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时间:2023-09-05 16:5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管理主要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远程教育管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34-02

Analysis of 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of Distance Education

ZHANG Hao, HUA Dong-j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visual manage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greatly favored by students, through the dep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fusion, change the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visual dista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isual distance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得到高度重视,采用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是新型的管理模式,分析研究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1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概述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也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已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开放化、大众化、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是规范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保障学生受教育的利益,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是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对于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组成框架,其是实现现代化远程教育管理目标和保障远程教学正常运行的主要管理系统,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主要包括人员管理、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和环境管理,第一,人员管理包括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管理和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管理;第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第三,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学习中心管理、决策和评价管理等两种模式;第四,环境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信息可视化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2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2.1 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

1) 翻转课堂概述,翻转课堂是“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课外学习和课堂知识的认知和总结,因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针对可视化远程教学管理,这就要求建立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如图1 所示,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有利杠杆之一,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架服务,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应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自学的因素来构建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

2) 构建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核心模块,应包括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整合、习题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网络学习监控机制的可视化,第一,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整合,首先应明确视频教学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但是,这些教学视频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导致学生不能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视频信息,采用录屏软甲+PPT的方式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根据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计PPT内容,并且采用语音讲解的方式,从而实现动态的教学讲解,明确视频教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细化知识单元粒度,由于视频教学信息丰富多样,若不合理细化知识单元,不仅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要求,应合理设置教学前视频和课堂学习活动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采用微视频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并针对性对其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视频的时长应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二,习题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由于网络系统中大多数习题缺乏针对性,大多数习题答案都是静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网络系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习题的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将系统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即为每个小题设置一项重做功能,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网络学习监控机制的可视化,通过监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干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信息转换成一个可视化的二维表。

3) 支持构建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块,其主要采用B/S三层架构的数据层、功能层、表示层,如图2所示,其中,功能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教师登录界面、学生登陆录面,而数据层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教学资源的数据服务,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包括学生信息库、习题答案库、教学视频资源库和学习记录库。

2.2 MOOCs、Moodle课程管理系统

MOOCs、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系统,也被称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整合,。其具有共享的功能。对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其是教师创建有效的在线社区,通过Moodle数据的预处理,并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交互式数字图像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学习者可以有效理解数据。对于Moodle新课程的创建,以学习内容为基础,有效整合学习资料,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交互,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模块、教学资源信息模块等两大类,其可以创建文本、页面链接等静态课程资料和课外作业、日志、调查评论等交互式课程资料,并且也可以提供聊天、论坛等交互专题讨论活动,尤其是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中学生记录的活动日志,其主要以日志文件的方式存储在管理系统中,通过记录课程信息、课程日期、学习者和活动项目等,使教师可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Moodle将日志保存在Oracle、Access等关系型数据库中,与文本文件相比,数据库更具灵活性、方便性,对于Moodle数据的预处理,其主要通过管理者来完成任务,而不是教师来完成,管理者需要对用户确认、事物确认、数据简化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但是,Moodle数据的预处理的前提是需要进行身份确认。另外,虽然Moodle系统预处理工作相对较少,但是,管理者应注重数据收集、创建汇总表、数据离散化、数据转换等处理工作,完善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使教师借助Moodle课程管系统来开展教育教学。

3 结束语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是属于当前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并构建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促进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推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顺平.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16-18.

[2] 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3):258-262.

[3] 张永涛,藏智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14:89-90.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体系 人本化 方法

一、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当今社会倡导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管理者必须在管理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使管理对象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同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人本化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学工作中主要是以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主,而以人为本主要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能够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管理中学教育,使得中学教育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意义。第一,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深入贯彻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个别性差异,以此能够发挥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能够保障中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本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人本化管理能够顺利开展,而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利于中学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第三,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减轻了压力,而更多的是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这逐渐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从而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实现的方法

1.人本化教育要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

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始终以学生的思想意识为中心,而是要在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增强课堂语言教学的感染力,创设教学环境,达到“以情激情、以境染情”的境界。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空间,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人本化的教育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课程的实施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素质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进行规划,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尊重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地调用和科学地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人能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际、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要安排能够挖掘学生潜力的课程,从而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的办学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进人本化教育管理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实现创新的教育体系,这直接影响了评价体现的变革。这就要求以人为本,从而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此,人本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坚持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动力,把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建立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评价观,从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能力和人格方面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

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要求对学生实行合理地教育。总而言之,实现中学教育的人本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进行人本管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管理。在健全的体制管理下,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探究人本管理的道路上提升中学教育人本管理的水平,从而推进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地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以人本化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从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度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人本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忠,高明杰,梁艳玲,等.试论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 ,2013(10).

[2]刘丽.中学教育管理中对于人本化管理方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

第3篇

一大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大学教育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代人通过大学教育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就业。教育管理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源、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然而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中却呈现出各种弊端:(1)管理对象缺乏针对性。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实践,大学教育管理已形成丰富的内容体系,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思想也不断的充实提高,但是大学教育中的管理对象却仍然模糊不清。许多大学的管理对象仍然是物,针对的仍然是学校的设施、效益、资本等等。造成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益,使教育管理逐渐走向误区。教育管理对象没有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解决,即教育管理对象的针对性不够。而针对性不够,就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缺失。(2)方法缺乏灵活性。随着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的方法单一,方法缺乏灵活性[1]。如何在大学中实现好的教育管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以人为中心、切合个人的根本利益,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大学教育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以人为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潜质出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它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更多的体现在人本主义的哲学与心理学思维当中。

1.哲学基础。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作为西方两大哲学原点,早在上古时期,以人为本的观念就被西方哲人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也蕴含着教育人本化的观点,从《尚书·泰誓》篇说的“惟人,万物之灵”起,到管仲“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2];从儒家的“仁、德”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到现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等等,都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自古以来都强调以人为本。现代人本主义学者把教育指向人,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尼采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人出发,考虑学生的本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造就独一无二的人。

2.心理学基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格的3个成分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一切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教导儿童认识其本能。”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3]。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为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变化开放、灵活适应的人,并且能学会怎样学习和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人[4]。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就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是具有巨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切生物体的根本属性。而这个巨大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

三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现人本化管理

(一)宏观层面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学校作为管理的主体,领导和组织着教师。

1.教学引入市场竞争。现代大学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学校没有对教学的评价机制。上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成果面向市场,靠市场去规范去淘汰。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大学体制。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产业化的,全国没有国家统一的文凭,而只有各学校自己的文凭。大学就是品牌,文凭就是产品。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争取多招生、多收费才能在财务上得到良好运行。可如何才能招到比较多的学生呢。那就要改善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来薄利多销等。所以,可以把个性教育从现教育体制中分离出来,开设特殊的阶段式学校,并用市场去检验它们。这样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各学校就一定要把各种工作做好,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才能招到生,才能生存。在学校内部,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若这个教师的课没有吸引力,选择他的课程的学生自然就少,学生少学校就不再为这个教师开班。教师的工资和奖金又直接和上课学生的数量挂钩,从而实现良性的竞争。

2.激励与支持相结合。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则需要考虑教师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自主决策、专业素质发展、工作创新能力、职务升迁、家庭关爱、心理安全与健康等价值成分。如罗尔斯所说,教育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5]。当代教育者对教育制度的评价,大多局限于教育如何如何没有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而忽视了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的心灵快乐对于教育的成功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只有当老师与学生都在教育过程中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使教育活动顺利并持久的开展起来。教育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制度,这使得教师的职能规范化,教学变成一种机器化生产,教师成为机器本身。现在教育在关注教师的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当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应该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二)微观层面

显而易见,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后,班级的分化,作为一个层面的教师与学生体系中,教师是人本化教育管理的主体,学生是对象。教育的目的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播。人本化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以人为本的概念中应该以人的什么为本?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存大系统,关注人的欲求、人的能量、人的情趣、人的思想、人的意志。如果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则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获取、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活动参与、学习氛围、家庭关爱、奖励与支持、心理安全与健康等一系列价值成分。这些因素都可以是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成为人性化教育管理中的操作目标。

1.课程设置。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是一刀切,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个人所学的专业课程。但往往在高中阶段,学生并未对自己的爱好产生明确的意识,许多准大学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或他人的建议选择的一个可能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人本化的教育管理要求我们从个体的需要出发,力图激发个人的潜能。大学课程是基于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念来设置,课程组织的核心原则是模块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依此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即我们所说的专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增设新兴的课程领域和新的交叉学科。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注重理性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情意教育也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的真正含义就是真我源于自我与自然和其他人的交往”[6]。人一方面用理性去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是个情意的过程。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才是健康快乐的人生。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增加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初中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段大多处于11至15岁,是发展心理学所描述的叛逆期。这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引导,在鼓励其发展个性的同时,学会控制自我,从而能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课程的开设,可以涉及游戏活动,也包括心理知识的讲授,也可采取朋辈共同促进共同学习。

2.课堂教学。在现代学校中,学校一般采取的是在教室上课的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验等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大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目的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同时也需要我们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应当把教育回归到自然当中,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自然天性得到发展,帮助人的自然天性由软弱变得坚强。”[7]现场实践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创设生产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第4篇

本文作者:张洁 徐雯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随着笔者参与的师资培训次数不断增加,笔者与一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的接触不断增多而逐渐显现和清晰的。2009年作为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先后在北京、杭州、武汉、沈阳、上海,进行了7次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为了了解培训效果,我们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学员进行了小组讨论。根据教师们的反馈,2010年起我们调整了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将培训对象从普通教师扩大到中小学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为了深入了解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的意见,我们在培训后对他们中的部分进行了小组焦点访问或深度访谈。通过深入交流发现,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与教师一样认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他们又有各自关切的问题。带着从师资培训中搜集来的各种疑问,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黑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情况,对该校校长和教师进行了深入访问,并对实验期间黑小教师及校长发表的教案、论文等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努力从实验学校的经验中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媒介素养教育要在现有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开展,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应分别关注什么问题?其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方法

为解决研究问题,本研究先后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首先,在师资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对参与培训的285位学员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主要包括:你是否希望在自己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你最感兴趣的媒介议题是什么等。第二,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结果,笔者调整了师资培训的策略。先后在北京、安徽铜陵、安徽繁昌、湖北武汉开展了5次针对中小学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原有的理论阐述,我们还进行了示范课演示。为了了解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某些校长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第三,发现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作为与笔者长期合作的实验学校,到2010年9月,黑小不仅实现了由专职教师自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且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了各年段、各学科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的融合实验。更为可喜的是,2010年12月底,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在考察、评估了黑小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决定批准成立“北京市东城区第五个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专题研究组”,以黑小为核心,吸纳周边兄弟学校及东城区少年宫,进行更大范围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发和推广。作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小学,黑小是如何解决课程定位、课程形态、师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黑小的经验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方面对黑小校长、科研主任、参与实验的教师等共12人进行了深入访问;另一方面对黑小校长及教师在实验期间发表的各类文章、教案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主要发现

在师资培训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中,共有285位学员教师参与了调查,回收到的有效问卷共149份,问卷回收率为52%。经统计分析,没有人在参加培训前“听说过‘媒介素养教育’或相关概念”,在培训现场也没有教师表示曾经接触过相关内容。即便如此,在短短3个小时的理论培训后,共有100位教师明确表示“愿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占参加培训教师的35%。从笔者在培训现场与教师们交流的情况来看,除了35%的参训教师明确表示愿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外,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高度赞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不少教师指出他们没有权力决定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中能包括什么内容。因此获得校长的认可和支持,是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笔者从2010年起调整培训策略,将培训重点转换为中小学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在培训现场的交流互动,笔者了解到对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们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同样是个新鲜、陌生的领域,但他们很快就认同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2010年1月在针对北京市各级教育管理者及校长代表的培训中,有代表发言说:“大众传媒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传媒素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以及“网络等传媒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谈网色变,只堵不疏,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2011年5月,在笔者对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官员及全区47所小学的校长、教师代表进行过理论培训和示范课演示后,29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代表表示愿意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试点学校,占参加培训学校总数的61.7%。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更明确表示“从区域推动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做的。这个态度和这个决定,是勿庸置疑的”。笔者历时三年,纵观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10个城市和地区开展的20次师资培训经历,笔者清晰地发现,即使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概念对教师、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是崭新和陌生的,但大家很快就能认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无疑是因为近年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正如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位校长所言:“孩子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们成长时代背景完全不同,我深深地感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孩子们的生活乃至今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获得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可之后,笔者发现由于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同,因此涉及到课程实施时他们关注的问题各有侧重。例如,教师更关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技巧,师资培养周期,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则更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课程形态、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课程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等中观或宏观层面的问题。具体说来,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其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问题。参加过培训的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普遍表示,课程研发者必须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界定,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其与现有其他课程的关系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如果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那么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其他课程似乎也具有这样的目标。而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很多内容,如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网络运用技能等,在语文、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都已涉及,那么,如何区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异同?只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体系有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证,才能为后续的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等奠定基础。第二,课程定位、课程形态问题。访谈中很多校长、教育管理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作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还是国家课程来实施有不同意见。一些校长认为,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因此,如果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来实施,那么不利于该课程的普及;但如果把该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国家课程,那么教育管理部门就要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才能对课程实施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体系提出多方面挑战,现在要进入课堂的内容非常多,如灾难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而学校教育的课时有限。那么,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实施,还是作为现有学科中的板块,以融合课的形态来实施更可行?第三,开课年级、课时量的问题。笔者已经开发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在实验学校实验期间,课时安排为每周一课时。访问中有校长指出,现在的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媒介的团团包围之中,那么媒介素养教育课是否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无区分?课时量有无变化?第四,关于师资培养问题。不少校长在访问中询问,应该选派什么学科的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据他们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似乎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那么应该从哪个学科的教师入手?此外,媒介素养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因此,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上关于媒介的知识瞬息万变,那么教师应该储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在现有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无可能将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第五,关于教学硬件设施、课程适用对象等问题。由于笔者在示范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大量影音素材,因此不少校长在访问中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必须具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以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校长更关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否适应他们学校生源的特点。第六,相关资金和费用的问题。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硬件投入,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非常关切如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虽然,在笔者的访谈中,教育管理者和校长都表示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都有一定的科研经费,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按什么样的比例投入多少经费,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与校长、教育管理者更关注课程定位、课程管理、师资培养模式等问题不同,教师关注的问题更加具体。例如,首先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哪些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如何获得这些教材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这些教材或课件时,能否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第二,要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p#分页标题#e#

通过与北京、武汉的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深入交流,笔者日益感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改变,只是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要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作为成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验学校———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又是如何解决以上各种问题的?经过对黑小校长、教师代表的深度访谈,以及对该校教师发表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黑小之所以能让媒介素养教育这样一门新兴课程顺利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并在区域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作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黑小始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正是基于此,黑小校长在了解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观摩过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之后,立刻决定与笔者合作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第二,在实验展开后,黑小校长及管理干部多次与笔者研讨,明确双方的研究目的。对笔者来说,通过实验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最终形成教案、教材是最重要的研究目标;黑小校方则意识到只有本校教师具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才能使黑小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真正享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因此,黑小校方将实验研究定位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载体,自实验开始就有计划地组织全员通识培训和种子教师的培养①。在种子教师的选拔上,并不是以学科、经验等为条件,而是以教师的意愿、时间、精力为基础。在培养方式上,除了邀请笔者对种子教师进行理论辅导,更主要的是让种子教师长期观摩实验教学,待教师准备充分时再尝试自己进行实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黑小将教师成长视为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不要求教师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从实验开始,到黑小教师自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可以说,黑小对自己师资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熏陶的过程,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表面功夫。第三,在长达三年的实验研究和师资培养过程中,黑小校方非常重视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成为师资培养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实验开始不久,黑小校方就选派骨干教师与笔者一起赴杭州参加了“第二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会议上黑小教师更充分地了解了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外开展的情况,从而坚定了做好实验研究的决心。在整个研究期间,黑小共接待中外学者观摩实验教学26次,组织教师代表随笔者赴香港、美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三次。正是在黑小校方的全力支持下,黑小教师在三年研究期间共发表中文论文9篇,英文论文5篇,从各个层面、多种角度论述了他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这无疑成为黑小科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第四,在课程定位、课程形态方面,黑小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实验研发独立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黑小教师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现有很多课程的联系,如与语文课、数学课、品德与社会课等等。在实验研究的第三年,黑小校方有计划地组织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展开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课程实验,至今已经开展的融合课程实验包括数学与媒介素养,语文与媒介素养,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等很多维度,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融合式媒介素养教育教案。时至今日,认真反思黑小实验取得的各项成果,笔者深深感到黑小以教师成长为核心目标的定位是最关键的经验。说到底,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实施,并不在于它以什么样的课程形态出现,也不在于实施教学时使用什么样的硬件设备,而是有赖于真正理解媒介素养理念的教师。可也正像黑小经验所揭示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教师给予持续不断的智力、物力以及精神支持。因此,黑小的经验是否适合更多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讨论与反思

当我们将试图在大范围内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时,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黑小成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即使黑小的经验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不少的借鉴意义,但指望用黑小经验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黑小是以研究者的姿态主动参与研究,目前仍处在探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可能阶段。虽然,笔者及黑小师生都已在黑小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但是还远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模式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然而,在大范围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时,更多的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以执行者的身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其需求与尚处在研究阶段的黑小有着显著区别。对笔者来说,要想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首先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课程形态等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界定;第二,在此基础上构建师资培训体系,对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资质提出基本要求;第三,对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现行学科的关系进行梳理,为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而不能让教师和学校自行选择。通过以上研究,笔者充分意识到,黑小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的支持下已经从单独的课程研究阶段进入到区域性试点阶段,处于媒介素养教育进入现有学校教育体系探索之路上的中间环节,只有将这个中观层面的研究得失进行系统梳理,才能为将来媒介素养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大陆的真正普及,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探索已经开始,剩下的只是时间和耐心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与学生之间展开良性的沟通,总结与学生交流的经验与技巧,在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基本前提,学会运用管理艺术,秉持着“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但是现在很多中小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时代意义的管理新理念,制约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创新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1教育教学管理的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班主任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还担任着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双重的教学管理任务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辛苦且又复杂。并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进行评估,没有激励教育教学管理者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所以很大程度上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尽快建立教育管理工作激励制度,保证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的教师、学生等都能逐渐的学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等思想理念。尤其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精神等深化,在校园中构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氛围,最大程度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推动教学职业的发展,以及学生健康的成长[1]。

2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多为校长和相关代课教师,所以就对校长的管理能力做出了很高的要求,校长不仅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决策的作用,还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学生,学生也是学校各校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管理者素质水平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容易被简单化和程序化,管理内容也容易庸俗化。所以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需要基于社会环境分析中小学管理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念落后: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很难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做出有效的教育改革。虽然已对学校硬性的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但是并不能有效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切实的作用。很多教师依然只注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也经常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长期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新的课程标准渐行渐远。

2.2.2管理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较低: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工作者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更新。但是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基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管理,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难度加大。

2.2.3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虽然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摸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导致在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有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盲目的进行工作方式的改革,不但没有创新管理工作的机制,反而引起了管理的反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3.1提高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以及各种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都与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小学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管理者要针对个别性格问题突出的学生,利用特别的情境进行熏陶。例如,有的学生比较好动,行为举止有时候过于偏激,如果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见得会有很好的效果。其可以用隐射的方式,促使该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性格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其次,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动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保证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2]。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的管理。现在很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选择惩罚式管理或者放任式管理都是错误的管理方式,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把握管理尺度,不能过度干涉学生学习的自由,也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心,对学生实施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

3.2坚持“科研兴校”为主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研兴校”,能够发挥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管理共同体[3]。首先,学校的领导阶层、党员等要起到带头师范的作用,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管理等反思,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活动等创新,积极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术技能。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和各个参与教育管理的实践者,共同协商制定教育的管理规划,规划的实施要始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学科落实和相关课题落实的过程中渗入具体化的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管理体系。

3.3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是实现教育管理效能提升,优化管理手段的重要指导。所以学校首先要树立创新管理的思路,对学校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管理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展现自己教育管理的优势,与学校管理工作发展方向,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开展具有独特特色的教育管理。其次,要创新管理的方式,教育管理人员始终要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对学生展开积极正面的思想灌输,做好示范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服务。最后,就是要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平台,积极转化传统单一的书面和口头的思想传播,与现代网络平台相结合,例如,QQ群组、微信公众平台等,不仅可以节约教育管理的资源成本,还能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践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率。

3.4尊重学生,培养荣誉感:教师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相互尊重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积极交往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具体表现在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够积极地应对班级日常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并且面对较大的管理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这样才能保证积极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以集体荣誉感为重点,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并且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沟通联系的最有效的因素,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非常的复杂和辛苦,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管理压力,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该配合班级班主任积极地引导班干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在引导班干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肯定,促使班干部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班干部及时的对班级的动态进行了解,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班会进行解决,充分展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民主性[4]。最后,班主任要对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语言组织,不能过度褒奖,让其他学生对班干部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也不能否认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打击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要保证做到评价的恰到好处,促使整个班级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对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3.5加强“家、校、生”三方面的沟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应该将教育管理的视野延伸大到学生的校外生活。积极的与学生的家长展开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共同研究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管理,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渗透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形成学校、班级、家长团结合作,多位一体的目标管理,实现管理效能的深化。例如,班级开展家长会促进教学管理者与家长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效果,明确教学的目标。

3.6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传统的教育管理多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价教育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造成很多教育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单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新的课程的标准下,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考核评测体系,教育管理者也要在考核机制的约束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与推广,让师生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综合理念,促使学校转变教师执教能力评价的标准。例如,学校可以让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对相关教学工作共同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任课教师及时的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最后,要对学校教育机制中与新课程标准存在冲突的地方进行修改,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树立明确的目标,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教育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基本前提,提高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坚持“科研兴校”为主,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加强“家、校、生”三方面的沟通,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秉持着“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李臻臻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玉丽.理解和诠释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美学思想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同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赵坤.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5,(10).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师范 德育教育管理 新时期 措施

1.前言

近些年来,为了全面的提高我国儿童的综合素质,我国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已经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其中,一些具体的措施已经逐渐的实施到了有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幼儿师范学校德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2.我国幼儿师范在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德育教育工作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尽可能的做好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小节则主要对德育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2.1 德育教育的管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新时期下的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位与德育教育工作是否具有真正的实效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幼儿师范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实效性,严重的阻碍了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教育工作未能摆在正确首要的位置去对待。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仅仅都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而并没有将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第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偏重于形式。德育的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深入的得到贯彻执行,而是一味的停留在表面,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过于单调。

2.2 德育教育管理的设置和内容欠缺合理性

除了德育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实效性之外,关于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的缺乏,使得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也无章可循;第二,德育教育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形式过于单一,严重的与社会的发展脱轨,使德育管理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第三,德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国情脱节严重,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共鸣,使得德育管理工作也流于形式。总之,要想真正的使得德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好德育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工作。

2.3 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认识

要想使得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那么学生必须对德育教育工作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理解甚至排斥德育教育,这就给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也从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新时期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对策

上述第二小节已经对新时期幼儿师范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使得我们对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为了更好的使得幼儿师范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本小节将主要对新时期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的几点优化对策进行介绍。

3.1 完善德育教育课程内容

要想最大限度的使德育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以及使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必须首先对德育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要想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渗入的挖掘与分析,使教材的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第二,除了要挖掘教材内容之外,我们还要对德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德育教学中来,不排斥,并激发学生内心中的共鸣。第三,将社会上比较热点的问题归置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国情。总之,我们想做好德育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对德育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完善与改进。

3.2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德育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与教师自身德育方面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做好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管理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让教师有机会在管理中加强自身学习或者在业余时间安排一些增强自身德育素质的培训来进行自我提高;学校在管理上还要多设置一些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活动。总之,德育管理工作需要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提高教师德育方面的素质。

3.3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价体系

德育管理评价体系是否完善与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没有真正的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使德育管理缺乏依据,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因此,为了使德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及时的对德育管理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与改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新时期幼儿师范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为了更好的使得幼儿师范德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定要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昆.浅议新视域下幼儿师范德育的特殊性[J].成才之路,2011(5).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3]刘霞.我国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第7篇

一、小学教育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呆板,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学校以这一教育理念为基础,在教学中考核学生的标准只是分数的高低,衡量教师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是学生的分数高低,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的注重比较少,流于形式,但是小学时期的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中不能够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小学教育应该有学习的基础课程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2.管理规模比较大,对于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有极大的阻碍作用随着学校教育的日益发展,学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师资力量的短缺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与专注度越来越少,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得不到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负担与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兴趣非常低迷,学生学习失去了本该有的源泉与动力。教育管理者束缚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以严格的教学标准、教学规范、教学要求为教学准则,课堂教学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扼杀了教师教学的激情与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阻碍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比较大的阻碍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探析,构建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是人文化的色彩,它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育理念,是关注人的情感,人的精神自由,人的存在感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教育中,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渗透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求管管理者以人本主义为理念,尊重人,培育人。1.注重学生素质培养,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性人才已经是当前的社会急需的人才,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是当前教育活动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与是当前学校教育主要任务,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人的精神层面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在教育中的反应即使需要教育管理者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促使管理模式不断的人性化与民主化,转变教育观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教育的基本要求,不断的培养创新性与创造新人才。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育管理者需要创新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培养高素质与创造性人才。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队伍,营造自由的学习文化氛围目前对于教师的考核是通过具体可测量的数量指标进行,即分数高低、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指标看似是公正合理的,但是对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这种考核标准能够反应教师工作的数量,并不能体现教师教学质量高低,教师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工作中一味追求速度,不会付出太大耐心。但是,教师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水平与学校发展程度,关系着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促进教师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管理者要经常对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营造自由的文化学习氛围。3.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需要重视学生的任职书评与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与感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指明灯,指点迷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引与指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小学神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对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大突破,是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教育共组这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读需要对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存进下雪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促进小学教育改革深化展,促进小学教育的创新变革,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不深入,促进教育不断创新。

作者:杨晓梅单位:海原县高崖乡团结小学

第8篇

摘要:高校信息化迅猛发展,行成了很多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是由不同职能部门主导下,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随着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出台,使得打通这些“信息孤岛”成为了可能。本文将分享对这些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的有益探索。

关键字: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资源的数字化贯穿于高等院校各个层次的信息管理系统上。各种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相继建立起来之后,便会从不同侧面将高校中的各种资源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于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因此,使用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来改造这些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高校信息标准化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各系统在应用中出现了要相互引用对方信息的需求。如教务系统中教师的身份信息需要引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而学生管理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信息需要引用教学系统的相关记录。然而,很多情况下数字化资源是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生成的电子数据,由于目前各系统信息的存储格式或表现格式不一样,因此,信息建设中各系统之间无法直接引用,有时甚至无法引用。[1]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统计信息》等7个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作为教育部行业标准予以,并于2012年3月15日起实施。教育部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同时废止。[2]

有了国家相关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使得数据可以互联互通,互相引用。

2.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探索

2.1有效协调工作

高校针对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指定相应牵头部门,该部门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 成立信息化建设实体机构,从机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 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和部署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 在学校层面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以实现资源的统一和共享。

* 制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应用的顺利实施。

* 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4]

2.2确立高校信息化标准

学院应在教育部2012年3月15日分布的标准基础之上,尽快完成本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 1001—2012)中已有的代码,则在学院信息化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得再另行制定,同时应该填充高等学校管理信息(JY/T 1006—2012)中相应数据集。

由于数据集较多,为便于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应该主要考虑以下数据集的制定:

(1)GXXX0101 学校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学校简称、学校地址、邮编等数据项。

(2)GXXX0102 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有校区号、校区名称、校区地址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 JY/T 1002:JCXX0102 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3)GXXX0301 院系所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单位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隶属单位号、单位类别码、单位办别码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 JY/T 1002:JCTB0103 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4)GXJG0101 教职工基础数据子类表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工号、单位号、姓名、英文姓名、姓名拼音、曾用名、性别码、出生日期、出生地码、籍贯、民族码、国籍/地区码等数据项。

(5)GXJX01 专业信息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专业号、专业名称、专业简称、专业英文名称、专业方向号、单位号、学制、学科门类码本专科专业码、研究生专业码等数据项。

(6)GXJX02 课程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简介、教材、参考书目、课程负责人号、课程开设单位号等数据项

2.3使用国标和行业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

国标GB/T 14946.1-2009已经定义了民族代码、政治面貌代码、性别代码等代码,加上教育部《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 1001—2012)已经定义的处分名称代码、高校毕业去向代码、户口迁出状况代码、就读方式代码、奖励方式代码 、奖学金类型代码等代码,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涉及到相应数据项和数据类时,应该无条件的更改为《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标准中所定义的代码。

2.4使用标准数据类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在教育部行业标准基础之上的高校信息标准数据类制定完成后,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1)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代码库。

例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中相应的教工字典库、校区字典库、教学院系字典库、专业字典库等代码库将使用2.2所制定的数据类至少编号和名称2个字段。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2)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数据项

现有的有些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字典库,而是在字段值中直接体现专业名,院系名等。这些字段值也应按2.2所制定的数据类中名称相应字段值相同。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3.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相关标准,并提出了利用这些标准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这种标准化改造有利于处于“信息孤岛”的高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引用,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基于URP的高校学生数据管理中间件研究与设计》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ZB140

参考文献:

[1] 李幼军, 张广庆, 刘炳兴.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标准的确立及应用[J]. 计算机时代 , 2008,(10)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2-03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教育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希望可以为教育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概念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将社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与教学进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现在我们就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究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树立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市场的取向。工学结合中的“工”是指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而“学”则代表学校、学生以及学术研究等内容。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市场化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围绕市场展开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培养目标,一切以市场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其次是合作的导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合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加强教师、学生、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是开放的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在办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吸收其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优点,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师资力量,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现与社会的完美对接。最后是革新的方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亟须进行不同于传统的、不逐同大众的、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改革,以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主要因素发生变化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教育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基本上就是学校的教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校的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轮流担任。这样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育客体的变化。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的身份将向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

3.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园会与企业进行合作而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的话,学生就不再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开始进入企业,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调整教学目标时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于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时所不能获得的。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等,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环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耳濡目染与真实体验,对于企业的文化与氛围进行不断地了解,职业品质与道德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再加上在学校接受的职业道德理论的教育,学生在走入社会、进入企业之后,很容易融入到现实的职业行为中。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自律意识。学生身处企业的环境,除了更利于塑造职业素养之外,对于学生合作与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条例、规范时刻都约束着学生日常的行为与思想,比如说,在进入企业之后,着装整洁、自动熄灭香烟等等。而在与其他的企业进行项目竞争时,企业内部的成员一致努力工作,争取为所处的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政府、企业以及当今的教育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外界环境与实施要素两方面来看,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面临着较大的现实困境。

(一)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目前,工学结合的支持体系还未真正的确立,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建设以及学校自身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政府在教育职责的明确、鼓励企业的参与等方面都处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更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选人用人方面看做是高职院校份内的事,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公益性的教学目的与企业营利性的招收目标之间有一定的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习时,会因为在校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冲突,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最后,在政府鼓励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往往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从实施要素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管理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程模式势必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按照进入企业实习时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组织与编写;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改革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形式的调整上,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为了迎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程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试岗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忽视的重要部分。

四、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面向市场、企业,积极寻求创新的办法,使得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完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只有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倾向性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紧跟时展的步伐,尤其要把学校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征成立主体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的让企业的专家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制定中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加快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由于高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尽快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建设,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生产流程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大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使得高职院校管理更好的发挥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在高职院校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骨干队伍与带头人。并且,为了更好地明确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领导,不定期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能够增强对于企业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为正式参加工作做准备。

(四)科研开发的共同进行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单单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并把科研开发的重点放在应用与共享上面。具体的科研开发的措施有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展科研开发的创新建设;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建立重点学科的实验室与科研中心等等。

(五)人事机制的活力与激励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人事分配机制,不断地完善教职工的工作考核标准与奖惩措施,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校园管理体系。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快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实现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通过增强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韩奇生.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论析[J].高教探索,2013(6)

[2]余荣宝,王欣,刘红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龙屏风,肖庆丰.构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学刊,2016(8)

[4]周兵.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J].财会学习,2015(12)

[5]吕益萍.中外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之浅见[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刘成尧,韩承江.高职工学结合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金融教育 教育管理

金融行业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业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证券、投资理财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金融领域人才缺口巨大,而高等金融职业院校在教育上仍存在大量问题,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教育现状

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是培养广大金融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局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定位不准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领域发生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表示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工作后难以迅速上手。这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的教育方针主要以培养较高层次人才为主,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银行相关知识为主,对保险、证劵、理财投资等的教育较少,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行业。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2.教育方式老旧,授课效率低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为课堂教授,这种授课方式便于管理,简单易行,但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不到位,而实践性知识又缺乏,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学以致用。因此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要求。

3.生源变化大,管理机制不适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随之产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源问题。首先是生源的暴增,突然增加的生源使得学校在硬件设施配套上显得紧张,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到位,同时加大了管理难度;其次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大量优秀生源进入本科教育,而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自律性差,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二、改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培养水平

高等金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等金融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要求,应改变课程设置,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院校在开设银行业课程的同时,加大保险、证劵、理财投资等课程的教育。通过增加金融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全面学习金融相关领域知识。同时还应重视其他职业技能课程,如计算机、文案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切实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

2.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做到学以致用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找到兴趣,很快丧失学习积极性。要改变授课方式,应从基础教育开始,首先是课堂上增加多媒体教育内容,丰富课堂乐趣,通过案例带动学科;其次是课堂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加实习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最后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开设多门金融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改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对生源的影响相应增加。最突出的就是生源数量的剧增和生源素质的下降。对于学生数量的剧增,不仅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还应该从管理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管理条例,合理安排课程和实习,保证各个班级的教学,确保教育水平不下降,师资力量有效利用。对于生源素质的下降,应多开设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以应用为指导,强化技能教育,弱化理论教育。严格落实校规校纪,有效遏制消极怠学、逃学等行为,改善校园风气。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学校的环境、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革和改造,提高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水平。

总体而言,高等金融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应从学生培养出发,以就业为指导,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要从改变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式入手,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各地区的高校对相应的教育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断地深入,它不但包括了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国外先进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引入。但是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面临的基本问题,例如高校的教育理论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指导实践,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现状,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现状的道路,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笔者就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传统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虽然随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变革,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理念还没有彻底地从传统的八股文式学习模式中完全脱离,因此,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教学模式仍然一直停留在对于书本知识理论的学习阶段,而对于学习评价的方法,也只是通过书面的考试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以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教育为主,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实践性的课程相对较少。从很多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整体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较高的滞后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2 考评学分化的弊端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度综合技能人才的责任,国家在很多科研领域方面都已经完成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这些都给高等学校的学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无论教育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我国的教育现状都存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考核现状,凡事先考核再定论,甚至有的高校只注重考生的笔试成绩,而实践成绩只是走个形式,这种变化使得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而不愿意选择实践类课程等难以获得学分的课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这方面的缺失,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

2.3 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程度比较严重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行政职务基本上是由上级来人进行任命的,很多重要的职位都是由优秀的教师及骨干担任,而高等学校的奖金和津贴等福利待遇也是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由高到低实行按级别分配。因此,高等教育的老师不仅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方面做研究,更多的也要进行日常的行政工作,甚至某些高校还出现了授课老师参与社会应酬的局面,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程度的加深导致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降低,学校的日常行政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很难高效的进行开展。

3. 高校教育管理面向社会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的低端,笔者认为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应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化的需要方式出发,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才是解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约的根本方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3.1 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观念

有的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社会的经济以及生产技术暂时落后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的观念陈旧和僵化,虽然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工业管理方式,但如果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从思想上心理上以及态度上接受国外先进的理念,那么这种引进技术的结果往往只是表面形式方面的,并不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同样的道理,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升,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教条化的教育理念。当今的大学并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时刻社会进行着交流,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要首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在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高效生产出的人才,迎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发展。

3.2 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如果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经验传授,很明显远远无法达到这个目标。那么应该如何从专业领域角度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二是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这两点的解读,就是说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进行学生教育的场所,更担负着学生就业的责任。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限于培养人和教育人、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人才与社会需要的衔接工作,因此,但专业课的设置方面应该开设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大学课程,这是一种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弊端的根本方法,也是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 教学管理 改革实践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没有高效的教学管理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可言。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站”,这一阶段的教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高中办学的内在要求。随着时展,学生的思想、教育背景都在发生着转变,比如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性格的个性化,以及教学目标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推进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深入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端正工作态度,牢记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均应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服务于教学工作。教导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转指挥中心,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核心职能部门。教导处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的情况,负责组织并协调各科、室、组、馆以及教师间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在组织上、时间上和物质上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要对学校招生、学生编班、课程编排、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教师业务提高和业务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电化教学管理、仪器实验管理等工作负责,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服务作用。

二、更新学校管理观念,建立多种制度,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应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为扩大优质资源,高中可以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马克斯・韦伯曾正确地预见到行政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张。他曾指出:哪里有行政机构,哪里就有管理事务的理性方法、办事程序的规范化和按等级的权力分配。在许多国家,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数量仅次于军队数量,位居第二,使得教育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事业。即使在一所学校内,大量学生的入学也会造成十分复杂的行政问题,必须以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解决,这对教育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教育管理者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知识。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不能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第二,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权力。要想取得教育管理的成功,就必须做到职、责、权一致。有责无权或责大于权都无法完成任务;而有权无责或权大于责,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不能尽其职责。

四、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