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教学

免疫学教学

时间:2023-01-26 22:0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免疫学教学

第1篇

一、联系临床病例丰富教学内容

如Rh血型阴性的母亲怀第二胎时为什么会发生新生儿溶血?过敏性哮喘患者为什么是呼气性的呼吸困难?交感性眼炎一眼破裂为什么另外一眼也会发炎甚至失明?角膜移植为什么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移植手术?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将临床疾病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联系实际生活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可以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短期内遗忘的情况,经常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不但能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思考记忆医学免疫学知识。如把抗原比做免疫系统识别的敌人,抗体比做捕捉敌人的武器,补体为一个连环机关,B细胞为武器生产专家,抗原呈递细胞为侦察兵等,利用生活中的形象代替生疏的专业名词,可以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感兴趣。HLA教学中涉及亲子鉴定,而电视剧里滴血认亲是否有科学依据?DNA鉴定时检测哪些基因?为什么要检测这些基因?在讲授免疫预防知识时可先提问学生都接种过哪些疫苗,预防哪些疾病,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讲授5类免疫球蛋白特征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出生6个月后为什么易感染、易高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了解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记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医学是一门系统学科,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学习初期,医学生很难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要想充分理解并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必须联系其他相关学科。如免疫器官涉及解剖学,教学中应先复习骨髓、胸腺、淋巴结等解剖学知识;免疫细胞与组胚生理相关,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血细胞的组成,然后引入淋巴细胞。在讲授补体介导炎症反应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病理课上讲的炎症反应,并加入补体内容,使学生对炎症反应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又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掌握。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1.化繁为简如抗原概念教学中采用关键词提取法,提取刺激和结合两个动词,就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透彻,又可以对应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对应刺激)和抗原性(对应结合)。主要组织性抗原提呈抗原的功能可用“Ⅰ内8,Ⅱ外4”概括。即HLAⅠ类抗原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提呈给CD8+阳性的T细胞;HLAⅡ类抗原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提呈给CD4+阳性的T细胞。用简单6个字就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识点记牢记清。画图教学在免疫球蛋白结构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画免疫球蛋白示意图,并标明免疫球蛋白N端、C端、VL、CL、VH、CH1/2/3、二硫键等,评选出正确标注并且美观的示意图,这样既可以避免多媒体教学动手少的弊端,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教材调整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庞杂,为易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学以致用,应根据专业需求、学生理解水平等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给予重新编排。如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点讲解相关疾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而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则应强调护理相关患者时的注意事项。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对于起点较高的学生可适当加入免疫学新进展;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由于其理解能力稍差,应删除教材中一些与临床关系不大且难理解的知识点,如T细胞阴性选择、阳性选择等。这样有所选择的讲授,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要选用恰当而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广泛积累和整理与教学相关的材料,灵活运用于专业知识讲授中,既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内容趣味化,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李晓栋 赵香君 牟丽梅 单位:秦皇岛市卫生学校 秦皇岛市军工医院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3-02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诸葛毅,俎德玲.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36-39.

第3篇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一些措施总结如下。

1 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医学免疫学》全书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学习内容。第四篇“特异性免疫应答”则包括:抗原、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等内容。初看起来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完整,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学生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难重重。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这些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我们在开课之前组织设计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并以免疫应答作为该模式的核心,把免疫类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见图1)。有了这一模式后,告诉学生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是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局部知识与整体联系起来。这样,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即先讲非特异性免疫,内容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讲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包括:抗原、抗原递呈过程及其效应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最后讲临床免疫如:超敏反应,肿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学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 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二者互为联系并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对象, 否则就会失去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使“教”与“学”脱节[2]。笔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时,已完成诸如《内科学》、《外科学》及《病理学基础》等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各系统疾病及临床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临床免疫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侧重讲授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等, 而对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等则简单介绍。然而,对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必须具备比一般本科生更强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的免疫学知识内容更新, 面更宽,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动态,教学内容瞄准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分支和知识生长点, 并考虑到未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趋势, 使这些学生尽早地接触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3 开展直观教学

由于《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各章节间的内容既相互串联又相互交叉,加上医学院校免疫学课时较少, 学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识点的认识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区。例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一章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能否理解, 直接关系到对“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章节的学习兴趣及效果。“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的教学内容包括:(1)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2)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反应的两个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 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教学法, 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们充分利用flas,将抗原进入细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细胞表面的TCR形成复合物,到最终激发T细胞活化的整个过程制成flas,给予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开展直观教学的实践表明, 学生较易建立起联系的概念, 能够对复杂的T细胞活化及效应机制认识完全、清楚,比仅使用语言描述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 加强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较窄,将各章节内容横向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此情况,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基本理论,精选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如在肿瘤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乳腺癌为例,对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讨论中向学生介绍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肿瘤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障碍;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MHC分子表达异常(LMP、TAP表达下调);肿瘤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如肿瘤细胞减少表达CD80, CD86而增强表达B7-H1和B7-DC)及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 TGF-β等)[2~4]。根据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是根据以上的策略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经修饰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及肿瘤抗原等输入肿瘤患者体内,或直接将具有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嗜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性的淋巴细胞(CTL)等细胞回输肿瘤患者体内,使得癌细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5-7]。在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们安排了临床免疫的教学内容,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预防等。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如在讲述“移植免疫”内容时,我们强调,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组织相容性呢?我们将临床上肾移植及肝脏移植作为例子,向学生通俗介绍组织相容性就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则,移植物将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损。供受两者的组织相容性如何,是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的(MHC)。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到该概念,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出该知识点,使得学生加深了认识。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4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学不好,那么在学习临床课时就会有困难。因此,各学校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然而,在诸多的基础课中,多数学生却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来自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是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认识

在课程安排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中,都设为考查课。主观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考查课程很容易过关,不用下功夫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向学生讲清楚,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否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难。

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专教材的特点是简而精,许多内容是概括性的讲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有困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问题向学生做更进一步地阐述。例如,在讲授免疫学时,就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大肠杆菌O157及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另外,在细菌学各论的讲解中,教材都没有讲细菌的分类,我们在讲细菌学各论之前,先把细菌的命名法,分类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清楚了种、型、亚型、株等之间的关系。这样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就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了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成绩差。

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紫外线等而过敏;甚至母亲因接触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亲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讲授了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蔬菜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提问,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温度较高的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进行讨论并总结。

基础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以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前,就生理学内容中的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进行提问。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学效果好。

四、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注意归纳总结

第5篇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在本科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实验是经典实验,也是医学生必修实验。由于课时数的限制,以往实验教学模式是技术人员将一些耗时长的实验环节事先完成,学生按照课本指示完成其中一些操作。结果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各个孤立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实际意义,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以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将传统的实验内容设计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包括了从抗原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和功能分析、免疫酶标记技术测定等一系列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及目的,本项目设置了两大主体实验,“绵羊红细胞抗血清(溶血素)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和“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前者是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可溶性抗原,制备的抗血清检测方法均不同。这两大实验从脱纤维绵羊红细胞的制备和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浓度、免疫佐剂的配制,免疫程序、途径的设计,抗原剂量、动物注射次数的掌握、免疫时间间隔的确定,家兔心脏采血,抗体的提取,直至运用直接凝集法、电泳检测技术、双向扩散实验等检测相应抗体效价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将以往单个独立的实验贯穿起来,组成一个大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融于项目之中,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医学免疫学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临床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渗透到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建立“连贯性模块式”项目制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6篇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利用生动的比喻,将广为人知的平常事形象地“移植”到深奥的《医学免疫学》中难点和重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比喻 移植法 教学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学家、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内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学效果。这个道理至今仍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已成为医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主干学科。由于其进展速度快,理论知识深奥、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的采用平铺直叙式方法讲授,学生很快会失去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免疫学的学习和记忆可谓难上加难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免疫学教师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正如伟大科学家诺贝尔曾经提出“各学科彼此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鉴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谛所在。其实不仅是医学学科之间,即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生活现象中也有可以借鉴之处。如果充分发挥“移植法”教学方法,用广为人知的现象来解释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在教与学两方面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介绍几则利用“移植法”进行教学的实例。

实例1.《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制的一门学科,将其比喻为一部电视连续剧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为了让观众能持续看下去,最好最吸引人的内容要放在第一集。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医学免疫学》第一集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开好这个头,是能否吸引学生带着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在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时,将免疫系统形象的比喻为保卫国家、维持和平的国家卫士。当有外来入侵者入侵时,由这些卫士发挥免疫防御作用,通过他们正常的、合理的抵御作用排除病原微生物,即免疫防御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一来可以表现为防御力度不够则让入侵者有机可趁,最后抢占我们的领土,即病原菌大量生长繁殖引发机体感染;二来表现为过当防御,一直穷追不舍,重武器攻击,发挥所谓的防御性打击,这样对大多数需要安居乐业的人民来说将是个重创,超敏反应的发生便不可避免了。同样这样一支队伍还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安全,让大部分合法公民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要干扰他们,从而发挥免疫系统的免疫自身稳定功能。但如果国内一些不法之徒企图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别人时,人民警察必须采取监控和执法行为,否则这些不法分子则最终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或肆意伤害了无辜人民的生命。免疫系统正如警察一样通过其免疫监视作用使体内的变性、突变细胞的无法持续存在或恶性生长,也就避免机体出现肿瘤或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现象。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在一开始就非常轻松并且牢固的记忆下贯穿整个免疫学的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随机抽查及后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2.5%的同学都能牢记这三大功能。

实例2.在免疫耐受一章中,难点内容就是T细胞的耐受机制,包括中枢性耐受和外周性耐受机制,中枢性机制又包括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机制,原来只做程序性讲解,很多同学反映该段内容难懂,难记。如果将整个过程比喻为上火车的过程,由于每人都亲身经历过,复杂的问题立刻简单化,甚至通过其自身的常识都可以总结出相应的机理。

人人都知道,要上火车必须买票,凭票进候车大厅。候车厅门前的验票员检查个人手中握的票是儿童票还是成人票,有票的就可以进入候车厅。符合要求的可以进入,即阳性选择。“移植”到胸腺的阳性选择就是验票员――胸腺组织内基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所验的票――胸腺细胞表面表达的CD4或CD8分子(儿童票或成人票),CD4和CD8分子能与相应的MHC以适当的亲和力结合,就顺利的经过了第一道筛选。进入候车厅,要上火车之前,还有一道安全检查,目的是查找出某些旅客携带的危险品,这样的人上车可能会害人害己,需要检出并阻止其上车,即找到相应的危险品便不能上车,此为阴性选择。而胸腺中的安检员就是胸腺微环境中的胸腺基质细胞如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等,他们表面表达的自身组织细胞的共同抗原就是危险品的类型,如果和它们吻合,就不能进一步发育成熟,从而别淘汰掉。吻合即为自身反应的细胞与基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能高亲和力结合,说明它会将自身的细胞当成识别对象产生应答,最后引发自身免疫病,这种细胞很危险,因此具有自身反应性就不能成为成熟细胞而进入外周,即胸腺的阴性选择。这样,通过阳性,阴性选择最终上火车的应该是合格的旅客――既有票又没有危险品,如此T细胞是既具有MHC限制性又没有自身反应性,这类胸腺细胞可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介绍到这里时稍稍停顿,因为往往这时会有些同学窃窃私语道:现实中确有没票的,或携带危险品的人员也可以上车呀,老师可以反问,那是为什么呢?逃票本事大,或隐藏危险品的能力好的人就可以上车了,大家积极性很高,提出各种可能性,此时学生的兴奋点已全部集中过来。这时老师可以接着他们的话题继续说,是的,在机体中也确实会有些不符合要求的胸腺细胞会移行到外周,这便成为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同时应该想到,火车上还有车警,乘务员,他们会通过查票,盘问可疑人员或检查他的行李等方式找出这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机体也是这样,在中枢中没有形成耐受的自身反应性细胞,到外周还会有机制限制其发挥自身功能,从而清除一些对自身有害的细胞。这便是T细胞的外周耐受机制,于是便可以自然的联系外周耐受机制再做进一步介绍。但正如这些偷上了火车的人躲到厕所逃避检查;或把危险品藏到一个隐蔽的地方,不被发现;或通过贿赂的方式干扰正常的检查程序等,最终这些人没有被查出。其实自身反应性T细胞也能逃脱这些外周机制的限制,那么没有被限制的自身反应性细胞便可以存在,并可能发挥作用,这就是以后要学习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原因了。这些现象都是现实中可见可想的,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如此介绍完毕,学生感觉就似听了一个故事,把这些难点轻而易举的掌握了。而且由于想追根求源,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翻看自身免疫病的相关内容,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免疫学中还有很多重点难点内容,如补体系统的激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生理学中学过的的凝血机制让学生了解这也是个级联活化过程;抗体的V区和C区作用就像人的双臂和双腿一样;表位中的线性表位和构象性表位就可以简单的用我们手指形成的形状来表示;免疫突触的形成和作用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大海中两条船上运送货物等等。通过浅显易懂的现象,解释深奥复杂的机理,深入浅出,利于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得到提高。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形象的比喻非常好,希望能有更多的比喻出现。有些同学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一些比喻。如此,深奥、抽象、难懂、难记的《医学免疫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会变得简单易学,富有趣味。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不断寻求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运用巧妙的理解掌握方式的动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7篇

从上好第一堂课、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探索,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均得到显著优化。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前言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点多、概念多,前后内容不仅衔接紧密,而且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导致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

2注重“首因”,以精彩绪论奠定良好开端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因此,第一堂绪论课非常重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免疫学。绪论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外,还通过串联的形式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免疫学发展史的讲解,应该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著名的传染性疾病,讲解人们如何应用免疫学方法来预防这些传染病,使学生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可以用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释,很多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也涉及应用免疫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感到原来免疫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免疫学以及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在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发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热情和兴趣。

3案例导入,以情趣促认知

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与临床病例等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适当引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实验应用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免疫凝集时,告诉学生免疫凝集就是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凝集反应是什么,这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分析,举例常见的免疫凝集反应,如血型鉴定试验。告诉学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抗体识别的抗原是红细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红细胞在这里扮演的就是颗粒性的抗原,因此能与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型诊断。这时还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实验,凝集抑制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妊娠检测和是否吸食检测。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讲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疫凝集概念的认识,对以抗原抗体为理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实验分析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方法驱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比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提问式教学课前可以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讲授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讲授完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可以提问:“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何?”比喻教学比喻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识或经验来类比,进行教学的方法[5]。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来进行类比,通过比喻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抗体的类别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IgM血清异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双语教学免疫学教学内容中英文缩写词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行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英语缩写词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文献打下基础。

5“教”“研”共进,践行“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免疫学的国际前沿动态介绍,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研究项目,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如讲授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神经再生毒性研究”进行讲解,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涡虫的神经再生有影响,就可以使用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来检测涡虫神经再生的情况。这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还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呈现与板书设计相辅相成

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免疫学作用通路和反应机制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4]。如在讲授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时,使用多媒体图片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免疫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速度过快,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课堂上可能就没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适时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仅能放慢教学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书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免疫学,不断增强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群芝.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4,8(10):61-62.

[2]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

[3]冯龙,梅雪,江华,等.浅谈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59-61.

第8篇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9-0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munology Course//YUAN Zuoqing, ZHANG Jianyong, PANG Qiuxiang, DENG Hongku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uring our teaching Immunology course, including the first class, theoretical contacting reality,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as well as modern multimedia. All of above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点多、概念多,前后内容不仅衔接紧密,而且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导致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

2 注重“首因”,以精彩绪论奠定良好开端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因此,第一堂绪论课非常重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免疫学。

绪论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外,还通过串联的形式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免疫学发展史的讲解,应该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著名的传染性疾病,讲解人们如何应用免疫学方法来预防这些传染病,使学生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可以用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释,很多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也涉及应用免疫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感到原来免疫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免疫学以及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在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发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热情和兴趣。

3 案例导入,以情趣促认知

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与临床病例等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适当引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实验应用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免疫凝集时,告诉学生免疫凝集就是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凝集反应是什么,这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分析,举例常见的免疫凝集反应,如血型鉴定试验。告诉学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抗体识别的抗原是红细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红细胞在这里扮演的就是颗粒性的抗原,因此能与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型诊断。

这时还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实验,凝集抑制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妊娠检测和是否吸食检测。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讲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疫凝集概念的认识,对以抗原抗体为理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实验分析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方法驱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比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

提问式教学 课前可以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讲授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讲授完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可以提问:“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何?”

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识或经验来类比,进行教学的方法[5]。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来进行类比,通过比喻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抗体的类别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IgM血清异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双语教学 免疫学教学内容中英文缩写词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行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英语缩写词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文献打下基础。

5 “教”“研”共进,践行“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免疫学的国际前沿动态介绍,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研究项目,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如讲授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神经再生毒性研究”进行讲解,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涡虫的神经再生有影响,就可以使用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来检测涡虫神经再生的情况。这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还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 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呈现与板书设计相辅相成

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免疫学作用通路和反应机制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4]。如在讲授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时,使用多媒体图片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免疫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速度过快,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课堂上可能就没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适时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仅能放慢教学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书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免疫学,不断增强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群芝.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继续教育,

2014,8(10):61-62.

[2]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

第9篇

在职高和中专教材是把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合为一本教材,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它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就为临床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医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此将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技巧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上好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1树立良好形象

教室第一次走进教室前,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新老师的形象有种种猜想,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前应注意外在形象,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整洁的穿戴、得体的衣着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树立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简单自我介绍

面对新教师,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开口就讲书上的内容,学生会有种失落感。此时不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姓名、出生地、参加工作时间等。介绍这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可能有同学跟老师是同一个地方的,或者是相邻地方的,也可能跟老师同姓,或者同名、同字。这样学生会感觉跟老师亲近了很多。不过,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可能有老师认为把自己取得了多高的学历,获得了多大的成果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很崇拜你、喜欢你。其实不然,第一次接触就讲这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学生不禁会怀疑这老师爱吹牛,反而从内心开始抵触老师。就算是学生主动问起,也应谦虚地简单带过,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服你。

1.3介绍所要学的这本书

学生拿到一本新书,不免会想这本书会讲些什么东西呢?那我们这时就可以解决他们这个疑问。首先解释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会问学生看到这书名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好长,好复杂。那我就解释为什么这么长。其实它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三门课程合为一本。 那我们从这本书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此时提一些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本门课程兴趣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些什么寄生虫呢?”同学们会讲蛔虫。“那蛔虫会干什么呢?它除了要吃我们吃进去的饭,导致我们吃不胖,还可能导致侏儒症,也可能钻到肝脏、胆囊、阑尾里面,也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严重的可以导致人死亡。”学生一般都会感到惊讶,想不到自己熟悉并且没怎么重视的蛔虫还可以引起如此严重的疾病。此时趁热打铁:“一种蛔虫就能引起这么多病,而我们人体常见的还有几十种,它们又会干什么?这些我们将在人体寄生虫学中一个个的讲。”继续提问:“有些人一年到头从不感冒,而有些人经常感冒,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他们体内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要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抵抗力?为什么有些人吃了虾会肚子痛?为什么有些人会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我们该怎么预防和抢救呢?这些我们将会在免疫学中找到答案。”继续讲些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如果被生锈的钉子刺进了皮肤,我们该怎么办?应该怎样预防破伤风呢?是不是打了疫苗就可以了呢?到底有那些细菌会引起疾病?我们该用什么药?这些就是医学微生物学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也有了学习的欲望。

1.4内容要控制

第一堂课的内容如果讲得太多,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太复杂太难记,给学生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学生刚刚放完假回来也还需要一个调整时间。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轻松的感觉,这样学生不至于担心再上这门课。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1集体式回答问题

每堂课的最初几分钟,我都会把上一堂课的重点回忆一遍,用的方法也是提问式,但我一般不单独点人回答,而是全班一起来回忆。并且把我这种做法明确告诉学生,学生会恨乐意地参与。采取集体式回答,可避免有同学恰巧对某个问题一时回答不出而造成的尴尬,而且就是有同学根本没复习,而其他同学都讲得出答案,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压力,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2.2面带微笑,神情愉悦

微笑是缩短距离的最好方法。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是有再不愉快的事,身体再难受,只要你没打算请假,就要确保走进教室时是面对微笑的。老师精神饱满,讲话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学生也会受到鼓舞,课堂气氛活跃,便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2.3巧妙惩罚违纪学生

如果上课有学生违纪,就停止讲课,用微笑的眼神注视着他,其他同学也会出于好奇而一齐看向他,甚至有人会帮你提醒他停止违纪行为。这样既起到了批评的作用,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会更加尊敬你。

3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不能说那种教学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关键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

3.1课堂导入技巧

课堂导入技巧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某项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巧[1]。比如讲Ⅰ型超敏反应,此章为免疫学的重点,亦为难点。预先设计问题:大家听过青霉素过敏吗?过敏时有些什么表现?这时就会有同学零碎地讲到一些:皮肤发红,痒,四肢冰凉等。此时老师还可以补充一点:有些人甚至注射屁股的针都还没,这人就倒下死亡。此时学生会对青霉素过敏有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也就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内容,也轻松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3.2形象性比喻

生动有趣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最佳的记忆效果。比如讲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把免疫球蛋白的单体比喻成一个举起手的人,手(fab段)是抓敌人(抗原)的,腋窝(CH2\CH3)是激活补体的,脚(fc段)是踩细胞的。超敏反应的概念很难理解,可以把它比喻成打蚊子。有蚊子来咬我们的脸,正常的反应是轻轻一拍把蚊子打死。而超敏反应就像扬起一大巴掌使劲打过去,结果当然不再是起保护,而是把整张脸都给打肿了。什么情况才会如此打法呢?应该是曾经被蚊子咬过,深受其害,它再来咬才会有如此过分之举。再来理解超敏反应的概念:抗原再次刺激机体后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同时超敏反应是异常的,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的特征也就很好理解。微生物学里细菌的基本结构可比拟成鸡蛋的结构:细胞壁相当于鸡蛋的硬壳,细胞膜相当于鸡蛋硬壳内膜,细胞质就像鸡蛋清,核质相当蛋黄。这样细菌的结构就很分明,并且有利于理解各层的功能。

3.3避免独角戏式教学

独角戏式教学就是整个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同学们只能听,没有参与的机会。讲课的过程中应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比如问些与课程相关又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者根据老师的课堂思维逻辑能推出的下文都可留给学生自己讲。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4与临床有机结合

学生来卫校是来学医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怎么看病。而第一学年学的全是基础,如果纯粹地讲基础理论,学生就会觉得枯燥甚至失去学医的兴趣,这也是第一年学生退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基础课程的更应多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临例,既满足了学生的欲望,又能帮助理解该课程。除此外,老师还要多积累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因为学生知道你是学医的,就会拿自己或周边人的健康问题来请教,如果你能帮他解决,或是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学生会更加崇拜医生这个职业,也就会更加重视这门课程。

第10篇

l 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的起点不高,语文等基础课程知识掌握较差。学生的层次不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护理、中药专业、四年制中医专业、以及五年制高职护理、针灸推拿、中药专业。另一方面,授课对象年龄多在14~16岁之间,此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尚可,但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够,而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笔者认为第一堂《绪论》课十分重要,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学基础》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该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情况,为后继的因材施教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在教学中,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追求优异成绩的愿望。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从而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3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3.1 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该学科内容枯燥乏味,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而把抗体比喻成钥匙,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我们只有锁,而没有钥匙,要文明地开门,应该怎么办?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先配钥匙,然后将钥匙插到锁孔中开锁。

这样,很多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体会到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T细胞,并能和相应的抗体和致敏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然后,我们从抗原概念的这两层含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能配出钥匙的性能)和免疫反应性(能开锁的性能)。

3.2 突出重点和难点由于《免疫学基础》的内容纷繁复杂,而理论教学课仅有12~16学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的话,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已学过的内容跳跃不讲,或将一些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例如: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等内容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理解了这些内容,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授课时应着重讲解。反之,吞噬细胞的分类和吞噬过程等内容较易理解,且学生已经在

3.3 充分应用教具如前所述,《免疫学基础》的内容枯燥难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差,因此,教学中充分应用教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生动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例如,在讲述“超敏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挂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发生机理。再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免疫球蛋白的单体结构比喻成一个展开双臂的人,铰链区就相当于人的肩关节,所以铰链区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活动;另外,手是可以拿东西的,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到“Fab”和”F(ab)2”段的功能都是结合抗原。

3.4 归纳总结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就所学内容给学生进行言简赅的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及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教学者对后继教学任务和手段进行调整,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4.1 课前反馈笔者在两个班级中进行对比教学。甲班在每次课授课之前,先就前一次课内容进行提问,而乙班不提问,直接讲述当天内容。结果,甲班的课堂气氛、授课过程中学生反应、以及小测验、作业的情况均较乙班好。由此可见,课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授课效果。

4.2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良好地运用技巧,不仅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其参与教学活动,并可强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沟通师生感情等等。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1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理论和实验两大块,主要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讲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由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②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式教学;③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3,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思维[5,6]。这说明科研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途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尚无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因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我校医学免疫学有72个学时,包括56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研讨如何将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

2.1将医学免疫学的重大发现以科研故事方式应用于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科研实践。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知识来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时,可向学生阐述其发现过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确定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依赖于胸腺,T来自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T细胞的发现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讲解补体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1895年JulesBordet如何开拓了补体学领域以及1899年Ehrlich对补体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对热敏感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所必需的补充条件)。听完这些研究发现后,学生对补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补体成分和复杂的补体激活途径产生兴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讲解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讲解免疫学重要知识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2教师的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教师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在体外加入某种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进骨髓细胞向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进nave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在讲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流式细胞术说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白细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2.3采用PBL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8]。除了课前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外,我们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师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或重要研究文献,布置1-2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去查阅相关文献,获得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用PBL教学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9]。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在2010年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实验》,并在2016年做了修订。现阶段,我校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开设了凝集沉淀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免疫标记技术(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天然免疫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实验、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应等)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PBMC的分离和E花环实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这些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从科研反哺教学角度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维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前,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此阶段通过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较为详细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

目前,免疫学技术种类繁多。鉴于实验条件和场所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我们也会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导老师会给出若干实验项目(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细胞凋亡的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鉴定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设计内容开展课堂讨论、总结和评价。实验中心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对自主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此外,我们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活动,开展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组建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开展免疫学相关研究课题不仅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还可扩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81-01

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得医学院校的医学免疫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医学基础课中完成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如何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且晦涩,如何转化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也是医学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提高语言的幽默性,增强学生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幽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1]。”医学免疫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再加上陈旧的教学方法,生硬的讲解,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巧妙的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形成课堂中心磁场,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课堂上导入幽默的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讲解超敏反应这一章,开始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上大学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一个患者由于接触了花粉,身上出现了荨麻疹,于是患者就问我什么是荨麻疹?我通俗地告诉他,就是由于过敏反应所导致的。患者反过来又问,什么是过敏反应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又叫变态反应。讲到这儿学生会哄堂大笑起来,上课的兴趣也来了。例如,讲到引起过敏反应的变应原时,以香水举例子,顺便说了一句“香水有毒”,学生马上就联想起这首歌曲,马上大笑起来,原来香水不但“有毒”还会引起过敏反应。例如讲到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时,其中一个特点为发生得快,消失过渡也快,换句话可以说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歌词)。

二、联系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免疫学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兴趣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用免疫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临床病例的发病特点、机制以及治疗对策,将学生从枯燥的纯理论中释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首先解释概念,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自身稳定,对自身的细胞或分子形成免疫耐受状态而不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当机体受内外因素或遗传因素影响,自身反应性T或B淋巴细胞可攻击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或酶类等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称自身免疫,自身免疫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因自身免疫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损伤自身器官,表现为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称自身免疫性疾病。接着举临床实例,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抗乙酞胆碱受体的抗体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源于变性IgG作为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变性IgG与RF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在局部引起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在多部位的微血管基底膜沉积而引起全身多脏器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利用免疫学的知识,解释以上临床现象,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这些现象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同时又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技巧,增强学生记忆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础,辅以恰当的教学技巧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实施。例如在讲解MHC分子与CD4或CD8分子识别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MHC-Ⅰ分子与CD8分子识别,MHC-Ⅱ分子与CD4分子识别,巧技法为:Ⅰ×8=Ⅱ×4。方法与技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与探索,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需要教师勤于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教师在学习经历与体验中得出的好的学习方法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为己所用,需要教师以身为范。因此,适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是培养学生思考及创造力发挥的一剂良方。

四、充分利用实验课,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相辅相成,免疫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深化理解基本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优化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开放性实验等3个部分;其次要强化实验考核,为更好地对实验学习进行评价,实验考核分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