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时间:2023-09-05 16:5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的利与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第1篇

教育家是实实在在的人

2011年全省教育宣传通讯发行工作会议提出用精品教育报刊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服务

坚持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县

在这里,点亮资教的火把——探访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岗前培训

郧西,资教生快速成长的乐园

“种子计划”遍撒教育的种子

资教生撑起学校半边天

升华灵魂的选择

资教给了我什么

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阳光体育精彩人生——宜城市学校体育工作侧记

一盘生动的棋局——松滋市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一位教育智者的三重奏——记荆州实验小学校长黄国友

智慧前行——襄阳市襄城区卧龙中学文化建设之旅

家访,沟通无极限

不可缺失的爱

271高效课堂之点拨拓展

“六大教育”提升教育满意率

零辍学: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核心价值

故事从这里开始——访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

真取经取真经——黄梅县教育改革系列之九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开创教育新局面

创新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用“心”建设教师队伍

国外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走向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用机制保平安

南辕北辙的教育行为之一:自相矛盾的惩罚

丁丁被罚扫后的苦恼

护花使者的遭遇

“蛙跳”成了犯错的代名词

助人为乐引发的后果

当重写成为习惯时

处罚的利与弊

惩罚教育的目标迷失

惩罚深处的矛盾

三大因素导致自相矛盾惩罚行为的出现

真正的教育与惩罚

办好教育期刊服务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教育的精彩实践——访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局局长彭奇

学前教育的政府角色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促均衡

校长要善于创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

让文化引领并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校徽展示

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推行“一校制”

关爱没有缝隙——京山县坪坝中学建立“假日驿站”关爱留守学生

信息广场

用实践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实现课题研究实用价值的最大化

实践活动激活课堂“一池春水”

精品课题

办公室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让教师资源在优化中升级

教师成长需要有效教研

第2篇

心。

所谓"深层次互动",我们认为深层互动的前提是: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互动,更谈不上深层互动。其次是:有方法,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互动,互动的形式多样。比如小组合作,对话讨论,游戏,实验等;三是:有创新,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通过师生深层次互动,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唤醒生命的潜能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渴望求知的欲望强烈。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更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师生互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师生深层次互动呢?笔者曾经主持《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恰当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课堂上达成师生互动的必要准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内涵。这时教学就会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因为学生有话可说,使深层互动成为可能。创设问题情境的互动方式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兴奋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的思维品质个性心理,提高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要求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独立探究和发现各种问题,做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探究者。如我在教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依法维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案例,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经营者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②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然后请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结合案例,对经营者的种种不妥做法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讨论列举类似情况下解决纠纷的可行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维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重要性,知道法律是维护人格尊严的有力保证。

二、有效引导和启发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深层次互动起来,需要老师主动"煽情"。师生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学习、自主评价、主动交流,老师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和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分组后师生互动不起来,学困生无从下手,不懂得怎样"动",优生不愿开口、不想交流。即使是交流了,每节课都那几个同学,师生互动又变成了老师独"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对待中差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交流和探索,使他们和同学、老师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与父母平等沟通》时,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父母,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启发、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能以实际行动去回报自己的家。又例如在教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时,我收集了现代教育名家李镇西的一些教学事例融入到本课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把李老师的教育教学事迹与书中的材料相比较,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从内心里理解和尊重我们的老师,掌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互动方法方式,精心设计师生活动过程。

课前教师要确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目标,设计不同的活动过程。还要把握互动的情势,不断促进互动的深入进行。互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现代化辅助手段,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深层次互动成为可能。课堂因师生深层次互动而精彩,杜郎口课堂上的互动方式值得借鉴。他们或坐或站,时而板演,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大胆地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克服逆反心理》这一框题的过程中,首先明确逆反心理的普遍存在性,然后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教师扮演父母,学生扮演子女,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孩子"逆反的原因,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找出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再例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22课的拓展天地《上网的利与弊》时,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正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利",反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弊",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互动交流。课堂上我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辩论的整体进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懂得上网既有利也有弊,要文明上网、上网不伤身、有选择地有节制地上网。

从事"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多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转变了教育观念。该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改善了课堂环境。通过师生深层互动的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第3篇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利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学生酷爱“动画片”,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静变为“动”,使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为“低速”,连续变为“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思维训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四)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增加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一)不是每节课都要自己作课件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网络搜索中,可广泛收集物理素材,比如,Flas、特效声音、有利图片、现场场景短片等,形成素材资源库。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思维地图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二)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第4篇

【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是,知识和信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正在使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教学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众多的现代教学手段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最先进,使用最广泛而且效率最高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农村学校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使用。我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个学年的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中,我体会到了这项技术在农村学校的使用有利也有弊。

首先,谈谈农村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利。

1、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然而许多的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如我所任教的思想品德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有些新名词或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仅靠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想要提高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往往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够持续的时间很短,如果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持续大概15至20分钟。而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影片于一体,使教师能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感兴趣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也感觉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之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8%的学生喜欢使用这项技术进行教学,85.4%的同学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2、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素质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科教材的课文内容非常简单,有的框题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本显示出来的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没有一清二楚的概念、含义等系统的知识点,教材内容是高度概括,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教材中还有很多思考题和体验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和体会。该教材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各种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知行统一的能力,又能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记忆。实际上新教材留下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充实,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可是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可查阅的图书资料寥寥无几。农村学校不具备上网查阅资料的条件。因此,教材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完成的内容,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教科版教材的教学,需要老师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补充完善。教师用怎么方式把这部分内容传达给学生是关键。使用多媒体可以让"简单无物"的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又为学生的理解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后进行的教学情况反馈调查活动中,90%的同学普遍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他们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眼界,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对他们来说各种概念不再是枯燥的文字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的画面、声音、影视等,课堂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3、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是师生通过合作共同探索新知识,培养各种新能力的舞台。传统的教学式下,在这个舞台上演的节目往往只有单口相声或群口相声。相声这种表演方式虽好,可是上演得太多太频繁的话观众也会厌烦。因此传统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让舞蹈、歌曲、电影、电视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在这三尺的教学舞台上可以随时随地的上演。文本、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生,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不断变换的教学手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掌握知识。

4、加大课堂容量,跨越时空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具有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各种影视短片的应用与播放,让学生即使身处教室中也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历史事件或发生在几千里之外的事情。利用多多媒体技术可加快教学进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花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板书。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既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节省下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但是多媒体技术刚刚步入农村,农村学校的师生对它的认识还是片面的,对它的应用也是有限的。我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项技术在农村学校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农村学校受条件的限制,教室里配备的只有供教师使用的教师机,没有供学生使用的学生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表演,变成教师个人的表演秀,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当观众。学生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听众,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方式下的一个个热心观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角色还没有实现完全得到转换,他们还是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教学模式。只不过是多了一些较为先进的传授工具。

第5篇

一、磨课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1、磨课促进教师个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最佳方案。

要磨出精品课,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深透,了解编者的意图,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掌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安排科学训练内容,制作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与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考虑、设计,反映出个人的备课能力和水平。通过磨课过程,教师在教材解读、方案设计的对比选择、内容重组、修改完善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2、磨课促进教师群体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

磨课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磨课需要集体备课,需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采用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教学设计合理,达到高效结果。

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检验,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听课教师要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尤其记录出现的问题。课后的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研讨活动中,磨课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也让听课的教师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3、磨课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触类旁通。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注定不是完美的。磨课在不同的班级,甚至在不同的学校进行,同样的内容因学生的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反思教学为何出现此问题,如何改进?如何设计一节好课,如何设计导语、过渡语、总结语,板书的设计方式等都在执教教师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并进行正向迁移,把经验和收获用在以后的教学之中。

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二、磨课教学的弊端

1、磨课可能降低教师课堂教学激情。

执教教师反复打磨一节课,虽然教学设计渐渐趋于科学合理,但教师多次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表述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缺少了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教学激情与之前相比有所降低,积极性不高,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2、磨课可能打消教师的教学自信。执教教师在磨课过程中要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学生见到陌生的教师也会拘束紧张,不爱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可能沉闷,也可能秩序不好控制。学生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师上课的状态,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般而言,磨课中的教师多是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还不是特别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遇到突况会有些慌乱,导致课堂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增多。在评课中问题多于优点亮点,挫伤教师的自尊心,打消其上课的自信。意志不强的教师甚至会产生退出活动的想法。

3、磨课可能失去教师的教学个性。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在磨课的过程中,协作组的教师会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参加级别高的课堂教学竞赛课或观摩课,上级业务部领导也提出改进的想法和要求。这些都或多或少驱动我们的教师去改教学方案,最后定稿的教学设计可能和自己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

第6篇

情境可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与所学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兴趣大增,进入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多媒体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音乐教学的快乐。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是需要欣赏的,而教师的讲如果没有背景支持,就显得有些苍白。如在学习《我驾飞船上蓝天》,在上课伊始我就为学生播放录音,在课件中展示航天员在太空的景象,让学生跟着背景音乐进行想象。而在学习《星星和灯光》的时候,我为学生带来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在PPT上不仅有各个民族载歌载舞的盛况,还有其民族的代表歌曲。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等,这些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设置,让学生的兴趣迅速提升起来,同时也因为声音、视频、动画的有机组合,使得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尤其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得无比默契。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整个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小学音乐课堂变得紧凑而不生硬,流畅而不松散,充满了新奇和有趣。

二、破解难题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音乐课能通过情感传递表达思想,使人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得到重要的体验,是人们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之一。常常看见有的人高兴地唱起了歌儿,也有的人伤心地听着悲伤的音乐。无论怎样,音乐都会带给人完美的体验。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较好地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教师破解疑难问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前面提到的民族音乐,即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是小学生平时想也想不到,见也见不到的,而多媒体运用视频、音频技术,无形之中就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他们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优美的意境。不少学生在听了音乐之后都能描述出自己徜徉在乐海中的幸福感觉。经过教师的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对每一段乐曲的速度、起伏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情绪在里面。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意识,综合地去评价音乐,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让想象的翅膀在他们脑海中徜徉。

四、培养学生素养,提升艺术气质学生的艺术气质

需要培养,需要教师在有效的引导下,加以提升。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会让人的思想和气质都得到升华,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小学生的审美观点还很原始、朴素,他们正处在美感的启蒙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增加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注意聆听,认真聆听,并发表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尽情想象,同时加以点拨,让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从中认识到音乐的艺术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将那些民族音乐、通俗音乐进行分别赏析,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五、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好处,可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也不可事事都依靠多媒体。有个别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有多媒体了,教师的责任似乎就少了很多,万事只靠多媒体进行播放就好了。这样错误的认识往往会把教学带入歧途,有的教师过多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作用,结果音乐课堂成了歌曲鉴赏会,未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知识和内容,学生也把音乐课堂变成了放松的场所,课堂秩序过于混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但是不能全部依靠多媒体,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去教化学生,去感染学生,去温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愿意跟着教师学,这样才不失音乐教学的本来目的。

六、结束语

第7篇

一维解读: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4年高考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虽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有5道,如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等,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故有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关注生活小故事,加强哲理思辨

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3.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Ⅰ卷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贴近考生生活。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优秀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高考前夕,对高考作文押题者比比皆是,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⑴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⑵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⑶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只有研读高考真题才能“押题”。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

2.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天津卷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在考场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⑴课外品读大家美文 ;⑵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⑶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⑷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2014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2014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产生了争议;2014上海卷,穿越沙漠,不知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2014江苏卷,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朽”的;2014辽宁卷,最美的风景是高楼林立还是漫天繁星;2014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2014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2014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2014山东卷“打开窗户看风景”,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2014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2014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2014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2014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2014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2.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优化课堂结构

针对某些问题,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考生都可展开讨论,不必设置所谓的参考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第8篇

一、多元化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问题讨论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反思。

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计划,分层次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发展的利与弊有哪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是什么?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如何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评价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在学生先了解了笔者的问题框架以及学习计划后,学生分组自主课外探究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1)围绕“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展开辩论,深入探讨;(2)各组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演示文稿。这种多元化的单元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多元化单元教学能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多元化单元教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分组所考虑的学生因素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助沟通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硬件环境等。这样可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多元化的单元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三、多元化单元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单元计划学习,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及对人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比如单元模块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化生活”演示文稿制作,或者制作网站,这种多元化的模块任务,让分层的学生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加以辅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单元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因为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增强了协作的主动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这个单元教学任务的辩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值得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能有效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能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实效性 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我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不断发生改变,课堂实效性大大提升。那么什么是课堂实效性?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只有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练好基本功,才能走进课堂、引领课堂,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提升。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

一、提出师德修养

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切问题,一切为了学生,无论学生做出多么出格的事情,都要想到他们毕竟还是个孩子,都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坚决不能随便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更不能恨铁不成钢、粗暴地用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素养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师德修养来化解矛盾,用师爱来感化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一个称职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对学生富有爱心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你尊重了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尊重你,师生的距离就会拉近,自然也就会建构起和谐课堂,这就是“师德”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的学生,踏上社会以后不会走极端、钻牛角尖,而是会处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有良好的素养和修养,与人和谐相处,融入和谐社会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教师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否往往影响一个教师的发展与理论素养的高低,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成长;而学科知识除了本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包括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又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心理非常脆弱,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心理辅导知识。而且,如今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许多教师自己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三、精心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教案的质量。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永远都是“新教师”。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备课中,应该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思想性与时政性。

四、学会解决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让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快,教师如果仅凭原来的知识吃老本,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就不与时俱进,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教育水平,而且会让学生嗤笑。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还要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学会打印教学案、上网搜索资料、发收邮件,熟练制作、使用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提高说、写的基本功

“说”,是指普通话水平,包含课堂的表达、讲解,如果教师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不达标,课堂上说出的话学生听不明白,再加上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那么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写”,主要是指粉笔字,教师能在黑板上写一手漂亮美观的粉笔字,整个板书清晰整洁,体系一目了然,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会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那教师与学生就是“零距离”了。反之,字体潦草、知识体系混乱,学生看着费劲难受,甚至都看不明白,自然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学会快乐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在快乐中成功,势在必行。如此,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1.优化导语设计,在兴趣中快乐。

导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刚上课的学生思想不集中,所以教师一上课的导语是否新鲜、合理,对本节课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一个枯燥的导语,而对本节课内容失去兴趣,一节课都处于游离状态。长期下来他自然觉得你教得无味,学习成绩也就不能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这样才能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2.情境教学,在参与中快乐。

第10篇

关键词:自主化 合作化 探究化

怎样使学生爱上语文作业,并切实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为此,我确立了语文作业设计的两条原则:1、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2、作业设计要由习题化转变为生活化、实用化。本着这两条原则,我设计了三种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一.作业自主化

自主,即自觉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努力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学习特长,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习的自主精神。

譬如教学这一单元后,我设计了如下自主性作业:

爱阅读的你,不妨阅读几篇关于的文章。

爱积累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

爱写作的你,不妨以为话题作文。

爱绘画的你,不妨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象。

爱唱歌的你,不妨唱几首以为主题的歌曲,欣赏歌词的意义。

爱讲故事的你,不妨给大家讲一个中的故事。

爱思考的你,不妨写写你对的感悟思考。

以上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不久,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有的是硬笔书法作品;有的是一幅画,并在画上题写了诗句;有的和大家交流了精彩故事;有的用深刻的语言对作自己的思考――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说明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兴趣浓厚、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学好语文也离不开作文的训练,一方面按课文的要求进行课堂训练,这类作文按年级按文体各有不同的要求,系统性、规范性强,此类作文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训练。经常鼓励每位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等,不拘形式,只要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这类作文常常有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语言词采的飞扬,是自然的、真实的、充分个性化的。

二.作业合作化

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使其能养成自觉地与人友好相处、帮助他人、共同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经常设计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要求各个学习小组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小组交流比赛。这样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学生一定会共同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发挥群体的优势,精心地准备。如我班两名学生被选拔为学校运动会的主持人,在进行准备开场白及节目串词、结束语等方面,除了两位主持人自己精心设计、反复斟酌以外,班级很多同学都自发地参与设计修改,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词的运用都要推敲、争论、演练很长时间,小到一句话的语气一个眼神的传递,大到男女主持人整体主持风格及现场效果都是在智囊团的群策群力的策划研究中设计完成的。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就可以体验到合作意识与方法,体验到合作的成功。因而学生完成作业的气氛热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性作业的完成中,学生以“我们”而不是“我”进行表达,凸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

三.作业探究化

探究,则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可能有价值,有的可能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他们是积极参与思考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老师的建议》)。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探究的对象。探究的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的范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

但是,探究性作业设计如果仅限于教材或仅是对教材结论的验证,显然不能充分达到探究的教学目的,所以应该延伸到课外。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从镇上为发展经济,创建了水泥厂、石灰窑之后,整个镇区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个焦点。我就试着引导全班同学组成几个调查小组,调查水泥厂的建立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利与弊,究竟是利大一些还是弊多一点。孩子们的观察具有独立性,他们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唯一利益的同时,又以多种理由道出了它的弊端:污染严重、交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耗损自然资源等等。并且他们认为如此建设发展经济是愚蠢的,教育发展是根本,科技发展是中心。此次活动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立志长大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服务建设家乡。

探究性作业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开展活动时除了紧扣语文学科的问题设计外,还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以便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热点,确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探究课题。

第11篇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意义

    1.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STSE教育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以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充实的重要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物理教育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现代静电技术、红外遥感技术、光纤通信、激光的应用、超导体的应用、磁悬浮列车、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等,加强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除了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巨大深远影响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手机通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电磁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展STSE 教育,使受教育者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促使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沿着健康的道路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世界正不断地被科学技术改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已摆在或即将呈现在学生面前.唯有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从事发明、创造,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STSE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中的应用,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素质其中包括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技能、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模式.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的,科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STSE 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进行教育.

    2.2理智性原则

    STSE 教育也是一种理性的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严谨的理性思考;决不允许信口开河、人云亦云、主观随意.STSE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任性、随心所欲、意气用事等毛病,养成理性思考的好习惯.

    2.3实践性原则

    STSE 教育的思维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从所观察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工具和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STSE 教育是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发展性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进取.而这也正是 STSE 教育应该培养,也能够培养的重要品质.STSE 教育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更应注重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TSE 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由“谈”科学到“做”科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在学生非智力方面).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方法

    3.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课堂渗透课——以国家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为框架,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STSE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现行的教材中并不都以一种显现方式存在的,也有隐含教材中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还要在教材中去努力挖掘、精心组织,有时要大力地创造和突破.如“想想议议”、“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等.同时,教师应从教材中寻找STSE教育的结合点,应注意积累一定的科学史话、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料,以备教学之需.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物理情境中,达到增长知识、领悟方法与训练物理思维过程的目的.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教材中所列声音危害的等级时,学生会发现最强的噪声竟然来自于人类引以为荣的先进机器和设备,而这些正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可喜成果.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激烈讨论与积极思考,这就是STSE思考.

    3.2在科技活动中加强STSE教育

    科技活动课——以所学知识为参考,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各种科技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问题、小讨论等).

    科技活动课按课堂教学进度,一般以课本小实验、小制作为主,老师也可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做一些课外制作或实验.让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的同时,也能用物理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师在活动课进行引导与点拨,利用布置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然后交来“作品”,老师在下一次活动课安排“制作讲评课”.同学们进行成果展示,老师有目的地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学到意想不到的知识.这样,使得课堂内外结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小孔成像盒”的制作中,同学们将小孔做成各种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细缝的以研究像的变化规律,也有的做成多孔以研究成像的异同,还有将小孔做成大孔以研究能否成像.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就将小孔成像盒做成了一个极具研究特色的物理课堂实验仪器,不仅拓展了探索的领域,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大的长进.

    3.3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STSE教育

    研究性学习——围绕与物理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研究性学习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以“家庭实验室”和“走向社会”为出发点,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与调查活动,了解和体验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发一些对科技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写出简单的观察、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以出黑板报、开展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主体性 课堂 教材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有演讲课、辩论课、评析课、角色扮演课、研究性课题汇报课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的知识点、社会生活的热点和学生思想的疑点设置一些诸如加入WTO的利与弊、彩电价格联盟的是与非、如何看待我国的宗教政策等学生想说又能说的辩题,让学生分组辩论,学生参与积极性令人吃惊。我还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扮演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如假如我是一个厂长,我怎样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假如我是一个乡长,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甚至是假如我是一个市长,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市的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至今使我难忘;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活学活用,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我们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是指导学生用好教材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只有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