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5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的关键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内涵解读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解读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是由教育信息化、艺术设计以及智慧课堂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对这三要素的基础组成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合理的内涵分析是推动和提升创新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艺术设计是高校发展建设中一门具有独立设计意义和发展理念的学科,具有平面、产品以及环境和动画等多个设计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特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支撑,通过对数据分析以及平台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创造性的设计出的具有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线上教育平台。其作用路径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动态学习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将计算机学习平台与学生学习设备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度整合,从而进一步帮助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发展思路。
(二)特征分析
智慧课堂在高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特征,首先,是教学决策的数据化特征。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智慧课堂都能将其转变为定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动态学习数据进行有效的针对化分析,从而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向与进度,成功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数据化需要以云平台和互联网作为支撑,以有效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整理作为途径,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的交互传递与分析,充分指导教学决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与发展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展开细致化的设计指导与创新理念融入,因此,智慧课堂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分析不同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结合数据情况展开针对化指导;其次,教育资源的推送智能化。智慧课堂建设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化的推送,不仅能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数据分析结果下充分剖析自身学习存在的漏洞,并及时展开针对性的补充,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现实教学融为一体在平台进行展示,能够为学生创设较为形象的课堂,帮助学生便捷、准确的获取知识,艺术设计类专业强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构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同学生在相应的能力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智慧课堂的融入能够对学生展开某方面能力的针对性强化,通过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传输可以实现这一途径;最后,对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化,智慧课堂是以云平台建设作为支撑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通过强化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与课堂表现等过程来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艺术设计类学生在云平台上能够通过平台建立个性化的档案,进而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数据分析,形成反馈。
二、艺术设计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的研究一直处于较高的应用状态,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还能够聚焦于艺术设计的思维拓展以及能力强化教育,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的重要实践过程,能够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发展教育的创新融合。
(一)结合受教群体特征与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向需要紧跟时展的节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来具体化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及时有效的转变和跟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在学习阶段中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智慧课堂教学中以云平台为载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设计类作品和制作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品和视频展开模式化创新,并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展开线上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艺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书本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并从中获得思维源泉,因此,智慧课堂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思维创新的人才。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有效推动智慧课堂的深入拓展
教师对自身教学模式以及方式的把握情况是智慧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发展中,需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有效的加强,主要包括教师对智慧课堂的全面接受与综合认知,对教学内容的预设与把握以及对教学情况与进度的客观了解与深入发展这三个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能够决定智慧课堂开展过程中的发展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绘画与设计基础,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应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基础认知展开教学,对智慧课堂的深入拓展需要立足于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与受教群体基础能力的充分认知。因此,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本质来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全面推进教学交流方式是实现专业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智慧教师 ;生命课堂;前提;熔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对教师和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把“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智慧教师和生命课堂的内涵
(一)智慧教师具有的五种基本品质
1.从思想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师德在构成教师素质的元素中,居于核心位置。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本质上,通过千万个学生的生命,甚至可以说通过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智慧教师应建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上。
2.从情感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上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感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3.从文化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博专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的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视野不宽,就会知识贫乏,不善举例、比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如果底蕴不厚,就会智慧疲软,欠缺深度和厚度;如果修养不足,就会育人乏术,责任心虽强,艺术性却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如果情趣不多,就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难与学生沟通。还何谈智慧教师?
4.从意志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
叶澜教授说:“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内在的魅力就是创造的魅力,也就是生命的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丰富和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能力、提炼和形成智慧,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才可能逐步由一般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
5.从行为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和经常总结
肖川博士在《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中说道: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锐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那些理所当然的常规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想法与做法,哪怕一点点。
(二)生命课堂的主要标志
1.生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任何割裂 “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命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和态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风采纷呈、魅力无限;学生情趣被激发、智慧被开启、创造力得到发挥,主体地位凸显。这些无疑是生命课堂的重要特征。
3.生命课堂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基于此,生命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应该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
4.生命课堂是教学预设巧妙、生成精彩的课堂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交汇碰撞,火花不断迸发。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通过讨论、辩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智慧教师与生命课堂的关系
智慧教师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前提,生命课堂是锤炼智慧教师的熔炉。教师是在课堂中“学会教学”的,是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成长进步的,课堂是教育思想生长和实践的土壤,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三、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
(1)不断学习。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2)不断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习只是培养智慧教师的前提,教育实践才是教师成为智慧教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不断反思。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修正的过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
成为智慧教师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只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最终会成为一名智慧教师。
四、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主要策略
策略之一:在学习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应基于学情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策略之二: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师生、生生交谈以及辩论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思维。
策略之三:设法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引入情境教学。
策略之四:借助传媒、肢体语言等手段,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策略之五:尊重基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王 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3]高江海,高瑞娟.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4]刘良华.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4-29.
关键词:教学智慧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25-02
华应龙老师是优秀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很多教育教学专家都对他的课有过评析。但鲜见从教学智慧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这个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辨别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伦理意识和行动能力等方面构成。
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华老师的这节《圆的认识》作一些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认识圆心、圆的半径、直径;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间的关系;知道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现将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介绍给大家:
《圆的认识》一课,用华老师自己的板书概括,就是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是什么”即出示图片:宝物在距离一个小朋友左脚3米处,让学生寻找宝物。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得出了“宝物在一个圆上”的结论;
在引出圆这个概念后,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宝物可能在一个圆上呢?”这就是“为什么”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通过与学生一系列的对话,采用对比其他图形的方法,阐明了圆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并且用古人的“一中同长”来加深学生对于圆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环节了,即“怎样做”。让学生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点评,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出圆呢?”在这个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然后,华老师利用篮球场中间的那个大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篮球场中心要是个圆呢?怎么样才能画出这个大圆呢?最后,带领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宝物一定在圆上吗?经过一番提示,学生体会到宝物应该是在球上的。最后老师出示一组生活中圆的画面,提醒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看完华老师上的这节《圆的认识》,笔者有几点很深的感触,这几点都是教学智慧非常强调的东西:
1 注重对教学的反思
在“课前慎思”中,华老师在思考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以往这个内容的教学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华老师就没有像很多老师上课时那样组织学生折叠、测量,而是在导出一个圆之后,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个圆中,什么是直径、半径,什么是圆心。在初步认识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圆具有哪些特征,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没有棱
角……为了体现圆的独特之处,华老师又将圆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对比,一点一点的完善圆的特征“一中同长”。然后再带着学生深入理解“一中同长”的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思考,跟老师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投入到课堂中来。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非常流畅。老师的引导具有实效性,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抛出与学生既有思维的矛盾点,让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领会数学的严谨。这契合华老师想要培养学生推理、想象、思辨能力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能画好一个圆?”一般老师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好圆这个技能。华老师却思考小学数学是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何这样做。”在实际教学时,华老师就体现了这个观点。在“画圆”的教学环节中,华老师同样和学生展开一系列对话,积极的思考“为什么用圆规能画好一个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必然会将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与圆的特征联系起来,锻炼了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而不仅仅是“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这点主要体现在,老师给学生讲解古人的“一周同长”,老子的“大方无隅”,带学生体验古代先人的智慧。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思考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但一般老师仅仅停留在依照教材教,更多地去考虑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华老师对教学目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不断思考。教学智慧强调教者应该具有想象力、判断力、执行力。从他写的这节课的课后反思中,能了解到华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想到了很多需要说明的知识点以及教授这些知识点的方式。这是他想象力的一种体现,通过想象能大致预测到这些设计可能引起学生怎样的反应,怎样的发展。但是最后,华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舍弃了很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教学。并且华老师能够将自己的思考设计都实施到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恰当地融入课堂中,努力让学生经历有效地学习体验。这一点正是他教学执行力的体现。
2 努力追求课堂上的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是指老师在思考教学问题时,不能囿于传统的观念。要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理念跟实际课堂结合起来。
这节课中,华老师有好几个不同于一般教学的地方:一是,不让学生通过量半径的长度来得出半径都相等的结论,而是通过思考、理解得出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二是,跟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出圆?”这也是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三是,当研究完圆的特征,也画过圆后。华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宝物一定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通过老师“半个西瓜”的提示,很多学生想到了“可能在地下”、“可能在树枝上”……六年级的学生没学过球的知识,但是知道平面跟立体的区别。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的科学品质。让学生多提出问题,然后努力解决。
很多老师会觉得一节很多人上过的课注定上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华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却想出了很多人不曾想到的问题,并积极地将它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是对自己主观性的坚持。坚持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别人的东西。教学中需要这种反思精神。
3 对教育伦理性的追求
整体上看,华老师跟学生交流时,是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经常在学生间走动,有时说话时自然的弯下身子,有时拍拍学生的肩膀,不高高的站在讲台上等,这些小细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学习知识时,心里更轻松、更快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华老师的一些话语,也彰显着他的教育伦理品性。在画圆的时候,华老师找了一个没举手的学生,在黑板上画直径,学生画好后,老师感慨地说“学习也不难,学习就是猜想、尝试,敢于试,不就行了吗?”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老师说“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不要迁就老师”。在整个课堂中,华老师还注意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当有学生直接反驳别人观点时,老师说“首先应该看到别人好的地方,然后再说但是……”当一个学生想到很独特的画大圆的方法时,老师衷心的表达出佩服,很肯定这种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学习画圆的规矩时,顺势说“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矩。”渗透做人的道理。最后根据自己的道具说出“问号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这里,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总是仅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热情高,而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积极参与进来,即使有时课堂上满是学生举起的手,但老师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学习上热情高的总是那么一部分学生,这是教育伦理性竭力避免的一个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加紧建设小班化教学等一系列措施。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教学实践应该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实践智慧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追求的。有的老师安于现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情境,却想要用同一种教学设计来应对。这显然是错误的。华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每堂课,他都会在课前思考怎样上好这堂课,在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怎么样,有问题的话怎么解决,在下一次教学中如何改进。这是一个有教学智慧的老师必然要做的事情。思想上有这种意识后,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努力让自己从“教书匠”成长为“智慧的老师”。
看华老师的一些文章,经常能读到哲学、心理学以及古文化的一些东西,想必华老师经常看书,经常思考。而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自如交流,掌控课堂的能力,对具体事件的感知、判断、应对等,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知识层面上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华老师已经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的养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41.
[2]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2009.10:190.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30,31.
[4]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及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5]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解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1(1).
[7]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8]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9]李建军.课堂想象:通向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1(6).
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教师的“转识成智”有其内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转识成智”理论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关键词]
转识成智;教学智慧;路径选择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会学量关于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也会对优秀教师进行观摩与借鉴,这些知识的积累是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情境恰当选择和应用教学知识,如何使学生受到如沐春风的教育,如何对教学进行创新,这些问题使不少教师感到心余力绌。由于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弱化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生成性课堂”的广泛实施,课堂情境日益复杂,课堂突发事件屡见不鲜。面对如上诸多挑战,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已经满足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学智慧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正是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变优化过程,因此,“转识成智”就成为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转识成智”的含义
“转识成智”一词源自佛教的唯识学思想。唯识宗是我国佛教十三宗之一,认为人通过转识成智才可成佛,转识成智是成佛的途径。[1]由于宗教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带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将“转识成智”这个概念予以唯物的科学的内涵。冯契终其一生都潜心于探索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奥秘,并创建出自己的“智慧学”理论体系。“转识成智”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冯契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由无知到有知和由知识到智慧两次“飞跃”,转识成智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跃”。[2]在冯契的理论中,知识的内容涵盖了生活常识与科学,智慧则是一种哲学理念,是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性把握,是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理论。[3]知识只具备理性的特征,而智慧则是理性、伦理和情感的结合,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有三个机制: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德性的自证。[4]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机制并不是先后顺序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转识成智”的结果是获得对“性”与“天道”的领悟,对个人来说,也就是获得了对世界和自身的真理性认知与把握,最终造就“自由的德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5]综合学者的观点,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即转知识为智慧。
二、教师“转识成智”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庞杂的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及对课堂突发事件、学生激情状态的处理与引导能力。[6]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活跃发散的学生思维,导致教学“意外”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在应对教学中的突况时,教学智慧就成了教师化解问题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变,生成自身的教学智慧。
(一)内在依据
教师转识成智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知识和智慧的自身特点来决定的。一方面,知识是零散、片面、有限的,而智慧是整体、全面、无限的。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体现为一种判断力。另一方面,知识是固有的、机械性的、易学的,而智慧则具有人际性、复杂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知识是具有普遍特征的,而智慧则是普遍与特殊的双重结合。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充满着人际之间的深层交流与情感融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做出判断和选择,把握事件核心,在正确处理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对教学有全面的把握。因此,从知识和智慧的内在特点上来讲,教师必须转知识为智慧。
(二)理论支撑
冯契构建了自己的“智慧学”哲学体系,在他的“智慧说”中,提出了认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获取知识,二是生成智慧。冯契认为,人的认知不应当止步于知识的获得,更应当指向对世界和自我的根本性认识,同时还要追求个体人格的自由发展。智慧的形成可以使人获得个人自由,可以将理论变成具体的方法、将理论转化成人的道德品性,人必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及德性的自证三个途径,最终生成智慧。同样的,教师只有转知识为智慧,才能实现对教学的真理性认识与把握,在教学中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冯契的“智慧说”成为教师转知识为智慧的理论支撑。
(三)现实要求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知识的更新速度持续加快,社会知识总量迅猛增加,知识传播途径增多,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建构“生成性课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问。由于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思维的活跃化以及生成性课堂的实施,学生常常在课堂中提出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挑战增大,教学知识的积累不足以应对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要追求教学智慧的养成,以满足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教师培训、在线学习、教研活动等机会进行自我发展,重视教学探索与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最终实现“转识成智”。
三、教师“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
教师的理论之识包括教育及相关理论知识、学科专业及教学知识、综合文化知识等,是教师通过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获取的知识。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然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过程,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状况发生,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选择的智慧。选择之智,指的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其选择要能把握教育契机,彰显教育理念,达到教育目的。例如,笔者参加了无锡市某小学的一次公开课活动,授课的是该校的教学名师,她在《三顾茅庐》这节课中选择的教学方法便充满了智慧。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诚意,这位教师先让学生寻找文中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描写,学生找到了“下马步行”“轻轻地”等描写之后,教师便说:“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当一次小刘备,表演一下如何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在学生表演过后,教师向学生解释:“身体微微前倾,这个姿势在我国古代表示对人的尊敬。”接下来,教师请全班同学站起来,“一起当小刘备”,保持着身体微微前倾的姿势,体会这个动作的累,并以此从内心深处体会刘备的诚意与恭敬。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充满乐趣,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聚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得以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思想,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度领会。这样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设计,正是教师选择之智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之识转化为选择之智呢?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优化自我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是教师转知识为智慧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时代进步的需求、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驱动着教师进行自我学习,优化自身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观念和意识,要能够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抓住最关键的所在,做出最正确、最符合学生发展的选择。教学内容十分繁杂,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的重点,并在形形的教学方法中,选取最合适的方法去呈现教学内容。在遇到课堂突况时,要深思熟虑,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实践反思。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会接触大量的教学实践,然而,有些教师成功转型为智慧型教师,另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却停滞不前,其原因就在于教学反思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于教学实践,也生成于教学实践。教师若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后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反思教学实践得失,从大量的实际案例中探索规律,必能“悟”出教学的智慧。通过教学反思得到的“悟”,正如冯契“智慧说”中所提到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理性的直觉”,一种对事物豁然开朗的把握与领悟。[7]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形成选择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境和突发的教学事件时,迅速进行选择与应对。
(二)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
教师的实践之识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8],是一种融合了教师本人经历、价值观与信念的系统性知识。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除了实践性知识,还需要诸多实践能力,如当众讲话能力、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这些能力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然而,教育力量的发挥不能仅靠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教育性原则”,具备沟通学生、引导学生、教化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让人感到舒服。化雨之智,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感化性的教学行为,以学生容易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与之进行沟通,向学生传达自己的观点或理念,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例如,在一次笔者参加的小学观摩课中,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授课教师使用了引导的方法:“我们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发呆,思维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语文课上不能发呆,要发光,要像东方明珠一样一闪一闪地发光。眼睛发光,身体发光,当你举手回答问题时,小手也在发光。”这位教师温情生动的话语让学生们都露出了笑脸,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也更加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当下教师化雨之智的缺失,致使师生关系产生罅隙,教育效率低下。比如,有些教师抱怨说,学生为什么不听话?我明明都是为了学生好,可他们怎么就是不买账呢?这些情况正是由于教师化雨之智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教师的实践之识,需要转化为化雨之智。那么,如何才能将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呢?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明晰学生的心理特性,能够以学生的视野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作为小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用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比疾言厉色进行呵斥的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教师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需要有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坚定信念。只有真正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热情与精力,以学生的发展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与终极追求。冯契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对自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必须通过“德性的自证”,对自己的道德进行反思与验证,生成自我意识、发挥自主意识,达到情感的自得,最终形成“自由的德性”。[9]教学是理性、伦理和情感共同投入和共生的过程,教师的德行表现与情感投入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教师需要树立自身“博学、亲切、专业”的形象。实践表明,学生对外表自信的老师有更高的心理期待,对言语形象生动的老师有更多的好感,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与接纳。
(三)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大量学习与借鉴“前辈”们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往往阅读了大量的专业著作,观摩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到有用的方法进行模仿,同时也吸取到一些经验与教训,以此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活动。正如加拿大教育学者史密斯描述的那样,教师从教初期会刻意避免曾教过自己的教师的缺点,并尝试模仿自己十分敬佩的优秀教师的做法。然而,在严峻的课堂现实面前,这种自我建构“久而久之都会化为灰烬”。[10]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造成了课堂的不可复制性。创造之智,是教师在大量的学习、模仿、实践、反思中形成的能够对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进行创新,能够根据情境灵活创设生成性课堂,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能力。这种创造性智慧往往带有清晰的教师个性特征与人格烙印。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情趣、感悟、积累、迁移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个人特征的“五重”教学法。他在《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深入揣摩课文,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课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在文本学习之余,弹奏着钢琴,与学生齐唱《燕子》之歌,使学生不仅领悟了课文的语言之美,加深了对燕子的感情,还受到了音乐和审美的熏陶,使语文课充满了情趣。创造之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典型特征。[11]教师的借鉴之识是如何转化成创造之智的呢?首先,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在工作中奉献较高的职业热情。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在职业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以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故鼎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口耳相传,更是思维的培养、智慧的启迪、道德的构建与文化的传承。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有尊严、有个性的独特个体,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课程因素,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学生交互共生,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需要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教师不仅是教学范式的奉行者,更应当是研究者和创设者。冯契认为,对事物认知的积累会造成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辩证的综合,但辩证的综合是没有绝对化的,要根据历史发展进行丰富与完善,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12]教学之海宽阔深远,没有彼岸;教学之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要在学习借鉴他人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辩证的综合,继而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反思与实践尝试解决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发展成新颖实用的教育理论。
总之,选择之智是教师课堂的效果保证,化雨之智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法宝,创造之智是教师发展的推进动能。知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之基,实践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转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借助于“转识成智”理论,教师将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将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将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三位一体,最终汇聚生成教学智慧。
作者:郑友训 王春歌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J].世界宗教研究,1998(4):55-64.
[2][7][9]王向清,张梦飞.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及其理论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119-123,127.
[3][12]冯契.冯契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3,438.
[4]丁祯严,晋荣东.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23-28,34.
[5]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8]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关键词] 语文 生成 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系统,其根本出发点是为教学尤其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这种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并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动态生成推进过程。总之,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三、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2.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知,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智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创造性等特征,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它使教师能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合理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性智慧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的行动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智慧的过程。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关键词:智慧教室 数字化资源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研究-以中职电气专业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为例》(编号2015-R-45904)系列成果之一。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目的是有效利用教育云平台、大数据优势,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领悟责任、获取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加快学生向劳动者角色转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能力,促进专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效能。
“智慧教室”是互联网+时代有效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现代化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平台,是数字教室、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基于“智慧教室”平台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开发与应用。
一、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智慧教室”是利用教育云平台、大数据和互动教学软件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基于Windows系统、Android系统,充分整合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优势,从而实现高效双向教学互动的信息化系统,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灵活性、均衡性、环保型、智能化等优点。在此平台开发的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获取便利
教育云平台的数据资源丰富,具有数据量小、传输速度快等优势,能快速上传和下载、方便更新、耗用网络带宽小、实时在线等功能,支持各种终端输入,能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对数据信息进行访问和利用。
2.内容呈现直观
课堂教学采用平板电脑手持移动终端显示为主,无线投影设备显示为辅,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资源显示更加直观,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交互便利多样
平板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人机交互形式,支持手指操作,方便书写文字、缩放画面与绘制图案。同时采用人机交互为主,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为辅,教与学、学与学、教与教互动更为及时。
4.理实一体融合
秉承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将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效结合、相互融合,根据工作任务过程交替呈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本位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5.任务主线突出
有效引入企业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工作过程设计以工作任务单、任务准备、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小结、拓展学习几个环节建立课程资源,更加注重课程中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6.合作学习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分组互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7.工学特征鲜明
营造企业工作现场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责任、获取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智慧教室”建设与资源应用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智慧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智慧课堂”是将信息技术、网络科技引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互联网+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合每个人的智慧于课堂,其具有三个突出特征: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智慧课堂”有高清晰型、深体验型、强交互型等多种模式,“深体验型”模式更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亲身体验为核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1.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CBE)为指导,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按工作过程顺序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活动。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拓展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补充。
2.学习方法设计
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突出“智慧课堂”“深度体验型”模式,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开展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性、责任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工作任务自主收集知识信息、小组探究制定实施计划、讨论落实计划的策略或办法、利用虚拟仿真与实物操作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自我检查存在问题并改进、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引入质量意识、拓展学习巩固与提升知识技能等。
3.教学活动组织
以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理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活动要具有直观性、引导性、实践性、互动性、表现性、成果性、竞争性、测评性、层次性等特点,不拘于范式。同时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和条件。
4.教学效果比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数字化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高效性等,一方面加快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前大数据时代对学习的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虚拟仿真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整合、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提升,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
1.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现场典型应用案例单一,形式不够多样,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趋势等前瞻性信息引入不够。二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功能与“智慧课堂”教学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共享与外部资源获取实时性不足。三是教师主动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能力不够。四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责任感不足。
2.应对措施
一是加大企业现场典型应用案例的提炼,增加案例视频资源,组织安排进入企业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知识。二是加快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按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结合“智慧课堂”教学需求,拓展功能注重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度,杜绝信息孤岛。三是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四是变革教师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五是教师强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可能,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四、小结
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大趋势下,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基于“智慧教室”平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是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举措。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
一、定义以及特征
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项学习、服务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教学、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化的系统。智慧校园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终端覆盖
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在校园内,并且通过智能化终端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老师及学生的生活信息通过网络反馈至控制系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事物提供大数据。
2.智慧校园中大数据的优势
由于智慧校园可以采集大量高校内的各种数据,并且具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智慧校园明显区别于数字校园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的各项事务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校园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强调了能切实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中以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各项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多元化的技术以满足校园师生个性化需要。
4.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在系统中,信息可以进行共享,学习的方式、时间、空间都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的扩展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这些都能够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二、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一优点众多高校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仍存在多种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全面
想要利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整合校内资源,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校性的智能化是必备的结实基础,智能化基础打实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模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据调查,众多高校虽然在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学生的管理仍然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师的众多工作也没能和智慧校园有效的结合,仍然是数字化校园的的模式。智慧校园中的众多系统也没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形式化大于实质的意义,师生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瓶颈状态,导致智慧校园的功能作用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影响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智能化服务不足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理论上可以为高校的师生带来智能化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校园实时信息。但是,这一智能化服务需要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融入智慧校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并没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导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以考勤系统为例,没能整合学生信息等现象,就导致仍需要高校的教师人工进行考勤,这不仅低效率,也浪费宝贵的教科研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且工作管理也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的明显的转变,微课等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这明显给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来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同时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想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要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摆脱机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以促使智慧课堂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作用的发挥,而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优化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方法
在现在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下,利用智慧校园,依托信息化管理高校,提高工作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之一。
1.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为校园内师生建设智慧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环境,让管理模式与时代接轨。因此,在智慧校园应用的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一线教师之中,指导教师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学会操作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同时技术人员也应该将相关学生的信息录入系统之中。在系统的稳定和完善后加之以技术成熟和制度的完善,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全员参与的智慧校园。据悉,宁波某高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将早操晨跑打卡制度融入其中,以相应教育部门的“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倡议。学生的管理十分便捷高效,只要刷自己的校园卡即可。同时早操晨跑的相关信息如时间、次数等与体育成绩挂钩,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融合信息资源,加强智能化服务
青年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大多是1995年后的青年,这一代更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智能化的服务兴趣浓厚且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甚至平日的生活中都紧密的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结合。高校中,能全面并系统的融合信息资源,在智慧校园的平台加以共享来服务学生,这是一个创新且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系统的达成目标之一。为了体现人性化、清晰化的迎新方式,突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众多高校采用网上迎新的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部分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采用智慧校园终端,通过发送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宿舍、安全用电等方面。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水平。
3.建立智慧课堂,完善信息平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是主流趋势。例如现在较火热的翻转课堂。这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协作式教学。翻转课堂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梳理校内资源,促成各学科相关院校资源共享,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然后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无障碍。同时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在部分高校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等等,高校建设微课堂、微教室。通过建设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模块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课堂有着更加活跃的气氛和民主的氛围。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设备与同学、教师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在线指导。这一模式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风气的浓厚,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校而言,智慧校园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目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实力水平。基于此,要想提高高校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能给予智慧校园的发展充足的重视,并切实有效的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能切实从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来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亚杰,王克勇,何健勇,孙明利.基于PDCA的智慧校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05-02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笔者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探索以电子书包为基础的智慧课堂,研究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实施,实现翻转的课堂和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
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由电子书包、智慧课堂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微课大师软件、移动式充电柜和感知与控制模块等共同构成。依托智慧课堂提供的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师生使用移动平板电脑(Pad)就能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 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
1.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HappyClass智慧教学平台查看各学科的电子教学资源,观看教师制作的导学微课视频,并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在阅读电子课文之前,学生先完成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一份学习任务,包括对东西方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投票选出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学生可不定时地查看投票结果。学生还可打开教师推送的健康食物金字塔(Healthy food triangle)图表,初步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接着,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电子课本,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次数等。然后,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观看教师使用微课大师录制的两个短视频,第一个视频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第二个视频是关于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反复观看,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最后,学生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学案,完成相关的练习,提交之后即时可以看到反馈的结果,教师可通过导学监控,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互动教学
上课时,教师打开HappyClass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上课软件及PPT,要求学生连接平板电脑的网络后,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时间就学生课前预习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电子书包(iBook)处于锁定状态。到课堂互动时间,教师才允许学生自由操作自己的iBook功能。课文中提到的烹饪种类很多,掌握其英文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师通过点击“教师提问”实时地把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把答案上传。教师根据教学屏幕上汇总的全班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打圈画线批注等,并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健康方式。
然后,学生进入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分组互动”,讨论某一观点,各组学生首先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将支持的理由通过输入、iBook手写和拍照等方式上传。学生可将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由于Reading部分课文的故事尚未结束,教师可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一小段话。打字快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写,然后上传;打字慢的学生先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拍照上传。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写作的情况下,使用“学生示范”功能,将学生iBook电子书包的屏幕传到投影上,实时查看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情况。一节课结束后,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软件可呈现“课堂教学质量报告”,自动生成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详情报告。
3.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
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完成后直接核对答案,对于错误之处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观看及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作业辅导的微课程。课后,学生还可参加在线考试,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错题集”,查看自己作业和测试中的错题,以及查看自己的课题错题报告,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可按人批阅或按题批阅,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通过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收集到的食谱在小组内汇总分类,交流讨论,制作出一份健康的家庭晚餐食谱,并填写在微电子书的图表里。微电子书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英文配音。在制作一本简单有趣的微电子书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二 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1.学科认知工具,加强深度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无论是课前导学微课还是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都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和习得;智慧课堂的作业和测试的“课题错题报告”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训练自身的计划、修正和调整等元认知策略。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桎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认知、积极加工信息和全面建构知识的热情。智慧课堂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改变了学习者单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使之向创造者转化。上文提到的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就是典型的英语学习者深度思考并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多样化学习载体,支持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学习载体,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启了多元智能学习之门。智慧课堂的指导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课前、课后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什么时间看视频、什么地方暂停、什么视频内容倒回去反复看,而相关的练习和在线测试又能帮助学生智能检测所缺的知识点并及时补救。教师也能随时随处掌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的答题情况。例如,教师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细读“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勾勒出学生学习的知识地图,制作有针对性的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视频和微课程作业辅导等。智慧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个性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之处。
3.互动教学,实现社会化学习
智慧课堂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共享的文件、数据和信息,极易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智慧课堂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处连接信息生态,既支持小群体的讨论与交流,也支持跨区域的讨论与交流,创建了一种信息化时代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课中的互动教学就充分运用了智慧教学平台系统上教师提问、学生示范、分组互动、屏幕广播、课堂练习等功能,协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会知识建构,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更加凸显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智慧课堂将辅助个体的学习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交流协作。在这个学习社区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等存在着多种形态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家校互动”,学生可以查看学校推送的通知。
三 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但是智慧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泛滥、交流互动浅层性、过多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压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教师备课刻意追求微课的完美而忽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智慧课堂摸索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但是,智慧课堂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教师和智慧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智慧旅游 旅游人才 三本院校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在校生57.1万人,旅游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多次受到教育部和各省公布的“黄牌”或“红牌”就业预警,这给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三本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既无普通本科的理论和科研优势,又无高职高专的实践技能优势,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低,很多学生为了学历而读的三本,毕业后几乎很少从事本专业,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浪费大量学校资源。
一、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自201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已经先后公布了二批次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公布了22个“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通过这些试点城市与试点景区的带动作用,“远程导览、景区信息化管理、自助旅游、旅游数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模式及应用已经被广泛接受,我国“智慧旅游”的潮流扑面而来。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对于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随着旅游新兴业态、旅游方式的散客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出现了脱节和滞后,这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利。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适应智慧旅游时代特征,创新培养人才,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
二、三本院校旅游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目前某些三本院校盲目追求招生数量,没有结合自身实力,分别设置本科、专科、专升本等不同层次,受教学经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制约,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近乎雷同,盲目学习其他院校的“宽基础”,重基础理论,忽略专业课程,缺乏实验室,实践教学开展不到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心态不好,实践能力弱,对旅游行业缺少认同精神,很难坚守在旅游行业岗位上。由于某些三本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出现人才综合素质“杂而不精”、理论知识“学不致用”、专业技能“会而不专”的情况[2],致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完全不吻合,影响学生就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缺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也朝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和供给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三本旅游教育一直延续原来的课程体系,很难赶上“智慧旅游”的发展步伐,课程设置缺乏智慧旅游、旅游前沿动态的课程,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特长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性和基础性知识传授为主,没有针对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来培养,如实践性、技能性,信息技术、新型媒体等。所以某些三本院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很难培养出适合智慧旅游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一直受资金、资源的限制,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很少有作为,实践实验类课程占的比重低,或者在某些三本院校形同虚设,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开设。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很多新兴技术满足教学需求。但是某些三本院校校内实践基地少,设施简单,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落实不够,未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进行动态管理,使实践经验及时为日常课堂教学所用,这就不利于智慧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某些三本院校一直延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讲解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法[3],每堂课教师满堂灌,信息量大,不能脱离教材等成为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及其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情景模拟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很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创造性地吸收,使其与“智慧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造性特征不相吻合,并且导致某些学生没有实操做指导,对理论知识的接受也流于形式,形成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实际问题时,力不从心,解决不了,其积极性受到打击。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使教学评价体系教条化。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合理。目前三本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采取传统的理论考试为主,闭卷笔试是主要的考试形式,很少进行实践操作、口试,评价标准不好统一,难以通过学校的审查。这种评价体系没法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性等进行考核,更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从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长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上课不愿思考,期待老师从头讲到尾,如果补充一些视频资料,增加一些讨论,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将不认可。
(四)学生对旅游行业认同度低,师资队伍创新不足。
戴斌教授在2014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上指出:“认同与热爱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三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不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是为了拿到文凭,这些学生基本上家庭条件优越,受父母和社会偏见的影响,认为旅游行业是“层次低”的服务行业,尤其旅游行业还要从基层一线工作做起,致使上学期间转专业,毕业后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因此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培养旅游职业兴趣成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同时某些三本院校旅游师资创新不足,大多数教师是本科院校退休返聘或兼职,教师自身是理论专家,参与行业实践少,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在授课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很难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以至于出现教师对行业茫然,学生也茫然的局面。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三本院校旅游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新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三本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紧随时展步伐,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结合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重视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罗兹柏等认为:理论和操作的偏重都将不妥,不适宜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4]。所以三本院校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人才,也不能向高职院校一样培养操作型人才,而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智慧型”旅游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
三本院校要结合“智慧型”旅游人才培养特征,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整公共课、专业课、实践实训课的比例,把专业基础课提前开设,让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培养旅游专业兴趣,在学习公共课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增加一些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微信营销、智能景区管理、智慧景区规划等,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从事本行业的适应力。
重视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尤其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智慧旅游”所需的实训、实习场地,诸如移动电商系统、微信服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网站连锁、景区三维实景导览等。并组织参加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各种大赛活动,如导游大赛、线路设计大赛、智慧景区服务大赛等,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三本院校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需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试卷闭卷考试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并设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如把学生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创造性的见解等都列入考核范围,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导游业务》、《饭店管理》等课程,直接引进企业评价方式。其次,通过各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如微课、旅游教学视频播放、旅游热点新闻、虚拟旅游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
三本院校创新型的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扎实、博学多才、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激励师资队伍的创新,尤其是参与智慧旅游实践的教师。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本院校采用各种聘用形式,如长期或短期聘用的形式,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经理或专家给学生授课,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提高职业自信度。二是鼓励自己学院的老师参与行业实践,如国内外智慧旅游会议、项目设计、智慧旅游规划等,定期派老师到携程网、艺龙等企业任职一段时间,教师自身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提高学生对行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左晓娟.“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37-138.
[2]李宁.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87-89.
[3]胡红梅.E时代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44-47.
关键词:智趣语文;童心;学习变革;课堂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077-04
一、“智趣语文”的研究背景
(一)课改呼唤改课
课改时至今日,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教育人自身的观念问题。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一针见血指出“课改首先要改课。”如何改?南通市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字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唯有以此为抓手真正改变自身的课堂,才能寻求到职业幸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才会落地生根。
(二)顺应儿童天性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是我校的教育理念。这是对当下儿童生存状态的主动回应。那么,儿童到底是什么?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儿童是儿童”,这其实就是指向于儿童的天性。用印度富有哲学气质的大诗人泰戈尔的话说,那就是“我像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像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1]。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呵护儿童的这份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中让儿童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合乎语文本义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写出来是文,说出来是语。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合在一起――语文。无论是“语”还是“文”,其本质应让学生获得“如何处理信息”的言语智慧。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开发的根本视域和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如何读文章、写文章这样的角度来开发语文知识,是获得我们需要的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策略”[2]。我想这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路径,也是儿童语文应有之义。
二、“智趣语文”的核心概念
(一)智
智在甲骨文中写成“ ”,由三部分组成,“ ”(干),指木制武器;“ ”(矢),就是弓箭;“ ”(口),意思是谈论,整个字的本义就是表示谈论作战谋略。随着汉字变化,有金文将之写成“ ”,其多出的“ ”(曰),意是为了突出“谈论”这个主题。由此可见,“智”本作名词用,主要指“谋略”。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义引申为“经验,策略,思想”,亦作形容词“有策略的,聪明的”,也有作副词使用表示“聪明地,机灵地”之义。而《辞源》(商务印书馆,2004修订版)所注不仅有“聪明,才能”、“谋略,机智”之义外,还有“知识”、“知道,认识”的意思。因此,“智趣”中的“智”具有了广泛的综合之意。以“知”为基础,让学生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累积形成语文学习的“经验,策略”,以思维为核心,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转识成智”的能力。它是智力、智能和智慧的多向融合,最终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趣
趣在金文中写作“ ”,左边“ ”表示走,跑之义;右边“ ”表示取,获得的意思。因此,“趣”在《说文解字》中作动词使用,其本义指追逐有利可图的目标。随着语义的发展,引申为“吸引人的”、“志趣,意志”、“兴趣”等。因此,“智趣”中的“趣”便有了新的内涵。它是指兴趣、情趣与理趣的融合。“兴趣”指向于一个人对事物、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情趣”是情调与趣味,兴趣与情意的综合。我们所研究的主要是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参与和丰富情感体验等。“理趣”指义理与情趣,思理与情智的综合。理趣本是美学的范畴,在我们智趣语文的课堂中意在注重让学生感悟通理得法的有趣。
(三)智趣
智趣即充满智慧的趣味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趣味为智慧的生长、丰盈、超越提供动力支持;智慧则为趣味的激发、维持、升华提供有效的价值支撑。智慧和趣味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着眼于儿童合规律的发展;智慧与趣味的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谐振,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智慧与趣味的共生,是内因与外因的耦合,着眼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发展。
(四)智趣语文
智趣语文指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智趣因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互动学习进程中追求情趣与理趣相融,促进学生智读、智思、智悟、智述,使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语文。
在这个概念中,“智趣因子”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不同的文体样式,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和学习目的,因此需要“因文而异”,这是“趣”的载体;“智读、智思、智悟、智述”既是语文学习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是语文学习的品质,是“智”的集中体现;“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这是“智趣”的融合,体现语文的课堂特质。
三、“智趣语文”的实践建构
(一)操作范式
智趣语文在课堂操作上基本按照四个步骤进行:第一环节:先学后试,把握起点。新学课文之前,学生借助“尝试学习单”进行自主先学,教师通过批阅尝试单了解学生在尝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便准确把握学情,确定教学起点。第二个环节:质疑激趣,问题构建。教师通过批阅“尝试学习单”,选择、归纳、概括、提炼出几个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问题(一般不超过三个)。第三个环节:三维互动,对话启智。围绕主导问题,以学生为对话的主体,四人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究问题。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寻求问题的解决。第四环节:达标迁移,提升素养。教师借助“达标竞技场”学习板块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即时检测,同时优化评价体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式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说明的是“尝试学习单”中设有的“朗读训练营、资料百宝箱、字词万花筒、结构梳理站、文字品味园、质疑交流台、达标竞技场”这七大板块,在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时进程及学习内容自主取舍与组合,以基于模式而不模式化,体现教学的自主与灵通。
(二)目标旨归
从“智趣语文”的内涵出发,它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向。
1.智趣语文是充盈情趣的语文
教师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努力创造和谐、民主、主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认知、理解、探索的兴趣,进而碰撞情感和思维的火花。
2.智趣语文是充满理趣的语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情境创设、思辨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充溢于教材中的理性审美之趣,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发展。
3.智趣语文是生成智慧的语文
在智趣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增强教与学的互动生成,引领学生认识、辨别、顿悟,不断规整、发现、创新,逐步成长为智慧型的少年。
(三)课堂特质
一是有意思。指向于学习主体,即童眼看语文,课堂是儿童的。
1.内容选择基于学情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提出“意义学习”的假说。他认为人有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倾向,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3]。“智趣语文”的学习内容源自学生自身的疑惑和不解,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塞给孩子们的,因此学习的内容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富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有选择的权力,也有选择的能力,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能动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
2.学习方式学生喜欢
“智趣语文”在课堂中主要采用“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课堂中既有学生个体自主静思默想的独学,更有四至六人的小组互助交流分享。无论是个体独学还是群体互学,都能“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体现“真学”的六大特点:即自主先学是真学习,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质疑问难是真问题,小组合作是真互助,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
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从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出发,注重从兴趣入手,开启儿童智慧学习的大门,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倡导“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接受”、“我模仿”为“我思考”“我发现”。这让学生对事物的注意与探索,经由“兴趣”提升到“情趣”“理趣”的执着境界,让探索活动的目标经由“智力”的单一开发,提升到“智能”的综合培育,“智慧”的灵动发展层面,进而通过“智趣”的相伴、相融、相生,使儿童的课堂学习有意思,有效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课堂状态生动活泼
“智趣语文”学习进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更是全面深入的,孩子们沉浸其间,享受生命的拔节成长。正如钱穆先生把生命分解为身生命和心生命一样。课堂上孩子们心生命是旺盛的,因为始终让孩子们保持那份“孩提时代的脾气”“那一双在田野与草圃寻找青蛙与蜻蜓的好奇的眼睛”[4]。这样的课堂就是童心课堂,这样的语文就是童心语文,因为我们尊重儿童的嬉笑怒骂,尊重儿童的好奇之心,尊重儿童的脾气,就是尊重了儿童的天性。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无拘无束,自然释放个性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意思的。
二是有意义。指向于学科本体,即童心悟语文,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更需掌握科学的方法,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1.累积学习经验,内化学习策略
加涅曾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会成为能自我教学的人,或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是他获取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5]。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有梯度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渗透,从而让学生在累积学习经验的同时能有效地将这些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策略。尽管如此,但有些成功经验可迁移性差,要使得这些成功经验内化为学习策略,必须提供内化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其认知策略。因此,“智趣语文”的课堂倡导“做中学”,努力将程序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与价值性知识三者在学习过程中互通融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言意法融合,促进言语生长
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而架起“言意”之间的桥梁则是“法”,唯有“言意法融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生长。为此,“智趣语文”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
①在语境中得言。所谓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是文章语言存在的基础,没有语境就不可能有文章语言的存在。文章语言所负载的特定信息,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否则就不能较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或者说根本达不到交流的目的[6]。因此,“智趣语文”课堂一方面强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另一方面借助多形式的语言实践,在“内容理解”基础上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夯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保底工程”。因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我们在浓郁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之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
②在语感中得意。言、意二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言”能不能够充分地、完整地、真实地表达出心中的那个“意”来。因此,“言能表意而又不尽意”使得言意具有了两重性。尽管言不能尽意,但“言能表意”这是公认的[7]。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抓住“言”这个点,据言寻意。依据朱光潜《诗论》的论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8]。为此,从情趣和意象入手,正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得意之处,实现在得言中得意,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
③在语用中得法。语言学习同化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生长是语言的输入(内化)与语言的输出(外化)相结合的过程。而语言输出(言语实践)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言语策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智趣语文”中的“智”其实是指言语智慧,也就是让学生感悟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在学习课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因此,我们“站在言语的立场,用言语习得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言语习得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样,学生言语习得的“根”就会打牢。
三是有意蕴。这指向于课堂文化,即童趣润语文,让语文学习充满文化的张力。智趣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所重建起来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它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所确立起来的“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其行为方式。“智趣语文”不仅要为学生获得言语智慧提供平台,还要为学生获得即时愉悦、幸福提供沃土。因此,智趣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前置,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以主问题为导航,以自主互助为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教学中心智启迪,和美共生是平等对话的推进器。教师的介入强调其“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学的“滋味”来取舍,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努力使师定文化与课程多样性文化,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接受型文化与批判型文化和谐统一。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有让学生感悟通理得法的有趣,从而充分凸显兴趣、情趣与理趣的融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只有充满文化张力的语文课堂才是值得孩子们一辈子念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正琳.哲学就是爱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
[2]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8.
[3]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200.
[4]刘再复.童心百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
[5]蒯超英.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1.
[6]姚勤智.汉语修辞格的阐释与比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5.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们对小学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紧张,有些时候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目前的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关键就是现在的教学在方法的选择、手段的选取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
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目前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根源在学习兴趣的引导存在很大问题。
一、智慧课堂概述
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需要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来实现,智慧课堂的实现也是目前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新诉求。智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最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实现智慧教育。我国近些年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对于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有所改善,但真正促进教育变革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目前的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为主,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介入并没有
解决课堂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智慧能力的智慧课堂的构建突显的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智慧课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智慧课堂的概念是从智慧教育理念衍生而来。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提出智慧教育的理念中,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提出,智慧课堂应以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和提升学生智慧为根本目标。智慧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智慧课堂中,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以此提升智慧,从而达到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
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智慧课堂应在新技术环境下,以培养学生智慧能
力为目标,利用创新变革的教学模型构建轻松、愉快、个性化、数字化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中的教学特征与传统课堂具有本质性的不同。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模式,在智慧课堂中学生可以以个性化、智能化以及智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实现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重点小学中,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玩耍是他们的天性,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等教学手段,在孩子学习兴趣激发方面有着引导作用。然而在很多的非重点以及农村小学里,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还是存在相对单一的问题,一根粉笔一堂课,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互动式白板的选购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一些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学生数量还是比较紧张,很多教师也就索性就不再使用这些教学手段。
2.教学方法选择不强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小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知识理论性较强,一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选择不当,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很好。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很多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方法简单,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学习接受程度方面估计不足,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下面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整节课程没有任何互动环节,学生走神、做小动作,甚至讲话都在所难免。有时教师将学生上课的这些不良反应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没有道理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还是老师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智慧课堂的有效构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自己信息化、网络化技能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最为信任的一类人群,需要保证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正确性,同时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教具有着充分的了解,电子书包的引入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学习空间,对信息化、网络化技能进行及时充电。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对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方式的熟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利用这种电子书包的教学新方式。
2.及时更新云端的教育资源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对教育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小学英语课程的电子书包云端资料库中就有相关课程的电子课件,预习作业,拓展内容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现在网络技术对英语资源的共享,由于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在变化,云端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对云端的资源进行日常的维护,即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等,这需要该系统的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小学英语教师对自己负责的教学上传资源进行有效的更新,只有不断更新,才能实现教学资源时效性,针对性。
3.加强对小学生移动终端的管理。
移动终端属于可移动的网络电子产品,这种电子产品运用在小学生身上具有两面性,玩是这时候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学电子产品不具备天生的免疫性。因此,在给小学生配备这种可以上网的电子产品的时候,需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有效管理,杜绝学生沉迷在这些电子产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翻到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根源,只有价钱对于这些电子产品的有效管理,才能电子书包的有效利用,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起到正面的作用。
4.加强对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些家长对于给小学生配备这种类似手机的移动上网电子产品存在一定的疑虑,很多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沉迷在这种电子产品之中,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这种担心也是笔者提出加强对小学生移动终端管理的原因,一种新教学手段的实施需要对其有效性,负面影响等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将其应用在英语的学习之中。由于这种移动终端运用的时间有一部分是在家中,家长在一旁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小学生的约束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加强家长对小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的管理具有必要性。
四、结语
在对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行为分析中,发现了电子书包环境对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电子书包对各种课堂活动支持情况,提出了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型,这对小学英语课堂应用电子书包进行自主学习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但是,电子书包在各个学科展开的同时,仅仅对小学英语课堂的探究已经远远不够。同时,其它教学形式与不同学科在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应用情况也同样值得关注。因而,笔者未来将关注其它学科应用电子书包的情况的同时,进一步用量化的方式深入探究电子书包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
[2]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