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时间:2023-09-06 17:0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第1篇

风险存在于企业内控的各个环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好坏已成为其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我公司是国内民用建筑设计企业中最早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设计产品质量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又大力推进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本文结合我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对建筑设计企业如何有效构建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课题进行探讨。

1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构是做好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及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司内控管理机构包括内控与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实施机构和评价机构。内控与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为公司董事会。内控与风险管理实施机构包括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审监部、公司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审监部是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归口管理部门。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严谨规范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的环节,往往是该环节无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与防范,或者有制度但制度内容不严谨,或者有严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得到有效执行。为规范公司内控管理,近年来公司制定(或修订)各类内控管理制度90多项,内容涉及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等,并将各类内控管理制度整理印制成《制度汇编》,发放给员工作为管理工具书。一系列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公司从法人治理到经营管理,从宏观战略管理到微观业务管理,从对内业务管理到对外信息管理等,都有了制度规范。

3编制内控业务流程

内控业务流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租赁管理、研发管理、财务报告管理、合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信息传递管理、内部审计管理等。企业内控业务流程编制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3.1梳理内部控制现状

对内控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3个环节:首先,梳理确定公司内控业务主要业务流程。我公司经过梳理,确定14个主要业务流程,包括: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设计与咨询管理、房屋租赁管理、研究与开发、业务分包、财务报告管理、全面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其次,对各业务流程按管理活动环节进行流程分解。为便于管理控制,流程分解的环节不宜过长,一般分解到2级或3级,见表1。最后,确定流程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部门(或岗位)、流程生成的工作记录及文档资料。以合同管理为例,表2为“合同订立”流程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部门(或岗位)及流程文档。

3.2编制风险控制矩阵

风险控制矩阵就是以表格化形式将企业内控相关流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点及其应对措施列示出来。编制风险控制矩阵有利于相关流转环节责任人简洁直观地了解面临的重点风险点,熟悉如何防范和控制重大风险,了解该环节风险管理的制度依据。以合同管理为例,表3为“合同订立”流程环节的风险控制矩阵。

3.3内控缺陷诊断与完善

内控缺陷是指公司内控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企业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的必须控制,或现存的控制并不合理及未能满足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设计合理及有效的内控,但在运作上没有被正确地执行,包括不恰当的人员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如频率不当等。内控缺陷诊断就是对流程管理的必需的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制度控制规定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控制目标,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正确有效地执行等环节进行检查,并标识和记录存在缺陷的控制点(或控制环节),以利于进行补充或纠正,从而完善内控程序。以“合同管理流程”内控缺陷诊断为例(见图1),本次诊断发现3个缺陷,其中2个设计缺陷(即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备、合同管理部门不明确),1个运行缺陷(即合同经办部门进行谈判时未形成“合同谈判记录”)。缺陷完善措施:1)制定《合同管理办法》。2)明确“经营管理部”为合同管理部门。3)合同谈判过程与成果要形成《合同谈判记录》,并由合同谈判人员签字确认。

3.4绘制流程图

通过绘制流程图可以将内控流程各环节直观地描述出来,使内控执行者对控制流程、责任部门、流程涉及部门及领导、重大风险点、流程输出文档等控制信息一目了然。绘制流程图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内控各流程环节的差错,从而降低管理风险。以“合同管理流程”为例,图2为“合同履行、变更与纠纷处理流程图”(倒三角标识的是“重大风险点”代码)。

4编制《内控管理手册》

4.1编制《内控管理手册》的必要性

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广泛、流程环节复杂,编制《内控管理手册》可以优化流程管控、为推进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公司开展内控工作提供可遵循的标准,同时有效满足外部监管机构要求。《内控管理手册》是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成果记载,有利于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为合规经营、资产安全和信息真实提供合理保证;可以固化形成内控工作机制,为公司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参照和支持;有利于规范加强内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4.2《内控管理手册》主要内容

公司《内控管理手册》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1)总则。主要介绍《内控管理手册》编制的目的、原则、依据、手册执行与更新、适用范围与生效。2)组织架构与职责。主要介绍内控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及各职能部门(或岗位)的内控职责。3)内控基本架构。主要介绍公司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控信息与沟通及内控监督。4)内控评价。主要介绍内控评价适用范围、内控评价组织职责、内控自评价方法、内控评价程序及内控缺陷认定标准。5)业务流程文档。主要包括公司主要内控管理环节的流程分解、流程描述、流程责任管理、流程制度适用及流程图等。

4.3《内控管理手册》的维护与更新

公司《内控管理手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司不断壮大,外部经营环境和外部机构监管要求不断调整变化,公司内部管控模式、组织架构、业务管控活动及工作流程也将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公司内控经验不断累积,信息化水平提升等等。这些因素变化都要求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因此,公司应适时改进和完善《内控管理手册》的具体内容。审监部作为《内控管理手册》管理与维护的归口部门,原则上根据年度内控实际情况,每年开展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更新资料主要来源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及各部门对内控的要求及建议、公司及下属公司的管理实践、年度内控评价结果。持续修订、完善和更新后的《内控手册》作为公司沉淀优秀管理经验,创新标准化管理和实现管理样板性目标的重要工具之一。《内控管理手册》维护与更新工作步骤:1)进行内控自评价。2)发现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3)修订制度完善流程。4)更新内控管理手册。

5组织内控评价

首先,公司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进行内控自评价。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各业务流程进行穿行测试,对业务流程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填写《穿行测试底稿》。在穿行测试中发现业务流程存在运行缺陷,且属于风险控制点的,评价人员则需对该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扩充样本测试并填写《风险控制措施测试底稿》。其次,评价工作小组通过询问、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自评价过程以及结果,对各部门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作出独立性评价结论;并对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整理汇总自评价过程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现的公司内控缺陷,并明确缺陷整改责任部门、整改计划等。最后,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内控自评价的实际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等,编写《内控评价报告》,并报董事会批准。

6重视内控环境建设

6.1进行全方位内控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全员参加的内控基本知识和针对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内控人员的内控专题培训。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辅导,可以解决“为什么企业要进行内控体系建设”“哪些人员需要参加内控体系建设”“如何进行内控体系建设”问题,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基础员工对内控工作的认识,营造有利的内控工作开展的文化环境。

6.2建立内控工作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推进,公司建立了内控工作沟通机制,实现了内控工作信息的实时传递。首先,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例会制度。内控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召开内控工作例会,公司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在会上汇报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公司协助解决的事项,内控领导小组负责人对相关的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和工作指导,会后审监部跟踪所有问题和困难的落实情况。其次,公司建立内控体系的半年工作总结。每半年公司内控管理部门对内控开展情况进行工作总结,并通报给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第三,建立重大风险项目即时汇报机制。对于公司内控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求及时向内控领导小组和审监部进行汇报,以实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

6.3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为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管理者在内控管理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性,公司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内控评价结果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并与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酬挂钩,从而激励管理层切实关注和推动内控管理工作。

6.4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协助内控体系建设

第2篇

一、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等。但是,我国企业内控管理质量仍较差,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和局限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企业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内控管理意识,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甚至认为内控管理的作用即为内部牵制。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较复杂,权责划分模糊,缺乏有力地约束制度,如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制度来约束职业经理人等,使得企业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企业通常将精力放在企业生产以及投入成本方面,但是对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度明显较弱。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掌握科学评估企业风险的方法,缺乏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没有科学的审批机制来评价投资项目,盲目地进行投资,使得企业风险增大。

2.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不规范

部分企业制定了关于内控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多数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并不规范,没有从企业整体管理的角度设置内控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不仅如此,企业实施的内控管理措施存在漏洞,控制力度较弱,风险管理方式不当,没有从支持企业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制定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低下。

3.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合理

经完善的内控管理流程和内部审计,并将该过程记录在案,是评价企业内控管理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内控管理流程不合理,无法审计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最终无法确定该企业的经营是否合理。部分企业制定了多种关于内控管理的制度,但是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确定,使得企业的内控管理评价无法进行。

4.我国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外部监管力度和效率是企业内控管理有效的重要基础。我国存在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如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等,但是外部监督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监督要求不一致,不同的监督主体采用的监督方式不同,且各自为政,监督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外部监督缺乏一致目标,没有将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放在管理目标首位,且甚至出现以创收和平衡预算的不合理监督,没有及时汇总、分析、上报企业内控情况。不仅如此,会计行业管理力度不强,存在不当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会计师的相关规范等,这些情况均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管理质量。

二、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励,市场风险大幅提高。在此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业内控管理是有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方法。以往企业在高利润和机遇的驱使下,没有对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结果导致投资失误,使得企业承担重大经济损失,部分企业甚至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由此可见,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应当注重的方面。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在企业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尽管我国经济在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能力均有所欠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方法

2008年6月28日,我国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联合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1.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意识

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意识,使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内控管理,使企业了解到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通常非常注重企业财务预算、项目实施、资金统计、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的环节,认为这些环节的合理控制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全部内容,没有认识到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使得企业经营存在缺陷。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对比企业经营失败案例以及实施内控管理经营成功案例来说明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宣传,促使企业科学建设内控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科学建立内控管理机制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相关管理部门应科学建立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相关规范,设置内控管理相关标准,从制度层面改善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科学建立内控管理体系,促使企业合理开展内控管理工作,使企业内控管理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为企业顺利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建立内控管理体系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内控管理制度。部分企业的规模较大,企业内部结构组织较复杂,层次较多,各个部门、机构等数量较大,整个企业管理难度大,但是部分企业结构简单,部门较少,管理简单。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应用的内控管理制度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应积极汇总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分析各个部门、机构管理的重点、难点,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制定对应的内控管理制度,从而形成合理的内控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内控管理体系后,有专门的管理组织来实施内控管理相关措施,对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核实,保证内控管理有效运行,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良好发展。

3.科学建立法人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

企业内部法人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对企业岗位权利和义务、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管理。企业内部法人管理机制的建立表示企业经营决策机构与内部管理机构相分离,企业经由经营决策机构和内部管理机构共同管理,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促使企业整体管理质量得到提升。企业建立内部审核机制,根据内部审核结果来发现企业内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并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均能有效地完善各项工作。

4.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人才培养

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内控管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企业内控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组织企业管理者、员工参加内控管理知识的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对企业内控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邀请具有内控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讲解内控管理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

第3篇

在科学技术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经济发展、实现经营目标和未来战略的重要保障。但是,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与执行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一个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多企业也面临着重组和破产的风险。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创新出新的符合当下经济形势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

2010年,我国财政部以及证监会共同颁布了企业内控制度配套指引条例,与之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起组成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该体系的建成也体现出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具体情况,还标志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已经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了。为了能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贯彻执行到位,确保内控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其他主板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4年分期、分类、分批推进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新经济形势与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为管理目标,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从而形成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管理体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市场经济的竞争逐渐变得白热化起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续下来,并完成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目标,必须要与时俱进,从市场发展特点和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经营状况出发,进一步去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必须积极地转变内控管理理念,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问题、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3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及评价仍需指?А⒓喽?

我国企业中现使用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仍偏向于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具体化、可操作性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完善而具体的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导体系,使得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时,经常缺乏具体可行的制度依据作为活动参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依据。很多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时,经常是生搬硬套别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没有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经营状况来考虑,也没有将内部控制有效地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新技术和时代性产品,其中的自我评价环节也是随着环境的转变而改变的。但是,很多公司在开展内控制度的自我评价时,只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基本原则和业务流程要求,并没有依据时代的改变而提出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价方法及体系,使得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环节存在失实,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3.2缺少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力的提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仍存不足。在很多企业中,仍有一部分的企业董事及高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予重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是简单地满足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监管效果,董事会或者是监事会的权力仍凌驾在企业内部控制之上。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将原有的规范要求与原有的管理体系予以分割,出现了“两张皮”的内部控制现象。或者是与原有的管理制度产生了制度的重合,对同一事件实行多个管理标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多重管理、多个管理标准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发展资源,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还有部分企业的重要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水平仍较低,使得企业即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的内控管理效果却并不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开展内控管理体系时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控制的管理较侧重于制度的完善,忽视了后续的监督和信息化的及时运用,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执行效果并不佳。还有部分企业存在着内控评价范围不全面和重点内容不突出以及认定标准不恰当的问题,评价的随意性比较强,很容易受中国人情关系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二是缺乏内控专业人才。人才作为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专业水平、专业质量都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并且,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的企业管理活动,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行业特点充分掌握,还需要对公司的整个运营情况及所需要面临的各种运营风险予以知悉。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方法及信息技术、财务报告等基本概念进行综合性的掌握。还有,从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来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了,很多内控管理人员都是在“边建设边摸索”的状态下进行内控管理工作,使得企业的内控管理走了许多“弯路”。

3.3内控咨询、内控审计业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强

企业内的部分咨询顾问以及审计师对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企业一线业务的了解较少,其内控管理经验也比较匮乏。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标准、规范以及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和审计管理方法,导致企业的咨询与审计工作存在不细致、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而审计机构的风险评估也比较流于形式,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执业质量较低。

4 解决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上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依据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依靠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来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管理原则,不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创新?炔靠刂乒芾碇贫龋?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当下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出发,提出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4.1完善统一内部控制有关技术标准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现行的规范体系当中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内控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企业各部门使用的相关规定和文件进行仔细的梳理,对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之处进行协调处理,理清内控建设与其他风险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并统一内控当中的信息披露内容,从而降低企业的执行成本及执行难度。为了使内控规范体系的执行效果更好,管理人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行业特点以及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并对企业内的核心业务、典型业务的运作特点、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4.2从强化内控管理意识方面去构建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

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首先就必须要强化内控管理意识,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自觉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逐步营造出稳健、健康的内控管理环境,并成为企业内控管理文化。然后,针对目前信息导向的新经济形势,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打造内控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企业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大力宣传,才能确保企业全体员工都明确自身在内控管理中的职责,树立起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和深刻的内控主体意识,使全体员工都积极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当中来,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最终实现企业内控管理的终极目标――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在打造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时,应该将内控管理与企业文化、员工培训进行有机融合,为企业发展培育优秀的内控专业储备人才,为企业内控的良好环境的建设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4.3建立健全以内控评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企业管理人员在建立内部监督体系时,应该以内部控制评价为主要建设内容,同时整合内控管理机构的财务监督、法律合规、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并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并且,还应该将内控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员工的绩效考评当中,建立起内控责任追究制度,进而发挥出内部控制中监督职能的最大作用。

4.4强化内控咨询及审计专业技术培训

企业如果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开展内控审计工作和秩序业务,首先应严格遵循内控制度的独立性要求,不能同时选择同一家企业来提供内控咨询和审计服务。中介机构应该在保证内控质量的前提下,克服短期行为,公平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低价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咨询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培养高质量的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搞好内部控制建设、内部评价以及整改工作。而审计机构则应该努力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严格依据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对财务报告内的重大缺陷进行详细的披露,以此避免报告使用者出现错误决断。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阶段;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实施,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高校亟需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办学效益,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含义及要素

借鉴著名的COSO报告并结合高校特点,本文认为,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高校党政领导层、中层管理者及其他人员来建立和落实,旨在有效预防、识别与应对各种管理风险,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制度和措施体系。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政策法规的遵守、财务信息的可靠、职务犯罪的降低以及运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等。高校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应对”等要素(见表1)为抓手来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

1、合规型内控

以满足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法规等为特点,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遵从各项法规制度。

2、管理型内控

要求高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将内控活动融入日常工作,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其有效性,降低不确定因素对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全面风险管理

在充分考虑内外风险及其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运行目标,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确保高校实现战略目标。

以上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三个递进阶段: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型内控”、自发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的“管理型内控”、为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1、控制环境不佳

有些高校领导层尚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认识不足,其关心的更多是学校规模和层次,相对忽视了日常管理的同步提升和管理者品德素质的提高,导致决策效率和质量低下,人才储备不足或素质参差不齐。此外,有些学校还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级较多、官僚作风较重、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整合能力较弱,对环境和风险的反应较慢。

2、内控制度基础薄弱

有些高校管理以“人治”为主,内部集权化较重,重大事项少数人说了算,主观决策、“拍脑袋”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高校虽有制度流程,但缺乏对基建工程、设备采购、图书教材采购、学生用品采购、招生就业以及办班创收等主要风险点的关注和控制,使得内控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定期进行内控评估,缺乏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估方法等,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

3、财务信息失真

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这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收支结余以及现金流全貌情况。随着高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将基建资金与预算资金分开核算,就不能统一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同时也容易忽视融资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还有一部分高校不将自立收费、预算外收入入账,或单列为账外资金,逃避财政和审计监督,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高校领导层要做内控体系建设的首倡者、执行内控体系的表率者,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监察、审计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带头落实相关政务公开制度,认清内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危机,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方案以减少伤害,尤其要着重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检讨、追责。

(2)建立内控责任体系。清晰具体的责任体系是提高内控执行力的基础。高校的《内控手册》中应制定自上而下的内控责任体系,涵盖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内控目标、权利和责任,以及在管控上的相互关系等,确保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控责任体系。高校还应构筑“防堵查”三层递进式的内控体系:第一层次是在重点内控环节中融入牵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层次是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层次是成立一个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小组。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环境,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退出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高校不同层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并把内控的真谛深深植入“高校人”的理念中,强化内控文化建设,让人人都是内控的执行者和责任人,各自都在控制链上发挥积极作用。

2、强化制度流程体系建设

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内控执行的载体和基础。高校应该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的流程,确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明确管控重点,检查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否涵盖所有重点风险管控环节。同时,为了增强《内控手册》中制度和流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各章节中还应包含内控工作的流程图、流程描述和相关的工具、模板等,并明确阐述相关目的和实施途径,把内控落到实处。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现状 建议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不同,它主要反映在对资金、实物资产、收支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事业单位没有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复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科学、高效的财务内控体系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可以这么说,任何事业单位,仅有一二个财务管理人员根本难以划分任务和职责,根本不能体现其服务性和公益性职能,因此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现状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属非赢利性单位,它的职能更多体现在服务性与公益性上,它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近年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税收收入蒸蒸日上,为事业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充足的资金来源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与企业相比,相对简单很多,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均是“不以经营为目的”的法人主体,再加上财务管理意识不足,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比较欠缺。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管理理念的深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市场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下面披露了几点具体的内控管理问题:

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缺陷明显。井然有序的内控管理工作需要具体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持,也就是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还很粗放,指标量化、激励机制等利于提高员工热情度和积极性的管理内容没有得到实质体现。另外,粗放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职能明显弱化,根本达不到和体现不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管理水平提升缓慢。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明显不高,使内控管理水平提升缓慢。造成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因素很多,如单一的招聘模式,使许多现代手段过硬的财务管理者难以踏足;财务人员工作环境比较固定,产生了过分的惰性心理;一些财务人员来自于非正规渠道,自身对财务管理一窍不通又不重视提升自己,财务意识及各种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些情况都说明大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与时俱进,当然也谈不上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内控作用了。

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因为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使一些报表和数据没有实际的效果和意义,这也直接导致财务部门对其它部分了解严重脱节,难以做到财务内控的渗透与协调。内部财务、业务信息的孤岛化和其它部门对监控程序、办事程序的陌生化,直接造成了财务内控的指令操作,给双方的信息沟通造成了不对称,也就很难体现内部控制管理真正作用。

二、健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

资金是事业单位最容易发生纠纷和舞弊行为的,因此做好资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其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规定相关审批人的责任、权限、工作范围等,严禁审批人在授权范围以外越权操作。对于重大或重要的货币资金业务,应采取集体研究和批准的方法。第三,加强现金和存款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坚决杜绝未入账资金的使用,避免产生资金管理混乱和无头账的情况发生。还应落实相关规定,不应超限或超额使用现金,并定期进行资金盘点,防止公款私用的现象发生。最后,加强有效票据管理。许多事业单位在有效票据管理上存在漏洞,如一些事业单位收据、发票等都是由出纳一人保管,很容易产生舞弊风险,给舞弊者制造了有利的时机。建议应当由两人分别负责收款与开票业务。

(二)完善实物资产的内控制度

首先,办公用品的采购控制。办公用品的采购必须按计划进行。且采购与验收不得由同一人兼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都实行了定点采购管理,在办公用品采购时,应由物资采购部门根据需用量与实际库存量,计算出计划采购量,并经财务部门审核后按计划采购。其次,加强对办公用品的实物监管。保管人员应当建立完善的物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三)加强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

人是管理的智力因素,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是造成内控体系建设不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必要。首先,以量取材。坚决杜绝各种不正当的人员录用手段以及人员选拔领导决定制,效仿企业单位选拔人才的方法,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其次,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继续教育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

首先,应该做到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接受单位负责人或上级部门的领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其次,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受税法控制较少,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再者,在内部审计中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广泛地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环境了解其执行情况,而不能仅是检查财务部门的内控。

参考文献:

[1]李明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J].现代企业,2010,(01)

[2]孙戏水,刘欢欢.事业单位如何健全财务内控机制[J].中国总会计师,2009,(03)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内控管理是企业保证自身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证自身资金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保证相关政策决策顺利实施的一系列的措施和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防范风险,进而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众所周知,我国的内控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客观条件制约,一些企业对于内控管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企业没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和优化内控管理的思想意识,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质量普遍较差。强化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浅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董事会严重缺乏独立性。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该结构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董事会作用的发挥。然而我国国企内部很多董事素质不高,董事会作用的发挥也因此难有保障。其次,企业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有偏差,内控管理内涵未被正确解读。由于国有企业对“内控管理”的理解相对浅表,很多企业人员直接将内控管理视为对企业内部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人员权力的限制。再次,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它肩负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支配企业人员思想行为的艰巨使命,然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宣传个人现象严重,由于缺乏良好的价值观,进而导致内控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最后,激励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制度难有执行保障。由于国有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企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影响,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被遏制,企业发展也因此遭遇瓶颈。

(二)缺乏完整的风险评估意识

风险评估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内控效率和内控效果,还能够帮助企业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我国国企普遍存在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问题,企业决策由领导阶层随意决定,风险评估严重缺失,企业的良性发展也因此遭遇挑战。

(三)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内控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必须保证信息系统以及沟通系统良性运转,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并不存在十分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通畅,信息反馈、传达难以有效落实,企业的决策也因此丧失即时性。

(四)监管工作落实不达标

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组成,内部监督针对内控管理,主要负责监督检查、评价内控机制等作用。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监事会作用未能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受制于企业经营者,因此企业的监督监察工作难以有效落实。此外,外部监督体系庞杂,各类监督机构职能交叉,管理标准难以统一,监管合力难以有效形成。当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师事务所也能够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而言,很多事务所容易在利益驱动下放弃自身的监督职责,监控主体缺位现象也因此产生。

二、优化我国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内控管理环境

内控环境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时候,首先要提高国有企业领导阶层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内控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其次,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内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培养全体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在优化外部控制环境方面,国家应更加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继而为国有企业落实内控管理工作提供可依的法可循的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国有企业落实内控管理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需要国有企业在充分地考虑自身发展、市场环境等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建立。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利弊并作出正确选择。在系统化企业风险评估时,企业应该将自身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纳入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保证国有企业合理转移风险。

(三)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积极构建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内部会计审计人员及聘请的中介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定期披露,在提高企业经营者内控意识的同时不断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合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构建基于信息的内控管理系统,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降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传递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在外部监督方面,加大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及审计力度,积极促进监管合力形成,以提高企业的外部监督管理作用;内部监督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要覆盖并监控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国有企业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充公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同时,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构建监管合力,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分析评价,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进而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

三、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控管理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国有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步伐,才能够稳健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丽.国有企业CJXH公司炔靠刂铺逑到ㄉ柩芯[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第7篇

一、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对单位目标的质量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一系列措施来完成。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对于单位目标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全方位的监管来实现的,同时全面高质量管理也需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来共同实现,在解决加强内部管理问题时,要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入手,落实好每一个流程的质量控制政策,全方位的实现内部质量控制。随着高校财力活动的增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在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有机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以决策为基础,在执行的过程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配合监督工作的进行,对财务管理内容的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加强所有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不断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让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全面高质量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在高质量财务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预算管理牵扯到的方面和事物比较多,就目前研究而言,许多高校在预算管理问题上都存在着专业度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首先,很多学校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到位,没有对应的体制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预算管理的职能安排不合理,没有安排专人专部门负责,这就导致了在解决问题时难以找到对应的突破口,当预算管理出现质量问题时也无法做出快速的人员调整和应急反应。其次,预算管理部门制定的预算管理计划难以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做到很好地适应,由于是非专业人士在操作,制定预算计划时考虑不到位,经常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在预算超支情况之下,学校很难把握原有的发展思路,导致学校许多方面的工作受阻。最后,管理上的不足引发监管上的不力,学校方面没有重视对预算的审核工作,导致了预算与实际情况出现不相符的情况,而且大多数学校的解决方法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期进行调整,这也就导致了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根据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政策,各大高校已经开始着重加强财务内控方面的管理,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开展部署。不过随着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渐渐复杂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化,很多问题开始浮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尚未建立的财务内控体系的高校更是在部署时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于内控体系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重视程度不足,当在战略部署时发现问题已经为时已晚,这也就导致高质量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受阻。另一方面是学校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导致管理工作的很多政策在落实时比较困难,出现了问题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再加上没有系统性的内控评价体系,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实现内控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管,从而导致规范性的制度体系无法有效的形成。

(三)稽核监督体系不完善财务稽核是指的财务稽查和财务复核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稽核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定期的对日常的财会工作进行抽查和评价,并且对财务文件进行审核,通过财务稽核工作可以及时地发现财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错误。除去审核和抽查工作,财务稽核也要求工作人员定期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全方面的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在全面高质量管理理念下,财务稽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财务稽核可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发现财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错误,杜绝因为工作人员工作失误来带来的资金风险。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财务稽核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但是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稽核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稽核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对稽核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导致稽核工作时不认真,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由于对稽核工作的安排较为模糊,职能界限划分不清楚,也同样导致财务稽核工作落实不到位。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大多数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办公。数字化办公带来的好处是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管理手段,通过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让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由复杂变简单,也可以避免因为人为因素也导致数据缺失问题。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储存在计算机中的,这样不仅方便查找的修改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备份功能对一些重要加以重点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电子票据、电子账单的应用,无纸化办公也是当前财务管理一个重要特色,在无纸化办公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是以人工记账的方式来完成,这种采用人工控制的管理方式不足容易出错、效率低下,还不利于统一监管。还有一部分学校的财务系统独立于各个组织之外,信息数据其他组织无法获得和递进,这就导致了在多部门合作处理事务时遇到很大的麻烦,比如人事管理部门无法获取到财务部门关于教师工资的数据,导致人事部门的管理工作无法高效的开展,很多高校中的人事部门想要获得教师的工资数据要经过层层的审批才能实现,并且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事部门在接收到财务部送达的表格时还要人工进行数据的备份。如果管理部门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在信息交流时只需要交由计算机进行数据核算即可,真正的实现数字化协同合作,共同办公,让办公的效率和质量有质的提升。

三、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优化措施

(一)增强高质量财务管理意识为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意识,学校需要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重要性讲解和专业知识培训,让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岗位和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认识的提高,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进而实现办学效率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中更多有用的人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首先高校的管理高层要对财务管理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度,将此方面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抓,通过有效机制的建立来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其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学校高层也要从内部管理控制入手,实现观念上的改变和工作内容上的转变,以高质量财务工作为主要实现目标,由内而外的落实好具体工作内容。另一方面,管理层也要对财务管理队伍的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确定财务管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内容,主动学习和了解与财务内控相关的知识,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对应专业的高校可以选拔优秀的在校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鼓励其毕业后加入到学校财务工作中来,为财务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吸纳专业的财务人员,减少教职工兼职财务管理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通过巩固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财务的全面高质量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内控;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企业科学管理模式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有效地规范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涉及的资金金额也在逐渐增长。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安全、有效,并规范事业单位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逐渐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之中。其中,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安全、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受到事业单位传统财务管理办法体制性过强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在建立和完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内控制度的建设

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逐渐增多,其中涉及的金额也在逐年增长。随着事业单位在基础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业务的逐渐增加,及时发现和制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贪墨资金的行为,预防和阻止经济犯罪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例如,某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列支车辆维修费55万元,实际上该事业单位拥有公务用车3辆,自用车5辆,其中自用车使用经费占据该预算项目的50%以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此类经济问题给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职能的顺利履行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国家新《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我国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源和资金财产的安全性。其中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内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措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物品、人员流通的平稳和有序。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不同国营或一般性企业,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型决定了其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在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独立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解不够透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不乏存在专项资金滥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财务内控理解为财务部门的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将财务内控管理同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分割开来,间接性地否认了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领导决策中的作用,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同事业单位实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现实性的脱节,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形无实,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安全与公平。

(二)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低,执行环境差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后大多并未设立相应专门的财务内控职能或部门,财务内控工作主要由原事业单位财务处负责人兼任。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制度、财务内控岗位和财务岗位、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人员和财务执行人员在设置上均有交叉。这种财务内控和财务管理混淆的管理方式使得财务内控制度在执行上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例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岗位在项目资金审批上,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财务实际工作中只要有领导的签字同意,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就给予提款。由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事业单位的印鉴票据分管、岗位制度分离等内控原均无法实现。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无法做到实处,财务内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机制无法付诸实践。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内控无法诊断出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导致了财务内控制度的控制效率在不断下降。同时,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做到独立性和权威性,给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持续完善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的有效性,切实推进财务内控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教学和宣传活动是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措施。财务内控思想的教育不单单要体现在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良好的道德教育、党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在岗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理解,深化事业单位全体职员对本单位内控制度,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解,才能为财务内控制度的顺利执行与实施创造良好的管理和基层环境。

(二)落实岗位分离制度,加强财务内控的执行力度

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过程中,要坚决按照内部控制岗位分离的制度,将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与财务管理工作分离开来。通过财务内控的关键岗位,如预算管理岗位、会计岗位、稽核岗位和资产管理岗位的设置和职责的明确确保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管理等经济活动中能够保持财务内控的有效执行,为事业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根据财务内控岗位分离制度,在落实财务内控的执行过程中要保证重大经济事件在审批、审核、执行、监督等过程中岗位之间相互分离,从而起到岗位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于执行。

(三)加强审计工作在财务内控中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为了及时把握财务内控中的出现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能力,要同时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的审计审计机制。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实际发现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中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对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财务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管理和控制效力的全面发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运转的安全和有效。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的有力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发展和履行其社会职业的必然改革方向。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步伐。因此,为了不断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事业单位要立足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工作特点,不断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尽早建立起适应事业单位单位特征和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作者:崔珑芸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养护队

参考文献:

[1]纪楠.事业单位如何强化财务内控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在多元化的市场背景之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优化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预算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工作重点,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是强化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当前,企业逐步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在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对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企业内部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管理体系中的创新内容,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中,普遍存在“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而弱化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因此,清楚地认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更好解决问题,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重要基础。

1.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优化内控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流于形式的管理形态,无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环境不足。首先,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托于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其中:全面预算管理的总则、管理机构以及预算编制与控制,这些都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必需的基础性工作;其次,企业预算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强调企业组织制度的建立,并以此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很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组织依稀,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全面而有效地开展,浮于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现状,显然无法体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2.预算管理缺乏战略导向,形成两者脱节的状态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是全面预算管理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战略的导向性,以至于出现两者脱节的状态。一方面,企业预算编制没有战略目标的导向,极易出现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相脱节,无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应以战略为导向编制预算。特别是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预算编制形成战略为导向的编制模式,方可推动企业更好的转型发展。

3.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企业日益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仍不容乐观。首先,企业缺乏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工作的落实,以至于出现各方职责不明确,预算执行落实不到位;其次,企业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约束性,以至于预算编制、执行及分析等环节,无法发挥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特别是考核方式对执行等环节缺乏检查、核定,弱化了考核机制的现实作用。因此,在全面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良好内部环境的营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构建需求。

三、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构建对策

就现代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跌构建,着力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夯实地位,确定全面预算管理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性;二是完善体系、形成机制,为全面预算管理构建确定基础;三是落实考核制度建立,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力。因此,具体而言,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构建,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全面预算管理地位,狠抓落实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强化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面预算管理对预算管理人员有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企业强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聘用高级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及管控等工作;另一方面,始终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实际情况,确保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合理。其次,企业应狠抓落实基础工作,务实做到:(1)逐步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动,形成完备的公司制度,规范并引导企业职工的工作开展;(2)逐步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考核制度与机构的建立,对于改善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2.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工作,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应注重考核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当前,企业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即通过财务指标反应价值创造能力;通过非财务指标反映客户和市场的能力。只有在完备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强化考核工作的现实作用,正确的规范并引导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多元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管理机制的建立,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如图2-1所示,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体系当中,全面预算管理成为重要的管理条目,强调预算管理应作为企业战略性发展的目标导向,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机制+体系”的构建模式,更契合现代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之需,也是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4.始终坚持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全面预算管理应强化“预算管理+战略发展”的结合,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因此,首先,企业领导层要强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在抓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构建以战略发展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战略预算管理具有动态开放性,便于企业依据市场变化,遵循战略发展目标,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措施。而且企业战略管理还具有个性化特征,强调企业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再次,逐步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编制、预算监控和预算分析评价四个方面,确保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化、规范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夯实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地位。从制度的建立、体制的完善、体系的健全,全方位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在“体系+制度”、“机制+考核”的构建之下,夯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基础,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一步夯实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24).

[2]舒文泉,马英.对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02).

[3]吴庆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智能化框架与实现技术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建设思路

无论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对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永不过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2008 年6 月,我国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1年1月1日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中实施,2012年1月1日在上证、深证所上市的公司中实施。《基本规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粗具雏形。但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从TCL海外并购之痛到华源制药疯狂并购引爆危机,再到澳柯玛盲目多元化酿苦果,由于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鹿”事件、杭萧钢构天价订单、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损失无一不暴露出企业运营、监管的重大缺失。还有国内最大塑料袋企业华强关闭事件、娃哈哈与达能的产权之战,一连串危机事件举不胜举,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乃至生命受到了巨额损失和严重威胁,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越来越引起企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欧债危机、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外宏观环境动荡不定,企业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这使得企业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解析“企业内控”的含义与建立内控体系的目的

企业内控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贯彻执行,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单位内部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办法、措施、程序,并予以固定化,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相对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是:(1)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降低决策运营风险。(2)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严格固化管理流程、加强经济管理。(3)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真实完整,符合国家、行业要求。(4)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涉及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在我国,目前企业内控环境相对薄弱,多数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人治”的阶段,是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发展、完善的重要障碍。

二是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个规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他们互相监督,互有制约,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有待成熟完善,很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或角色失缺,或角色交叉,有的机构相互重叠,内部审计机构也不独立,导致企业内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不完善,责权不明晰。

三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水平较落后,无法快捷、有效、及时反馈企业经营运行环节和管理控制环节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信息和沟通是运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信息管理系统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这也影响着我国企业内控体系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思路

(一)建立企业内控体系,要因地制宜,从企业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

建立企业内控体系,不是要在企业内大动干戈,而是要因地制宜,从企业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企业原有的内控体系的基础之上,严格梳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流程,对重要流程的关键环节存在的缺陷进行整改,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手段,使正确有效的流程固定下来,以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我国企业在建立内控系统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和其他监管要求为准绳;2、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3、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4、整合现有管理制度和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立内控体系所需的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企业内控体系,要结合内控与风险管理

建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真正发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史上大大小小的失败案例,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失败在本质上都可以归咎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失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层次,包括各项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所以,需要建立一套严谨规范、行之有效的内控系统或风险管理体系,来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改变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的凭借个人能动性管理的方式,使企业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而使企业风险管理更加地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

(三)建立企业内控体系,要把企业内控环境的建设和改进作为首要条件

在我国,企业内控好坏的本质区别就看企业的资源是掌握在个别人手里,还是沉淀在企业中,这是关键之关键,说到底,就是内控环境的问题。如果是沉淀在企业中,所有的流程不仅相互牵制,而且透明与信息化,经得起事后监督与检查,这就是好的内控。相反,流程没有牵制,操作过程不透明,事后不让监督,就会出现腐败采购、职务舞弊、财务舞弊的现象。所以,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进,把建设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建立企业内控体系的首要条件。

(四)建立企业内控体系,要将内控管理发展为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发展到今天,它已超越了单纯规章制度的层面,上升为一种企业文化。它与公司治理一样,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体现着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这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多年沉淀下来的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愿景,包含着企业人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来支持和维护。发展我国企业内控体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企业员工自觉自愿地维护和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企业管理从“法治”到“德治”的转变,是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五)深化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持续改进工程

深化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要注意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不是万能的,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要追求简单、有效和可控。管理是平衡的艺术,建设企业内控体系,就要善于在内部控制实施成本和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之间进行平衡。

内控体系建设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遗憾的艺术,是企业动态风险跟踪、动态评估、动态管控和动态反馈的过程,是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过程。应该用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眼光去审视,绝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内控体系建设总是处于“待完善”而不是“最完善”的状态,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公益职能,还拥有部分政府的管理权利。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机构,主要财政资金来源是靠政府拨款[1-2],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审核与核算流程,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流程,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对所行使的权力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很容易造成财务资金使用不当或者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我国国有资产损失[3-4]。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生物重要性[7],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基层的预算部门由于内部缺少控制意识,导致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使很多实际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出现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管理工作中的失误[5-6]。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的建设主要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有效的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辅助。同时,要促进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共同开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控体系还有待健全,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有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作人员缺乏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单位工作体系中的重点环节,同时涉及众多部门和很多其他领域。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控应该结合单位自身发展的现状,对全体员工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整个工作氛围趋于稳定和安逸,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思想觉悟问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同时严重缺乏内控意识。

(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且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财务的时效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缺乏风险预判和风险控制能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内控体系

通过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分析和了解,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控制制度也有待完善。同时,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由外聘的专业机构编制,外部机构编制在工作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欠缺了解,业务往来与法律法规制度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内控制度与实际的工作开展出现了背离的情况,导致内部控制部门的存在徒有其表,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控制效果很难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事业单位也建立了内部的内控体系,但是由于制度落实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很难发挥内控机制的效果和作用,对一些财务风险无法进行有效的管控,最终导致风险扩散,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管理形式过于落后,资金利用率低下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具体的财政拨款和资金利用过程中,很多资金利用率不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利用,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混乱的问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漏洞。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没有有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和优化。很多其他领域的单位在财务管理系统上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有效地进行了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在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没有跟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在财务管理工作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的风险来源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改革计划具有一定的阻碍和限制作用。同时,也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内部和外部风险的防范,在不同的管理工作环节,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和联系。其原因是财务风险容易发生在不同的工作环节,覆盖范围很广,涉及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往来的全过程,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外,财务风险由于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会随着政策的变动以及市场的经济体制变化造成风险管理工作存在困难。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风险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个别工作人员存在及对一些公用款项进行私自挪用的问题。在资金审计环节,由于缺乏健全的审计体系,使很多资金利用决策出现了失误和漏洞。在具体的资金使用和运营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容易导致内部财务出现很大的风险。财务外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相关政策的改变,同时还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为经济风险、舆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对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的影响范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防范壁垒,通过内部风险防范与外部风险防范的融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得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积极的引导和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大部分员工整体内控意识不足,因此,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着重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从最基本的工作原则着手,对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工作人员形成财务管理理念。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内控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法律意识淡薄方面,很多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存在错误的认知阶段,普遍认为相关的法律责任都是由管理者承担,这种错误的意识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和顺利开展。因此,要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为出发点,积极的引导全体工作人员逐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意识。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向工作人员普及法律法规和与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的财务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并在具体的工作中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其次,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高尚的爱岗敬业职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是有效落实财务管理政策的内在源泉。部门领导应该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注重关键控制点,并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责任心。最后,应该注重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想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借助有效的文化氛围进行渲染,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为行政事业单位营造有效的内控氛围。例如,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闲置物品的再次利用主题活动,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加明确闲置资产具有一定的再次利用价值,通过树立成本意识,对闲置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为日后的资产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理论知识,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有效的识别财务管理风险。另外,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注重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是整个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在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以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据,积极的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实际业务的了解,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控,避免风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对一些预警信号加强了解,做到有效的风险识别,为后续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可以派业务骨干人员到先进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感受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综合素养,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具体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上有所提升。另外,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相关防范工作开展研讨活动,目的是注重工作人员的精神素养提升,注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化解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具体的组织架构建立过程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单位的负责人作为组长,设置副组长和部门负责人,带领内部工作人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工作人员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的汇报,在一些重要的决策和问题上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经济活动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使整个财务管理的监督常态化。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查机构,促进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内部审查机构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交流和互动。明确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法律标准前提下,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所提升,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开展财务管理,比如档案管理、财务印章的使用、财务收支等。最后,应该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执行。以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为标准,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氛围,整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实现内部外部的双重防控。内部防控需要在监督检查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规范的收入和支出,并对相关票据进行审计和整理。在外部风险监督和防控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风险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在处理一些大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时,应该做好资产的风险评估,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蔓延,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审查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的引导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遵纪守法,避免和公款挪用的现象发生。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对一些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四)推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内控体系。通过有效的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财务行为管控效果,对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相关部门的财务交流,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业务融合更加顺畅,能够规避财务风险发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可以避免人为核算工作存在的错误和误差,有利于提高核算工作的精准度。

四、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介绍,我们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该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当下的财政政策,对内部体制和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用和价值,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大众投资指南,2021(9):83-84.

[2]吴秀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措施探索[J].中国外资,2021(4):114-115.

[3]赵燕.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财富生活,2021(2):61-62.

[4]刘鑫.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185-186.

[5]林泓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及风险防范分析[J].财会学习,2019(24):240-241.

[6]钟艳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9(19):40-41.

第12篇

摘要:因为成品鞋常常促销,导致鞋底价格的激烈竞争,在外部市场恶劣的情况下,就要求鞋服企业内部必须要强化内控管理。本文针对鞋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希望能使企业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运营风险;内部控制;鞋服企业

一、鞋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材料成本的控制松懈

控制材料成本,要抓住它的关键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然而在鞋服企业,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从开发环节上说,开版的水平低,造成材料耗量大,材料成本提高;在算料环节上数据不准确,不是造成多次补料就是库存材料积压;订购环节上内部控制不足,给供应商和采购员很大的钻空子的机会;验收环节中对材料品质的检验和对材料数量的验收要求不严格,造成大量材料以次充好;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浪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强力有效的措施来管制,周而复始,这个数额会大的惊人;在盘点的环节上,大多数鞋厂都会发生一种奇特的现象:根据今年的业务数量来计算能赚1000万元,但是到年底算账的时候,总是有200 万元对不上账,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原因在哪,这其实就是平时逐渐地“流失”掉了。如果鞋服企业能对每单的材料按单盘点,那么在材料方面浪费的现象就能避免。还有很多环节也是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才出现的各种浪费材料的现象,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要想节约材料成本,必须环环相扣,从根本上加强管控力度,让每个环节互相影响,最后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标。

(二)工资成本的管制不足

鞋服企业在我国主要是民营家族企业,呈现企业小、数量多的特点,在企业内部人员流动频繁,因此,鞋服企业工资管理的难度很大。企业工资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缺乏对工资标准、考勤数量的监察。工资表中有虚假情况的出现,使财务部门做出来的工资表与实际的工资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

(三)财务制度不科学,漏洞百出,使想“钻空子”的人有机可乘

鞋服企业老板通常由于精力不够用或管理水平不专业的因素,造成了思维混乱,偏离了正确的企业管制方向。下面以内销型的鞋厂为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问题进行分析。“内部控制”工作是从企业老板(或企业最高管理者)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涉及到的事,这才是一个完整体系,但这项工作实行的主导部门并不是财务部门,财务机构只是代替老板去过问和监督,然而这些企业都是民营家族企业,财务部门的作用根本就发挥不出来,监管谁都会收到老板亲友们的指责,可谓费力不讨好。

二、针对鞋服企业内部控制不足的改进策略

(一)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但不能偏离企业的战略,还应该把企业战略作为指导,把企业的长远目标、发展阶段、战略实施途径等作为参考的依据,在企业全面而系统的构建内控体系时,深入实施重点模块,保证内控体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加强风险控制,以其为中心。无论怎么加强内部体系的建设,风险控制都应该作为中心目标。企业实施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关键,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既加强管控,又降低风险。

3.把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既定目标。把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作为依托,从横向和纵向的管理控制需要出发,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重新构建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体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实现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不足的改进策略

1.明确企业战略,分析运营环境。通过对企业战略的梳理和识别,明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明确企业战略对内控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企业的发展要求及产品的特点来确定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的主要类别,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依据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通过对资料的研读、人员的访谈、跟踪式的分析等各种方法,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关键的业务模块作为重点,对企业以前的内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有力的评估和分析,了解企业在现阶段的经营管理状况,总结整理企业经营风险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确定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设的重点。

2.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把企业战略作为指导思想,把运营环境中分析评估的结果作为基础,围绕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的建设、风险的识别控制、信息和沟通、监督四个方面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在监督方面要加大力度。以节约工资成本为例,如果想改变工资成本高的现状,工资成本想要不超标,必须由人事部来掌管标准,由财务部进行核对。总工价不要超过计划总工价,还要由开发(技转)部负责设定,品管部负责证明,财务负责审核。

流程和信息系统内控体系的建设是内控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把根据战略梳理划定的关键风险区做成流程图,对现存流程进行分析,找到这些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现存控制措施和控制的缺失,进而制定出内部的控制措施和风险控制目标。对于信息系统而言,主要是一般性的控制缺陷。通过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企业内部要形成风险控制的矩阵,系统性地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制订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

固化、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司制度流程体系,实现内控体系的固化,把制度流程的形式作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体系文件,其中也包括内部控制的所有模块,还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持续不断的优化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对设计完成的公司级别的内控、流程级别内控以及信息系统级别内控跟踪测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不断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从而弥补内控体系缺陷,使企业内控得到进一步优化改进,为企业经营提供大力支持。

三、结语

作为民营企业,鞋服企业多为家族性质,老板普遍对财务知识一知半解,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多只懂应收、应付账款,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不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知识储备上都显得捉襟见肘。为此,鞋服企业应秉承一定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企业战略,分析运营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徐焕明.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J].政策瞭望,20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