求企业利润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然而并购发生时的动机并非总是合乎理性的。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了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上的分歧,经营者在作出并购决策时就有可能仅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如人报酬理论就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规模成正比,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年薪,经理人有可能发起并购,扩大公司规模。此外,并购后经理人声誉和社会地位提高,或者仅仅是为了展现他们在管理上的天分,都可能触发一项并购的发生。而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发起的并购,其合理性与经济性将很难保证,股东的权益自然受到威胁。

并购类型

并购可以分为三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例如哈药集团收购哈尔滨制药二厂,新华制药与鲁抗医药的联合。

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如华源集团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已经拥有了包括具有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科研优势的华源生命科技公司、以大输液为主的华源长富药业以及以药品批发和零售为主的上海华源药业,力图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近期华源集团又将以并购大型医院为重点,这都是在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

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例如沈阳北泰方向集团,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跨行业的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方向光电股份公司,去年11月重组了山东东方药业集团,开始涉足医药领域。

无论何种类型的并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或组合效应。然而,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企业管理能力的范围时,协同效应将无法继续得以发挥,特别是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对企业管理不同领域资源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国管理学专家罗伯特・库恩有一句名言:“大的并不一定总是好的。有时无限制地扩大企业规模,反而会限制企业的效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第企业集团起亚集团、第十二大企业汉拿集团、排名第十四的韩宝集团、第十九的真露集团、第二十六的三美集团先后破产,而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和第十大企业东亚集团也在金融风暴之后不久宣布解体。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可以实现的最优规模也不同,医药企业应当衡量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规模。此外,横向并购会加强市场的集中程度,弱化市场竞争,在法律上会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也是要加以考虑的。

并购目标的选择

医药企业确定并购目标之前应当进行一系列客观科学的分析,而不是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或仅仅是应对竞争对手的跟进。这些分析包括:优势企业的自我评估、目标公司基本情况分析、并购依据分析、并购可能性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等。在分析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时需要考虑到的有目标公司的业务前景、盈利状况、规模、产业领域、市场地位等。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价是分析目标公司状况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信息风险,因为财务报表编制的静态特点,股价波动的非业绩因素都会使这些信息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目标公司的情况。此外,一些亏损严重,急于被购买的企业可能会一些虚假的有利信息以引起优势企业的关注。因此,医药企业应当最大限度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搜集并购目标信息,对信息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然后作出慎重的决定。

在确定并购目标时还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目标公司与优势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本结构是否相符。在有政府参与的并购活动中,拉郎配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发展目标上毫无共同之处的两个企业在并购之后只能是貌合神离,并购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在医药企业并购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华源集团、东盛科技、健康元药业在选择目标公司时都有自己的理由。如华源集团重在产业链上的整合,把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医药产业集团作为企业战略目标;东盛科技注重的是目标公司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在行业中是否具有垄断地位,如其下的青海制药和潜江制药,一个是国家基地,一个是国家眼药基地;健康元药业的并购涉足范围较广,既有处方药生产企业,又有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生产企业,但仍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都比较高,如丽珠在处方药市场的地位,东风制药的名牌产品新肤螨灵霜和环丙沙星,以及在保健品市场具品牌优势的喜悦和鹰牌。

并购方案

并购方案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并购价格的确定。一家合适的目标公司通常会有多家企业参与竞标,竞争导致并购价格抬高,即使成功收购,也可能因为收购成本过高而使得并购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如在丽珠集团与东盛科技对潜江制药的争夺中,丽珠集团就称其退出的原因就是并购价格已经超出了他们事先的估计。再如近期发生的法国两大制药企业赛诺菲与安万特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战中,安万特采取的策略就是要引入第三方来参与并购竞争,通过抬高股价来迫使赛诺菲放弃收购。一旦安万特找到了实力相当的第三方,即使背后有石油巨头道达尔和化妆品行业翘楚欧莱雅的强大支持,赛诺菲的此次敌意收购行为也将付出不小的代价。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复杂,同一公司的不同股权被分割在几个不同市场之中,不仅有流通的A股,还有不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和转配股以及外资股B股,不同股权在流通性上的差别使其价格也相去甚远,这就给并购定价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我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以协议转让方式进行的较多,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定价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更大。

选择何种支付方式对并购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现金支付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使企业的正常经营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减少投资机会;股权交换使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改变,控制力被分散,股东收益被摊薄;资产置换需要对双方资产进行评估,费时费力,并购的成本增加;而为并购发行债券,在国外被称为垃圾债券,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企业,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如健康元药业在去年买进了一个制药厂和一个保健品企业后,就不得不于年末卖出了两个经营状况尚好的研发公司和销售公司,以缓解资金周转上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并购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扶持,如上海就推出了“收购兼并企业专项贷款”,但贷款也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信用评级,增加进一步融资的难度。

在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并购方案中,政府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考虑大多会要求优势企业承担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和员工,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优势企业的负担,使并购后的整合难以开展。华润集团并购东阿阿胶的过程中聊城市政府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提出的并购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要保持东阿阿胶集团现有管理层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华润集团在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中难以有所作为。

并购整合

科尔尼顾问公司通过对1998~1999年间全球范围内115个巨型并购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失败的原因,认为在并购的整个流程中处处充满了风险,而并购整合构成了并购过程中的最大风险(图4)。

第7篇

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美国实际GDP年化季率达4.1%,远超市场预期,为2011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对美国经济的前景预期,并表示2014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具确定性。海通证券预计,2014年全球GDP增速将从2013年的2.5%提升至2014年的3.3%,而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正是美国经济的稳健复苏。

中信证券认为,欧美经济复苏将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其对贸易需求拉动作用的增长有助于改善新兴经济体的外部需求状况,东盟国家将受益欧美经济的复苏;但对部分新兴市场而言,由于受到美国QE退出以及美元走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弱的负面影响,经济将再次受到冲击,印度、印尼和泰国等国将受到更大的冲击,而巴西、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则因为美元走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弱,影响其收入和经济复苏。

后QE时代,海通证券预计,由于复苏前景、杠杆环境和资金流向上的分化,各国的货币政策在2014年将开始出现脱钩,各国央行政策的同步周期宣告终结。各国央行的“分道扬镳”将使今后的市场走向、资金流向,甚至风险分布都会出现新的变数。

稳增长,推改革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下,2014年,中国经济将不再追求单纯的高速增长,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改革,将成为未来数年内的主旋律。

中国上一轮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还是1998年推出的住房市场化以及国企改革,改革推动加上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中国经济在1999年见底后开始快速回升,并在此后10年内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逐渐式微。新旧周期交替之际,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2014年及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定下了改革这一基调。

在改革的大格局下,2014年的中国经济将彻底告别高增长。展望2014年,平稳增长成为各研究机构的共识,主流券商对2014年GDP增速的预测基本介于7.2%-7.8%之间,众多机构投资者的观点也指向7.33%,略低于2013年前三季度7.7%、7.5%和7.8%的水平。

申银万国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格局是守住底线,加速转型,而经济增长的希望则在全要素生产率(TFP)。国泰君安证券表示,增长目标向下调整得越低,意味着转型推动力越大。在改革推进力度加大的背景下,2014年经济增长回落趋势未变,预计2014年GDP增长为7.5%,而且政府将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总量增速。瑞银证券对于中国2014年的经济走势则相对乐观,其表示2014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推进改革,而受益于外需改善以及内需基本稳定,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小幅回升至7.8%。

中金公司认为,2014年中国将呈现增长平稳、消费崛起的迹象,而持续三年的经济增长放缓也将企稳。更为乐观的估计是,因为偏紧的宏观政策拉低了投资的贡献水平,随着2012年下半年以来反腐对相关消费增速的一次性冲击造成的技术效应减退,加上结构改革的影响,消费增速将提升,并超过投资成为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改革将利好中国长期经济,但短期阵痛在所难免。

中信证券同样看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认为2014年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消费以及资本形成,消费将拉动GDP增长3.8%,资本形成带来3.6%的增长。上半年经济受到流动性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增速较低,下半年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渐到位,经济有所回升,全年GDP增长预计为7.5%,与2013年基本持平。对于改革前景,中信证券认为,历次改革均大幅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此次国内改革预计将提高潜在GDP增速1-2个百分点。

对于2014年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海通证券持不同观点,认为由于利率上升抑制投资消费,2014年内需或仍是经济企稳的最大制约。海通证券表示,2013年三季度经济反弹的主要动力来自过剩的投资,不过由于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导致资金供给下降,资金供需矛盾使得利率飙升,这意味着2014年的投资消费将继续受到抑制,尤其是泡沫严重的房地产销量将面临下滑风险。因此,经济仍趋下行。如果政府能顺势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则无需再刺激投资,利率可下降,转型行业将获得资金,在2014年下半年有望低位企稳,此后走上转型大道。

货币政策引导去杠杆

与美元的大肆印刷由全球埋单相比,人民币超量发行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已越过警戒线。对于杠杆率的大幅提升,近期政府表态将实施更为审慎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从而把加杠杆的速度降下来。海通证券指出,中国依靠货币扩张经济的模式极大地增加了金融风险,M2/GDP超过200%,银行总资产/GDP超过260%,因此政府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央行货币政策已持续偏紧,进而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

瑞银证券认为,央行将设法保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紧平衡”,维持相对较高的货币市场利率,并确保银行新增贷款不高于2013年的水平,而且政府可能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及其他“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

招商证券表示,2013年6月“钱荒”事件暴露出的根本问题在于,央行等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控制能力和手段的缺乏,同业业务作为“影子银行”中发展最疯狂的部分将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从而对货币供给、流动性等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同业业务监管的加强,同业业务货币创造的渠道被堵住,可能会对2014年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冲击,M2增速进一步回落,预计全年增速为12.5%。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空间受限,使得利率和存准率工具调整在2014年变得较为困难,预计央行将继续组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加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

CPI持续温和

经历了2011年的高通胀、2012年的触底反弹以及2013年连续多月的温和上涨后,申银万国预计,2014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CPI走势主要取决于基数效应和食品价格波动。

对于2014年的通胀水平,瑞银证券认为,受益于粮食丰收和温和的天气状况,食品价格周期有望保持稳定,不过较低的基数可能会抬高2014年食品和整体通胀水平。同时,经济增速回升,房价和服务成本上升以及计划中的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调整可能会导致全年整体CPI居高不下,从2013年的2.7%上升至3.5%。另一方面,需求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企稳缓解制造业部门的通缩压力,再加上基数效应,2014年的PPI有望转为正数。

而海通证券则认为,当前通胀依然处于筑顶阶段,2014年通胀将依然平稳,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宏观走势看,2014年经济仍趋下行,而2013年制造业投资再扩产能,因而供需层面对PPI和核心CPI的推动有限;二是从微观层面看,粮食供给量充足,库存稳定,QE的退出将对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向下压力,通胀难以快速抬头,因此预计2014年CPI水平将与2013年相当,为2.6%。

改革时代的投资机会

对于2014年A股市场的走向,《新财富》的调查显示,各大券商和机构投资者多趋于乐观,认为2014年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介于1977-2605点之间。机构投资者在2014年最看好的十大行业分别是医药、TMT、环保、消费、金融、食品饮料、地产、新能源、军工以及农业。其中,医药更是得到39.79%的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而TMT、环保、消费与金融的认同度也都超过了18%(图1)。

医药行业的整体收益在A股市场并不算最高,但却连续两年在《新财富》的调查中最为机构投资者看好,此番更是获得近四成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个中缘由或许在于医药行业在经济波动较大时所具备的投资防御属性,这也是众多券商同样看好医药板块的根源所在。

申银万国认为,医药行业中长期投资收益将继续丰厚,行业增长大趋势不变。经过2013年三季度后的调整,医药行业个股调整幅度较大,行业逐步走向分化,板块即将迎来战略性配置时机。瑞银证券同样看好该板块的走势,认为受益于民间资本进入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板块,行业长期景气不变,未来医改的方向是公共医疗回归“保基础”,而高端医疗、部分专科领域,看好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板块。

以电信、媒体和科技组合而成的TMT行业,在2013年上半年的股市上异常惊艳,而其中的移动互联网、手游等板块中的个股股价更是连翻数倍。尽管这个行业划分概念略显模糊,但未来数年内它都将会是市场投资的最大热点之一。31.23%机构投资者选择继续看好行业在2014年的表现。海通证券把电子、传媒、计算机、通信和家电5个行业统一归于TMT,除了对其中的传媒行业给予“中性”建议外,对其他的四个行业均给予了“增持”的推荐。其则看好由苹果和谷歌引领的移动互联网2.0时代的技术子创新;认为移动支付产业链将在2014年爆发,而考虑到4G牌照所带来的利好尚未释放等因素,2014年的TMT依然值得期待。

不过,令人略感意外的是,TMT行业位列2014年最被看好行业第二名的同时,也被评为2014年最不看好行业第四名。或许,部分投资者察觉到大热的TMT尽管前景依然诱人,但其蕴含的投资风险不容小觑。

同样一直是大热门的环保行业,获得了23.72%机构投资者的看好。中信证券表示,2010年以来环保板块累计超额收益达60.3%,政策持续出台是板块活跃的重要因素。中信证券认为,三中全会《决定》预示生态改革对环保行业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以往的政策,同时上市公司基于资金、资源、平台优势实施横向规模扩张、开辟相关领域新机遇、纵向整合产业链将是必然趋势,整个产业集中度和竞争质量有望得到提升,并建议在基于安全边际前提下把握环保行业并购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在2013年《新财富》调查新增的机构投资者最不看好行业一项中,除了让人“又爱又恨”的TMT,钢铁行业高居榜首,超过39%的机构投资者认为在2013年黯淡无光的钢铁行业到2014年也很难获得投资机会。紧随其后的是煤炭与有色金属行业,分别被24.11%和12.91%的机构投资者的看空(图2)。值得一提的是,位居前三的行业,包括排名靠后的建材和机械行业,皆属于强周期性行业,这些传统行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盈利能力下降和债务压力高企等各种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医药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更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同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种类复杂、质量要求严苛、产品时效性强、销售渠道特殊,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薄弱之处,很有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所发生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甲氨蝶呤事件”等,都让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此,研究医药企业内部审计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形式下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医药行业具有其特有的行业特征:药品的生产流程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国家监管严苛,这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成为了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药品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药品的整个生产流程非常复杂,涉及到搅拌、粉碎、蒸馏、沸腾、制粒、压片、包装等多个环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药效、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目前,药品生产一线的工人,即使接受了专业职业培训,也会在大量、重复的工作中产生操作失误。另外,在生产线上,药品生产器材也少有定期检查和维护。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药品生产的潜在安全隐患。同时,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排放一些化学制剂和药品残渣,是城市污染源的重要组成,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忽视了这一环节,很有可能会让在企业的环境评价工作中受到政府的整改建议和要求。

另外,医药企业的药品质量跟踪制度的实施困难。目前,我国通过全过程的药品批号管理制度来对整个药品的生产销售流程进行监管和责任追溯。但是,很多医药企业却没有很好落实,以药品为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严格,导致没有完全通过临床认证的药品流向市场。

(二)以账务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当前,医药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利润不断减少、行业壁垒消除、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财务上,常常表现为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回收困难、财税压力增加、销售折扣加大,同时合格的药品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稀少,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具有显著的风险。

另外,国有医药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度,在医药市场上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为了分得一部分市场份额,小型医药企业通过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期,来获得客户的青睐,但这种措施会使得医药企业垫付大量的生产资金,而销售收入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收回。而国家所征收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较高,在一个财务周期内,一旦收账款没有回收,企业将面临严重的现金流风险。

(三)以规则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非常严格。各个生产流程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规则。一旦违反,国家将会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包括:高额罚款、吊销生产许可证、勒令关停生产,甚至是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目前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少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法律法规来帮助企业进行改进。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会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掩盖事实,逃避法律法规的责任,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展示出本末倒置的状况。

(四)以参与者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由于药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链的参与者众多,也会导致医药行业内部控制困难。在生产链的上下游,原材料供应者和销售渠道都无法有效进行监管,以参与者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对于产业链上游,不少非法的原材料供应商通过挂靠的方式,成功躲过了药品证书的认证,使得医药企业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失效,无法通过内部审计来降低原材料的风险,对于产业链下游,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了医院、医药商业公司、非处方药销售点等,但是当前的招标方式、限价方式、采购规则、配送规则等问题,让小型医药企业难以进入到规范化的销售渠道中去销售医药产品,只能去开发二线的销售渠道。但二线的销售渠道的开发难度大,很有可能在药品出厂之后,在运输过程中或后期的销售过程中,产生质量损耗或变质问题。这也是医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涉及到的范畴。

二、新形式下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对策

针对上述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一)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

医药企业首先需要完善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其次,建立起医药企业内部的审计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规范企业执行能力及监督权力,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上报审计结果。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一方面,能够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能够快速反馈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帮助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包括企业原本的质量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医药企业原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参与到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中。

(二)健全企业的财务审计制度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以财务监管作为基础,通过财务活动的审查来梳理和监督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要建设合理的内部审计结构,首先需要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审计工作,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加强对实物、账务和财务规则的控制,为内部审计提供基础保障。

(三)遵守内部审计规则

国家已经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内部审计规则,医药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生产特点、业务流程特点、关键风险环节出发,遵守国家规定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于企业和行业本身的内部审计规则,并通过制定控制措施来落实相关规则的实施。

(四)完善账务的内部审计

以账务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医药企业较为常用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做出如下的改善:建立医药企业内部的资金申请和审批制度,加强资金筹集、使用和运营的管理;建立医药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实施采购申请制、供应商评估制、供应商准入制、采购验收制,并且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医药企业的销售渠道管理制度,辅助销售商进行价格管理、控制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坏账比例、建立销售渠道的档案管理和资质检查,并定期到销售一线去进行药品质量的抽检。

第9篇

有人总结流通企业死因时发现,教训之一是:窜货;

有人总结制造企业死因时发现,教训之一是:窜货;

有人总结片区营销经理因何下课问题时发现,教训之一还是:窜货。

如何理解窜货的实质?窜货现象能否杜绝?如何控制恶性窜货?有研究窜货问题多年的营销专家说,窜货现象在制药业和以白酒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根源:销售政策混乱

窜货因何产生?直接的原因显然是厂家给不同量级、不同区域的经销商的销售政策不同所致。但具体到制药业和白酒业,不能不说到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历史。

工商发展不同步

关平,这个曾服务于西安杨森,现在是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盛”)副总裁的沙场老将(其实也就40多岁),曾被一本医药专业杂志称为“医药营销界教父级人物”,但他自己却极力否认这个名头。

关平在医药行业有多年的营销经验,谈起窜货这个话题,他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窜货是工业企业自己的说法,是工业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商家发展进度的表现,这个说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约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中国医药行业一直是计划经济。制药企业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生产,各地医药公司(商业公司)负责照单全收。因为当时零售药店尚未兴起,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医院,各地医药公司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所以,这个阶段医药行业根本没有“窜货”这个名词。

1985年左右,外资制药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医药公司仍然是药品销售的主力军,但已经没有义务包销制药企业产品。当时的中国尚处在缺医少药时代,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制药企业越来越多,销售越来越快,药厂于是顺应时代从坐商变成了行商,每家企业都派人到各省与当地的医药公司和大医院接洽业务。一时间,“跑马圈地”运动风起云涌,但这时各大医药公司仍然承袭着自己已有的势力范围,零售药店也未形成。自然也不存在窜货问题。

1995年,国家正式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将所有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两大类。处方药进入医院,非处方药可以进入药店,目的是为了患者买药更加便捷。政策一出,零售药店如雨后春笋,迅速滋生,其销售额远高于其它药品。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进一步重视,全国的医药消费总量急速提升:1990年,全国医药市场消费总量也就100多亿元的大盘,但到2000年,大盘总量达到了1500多亿元。特别是1998、1999两年,医药行业的快批形成,批发商队伍急剧扩大。当时,批发商的目的就一个:将迅速发展的药店尽量囊括入自己的供货范围内。

竞争由此产生,窜货于是如影随形。

有一组对比数字极能说明竞争的惨烈程度:2000年以前,全国的医药批发企业总共有16000多家,而到2005年底,规模以上药品批发企业就只剩下5000多家了。在批发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也出现了跨区域的大型批发商和药店。比如国药控股,在全国近20家城市拥有批发业务,“金象”等大药房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关平认为,医药行业里大型商业企业的形成是必然趋势,中国现在前50家医药商业公司所占的销量比例是全国的80%,而在美国,80%的市场份额则只由3家商业公司“瓜分”。

当商业企业已经实现全国连锁的时候,制药企业的发展显然滞后于商企的步伐。因为厂商之间的发展无法实现共振,必然导致双方对同一种营销行为的不同认识:医药(商业)公司和药店在全国四处调货的时候,它会认为这是它正常的营销行为,即便有部分药品进入非自己控制的渠道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因为制药企业仍然实行片区管理制,为了保证对终端网点的渗透,也为了便于对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考核,所以,在制药企业口中出现了“打击窜货”的口号。

当然,如果全国只剩下几家大渠道商,而这几家大渠道商有能力覆盖全国所有网络,制药企业一定会变区域管理制为大客户制。到那时,自然也就再没有窜货的概念。

大战产生惯性思维

泸州老窖近年业绩出色,2005年销售额有可能进入全国名酒前三名(头两名是五粮液和茅台),至少也会稳居第四,至于说到防窜货系统,“泸州老窖是白酒企业里一面旗帜”。

因为泸州是全国三大最重要的蒸馏原酒酿造基地(另两地即四川宜宾、贵州遵义)之一,全国一多半蒸馏原酒都产自这三个地方,所以,不仅是老窖人,就是所有的泸州人对历次白酒大战以及白酒大战所带来的窜货风云都相当熟悉。泸州猁老窖一名总经理助理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白酒大战正酣的时候,国内有一家年销售额近20亿元的大经销商势头极盛。这家经销商几乎经销国内所有名酒,因为实力大,所以四处窜货,搞得整个白酒市场乌烟瘴气,几乎所有的白酒生产企业的价格体系都差点崩溃。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名酒企业都终止了跟这家经销商的合作。该总助说,去年他还见到这家经销商的老板,“灰头土脸的,早已不见当年的神采”。

白酒大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烟尘,但窜货却已经成为经销商的惯性思维。

整肃:防范未必有效

窜货猖獗,如何打击?哪些手段或措施真正有效?

东盛:抓大放小

虽然有着对这个行业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东盛也在探索如何使自己的营销建制尽量与商业企业的发展同步,但完全同步是不现实的,作为制药企业的高管,关平的心情是复杂的。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既然有窜货,说明我的产品还畅销,忧的是窜货使价格混乱,利润损失在渠道上,个别经销商因窜货短期受益,但时间一长,大家都没钱赚,最后将导致厂商疏离。”面对现实,关平的考量是:抓大放小。既不放任窜货的存在,严厉打击恶性窜货,同时又通过一定的措施保证所有商业口的利益,因为只有保证商业口的利益才能保证制药企业自身利益。而具体的政策则是:“东盛只控制价格,不控制区域”。也就是说,一方面,东盛会与批发商、分销商约定一定的销售区域,但只要能保证各终端执行东盛的批发和零售价格,批发商若要跨区域批货,只需报东盛知道即可。

既然是“抓大放小”,既然是严厉打击恶性窜货,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恶性窜货”?标准有一个:一是被窜货地区的经销商因利益受损而举报到东盛,同时东盛的价格体系因窜货而发生严重混乱。

如何发现恶性窜货呢?其实很简单,被窜货地区的经销商对此最敏感。一旦市场上出现价格远远低于东盛的零售指导价的时候,受损地区经销商一定会立马获悉信息。东盛在接到该经销商举报的时候,坚持谁举报谁举证的原则。所谓证据,一是经销商进货发票,一是包装盒(箱)上的物流码。发票是用来证明违规经销商在接受异地窜货时,是否执行东盛批发价体系的证据,而通过物流码,在东盛的物流信息系统上,很容易发现货物到底是由哪一区域,哪一家经销商发出。

泸州老窖:工具为上

由于泸州老窖经历的窜货带来的痛楚可能比东盛更深切,所以,在如何打击窜货的问题上,泸州老窖更强调彻底性,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按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就是要做好老鼠夹子,你能窜,我就能逮。”

“老鼠夹子”如何做?

最重要的就是构建物流码系统。简单来讲,从产品生产开始,生产线上就设置了几道工序为每瓶酒、每个包装盒、每个包装箱贴上(或激光打上)物流码(标)。瓶标、盒标、箱标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知道瓶标就可以知道盒标、箱标。在产品出库的时候,扫描器扫描下每瓶酒流向的经销商信息。如果发生窜货,被窜货地区经销商只要买一瓶酒,通过GPS查询系统查询物流码数据库,窜货经销商的所有信息就会一览无余。

还有一种办法比较简单,就是针对不同区域市场使用不同颜色的包装箱。比如:四川市场销售的泸州老窖用红色的包装箱,在贵州市场则用蓝色包装箱。这样,四川的专品到了贵州就很容易被发现了。

据泸州老窖信息部部长易彬介绍,以前,这套防窜货系统只适宜对一级经销商信息的查询,经过去年的改造,现在已经将查询范围扩展到二级经销商。设置这套系统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泸州老窖本身的营销管理服务,一方面是为一级经销商服务,因为一级经销商也面临着对二级经销商的管理问题:一级经销商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下面的经销商,它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套系统正在升级,从技术方面看,困难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与生产线结合,二是如何与ERP系统结合。现在,这两项工作都已经纳入泸州老窖信息化改造工作的议事日程,其中与ERP系统的结合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记者参观了泸州老窖“国窖1573”产品生产线,很明显,加入编码岗位以后,生产速度有所下降,编码的自动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外最先进的防伪及防窜货系统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该系统由集成大量编码信息的电子标签、读取器、天线、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构成。其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然后将该信号进行处理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和识别。这种技术能够保证每个产品都拥有唯一的“身份证”,显然比手贴或机贴标签更快捷、准确,也更不容易销毁、涂改。记者问到泸州老窖会不会采用这种系统时,易彬认为这种系统目前使用成本太高,所以,泸州老窖暂时不会使用,但会密切跟踪相关技术的发展。

此外,泸州老窖还有专门的市场监察机构――市场管理部,该部门隶属于销售总公司,共有60多名专职监察人员。

惩处:罚来罚去还窜

发现恶性窜货怎么办?显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其他一切管理体系终将失效。

东盛:从内部“开刀”

面对恶性窜货,东盛的做法是:处罚自己的片区营销经理。

为什么只处罚自己人,而不处罚经销商?一是因为东盛与商家的合作是采取赊销的方式,你即便想处罚它也收不上来罚金;更重要的是,因为东盛采用统一供价,商家的利润并不高(批发商的利润平均只有0.57%),商家若要窜货,一定是有东盛自己的营销经理提供促销资源支持。这些促销资源对商家的分配本来是有一定比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但个别营销经理为了业绩,即便知道经销商争取促销支持的目的在于窜货,有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大量促销资源集中提供给个别经销商了。

至于具体处罚措施,东盛有一套“黄牌条例”:第一次发现窜货,出示一张黄牌;第二次发现窜货,再出示一张黄牌;到第三次窜货,出示一张红牌。前两次被罚黄牌的时候,同时处以罚金;当营销经理接到红牌的时候,轻则调离岗位,重则开除出公司。

关平在总结打击窜货的关键时说:“要让我们的营销队伍达成共识,要让兄弟们都有钱赚。事实上,老是不遵守公司政策的人通过窜货侵犯了别的同事的利益,最后就会出现‘人人喊打’的局面。”

泸州老窖:“双管齐下”

与东盛相比,泸州老窖对窜货的处罚显然更为强势。

因为泸州老窖是名酒,所以,有权力严格选择经销商。为防止窜货,目前,泸州老窖选择的经销商都倾向于终端型。更重要的是,泸州老窖与经销商的合作是采取先款后货,并预先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的方式,所以,经销商一旦不遵守泸州老窖的销售政策就必须受罚。对经销商的处罚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取消对经销商的促销支持;二是令其以当地零售价格回购被窜产品;三是在保证金里扣除窜货金额5~10倍的罚款;四是若发现三次窜货,则终止与该经销商的合作。

至于对区域营销经理的处罚,泸州老窖与东盛相似,从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到解除合同,视情节轻重各不相同。在前几年白酒大战的时候,泸州老窖区域营销经理因窜货受到处罚的不在少数。这几年,随着营销政策和管理工具的不断完善,加上市场也渐趋理性,因营销经理自身的原因导致的窜货已经越来越少。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刺激 行业股价 四万亿

一、引言

经济刺激计划是各国政府为应对萧条或经济危机普遍采取的措施。凯恩斯主义思想认为需求不足或者是政府的干预不够造成了经济萧条。为了应对萧条,政府应该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加总需求,以拯救市场,刺激经济复苏。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与之伴随的往往是货币供给量的大规模增加。

关于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问题,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曾提出货币中性的观点,即货币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其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变化上。然而,这一观点的成立需要严格的假设前提,即实际经济部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增的货币进入市场后并非平均地推动要素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有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在改变货币购买力的同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收入再分配——率先获得资金的经济个体在市场上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较晚或未获得新增发货币的其他经济个体则可能因此遭受损失。

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本文提出以下猜想: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率先获得资金的行业将获得相对优势,并在股票价格上得以反映,即那些率先获得资金的行业所属板块可能获得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板块的收益率。我国的股市素来呈现显著的“政策市”特征(李洋波,2006),股市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受到政府意志影响极大,政府出台的扶持或鼓励政策倾向于哪些行业或地区,这些行业或地区会因此获得更快的增长,与这些行业或地区相关的股票往往就会成为投资者投资的热点,从而进一步推动股价上升。

2008年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为抵御危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由此带动了约10万亿新增信贷资金投放。本文以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板块的股价数据研究来分析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如何影响行业股价,检验我们所提出的假说。本文将在第二部分通过对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分析提出行业可能受到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的假说;第三部分说明用以验证假说的模型与方法,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四万亿”投资对行业影响分析

如表1所示,四万亿投资主要集中安排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工程,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灾后重建等七个方面。而资金分配上,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占37.5%,是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其次是灾后的恢复重建,占25%。若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民生工程包括在内,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整个投资规模的81.75%。而医疗文化、节能减排等工程和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各占剩下资金的9%和9.25%。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xwzx/xwtt/t20090521_280383.htm)

由此可见,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显示出政府尽快启动内需的偏好。对经济的刺激,则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原材料需求直接向钢铁、机械、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行业扩展,而对其他行业的刺激作用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扩散过程。具体而言,四万亿投资计划对各行业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行业。无论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还是加快公路、机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对水泥、钢铁、机械、有色金属产生大量的实质性需求。因此,四万亿投资计划对这些行业是重大利好。

(2)房地产业。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和银行信贷的放松有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需求方,房地产业可以拉动多个行业的发展,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因此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无疑是扩大内需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3)电力行业。大规模电网投资是电力设备行业延续繁荣的主要动力。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完善农村电网和加快城网改造形成的需求,将使电力行业未来维持高增长。

(4)医药行业。加快医疗卫生的发展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而农村医保的深入实施同样刺激中低端医疗器械的消费需求。新医改带来的医疗市场扩容和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5)环保行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为前期投入不足的环保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6)运输、家电、食品、商业。这四个行业将受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间接影响。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大规模建设,将带动货运量需求增长,使运输业获益。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房地产业的发展都会对家电带来需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减轻居民的负担,这些措施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同样有益于食品业和商业。但对这四个行业的刺激作用相对而言需要一个缓慢的传导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将主要惠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些行业有望获得最大的提振作用;同时,医药、环保行业也会出现较大发展;而家电、食品、商业和运输业则需要经过资金的传导过程后才能显现出明显发展势头。此外,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其他未获得资金支持的行业可能会遭受损失。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在股票市场会相应表现出来。因此,本文进一步猜想:股票市场上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板块股票在四万亿投资计划后将出现高额收益率;医药、环保行业板块股票同样会获得一定的高额收益率;家电、食品、商业和运输业板块股票则经过一段传导时间后也会显现出较高的收益率;而其他行业板块股票收益率可能会低于整个股市收益率。

第11篇

屡败屡战的转型

海虹或许还称不上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其已然成为一家传奇公司。海虹控股上市21年以来,一直处于转型状态,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无数风潮,数度被炒作。海虹起家的化纤产业或许并不为大家耳熟能详,其之后进军的“联众游戏”又震惊全国。

从2000年便开始布局的医疗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的冲击日趋萎缩。公司管理层再次求变,2009年同美国ESI集团合资益虹国际,转型医药福利管理(PBM)。

但因医保主管部门对外资持股公司较为敏感,业务难以开展。因此,2011年,海虹控股以1美元对价受让ESI所持益虹294万股,转让完成不再受外资身份掣肘,海虹100%持股,扫清了业务的最大阻碍。当年便与济南、佛山等全国9个地市相关政府部门签署协议,开展医疗福利管理业务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新业务的试点工作。

2012年10月17日,海虹控股公告称,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经一年空转试用后,与海虹控股签署《杭州市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共建协议》。随后的12月28日,海虹又在未经试点的前提下,直接同广州医保管理局签约了共建协议。

在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其福利管理系统在节省处方赔付上,已初步获得部分医保基金管理部门的认可,极具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性效应,后续向一二线城市大规模推广将受得更为顺畅。

2012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公告称,公司借鉴吸收战略合作伙伴ESI在北美运营的成熟模式,成功开发了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

平台是面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设计的智能系统,旨在加强医保审核效率和客观性、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实现更有效的医疗行为监督和医保合理控费。

医保控费将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同ESI医疗保险支出分析系统Beacon异曲同工,产品的成熟度较高,必将成为海虹开疆拓土的利器,服务延伸的医保定点医院及药店均将出现较大突破。

医药福利管理的机会

PBM严格意义上是一种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是介于保险、药企、医院和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在于病人就医过程中,对医疗和药品费用进行有效管理、节省支出,增加药品效益。

PBM通过与医保主管部门、药企、保险公司、医院签订合同,以求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行为,达到控制药品费用的目的,以及衍伸的关于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审核(包括过量开药、重复开药、仿制药替代等)

目前,国内涉及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公司,多以医院管理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业务为主,为各级医疗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化服务或系统更新升级。涉及医保信息化业务的公司主要以为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基本运营支持和基础结算系统为主。

海虹的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医保费用审核和监测,向医保管理部门提供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帮助其审理医院上报的大量医保报销数据,查出其中存在问题的单据。协助提高医保管理效率,优化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安全性并降低医疗成本。

而PBM业务的主要壁垒在于:(1)需要临床医学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PBM业务对相关的临床和处方标准具有较高要求,需要结合权威的临床医学规范和标准以及保险政策等要素,对医保费用进行全面自动审核;(2)不管是以医疗机构还是以医保机构为主要客户,均需要系统提供方具有较强的政府公关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公司的PBM业务还将可能逐渐从简单的报销单审核向医保综合监控升级,包括趋势分析、流量流向分析、费用预测和预警、以及协助制定费用审核规则等;并为医生提供参考治疗方案,包括基于诊断而优化的药方、针对个体患者的安全用药剂量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医疗缺失分析等等,并能够通过手持设备实现信息传递。

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2亿,占总人口9.12%。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增强,城镇职工医保透支存在风险。而且近年来,不少省市开始强烈释放控费需求,如北京下发“204”号文件实行总量控制,缘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开始出现每年10月、11月时该医院当年的医保总量已经超标的现象。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成为新医改最大成就,受众13.05亿,但对于支出水平是否可控面临巨大挑战。医保控费已然成为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发改委和社保部及卫生部将站在各自角度倾全力推广,医药福利管理迎来契机。

盈利模式多项选择

尽管在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医药福利管理业务实际收益还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海虹控股目前对于医药福利管理收费模式恐还处在摸索阶段。

据海虹控股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北京益虹医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益虹中国子公司)净资产1026.78万,营业收入594.37万元,营业利润-573.24万元,净利润为-430.68万元。

借鉴北美PBMs(如ESI等)模式,对于海虹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多种可能:

一,处方赔付费分成。据悉海虹控股此前跟杭州的试点合作中,从4个亿的保险单据中发现6000万的不合理报销,因此也得到医保管理部门的认可。

二,处方审单费提成。据了解,美国ESI集团下属的ESRX (中译“快捷药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盈利模式是每完成一单审核即获得2美元。

三,长期项目服务费。每年医保涉及金额2万亿,公司如果能够挣到其中的万分之五,那也有10个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虹可以通过各地医保管理部门鼓励医院安装海虹控股的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并能优先快速地审核该医院的报销单据。这样医院能早日拿到报销单据,从而能够获得大量利息,提高安装的主动积极性。而海虹则以向医院销售终端获得收入。

不过这里海虹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德医医疗系统公司于 2011年3 月在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并结合国内的需求特点研发了“美德医合理用药系统”,目前主要用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侧重于对处方安全性的审核。

虽然海虹具体如何盈利虽然还在探讨。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一旦全国推广,规模垄断效应就会显现。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欧美不同,欧美模式一般很难在国内“照搬”。

第12篇

关键词:医药厂房洁净室设计合理

中图分类号: TN305.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MP 即药品制造及质量管理规范,其实施的目的在于有效保证药品安全和品质优良。G M P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涉及到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空气洁净技术在 GMP 标准中占 10% 的成分,也是实施 GMP 标准的硬件之一。虽然对 GMP 来讲,洁净技术不是决定因素,但确实是一个必要条件,是实现制药工艺的重要保证。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生产、科研、检验、储存都需要洁净环境作保障。医药行业洁净技术的应用是洁净技术的通用性和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医药行业洁净室设计、建造、运行的过程中,应遵循洁净室的相关标准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下面将根据《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中有关室内装修的规定,结合前辈从事医药工程设计的经验,谈谈医药洁净厂房洁净室的设计,供参考。

一、医药洁净厂房洁净室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洁净室设计不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

对于新建的洁净室工程或大型的洁净室改造工程,业主一般倾向请正规的设计院进行设计,而中、小型的洁净室工程,考虑到成本,业主一般会与工程公司签订合同,其中的设计工作就让工程公司承担。尽管国家颁布了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01,简称设计规范),但有一些中、小型净化工程公司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上述设计规范。在测试过程中经常发现以下问题。

2 混淆洁净室检测目的

洁净室性能检测和评价工作是在洁净室施工完成时衡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验收测试)和保证洁净室正常工作状态(定期测试)十分必要的工作步骤。而验收测试包括竣工调试和洁净室综合性能全面评价两个阶段。一些新建的洁净室经常将这两个阶段混为一体,往往以竣工验收阶段的调整测试结果,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的检验结果,或用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的检验来代替竣工验收阶段的调整测试,这都是不可取的。这两个阶段测试的目的不同,测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竣工验收阶段的测试多侧重于调整,而且可能反复进行多次,这种测试多由施工单位单独进行。洁净室综合性能评价测定则是在竣工验收测定后进行,由有资质、经验的第三方承担。

3 洁净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①洁净室内布局不合理②洁净室的清扫工作不规范③在对一些洁净室的局部单向流进行风速及洁净度测试时,经常会遇到同一局部百级区域某些位置的风速很小,几乎为零,且洁净度也经常超标。

二、工业洁净室设计

在工业洁净室中,制药厂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工程设计,根据GMP 对洁净厂房的要求,有几项重要参数应给予重视。

1、洁净度

工艺制品车间如何正确选用参数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工艺制品,如何正确选用设计参数,是设计中的根本问题。GMP中提出了重要指标,即空气洁净度级别,下表为我国在1998 年GMP 中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同时,WHO(世界卫生组织)及EU( 欧盟) 均对洁净级别有不同的要求。上述级别对微粒的数量、大小、状态均已明确指出。由此可以看出,含尘浓度高的洁净度低,含尘浓度低的洁净度高。空气洁净度级别是评介空气洁净环境的核心指标。空气洁净度级别制定的不准确,就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即不经济也不节能。如 30 万级的标准产生于医药局的一个包装新规范,目前用于主要制品工艺中则不妥,而用于一些辅助房间效果就很好。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级别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洁净度的尘源主要来自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物品产尘,操作人员的流动及室外新风所带大气尘粒等,控制尘源进入室内的有效手段除对产尘工艺设备采用密闭式排风除尘装置外,对空调系统的新回风和人员通行吹淋室采用粗、中、高效三级过滤。

2、换气次数

一般性空调系统的换气次数每小时只需8~10 次,而工业洁净室中的换气次数最低级别也要 12 次,最高级别则需几百次,显然,换气次数的差别造成风量能耗的巨大差异。设计中,在洁净度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保证足够的换气次数,否则运行结果不达标,洁净室抗干扰能力差,自净能力相应加长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3、静压差

不同级别的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不能小于 5Pa,洁净室与室外不能小于10Pa 等等一系列要求。控制静压差的方法,主要是供给一定的正压风量,设计常采用的正压装置为余压阀、压差式电动风量调节器和回风口处装设空气阻尼层。近年来,设计中常采用不设正压装置而在初调试中,使送风量大于回风量和排风量的方式,并相应配设自动控制系统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

4、气流组织

洁净室的气流组织形式是保证洁净度级别的关键因素。目前设计中经常采取的气流组织形式是依据洁净度级别来确定的。如30万级的洁净室常采用顶送顶回的方式,10万级及1万级的洁净室设计通常采用上送下侧回的气流方式,更高级别的则采用水平或垂直单向流的方式。

5、温湿度

除特殊工艺外,从采暖通风空调的角度讲主要维持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即适宜的温湿度。

另外,还有几项指标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如风口风管的截面风速,噪声再有风口风管截面风速、噪声、照度及新风量的比例等等,在设计中不能忽视这几方面的考虑。

三、生物洁净室的设计

生物洁净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般生物洁净室和生物学安全洁净室。暖通工程设计人员通常接触的是前者,它主要控制有生命微粒对操作人员的污染。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增加灭菌处理工序的工业洁净室。对工业洁净室来说,采暖通风空调专业设计中,控制洁净度级别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过滤和正压,对生物洁净室来说除了采用工业洁净室相同方法外,还需要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有时则需要采用负压的手段来防止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生物制品发展很快,我院在诸多药厂设计中也逐步涉及生物制品的领域。生物学安全洁净室主要用于科学试研和生物产品的开发。

生物制品是药品中的一大类别,是以微生物寄生虫的毒素及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分离纯化技术或生物学工艺制备,以生物学技术和分离技术控制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活性制剂。在制品生产过程中涉及高危致病因子的操作,其空气净化系统等设施还应符合特殊要求。

生物安全洁净室与工业洁净室所不同的是首先要保证操作区维持负压状态,尽管此类生产区的级别不是很高,但会有较高的生物危险度级别。关于生物危险度,在我国 WTO 及世界其他国家均有相应标准。通常采用的措施为二次隔离,首先由安全柜或隔离箱,将病原体与操作者一次隔离,主要是阻止危险微生物外溢的一道屏障。二次隔离是将实验室或工作区变为负压区与外界的隔离。对于空气净化系统也相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室内维持负压30Pa~10Pa,并与相邻非洁净区之间设置负压缓冲区。

结语

医药厂房洁净室的质量控制是药品生产的保障,而医药洁净室的设计、施工、运行是以控制环境微粒和微生物为目的的。因此在进行医药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的设计、运行和管理控制中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气流型、换气次数、气流流向,按国家相关的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洁净室进行施工、验收、验证,对出入洁净室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科学地、合理地使用洁净室,使得医药洁净室的设计、测试、运行能够充分满足药品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