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技术现状

数字化技术现状

时间:2023-09-05 16:5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技术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 广播 音频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204-02

1、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

目前,广播依旧是我国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而其面临来自手机、互联网等方面的压力又使其必须利用数字广播技术的优势建立新的广播平台,运用多种手段推进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世界范围来分析,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数字广播主要有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调幅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卫星广播等。

(1)数字音频广播与现有的广播相比较,其优点可以归纳如下:能够提供CD级别的音质;抗感染能力强,不论是固定还是移动设备都能够清晰的接听;接听者操作简便;传送声音节目的同时还能够附加音乐、语言等信息;减少电磁污染。

(2)数字调幅广播正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广播网络、广播电台实施数字调幅广播战略。相比模拟调幅广播,其优点表现为以下:节约能源,降低电磁污染;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可靠性增强;不许重新规划频率,并且能够比较容易的从模拟调幅转型为数字调幅;更加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收听。

(3)数字多媒体广播是在数字音频广播的基础之上发展来的,它能够同时传送活动图像、数据业务等,在功能上实现了提升。也使广播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推广,不论是户外活动者,公交、火车使用者等移动群体还是电视用户等传统群体都是多媒体数字广播的收听用户,极大的发展了广播的用途和覆盖范围。

(4)数字卫星广播主要由亚洲、非洲、美洲上空的三颗地球同步卫星、数字接收机、广播上行站和地面控制机组成,面向全世界120个国家进行广播,给广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其优点首先是覆盖面积大,能够覆盖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其次是运营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最大。

2、数字技术的发展状况

2.1 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起源于德国,在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标准(147-DA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运用先进的音频数字编码、数字调制、数据数字压缩等技术,将广播信号进行传播,听众用数字音频传播接收装置进行收听广播。1988年欧洲首次实施147-DAB标准,1994年国际电信联盟将其确认为国际标准。目前,该广播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全球已有3.3亿数字音频广播的听众。我国于1996年在广东等地进行数字音频广播试播,2000年北京天津等地也开始试播,目前正进入市场培育阶段。

2.2 数字调幅广播技术

调幅广播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广播技术,全球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德国最早开始数字调幅广播的试验,法国一家公司随后斥巨资致力于数字调幅广播技术的研究。1994年电联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的组织来评估不同的数字调幅方案,最终,世界数字广播集团(DRM)于1998年在中国广州宣告成立。如今,全球已经有50多家电台定期播出DRM制式的节目,约有数千座调幅广播发射台,20亿部接收设备,其发展速度尤为惊人。

2.3 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

多媒体数字广播(DMB)是在数字音频广播的基础之上发展来的。我国广东于1993年完成了由DAB到DMB数字技术的过渡,随后又在珠江三角洲进行了DMB试播,并取得成功。2003年,佛山公交车上成功安装我国首台数字多媒体广播设备,乘客能够在行车中收听高质量的声音广播和视频新闻广播。目前,DMB系统已经开始着手商业化运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在地铁、火车等常用交通工具中收听到数字多媒体广播。

2.4 数字卫星声音广播

数字卫星声音广播目前有三种方式:一种是147-DAB,采用和地面DAB一样的信道编码技术,因为147-DAB在设计时允许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种方式;第二种是美国世广公司推出的卫星数字声音DSB广播系统,这套系统在亚洲、非洲、美洲上空各发射了一枚地球同步卫星,加上地面控制运营机、数字接收机、广播上行站组成了该系统。第三种是美国、日本等国为汽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美国XM公司于2001年发射的XM数字音频广播卫星,能够提供多达100多个的新闻、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主要针对美国及日本本国内的需求。

3、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和电视正经历一场数字化变革,数字广播经过16年的持续发展。从90年代的147-DAB标准的提出到近些年渐渐出现的新技术,数字化广播已是全球广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广播广告保持平均每年19%的增速,但与其他行业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2003年数据显示我国广播广告收入占所有媒体广告收入的3.8%,而在美国其比例为8%,法国为16%,可知我国的广播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我国广播行业的现状,结合我国市场需求状况,我国应该将高保真音乐广播、短信息广播和联播合作广播作为主要的发展项目。

(1)音乐节目是广播接听者中最受喜爱的节目,是人们收听广播节目的初衷,也是广播节目中创收利润最多的,所以广播数字化过程必然不能忘却这一重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原先的音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保真音乐犹如CD般的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高级轿车的设计中都把数字化广播作为标准配置,数字化广播已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象征,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追求这种享受。高保真音乐不仅能够提供高品质的音乐,还能够同时看歌词、歌曲信息,或者直接购买该歌曲。这样一来,高保真音乐广播的收入就不止广告收入了,还包括与其合作的音乐销售商。简单易操作、完美的视听享受、是人们追求的视听模式和消费模式,高保真音乐广播能够满足这个市场需求,适应了发展要求,提高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扩大的数字化广播的影响范围并延长收听者的停留时间。高保真音乐广播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在日益激烈的广播节目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值得推广发展。

(2)短信息广播与声音广播不同,利用新开通的广播频率,传送简短文字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并且价格比较低。目前市场上,一点对多点的短信息广播需求十分广泛,种类众多。紧急公告、公益广播、服务信息广播及交通信息广播就需要及时,迅速地达到收听者,而如果用传统的广播系统,该信息就需要在网络中排队,然后一条条的发送到收听者,时效性就难以保证,并且成本不好控制。同样地工作交给短信息广播则可以很好的解决,只需一秒钟信息就能到达收听者,而且成本极小。针对不同的广播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广播服务系统,提供专业的服务。不久的将来,人们直接通过短信息广播就能够收听最新的政府公告、灾害预警、招聘信息、商店优惠信息甚至是微博、互联网消息。短信息广播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需要开通很小的一部分的广播通道就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3)联播合作是在数字化改造之后,新增加的频率与原先广播频率采取频率租用、频率交换和联合广播然后按比例分成等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将同一节目在不同的频率进行广播,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增加了收听人群,如此一来,广告收入自然就会提升。利益驱动下,广播电台会增加联播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也会促使数字化广播技术得到有效的发展。

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

我国正处于数字化广播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技术方面较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建设更好数字化广播的决心是很大的,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也将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列入其中。首先,我国应该建立积极地规划管理机构,为业界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该技术,利用多种方式开拓人们对广播的习惯;降低数字广播设备的价格,使其真正能够运营与市场;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一接听广播最多的群体,发掘他们的需求,提供更适合国人的广播节目。

5、结语

数字化广播技术自其提出到现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但要实现数字广播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作很多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广播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市场,使数字技术在广播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预想,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广播行业同样如此,不仅的将来也许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惠敏.数字电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陶国彬.赵玉峰.数字电子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

[3]车晴.数字卫星广播与微波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电电视;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着很大的进步发展。在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将网络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能够将其质量得到有效加强。这也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和特征体现分析

1.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内涵分析

对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以往的电视节目信息传输中,是通过图形和语音等有效信息在信号模拟基础上进行传输的。这样的方式对信号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并且在长期使用之后也会出现变色以噪音的情况。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人们的需求,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加以应用就有着很大的需求[1]。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信息传输速率以及质量层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1.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特征体现分析

从当前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特征体现层面来看,主要就是在网络化的程度上有着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网络的应用依赖性也愈来愈强,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在应用中将网络作为主要的载体,就能够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人们提供娱乐信息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在信息交流共享方面的发展目标也能得到有效实现。另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强的特征也有着鲜明的呈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将其在广播电视当中加以应用,能对信息数据的传输速率得以有效提升,对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干扰起到抵抗作用,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就能够在应用的效率上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能够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上得到进一步迈进[2]。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作用和应用现状及前景

2.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作用分析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中有着诸多的积极作用发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就能有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将应用的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将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利用,可以将制作步骤最大化的减少,从而就在时间上得到了有效节约。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之后,通过高速便捷的传输,就能够将活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网络数字化应用在信号传输以及处理的效率上能最大化的呈现,对外界的影响因素影响信息传输就有着避免,从而在音视频的图像信号等方面的正常化就能得到有效保障[3]。另外,对网络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快捷以及远程编辑等目标上得到有效实现,在信号的传输稳定安全性的保护上就能得到有效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在信息的操作咨询能方面比较容易获得,在音频的质量上也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对人们的实际需求就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些方面的作用发挥,对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并非是短期内实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探索逐步实现的[4]。网络数字化的目标实现,主要是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下,从而和广播电视进行结合的,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构建体系。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字信号对传统的模拟信号进行替代,并在应用之后得到了迅速推广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成为了电视技术中的核心发展技术。在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保障这一方面的发展安全性,就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化。在规范化的政策应用下,就在电视一体化的网络发展上得到了有效保障和促进。

2.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为能够促进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够从多方面得到重视,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要能有效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网络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当前的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和作用的发挥,将IP往以及窄带网没有得到有效衔接使用过程中,就要能够对IP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将联网以及建网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动发展[5]。这样也能有助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移动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下,在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充分注重市场导向,结合市场不断的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优化,才能保障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对我国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整体发展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技术的不断进步优化发展下,要能充分的重视技术的合理化应用。要能加强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化,将应用的受众范围不断的扩大,在应用的资源上能得到有效充足,这些方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赵丹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参考文献:

[1]闫其政.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1).

[2]张志.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16).

[3]郭云鹏.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1).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储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时可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被现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幻灯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储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职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高中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和化学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中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共建为主要途径,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体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有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政策激励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28个;教育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司开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将46所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除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虽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或者说必须在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相互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有国家层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个人和企业单位层面的。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资源内容重复率较高,各层次开发主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目的不一致等问题。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的共享问题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在缺乏共享机制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发或有组织地低水平重复开发PPT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相比,标准性较强,个性化较弱,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对学生而言,尽管网络已非常普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或者省市级、国家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访问率较低,造成教学资源闲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第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高校教师根据教科书转化的,理论性太强,甚至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理论考试为目的,致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由上述可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前景是好的,驱动力也是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宣传和政府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共享机制也会不断成熟。

三、关于校企共建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职业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以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为平台,共同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研究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制建设。

(二)共建课程体系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组建专门团队深入到企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调研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应该以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判断依据,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企业工程课题,争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现象。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开设的课程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适合学生,满足企业需求。课程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以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专业素质为目标,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

企业工程师不仅要参与到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上也要给予指导。企业可定期安排工程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2]石光耀.区域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4-77.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第5篇

【摘要】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是现阶段主要档案工作,也是今后档案工作发展的潮流和需要,而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必经过程,是顺应时代科技发展,适应信息时展的新常态、新技术。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并针对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建设中的问题,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 档案信息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化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传统而单一的档案管理机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各种需求。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当今社会,如何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应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作为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和发展手段,已被提上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日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对档案工作有清醒地认识,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无疑是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数字化档案信息长时间保存、随时更新带来不小影响的同事,网络技术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面对挑战,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深远性和长效机制。本文针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现状,提出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新的发展路径,以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一、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理解

(一)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涵

所谓数字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文字、数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准确存储与快速处理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数字化具有简单、直观、速度快等优势[1]。数字化档案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信息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 [2],它将各种纸质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方便快捷的利用和共享。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和管理软件,使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更加多种多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容

从数字化的内容来看,数字化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即将原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录入和处理,进行数字化转换;二是对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及时的分类归档与归档,做到电子文档的完整、齐全和真实有效。

从数字化的程度来看,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即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照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 OCR(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3]。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还应该包含数字化档案的整理收集、保管存储和利用查等方面。通过纸质文档和电子档案一体化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采用硬盘、光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档案的保管存储;通过互联网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查阅利用。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存在的问题

档案利用是档案作用和价值的最终体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化、数据化和档案利用的网络化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互联网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数字化档案信息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已经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因此,数字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贯穿整个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过程,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的处理、存储、传输、维护和利用各个阶段,很多学者针对各个阶段中涉及的管理、技术、法规、人才、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以期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多个网络层次威胁,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二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三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长期有效性。由于数字话档案信息的特点以及它对技术的依赖性,使其极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所以,自从数字化档案信息出现以后,其安全问题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焦点问题。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主要手段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主要包括:(1)通过各种网络安全技术预防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危害;(2)通过软件安全评估审计与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威胁;(3)通过信息备份与恢复,补救已成事实的灾难。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主机数据库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管理技术、路由安全技术、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病毒查杀技术、黑客入侵检测技术等。通过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关键设备,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网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带来的危害。

总之,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在推广中走向规范与完善。

参考文献:[1]刘艳林.档案数字化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J].档案管理,2009(12):46-48.

第6篇

【关键字】测绘技术;建筑工程;测量;数字化测量技术

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建筑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加,并且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1 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

对于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综合应用和分析数字化测量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测量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的应用推广使用较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现在的建筑工程市场发热发展的现状为数字测量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沃土”。根据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主管部门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现代先进的数字测量技术在我国工程测量人员中应用广泛,并且有着较高的评价。该技术为测量人员降低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的工作质量,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的优点

2.1 能够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等将测量对象的外形、尺寸等特征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来,一目了然,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方式仅以线条、符号的二位系统,弥补了其缺点。

2.2 在其使用、维护上,具备比较高的操作效率,并能够及时的对信息修正、完善。

2.3 能够借助计算机实现各种虚拟设计和规划,例如城市交通网的规划、土地资源的分配等。通过不同的规划方案的比较,得到最合适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由于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测量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利用其标准化、规范化的测量流程,现代化测量的产品应用水平的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4 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所制出的测量产品可以借助各种图形处理软件和技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对各种参数进行加工、修改,输出不同的图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3 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

3.1 地图数字化技术

目前,对于大比例尺地图进行扫描输入时,一般都是使用扫描矢量化仪器和手扶式的跟踪数字化,能够将大比例尺地图中的多边形信息等高效、简洁、快捷并且保真的存储和数字化处理。对于数字化地图的处理,建立起CIS系统的基底性工作,一般都是占据了系统研发的比较多的时间。形成纸质地图的部分信息,当其比例尺、精度和现势性能可以满足先进系统的要求,借助数字化扫描设备可以直接的录入系统。

3.2 数字化成图手段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要绘制出大比例尺地图和工程图要前期进行大量的野外、户外测量工作,其制图作业程序相当复杂,制作周期也较长,很难适应迅速增长的客户需求量。利用现代的先进的数字化成图手段,既可以简化了制图作业流程,减少了制作周期,减低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地图的精确性,所绘制的数据也比较易于保存、管理。目前的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包括内外业一体、电子平板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前者能够借助于全站仪、电子手簿等仪器设备的外业信息采取方式,其具有精度高、操作简洁、分工明确等优点得以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4 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

4.1 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4.1.1 原图的数字化,当建筑工程对于其使用的数字地形图没有较高的要求时,并且工程经费又比较有限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利用原图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有的地图的价值,利用计算机的最先进的一级扫描输入设备结合数字化软件,能够将其在短时间内就制出数字化地图。这种方式一般包括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即扫描矢量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这两者相比较,扫描矢量图方法所获得的数字地图的精度要较低于另一种方式,这是其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所造成的;这种方式的另一个确定就是仅仅能反映出在纸质成图上的地表各种物质的基本样貌特征,适用性非常小,因此,仅仅在工程应急性测量时才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测量条件允许,保证所获取的数字地图较为充分、完整,都要进行修测和补测等方法,将实际测量总的地表信息与扫描的数字图结合,对原图信息进行修正,提高原图的精确度。

4.1.2 地面数字测图,如果建筑工程测量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时,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该方法是比较典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利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数字地图的测量精度相对较高,利用一定的测量技术,可以将重要的地标和它附近的控制点的精确度保证在5厘米误差范围以内。

4.2 数字测量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做载体,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体系,将对应的信息存储于相应的位置即为数字地球。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上述信息的访问。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程、建筑、管理、通信等多方面的技术和部门,需要其相互配合和协调。数字化测量技术作为一项基底技术,在这个系统工程学科里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是数字地球的起点和基础。

5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且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测量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较高评价。其具有高精度、高效性、便捷性多重优势,使得数字测量技术将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未来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龚健雅、杜道生、李清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4~166);

第7篇

>> 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 《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内部控制研究:一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框架 数量分类学在昆虫学中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研究 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马氏理论”对“布氏框架”的超越 一园两地的统整化管理 栽培金银花农艺性状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的元分析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释 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图书馆的对策研究 农村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草酸钙结晶在几种凤仙花属植物中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教育目标分类学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上胜町的垃圾分类学 报纸数字化的一个方向 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福建 浅谈数字化档案的形成与分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39-41.

[3]吴旭君.网络阅读和其他[J].出版与印刷,2000,(1):9.

[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

[5]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J].软件,2000,(10):40-43.

[6]曾敏灵.电子阅读发展与图书馆建设的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3):55-57.

[7]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8]朱原谅.基于元认知的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59-61.

[9]张岚.大学生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81-84.

[10]毕静.图书馆Web2.0背景下的数字阅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249-251.

[11]楼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J].图书馆杂志,2009,(10):53-57.

[12]倪圣,袁顺波.我国手机阅读研究现状述评[J].现代情报,2012,(6):17-20.

[13]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11.

[14]叶凤云.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42-145.

[15]王子舟.随电纸书洪流走人数字阅读时代[J].图书馆建设,2010,(6):7-9.

[16]张学军.“数字化”引领时代“云阅读”改变生活[J].图书馆建设,2012,(8):62-64.

[17]王筱萌.“云阅读”时代到来[J].出版参考,2013,(3):16.

[18]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19]邓大才.概念建构与概念化:知识再生产的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4):90-95.

[20]俞立君,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10.

[21]徐克学.数量分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

[22]余金香.Folksonomy及其国外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7):38-40.

[23]梁桂英,1997-2007年国内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8,(4):7-11.

[24]刘元荣.2000-2010年网络阅读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1,(6):2-6.

[25]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26][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

[2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8]尹中艳.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9]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04-02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种类及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图书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经过电子化处理的信息仓储资源,可以存储并组织大量的信息,用户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下有关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应用。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1.1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数字图书馆属于高技术发展下的产物之一,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功能。细化而言,数字图书馆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比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安全保密技术、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库技术等等。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比较广,其并不是单纯的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主页,而是一个整合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是将传统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或者以电子化形式呈现的信息资源。

1.2数字图书馆的组成

数字图书馆的组成结构是系统建设的基础,是借助于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关键。它的目标是能够更好地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匹配,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实用的系统结构。其组成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如下描述:

1)资源加工系统。该部分能够对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多媒体信息进行格式方面的规范处理及整理;

2)存储管理系统。该部分主要负责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及存储,并提供信息数据的安全备份服务;

3)资源调度系统。该部分主要是针对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协调以及检索等核心功能;

4)网络运营系统。该部分可能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些在线服务,比如:在线检索、在线下载、信息等等。

2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在数字化的发展浪潮中,我国与世界发展步伐紧紧跟随,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都在积极建设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其中有国家级、省市级以及单个子项目等。下面根据我国主要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阐述一下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首先,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基于宽带网络的信息资源库群。该工程的建设思路是:先建设急需求的、容易的,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而在技术实现的途径方面,则是采用与国际同类主流技术相一致的方案,如:通用化的置标语言、公共对象请求模式、统一化的资源名称等等,选择支持分布式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为用户提供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服务。

其次,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是虚拟化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主要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收集、组织并管理有关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文献资源,并面向全国提供服务,不断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传播及共享。

另外,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主要是由清华同方与中国学术期刊研究院联合承担创建的,也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主要信息资源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挖掘、知识整合、知识仓库的建设、网络传播体系以及数据库生产基地建设等。CNKI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最为有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期刊文献检索系统,并形成了完整的经营链,建立了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3 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3.1信息准确快速的检索

首先,当前大部分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为每一个数据源提供独立的检索界面,如:超星电子图书馆系统、期刊图书馆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界面。但数据库资源类别越来越多,对于每个数据源都有一个对应的界面,显然会带来一些不便。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快速检索平台,并提供异构数据库以及分布式数据库快速检索的需求是必须的。

其次,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字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不足,其可以根据文件信息资源生成对应的索引数据库,当用户进行检索时,就可以直接从全文索引数据库中进行匹配定位。

另外,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电子信息资源还涉及到了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对其采用类似于编目的方式进行结构化标注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检索,其关键之处在于多媒体信息的特征提取。比如:基于内容的检索就需要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语义分析;视觉特征的提取涉及到颜色、形状以及纹理等。

3.2数字参考系统

数字参考系统是伴着近代图书室的发展而得到应用的,其应用形式也从原先的BBS模式发展到了多样化模式,是个性化服务的很好体现。目前,数字参考系统所涉及到的参考对象、服务模式以及服务层次都有了很大的应用扩展,其中服务应用模式主要涉及到:帮助系统、FAQ模式、实时网上参考、同步咨询的决策支持以及信息调查等。另外,在数字参考系统的实现方面也有多种方式,比如:用户登陆系统可获得参考结果的自动反馈信息;系统可提供关键问题的检索目录以及历史记录等。

3.3信息合理的有效过滤

信息过滤是数字图书馆应用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化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动态的多元信息流,获取与用户需要相匹配的信息。信息过滤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用户的历史检索记录、用户间的相似性、资料间的相似性等。通常情况下,信息过滤的数据源是动态非结构或者半结构的数据,而信息需求则会以用户的兴趣为参考进行定义,过滤行为就是将与用户无关的信息进行过滤。

3.4 数据挖掘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系统中涉及到的文献间相关性分析、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用户的访问序列、Web页面采集、近期热点文献分析等问题都可以依靠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来解决。特别是近来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很地为个性化服务提供良好地支持。一个完善图书馆的个性化系统能为用户自动推荐用户感兴趣的文献、能统计分析用户的文献需求规律、能自动整合不同的信息源、能发现不为人知的有用的知识,这些也都可以依靠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来实现。

4结论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应用、探究其未来发展情景,将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发展战略、明确建设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教学 数字化资源 基本情况 注意事项 策略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是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更好地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发展。当前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不但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任,然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当前的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数字化资源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策略。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无论是日常的生活、学习,还是在人们的工作中,其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然而在当前的院校中,对于教学目标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教授,很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然而,若是只关注相应的技术和平台的话,则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成果只是表面的应用,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这样则很难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虚浮,教学手段的单一,还包括教学内容的之后、教学环境的封闭。为了更好地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借鉴数字化资源平台模式,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网络技术人才。

从当前的情况看,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已经和课程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各级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年的情况来看,国家对于计算机网络教育日益重视,其大部分院校都覆盖了计算机房和网络,这样就具备了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条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不但可以扩宽课程的信息容量,还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网络化,并且形式日益多样,这样对于改善当前的现场环境有着很好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重现技术培训的效果,还能更好地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对解决当下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要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不但需要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教师的聪明才智,还需要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只有两者之间相互配合, 更好地提升教学资源的品质,促进数字化资源的健康应用。

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多方面力量,既有科研人员、教师,还有软件开发人员,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需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数据库设计注意事项

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资源拥有的信息量非常大,当数据库建设起来的时候,内容往往是十分丰富的,同一个知识点往往会涉及到诸多媒体,如何对相应的媒体形式资源进行选择,是设计开发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数据总库里面,包含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不但包括文本、图像、音频数据库,还包括图形、动画、视频等数据库,为此在进行资源库设计的时候,应该对这些多媒体的呈现形式进行择优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其教学的需求。

(二)界面设计注意事项

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效果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和资源库之间的沟通,从当前的各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状来看,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平台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用户界面进行简单、直观、便利的设计,这样能够更便于学生对相关资源的应用,便于学习者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提升。在完成应有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对用户界面进行必要的修饰,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此外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还应该以多种模版来满足其需求。在进行用户界面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喜好,采取网上喜好评价的方式来聆听学习者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能创造出更加多元的用户界面,从而实现不同学习者享受各自品味的用户界面。

(三)资源梯级设置注意事项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将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而这众多的学习资源既是优势,在选择的时候也增加了很大的取舍难度,为此,在进行平台建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资源库如何为学习者提供相对较好的资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数字化资源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样就能更好地将这个标准所产生的资源梯级向学习者展示。具体的资源的评价应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是为了增加可行性,定性是为了保持评价标准的全面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三方联合评价法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查,这三方分别为资源的建设者、学习者和第三方,在对其进行权重之后,进行评价。每个评价者以满分为基础进行评价,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加和在一起,得出了最终的资源评价质量,从而为学习者筛选更好地的数字化资源。

三、数字化资源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化资源,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更好地指导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着眼:

(一)理论联系实际

数字化资源本身是一个庞杂的信息库,为了更好地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及时找出符合这些理论的典型的数字化资源来进行解读和讲解,而后在通过必要的课程问答、讨论等方式来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改善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但能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技能进行回顾、复习,还能调整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善当前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数字化资源平台就能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供很好地的途径,使其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教师也能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重新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加强实际训练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是单纯纸上谈兵的话,很难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这方面的特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网络管理与应用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我们比较熟悉的有Windows Server、Linux、Unix 等;其二,网络服务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有WebServer、FTP Server等,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关键技术,领略课程的重点内容,就需要加强仿真模拟,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多媒体来实现其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四)优化教学内容

要更好地应用数字化资源,就需要保证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加强知识点的连接,为此,就需要我们对相关的基础知识、拓展知识、支撑理论等进行精心筛选、组织和编写,并且保证文字的精准、到位、准确,这样就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能够更加形象的展现,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学生喜欢上这些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地激发,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艳茹,韩培林,向天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 广州化工,2011(02).

[2] 李灵君.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数字化资源的研究[J]. 软件,2012(02).

[3] 叶林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4).

[4] 张超.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5).

作者简介:

宋国平(1968.4-)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17-02

网络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也给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更好地适应时展,编辑人员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学习和利用好网络工具,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

1 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期刊的出版现状

近年来,我国期刊的编辑出版基本上已经告别了“剪刀加浆糊”和“铅与火”的模式,逐渐迈向全新的网络数字出版模式[1]。自1994年第一种中文网络期刊《华夏文摘》 诞生,1995 年《神州学人》期刊创刊,通过网络在全球发行[2]。截止2010年10月,我国期刊总数达到9907种,有7686种期刊利用CNKI平台进行数字化出版。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的1868种核心期刊中有59.2%(1105/1868)的期刊自建网站[3],读者可在线浏览期刊内容。一些期刊已开通开放存取、手机动态下载,全文阅读传播等功能。电子期刊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国期刊出版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数字化的程度仍远远落后于国际科技出版的主流发展趋势[4]。

1.2 期刊出版网络化的程度参差不齐

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但真正能实现出版内容的网络化和出版过程网络化的国内期刊并不多,各期刊数字化的程度不尽相同。1)多数期刊仅通过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商合作,将纸质期刊内容数字化后,二次出版发行;2)部分期刊自己建立了期刊网站,采用开放存取的方式将纸质内容网络化,让读者自取所需,进入网站浏览;3)还有少数期刊自创了网络杂志进行经营运作,借助手机等移动出版的形式运营。

目前大部分期刊已开始尝试进行无纸化办公,但部分编辑认为出版数字化仅仅是技术部门的问题,并未充分调动编辑自身的积极性,数字出版的意识及知识不足,使得多数的编辑部未能完全在收稿、审稿、编辑、出版的环节中均实现数字化操作,仅在局部应用了网络技术,并没能真正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有些期刊在纸质期刊出版后,才将期刊的文献内容照搬到网上,使得出版周期变长,传播率低下,削弱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内容而言,多数期刊网站仅仅是将过刊的文字内容放入网页供公众阅读,还远远没达到“文字-影像-声音”融为一体的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化出版程度。

1.2.2 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出版标准,财力物力不足

目前,不同的数字营运商研发了不同的文献浏览器,在中国知网阅读全文,需要采用其自行开发的CAJ浏览器,万方数据库采用国际通用的浏览器等等,用户在浏览不同数据库文献的同时需要下载安装不同的浏览器,导致阅读成本增加,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化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通过数字化获取的收入渠道偏少,营运的项目收入较低,部分期刊仍未能真正通过数字化出版盈利。

1.2.3 缺乏主动权和技术设备人才

多数期刊对信息的内容加工不足,信息的挖掘不足,缺少与作者的网络互动,不能主动发展衍生服务。传统期刊的出版人员在出版专业有优势,但其对网络工具的了解、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数字出版要求。如何适应网络发展,灵活地加强数字化期刊的宣传,推动广告业务,是有待传统期刊编辑出版人员解决地问题。而专门数据库营运人员多是具有IT专业背景的人士,对具体的编辑规范或专业性问题无法准确把握。出版类技术研发型人才的急需培养补充。

1.2.4 存在知识产权问题

期刊的网络知识版权纠纷日益增多,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作者、期刊的利益无法充分保障。越来越多的期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开始采取措施防范。作者、期刊与数字营运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也需尊重各方权益,慎重解决。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办好期刊,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编辑应当尽力适应信息时展,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意识,学会利用好各种信息,甄别信息价值,处理分析相关的数据,在编辑过程中力争实现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一些相关的数据库和软件处理好稿件[5],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大力宣传期刊,扩大期刊影响,树立期刊品牌。

2.2 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

当前大部分期刊内容都能在网上检索查询到,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浏览和获取方式,给读者阅读和存储相关信息照成很大的不便。已如果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出版标准,使用统一的信息语音和技术保持和读取文献,则更有利于文献信息交流合作,期刊内容的广泛传播,可以更及时地吸引读者的关注度, 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建立一定的出版联盟或期刊集团化,引导同类期刊进行组合,最大限度地分享与传播相似的信息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2.3 利用网络组织优秀稿源

数字时代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使得期刊的内容得以在网络上呈现给读者,更通过网络服务的方式将作者、编辑、读者联系起来,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论坛加强和读者的互动,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组织优秀的稿源,提供相关主题的网络服务, 使用E-mail、QQ、论坛、微博等灵活多样的网络方式实现送审、修稿、组稿、校对的程序,提供交流与分享信息[6],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期刊的策划中来。

2.4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的版权保护无法适应网络新环境中期刊的发展要求,数字出版的版权纠纷时有出现。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期刊编辑部要加强版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版权保护方面知识的学习[7],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期刊和作者的利益和权利,如与投稿者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版权转让授权书,请投稿者签字同意并加盖单位证明,以便统一管理。

2.5 人才的培养

形势的发展对编辑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编辑选题策划及后期的读者调查、市场开发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培养编辑的策划和公关能力。

3 结论

数字化的出版已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期刊的编辑流程和出版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给期刊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期刊编辑人员应正视数字化出版的现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借助网络技术发展,探索期刊网络传播的运作模式[8],充分利用数字传播的优势,扩大期刊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吴根范,王青.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的特点、问题及发展建议[J].编辑学报. 2009,21(3):252-253.

[2]杜玲,刘岩.科技期刊网络化优势及我国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6):116-118.

[3]黄翠芳.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J].出版广角,2012,192(12):72-73.

[4]沈爱民.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思路[J].中国出版,2012,10(下):23-24.

[5]任志霞,何巍,王佳凤,等.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部建设的对策[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12(8):封3-封4.

[6]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89-692.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医学期刊

目前,网络化和数字化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作为学术科研信息及成果、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的科技期刊,同样也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急速扩张,整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和流程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1]。目前,科技期刊的出版虽然仍是传统模式占据主流,但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2]。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4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3387.7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到了17.1%[3]。医学期刊是医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信息更新及时,受众群众教育程度较高,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1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版权保护难度大

数字技术使作品的复制、整合、传播更加简便,导致版权保护较为困难。目前,我国保护数字化出版产权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作者、期刊的利益无法保障,知识产权的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1.2期刊数字化破坏了期刊的特色

期刊数字化后,读者应用网络对文献进行浏览、下载的是单篇、零散的文章,期刊特色不能得到体现。而期刊的学术特色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所在,是期刊的生命所在。

1.3期刊出版网络化程度参差不齐

国内各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简单地数字化后以PDF等文件格式进行网上的陈列与阅读,缺乏对其内容的深度加工及延伸开发。目前,大部分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商合作,进行期刊的二次出版发行;部分期刊自建网站,采用开放存取的方式将纸质期刊内容网络化,供读者阅读下载;仅极少数期刊自创网络杂志,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期刊出版网络化[4]。

1.4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日益增多,但有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内容不能及时的更新。网站功能也较局限,缺乏对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服务,无法进行读者—编辑—作者间的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1.5复合型人才短缺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对编辑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拥有传统出版技能,又要拥有数字技术,同时还要懂得经营和市场运作。而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人员学习的是医学专业或生物学专业毕业,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未能完全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不能满足期刊数字出版的要求,阻碍了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2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2.1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提高了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并将适用范围从出版领域扩大到了数字网络等领域[5]。只有保护好了数字版权,才能兼顾作者、医学期刊和数字出版商的合法利益,建议签订授权许可或转让协议合同,以此来协调三方的数字出版利益,保证数字版权不受侵犯。

2.2加快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积极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努力做到优先数字出版,有研究[6]表明,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15%。目前,大部分医学期刊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并多与采编系统相结合。自建网站可以保留并突出期刊的特色,能与读者、作者及时互动,但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的支持,并由专人维护管理。期刊社应加大力度,完善网站建设,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的进程。开放获取(OA)是上个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发行模式,目前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数据库[7]。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共享,扩大了期刊影响力,有利于期刊的发展,应积极加入。有研究[8]显示,全媒体出版是医学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移动出版是全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随时查询需要的文献。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罕见或棘手的病例,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查询相关文献,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期刊,目前仅个别医学期刊有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9]。

2.3注重培养、引进适应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熟悉或精通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建立有计划的培训机制,安排编辑人员参加短期培训学习数字出版技术,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进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使期刊能满足网络数字化出版的要求[10]。综上所述,作为综合性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抓住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自觉学习数字出版化技术知识,提高数字化出版专业技能,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精品期刊。

【参考文献】

[1]龙玲.网络时代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3,5:17-18.[2]李禧娜,何以平,郑巧玲.期刊网络化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Sup.1):12-14.

[3]龙亮,郭建秀,冷怀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2014,26(6):517-520.

[4]陈华,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2010,10:69-71.

[5]朱佩玲,邬加佳,吴秋玲,等.国内外医学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95-97.

[6]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编辑之友,2011(7):99-101.

[7]高美凤,李谦,王研.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运营方式探讨[J].出版科学,2010,18(1):57-59.

[8]马英,胡永成.国内医学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任重而道远[J].编辑之窗,2011,38(1):94-96.

[9]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44-151.

第12篇

摘 要:本文概述了校园数字化媒体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成、功能,分析了校园数字化媒体信息平台的特点,总结了数字化媒体信息平台

>> 高校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构建初探 基于SOA架构高职数字化校园数据平台部署分析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中的异构系统集成 GIS平台在校园数字化中的应用 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研究 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 校园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数字化校园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 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及应用 浅谈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策略研究 中职校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智慧校园数字化建设 浅析高职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现状 基于Discuz!构建校园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论坛 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需求驱动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架构研究与设计 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的意义及实现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唐・E・舒尔茨.《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4]余明阳.媒体广告的奥秘[M].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

[5]赵凯.解码新媒体[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7]栾轶玫.媒介形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8]中国毕业生网.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

[13]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