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的作用

民营企业的作用

时间:2023-09-05 16:5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的作用

第1篇

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据统计,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己超过60 % ;茅于轼老先生号召要尊重民营企业,认为民企能够安置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安定;此外,民营企业作为自主发展力量,经营范围遍布社会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更加紧密,其自主性更强,创业和科技研发热情更高,更容易研发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民营企业己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号召通过健全法治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力主平等对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二者间的公平竞争;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中国民营企业权利法律保护研讨会上指出要抵制公权力侵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主张政府要放松对民企投资的管制。法治建设的完善对公平、自由的交易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作为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经济主体,只有在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2民企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民营企业能够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然而从目前来看,社会、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似乎忽略了民营企业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其对我国法治建设事业的推动。

2. 1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可以促进相关法治工作的完善

如我国互联网领域三巨头,即所谓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间的竞争、3Q大战等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司法领域的实践和对互联网领域立法工作的完善。一些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给我国立法司法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具体指向。

2. 2民营企业的壮大可以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就民营企业的物质实力对法治建设的促进而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可以保障更多的中国人正常的生活水平。管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的生活能够减少如盗窃,抢劫之类的财产犯罪。充足的公共收入能够保障国家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等普法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2. 3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可以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

民营企业对法治建设的促进更深层地表现在其对社会环境和市场主体法律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能够更有力地促进自由市场的活跃,充分的频繁的市场交易行为可以促进平等市场观念的产生。在平等的交易行为中,市场主体之间会逐渐认同并尊重对方的平等地位,不公平交易行为受到抑制;日益异质化的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很可能对交易行为本身持着不同的预期和态度,双方在同一交易行为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交易的顺利完成,必须借助调节经济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指引市场主体的行为,因为只有中立客观的法律规则能够为利益存在冲突的双方当事人所认可和接受。如果没有这种充分植根于市场主体头脑中的平等观念,如果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不依靠明确的法律规则而是充满不确定性或盲目自发性,很有可能会产生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为,滋生许多经济类犯罪,危及民生。如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性指示,缺乏自主性,平等交易观念无从产生;许多社会个体的临时交易行为缺乏制度约束,所谓的一锤子买卖随意性太强。因此,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如果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更新和转换,这对我国法治事业进程将是很大程度上的推动。

2. 4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法治力量的壮大

民营企业中没有国家资本的控制,其市场行为能够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和利益导向自主决策。这就要求民企领导者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对社会走向有全盘了解。民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因此在竞争过程中,民营企业需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则行事才能保证交易目的的实现。民营企业中产权私有,这种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更能激发社会的所有权观念。这些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所有权观念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所必需的因素,也是我国当前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所严重欠缺的因素。只有市场主体拥有了上述意识,才能达成按法律规则办事的共识,一切交易行为都在法律规制下开展,主动力行法治,市场才是一个讲法的市场,社会才是一个讲法的社会。姜明安教授指出,独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可以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提供完善的制度机制。

2. 5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可以减少权力寻租现象

我国目前存在许多民营企业向各政府部门等公权力机关行贿的问题,政府部门受到物质利益的侵蚀,为行贿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各种行贿和权力滥用等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整体法治环境,更是导致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损害,官民矛盾频发的滥筋所在。深究这些民企行贿的原因,排除一些非法目的之外,很多时候是因为民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与国企等优势主体地位不平等,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了获得与国有企业平等或较优的竞争机会,民营企业不得己出此下策。此外,面对行政权力过多的非法干涉,很多企业为了争取到相对宽松的交易环境,选择了行贿等非法手段,结果导致违法行为频发的同时侵害了公正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讲,民营企业如果能拥有公平、自由、独立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民营经济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就能在社会范围内明显地促进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的产生,这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拉动,而应该是社会内部自身壮大并推动的结果。同时,如果民营企业能够不依靠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得法定的市场地位和交易条件,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性将大大缩小,这对我国建设阳光政府、推进反腐倡廉等事业也具有重要影响。

3民企发展与法治完善要形成良性互动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表层因素;深层因素

Abstract: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faced with some constraints at the same time of fast-growing and evolv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Hebei Province showed tha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could be pided into surface elements and underlying factors. Finance, talent person, institutional factor were surface factor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 property rights gover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were underlying factors ;the solution of underlying factors directly determined the solution of surface elements.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 growth and evolution; surface factor; underlying factors

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国内讨论非常激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众多没有解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民营企业的成长与演化为例,对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因素展开实证研究。

一、河北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整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民营企业不等同于私人企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民营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1],当前民营企业在全省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呈现出了极其典型的发展态势: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推动“科教兴冀”战略过程中体现出了主力军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确,民营企业自主发展的基本框架也基本确立,民营企业的崛起为河北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3年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逼近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已成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民营企业具有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人才问题的重要功能[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3]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现已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0%以上,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5.3万人。从全省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已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拓展到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目前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民营企业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低层次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调整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政策、金融和社会环境不完善。

1.民营企业整体收入水平处于全国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极差。再加上很多私营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能力[4]。

2.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的经费是决定其创新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是当前全省民营企业成长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01年至2005年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出现了背离现象,不符合“科教兴冀”的战略,理应受到决策部门的关注[5]。

3.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战略管理思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尤其是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当前河北省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传统家族制管理模式,原因是传统型家族企业具有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内部统一等优点,容易被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选择。虽然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营企业来说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容易形成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人才选拔受到限制、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另外,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因此,建立符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成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

4.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融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融资渠道狭窄是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最突出的问题[6]。当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由于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使得这两种途径的融资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一是贷款门槛抬高导致资金需求者“畏贷”。 目前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惜贷,普遍上收信贷审批权,抬高了贷款门槛,二是缺乏相关部门认可的企业资信评定机制,政府对企业进行资信评定的作用弱化。三是民营企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导致金融机构“惧贷”。因此,必须尽快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证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等方面探索适合民营企业成长的融资方式。

(二) 成长与演进的制约因素

针对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分析造成这两大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没有系统化和明晰化,找出主要的内外因素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国内大量研究文献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普遍不足,最近一些学者又提出产权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等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

国内关于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要因到底有哪些,争论一直很激烈。本研究以河北省1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因素主要分为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

深层因素决定表层因素。资金和产权治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但这两种因素确属于不同的层次。资金、人才、制度体系对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中的表面问题,因此称为表层因素,从表面上看资金、人才、制度体系显得很重要,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确实非常的广泛,即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但由于企业家精神、产权治理、管理体制和整个创新系统的不健全,却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是内在的深层问题,深层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表层问题的快速解决。民营企业在成长与演化过程中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产权治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系统的完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深层问题的大了解决,表层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主的政策、科技、咨询等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尽快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三级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以强化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平台作用。主要用于促进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2.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效的创新系统来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就是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源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强烈互动,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与成长中的核心问题。民营企业本身资源有限、技术能力落后、面临的主要是生存的问题,而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并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尽快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的必备条件。

3.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产权治理问题。政府应当从制度创新着手,重点在项目申请、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建立各项有利于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政策与措施。政府的功能在积极的引导和服务民营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最终目标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推进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4.建立资金与人才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建立资金与人才双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求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必须和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进行。既地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问题必须和当地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素质挂钩,同时积极鼓励和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融资,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经济“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4(6):48-55.

[2] 程路.充分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4-04-25(7).

[3] 秦淑娟.论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5(26):11-12.

[4] 科技部.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报告(1998-2005)[R].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1998-2005.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管理职能 民营企业

在我国经济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民营企业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核心部分,对民营企业的规模得壮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财务管理渗透到民营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环节(供、产、销),是民营企业的管理重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了节省前期投入,在有限的投入基础上扩大产出,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民营企业经济地发展和未来。所以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并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作用。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与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本论文的撰写希望对于了解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有所帮助,能对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在4200万户以上。但是其中70%到80%的民营企业经营期最多为5年,最少为三年,10%到20%的民营企业生存期仅为5到10年,只有5%的民营企业能经营在l5年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低。其中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量,不重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现状

第一,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者的观念陈旧。民营企业的发展受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文化水平、管理素质及管理思想的影响严重。有些民营企业甚至出现投资者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现象,这严重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经营决策高效发展,而管理程序相对滞后,决策模式停留在经验决策中。民营企业投资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建设,使得财务管理很难再业主以外的范围发挥作用。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将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地看成是记账或结账,不向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企业资金流向的详细信息。这些就会将财务管理当成企业纳税、申报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作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资产流失严重。

(二)客观方面现状

第一,目前,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现象。例如,财务核查制度、成本结算制度、财务进出审批制度等。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上述几项制度,但尚处于建立初期,很难有效的执行。

第二,民营企业很少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是简单的设置一个“记账”员。由于这些“记账”员不具备专业知识或未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很难取得完整的财务资料,经常出现采购、流通、库存、资金等信息失真,并且财务管理过程简单、粗糙化,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而银行向民营企业放贷的门槛高,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流动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家族式管理模式中的投资者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双重角色,使得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都集中于一身。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既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又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监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者对自身的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之间的界定不清,第二,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普遍出现资产原始产权划分不清,这些关于产权划分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财产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认识,转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杜绝集权现象的发生,有效控制越权行事,防止信息失真,将企业职责有效分离,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规章制度设置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岗位权责制度、赏罚制度、人员素质培训与考核制度三个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都不太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财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比较强,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公司缺乏监管制度,进而出现小事不追究或者制度难执行。这使得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和财务内部关系不明确,不能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和会计信息清晰记载。

同时,我国民营企业一部分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另一部分设有内审机构,但不能严格执行。这些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的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针对财务管理民营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定期进行人员素质培训

民营企业应该注重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并辅以职业道德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规范财务管理的秩序,提高财物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业务处理环节(证、账、表)的规范标准。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权责制度,明确财物分工。

(二)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

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要采用现代财务管理技术,而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前提条件就是明晰财务管理中的产权关系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可以导致财产管理主体不清,影响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逐渐实施产权激励制度(员工持股制、经营者持股制和股票期权制),拓展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权利范围,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利益关系,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展。

(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在行业财务管理制度中,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了民营企业的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和特点,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财产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我国政府为了改进企业审批和监督模式,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营造适应的市场氛围,有效的保证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名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来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财务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即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如何协调财务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关系,如何应对企业财政管理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本文从财务管理和民营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分析,对民营企业财政管理的现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对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闵风香.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J],中小企业科技与管理,2010;36

[2]蔡莉.再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2

[3]王新华.浅论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商务现代化,2010

[4]范风娟.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20

第4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融资;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 F275.1;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16- 03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的,其资金筹集、生产经营、成果分配等都由企业经营者自己承担。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整体上讲,云南省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关注民营企业,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融资难,融资的资金成本率高。大型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对民营企业持“惜贷”、“慎贷”等主观歧视性态度。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无法贷到款项,但为了解决生产经营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寻求非正规融资渠道,从这种渠道融得的资金其成本非常高,比正常的融资成本至少高出2倍,有的甚至高出近10倍,从而出现了投资人收益低于债权人收益的非正常现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潜在的风险。

本文依托一份提案,对云南省32家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及融资成本进行了调查。本文特别关注了以下3方面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融资渠道;二是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差异;三是民营企业不同渠道取得资金的特点及难易程度。通过调查,试图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32家民营企业,行业类型涉及十余种;从年销售额及职工人数上看,小型民营企业和中型民营企业各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调查汇总表可知:第一,32家民营企业中,有18家能够通过银行取得长短期资金,占被调查对象总体的56%;13家民营企业使用长短期民间借贷形式进行融资;14家民营企业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个别民营企业通过客户、朋友筹集资金。由此可知,商业银行贷款仍是民营企业的首选,民间借贷是民营企业融资的常用渠道。第二,从融资成本上看,不同的融资渠道所耗费的资金成本差异较大: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率在7%~18%之间;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的资金成本率高低不等,波动较大,在18%~60%之间;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资金成本率亦在18%~6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通过银行融资的企业所属的行业有服务业、养殖业、商业和建筑业,这与银行的风险规避倾向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通过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到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困境:民营企业家希望以资金成本率较低的银行贷款方式融资,但是由于银行贷款的严格审批程序和漫长的审批期限而无法及时获得或根本得不到银行贷款。尤其是对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无资产可抵押,无信誉沉淀,银行贷款融资基本行不通。多数民营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不得不转而借助于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相对而言手续简便,融资可得性强,但是资金成本率居高不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微利民营企业而言,会造成投资人收益抵补不了融资成本,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难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世界上各个国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下将从3个方面对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模式缺陷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

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服务网络分布遍极全国。根据周兆生的研究,认为银行对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胜任的原因就在于其庞大的层级结构使成本过高,包括监督成本高,激励不足;体现在业务上,就是审批手续相对严格而且审批期限长[1]。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因素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考虑优质客户。对于民营企业,由于不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以及没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银行职员对民营企业进行细致而专业的考评,银行对民营企业体现出一种“惜贷”、“慎贷”的主观歧视性倾向。银行的抵押贷款要求企业有资产可抵押,但处于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基本无资产可抵押,往往得不到所需资金。这种金融体系从总体上而言,未能创造一种资源共享、平等竞争的机制,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

2.2 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制约其进一步的融资与发展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生存周期短,信誉沉淀不足;经营管理上相对落后,没有凝聚到足够的优秀人力资源,创新性不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又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是巨大的,是不可估算的。渡过初创期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其生产经营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银行从主观上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

2.3 银企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民营企业想从银行贷款,银行想放款给优质客户,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是容易成功的事情。但是在实务中,银企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即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信誉度是否高、是否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贷款到手后是否按拟定用途使用等,对银行而言,这些信息是不可获得的。这就造成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民营企业及银行所处的地域范围越大,如大中城市,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民营企业得到贷款的难度越大。郭斌、刘曼路(2002)通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资金的可获得性往往比资金成本更为重要;因此,民间借贷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3]。因此,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降低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3 改善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若干对策

云南省属于我国边疆山区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可利用。云南省的部分民营企业就利用了这种资源优势进行发展。尤其是在实施“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1 银行的贷款额度向民营企业倾斜

如前所述,银行对民营企业总体上有一种主观歧视性;而民营企业融资排序首选资金成本率较低的银行。因此应当在政策上激励或促进银行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或任务型方式使银行每年有一定数额的贷款贷给民营企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融资成本高的难题。银行为降低自己的贷款风险,也可以采用诸如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形式,构建一个合理的信用体系,从而形成银企双方共赢的局面。

3.2 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另外一个措施,就是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并限定最高成本率。林毅夫、李永军(2001)从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点出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并得出结论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4]。如前所述,中小型融资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优势之一就是其与民营企业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比较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状况,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再有,就是中小型融资机构从上至下的链较短,审批手续简单。这两点都有利于民营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贷到其所需资金,也适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

3.3 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积极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可分为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经营周期短,信誉沉淀不足,没有可抵押的资产,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因此贷款可得性不高。传统的抵押贷款等方式基本上都行不通。因此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鼓励采用多种短期金融工具进行资金的融通,如应收账款、货物、合同等。

3.4 采用多种方式减少或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民营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融资困难,因此,减少或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双方信息沟通的畅通。可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1)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培育商业信用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石晓军、张顺明(2010)以我国176家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验证了商业信用对融资约束的显著缓解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商业信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规模效率的提高;通过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比银行借款更大的规模效率[5]。商业信用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起到了缓解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企业与银行双方就贷款额度、资金用途、资金监管等事项签订一份完备合同,发放贷款根据双方协商结果进行,银行可跟踪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以提高二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2)充分发挥金融分析师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一方面,民营企业可主动披露有利于己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或应银行的要求披露其相关信息,方便金融分析师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双方可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为银行贷款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71-172.

[3]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第5篇

【关键词】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引 言

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相同量的补贴,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同。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更多。前期文献,学者都是单独对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的内部市场机制特点进行探究,吸收劳动力的情况也只是做了稍微的研究,没有深入探索。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前期文献并没有对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本文将比较当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补贴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差异。

本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吸收劳动力的影响,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这对我国今后如何把有限的补贴更好地配置,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建立模型分析

本文选取了从1990年到2011年期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EView软件对政府补贴数量跟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其中y代表国有企业每年吸收劳动力的数量,butie代表政府每年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数量。分析过程如下:

得出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数量Y随政府每年补贴数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9285.17+0.186863butie

(31.256) (12.604) R2=0.8882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2-2=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1.725。因此,从参数的t检验值看,斜率项和截距项显著不为零。另外,拟合优度R2=0.888表明拟合情况较好。同理得出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数量Y随政府每年补贴数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400825.62+0.885723butie

以上看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更多。民营企业没有计划分配项目,也没有计划分配上岗,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实力发展。相反国有企业有一些固定机制,导致存在的一些问题持久性比较大,解决困难难度较大。当政府对其进行补贴时候,民营企业相对更加灵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而国有企业因为有一些特定思想,例如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思想,还有论资排辈思想等,结构相对比较固定,规模变动会相对比较小,吸收的劳动力也只有一定的限度。

二、分阶段实证研究

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影响很大,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处于经济萧条的时期。所以就把从1990年到2011年这段期间,划分成两个阶段。

当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形势好转,需求增加,市场扩大,企业开始扩大经营,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有一部分劳动力会流向优厚工资福利待遇的国有企业中去,也仍然有一部分劳动力会青睐于能给自身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民营企业中去。当经济萧条时,社会总需求就会减少,市场萎缩,企业会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受经济萧条的影响比较严重,为了转嫁经济萧条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多种方式裁减人员。民营企业也受到了经济萧条的影响,但是民营企业经营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强,影响比较小,而且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于第三产业等受景气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所以在经济萧条时候仍能发挥较强的吸收劳动力的作用。甚至有时候,从国有企业所裁减的一部分人员会流通到民营企业中去,这样子被国有企业排挤出来的劳动力,也会有一部分被民营企业吸收了。无论是在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的时期,当政府给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同量的补贴时候,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都要大于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大量存在与迅速发展,是其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根本原因。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民营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方面要比国有企业稍微逊色,民营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创造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为吸收社会中的劳动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在某种程度比国有企业更加有效率。当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政府补贴时,民营企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民营企业仍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今后的补贴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政府补贴投入方向上的调整,可以今后在补贴时对民营企业适度的倾斜,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补助,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好的GDP,创造更多的就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其次,投入策略上的调整。组建国家补贴局,对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政府补贴进行研究,有选择,有重点地对企业进行补贴。还有制定综合的补贴政策,不能只是单独考虑某一方面,而是综合考虑,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优势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2]郝少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比较研究[J].理论研究,2011(3).

[3]吴海燕.国企效率及改革方向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2(2).

[4]潘双庆.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J].哲学社会科学,2008(7).

第6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战略 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

民营企业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其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步速将主要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思想观念的落后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经济待遇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价格、税费、融资、土地批租、原材料供应、工商管理、市场准入和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有各种各样并非公平的限制。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社会上有些团体和个人对民营经济看法偏颇,也造成民营企业在许多经济交往关系中陷入尴尬的境况,各级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法完全落实到位。由于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民营企业的“三多三少”问题比较普遍。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一些民营企业不是根据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来确定企业规模,而是一哄而上,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的投入,再加之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2.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筹资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经济筹资难的原因有:在间接融资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对国有经济的融资倾斜大,政策上使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对民营企业,由于货款的风险由银行自身承担,不象对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银行大多愿意把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贷款较少。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所占份额更小。我国一直把证券市场定位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融资。民营企业不易直接融资也有自身的原因,如财务不健全、规模小、承担不起融资费用等。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如缺少专门的租赁公司,使民营企业不能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昂贵设备的使用权。加上国家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整顿,关闭了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机构,使民营企业过去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3.组织与管理问题

民营企业业主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业主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科技意识薄弱,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依然固守家族经营的旧观念,将家族亲人安排为企业各个关键部门的主管。一般来说,家族经营的模式是“人管制度”,用人惟亲。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有的民营企业主在生产经营中只顾眼前的利益,耍假、冒、骗的经营手段,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的信誉低;或者眼光狭窄,贪图享受,在积攒一笔钱财之后任意挥霍浪费等;也有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账册不全,逃税、漏税、违法经营的事情常有发生;还有的民营企业主对工人管理过于苛刻,安全生产、福利保障的条件都很差等。大约有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40%左右是亲朋好友及家庭成员,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办事,对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了解甚少,这样往往导致高层决策缺乏远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4.技术与人才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技术含量低的第一、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简单加工业采掘业等领域。至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分布较少,这一点在民营经济表现的尤其突出,主要因为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还是农业型和重化型的,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低,重型化的第二产业的技术又不能有效转移,尤其是向民营企业转移,这使民营经济在竞争中的地位相当不利。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灵使各地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严重,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企业投资的边际效益率下降,进一步使企业不能有效进行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改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人才方面,民营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管理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管理人员有技术职称的人少,专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与策略措施

在新经济时代,当民营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成长发展时,其战略实施问题也要相应地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以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为基础的。由于发展战略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把制定发展战略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其持久稳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首先,金融部门要正确处理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其次,建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制度。一是设立民营信用保证基金,若企业经营失败,由担保机构来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并起监督保护作用,该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多大资金付出,但却在银企之间起到了缓冲过度和衔接作用;二是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三是实施“小额连保贷款”,即由商业银行、信用社与工商部门合作,对民营企业的小额贷款实施联保发放,既可确保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又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再次,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管理体系

随着一些民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实现制度创新、走现代化管理的路子,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突破纯粹家族式管理模式,确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主体。解决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缺口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尽快产生有效的市场主体。否则,无论多少资金、以什么方式投入都是治标不治本,缓解了眼前的问题却埋下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3.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技术进步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创新,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向科技开发型企业转变。要经营高科技开发,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掌握自己的专有技术,加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更新换代、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民营企业应加大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的投资,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利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产业升级是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民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4.鼓励、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当前,正值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有利时期,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企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合,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鼓励有规模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强强或强弱联合,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民营企业集团,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马福婷: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5):46~49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7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营企业飞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民营企业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社会闲置劳动力、吸纳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部分民营企业如雅戈尔集团、奥克斯集团、广博集团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上市企业,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著名企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民营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科技含量较低、融通资金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资金的融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成为民营企业的一个瓶颈。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对近两千位民营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资金很紧张,融资的手段非常有限,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特点

民营企业是作为国有企业的对应概念提出来的,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又与私有企业并不完全一致,民营企业除了民有民营企业外,还包括实行承包租赁、托管经营的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组成部分,特点非常鲜明,主要有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比较灵活、家族式管理模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比较弱等,由于这些固有的特点导致了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大特点:

(一)民营企业更为常用的是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非正规融资方式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态地会存在一定的商业信用,如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商业信用类似,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方式,比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更易取得,手续也较简便。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受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民营企业所需贷款金额较小,但次数频繁且要求到位快速

民营企业规模和大企业相比较小,所需要的资金也较少。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机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一旦发现了商机就需要马上实行,需要资金马上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营企业普遍忽视资金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对那些季节性较强的民营企业就更需要资金能在最短时间内到位。

(三)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四个发展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民营企业的萌芽期,所需资金往往是创始人的原始投资以及企业的剩余收益;在成长前期,由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还不明朗,企业很难从正规的融资机构获得资金,所以更多的资金是来自民间的非正规渠道,成本较高;进入成长后期,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具有很大的潜力,外部资金提供者如银行等非常乐意提供资金,所以此时企业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商业的贷款;企业进入成熟期后,是所有资金提供者所欢迎的优质企业,市场稳定、盈利稳中有升等,很多都符合国家规定的上市要求,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即企业内部的留存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方面:

(一)内源融资方面的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一般都从事五金、服装、童车、铝型材等行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性较强,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者素质不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以我国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浙江慈溪、余姚地区为例,据统计,民营企业每百人中技术工人仅有20个,初级以上职称每百人仅有10个。民营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工业品加工领域,对集约型和高新技术领域的进军缓慢。企业只能在原有的规模和水平上运作,在成本飞涨、支出增加的今天,导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进而用于企业发展壮大的留存收益就更加少了。另外,由民营企业本身特质决定的,必然会采用家庭共同投资经营、个人独资、合伙制管理等方式,这些方式在民营企业创立初期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管理方式可能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出现投资人之间易出现意见分歧、难以通过某种有效的方式化解这种分歧、资金的流失等诸多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新的融资系统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内源融资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

(二)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谓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是指民营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往往不能如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放贷要求严格。银行受理企业的贷款申请时,首先要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查;贷款发放之后采用事先约定的方式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等,以确保贷款的安全。因此银行必须对申请贷款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等级、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还贷能力等进行调查确认,必要时还需要企业提供还贷计划,这些调查是银行为消除信息上的劣势以降低贷款风险而进行的。

2.民营企业的信用缺陷。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良莠不齐,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资信不高等问题。甚至有违约、商业欺诈、坑蒙拐骗等严重有失信用的不良行为。据查,我国有60%以上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较差,而更多的企业忽视信用等级的评定。不少的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上出现问题后,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及利息,而没有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经营效率,开辟国内外市场上下功夫,所有这些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形象,导致银行怕承担风险而不愿贷款。

3.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机构、中介组织的建设还比较滞后,目前除了在东南沿海一带外,其他地方民营企业职能机构还未建立或组建得很不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数量不多、办事效率低、发挥不了预期作用,导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的信任度较低。另外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的咨询、法律等组织及其服务也较为缺乏。

(三)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可供直接融资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与资产证券化。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已初有成效,但只有深沪两个证券交易市场,而对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进入门槛太高,只有民营企业的领头羊才有机会上市融资,其他企业几乎无法直接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民营企业也难以利用债券方式来融资。相关法律规定,企业要发行企业债券要满足诸多条件,比如在净资产、投资利润率、负债率、盈利额等多方面规定了苛刻的条件,最终只有极少数相当优秀的民营企业才符合条件。

2.民营企业的整体观念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符合上市资格。少数发展势头好的民营企业已经上市,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既没有上市计划,也没有上市的意愿,企业的发展规模停留在原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投资者没有重视、企业不愿改变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等。为了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措施。据调查显示,只有10%左右的企业对上市持乐观态度并且愿意上市,其他的企业要么对上市缺乏信心,要么就是根本不了解上市融资。

3.政府机构的作用发挥有限。民营企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只能让一小部分民营企业享受到其优惠,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较少。即使能享受政府优惠的,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较弱,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兑现。由于有些政策其具体实施的程序不够具体;有的政策与其他规定存在冲突、偏差,未能及时予以解决,而相关工作人员又缺乏调查和创新的精神去认真贯彻执行,或未能有效执行政策等,导致政策的价值未能获得最优体现,民营企业也没有能够从中获得应有的益处。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扩展内源融资

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扩展内源融资。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对企业的现在、未来做出详细的规划;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定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等多方面下功夫,打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素质,创造更多的盈利为企业未来发展留存更多收益,从根本上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二)积极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首先,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深入实际,适当降低门槛,成立民营企业信贷部。在受理贷款申请时要做认真的调查,对企业的行业状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一看是民营企业的申请就一概拒绝贷款。另外要进行信贷创新,在担保的形式上需要有所突破,除了传统的房地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外,积极开拓动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方式,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扩大民营企业的贷款选择范围。

2.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首先,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产生与传递机制,以降低银行的信息搜索成本;其次,构造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由资信评级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而且要对评估结果负连带责任,以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

3.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商会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在进行地方法规等的建设时要参考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和建议。

(三)多方寻求,争取直接融资渠道

1.提升民营企业的思想认识。我国民营企业的创始人绝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思维较封闭,对经济的敏感度较低,所以需花大力气进行整治。首先相关部门(如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进行专门的组织培训;分析研究未来经济的发展重点、趋势等等。

2.大力发挥政府机构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来弥补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和解除后天环境的制约,使民营企业能够获得与大企业基本相同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机会。政府要出台更有效的法律、法规,更要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对金融债权的维护。同时,政府要建立企业征信系统,广泛收集企业的信用以及向社会企业的信用状况,使企业在失信时受到严厉惩罚,付出巨大失信成本。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担保机构都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所以还要设立资本金补偿制度。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融资困难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融资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不仅民营企业本身,而且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要关心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晋生.长周期下的融资供求矛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J].2002.23-25.

[2]张静,梅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2(1):12-13.

第8篇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内部审计制度形成阶段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设置阶段。20世纪80年代,内部审计制度逐步在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形成。在这一时期,沿海地区的一些较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初具规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有必要借助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内部审计制度主要是针对财务会计领域的审核,其目的是对企业会计系统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一般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设置阶段始于1992年,其标志是浙江省政府扶助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公司治理结构首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较上一阶段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这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大挑战,以审核为主要手段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内部审计开始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经验,虽然仍然集中于财务审计领域,但开始逐步向内部控制的方向发展。管理层开始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在企业内部具有的独立性地位。随着我国推出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用于指导我国内部审计实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开始注重规范性建设,计算机审计和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等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出现和实施。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现实困境

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出现已二十多年,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从整体实施效果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名不符实 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是否应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方式等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情况良莠不齐。部分优秀民营企业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因而,内部审计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局限在上文所述的第一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针对财务会计的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不能服务于内部控制制度,更不能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导致内部审计的阻力较大,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综上,由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环境等原因,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名不符实,难以发挥作用。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导责任制缺位 国际经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责任人是董事会,因此,内部审计制度的首要责任人应该是董事会。然而,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由于领导责任制的缺位,内部审计缺乏内部动力。内部审计机构强调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报告应当直接呈交董事会。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机构是管理层、财务部门或者其他职能部门,其独立性必然得不到保证,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也缺乏独立性和公允性。

(三)家族管理模式和内审人员执业能力的制约 采用家族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往往会选择家族成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这种现象不利于内审机构的人才选聘和培养,导致内审人员执业能力较差。家族化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制度不敌公司内部的亲情,因而,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基于股东价值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体制重构

对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和其内部审计实务的现实困境,本文从股东价值这一视角来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进行重构。本文认为,需要坚持在股东价值驱动下来加强的民营企业公司的内部审计。首先,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股东的意志和意愿,基于民营公司大多是股份制的现状,如何通过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以便实现股东的最大权益和股东价值,是每个民营企业的审计机构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通过内部审计,实现股东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同步提升,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和股东的财富。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需要从组织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两个维度来对改革重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

(一)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制度建设 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组织制度建设,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进展更加规范和科学。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民营企业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基于企业股东大会主导下的内部审计。在股份制公司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分开的,经营者和所有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偏离,经营者的公司治理活动可能会损害所有者和企业的利益,存在道德风险。那么,企业股东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维护其权益,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害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股东大会主导下的内部审计治理制度,可以发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对公司的财务、绩效等方面进行领导和监督,通过股东大会报告的形式,及时了解公司经营的状况,以便做出及时反映。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各种经济占三分之一强,民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如何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做大、做强、做久就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和法宝,企业文化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如果说我国民营企业早期的创业靠的是勤劳和机遇,那么后期的发展和壮大则必须依靠企业的群体斗志和凝聚力,而企业群体的斗志与凝聚力要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软环境的建设。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走进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有关学者通过对我国几家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涵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但是通过对年产值几百万到近两亿的多家民营企业文化调查中发现,许多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于做表面的文章,而忽略企业文化内涵。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表面和虚无的东西,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员工听话,让外部人看到企业在感觉上更具正规感。显然,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重口号、标志等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而未能从深层次上,从理念上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只有这些表层的形式而缺乏内在的价值和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并且也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也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家族文化牢固

目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看,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仍处在一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管理观念陈旧。这种状态下的企业职工队伍很难维持稳定,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漠,工作、学习动力不足显而易见。

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性,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中具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限制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纳。曾有过民营企业尝试过聘请企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力图营造全新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势力的影响,使得这些优秀人才未能施展才华,最终离开企业。同时,民营企业仅仅注重对人才的聘用,缺乏对人才的培养,未能给这些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必要的学习机会。

(三)企业家和员工素质低下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不仅取决于社会既有的文化现状和发达程度,而且取决于该企业所有的职工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曾就中国31个地区20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员工中,大专以下文化的员工人数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的仅有不到18%。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总体素质较低制约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此外我国民营企业家很多从简单的作坊做起,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由于企业家和员工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甚至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很多民企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忽视了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就变化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反应,未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持续创新,甚至出现原本对于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反而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当一种企业文化由于被惰性对待而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很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民营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体统,民营企业要重视对自身的文化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与企业加强衔接,提高整体企业文化素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成长。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策略,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健康的轨道。具体分析,民营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一)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要建设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讲到:企业家这个称呼不是职务,而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一种阳光、胆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推动者和模范者,

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质的文化,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企业家就要求具备优秀的品质,这包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管理才能、决策技能和首创精神,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具有相应的业务技能。在这些能力中,特别强调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转贴于

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民营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开展理念革命,从思想层面上确立“企业文化”;其次,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才思敏捷、较强洞察力的企业家。

(二)加强企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尽管企业家的素质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败,员工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企业培训。企业培训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培训主要是从提高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民营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急需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我国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循序渐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的好和坏与绩效考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向全体员工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在向员工普及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改变员工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安于现状等陈旧观念,树立争创一流、优质高效、对用户高度负责的现代生产管理理念。

三、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但是又具有动态变化性。企业在发展、壮大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相应地企业文化也应进行变革,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参与市场角逐就必须不断地实现创新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文化。企业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并把握其本质,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环境变则企业文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调整。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切忌沉迷于原有的成功和喜悦中。具体而言,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应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

四、培育和提升富有民企特色的价值观

民企和国企相比,普遍存在数量多而规模小、发展快而后劲不足、平均寿命短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但究其内在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意识,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忽视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营企业人心涣散、劳资关系紧张、工作质量下降、劳动消耗上升、劳动效益低下等不良现象。因此及时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重视民营企业文化塑造,整合和提升民营企业价值观,以成为民营企业实现企业管理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和提升,就是在对民营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的企业精神价值观作出优劣评估,在有关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的基本要素进行一系列发掘和筛选,并进行提炼和加工,使之得到提升。

五、结语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舞台上一支中坚力量,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由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中国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建设适应性强、具有自身特色和持续生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新型民企文化,最终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强.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2] 车娇.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第10篇

1.1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概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着种种问题,安全生产形式严峻。针对我国特有国情与特点,早在1993年,国务院已经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该体制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事故死亡人数依然较多,重大事故仍然多发,事故隐患还比较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在民营企业中,安全生产各种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应当明确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各涉及主体的职责与作用,将民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降到较低水平。

1.2各涉及主体在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

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涉及主体有民营企业自身、行业主管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只有各个涉及单位与个体充分发挥和履行自身义务,民营安全生产才能落到实处,以下是各涉及主体在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和作用。

1.2.1民营企业自身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直接实施者,按照“企业负责”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把“企业负责"放在第一条,表明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所占的重要位置。由于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领域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众多,而其自身安全生产管理粗放、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因安全事故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1.2.2行业主管部门

民营企业涉及众多行业,并且大多企业主安全生产意识及专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行业主管部门对其所管行业安全生产方面有深刻认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民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好指导和监管工作。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民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加强指导,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管理的作用。

1.2.3各级行政部门

各级行政部门要做好工作,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特点:规模小、投资少、生产粗放、快速收益等特点,使其缺乏自律意识,需要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监察”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民营企业遵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对民营企业中违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1.2.4劳动者

劳动者是企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关系者,只有民营企业劳动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得到保障,企业生产才能正常有序进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要“珍惜生命,爱护自己,勿忘安全”,广泛深人地开展“三不伤害"活动,自觉做到遵章守纪、遵纪守法,确保安全。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根本取决于民营企业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能否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2.5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应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这将有利于安全生产体制在民营企业中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进步。按照“群众监督"的要求,规定工会依法对民营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实行监督,劳动者对民营企业中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危害生命及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2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在国有企业中进行的还比较好,能够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但在多数民营企业中,安全生产没能有效较好地执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多民营企业主对安全生产管理不了解、了解少、意识薄弱

受快速致富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选择工期短、投入少、成本回收快、的粗放投资方式,很少或基本不在安全生产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即使建厂初期安排了专项资金,之后也并不能持续投入,并且资金利用不合理。许多民营企业的投资受市场影响极大、投资灵活,当前市场某种商品盈利最好,他们便很快投资生产,然而当该种商品营利状况变差时便很快退出,这种模式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2.2民营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较于现代化

科学管理方式,其存在明显不足因为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阶段,即安全事故发生后,调查事故诱因,根据调查结果对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修正,可以看出这种“事后处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而现代科学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工作重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分析、识别和排除,改变“事后处理”的被动状态,实现“事先控制”,防患于未然,这将极大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专业、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处在社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最基层,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作用最直接、最重要、数量最庞大的安全管理力量。企业安全管理员是预防生产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对社会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我国民营企业这种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企业自身,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3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问题与监管难点

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能够清晰发现我国民营安全生产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众多难点。

3.1民营企业主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由于安全生产没有显性收益,这与企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在收益时间上追求周期最短化相悖,企业主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关注比较少,兴趣不高。这导致民营企业主形成了长期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使安全生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认识,致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处于松懈的状态。民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为各个企业主,他们对企业的生产起决策和指挥作用,转变他们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意识,能够直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

3.2民营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普片不高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对安全生产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他们对各岗位潜在危险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差,而且时有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等现象发生。工作中紧紧凭经验,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条例规定嫌麻烦,不重视,结果伤亡事故频繁发生。

3.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粗放

前文已提到我国多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落后,这严重限制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开展。因此急需改变我国企业粗放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

4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99-02

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国营的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四种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们之间虽然有交叉、重叠,但基本概念比较清楚,构成了民营经济的支柱。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09年,在全国城镇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资本投资占44.6%,三资企业投资占7.3%,民营经济投资占48.1%。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注册登记的企业主体中,私营企业占75%。由于中小型企业中的少数国有企业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并不缺乏融资途径,而民营企业却因种种原因,融资困难。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非公经济36条”,内容包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等36条。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使民营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对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 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当下,我国的现实融资环境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调整转型的需求。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以抵押、担保为主,信用贷款非常少。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只能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而民营企业往往正处于初期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需要长期限的资金以进行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许多企业为了发展,往往不得已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基础建设,结果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很可能将导致其最终破产。总体而言,目前的融资环境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这也大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

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依靠非正规渠道融资。在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严重阻碍的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开始进行自行融资来给企业扩张和转型提供血液。他们的初始资本绝大多数来自于主要所有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朋友,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创业。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手段来获取公司的发展资金,甚至是通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筹措资金。

现行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了制约。例如《保险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养老基金条例》等法律规定限制了保险基金、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养老基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资金筹集渠道,造成了风险资金筹集来源单一。另外,我国还缺乏行业协会,没有统一的协调监管机构,缺乏一套固定发展模式,加之中央银行信贷资金中也没有专项贷款,国家财政支出中对租赁业没有任何投资,从根本上制约了融资租赁的发展。

二、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 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的特点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远远达不到民营企业的期望。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支柱、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

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的推行限制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随着银行股份制的改革,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条件下,银行对于贷款的条件将会越来越苛刻。另外,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赢利,管理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赢利为其主要目标。提高赢利水平,就要在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生息性资产比重;同时,在满足贷款和投资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资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中小民营企业尽管借款数额小、期限短,但在银行的每笔业务流程完全相同,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手续完全一样。

(二) 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融资难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是有限责任制,但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是少数,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家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导致企业未来的发展存在很多变数。事实上,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家的素质较低,导致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各方面管理混乱,具有科技含量低、抗冲击能力弱、发展前景不明朗、家族排外性强等特点。另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公开上市交易导致没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民营企业财务不健全也使得投资者不能够得到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所以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很难被投资者知悉。

三、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一) 加快民营企业转型,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的家族化管理进行改革,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做到一切事务都有据可循;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重新树立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恰到好处,不应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同时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市场预期。

(二) 完善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 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建设投资、创业基金的作用是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基金发展基本上具备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必要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要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同时应大力发展证券交易处所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解决创业基金投资股权的转让困难问题,提供投资的退出机制或增强其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增强中小企业的资本金实力。

(四) 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缺乏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为此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12篇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

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二、创新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

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⒉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⒊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⒋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三、激发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

⒈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政府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⒉政府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⒊市政府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注重市本级的项目,突出抓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⒈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⒉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⒊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⒋注重交流,扩大××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五、盘活本地资金的措施

⒈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会,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政府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⒉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⒋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六、营造良好招商引资幻境,服务好现有的三资企业

⒈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⒉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政府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