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专业劣势

会计专业劣势

时间:2023-09-05 16:5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专业劣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专业劣势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模式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主要实训模式

会计专业在中专、高职高专、本科院校中都有开设,甚至硕士、博士学历教育中也有该专业。不过,涉及实训的主要是前者。目前,常见的会计综合实训模式有混岗、分岗、贴岗,最终实现上岗。会计岗位直接接触企业的现金和财务信息,甚至商业秘密;加之会计并非生产岗位,不需要大量人手。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因而,适合高职会计的只能是混岗实训和分岗实训。

二、混岗实训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具备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而这两门课就是按照混岗模式讲授的。所以混岗实训更容易与理论衔接,实现平滑过渡。该模式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一家企业某一月(年)的常见业务的核算。工作的流程与其在《基础会计学》中学过的账务处理程序完全一致,容易形成整体认识。该模式下,学生的操作流程与教师的授课思路基本一致,进度也差不多。因而学生会很容易适应,还能了解自己哪些知识和技能是薄弱的。由于该模式不涉及分工和轮岗,学生很容易查找错误。很多学校都建设了会计综合实训室,但这些实训室并非万能的。在混岗实训模式下,学生在实训室做账和在普通教室做账没有太大差别。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二。这一学年对学生们来说是最辛苦的,课时数最大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专业课,还要参加会计证、助理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四六级、AB级考试。此外,由于整个实训过程只涉及学生本人,所以实训的进度较快。该模式充分体现出责任到人,学生不能偷懒,不能滥竽充数。另一方面,也便于考核并评定成绩。(2)劣势。在该模式下,学生对于岗位分工、授权审批、会计信息传递等,不易形成直观认识;侧重“训”,不重“实”,与实际的会计工作存在差距。

三、分岗实训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采用分岗实训模式时,可将全班分组,每组四个人,分别担任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和明细账会计,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该模式下,还可以进行轮岗。轮岗的频率,可以是按工作量进行,也可以按时间(如每十天轮一次)。总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在实训中,把所有岗位都做一遍,从而加深其对“岗位”的认识。(2)劣势。高职生源的特点是喜欢动手操作,但学习能力差,求知欲不够强烈。如前所述,综合实训的理论基础《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是按照混岗模式讲解的,如果采用分岗实训模式,学生们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由于学生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态度层次不齐,易形成“大锅饭”。由于该模式涉及分工和轮岗,出现错误时非常不易查找。尤其是日记账易出现漏记、日期错记等现象,更改之处众多,惨不忍睹。该模式适合在实训室开展,但学生的出勤率不易保证。由于是多个班共用一个实训室,账本无处存放。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还要在教学楼和实训楼之间两边跑,负担较重。同样的实训任务以分岗模式来做,按理说速度应较快。但实际上,学生经常会因不听课而不知怎么做,甚至乱做、想当然地做,涂改严重,进度慢,实训效果差。期末考核时,由于代做、代签名现象的存在,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推卸责任。由于欠缺毅力,不少学生开始时做得很认真,再往后,或轮岗后由于听课不全而胡乱做账。做账时的集体属性和评定成绩时针对个人的属性造成了教师评定成绩时的困难。从一学期的分岗实训来看,未收到理想效果。分岗模式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是否选用该模式,应谨慎考虑。

四、高职会计综合实训模式探索

笔者认为,可以将两种实训模式结合起来。针对同一套实训资料,分别采用这两种模式。先进行混岗模式,后进行分岗模式,其中,80%的时间和精力应放在混岗模式。在进行混岗模式时,在普通教室即可。教师为主导。对于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等重点问题一定要详细讲解,并且要不定期检查。进行分岗模式时,可安排在实训室。教师不再讲解,学生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训任务。综上所述,只有将两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真正实现“实”和“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蔡秀勇.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模拟实训[J].会计之友.2007(8)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8-04

引言

据统计,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约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凸显,社会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很多研究者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郭庆宋(1998)、厉以宁(1998)等对西方就业理论进行了描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李忠(2009)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投资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劳动力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制度改革和就业的关系等是就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2008)课题组认为,教育体制不够合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盲目的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等因素存在使得今后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程瑶(2009)对会计专业存在的结构性失业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一些对策。王海翔(2010)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反映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梅爱冰 (2011)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市场需求、岗位职责和用人单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对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适应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完善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对合肥地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工业园进行调查,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找到缓解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一、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题及样本量的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将调查题分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教学环节满意度调查、教学工作方面评价及建议、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五大方面。并采用专家论证和小范围预调等形式,共设置了题目20道,对合肥10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函调。本次调查共发送调查表30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9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表1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各学院的就业工作服务质量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98.3%的学生达到满意的标准。但我们也要看到,有39.6%的就业学生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从表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在理解与交流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这三个方面,有1/3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有非常大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2/3以上的人满意度都不高,这也是我国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水平、公共课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评价为好的比例都在60%以上,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实习活动安排方面,多数毕业生的评价都不高。这也表明,在我市高职会计专业方面,还是过于重视理论,对于实践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没会计证高,但也比较重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会计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交际沟通能力等素质,特别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环境分析方法,即根据组织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分别找出组织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以期帮助组织更好的进行决策的方法。其中,S和W是内部因素,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和weakness(弱势),O和T为外部因素,分别表示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

三、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如何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谋求本校会计专业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立足课程体系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同时,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扶植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力争在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展就业规划,提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努力塑造专业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业。

(二)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

通过在课堂上使用真实的案例、引进工作过程导向法、使用真实账册创造情景式教学、账务课程实习等方法让学生融入会计角色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进而拉近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多开展手工模拟试验、电算化核算模拟试验、财务管理分析模拟试验等相关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此同时,应积极寻找在事务所、公司企业的实习机会,以切身感受会计循环的业务流程。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端正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定位,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争取先就业后择业,同时,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自从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五)立足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都属于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但它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有些学校针对专业特点引进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相对学科课程体系而言,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六)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把握机会,加强实践,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借此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姝.基础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业务核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7).

[2] 周济部长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

[3] 王海翔.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1).

第3篇

 

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同时对基层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基层会计人员还是助理会计师,首席财务总监,其工作的进行都需要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实训技能,更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而这一点恰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薄弱点。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职学校学生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且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我们知道中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周岁至18岁之间,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文化基础相对较低,通常存在厌学情绪,尤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相较于实训技能培训的趣味性,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对枯燥,而且普遍有学生反应“听不懂,理解起来感觉困难”,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中职学校通常管理较中学宽恕,学生自律性差,对于学习存在懒散拖延的心理,长此以往,其会计基础知识学习更差,进一步导致“听不懂,理解困难”,进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学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二、教学方法相对守旧,缺乏会计实践经验

 

现有中职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而不重学,通常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普遍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情况下;会计专业对实践要求较高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的得到满足,同时许多执教老师不具备一定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理论性的教学,缺乏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

 

三、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重视意识有待深化

 

从社会对于基础会计专业人员要求的信息反馈来看,大多数企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不愿花费多余的资金和时间重新培养人才,所以他们更青睐于那些掌握基本日常会计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就业率,从而提升扩大学校影响,学校均采取了向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训技能方面倾斜的教学模式较多,建立仿真模拟岗位,安排学生提早进入实习单位实习,这就导致实训时间过多,而相对会计理论课程时间被缩短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成长,其工作学习的要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基础实训操作的会计技能。无论是从专业人员的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竞争压力来说,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总的来说学校缺乏了对于学生的长远的职业规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中职会计专业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需要找准定位,除满足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的需求外,更要对自己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把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基础理论学习的平衡度。具体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执教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陈旧呆板的说教教学模式,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叫“行动导向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事先在所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中,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过程所提出的任务,进而积累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具体过程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依据授课内容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其次,学校采取“双管齐下”方式,一方面强调实训技能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对于代课老师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较好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企业财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后期职业生涯的做好“奠基石”。

 

作为会计中职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出纳、税务等岗位工作或者相关部门从事社保文秘、仓库管理、收银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三年制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都安排校外实习,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也安排了大量实训技能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减少,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对此我们呼吁中职专业学校对分配理论和实训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为了短期相关利益,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们也需要具备熟习企业会计工作完整操作流程能力,具备真实的实战经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所谓的企业实践锻炼“真人秀”。

 

为了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发展,为了降低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失业机率,中职专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因为单一的会计实操技能,在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是不足以解决会计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工作需要的。

 

再者,教师必要时需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专家认定,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所有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只能掌握20%,视觉能掌握30%,视觉+听觉可以达到50%,而自己动手时可达到90%。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其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且知识的储备需要经常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所以国家提倡专业性的继续教育。总之,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使自己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会计教育;就业发展趋势;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113-02

1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

1.1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一套自身完整的规律。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以及专业的理论技术。其主要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掌握,开设了金融、会计、管理、统计、理财、税法、经济法等非常全面的理论课程,学习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技能,为毕业走出校门而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②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了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外,还参加了各种模拟实训,模拟处理了以后可能在企业中遇到的状况及问题,对账务的处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以致用,对企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1.2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劣势

首先,会计专业属于纯文科性的学科,学生擅长于经济管理,但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能力却远远不如理工类的学生。其次,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使专业的学习缺乏创新,缺少想法,忽视了素质教育及实践教育,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会计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

2.1会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是社会认可度很高的专业,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会计队伍的壮大,已经使相关职位供过于求,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难题,所以创业教育这个话题也被逐步提上日程,愈演愈烈。作为传统的专业,对于不同层次的中专、大专、本科,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会计这个专业,并且专科会计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而在就业应聘时,专科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着重要的必要性以及长远的战略意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加入创业,培养他们自主创业的意识,自谋职业的能力,放宽就业渠道,在很大一定的程度上减缓了高职生的就业压力。

2.2会计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

很多人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创业只是想开公司,想做老板,这种思想的错误认知使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创业,尤其是会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这样就使我国的创业路发展缓慢,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2.2创业所需要素的欠缺

会计创业课程的设置欠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多是把企业的培训内容完全复制一份过来,或是以课外辅导的方式出现,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及老师的共鸣。

2.2.3创业形式单一化

各大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是以讲座的形式为主,只有学校单方的参与,而没有与企业的合作,并不能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不能完全了解创业的性质。

3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途径

3.1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结合

创业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许多创业成功的事例都表明,创业是和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的。因此,会计专业教育是创业的基础。会计,与市场经济的变动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会计创业者,必须对基本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了解。例如,懂得如何进行投资管理,如何进行利润核算,如何筹集资金与核算成本等。可见,高职会计专业实行创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并且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形成很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新型会计人员的需求。

3.2改变传统会计专业的教育理念

3.2.1“就业”到“创业”的思想变化

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应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传统观念,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再仅仅拘束于课本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为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创业时具备社会责任感,有组织能力,有胆识与创新精神,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下,变“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就业”为“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创业”。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与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3.2.2修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加入创业实践的教学,引导学生制作《企业计划创业书》或提交企业调查报告,进行相互的探讨与学习。《财务实训综合模拟》等实训课中,不再是单单的业务训练,而是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连接与渗透,形成内同丰富,涉及面广泛,能够拓宽专业口径,打开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体系。其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企业创业管理、创业风险、人力资源、ERP沙盘模拟实训等选修课。创业课程的增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培养创新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3.2.3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立

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团队,以经管类专业为核心,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团队的组成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聘请创业团队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是创业活动的教学实践,更应该由企业管理者来担任。可以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开展创业教育的专题报告,引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创建学生公司,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的尝试,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

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精神。而不是单纯的限制于单调的专业课程,这样既节省了实践与精力,也提升了创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使之成为学校创业教学的骨干力量。

3.3强化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建设

3.3.1加强校内外创业空间的建设

为了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直观感受,应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创业园”,让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的同时,亲身体会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能够增加经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3.2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地位

高职院校应统一思想,考虑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等同地位和方向的一致性,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在用专业知识育人的同时,结合有关的创业思想,提高全体师生对两者的全面认识。并在校园专业知识的网络平台开设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种种资源,为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及创业资源提供信息,能够更好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营造出浓郁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学术氛围。

4总结

创业教育逐渐演变成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创业能力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创业的成功率。

由此可见,会计专业全面开展的创业教育,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教育融合在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打开毕业以后的就业之路,促进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守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及实施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2]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第5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化

2011年2月17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保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各层次、各类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专业。然而,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由于拥有教育资源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在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文科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在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如何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战略,将成为其会计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分析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突出其特色化,也可以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强调的是拔尖和创新。拔尖意指出众,高出一般,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强调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

拔尖创新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第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会计人才,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人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其次要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再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努力服务于财会本职工作。第二,要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清华百年华诞,总书记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第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会计规范领域逐步超越国界。同时,随着众多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相继成立,促使拔尖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到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第四,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熟知专业前沿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同时还具有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他们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主要培养拔尖创新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复合型人才可以理解为我们俗称的“一专多能”,“一专”指在某一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多能”要求其还须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所以复合型人才可以定义为专业知识宽阔,文化修养高,个性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发展潜能的人才。

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一是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发展壮大将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此时具备专业知识优势,集先进科技、先进人才智力、高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统领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企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特殊会计业务,这需要会计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判断,以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宽阔专业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同时还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有对事务的敏锐应变能力,才能面对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重点财经类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指能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密切结合:一是知识结构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课程教学上应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知识的传授,教材编写上也要注重基本知识,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而对于前沿性未知领域以及学科系统性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必太过关注。二是能力体系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在能力培养中应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要求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不是强调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三是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可以熟练相关专业技能操作。而不必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有过高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工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把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最终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并争创多科性或综合性一流大学、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工科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呈现类同化趋势。他们基本把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多科性的、综合性的“国内外知名大学”、“高水平一流大学”。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大多数高校的定位都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优势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为发展目标。工科院校在会计专业定位上没有考虑自身在文科方面竞争力的相对劣势进行适当调整,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其工科优势,培养该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即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等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也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而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专业方向设置基本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侧重点在实务方面。他们需要大量会计人员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但是,现阶段工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首先,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课时占总课时比重较低,专业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领悟操作的实质。同时,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只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少数专业课程,涉及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很少或基本没有,而且大部分工科院校认为文科实验室就是电脑加软件模式,从而不太重视会计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导致实验室层次较低。其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社会实习主要就是让会计专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到一个单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听听会计主管简单介绍企业会计流程就草草了事,达不到实习目的,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老师不能到场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清楚实习方式和步骤,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就找熟人盖个章向老师交差。

三、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实现途径

(一)建立服务工科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会计专业作为文科学科,在工科院校显然不能作为其优势学科。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一定要与其服务行业和领域相联系,借助其行业背景领域的传统优势。由于原有的行业与工科院校有较深的渊源,历史上有着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工科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加深合作的深度,扩展合作的广度,提高相互的依存度,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工科院校作为地方主要的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为工科背景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

(二)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把握会计人才培养的行业应用性和地方经济应用性特征,根据“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原则,构建既注重会计基础理论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方向模块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按照不同要求可以设计注册会计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方向的教学模块。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验、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院校可以按照工科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建立该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分中心(过程性企业影子工厂)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审计实验系统、税务会计实验系统、沙盘演练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平台,并和该行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从认知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到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手工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内部审计等系列实践内容,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与理论教学主线并行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2] 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71-03

很多错误观念认为,“就读职校”成了家长与学生无奈的选择,不少学生读职校就是混日子,拿文凭。课堂上,一片倒或一片吵是时常有的现象;早自习,读书声是留给值班老师的;晚自习,能安静地喝水看报就算是守纪律了;在课外,学生聚在一起,嬉笑打闹,关心娱乐八卦,却很少关心自己的未来。学生自暴自弃,教师无能为力,家长只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其实,学生的前途取决于自身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技能。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从以下方面探讨有效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

一、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 职业技能水平的现状。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对口率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职校学生没有很好的一技之长,不能接受市场的考验;另一方面,对于职校来说,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不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依赖程度,职业教育就会长久处于劣势。如会计专业,不少学生毕业时仍搞不懂会计分录怎么编制,为什么是“借”不是“贷”。有的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会计工作,但由于会计技能水平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没能顺利通过试用期,其他专业学生也存在类似状况。

2. 原因分析。

(1)随着普通高中、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导致职校生源素质逐年下滑,招生门槛一再下降。职校中,不少教师疲于处理学生违纪事件,课任老师疲于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职校在“以德为先”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校领导与教师把可贵的时间与精力过多多地放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与纪律管理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与评价不知不觉被放在第二位。绝大多数职校没能很好地融合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品德教育”,二者无法相互促进。

(2)家长对子女重视不够。对很多家长来说,子女就读职校是无奈的选择。子女选择专业时不少家长自己说了算。从笔者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家长从此放弃对子女的期望。学生每周末回家,家长从来不与之交流,对子女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获取情况不管不问,关心子女的程度仅仅停留在让子女在校有吃有穿的层面上。

(3)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人格不健全。对于职校生来说,中考失败带来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进取心也随之丧失。据了解,本地职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来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娇生惯养,缺少教养,是非不明,行为过激,意志脆弱,缺乏自制,依赖性强,思想消沉。他们对各专业了解较少,少数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被家长或教师剥夺了。进入职校后,不少学生处于纯粹混日子的状态。加上专业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导致他们对专业课不感兴趣。课堂上,不少学生不愿动脑动手,更不愿意读书背书,自习课成了抄袭课;放学回家的路上,看不到学生背书包,回家后从来不学习、不做作业;考场上,不少学生只做客观题,主观题一字不写。监考细心一点便能发现,不少学生做客观题,也是闭着眼睛瞎猜。极少数考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愿写在卷子上。

(4)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过硬。

第一,“双师型”教师非常少。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比如,拥有双职称资格证书的会计教师极少;部分教师拥有“双证书”,但专业不对口;有些教师虽然有双证书,专业也对口,但没有到企业参加实践,很难保障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普遍缺少专业实践能力。现有的中职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很少有到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担任教师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深入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学校也很难落实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或挂职锻炼。对于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常年没有相关的实践操作,会计动手能力也在减退。

第三,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都有部分财经法规进行修订或出台新的财经法律法规,涉及会计处理、税务处理的一些变化。因此,国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而不少职校会计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更不会主动关心会计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认为会计系列的职称对自己的收入没有影响,也就自动放弃了继续教育。对这部分教师来说,教材陈旧甚至有错误之处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5)校企的深度合作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会计实践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实训终究是“模拟”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然与现实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6)政府对中职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各地政府纷纷为职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举办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然而,中职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更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职业技能,这就需要政府大力进行硬件投资。现实情况是,由于硬件不够,导致实验课压缩、实习课不多。上实习课时,学生刚刚找到操作的套路,有一点熟练的感觉,就开始学习枯燥的专业理论。而且,没有足够的设备维修费用,向学生开放实习场地的机会很少。这样,学生的技能很难达到过硬的水平。

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

第7篇

关键词:中专会计专业;自考专科;教学衔接

会计专业是应用最广泛的传统专业之一,该专业的毕业生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而且从事基础经济工作的岗位缺口大、就业机会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有志从事该行业的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中专会计专业的设置填补了教育体系中的这一空缺。由于中专的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等意识形态正处于形成阶段,自制能力、抽象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条件很大程度上制约该阶段的学生发展。中专与自考专科课程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中专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三观”的发展,有效弥补中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专与自考专科课程与教学衔接的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和大众化。学历要求在用人单位招聘时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仅仅依靠中专文凭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为提高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专学校办学优势与自学考试灵活性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模式,中专与自考专科的课程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中专和自考专科课程与教学衔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历层次,弥补由于学历造成的求职劣势;另一方面能够在熟练掌握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对宏观抽象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了解,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中专和自考专科课程与教学衔接,对于家庭经济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和压力。正常地完成大专的学业,需要学生先通过3年的高中学习,再进行2—3年的大专学习,给困难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专衔接自考专科的模式,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年限,就能够拿到专科的文凭,满足了很多学生家长在经济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同时也扩大了生源渠道,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适合中专校办学特点

由于中专的办学特点,不同于普通中学存在升学压力,学生不会面对过重的应试负担和文化课的压力,降低了学校的教学难度,使教师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学生也不会因为过重的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任务而导致精力不足,学习热情下降,为课余时间参加自考专科的课程及相关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课程与教学在衔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进行中专与自考专科衔接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初中应届毕业生或无法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学习基础差,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不强,自我约束力薄弱,为课程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入学教育问题

入学初期,学生对课程体系及主要内容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不能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青春期,各种安全意识也尚未完全成型,极易出现交通、食品、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

(三)人际交往问题

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如何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日常学习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人性格差异,会出现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排挤,调皮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矛盾等问题。再者,衔接班的学生多处于16~19岁之间,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于异性与爱情充满懵懂和好奇,如未能正确地加以引导,不但会引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困扰,影响学习效果,严重的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四)学习问题

中专与自考专科衔接课程,本质上是区别于普通初中与高中教育的,专业性更强,会计专业的学生会涉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计算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记忆等,与以往的学习内容出入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吃力、理解困难的问题。学习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由于学生之前并未参加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自考专科教学方式的主要是教师讲授课程的重点问题,其他的细节内容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补充和细化,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会导致学生因为无法通过相关考试,影响学习进程。

(五)考试问题

自考专科需要通过考试的项目较多,尤其是会计专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等级证较多,相关考试要求及报考流程复杂,易出现因为细节问题影响学生参加考试的情况。

(六)就业问题

在学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在激烈就业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便成了学校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实习的单位,所从事技术岗位的定位以及未来就业质量问题等。

三、课程与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要求入学的学生必须是应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且文化课成绩要达到标准,能够通过学校综合能力测试。

(二)建立管理机制

入学后,对课程教学衔接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国家相关政策、具体考试情况做出详细的讲解。制定完整详尽的学生管理规范,并切实有力地执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对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并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组织新生军训工作,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鼓励学生友好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保持密切的关注,及时给予帮助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交友观,对自身心理的发展具备清晰的认识。

(三)加强教学改革

第8篇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我们还应当学习、分享不同国家间的会计思想、实务及教育等问题,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应当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SWOT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明确的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通过分析各高校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术型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侧重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专业型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重于实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两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较本科及以下学历更为乐观,相当大比例的会计研究生都能进入到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及各领域内翘楚的私企、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来看,入职后的研究生在单位的发展大多呈良好趋势,这与其在校期间获得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息息相关,再加上入职后的实务锻炼,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在单位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单位自然愿意为研究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另外,会计研究生的基本聘用薪酬、福利与各地经济发展、工资状况等有关,但基本上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近几年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生的录取虽然有扩招的现象,但是录取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能够得到研究生就读资格的学生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有资格培养会计研究生的各大院校,国家教育部对每个会计硕士导师培养研究生数额有明确规定,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对于会计研究生优势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国家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三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两年,从而使得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了解,两类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基本都于第一学年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事实上,除了学生自主安排这些时间来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导师也会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引导,因此,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多会计研究生都能够在巩固本专业学习之外,在导师的推荐下结合自身能力、兴趣,合理、有效的吸收其他知识。

会计研究生的劣势: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定,会计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到会计实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毕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很难提供大量的实践教育机会,案例教学也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还无法做到全面地推广,导致会计研究生实务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有不少学校及会计硕士导师关注到这个方面,并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但是由于会计岗位在公司的性质比较特殊,学生们被允许接触的往往是实训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做到对于会计实务的真正认识和掌握。可见,会计研究生在锻炼实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实务处理能力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因此,实务处理能力较差是会计研究生的一大劣势。

会计研究生的机遇: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有缩减的趋势,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以及各研究机构的高级分析师等少有人能够胜任,再加上目前跨国公司、国际性单位等的涌现,无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能力高素质,这给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脱离了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很快具备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一事实,加强了各大培养单位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研究生基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协作其供职企业在国际会计事务上的处理,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趋势下会计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进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作为会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好培养方案,尽可能的杜绝研究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服务社会这些现象的出现,鉴于当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会计的大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由于各大高校会计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研读方向分别安排导师及其所修课程的,因此,所修课程没有统一的设定,但我们应当统一课程体系,尤其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应当特别注意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授课内容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最直接的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必须围绕这一点,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国际性的系统完善,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第9篇

1.会计资料具有保密性。

2.会计岗位人员的有限性。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会计部门所设置的会计岗位一般为1-10个,不可能像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那样需要大量职员

二、校外实习校内化的优势

会计工作很特殊,物质要求不高,只要有桌子、笔、电脑、原始凭证就能随时随地开展工作,所以社会上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并没有专门设置会计科,而是委托记账机构或老会计记账,他们也会将账带回去做。基于此,学校也可以将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校内化,即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校内,以便于集中统一管理。

1.创建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集中式的手工模拟实验或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一是全面、系统。在实习项目编排上全面、系统,既有单项训练,也有相互联系的综合训练;既有工业基本业务,也兼顾了商品流通企业的基本业务。二是真实,新颖。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选用目前各行业最新的票据、凭证、印章、账簿,还需要配备投影仪、点钞机、算盘、装订机、胶水等必要的实习设备。三、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所有实习项目均采用真题真做,收集生活中真实的发票,学生真刀实枪地操作,对以后的会计学习及会计工作都有所帮助。

2.注重校内实习的开展技巧。

(1)教师讲解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指导学生完成实习的基础技能训练,如:正确使用黑笔、红笔;不能使用涂改液、橡皮;大小写以及数字的规范书写。

(2)把复杂会计工作分为若干项目逐一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做账基本功。这些项目主要有: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科目汇总表;登记各种各类账簿;错账更正方法;银行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损益表等。

(3)在分项训练后,加以综合,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日常核算资料为例,让学生按岗位日常流水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综合处理能力。

3.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通晓所教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实习基地发展。

(1)积极引进人才。首先考虑招聘尚有余力的会计师事务所退休的会计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正规院校毕业生录用后先送到企业强化训练,作为新的师资后备力量。

(2)搞好在职培训。每年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省内外财经类院校进修学习,提高实习操作技能,并经常组织教师到市内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营造重技氛围。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的技能大赛,学生在参赛同时可以见识很多本专业的高手,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实习水平。

4.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新的实习平台。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人才;高级会计师;领军人才;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05-0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资本跨国、跨境流动不断加剧,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日趋重要,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重要。各国、各省都在抓住机遇,力求会计人才的大力发展。因此,针对我省会计人才发展目标,及时分析我省会计人才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努力空间,认清自身的现状,对我省会计人才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徽省会计人才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徽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我省争取用十年时间,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逐渐扩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深入提高会计人才素质,进一步优化会计人才的结构,提高会计人才竞争优势,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并计划到2020年,力争使会计从业人员在总量上净增加65%,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才比例提高到30%,并力争使高、中、初级会计人才的比例达到3:30:67。

2 安徽省会计人才发展取得成效

从我省会计人才发展目标可以看出,我省已把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那么,首先对我省会计人才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对于实施我省会计人才发展战略和进一步加强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安徽省会计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对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重视度不断提高,我省会计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本文通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及其全行业业务收入等指标来反映。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9年起,我省无论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执业注册会计师数量,还是全行业业务收入金额上来看,都在逐年上升。全省会计师事务所由2009年的215家上升到2011年的242家,增长了12.56%。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从2009年的2250人增加到2011年的2542人,增加了12.98%。全行业业务收入从2009年的4.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近8亿元,上浮了近一倍。

由注册会计师相关指标的持续提高,可以推断出,我省会计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发展,逐渐壮大。

2.2 安徽省会计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安徽省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级会计师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省领军人才及其后备军的逐年增加,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会计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现象。其中2011年度的增长幅度较高,为93.33%,几乎增长一倍数量。2012年相对2011年数量有所增加,但效果稍低于2011年涨幅,增至188人。由此可见,安徽省高级会计师人才在不断增加,正马不停蹄的向国家总体目标看齐,向发达省份追赶。

安徽省已进行多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军选拔工作,自2009年至2011年以来,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分别为158人、116人和100人,共374人,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军分别为108人、113人和100人,共321人。针对会计行业,我省提出了领军人才“三五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50名左右精于理财、善于管理、综合素质高、业绩突出且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省级会计领军人才;500名左右专业素养高、精通业务、勇于创新、发展潜力大,业绩显著的省级会计领军后备人才;500名左右业务熟练、具有实践经验,能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市、县级会计领军人才。2011年开展的安徽省第二期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选拔便有20人入围,181人被确立为安徽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库人员。这充分体现了我省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3 安徽省会计人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另外,在我省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省的会计人才学历结构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不断优化。我省通过培训、学历教育和在职后续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刺激会计人员的提升潜力,为会计人员的深造提供有利途径。因此,截止2010年底,我省具有专科及以

上学历的会计人才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了21万余人,约

占我省会计人员总数的46.67%。会计人才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也对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我省会计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 我省会计人才发展现状与发达省份对比仍不足

古今中外,人才都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和富强的第一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深入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内许多发达省份都为推进会计人才的发展,积极采取各种先进和有效的措施,相比之下,我省会计人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仍需继续努力。下面以安徽省截止2010年底的相关数据指标与江苏省、广东省同期数据信息进行比较。

安徽省持证会计人员共有44.7万;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共有11.5万人,其中:有7.8万人具有初级资格会计资格,3.5万人具有中级资格会计资格,0.2万人具有高级资格会计资格。另外,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人才比重有所增加,达到了21万余人,约占全省会计人员总数的46.67%。

江苏省持证会计人员共有107万;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共有33万人,其中:有22万人具有初级资格会计资格,10万人具有中级资格会计资格,1万人具有高级资格会计资格。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4800多人。

广东省持证会计人员共有164万人;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共有37.5万人,其中:有28.3万人具有初级资格会计资格,8.3万人具有中级资格会计资格,0.45万人具有高级资格会计资格。另外,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69.6万人,占会计从业总人数的42%。

由此可见,从纵向比较可见,安徽省会计行业人才发展已取得明显进步,但其会计行业相关指标与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首先,从统计数据来比较。从会计人才总量上来说,安徽省持证会计人员仅为44.7万人,江苏省同等指标是我省的2倍余,广东省是我省的3倍余。从会计人才整体素质来看,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只有11.5万人,远远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从会计人员学历角度来看,虽然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人才比重与发达省份相近,但从绝对数上看,我省仅为21万余人,广东省则有69.6万人,因此我省仍需继续加强在职后续教育、培训等。然而,由于我省与江苏省、广东省总人数上本身具有一定的悬殊,剔除该因素影响后,上述分析结果得到一定的修正,差距大幅缩小,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安徽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无论在会计人才队伍总数上,还是在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会计人才的学历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和进步。然而,与江苏省、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仍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存在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为加速安徽崛起,实现人才强省战略,我省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促进会计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强会计人才市场管理,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快推进会计人才建设,不断推动会计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1.

第11篇

>>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餐饮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探讨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user_number_id=732552752,侧重于摄影与图像处理)、广州战蓝影视工作室(摄影与视频制作)等;通过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在全省同类教育机构中的位置、优势与劣势,调研学校包括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

(2)专业调研结论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更新换代速度快,硬件设备要求高。不论是处理图像的PhotoShop软件,还是处理动画的Flash,制作网页的Dream Weaver,其版本更新都已有10多次,对内存和处理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多媒体越来越成为主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风行,智能电视的出现也指日可待,移动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企业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相应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动画(广告)设计(制作)、摄影与图片处理、视频后期处理,尤其是网页制作与图像处理的岗位需求量较大。同时,企业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学历要求不高,只要专科即可,适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对职业资格要求不多,无职业资格准入条件限制,而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

(二)确立专业面向的岗位

根据人才市场、企业和兄弟院校调研结果,结合自身特长,研究确立了如下表所示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目的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描述一般采用“名词+动词”的形式表达,通过会议研讨式完成。会议研讨任务分析法是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企业专家对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工作任务分析时,用到的概念有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其中,工作领域指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取决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工作任务指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职业能力指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为厘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邀请了3位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和9位企业专家,召开了为期1天工作任务分析研讨会。与会企业专家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面向的岗位表示认可,但是基于实践需求,可适度合并,例如“摄影师”与“图片处理员”的岗位可合并为一个岗位,“影视制作员”与“动画制作员”可合并“影视动画制作员”,最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如下所述。

(一)网页设计与制作岗位工作任务

(二)摄影与图像处理岗位工作任务

(三)影视动画制作岗位工作任务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从面向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三个维度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分析后,研究接下来依据分析结果构建了相应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把前期的开发成果转化成可实施的课程产品。研究组织专业教师按照“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任务逐个进行讨论,以确定其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研究依据接近原理,依据共同的任务与能力,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归并,设计专业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素质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其中基础素质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思品与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体育、毕业教育等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大学毕业生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模块分为基础能力部分和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由三大构成和设计鉴赏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设计基础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多媒体作品制作打下艺术基础。专业方向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及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其中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达到网页界面设计、页面排版和特效制作的程度;通过摄影及图像处理的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完成常见商业摄影、后期修图,并制作成画册;通过影视动画制作的课程教学,学生具备视频拍摄、影视后期处理、动画合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2]熊威.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途径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4):38-40.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龚友国,董鸿安,赖敏雅.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7-40.

[5]何静,刘佳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的方法与技巧――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在经营管下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五)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六)推动会计改革,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网上处理、传载信息以及上网使用的方式是知识经济下的最为普通的财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绝大多数的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信息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将缺乏竞争力。

(二)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高校多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业务,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而在硬件上的投入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三)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四)面对WTO、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企业应重新定义新经济时代生存、发展的全新规则。以前那种缺乏前瞻性、国际可比性、闭关自守的会计信息,已经跟不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具有透明度、更加可靠,并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际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提出与推行,将对传统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彻底改变中国原有财务软件的形象,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三、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电子学和信息学的综合运用,会计传统的核算环境、信息载体、管理模式、安全控制体系均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电算化将面临众多新的挑战,而电算化的安全是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何提高会计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充分发挥会计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已成为各电算化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但有个别企业在初始化时对于核算的内容缺乏周密的考虑,或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框架缺乏妥当的构思便草率行事,由此招致以后工作上的麻烦,使得定义过的软件不断进行“修修补补”。所以在初始化之前必须要根据业务特点、核算内容、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方案,经过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再予执行,同时对录入的期初数据要由专人进行复核。

(二)必须建立严格的摘要向银行提供了已结账的当月正式报表,没多久银行找上门来,认为企业提供了虚假的会计报表,并当即停止了贷款谈判。最后才搞清了原因,原来是前后两次提供的同一月份报表截然不同,这件事给企业敲响了警钟,随后便制定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增强了工作的的严谨性。

(三)关键性名称、代码的前后输入要完全一致。电脑与人脑的区别在于:电脑是根据规定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判断,而人脑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既要考虑既定的概念,又注意一些随意性的东西。比如,在设置客户往来时,“四川省财政厅”与“四川财政厅”在手工作账时知道是同一单位,而电脑却认为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单位,会分别列账,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同一内容的东西在前后输入时要绝对一致,不能有丝毫差别。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电算化输出结果的快捷、准确性。

(四)一定要采用机内逐张审核签字办法。有的软件允许逐张签字与一次性签字自由选择,如果采用机外审核、机内一次签字,在中间会形成漏洞,一旦制证人员已打印出的正确凭证在机内再修改,进行舞弊操作,审核人员从凭证上难以发现,给不法人员造成可趁之机。此外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每个操作人员的口令要绝对保密,要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备份财务数据,财务主管定期查看上机记录,定期上机检查账务,将纠错防弊贯穿于始终。

四电算化会计人员培训教育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人机协调一致的工作过程,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是电算化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①知识更新。会计人员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新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电算化单位的管理层要重视单位电算化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②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电算化人员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工作责任心。③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在加强会计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应注重电算化安全的教育,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柯鸿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

2.杨耀伟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3.李丹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