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未来

智慧教育未来

时间:2023-09-05 16:5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未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未来

第1篇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智慧 青少年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尽管我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一直在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25年来,为了这一目标,我和学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这其中有辛劳和汗水,也有无尽的欣喜和欢乐。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因为,这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让我充分体验和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作为班主任,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和成功的可能。学生潜力的充分开发需要合适的教育。我们承认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如果学习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的话,他们就能从中得到极大地乐趣,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细心寻找他们的优点,想方设法予以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成长的各个方面。靠这一方法,我成功地转变了不少学生。

有个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非常内向,入校时成绩排在全班最后,比较自卑。在一次联欢会上,这位学生的街舞表演非常精彩,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中,大家送给他“最炫街舞”称号。这使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给予热情鼓励。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奋进,毕业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母亲节时,他给我发来短信说:“我曾经感受到您对我母亲般的关怀……感谢长久以来您对我求学问、学做人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诲,”

二、引导学生树立一生的理想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终生所需的技能都交给他。老师所能做的,只是把学生引上追求完善的道路,并给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孩子几年,心里想着孩子的几十年。我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着想,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我认为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磨练顽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自制力、自信心。因此,我始终以热爱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想法设法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理想。

每一届新生入学,我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说出自己的宏图大志,并把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我把全班学生的演讲稿编成一本文集――《我们心中的大舞台》,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让他们懂得:只有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三、给学生真正的爱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乃至精神世界,才能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只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人。

爱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喜新厌旧”根据这一特点,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一项有趣的奖励办法――持分竞争――实物拍卖。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量化成分数,没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累计得分,然后用自己所得分数“竞拍”自己想要的奖品。奖品设置非常丰富,从价值几十元的讲座光盘到几元钱的日常用品不等。学生要想得到这些奖品,就需要“持分竞争”。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竞争的激烈和艰辛,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愉快。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爱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会善良正直,才会有同情心、责任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去爱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猫小狗,不断提高他们爱的能力。

我带的每个班,“爱的系列活动”都贯彻始终。首先,我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学生明白,如果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都会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邀请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庆祝活动、联欢和户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亲情、友情、师生情谊使班级充满了和谐和温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生也在这样的体验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四、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人文素养

我的班级文化建设重点是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个人捐出自己的图书,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班级阅览室,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爱好,和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协调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翻看报纸、杂志。我身体力行,每年自己都买一些喜欢的报纸杂志,保证每周一本书,认真做摘记,并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讲给学生听。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必需。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从传世经典里吸取营养,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言谈举止更加高雅。

我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经常讲一些对学生得身心对有好处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特别是教学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增加了学生的很多人文素养。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您能胸怀一颗坦坦荡荡、清清爽爽的心站在学生面前,毫无矫饰地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永远感到您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

五、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因此,班级管理不能只面对学生,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并充分发挥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有意识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以促进和补充学校教育。除了电话、走访和短信外,我还用写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接手新班的第一学期,我就经常和一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联系,内容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班的情况、我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教育子女的具体经验和家庭教育的典型事例。由于这些非常有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2篇

日前,2014全国智慧教育高层论坛在宁波成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河南.安徽等地的教育局长及装备电教部门负责人、各相关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智慧教育建设推进和经验,用集体智慧的结晶滋养智慧教育之树的成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亦菲了智慧教育标准评价体系,介绍智慧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标准研制。同时,作为论坛具有标志性的一项内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潘克明宣布启动中国智慧教育发展与创新联盟。未来,如何市场化运作智慧教育成为大家共同探索的重要命题。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后,国内的首个专注教育信息化展会一一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自愿加入了“中国智慧教育媒体联盟”,并举行了揭牌仪式。据悉,该联盟是中国首个智慧教育圈的媒体联盟,也是首个集合智慧教育产业链上所有行业媒体的联盟。其将搭建媒体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广智慧教育理念为宗旨,倡议通过教育公益行动,教育文化之旅等系列行为,在交流中探寻智慧教育,共同完善“智慧教育生态圈”。

可见,未来的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时代。在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下,教育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整个教育行业来说,是一场教育界的产业革命,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人曾用如此鲜明的对比来描绘智慧教育:“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和厨房;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越来越少的编制,越来越多的合作:越来越少的办公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确实,这些你曾不敢想象的场景,已经随着技术的倒逼,悄悄渗透到了我们周围。

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智慧教育得到了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等各方的极大关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而一些一线城市在智慧教育上的先行也已取得了较大突破。如上海联通与中欧商学院推出的、基于iPad平台开发的iCourse课件系统,已经在包括“平安校园”在内的多个智慧教育行业中应用;今年的7月20日,宁波鄞州区教育局推出的智慧教育“空中课堂”正式开课……智慧教育的鲜花朵朵绽放。伴随着各地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加,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国家巨大的财力支持。据业界人士预测智慧教育将推动整个产业价值提升,2020年或将超万亿。

当然,要想实现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技术的进步和资金的投入外,还应从基础上关注我国教育体制和理念的普遍提升,鼓励关心教育行业的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良性循环。

打一场智慧教育的胜仗,人人有责。

第3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时年28岁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赵祥麟先生,怀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梦想,领导他的团队在当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创办了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前身:县立江宁中学。1980年,江宁县中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96所重点中学之一,并于1993年经省教委检查验收被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实现学校新时期办学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转评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完成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江宁高中迁至江宁科学园,这是学校第六次迁校。新校区占地288亩,校舍及校园配套设施是一次性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校园。新世纪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现代社会呈现出“个体诉求整体上升”、“社会开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日趋快捷”等三个显著特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同样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双重变革。学校该如何创新教育举措,为全体师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教育”办学主张,将“转识成智”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智慧是一种私人化的存在,人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知识,但却无法拥有同样的智慧。江宁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师发展学校: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乃是发展教师的智慧品质,推动教师的智慧实践。江宁高中迁址之后,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除在江宁区内调入一些教师作补充外,还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校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几乎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这一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生成教师开发实施新课程的课程智慧,不断超越教师统筹教学过程的运用智慧,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宁高中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有学制、有章程、有课程方案、有管理机制的“校中校”。教师发展学校创设了经典阅读类、学科专业类、教学实践类、校本研究类和专题讲座类五大类课程体系,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沙龙、读书报告、课堂诊断、课题研究等途径来实施。导师团的专家们为学员们开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与大家互动交流,给学员们带来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带来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教师发展学校第一期学员张格波说:“亲近大师是一种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种幸福,享受课堂是一种幸福,甚至回望曾经的失败也是一种幸福。当一波又一波的职业倦怠感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应当以职业幸福感为盾。”第二期学员谈素梅也认为:“我要把‘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作为我的目标,把追求专业成长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为止,教师发展学校已举办四期,共有120名学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和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8人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5人担任了学科教研组长,3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9人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学校不仅让100多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还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成功实现了教师队伍新老衔接,为江宁高中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张发新、严小玲三位老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九批特级教师。2007年6月,葛敏、严小玲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王安东、张格波获得斯霞奖,钱旭琴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发展学校创办的《博智》已出版了16期,校园网也开通了学校教科研网站、学科网站和教师教科研博客。借助这些平台,学习、交流、研讨已成为教师们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为江宁高中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近年来,全校教师年均在各级各类刊物、出版社和论文竞赛中发表、出版、获奖的论文、专著达150多篇(本),其中在核心期刊上30多篇。教师个人课题区级每年达120多个,市级课题30多个。2011年学校还获得了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称号。已经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发展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的实践研究”已通过论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第4篇

【关键词】BYOD;智慧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07-03

【作者简介】1.刘向永,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无锡,214122)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2.王萍,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无锡,214122)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移动时代。移动设备价格越来越低,体积越来越小,使得学生自带设备进入学校开展学习活动成为可能。自带设备(BYOD)学习逐渐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之一,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逐渐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常态。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等将BYOD称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入口。有人说,自带设备主要是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问题。其实,BYOD不仅仅解决了资金、设备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生态,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信息时代的学习本质,使得传统教育走向智慧学习。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系统主要可以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三方面进行构建。

一、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智慧学习不单单是某个方面的改变,它还立足于系统观视角下的整体性变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等人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1]BYOD能够贯通校园内外、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构造了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化环境,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2015年12月10日,美国教育部公布了名为《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2016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文中明确提出:“确保师生有宽带能接入互联网,且有足够的无线连接,校外也应拥有和校内一样的网络访问设施。无论校内、校外,要确保每个学生和教师至少有一个能够使用的上网设备,且有相应的软件和资源,能够开展研究、沟通交流、创建多媒体内容及合作等活动。”[2]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教育信息化的这些举措都无从谈起,所以实现“互联网+教育”,要从学生BYOD开始。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主要可以实现泛在学习、情境感知学习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等。

第一,BYOD能够实现泛在学习环境。“未来的教育,可以做到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从任何人那里学习。”这其实就是泛在学习环境。基于BYOD,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既可以在校内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校外的场所进行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互动。BYOD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地携带移动设备,使得泛在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常态化学习形式。

第二,BYOD能够实现情境感知学习环境。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万物都可以实现感知与物联,这就为情境感知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BYOD支持学生随时携带移动设备,可以轻松实现情境感知环境,可以使学习者感知到教学活动物理位置信息等。比如:在校园内不同树木上都可以粘贴二维码,学生可以携带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然后学习到树木的相关知识。BYOD可以使得真实环境变成可以探究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台湾师范大学开发了大溪老街行动学习系统,能够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功能,根据学习者的所在位置,提供其所需的动态与环境结合的实时信息,来协助学习者完成任务。学习者携带移动设备,在无线网络环境中移动,在与空间有关之需求产生时,经由定位系统自动决定学习者实时的空间位置,并由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后台应用系统的资料,实时给予学习者相关信息。

第三,BYOD能够更好地提供个性学习环境。真正的学习者的潜在需要是符合个性化的需要。BYOD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随时随地跟随着学习者,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需要。对于学校而言,BYOD不仅仅指设备,还指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使用自带设备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个性化学习。有了BYOD之后,学习者的个性化数据可以被及时获取,教育者也就可以根据不同认知特点等个性化特征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诊断,并据此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同时,BYOD使学生和教师能更高效地使用工具、各类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二、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内容构建

BYOD的建设有助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但环境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支撑技术。如果我们将BYOD用来支撑应试教育,那么,BYOD的建设只能适得其反,反而丧失了它的应有之义。BYOD的智慧学习系统呼唤着学习内容的智慧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呼唤着人们从“愚笨”教育走向“智慧”教育[3]。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追求全局性理解。以往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数量,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哈佛大学戴维・珀金斯教授在其《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提出了全局性理解。全局性理解改变了学生学习了大量知识,却难以形成知识内在联结的状况。智慧学习要先启动学生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于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的反复演练,一磨再磨。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就要追求全局性理解,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认知与创造工具强化全局性理解,能够真正实现学会知识、用好知识。

第二,追求知识的情境化应用。当前,学生学习了很多客观知识,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难以真正地将其应用,造成了知识的去情境化,成为死知识,难以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应用知识。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已掌握甚至未掌握的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机能及生活的能力。BYOD将能够在课外使用移动设备,将课堂学习延展到课外生活和学习情境中,构建了学习者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真实情境,能够与专家、教师、同学以及其他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地实现了学习被镶嵌运用在知识情境当中,使得有意义的学习真正发生。

三、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活动构建

自带设备学习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技术也不单纯是工具,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形式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学生们不再只会接收知识,还会通过协作交流、探究创造等形式进行学习。BYOD不会自动改变学习生态,需要教师进行智慧学习活动设计。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活动需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只服务于教师教学的局面,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BYOD的智慧学习活动需要重视以下三点。

第一,任务驱动式活动。信息时代,由于人们面对的媒体形式多样化,人们越来越难以长期集中注意力于某一项活动。教师不能只是消极地看到移动设备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一现象,而应该积极地寻求方法与策略去解决问题。基于BYOD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任务驱动,让学习者的认知资源聚焦于任务。学习者使用BYOD来围绕某个具体任务开展学习活动,能够为了完成任务而有效地利用技术,成为技术工具的主人,不被技术工具异化。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促进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有效利用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自我监控者。

第二,社会性学习活动。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将不再是基于个体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化、网络化学习。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就是个体跟信息源之间建立动态的联接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促进学习者学习。如今有了BYOD之后,学习者将不再是孤立的学习个体,在学校学习时,学习者可以与校外专家、社区人士互动。在校外学习时,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及时与同学协作,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BYOD将帮助学习者建立社会化网络,分享观点,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第三,全过程性评价活动。BYOD将评价贯穿于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不再单单局限于以往的课上或课后,而是提供了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全过程学习分析。BYOD真正打通了学校和家庭壁垒,贯穿了课内和课外。通过信息化手段,教育者更容易采集到学生全过程的个性化学习数据。有了全过程性学习数据后,学校和教师就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风格,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并能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说:“最好的技术是消失在生活当中的技术,最好的学习是什么?跟我们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是跟我们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按需供给学习。”[4]BYOD就是将设备融入学校和家庭中,融入教学和学习之中。要想让BYOD真正能够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协同努力,实现一个无缝衔接的智慧学习系统。BYOD会推动教育向前改变,社会因技术而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2]王萍.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美国2016教育技术计划内容及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87-89.

第5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 智慧场馆 现状 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广泛影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场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体育场地相对紧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社团)活动等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师生和社会(区)开放,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因此,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很多高校已在场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场馆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场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一般涵盖系统设置管理和分类管理,其中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含体育经费、现金交易、手动操作和其他基本设置等;分类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功能、场馆设置功能、订票信息功能、竞赛(或群体)活动用场功能模块、出入场功能模块和退票改签等功能。

在订场模式上,通过场地管理系统,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实现场馆查询、预订、退订等操作,免去现场排队、付费的不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实现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目前的场地管理系统还仅仅是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场地预订。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推动下,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与潮流。“智慧校园”建设采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行政办事效率、对接师生个性需求、升级校园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

以此为契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与功能

结合当前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论述,智慧体育场馆可以被视为体育场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集智能建筑系统和智能体育专用系统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遵循“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综合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智能识别场馆使用人群的教学、锻炼等情景,以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场馆使用特点,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智能感知、信息交换,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将体育场馆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注重同外部环境、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层面的协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锻炼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反馈、指导,进而为体育教学、竞赛、群体活动、师生日常体育锻炼、社会(区)服务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基于此,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一)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力。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便捷实现体育场地的查询、预订和退订功能。

(二)场地可预约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推送和传递

通过对体育场馆使用人数和人群密度的实时监控,获取场馆使用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体现出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空闲场地信息的定向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课上与课下有效衔接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监测,及时反馈并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训练与课外锻炼决策、管理与控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评价的客观性。

(四)监测运动强度与锻炼时长

通过记录长期锻炼数据,提供可行的锻炼建议与指导;通过摄像技术对运动者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从而为运动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玩伴寻找”

通过将智慧体育场馆与社交平台对接,创建基于相同运动爱好人群的社区,从而使场馆使用者能方面的找到运动伙伴,提高锻炼积极性和满意程度。

(六)大型体育赛活动的高效组织

为在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并根据项目为赛事的组织提供参考,为赛事报告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外,也可以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等。

三、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现状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未来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纳入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交流和共享,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感知化、互动化水平。

(一)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基础。由于智慧型体育场馆伴随着各种数据的监测、收集和传输,未来高校智慧体育场馆中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输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高速、实时。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准确使用,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水平

未来,各类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更加普及,成为人们的随身装备。此外,智能终端的信息获取和计算能力,可以促进场馆预订、使用、退订,体育设施登记、管理、维护、保养的智能化,帮助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和周围社区人群的日常锻炼、及体育赛事举办服务。

(三)提高信息监测、感知能力

智能监控技术将对场馆环境、使用人数、体育器材等信息实时监测、收集,用于帮助调节场馆湿度、照明等运动环境;各类传感器则会对运动人群的运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运动人群提供反馈和运动建议。这种对体育场馆和使用人群的整体感知和监测,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托。

(四)提高以运动为核心的社区互动水平

社交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人、物、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地实现互联互通。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技术将场馆设施、师生及周围社区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网络社区,提供需要使用场馆设施的人群提供互咏涣鞯目占洌也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小结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尤其是未来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是与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水平也将直接影响校内外师生对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智慧场馆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描述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对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方向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 曾小松,陈小蓉等.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J].体育学刊.2016(1).

第6篇

【关键词】智慧学习;BYOD;环境架构;家长支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09-03

【作者简介】倪凯颜,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5)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实现智慧学习首先需要架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通过BYOD这一“教育信息化第一入口”方式,学校可以创建有效的智慧学习环境,推进学校教育深层次变革发展,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开展了相应的实践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和教学社群四大要素构成。[1]学校实践研究发现,要开展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其环境架构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架构智慧学习硬环境

显而易见,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必须基于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智慧学习需要满足智能终端的泛在可连接性,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使用自带设备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一,学校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尽量“无感认证”,全网无缝漫游。让学生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识别情境、记录过程、感知环境、联结社群等。如果学校一时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那么必须建设无线网络教室,安装高速并发的无线访问接入点(AP),可以至少同时接入满足一个班学生使用(人手一机)的平板电脑。

第二,要实现无线投屏。目前学校的智慧学习本质上还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依然采用班级授课制。智慧学习教室的配置不同于普通教室,需要师生互相懂得所关心的事物,知晓周围环境,感知有用的内容,过滤无关的信息,与学习社群建立联结。因而,教室中要配置可观、可共享的无线投屏显示设备。由于市场上智能终端产品很多,学校购买设备时要考虑系统之间的匹配性。一般的微软(Windows)、安卓(Android)平台,采用支持无线高清技术(WiDi)协议的投屏器,可以采用ScreenBeam设备;苹果iOS平台,采用支持AirPlay协议的投屏器,可以采用Apple TV设备;目前,Windows10系统已经自带无线投屏功能,不管是声音、视频还是照片,只要处在同一个Wifi,在电脑上一键就能传递到第二屏幕上。屏幕显示方式也多种多样:希望屏幕显示大一些,可以用高清(HD)投影仪;考虑更直接的人机交互演示,可以配置一体机。有条件的教室,除了全班共享的显示大屏,还可以给每个小组配一套无线投屏设备,比如Apple TV+HD电视,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用。这样的投屏显示设备,可以将教室内传统的显示终端提升为功能全面的人机交互设备,为智慧学习创造了更灵活便捷的感知、分布与协作学习条件。

二、要件:创建智慧学习软环境

数字学习环境主要关注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而智慧学习环境主要关注如何使用各种可靠和有用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和个性化学习,核心是信息分析和让信息对学习者有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的方式为学习者服务。[2]

创建智慧学习软环境,核心思想是通过设备、内容和服务三者的融合统一,关注学生,支持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要为智慧学习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提供智慧学习工具软件、资源与后台管理软件平台,使学习更智能、开放、个性化。目前,针对学科特点,有不少APP可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智慧学习探究,学校可以免费或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购买使用。不过,这也有弊端,每个APP都“各自为政”,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数据很难集成大数据。智慧学习中,数据的收集与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学生行为角度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并用来优化学习,以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方案。有专家甚至断言:“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因而,学校要找到一个智慧学习平台,让学习过程尽量都被自动记录,形成学校教育大数据,能即时分析,为师生智慧教学提供科学客观的服务。目前,有软件正尝试将来自不同在线学习平台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单一界面或控制平台上。比如:AlwaysPrepped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查看个人以及整个班级进展的端口,方便教师监控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智慧学习软环境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素养的相应提升。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真正的推进者都是教师。作为智慧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教师应当且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不是单纯地强调掌握技术,而是要提升智慧教学理念,并将技术自主自如地“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中去。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学校要努力做好培训与指导工作,引导教师提高认识:面对“数字土著”,作为“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恐龙”的教师,没有理由退避三舍或原地踏步,只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创新型学习”取代“维持型学习”,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未来知识。教师要越来越少致力于传递和灌输知识,而更多地为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成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和知心朋友。

三、关键:获取家长支持

学习者人人拥有智能终端是智慧学习环境架构的重要标志。智能终端哪里来?如果期待全部由政府购买,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台智能终端,目前来看近十年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BYOD是理想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移动终端不菲的价格、家庭经济基础的差异、家长所持有的观念各异等等,从学校提供设备到学生自带设备,就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如果这道坎迈不过,即使学校做了再多的前期准备,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也等于“0”。因此,跨越这一道坎是开展基于BYOD智慧学习研究的基础,需要用心营造氛围,铺设台阶,慢慢实现。

学校可以开展实验项目,比如:利用学校的科研经费或办公经费,购买一批智能终端开展试点。期间,学校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让家长置身学习现场,被真实生动的智慧学习场景感染,从而用事实与真切感受,让家长逐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意义,认识到智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理念共识,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智慧学习中来。笔者所在学校这一步跨越并不艰难,因为有十年数字校园、三年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深厚的底蕴、前瞻的办学理念与方式,已经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并赞誉。因而,学校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起步比较顺利。

第一阶段,学校在一年级学生升二年级之前,下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学校在以“电子书包”促进学生学习探索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然后让家长知晓,学校将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在二年级组建2~3个自带智能终端的智慧学习“电子书包”试点班,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报名参加。

第二阶段,学校召集报名参加“电子书包”试点班的家长开会,详细介绍试点班开设方案,让家长明确智慧学习的背景与意义,知晓学校在组建研究团队、购置所需设备、实施教师培训,以及积极探索智慧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如实告知参加智慧学习实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学校也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比如:作为家长,要具备一定的指导孩子使用智能终端的相关能力,有时间、有精力、有方法,与学校共同做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视力保护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工作。基于真诚沟通,以及家长自愿选择,最终自然形成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试点班级。

学校在积极开展智慧学习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网络移动时代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去用好智能终端等电子设备,养成移动互联时代的良好道德修养,养成协作学习、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等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新设备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校将对学生的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软件安装,要让老师知晓;各类密码,要让父母知道;知识信息,学会自己查到;功能掌握,要让自己做到。课堂交流,积极参与听好;社交分享,只让好友看到;一尺一时,学习护眼兼到;使用规则,务必记牢做到。),让学生遵照执行,确保安全合理使用。学校对家长也有相应要求,详见下面附件《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智慧学习规范(家长篇)》。同时,学校也针对家长适时开展各类活动,例如智慧学习家长培训、亲子智慧学习观摩活动、智慧家联展示活动等等,让家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支持动力。

附: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智慧学习规范(家长篇)

1.熟悉苹果iOS系统的基本功能,懂得iPad常规设置及连接Wifi网络。

2.懂得申请Apple ID,使用App Store下载安装应用软件,会管理、删除软件。

3.知晓iPad上部分常用软件(Pages、Keynote、Safari、QQ等)的作用与功能,会基本操作方法。

4.知晓学校常用的智慧学习平台【安小云校(爱葵花APP)、凤凰优阅教学平台、凤凰微课、一起作业网、纳米盒等】的作用与功能,会操作方法。

5.知晓孩子iPad的锁屏密码、QQ密码及智慧学习软件平台密码等,可以随时关注设备状态。

6.会陪伴孩子学习,了解、监督孩子安装的应用软件;经常关注孩子浏览的网页、图片、视频等,避免任何不健康内容。

7.了解孩子在QQ等社交软件里的动态及好友状态,提醒孩子文明交流,不加陌生人。

8.根据老师要求,掌握孩子使用iPad学习的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眼离屏幕一尺。

9.每天检查孩子的iPad电池电量,确保孩子带到学校的iPad是满电量。

10.跟孩子一起订立《XXX的iPad使用规则》,亲子双方签名生效;不断修改完善并督促孩子遵照执行。

【参考文献】

第7篇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 “智慧校园”的概念。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智慧校园概念则主要将“利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

朝阳区在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建设智慧校园,在物理层面上教室的形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这是由于未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少,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研究性学习甚至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学习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研究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成为教育的新目标。

其次,智慧校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完整、全面的记录,并应当能够智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信息化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得所有数据与资源能够被自然地采集而非被动地录入到系统中,信息化的使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工作习惯。

再次,智慧校园应当在时空上继数字校园概念之后进一步进行拓展,利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学校服务推送到学生、家长身边,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教育,在根本上摆脱目前技术进步领先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三点,北京市朝阳区将通过在现有数字校园学校中选择使用效果较好,校长有意愿、有想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教室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第一,随着平板触控电脑的推出与快速普及,集成平板电脑的智慧课桌将取代学生的传统课桌。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亮度自动调节,从而保障教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适宜学习。第三,在教室的物理摆放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群体流与研究型学习的需求,以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学习为主要形式。第四,包括远程视频互联、高速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提供将作为像水电一样的必要基础设施出现在教室中。

其次,作为智慧校园的中枢与大脑,由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基础发展而来的智慧校园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相对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更应该利用各类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进行反馈,实现如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学科以及教学进度提供资源推送服务,并按照教师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不同用户的教学习惯,在后续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完成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对于学生,则通过对包括学生各类测验等获得的数据与知识点对照分析,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试题。按照家长所关心的不同方面,在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还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就学生有关表现可能出现的后期影响提供提示与解决建议。

最后,作为智慧校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都需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利用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全新学习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还原为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实现学而不忘的效果。这些方式的转变,将各项工作都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类应用实现,各类数据、生成性资源被自然地记录到智慧校园系统中,从而在将来为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供海量数据。

第8篇

本刊讯 9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会。

《白皮书》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牵头立项,由网龙华渔教育公司资助并参与组织,联合来自相关领域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近30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白皮书》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视角全面解读了智慧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在国内各行政区域采集基础数据信息,监控智慧学习环境领域发展状态、广泛开展产业调查,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水平。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同时,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荣怀教授还提出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十个核心观点,即:①信息时代的学习将以智慧学习环境为基本依托。智慧学习环境能够适应人们“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以支持学习者轻松、投入、有效地学习。②“市民宜居体验”与“城市创新活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双引擎”,而智慧学习环境是城市“市民宜居体验”的重要基础之一。③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上教育供给的持续增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与学校中的学习一起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将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数字原住民”应有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建设应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学校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鸿沟。⑤国家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已经为大部分学生提供了支持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云+端”将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形态,而支持服务能力与信息安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突破的瓶颈。⑥为迎合“数字原住民”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天然诉求,学校正积极优化教室环境,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增强学生“智慧”学习体验。新型学习空间将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打破课堂边界。学生的差异性管理与学习活动设计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⑦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正逐渐进入课堂。局部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室与“交互白板”教室相对“平板电脑”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其学生的“智慧”学习体验要弱一些。教室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将成为教育装备、信息化和教研等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领域。⑧将智慧学习嵌入企业大学或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是建设现代企业和提升城市创新活力的基础,将有力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⑨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互联网+”战略等正催生“智慧学习”产业,可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提品、技术和服务。⑩“智慧学习”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也是城市系统“自我进化”的关键特征。发展“智慧学习”既能增强市民宜居体验,也能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品质。

第9篇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第10篇

【本刊讯】2015年3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联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并举办首届“智慧城市与智慧学习高层论坛”。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服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据悉,研究院将利用3~5年时间,建成适度规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研发中心,并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智慧学习解决方案,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模式指导及人才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把教育信息化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此次智慧学习研究院的成立,整合了业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最先进的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必将对推进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教育的升级起到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认为: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产学研之间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学环境,对于打造智慧学习体系意义重大。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渔教育开创的新型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转化,提高产学研用结合的实效,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我国乃至全世界智慧学习模式的创新和升级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据悉,研究院作为北师大的综合交叉平台,同时还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建成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管理体系,研究院还将通过双聘机制和企业导师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北师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向产业转化。

(邱红)

第11篇

【关键词】智慧社区;学习型社区;作用

党的十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建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以学习型社区的普及为基础。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理念,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

一、“智慧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关系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社区建设中所强调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深化学习型社区教育内涵,提升学习型社区教育品质,是学习型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加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而且将更好体现智慧社区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作用。

二、如何发挥“智慧社区”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为学习型社区教育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发挥远程教育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支持服务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教育,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发展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服务,这不仅可以拓深社区的学习资源,提高办学的水平,更重要的可以使社区教育进一步开放,使广大居民体会到社区教育给他们带来新的学习和体验,为学习型社区服务于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一)依托智慧社区网络,构建学习服务平台

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应该是社会化的、开放性的、个性化的、多元的、务实的。而想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有效完善社区的学习平台,通过利用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来打造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建立有效的处理和交互传输中心,实现能够第一时间采集人、物、事第一手信息,让网络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提供一个社区居民与信息的直接“对话窗口”,在此过程中,网络数据中心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从而打破社区的“信息孤岛”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学习提升。

(二)依托智慧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

1. 充分整合资源。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时,大多需要各个部门独立自主地开发,这就势必会出现效能低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有利资源全都聚合起来,并不断更新完善学习资源,从而让居民可以便捷地搜寻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社区,创造性、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做好相关的资源动员活动,完善信息的收集和推荐渠道,只有这样,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居民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学习服务。

2. 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在建立数字化平台时,需要有有效的通道作为依托,这样才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好地利用,从而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网络有效整合,比如常用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运行更新完善的投入,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建设,使社区的网络系统具有更高的性能。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应该注重对自己辖区内的各个教育机构的网络基础建设,如学校、活动中心等。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覆盖社区的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内的网络交互,从而为居民提供最为可靠的网络保障。

3. 要全面推广资源。要运用推广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是网络运送,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交流。为扩大市民的知晓度,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可组织各类培训来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等。可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如可创设学习环境,直到市民深入观察和了解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提高学习。

总之,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社区,就需要发挥“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构建学习服务平台,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最为高效、便捷的网络支持,真正发挥终身学习“立交桥”和“服务超市”的作用,使社区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可喜局面,这是促进学习型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琳琳.数字化社区建设问题与措施探究[J].科技信息, 2012(07).

[3] 季国强主编.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第12篇

x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而且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是对数字化校园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智慧校园 物联网 应用讨论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为了建设智慧校园,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校园建设上来既是教育发展内在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上来能够推动校园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办学水平。

一、两个概念的界定

1、智慧校园。所谓智慧校园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虚拟化技术来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革新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校内生活方式,将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提高各个校园主体在校园生活应用中的明确性、灵活性以及响应速度,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2、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崭新阶段,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不成部分。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在信息实现互通的前提下有效扩展了用户端,将物与物,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在应用元素上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可以说是数字化的升级版。

二、典型应用

1、物联网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作为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中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它能够通过提供“未来教室、移动智能卡”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师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运用智能传感器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各种教学信息的管理和信息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借助“移动智能卡”实现对身份认证、考勤管理、图书借阅登多方面的管理,大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物联网在校园安全中的运用。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场所,对于安全系数要求非常高,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电子围墙”,利用安防监控器、视频监控器实现对校园重点区域的及时监测和管理,而且能够形成安全警报系统,进行自动报警,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师生安全。同时也能建成“智能访客系统”,对来客进行认真的信息登记和对可疑人员进行排查,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校园安保工作质量。3、物联网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保障引入物联网能够实现智慧校园的更加完善。利用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校园水、电、暖等资源的控制和优化配置,并实现对各种信息的及时,供广大师生能够合理进行安排,既实现了低碳环保,也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物联网技术在后勤管理领域还有许多待开发的项目,例如餐厅就餐质量管理、校医之间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物联网技术在后勤管理领域还需要有更大的发挥。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标准不完善。物联网可以应用但各行各业,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各行业的特点不相同,故而行业使用标准就存在差异。作为在教育领域内得的技术运用,就应当紧紧围绕校园教育的特点来进行应用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应用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2、基础设施不完善。要建设智慧校园就必须首先实现校园数字化,要应用物联网技术就必须有充分的基础设施保障。但是目前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由于存在相关专项资金缺失的问题,导致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还不完善,校园无线覆盖还不能完全实现,这就导致物联网技术无法有效的应用到具体建设上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低,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缓慢,如果不及时的进行优化改善,势必会最终影响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质量。3、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技术本身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智慧校园中应用,必然会讲学生的信息储存在物联网上,如果没有安全措施,那么学生信息很容易被盗取,对于学生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这个系统工程设计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的载体上,如果缺乏保护措施,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进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加强安全措施的防范工作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4、制度不完善。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就需要明确各种具体的细节,如何维护,如何使用、怎样管理等等,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约束力强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驾护航,但是目前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作用发挥。

结束语:尽管目前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和物联网技术优势的更大发挥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