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

时间:2023-09-05 16:5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专业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活动;专业课;延伸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91-02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怎样拉近在校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经过调查走访发现,许多高校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现象。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自己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大学生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

一、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存在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课联系严重脱节

1.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匹配度较低。学校一般较为重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帮助大学生“感受”社会,甚至有些实践活动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流于形式。

2.学校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针对性、目的性不强。许多高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可是这些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往往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校院系团委组织,而专业课教师参与较少。学校对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没有明确的要求,而专业课教师又往往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多数老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那不是我的职责。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具备站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少部分学生即使对这门专业课很感兴趣,曾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难度太大,也会最终选择放弃。

二、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探索

(一)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概况

高校本着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在专业或者课程选择时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所以开设的许多专业都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但是如果这些专业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那么当学生毕业时就无法与社会接轨,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部分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在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基础上,挑选对专业课学习有帮助的知名企业,通过教师在实践活动前后的“导、帮、讲”,同学们在实践中的“听、看、悟”,在实践后的“思、议、写”,帮助学生达到“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作为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目标根本上在于给孩子一种必要的推动力,让他能以正确的方向开始人生之旅。”而这个“推动力”常常来源于将大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钟爱所学专业,精通所学专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

(三)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

1.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建立合作共赢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以达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将校内外资源联合起来,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2.拓展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下花功夫认真备课,找出所教专业课中核心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并结合手中的资源,进行课堂的延伸。专业课教师要了解本地知名企业,熟知他们经营的状况,通过与知名企业的沟通,帮助学生进入该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并在参观考察前后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在专业课《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曾针对课本所学的内容与计划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事业单位及时进行信息链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者企事业举办的各种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比赛,密切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意大赛等。在创业大赛中设有实战营销的环节,要求学生们在校园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营销活动,其实这是一项意义深刻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帮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积极融入社会。在比赛前,专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比赛计划书进行详细和专业的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赛后,及时做总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作为讲课的案例,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拉近书本与实践的距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帮助学生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我们知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往往更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因此教师可把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先由教师下达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答案和收获回到学校,最后形成内容翔实的实践报告。以郑州宇通客车的实践活动为例。各学习小组的问题如下:追溯了解“标准化”的历史?宇通客车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 什么是流水线?宇通客车的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流水线流程?宇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宇通的人性化管理体现在哪里?要想成为宇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等。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消除学生的盲目性。防止实践结束了,仍不明白实践的目的。教师所选的这些问题,应紧扣教材,与专业课的内容息息相关。在课堂任务汇报环节,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出在宇通客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的问题答案和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获得的答案。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地积累专业知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信心。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地激起学生的喜悦之情,博得学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引起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切实抓好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环节。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组织上好社会实践汇报课。由各个学习小组挑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演说、辩论和竞赛。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三种评价模式。自评包括: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贡献度大小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包括:本组成员之间,根据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贡献度互相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第三方评价:老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每个汇报小组进行评价。评分的内容包括:实践任务的完成过程、组内成员的配合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联系情况等。评分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每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实践报告或论文,并把结果列入评估环节中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三、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结论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的大学中,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的主体就是多样化和扩张”一样,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主题一定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知识越成为生产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这充分意味着,以前的大学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为历史,而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定会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大学生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学会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拉近了理论与实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广大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 本科生 专业课 教学质量

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是工科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大学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未来高科技战线上的主力军,抓好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这一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粉体工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就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提出肤浅的体会。

一、合理选择专业课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专业课的内容来说,由于专业不同、接受对象不同、授课时数不同以及是否是主干课的不同,很难有一本教材能够满足授课的要求。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应广泛汲取相关教材的精华和所长,因材施教,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如《粉体工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教学课时为48学时。目前该课程的教材有几种版本,内容比较多,着重点不同,且各有所长。有的注重于人工合成粉体,有的注重于生产实践和设备种类及其工作原理等等。因此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确保必要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质量,在采用其中一本教材为授课时的参考书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还参考了其他版本教材,取其所需,相互补充,并在课堂上予以讲授。

在具体的授课中针对天然矿物制备粉体的生产工艺流程,突出重点地讲授相关内容,即使有些内容课堂上不讲授,但也要明确地告诉给学生,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如《粉体工程》课程,按照粉体加工工艺过程,选择本书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粉体粒度分析及测定、第六章粉碎过程及设备、第九章分级分离及设备、第十章混合和造粒、第十一章粉体输送设备,其它章节由学生自学。

在粉体工程的讲授内容当中,粉体制取设备的讲授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种类繁多,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讲授中根据粉体加工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在每一类中再根据结构和原理等将相似的归纳成几种,每一种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进行重点讲解,即保证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们掌握了该门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粉碎过程及设备”一章时,将粉碎过程按照粉体加工目的的不同而分成破碎过程、粉碎过程和超细研磨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加工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和结构相近归纳成几大类,再在每一类设备中,选择比较先进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典型粉碎设备就其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其它的设备学生自学。这样从整体上使学生对粉体加工过程和设备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了解加工设备性能,有助于工作能力的发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二、专业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为了学以致用,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考研择业双向选择,为了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目前研究的热点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社会急需创新型人才,国家也大力提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一些创新性强、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期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尽量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使自己具备更多的就业优势条件,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同时为走上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大学生们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科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创新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介绍给学生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等,让学生们了解教师的科研内容研究方向,在考研时报考时参考,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如在《粉体工程》授课的最后一章,教师向学生介绍粉体工程制备方法,不仅仅利用矿物原料制备粉体,还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人工合成粉体,而且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材料之一纳米材料,大部分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教师结合研究课题介绍绿色无机阻燃材―晶须,介绍晶须的特点和作用,介绍晶须的制备方法,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晶须的应用领域等,丰富了专业课的知识内容,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科研成果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启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进行的课题,距离拉近了,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就能更好的学好专业课,从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

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高中毕业生,没有生产实践的经验,也没有参加过工厂劳动,更不用说到所学专业的工厂学习。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深入所讲专业的生产实际参观或实习,并且在实习前布置相关的作业,使学生带着问题到生产一线了解学习,增加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再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印象更深刻,教学效果将更好。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授课质量

教学的现代化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互不分开。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合理采用多媒体手段,给教学过程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专业课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方便快捷的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尤其是某些重点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讲授,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 以适宜的图片、动画等形式演示给学生,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对其中的难点可以随时重复,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印象,不但能节省授课时间,也使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加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并能掌握。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要之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自己的教学体会是,将传统的边讲解边板书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基本理论和概念等理论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等涉及到图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好于单独的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思考,学生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听课,教学的速度容易更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做笔记,有利于学生对所讲课程内容的加深理解。而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仅仅靠教师的语言表达,很难使学生明白和理解设备是如何工作的,若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而且使复杂的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似娱乐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注重教师自身修养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道德水准、人格品位、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都会对本科生专业课教学质量有较密切的关系。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品德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修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做到既能较好的诠释原有理论,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近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处于当今知识日新月异快速更新的时代,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向科学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自己的知识,以便能及时跟上时展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有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掌握专业课的授课技巧。

与学生入学后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如数学、物理等相比,专业课内容往往文字叙述性的内容比较多,缺乏逻辑推理和定理演算,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没有成功演算一道数学题或物理题那样能获得成功感和刺激。而专业课又是大学生所必须学好的基本技能课,是检验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为此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授课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要教师利用授课技巧,讲究授课艺术,突出重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形成互动,重点或难点的问题请学生们回答,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为了回答问题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书中找答案。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注意听取同学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基本要点都已回答出来后,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重点或难点问题的理解和印象。讲课和听课就像师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一样,教学互动,会收到良好的专业课教学效果。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热爱本职教师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处处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平易进人,为人师表。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应无愧于人们给与的崇高荣誉。只要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用自身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专业挚爱的实际行动引导感化学生,学生就会热爱自己的专业,进而就会积极主动学好专业课。

总之,要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注重自身的修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事业,将教学最为一项平生最重要而又最光荣的工作来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勤学苦练,相信一定能使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为科技腾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精卫.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教学质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3-24.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兴趣,课程设置、专业教师,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69-02

大学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应该始终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对刚迈入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多半对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调查表明,有大约30%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专业学习动力而学习不努力、逃课和旷课[1,2]。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问题近年受到普遍关注,如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3-5]。本文作者以动力工程专业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进行了探讨。

一、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业兴趣培养的启蒙

新生入学初期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所以新生入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更应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为此,本校对每届动力工程新生入学时要进行为期3天的新生入学教育,其中包括2天的专业启蒙教育。首先由本专业教授介绍专业性质和研究内容,然后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包括流动、传热、燃烧、喷雾以及发动机实验室等,同时观摩学院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科技竞赛获奖作品。新生经过这种入学教育后对专业学习虽然有了一些认识,但还不能激发出他们的专业兴趣,因此,在第一学期还设置了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进一步开展专业引导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是该专业必修课,主要是讲解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以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专业的特点与学习方法就业领域等内容。该课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对未来职业及工作性质及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轮廓,从而可激发出他们的专业兴趣,以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进行专业学习。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专业兴趣培养的桥梁

大学四年中专业课的设置原则应该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大学必须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兴趣构建合理的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指各专业必修课中那些培养专业能力、专业方向的课程,如动力工程专业课中设置了“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内燃机设计”等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与行业实际联系最密切的专业技术,如动力工程专业限选课有“专业英语”、“燃烧理论”、动力机械噪声与振动、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发动机排放”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设置的供学生选学的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自由选择。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专业视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在保持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动力工程专业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对必修课程的比例适当进行了减少,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目前已提供了近10门课程可供选择,如“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动机工作过程”、“汽车概论”、泵与风机、制冷技术、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节能技术、新能源、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等。教学效果表明,学生由于课程选择自由度大,可根据兴趣选课,专业学习兴趣明显得到提高。

技能训练课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设置的提高学生实践课程环节,它重在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实习、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性质和提高专业兴趣的重要环节,为此安排动力专业进入发动机整机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分别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概况、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扩大了专业知识面,专业认知度和学习兴趣普遍得以提高。毕业设计题目包括了研究类型、设计类型、计算类型和试验类型等多方面内容,课题来源有教师科研项目、自拟课题及企业委托课题,在选题时采用了师生双向选择模式,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课题方向,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性化的理念。

三、课外实践活动是专业兴趣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也有义务组织一些课外实践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一)举办专业文化节

动力工程专业文化节紧紧围绕节能降排这个主题开展,组织专业知识竞赛、发动机拆装比赛、最新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学生讲坛等系列活动。在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中,由专业课教师出题,围绕发动机新技术和新能源主题,以笔试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要考察参赛选手对发动机全面的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从而激发出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发动机拆装比赛中,参赛队员以5人团队为单位,要求选手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在30分钟内利用现场提供的工具,完成汽车发动机的拆与装。通过比赛,既考查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又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和锻炼,同时激发了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在最新专业前沿知识讲座活动中,从天津雷沃动力有限公司、天津一汽、玉柴等企业邀请知名的专家介绍专业发展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国内外专业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些都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学生讲坛活动中,由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担任讲解员,引领发动机爱好者走近发动机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发动机内部了解发动机原理和构造,增强感性理解。在学生讲坛活动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专业自豪感。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手段。动力工程专业近几年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科技竞赛,“乙醇柴油相溶性的研究与助溶剂的开发”、“碳基活塞的研制及在内燃机上的应用研究”、“燃油添加剂在发动机节能减排中的作用”等作品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同学均被理想的企业聘用,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

近几年每届有若干学生能主动加入到专业老师的各项科研项目中,在如何寻找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建模计算、如何分析数据等方面均得到了锻炼,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课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四、专业教师的学术引导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有重要影响

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及时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适时地将专业最新前沿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同时,也能了解其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素养;其次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和科研经历让学生明白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才有利于确定方向,实现成才目标。

五、总结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既要在高校专业课程制定和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中有所体现,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学术引导作用也要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刘连龙,徐丹,何山.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122-126.

[2]郑庆柱.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7,(02):73-76.

[3]任晓红,涂建山.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12,(2):31-32.

[4]何凤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J].当代图书馆,2005,(04):28-30.

第4篇

目前,我国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简称“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已显成效和信息飞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活环境优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90后”的思想、理念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因此,“90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德育教育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工作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实,我国社会各界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艰巨、意义十分重大,德育工作急需进一步地改善和继续加强。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教育,重在育人;德智体美劳,德育优先。但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和成效却不容乐观,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作者究其原因探讨了解决相应问题的相应策略。

1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采取“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的策略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试问真正有几个教师同时做到了“教书”和“育人”呢?很多大学教师都只是做到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忘记了育人的作用。关于德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给了很高的重视,比如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洛克就曾经说过醒世之言“德行重于学问”,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将德育置为五育之首,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德育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地位,往往是智育位于首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将德育和智育分开的问题,高校德育教育以“两课”为主要途径,德育只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学和科研,即只管智育,把智育等同于教学,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分离,没有真正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重智育、轻德育”风气的影响下,误导学生滋长了轻视德育课程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德育教育除了直接的理论课灌输方式外,还应重视间接的渗透教育方式,实现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整合。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相分离的问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渗透式德育教育是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应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它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德育渗透,专业课教师应注重“渗透”为主的间接德育教育方式。实践证明,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教育的实效也要高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应加以重视和应用。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问题,应做到:德育课程中直接的灌输式教育要常抓不懈,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也要大力提倡和有效实施。做到“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

2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德育教育示范作用的缺失——采取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管齐下的策略

目前,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承担,其实,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德育教育也很重要,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在当今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变得不很充实,因此,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更加关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3“现实课堂”德育教育与“虚拟媒体”德育教育欠缺相互整合——采取“现实课堂”与“虚拟媒体”优势互补、互相整合的策略

“90后”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所谓新媒体,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①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新媒体技术为“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②通常大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提问很少积极主动发言,表现比较含蓄,而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通常是自问自答,课堂较少提问。然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果现实课堂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张口发言的话,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让大家就某一问题热烈讨论,畅所欲言,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以互联网、手机、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应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疏导结合,形成合力,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网上网下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总结与展望

总之,寓德育教育于专业课教学、大众传媒及社会环境和虚拟媒体之中,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及认知,启发学生朝着有益于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另外,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见证,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把抽象的德育理论寓于社会中具体解决真实问题之中,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转变成为生活习惯,这会更好地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初步探讨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日常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旨在研究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人才”的定语有两个:高素质、技能型,这两个定语为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施等方面,可以充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但如何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所谓“高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定义。通用的定义为: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具体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包括了许多心理的、性格的内容。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像技能培养那样,通过一些明确的课程学习而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着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没有好的素质,学生难以有效地学习技能。因此,技能学习与素质培养的相辅相成,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

要真正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首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面对当代大学生,许多老师都会认为他们的特点与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他们情绪、情感极其丰富。这表现在他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追求时尚等方面。第二,他们富于理想,憧憬美好未来。这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也开始设计自己的未来,但往往表现为现实化和功利化,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第三,他们具有叛逆性格和偏执心理。这表现在他们自尊心极强,只想听表扬,不愿听批评,且对某些批评意见存在抵触、反感和反抗等情绪。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大懂得尊重别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存在偏执、逆反心理,等等。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说起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许多人随便就能列举出很多条,比如: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时间观念不强,耐力不够,没有吃苦精神等。小到汉字写不好、英语不会写,大到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等。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通过著书立说、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并实施了很多解决方案,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对此,作为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我也始终在思考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并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一点体会,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 融素质教育于日常专业教育的探讨

在我国教育体制里,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现在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变)。因为小学到中学培养的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社会,没有完全感受到综合素质对学生教育的压力。但大学在接收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之后,如果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将要直接承受毕业生不被社会接受的压力。因此,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专业课程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应该在素质教育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职业礼仪与修养课”的事。我个人不反对这种观点,也不赞成任何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都花费过多时间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素质培养的基础,首先是校风与学风的养成。校风和学风养成可以通过对精神的归纳与倡导、对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对进步的发现与激励等实现,并将这些融入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其次,任何科目的老师,都应该首先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专门花费很多时间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训。要在日常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首先必须深刻体会并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多人都会记得大学时期的一些老师,特别是那些治学严谨、勤奋博学的老师形象,往往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现在,我们是大学老师,难道不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吗?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如何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呢?①可以通过对每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教学素材的有序组织,课件的精心设计等)、每堂课饱满的精神状态、每项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的讲解、每次实验的细心操作,留给学生一个积极、进取、严谨、博学的形象,以自身的修为感染学生。②可以尝试在新课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课前动手收集资料并自学,然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效果,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可以带领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一些项目设计,针对他们在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人员调度、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文档整理、归纳总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融入集体。④应该激励教师尽量与学生接触(通过讲座、座谈、课外兴趣小组、班主任制度等形式),提倡老师研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指导、引导学生。

当各种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方法、时间控制方面有一定效果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得到的成就感必将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顶峰攀登,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反,如果学生及老师在遇到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面对去解决它,而是回避问题、把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则必将使问题积累至多、至深,成为难以解决的痼疾,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实施,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环境、专业、课程、学习氛围与学习方法等,都有一种好奇,他们大多都盼望能在大学的学习中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也期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为自己美好的前途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新生在学习态度上是积极的、课堂表现是良好的。但往往在进入二年级后,他们就出现较大的变化,似乎一下子就不愿意听课了、不愿意学习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年级没有取得他们预期的学习效果、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预期的大学氛围。因此,应该花大力气抓住新生,从生活上、心理上了解他们,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指导他们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奋斗目标,避免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要对学生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在短期目标实现和长期目标实现中的计划制订与执行,必将有利于他们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完成大学学业。

由于个人能力、个人基础差异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老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大学教育的关键,不要因为某门课程的学习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显然,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将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很多。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规划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使教师真正深刻理解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所承担的课程科目数和课时数,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精心地备课、有效地授课,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除此之外,每个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适当增加军训时间,通过军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适当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适当增加有利于提高文学、艺术、哲学修养的课程设置等。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全方位地投入,需要每位教师的全力参与,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总结,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国家级考试;四六级英语;大学;专业课;课程改革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标准化考试,是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英语考试,面向所有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1987年首次举行以来,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但也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1-2]由于四、六级是国家级考试,且大部分学校实际上还是将毕业跟四、六级成绩挂钩,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四、六级,加上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课或基础课的考试都是自主考试,其重要性权重远远小于国家级考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自然要挤出专业学习的时间来应付四、六级,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人才培养。本文从重要性权重因素考虑,提出将大学里的专业课和基础课也按照四、六级一样,实施全国规模的统一考试改革。本文就该改革的实施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克服四、六级考试对人才培养的阻碍方面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四、六级考试弊端的核心是:四、六级考试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专业学习时间,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与其他考试的重要性不对等,虽经过改革,四、六级成绩仍与毕业和工作挂钩。学生面对关乎毕业和工作的国家级考试,在专业课程面前,孰轻孰重?很多大学生将他们的大部分学习时间用到了外语学习上,为了能顺利毕业,那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压榨”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并把英语升格为自己的第一专业,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而且四、六级并不是很容易通过,大一大二早早通过的,可以解放自己,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大一大二没有通过的,大三直至大四要接着考试,整个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会少之又少。

为了减少学生少花费在英语上面的时间,促进人才发展,有专家建议采取废除四、六级的措施,从而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但废除四、六级由于历史原因难以实施;教育部在2005年将四、六级的原理60分合格并发证制改成了成绩单式,目的是降低大家对四、六级的关注,也即降低四、六级的重要性权重,但是仍然换汤不换药,因为大家对四、六级的关注仍然不变,不自觉的将425作为及格线,并与毕业挂钩,与找工作挂钩,学生仍然疲于奔命,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四、六级上,忽视了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等的学习。这也是2005年教育部为降低四、六级重要性权重的改革失败的原因。

四、六级占据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阻碍人才培养,许多专家对此提出了改革建议,教育部也吸取各方意见进行了改革,然而,这些改革措施最终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四、六级是国家级考试,它的重要性权重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课程。不减少学生的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任何改革都是无用的,必将付诸东流。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将改革变成:将多门课程考试实施与大学四、六级一样重要的国家级考试,并将毕业证与这些考试挂钩,分散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重要性权重,使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权重不再是最大的,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只关注四、六级而不关注专业学习的问题。

此举能一举突破大学英语四、六级带来的多重问题,真正解决四、六级考试带来的弊端,从而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并将大大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方面

本文提出多门课程实施国家级考试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四、六级的重要性权重而提出的。但是,抛开四、六级不讲,单就大学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实施国家级考试来说,对提高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也是非常有益的。我国各高校期末考试的命题都采取的是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阅卷的形式,不同的学校,教学水平不一样,考核要求也不一样,这样试题的难易程度、考试范围、评分标准都不一样。对于不同大学,同一门课程,如普通物理,有的学校要求高,考试难,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有的学校要求低,考试容易,学生掌握的比较差。这样学校的教学培养水平良莠不齐。如果能有一个统一的考试,统一的阅卷和评分标准,则既能够看出各个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能够促使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能够大大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

由于大学里的许多专业课程各不相同,在大学里将所有的课程都实施国家级考试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对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实施国家级考试,如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如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等,专业课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等。

从理论上来说,多门考试实施国家级的考试的合理性是非常高的,我国已经实施了多种类型的国家级考试,如司法考试、物流师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等等。只要教育部门相关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定决心改革,并制定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开来,高校多门课程实施国家级考试的改革必将取得可喜的成果。

三、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及我国科研综合方面

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存在,大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比较少,导致他们专业课程学的不够扎实;另外,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大都是英语、数学、政治及一门专业课,专业课程考试门数是比较少的。学生为了考上研究生,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要考的几门课程上。总的来说,除了少部分学生对大学各门课程都学的比较扎实外,大部分研究生只对考研的这几门课程掌握的非常好,对非考研的专业课程就远没有要考研的课程这么好。所以,在中国目前的四、六级考试占据学生专业学习时间和研究生考试专业课程门数少的大气候下,学生没时间也没有动力去学好大学里多门的专业课程。总之,在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局限的夹击下,我国目前研究生总体来说专业基础水平较差,造成的后果是科研基础比较差。好的基础才能有好的创新,没有好的基础,创新能力也将大大打折扣。

在重要的基础课或部分专业课实施与四、六级平等的国家级考试后,本科生整体专业基础水平高了,刚入学的研究生整体专业基础水平必然提高,这些有较好基础的研究生在以后的科研水平也将大幅度提升。可以预计,高校多门课程实施国家级考试的改革后,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科研实力乃至综合国力也必将大大提高。

四、总结

四、六级考试的弊端核心是占据了大量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阻碍了人才培养。针对四、六级考试的核心弊端,本论文并提出四、六级考试的一个有效改革方向:重要的基础课或部分专业课实施与四、六级平等的国家级考试,以解决四、六级考试重要性权重太高问题,并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素质培养。该制度的实现能有效提高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必将大力提高我国科研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张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 周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得与失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周树林.大学英语四六级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40-0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明显增多。尽管不同学校之间国家投入的力度不同,但基本上各高校的各项教育经费均是逐年上升的。这一点从各高校明显提高的硬件条件就可以得到体现。笔者根据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察,发现各高校教育投入的增加与当前大学生综合能力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出现了一些用人单位宁可用民工或职业技术人才也不用大学生的现象。[1]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认识谈谈目前我们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的原因及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经历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竞争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过早地、全方位地对孩子的各种潜能进行挖掘,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到了大学阶段,在没有学校和家长督促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和将来的就业关联不大,因此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缺乏思考的能力

笔者在生物技术相关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对所做的实验内容不清楚,也没有弄清楚的欲望。他们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至于每一步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等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不会进行对实验分析和改进。这样等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自己做过的内容基本就没有印象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开展的实验内容在不断改进,但能真正有所收获的学生还是少数。

(三)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要进行各门专业课的学习,要想真正把专业课学好或者具备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并不单包括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而对于要掌握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内容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还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还涉及物理学等内容。因此,大学生们首先一定要把这些学科及学科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但现在学生们缺乏自学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导致学到的各门理论课不扎实,而且都是零散的、片段性的知识,不能真正为实验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缺乏学习新知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将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工作还是其他之作,都必须学量的新知识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岗位。然而对现阶段的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他们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造成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不足。这一点在上综合大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抗生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失活,可真正在实验中,部分学生依然采用高温溶解培养基后再加抗生素的方法,最终导致筛选的结果不可靠,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引导能力

目前,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兴趣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才有可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可是恰恰相反,大部分大学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还是很少。现行教育体制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多集中在科研上[2],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以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另外,部分想去改变这种现状的教师们也会认为学生们的各种习惯已经养成,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最终放弃了去改变学生这种现状的想法。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大学大部分是“大学生制造厂”,而制造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现阶段,大学生应该树立珍惜现今良好教育条件和美好大学时光的意识,认真改进过去学习习惯的不足,逐渐培养自己善于总结、善于归纳以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的理论基础学扎实,建立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并把坚实的理论基础活学活用到实验或实践当中。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通过有效的入学教育使学生摒弃功利思想

针对部分大学生不是出于自愿而选择生命科学专业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要有针对地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知道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除了可以学到基本的知识外,还可以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让他们体会到这些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就业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从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能逐渐激发出他们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通过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真正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建议开展教师或研究生与本科生座谈的方式,使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学那些看似枯燥的基础理论课,然后让学生们了解大学课程的学习和中小学阶段学习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把基础理论课学扎实。另外,现在各学校为了给学生减负,减掉了不少必要的课程,最终导致学生在本专业学到的知识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重要的课程[4],并建立不同学科间或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结合课堂和自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整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把关键内容提炼出来,做到活学活用。

(三)积极倡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力争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生物技术课程来讲,由于它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其知识的更新也非常快。应该大力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理论不但要扎实还要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它们的实践。同时关注每一项技术的产生过程和根源,这样便于举一反三,在将来自己的科学实验或相关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四)通过有效地考核手段督促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无疑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如果考核的内容只是名称解释和问答题,那么学生也只会去背诵一些概念或特征,这种方式就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笔者认为,考试的时候应该把较小的分值用在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而较大的分值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来解答问题上。如通过一个点,让学生把几个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起来,看他们是否能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总结得是否全面,或是考查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果要再进一步,就是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及原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案等。

另外,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也逐渐和我们的生活接轨,人们对新的事物或新的技术的认识也需要理性看待。比如生命科学领域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无疑是科学的进步,但由于会涉及对伦理的冲击,因此应该视具体情况理性对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就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并不能理性对待一些事物。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一些大学生会发表比较极端的言论等。因此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完善,还需要教师们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否则即便拥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仍然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5]

综合而言,我们不能仅发展大众化的教育,也要真正将教育质量提上日程,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各级人才的教育,否则我们的人才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戚务念.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当前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3).

[2] 王向东.大学教师评聘制度过度功利导向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5(2).

[3] 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第8篇

目前,许多高校都通过采用校园宣传栏、开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防火、防电等基本知识,安全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1.重管理轻教育

当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各部门都把安全问题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也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即把安全教育当作管理问题,注重安全控制,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此框架内活动,约束学生的行为。不可否认,这种通过规则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取得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不能被大学生认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只是作为辅助教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认为只要学校太平无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可有可无。只有当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才会抓一抓,管一管,当风波过去之后,又把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种重管理轻教育、通过突击的方式来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首先,安全教育手段落后。与专业课“点、线、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相比,安全教育更多地强调“面”的教育,局限于开展一般性讲座,局限于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当前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采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和辅导员说教等形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过于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安全防范技能的实践,使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微信、新浪微博、QQ等新型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依然停留在防火、防电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内容枯燥和重复,严重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常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将此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提及新型的犯罪方式和犯罪行为,更忽略了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所以网络安全教育应该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制度,同时警惕各种网络陷阱,尤其是网络交友陷阱。但是目前学校在安全手册和安全须知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相反,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占据了很大篇幅。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展,安全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少进行道理的说教,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安全演练和实践操作的学习,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贴切,这样才能使学生警觉和重视。

3.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首先,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一,大学生手中没有专门讲解安全教育的课本,大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安全知识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只能从网络上学习安全教育的零星知识,以至于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所措。第二,高校普遍把专业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许多高校仅仅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宣传阶段,没有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没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没有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层次。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没有安全教育课的专任教师,安全教育课主要是由辅导员、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讲解,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知道,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深,是目前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琐碎,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从辅导员自身看,他们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深,而其他任课老师对安全教育只停留在了解层次,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知识,不能将安全教育穿插其中。负责安全教育实践层次的专任教师更是缺乏,好多大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实践演练。因此,高校应该配备具有扎实的安全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安全演练经验的师资担任安全课教师,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实行“六课并举”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为平安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

1.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安全知识又具有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学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当前坏人的骗术和伎俩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这些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到公安消防部门观看专业的安全演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二,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课时。同时,教务部门要对这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第三,在努力增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走访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

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使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对安全教育有全面认识,以增强防范意识。要改进教学形式,不要采用以往的把全体新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讲座的方式,而应该以专业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班化专业授课。作为入学的第一堂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让新生了解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防诈骗传销等新型的安全知识。大一新生安全教育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长短,也将对以后的大学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

以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为例。火灾发生后,4名女大学生相继从六楼跳下,均不幸身亡,其后几分钟消防官兵就破门而入。试想如果这4名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多争取几分钟,结果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形。另外,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紧邻震中心汶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发生后像平常演练一样秩序井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操场,最后无一人身亡。通过两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联系当地的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火灾现场演示,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知道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逃生技巧,等等。其次,应该与公安部门密切合作,组织武警官兵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防护技能,尤其是教会女大学生基本的保护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练。再次,应以学院为单位,根据情况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丰富逃生的本领,以便在遇到危机时增加生存的可能性。

4.开设案例分析课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也包括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可以选取每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以案例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在案例课的内容设计上,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制作不同的课件,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发挥PPT的多种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环节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选取网络平台进行警示教育。目前,QQ、微信和微博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定期在校园网上社会近期的违法犯罪案例,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网络建成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5.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的全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减少和避免一些安全事故。高校的宣传、学工、团委和保卫等部门可以以各学院为单位,举行校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做到全员参与,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熟记于心,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人人学习安全知识、人人重视安全”的文化氛围。

6.开好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课

第9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医学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16)03-0000-00

十以来,全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创新的核心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创新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1]。科研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医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增强学生进行医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2010年我校制订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校学生立项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情况,探索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

选定一个设计合理、起点高同时难度又不大的课题,是创新训练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条件[3]。从立项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视野的宽度,切忌好高骛远。在选题时要注意课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科研要立足于实际应用,落脚于临床实践。科研经费是立项可行性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课题设计时需要做好经费预算,尽量控制在规定预算内,这样可以保证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课题不能选的偏难、偏大。知识储备、科研应用和经费预算是学生科研立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着重指导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强调综合素质能力

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形成最终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科研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包括学术上和人员协调看上的。这时需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资料的查找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实验中的问题和障碍。在科研中,有些实验指标需要应用特殊实验技术,这些技术在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学生需要协调沟通相关专业的教师请教,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在反复操作中掌握该项技能,这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此外,科研中的资料查找不单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上,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同时会有国外文献的查找,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翻译专业文献并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需要整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协作,每个成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做好成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答辩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的审议,提问,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竞争力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3体现口腔专业特点

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口腔专业课,这相比于国外的从一年级涉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较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认识没有达到逐渐融合的水平,大量的专业课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也较短。学生科研立项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口腔专业知识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口腔专业方向的项目,调动学生对口腔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将口腔临床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中。

4总结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生科研立项全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人员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生的特点就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科研项目研究为医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对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无法比拟的积极的影响。现今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文凭会看病,而是要求看好病,能沟通,会创新,综合能力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需要,对医学生的培养需要朝着多元化,创新型发展,这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振东,吴庆宪.大学本科教育中创新意识培育的试验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82-85.

[2]梁瑛琦,金可可,宋张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在医学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5-6.

第10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导论课程;系列专题讲座;翻转课堂

一、课程构建

专业导论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未来发展的向导,对大学新生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功能[1]。采矿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采矿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可为学生提供了解本专业的平台,拓展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动性,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2-4]。课程构建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开课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特点、兴趣方向及对专业的了解。开课之初对专业概貌和课程体系做详细介绍。介绍角度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分类进行。阐述对采矿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视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也提醒学好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除此之外,可介绍学院本专业的一些特色和优势[5]。根据培养计划、课时和课程开设实际情况,选择若干门采矿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采矿专业的特点和学习方向有大致的了解。专题前沿的科学技术可开拓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请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个人作业主要谈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大学学习的规划;小组作业主要按照采矿方向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了解采矿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个人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也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小组作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锻炼文献搜索和整理、沟通能力。调研表明,研讨课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6]。总结部分。对专业学习内容、知识能力培养重点、学习方法及训练途径归纳阐述;对课程后续学习和衔接(包括科研竞赛和专业咨询等)提供一些建议;通过优秀学长的视频和现身说法,了解学长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并获得学习建议。在课程结束之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效果,以便后续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实践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自2015级开始采用上述导论课授课内容和方法,至2018级已有4届(共计204人)顺利完成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与之前主讲教师单纯讲授教材采矿概论相比,课程构建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参与人数和授课内容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从文献资料搜集到专题展示文档的整理制作、论文撰写,乃至后期答辩互动,参与感增强,能力提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导论课程调研准备

认真研读和领会福州大学教学文件、紫金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结合专业认证精神,对该门课程定位。通过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专业选择背景、学习状态、对导论专业的学习期望及今后职业规划等。发放问卷之前提示大家问卷作答要记一次平时成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作答,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采矿专业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授课安排、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内容。按照“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问题逻辑展开和介绍。利用2个课时重点介绍主要专业课程及特点(如提醒学生要学好力学课、数学、计算机软件等基础课),学校学习资源和学院教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情况。通过专业整体介绍,一方面,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和行业全貌,澄清一些常见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介绍该专业学习重点、特色和发展前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核心课程专题系列

结合实际,从学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中选择8门核心专业课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矿井通风、数字矿山、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与控制,分别邀请8位教师参与,以开设各课程方向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考虑学时要求(每位教师分配1个课时),对各位教师讲座内容和时间等做了建议,请各位教师按照导论课程的要求精炼介绍内容,以便于由此汇集成为一门课程。比如,请各位教师按照对各自核心课主要内容知识、理论基础、技术前沿和应用等加以介绍,并对学生今后学习规划和准备事项提供建议,之后留一点时间与学生做互动交流,答疑释惑。

(四)运用翻转课堂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设置两次课(4学时)翻转课堂,以形成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通过提前布置个人作业“我的大学我的梦”,让学生主动了解采矿专业的所学所用,畅谈各自对专业的认识及今后学习规划。通过提前布置小组作业,即在前期核心课程专题讲座介绍和各自查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采矿工程专业有关研究方向和领域中选择某一专题(可以是这个方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方法或应用技术)介绍。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作业,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发挥点评指导和串联引导作用。学生在查找文献资料、团队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环节均发挥了能动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五)总结提升对专业的认识

总结课2学时,完成对导论课的归纳总结。一方面,邀请辅导员、班导师及优秀在校学长参加交流,谈他们对专业或大学学习规划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之前备课采集的毕业生视频和作业文档资料播出。邀请已经工作1~7年不等的各届毕业生代表(每届1~2位),请他们谈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这些资料真实再现了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历程和心理成长过程,有感而发,对在校新生有一定触动,对今后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借鉴。总结课上发放了第二份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还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

第11篇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只有就业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否则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榭正,规范合理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促进学生就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毕业生拐寸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们试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农业政策,教师在设置课程上、专业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职匕感望和职业目标,培养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中应用和推广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索适合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2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

2.1采取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报考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有明确学习目的、就业方向,但只能称之为职业愿望,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科学险,需要指导其在专业方向分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设定整体目标。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达到个性化教育,但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就业方向的课程条件。我们学院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后,设置课程时打破学环斗界限、重组课程,采取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方向分流教学,即学生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一个专业分为儿个专业方向。这样,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造了广阔的、扎实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分流则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具体实施过程。毕业前一学期学生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明确就业方向、确立职业方向。适应个性化需要的、灵活的课程设置为高职大学生规划真正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条件。

2.2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

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就业指导部门对学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教育;第二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且适应了大学生活,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沮靓划方案,并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第三刹组开始接触一专业课的学习,又书隆会及本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据此适当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其认知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趋干成熟,在检验职业生涯规划近期目标的实施结果一就业情况后,继续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远期目标。

2.3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2.3.1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采取讲座、发放学习资料、制作并播放多媒体课件等详细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介绍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

2.3.2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对生涯机会的可行性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内外齐种翔镜条件的变化,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此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开讨论会、专业报告会等。自身条件分析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找准差距、制定实施方案;及时与角色沟通,分析其建议和评价;参照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修正目标、调整方案。在目前社会的心理测评条件下,应以角色建议和自身条件分析为主,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为辅,并将测试结果交由学生本人处理,以免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在职业生涯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会习境的认识偏差,需蛋结旨导教师及时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制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时,扫意目标的量化标准和时间的限定性,减少目标模糊、不明确和实现目标时间拖延的机会。成功标准是阶段性的、分解的目标,成功则总结经验,没达到则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修订实施方案。对于缩小自身条件、环境条件与实现目标的差距,着重分析产生差距的本质原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归咎于环境条件,或期望环境条件的改善,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其实施方案则要适应环境条件。

3职业生涯规划在农业高职大学生中应用的效果

3.1教师的评价

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气氛浓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关注本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季服成果,学生针对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课程能够广泛、深入地学习,寻找机会参加专业的培训班、短训班锻炼实践技能。在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时,选择的工种不再庞杂而有针又引隆,但进一步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也要求专业教师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州正,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角色建议。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个性化就业管理的有效方法。

3.2学生素质

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农业高职大学生确定的职业目标呈现多样化,一般都比较切合实际,较少出现理想化的目标,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需要。学生具有了在自我例古、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职业方向能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缩小自身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不再怨天尤人,对就业前景乐观、豁达,同时也要求学校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缩小差距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研讨课;学术启蒙;建构主义理论;鹰架式教学模式

1引言

根据制定的课程计划,大学新生入学后便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高中到大学知识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也让新生在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时有些力不从心。近几年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打破了这种弊端,它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预防针”和“消化剂”深受广大新生的喜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之间对知识的认识结果是不同的,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都是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鹰架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提高知识适应性以及转变学习方式方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辅助作用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1]。为实现品质化的教学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新生研讨课,现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中,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互动,老师尝试交出课堂的主动权,只在学生认知受阻时发挥辅助推动作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高中到大学转变的体验,帮助新生迈出大学生涯中最坚实而有力的第一步。

2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新生研讨课组织专门的老师团体作为授课小组,同时将课程内容分设多个课题方向,保证老师授课的有序性和条理性。而老师之间教学方式存在的差异性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让学生能提前接触各位专业课老师的授课风格,以保持课堂长期的新鲜感和活力。大学新生研讨课,顾名思义是以研究和讨论为主,将学生进行分组管理使探究讨论的课堂更具有序性和条理性,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老师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的独特优势[2]。采用“教师接力、课题分项、学生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传统的“一刀切”课堂形式转换为更加精细的课程管理形式,分组细化的过程体现了老师在追求高质量教学的过程。

3大学新生研讨课“1+1>2”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以专业教育为主,加以课程思政教学为辅助,重在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大学新生研讨课内容丰富且多变,区别于专业课程,它将新生思想观念的建构和专业学术的启蒙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3]。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鹰架式教学法,老师就像攀高的脚手架,当学生踮起脚都够不到目标时辅助学生站得更高,即帮助学生将认知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而在学生能够凭一己之力完成任务时,老师这个辅助的“脚手架”要及时撤走,锻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将鹰架式教学方法运用至大学新生研讨课,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的目标,探讨出了一种教学法,即专业案例提出—学生独立分析—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解答疑问以及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反思及总结。这个教学链环的运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推动力,而老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新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自己大学前积累的经验与现在的认知重新匹配和组合,更新自己的认知信息库。鹰架式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单一互动,形成了动态的师生主体转换的新互动模式,老师搭架式的教学方法在塑造新生知识观、学习观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上发挥着意外的作用。鹰架式教学在课堂氛围、组织形式等方面带给新生一种新奇的感受。新生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建构自己的认知,提高了新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新生适应性的转变,真正达到“1+1>2”的教学效果[4]。

4混合式的学习成果检验和教学效果评价

鹰架式教学法中老师的指导工作具有动态多变性和渐撤性[5],但老师的监督作用是持久性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学习效果检测作为老师教学的“指挥棒”,老师可以通过监督和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来重新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课堂管理[6]。大学新生研讨课作为一门教学内容多样,教学形式多变的新式知识启蒙课程,在学习成果检测方面也打破了传统专业课的书面考核规则,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的形式更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运用鹰架理论,将老师在考核中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创建学生之间互评为主、老师考核学生为辅的开放式评价环境来检验教学成果。老师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评分与期末成果展示评分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考核分数,并将其划分到“优秀、通过、不通过”的三档教学效果层次中作为最终成绩[7]。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线上问卷评价的方式。运用网络平台,老师根据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教学内容掌握的难易度等方面的反馈做出适当调整。

5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1)在大学新生研讨课中,研究和讨论是关键,小班化教学策略能够做到全覆盖式的师生交流互动。但目前部分开课的专业招生人数较多,学校为避开教室使用高峰和节省教师资源的利用,将同一专业的学生的课表排在同一间教室,这就打破了小课堂化教学规定的20人左右教学要求[8]。近阶段也有部分老师反映此类问题,课堂人数的超标给老师的课堂互动工作带来了压力和不便。伴随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班化教学模式的地位愈加难以撼动,小班化教学可行性也被教学资金投入、教师资源、教学设备分配等条件的标准框架所禁锢。针对当前学校的发展情况,可先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程方式[9],并将其作为小班化教学实践的过渡探索阶段。大班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和深度问题提出为主,小班则强化问题研讨和主题升华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的建构过程。(2)鹰架式教学法主张老师能适时、适当、适量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教学位置的寻找和尝试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而且大学新生研讨课在挑选专题、规划课程流程、准备学习资料等工作上较传统的专业课备课要繁琐得多。每位老师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加重的教学工作量会让老师的负担加重。老师逐渐遗忘了初教大学新生研讨课程的新鲜感,变得疲于创新,同时也将教学任务全部归结到学生身上,从而无法体验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在大学课堂中为了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在尝试着增添学生助教这一职务作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学生助教需经过老师的短期培训,能够在日常课堂中帮助老师整理学习资料、进行作业批改以及期末总结评价[10]。学生助教是课堂信息采集员,能够及时向老师展示出学生真正的需求和当下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要对优秀学生助教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以保持其工作的积极性。(3)大学生新生研讨课相比传统专业课有着简单、轻松、开放等关键词条,但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部分学生将其看作是门科普课或是情感交流课。课程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并不能持久地维持课堂质量和效率,学生态度的转变也会带给老师教学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新生研讨课中将德育与专业知识相渗透,老师从课程内容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赋予课程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11]。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意义以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清晰的学习规划,是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先导任务。

6结论

大学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大致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课程达到高效、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尝试将不同的理论与课程相结合,探寻新的最佳教学方案。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鹰架式教学法凭借其动态性、灵活性、新颖性在优化大学新生研讨课程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老师应重视大学新生研讨课这种学术启蒙的教育工作,为以后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鹰架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互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48.

[2]刘长青,李迎光,郝小忠.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新思路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2):11~13.

[3]何春凤,相帅,许世秦睿.“双一流学科”新生研讨课的实例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2):109~110.

[4]刘艳萍.基于产出导向法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以“专业导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为例[J].英语教师,2020,20(7):177~181,190.

[5]邓建伟.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27~28.

[6]AnneBlackburst,FrancesPearson.StudentandInstructorPercep-tions:EmphasisonCognitiveandAffectiveGoalsinaFreshmanSeminarbyFacultyandStudentAffairsProfessionals[J].JournalofStudentAffairsResearchandPractice,2011,34(1):60~69.

[7]肖雄.新生研讨课的由来、特征及教育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6):144~148.

[8]白加央草,李鸿林.如何构建“小而优、小而美”的小班化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0(36):1~2.

[9]吕军莉.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61~164.

[10]刘城昕,唐思晴,何鲁丽.学生助教改进了教学效果吗[J].统计学与应用,2018,7(3):3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