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05 16:5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第1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第四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监管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三)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第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负责资产配置事项的审批,按规定进行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审批,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五)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对本级行政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九条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负责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五)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六)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报告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第十条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向财政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应当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三)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四)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第十三条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

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第十四条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

第十五条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需要购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七条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资产使用

第十八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九条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条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一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十二条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本办法颁布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

第二十五条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六条对行政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或者处置。

第五章资产处置

第二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

第二十八条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三十条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第三十一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

第三十二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三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十四条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三十五条行政单位联合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而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后处置。

第六章资产评估

第三十六条行政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项目范围、权限由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第三十九条进行资产评估的行政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七章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条产权纠纷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一条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同级政府调解、裁定。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与非行政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由行政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八章资产统计报告

第四十三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登记档案,并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出报告。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十四条行政单位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应当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并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变动、处置等情况做出文字分析说明。

财政部门与行政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监督资产使用的有效性。

第四十五条财政部门应当对行政单位资产统计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审计。

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第四十六条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进行资产清查的实施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需要,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产权登记办法,由开展产权登记的财政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违反国家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非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独立核算的企业执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执行本办法。

第五十三条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及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四条行政单位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中央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

第2篇

王棣华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我们把由权力机构的权力与法规的显在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社会显秩序。由传统习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市场等无形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为社会隐秩序。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在显秩序与隐秩序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是显秩序。国有资产管理惯例、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隐秩序。仅仅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不够的,还必须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只有这样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中,但各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与我们几千年形成的社会隐秩序难以很快变革有关。比如市场经济是强调平等的,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崇尚权力等级,社会隐秩序还是封建专制那一套。许多群众明知领导,但很少有人愿意站出来进行斗争。这种社会隐秩序深深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和各级当权者的行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也影响各单位、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按照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进行制度设计的。当人们面临各种经济问题时,假定会选择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案。但当我们把按照这一基本假定设计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付诸实践时,会遇到很多麻烦。什么叫成本最小?什么叫收益最大?有时往往难以确定,这时往往由人们的主观价值偏好来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这种社会显秩序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实际上是难以进行真正的最优化理性选择。为了摆脱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尴尬,必须有配置的简化机制,减少人们的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简化机制是由人们无数次“反复试错”的经验积累形成的,进而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这种社会隐秩序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淘汰那些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并逐步形成的某种社会心理和习惯。

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有必要就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社会隐秩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人们的心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人们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某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机器,而是在特定环境中对外界做出能动反应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都有某种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都会争取以一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人们的心理结构,成为支配人们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隐性规则。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就需要改善人们的心理结构,即改善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

第二,人们的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改善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财务关系中充满了冲突、适应与合作的各种成分。在形成财务关系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不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来行事,不可能不遵守一定的伦理秩序。当人们遵循一定的伦理秩序来追求自身的财务利益,不同的人在争夺有限财务资源时机会逐渐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财务资源配置习惯法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各地不同企业、不同人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其特定的习惯往往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发生财务纠纷好打官司,但中国却尽量私下解决。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财务关系,将成为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客观基础。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现实的国有资产管理环境塑造着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心理结构,因而形成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进而决定着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因此,要想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官员追求GDP就会有一些国有企业盲目上一些无效益的项目。中国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国民心理结构和社会隐秩序。不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知道如何改善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也就不知道如何优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

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是人们自发遵守的秩序,最终靠人们的自律来实现,不具有强制性,人们在隐秩序下所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仍然是反复试错性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失范。为了建立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应以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的形式强制性要求相关人员执行,由此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

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构建依靠的是权力,财权是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核心。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生成与运行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

第一是权力体系。一般而言财权的来源不是基于暴力,而是基于物质财富以及组织网络。往往是谁拥有强大的物质资源,谁就拥有财权。当然财权也可以依靠长期形成的牢固而严密的组织网络来获取。第二是权力机构的价值观。不同掌握财权的人,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其构建的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也不尽相同。第三是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与法规。在组织中,有财权的人的价值观是通过一定的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命令来体现的,它们具体限定了财务资源的法定配置原则和财务关系处理原则,指导具体规定如谁担任何种职务、报销程序、费用标准、财权细分等等。

第3篇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 管理人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其作用发挥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不足

(一)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没有明确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指引,发展方向不明确,也难以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性,制约其管理水平提高。同时也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使得创新管理缺乏正确的导向,对员工培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环节缺乏正确引导,日常管理活动存在盲目性缺陷,所采取的管理对策实效性较差,制约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还没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还不能进行科学定位和科学配置资源,管理理念还比较滞后,法制观念还不强,在竞争力培育上和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和一致。

(二)国有资产管理理念落后

调查显示,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落后,制约国有资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未能建立起现代管理体制,难以激发管理员工的工作潜能。未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工作岗位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责任制,但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影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上存在混乱,人浮于事懒政庸政大有人在,在日常管理和作风建设上亟待加强,在细化管理机制加强管理责任上还不到位,在安全管理上采取的办法还不多,在提升国有资产生产效率,强化管理质量上,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

(三)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开发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不足,忽视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有效激发员工潜能,也影响员工创新活力激发,不仅制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还制约管理水平提高。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与不足,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全面,未能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另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技术人才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效挖掘单位的人才资源,制约他们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发挥,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管理效率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在实现人员科学配置,发挥主观积极性上还不能采取先进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措施,还不能实现人员素质提高与管理效益的协调配合有机统一。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为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要建立相对独立、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从而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在管理过程中,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避免流失或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要加强技术、成本、质量、设备管理,对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和培训,促进他们的管理技能提升,为管理人员考核和劳动报酬分配提供依据。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确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管理人员要提高责任心,相互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任务。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管理机制创新,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能够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升。

(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理念

为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内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更好应对存在的问题,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此,应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要,构建合理的管理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对管理规章制度改进和完善,实现管理规范、业务流程的动态更新,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和权限,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1、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结合事业单位管理需要,提高管理工作标准和相关要求。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设计和相关规定,有效规范各项工作,消除管理盲区,根据精准、细致、严格的要求,合理设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岗位,科学配备管理人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限,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2、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

结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整合现有规章制度,完善相关规定,对现有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程序重新整合,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变得更加规范、高效、有序,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要不断细化企业的日常请销假制度,上下班制度,请下假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制度监督体系和运行监督机制,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内部监督,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理的长效化科学化。

3、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明晰化

首先,细分工作岗位,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岗位、管理内容、管理职责进行科学分类,实施统一管理,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每个工作岗位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职责、考评标准,实现定岗定责,统一管理。其次,细分工作职责。根据“一人一岗、一岗一责”的要求,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最后,细分工作流程。明确每个管理人员在每个工作流程的目标和任务,从国有资产管理、日常工作、管理责任入手,建立规范化工作流程,构建统一、有序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注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能更好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重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创新。人才资源是管理的动力和保障。要想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和发展需求,选拔、培养、利用好各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管理人员中有部分专业人才,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建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人才识别机制。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人才识别机制,全面掌握人才资源信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学历、专业技能、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识别,发现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识别具有潜能的管理人员。不同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人才,根据具体情况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管理工作岗位,实现人才资源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岗位的最佳配合,也让他们在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才能。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各项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进而激发管理人员潜能,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容平,刘德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2]张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3

[3]郝楠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

第5篇

本文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两种模式的特点及管理现状、国外公共资产管理的管理模式及经验,运用产权理论、公共预算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归纳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归类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重点对统一模式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进行详细剖析。文章以统一模式下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某省属 H 学院的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设置、国有资产管理特点展开研究,分析某省属 H 学院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根据某省属 H 学院的管理特点,具体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明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流程、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完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某省属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统一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思路,希望能给统一模式下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产权理论 .

2.1.2 公共预算管理理论 .

2.2 高校国有资产相关概念

2.2.1 国有资产

2.2.2 国有资产管理

2.2.3 高校国有资产

2.2.4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2.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分类 .

2.3.1 按照存在形态分类

2.3.2 按照运营方式分类

2.3.3 按照价值补偿方式分类

2.4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概述 .

2.4.1 统一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2.4.2 分散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2.4.3 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第三章 统一模式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证分析.

3.1 某省属 H 学院概述 .

3.2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3.2.1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流程

3.2.2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设置

3.3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陈旧

3.3.2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3.3.3 某省属 H 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环节有待完善

3.3.4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

3.3.5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

第四章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

4.2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特点

4.3 国外公共资产、高校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4.3.1 国外公共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4.3.2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第五章 某省属 H 学院统一模式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5.1 健全管理制度

5.2 明确管理职责

5.3 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

5.3.1 加强国有资产审批申购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5.3.2 规范国有资产采购环节

5.3.3 加强国有资产分配使用管理

5.3.4 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管理

5.4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5.5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创新能力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

6.2.1 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2.2 进一步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6.2.3 进一步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

6.2.4 进一步提高高校国有资产人员专业素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国有资产 精细化 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是通过精细化管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的维护、保值、增值的一种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就在于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配置校产资源、设置控制程序、链接管理层级、设定管理指标等。探索、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制度、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

第7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精细化管理

国有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产和财产权益,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实现资产增值保值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成分。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国家和政府将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进行管理,以促进其保值增值。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资产管理的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对其进行经营。按常理企业应该出台有关的政策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特别的管理,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数目没有很清楚的明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频频丢失,造成账目和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重购轻管”的问题,只是利用大量的资金去采购,承包大量的国有资产,但是对于购置之后如何处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切都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造成的,给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资产,另一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而流失的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般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经营者的策略问题造成了管理失误,或者违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人为造成国有资产处于险境中,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浪费流失。笔者对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每年呈上升的趋势,经过推算,每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能够达到五百多亿人民币,平均到每一天都在一亿以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国有资产流失,这里面不乏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就是我国的国企管理体制以及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政策问题,内部原因指的是国企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导致国有资产人为流失。无论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都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资产的流走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缺失

作为国有企业,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企业自身资产,在使用之前都应该做好预算,这样支出和收入才会形成比例,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但是目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国有资产运用预算不完善的情况,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依据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账目和实际出现不符合的情况,这样就给财产的清算工作带来很大的考验,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缺乏对于存量资产信息的全面掌握,也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就让国有资产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削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保障政府的双重职能得到分离,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企业的管理者、其次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利的分离,保障分权机制进入企业。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第一,政府机构要进行配套改革,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内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护,出台足够的资产保障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尤其是要针对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出台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且在资产使用时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有了预算作为后盾,财产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很多的风险,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下面就提出一些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发挥国资委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让国资委员会成为了企业资产的出资人,但是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部门,因此在国资委改革中应该从现在开始使用委员制,从而正确定位自身的职能。并且国资委根据情况授予国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由于国有资产数量巨大,国资委不可能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管理,国资委担任的角色是本地区内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了不断地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需要将国有资产交给国企进行运营。这样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国企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机会有所谨慎,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逐步形成“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局势。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国有资产; 复杂性

近年来,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源头治腐工作,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清理等等。这些举措切中时弊,对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重复建设、绩效不明、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创新管理,才能真正将中央举措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本文结合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性

(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部令”),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各个环节作了原则上的规范,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部令”在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中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但地方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不够精准外,还存在条款雷同现象,未能按照本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及分布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办法,最终导致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欠佳。

(二)性质定位缺失

有观点认为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事业,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由各级财政予以充分支持,也有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属于应用技术科学,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并通过市场谋发展。在这种性质定位的左右摇摆中,农业科研院所一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如果不能切实从农业科技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出发,从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出发,科学确定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就难以建立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从而加大了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国有资源的配置力度,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的缺失也加大了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

(三)内部各自为政,资源壁垒严重

根据研究方向和内容,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又划分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各研究单元,研究单元各自为政,在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上,单枪独干多,协作交流少;在仪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上,重复建设多,共建共享少,不同研究室之间是如此,甚至同一研究室的不同项目组和课题也不例外,更谈不上院所系统内各单位科研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科研院所大多有着很长的历史,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账面价值都很可观,但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有多大差距,账面资产和实物资产吻合度有多高,全国性资产清查和公有房屋土地清理给出的答案是不容乐观的。通过清查和清理,问题没有全解决。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通过一两次清查或清理就完全解决是不客观的,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这种脱节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五)特殊事项加剧了复杂性

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决定了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复杂性。如在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下,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怎样实现?农业科研院所很多项目是在院所以外的农村等异地实施的,这些项目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处置?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对策思考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应根据部令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到位的基础上,制定比较系统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配置标准,在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严格规范的操作实施规程,使国有资产管理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机制,把资产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按职责划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国有资产损失追究制度。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下一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的制定情况:一要关注有没有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二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与上一级的管理制度有没有冲突;三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针对性如何。下一级的管理制度报上一级备案,这样层层落实,越往下越具体,越往下可操作性越强。杜绝制度文件层层转发,越往下越摸不着头脑的现象。

(二)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

2009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被一如既往地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应改变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长期摇摆不定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社会公益性质。农业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方向是提高配置和使用效率,保证所提供的农业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院所中事实上存在且具备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的经营性资产,要逐步剥离,完成由事业法人到企业法人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位不同性质,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如资产配置上,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投入和国有资源配置的力度;在收益管理上,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资产收益全额纳入财政管理,并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全额缴交财政专户。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收益全部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三)加强宏观调控,打破资源壁垒

建立公共仪器设备网络,建立公共实验体系,加强实验室及设备的集成,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大型精密仪器的协作共用提供制度保证,加大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实现科研资源的开放、合作和共享,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深化合作交流和开放,逐步完善实验平台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减少重复和浪费。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并重

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实物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对用于保障农业科研任务完成的各类实物资产从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的全方位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规模、消耗和结构的一系列管理、监督活动。管理活动贯穿于实物资产投入、形成、使用、消失整个寿命过程。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单一的实物管理或者单一的价值管理都不是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必须坚持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物和价值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实施全面管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体制出现漏洞。

(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探索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上,思想僵化,一味地生搬硬套,无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与许多其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一样,农业科研院所的财政部门预算只是资产形成的渠道之一,大量科研仪器设备是通过争取国家、省、市以及横向委托等各渠道竞争性科研经费配置的,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没有必然的关系,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原则的实现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方面显然要复杂得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和创新,建立一套适合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特点的有效管理模式,才是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真正目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针对该院异地实施项目多,承担江苏省自主创新专项经费预算报账的特点,规定:该院系统各单位按项目要求在异地实施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等相关部门认定同意,凡属无法移动且单位无法直接管理的,由项目实施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管理。外单位在该院实行预算报账的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实施单位登记管理。项目结题后,院外实施项目经认定由实施地相关部门登记和管理的固定资产,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研究单元需提出处置意见,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部门批准后执行,有效破解了异地资产管理的难题。这样的探索和创新值得各农业科研院所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芳荃.浅谈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质与科技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50-151.

[2] 尚勇.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所转制问题[J].中国铁路,2000(11):9-11.

[3] 付小燕.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7-9.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监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并且高校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全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很难去迅速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监管方面会出现许多问题,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产生了一定差距,阻碍了发展。据初步了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问题。高校在管理国有资产方面的认识有许多不足,重视性不够。普遍存在着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实物资金的管理,重钱轻物。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注重使用、忽视监管,注重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认识不清,认为资产在学校内,监管不严也没什么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有资产会出现闲置浪费、损毁、丢失的现象。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过程的难度,许多高校认识不够。缺乏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虽然有的学校已经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工作思路却不够清晰,不能够正确结合当前市场的经济条件。

2.国有资产的权属问题。高校的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被高校使用和占有。产权分布上很难确定是经营性的还是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运行过程中,高校只享有资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而不具有最终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很多高校不能够明确权责,导致资金流转不及时。有些高校为了避免资金的亏空还专门设立一些校办产业来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资产的局限性,亏损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进一步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建设。

3.管理制度问题。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管理体制的不完整、不明确会造成许多问题和分歧,资产的管理权、使用权等分属于不同的单位,使得相关负责人混乱。有的高校还没有专管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无法合理的运用高校的国有资产。在核算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有的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了账面价值与投入使用后的实际价值不符。这也容易让有些人弄虚作假,影响资产评估的真实客观性,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被大大的降低。除此之外,高校的许多国有资产像土地、房屋、无形资产等被无条件的使用,所以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4.国有资产家底不清,使用率低下问题。由于高校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也随之增多,来源的多元化和管理机制等问题,导致了许多资产出现了账实不符的情况。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高校容易出现夸大实验教学设备来满足上级要求,或者一些专用设备的重置、闲置的现象。清理清查工作没有很好的执行,在资产处置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程序和手续,或者是一些人为的原因造成资产的损坏丢失、档案资料的不完整等都能导致高校的国有资产混乱不清。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庞大的工作体系和全员的参与。针对目前的高校的现状,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去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建立科学的家产监管体制,从根本上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资产的安全。

1.增强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意识。在目前经济市场的影响下,高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国有资产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性,但是要提高所有员工和管理部门的重视,还是要转变大家的观念,提高认识。首先领导要能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能有助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对工作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进行教育加强,在工作安排中把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划入重点落实的工作项目。此外还要建立明确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从管理者入手,明确各部分的负责人和职责,来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效率。在必要时,高校可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职工了解国有资产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认识。只有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了,高校才能够顺利的进行相关工作,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执行管理制度,是决定管理工作成功的关键。制度建设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从目前全国高校的情况看,资产监管部门人员配备较少,规模不大,要想加强管理,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国有资产的组织监管体系来扩大规模。建设组织体系的措施是在高校成立国有资产监管的委员会,成员由各个单位部门委任,这样既可以统一协调管理工作意见,还能提高监督质量降低成本。此外还要明确日常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职责,以便方便对相关责任人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在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中,要建立一套相关的制度体系,像国有资产的登账、保管、检查和报告等都要严格遵照制度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减少资产的流失。

3.定期进行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鉴于目前高校的国有资产情况,要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首先要摸清高校的家底,确实掌握高校的国有资产状况。为了准确掌握资产的情况,并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问题,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制定清查方案,明确高校各单位资产清查的范围,工作目标和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对盘亏或盘盈的资产找出原因,及时做出处理,实现账实相符,为高校日常工作,财务预算提供更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弄清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价值总量,更有利于明确对资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为更进一步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加快建设、参与市场竞争活动、提升学校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国有资产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高校一直在摸索资产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断改革。只有通过对现行高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减少资产的流失问题,不断推进高校的发展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是图书馆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长期的积累,加上国家在文化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的加大,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因而加强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意义重大。

1.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

公共图书馆的资产是由国家投资和拨款等形式构成的资产,它不以赢利和增值为目的,是一种公益性的国有资产。“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各级财政每年对图书馆行业的投入已达约300亿元,图书馆相关产业已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集群。

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验收标准》的基本要求,全国尚需建设馆舍318万平方米,涉及市场规模约47.71亿元。与之相关的家具需求为:每年新增书架8162.5千米、报刊架507.45万个、电脑桌椅累计6280万套、办公家具累计53564套。此外,我国目前已列入计划但尚未完成的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投资为51.56亿元。

2.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数量庞大,且实行的是国家投资、财政拨款的公有办馆体制和投入机制,长期无偿使用,使人们形成了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观念,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管理薄弱,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资产管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具体表现为: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不一,有的公共图书馆设有专职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有的设在财务部门,还有的由办公室、后勤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别负责;管理人员在配置上也有缺位,只有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其他多是兼职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不统一、职责不够清晰、岗位设置缺失、人员配置缺位,管理方式比较粗放,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时会出现以下局面:(1)许多资产各相关部门共同管理,往往是“共管地带,共而不管”;(2)制定制度、开展监督等资产管理工作时“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

2.2 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

公共图书馆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由于占用上的免费性,造成公共图书馆追求各种办公条件、设施完备,自成体系,往往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配置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资金来源充裕的公共图书馆为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一味追求“高精尖”、“功能全”,对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了可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资金来源较差的公共图书馆,资产短缺,需添置资产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日常工作。

同时由于资产管理报告与信息体系尚未建立,造成财政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各图书馆资产存量,预算安排较为被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难以从源头上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

而行政事业单位间资产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资产部门所有的意识依然很强,国有资产的跨部门调拨很难实现,资产短缺的公共图书馆无法通过调剂手段得到所需资产,则出现公共图书馆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有使用资产不协调,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与紧缺并存的现象,降低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2.3 资产权属不明

资产清查和核实工作中发现,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海南省图书馆馆舍没有土地证、房产证等权属证书。经咨询,许多公共图书馆馆舍都没有正式产权证,常以使用权管理权代替所有权,谁占用谁所有。如个别主管局以下属图书馆名义立项建设,但其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为国家财政拨款,图书馆很少出资,资产权属模糊;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土地权属不明,几个单位共同占有使用的土地均未进行清查登记等等资产权属不明,例如海南省图书馆和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歌舞剧院等单位共同占用着文化公园的土地。这些单位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不明,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其权益得不到保障。

2.4 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一是资产核算不规范。不少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及其他实物资产只设总账,未设明细账或者未按资产类别、品名、数量、单价等进行账务登记;一些单位交付使用的国有资产或财政拨款以外取得的国有资产未入账;购建国有资产只列支出,不计资产形成大量账外资产,由此导致了家底不清。二是年终资产清查工作不扎实。一些公共图书馆多年不做此项工作或做得不够扎实,导致多年积累起来资产盘盈盘亏金额很大,账实严重不符。三是国有资产在科室之间的调拨、调整缺乏有效管理。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数量大,分馆多,部门划分细,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上下属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财产借用情况。由于缺乏管理,单位、部门之间财产借用随意性较大。借用时无手续、无凭据,由于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时间一长造成财产归属不清,清点困难。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清点时往往以盈亏处理,造成账实不符。

上述问题在各级公共图书馆中具有普遍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体制不顺、制度不完善和监管手段的缺失的原因。

一是对国有资产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公共图书馆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缺乏效益意识、管理意识、责任意识,是导致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是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不到位。公共图书馆目前执行的是在国家财政部于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该制度规定国有资产不计提折旧,报表上不反映国有资产的净值。随着图书馆国有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有些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财务或者办公室、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各部门之间管理权责不清晰,职能交叉,没有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责任制度,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其实物流动、占用使用相互脱节。这是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无序的根本问题。

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公共图书馆把业务工作、读者服务放在第一位,这些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较为完善,而经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则较为薄弱,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还不很完善,上级部门对图书馆国有资产的管理也没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加上文化事业部门、财政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分类,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因此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分类标棒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资产管理部门统计数据很难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账物分离或账账、账物不相符,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加上各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专职机构组建时间都较短,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部门、各单位的资产管理职责还不到位,因此,监管力度不够,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也是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3.加强资产管理的思路

3.1 完善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1.1 提高认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都是财务管理中最容易忽视、较为薄弱的方面,主要原因是管理观念淡薄。公共图书馆主要领导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重视,是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并保证其安全、完整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很多单位借一百元现金都需要层层审批,借一件上千元的国有资产却很随意。现金账上有一元对不上都要反复核对,而上万元的资产丢失、盘亏却毫不在意。这都是由于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意识而引发的怪现象。因此,需要公共图书馆主要领导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教育全体员工树立国有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形成国有资产人人监督、人人有责的局面。

3.1.2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程序

从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对国有资产疏于管理,缺乏长期、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因此,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各级公共图书馆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虽然所处地域、分管行政主体不同,机构设置等情况也有所差异,但是完全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从前期的购置、登记到使用人的领用、保管到固定资产的归还等一系列程序,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和严格的制度。

3.2 规范资产使用及处置行为

一是公共图书馆应完善资产登记、使用、保管、报废、移交、清查等内部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卡和台账,健全资产账目,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账、账实、账卡相符,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二是加强资产审批和评估管理。对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必须按规定权限审批,结果报财政部门核准、备案。三是建立部门之间资产调剂机制,对闲置资产和超标准超编制配置的资产,进行调剂或捐赠,促进部门之间资产的合理流动。

3.3 严格预算约束,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购置项目进行统一审核,购置经费进行统一集中审批。加强国有资产购置的计划管理,分部门编制近期和中长期购置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大型设备的购置要考虑使用人员的实际需要和技术能力,参照图书馆现有设备使用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尽量避免重复购置和资金浪费。对批量使用的固定资产,设立招投标部门,公开招标,集中采购,节省成本。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制定单位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3.4 加强产权管理

对权属不清以及清查登记在下属单位的土地、房产等大宗资产,根据财政部相关规定,由财政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产权界定或者进行产权划分,明确权属,以利加强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管理,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同时通过产权登记等形式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权益。

3.5 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为了协调全馆的资产管理,应明确资产管理部门为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工作的业务领导机构,各部门应自觉接受其业务领导并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资产管理部门的行政效力,奖惩分明,切实落实好物资采购各环节相关制度。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部门还需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应着重抓好三方面:一是资产存量的监督,资产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清查工作,通过实物盘点,监督二级管理单位是否达到账账、账物相符,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二是资产变动的监督。主要监督资产增加或减少、保管人的更换等手续是否齐全,账簿登记是否清楚;三是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监督。着重监督出租出借实物资产是否已经得批准并是否按时归还等情况,防止个别单位或保管人擅自出租出借,造成国有资产的损耗带来的隐性流失。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公共图书馆存在的资产利用率低、闲置多、局部管理混乱问题,形成对全馆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晓珍.浅谈图书馆固定资产的配置与管理[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郭复初.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M].北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慧玲.基层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图书馆,2008(5).

[4]何保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J].经营管理者,2009(5).

第11篇

关键词:资产监管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35-01

随着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有资产规模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资产管理难度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局明确提出要理顺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管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现状,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效用,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效管控流动资产,还要在实物资产的管理上有所创新。

一、国有资产监管发展趋势。

1.资产管理制度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预算法》两部法规,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各地方、各单位进行各种管理探索,逐步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并根据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细则,从各个环节保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完整。

2.资产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手段。以信息采集、归类的方式,构建一个用于管理的数据库库群,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拨、反馈等环节做到全程动态管理,为查询、分析、统计、审核、监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3.资产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源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多个理论。事业单位对资产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指以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为目的,通过责任细分、加强监督和审计等手段,对国有资产从入到出整个过程实行科学管理。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不符,导致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账面价值只能反映资产的购置价值,而资产的市场价值却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2.还存在“重采购,轻资产”的思想,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仍有不足。资产的购置和资产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同等重要,而管好用好资产需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部门共同配合。应在正确界定资产监管职责的基础上,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分级”监管体系。

3.逐步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与对接。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存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实物资产管理软件与财务处的NC管理软件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给两部门账账核对、资产盘点、信息对接造成困难。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建议措施。

1.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提高对实物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摈弃“重购轻管”的做法,以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为主导,各单位、部门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实物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起实物资产日常监管、定期盘点等具体事务工作,切实履行好具体使用及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的需要。

2.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在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计划由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申报科技项目,并牵头开发《现代烟草实物资产追踪监管系统》。

3.建立健全资产三级管理体制。根据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以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部门)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部门)设资产管理员一名,负责本单位(部门)资产实物及账务的日常管理;各单位(部门)内部各科室,分别设管理员一名,负责科室资产的实物及账务管理,向本单位(部门)资产管理员负责。各个层面、各类人员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4.创新国有资产配置管理。资产配置是各项工作职能持续履行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从中央层面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于2009年专门印发了国管资[2009] 21号文件,试行了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标准化配置办法。陕西省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级行政事业一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我们应继续修订资产管理办法,将资产配置纳入标准化管理范畴。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涵盖办公用房、机动车辆、办公家具、空调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通用类资产;办公用房构建、小汽车排量以及价格等具体标准均以《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的标准为依据。

5.重视产权管理,做好产权登记。在推动产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将重点集中在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管理上。逐步建立“全过程、多层次、动态化”的管理共识。所谓“全过程”,是指产权管理囊括了产权设立、变更及消灭的全过程;所谓“多层次”,是指产权管理是对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的综合管理;所谓“动态化”,是指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对产权管理实行动态、实时监管。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增长,如何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国有资产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制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国有资产管理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依靠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绩效,为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卫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研究[J].产权导刊,2011,(8).

[2]陈爱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 河南省 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3-02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高校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等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日益扩大,为河南省高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能否管好和用好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关系到国有资产安全和河南省高校长期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改进措施,对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安全、高效地使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高校的自我积累与发展,河南高校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方面,2013年,河南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7所,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学校占地15.92万亩,校舍建筑面积5395.75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33亿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22.31亿元。无形资产方面,“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活动总投入45.1亿元,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3.4万项。全省高校共14万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98万篇,出版专著750部,编著1606部;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898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鉴定科技成果3848项,专利拥有量达到1677项。2011年,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达到488项(占全省总量96%),比2010年增加156项,经费突破两亿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3777项,转让合同金额10.41亿元,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1}

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河南省高校主要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由高校领导统一负责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或者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基建处、后勤处和图书馆等负责。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高校都从职能分工、机构设置和监管机制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的使用和清查、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还有需要完善的空间。加之前几年缺乏制度约束导致高校过度举债、大兴基建,不少资产重复购置,处于闲置状态,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河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三、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2}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四、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3}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4}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5}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监管十分重要。监督考核与绩效评价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河南省各高校应根据统一监督和分级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监督主体,确定监督职责,强化监督手段。高校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制度,坚持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对国有资产利用和效益的考核,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在健全资产监督考核的基础上,设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优化绩效评估方法,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实施评估。从风险控制指标、风险控制内容、风险控制方法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0160)

注释:

{1}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4}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J].学术论坛,2012(5):196-199

{5}邓小军,杜永宏.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措施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