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3-09-06 17:0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计算机类本科专业(0809)有6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类普通高职高专专业(5901)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9个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3个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各专业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有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根据这些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我们把这些专业泛称为信息类专业。

1.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10》(以下简称《年鉴》)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软件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尤其是其中“2010年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的介绍,表明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很快。《年鉴》汇集了全国各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软件产业在201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表明了我国软件产业在经过2009年度低落后的强盛发展势头;也表明了软件行业强盛的人才需求和对学生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要求。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湖北省经信委)了以下数据:2012年1-10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1.17%,成为湖北省9大千亿产业中增速超过20%的产业之一;且每个月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增长33.25%。其中,软件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4.51%。软件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利润和利税的增长都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是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软件业的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将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从高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来看,信息类专业应着重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结构。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认识,IT行业对毕业生当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毕业生应掌握IT行业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一是c语言和Vc++;二是JAVA语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或者是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较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业也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历,从而来认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且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看重。

2.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

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我们先确定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及各模块的课程,各专业再对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的课程可进行增补,然后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信息类专业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如下:

(1)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信息类专业共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

(2)按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关联程度,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如下:

如果专业之间的关联度>0.6,表明专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于差异程度,可以设计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

(3)按专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为各专业设计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的专业特色。

3.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有6个模块,分别由以下课程或独立的课程设计组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2)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3)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属于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虽然与计算机类专业关联程度较高,但并不是同一学科的专业。按学科平台课程划分的模块有3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同一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3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4)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

各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包含各不相同的课程和课程设计,以体现各专业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4.各专业各模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将按统一的要求(学时、教材和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教学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一门课程和课程设计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训)大纲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等。这样可以反映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5.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1)根据“顶层设计”要求,先设计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信息类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面向软件业的就业质量。

(2)同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余正红,尹朝庆,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8-11.

[2]余正红,尹朝庆,JSP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17-21.

[3]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教程(200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 模块化 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适合职业动态发展需求,并按照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核心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晋升的要求,而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和编制课程。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这三模块课程相对独立,每个模块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三模块之间又互有联系,互相促进,三个模块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素质到专业再到拓展,体现的是“先成人,后成才”。此外,各模块内课程同样按递进式关系进行编排。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内容:

1.1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按照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素质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每个课程可能包含若干与该岗位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1.2 课程体系的柔性特征满足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化的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及时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各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这种柔性特征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满足市场需确保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1.3 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递进式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就业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偏好,兼顾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螺旋式深入,体现课程的递进,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这种递进式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纵深方向上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学生的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企业调研,获得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座谈,了解当前企业的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人员配比;针对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位晋升考核条件。全面了解各岗位的入职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

2.2 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下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基层岗位群表、中层岗位群表,描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之后将整理好的专业目标岗位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稿。

2.3 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上一阶段分析结果,规划递进式岗位群工作任务模块。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至少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入职场的底层职位依据任务模块。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课程模块。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教学(课程)模块。

2.4 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同时,引进资格证书(上岗证)考级机制,让学生“双证”、“多证”在手。

3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有效保障

3.1 教师素质提升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到本专业各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再培训,深入企业挂职,切实了解工作职能,加强动手实操能力。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3.2 辅助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后续的实施除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学院的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实训室建设上提供帮助。

3.3 考核标准设计

针对专业的核心技能,采用“双证书”制度,并推行过程式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尤其是在专业模块考核过程中,要参与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科凤等.“整合”与“解构”的有机融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1).

第3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53-0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正呈良好态势快速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培养出的适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较少。专业模块化教学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模块化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均强调知行一体,是集中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学习理论知识和培训操作技能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的建设实施,通过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结合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课程建设。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试点探索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共同探索解决。

一、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确立专业模块化教学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宗旨是服务各层次的职业类学生,实现中职到高职、高职到本科的快速衔接,促进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发展。也可承接汽车技能社会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模块化教学,建立淘汰机制,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维修、服务能力,使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自主创业人数明显提高,形成专业特色,提升汽车类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品牌形象。

(二)专业模块设置

模块设置要立足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和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汽车工程系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制的学生使用一套教学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模块化教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设置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将专业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见表1),各模块的时间分配按模块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划分。

将学生分成9组,分别进入9个模块学习,各模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学生轮替循环进行各模块的学习。学生进入模块,教师告知本模块的操作规程、安全事项、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学生正常学完9个模块共需72周,剩余时间为论文、就业指导模块。2学年在校学习期间结束。

(三)模块化课堂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理实结合一体化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行分组管理,采用组组竞争、人人竞争的学习方式,将压力施加于每一位学生身上。最大程度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做到自觉学习,自我约束,文明规范。

每个教学模块在相应的模块教学区实施,并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任务在实施前,教师须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学生须完成对应的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法。任务结束,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填写评估单,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一个完整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请第三方进行测评,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问题

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要具体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难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建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破旧立新,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核心难题。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要考虑培养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体系主线是否明确,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与行业是否脱轨。新的课程体系要顾及不同学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优化,能指导新且具体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是否健全,影响模块化教学推进速度和实施质量。

(二)模块化教材问题

相应的模块化教材对教学能否实施也尤为重要。目前,各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各自为政,专业、行业内没有出台权威且标准的模块内容,这导致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这给专业教学造成很多障碍,影响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三)模块化教学设施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 “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学硬件的投入要求较高,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检修设备工具和耗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有保证,教学软、硬件的先进性及配套性要有保证,教学场地(实训室和理论教室)及多媒体设备要有保证,多媒体教学资源要有保证,这样,才能较好地实施模块化教学。

(四)模块化教学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执行者、指挥协调者。模块化教学对专业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帮助专业教师更加专业化和精英化,挑战是新的教学模式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要求“双师型”师资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更高,模块化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更新专业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模块化实施要求专业教师理论通、善操作且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

(五)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模块与模块之间是各自独立的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模块与模块教学之间没有衔接的过程,很难把不同的模块联系在一起,这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部分简单问题,反而会混淆。

(六)模块内容难易不均问题

由于各模块的难度不一,各模块同时开始,有些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模块,没用相关理论基础。

三、模块化教学改进策略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不同模块之间包含相互关联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基于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建立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须对当下行业、企业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相应模块的具体目标,明确各模块各任务应知应会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综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效果。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灵活。为满足不同学制、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为实现中高职、高职到本科教学衔接及学历提升,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模块时要在难易程度、知识深度、掌握熟练程度等方面有所区别,形成层层递进的教学长效机制。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不同模块,以发动机电控模块举例说明本模块具体对应课程及任务分解如图1 所示。

(二)校企联合编写模块化教材

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质量的高低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建立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深知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开发模块化教学教材,教材的开发编写由汽车维修企业的有一定学历层次高级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结合二者的优势,弥补相互不足,共同开发制定教材大纲。模块化教学的教材编写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秉承够用、实用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的体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岗位能力标准,体现模块化课程教学理念,紧扣模块教学目标。我们要明确,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去做研究,也不是简单的一线操作工人,而是既能从事生产又能解决生产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可以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各大模块分成具体学习任务,进行任务编写后汇总成独立模块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须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探讨,初稿完成后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审定,以保证教材能够结合当下的新技术,避免闭门造车情况出现。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并能促进思考、拓展眼界、激发兴趣为目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模块学习空间。

(三)完善模块化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应能满足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创新综合训练三个层次,互成体系,层层递进。

以汽车维修工程实训中心为核心,建设模块化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有计划和侧重点的投入建设经费,确保建设有真实过程的训练学习环境。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要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且适于教学的开展,技术应与企业现状同步且适当超前,以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在技术、工艺及规范等方面的发展创新能力,并能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核心且能提供专业群平台,实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对现有的实训车间和一体化教室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划,按照上述九大模块建设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现已建成汽车发动机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底盘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电气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发动机电控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整车检测与维修模块一体化教室等。各个一体化教室按照模块负责专业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的要求进行工位配备,设备、工具、耗材、教学软件及教学资源进行配置,要求满足本模块教学的实施。

(四)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破企业、学校用人界限,采用专职+兼职、技师(工程师)+教师的方式聘用教学人员,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和学位进修、技能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实行专业教学管理和企业实践的双教研室主任制度,聘用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导师,满足模块化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需求。同时,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能力调研,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双师”素质。多管齐下,建设适合模块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引入过渡性课程及学制互补

对于模块间的衔接与难易不均问题,在开学初期,未实施模块教学前引入汽车概论和汽车认识实习环节,先建立基础的专业整体性概念,为后续模块衔接做铺垫。在一个模块实施后,安排整车教学模块课程,让学生走出独立学习模块,进行各个模块之间的交流和组合。可以把汽车模块分解成各独立模块再组合,这样把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底盘、汽车空调等有机联系到一起,形成整车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模块教学内容,也将不同模块有效衔接到一起,也解决了难易不均问题。再者,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之别,三年制大专未接触过专业知识学习,可从简单、基础的模块开始,五年制学生在大专阶段已经学习过基础层次的专业课,因此可以直接从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模块开始,这也有效避免了难易不均的问题。

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技能鉴定的通过率、企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参考文献:

[1]乔仁铭,任珊.有关动画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筑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75-16.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作者简介]黄冬梅(1975-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旅游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29-02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学科型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型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四个模式。

1.学科型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是以商务和英语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分学科设置课程,并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安排教学,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

2.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仔细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三大模块。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方式。即根据涉外商务活动的实际工作体系和能力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以涉外商务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构建与涉外商务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情境并指导学生完成模拟或真实的商务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4.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以涉外商务相关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把涉外商务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实施的项目。通过项目设计,引导学生解决涉外商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强调以涉外商务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通过项目解决的方式获取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设计完全按涉外商务工作过程的真实环境进行,强调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涉外商务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学科型课程体系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涉外商务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严重脱钩,严重影响了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就业灵活性的发展。

模块化课程体系相对于学科型课程体系而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概念,体现了涉外商务企业行业发展的一般要求,各门课程虽然仍然分科设置,但教学内容已经开始向涉外商务行业需求转化,科学意味大大降低;其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上,开始重视学生涉外商务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并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来实施;最后,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师资源的培养上,更加注重教师综合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职业性指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涉外商务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以获得涉外商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学生毕业时完全具备到涉外企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受到企业的支持和欢迎。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将英语作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与涉外商务行业要求贴切,实践性强,符合国家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

1.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由于学科性质浓厚,严重影响了专业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质量;模块化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层次灵活、课程灵活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全以涉外商务企业的工作要求为基础,以涉外商务行业工作标准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达到了一致性,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能力考核的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三者都应大力加强行业调研,代之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涉外商务活动项目,构建以涉外商务应用能力发展评价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培养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英语沟通能力、充分了解企业商务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涉外商务人才。

2.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中心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建设。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指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最终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学生智力。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它更积极、更温和、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的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将产生无以估量的作用。在进行形成性考核时,我们可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考核体系(TAFE),选择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方法进行项目考核,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应建立商务实训室、外贸流程实训室、外贸单证实训室等相关技能仿真实训室。在考核中应尽量采用实际商务环境下英语运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3.以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青年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当教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严重欠缺的问题,而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我们应着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英语知识水平,同时又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鼓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咨询、产品推广等活动,或将教师个人和学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经济活动中,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人事部门可以拓宽用人途径,从外资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商务英语教师队伍。还可聘请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校内教学或进行专业讲座,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了解业界最新动态。

最后,从长期发展的目标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综合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统一的、定期的、系统的培训,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要勤.高职商务口语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吴寒.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王淙.商务英语专业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革[J].译苑,2011(1).

[4]殷明.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践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5]张炜,惠兆阳.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变革之研究[J].海外英语,2010(20).

第5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模块化教学;计算机专业;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47-02

一、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该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技能为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基础宽泛,覆盖知识点多。比较适应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关键,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将一门课程模块化,可以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同时构建一门专业课程完整的应用能力训练流程,这些“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但从整体上看又是互相耦合,彼此联系的。这样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练的统一,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理念。

因此,计算机专业开展模块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实现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契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块化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结合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特点,模块化教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模块化教学应首先成立计算机专业职业分析调查小组,分析实际工作情况。如通过大量走访信息产业相关企业、考查兄弟院校等广泛调研,确定专业对口岗位群,分析各个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对照卓越标准,融合专业新技术形成本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目标。然后再既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分解,形成可以量化的模块,并结合课程设置规律和教学实际对课程模块进行分类,据此选择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条件。为了使模块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实现其教学目标,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技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学校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支持模块化教学的开展,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模拟实训场地等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模块化教学必须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业务素质,形成自身的教学特长。

3.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建立合理的模块化教学评价机制是模块化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结合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和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模块化教学评价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评价。形成学生评价为主,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为辅的多元化体系。根据模块化教学的知能结构制定适合模块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和规范模块化教学评价制度。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在我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研究循着“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标准对照能力标准分解知识要素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评价模块化教学方法成效”的思路展开。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岗位群,分析职业能力要素。遵循模块化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的理念,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确定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分层次确定岗位。计算机行业的岗位可分为管理岗位群,如项目经理;中高级岗位群,如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员、软件设计师等;初级岗位群,如测试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还可以将初级岗位群按技术不同进行领域细分,如将程序员细分为Web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嵌入式程序员等。分析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如测试员需要具备制定测试计划、开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能力。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岗位专业能力形成本专业的能力标准,确定本专业的能力模块,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可分为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三大能力方面。以专业能力为例,又可细分为软件分析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能力、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等。以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能力为例进行能力要素分解,可将其分解为白盒测试能力、黑盒测试能力、自动化测试能力等等,白盒测试可分为逻辑覆盖测试、路径覆盖测试等知识点,黑盒测试可分为等价分类法、边界值分析法等知识点,将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知识点组成软件测试课程模块。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以项目为导向展开模块化教学。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模块化教学的主要方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逐一覆盖模块化课程的各个子模块知识点,最后形成完整的项目,达到模块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

4.进行模块化教学评价。模块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模块化教学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0.2+项目过程成绩*0.4+项目报告及答辩成绩*0.4。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依据为出勤及课堂表现,项目过程成绩的评价依据为项目各个子模块的实现情况,项目报告及答辩成绩的评价依据为最终项目整体的完成、项目报告的完整性。

四、总结

模块化教学体现了我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偏重技能实践的专业特点,促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1)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2)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3)促进了教材建设:模块化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通常以项目案例为支撑,需要不同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传统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目前模块化课程还没有广泛推广的前提下,很难有现成的教材直接用于模块化教学,因此为了满足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必须研发适用于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4)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授;(5)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研究是顺应我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对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晨.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周志明,黄伟九,王兴国等.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9):116-118.

[3]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职业,2012,(6):25-27.

[4]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42-143.

[5]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439-441.

第6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 标准化 模块化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16-02

[收稿时间]2013-05-21

[作者简介]周树语(1974-),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机器学习、神经网路、模式识别。

一、引言

在全球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软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致使软件人才供不应求,软件技术相关职位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和起薪较高的职位。然而,软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强,从业门槛较高,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和新应用,更新换代速度极快;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与行业对从业者认知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因素都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提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内容标准化、结构模块化、实施项目化“三化”特征的课程体系,使其行业特征更鲜明、组织结构更清晰、教学内容更科学。既能有效满足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又能快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还兼顾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三化”课程体系涵义

1.内容标准化:根据软件行业相关岗位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行业和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通过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岗位定位,并制定出定位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从而确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标准。通过这一过程,国家、行业及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已经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与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防止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脱节。另一方面,岗位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也会随着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2.结构模块化:专业所定位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交叉重合,也存在内部的逻辑性。以专业所定位的核心岗位和拓展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解构之前偏学科化的课程体系,重构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行业主流技术快速更新换代时,通过替换个别课程模块或部分模块课程,从而使教学内容快速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3.实施项目化:在课程体系实施时,将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解构、重构得到仿真项目案例,将仿真项目案例分解为任务,用任务串联知识点,贯通课堂教学全过程,实施时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软件行业的行业特征,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能较快掌握行业主流技术和工具,还能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路径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二)课程体系构建线路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总的构建线路为:“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岗位能力标准制定职业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课程体系的更新和移植”,具体描述如下:

1.参照国家、行业、企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从而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定位,制定出岗位能力标准,使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立在坚实的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上。

2.依据核心岗位和拓展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在充分考虑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将岗位能力标准转换成职业能力要求,归口到对应的职业能力模块下。

3.从职业能力模块向学习领域进行转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解构真实项目,重构仿真项目案例,以项目任务串联课程知识点,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

4.随着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行业技术进步,势必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由于课程体系在构建之初就设计用模块化结构来适应变化性,因此只需替换易变课程模块中的相应课程,就能使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快速发展。

(三)“三化”课程体系的实现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重庆市软件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定以培养应用软件开发人才为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进行重庆市软件行业岗位分析,将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于软件编码、界面设计两个主要岗位和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两个拓展岗位。通过分析、提炼和归纳国家、企业和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出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依据岗位能力标准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出六大职业能力模块,分别为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界面设计能力模块,个体编程能力模块、软件开发基础能力模块、开发平台应用能力模块、软件工程实施能力模块。根据职业能力模块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向学习领域转换,构建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序列化,融入项目案例串联课程知识点,制定出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时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发放要素齐全的任务单,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课程考核与国家、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学生可以选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替代课程考试,目前可实施“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软考“程序员”、“软件测评师”职业资格证书,微软系列资格证书,国家工信部的CEAC系列资格证书。“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

四、结束语

一方面,在实施“三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师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其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学生就业率和对口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也获得了一些 “三化”课程体系的成功应用案例:如通过增设“开发平台应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WPF课程,实现了课程体系向.Net新技术的升级;又如,通过将“个体编程能力”课程模块的C/C++课程替换为Java课程,将“开发平台应用能力”课程模块的.Net平台替换为Android平台,实现了课程体系向相近新专业-移动互联网专业的成功移植。以上实际效果和成功案例证明了“三化”课程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4] 夏喜英,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第7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能够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育人活动。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职业人才,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最终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目标不全面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从学生、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色并关注学生的需要;对职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进行确定,但对职业能力仍存在设定不够全面、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存在差距等问题;对社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主要参考我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指导文件,根据文件中相关指导思想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课程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当下的社会需求,更应考虑到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比较薄弱。

(二)课程设置规范性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按照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程类别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照文件中的公共基础课设置要求,目前普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开齐开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专业课程一直受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酒店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但酒店三大核心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酒店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随着酒店市场的国际化,酒店岗位能力要求也在变化,专业课程设置需满足当下的酒店岗位能力。此外,职业类院校仍存在因实训场地现状侧重教授理论知识,缺乏技能培训等情况,这也一定程度阻碍了酒店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不匹配课程内容是课程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出现酒店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二、国外课程体系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国外数据库搜索,关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探讨。德国注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采用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要求进行教学与培训;加拿大社区学院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开发课程,针对职业岗位,对课程进行导向性的任务设计;澳大利亚受到政府支持的TAFE学院主要负责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以产业为依据,学员完成相应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员今后持证上岗。瑞士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将职业指导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从这些较为典型、成功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案例来看,都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以澳大利亚TAFE模式为例进行深入研究,TAFE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各个年龄层的学员都可以参加TAFE培训,该模式的特色之处在于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TAFE模式的成功也归功于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更新,为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编排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发挥模块优势,与当地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最终有效实现课程设定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职业教育存在毕业生就业技术技能薄弱,不适应岗位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终是为了培养适合酒店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建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实践性人才提供有效培养途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衔接,课程评价也将以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校企合作。依托于校企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领域与课程领域相衔接,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构成委员会成员,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将校企共建专业落实到专业建设工作的每个细节。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学校骨干专业教师与企业经理组队合作负责专业课程的内容确定,校企有效合作,这将有助于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基本构建思路(1)市场需求调研设计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第一步应对当地酒店业进行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细分酒店市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调研结果选择目标细分酒店市场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市场需求调研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根据苏州地区酒店调研结果,国际型酒店占比较高,每年新增酒店中国际品牌数量较多,经济型酒店也呈国际化趋势,酒店管理专业目标应为培养能适应现代国际型酒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苏州酒店业市场需求调研结果,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是酒店业的前厅服务基层管理、客房服务基层管理、餐饮服务基层管理、酒店营销、人力资源。此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确认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2)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通过酒店企业调研,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现代酒店岗位要求。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模块化课程框架制定的依据,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访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运用DACUM能力图表,对酒店岗位任务与能力进行分析,提炼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最终确认课程目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调研苏州酒店企业,以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能力领域包括通用能力、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客房服务能力、营销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每项能力领域包含了相关专项能力。以餐饮服务能力领域为例,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的专项能力可包括做好餐前准备工作、完成餐间服务、做好餐后收尾工作、介绍中西餐的菜肴特点、设计宴会、销售餐饮产品、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熟悉酒水知识、识别选用酒具、调酒用具等专项能力。(3)课程结构设计第三步确定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宽基础”模块根据旅游服务业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同相通特点,按照我国对职业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搭建了宽泛的基础平台,形成思政类、文化类、职业群类、工具类四大板块,强固宽厚的文化和职业基础,对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活模块”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逻辑,确立了进阶式的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岗位任务与能力确定能力领域,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领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对应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和客房服务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对应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等,职业素养拓展模块包含了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等能力。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计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定选修课程,如民宿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职业能力按照进阶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可以灵活调整模块以不断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明晰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既满足了行业用人、学生就业的短期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

第8篇

关键词 车辆工程专业 模块化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专院校开设汽车专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先构造、后理论、再设计的模式。大多数院校第五学期开设《汽车构造》,第六学期开设《汽车理论》,第七学期开设《汽车设计》。尽管各门课程自身系统性较强,但相互之间却是分割脱节的,表现在学生上后续课程时,对前置课程的内容已淡忘,造成后续课程教学障碍,在随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更是暴露出这种分割式课程设置的弊端:学生完成并通过了上述全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却难以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不能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日见突出。许多汽车企业,特别是私企,希望学生走进厂门就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创造效益,现行的课程设置模式与大多数工矿企业希望立竿见影的生产设计开发模式不相吻合,学生毕业后到了工矿企业都得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甚至长期不能发挥作用。

为此需打破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模块化方式纵向组织教学,按总成技术要求、理论基础、现有结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检验方法和发展动向理论教学,充分运用大型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实验教学条件进行实验训练,培养出能够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现阶段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1 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合于现代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与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应在原有基础之上,建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使学生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到综合培养,通过校内学习和企业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程基础教育与基本能力培养。安排2年时间,按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托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管理、人文科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及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和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安排1年时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这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并建立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为驱动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通过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内容或转化为实验项目,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和熟练的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工程实践与研发能力培养。安排1年时间,学生到与我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内知名制造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了解先进设备。毕业设计由企业出题,提出需求、提供资料,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企业实际是按未来就业人员标准选择学生,校方、企业均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企业社会的了解和对企业社会的适应能力。

2 课程模块化教学

将传统的以整车为系统,按理论知识深度为脉络的核心课程体系,即《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试验学》等核心课程,一体化整合为一门系列模块化综合课程,即《汽车工程系列理论与设计》;按现行教材《汽车构造》(下册)底盘部分的内容,分章节结合现行教材《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科学整合成若干模块课程,例如:《离合器理论与设计》、《变速器理论与设计》等。形成新的以系统(总成)为脉络的课程体系(简称为总成课程体系)。对每一模块课程,从该系统(总成)的结构、理论到设计,形成系统(总成)的完整知识构架,再配以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底盘控制新技术等整车理论模块,模块之间以整车设计制造试验为载体,构成整个汽车的知识体系,做到各模块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各成体系,又相互支撑的新的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总成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按汽车总成和整车理论进行编排和实施,即综合考虑汽车的五大总成系统,分别按每一系统(总成)的构造、相关理论(原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随之讲授该系统(总成)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并立即付诸实践――该系统(总成)的相关设计。以汽车整车构造为基础,构建模块化的总成课程体系。研究汽车构成的五大总成和整车理论,将传统的原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穿插,相互渗透,科学地整合成独立的知识模块,形成模块化的以系统(总成)为主线的总成课程体系。所有独立系统(总成)模块课程既能突出汽车的五大总成的特色,综合后又能完整覆盖原四门课程的所有内容和知识点。

3 考试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试方法与学生实际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评价方面,通过设置的总成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实践,多视角全方位研究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基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比评价学生实际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专长,发现并促进学生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1)树立注重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的目标观。即不再将评价作为淘汰的工具,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学生智力兴趣、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

(2)转移评价对象的重心,既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动性的还是被动性的,随着评价对象重心的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教师从“考官”角色变为“合作者”角色,学生不断反思和自省,形成有效的适应性的学习策略。

(3)评价内容全面而系统,具有广泛性,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兴趣及策略的评价,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4)建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以检查学生的表现与即定价值标准之间差距为目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表现。

4 “双师型”专家教学团队

在“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体系研究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通过以系统(总成)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体系,使教师的知识构架从宽泛型向专家型知识体系发展,使每位教师在其特定的系统(总成)领域成为知识体系完整、研究能力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形成既擅长理论教学,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双师型教师既要熟悉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要熟悉和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办事。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培训,采取派团队教师到企业实践,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传授,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双肩挑,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考试等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教学之中。

(3)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根据需要,学校将积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对于具备教师条件、实践证明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优秀兼职教师,学校可通过适当提高报酬等手段与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需要而又特别优秀的兼职教师,可协商调入学校任教。

5 结语

研究了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及其实践措施,通过本研究的具体实施,可解决现有汽车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汽车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创新能力,贴近企业的生产与产品开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不但能掌握汽车系统(总成)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而且便于突出学生对系统(总成)的个性化发展,更适应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需求。在此之上,能够建成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家型”专业团队,有效提高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形成汽车主要系统(总成)从构造、理论到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3-123)

参考文献

[1] 张新,李岳林,雷正保.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164-167.

[2] 易元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0-102.

[3] 吕浩雪,李联明,陈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0-82.

第9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第10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桥梁工程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32-0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道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以往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课程的简单版本,在教材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教材的诸多版本,基本上都是参照高校桥梁工程教材,然后从中删减掉一些繁琐的设计计算内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但是从根本的教学模式与教材框架上来说,还是没有脱离高校教材的范畴。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最终达到的教育目的并不相同,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性人才,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一个全新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题改革方向――模块化教学

模块教学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接触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着力探索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新体系,创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模块化教学建构方案

1.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很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经常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用处,到了现场都是重新学习。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校没有学习到桥梁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在校学生学到的是笼统的专业知识,但到了实际现场桥梁施工工作中,在一项工程中,他们接触的只是某一种桥型的某一种截面的某一种施工方法,面对的是某一型号的生产机械与工具。所以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过程,这就是传统模式桥梁工程课程体系对中职学生以工作和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的产生的最大弊端。那么以模块化教学为理念,就是要把以往笼统的专业知识,分散成若干个模块,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施工现场教学为手段,使学生能够阶段性地掌握特定桥梁种类的施工方法与特定施工环节的施工工艺。加深学生理解,贴近生产实际,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中职专业人才。

但是桥梁的种类繁多,施工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想在1年的《桥梁工程》课程中想要把所有的桥梁种类的所有施工方法都采用模块式教学手段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某些桥型的施工难度极大,对教师师资和教学手段要求极高,实际应用中却并不常见,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应该突出重点,并且要紧密配合理论基础知识,如果极端的为了以工作为导向,只注重施工操作环节, 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那么学生对桥梁工程的理解将有极大的局限性,即使其拥有大量的施工经验后也很难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层次。虽然是中职学生,但毕竟是不同于工人的技术人员,不注重理论的教学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所以模块化教学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构建的桥梁工程模块化教学体系如下

其中桥梁总论,施工总论两模块采用书面考试为衡量成绩标准;单项操作技能模块采用试验与操作计分,并考核任务书的完成进度与精度;特定桥梁种类施工模块采用试验与操作计分,并考核识图与测量精度;著名特大桥梁施工案例模块采用自由发挥绘制特大桥(并注明结构分类与各细部施工方法)为考核方法。

四、模块化教学对诸多教学因素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要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桥梁工程教学体系改革,需要具备很多硬性条件。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3. 教学软件的改革

总之,与传统桥梁工程课程相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中职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工作内容,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的胜任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物流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

1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下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师的职业能力:《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物流师能够独立管理物流项目和物流信息系统;制定物流年度规划,对物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协调内外物流关系,参与物流服务合同的谈判;承担物流人员的培训等工作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理解、计算、判断、应变、表达、交流、协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新常态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生产物流及物流营销领域管理与决策方法,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行为素质,适应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管理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类物流配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相关生产企业、商贸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训练,具有进行物流方案设计、物流活动决策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体系如下:第一,了解物流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以及运用物流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在物流领域内的业务对外交往的基本能力。第三,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强大的自制力;第五,熟悉我国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世贸组织的国际公认准则及国际惯例;第五,了解物流及管理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掌握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管理方法;第六,能够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3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大中型企业物流管理岗位需求的广泛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贯穿于物流决策与方案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流动以及物流职能活动管理,在物质资料的采购供应、物质资料的生产流转以及产成品的流通等各个阶段都有物流管理人员参与,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

4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定位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剖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优化组合后形成能力模块。物流管理专业归纳出的能力模块设为两大类八个具体方面:一是基础能力模块,包括物流职业素养,物流职业素养是每一个物流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修养,物流系统分析与系统构建能力,供应链架构与优化能力,物流网络规划与运作能力,物流职能活动实施与控制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二是实践能力模块,包括物流操作与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模块和物流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模块,这两个模块能够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5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两个“能力大模块”的分析,确定不同模块的具体能力要素间的关系,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公共基础+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物流采购能力、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生产物流能力、物流信息能力”等六大子模块。然后,将六个子能力模块分解成对应的教学课程“小模块”,即基本的教学单元,通过“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教学体系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6结束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直接拉动了物流量的持续增长;而产业集聚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同步派生更多的物流需求。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物流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高水平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皖江城市地区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框架,构建完整的、适用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地区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世纪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2002(3):60-61.

第12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化工行业已从传统的原料工业转变为一个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生物技术、催化技术为主体知识密集型工业[1].因此,对从事该行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企业来说有实践经验,有动手能力人才是需要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随之转变,化学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亟待发生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人才需要.

一、化学工艺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

在目前形势下全国各级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国企、合资和私营化工企业发展迅速,冶金、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等行业对人才需求很大.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溪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为本溪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提供发展机遇.熟练技术工人紧缺问题日益凸显,结合当前实际为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动手能力、高职业素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构建新课程体系.

二、培养目标[2]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化学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应该具有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道德素养以及良好职业素养,富有务实、创新、合作、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应变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学好一门外国语,具有初步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听不懂也不爱学,致使学生课堂上只好睡觉、玩手机、讲话,教师也感觉课堂秩序难以掌控.同时企业反馈也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联系不够紧密.以上原因需要职业教育需要进行一定改革,以便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学校自身更好发展.

一)课程模块化[3]

课程模块是在分析本专业学生任职岗位能力基础上,将课程按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划分,通过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这样每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根据我校自身实际,确定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和考核达标所需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化分为基础类模块和专业类模块.

二)教学法项目化

传统教学法制约着老师和学生发展,而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既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变成课堂中心.以我校化学工艺系开设《换热器》课程为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如何能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目的.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

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选择合理的项目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保证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课程整体设计突出以下原则: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

(二)课程的实施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的化工过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岗位操作技能为目标,设计了传热原理、传热设备、传热过程仿真实训和传热过程现场实训四个学习项目.在每个学习项目下,又包括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要经历完整的活动模式,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在每个任务中设有“知识重点”、“技能要点”、“任务提出”,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应达到的课程实训标准,将化工总控工考核内容融合于课程项目教学之中,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形成集“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以本课项目四传热现场实训的一个活动为例,课程实施流程组织课堂并复习检查上一活动的掌握情况;明确该活动的目标和应知应会;提出要求,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将学生分组,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的搭配,每组民主产生一位负责人,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分组讨论,教师则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思路上引导学生,小组负责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再根据各组存在的问题具体详实的讲解,并强调注意要点;小组负责人向同组成员讲解并安排每名成员的具体分工;以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教师总结.

四、师资队伍建设[4]

由于我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着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按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要想培养出具有高质量职业素质的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如何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了以下几方面措施:招聘本科生、研究生,并通过一定的实践培训,充实教师队伍;近几年来,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性人才,改善师资来源结构,以其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来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全国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在全国各职业院校的培训学习中,强化训练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取各类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及本行业相关的技术职称;重点培养有发展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骨干,以老带新到重点院校教学进修,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重视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资格培养;发展国际间的师资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学习国外成功的职教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

五、结语

因此,为了培养适合新时代的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又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法,在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把握先机,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凝,刘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26(1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