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首先要明晰土地产权,对土地的所有权驻地和土地使用权驻地的归属进行明确的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为解决这一固定对产权和使用权主体的模糊性,应推动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进行界定,如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明确为“村集体所有”,避免村干部等个人决策对土地的使用权的影响,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涉及到的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利继续拧市场的调配,将土地资源的价值与市场经济的融资和资本化运行相衔接,促进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进程。
2健全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资本化运作,同时以商品的身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将土地资源的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推动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市场流转。为此,应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立法规范土地资源流转中涉及到权利、义务、范围等等内容,从法律的角度保护农民和投资人的合法权利,同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起到制度约束作用。此外,积极探索建立和培育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通过农村土地资源的转包和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流转形式,如股份合作、租赁、承租返包、托管、代耕等等,通过资本化的运作,市场的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高收益性的利用。
3强化农村土地基础工作
市场条件下土地资源的流转归根到底是土地价格的调动。只有完善的土地产权和土地价格体系才能够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管理中的作用。为此,首先应推动农村土地登记制度的建立,对土地资源的面积、权属、使用条件、用途、价格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登记,为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奠定基础和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推动土地定级估价制度,按照市场的资源调配和定价机制,对农村土地的质量等级与市场价格进行合理的估价,规范农村土地价格体系,推动农村土地基础管理工作。
4发展农村中介服务机构
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涉及到土地产权登记、土地等级与价格评定、土地交易以及资金筹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市场化条件下都需要有专业的机构进行处理,因此大力发生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必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借助市场的调配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宏观作用,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性和专业性,为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和现代化管理构建完善的体系,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和现代管理水平。
作者:王文平单位:吉林省双辽市柳条乡国土资源所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资源配置;城乡资源整合
前言
土地利用的结构及效率问题是土地管理的两个基本命题。近年来随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配置问题日渐突出。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配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目前状况与未来前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难点在于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的关系,重点在于如何确定合理的土地资源保护规模和相应的空间布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高效配置土地资源。
1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状况
1.1 城市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使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 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1.2 农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乱批乱建、未批先建、毁坏耕地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杂乱无章,土地浪费严重;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基层土管队伍力量薄弱等等,同时,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着土地的流转。缺乏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多职能部门利益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推诿的现象在所难免。
2 如何有效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1 明晰土地产权主体
由于中国土地产权主体法律界定上的模糊,导致土地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成为国家名义上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形成委托关系,地方政府拥有委托权的现状。中央与地方权利与利益的博弈,致使地方政府滥用土地权利。因此,应在法律上对城市土地所有权主体给予清晰地界定,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权利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明确前者的控制管理方式渠道、后者的权限范围,以及两者的利益分配。通过政府监察和公众监督对地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使土地配置能够反映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协调。
2.2 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为防止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滥用权力,操纵土地价格,应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大“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比重,对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和监督,使土地价格在市场机制下自然形成。并将土地市场的各类信息,包括招投标程序、招投标信息、招投标结果等对社会进行公布,以利于公众监督。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杜绝为招商引资等地方利益以超低价出让土地,导致国有资产和国家利益的流失,以及对市场价格的扰乱。严格落实省以下垂直管理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制度,使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离开来,由省级和国家政府对土地收益进行重新分配,避免地方政府权力的无度扩大和由此而产生的寻租行为。
2.3 建立土地储备监督评估体系
建立一种高度透明的信息机制,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政府管理的约束指标向社会公开,土地收购或出让、出租项目的信息提前公示,及时出让、出租的结果,建立土地储备相关信息定期的制度,以利于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全社会对土地收购储备运行的监督。设置土地储备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制度。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对每一项目均进行相应评估,并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低于政府规定要求的取消企业被授权资格。
3 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3.1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后,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列入普法规划。
3.2 切实维护被征占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强化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征占用补偿费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是规范征地补偿费分配和管理。各地经管部门积极参与制订土地补偿款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3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按照实施突出典型引路,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和服务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按照积极宣传,强化培训,梯次推进,完善制度的程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P系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
3.4 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在乡镇成立调解委会员,依托经管站组建调解庭。同时各级农经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国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健全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重点纠正和查处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4 注重城市与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打破政府垄断征地特权的局面。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土地价格和用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由市场决定,才能使农民的利益获得根本保障,也能从本质上杜绝农村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土壤。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相比,集约利用程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巨大差别,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可以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而降低土地的总量需求,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实现。地方政府通过规范收取财产税可以获得持续的财政收入。
结束语
这些解决措施如能长期实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使得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原先所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违规使用土地资源等现象能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6.
关键词: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结合院校学科背景与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其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和实现程度[1]。
一、背景分析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土行业从业者、专家的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当前国土行业主要面对的项目类型,在对这些项目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后,结合学院周边环境以及院内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知识背景等客观实际,设立了包括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项目模块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下设若干相对独立并前后相承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模块以实践教学为主,涵盖了国土行业当前进行的主要业务类型,项目相对独立,并且循序渐进,先导项目是后续项目进行的铺垫,后续项目在先导项目基础上开展。通过本实训课程体系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见项目的流程、技术难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课程特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2]。在深入行业调研,综合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师资以及教学资源条件,设置了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模块组成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表1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分别承担一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共同构成了整个实训体系。
该实训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体系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大模块组成,除去以宣传动员、职场人际关系处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外,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三大模块被设置为三个独立并完整的国土项目,每个项目又被分解为若干子项目。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按照行业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既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如在城镇地籍调查模块中,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被分解为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和地籍图表绘制三个子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测量学、地籍管理、计算机制图和土地管理学概论等课程的知识,创造性地使用全站仪和南方CASS软件绘制项目区的地籍图表。
(二)实训模块前后联系,完整的模拟了国土行业常见项目流程
土地调查主要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服务;而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先取得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必须进行土地调查。简而言之,土地调查是基础工作,土地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规划与布局。整个实训体系涵盖了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土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的先后顺序模拟了国土业务的开展秩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国土业务流程。
最近几年国家开展的国土业务类型主要有地理国情普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等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两种类型的项目。每种类型的项目虽然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实施过程大同小异。如土地调查型的项目,均包括实施方案拟定、人员组织与培训、内业影像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报表与图件输出、土地调查报告撰写等基本环节。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流程,设计了农村土地调查模块,在50个课时里安排了遥感影像室内解译、野外调绘、内业矢量化、成果输出等四个子模块,模拟了农村土地调查的全流程,让学生能基本掌握从遥感影像室内解译到报表与图件输出的农村土地调查全过程,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再培训时间。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推动课程改革
实训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演示法与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综合实训过程中不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的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改革起到助推作用。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获取的数据与图件成果,可作为今后课程的教学素材使用,为实验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训教学效果
根据对参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79.25%的学生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示满意,18.87%的学生表示一般,1.8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绝大数学生认可综合实训这种集中式的实践教学方式。71.7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24.53%的学生表示一般,3.77%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对自己作用不大,说明综合实训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86.79%的学生对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表示满意,7.55%的学生表示一般,5.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与在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一致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受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实训模块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突发故障的处置能力不足。今后将陆续增加土地整治、土地估价等模块,通过引进业界人士参与实训课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形式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课程指导。
四、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管理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训教学团队应不断追踪行业的发展,将国土战线的最新动态融入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学生能得到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实训,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良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农村却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不协调、城乡分割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重要内容,其基本思路是能够满足当代人类需要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强调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从我国居民收支水平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17 175元和12 265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0.37倍和8.59倍,而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却分别仅有5 153元和3 993元,比1990年分别增加6.51倍和5.83倍,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支水平。同时,从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来看,2009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65和0.41,表明城乡差距非常明显。根据测算,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49亿,城镇化率为55%。这意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尔·W·舒尔茨认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因此,对拥有大量农村人口的我国来说,只有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从广义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土地、劳动力、产业、制度以及空间等。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资源配置状况却越来越令人堪忧,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第一,传统的农耕制和散居模式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当前,我国实行的农耕制仍然是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制,这种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曾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反而束缚着农村社会前进的步伐。一是传统农耕制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承包经营户比重远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比重。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 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却只有39.5万个,数量对比悬殊,反映出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过低。二是传统农耕制导致农业发展资金、技术和管理存在较大的缺口。2006年,全国无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分别占60.2%和39.8%。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缺乏集体的合力,经营资金筹措不足,技术和管理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在居住模式上,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居住一般比较分散,以江苏省人均居住面积为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32.8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则为45.2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后者比前者多了12.37平方米。后者增速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这种散居状况和增长趋势不仅造成农村住房过量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导致大量资金重复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末,全国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81.9%的乡镇完成农村电网改造,98.7%的村通电,98.3 9/5%的自然村通电;97.6%的村和93.7%的自然村通电话;81.1%的乡镇有邮电所。尽管这些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但都是以农村建设资金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为代价的,与资源高效使用形成极大反差。
第二,农村土地配置不当致使农村资源管理紊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重要措施,为我国经济的持久“繁荣”提供了较大动力。然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不仅对农村发展环境造成干扰,而且引起农村其他资源管理的混乱。一是由于中间利益的驱动,农村土地资源违规配置现象屡见不鲜。据全国24个省(区、市)的统计,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四川、贵州分别清理出非法入市或圈占的农村土地114公顷和1260公顷;山西和新疆排查各类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分别为1.78万件和9 060件;青海省查出违法圈占土地、划拨土地非法转让用于房地产开发等案件500宗。这些违规交易活动严重干扰了我国土地市场秩序,农民无法按照市场价格交易土地。二是农民乱占地、多占地、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福利性和可继承性,诱使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宅基地使用权,造成农村宅基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三是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出现“空心村”,加大了农村社区管理难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为寻求获得较多收益的机会,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常年不回村,导致农村原本建筑质量、地理位置均不错的房屋因无人入住而变成危房,还有一些已倒塌的房屋仍然占用着土地。这不仅给房主带来财产损失,也影响村容村貌,引发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给农村资源管理带来极大难度。
第三,农村人才流失造成新农村智力资源的缺失。近年来,除了一般劳动力源源流向城市外,大量相关专业人才也从农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流出。农村人才流失已经从质和量两方面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新农村建设缺乏良好的劳动力结构、智能储备与文化力再造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一方面,农技人员不管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比例上都有所下降。根据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末,全国农村农民科技人员达271.7万人,占全国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0.64%,而到了2006年末,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占全国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0.59%。另一方面,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仅占0.2%。绝大多数农村从业人员属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农村从业人员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的这种文化和技术素质状况,导致当前我国70%左右的相关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推广,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一般都在60%-80%。农村人才之所以大量流失,主要是受到诸如自身利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高等教育对智力资源的再配置功能、城市经济结构与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性与相似性,以及政府倾向于通过非农产业实现政绩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导致资源回报率偏低。农村产业是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和市场需求及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组合的结果。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农村产业优势不再具有持续性优势,农村整体资源的总体回报率偏低,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一是农村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农村,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因技术含量过低、产值不高、劳动力吸纳不足而发展最慢。二是农村各产业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据统计,目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系数仅为0.46%,农业经济发展趋向于窘境,导致类似山东大白菜跌损严重、农村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江西柑橘销售不畅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多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强。传统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到最大比重,与城市工业重复率高。四是经济主体对收益最大化目标的追求,造成农村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工业为代表的农村第二产业,因其经济效益高而获取资源最多,发展最快。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属于社会效益高、经济回报率较低的产业,对农业生产者的激励较小,因而农业所获资源较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滞后。可见,在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时,个别产业如工业的优势并没有带动农村整体资源回报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均衡发展。
第五,城乡分割造成农村优质资源的缺乏。当前,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其根本因素是缺乏优质资源。一是城乡市场分割抑制优质资源流向农村。由于我国在商品生产、市场建设和治理,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过分注重城市,忽视农村,因而使得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薄弱,商品品种较为单一,商品交易方式落后,交易成本过高;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规模偏小。二是城乡产业链缺乏联系造成农村产业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尽管国家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并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但城乡产业犹如平行线,互不相交,以相对独立封闭的形式运行,致使我国城乡产业发展相互隔离和分化,农村产业缺乏市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指导,产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都未能得到很大提高。三是城乡空间规划不一致减少了农村获取优质资源的机会。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多数城市空间推进陷入“摊大饼”的怪圈,处于近域无序蔓延、广域扩展严重不足的状态,使得技术水平低的工业由城镇向农村转移。这种“中心一外围”的城乡结构常常导致农村遭受严重的工业污染,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城乡这种彼此分割的状态,制约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流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落后。
三、解决农村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以重新配置农村资源,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扶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徐绍史在报告中表示,5年来,通过推行“局部试点-政策完善-政策储备-全面推行”的“渐进式”改革,国土资源部创新了“1+8”组合政策、地质找矿机制和执法监察体系等。
“1+8”组合政策中,“1”代表土地供应增量计划,“8”代表增加土地供应的具体策略:农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土地处置、科学围填海造地和未利用地开发。
徐绍史还在报告中明确,创新地质找矿机制,将立足于“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目标是形成国家层面的找矿突破战略。
早在2011年,中央就要求将国土资源工作提到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高度;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对国土资源工作又提出了诸多显性和隐性的要求。这些迹象表明,国土资源管理“已经逼近重大变革的临界点”。
舆论认为,从社会民生的要求看,征地、保障房建设、基层土地管理等,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时代要求,已经超越原有行业管理的边界,国土资源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迫切的要求。
为此,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2013年,国土部要“以改革创新新突破,释放更多制度红利”。下一步,国土部将在坚持和完善“1+8”组合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总结、扩大、深化、新设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多项“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试点。诸如:在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包括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征地制度改革,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在内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年度任务清单”;在推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各类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不回避、不搁置涉及所有制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遵循土地管理的规律,以改革勇气求真务实,将农村土地市场的基础性问题提上日程,或将加快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进程。
此外,报告主要提及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差别化,表示初步考虑2013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不低于2012年,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的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建设用地,首次要求各省必须单列这部分计划指标,对符合“一户一宅”的农民宅基地应保尽保;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地,深入开展矿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等用地差别化管理,研究支持现代农业、养老、文化等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等。
报告还提出,“下放审批权利和责任,调整监管管理程序。鼓励和尊重地方探索创新。部重点抓调控监管、政策指导和制度建设,地方重在积极探索、具体落实。这是今后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GIS; 农村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维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农地整理工程。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GIS凭借着空间分析功能与数据的管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的管理。农村土地整治是区域规划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领导决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地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是摆在土地整治工作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遥感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遥感技术的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通过遥感技术加工制作的各种图件是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科学规划的重要依据,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维GIS可以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掌握农村村落位置布局、道路走向、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使土地整治变得科学化、模拟化,还能对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实现动态监测。
一、三维G IS的构建
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及在不同用户、不同系统、不同地点之间传输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称为GIS。使用三维数据描述地理对象,即所有的对象都通过三维立体坐标(X、Y、Z或经纬度与高程)进行表示。三维GIS除了可以直观地再现真实的三维场景外,还可以将规划设计结果置入虚拟的三维真实场景中进行方案比选,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为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
1、真实场景数据准备
DEM是构建三维可视化场景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生产DOM数据的基础。因此生成高精度的DEM,即制作一定区域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组成的数据集,并从数学上描述该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因此,DEM对构建真实三维场景和可视化分析至关重要。DEM生成方法有:基于地形图等高线和高程点内插法,即对地形图进行扫描、纠正、矢量化等高线和高程点及重要地物,构TIN生成DEM;基于卫星影像立体像对及航摄影像数据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成,即购买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或进行测绘航空摄影、像控测量、空三加密、特征线采集,构TIN生成DEM。通过计算机采用一定的算法,能方便地将DEM数据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晕渲图等。其精度可以通过所生成TIN的密度控制,再采用线性内插法生成DEM。为保证最后生成的DEM实现缝拼接,生成的TIN要进行DEM接边,如需提高精度,只要减小网格之间的距离,进行多次调整即可。如下图所示:
2、三维GIS的构建
真正的三维空间GIS必须支持真三维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数据库。而有了关键的DEM数据库,结合原有的地形数据库、地名数据库以及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地面模型(DTM),同时加以必要的解说字幕、配音,以及音乐混响效果映衬使其效果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产品的高品位需求。
二、三维G 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1、三维GIS辅助土地整治规划管理
利用获取的DEM等基础地理数据和已获取的三维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树木模型、地下输水防渗管道数据及相关的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三维GIS。常规测量方法获取的数据,都是从点、线观测着手,待汇集大量资料以后才能描述一个地区的基本特性,且不具有可视性。模型的建立能帮助土地整治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整治方案进行可视化设计,并为最终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使规划审批工作变得更为科学、直观、快捷,能迅速作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同时该模型具有以下功能:三维交互式浏览漫游、三维搜索查询、空间量测统计计算、坡度分析、淹没分析、安全分析等。利用三维GIS,可以直观地分析指定地区的地理信息特性,真实地反映地物之间的关系,便于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真正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并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三维比对,以确定最佳方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决策平台。
2、基于三维GIS的工程量预算和成本控制
根据三维GIS,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土地整治的挖填方量,道路、沟渠的地面长度,铺料厚度和材料投入,还可以通过三维GIS的地物模型进行拆迁补偿预算及拆迁工程量预算,同时可以方便地监测工程的施工情况,大大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避免盲目决策,有效地指导了投资的合理分配,为道路设计、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利用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外业测量的工期,减小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测量成本投入,保障了人身安全,而且所获得的数据也是传统外业测量无法比拟的。同时该系统不仅能整体体现出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还能再现道路建设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可视化能帮助决策者更为直观地了解道路的整体情况和运行能力,因地制宜地设计各条道路,真正实现村村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合理的预规划。还能进行坡度分析、安全分析等,尽量减少急转弯等不利于驾驶的路段设计。总之,该模型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方式,而且遥感数据可以其他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更新速度优势,适时地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及时地发现哪些道路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效率及效果。
三、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等,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维GIS平台为土地整治中涉及农田、村庄、道路的规划设计、资金预算等提供了科学的整治方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5).
[2]凌成星,林辉,薛晓坡,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与DEM结合的三维地形可视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8,(4).
摘要:本文以土地为例,探究农村自然资源测绘工作中电子工程技术的影响及应用。随着当前电子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革新,自然资源测绘领域与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程度日益加深,尤其以GPS、RS和GIS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形式,在自然资源绘中的应用深度不断拓展,由此也极大提高了自然资源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关键词:电子工程技术;测绘;农村自然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是精准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方式也向着数字化技术发生着转变。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土地占国土资源的大部分,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比例逐年增大,农村土地的重新规划也已经全面开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地物现状进行准确的了解和测绘。
1电子工程技术在农村自然资源测绘工中作的重要作用
日益凸显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日益精准,随之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工程技术在自然资源的测绘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代测绘技术借助计算机的辅助,把遥感技术和数字化的摄影测量模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确度。1.1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测绘技术信息化程度较低,测绘数率较低,耗费的人力、精力较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测绘工作的需求,而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测绘目的,利用先进的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及地理信等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测绘,大大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了测绘的准确性。因此,信息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也是时展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1.2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测量精准性也是现代电子工程技术手段的选择与必然要求。自然资源测绘受限于测绘技术的落后性,往往呈现出测绘效率不高这一问题。走信息化测绘发展道路,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是信息社会对测绘发展的基本要求。(1)自然资源测绘针对测绘对象及目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装置实现测图及成图的数字化处理,这是信息技术对自然资源测绘工作产生的最为关键的影响。数字化成图后的图像,经由计算机软件加以测算及优化,能够对测绘对象的各类地貌信息进行还原,且还原精度非常高。(2)自然资源测绘与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的融合,能够完美解决精确地理及大比例尺测绘图的成图需求。以往我们一直采用的手工测绘的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在测绘时间环节耗时太多,需要多次加以复测处理;其二,在测绘精度要求高的大比例尺地貌勘察图时,也受制于人为因素,极易产生较大的测绘误差。在现代电子工程技术手段支撑下的现代化数字化测绘手段,由于高性能计算机对测绘图像及图式进行高精度辨识及调用,可以生成高清晰又精准的数字大图。然后再由计算机三维建模等相关功能辅助,就可以实时传输将测绘数据图转换为三维动态立体图形,借此映射出测绘对象的各类地形及地貌特征,可以说这一方式既省去了传统手工电子工程技术在农村自然资源测绘中的应用文/张明(锦州市黑山县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辽宁省黑山县121416)测绘带来的视图繁杂、模糊,文字过多、表述不精,线条杂乱界限不准等麻烦,又能够在对测绘对象进行坐标提取时,同步计算测绘对象面积及长度等重要数值。现代化的数字摄像测量模式不仅可以获取不同类型的专题地籍图,关键是它还可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讯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视觉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绘图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确的研究,为变化中的土地测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充分发挥测绘的基础支撑作用,规范自然资源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测绘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测绘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当前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测绘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新的科技助推及平台保障。在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测绘技术很好的为土地开发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先前技术之中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完善并升级,从而促进更加科学、合理化的利用土地及规划。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测绘技术的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其自身作为土地规划与管理之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在未来的土地管理与规划之中,测绘技术会发挥出来的有事予以协助。2.1传统的测绘设施和手段面临着挑战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信息技术也深刻的影响了农村自然资源测绘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土地测量为例,土地测量是运用测量学以及遥感技术等方法对各类土地的地形分布数量等特征进行测量并绘图的工作。土地测量是土地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地籍测量、地形测量、土地利用现状测量、土地平整度测量、荒山荒地等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等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及时的反馈出来土地利用与变化的情况。土地测量工作有着碎部点数量多,精度要求高等作业特点,并且对作业区域内整体的精度平衡有一定要求。有农民曾这样说:“以前土地发包到户时,只是用竹竿、皮尺丈量,靠经验估算大致面积。当时我们家量出的面积是3.52亩,现在准确测量出有7亩多地,相差一半多。”可见传统的测量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关键是数据不准。到目前来讲测绘获取数据的方法除了竹竿、皮尺外,还有较先进的方法:2.1.1工程测量外业实测方式测制地形图这种方式不能提供影像底图,外业实测需要大量外业测绘人员,成本较高,且具体实施起来会较大程度受地形、气候的影响,较难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摘要:本文以土地为例,探究农村自然资源测绘工作中电子工程技术的影响及应用。随着当前电子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革新,自2.1.2通过传统载人机航测法测绘地形图传统载人机航测需要执行空域申请、和机场进行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成本较大,操作繁琐。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对精准度的要求非常高,基于这样的要求在土地确权中要使用现代化专用仪器来测绘。2.2现代化测绘仪器的广泛应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测绘的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应用广泛,对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来说同样如此,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式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开发管理水平,而且可以达到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的效果现代化专用测绘仪器是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与测绘工作融合后,呈现出测绘的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特点,数字测绘逐渐取代原有的手工测绘,借助信息技术之利,将自然资源测绘准确性推到一个新高度。在土地确权中我们应用的现代化专用测绘仪器包括手持GPS面积测量仪,测距望远镜,RTK,全站仪等。以手持GPS为例:手持GPS测量系统能够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地形、通视困难等;它不光能在空间探测上起到很大的作用,GPS系统定位精度较高,数据安全可靠,测站间无需通视;GPS系统操作方便,容易使用;手持GPS对作业条件要求不高,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能力强,与计算机和其它测量仪器通信方便。手持GPS对作业人员数量要求少,定位速度快,综合效益高。正是手持与传统测绘手段相比较的优势特点,使它在我县农村土地测量中正在广泛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土地确权工作有了新的方法。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测试地区地形图数据,将是我们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又一新尝试。因为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特点及优势主要有操作简单、安全性有保障、效率高、准确度高、可视化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了自然资源测绘的准确性。随着确权的推开,通过采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摸清了农户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土地确权让农民有了土地“明白账”,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2.3打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2019年5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的法定依据。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基础数据和资料提供等工作,推动测绘“一村一图”,“一乡一图”,构建“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并为自然资源的智能化管理迈出关键的一步。在土地规划中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并且数据之间也是有着很复杂的关系,涉及到各种基本图形的制作与提取,测绘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更迫切的要求。测绘技术要充分将其自身在数据收集、处理、保护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主动将这项繁重的任务担负起来。违法用地、违规建设是城乡自然资源管理的“牛皮癣”,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后,我们计划利用航空摄影技术,给美丽乡村装上“天眼”,对乡村周边开展持续动态监测;建设国土资源大数据云平台时,参照国家卫片核查手段,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打造“两违”监管平台,平台实现了基于全空间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决策依据,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工作机制,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引进和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关键
3.1要保障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有高科技的人才。由于各类测绘高科技系统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GPS接收机,学会按键操作很容易,但要解决数据传输或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所以面对操作越来越简单,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实际状况,面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专业的高要求和干部队伍日趋老化的客观现实,要培养和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对引进专业研究人才已迫在眉睫。3.2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规划体系国土资源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土地进行准确、详尽的测绘对于国土资源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绘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平台建设经验的优势,系统整合各类土地分类标准,设计并整合形成统一的空间理平台。此外,测绘地理信息需要探索与执法监察、督查等工作有机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自然资源执法监测中的作用,服务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全方位执法系统,全面融入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测绘队伍有了现代化测绘装备,就会显著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效率。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分析来看,土地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搞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现代化测绘技术的运用,可以确保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为土地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只有充分与现代测绘技术结合,积极地运用到土地开发整理的各个步骤中去,为我国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土资源部门 国土资源管理 新农村建设
笔者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1.正确认识国土资源管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1.1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强化农村土地管理
(1)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管理上首先不能有重国有土地管理,轻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想,要将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能偏废。其次是法律法规要到位。重点要制定和完善农业承包经营管理,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第三是管理措施要到位。农村土地管理体制要加强,乡镇土地管理机构要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素质要提高,以利农地保护和管理。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地转用。要按照用途管制的原则,确保农地农用,确保农村各项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使用。要按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建立农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代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要编制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鼓励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它不仅改善农、林、水、路排灌系统,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维护农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增进农村休闲游憩功能的一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1.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全面支持
(1)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要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为广大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的整理,不仅能够迅速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整治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防范自然灾害,实现增产增收。
2.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支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土地规划、耕地保护、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征收征用等方面,迫切需要国土资源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供坚强的政策服务与保障。
2.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坚持严格依法依规管理的原则
坚持依法依规管理国土资源,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乱占滥用、大肆违法批(圈)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坚决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原则。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的建设项目离不开土地的供给。但也必须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2)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节约集约用地是由我国土地利用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可持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46亿亩,人均用地185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这既说明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很大,粗放、低效利用现象严重;也说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还很大。
(3)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一刀切,不注重形式,不盲目而行,要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要依法突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重点建设,保障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农村能源、村镇规划、人居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加快征地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实现保障与可行相一致。
2.2国土资源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用地的规划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对村庄、集镇等专项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规划的实用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生、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
(2)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切实征收和用好土地收益。
关键词:土地管理;改革;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资源,作为宝贵的资源,土地需要法律的保护与人类的共同维护,只有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才能使国土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然而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又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在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具备不怕困难的意志,在土地管理改革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索。
一、我国土地管理改革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1、规划体制与计划体制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这使得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指标出现不足的问题,而西部各省市的指标又相对比较富裕,从而使得一些地方对规划体制和计划体制应适当增加弹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若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不进行改革,那么有些问题势必会反复出现。
2、缺乏完善的土地价格体制
第一、基准地价的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基准地价具有不同的级别和不同的用途,导致基准地价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动态的土地资源调整体系,从而难以适应市场价格的波动,直接造成了土地基准价与现实出现很大的偏差。第二、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土地造价。由于政府实施土地垄断,造成了土地价格远远低于市场土地价格标准,其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地交易行为,这也会对土地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3、缺乏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
第一、在土地储备相关部门方面,只能协调难度较大,很多土地储备机构往往只重视部门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企业中一些职能之间的调节关系,导致企业土地储备部门更加倾向与经济效益的运营方式,没有对城市的规划和市场调控方面进行高度重视;第二、土地收购价格不规范,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收购方面,各地区往往出现不同的土地收购价格,导致土地收购工作难度较大,阻碍了收购的正常运行,还使政府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最后,资金融合的渠道过于单一化,当今我国的土地存储资金通常情况下都是从银行贷款所得到的,单一的融资方式使得土地储备机构担负着很大的经济风险,担负经济风险的机构还有相应的银行。
4、征地制度缺乏合理性
由于界定的公共利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政府对权力的使用缺乏合理性,是当今政府征地的主要特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也与市场规律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冲突,征地补偿的标准远远低于正常标准,其中补偿的方式也过于的单一。因此,征地制度不够合理是当今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之一。
5、征地制度缺乏合理性
由于界定的公共利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政府对权力的使用缺乏合理性,是当今政府征地的主要特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也与市场规律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冲突,征地补偿的标准远远低于正常标准,其中补偿的方式也过于的单一。因此,征地制度不够合理是当今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土地管理改革中现存问题的政策建议
1、建立并完善城市与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在城市土地管理方面,应在法律上加强相应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明文规定,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权限进行梳理,并划清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土地权限。建立有效的土地管理信息库,便于查阅,并督促相应的土地使用者办理有关手续,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并加强管理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2、深化土地集体所有制,促进土地利用的平衡与高效
一方面,继续深化土地集体所有制,进一步规范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总量及其质量。与此同时,要切实保障农民使用土地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要保障农村耕地资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内涵实践,在坚持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制的大前提下,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自由流转,并总体引导和政策支持使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内涵高效,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和经营。坚持从以上两方面出发,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3、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加强土地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义务。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增强法制意识,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法律进行管理,严禁知法犯法。其次,要依照法律规定的审批程序,严格权限审批,对于弄虚作假、化整为零等不法行为,定依法严惩不贷。最后,建立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体系,要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便于社会监督。此外监察、审计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其本职责任,杜绝有案不查、违法不纠、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
4、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土地的立体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绿地、公共建筑用地、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要按照国家国定的比率合理的进行分配并且坚决的贯彻落实,是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平衡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对土地的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对土地的利用要在满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土地的合理运用。
5、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6、经济的发展与土地保护两手抓
各个政府部门对于征地的审批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要看到其中乡镇企业不合理发展给土地管理带来的危害,坚持可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
7、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制建设
要达到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随着土地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保护好土地。因此,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制建设,增加法制观念,应成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对保护土地的法律条款适时地进行修订,更加明确和细化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措施,以及增加法律责任,以至制订专门的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或法规。通过法制的手段,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强制人们对土地保护。防止有些单位或者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不顾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结束语
只有从政策层面上对土地管理改革给予一定的保障,才能使现存的种种问题获得根本解决,若是仅仅拿出一些应对措施,恐怕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有些措施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有些问题势必会反复出现,所以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出台相关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黄花.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0,(01).
[2]陈朝光.浅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行政管理,2011,(26).
摘要: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极其重要且极其稀有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耕作、交通、建筑等均离不开土地,土地资源的的有限性也直接决定了其稀缺性。那么,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土地资源保护 集约利用 群众意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发展中存在的重要矛盾,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等越来越多概念的衍生,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开始激增,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再加之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因此,农村土地管理成为当前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早在几年前,我国便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确实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确实在缩小城乡差距,拉近贫富距离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土地资源保护同样是在近几年来提出,其意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却是越来越越严重的破坏,人们肆无忌惮的耕作、放牧、投资办厂等行为,这样做的后果非但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打破了土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缺失。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否则两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2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土地整理
首先应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农用地整理,其宗旨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实践证明,农用土地整理在很大程度上都发挥着极高的效益,如将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损毁的防护林、坟墓等开发成生产用地, 可以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诸如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保证土壤的养分不大量流失;通过平整土地、归并零星地块以及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可以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效的措施。
3 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机构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土地的政策中,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目前来看,在以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制度优势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弱化,正在不断的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弊端。由于单个家庭中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与制度中提到的扩大生产经营的要求相违背,分散农户的家庭经营已经难以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生产同再生产在各个环节以及利益的分配存在重大的矛盾。不仅如此,农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观念不统一,进而造成了不同区域的规模和流转的差异,再加之没有可操作的指导性策略,是土地的流转处在一种盲目运作的状态。
4 如何合理规范土地使用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其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通常,我们把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的资本以及劳动投入量,来确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标准。土地集约主要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达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的最高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
4.1 必须高度重视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资源在利用率上存在的问题,追溯其根源不难发现俺,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这一策略,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土地集约利用在根本上涵括了土地优化配置的问题,土地优化配置可以很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在其实质上,完全可以可以理解为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这样做的同时,也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浪费土地的情景随处可见。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很多地区都在延续这先人粗犷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肆意开采、放牧、砍伐等行为,这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面积破坏以及土壤营养含量的流逝。积极的开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靠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尽可能无限多的效益。对每一类土壤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合理的确定,不能忽视现有的状况而采取“一刀切”的盲目策略,从而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4.3 坚定不移的遵循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在目前的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遵循低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在有限的自然供给中,创造出属于人类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务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使群众可以充分的了解我国的国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土地整理上的整体认知,使经济发展理念和资源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了群众自身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从而能够为土地整理项目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
5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和法律法则都还不完善,新农村的出现以及土地资源保护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局面,然而能否做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靠有关部门的大力发展深入以及群众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武子宁、路紫.河北省村庄改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邹礼红、张俊飚.试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关键词: 第二次土地调查; 地类调查;地类;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土地摸底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三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1 二次调查
1.1 调查任务
二次调查的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与以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不同,这次二调不仅要提交各类土地的汇总面积,更是要求自下而上汇交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1.2 二次调查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2 农村土地调查过程中地类调查注意的问题
2.1 地类调查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地类调查采用内业预判和外业核实、补充调查相结合的综合调绘法进行作业。
2.1.1 在内业预判中,按如下的顺序进行:
(一)线状地物(包括公路、铁路、河流、沟渠、农村道路等)
(1)、公路:
①公路两侧为耕地时,公路边线采集至耕地边。
②公路一般情况下是连续的,除公路穿越隧道时。
(2)、农村道路:
①农村道路在耕地中必须采集。
②农村道路在非耕地中不是用于村间交通运输不用采集。
③在山上用于运输木材或石头的道路不用采集。
④农村道路一般是连续的,但不穿过居民地。
⑤山上的机耕路有选择的采集,农村道路按中心线采集。
(3)、河流:
①双线河流一般采集到河流的大岸线,当岸线为耕时采集至耕地边。
②河流岸线以下的林地、草地等归河流表示。
③河流中的堤坎、电站等不归河流表示。
(4)、沟渠:
①双线沟渠按公路采集方法表示,单线沟渠按农村道路采集方法表示。
(二)水库、坑塘水面
①水库按常水位岸线采集,不包括水库坝址。
②坑塘按常水位岸线采集,包括塘堤,人工修建的塘坝、塘堤。
③坑塘连片可综合表示,小于上图标准的不用采集。
④本测区航摄时时塘基本没水,影像不明显,需利用立体影像或一调成果参考判读。
(三)居民地
①居民地原则上按影像采集,大石山中的零星房屋不用采集。
②居民地周边小于上图标准的坑塘、林地、草地归居民地表示。
③居民地周边为耕地时,采集至耕地边。居民地周边为非耕地时采集至房屋边。
④把握好各类图斑的上图标准,小于上图标准的居民地不用采集。
⑤城镇范围外的独立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的代码按权属表示,村名暂按现状图标注,外业核实。
(四)林地、祼地、草地(大面积的图斑)
①林地、祼地、草地按影像采集。
②有林地中的迹地按有林地表示。
③正确理解灌木林地和祼地的涵义,两者相差不大按祼地表示,实在无法判读则为外业核查。
④在石山中原则上没有草地,只有灌木林或祼地两种地类。
(五)水田、旱地、园地
①水田、旱地按影像采集,水田和旱地无法判读则由外业补调。
②把耕地中的非耕地采集出来,地类无法判读的由外业核查。
③耕地中的水田或旱地达不到上图标准的,将其归入大的地类中去。
④园地除了明显的果园外,均由外业核查补调。
⑤耕地要分块采集。
2.1.2 外业核实、补充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1)、将内业采集的单线线状地物(河流、沟渠、道路)在实地量取其宽度,宽度变化大的线状地物要分段量取宽度,并在像片上标注量取宽度的位置。要注意补调内业遗漏的线状地物(宽度大于1米),检查内业采集的双线公路边线是否准确。宽度小于1m的线状地物作为权属界线时,必须调绘和表示,但不参与面积计算。
(2)、调查村庄、居民地的名称,核查居民地周边是否有新增房屋,居民地是否有综合过大,是否有遗漏其它地类。
(3)、对耕地核查时,重点检查水田和旱地内业判读是否准确,在实地核准水田和旱地的边线,把耕地范围内业无法判定的其它地类调绘出来,同时把内业无法判定的其它地类调绘出来。要特别注意影像是阴影地方的核查。
(4)、零星地物调查就是对小于上图标准的耕地中的非耕地、非耕地中的耕地且实地面积大于等于200m2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实地丈量其面积,内业面积量算时扣除。
(5)、对成像时间到调绘时间出现的新增地物:新增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交通运输用地(10)、沟渠(117)、水工建筑用地(118)、设施农用地(122)等地类,须在图斑顺序编号前加“B”,并在调查手簿中记录及绘制相应图斑草图。除以上新增地物外,其它新增补测地物可不在图斑顺序编号前加“B”,但必须填写调查手簿,并在备注栏中说明引起底图影像显示的地物类型与实际地类不一致的原因,如“农业结构调整”等,为以后进行地类核查提供依据。
(6)、实地目估,当耕地比例大于60%时(多一半为耕地时),将混在一起的耕地和裸岩石砾地作为一个图斑调查和表示,地类确认为耕地,裸岩石砾用散列式非耕地系数扣除;当裸岩石砾比例大于60%时(多一半为裸岩石砾时),地类确认为裸地。
(7)、坟地零星分布于林地中,按林地认定;如坟地密集成片分布,按特殊用地认定。
(8)因采矿而废弃的生产用地按采矿用地认定。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土地问题;未来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25-03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Peng R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the 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roblem of land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en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the whole society,all kinds of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author reads the literatures and works related to land use planning and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in the future.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并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土地资源特性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在时间、空间范围内所做的总安排[1]。
土地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在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已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差别化的区域规划[2]。规划的制定一定要顾全整个大局,并考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重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须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而且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听取多方意见,吸取采纳各方意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来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的编制也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适当地调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极不均衡,城乡差别巨大,目前所实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的就是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3],以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规划要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整合在一起,也必须把两者未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惟有如此中国的经济社会才能更加完好的发展和进步。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思考,笔者初略的总结了当前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农村、城市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践进行了一些论述。
1 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1.1 农村土地荒废严重 现今中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到城市生活,村里仅留下些能力有限的老年人,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劳动力出走,导致大量土地荒弃,耕地效益低下。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耕地很大部分都被荒废,对于有的农户来说,种地就为了混口口粮[4]。有些地方气候是可以生产两季稻的,然而现在很多农民就只选择种一季,因为种地主要依靠人力,对于家中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来说,种地收入不高,他们宁愿将同样的劳动力花在务工上,因为这样取得的收入更多且更稳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则靠天吃饭,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且付出的劳动力较大,加上每个家庭人均耕地数量不是很多,种地的经济收益难以供养一个家庭,种种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农民积极性不高,土地荒废严重。
1.2 农村土地乱用严重 人均宅基地占用面积大,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此外,农村实行土葬,逝者占有的土地面积过大。宅基地和坟墓占用耕地面积过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数量难以得到保障。有很多农民都已成为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村却依旧占有宅基地和耕地,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3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由于农业化水平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农村土壤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各种生态问题频发,这也是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1.4 农村土地产权界限不清 土地征收或农地转非农等问题显著存在,现今中国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30年限期,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些已不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必须要考虑到的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必须要思考的大问题[5]。
2 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2.1 建设用地占有量大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耕地都转化为了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在这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乱用情况严重。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的各种污染,如大气污染(中国很多城市现在都普遍受到雾霾的困扰)、噪音污染(城市各种建筑工地各种建设和交通等导致的噪音污染)等各种环境污染。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早前规划建设的老城区十分落伍,整个老区完全跟不上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节奏,有很多危房和城中村,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特别多,特别显著,因此在规划中应该要着力解决老城区改造和土地利用问题。
2.3 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房地产建设在不断扩张 整个城市在不断的向外扩张规模,多年来大力发展城镇化演变成了房地产化,出现了很严重的社会现象“鬼城”,即城市中建设得房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购买,或者是购买了而没有居住,很多房子被拿来炒而不是拿来住,大量的房子积压在那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6]
2.4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城市之前的规划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之前的城区规模和房屋建设以及道路交通都没有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普遍出现道路拥挤,交通堵塞。房屋质量差,危房旧房增多,在扩大城市规模的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
3 我国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以及规划编制实施建议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现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全面分析掌握建设当前我国所处的新形势,深刻分析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各行各业、各区域土地利用情况各异,因此必须协调、调整、优化各行业和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因此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随着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总体变化方向而适时的得以调整改变,从而不断地优化土地利用和布局。
3.1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着力保护耕地 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当前展望未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着力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7]。城镇化推进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补充的能力,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而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还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因此一定要掌握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平衡发展,从土地规划方面严加把控。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地宏观调控。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
3.2 规划编制要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意识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节约集约各项用地都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大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挖掘潜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加强农村和城镇的土地整理,整合城镇中的集约利用度不高的城中村和农村中的宅基地,鼓畹托в玫卦鋈莞脑旌蜕疃瓤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和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8]。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积极发展和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积极创新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开发建设用地的地上和地下的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缓坡丘陵地、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积极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搞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逐步解决现有住宅用地超标准问题。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对“空心村”统筹安排交通用地[9]。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优化各类交通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严格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促进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国土开发新格局,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3.3 加强公众参与规划机制建设 我国规划编制阶段公众参与比较少,难以有效引入和利用市民的志愿式参与。应该想办法吸引公众参与到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中来,可以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例如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要求公众参与,或是加强总体规划编制的舆论宣传,培养民众的公众参与度,吸引公众自觉参与规划编制事业中来等[10]。
4 切实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
土地利用的编制和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其意义在于实践和实施。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管而不严的问题突出。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现状是中央的制度地方很难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土地资源各省市都有整体规划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宏观规划如同一纸空文,很多地方为了求得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早就超出了规划范围。虽然国家一再进行土地资源的整理和清查,但是执行和处罚的力度很不够,查而未禁的现象普遍存在。必须让规划更加法制化,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式来促进规划的实施,如加大媒体和舆论宣传力度,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公民都来参与,支持配合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力量,建立土地监察网络,对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处罚违法用地行为。要既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也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最有益于整个人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
5 结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我们既要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践,也必须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编制和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可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有利于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EB/OL].建设工程教育网门户网站,2014-11-14.
[2]土地的概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2011-06-13.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2008-10-24.
[4]李苑.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J].科研,2017(1).
[5]韩大元,李累.试论我国宪法对土地所有权的调整[J].法学家,1996(4).
[6]苏培科.不能再让新型城镇化沦为房地产化[EB/OL].中国新闻网,2013(2):26.
[7]国家粮食局.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解读[EB/OL].安徽粮食政务网.
[8]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N].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