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转型趋势

数字化转型趋势

时间:2023-09-05 17:0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转型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转型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

第2篇

关键词:行业;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对各行业影响越来越大,针对出版传媒行业来说,传统的纸质出版,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经历了黄金时期,今天,受网络阅读的冲击,纸质出版物发展势头被遏制,数字出版的浪潮汹涌袭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传统出版传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于专业科技类出版传媒集团,如何再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中,转变观念、把握发展机遇,迎接严峻挑战,探索出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数字化产品商业模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成功转型、跨越式发展,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课题。

一、数字化转型本质

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变化,但是数字化改变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方式;数字化冲击的不是内容,事儿出版的形式;数字化提升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介生产发行的业态,更重要的是传播的方式。所以,出版传媒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引入,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二、数字化转型的途径

对传统出版传媒单位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针对图书出版业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传统出版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出具体的分阶段实施计划,进而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

数字化转型更是内容创新的机遇,是艰难的转型,更是产业发展的空间,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途径就是紧紧抓住自己的内容优势,积极做好传统出版业务的数字化支撑,提升出版生产管理效率,增强传统出版市场竞争力、扩展传统出版市场规模;传统出版单位要做好出版业务的数字化叠加,在传统出版业务基础上叠加出一条数字化内容生产、销售和消费的业务路线;同时,传统出版单位也要积极参与和培育数字内容产业,实现产品、经济结构和运转模式向数字内容产业跨界发展。

三、英大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

(一)英大传媒集团概况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英大传媒集团)是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首家以新闻宣传、图书出版为核心,具有报纸、期刊、图书、影视、数字媒体多种媒体形态的企业传媒集团,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传媒产业种类齐全的传媒集团之一,英大传媒集团下设《国家电网报》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南京有限公司、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武汉有限公司、英大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国网卓越传媒广告(北京)有限公司6个全资子公司,报刊年发行量近百万份,图书生产码洋5亿多。

(二)英大传媒数字化转型探索

英大传媒所属的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简称电力出版社)是一家具有63年历史的专业科技出版社,年出版新书2000多种,是一家再电力行业有广泛影响的专业科技出版社。电力出版社从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工作,开始出版数字化转型,结合电力行业,针对企业标准化、培训教程等系列教材开发了多款电子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英大传媒集团《国家电网报》社有限公司成立月2006年1月。成立伊始就积极开拓数字化业务,全面实施了生产数字化系统支撑建设,建设对外新闻网站,建立新闻图片库,尝试手机报等移动媒体业务,归集见报历史资源,开展新闻资源分析与利用。

英大传媒集团成立以后,面对数字技术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广泛冲击,逐渐由“应对挑战”到“抓住机遇、顺势而动、主动作为”转变,作为国内首家、传媒形态较为齐全的企业传媒集团,英大传媒集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的全资子公司,在集团化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编制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对业务发展的有效支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于2009年,大力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完善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实现了集团经营管理的电子化,报刊生产网络化。通过实施图书生产管理ERP系统,实现了图书出版的精细化管理,英大传媒集团整体具备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基础支撑。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2014年,英大传媒集团以集团行政1号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立足电力行业,依托传统互联网、数字出版、移动终端、电子商务四条业务线,整合集团数字业务资源,实现业务模式、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三个转型”,实现新闻、图书出版、数字新媒体业务联动,实现整体转型,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组织、体制、机制保障,提出以“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文化推动”加速英大传媒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2、新闻出版优势互补与融合叠加

依托报刊生产数字化的成功经验,英大传媒集团全面启动了图书生产的数字化工作,规划建设图书出版协同编纂信息系统,依托信息系统在传统出版业务的基础上叠加出一条数字化内容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前端生产线,在生产传统出版物的同时,完成电子图书的生产。结合科技类图书的特点,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节点,以XML文件存储的形式,建设电子资源库。

新闻与图书出版业务的优势互补还体现在两者的优势互补。新闻的长处在于宣传、营造影响,针对专业知识,能起到知识传递和普及的基本作用,专业的科技 图书出版正是针对某一领域、某一层面专业知识的深层次解读,都过生产流程电子化后形成的共享资源库,将为二者的结合提供可能,从而实现两种出版形式的优势补充,同时通过报刊、网站等媒体形式,进行了纸质图书的重点宣传,在一定层面扩大了纸质图书的营销和电子图书的推广。

3、立足电力行业,深耕内容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

英大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工作,坚持“内容为核心”的出版理念。对于专业科技出版而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利用数字手段和技术,可以更好等整合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出版资源,为传统出版提供优质选题,出版一些有份量的优秀作品;利用数字手段和技术,结合行业特色,英大传媒集团提出建设电力行业的专业资源“专卖店”和“精品屋”,建立精品专业数字资源库。结合电力行业工作实际,英大传媒集团规划建设集纸质书营销、电子书阅读、专业资源查询与、在线教育为一体的“电力知识服务平台”,依托电力知识服务平台,实现针对个人的电子书付费阅读和下载,专业知识的查询和精品资源库的展示和售卖,满足面向集团、机构的“B2B”模式和面向个人用户的“B2C”模式的有效组合。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针对资源查询情况的分析,反哺传统出版选题,提供定制性出版,满足专业用户的个性需求。

4、建立全新的数字出版运营体系,打造全媒体出版

英大传媒集团在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采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并行的模式发展,在集团内部没有全面打破传统出版的运营环境,分别建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支队伍。做传统出版业务的人仍以传统市场为对象,辅助数字技术,从选题、质量、营销上下功夫。从事新媒体、数字出版的瞄准另外的市场,同时学习、借鉴传统出版的选题论证模式和资源优势,采用新的机制推动数字化业务的营销和服务,数字化产品形式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同步出版,从而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的全媒体出版

5、向文化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延展

英大传媒集团一方面调整自身业务模式,大力开展业务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尝试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向文化和信息服务业进行业务延展。英大传媒集团参股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集团向文化和信息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后续又有了一些投资举措。依托参股公司平台,英大传媒集团派出人员到参股公司学习、取长补短,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队伍,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初步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品和经济结构、运转模式的延伸发展。

第3篇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移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多元叠加,信息渠道和传播平台日新月异,传统纸质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亟须寻找新的出路,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期刊转型的首选方式。期刊转型不是小打小闹,其变革是极具颠覆性的,除了发行渠道和传播终端的改变,面向用户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付费方式等也会发生转变。文章从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和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期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国内期刊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2.专注互动,提升服务意识数字时代,期刊与读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以前,读者是被动地接受期刊提供的内容,而在当下,读者获取内容的渠道众多,他们常常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内容创作和传播的过程,并从中获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式才是数字时代下传统期刊转型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旅游杂志《悦游》为例,《悦游》在2014年底开设网站,虽说数字化转型时间不算早,但它在保持纸质杂志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为所有热爱旅行并愿意分享自己文字与见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平台。这意味着不管是谁,只要喜欢旅游、喜欢自拍、喜欢记录旅游途中的点点滴滴,就可以将与自己旅行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网站上分享。读者在享受这项服务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还能与编辑、其他旅游爱好者互动。而且,这些读者分享的内容还大有用处,网站通过对内容信息的分类、整合和再次销售,可以实现信息内容的增值。由此可见,向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务、注重互动,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怎样做到让读者满意,我国期刊在转型过程中还需向国外成功期刊学习。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传统期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发展,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期刊社除了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转型的成功经验,还应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读者需求制定转型策略和选择转型模式。总之,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才可能赢得一线生机。

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业;出版业

媒介融合是当代世界传媒业在技术变革及市场变化等因素推动下显现的重要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找到传媒业急剧变革时代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则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所有传统传媒业门类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现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1983年,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2001年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显然,两位学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层面的现象,前者意指传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体组织融合。当前研究中,人们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围已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①。

结合当代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媒介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新兴的数字媒介集各类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于一体,在传媒产业组织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组织间并购重组为大型的传媒企业或传媒企业集团,在传媒产业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间发生互相渗透,形成跨产业的新生融合市场。因此,可总结认为,媒介融合是当代数字化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传播功能的集成、传媒相关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传媒与相关产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等融合趋势的总称。

二、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规律

英国学者西蒙・穆雷指出,在传媒产业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的跨媒体所有权的集团化是当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当代欧美传媒业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集团化运营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实际上就是传媒企业资产、传媒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欧美国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来达成。在欧美产业市场,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主要通过针对企业的交易――企业并购来达成,传媒业包括出版业相关企业亦是如此。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一种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并购即是企业层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或其他途径联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过程或趋势即为“集团化”,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获得外部发展优势。

欧美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在20世纪不断发生,20世纪90年代欧美传媒业集团化趋势则大范围显现,形成了一些规模空前的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产业资源的集中化。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集团化,已经出现极少数巨型传媒集团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这些巨型传媒集团都有着在各自优势领域内寻求垄断经营的趋势,已成为欧美传媒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并购其他传媒企业的实力就越强,成为欧美传媒业并购市场的主导者,事实上已成为欧美传媒业主要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化带来的产业资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于传统媒体企业而言,进入新的传媒业务领域,或因传播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业态转型(如数字化转型)时,集团化运作已被欧美传媒产业实践证明是效率较高的、切实可行的转型途径。具体而言,传统传媒企业或集团可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联合那些经营自身所缺的传媒业务的其他传媒企业,以及因应用新的传媒技术而快速崛起的新媒体企业,从而扩大自身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获取最新的传媒生产力,保持和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时代华纳等传媒集团的发展显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购都与开拓新的传媒业务领域和市场,或获得新的传播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仅通过自身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仅靠自身在传播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自我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西方传媒产业实践中也难觅实际案例。

当代传媒业在通过集团化整合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产业领域和边界,与其他相关产业开展交叉整合,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传媒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间越来越密切的产业联系以及市场的交叉,这些行业的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渐趋增多。例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一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集团,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传媒集团,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则意味着传统媒体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产业领域和市场,往往能够成为传媒产业和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增长点。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这样的“物理变化”,而且是能产生全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化学反应”。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与机遇

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与传媒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同步,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层面,欧美国家出版业主导着当今世界出版市场,集团化同样也是当代欧美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欧美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过程涵盖了四个阶段,即在本产业内的规模扩张阶段、跨媒体扩张阶段、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形成若干资本实力极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和有着显著行业影响力的巨型跨国出版集团。

同时,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欧美出版业当前正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用户大量迁移到网络媒介上,世界各国传统出版业都受到了冲击,其进一步增长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欧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首先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转型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逐渐由STM(科学、技术及医疗)专业出版商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由出版业转战基于网络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对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将结果提供给购买服务的特定客户以获取收益的新兴行业。③不仅是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因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市场的高收益性,不少欧美出版集团均凭借其原有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进入该市场领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当代欧美出版传媒集团还出现了专业化整合的新趋势,以培生(Pearson)集团为例,培生集团自20世纪以来在长期的并购扩张过程中,前期实施主要是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期间明确了教育、商业信息和大众出版(或称消费出版)三大核心业务;但其进入21世纪后则越来越注重专业化,逐渐将原本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教育上升为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将其下一阶段主营方向确定为“全球教育业务”,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教育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则为教育出版业务。

总而言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出版业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融合媒介不仅集中了人类信息传播系统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也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将其生产的出版产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销售,如果出版企业固守纸质出版的生产,那么很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当代出版企业都必须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出版企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逐渐成熟,数字出版业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数字出版业务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业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销售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选择。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一些产业融合市场近年来正处于高增长与高收益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关注这些新生的融合市场,条件具备时应积极开拓融合市场业务。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市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可视为出版传媒业务的衍生业务,出版传媒企业原有的内容资源可成为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出版企业或出版集团而言,也应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务,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我国出版企业值得尝试。进军信息服务业必须以内容资源的“大数据化”为前提,出版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就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聚合内容资源,形成大数据优势,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乃至进军信息服务业开辟有利条件。这也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还应进一步有序推进,这有助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交叉与渗透,也使得出版企业得以在更大的相关产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获得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培生集团原有的教育出版虽然有着稳定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为基础,延伸拓展成教育产业链,便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后,要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固守出版业务实难以达到发展目标,但可以以出版业务为基础,根据出版业务所属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领域,将集团主营业务拓展为涵盖出版业务的更大型的产业,通过并购等资本化运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业务的新的产业链与价值链,这无疑将使我国出版集团得以在更大的市场领域获得发展,而新的大型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汪曙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曾绚琦,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深化闽台出版业合作研究”(编号2013C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丁柏铨. 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8.

第5篇

拓展数字印刷的需求

纵观近5年全球印刷工业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印刷市场、设备构成、技术工艺、作业方法以及营销手段都聚焦在“数字化”这个焦点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印刷企业都在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地采用专业导向、数字再造和管理增值的方式推进企业从传统印刷向印刷数字化转型。

笔者经多年行业研究分析后,认为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层面:印刷数字化转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以及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其中,传统印刷企业的印刷数字化转型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全球发达国家的传统印刷企业早在2005年前后已经基本实现了转型,并转入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或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再看国内,少数技术领先的印刷企业已率先展开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如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些技术先进的传统印刷企业正在着手进行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很多传统印刷企业也在一边加快印刷数字化转型步伐,一边思考跨越式地推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1.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

2010年后,印刷产品的高品质、个性化、内容与功能集成化逐步成为印刷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印刷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核心,从而迫使传统印刷企业依托所完成的印刷数字化,通过嵌入或扩展数字印刷设备来解决印刷产品个性化以及内容与功能集成化不足的瓶颈问题,进而引发了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热情和动力,推动了传统印刷企业新一轮的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的速度,这也将是未来10年传统印刷企业无法回避、关乎其生死存亡的转型。

这种由印刷市场及其产品需求所导引的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相比单独应用数字印刷制造印刷产品的转型来说,其目标更明确、突破点更清晰、解决方案更全面,而且重点聚集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这个节点之上,是一种应用数字印刷设备进行印刷制程再造以及产品工艺完善的过程。它不仅充分解决了传统印刷个性化不足、内容与功能集成缺乏的产品创新的难题,而且全面发挥了数字印刷设备服务于数码打样与样书制作等传统印刷流程优势,提升了设备综合应用率,降低了印刷生产成本,从而使数字印刷真正成为传统印刷企业拓展市场、优化制程、精细服务的必要手段,加快了传统印刷企业不断主动地增加数字印刷设备的步伐。

2.向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在国家将传统印刷和现代网络新媒体、移动多媒体作为国家文化大发展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的背景下,传统印刷企业的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将是印刷企业从制造业涅为文化产业或内容服务业最重要的转型,也是未来传统印刷企业实现自我构建全媒体产品链,还是被整合为全媒体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失去主动性的重要择决。但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来说,这种转型还很遥远,还有漫长的征程需要跋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集成数字印刷的技术途径

传统印刷企业在技术环境的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服务目标的产品化的发展背景下,其传统产品的外部需求增速趋缓、内部产能过剩的格局逐步显现,而对个性、创意、智能、精致的高附加值新产品的需求快速扩展,因而集成数字印刷技术是传统印刷企业承袭传统印刷技术精华,实现印刷产品创新的最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传统印刷企业需要遵循“预先规划是前提、数字印前是龙头、传统数字集成是保障”的原则,从产品链和市场拓展两个方向展开。

1.基于印刷企业产品链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基于所拥有的产品链来集成数字印刷的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或集成数字印刷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从剖析现有产品设计、印刷制程、品质缺陷以及服务不足着手,发现企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与控制方法上的差异,归纳出所要集成的数字印刷设备和技术能够突破哪些技术瓶颈,解决哪些产品制造的短板,补充现有设备与软件的哪些不足,改变产品制造中的哪些工艺方法。

(2)要比较各种数字印刷技术在成像机制、产能效率、数据兼容、过程控制、品质稳定性、耗材成本、维护可靠性以及作业难度上的优势与劣势。

(3)要解决数字印刷设备与软件嵌入传统印刷工艺流程、过程控制和作业方法的匹配方式,使新增数字印刷设备既能够与传统印刷集成应用,又能够相对独立形成新产品拓展的体系。

(4)要实现创新产品链和产品创新的途径,充分展示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集成的新优势与新特点,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创意的实现。

还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要根据印刷企业主要业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于以折页产品,如出版物、商业目录印刷等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在引进购置数字印刷设备及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考察以下几点:①数字印刷机的质量水平、持续生产能力和使用成本;②数字印刷机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的可行性以及产品适应范围;③传统印刷所采用的数据与数字印刷机采用数据间的兼容性及其数据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④传统印刷数字化生产流程,特别是色彩管理与数字印刷机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行性与精度;⑤开本、折页、材料的适印性;⑥形成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以及供应商的评价。

而对于以艺术品复制、影像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来说,数字印刷设备的购置与软件的添加需要特别考虑:①不同成像机制(静电成像+色粉、静电成像+液体油墨、喷墨)数字印刷机的色彩再现能力和印刷质量;②对承印材料的印刷适性以及印刷稳定性;③与传统印刷生产流程与色彩管理的兼容性;④折页方式以及正反面套准精度。

对于以包装、个性化文化产品以及礼品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购买数字印刷机及软件时要注重这几个要素:①对专色、特别是高饱和度、高亮度色彩的再现能力;②印刷幅面及承印材料的利用率;③承印材料的适印性以及材料损耗;④与传统印刷工艺及其印后加工方法的配合度。

2.基于市场拓展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以拓展市场为目标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添置数字印刷机则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要从提升印刷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增值服务模式以及增加传统印刷的业务量着眼,重点从前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品需求和潜在需求着手,分析归纳新产品的共性特征和制程难点,比较新产品在市场中其竞争对手的优势与不足,思索自己能够为新市场、新产品和新需求提供最可行服务的能力与不足。

(2)要针对市场、产品、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以产品制造为导向来制定典型目标样本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3)要通过测试分析和典型目标样本的试制来发现目标设备的长处与短处,筛选适合市场和产品需求的数字印刷机,考虑不同数字印刷机的合理配置以及引进周期和预期目标。

(4)要考虑用所引进数字印刷机弥补传统印刷机及其制程中短板的可行性与方法。

具体来说,对于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瞄准出版社数字出版、微小批量再版绝版图书的印制、样书印制以及个性化收藏图书的印制;其次,还应注意配合数字出版以及出版社的新图书品种来研发印制工艺及其印制流程控制方法;再次,要注重用数字印刷机服务传统图书印制流程,将其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使用,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打样成本。因此,要重点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产能、可靠性、质量稳定性、易用性、印刷幅面、材料综合利用率以及终端用户品牌认知度。

对于商业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面向国内高端产品,特别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需求,与其电子商务平台配合,构建服务高端客户的定制商业宣传产品的印制流程和技术工艺;其次,要筛选和分析高端客户的商业印刷需求,依托数字印刷机特性研发高附加值的数字印刷商业产品,推动市场的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专色、材料类型、细节表达、批量色彩一致性以及与多种印后加工的适配性。

第6篇

中国记者:从去年以来,作为集团营收主体的都市报影响力和利润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面临危机成为报界共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崔安定:个人意见,报业收入开始下滑,报业的高额利润一去不复返,原来人们在报社广告部排着队要求登广告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报业也呈现出下滑态势。

从高额利润转向行业平均利润,任何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如此。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但是巴菲特为什么还要收购那么多地方报纸?因为他认为虽然报业的利润率在下降,但还是能有10%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中国记者:您认为造成报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崔安定:新媒体正在蚕食报业资源。

以前,我们报人常常在想,我们七八个亿的广告,谁来替代我们?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确,确实不会有某个媒介一下子替代报纸,但是会逐步蚕食。小到APP、户外广告、LED大屏等,大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都在分流报业的广告资源,类似这种新媒体的东西越多,报业也就越困难。目前,报纸广告的下滑还在持续,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分流报纸广告。投放渠道不断增加,报纸广告自然不断下滑。

目前,西部省份报业下滑趋势还不太明显,从东到西,应该有个逐步影响的过程。现在,华商传媒集团的四份子报每年收入依然增长。可能到2015年,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报业下滑速度无法预测,可能在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一个平台期,这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广告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经济加速下滑不太可能,但增长多少也不一定。这就是报业转型的背景。

战略转型与产品转型

中国记者:从报人办网开始,其实报业就开始了转型尝试。时至今日,报人对转型的理解思路更加开阔。华商传媒集团怎样理解转型?

冯玉明:每家转型都是一部“血泪史”。转型并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大多数肯定是转不成的,只能挣扎着活下去。这是这个话题的必然宿命。

我们经过大量调研之后,首先确认的就是所谓转型是战略转型,而不是产品转型,只针对产品的任何单一的修补、延伸都只能是保健,而不能救命。救命的方法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只能说基于我们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我们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起码让我们走在大路上。

信息过载时代,除了版面怎样留住客户?我们需要拿出新的业务,新的服务,新的产品,传统媒体不是只有等死,而是怎样发掘我们的资源价值,焕发我们的青春。当中一定要基于我们的资源和能力做这个事。否则,转型是不可依托的,有风险的,短命的,跟风的。这样的教训在全国是很多的。大家都说转型当然要交学费,但是学费的额度和频率过多的话,那一定还是有基础原因的,比如方向本身就错了,可能新服务新产品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所以一定要了解新服务新产品是为谁而诞生的。谁会为此来买单。

中国记者:在新的技术和传播环境下,报纸怎样才能更好发挥媒体属性,构建传播力和影响力?

冯玉明:新媒体时代,报纸不一定要死,但不再一枝独大,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衣食父母,而是成为集团旗下一个合理的盈利手段。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由信息稀缺到信息过载,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都市报的巨大红利能够获得基于的恰是信息稀缺背景。而我们是有门槛的市场主体,所以我们能够获取暴利。

信息过载时代,专业媒体人一定还有机会,只是要找准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技术再厉害,也有做不了的事。比如很多业务要靠人工智能+人工。这就使专业的信息生产者、处理者、拣选者能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我从来不认为纸媒将死就是新闻将死,纸媒将死就是传媒将死。我认为只是挑战我们有没有找到新的业务方向,说到底还是市场决定论,用户决定论。用户和市场都改变了,不改变当然没有出路。转型并非要追求多么高的暴利,而是要重塑传统媒体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说到底这是我们转型方案设计的追求和出发点。转型与转身

中国记者:您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及,转型之前要先转身。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转型的?“转型之前先转身”的含义又是什么?

齐东:现在业内对转型的探讨不很清晰。一栋楼,租出去,变身物业公司不叫转型,只是个转身而已。报社开个酒店也能赚钱,但这跟转型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的转型是战略转型,转型的方向、路径、战略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就是基于内容广告发行三方面的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寻求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服务、新平台,这可以理解为核心能力转型。

没有新媒体,只有新服务。只有在转型的探索中,我们才能知晓什么是我们基于现有资源能够提供的强服务。产品转服务,这个转化率是市场筛选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报业的收入结构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实现来自用户的收入。理想的转型与不够理想的转型

中国记者:转型的模式逐渐积累出一批,您认为什么是理想的转型,而哪些转型不够理想?应如何判断?

第7篇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产教融合;市场营销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现“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三次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40.7%,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数字时代下,培养新一代国家建设人才已迫在眉睫[1]。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服务、区块链、数据安全、数字消费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所用的新基建和数字化设备,使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并得以应用。这些数字化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是支撑起产业数字转型的砥柱。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5G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席卷行政服务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医疗系统等所有领域。高校传统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新需求,唯有顺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不断更迭,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

二、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现状

美国能诞生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与其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策略。2009年,美国将“合作教育”模式更名为合作与实践教育(CEED)。该策略由于较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得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2]自英国脱欧以来,欧盟经济支柱主要来自德国和法国。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双元制”,却值得学习和借鉴。[3]我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处于刚起步阶段,相比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亟需探索出适合我国“两化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近些年“数字”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但是,由于我国数字化人才较为缺失,暴露出高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关于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并不多,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成果更是比较少。通过研究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二是如何依托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例如,钮雪林结合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必须要以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以及融合化转型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关于国内外不同育人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三、“数字化转型”下的产教融合新挑战

(一)目标企业选择难题

合作企业的选择,需经过慎重甄选。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软硬实力都不及大型优质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的教学育人中,人力、培训、设备、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投入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产业数字化也使得行业“洗牌”加剧,涌现出一批顺应数字化转型的优质企业,这批优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对人才培养方向更能把握时代脉搏。在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上,需要高校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评估和谨慎甄选。

(二)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相符

在产教融合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导致课程内容陈旧两大问题。首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沿用陈旧人才培养方案和原有知识体系的情况,教材和教法,都没有融入最新数字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停滞不前。课程负责老师不愿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课程内容,导致最新的企业标准、企业操作规范、理实一体化课程及企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推进。其次,当目标企业选择不当,或企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产业变革,导致企业开发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转折点,企业需要最新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做支撑,才能在产教融合中开发和融入产业最新数字化技术内容。因此,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和产业人才培养,不仅对教师、教法、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合作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投资巨大,回报不稳定

首先,从课程的开发来说,需要校企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群体,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既囊括现有知识体系,又符合企业标准的教材和课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上层战略决策的支持和大力投入,需要有经验的专职人员与课程负责老师积极双向沟通,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次,从实训基地建设来看,校企双方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实训室、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等,合作期间产生的水电、培训、师资等一系列费用,以及后期对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成本,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校企合作不稳定,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企业投入将无法收回,也会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最后,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校企达成产教融合意向,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各类实践实训项目,最终完成学业,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期间会存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就业双向选择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周期大大加长,难以满足企业短期人才紧缺的需求。

四、基于“数字”的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叠加产业数字化转型,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以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数字”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数字”发展背景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提出概念,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例如,2018年我国数字规模为22.2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9.4亿元。由此可见数字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引擎。“数字”是企业级的业务能力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其通过对业务、数据以及技术的抽象化,将业务按照领域进行拆分,以服务化的形式输出共享能力。数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数据层面上,数字有效解决了企业系统间数据孤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数据“汇管用”的问题;在业务层面通过对各业务线的模块去除,让前台业务走向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力;在技术层面,具有可扩展性,能够让整个网络架构更加开放,避免了重复开发[4]。

(二)“数字”+产教融合模式“数字”产教融合模式,使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教学广度和教学深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契合了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数字服务于教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如图1所示。数字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起到核心关键作用,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从生产制造、采购物流、仓储运输等生产制造环节,到客户服务、数字营销、门店调配等流通环节,再到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人资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教育教学的视域更开阔,理念更趋全局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教学广度随着数据的延伸,不仅涉及数字化营销,而且延伸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等多个领域,教学广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从教学深度来看,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营销策划实践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基于数据的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报表制作、公(私)域运营、大数据品牌营销、内容营销、算法和AI提升人效等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划,教学深度增加,专业深度增加,更适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1.数据采集

如图1所示,产教融合部分包含两大内容和一大条件。根据上文数据来源分类,企业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大类,数据的采集过程主要从离线采集与实时采集两方面进行。首先,内部数据是指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筛选,主要包括不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以往数据:营业额达标率、客单价、人效、毛利、进销、损耗等数据。具体数据包括日(月)营业额、日(月)营业指标、日(月)完成率、客单数、客单价、人效、每日(月)同比、每日(月)增长率、客单增长率、采购、销售、毛利(率)、陈列(样品)报损、报损率、日销前十等。其次,外部数据是指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接口数据等产生的相关数据。最后,对于上述用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其数据量相当庞大。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数据来源比较广泛,既包括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的数据。例如,客户的基础信息数据、客户消费数据、订单业务数据等等,还包括客户位置移动范围数据等。基于日益繁琐的数据,需要系统要具备数据收集和储存的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基于数字将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才能获取动态全面的数据,并最终筛选有效数据用于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

2.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是“数字”平台建设的核心,传统的数据系统只是简单地存放或者展示难以有效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不能达到数字资产的应用价值。基于数字产业的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必须要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同一套系统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DNA”数据视图,整合系统的所有资源,让平台系统内的成员都可以使用数据资产,以此达到支撑整个智慧运营体系的数据要求[5]。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数据应用,主要是利用智慧运营体系中数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客户精准画像、企业科学决策、AI(算法)预测、制定营销战略、撰写营销策划方案、个性化学习等,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将数据应用环节共同开发成各类数字营销实践课程。

3.基础工具及条件

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校企共建实训场地提供软硬件保障,硬件设施包括本地机房、互联网设备,物联网、互联网等,软件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工具(python、excel)、云平台、数据共享数据等。通过云平台和数据共享数据,服务器将操作实践内容共享至学校机房,同时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校企指导老师在线指导和评估,前置课程中可加入一些基础的工具课,或在实训课中加入有针对性的工具操作模块。数据是领先行业的共同选择,构建了企业进行应用开发的新一代平台型基座,通过数字赋能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秉承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兼顾时展特征,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基于数字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希望能对高校实现新时代数字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希望能对各专业建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对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常春,张晓丹.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12):200-201.

[2]汪福俊.美国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以德雷塞尔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57-67.

[3]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5):40-46.

[4]胡翰林,沈书生.基于技术的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9):78-86.

第8篇

关键词:期刊数字化;挑战;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4904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在网上搭建自己的电子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也进入到互联网世界当中,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业务,并逐渐进入到数字化发展阶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着重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1\]。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承载机构,科技期刊在当前的互联网络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当前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更好地实现自身体系的转型,并获得新的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变革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将文字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储在服务器设备,以网页或电子期刊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实现共享读取。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突破了传统期刊的形式,完全脱离了纸质媒体的约束,使得信息的获得随时化、个性化。

随着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国家科技部门将科技期刊上网列入到了国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中加以启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基础工程(CNKI)的重视,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维普网、龙源期刊、万方数据等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先行代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动,初步实现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知识资源的有效传播,通过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

公共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取得巨大成果。一是由我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建设的国家知识基础工程即CNKI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项工程所建设的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的国内各项科技期刊的数据,包括期刊8000多种以及科技文献3690余万篇,内容涵盖十分之广,包括理工、文史哲学、经济、教育、医学等126个专题和9个专辑\[2\],作为一个大型的网络文献数据资料库,与实际出版物是相对应的,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使得世界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获得数据库里面的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二是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库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的数据库系统,在1999年,就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推出了强大的系统记账功能,同时万方数据库是一个集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论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资源,目前共有7000多种科技期刊被收录到数据库当中。三是维普期刊网。维普期刊网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较为权威的中文期刊咨询网站,共收录了1998年至今的12000余种各类型的科技期刊,以及科技文献资料3000余万篇\[3\]。

虽然在当前的形势下,许多的科技期刊杂志顺应潮流与互联网络接轨,推出了数字化期刊,同时各个大型数据库也与各个期刊展开合作,为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特别是期刊出版单位在线出版方面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很多期刊还在传统纸质运作模式中运行,一些期刊虽有行动,但实际操作与内容质量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体制因素,国内仍没有商业性质的电子期刊出版单位,这从侧面反映出,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仍需要业界和社会各界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加倍努力。

3科技期刊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

(1)科技期刊数字化是纸质期刊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技术将使科技期刊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是科技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纸质期刊出版单位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业界应该未雨绸缪,形成共识,及早探索转型,开展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实践,占领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制高点。

(2)期刊数字化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期刊改变了传统期刊的传播形式,更加快捷,其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传播的形式改变,对其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过去一些内容质量较差的文章,在纸质时代,由于传播影响力有限,容易被人忽视,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包括科技期刊资源并进行质疑,这也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3)期刊的数字化对编辑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是由于网络的共享性与低门槛,使得公众对编辑工作的监督作用增大,从编辑规范,到行文加工,任何细微的细节都会接受公众的监督。

(4)期刊数字化对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学术质量,还是从数字化编辑质量来说,都与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5)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提出了新要求。科技期刊数字化后,对出版周期要求更短,内容要求更新,版式要求更活,信息反应要求更快。

4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标准问题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将信息数字化,结合互联网络技术达到知识资源的全球化共享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到的即是建立统一的期刊数字化标准,通过使用统一的网络信息语言与技术,使得科技期刊所上传的数字化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共享。例如当前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通常是将期刊资源统一制作成PDF格式,受众通过运用统一的软件进行阅读。但目前在我国,CNKI、万方和维普等大型数据库都有各自运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如CNKI在资源的数字化上会将信息采用自己开发的CAJ软件\[4\],而万方是利用国际网页浏览器来实现用户的文献阅读功能。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各个大型的数据库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增加了受众接受期刊资源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共享与交换的障碍。

4.2数字化出版优势问题

科技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资源的网络共享性,获取便捷性。虽然我国网络建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仍是近几年才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些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时效上,由于数据库的滞后性,通常是纸质印刷出版物出刊一两个月之后,网络数据库才开始录入工作;在内容方面,则完全与纸质出版物内容相同;在回溯性方面,则由于覆盖面不够等因素,对于过去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难以查阅。如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的期刊是从1994年开始,而之前的期刊都没有进行收录,其次,每天上传更新的文章为3000篇左右,与国外一些大型的数据库相比仍处于劣势。如美国Web of science收录的科技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追溯到1945年,同时,Uncover原文服务系统每天能够上传更新文章5000篇以供用户免费检索\[5\]。

4.3数字化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事物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并没有针对数字化出版物相应的产权保护条文,尤其是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是薄弱环节。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科技期刊文章传播范围广,时间久,文章的价值难以估计,因此,文章作者的收益大大低于网络出版的收益。同时在网络中,文章的复制与传播难以管理,因此,容易出现重复发表,或者擅自转载与引用的问题,而对于这些情况,文章的作者无从知晓,实际上没有得到回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即使作者的著作权益受到了侵害,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4.4人才的培养与转型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在复合型人才方面出现短缺现象,同时忽略了对现有人才资源的培训与转型。跨媒介人才的缺乏不只是中国传媒产业独有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由于人才短缺,部分期刊社过于追求人才引进的同时,忽视了自身人才的培养,而国外的期刊社在这方面早已做出了人才转型培养的规划。

5对策与建议

5.1建立国际科技期刊技术标准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是依托于网络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目前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因此,在信息处理时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在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标准上如能达成一致,则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在制定相应的准则与数字化处理标准时,应该考虑周详,灵活变通,同时应体现标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标准在能够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与国际平台接轨,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信息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与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创新数字期刊出版平台

随着网站的搭建逐渐变得大众化与便利化,几乎国内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从网站的设计与功能上来分析,这些网站实际上多数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一些科技期刊网站的设计流于表面,功能设计不全,内容单调陈旧,基本上没有和用户的互动功能,更提不上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科技期刊社应重新审视门户网站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搭建符合当前形势的智能化网络平台,通过编辑管理,实现网站的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编审平台,将传统的稿件编辑工作转移到网络中来,通过互联网实现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实时沟通,提升稿件的编辑审读效率,从而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开通网络支付功能,使得读者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购买电子期刊或者在线阅读,通过利用网络开通编辑与读者的互动频道,使得编辑能够及时收到读者对期刊的评价与反馈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组织各项活动,建立读者群和作者群,实现网络客户信息管理与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读者\[6\]。

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妥善解决版权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科技期刊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十分快,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的问题难以适用,显现出滞后性,这使得政策的出台落后于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因此,为了给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通过建立版权有偿使用机制和版权登记制度,以有效保护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权益。

5.4探索数字化期刊运行体制

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分布面广点多,除了部分期刊具有一定实力外大部分期刊还依靠事业拨款,勉强维持生存。这些科技期刊如果独立转型数字化出版模式,必将面临生存困难。即使初期能较快转型,但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建议这些期刊结合全国期刊管理改制契机,积极探索新的运行体制。探索建立数字化期刊联合运营机构或实体,鼓励相同学科群体的科技期刊以市场机制进行联合,成立松散联合体或法人实体;探索建立数字化科技期刊托管机制,即将期刊委托期刊联盟管理,科技期刊产权由原单位保留,业务、人员、财务由期刊联盟管理;探索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集约化运作机制,即以市场规则下建立数字化期刊联合体,联合体所属期刊进行集约化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上线、纸质印刷,以及编务管理,集约化经营可以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7\]。其他的有益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模式和方法都应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和尝试。

5.5创新数字化期刊定位

创新读者定位。在数字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与传统的期刊不同,数字化期刊是多对多的“窄播”模式,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有针对性地搜寻和筛选。因此数字化科技期刊读者定位与传统期刊有着很大的不同。科技期刊数字化后,应针对网络读者的特点,重新对读者人群进行分类和定位,并作出适应性调整。

创新出版方式定位。必须认识到,数字网络化时代,受众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上的变革,因此,数字化期刊的内容不应该是传统期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的复制,而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受众的阅读体验,从而扩大数字化期刊的影响。应进行广泛探索,比如在内容的制作上,可采用受众参与的形式。类似百度百科,可以让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的编辑与修订,从而完善内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内容同样也可以吸收类似经验,让广大作者或受众积极参与,由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所提供的信息必然超出编辑内容的范畴,从而大大提高期刊内容的质量,也增加了受众与期刊的相关性。

创新阅读终端定位。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支持的便捷的移动终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由于屏幕面积有限,在数据接受方面由于网络限制仍不能很快捷,因此,应针对这些特点,在期刊内容与界面上进行相应的设计,以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求,如调整字体大小,将界面简单化,将重要内容以大标题的形式置顶,减少图片的使用量。对于ipad用户,则针对性地进行排版,兼具创意性与设计性,提供触屏使用者的下拉式体验,同时,也可以尝试利用微博来传输阅读内容,起到扩大期刊影响力的作用\[8\]。

创新内容定位。无论是微博的使用还是对移动终端的支持,虽然的平台不同,但内容的有效性与吸引力,才是期刊转型存活的基础,因此,传统期刊要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新型媒体平台,根据受众新的特点,调整内容及内容版块定位,从而做到更有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9\]。

5.6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首先要转换思维模式,根据数字期刊的要求培养出相应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期刊编辑人员由于操作的技术手段与数字化技术完全不同,因此,对于新技术的运用难以得心应手。数字化模式对编辑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编辑业务熟练,同时精通数字化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一方面应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期刊出版单位要对现有人才资源进行培养,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得现有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文字、视频、图片的处理,能够熟练掌握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流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为期刊向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条件。

6结语

纸质印刷出版物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文化,但传统的印刷出版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技术限制,抑制了科技成果的首创性。而数字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彻底的革新,打破了刊物出版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格局,提高了时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实时交流,提高了市场的针对性。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科技期刊和现代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要理清头绪,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应用的价值。面对当前社会数字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出版行业应与时俱进地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使知识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吴业进.印刷业现状与数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

[2]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3]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4]杨爱萍.网络化出版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3).

[5]王桂珍.科技期刊应重视版权符号的标注[J].编辑学报,2009(3).

[6]陈颖,陈玉霞.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5).

[7]余树华.论期刊数字化与学术期刊体制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2(10).

第9篇

档案信息在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记录着大量的原始信息,有利于维系社会时空性与联系性,档案信息要想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则需转变服务模式,逐步淘汰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管理”,而成为“信息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综合档案馆与内部管理机构,全面收集社会档案信息,以及存在于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档案管理信息,逐步建设完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将大量的档案信息集中于此。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事业发展。

一、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的阐述

档案管理要想淘汰传统管理模式,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创建大信息时代,从而实现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掌握社会信息化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内涵,基于社会信息化视角下的档案管理转型就是把存在于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但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较广,不同信息也缺乏必要的联系,出现了信息孤岛。我国规定,档案管理部门只负责管理一级部门的档案和有代表意义的二、三级部门档案,导致大量的档案信息不能进入档案馆,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信息不能实现全覆盖。在社会信息化要求下实现档案管理的转型则需依据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应用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将存在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达到档案信息的全覆盖,创建应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分不同阶段将大量的社会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从而将更全面更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给人民,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模式。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档案管理有着一定的特点,并不是通过信息管理来使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档案实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要认真落实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互动性强、广泛交流的平台,逐步淘汰传统意义的服务模式,顺应大众需求,开展更为广泛的服务,建立分布式数据库,积极收集大众的档案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 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的内容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下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求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档案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基于社会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用户的需求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变化。所以,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依靠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效集中档案信息,不但要集中、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而且还需进一步创建全国性的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一)要实现档案的数字化转换。要想进一步开拓现代网络信息服务渠道,则需大力应用数字档案,不受时空限制。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转变为电子档案,形成档案数字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主要内容涉及目录信息与全文信息的数字化。一是目录信息数字化,这在档案信息数字化转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有序的目录信息,才能做到科学管理档案与分类,有利于大众在应用档案时准确及时找到档案。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的转型。二是全文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部门发挥扫描技术的作用,转变卷宗内容为影像信息,利用文字识别技术转变影像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当中。然后,再根据不同大众的需求,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大众可以在馆内查询也可以在网上检索,从而实现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二)要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化的服务渠道。档案信息服务应该依靠互联网,建立本地区的档案局域网。进一步设立档案门户网站,明确所在省份的省级档案馆为中心,集中当地档案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大众在利用信息时可以登陆门户网站,点击相关链接,从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而且保证将真实安全的信息提供给大众。再有,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档案微博与微信,将掌握的档案信息及时公布给民众,实现与民众的合理交流,掌握民众的档案信息需求状况,从而确定信息专题,将经过处理的档案信息公之于众。

(三)要完善数字档案的社会功能和管理功能。档案馆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馆,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管理功能。数字化的档案馆社会功能主要是突出其社会服务性,要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并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保存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丰富馆藏。

总之,社会信息化视角下档案管理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档案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国家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还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研究人员等相关各界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认识到当前实施档案管理转型是必然趋势,大力推动档案管理的转型,不断探索档案管理转型的新路径,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10篇

一、全媒体时代下数字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

1.观念的转变。数字教育出版不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提供多媒体内容。数字教育出版包括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平台、数字印刷等环节。这就需要出版企业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全流程服务的概念和服务体系。但不少企业却还停留在铅印时代的观念,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挑战。

2.技术的挑战。在全媒体出版浪潮来临时,数字教育出版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从所依靠的各类技术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从数字出版关键技术来看,包括跨平台阅读技术、MPR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内容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和电子书显示屏技术等。只有扎实的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3.出版企业能力提升的挑战。面对技术的挑战,出版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实现、管理和使用能力。除了具备技术相关能力之外,还需出版企业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有业内人士指出,应重点关注数字内容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内容聚合、整合和集成力以及数字产品营销和服务能力。

4.教育的挑战。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教育出版的转型,需要尊重教育规律,而传统的教育规律是否适用于全媒体时代、是否有新的规律可循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下,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发挥数字教育潜力,又是一个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下数字教育出版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面对挑战,出版企业要认清自身、合理定位,以顺利完成转型。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教育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可借鉴的模式,是转型为教学服务提供商。其转型的重点不在技术,不在平台,而在于内容和服务。面对广大消费者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出版企业应充分依托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内容资源的提供商和服务商,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构建新的出版模式。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教育出版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出版模式。目前国内外数字教育出版主要有:教材立体化出版模式、移动教材模式、电子书包模式、开放式教材模式、电子教材租赁模式、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模式等。

也有业内人士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的角度,提出构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包括用全媒体的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环境的个性化需求、用定制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用先进的交互和协作模式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用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式满足效果检测的个性化需求。已有的出版模式和相关研究值得借鉴,同时还需要出版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根据自身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出版模式。

3.改进内部出版机制与流程。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在原有纸质出版机制和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避免重复建设。例如,在内容资源的出版过程中,出版单位在编辑、校对环节就要求相关责任人做好资源的标引工作,从而可省去后期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一大环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成本。

4.积极寻找合作。面对各种挑战,出版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应对。实际上,电子阅读产品生产商、电信运营商、各类软件企业等,都在寻找各自在数字教育出版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点。因此,将与产业链各方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将是出版企业数字教育出版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11篇

数字化转型需要借助强大的技术平台,依托强大的技术能力完成转型。

本次分享特邀阿里云零售事业部总经理俞天宝先生。

大家好,我是阿里云的俞天宝。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阿里云在整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中,我们是怎么考虑的?我们有哪些能力?我们准备怎么做?

(一)

阿里云在整个阿里巴巴里面是定义为一个技术服务公司,就是以阿里云的能力作为基础支撑的,和天猫新零售、钉钉我们目前是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三角来服务的。

阿里系的人货场中的都有比较强的人的运营因素,人是我们最擅长运营的,或者说天猫对人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们也算过,中国大概8亿多的网民当中有5.7亿的淘宝、天猫用户,加上支付宝的基本上覆盖度还是比较高。

天猫、淘宝、阿里内部的生态,它是通过人货场 结合起来看,它不是一个完全割裂的,我们的口号实际上是叫做完成高效的商业连接、商业互联,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人跟人之间的互联。

那这个方面来看,在整个中国市场也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我没有看到另外一个业态或者平台能够把人、货、场在一个平台上面,从品牌营销从新媒体上面做的这有这么好的,毕竟用户数还在增长,然后淘宝本身也是成为了一个内容生产的基地,就是它比较原来是商品让你去看去选,现在变成一种数据流,用这种自己产生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年轻人。

今年的双11里面有超过46%的人是九零到九五后的年轻人,这个是比较让我们惊喜的,就刚才讲到今年双11,实际上我们是有46%的用户是九零到九五后,这个结果是比是比我们卖2000多亿更让人觉得高兴的。

独一无二的能力其实是没有办法脱离阿里母体的,因为血管神经太多了,单独切出来没法存活,所以很难说要把天猫\阿里的能力完整的作为一个产品化的东西,可以完全对外输出,这基本上做不到,然后把一个生态压缩成变成一种能力的话,又感觉能力就不够了,因为他脱离生态以后,这个体量在整体上就会觉得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是不太会有效果。

真正的新零售从业务上来讲,目前我们看到只有天猫能做,阿里云只能是把天猫或者阿里生态里面独立的一种器官能够把它摘出来,然后变成一种工具化东西,通过数字化转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整个行业。

这当中比如说二维码区块链的溯源,我们做到今年双11有1.5亿件产品是通过区块链的溯源的。盒马的整体商品全部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溯源的,我们有一个人工智能的设计,这个产品每秒钟可以生产8000张图片,还有多国语言的翻译,智能语音的处理等等,另外还有一种计算机的视觉计算,这些都是相对独立的组件,也是目前我们主要面向企业去做输出的。

(二)

15年开始就倡导了中台的理念,现在基本上是各个行业都是普遍接受的,因为他对于能力沉淀、业务快速创新试错是有非常强的好处,这个已经被证明了。群里面也有一些老师讲了他们自己的一些产品,像他们一些理念,我们的经验是说如果要中台真正发挥价值,最大的变数。实际上在于组织思维的升级,组织架构的变化,简单讲就是要做思想的变化。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也是我们注意到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要做好新零售也好,做好数字化转型也好,它实际上是有一个组织能力的升级。简单讲就是需要有完善一个内部培训体系,如果不能够把组织上下都接受到,都拉平到同一个思想维度的话,实际上转型也好,新零售也好,是有难度的。

业务中台跟数据中台是数字化转型的双引擎,数字化转型跟新连锁有什么关系呢?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以数据驱动的泛零售的业态。如果不做数字化转型,首先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数据驱动就做不到。

这两者后者就是比较好理解,前者可能会有点迷惑。但实际上也是很简单,因为现在的消费者他基本上都是用手机来搞定所有的事情,它本身就是以手机作为生活一个器官,这样的话如果说我们这种生产企业也好,连锁企业也好,我们还是用模拟世界技术来看待数字技术的世界的消费者肯定要出问题,也没法匹配。

从阿里角度来看,新零售是要实现人、货、场的数字化重构的。我们比较强调两点,就是一个是消费者的体验和运营的效率,这两个如果没有数据驱动是做不了的。这两点对于数字化转型很重要,因为什么?

很多企业可能会追求说我只做消费者体验,但是如果说是忽略了运营效率,那可能是成本急剧上升,可能会导致你做的很多讨好消费者事情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包袱。

另外一方面,如果不偏重消费者体验,只是重视运营效率,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毕竟如果你只是埋头做,你做好你的事情,以为消费者会买单会买账,可能你的很多事情已经离潮流、离这个时代已经远相隔得很远了,有可能会也可能达不到效果。

就从事消费者体验提升和运营效率提升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数据驱动,它能够比较好的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是要有个终极目标的,终极目标就是我们一直在讲就是说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智能商业。

智能商业顾名思义就是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智能的,因为它智能,所以可以做到非常好的精准的匹配,从资源从人、货、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要素的角度能够得到匹配,所以说无论从效率还是从服务体验上都会好。

智能商业它是有两个特点的,一个是叫数据智能,一个叫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的前提是要做到业务能够数据化,产生大量的数据,其次这个数据能够优化,能够回到业务当中去好理解。

网络协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课题,不是说直接是一个通讯工具来实现信息流,更多是工作流的流通,这个是特别要理解的。

因为现在的企业实际上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你闭关锁国或者说封闭,这样很难去跟上下游去协同了,整个社会也走到了共享共生的阶段了,大量的企业外包,这种分工不同会导致你跟这些上下游企业去发生关系,但原来的关系可能只是单纯的一个订单往来,这个其实是不够的。

如果说你真的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数据驱动,实际上必然会导致说我C to B或者C to F的产生,这里面对于传统的供应链的理解可能会有一点不一样。所以阿里内部对供应链的理解,实际上我们只是抓住了一个两头,我们需求方跟供给方。

因为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大量的生产企业或者品牌商或淘品牌,它本身是不生产,它只是转售的,所以单纯这个链条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同样一家公司可能为李宁在生产服装,可能为波司登的生产服装可能为安踏的生产服装,他没有办法是一个单纯一个链条式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做到更大程度上的上下游的协同,内外的协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目前来看到就是说基本上内部都协同不好的,也不要去想协同外部了。

实际上在协同平台里面目前来看,从简便性而言,钉钉是相当不错的,加上两个中台的这种建设标准,基本上是可以把网络协同能够建设起来,当然离完美差得很远。

因为消费者互动说白了也是网络协同的里面的一部分,怎么样能够把消费者体验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甚至的协调好,是比较考验功夫的,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道的一个方面。所以曾鸣教授也是出了本书就叫智能商业,他这本书里面是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描述,基本上我们都是整个阿里的对于新零售的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理论了。

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的另外一个压力是来自于老龄化和少子化,这两种因素会带来说会大量的劳动力成本,提升劳动有效劳动力的减少,这个是比较要命的了。所以说从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方法,我们看起来只能像技术去要效率,那么阿里为什么要并购?

比如说饿了并购1919这样子,无非是想说在末端配送层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美好生活方面更简便生活方面去更走一步,因为未来家庭人口会比较减少,老年人会多腿脚不方便,他可能需要更加方便这种配送,要更加小的包装,所以大家去看盒马为什么里面苹果是四个装,香蕉是可以四个装,实际上或多或少也反映了我们对这个趋势的一种预判。

但是转型几乎是目前要去拿除了人口红利,移动互联红利以外的唯一的一个红利因素了,就是向技术需要红利。阿里的数字化转型,除了刚才讲到的双中台,各种各样的智能的应用工具以外,实际上我们还特别强调一个叫做IOT物联网。

它主要是把一个物理的东西虚拟成一个数字的软身体,就是在数字时代里面,数字世界里面变成跟物理世界一模一样东西。因为一个企业它是不可能脱离一个园区、一个办公楼、一个办公系统来工作的,单单只是解决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还不不足以彻底的去改变生产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生产方式重视怎么讲都是不为过的,怎么向技术需要红利肯定是从改变生产方式开始。

目前阿里的IOT已经能够做到在制造业、在智能园区、智能办公、能源管理、智能停车,还有充电宝、借雨伞、安防这方面都发挥作用,包括对于河道水质、食品健康方面的一个跟踪,溯源方面都做到作用,这一部分往往以前是被忽视的,就是你IOT数字化转型两者是没有结合起来,但是从我们目前角度来看,这两者是完全有结合的必要的。

阿里云本身我们实际上是技术出身,我们对于整个行业的了解,对业务的了解其实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目前基本上还是通过大量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的合作伙伴来做,但是我们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有一些自信。

因为我们有很多零售的实体或者说样板参照物,我们可以经过参照物来决定说你做的事情靠不靠谱,做得好不好,这一个方面是我们跟其他的一个最大的不同。而本身这个事情跟整个阿里的平台基因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还是希望利用生态伙伴来做了。

我们最近的也有一个案例,一个是给传统的商超,还有一个一些购物中心在做一些做抓转型,我要跟大家一会简单汇报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从一个零售商超也好,购物中心也好,我们最基本的做法,我们是希望说先从靠近消费者的一端开始做,比如说你先把O to O做好,你先把B to C做好,或者进一步你把B to B做好,这是我们认为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因为现在消费者是数字化了,他们对很多互联网的玩法也比较是比较熟悉,所以你这个企业有没有能够支持必要的一种营销活动的时候,业务支撑能够撑得住也是比较关键的,所以这个部分是需要加固、需要解决掉的。

其次我们是希望你再重视一下ERP,我们现在跟ACP也是有个合作,就是ACP的大部分的应用,它的软件都可以放在阿里云上面,甚至我们也可以卖ACP。

我们讲这个的目的也就是说erp的财务一体化这个思路是非常非常棒的,我们虽然作为互联网公司,我们反对过IOT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反对ERP,我们认为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对企业运营来讲,还是希望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如果你要转型,你首先做好对消费者,这个消费者可能是一个个人消费者,也是可能是一个to B的一个企业消费者。这个是首先要把它系统做好,能够让他满意、体验好。

其次要考虑下你的ERP的内功,是不是ERP承担了太多不应该他承担的功能,能不能放出去放给中台去做,接下去实际上是说怎么样针对你目前的仓储物流订单系统做进一步的优化跟扩充。

做完了这个以后,你开始感觉到消费者体验会上来了,你可能订单量会上升,erp又能够有效地保障财务一体化,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其次你的能力可以跟上下游跟外部去对接,这样的话数据慢慢就会多起来,数据多起来以后,实际上我们认为是时候就去产生数据智能去了,我们是把这个称之为四步法,主要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做法,基本上我们的客户我们都推荐他做这几步。

这是我们对普通的商超类或者说是零售企业、品牌企业通用的做法。另外一个我们也是给一些快消品类,主要的事情实际上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传统企业的部门,一个是销售部门,营销部门,它的任务是去放烟花,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面去做广告,希望来带动一些销量的提升。

其次就是企业里面的CIO只是说你们业务方有什么需求,我帮你满足掉。所以这里面实际上这三者的KPI是不一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更加好的能够真正做好数字化转型,我们现在会建议你电商部门尽量的作用是要能够让线上跟线下能够发生互动,通过线上做的一些活动导致积累了消费者,可以获得一些卡券一些红包,这个红包是可以到线下去消费去核销的。

反过来怎么去让消费者知道我这个品牌他们能够核销来申请卡券,申请红包需要营销部门要努力。原来营销部门是一个放烟花吗?他只管发不管收,对于数据的回流它实际上是不关心的,我们碰到过大量的品牌企业花了无数的营销的钱,但是可能连客户的一个手机号都留要不回来都不留存,没有这个意识。

对于it部门来讲,它需要把这当中产生的各种用户的个人的消费数据,用户的注册数据、营销数据、偏好数据都能记录下来,这个数据记录下来是将来能够更好的去帮助营销部门也好,电商部门也好,能够更加好的去服务好消费者。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变,就是CRM的关系,传统的CRM是静态的事情,多少人买过,但是我们现在是希望这些企业能够说我为谁去生产什么样的商品,这些人在哪里?就是面向个人的运营,或者面向人群的运营,而且这些人群可能是你的非顾客。

传统CRM是围绕着顾客来做的,就是哪些人已经是我的顾客,为了运营它,但现在我们认为应该叫CEM客户互动管理,它应该是说去瞄准非顾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营销部门也好,信息部门也好,电商部门也好,他们是有可能KPI可以达成一致的,就是说我考核数据资产,数据资产在阿里内部已经在用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消费者资产。

什么叫消费者资产?就是说我有多少的潜在消费者,然后加上消费者它里面的品类的偏好度,再加上他的购买力,最后这三者相乘,还有乘客单价,这三个相乘就可以获得一个消费者的资产,传统我们可能是一说我有40万的会员,但这个40万的会员本身怎么资产化,怎么货币化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阿里巴巴的思路很简单,我们如果说我有这么多的会员,它这里面大概有多少人是喜欢某种品类的?它的购买力怎么样?这三者相乘实际上就是可以得到一个跟钱相关的人民币相关的总数,这就是消费者资产,所以就消费者资产也是企业经营当中一个追求的一个目标,它应该逐年的在增值在变大。

所以从消费者资产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抛离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线上、线下割裂的问题,信息部门跟业务部门两层皮的问题,然后也防止这种营销无用功的问题,这个实际上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是几点,第一个就是你肯定得有一个统一的抓手,就是统一支付、聚合支付,要么就统一发货,我只能留存消费者信息。那么还有一个办法是什么?

还有一个办法实际上是我们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在阿里内部称之为叫Face ID,就是把每个消费者脸作为一个ID,我们知道传统我们是把消费者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作为一个ID的,但是在线下商业当中,如果你想知道说我的动线,我的热点在哪里,原来我们是用wifi探针,但这个效果是非常差的。

现在我们是可以靠用计算机的视觉计算技术,我们可以识别说一个人在多个镜头面前它出现过,我们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以后实际上我们就能知道它的动线了,那么多个消费者动线叠加以后,实际上就很容易获得热点。

对于商场上购物中心来讲,就很容易知道说我哪些商铺是比较热的,这对于选品对于招商是有帮助的。其次高德也有一个技术可以根据你根据一个生成一个模拟的APP,我只要再在角落里一站我就能够生成叫wifi指纹,wifi指纹实际上也是每个地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也可以评估出来说跟wifi指纹对应的商铺,它的人流情况有多种技术。

另外一种技术就是我们友盟的三公里的live引流,那么它会根据业主的需求,把周围商圈三公里之内的一些小区的写字楼的电梯里面的屏,家里的这种机顶盒的屏,还有其他的一些可以用的公共的屏可以用来专门针对性的引流,这三个技术实际上在居然之家都已经发挥了价值了。

居然之家618的时候一天只销售了10.8亿,但是到今年的双11销售了一百十二亿,这是非常恐怖的,那么这人从哪里来,他们怎么知道促销信息,实际上有友盟、高德还有face ID,3者技术是立了大功的。所以总体上我们也是说利用技术去提高经营的效率,也提高消费者体验。

但是阿里云现在做的跟天猫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天猫毕竟是帮助品牌做生意,当然天猫本身也比较偏重于品牌本身,阿里云是在货跟厂这边会做的比较多一点,我们实际上也是说软硬都上,更加是依赖于我们生态伙伴,所以我们也是有大量的生态伙伴长在我们这个上面。

第12篇

随着科技化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电视质量、节目效果、数据接收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技术已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这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就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学科中的应用与改造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 数字化 技术改造

广播电视作为普及范围最广、速度最快、采用图文音并茂的方式最容易被大众所掌握接受,也是大众最喜爱的信息载体,只有在广播电视中不断提高数字化,提高广播电视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使用度,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享受感,为家庭、城市、社会的信息化做出贡献,发挥其应有的责任。

1 广播电视行业现状

1.1 广播电视行业目前现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行业虽然已经努力在转型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水平,但依然面临着国内外许多危机。由于网络电视、平板电脑的出现,很多人愿意以更舒适的状态用视频网络客户端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再加上机顶盒收费,让更多人愿意观看网络免费资源,年轻人为了达到自己满意度,可以在网上随意搜索下载,不受电视频道、播放时间制约,这就导致我国电视开机率频繁降低,据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电视开机率仅达到30%。除此之外,电视节目收视率也令人担忧,春晚是传统中国年每家每户必看的节目之一,然而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春晚的收视率频繁下降,在5年的统计中仅在2016年央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略超过2015年央视春晚收视数据多屏收视率达29.60%。主要原因为各电视台都推行网络春晚、视频直播等内容,严重影响了电视的收视率,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络直播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电视机因其体积的限制,使得全家人围坐电视旁忙碌,而有了网络电视、平板电脑后,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这与年轻人个性更为适宜。

1.2 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优势分析

2007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根据《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的要求了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2008年各省、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的整体数字化转换,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城市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换,2015年完成全国有线电视的整体数字化转换,关闭模拟电视信号。S着电视数字化节奏的加快,数字电视也开始向用户推广,电视节目正在由表情向高清转变,这将成为我国数字化电视历史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前景

与传统电视相比,数字化电视在不断发展进步中,不仅限于为客户提供信息、节目,在不久的将来,还会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娱服务、教学指导、商业信息等内容。除了目前的公共节目、影视作品外,还有更专业的广播电视节目,表现为数字电视之间的交互功能,利用网络传播,以家用电视为载体,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为一体的传播技术。电视传统意义上是以电视频道为数字分类,采用单向传播,用户作为接受方只有换台选择的权利,但是针对播放内容和时间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而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喜爱的内容,选择播放时间。这种交互式数字电视改变了用户所处的角色,真正变成家庭电视机的主人,这正与观众的个性化相联系。在未来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以下2个互动功能:

2.1 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VOD)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提前预约,自由选择所需播放的节目,并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三种客户端系统:

2.1.1 准点播电视(NVOD)

是指节目视频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性滚动,比如将最近热播电影以图文列表式方式在屏幕上重复滚动,用户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可以进行点播,同时精彩片段可以反复收看,可以快进提前观看电视结局。

2.1.2 真点播电视(TVOD)

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套节目台,可以随时对电视节目进行反馈,并可收藏所喜爱还未来得及观看的节目,这样在下次观看时不需要再重新查找,做到随意控制,即点即放。

2.1.3 交互式点播电视(IVOD)

是指电视网络根据用户的点播指令,向用户提供单独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推荐相同口味的信息。

2.2 多功能使用

互动电视数字化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用户可以根据数字电视发送邮件,分享视频信息,拨打电视电话,甚至可以将电视屏幕当做电脑使用,随意录入文字、网页浏览、远程教学、股票交易等内容。这样电视的使用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再仅仅是电视节目的播放,更可以做到像手机、电脑看齐,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电视的使用效率。

3 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改造的主要对策

3.1 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改造,必须坚持统统一规划,推荐改革方针

当前正是广播电视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已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但依然还需要各省市广电总局的大力配合,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政策,加强管理,保证信息安全,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加快电视数字化传输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免费机顶盒按照调试使用,帮助广大农村解决看电视难题、听广播难题,打开农村与外界的传播媒介,积极扩展多功能服务,新增电视服务功能,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电视需求,完善生活信息、电子服务等信息的推进,促进广电行业与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家庭关系的紧密结合。

3.2 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改造,必须以信息化为目标,以服务为根本

在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改造中,要时刻以信息化为目标,以服务为根本,建立城市农村一体化,现代家庭社会一体化,使数字电视成为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桥梁与纽带,成为家庭对社会期盼远景的新平台。改变传统的电视节目功能,改变付费电视的印象观念,让观众认识到数字化发展为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服务。数字化技术改造首先要取消机顶盒收费,做到资源免费贡献,其次要增加信息服务内容,通过电视媒介让家庭了解更多除新闻、影像资料外的其他信息,最后需要增加公共服务项目,让观众利用电视享受到多重服务,提高电视利用率,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享受体验感。

参考文献

[1]徐俊.浅述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应用[J].技术与应用,2013(12).

[2]牛天一.浅谈广播电视中的网络技术的优化与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1).

[3]宫茂庭.数字化在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