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有效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25-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
一、开展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但最近几年, “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其明显”[2]。有些大学,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免修部分学分。在此背景下,为了确保英语水平不下降、学习不断线,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就势在必行。
(二)满足不同学生对多元化课程的需求
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目标迥异。有些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如CET-4,CET-6, PETS等;有些为了出国旅游或深造,想了解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等;有些希望能查阅外文文献,开展学术研究;还有些想去海外工作。按照《课程要求》指示,“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多模块的选修课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大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优势。开设选修课则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点燃教学热情,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和教学视野。反之选修课的多寡,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等恰恰提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机会。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其开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与学、选与修都不是很尽如人意。为了了解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真实看法,笔者对甘肃农业大学的3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经过统计发现以下六大问题。
(一)动机单一,冷热失调
大部分学生选修英语课是为了修学分(54.9%),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比率达到22.4%,基于兴趣和拓宽知识面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和8%,部分学生选课依据是教师管理是否严格,如是否点名,是否布置作业,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还会有学生将教师的长相作为选课标准,实属荒谬。绝大部分学生反映,选课时对备选课程了解甚少,只是“望文生义”,这就导致了选修课程“冷热失调”的现象,有些课程爆满,多达两三百人,有些课程却无人问津。
(二)选而不修
笔者从出勤率、上课所做事情、是否记笔记、是否有课本四个维度考察了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际到课人数是衡量高校选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调查可知:只有64%的学生能保证60%―80%的出勤率;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只占23%,玩手机电脑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6%;50%的学生上课都不记笔记, 经常记笔记的只占到11%;65%的学生都没有课本或任何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这均说明大多数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信奉“只选不修,蒙混过关”的原则。
(三)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选修课主要采用考试或者考查(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评价体会、课堂展示等)两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某学期开设的15门英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予以调查, 结果发现:只有13%的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其他87%均为不同形式的考查课。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流于形式,完全无视学习过程,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收效甚微
教学总是要有所收获的,笔者对问卷中与教学效果相关的题目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发现:1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相关技能略有提高,如写作能力;14%的学生通过教师所述开阔了视野; 55%的学生认为所修课程没有带来任何收获,甚至有学生都不记得所修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姓名。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之后,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没有理由依然乐观的。
(五)课程设置随意
大部分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主要基于自己的兴趣,未对学生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2014年曾开设25门选修课程,如新闻英语视听说、歌曲翻译赏析、大学英语写作、莎士比亚作品与电影、中国文化外宣、跨文化交际技巧、旅游英语、英语演讲艺术、英文圣经故事赏析等。笔者以《课程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语言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4%,这或许是受到“外语教学的本质是文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语言技能类课程排在第二,占到36%,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分别占4%和16%。另外,所有选修课对学生年级和水平都未做出要求,因此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六)教学模式单一
所有英语选修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无论班级大小,课堂形式均局限于“教师一言堂,学生沉睡听”的状态,这种封闭的、僵化的满堂灌输的教学范式无法满足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需求。
上述诸种问题成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绊脚石。因此,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以美国的默塞尔(Mursell)和英国学者基里亚科(Kyriacou)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3]。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者陈晓端等借用效果、效率和效益等经济学概念阐释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4]。2.崔允t等学者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后者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5]。
3.宋秋前、高慎英等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
学。他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6-7]。4.龙宝新等从概念重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剖析,认为,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8]。
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莫衷一是,笔者借鉴宋秋前学者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可以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优秀的、有余力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增设有趣的、实用的选修课程,如实用英语口语、口译、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学术英语、考研英语等,尽可能丰富课程设置, 激发学生选课兴趣。选课前,相关部门可以公布任课教师的资历、教学特色、课程介绍、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需求或者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而非“被选”。
2.提升教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教师素质可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学校需通过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如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以开阔教师视野, 拓宽教学思路。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活动。学校管理部门可制定比较详细的、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较大程度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机,让教师素质、人格魅力此类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3.健全考核方式。严格考试制度, 采用终结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尤其加强过程性评估。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经验分享、模仿、小型比赛等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斗志。健全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4.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分析自身兴趣,结合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需求理性地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实现学习的效益。
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是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规范的教学管理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人才竞争;不断优化的多模块多层次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大学英语教学的“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2]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
界,2009,(4).
[3]Kyriacou C.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M].
Basil Blackwell Ltd,1986.
[4]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5]崔允t.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
2001,(6).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7,(1).
[7]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社,2004:13.
[摘要]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文章阐述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分析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四方面提出了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以期助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学生核心素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从国家政策、“双一流”建设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诉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核心素养对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1.国家政策的要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改革是关键。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手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急需进行结构改革与体系更新,从而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核心素养是创业课程的灵魂。创业课程是大学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院校建设,都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业人才。“双一流”建设与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具备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既是大学创业课程体系的灵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灵魂。因此,构建充满“灵魂”力量的创业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3.学生发展的诉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使其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强调“双基”培养到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再到学生掌握核心素养,这是从单纯的“教书”走向全面“育人”的巨大转变,对学生的发展与创业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学生未来创业成败与得失的,也往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创业的关键技能,代表着教育领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共识,更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旨归。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困境
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意识的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培养核心素养的意识,在课程的计划性、适切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缺失。计划性缺失指的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少长远规划,过于急功近利,只顾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未能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切性缺失指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和时代气息,无法聚焦现实,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是3.0%,2015届仅为2.9%,学生创业意识不足主要是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不到位造成的。针对性缺失是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偏重于普遍性的要求,对个性化需要关注不够。例如,对学生将要开展的某领域创业构想,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支持有限,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缺少主动精神,无论是在创业意识还是在创业计划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都缺乏精准设计,难以做到“一对一”的创业指导与教育帮扶。2.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内容是事物的实质,是支撑事物发展的有效成分。我国部分大学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以致支撑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知识不足,在人文底蕴知识、科学知识等方面比较缺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底蕴知识模块,部分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注重通识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据统计,2017年广西某院校共有约500门公共选修课,其中,人文社会系列课程约150门,占总数的30%,而跨文化或跨学科课程数量更少,不足10%。这是文科类院校的情况,在理工科院校,文化基础课程被边缘化、核心素养知识被弱化的现象更为显著,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我国部分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其根源在于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平台脆弱,无法承担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重任。3.自主发展课程群缺失。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大学缺乏自主发展课程群。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自我防护教育课程,学生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比较淡薄。2016年,中国公安大学联合有关部门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比较低,平均得分仅为69分,有近30%的大学生在自主防范欺诈能力测试中不及格。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课程和自我生存教育课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受骗上当,造成了人身和财务的巨大损失,有关恶性案例屡见报端。二是缺乏发展教育课程,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出现了就业与创业两难的现象。据统计,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率为91.6%,这说明我国高校仍有不少学生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困扰。高校应尽快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程群。4.社会参与课程体系断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着普遍缺陷,虽然有宏伟的创业课程蓝图,但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创业课程实践。当前,我国大学创业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行为方面仍有缺失。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另一方面,大学缺失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培养,教师往往将课程实施局限于课堂与学校的狭窄范围,没有将其拓展到校外的创业实践中,没有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创业实践的机会。课题组对华东师大等6所院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有6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这表明大学生渴望参加社会学习实践,但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闭门造车的创业教育模式,难以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学社会实践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缺少系统的课程计划、内容与实施标准。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路径
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设计科学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体教育功能,强化创业教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一是提高对学校课程核心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制订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加大课程对核心素养相关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的设计,进而形成与社会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提高核心素养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使其占据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不仅是学校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必修科目和重要手段,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三是使创业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全过程,明确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核心素养知识,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专业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养,选择核心素养理论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核心素养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功能。2.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平台。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平台,要结合学生实际,着眼课堂教学,打造校本特色,挖掘本土资源。一是打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平台,结合学生心理、生理与学业水平,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原则下,编写个性化的创业课程,打造个性化的文化基础课程平台。二是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既是专业教学,也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应认真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精心编写教学计划,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创业理论与创业经验。例如,哈佛大学就尝试将社会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学习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打造校本特色的课程平台,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现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目标,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打造有特色的校本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四是打造本土特色创业课程平台,将具有民族、民俗与文化等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使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扎根乡土民情,体现民族风貌与地域特征,镶刻浓重的民族与本土文化烙印。3.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高校应努力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调动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适应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是拓展培养学生创业兴趣的课程模块,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趣味性。例如,增加体现和培养学生创业兴趣的课程模块,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避免纯理论式的创业知识灌输,加强师与生的对话、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态度与进取的创业行为。二是拓展培养学生未来创业方案设计的课程模块,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现实性与预期,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教学都应从学生未来创业发展需要出发,以解决学生现实创业需要与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增强实践创业课程模块,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创业条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增强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主动性与前瞻性,使大学创业课程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助力学生解决创业问题,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4.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社会参与度是创业教育课程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其终极发展使命。在社会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深化时期,更需要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创新,努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社会参与课程网络,从而做到虚拟与现实融合、产教融合、教学融合和师生融合。课程与现实融合课程即构建贴近社会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网络,结合当地课程资源与社会用人需求实际,精心编排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强化创业教育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鲜活的创业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要使创业教育课程与企业、行业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提高课程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教学融合即创业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功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美国就提倡“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服务社会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师生融合课程要在创业教育课堂中,加强师生关系的互动与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创业引导与指导作用,用具有创业教育思想的教师带动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进而在多维度融合网络中,提高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社会参与深度与广度。
[
1以内容为依托的分科化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施行的“去外语化”,虽然在985或211等重点院校开展得非常好,但却忽视了普通高校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这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保留基础教学模式,但却一定要从“四六级”的泥潭中挣脱出来,想必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或研究者都非常清楚,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将考试作为标杆,所有学习内容都以考试指南;相较于高中英语,除教材内容不同,其他并无明显差别;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在教学内容上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明显差异。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其内容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与当前较为普遍的“一刀切”现象也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根据文理科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理科学生的教学以科普类教学内容为主,而文科学生则应当以人文类内容为主。在教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对文理科整体教学结合起来,并通过配置专业的教材和师资力量,使英语教学更加细化,例如:管理学英语、医学英语等等,通过英语分科,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使英语学习能够与其他学科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系统的学习,让英语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主要是指以领域为主体,对领域知识进行融会和整合,该教育方法主要用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知行统一、全面发展。截至目前为止,不少文献均表示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朝着通识教育推进,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重点涵盖了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各领域,故通识教育应当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英语水平和师资状况充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尽管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与通识教育有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所承担的责任与通识教育无异。
3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主要是指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提升,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拓展课程主要对象应为英语层次较高的学生,笔者认为未来拓展课程发展为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该课程中EAP(学术英语)又是其中最关键的拓展内容。不少专家在其研究报道中均将ESP课程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应与专业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教学”“此后,大学英语将逐渐朝着与专业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些都是研究者们的设想,但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促进专业化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韩宝成,2012)。就亚洲高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来看,香港大部分高校将ESP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中,而在日本,一流大学中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均将EAP和ESP纳入到了必修课中,而其他高校则只进行一年的基础英语学习。而我国绝大部分大学均未认识到ESP和EAP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仅有少部分一流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比例都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当与国际接轨,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应当加大EAP和ESP课程,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国际需要。
4以内容为依托的模块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优势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当分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版块,而这些教学模块都建立在教学内容上的,并将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属于依托式教学。各高校可结合自己的师资、生源和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各模块的比例进行调整,使其更加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中,“独立自主”是最大的特点,其较之传统教学,在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用学科内容来完全替代语言,并让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学生身上,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有效降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的焦虑感。其次,大学英语建立在专业知识上,同时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方向,这就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机均得到了提升。再次,由于基于专业教学内容,故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形成了一体学习系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语言信息输入的理解,一举两得。
作者:杨桂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关键词 物理专业 物理师范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3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hysics department and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of Baylor Universit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of physics majors is a little less that is similar to our country. And the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Baylor physics department are more reasonable, the degrees are more selectable. Their curriculum system is broad and profound, emphasiz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is separate from physics department, and is undertaken by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ther mountain's stone can carve jade. These things are definitely meaningfu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physics department in our local college.
Keywords physics;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美国贝勒大学位于德克萨斯州韦科市,是一所私立的基督教会大学。1845年2月,德克萨斯基督教育协会发起创办,德克萨斯共和国总统安森・琼斯签署国会行动令,命名为贝勒大学贝勒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等12个教学学院,共有160个专业,在校学生16000多人。每个学院的教学系数目不同,其中物理系所在的文理学院有25个系,物理师范专业所在的教育学院,却只3个系。
贝勒物理系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2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3人,博士19人,硕士2人。实行教授预聘制度,即对新进教师实行5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决定去留。考核合格即进入终身教职行列。对任课教师的考评,主要通过系学术委员会对每位教师从教学、科研、社区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下面为物理系历年在校本科生人数(大一到大四年级人数合计):2015,60人;2014,53人;2013,61人;2012,45人;2011,41人;2010,41人;2009,40人;2008,39人;2007,33人;2006,24人。可以看出,每一届平均招生10.9人。实际毕业的人数还会减少,因为转专业或被开除,例如,2013年毕业本科生5人,2015年毕业本科生8人。与数学系和化学系人数相比,是最少的,可见,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机会的优劣决定了物理系学生人数少是国际上的普遍现象。
贝勒物理系只3个与物理有关专业: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可授予8个学士学位:物理理学学士、物理理学学士(计算科学)、物理理学学士(医疗保健预科)、物理文科学士、天文理学学士、天文文科学士、天体物理理学学士和天体物理文科学士。物理师范专业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和中学高年级物理科学教师专业,授予理学教育学士学位。
1 贝勒物理系的课程体系
贝勒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文科学位提供相应领域内核心课程的传统人文科学教育。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理学学位提供该领域内全面综合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或者为技术、医药、教育、法律、经济、工业和其它职业做准备。鼓励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与计算物理或医疗保健预科相关的物理课程。
其课程体系分为主修课程、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三类以及四个层次。主修课程是获得相应学位时所要求的。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是供其它专业学生选修,其中修完第二主修课程后,会在他的学位证书上注明其第二专业是什么。副修课程的数量及要求都最低。
1.1 物理系开设的课程体系
1.1.1 1000层次
PHY 1404 光视学:有关光、光学、摄影、视觉、颜色和其它视现象的物理概念。
PHY 1405 文科普通物理:物理概念和历史发展以及专题选讲。
PHY 1407 声音和声学:有关声音、声音产生和声源性质的物理。介绍用于记录、产生和分析声音的一些仪器设备以及学习一些建筑声学知识。
PHY 1408 自然和行为科学I的普通物理:有关力学、热学和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强调相关的物理概念、问题解决、符号和单位的学习。
PHY 1409自然和行为科学II的普通物理:有关电、磁、光以及现代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强调相关的物理概念、问题解决、符号和单位的学习。
PHY 1420 普通物理I:有关力学、波动、声学、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PHY 1430 普通物理II:有关电、磁、光和现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PHY 1455 描述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强调太阳系、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PHY 1V95 物理的独立学习:在老师的辅导下的独立学习。
1.1.2 2000层次
PHY 2135 基本电学实验:电路和电子的原理和应用。
PHY 2190 物理研究介绍:为本科研究做准备。包括研究技术、选导师和完成研究计划书。
PHY 2350 现代物理:包括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引论、原子分子结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等。
PHY 2360 数学物理和计算物理:包括矩阵、矢量、坐标变换、数值计算、混沌分形微分方程特殊函数等。
PHY 2455 基本天文学:现代天文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强调其技术、历史以及目前宇宙的演化图。
1.1.3 3000层次
PHY 3175 介质物理实验I:实验计划、数据分析和误差分析。密立根油滴实验、法拉第常数测定、汽泡室摄影测量、盖革计数、半衰期测定等。
PHY 3176 介质物理实验II:强调核计数及测量。
PHY 3305 发明和技术历史包括科学家的传记。
PHY 3320 经典介质力学:包括矢量、线性变换、单个粒子牛顿力学、线性和非线性振动、Euler方程、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动力学、共点力以及轨道运动等。
PHY 3330 介质电磁学:包括静电、拉普拉斯方程、镜像法、多极子展开、静磁和麦克斯韦方程。
PHY 3350 天文主题:天文和天体物理中当前的研究主题。
PHY 3372 量子力学概论I:量子力学假定、希尔伯特空间算符、叠加原理、可观测量、演化、守恒律、一维有界和无界态、WKB近似以及固体导电理论。
PHY 3373 量子力学概论II:三维问题、微扰理论、幺正理论、量子统计、原子光谱、固体原子核基本粒子物理介绍。
PHY 3455 观测天文学:天文观测基本手段,寻找和鉴别天体。
PHY 3V95 物理本科研究。
1.1.4 4000层次
PHY 4001 毕业考试:由系部组织,类似于GRE专业考试。PHY 4150 天文观测概论。
PHY 4190 物理研究结果。PHY 4322 经典物理的现代主题:包括粒子系统动力学、刚体运动、耦合振动、一维波动方程、规范变换、导体和绝缘体中的电磁波、色散、多极辐射、Linard-Wiechert势、相对论性电动力学等。
PHY 4340 热力学统计物理:概率、宏观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热动力学、量子统计。
PHY 4350 星系结构和演化概论:星和星系包括黑洞、矮星、中子星的定量研究。
PHY 4351 现代宇宙概论:可观测宇宙、牛顿引力、相对论宇宙模型、宇宙热历史等。
PHY 4360 计算物理模型:应用当代计算机解决物理和工程问题的若干模型。
PHY 4372 固体物理概论。PHY 4373 粒子、核物理概论。
PHY 4374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1.2 物理系学生选修其它系的课程
1.2.1 数学课程
MTH 1321 微积分I:单变量微分、定积分和微积分理论。
MTH 1322 微积分II:单变量积分、微分方程、斜率场和级数。
MTH 2311 线性代数:矢量、矩阵算子、线性变换、矢量空间特点、线性系统、本征值和本征矢。MTH 2321 微积分III:多变量微分积分,格林函数。
MTH 3325 常微分方程:一阶常微分方程、二阶高阶线性方程、级数方法、拉普拉斯变换等。
MTH 3326 偏微分方程:物理偏微分方程、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边值问题、傅里叶积分。
1.2.2 计算科学课程
CSI 1430 计算科学I。CSI 1440 计算科学II。CSI 2334 计算系统概论。CSI 2350 离散结构。
CSI 3324 数值方法。
1.2.3 生物课程
BIO 1105、1106现代生物科学概念(实验)。BIO 1305、1306 现代生物科学概念。
1.2.4 化学课程
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302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316 实验测量技术。
CHE 3331 生物化学I。CHE 3332 生物化学II。CHE 3238 生物化学实验。
1.2.5 宗教课程
REL 1310 基督教圣经。REL 1350 基督教传统。
1.2.6 英语课程
ENG 1302 英语思维和写作。ENG 1304 英语思维写作和研究。ENG 2304 美国文学。
ENG 3330 英语写作技巧。
1.2.7 政治科学课程
PSC 2302 美国宪法发展。
1.3 物理系各专业的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
1.3.1 物理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350、2360、3320、3330、3372、3373、4322、4340、4001;PHY 4000层次任3学分;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2 物理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3000或4000层次任分。
1.3.3 天文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4 天文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455、3350、3455;其它PHY 3000或4000任3学分。
1.3.5 天体物理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3372、4340、4001;PHY4350、4351中任一门;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6 天体物理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455;PHY 3350、4350、4351中任两门;其它PHY3000或4000任3学分。
1.4 物理系各学位的主修课程
每个学位修满至少124学分,其中3000/4000层次36学分。从以下课程计划可以看出,一是课程面宽广,有一定深度;二是强调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交叉。
1.4.1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176、3320、3330、3372、3373、4190、4322、4340、4001;PHY 4372、4373、4374中任两门;CHE任3学分、CSI 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2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计算物理)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320、3330、3372、3373、4190、4340、4360、4001;CSI 1430、1440、2334、2350、3324、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3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医疗保健预科)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320、3330、3372、3373、4190、4340、4001;BIO 1305-1105、1306-1106、3000或4000层次任6学分、CSI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 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4 物理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350、2360、3175、3176、3320、3330、3372、4001;PHY 3373、4322、4340、4360、4372、4373、4374中任两门;CHE任3学分、CSI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5 天文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9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190、4350、4351、4001;其它PHY 3000或4000任6学分;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6 天文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7 天体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90、2350、2360、2455、3320、3330、3350、3372、3373、4190、4340、4350、4351、4001;其它PHY 4000任3学分;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8 天体物理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2 贝勒物理师范课程体系
贝勒基础物理师资培养脱离了物理系,由教育学院承担(但基础数学师资培养仍然在数学系,而化学系没有师范教育)。这样利于突出师范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师范技能。美国的小学为1-6年级、中学7-12年级。下面的中小学指4-8年级,中学高年级指9-12年级。
2.1 教师教育课程
TED 1112 教育技术试验 I,达到德州教育委员会的认证要求。TED 2112教育技术试验 II。
TED 1312 教学导论 I:学习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TED 2330 中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作用及实践。TED 2340 中学高年级教师的职责作用及实践。TED 3340 中学高年级教学助理I:中学100小时的教学实习以及讨论会。TED 3341中学高年级教学助理II。
TED 3630 中小学教学助理I:中小学100小时的教学实习。TED 3631中小学教学助理II。
EDP 3650 优等生教学助理I。TED 3651 优等生教学助理II。TED 4312 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方法。TED 4630 中小学教育实习I。
TED 4631 中小学教育实习II。TED 4632 中小学教育实习III。TED 4633 中小学教育实习IV。TED 4640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TED 4641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I。TED 4642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II。TED 4643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V。EDP 4650 优等生教育实习I。EDP 4651 优等生教育实习II。
2.2 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课程
大一课程:ENG 1302、1304;REL 1310、1350;GEO 1408 地球科学;TED 1312、1112;LF 1134 体适能理论与实践;美术3学分;MTH 1320 微积分初步;HED 1145 健康与人类行为。
大二课程:TED 2330、2112、2381;BIO 1305、1105、1306、1106 现代生物科学概念及试验;GEO 地质学;STA 1380 统计初步;HIS 2365 美国历史;PSC 2302;LF 终身健康。
大三课程:TED 3630、3380、3631;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101 普通化学实验I;PHY 1408、1409;CHE 1302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102 普通化学实验II。
大四课程:TED 4630、4631、4325、4632、4633。
2.3 中学高年级物理科学教师专业课程
大一课程:ENG 1302、1304;REL 1310、1350;GEO 1408 地球科学;TED 1312、1112; LF 1134 体适能理论与实践;美术3学分;MTH 1321 微积分I;MTH 1322 微积分II;HED 1145 健康与人类行为。
大二课程:TED 2340、2112、2381;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101 普通化学实验I;CHE 1302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102 普通化学实验II;PHY 1420、1430;STA 1380 统计初步;HIS 2365 美国历史;PSC 2302;LF 终身健康。
大三课程:TED 3340、3341;TED 3387 中学高年级科学课程实习;TED 3380 教育中的社会问题;PHY 2000层次任一门;CHE 3331 有机化学I;CHE 3332 有机化学II;CHE 3238 有机化学实验。
大四课程:TED 4640、4641、4325、4642、4643。
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是数理化生地五门通修,没有专门的化学、地理、生物教师培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丁持坤,肖月华.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地方院校物理学专业面临的办学危机与对策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36(1):107-110.
[2] 王杰.访贝勒大学物理系简介[J].云南名族学院学报,1998.7(2):61-62.
【关键词】需求导向;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发展大学英语特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高校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对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构成内容给予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较好的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及教育的需要。
一、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首先,需求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从20世纪中叶至今,需求分析在大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及研究中从未间断,其同时也是进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James D.Brown对需求分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需求分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在语言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构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E.Olshtain[2]以及F.Dubin[3]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的步骤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对设置课程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给予了重点强调,同时他们还认为分析社会对各门外语的相关需求情况、相关政治及文化等因素是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将需求分析的课程理论作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以提高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其次,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指的是以生态理念为依据,将课程的设置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全面的综合性整体,使各课程要素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及相互依存,并使课程体系构建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形成灵活的、平衡的、协调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对其科学有效的借鉴使用。在构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各个高校应全面考虑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发挥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
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
第一,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块化和阶段化的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其课程体系构建应包括学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语言技能不足的改进等。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应首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语言能力是学生进行后续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还应以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为依据,构建出基础阶段以及提高阶段的课程群。
第二,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对不同专业、兴趣、水平的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体现多元生态化以及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特征,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英语需要,贯彻落实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为大学进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三、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要。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要较好的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就一定要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系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学需求不断的变化及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对需求导向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结合自身实际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等特征都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要结合高校自身的教学现状,如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各个专业对英语知识水平的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各种因素都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以需求导向为前提的、科学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二)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要尽可能的全面、系统,并贯彻好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课程以外,还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课群、英语文化课课群以及实用英语知识课群等,英语基础知识课群应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说等课程模块,英语文化课课群要包括欧洲文化以及英美文化等课程模块,实用英语知识课群要涉及到求职英语、雅思英语、商务英语以及考研英语等课程模块。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英语知识需求,贯彻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及特征,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总而言之,要构建起全面、科学的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对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以及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创新,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以顺应大学英语教育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实现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拓葳(1981.7-),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第二外语习得,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53-02
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大学英语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层次丰富,需要掌握的实训技能也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要做到面面俱到并且结构严谨,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程教授方面,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对相关本科院校的大学应后续课程体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相关建设想法,希望得到的相关研究结果能够促进其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部分专科院校也已升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迅速使得其地位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不小幅度上的提升。从教学培养方向上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集中在本科生上,兼并培养专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占少数,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为所在地区输送大批量的优秀人才,因此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当中,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培养目标,将应用型教学模式与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并督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并且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大W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面创新的想法,希望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
一、后续课程体系设置背景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能够得知,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以书面形式展开教学,还要开展计算机网络线上教学,两者结合之后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后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说明,大学英语课程要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以及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类,这样能够确保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其实际水平的课业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标准正式公布之前,英语教学工作者对课程设置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讲课模式,这一模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了,因此,开展英语后续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说,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不仅能够提升其学习水平,还能够提升在其他专业的学习技巧。
二、后续课程体系设置
后续课程体系指的是学生经过大学英语系统的培训之后,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技巧更加丰富,学校特展开的分类型的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来看,培养多元化类型的学生首要做的就是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可变动性,这样就能够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不断变化从而更新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
(一)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分配
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将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分配比例自行调整,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三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加上一个学期的后续课程,第二种是两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加上两个学期的后续课程,具体学分的分配视学校的情况而定。
(二)后续课程体系
1.语言基础模块
后续课程体系包括几个模块,语言基础模块是其中之一,旨在加深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语言知识,语言基础模块分为听说读写译几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课程,这样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优势技能与弱势技能之间的掌握平衡。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针对弱势技能进行集中学习,这样就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2.应试英语模块和语言文化模块
应试英语模块和语言文化模块的作用在于加强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应试英语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具体实际应用方面的语言知识掌握,这样会避免成绩优秀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完成工作内容的情况出现。语言文化模块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需要考取证书的同学设立的,就学校所在地区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设置针对不同考试的课程辅导,如果学生有需要还可以设立针对于留学的托福、雅思等高级英语使用课程。
3.学术英语模块
对于语言课程来说,要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够实现真正掌握语言技能,因此设立学术英语模块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结合,能够体现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使用便捷性。对于学生而言,学术英语模块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与以往枯燥的课堂有所不同,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具有实际应用性能;对于教师而言,也改变了以往教师单一向学生输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多了使得课程的进行也更加顺利,并且也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增强教师自身的职业归属感。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由于各地方资源配置不一致,使得不同生源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中学时并未接受系统的英语学习,也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就导致学习英语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使得教师无法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短期内不见得有整体上的提升。除此之外,没有良好的口语使用氛围就使得学生的口语无法实现正常的生活上的交流,即使笔试成绩有所提高,掌握的也只是哑巴英语。
(二)课程体系不完整
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首先是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巩固,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课程,精读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另外语法与翻译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但是作为语言学习者,更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语言文化,这样一来,学生缺乏英语交际能力,在实际应用上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与人交流时过于书本化,听起来不是十分流畅。除此之外,整体的课程体系不是十分完整,重视基础知识轻视语言文化,使得学生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讲,欠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上一个班的学生数量多,无法实现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同学,除此之外,课堂上老师讲完学生就做笔记,使得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当堂所讲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被调动。作为语言习得课程,加之平时的语言环境并不理想,就需要在课堂上多加练习,与老师进行沟通以做到实际应用,当前的语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来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
四、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模式
首先,要了解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需求,在设置教学体系之时,要基于学生的基本需求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而制定相关课程执行模式;其次,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主要核心内容,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要制定与学生需求相关的课程体系,既要照顾到学习水平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又要衡量到学习状况良好学生的发展空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培养语言掌握能力的同时还提升其他应用能力,做到综合全面发展。
(二)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中心,定位教学目标
教育部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要求是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之余,还要掌握与此相关的语言应用技能,并能蜃龅绞炝返目缥幕运用,教师则要设置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试验从而确立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套体系。各高校领导管理层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主,建立多样化的更加丰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做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还能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以教学理念为支撑,设计课程体系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时刻要反馈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记录下学生的进步,并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不妥之处,不断订正与修改这样才能够起到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也能够促进自身成为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还能够熟练使用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教育 课程体系
近三年来,全国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电信诈骗,校园盗窃和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安全知识有所匮乏并且认识上对安全知识不像专业知识那般重视,并且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学生逐渐暴露出治安意识薄弱、防范意识欠缺、自救与他救能力不够。因此,我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安全课程非常必要,但是如何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完善好其体系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二)大学课程体系的概念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按照“平台+模块”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方式,课程体系由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包含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含专业拓展选修课、素质能力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些学校将其放在必修课的文化素质课中,有些学校将其归属在选修课的素质能力选修课。
二、大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趋势的需要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多样,办学理念日新月异,学生都为九五后,比较喜欢彰显个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校园开放化,与社会人员互为往来,由于人员的复杂,治安管理的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分校区办学,存在交通隐患
现在的高职院校多采用多校区合作办学,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部分校区有两个,中专部有六个分校区,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其中有大理、西双版纳、普洱、昆明有三个教学点。学生一般都会在校区之间往来开展活动,大二的学生一般也多会去新校区与新生进行互动交流,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就会存在出行安全和交通安全隐患。
2.大量的外来人员给校区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高职院校后勤集团对社会进行食堂、小卖部、超市等门店的招标,就出现了大量的外来人员来学校进行经营。并且学校做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有建筑公司入驻学校进行施工,外来施工车辆和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方便管理。盗窃事件较为突出,外来人员违法犯罪事件也会发生。
3.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
近三年,学校附近酒吧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有5家,而且每家酒吧每年都至少发生1起学生在酒吧打架的案件。网吧有3家,KTV有2家,相对而言,KTV偶尔会有打架的案件,网吧相对而言要好一点,没有学生打架事件。校园周边有这些娱乐场所,会导致学生晚归,酒后打架,不仅给学生带来伤害,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造成了学校环境的不稳定。
三、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程的F状
2016年5月我们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土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冶金专科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城市建设学院10 所高校进行了有关安全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共发放30份问卷,收回27份,有效问卷为27份,占总问卷的90%。通过调查分析问卷,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纳入课程体系有难度、学生未能全覆盖接受安全教育
从问卷来看,在同类院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素质能力选修课的比率为81%,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到必修课的学校比率为26%,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一般是放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期间进行集中教育,并且都没有学分。
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了素质能力选修课,一般上学期开设一个班,人数为60人;下学期开设两个班,人数为120.全校的学生有7843人,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一、大二的学生总人数为5858,就一年来讲,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的比率为3.072%。
(二)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同类院校中,大学生安全教育开设的选修课,一般60人的授课班,学生的选报率为100%,但是学生上课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率不高,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学分而来。当你在授课的过程中,强调本节实践课程占期末成绩的40%时,学生才会很关注和投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教学,一般的授课过程中可能就关注20分钟。
(三)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一所学校里面,安全保卫部门是属于边缘部门,不被重视,学生的突发事件也是偶然事件,与学校的主要教学部门、人事部门、规划发展部门等涉及到学校的教学、人才、经济发展问题相比,安全问题就有些苍白,而且是小概率事件,故一般安全教育只是放在了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期间进行集中培训。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还需要学校的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系统的开展。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初探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定位
就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性质,可进行三层定位:一是纳入到大学生德育体系,作为三生教育或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进行全院性的授课;二是在选修课体系内,如果继续开设素质能力选修课,则需对学生有要求,就是每个学生必须选,要求在校期间至少要上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如果将其放到专业拓展选修课,则要求各二级学院或系部要重新制定专业拓展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三是纳入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文化素质课中的一门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共64个学时,4个学分。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分别开设,一个学期开32学时的课程,2个学分。
(二)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教研室建设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可建立其教研室,课程的教师可引入学生处人员,各二级学院的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来作为课程的教师,课程内容可考虑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上课可以将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操作演示等方式运用到课程中,并且将微课嵌入手机公众平台,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来进行学习。教师主要负责监管、抽查和实训演练。
2.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的内容是按照学期来划分,主要包括:国家公共安全、反恐安全教育、人际交往安全、急救知识、外出及旅游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防范诈骗、身体健康、恋爱心理、消防安全、回家及返校安全、网络安全、防范艾滋病、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传染病防治、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求职安全等。课程体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性授课,如大一的学生主要以人际交往安全、学生生活安全、应急突发事件的讲授为主。
(三)适时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和应急演练
校园的安全宣传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活动而展开。如三月份学校举行排球赛,我们主要宣传的是运动安全。安全演练一般是安排在七月份,学生集中军训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全体新生的应急疏散演练。在云南大一新生的军训一般都安排在暑假,由于是高原地区,会给学生一年的身体适应期。每半年会开展一次安全宣传月活动,六月份以禁毒防艾橹魈饪展,十一月份以消防和交通安全为主题开展宣传月活动。
总而言之,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行为及做事风格的形成,学校的安全、文明、和谐与稳定都离不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又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又需要做到,“领导重视、学生配合、教师专业、课件合理、覆盖率高”。
参考文献:
[1]周亮.基于完整课程体系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5,(09).
[2]郑琳,蹇瑞桥.安全意识视野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4).
[3]阴法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3,(04).
[4]杨勇,秦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视域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浅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体系 课程建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在课程设计和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职业规划关系到学生个人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明确指导思想,即重视质量,以生为本,应当科学地实现课程建设、完成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发展空间,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结合实际,教研室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两个部分,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面向大一和大二,而《就业指导》面向大三和大四。
二、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传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认知自我和社会环境,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并据此逐步制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教育等学科的知识。从课程的长远发展出发,通过反复研究和学习借鉴,教研室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文化素质类”课程。
三、课程运作情况
(一)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含以6大模块:
(二)教学方式
该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各种资源,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学院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人员共分为三类: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具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职员以及部分辅导员。这些工作人员因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在课程设计及相关专业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专职、专业的指导人员欠缺一直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对概念认知模糊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学生意识到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为职业目标而奋斗的重要性。然而,因为对于职业规划理念的理解过于表面,往往会出现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如何实现目标或者缺乏动力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环节发展缓慢
因为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与学生专业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环节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个别专业处于停滞状态。另外,因为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向的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本科生在大三才能够学习到核心的专业课程,大二阶段开展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与发展方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持续发展应当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综合性。前瞻性是指我们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传播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全新的理念。开放性是指课程的定位和设计的出发点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综合性是指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讲究与多课程配合、吸收多学科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
学生的情绪难以调动,或者配合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年轻教师面对“90后”的大学生,应该采用“柔性牵引”的教学方式。
除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求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并实现职业理想。
(三)加大投入,强化师资
职业测评系统的科学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参考。因此,引入专业的测评系统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此外,优秀的师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教育厅组织的课程培训不利于师资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师资,学院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参加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高级别的专项培训。同时,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任课教师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中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四)依托就业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面对职业选择时,学生之所以困惑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行动准备和实践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资源,即依托现有的就业基地开展实践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强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就业实践。
(五)培养创新思维,激发“自我规划”动力
创业精神是一种创新思维和自我实现主义。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即使不创业,我相信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会成长为“职场精英”。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创业者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六)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全面化的课程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的“1+4+X”课程体系立足学生自身发展和课程特点,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构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做好课程自身构建的同时,更要尝试把学生的专业、实习计划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评估和调整,逐步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全面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本文为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及其支撑体系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2]谢睿萍.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科技信息,2011.(21)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能力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51-02
从1999年我国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来,地方本科高校迅速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有本科高校1170所,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727万人,由此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麦可思公司《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红黄绿牌”专业榜单中,本科类工商管理专业被列入黄牌榜。然而在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许多企业却找不到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对地方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要借此机会,改革培养方案,改善课程体系设置,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党的十报告首次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有益于社会,更是有益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理论涵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再次,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即理论与社会应用的对接。企业的需求导向和特征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通过本科教育获得实践动手能力,这一能力必须是针对某一特定技能体系培养。最后,具备柔性的扩展能力,其本质就是创新,不断践行学习、实践、创新循环过程,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此外,对学生的培养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高校要对地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经济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发展战略模式等有所了解,据此调整相应的教学过程,达到多方共赢。
二、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内涵要求,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四种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指工商管理专业以系为大类招生,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学生对专业有了深入了解,明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进行专业划分,确定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的自我认识、专业认识和社会需求认识相协调。
2.“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部分模块深入学习。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和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
3.“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置于同等地位,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该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并实行个性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式”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协调配合,即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
三、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设计
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目标展开,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上述四种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满足经济发展对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参考以上培养模式,在系统梳理已经完成的2014年工商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提炼企业需要的、学生应具备的应用能力,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见图1),并期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应用型教学主系统。
该课程体系以专业导论引入,使学生总体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以毕业论文(设计)收尾,对大学期间的全部学习内容系统总结、综合应用;由培养学生的七种应用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包括生产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针对每种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同时以能力为模块,针对课程内容分别进行相应的实训,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过渡。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其中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现在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即对高校而言,入口面临的生源和出口面临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将发生变化,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一个方面,今后需要进行的还有应用型教学主系统、应用型教学辅助系统和应用型实践教学系统的整体构建,将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育探索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晋鸣,韩灵丽.应用型大学如何办好[N].光明日报,2014-09-19.
[2] 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9.
[3] 张怀英,蒋辉.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14,(1).
1以就业为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网页版面的规划设计与制作方法。这里所阐述的主要是Dreamweaver是如何使用的,并结合HTML语言讲述静态网页的制作过程以及简要介绍如何制作动态网页。通过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网页美化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术性课程,但是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学生在获取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艺术气息。因此,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目前,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提前,就业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先决条件,职业中所需要的技能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确。岗位需求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需要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就业趋势。专业化课程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明确的就业方向解决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为与市场相连接,针对网页设计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线、最终构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将网页设计师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时设立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有组织有重点,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相比理科专业,文科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如包含人文系、历史系、经管系在内的文科专业,大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文科专业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充分结合高校文科专业的特色,从其就业方向及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2大学文科专业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企业和各单位对自身的网站建设越来越重视,网页制作的人才也就逐渐供不应求。现如今,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热门选修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站制作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也已成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程的主要科目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网页设计将互联网的背后运作展现在他们面前,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这些是闻所未闻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的网页制作学习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但与理科生的背景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优势相比,文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文字表达。如果文科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现代计算机相结合,满足市场的职业要求,那么在同一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就业优势就会比较突出。所以,对于那些文科生占较大比重的综合性大学而言,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筹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网页设计与制作就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3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文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以文科生为主力军的综合性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基于就业导向,引入新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是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提出一些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意见。
1)模拟任务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模拟一个制作任务,将课堂氛围假设为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将制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模拟演练,一边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一边讲解,学生边听边做。这样的讲练结合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实际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分类网站引入到实际课堂中,在课上为学生做展示,分析并讨论这些网站的布局结构、内容分类以及技术特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要通过实际案例解释说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制定细化的开发进度表。一个优秀的教学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渐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的充分结合,选择一些略具挑战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项目,这些项目是教学过程的中轴线,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以中轴线为标准的。二是引入专题教学模式,促进网页设计课程创新。完成一项网络任务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选择风格、设计LOGO、编排网页的布局结构、确定配色方案、自定义网络样式、制作网络主页、制作各个分页、对网站进行测试、最终对外公布。教师需要将网络制作的这些过程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收集整理并设计制作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专题。教师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秉承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与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相结合;
2)寻找不同的教学案例,全方面、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关注当前热点,紧跟时代潮流,网页制作技术要与时俱进;
4)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精心设计课程,先易后难;
5)要从整体出发考虑专题的选择,每个专题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前后衔接之后才能出色地完成一个网站项目。
4结语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农科类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未来自主创业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都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价值也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而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则将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在大众创业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高校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予以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真正将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在创业实践当中的有效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业实践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创新能力是关键性的要素,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在创业实践中的思路也就会越宽阔、多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强,而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也与项目的新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这些对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1.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创业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与思维习惯,锻炼学生勇于挑战、不畏挫折的意志与精神,打好学生遵纪守法、正直诚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其具体课程内容可从创新思维、创造力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其次,是结合农科类专业特点对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等,涉及创业者、团队、机会、资源、计划、营销、政策法规等内容,并且创业课程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公共关系等内容,并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需求,加强以农科类专业方向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指导,了解当前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准确分析专业方向创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理性选择创业项目的能力。
最后,是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生具备自主创业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比不可少的内容,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阶段性模拟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创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其二为基于科学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相关的扶持政策,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实战,更加直接的在真实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三年级阶段,有48.6%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2.8%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尚未通过六级考试,还有8.5%甚至连四级考试也未通过。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充分体现个性化。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我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五项技能的发展上是非常不平衡的,在对英语技能的自我评价中,学生对阅读比较有信心,而认为听、说较为薄弱,46.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技能是强项,而52.4%的学生认为听力部分最薄弱。新《课程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目前我校学生的英语技能仍体现了传统的“重阅读、轻听说”的特点。这需要加强基础,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和写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英语学习投入不足。在学习安排上,大部分学生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57.6%的学生每周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低于2小时,作为需要不断练习和应用的语言技能学习,学习投入度的不足会大大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尚未通过英语六级的同学,这样的学习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外,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一方面,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重视和自觉,学习更趋实用性,目标更具体;学习观念正确,朝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知识还很欠缺,运用也不够自觉,需要较强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根据大学英语学习、学习者的特点,结合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把学习策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介绍学习经验,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3.基本认可英语教学,对教材满意度不高。对于英语教学的效果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备课认真,英语课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对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总体上表示满意。这体现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于教材,近一半的学生对教材满意度不高,认为内容一般,尤其是基础英语的综合教程和听力教程,这样的教材还不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建设仍需加强。
4.期待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七年制课程的特殊性,学生在第三学年有两个学期的英语必修课,原来没有进行分级教学的大学英语V和VI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原先设置的“大学英语V级”和“大学英语VI级”并没有学习热情,仅有4.8%和1.9%的学生认可这样的设置,约有一半的学生希望在三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包括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在技能类提高课程中,学生希望开设“英语视听说”,这与学生对自己英语技能薄弱环节的自我评估相符,也体现学生希望自己英语应用能力上能有所提高。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学习后,应继续开设专业英语课和英语选修课。选修课型的选择结果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影视欣赏、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化概况、中医英语等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的课程。对此,学校和公共外语部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师资潜力,完善师资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二、对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如火如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要求,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学校职能部门需要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关注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英语教师需要适应时代需求,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新途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大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应该对提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有正确的理解,了解自身的水平和学习目标,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
2.选修与必修有机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型,同时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设想分三个模块,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医学英语类。具体可开设课型建议为:其中语言技能类课程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应用到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使英语教学同专业要求做到有效结合。语言文化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和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使进入英语提高阶段的学生通过高素质的英语语言文化、艺术环境熏陶,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并使他们在思辨中、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丰富文化知识。(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医学英语类课程体现了医学院校的特色,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上述选修课程的设置思路,既考虑了提高大学生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需要,同时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通过应用提高阶段学习,检测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及综合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水平提高的目的。同时,鉴于大部门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开设课型可在三个模块内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主要体现在七年制学生的第五和第六学期上,在完成了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仍然很大,因此建议在必修课中依然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开设不同课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建议七年制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四级学习后,提高阶段的英语课程为任选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同时,要给予学生选课指导。
3.课程团队的建设。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型都需要建设完善,在选修课中,往往会出现因人设课的局面,由某一个老师承担一门课程,这对课程的发展和教师的能力提高都没有益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形式应予以推荐,尤其是医学英语课程,需要明确课程定位,理顺医学英语课程间的关系,加大医学英语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课程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师资力量。规划和加强师资力量是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贯彻到提高阶段的各种英语课型中去,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