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与融资管理

投资与融资管理

时间:2023-09-06 17:0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与融资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与融资管理

第1篇

行文前先澄清概念。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一般采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运作。风险投资基金在法律结构是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而风险投资公司则作为普通合伙人管理该基金的投资运作,并获得相应报酬。在美国采取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获得税收上的优惠,政府也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的六要素是: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

一、 起因

一般地说,在任何社会里,总有一些个人或组织具有富余的资金,他们的储蓄超过了现阶段乃至最近一个时期的所有消费和支出需求的总和,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观上希望拿出一部分富余资金进行投资,以求获得回报,这样可以在将来更加地增强他们的财富力。在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想法、项目的人员,这些人除了缺乏启动资金外,其余方面都万事具备,他们需要找一些投资者进行融资,以获得发展。

这两方面的需求和想法是有很强的结合点的。如果所有信息都是透明而真实的,双方都可以在事先进行合理的判断,事中和事后进行良好的监督,融资活动完成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实际中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现实中存在的情况是:双方常常都存在着隐蔽的信息,特别是需要对方拿处钱来投资的一方,往往在信息表达中有倾向于画饼的意思。这五六年以来笔者也接触了一些风险投资,北京来的居多,笔者也进行了多次接待和洽谈工作,有一定的感受。

二、 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常常难以合适地配置,闲置资金和投资机会之间出现难以配置的情况,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大打折扣(参考:沈宗南、张京宏 《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世新大学出版中心出版,第二版)。

即使双方融资第一步成功,创业者从VC手中拿到钱之后,事实上又形成了另一层法律结构上的关系,那就是问题。直接地说,创业者的核心意识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风险投资者利益最大化,风险投资的钱给创业者去使用,风投也是不放心的,这也是一个问题。

三、 解决

如何解决双方都放心的问题并使VC进行良好的监督,一般是财务报表和信息。一般地说,VC需要了解企业项目的商业前景、市场和行业情况、公司业绩和变化等等,并且这些信息能定期更新,以使VC判断是否随时增加投资或撤出投资。

更重要的是,是财务报表制度。一般情况下,VC需要的财务报表有以下类型:

一是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的定期报告;

二是经营者编制的财务报告,由VC负责请第三方审计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报告的真实性审计,以便掌握;

三是用会计制度来弥补经营者的乐观主义倾向。

现实中的主要问题是财务报表的质量问题。因为是创业者而不是VC在控制和指挥着公司的日常业务活动,他们对公司的财务、资产、负债、业务、员工和客户了如指掌。而这些信息那些可以披露给VC,那些可以不给等等,都有经营者的主观意识在里头,这些都是隐蔽的行为,作为VC,很难实际掌握,进而就形成了此基础上的财务报表的质量问题。比如说报喜也报忧的问题,多少比例,如何描述等,存在许多问题。

四、 持续

西方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早,比较法律化,有严格的程序。比如在上市公司方面,要有“管理当局讨论分析书”,这些报告文件的内容包括:资本支出和财务来源,收入和费用主要部分的详细描述,主要项目和趋势等等。

不仅如此。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合作中的沟通等,许多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持续地维持。

五、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 非效率投资 投资效率

一、企业融资方式与非效率投资

1.企业融资方式。(1)内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指的是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金,也就是能够在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部融资的资金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所组成,而融资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将自己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所产生的资本与储蓄,例如留存盈利、折旧以及负债等,不断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内源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着原始性、低成本、抗风险以及自主性的特点,这种内源融资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融资方式。

(2)债务融资。企业债务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债务融资需要支付本金与利息,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杠杆收益,但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一般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其经营风险较小、预期收益也较小的情况下,较喜欢选择这种融资成本较小的债务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债务融资具有短期性、可逆性、负担性、流通性的特点。

(3)股权融资。企业股权融资指的是,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的所有权,并通过企业增资等方式来引进更多的新股东,实现企业的融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而新股东将会与老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股权融资具有长期性、不可逆性、无负担性的特点,股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广泛用途,通过股权融资,企业既可以是实现运营资金的充实和增加,并可以将其利用与企业的投资活动中。

2.企业非效率投资。西蒙认为,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前面临许多的目标的最优化,有着外在环境和自身认知的约束,而由于决策者计算能力的限制,较难做出恰当的选择。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指的就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出现的偏离最优投资水平、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行为。

投资过度是指决策者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的情况下仍实施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现实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投资不足是指决策者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情况下,主动或者被动放弃投资,使其公司的投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基于信息经济学提出的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存在信息劣势,为了弥补信息劣势导致的风险,他们要求企业支付风险溢价,致使企业借入资金成本过高,或者企业负债太多,不敢借入资金或者很难借入资金,形成“融资约束”。融资约束使企业不能借到足够的投资资金,导致其投资资金不足。

二、不同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论证

1.内源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企业进行内源融资的方式可以改善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提高投资的效率。企业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其原因就在于企业通过内源融资可以有效的规避由于外源融资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风险,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承担由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所造成的信息成本。

对企业流动性资产持有行为的研究表明,企业持有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市场不完全带来的道德风险。就流动资产持有水平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来看,流动资产持有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它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保持或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从而降低企业因融资约束而发生投资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流动资产的大量堆积会增加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自由支配的资产,企业管理者进行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并使企业管理者更有机会从过度投资中得到个人利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存量的不合理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2.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企业在通过债务方式进行融资时,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就会形成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与投资项目盈利能力上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投资方向造成影响。

从一方面来看,由于存在企业外部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状况和投资项目质量的不了解,无法判断企业的信用质量,此时只能根据所有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平均值来确定贷款利率。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一些信用质量高的借款人认为用平均利率来取得贷款是不合算的,会减少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相反,信用质量较低的借款人愿意采用平均利率来筹集资金,并会加大需求。与此同时,完成借款过程后,借款人还会因此发生道德风险。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企业的债权人并不清楚企业未来的投资项目质量好坏、现金流的大小。此时处于信息劣势的债权人就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承担逆向选择的风险,从而决定放弃对企业的投资或者减少对企业的投资。企业因此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的情况下放弃投资。如果企业债权人已经意识到将承担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向企业放贷来弥补这种风险。贷款利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这种情况下,按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债券利率计算的投资项目净现值就会从正数变为负数,失去了项目投资的价值,企业也就会不得已放弃投资,发生投资不足。

3.股权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股权融资方式下,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非效率投资的现象,当企业的内部经营者和现有股东与外部的投资者间对企业现有资产和投资项目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通过股票进行融资可能会导致企业股票价格的下跌,这样也就造成了投资不足,也就是非效率投资现象出现。当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时,管理者拥有较多的信息,同时代表现有股东的利益,这样所作出的发行新股的决策可能会表示出管理者对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信心的缺乏,进而管理者将传递出不发行新股对投资者有利的信息,这样就影响了投资者在购买新股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进而提高了股权融资的成本,降低了投资的效率。

三、优化融资方式的途径与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机制

1.优化融资方式的途径。(1)拓展与完善金融工具。要想优化企业融资方式,就首先要不断拓展和完善融资工具,并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融资工具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那么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变窄,融资难度也就加大。因此,不断的拓展与完善企业融资工具,将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结构的优化,是优化融资方式的重要途径。

(2)发展并完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要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就必须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通过多元化的融资市场,满足我国企业的融资要求,通过不同组合来达到企业顺利融资的目的,实现更多样化的信贷市场,创造公平、有序的融资竞争环境,为我国企业融资发展拓宽道路。

2.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机制。(1)完善企业公司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并健全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制定详细、系统的董事会管理规章制度,将各项必须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实处,并不断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相对独立性,尽可能的保证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制定能够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投资的价值,获得最大投资回报。此外,企业通过不断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还要积极的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使其通过多种监督管理和力量制衡来尽量的避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出现和发生。

(2)充分发挥企业债务治理的作用。企业的债务融资使得企业必须要将现金减少,使管理层控制资源出让,这样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债权人提供监督的权利,加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尽量的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控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出现。此外,在企业债务的选择上,要防止由于过度借助单纯的负债而带来的破产威胁所造成的投资不足,可以通过发放带有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进行预防。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透明度。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可以防止管理者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企业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企业的投资效率得以提高。

(4)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企业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了要进行宏观投资环境的分析和微观的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并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全面综合的考虑各个方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优劣取舍。

四、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冲突和契约的不完备是引起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相关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为减少企业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进行剖析,对治理企业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修订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投资融资;投资控股

企业的投资融资无论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很重要,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投资融资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公司的发展引入新鲜血液,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现在企业的投资融资面临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下面将探讨现代企业融资的问题,以及投资融资渠道拓展方法,争取企业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一、企业融资风险的种类

1.利率风险

由于市场上货币利率的变动,我们在企业投资融资中不可避免将会遇到利率风险,通常表现在,利率上升时,那么企业融资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尤其是贷款方式的融资,它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在没有对利率进行改革之前,我国主要是以分段方式进行利息计算,即企业贷款期间,如果国家贷款利率提高,那么企业贷款的利息将从利息调高之日,按照新的利息来进行计算,从这个角度上讲国家提高贷款利率将不利于以贷款人身份出现的企业。

2.清偿风险

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清偿风险,也叫做财务风险,意思是指企业不能够按照合同上规定的期限归还本金与利息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够按时规划本金和利息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企业融资的成本将会提高,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再者企业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无法归还本金与利息,作为债权人的企业将会诉诸法律申请债务人的企业破产,通过宣布企业破产来拍卖企业财产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企业的清偿风险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否则将会影响企业的信用甚至破产。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由外汇变动而引起的。如果企业通过外汇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汇率的变动将会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这种风险是国际性的同时也是致命性的,例如:如果要以美元为主要融资对象,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破产。

4.犯罪风险

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犯罪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冲突,符合犯罪条件的,构成犯罪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江苏的实业总公司非法集资达到30多亿元,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企业融资的方式和手段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将会构成经济犯罪。二是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不法分子的蒙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假资金引入案,很多企业受到其危害,不但没有引入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反而因上当受骗造成资金大量流失。

二、投资融资中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

1.投资主体的问题

近年来的风险投资越来越备受瞩目,投资资金日渐庞大,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投资主体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总额与投资能力失衡、政府与民间的资金差距悬殊、投资形式单一仅限于信贷或担保等。投资主体方面中最棘手的就是投资资金的来源的问题,其一,没有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没有引导出多余社会闲散资金;其二,投资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些投资机构基本上都存在资金缺口严重、服务与专业业余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一些列的投资主体问题,现代的投资融资规模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风险投资无法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投资运作的问题

运作是投资融资阶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这一阶段特别重要,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制约着投资融资渠道的拓展。首先,投资融资管理缺乏规范化。主要表现在投资不规范,例如投资对象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在选出对象后仅仅实行股权投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使得投资对象的管理率低下。其次,选择风险投资项目较难,因为具有潜力的风险企业较少,要想从具有潜力的风险企业中选择出好的投资项目更是难上加难。最后风险管理缺乏规范性,企业的管理系统不健全导致投资者只享有分红的权利,而没有管理公司的权利,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投资家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难以抉择,只有实现投资融资透明化,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3.投资融资人才的问题

首先,风险企业家没有远见,主要表现在很少有风险企业家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主动去找资本和市场。其次,投资融资的风险控制需要的是掌握多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如:技术、营销、管理、金融等。我国风险投资的专家十分稀少,而真正掌握风险投资运作的专家更是微乎其微,相信这股学习的浪潮将会引起我国教育、就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靠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我们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三、拓展投资融资的方法

1.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

作为投资融资主体的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科学性和规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科学的发展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投资融资合法性和产品质量优秀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合法进行投资融资事业,提高自身的信用度,促进为投资融资事业的发展。其次,保持自身的信用水平稳定,以最基本的银行借款来说,在无法准时归还的时候,应当主动与银行进行协商洽谈,寻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防止信用度降低。最后,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融资企业的信用监督。第一,鼓励信用监督工作的创新,引入监督软件,有效地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评价和征集。第二,深入了解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方法,在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在信用监督方面进行创新,企业投资融资的监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尤为重要。第三,信用监督创新工作进一步深化,早日实现企业投资融资信用监督的社会化和制度化。第四,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格式规范要统一,并且参与、协调、指导各信用监管项目的创新工作。制定科学与完善的企业发展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企业的制定的发展计划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2.提高投资融资运作水平

为提高企业的投资融资水平,规避和解决其中的风险,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渠道提供运作水平和效率:

第一,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成功的关键。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企业投资融资的保障,但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除了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之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投资融资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者缺一不可。健全信用担保机制是企业投资融资的成功的前提,因此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发挥政府的积极导向作用。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仅仅通过市场判断该企业的负债能力的,信用担保机构同样也只通过风险损失率来判断担保的费用,企业的投资融资势必会承担很大的信用风险。面对重重困难,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市场经济这只手不受控制时,我们就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困难,相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一定可以渡过难关,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投资融资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的控制机制,通过分级承担责任的方法来规范业务的操作,采用信用调查的方式对参与投资融资的企业进行筛选,淘汰信用状况差的企业,设计合理的审批程序,化解工作人员道德风险危机。二是风险的补偿机制,政府预留部分、代偿资金、准备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等是投资融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做好补偿工作来投资融资事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风险转移机制,反担保措施要严格落实,做好业务的监管和实施的工作,做好风险的控制、补偿、转移等工作,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在出现风险时,立即启动应对方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最大限度保护企业。

3.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的社会服务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靠人才,人才资源的匮乏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注意相关方面知识的培养,努力学习金融、保险、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同时引进国外的人才和先进技术,努力学习外国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此要消除相关人才进入风险投资行业的顾虑,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他们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需求,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满足相关人才的需求后,使他们具有安全感,为今经济建设添砖添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强国的梦想。

4.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针对以上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四种风险,通过以下的措施加以防范:利率风险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管理,降低融资的利率,获得政府的支持,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政策性拨款,降低贷款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国有的商业银行、政策性的贷款的利率都相对较低。政策性贷款又分为硬性贷款和软性贷款,软性贷款的期限较长、利率低因而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因此企业一般都尽可能的争取软性贷款。企业如果可以找到较大的银行来担保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降低贷款的利率。同时,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对市场利率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根据利率来确定融资的时间和期限。如果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利率下降的情况,可以将融资的时间推迟,市场利率上升则提前融资。固定利率如果出现下降的情况短暂的借款相对有利,反之则长时间借款更有利。

四、小结

企业融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但要做好企业风险的防范工作,而且还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做好投资融资渠道的拓展工作。风险投资的拓展工作不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且还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投资融资的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及时获取投资融资方面的相关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通过共同合作,实现投资融资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投资融资行业的健康发展需求。基于风险管理角度探讨投资融资渠道的拓展方法,不但研究如何规避在投资融资中遇到的风险,而且研究了如何拓展企业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周健.基于风险管理角度探讨投资融资渠道拓展方法[J].经济观察,2011(12):94.

[2]徐芳.从风险管理角度探讨融资渠道的拓展方法[J].经济论坛,2013(04):44-45.

[3]王婧扬.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05):1-55.

第4篇

管理层收购可以使目标公司重新注入新活力,利用市场的竞争性增强目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综合实力。但管理层收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层的自有资金有限,为了确保对目标公司收购的顺利进行,需要将重点放在收购资金的筹集上。由于我国金融环境对于管理层收购存在诸多限制,融资需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信托融资模式虽在国家政策上有一定的限制,但不失为一个好的融资渠道,它为资金供求方提供了桥梁,使双方达到“双赢”。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提供资金模式”、“参与股份收购模式”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模式”。在三种模式的实际选择中,会有重要的三大影响因素,即“收购资金”、“融资风险”和“经营管理”。这三者在模式的选择中难以用确定的数据衡量分析。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低阶结构模型,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比较重要程度进行定量描述,为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的选择确定一个决策依据。

二、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类型

(一)资金筹集模式 信托投资公司向投资者(包括管理层)发行资金信托计划筹集资金,再将筹集资金用贷款的形式提供给管理层,作为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完成MBO(如图1)。这一模式为管理层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收购目标公司的可能性。但该模式对于管理层有很高的信用要求,存在贷款还款风险。若用管理层持有股权进行质押,也存在法律上的不合理性。

(二)参与股份收购模式 信托投资公司向投资者(包括管理层)发行资金信托计划筹集资金,将筹集资金作为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资金来源,成为股东,对目标公司实施监督和管理(如图2)。同时,信托投资公司会和管理层签署相关协议,在未来的某个时点,管理层将收购信托公司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在此模式中,管理层可以将收购股权的收益权作为偿还款的质押物。但该模式中管理层并未真正出资,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激励,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风险不对等。

(三)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模式 信托投资公司与战略投资者签订资金信托合同,提供收购资金,信托投资公司再与管理层签订贷款合同,管理层利用目标公司股权作为质押实施收购,成为股东,MBO完成,三者互相形成约定关系(如图3)。战略投资者可以对目标公司实施经营管理,也可退出。在规定时间内管理层无法偿还贷款或收益,战略投资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对目标公司的股权实施部分或全部收购。但该模式同样也存在着贷款还款风险。

三、信托融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一)收购资金 管理层收购方案的具体实施需要融资渠道的畅通,资金来源是确保管理层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收购中,管理层的支付能力远远低于收购标的一般价值,大部分资金缺口需要融资来弥补。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能够确保管理层收购的顺利实施,另外,资金来源的充足性可以提高管理层收购的效率,保证管理层快速进入收购目标公司的方案实施当中。资金的稳定性要求融资资金在管理层收购及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具有稳妥性,不会出现中途撤资或者抽逃资金的情况,确保管理层收购不会因为该因素停止方案实施。

(二)融资风险 管理层在实施目标公司收购时,需要借助信托融资模式,大量收购资金来自信托融资公司,MBO的实施对于管理层并未提出明确的出资要求,对于目标公司信用要求颇高,存在着贷款还款风险。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和收购方案信息的披露对于投资者来说意义重大,目标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时的真实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收购价格、收购管理层和目标公司的关系、收购方案的获益方式等,对于投资者判断是否利用信托融资模式投资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管理层身处目标公司,对于以上信息的真实性熟知,这样就可能形成管理层和投资者的收购信息不对称。现阶段的管理层收购需要管理层质押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者受益权,信托投资公司相对于投资者和管理层为中介方,投资者的意图有可能利用信托投资公司作以伪装,投资者会利用这点规避各种约束和直接收购的障碍。投资者可能会存在恶意收购或低价收购目标公司的企图,达到收购真正目的或吞噬目标公司资产。

(三)经营管理 管理层收购方案实施后,投资者若能进入目标公司与管理层共同管理和经营,投资者能够起到监督作用,使得管理层在进行收购后更好的服务于目标公司。管理层收购结束后,若信托投资公司为管理层提供融资资金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管理层成为目标公司股东,这样可以有效激励管理层制定全新的经营战略提高目标公司的业绩。

四、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融资模式

(一)建立决策问题的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第一层为目标层,即选择最优的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第二层为指标层,是评价的主指标体系,即影响信托融资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收购资金、融资风险和经营管理;第三层为子指标层,是对第二层指标体系的细化;第四层为方案层,分别为三种可供选择的信托融资模式。

根据案例分析决策指标,主指标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W=(W1,W2,W3)T,子指标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W1=(W11,W12)T,W2=(W21,W22,W23)T,W3=(W31,W32)T。

(三)收购信托融资模式综合评价 首先。确定各模式对于各子指标和主指标的权重。对专家组进行咨询,由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模式对子指标的权重为C ijs(其中i为主指标,j为子指标,s为各模五、实例分析

某公司将实施管理层收购,拟利用信托融资模式进行管理层收购资金的筹集,现利用上述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三种信托融资模式的综合评价,选出最优模式。

(一)构建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三种信托融资模式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应用,确定影响融资模式的因素,进而构建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第5篇

关键词: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转换

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某些要素发生改变,不符合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但仍属于权益类投资时,即转换为金融资产,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转换过程中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的情形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文件中有这么一项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该项规定明确阐述了对股权投资准则及其所属范围、性质,有利于实现会计准则的规范化。首先,只有符合这四类股权投资的企业才可以适用该规定,其中前三种为:受总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具有合营性质的合营企业,具有联营性的联营企业等。第四种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股权投资:该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股权比重未达到具有控制或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步;在公开报价交易市场中没有进行过报价;被投资单位的公允价值不能进行方便的可靠计量。在这些权益性投资过程中,如果存在不满足以上四种规定的情况下,就要放弃这个计量方式,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第22号里的符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处理!

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当投资单位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在某报告期内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这时候投资单位就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或产生重大影响,另外此时的被投资单位的公允价值能够通过会计方式进行可靠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即可转为金融资产;第二种情况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比重不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或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开报过价、其公司的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的被计量,当被投资单位股份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计量模式就从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

二、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可能存在的处理方法及其影响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文件有这样一条针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在最初的会计计量中金融资产可细分为四种类型:(1)如果企业管理层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出售并获取收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在报告期内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2)企业管理层有意图一直持有某项金融资产,且直到到期才变现的投资;(3)对外的贷款及发生的应收而未收到的款项;(4)预计在报告期内可能出售的金融资产,这类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应按规定计入企业的资本公积当中,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会计准则》的定义,这四类情况中属于权益类投资的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企业管理者持有该项资产的意图,以近期内出售为目的就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明确确定持有期限的就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此,当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企业可以根据持有意图,将其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然而,企业持有意图是否被真实表达外界难以识别。有研究表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会受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公司利润的“蓄水池”①。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往往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②。

三、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的正确处理方法探讨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模糊边界,使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对金融资产的划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选择空间。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既可以选择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又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是隐含了一个假设条件的,即:在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将转换后的资产视同为一项新的金融资产。如果不将其视为一项新的金融资产,而是作为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就只有一种方法,即只能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文件有这样一条针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如果公司一开始就将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归类为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在报告期内发生变动的计算到该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就不能再对其再次划分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了;其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被人为地再次划归为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且其在报告期内发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就是说,其他金融资产是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那么,这个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呢?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分别在两个准则中进行规范的,关于金融资产及其重分类方面的规定是在第22号准则中规定的,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方面的规定是在第2号准则,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会认为该假设条件成立,即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不属于金融资产的内部转换,而是产生了一项全新的金融资产。但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六条指出,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一)现金;(二)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三)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四)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五)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因此,金融资产包含了长期股权投资,上述隐含的假设条件并不成立。在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应视同一项金融资产转换为另一项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九条的规定,只能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者单位:云南省铁路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9.3

[2]何小杨康冬梅关于两类金融资产划分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 2012.4

[3]孙蔓莉蒋艳霞毛珊珊金融资产分类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管理者意图是否是真实且唯一标准会计研究 2010.7

[4]《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应用指南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注解:

第6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盈余管理

(一)何谓“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Schipper 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美国学者Paul・M・Healy和James・M・Wahlen解释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通过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按照美国另一会计学家William R・Scott的观点,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通过上面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可以概括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遵从的会计准则;3.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管理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4.盈余管理的结果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的改变,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5.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因此盈余管理的最终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

笔者认为,所谓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规划交易来变更报告期盈余的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不只限于会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2.利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节盈余;3.利用公允价值应用调节盈余;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盈余;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其中方法3包括3个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金融资产计量。本文主要讨论金融资产的计量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金融资产的计量与盈余管理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在取得除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所规范的股权投资等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时,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划分为4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其应用指南对每一类金融资产进行了定义,却没有对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较为模糊。如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其应用指南指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近期内回购而承担的金融负债。比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本准则范围内的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衍生工具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也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也指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从这一界定可以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是一个补缺的账户,基本上等同于分类中的“其他类”。

因此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可以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亦可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分类的标准就准则来看是依据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划分。由于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实际目的极难查证,故管理者在划分金融资产的分类时随意性较大。事实上持有目的是由管理者自身确定的,可以预先确定金融资产的分类,再根据准则的要求确定目标。比如,实际以短期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应该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是为了操控利润等,管理者可以否认其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实际目的,而将目的歪曲为其他目的,从而将该项金融资产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并不影响其对金融资产的买卖操作,但是该项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的处理则是完全不同的。

(二)金融资产的计量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公司利润最大的影响在于其后续计量方式的差异:1.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影响当期利润。2.资产减值的计量,持有期间公允价值下降时,不管下降幅度多大,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其差额全部计入“公允价值动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视下降幅度的不同做不同处理,如果下降幅度小且时间较短,下降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如果下降幅度较大且持续下降时则视同发生减值,应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并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差额。当以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回升不再发生减值时,还应该转回已提取的减值准备。3.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将出售价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将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将对应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结转至“投资收益”。下文以一例说明相同投资内容由于金融资产分类的不同而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例1:A公司参与新股网上申购,于2007年10月用银行存款224万元购买B公司股票40万股,每股买价5.6元,假使当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日,每股价格6.3元,次年6月末每股价格5.8元,由于证券市场行情一路下滑,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到2008年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每股价格变动为4.5元,到2009年2月按照每股5元出售(不考虑交易费用和所得税的影响因素)。

1.初始取得时

(1)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 240 000

贷:银行存款 2 240 000

(2)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240 000

贷:银行存款 2 240 000

2.20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上升时

(1)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8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80 000

资产负债表日,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到“本年利润”。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8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80 000

2008年6月末公允价值下降时

(1)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000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公允价值下降时,冲减“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000

4.2008年12月31日,股票公允价值持续下跌且幅度较大时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将投资损失直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2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20 000

资产负债表日,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到“本年利润”。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金融资产市价持续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较大时,则要提取资产减值损失准备金,将扣除“资本公积”的差额计入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转出“资本公积”差额,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44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20 000

资产负债表日,结转“资产减值损失”到“本年利润”。

5.2009年2月出售时

(1)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4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 240 000

投资收益 200 000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4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240 000

投资收益 200 000

分别比较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年度利润的影响,

1.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度增加利润28万元,2008年度减少利润72万元,2009年增加利润20万元,该项资产持有期间对利润的影响是-24万元。

2.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7年度对利润没有影响,2008年度由于计提减值损失而减少利润44万元,2009年增加利润20万元,该项资产持有期间对利润的影响是-24万元。

若其它条件不变,2008年末证券市场行情有波动,但并非一直下跌,B公司股票价格仍为4.5元,2009年2月仍以5元的价格出售,则会计分录如下:

2008年末,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2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20 000

2009年2月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4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240 000

投资收益 200 000

借:投资收益 44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40 000

这样的计量方法,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7年和2008年对利润均没有影响,2009年减少利润24万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金融资产的整个持有期间来考察,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持有期间某一年的公司利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当公司持有大量金融资产时,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对财务报表的解读有很大影响,因此金融工具准则很可能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金融类公司。

(三)公司可能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根据两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差别,可以看出将金融资产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后,公司对盈余的操控空间比将其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大。因为被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后,其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变动当期利润,而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先计入变动当期所有者权益,只有在转移该项金融资产的时候将所有公允价值的变动一次性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计入转移当期的利润。因此,根据各种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管理者将会更偏向于把股票等金融资产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是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实践证明了上述观点,2008年年报披露,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约2824亿元,在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前20家上市公司中,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这3类金融企业占绝对优势,前10名有9家属于金融类企业。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应,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约28 659亿元,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10倍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金额前20家公司中也大多为金融类上市公司,包揽了前9名。

公司将金融资产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公司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其本身对某期利润的要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买卖操作。一般而言公司为了分散风险通常会买入“一篮子”股票或其他金融资产,其中会有些金融资产是亏损而有些是盈利的。当管理者需要增加当期利润的时候,就可以将那些盈利的金融资产转移,这样原先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就从所有者权益转移到了当期利润中来,从而提高了当期利润。与此相反,当管理者需要适当减少当期利润的时候,只需将亏损的金融资产卖出就可以达到减少利润的目的。

如果管理者希望继续持有已经转移的金融资产的时候,可以重新买入。这样卖出再买入的操作对其资产的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可是原先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亏损或者盈利则如管理者的意愿而改变了当期的利润。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不同投资品种的盈余管理机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包括企业购买的众多投资品种,如股票、债券、基金以及特定理财产品等。而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要求,不同的投资品种,作为同一种分类的金融资产,其具体核算办法亦不同,在上文中也已分析了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过程,其他投资如基金、理财产品等的核算主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期末对有市场价值的投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没有市场价值的按照成本计量,其公允价值差异计入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期末还需对投资产品进行减值测试,在发生减值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本期损益。本文着重分析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其核算过程对年度间利润的影响。

例2:A公司2007年10月1日平价买入B公司当日发行的债券200万元,债券期限3年,票面利率5%,,每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A公司对该项债券投资既不准备近期出售,也不准备持有至到期,将其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7年末,由于市场利率上涨,该债券市场价值(以总价计)198万元,2008年4月1日,A公司以202万元的价格出售了该项投资。

2007年10月1日购买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成本)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2007年末,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25 000

贷:投资收益25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5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

(公允价值变动) 45 000

2008年4月1日,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 02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

(公允价值变动)45 000

投资收益5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成本)

2 0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

(应计利息) 25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5 000

分析该项债券投资从购入到出售的全过程,应取得投资收益是2万元(出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异),在2007年末,由于市场利率不断上升,该债券投资的市场价值在下跌,由于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债券投资需要计提利息,这一核算方法导致2007年度投资收益增加2.5万元,而由于该项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4.5万元直接计入了权益类科目,而对2007年度损益不产生影响。

2008年该项债券投资的市场价值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由于2007年度已经确认了2.5万元的投资收益,2008年出售该项债券投资后却形成了0.5万元的投资损失。两个年度合并考虑,这一核算办法对损益没什么影响,但是却将投资收益分配在不同的年度,且这一分配与购买的债券投资所体现的市场价值变动是不吻合的,在该项债券投资的市场价值下跌的年度内确认了投资收益,而在其市场价值上涨的年度内确认了投资损失或是少确认了投资收益。

对于想突击某年财务报表的公司而言,年度内购买大量债券投资,年末不论其市场价值如何变化,均可确认大量的债券利息收入,在不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为当年虚增了大量利润,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三、对金融资产会计计量的调整建议

(一)合并金融资产的分类

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并为一种分类,除了明确定义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两种金融资产外,公司持有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全部纳入此种分类,使其会计核算达到信息质量要求的可比性与一致性,避免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操作的模糊性,使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简便易懂,使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也可以避免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的不同任意调整金融资产的分类以进行盈余管理。

(二)增加金融资产分类的限定条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管理者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分类调整是因为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应当进一步规定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条件,如持有时间等方面的限定。

(三)优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方式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中不同投资品种,采用相同的核算办法,如债券投资,考虑到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投资的公开价格已经包含了债券利息的因素,期末不再计提利息,而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版.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建设性意见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9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但其在融资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股权融资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困难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探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方式,对于加速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股权融资概述

(一)股权融资的概念及特点。股权融资是指被投资者通过转移一定比例的控制权进行融资,以获得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注入资金的方法。其特点主要有:

1、不用偿还利息。该方式获得的资金不必到期支付利息,投资者的回报基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状况。

2、流动性强。股东进行投资,虽不能从公司抽回所投入资金,但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转让、买卖、继承、抵押等,因此发行股票可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现金流状况。

3、提升公司实力。发售股票能提升公司实力、信用等级和知名度,产生的资产储备金可为更多的负债融资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股权融资的分类。以融资渠道为标准可以将股权融资划分为外源性股权融资和内源性股权融资两种融资方式。

1、外源性股权融资方式。外源性股权融资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两种。私募股权融资是指通过投资者以私募形式对非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将来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并获利。公募股权融资方式包括公开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融资两类。公开直接上市融资指的是在一板和二板市场上直接发售股票来进行融资;间接上市包括买壳和借壳上市等途径。

2、内源性股权融资方式。内源性股权融资多数来自税后利润,由初始投资的股本、资产折旧和留存收益构成。该方式的特点是筹集成本较低,但融资速度较慢,获得资金规模有限。

二、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股权融资的可行性。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特点。投资者投资一旦成功,企业获得高收益,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比例的回报;投资一旦失败,企业的损失很可能转嫁给债权人,因此风险和收益对于债权人是不对称的。投资者采用股权融资,可通过股权资本价格的提升来获利,有效地解决债权人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股权融资的可行性。

(二)当前的金融体系迫使中小企业转向股权融资的渠道。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规模商业银行出于稳定性、流动性和获利性等多方面因素,更倾向于与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合作,并无过多关注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困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单一依靠银行信贷方式,需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手段。

三、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内源性股权融资比例偏大。世界银行2013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美国中小企业内源性股权融资金额约占融资总金额的18%,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所需资金约50%~60%来自初始投资与企业留存收益,利用外部股权融资所募集到的资本仅占资本总额的10%。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把留存收益作为融资的首要方式,以“滚雪球”的方法逐步发展。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配比不恰当,进一步造成融资成本的增加。企业仅依靠内源性融资方式获得资金速度慢,规模受限,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渠道狭窄。私募股权融资是指以私募形式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运行的过程中考虑了以后的各种退出方式。但是我国的私募股权融资体制相比欧美国家很多方面并不成熟,融资渠道较狭窄。以天使投资为例,其总体规模较小,融资平台和体系尚未构建起来。投资者以个人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不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的天使投资个人占比70%,团队占比2%,社会闲散资金尚未充分作为天使投资基金以支持企业早期的发展。

此外,投资行业集中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天使投资帮助。

(三)中小企业发行股票融资市场容量有限。2009年10月23日,深交所开启创业板,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带来新希望。自成立以来,其一直作为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创业板的开启并不代表全部企业都能进入该平台融资,更多的企业由于不符合上市条件被拒之门外,难以解决筹资问题。

四、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从经营模式来说,多数从手工作坊开始发展,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盈利水平不足;从管理方式来说,多数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机制,管理效率较低,内控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较差,甚至存在隐瞒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问题。经营及管理方面的不足,造成它们难以满足股权融资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故中小企业更多的采用内源性融资方式,以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等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二)尚未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我国的私募股权发展时间为30多年,由于发展时间有限,造成了投资文化的缺失,投资者缺乏理性。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机构投资者不多。一般而言,私募股权投资应该是一种个人或者基金公司在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之后,做出的长期投资决策。但目前在我国,多数基金公司没有长期考察投资对象,只是在其上市前某个时期注入一项资金,经过股票市场的炒作以谋取短期资本利得。由于缺少正确的投资意识,往往造成了投资跟风现象,使得投资行业与地区过于集中。

(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条件苛刻。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无论是在法定门槛还是融资准入与规模限制等方面的条件都较为苛刻。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表明,二板市场多数是为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及某些成长速度较快、具有潜力的公司服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暂时未达到标准但是成长速度较快的企业被拒之门外,难以解决融资问题。

五、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股权筹集资金方面产生困难主要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本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及我国的股权融资条件较为苛刻等,因此针对这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有所帮助。

(一)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中小企业应利用自身经营管理的灵活性,积极探寻成长空间和市场前景可观的生产项目;加强技术水平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结构进行改革,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严守诚信无欺准则;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机制,定时公开财务状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增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提前为上市融资做好准备。

(二)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私募股权融资渠道。拓宽私募股权投资者范围,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增加私募股权资金来源,在保证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保险基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这样可以使得大量闲散养老金和保险基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大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资本的供给,也可以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促使国内私募股权融资的良性发展。

此外,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传统行业,如采取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与激励制度,吸引更投资者。

(三)降低股权融资准入门槛,加强对投资者的监管

1、降低股权融资准入门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适当降低二板市场股权融资准入门槛,使得一些资产总额不够、信用条件不太高的中小企业获得进入该融资平台进行融资的机会。至于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资于这些企业,应由市场上的专业化团队和投资者自主进行选择。诚然,降低融资准入门槛并不代表不需要法律的监管,首先市场主体要进行自律管理,其次监管机构要明确监管责任,采用多手段共同管理,既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又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加强对投资者的监管。二板市场对于众多的投资者要进行资格审查,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做法中得到经验,美国创业板市场上活跃着专业投资团队,他们会把资本注入到那些具备高质量技术水平但融资条件还不够的中小企业。同时,我们也要从日本的实践中获得警示,日本批散户进入创业板平台过分炒作,但散户多数仅追求短期的交易差额,很难进行长时期稳定投资,从而使企业在关键时刻未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众多新兴企业走向衰败。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诸多问题和本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其面临融资较为紧张的问题。化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在于提升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完善本国的资本市场体制,持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问题需要从企业自身到社会再到国家全面的协调配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在总结自身经验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水平,进一步促进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彦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

[2]周运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最优模式探析.商业时代,2010.24.

[3]黄鎏.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2.17.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层 收购 融资

一、融资是我国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一大瓶颈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分配制度的创新是我国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产物。完成一项管理层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管理层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又缺乏机构投资者,融资成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瓶颈,制约着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要顺利完成管理层收购就必须解决融资问题。

二、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方式有限,合法的融资渠道不足

在我国目前已实现的管理层收购中,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抵押(质押)贷款、私人借贷、民间金融借贷、信托机构融资、利用收购主体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等,其中个人融资占主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几乎没有提供合法的融资途径。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不得投资股票,信贷资金不得进入股市,这些法律严格限制了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另一方面,我国由于信用体制的不健全,以这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往往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不健全的信用制度也使个人通过银行融资难上加难。

(二)资金来源很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管理层收购融资存在诸多限制,合法的融资渠道不足,使得不少企业采取了一些并不规范的融资方式,有的变通国外的融资工具以规避目前国内一些法规的限制,有的管理层对收购资金的来源干脆避而不谈。而且操作中主要依靠个人行为,没有规范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造成融资的不公平、不规范。这些融资方式对收购方和资金供应方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三)潜在的风险过大

管理层收购资金来源的非正常化,会导致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扭曲,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会很明显。管理层为了加快获取偿还融资的资金,又有冒更大经营风险的倾向,他们会投资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同时管理层为了获得大量的现金用于偿还融资,会倾向于改变公司的分红政策,通过高比例分红使其所持有的股权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套取公司现金,用于偿还借款。

三、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的解决

(一)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可行方式

1.信托

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正式出台使信托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一个非常可行的融资渠道。采用信托这种新的融资途径,既安全又合法。信托资金可以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投资各个领域。以信托方式安排的贷款不受法律对于商业银行贷款使用规定的限制,也可以回避《公司法》中对公司对外投资额的限制,所以这种方式安排管理层收购更为规范,从而使管理层收购融资渠道豁然开朗。

2.风险投资基金

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我国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只能融到其作为战略投资人的股本资金,很难得到债权融资。但从长期来看,我国今后的管理层收购中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公司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

3.商业银行贷款

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保险机构进行管理层收购融资是不可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在2000年推出了管理层收购的贷款品种,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一次有益尝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必然会放开对管理层收购提供贷款的限制,这时,商业银行仍会是管理层收购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4.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

在国外,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在我国,由于受国家政策的限制,这三大基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直接进入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中去的。但也还是有一些变通做法,比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信托投资公司从同业拆借市场短期融出资金,为管理层收购提供过桥贷款等等。因此,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在我国也可以成为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可行来源。

(二)优化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的配套措施

1.放松有关的政策限制

首先,可以逐步放宽商业银行贷款的有关限制。其次,可以逐步放宽企业债券的发行限制。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是管理层收购最常用的融资工具。而中国企业发行债券存在诸多限制:如连续三年的盈利记录、获得国家计委的发行额度、必须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进行股票投资和风险投资、利率最多只能高于同期居民存款利率的40%等。在社会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的情况下,适当放宽企业债券的发行限制,对于管理层收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2.培育机构投资者参与管理层收购

在英国和美国,合格的机构投资者都是管理层收购步入良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投资,促使管理层进行着眼于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重组;通过持有的权益资本,有效参与管理层收购后的重组,监督、约束、控制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促进治理结构优化等。

3.实行严格的监管

(1)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市场监督功能依赖于管理层收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除了要求企业详细披露收购人、收购价格、收购资金需求量外,还应特别要求企业真实详细地披露管理层收购中资金的来源和还款方式。国内现有管理层收购,大都披露为自有资金,很少有公司披露下一层的融资借贷关系,因此必须要求企业更为详细地彻底地披露其收购资金的来源。而管理层收购的还款方式将影响上市公司的分配决策,因此必须要求企业披露其借款资金的偿还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同时,监督机构还应重点关注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虚假信息给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的伤害。

(2)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中介机构可以发挥的作用主要有:①编写管理层收购独立财务顾问分析报告,规范主要内容,要求收购主体详细披露其资金来源和还款方式,并对上市公司以后的影响进行分析;②要求目标公司聘请律师对收购行为的合法性包括资金来源、还款方式等行为的合法性出具法律意见;③在管理层收购后的1—2年内进行跟踪调查,对管理层收购后目标公司的实际运作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3)政府监管与中小股东参与。在通过修订相关法规放松融资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监管,同时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参与。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收购主要是由管理层自己操作的,在管理层与公司大股东(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及管理层内部之间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中小投资者因为信息上的不对称无法参与其中而只能成为被动知情者。因此,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必须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中小投资者参与其中。

(4)利用非市场监督。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专业评级机构和专业媒体的作用,通过它们的报道来影响公司声誉,使财经媒体与国家法律和政府的规定一起形成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运作实力还很有限,各项金融政策的制定还在不断地摸索中,管理层缺乏积极投资者的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地完成收购和收购后的重组,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介入,我国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必将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理层收购会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中国企业的产权制度必将一步一步摆脱历史的束缚,向着国际惯例贴近。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也必然会向着国际惯例贴近,得到更大的拓展。

参考文献:

[1]魏建著,《管理层收购的成功之路——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及突破》,2005年4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2]马丽,《管理层收购融资途径研究——MBO基金信托计划》,《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9月,第21卷 第3期

[3]左廷江、李 ,《解析宇通客车管理层收购》,《财会通讯》,2004年12月,第12期(总第304期)

第9篇

关键词:融资偏好;资本成本;融资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65-02

1 引言

一般来说,公司的融资途径分为内源融资(内部积累)和外源融资两部分,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两种。Myers 和Maj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的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应遵循啄食顺序原则:首先是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这一原则已被西方国家企业的融资实践所证实,但是我国企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融资结构顺序和融资偏好。我国上市公司则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表现在融资首选配股或发行,次选才是债务。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这一逆向融资机制的原因,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如冯根福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控股股东等;苏醒、谭晓琢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分割的股权结构决定了股权融资偏好;连建辉、钟惠波认为上市公司控制机制的错位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扭曲是产生公司股票融资偏好的根源;宋琳、刘百芳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资本成本的内涵存在制度性的割裂。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背离“啄食顺序理论”的因素正如以上学者所研究的有很多,但直接原因是对资本成本的内涵认识偏差以及在股权资本成本的软约束下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

2 资本成本内涵认识的偏差

(1)对资本成本理解偏差。

目前关于资本成本最权威的定义是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

而在我国大多数的理财学教材则是从使用代价角度来界定资本成本的,普遍认为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两部分。虽然,有很多人也逐渐认识到:①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必要收益率;②资本成本的本质是机会成本。

但总体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中,人们对资本成本的认识往往基于表面,只注意到那些企业支付出去的、有形的成本,忽视了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率。把公司管理者的支付义务误当作投资者的回报权利,歪曲了资本成本的本质,抹杀了投资者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令人误以为公司管理者才是资本成本的最终决定者。

(2)对资本成本内涵认识偏差制度分析。

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模型揭示了资本资产的风险与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必要报酬率资本成本,筹集占用费资本成本或者资金成本却是我国制度转轨过程中的独特产物。其本身也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与规范的过程。换言之,目前我国对资本成本内涵认识的偏差正是我国企业改革路径变迁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长期财政性拨款造成的“政企不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资本成本。1984年我国实施了“拨改贷”改革。此后,国有企业开始考虑资金的筹集费与占用费了。但这种所有者缺位情景下出现的筹集占用费资本成本与成熟资本市场上的必要报酬率资本成本毫无共同之处。由于提供贷款的银行没有市场化,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最终所有者都是国家财政,企业自然肆无忌惮地追逐银行资金。筹集占用费资本成本显露出其软约束的一面,这种软约束终于使国有银行不堪重负,国家不得不为国有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1990年我国深沪证券市场成立,从国企演变来的上市公司又顺理成章地把从股市里筹措的资金当作国家无偿补充的资本金看待,使得筹资异化为圈钱,以致股权资本成本的约束力还不如银行贷款的约束力。这样股权融资对经营者的软约束状态,与现代财务理论中具有硬约束性的必要报酬率资本成本迥然不同。

3 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软约束下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

按照现代财务理论,股权资本成本有如下几种计算公式: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一些严格的假设基础上得出的,在实际运用中被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的投资评估与基金管理。它的内容可简单表述为:普通股的预期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补偿,用公式表示为:

Re=Ri=Rf+βi (Rm- Rf)(1)

其中,Ri为预期报酬率, Re为普通股资本成本,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Rm为市场组合预期收益率,βi为风险资产对市场变动的敏感性。

(2)债券收益率加风险溢价法。其公式为

Re = 长期负债利率+风险溢价(2)

(3)股息率加固定增长率

Re =D1/P0+g(3)

其中:g表示股利增长速度,D1表示第一年预期股利,P0表示股价

有以上公式可以推导出一个经常用的公式:

P0= D0(1+g)/( Re-g)= D1/( Re-g)

上述现代财务理论界所通用的三种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计算思路:公式(1)和公式(2)计算的是站在股东投资者的角度所要求的资本市场投资的风险报酬率。公式(3)既是投资者的回报率,也是公司管理者所实际支付的股利等费用。为了与真正的资本成本相区别,以便更好地揭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选择,本文在此把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计算的“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称为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计算融资代价的,是公司管理者再融资时实际考虑并实际付出的成本;而资本成本则是从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来衡量的必要收益率,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它们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权利,就可以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这样,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就会趋于一致公司管理者在再融资时必然直接考虑的融资成本就等于资本成本;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融资成本与资本成本就完全不相等。如果公司处于一个非价值投资型的资本市场上,即投资者对价格差价的追逐远大于获取价值回报的愿望,那么投资者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就是虚的,或者说是软约束,这时股权的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就会严重割裂。这样,公司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也会远远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甚至可以为零。例如,在目前我国就是这样属于一个非价值投资型的资本市场。

4 对策与建议

(1)上市公司应当逐步树立资本成本理念。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 股权资本成本不具有硬约束性, 使得股权融资成本十分低廉, 因此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然而, 股权融资的这种过于低廉的成本只是一种短期现象, 随着我国的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这种状况终究会改变, 股权资本成本最终将成为一种硬约束。而短期过快的股本扩张会对公司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股权成本以及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并可能导致公司业绩产生不良变动。因此, 上市公司应及早建立资本成本理念, 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流通股投资者投资理念教育, 发展机构投资者。

目前, 我国流通股投资者大多为自然人投资者, 他们通常重投机轻投资。这种追逐股票差价而忽视股息回报的投机行为,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缺乏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资本成本硬约束, 造成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融资成本总体偏低。在此条件下,公司管理者毫无约束地增资扩股, 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 必须加大教育投资者的力度, 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另外, 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 机构投资者仍占少数, 因此, 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持股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公司董事会的决策, 有效抑制上市公司少分红多圈钱的行为, 此外, 它也将有助于二级市场形成良好的投资理念。

(3)建立约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有效资本市场环境。

有效资本市场环境对于约束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对企业有约束作用, 市场化的融资成本对企业也有约束作用,因此, 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市场环境进行改造是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上市公司之所以认为股票融资是一种没有成本的融资方式, 是因为发行市盈率定得太高和股票分红太少。因此, 一方面要改革发行方式, 最终要实现由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形成发行价的定价机制; 另一方面, 证监会有必要规定那些要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比例。另外,发展多样化的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方式, 如发展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能和股票市场获得同步发展。此外,建立证券市场强有力的退市机制制。

参考文献:

[1]宋琳,刘百芳.从资本成本内涵的割裂看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选择[J].当代财经,2005,(12).

[2]陆玉梅,何涛.论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的关系――上市公司股权再融偏好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Vol.23,No.6.

[3]刑乐成,宋琳.资本成本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J].理论学刊,2005,(6).

第10篇

关键词:BT融资 项目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建设BT融资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BT融资本身是一种非利益性的基础建设且其回购期长,所以一般BT融资需要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投资时也需要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若贸然进行BT融资只会增大投资风险,这要求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能够做好充分准备以及精确的财务计算,以保证项目建设中资金的正常运转。

一、对融资项目进行的财务管理分析

(一)投资人可以申请银行贷款进行项目投资

企业投资项目的最重要来源是银行的贷款,BT融资项目中投资人的投资来源也一样,一般向银行申请贷款主要是对出自有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进行融资性协调和沟通。在申请贷款时,投资人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投资项目合理选择贷款银行,确认银行后,投资人还应注意申请中的三项注意事项:选中银行在申请贷款时是否需要担保,若需要担保应当及时确认担保方式,避免给后期贷款带来麻烦;选中银行对项目投资的资本金是否有具体要求,在项目建设中,资本金是否能够按时保量到位;选中银行对贷款资金的监管方式、申请贷款的利率以及支付方式都是投资人在选择银行时所必须了解的基本信息,如此才能够保证在还款时能够满足银行对还款的具体要求,避免产生纠纷。

虽然申请银行贷款时企业获得资金来源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一般企业而言,由于银行贷款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因此这并不是一项最佳的融资方式。另外银行对申请的审批具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贷款金额以及还款时间也有限制,因此利用银行贷款方式进行融资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投资人在融资时还是尽量以其他方式的融资方式为主。

(二)其他方式的项目融资

申请贷款是比较直接的方式,除此之外,投资人还是有很多其他融资方式的选择:公开上市,利用发行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也是目前项目融资中的一种,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可以让投资者对整个BT融资有一定的决策权。这种项目进行融资风险小,速度快,但同时操作过程也较麻烦;房地产信托投资资金也是目前很多投资者看好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是公开给投资者发行收益凭证,将所有投资者资金汇总成为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并将该项资金交予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利用这种方式融资范围广,流动性强,交易方便,是目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一项融资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比较优惠的融资方式是土地开发收益筹集部分资金,政府往往利用BT项目投资者对市政旁边低价房感兴趣这一心理,将这类房屋的土地开发权转让给投资者,这是一种对投资者有利的优惠措施。而一般沿线土地开发收益筹集部分资金通常都与专项债券相结合,利用这一特点,地方政府通常会用地方财政为抵押发行专项债券,带动投资者投资。

二、BT融资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整个项目质量的前提,项目中基本成本控制也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另重要影响因素,下面笔者就对如何进行融资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一)降低融资风险

项目融资中,有效的规避融资风险是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降低融资风险,首先企业本身信誉要好,经济实力要强,融资能力也需有保证;其次项目选择上要慎重,熟悉的项目建设风险远远小于一些陌生项目建设;最后,企业本身施工组织建设要严格,这样可以节约项目时间,也可以减少项目投入成本。

(二)融资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建设企业在选定融资项目之前,对选定项目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另外对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项目也要进行相应的价值与风险的评估,即对项目能否带来实际的利润进行精确估计,对潜在的风险要及时处理,只有避免了一切不确定因素才能保证整个项目不是无用功。

(三)制定科学的建设计划

选定融资项目之后还需要投资者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建设计划,在建设项目计划时,企业应当以自身实际能力及资源为依据就如何有效控制项目成本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保证成本控制的同时投资者还要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确保选中的计划建设能够为企业创造最佳收益。

(四)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控制

在项目建设中,很多企业会选择以项目分包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这种方式的项目建设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出现工程数量与劳动合同有差异等变更,因此就这类实际施工,投资者应当在施工之初严格控制合同资金数额,以便有效控制建设中的成本支出。

三、结束语

BT融资项目投资资金大,回购期长,因此BT融资项目具有一定风险性,为了有效降低BT融资项目的风险性,文中笔者从融资项目的选择以及融资项目的成本控制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能为目前的BT融资项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管理 创新对策

随着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其自身规模制约因素及环境对其影响构成广大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负面影响因素,并同时存在资信可靠度低,融资不便、投资短视不利于企业长期宏观目标实现、中小企业财务管控随意性大,力量薄弱、陈旧管理思维与模式造成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及运营的负面影响和短视投资易陷财务与生存危机等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融资资信成熟度低

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与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企业运营相应的负债较高,且融资压力和门槛也高,从而降低了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中的资信问题,而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支持的政策供给也相对较少或缺少相应的政策倾向性,客观上削弱了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执行力度,而从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的外部环境而言,大多银行存在国有化经营时代的固有思维定势和传统理念,造成了一定的融资渠道不畅,而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其内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组织机构改革动力和创新,以上种种均造成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渠道管理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融通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财务融资管控力度偏弱

目前广大中小企业在其融资渠道管理中存在普遍的应收账款流转滞缓、先进管理不力等问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利用率不足甚至是闲置,以温州为例,

由表1可见,当地内源性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主要模式,近60%企业主体选择这一方式进行自身筹融资的主要来源渠道。

而中小企业相应的存货管理控制环节投入不足,形成资金滞留,而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仍坚持“不重物重视钱”的融资渠道管理理念,形成有关生产环节的原辅料、半成品、代加工品的明显浪费和资产的实质性流失,都大大削弱了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力量。

(三)短视投融资策略组合冒进

由于目前诸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来源渠道窄,融资不力及成本高涨等情况,而其自身的融资信用度下降等主观因素制约,诸多企业在面临加大的融资渠道管理成本压力和生产经营成本等因素压力时,选择高负债比例经营以获得迅速扩张目标,而支付能力尚未得以提升的这些企业在其日常经营中由于缺乏宏观管理目标制约的短债长用短视行为为企业潜在财务危机埋下伏笔。而同时,鉴于中小企业上述矛盾的累积,短期经营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也易引起策略失误可能和整体经营不善,若中小企业面临的仅为短期限内亏损且在固有资产折旧部分内则偿债业务并非必定导致亏损,而相反若是企业持续亏损则将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自由固定净资产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明显下降,从而最终影响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能力及整体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力,更有甚者,资不抵债的中小企业则偿债能力终结与宣布破产。

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及融资创新对策

(一)结合内外部融资优势,合理筹划融资渠道实现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资金规模相对有限,应理性规划其资本投资,在数量、方向、规模和结构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与投资实践。一般而言,建议实施融资渠道管理资源盈余前提下的内部方向投资,主要有自有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类别、人力资源引进与盘活、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投资,特别是要注重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的投资,因为对于资源规模竞争优势相对不明显的中小企业而言,强大而具有向心力量的人力资源团队是其获得市场竞争最终胜出的制胜法宝,并且人力资源储备与投资具有相对其他内部投资方式更具性价比和投资回报稳定性的模式。

(二)提升管控水平,强化融资行为评估

而作为中小企业应从资金管理角度进行严格管理。首先、应提升资金管理意识,中小企业上下各部门应贯彻落实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管理资金运用以推行先进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制度意识,从中小企业管理执行层到各部门负责人纷纷动员,落实观念转变、强化资金运用的过程规范和监控得力的认知,各个部门应通力协作并为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的资金运用管理作出贡献。

其次,从资金管理运用角度提升其运用效率,例如不能以短期性质贷款专用固定资产购进,进而引起长期性质的资金周转困难,并借助融资渠道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的资金回收、支付预期,例如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库存进货资金的回笼,并进行针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相对比例的恰当控制获得资金的合理流动性剩余。

(三)推动企业团队及领导层素养建设及融资渠道管控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管理中其管理负责人队伍建设也是企业进行良好融资渠道管理的先决条件之一,为此,各中小企业应树立人才至上观念,积极开展融资渠道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提升培训和政治素养讲座,从增强各融资渠道管理人员相应的融资渠道管理科学观念和责任监管意识,才能获得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管理改善的长效机制,而此中作为这些企业领导的管理层更应带头提升各员工法律意识、法制观念,通过全院上下努力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管理改革合力,形成较好的融资渠道管理改革局面的同时获得最终收效。

参考文献:

[1]宋献中,吴恩思.巾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地方项目建设,所组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投资的项目之中。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主要职能

地方投融资平台名称各异,但主要功能有以下六种:

(一)融资职能。地方投融资平台可以依托政府信用、土地资源和其他优良资产,开展与外界特别是银行的合作,其实质是通过政府的各种软硬承诺提高信用等级,获得银行对项目的资金支持。

(二)投资职能。负责政府指定项目的投资开发,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偿还政府指定投资项目的贷款本息。主要是投资大、收益低,公共特征强的项目。

(三)项目管理职能。建设并管理政府交办的项目;主要管理政府安排的项目资本金及项目建设资金;参与政府指定投资项目概算、预算、变更、验收、决算管理。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根据政府授权,经营政府优良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兼负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功能。

(五)专业经营职能。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资源、公共设施等行业进行地方行政专营,加大这类企业的社会责任。

(六)引资合作职能。为吸引外来资金,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展对外合作,打消外来资金对地方壁垒的顾虑,促进地区发展。

二、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地方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本身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的法人治理至少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通常由政府单独出资或主导,在法人治理方面股东会自然欠缺,甚至董事会也不完善,通常仅设置董事长,监事会更被置于可有可无状态。二是法人治理水平低下。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政府出资性质,即使在法人治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政府官员任职、经营层与决策层高度重叠、职业经理人缺乏等现象,使得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不高。

(二)投资决策机制问题

在投资决策机制中,地方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行政决策代替经济决策。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通常被地方政府视为执行行政决策的机构,以行政规律代替经济规律处理问题,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经营留下了诸多隐患。二是决策程序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经常要接受和执行经济决策,内部的决策流程常常受到干扰和破坏,久之,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就不再重视决策程序建设,成为一言堂或走形势,决策失误大大增加。

(三)资本金与债务问题

在资金方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计成本大幅举债。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8月,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中,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一些地方投融资公司甚至变相非法集资。而这些融资又大部分投向了短期内没有收益或收益很低的基础建设投资,企业的现金流平衡十分脆弱。二是没有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我们知道企业的资本金水平实际决定了融资水平,地方投融资平台通常没有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急于从平台中获取资金,地方投融资平台造血和输血机制都不完善,结果不少地方投融资平台成为了一颗债务炸弹,对金融系统、地方财政和社会都形成了潜在威胁。三是没有建立起现金流平衡机制,虽然拥有很多资产,但是这些资产经营能力很弱,形成经营现金流很少,融资现金流巨大,自由现金流几乎没有甚至为负,作为企业实际上无法生存。

(四)考核与薪酬问题

在经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经营业绩的考核和薪酬成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考核主体和内容缺乏。地方投融资平台由谁进行业绩考核通常并无明确主体,加之主要执行的是政府决策,很多考核企业的业绩指标不适用于地方投融资平台。二是薪酬僵化或薪酬无度。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比照的是公务员的薪酬办法或事业单位的薪酬办法,结果人浮于事,企业活力缺乏,另一些企业则薪酬高涨,薪酬水平与业绩水平不符。

(五)发展方向问题

地方政府成立投融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那么项目完成后是否还需要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是阶段性存在还是长期存在,其存在的基础和退出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从根本上影响着投融资平台的定位,进而影响着其运作模式。

三、主要应对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战略合作者,引进多元主体,只有多元主体参与,法人治理结构才能逐步完善。二是推进管理层的职业化。只有管理层的专职化和职业化,才能提高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水平。

(二)建立分类投资决策机制

地方投融资平台通常面临政府投资任务和市场投资双重任务,因此采用分类决策机制能较好地解决投资决策问题。一是对政府交办的投资任务要完善投融资政策,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通过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实现政府投资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二是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自主投资项目,要加强投资程序建设,严格执行内外部投资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协调管理,完善稽查制度,提高决策水平。

(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地方投融资平台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债务管理模式。要建立"负债有度、总债有数、用债有方、偿债有钱、管债有规、举债有责"的科学、规范、合理及切实可行的债务管理模式和偿债长效机制。要将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等计划纳入预算控制,建立政府偿债基金和债务风险预警、监控、评估机制。二是要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地方政府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在经营中产生的政策性亏损要通过注入资本金进行弥补,这种弥补机制对于加强平台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提振政府信誉有百利而无一害,是政府在处理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中必须衡量和处理的,也是政府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的考核与市场化的薪酬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由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评价要求的考核指标组成的评价系统,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转状况,是进行平台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地方投融资平台绩效考核体系要兼顾平台运营的政策性和市场化特点,因企制宜,以客观、全面、公正为要务。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通过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促进投融资平台保值增值。

(五)明确投融资平台的社会责任

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强调政府责任的多,强调市场化经营的多,但对投融资平台的社会责任常常忽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今后投融资平台需要在民生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求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好三个机制:一是盈利机制,地方投融资平台无论是依靠自身发展还是依靠政府支持,都首先要建立起盈利机制,依靠政府补贴的投融资平台没有发展前景,完成政府任务后应收缩和退出。二是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地方投融资平台受到政府倾斜支持,成立之初就饱受争议,只有建立起履行社会责任机制,例如分红于民生,退股于民营,才能实现这类公司的社会价值,才有长期发展之必要。三是建立起监督机制。任何企业本身就受政府监督、市场监督和客户监督。地方投融资平台由于本身政府出资主体的特殊性,出资资源的公共性和自然及行政的垄断地位,更应严于一般企业的监督,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国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