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时间:2023-09-06 17:0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是我国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学科,它承担培养四有新人良好素质的重任,帮助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数学课程将以促进学生培养与提高数学素质作为总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常常偏离这一课程总目标。我从近几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入手,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与见解。

一、认识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编制的限制,教学人员紧张。数学课就很少有专科教师任教,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意安排。这种随意,大多是以课时的轻重搭配考虑教师任课情况,很少考虑教师的专业与教研能力,造成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化。担任小学数学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作为长期教研的主要方向,导致教师对数学教学缺乏热情,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二)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过程脱离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缺乏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新任课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过程并不清楚。有的数学老师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只注重讲解教科书中的例题部分,根本不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严重违背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协调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有的数学老师为了简单教学,竟然把数学课上成了算术课,整堂课都是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源泉,又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更没有有效通过课本中的社会链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有效进入的通道,积极创设“互动”情境。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严重滞后。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都还运用讲授法,但是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直接参与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一些农村小学受教学硬件的限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面临很多不如意。这些不足与落后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学数学学科。

小学数学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不好,是学校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提高认识,就是要从内心重视,加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让它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步入小学大门,有的学生已经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本想给家里做一些家务但是父母却不允许。于是,有的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父母不让我做,那我就不需要做。面对这样的想法,我适时组织他们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多争取实践的机会。有了我们的支持与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加上亲身实践,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我们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与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与新的教育观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有效认同,这是学生数学认知与学习行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学习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数学学习产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进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并建立起认知标准。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面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数学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特色。

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准备有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预备材料的内容与用途,以便让他们有目的地准备材料。例如我在讲认识多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边形,课前我要求他们查找身边多边形,并告诉他们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实物,但每个人都要发言。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非常强,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整合统一,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的现代人。

一、小学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狭义上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数学文化除此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数学文化体系。

本文所谈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与^、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发展其理性思维,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最终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操作性提升到价值理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中注重大一统、大操练、大讲解的教学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体系、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教学顺序、一种版本的教科书,采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集权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视解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性训练题,对教师教学提出“精讲多练”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熟能生巧”的训言。在长期的大操练中演变出“变式教学”,通过具体背景(包括表述方法等)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些传统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促进了数学教学的长足发展。然而,这也导致小学数学教学常常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始终把解决呆板、枯燥、繁难的题目作为核心任务,学生也以能正确解题为目标。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他们逐渐地厌烦数学;除了做习题外,数学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更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一旦数学解题任务完成,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消失。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如何让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其价值,让每一个人终身受益,唯有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涵养方能担此重任。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时,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结果获得的高效性,淡化思维形成的过程,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其实,这恰恰丢弃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时机。这些教师并没有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品质的养成教育,而是淡化了人文品性和创新品质的养成教育。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其实这只是彰显数学文化的一个小举措而已。与数学史相比较,数学文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在教学中不能以数学史替代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蕴含数学文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学信息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四)“蜻蜓点水式”渗透

有些教师知道数学美,却不知道美在哪儿。也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展现数学的魅力或数学文化的美。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哪有美和魅力可言。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简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或用圆规画一些对称图形,就以为是体现了数学美,这是窄化了数学美的空间。

三、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探因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由于过分强调实用,管理数学在算法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负数的运用、解方程的开根法以及杨辉(贾宪)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天元术等精致的计算课题很早就在我国诞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材还被称为《算术》,传统数学教

学注重的是实用与算法,忽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教师本身也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数学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亦步亦趋,故对数学文化难以领悟和关怀。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变成教书匠,其教学表现为重知识而轻能力、轻过程,重考试分数、题海战术而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三)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倾向: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意义、认识论意义,排除知识的价值意义,遮蔽知识的生命意蕴,知识世界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客观世界,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之外,使得学生成为这个知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知识与生命二者处在彼此外在、互相封闭的对立关系中。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仅存。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缺乏人与人的精神的契合,缺乏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它从根本上淡漠了对个体生命的呵护与关照,忽视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人的生命的成长,以致造成对生命的异化和对个性的扭曲。

(四)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策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或以生活中的画面展现,或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结构化策略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学科教学量日益增加,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实施结构化教学。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脉络,以此形成自身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课堂总结,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三、教学逻辑性策略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理念。

1.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有语言评价方式,还要有形体评价方式,比如拍拍孩子的肩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2.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技巧性和指导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技巧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指导性,依据个体的表现对其进行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兴趣和责任感。

第5篇

1.试论如何做好高职数学与本科数学教学的衔接

2.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

4.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5.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促进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 

6.浅谈国内外本科数学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7.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数学教学浅谈

8.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9.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基于大众数学理念的中职起点本科数学改革

11.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12.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13.河南高师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14.应用型本科数学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15.新课标体系下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16.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数学教学评价的探索 

18.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基于高中课改形势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2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

21.本科数学教学与强化素质教育研究  

22.“问题驱动法”在新建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对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4.应用型本科工科数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探析 

25.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26.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7.浅谈工科本科数学教育改革 

28.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的研究

29.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30.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 

32.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34.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5.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为例

36.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37.民办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38.应用型本科数学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39.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40.本科数学教学应提倡“研究性学习” 

41.民办本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42.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 

43.高校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队员培训与选拔方式的探析

44.应用教学型本科数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5.新升本科数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46.新建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7.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8.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0.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51.本科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推拉”教学法的尝试

52.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

53.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 

54.大学本科数学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55.论本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 

56.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5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59.数学建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60.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与“CDIO”教学改革初探 

61.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6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研究 

63.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 

64.农林本科数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65.提高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初探 

6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途径

67.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68.山东省高师专科升本科《数学分析》试题的研讨 

69.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70.关于提高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71.西藏高校数学类本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72.整合数学类课程,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73.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初探 

74.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与对策 

75.工程应用型本科类高校数学通识课现状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77.新建本科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8.地方本科院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受益面的探索 

79.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  

80.本科院校数学实验室管理研究  

81.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  

8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8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84.工程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  

85.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86.关于国外高校经济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探讨 

87.四年制高职本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88.概率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A题为例 

89.高等数学思想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90.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1.新建本科院校考研数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9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93.数学史:探求真理的“心”路历程——大学本科数学史教材改革初探 

94.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5.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6.“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数学类本科专业为例 

97.与时俱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东华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06版)》解读 

98.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活动推广模式探讨 

9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100.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0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102.基于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构建——以高职本科分段铁道供电专业为例 

103.大学本科数学考试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104.浅论下轮工科本科数学教材编写的原则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体会  

106.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07.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优化教学新探 

10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109.高等本科院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10.本科院校工科高等数学软件实验的改革 

111.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

112.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13.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作业 作业优化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10-02

小学学生的数学作业作为数学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在学生学习及知识温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业形式的多样和作业结构的优化对小学数学作业的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学生数学作业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作业在整个学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对之前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课后作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给予了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资料查询的时间,能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其次是对课堂知识的温习和强化。数学知识主要是对数学逻辑的训练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就要根据数学作业的实际要求进行相关的调整和优化,以满足课堂之外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深入。当然数学作业也有部分具体的数学公式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也要通过数学练习等方式进行强化记忆。

再次是优化学生的数学作业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课程结构的优化。数学课程与其它大量记忆类课程不同,需要进行逻辑性训练。因此在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作业重复行为,优化作业的内容,通过与课程的内容相协调来优化数学课程的作业。这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起步不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并未进行彻底的变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保留着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作业的布置问题,并未考虑到新时期的新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

一是数学课程作业相对独立,并未与课程教学相衔接。在对5个班级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80%的时间,而有20%的时间需要进行课后作业来进行补充。但是在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由于未考虑整个课程体系,并未将部分课程内容在数学课后作业中得到体现,使得课后的数学作业与传统的语文作业等其他作业一样只是对于课程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忽视了课后作业中相应知识点的温习和预习工作。

二是课后的数学作业缺乏学生的实地调查等内容。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非简单知识点的重复。在数学作业的实际布置过程中老师往往贪图简单,不对布置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分配,忽视了数学作业的实际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往往一味的强调数学公式的记忆和部分难题的解答,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布置有其相当的难度,但是如果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数学作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缺乏个性化的数学作业内容。我国的小学教育还是讲求大众的、统一的教育模式,其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成绩,往往忽视个体在整个大众教育共性中的个性问题。个性化的教育往往被扣上了高成本投入的标签,让许多人敬而远之。对于课堂之后的数学作业就更不用讲,学生的个性特征往往被统一的共性给忽视。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施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导致学生创造力下降,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缺乏相应的钻研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优化数学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有必要重新思考优化现有的课后作业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对数学作业形式的优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是对课后的数学作业进行内容的优化。这就要考虑到数学课程整体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目标。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将部分适合学生课后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离,将其作为课后作业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易布置过难的数学作业,以免事倍功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宜过多地布置重复性的作业,要考虑整个作业内容的训练目的和训练标准。作业的内容应新鲜、有趣,要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仅靠作业的外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作业内容,紧紧抓住并留住“那份美妙的情感体验”,转变理念,推陈出新。这主要体现在:

1.作业的内容应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2.作业的内容要具备开放性,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励学生乐于学习,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最大乐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作业的内容要强调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其次是对课后的数学作业形式的优化。以往的数学课后作业,采取的是简单地对数学逻辑的演算和重复性的公式强化型记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作业形式的多元化转变,例如在游戏中做作业、在绘画中做作业。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认识》《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进行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激活了思维。也可以通过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作业,在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同时也有效地完成了作业。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活动(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写字、阅读、口算等)的次数。

B、了解一下,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其他人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街头、商店、超市、银行、公司……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作业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基础上要考虑到个性作业的布置,其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推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学困生可做基础性、模仿性的作业,让这些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等水平的学生做基础性及综合运用作业,打好基础,综合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有余力、思维活跃的学生,可做拓展型、探究型、开放型作业,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带有思考性、创造性的作业,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

再次是需要多方来共同完成作业。课后作业需要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参与。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博,翼校通、电话等形式在课后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辅导交流,共同参与学生的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作业的独立完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体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也需要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更好地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数学课后作业的几点思考[J].科学教育,2010,(4).

第7篇

摘要: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基教育课程内

>> 城乡小学教师对课程内容改革的适应性差异分析 浅析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影响 新课标下影响体育教师制定课程内容的因素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家定课程内容对孩子的影响 色彩风景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创新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探索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 浅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内容设计的思考 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内容 从史前时期的课程内容谈历史教学中证据使用的方法 高校课程内容的整合机制 浅析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从课程的隐性效果看《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数控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科书对课程执行力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吕筠.教材使用问题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5:2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陈月茹.教科书应该是权威吗[J].教育研究,2009(7):100-103.

[7]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作者简介:孙雪梅(1991年-),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数学课程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新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其关键也在于能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当前,面对课改的这一核心,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有效运用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近年来学校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上,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以兴趣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既把兴趣活动转化为教育实践,又使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的基础上更快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如我校开展的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沙龙”、“数学兴趣社团”等课外活动,每个月一期的《数学小报》《数学小故事》等更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所蕴涵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积淀,促进了学生开展数学个性化、自主性学习,使数学教育更具人文性和开放性。

二、挖掘教材潜在价值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价值,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与课桌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比高矮,寻找周围事物的长短高矮来作比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在自己的周围发现数学知识。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灵活利用综合学科资源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用资源,拓展学科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素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教学数的读法时,结合“科技学科”资源,借助“神舟六号”的有关资料,如: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0000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在读数的过程中不仅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对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豪感。

四、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是课程改革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提供学习者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丰富资源,也能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因此,我们利用已开发的校园网,建立了数学专题资源网站,建立数学信息资源库。教师要通过创建校园数学网站或个人网站,建立起数学信息资源库,特别是数学教育网站,教师要开发和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多媒体课堂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结合“信息”课程资源,让学生上网查祖冲之的资料和圆周率,学生了解到祖冲之,的生平事迹,以及圆周率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学生对我国数学的了解,拓展数学知识的视野,提升学生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数学资源,教学内容由“静”变“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家庭课程资源

数学主要的功能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虽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这些不同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却处处充满着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让家长与学习玩玩换钱的游戏,还有在购物时让学生灵活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就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习找找家里有哪些立体图形,他们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学生从每天都接触的用品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是主角,要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好家庭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总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应大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观的转变,将改变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看法,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因此,应该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宏.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学探索,2006(11): 48 1-4

[2]邵陈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7(1):17-21

[3]向葵花.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5:111 10-19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教师通过课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可提高教学质量,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做精心准备,学生问题意识不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很少去引导和启发,所提问题较随意,在课前未做出精心的准备,提问质量较低;同时,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题,或者受制于自身的素质所提的问题质量也不高。

2.学生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回答,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担心回答不正确而不敢回答。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

3.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差。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只是将数学教材上理论性的东西背下来,而不知道一些概念是怎样推导得出来的,当遇到一些较为灵活的数学问题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缺少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具体策略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思维发展特点,以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问而去提问学生,应该问到关键处,问在核心点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要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前提,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尽量使问题显得新颖一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把思维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答案上。

3.要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提问。小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让他们稍加思考就能回答正确,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回答的欲望。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层层突破,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4.教师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广泛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增强问题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同时,在提问时教师应从学生整体出发,尤其要注意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敢于回答,并努力回答完善。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课堂提问情境,并在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做到提问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性、分层性、实用性及广泛性,以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繁华.提问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02).

[2]买力彦木・沙依木.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J].赤子:上中旬,2015(02).

[3]柳成华.提问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讨[J].生活教育,2014(S1).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方法 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必需。我们只有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给予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害怕学数学,不会学数学,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细心地观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僵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自主活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活跃,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1.用关爱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就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2.直观形象地再现数学知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到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一门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用实践促进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创设探索性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给学生创设故事探索性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例如,在教授“加减法”的时候,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故事引入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以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课质量。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新、好奇、好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数学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将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15+1.5”时,我便把这两个加数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经常花钱的数字上,“15元+1.5”元这个数你们会算吗?学生很快就算出来是16元5角,然后问学生:为什么5跟1对齐?学生:因为15元的5元是个位数,只能跟1.5元的1元相加,5是5角,不能跟5元相加?1.5元的1元不能跟15元的10元相加。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整数15的小数点在哪,学生立即醒悟过来,说:老师,我们知道了,原来整数的小数点就在数的末尾。提问让学生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及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比让学生死记概念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生活中熟悉的数字解决问题。

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各种课外活动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1.拓宽基础———拓宽高等代数基础,了解高等代数课程体系和各章脉络,掌握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性质。

2.开拓思维———注重课程教学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探究代数学的本质,了解代数学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定理、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包括用代数学思想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

3.强化应用———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学习代数学相关MATLAB软件知识(基础数学实验),建立简单代数学模型并求解(应用型数学实验),感知代数学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加强高等代数与小学数学在内容、思维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高等代数观点把握小学数学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校外小学生数学论文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及科研能力。

二、高等代数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定位和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为此,在内容选取方面,以高等代数内容体系为出发点,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与兴趣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为原则,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标准和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化和职业性;根据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和前瞻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选取高等代数最为经典部分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并创新性的加入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使地地道道的“理论”变得稍微有点“实践味”。

这其中数学实验课程约为1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同时考虑到高等代数研究离散量及其关系,理论部分各章节联系并不太紧密,所以内容组织表现为模块化教学,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相应的数学实验也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是计算和验证实验,就是学会用MATLAB软件解答高等代数相关计算题(例如行列式的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综合实验是将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抽象成高等代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实践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围绕“为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能力提升助力”,积极进行了课程建设与实践。在新的设计理念“文化渗透、拓宽基础、开拓思维、强化应用”指引下,重新序化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课程特色,改变了学生怕学、厌学的教学现状,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效果。

1.加强课程“三基”教学,把握课程脉络体系,拓宽学生数学基础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下功夫。教学上,我们着力改变以往《高等代数》教学中偏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强调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方法,如强调基本概念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固有联系,重视阐明基本理论的脉络等,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几何背景与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淡化某些特殊技巧的处理,并在习题配置和考试中突出基本题和概念题。

2.引入数学实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示范性的呈现

本课程建设最大的着力点就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融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为一体的新兴内容,围绕高等代数内容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强大作用,而且通过案例的发现式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契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教育的示范性特点。

3.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案例导向,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问题的积极探索以及案例的数学化思考与分析,形成“故事情境”“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提升学生文化品质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职业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创新意识;学生

活动课程从1992年被首次列入课程计划以来,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它能进一步发挥数学的思维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情感盎然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潜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世界,领略数学的作用,体验思维活动的乐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数学活动课中同样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教学的实例和材料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为新知的学习切实做好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的同时,教师便达到了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目的。

如教学二年级活动课中的“相同和不同”,可先设计一个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只小猴子,它每天早晨吃2个桃子,中午吃3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但是它觉得这样吃太少了,于是,它对老猴子说:“能不能给我多吃一点。”老猴子笑了笑,说:“那就早晨吃3个桃子,中午吃3个桃子,晚上吃2个吧。”小猴子一听,早晨能吃3个桃子,高兴极啦!

提问:小朋友们,这只小猴子真的多吃了桃子吗?为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小猴子一天吃的桃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两种分法不同,小猴子只看见了两种分法的不同之处,没有看到相同之处,所以白高兴了一场,可见,只有将事物和事物相互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到此,引出课题。如此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

二、尊重学生个性,诱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的结论,从创新的角度看,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不断诱发创新意识。

三、求异思维训练,形成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活动课上,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优生在帮助他人的学习中得到自我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即使学生在求异思维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想到学生的“误”中可能蕴涵着创造的萌芽,要极其耐心细致地善待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战胜挫折,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成功的给予表扬,问题问得好的给予肯定,即使失败了,也给予会心的微笑、理解的眼神。如三年级教学完“千米、吨的认识”后,可进行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设计旅游线路”。课前了解一下,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分别离家多远?如果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你准备去哪些地方?算一算整个行程大约是多少?

这样设计,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了我国的各大城市,以及有哪些美好风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增加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观察想象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数学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的大胆的想象,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二年级活动课中的《找规律填图》,可先让学生猜一猜:

1.师依次一个一个地拨球,学生观察,猜一猜,接下去珠子应是什么颜色?

2.师依次一组一组拨珠,学生观察,猜一猜,接下去珠子应是什么颜色?

3.猜图形:学生观察,猜一猜,小门后面会是什么图形?

通过以上例题,再引导学生找一找:讨论它们各是按什么规律排的。请小朋友当老师,编一道如此类型的例题让其他小朋友解答。

这样教学,先猜,后找,最后自编,提供想象,让学生找到感觉,促进思维状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