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5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于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人”本身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要达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必须跨越时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相应的有效机制,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实现。当前智慧校园的建设,给高中学生个性形成与自主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途径。笔者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如何支撑高中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个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下面将围绕探究过程,展开具体描述。
探究背景
1.政策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发展任务,其中提到: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笔者认为,当前教育的有关政策突显以下关键内容。
(1)教育应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生命状态,突出学习者全面、自主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育要通过创新的模式和方式方法,为学习者创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环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创建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教育需求的“私人订制”,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国情下,需要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去支撑。
2.学校基础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应用软件建设到数字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三个时期,建设了支持不同业务形态的软件应用体系,形成了数字校园普遍使用的基本面。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已着手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理论认识与思考
结合实践研究与对个性教育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与思考。
1.对课堂定位的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对课堂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总希望培养更多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特质的学生,因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态,已经不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应是师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就学科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思维所进行的师生对话的空间,是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发展的重要场地。
2.智慧校园支撑师生教与学核心业务的几个层次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智慧校园在支持学校教学核心业务及师生个性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五个逐渐深化的特点。
(1)支持教与学的信息管理。在这一层次中,智慧校园的核心功能将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个性化学业成绩查询等方面,以给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管理、查询等服务。
(2)支持资源动态积累与教学互动。当智慧校园有效解决了基本的信息管理后,师生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等方面产生诉求,智慧校园主要功能也将扩展到提供良好的资源积累与互动环境上,从而对教学核心业务提供有效支持。
(3)面向评价,支持教与学的个性化诊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发展特质。如何让其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帮助其按自己的特质,自主发展,在传统教育形态,我们的经验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智慧校园中,伴随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行为能以数据形式得到自然的积累,再经过智慧校园内嵌的智能分析、反馈与可视化技术,能给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数据,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施教提供研判依据,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使学生有效、自主地学习。
(4)面向个性学习,提供智能引导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引领。当智慧校园较好支撑了教与学的个性诊断后,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激活,建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智能推送体系,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要重点推进的事情。
(5)面向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用于支持师生及学校健康、科学与持续发展。智慧校园在这一层次要着重解决的任务是:从已形成的大数据中,去挖掘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挖掘学生个体的发展特质,为教师或学校尽早实施个性教育提供契机,较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成才。
3.关于智慧校园内涵的认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结合学校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已建成的基础数字环境(如校园统一资源管理环境,泛在网络学习环境,数据、消息、资源、系统融合互通的技术支持环境等)支撑下,利用情景识别与感知、数据挖掘与关联、智能分析与推送等技术,构建面向师生服务,支撑个性发展的智能应用系统。其最终宗旨是服务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
实践思路与策略
1.实践思路
(1)在技术环境上,构建基础的、支持学生泛在学习的技术支撑体系。如:校园无线网络;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体系;面向学习过程的集成化学习工具支持环境(如具有勾圈点画功能的有痕工具、学习行为记录与智能分析工具、评测与反馈工具等)。
(2)在数据与资源环境上,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个性数据积累与资源分享体系,营造良好的应用生态。这里面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自然采集;支撑学生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资源体系建设;支撑学生个性学习的社群资源建设。
在以上内容基础上,借助智能技术,为学生个性学习构建生态的专递数据与资源体系,促使学生自主而有效地学习。
(3)在使用环境上,创设相关机制,营造常态化、个性化的数字应用环境。聚焦课堂,推行以数字互动课堂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数字化学习常态发生;聚焦课外,推进以社群资源、个性资源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2.主要策略
(1)以课堂为切入点,推行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通过智慧校园环境在课堂中的应用,促使数字学习常态发生。
为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笔者学校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由于在高中开展此实验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为此建构了较为全面的数字互动课堂保驾护航体系,为数字化教与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班级已扩展到了9个班,文科综合学科的教师们已自发进入了该实验。
要有效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促进数字学习常态发生,除了常规保障外,我们认为学校层面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师资深度培训与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发展规划工作,形成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新局面;第二,引进课题资源与发展平台,维持并推动教师积极探究的热情;第三,重点培育具有良好教育思想的教师,以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角度,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引领探究。
(2)以数据积累与资源应用为核心,通过恰当的应用入口,搞好生成性数据与针对性资源的自然积累,做到数据、资源的生态应用。
在数据积累方面,依托平板终端设备,以课堂互动教学、考试、作业等为入口,搭建具有知识主线的软件应用,自然积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实行师生由传统使用模式向新型应用环境的平滑过渡;借助智能抽取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数据传递与诊断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情,提高学习效率。资源积累方面,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立足微课、问答、社群三个维度,以面向对象的资源建设方式,展开资源建设。其中,微课内容以面向学科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开展建设;问答方面则以注重构建面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碎片知识管理体系,关注学生群体认知与多维度思考。社群则关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学生学习圈的相互影响,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有效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推出了数字互动课堂软件、基于平板的作业与考试系统等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了自然积累;建设和推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三维几何课件模型、微课程等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其中微课程建设已经在生物、语文等学科中深度开展。以上平台与资源,比较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值得深入建设与推进。
(3)以系统融合、智能分析、情景感知与推送为核心,面向学生学习过程,做好学习平台的整合设计,最终通过软件系统的智能导引与反馈,为学生自主与个性学习提供智慧支持。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教育理想只有在一堂好课中才能得以实现。那么,何为一堂好课呢?
1.要基于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一堂好课的内核。作为未来公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世界生存与竞争的必备要素。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基于儿童的立场,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堂好课一定是在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体察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非认知层面的发展需求以及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要达到的目的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儿童立场为课程建构的基本依据,顺应当下教育改革趋势与未来社会人才标准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梦想、有智慧的大写的人。
2.要开展教与学融合的合作教学
一堂好课是教与学的高度融合。纵观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传统教师的角色,一方面是传道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另一方面是控制者,中国古代敬奉“天地君亲师”,“师”为五尊之一。当代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赞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因此,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合作、分享的意识和交往技能。
3.要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堂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教学过程。教材和参考书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资料,学校和教师要依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设计自己的教学。第二,教学过程要流畅、自然。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建构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第三,教学氛围要活泼有序。在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中,一堂好课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启迪。
1 学校数字化建设工作概况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积极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音视频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多项数字化。学校具有在教育教学上的多年实践积累,拥有一批有良好自学与探究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具备良好基础,通过信息化,促进实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中如何形成良好的多样化数字学习流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网络化、本地化学习环境中,形成了大量数据、新闻资讯、软件程序、教学资料、校本课程等学习资源以及兴趣讨论组和社团活动等生成性实践资源的资源库。有效整合、应用这些资源,打破传统的和以往的局部应用,可以促进学习效率,形成优良学习方式。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中,加强了基础设计与整体规划,规范开展数字化试点,建立家校互动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建设,抓好数字化学习试点培训。为确保数字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提供条件保障,积极组织开展规划研究。
2 e学习互动平台建设下的三个行为的数字化
以基础平台为架构以智慧型教学为主线建设数字化学习体系(e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三个行为的数字化:学生行为的数字化、教师行为的数字化、管理行为的数字化。
学生行为的数字化:非主观的判断学生,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精确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行为的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地评判教师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情况,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管理行为的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动态分析每次管理行为对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实现智慧型教学。
3 建设“e学习”平台,丰富“e学习”资源
推进智慧型教学的建设期望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一天的学习方式)等五个领域有所改革和创新,取得经验,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常态的教与学方式,并逐步形成数字化学习的解决方案。用数字化的手段精确掌控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和管理行为,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活动设计
试点学科:数学
试点年级:高一
以点到面的方式,2012——初步架构,2013年以1~2个班开展,培训教师,培训学生,平台与应用同步进行,先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资源的制作,以周为单位,通过单元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组织形态,开展将微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与学活动。
1)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与学互动的(包括学习流程、评价流程、跟踪流程、自我管理等新形态)e学习平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平台与智能终端,沟通课内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程、微资源、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微测试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选择性学习与合作协同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创造与展现的途径,逐渐形成创造意识、发挥潜能,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尝试推进“预习导学、微课程自学、小组协作学术交流、课堂点评演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课程教材进行新的设计,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通过适当的重构、重组,以及内容的选择、更新与拓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构建合适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框架,以适应教育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式,创新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可切实有效、方便快捷地实行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即时、精确的过程性、多样性与多维性采集和评价,并且能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改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由自学检测、问题参与、批阅反馈、活动参与、探索创新等组成的学生评价体系和由资源开发、班级授课、个性辅导、项目协作、在线学习、科研创新等组成的教师评价体系。
4)创新教科研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将实体教研和虚拟教研相结合,构建由课程资源(虚拟课本电子书包、智能题库)开发、在线学习(从在线学习社区中获得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支持)、项目协作(师生实践活动项目协作)、科研创新组成的教科研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为教育者提供便捷的技术工具和充足的资源,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从繁重的、低层次的单个操作中解放出来,激发教育者的个性追求和创造潜能,促进教育者的更高更快发展。
具体措施 开展基于装备应用视角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终端、互动平台设计的多样化应用、培训交流活动,开展与装备提供商合作组织的参观、咨询合作交流活动。开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架构专题,以电子书包的软件标准化为部分标准,扩展至平台建设,以利于推广应用。学习终端的选型、服务方式的形成以硬件为基础;认真研讨软件平台的架构,积极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学习交流研讨,便捷的输入输出方式及实现途径。
基于学科资源视角的多样化信息,按学科课程结构整合数字化教与学的资源包。以小组为单位对部分教材数字化,数字化教辅资源,整合和汇总学习工具。分组建设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架构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
基于学习方式视角的课内外教与学样例,从中遴选拓展,形成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方式进行新的设计。
1)课堂的学习,包括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检测与反馈、精准的点拨解读与示范展示、充分的针对训练与互动交流、积极的问题解决与实验探究,即时的批改统计与评价等的活动设计。
2)课外的学习,学习探究、疑难咨询与解答、移动学习、生生沟通与互助,学习与管理跟踪等。
3)实践活动、开展实验探究、项目规划、数字化移动采样、家校互动等。
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的思路,利用好在线资源和在线学习,通过e学习平台将颠倒的课堂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
4 结束语
通过推进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智慧型教学的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微视频)的建设和课堂、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的流程建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备课流程:网上学习信息搜集整合教材学习资源制作;学生初步形成一套新型的学习流程:领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网上生生互动网上师生互动(课堂集中研讨解决)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军征.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丽,等.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智慧学习平台的开发
课题组教师从录课软件的应用到格式的转换,再到上传微课的方式,都手把手地教一线教师。就这样,微课逐渐多起来,课题组最终建成了智慧学习在线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让教师上传中小学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微课,以及中考、高考题库,还超链接了很多专业的微课资源网站,以及中考、高考题库网站,能让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课程适时地进行在线学习,同时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动员学生家长也参加到微课资源建设中来。学生通过该平台能用更加智慧与有效的方法学习。目前,智慧学习在线平台已有近500个微课资源,而且链接了很多优秀的学习网站,这使得学生的访问量目前已超过了15万人。
高效、科学地推送与学习微课资源
为了使微课资源能得到适时、高效的应用,课题组采取了四种途径和方法来推送与学习微课资源。
1.任课教师制作好微课,适时推送
微课不仅适用于预习,还适用于课中的学习与课后的复习,因此,教师在推送的过程中,能极大地省去重复劳动的时间与精力。
例如,课题组的艾老师常常把自己制作的微课推送给学生们学习,在一次公开示范课《中考热点专题之最值问题――线段和的最小值》中,由于艾老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了她设计的课前学习的微课,所以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相当出色。几乎所有的课堂例题及练习题,都被每个组的学生上台先讲解了,教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引导者和导演的作用。学生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课题组内的班主任把平台推送给家长,让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微课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成熟度以及自控能力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有一部分学生能做到在课后自觉学习,而有一部分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是需要家长督促引导的。班主任利用智慧学习平台,能随时提醒家长督促学生在家学习相关知识,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3.年级主任利用校讯通和家长会,将平台推送给家长
课题组成员中有两位老师为年级主任,他们常常利用校讯通和家长会,将智慧学习平台推送给家长,让家长们适时、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微课及网络资源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向学生讲解平台的知识构成和应用方法
由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均为课题组成员,所以课题组每学年都会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介绍、推送智慧学习平台的课程,讲解网站的知识结构以及外联的学习网站。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课题组更是从注册、登录开始,引导他们学会利用网络学习。
这样,通过教师与家长联合起来引导、督促,学生能在课前、课中、课后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利用微课和平台的有效资源学习。
智慧学习平台给教与学带来的便捷与成效
将智慧学习平台应用于教学,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参研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都在稳中有升。具体优势如下:
第一,通过智慧学习平台,教师们可以更加灵活、生动、轻松地教学。他们常常把自己制作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精美的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且根据教学需要,可放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这样使得课程讲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一课多用,让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第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选择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微课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遇到难题时只能找教师、同学或家长,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可以借助智慧学习平台解答难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由于微课有快进、快退、停止、重复播放等功能,所以它更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且能让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孩子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
对于课后纸质的作业本、练习,我们也将建立一套实现数字化的平台,通过图像扫描、文本识别等方式,实现对课后纸质的作业本、练习的数字化,并和课堂学能监测的内容一起,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整的错题集。通过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的处理,教师通过教师应用平台,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及个体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应用平台,学生便于及时查阅,进行多次学习。
(六)家长应用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我们构建了一个高效、通畅的家长应用平台。相比传统短信方式,它不仅让教师能便捷地将学生在校情况、考试成绩及分析、课程作业、学校通知、班级活动等信息以短信、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发送给家长,而且让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计算机等工具,调用查阅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中自己权限允许的相关信息,及时获取孩子每节课学习的全面信息,并可与各学科教师共同记录孩子的发展历程,进而形成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电子档案袋,见证孩子的成长足迹。这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家长有便捷的渠道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初步成效与反思
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实践研究,让教与学变得更有意义,课堂教学效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广大教师能高效便捷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数字化及存储积累,经过大数据背景下的后台智能分析处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建议,这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的丰富、优化中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可以实时得到来自教师的教学反馈,具体直观地了解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准确查漏,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课后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者随时随地进行多次在线学习,及时补缺。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对家长而言,家校沟通更加顺畅翔实。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更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克服幕课中存在的过度地低头在电脑前学习的弊端。网络课程的高互动与实际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是不一样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没有大学生强,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中长时间的网络课程或者视频也会让孩子们感到索然无味,幕课本身的结构性与系统性不是特别强,所以幕课更适合大学生或者课前课后的学习。基础教育不能照搬高等教育的幕课平台。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研究也不可避免会逐渐暴露出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比如教师尤其是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和习惯的老教师,如何接受、学习新的教学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其次,相关的平台建设与技术支持水平有待于提高:课堂教学平台如何针对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实现模式的智能适应;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后台智能分析处理,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如何让教师、学生更有效地使用不断积累形成的“错题云”;如何对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何确定学生在课堂内外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终端的“度”;如何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身心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何根据不同学科或者“一科多模”建立相应的教学系统;等等。我们想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与尽量多中小学校的加盟,建立“大数据”,通过加强与IT界的合作,建立名师智慧空间站加强研究与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用研究的、科学的态度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有人认为,抱怨就是不懂得珍惜,抱怨是很消极的行为,抱怨甚至会让一段关系走向分裂。
人们对“抱怨”的评价不完全是错的。如果没有学会有效的抱怨方式,没有从抱怨声中听到爱的语言,也没有正确地处理抱怨,那么抱怨就真的会变成横隔在亲密关系里的屏障,把两颗心隔开。
但我们也要看到抱怨积极的一面,既然它那么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原生家庭,生活经历,生物性别,气质性格……人和人之间的诸多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即便是非常相爱的两个人,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相处中,也会遇到种种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每一对伴侣都要经历艰难的感情磨合期,最后才能找到适合两个人的相处模式。
在寻找矛盾的解决之道时,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时问题就来了,如果没有体验到情感上的不满足,没有感觉到外在现实和内心期望的冲突,也就不存在矛盾一说了。可一旦有了矛盾,抱怨自然就会随之而来。
假设人们在体验到不满足时,选择忽略、转移、替代、隐忍等对关系有害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去和伴侣沟通,那么这段关系就很难达到亲密,难以深入和稳固。
所以,人们应该欢迎伴侣的抱怨,因为那意味着他在努力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感觉和期待。如果这些抱怨能够被认真对待,同时被有效地处理,那么抱怨就会变成伴侣关系的加油站,而非绊脚石。
伴侣之间为什么会有抱怨?简单来说,是因为期待没有被满足。
比如我期待丈夫可以多陪伴我,可他总是忙于工作。当我的期待总是落空时,抱怨自然就会随之而来。
那么,期待又是来自哪里呢?显然,期待来自于爱。
相信那些正在抱怨的人,也是因为爱自己的伴侣,才会愿意花费气力去抱怨。有句话这么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没有感觉。”人们不会去抱怨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人只有对亲密的人才会有期待。
生活是琐碎而冗长的,两个不同的人共同生活,有太多东西需要调和。所以“抱怨”这个东西可能不会短时间内彻底消失,但期待与爱却会永存。
责编/刘维笑
E-mail:
MOOC(幕课)的兴起,被认为是横跨IT行业和教育界的革命性事件。目前幕课浪潮正冲击部分大学课堂。然而,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我国中小学建立本土化的类“幕课平台”?我们通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建立“一中心五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时空,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概念的诠释与价值分析
(一)教学案
教学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教学案关注学生学习前概念,根据教学目标与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把“教”案融入“学”案之中,是体现“学为中心” 的方案。教学案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反思评价―拓展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个整体。教学案与通常所说的“学案”“教案”有所不同,它体现的是教与学有机整合、和谐发展,本质是追求“动态平衡、轻负高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爱学、善学、会学,又有利于真正提高课堂效能,是实现“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有效手段。
(二)数字化教学案
数字化教学案是将原有纸质教学案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网络,借助云计算,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使用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运行、使用相关的应用平台软件,让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的优势,实时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互动的教学评价反馈,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三)智慧课堂互动教学
智慧课堂是集物联网和教育云端等新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课堂。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由“互动教学系统”整合了电脑终端、互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即时反馈系统、智能终端等软、硬件的智能化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学参与者之间通过教学信息的交互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创造全体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全体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互动教学具有“交互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交互性、交互反馈的及时性、交互影响的持续性”的特点。
(四)幕课
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是幕课的核心概念,微视频、人性化、翻转课堂是幕课的核心特点。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基本上只是在使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用FTP文件服务器进行教学资源的传送;通过PPT或电子白板软件,利用投影、实物展示台进行课堂教学;等等。课堂教学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更深度融合,逐渐表现出一些不足:对几何级数增长的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效率低。一些年轻教师因为从教经验及自身教学资源积累的不足,无法准确有效地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及时获得足够丰富的、具有指向性的教学建议。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纸质文本所呈现给学生并反馈给教师的相关学习信息存在如下不足:一是要浪费大量的纸张,同时不利于对相关内容的高效存储、整理和再利用;二是很难做到及时实时的统计分析、挖掘、加工和整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反馈一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虽然有,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过程记录,没能有效形成每个学生完整的成长档案袋,不利于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跟踪评价。对于家长而言,以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基本上是使用类似校讯通的平台,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单向地向家长发“通知”。 家长无法更详细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不利于形成家校合力,难以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尝试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借助云计算,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使用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运行、使用相关的应用平台软件,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后台分析处理能力的优势,实时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系统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的互动教学评价反馈。运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与精心设计的教学案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
二、实践研究
我们以建设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为切入口,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和五个应用平台,加强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共享,逐步实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及各方面素质综合评价的数字化,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者之间高效通畅便捷的沟通平台。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主干结构、各平台基本功能及简单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一)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
基于云技术建立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是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核心所在,它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它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教学资源存储中心,不仅用于存放现有的课件、题库、微课等资源,教师、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按多种方式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各类资源。题库可以按试题、公式、知识点等方式检索,能根据教师需求按知识点进行高效快速的自动或手动组卷。课件和微课视频可以按年级学科章节检索。同时随着各个应用平台的不断推广和持续使用,更能实现各种数据、资源的逐步积累、丰富和优化,从而为后来的教师提供越来越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源,减轻相关教师的负担。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关键词】终身学习 精品课 自主 课堂教学活力
一堂拍案叫绝的公开课或优质课固然能起到示范作用,但谁都明白,那样的课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花费了教师多少的心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甚至是耗时数周的“表演课”,推广到平日的教学当中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还热衷于搞几节公开课或优质课来展示教学竞赛,不重视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平日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呼唤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
一、对精品课堂的理解
1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教学理论,恐怕没有老师不知道,但真正领会其实质并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一思想,未必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并把握得准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上是完全由教师主导的,教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讲,讲的时间多,学生练的时间就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况且,学生上课时真正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大致也就半节课。若语言不精练,把学生听课的精力转移了,又占用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与学要安排得当,教师讲解要语言精练,知识把握准确,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境界,成为学习中的主角。对知识学习就有了兴趣,这种兴趣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2 面向全体,主动发展,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现行教学班设置是上、中、下学生都有,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有的学生文科好,理科差一些;有的学生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差;还有的学生喜欢动,有的学生喜欢静。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就能因人施教。教师在备课中细致地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课堂上的引领要“善调众口”,选择能最大限度激发更多学生思维的教法,运用能兼顾各类学生的方式手段,尤其是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分出层次,部分学生全做,部分学生选做,保证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各有所获。这样,就调动了每一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并且对这些学生的转变要在备课中周密地考虑,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注意课前与课后的提醒与督促,课内与课外的鼓励和教育,让学生把不良习惯的改正作为一种主动的行动。当然也有个别学生的一些问题较难克服,但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3 大胆变革,勇于创新,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
任何一项事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创新之路。每天用同一张面孔,面对学生,一学期从头到尾一个模式上课,一个腔调讲话,可以想象学生得有怎样毅力才能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我们都看过电视剧、小品,那么精彩的形式,都不见得能吸引住我们长久地去欣赏,小品如果不创新也会有危机感,更何况教学?!不改革,何谈吸引学生。基于此,课堂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吸引学生作为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新课程理念,老师也熟知一二,但真正能领会其实质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达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课改为我们备课、上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吸取营养,改革教法,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寻找驾驭教材和课堂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勇于创新,注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进步作为创新的出发点,使我们的课堂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二、上精品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承认学生差异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严重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品格、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利于良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2 教师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材已全面推广,新课标也分批分期进行过解读,新课标的理念正在走进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中,并逐步运用于教学实践。应该说这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许多教师在这一领域也体验到课改带来的许多益处。但新课改的路还很长,广大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继续翻阅有关新课标的教学指导用书,挖掘教材的实质,把教材用活,尽快做到用教材来教的教学理念。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重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安排,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进而向“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身份转变,与学生构建起合作伙伴关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3 提倡老师合作,备出精品课,资源共享。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要教学生学会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是模范的合作者。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大量的知识在占领着我们的头脑,备课中要学会去粗取精,要分工明确,集中精力备好所分工的教案,然后再由备课人谈出备课意图,自己加加减减完成个案,这样备出来的课,一定会综合几个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智慧,可操作性及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不渝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互动式教学;预设;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34-02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并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发展如何,也就是说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有效性"[1]我国学者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主要集中于"三效说"(即教学要获得一定的效果、效率、效益)和"价值说"(即教学要满足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价值需求。)那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指的又是什么?
《普通高中思想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以着眼于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全面落实,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人的不断成长。
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就要有适当的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较长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我认为"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利于焕发课堂生命活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新体系。互动式教学将交往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协商、探讨,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2]这里的互动是全方位的,既有师生双方的,也有生生多方的互动。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并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非预设的信息,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为生成性资源。关注并重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课堂会更加精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突出了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是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课堂教学关注动态生成资源,建构符合学生天性的课堂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最终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中怎样以"互动"促"生成",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此从教师角度谈谈几点做法。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程理念是课程、课程改革的灵魂,必然渗透到教学中,也必然体现在课程教学的结果中,体现在学生的素质上。[3]观念统率着人们的行动,因而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1.要转变教育观念,包括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
教材应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学案,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条,教学活动中应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比如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志和独特个性的教学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尊重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独特见解,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
教学应是师生相互沟通与启发、互动共享的双边活动,而不是师教生学的单边活动,应努力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2.预设、生成和谐统一于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中
预设推动互动,互动促成生动,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2.1 预设是互动生成的前提。所谓的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的课堂教学中应讲清的问题或开展的活动。教学预设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凸显个人教学风格,而且还要为生成做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因而,教学预设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落脚点。
要做好预设,教师就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其精髓和重难点,进而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预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及个体的差异性,创设的教学设计,要能鼓励学生的参与(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在互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让"生成"成为可能。
2.2 互动中把握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2.2.1 营造相互尊重、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激发个性潜能的释放,大胆展示,真情告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同时也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2.2.2 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学互动的重要载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师生、生生之间智慧的对话。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便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引领和启迪,让学生在自由的思想碰撞中,明白是非曲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学案例:凡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产品都是商品
师:市场上销售的被人为添加了三聚氰胺的食品(如牛奶)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生:(全班异口同声回答)是商品
通过讨论,总结理由如下
①因为有人买
②因它耗费了人类劳动
③因它用于交换
……
师:你会买吗?为什么?
生1:不会买,因为它有毒,不能吃
生2:不能吃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没有用,所以不会买
……
师:有用性在一物品成为商品中起什么作用?什么样的物品才是商品呢?
教师一边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讨论,一边把学生发言的关键词记在黑板上如有毒,不能吃,没有用等,同时点拨这些食品已不再具备原有的特定的正常的功能了--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也无法实现了,因而有毒的产品就不再是商品。
进一步引导:判断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有两种方法
①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②属性法: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它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是商品。
3.及时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教育智慧,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做准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指的就是教育智慧。
教学反思:少只脚的螃蟹
一天,到一理科班上课,师生间简短的礼貌性问候后,班上的同学还不能安静下来。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干什么都有,张同学还在纸上涂鸦呢。
看到这种场面,心情自然不能说好。是提高嗓门,大喝一声"安静"后,按照预设的课前导入上课呢?还是…我一边思考着对策,一边下讲台巡视着。同学们讲话声渐渐小了,秩序好多了。我信步走到张同学面前,看了看他画的画。嘿,还有点模样,于是请他在黑板上画幅简笔画。他想了想,几笔下来,画了只动物,正举着大螯贴在黑板上。
接着问其他学生,张同学画的是什么,绝大部分同学都说是螃蟹。当然也有一小部分调皮的学生对该画指指点点。突然一个男同学大叫:"老师,这是螃蟹吗?怎么少了只脚?"全班哄堂大笑,原本已安静的课堂又沸腾了。我定睛一看,是真的少了一只脚。"你们怎么知道它是螃蟹?""嗨,那模样,那大螯不是明摆着的嘛!""对极了,这是一只螃蟹,而且是一只英勇善战的螃蟹,在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一只脚。"(全班开心地笑)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幅简笔画正是抓住了螃蟹的特征来画,从而把它与其它动物相区别。"(话锋一转,转入新课)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打开课本…"学生自然而然顺着我的思路进入新课学习中。
虽说转入新课学习费些周折,但这节课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对矛盾具有特殊性与少了一只脚的螃蟹印象深刻。
由此感悟,教师对于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要能智慧捕捉,灵活驾驭,利用其中正确的生成性资源或完善知识构成,或完成教学预设。对于其中错误的生成性资源要及时因势利导,或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或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在良性的互动中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以及师生之间民主和谐融洽的多边互动关系等,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三维目标的内化,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探索和抉择的乐趣中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到此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 论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特征,康格.《中学政治教学参考》09.6
太仓市实验小学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便是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去逐步改进教师“教”的行为,并在这一实践行动中努力探寻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
一、何为“儿童立场”?
事实上我们都无从解答,因为这是一个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之所以判断为“无标准”答案,是因为就教育而言,“心中有儿童”从理念到行动的路径充满荆棘且太具有不确定性了。
因此,关于“儿童立场”,我的观点,就从这个网上流传甚广的故事开始吧: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孩子:“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孩子说:“我要当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孩子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林克莱特这才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注意到了林克莱特的智慧,却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残酷性”(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该不该问”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林克莱特以“伤害”善良小男孩的代价,去获取一个史上最经典的“倾听”故事,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由此我得出自己的结论:林克莱特的“故意”行为成就了他的所谓“善于倾听”的智慧。
儿童立场,就是要保护每一个儿童,不以伤害任何一个儿童为前提。儿童立场,在无标准答案的前提下,也因此有了我理想中的关键词:平等、尊重、自主和包容。我特意把“关爱”之类具有外力强制作用嫌疑的词排除在外,便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去享受自然的“阳光雨露”,同时应该且必须去承受自然的“风吹雨打”。
二、为何要教在“学”的起点上?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我们首先要明晰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体,是教学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是一个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研究学生“学”的起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上,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依然无法脱离教师“教”的研究。因此,研究儿童“学”的起点,成为教师普遍强调自身教学综合素质提升前提下的一种必然转向。促使我们形成这种根本转向的原因有三: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发生了转变,从传统教学视野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转向了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逐步从教师的如何教转向了学生的如何学,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三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发生了转变,从知识出发转向了从问题出发,更为注重儿童的自主发现与自主建构。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我们已然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学习起点研究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已经达到”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正是我们基于儿童“学”的基础上的“教”所要正视和解决的。学习起点研究的实践基础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及时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前知识、能力、习惯、兴趣,并以之作为教师教学设计时“未雨绸缪”及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关于“教与学”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真正的关于儿童“学”的起点研究,更需要一种基于儿童“学”的起点的教师“教”的研究与实践。
三、儿童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从现有资料的检索与分析中我们发现,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一般均被窄化为对学生“知识起点”的调研与分析,通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这显然并非我们理想中的“起点”研究。
太仓市实验小学的“起点”研究同样是从儿童知识基础的分析和研究开始的。比如每学年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学校都会有“新生学前知识基础起点分析”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年级新生入学课程”,并有针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心理、认知水平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开展的系列研究。
同时,我们对“教与学”的起点研究,还进行了更为宽泛的探究:
从时间维度上看,“教与学”的起点研究,可以发生在教学前,也可以发生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生在教学后。教学前的起点研究,我们着重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初步预设教师教的策略;教学中的起点研究,我们及时分析学生学习中形成的知识与问题,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后的起点研究,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价与分析,让这一课的结束成为下一课新的教学起点。
从研究对象这一维度出发,“教与学”的起点研究,我们要研究儿童、教材和教师。我们研究儿童是站在儿童立场看问题,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研究教材是从儿童知识起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合儿童学习需求的二次开发;我们研究教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进行立足自身教学能力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过程更科学、更合理,也更自然、更客观。
当然,我们研究“教与学”的起点,还必须建立一种从整体到局部再到个体的研究。学生整体发展水平的准确定位能够使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学生发展的“均值”为起点,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直接指向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多样化呈现更考验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与水平。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教与学”真正的起点,就隐藏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四、怎样才能真正“教”在起点上?
儿童“学”的起点是现实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此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分析和把握;儿童“学”的起点又是动态发展且不断生成的,在一个起点被解决的同时,又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习起点,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
儿童“学”的起点既有同年段学生共有的“类”的起点,又有着儿童各自不同的“个”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从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到学生个体作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
儿童“学”的起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起点。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在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各自的学习起点。
儿童“学”的起点还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起点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起点研究还需要研究学科的特质。
正是有着这么多的不同点,才让我们的起点研究显得丰富多彩。音乐组每课五分钟的“小舞台”让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各自的特长与爱好,并以此为起点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质,培养他们的艺术特长;六年级学生有“中小学衔接”课程,可以让他们和自己的老师共同走进“明日校园”提前体验未来的中学生活,为他们不久后的华丽转身打好前站;查人韵老师的研究团队“从学生作业中寻找教学的素材”,学生的一份份作业在教师的分析汇总后,成为他们下一步前行的基石;倪建斌老师所带团队开展了“‘学’的起点分析”研究,提出了学生的起点研究既要着眼个体,又要把握群体,还要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进行分析的观点,他们认为起点研究需要“去伪存真,准确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顺学而教”。顾燕老师的研究则着力于教学起点的动态调整,教师的教必须随着学生学习起点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调整;吴振亚老师则希望通过“低就、接近、高攀”三种策略来解决学生学习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的现实问题。
……
教学有起点,起点便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教学起点的研究并没有终点,我们永远走在起点研究的路上。
关键词:web squared 云计算 网络课程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52-02
1 研究意义
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在想方设法通过网络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都想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课堂资源的不足,但是大部分资源基本都是基于web1.0的,只是简单地在web页陈列各种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看或提供给学生下载。比如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电脑web页来学习。对于人才市场需求比较大的课程,培训机构也利用web页进行教学,而绝大部分的课程资源也只是知识的陈列。这种网络教学没有办法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资源的选定、呈现也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看法,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也受到了限制。
作为远程教育的翘楚,国家开放大学(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网络教学领域较为领先,率先提出并使用“电大在线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它比精品课程更近了一步,这个平台是基于web2.0的,电大在线的教学平台不再是补充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在这里,课程的教学完全依托网络,师生通过电脑登陆电大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完整的教学、讨论和测评。这种网络教学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也有师生的互动讨论,但是师生的互动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也受到限制。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web squared时代已然到来,在这个时代,网络会变成通过智能传感器获得的耳朵、眼睛和其他感官。Web squared核心价值的灵魂就在于集中和利用社群成员的群体智慧,它与web2.0的根本区别在于web2.0主要只收集人通过键盘有意识表达出来的文字信息,而web squared会通过到处存在的感官设备大量收集人们的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人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甚至是智能眼镜出现和普及,它们中带有照相、录像、话筒等设备,许多甚至还配备了运动感应、全球卫星定位等装置,完全可以当人的眼睛、耳朵甚至是触觉。如果通过网络应用软件把各种感官设备所收集的信息集中起来,再加上后台的云计算,可以非常接近的模拟出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从而得出仅靠单独人脑所无法得出的最客观最科学合理的结论。如果把网络课程架构在web squared平台上,那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智能设备进行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表达、上传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也可及时反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上传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云会审核,所以资源会不停更新,即便是海量信息耗时也会较以往大大减少。
2 Web Squared网络课程
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品,亟需变成现实。表1是web1.0网络课程和web2.0网络课程的现状,以及web squared网络课程的现状和设想。
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师生的教学通过智能手机,而网络课程资源以及信息的处理全部架构在云计算中。
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的关键技术都是成熟、可行的技术。智能手机接入云采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解码技术、3G技术、4G技术、云计算(百度云、阿里云),智能手机网络课程客户端和云端服务器采用的web应用开发工具、数据库编程技术,都是被使用过和证实过,切实可行的技术,因此,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系统是可以正确实现的。为了使以前的电脑用户可过渡到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用户平台融合了智能设备和多媒体电脑,多媒体电脑如果安装和配备传感器设备也可成为智能终端,只不过携带没那么方便。
3 研究目标
基于web squared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后,可在开放大学各专业率先进行试点研究,证明新一代的网络课程可以改善学习时间,可以改进学习资源质量,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资源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除任课老师和修课学生外),可以有效地改进整体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Tim O’Reilly,John Battelle[J].Web Squared-WhitePaper,2009
【关键词】“互联网+”;“向学课堂”;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a】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31-02
【作者简介】李有翔,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南京,210019)信息中心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顺应时展要求,建设“互联网+”技术架构下的智慧校园,营造基于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三者有机结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正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开展了“互联网+”环境下“向学课堂”的校本实践。
一、学校文化隐喻的“智慧校园”规划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以“互联网+”思维做指导、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建设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校力求将“智慧校园”建设融入到校园整体文化之中,围绕能量生长的三个维度规划建设方案。确定了以“智慧校园”建设营造“向美校园”的育人环境;以“智慧校园”建设服务“向心管理”的关键提升;以“智慧校园”建设实践“向学课堂”的中心目标的实施路径。
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建设以向善向上向美为核心价值观的“金葵花”文化,认真探索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办一所儿童真心喜欢的好学校,同时探索名校合作办学的路径和专家指导办学的规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南京市建邺现代化国际性教育名区金名片。学校根据自身文化基因提出“向阳教育――根扎进土里,心向着太阳”的办学主张,面向学生的学习,面向学生学习力的生长,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造“向学课堂”。
二、面向学生需要的“向学课堂”建设
1.“1中心+6步骤”的向学课堂操作策略。
在“智慧校园”建设基础上开展“向学课堂”的实践,其本质上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智慧教育实践。学校利用已建成的智能化教育环境,突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学创新能力。同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向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智慧的环境下开展智慧化的学习,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
学校确立了向学课堂“1中心+6步骤”的操作策略:“1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6步骤”指学习的六大步骤,即激趣―质疑―自研―合作―展示―延学。
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爱学的前提。激趣可从形式和内容着手,形式上如教师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创新都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要注重内容上激趣,如新旧知识的联系,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等。质疑,突出以问题为中心。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自主质疑更好。自研,围绕疑问,围绕问题自主潜心研究,自主专心学习,鼓励多元思考,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对话,是交往。把自己研学的收获和困惑与同伴分享、碰撞,助同伴学习,向同伴学习,在讨论、交往中升华理解。展示,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呈现共同的学习成果,特别是思维过程,在教师、其他共同体之间进行更多维度的对话。延学,延展性学习,对自研、合作、展示过程中的学习所得系统梳理,对自己的学习难点、重点巩固强化,产生的新的问题延展探究。
2.“1目标+N形式”的向学课堂“云空间”。
“互联网+”教育的突出优势体现在课外,学校以培养“向阳的儿童”为目标,利用多样化的在线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可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实现面向个体需求的学习提供可能。如:面向四年级学生的“起宇课堂”(数学教师张起宇开设的数学网上直播课堂),学生们打破常规班级的束缚,自发组织学习共同体,进行数学课外拓展,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对感兴趣的学习主题进行在线研讨。教师作为直播主持人,不是一人独角戏式的讲授,而是在抛出话题之后,就将讨论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轮番上阵发表观点,教师适时调控。“起宇课堂”组建了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因为兴趣而加入,因为适应需要而乐此不疲,在线直播人数最初10人左右,现稳定在每期百人左右。除网络直播外,学校还有校本课程平台、学习APP、微课在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推送,为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实现提供可能。
三、基于学科特点的“向学课堂”实践
1.打造丰富数字环境下的“向学课堂”。
依据学习需要丰富数字育人环境,学校将科学、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如:数字化科学实验室设计中,1间为台式机+传感设备+传统实验器材,1间为移动终端+数字探究设备以面向不同实验需求,而在自然科学馆中又特别强调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通过二维码、AR、VR技术促进虚拟与现实的有效融合。音乐、美术同为艺术学科,在数字环境建设时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了不同架构的学习终端。传统教室中开展数字化学习时,既有每人1台移动学习终端的形式,也有点读笔、智慧笔等轻量级的“互联网+”应用。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互联网+”“向学课堂”提供可能。
2.构建知识体系融合下的“向学课堂”。
关键词:智能化教学;教学评价;互动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77-03
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得无穷多的信息,特别是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孩子们,运用互联网的学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如何让学生学习并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准确高效地获得自己所需信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人和人之间信息交流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新的信息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MOOC(慕课)在高校的兴起,被认为是引领教育变革的革命性事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具有挑战性的意义。但中小学基础教育不能照搬大学的MOOC,大成实验学校通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简称WZHJX)实践研究,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互动的教学评价反馈,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能。
一、系统结构
“数字化教学案”是基于“互联网 +”的教与学的方案,核心要素包括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拓展提高、反思评价。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有“一中心五平台”,即一个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和教师应用平台、学生应用平台、家长应用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和纸质作业数字化平台等五平台组成。
WZHJX系统主干结构、各平台基本功能及简单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创新功能
基于数字化教学案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带来一种具有超强的教学辅助功能的互联网+教学方式,注重交互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交互性、交互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交互影响的持续性。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显著的意义:
首先,建立了超过200万道精品试题、20万优质试卷、由一线名师讲解的10万段经典解题视频和海量的各主要学科教学设计课件微视频等资源库。资源库涵盖了大量教师日常教学使用的试题、试卷、解题视频以及课件资源,可以协助教师高效快速搜题、出卷、备课,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上传、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系统、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高效调用系统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和自己上传的个性化教学资源,轻松实现快速协同备课或个性化备课、自动或手动组卷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第三,通过实时反馈系统,系统自动分析统计相关数据,在各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报表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建议、教学目标达成度等综合信息,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即时调整。
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轻松实现资源调用、板书切换、图片/作业对比、学生互批等功能;通过查看实时作业报表,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轻松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和即时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能。
第五,详尽记录课堂的每一环节,通过多种终端精彩再现,学生可按教师要求,轻松实现便捷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按自己需求有针对性地多次学习、移动学习。
第六,自动生成学生的个性化错题云。学生可随时订正自己的错题、查看错题的文字或视频解析,实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同时提供错题再“收藏”功能,对重点错题重点照顾,让个性化错题云更个性化。
第七,针对学生错题,可由教师设定给学生自动推送若干道相同知识点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强化该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三、实施途径
以“数字化教学案”为抓手,运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开展智能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如图2所示。
1.课前――学情调查,研究每一个学生起点,寻找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学家奥斯伯尔曾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借助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1)微课视频
给学生准备相关微课(围绕某一个相关知识点而形成的讲解和演示,其特点是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可以是预习视频,也可以是本节课所需要的补充知识视频等),让学生通过PC、平板等客户端程序,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在课前进行相关学习,同时教师还提供在线的辅导,促进学生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
(2)数据分析
课前通过给学生发送学情调查问题让学生完成,利用实时反馈系统,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学生的相关数据,经过系统后台的智能分析处理,以直观的数字化图表充分、准确呈现学生暴露出的困惑或问题(见图3),从而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础。通过学情调查与导学,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促进因材施教。
2.课中――任务驱动,因材施教,即时反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1)根据学情调查确定目标问题
根据学情调查中学生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课内重点目标问题,也就是说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目标问题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特别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突出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效能。
(2)围绕目标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成立学习小组,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再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小组间互动点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面向全体,以学定教,以评促教!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将合作交流的成果通过图片、文档等方式上交给教师,教师可随时进行展示和评价。学生能通过“互批”功能参与到批改作业的过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实时课堂疑难问题,教师则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疑难进行一对一答疑指导,实现高效生动的互动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此外,教师也可以很便捷地将整个课堂过程录制下来,包括教师的课件、板书、书写轨迹、声音等,生成复习视频并自动关联到相应知识体系中,便于学生课后根据需要多次反复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切实掌握已教知识。有利于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助力教学评估,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3)学能监测每个学生学习效能即时反馈矫正
学能监测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编制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视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学以致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师下发学能监测内容,利用实时反馈系统让学生完成并提交学生课业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和系统后台智能分析,并形成形象直观的数据报表,同时会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错题本”和全体学生的“错题云”。既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协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根据监测数据报表,对大部分学生都懂的问题课内不需分析,对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则进行重点分析;又帮助每个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易错知识点,能对自己的错题进行订正并观看该题的视频、文本解析,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强化各学生对薄弱点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系统还具有“智能推送”功能,可由教师控制是否自动推送若干道学生错题同知识点试题给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3.课后――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作业或者拓展性课程
(1)拓展提高
根据每一个学生学能监测情况或者个体差异,决定是否要进行拓展提高或者选择性的布置课后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或者提供拓展性课程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这部分的任务同样能实现跟学能监测环节完全一样的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堂中完成),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已学课程。
(2)反思评价
学会反思与评价、自动调节,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评价受到激励,促进改正不足之处。所以运用“数字化教学案”的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效能进行及时激励性评价。一是教师每节课堂教学后对自己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评价,二是教师在课中和课后对每个学生、小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的评定。可采用《学生学习效能监评表》、《教师教学案教学记录表》等进行评价。对全班学生学能监测的评价,同样通过教师应用平台实现实时数字化记录、反馈给学生,并合并存储到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3)学习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反复观看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和微视频,同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个性化错题云,反复查看题目的答案、解析以及解题视频,针对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对结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预测。通过学习分析,移动学习,激趣增智,创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