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危机论文

时间:2022-08-09 04:5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论文

第1篇

(一)煤炭价格大幅调整

受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影响,2004年-2007年煤炭价格稳步上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上涨加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7月初达到历史最高的190美元/吨。但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是煤炭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2.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3.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二)企业筹资面临困难

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三)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远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对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资源整合

近几年,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按照全国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必须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计划于2011年在现有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煤矿数量至1000座,同时投资约300亿元将一批中小煤矿改造提升为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在这样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应当积极运作,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收购资源,扩大产能。一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续能源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大,释放产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时扩大市场占用率。资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矿,设立新公司,兼并资金通过新公司运作分红方式解决;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筹集收购资金,收购地方煤矿。

(三)做好预算管理,降耗节支创效益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煤炭企业搞好预算管理,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全面管控,加强材料、电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管理,对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过“无纸化办公”、压缩可控费用等措施节约开支。做好修旧利废和生产复用工作,杜绝积压浪费现象,通过内部挖潜,降耗节支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筹措渠道也并不像企业效益好时通畅,加强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主源头上增加资金供给;其次,要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使用企业信用延迟货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实加强现金流管理。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资金管理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脱胎于原来的国有大型煤矿。随着企业办社会产业的分离,以及机构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些煤炭企业集团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但是,这些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粗放经营的现象,最近几年的做强做大主要是受益于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以及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有六项措施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95%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内需的措施,将扭转目前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的增长,使煤炭行业也保持平稳增长,从而维持较高的景气度。目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和我国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效用初显,煤炭价格已经止跌企稳,煤炭库存开始下降,尽管煤炭企业的发展仍将面临一定得困难,如资源税从价计征将加大煤炭企业负担,但我们坚信,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全球银行市值排行:首次4家中资银行同时跻身前十

2.广雯.业内:需求萎缩和汇率变化导致国际煤价继续下跌

3.季晓南.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六对策:找准“短板”实现跨越

第2篇

关键词:公平质效与GDP;公平因素;投资置业系数CIP=(0,4);宏调可从楼价入手;经济危机根源及六个阶段;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一、论题视野及人类活动关键

人类基本活动的范畴主要是生产实践与教研实验,尤其是人与人的交往及其关系处理。办学以提高人类科技文化修养,普及生产生活和科研知识,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搞研究以发现发明完善发展科技生产力(方法论),创新调整丰富人类知识库(世界观)。推敲这些活动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可将视野缩小到活动的关键上,即应用科技生产力,实现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协调进展。其中科技生产力包括管理法与生产力,人文社科武装管理法,自然科技装备生产力。

二、公平、质效与GDP的平衡及本质对象

当锁定了人类基本活动的关键,就找到宏调本质的对象。因宏调的目标为:调整公平、质效、GDP比例关系,基于高超消费使产、消平稳运行。公平、质效、GDP三者关系中,公平最为重要,从公平目标中可发现宏调的本质对象: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公平、质效与GDP三者间平衡的自然后果为: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多(GDP)快好(质效环保)省(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三、经济危机根源

1.何谓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和产消平衡危机,前者是虚拟危机后者是实物危机。金融危机是货币债权债务不能平衡正常(按契约)运转,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陷入萧条或困境乃至债权人破产,进而牵连到生产市场与安居乐业,表现为生产过剩,劳动者失业,公司倒闭企业破产。产消不平衡危机是产消结构不平衡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胀,导致生产不能稳定发展,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生活陷入困境。

2.不公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是贫富悬殊和信誉危机,前者是不公平分配后者是不公平交易;主观原因是没有成熟的经济控制论和管理自动化知识与技术,完全由人来盲目治理社会;客观原因是出于个人利益操控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测不准。

3.经济危机形成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①危机潜伏期:违规或合法地圈地垄断资源、剥削洗钱、借贷拖欠。其中占有者轰轰烈烈搞项目办实业,被占有者成为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一派繁荣景象。②贫富悬殊期:潜伏期间已发生了严重不公平的原始分配,在此基础上,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主要是货币化GDP数值飚升,掌握权力、财力和武力资源的人群拿走GDP的绝大多数,在证券、房地产、外汇市场和企业改制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天天有。还有相当部分GDP在WTO协议下的全球经济战争中,被经济列强掠走。广大劳动群众能拿到的GDP份额只能勉强维持生计。③金融危机期:不仅贫富二大群体利益根本对立,在大财团之间因融资借贷、不抵押贷款(如全社会性政策房贷)出现偿还能力不足或信誉危机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乃至债权人企业倒闭。④消费萎缩期:从贫富悬殊来说,穷人为衣食患忧,穷人再多,节衣缩食的消费无疑有限;富人资源太多,住行消费一旦饱和,就无法开启更大的消费,要么是积压再积压,要么是生产再生产。从金融企业和信誉危机来说,银行证券业白领失业,债权人经营不善者变穷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⑤生产萎缩期:消费不足引发产消结构失衡,企业订单下滑,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规模化。更为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使生产企业资金供应链断裂,各种债权债务不能按正常理清、兑现,使实业危机进一步恶化。⑥民不聊生期: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生产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能互动联转,节衣缩食住行降级,有露宿乞讨人出现。

四、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的机制

不公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祸根。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在分配配置不合理,公平交易制度存在缺陷,有剥削、盗骗和信誉危机存在。因而不公平主要集中在三大差距和市场交易平等、资源控制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上,其中工农城乡利益差距的长期存在是经济危机潜在的基础因素,以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外贸、公共基础建设和富人的住行消费实现,也是劳动人民为洋人打工、帮官商达贵致富、无私奉献社会的经济活动。

1.消除不公平的自然机制

围绕宏调的目标和本质对象,消除不公平的关键原理可作三点解:①在落实公平、质效和GDP关系中,提出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②在技术上,发现建立投资置业系数CIP;③在衣食住行中抓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大头:住带行。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宏调可从土地切入通过调节CIP调控楼价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平衡利益就是使工资和土地收益相当,并随GDP增长而增长;调节CIP就是政府从房地产收益中保证一部分作征地补偿,提取一部分土地差价用于发放岗位工资。

建国以来,贫富悬殊主要体现在工农城乡差距上,也就是体现在土地上。出于天然原因,市民以岗位为生而农民靠土地谋生,岗位工资与征地补偿的平衡就体现在地价上。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可按全社会居民年均收入调控房地产均价。随着GDP增长,工资必然增长,否则就会被基于武力的权力财力剥削者拿走。工资增长基于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平衡来实现。调高地价可牵引工资增长,这主要调CIP。CIP公式中交易面积A表明,土地及其建筑面积是CIP的主变量。楼价调控公式的重要功能是平衡城镇居民岗位工资与乡村农民土地收益间关系。这里,工资分为最低工资、岗位工资和技术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就业时才能发生的社会分工工资。

CIP基理是购买力价。市场价是以造价为基础的销售价。成交价通常为市场价,上限由富有群体购买力决定而下限由价值支持。房产之成本价由土地增值和造价构成;均价与全社会居民月均工资相关,因土地增值保值而始终为工资3倍左右,准确点说均价由全社会平均购买力决定。均价与造价之差等于土地增值。所以,均价、成本价和成交价因政府调控土地增值费往往高于房屋造价,从而不能以房屋造价分析楼市价格的高低。楼价调控公式的本质在于房屋均价依据购买力确定而高于房屋造价,这高出部分就是平衡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关系的幅度。将土地增值加入建房成本而形成的均价仍然符合市场价随成本价波动的规律。依照这个公式政府就可对楼价作出数量化调控和趋势测算,扭转以往主观调控或任由市场炒作而失控的茫然局面。转2.房地产价格理论新说

楼价构成因素有三:一是成本;二是GDP增长幅度;三是市场炒作。成本关键是土地价和土地增值状况,由人口增长、GDP增长状况和政府政策行为、市场供求决定,而地面上的房屋造价随经济发展所占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少;GDP增长由科技生产力水平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决定,反映居民存款和工资等收入;市场炒作由开发商、官商合谋发动和购买心理形成。政策包括最低工资和低保金额的计算设置、工资级差规定、财税水平、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贫富差距抑制办法……。撇开对成本和市场炒作的专项分析,而是将它们(楼价构成因素)纳入投资置业系数中,则平均楼价只与GDP即人均月工资挂钩。

3.楼价的精算公式与速算公式

CIP和人均月收入是理论测算楼价的二个因素,房租水平是反映房地产供求状况的市价因素。据《试建立楼价调控公式》[1]一文,CIP=(0,4);BP=24yWa×(1-R)÷A÷ζ,式中R为恩格尔系数。

设商业银行贷款月利率r,房屋租金Br,则每平方米房屋月租Br=BP×r

由于3在CIP=(0,4)内,不妨取CIP=3,则BP=3×Wa。

五、如下五个方面可为消除经济危机基本上奠定基础

第一,从平衡工农利益抑制城乡差距机理切入发现CIP=(0,4]。

第二,基于平衡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以岗位为生的工人利益关系的楼价调控公式表明,楼价趋势可以测算应当调控,衣食住行中的住宅关系到民生大计不能完全市场化,从而为政府从楼价入手调控整个宏观经济提出了原理依据和测算技术。

第三,CIP=(0,4)的发现证明国际上流行楼价为工资三倍的经验公式是有道理的。由CIP建立的楼价调控公式揭示了近年楼价飙升同GDP十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相关,万元楼价由垄断炒作形成。各地楼价是否合理,由当地居民人平工资乘以3就可大体判断出。BP=CIP×Wa正是判定楼价趋势的原理公式。

第四,从楼价调控公式的推导和作用中可知,投资置业系数CIP比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恩格尔系数(EngelCoefficien)更为科学实用。因为CIP是自然常数,反映了调控基理,而后二者是统计学概念。

第五,本论课视觉范围大目标更大,面向人类基本经济生活,力图消除人类经济危机。

六、宏调从CIP入手可消除经济危机

1.宏观调控可从调控楼价出发

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和路桥建设相关,再点缀于广场、花园和场馆建设就成了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中唯有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龙头,楼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楼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且超前的消费,恢复绿色GDP、劳动者工资和农民收入、楼价为龙头的物价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

2.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存局面

无疑,楼价只有低开高走在稳定中渐升才是符合置业增值与住房消费水平提升之双赢经济律的。但应用BP=3×Wa综合测算认为,2007年佛山一手楼均价应在每平方5000元左右,万元楼价是垄断炒作的结果,有回调的可能。总之,现在都说房价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平、质效、GDP三者间,政府要维护楼价同GDP同步增长,就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着手立法调整分配制度、法办洗钱,切实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农民福利;同时要狠抓节能降耗,监督食品安全和环保绿化,调整产、消结构,提高社会效益。特别要建设金融安全机制,确保债权债务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从房地产调控出发,设计好公平、质效、GDP协调发展方案,包括农产品物价政策和定价体系,创建经管自动化技术。设计目标是消除经济危机。

不公平是经济危机的直接根源表明,在公平、质效与GDP中,我们应重点抑制贫富悬殊,铲除金融信誉危机的土壤,关注产品质量、环境建设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发展性。作为配套机制工程,要实行按才能分配责权利,使人尽其才而后物尽其用;在分配上实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实行抓消费促生产主张高且超前的消费,对外防止经济侵略,在股市楼市实行随GDP增长稳步缓行小幅波动的策略。

七、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消除经济危机除了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即从CIP或从调控楼价入手外,还要针对经济危机形成的六个阶段建设消除危机的系统工程配套工程。

1.消除金融危机与产消实业危机并举。

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原则,扶助有潜力或新组建与救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公司。当前,国家可启动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过低的市场,储备一些低价国外资源,结合基础工程投资扶持金融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注重质效的基础上保持GDP水平。

2.狠抓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加重公有经济比重,从楼市入手通过CIP调节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行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打击剥削洗钱犯罪,没收不明财产用于调高最低工资、低保、社保和医保等。

3.抓消费促生产实行高超消费

首先,提高全社会工资,以计划消费指导人民消费分配掉积压产品,给人民配股(票)配(社会保)险,减免学费或加重助学奖学,普及医保,……。其次,实行高消费超前消费,即略高于生产力水平消费,消费掉滞销产品,以及分期借贷消费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第三,对企业实行扶减免税费,有选择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贷额度……。

4.处理好公平、质效和GDP的比例关系,在抓消费促生产中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消结构。

5.加强农林牧副渔投入,确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础建设投入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住行水平。

6.创立自己的经管理论,建立自己的科学法规制度,完善发挥政经结合的特色经济体系,严密监控境外游资,使国民经济运行平衡、小幅波动、缓慢爬升,提高劳动者工薪降低高产品利润,继续以物美价廉抢占国际市场。

第3篇

1.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金融危机不仅使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增多,同时争议案件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过去,劳动争议案件类型主要是对用人单位除名、辞退的争议,现在主要是对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的争议,在这些案件中最多的是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

2.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具有繁琐的程序、环节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的缺点,同时从事劳动争议的人员不仅短缺而且大多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我国很难去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二、分析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在进行转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合同法法律不健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当经济发展迅速时,劳动关系问题并不会凸显出来,一旦经济发展衰退,劳动关系矛盾就会立刻凸显出来,从根本上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能够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进行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10.3%,在建立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中能够做到实行的企业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且大多企业不按照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执行,曾经有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发现占8成的企业对工作分析、评价含义模糊不清。因为市场永远是不断的在进行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竞争的优势逐渐从降低产品的成品、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的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势的源泉,离开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能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渐渐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危机后,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企业领导者开始重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思考,渐渐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以往企业的人力资源理理念大于实践。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我国虽然掌握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缺乏实践操作,如“中国人先进的概念能够和美国人相比,只要美国人登出了新东西,在一星期后一定能在中国的报纸上看到”、“多年来理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缺点: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不到位、我国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说明书,导致我国无法对员工给予该应得的报酬。我国企业大多实践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受经济危机冲击以后大多陷入困境,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来应对危机,只能采取最简单的裁员手段,因为我国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规定,导致企业中员工的质量良莠不齐,一味裁员,有可能会裁掉具备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员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现如今,经济开始复苏,企业出现了招人难这一现象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太完善,劳动争议案件没有得到很好只能累计下来,导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大部分企业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超时加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就业合同等行为,当员工与企业领导者产生矛盾时,劳动者通常会选择集体罢工等不规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了加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还有,随着《劳动合同法》法律的颁布和类似法律知识的宣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开始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在此情况下,对企业造成了很多压力,一是来自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的增强;二是企业受政府的监管;三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制服来执行,加快了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曾经有个学者说过,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坏的一面指的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大多企业陷入绝境,经济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好的一面指的是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是一次机遇,经济的调整必然会使国内的资金、资源、人才进行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就是人才的重新配置,人才的重新配置,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的契机,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通过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是以人为本,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只有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改善了员工的工作坏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为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应从企业岗位的实际出发,对其工作进行分析,编订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的说明书;

b.企业应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对员工进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工作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d.提出福利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企业应抓住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危机虽然导致大部分企业采取裁员的手段,但是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企业能够在此状况下,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企业抓住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裁员,因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找到工作,企业在此时吸收优质人才所花费的成本会降低,为此,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吸收优质人才;

b.企业应对危机时能够培育人才,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面对困境时,企业员工的能力就可以显现出来。

第4篇

就目前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尚不明显,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内经济受到的冲击目益加剧。经济低潮,市场缩水,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机械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据有关资料报告[1]:有33.7%的被调查机械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就以危机中的机械技工结构来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87家处于危机中的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335565位职工的调查统计[1]:危机中机械企业的技师、高、中、初级和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O9%;浙江省2008年7月对31159位就业人员的调查,高、中、初级技工的比例为13:24:63,离发达国家4O:45:15的比例相去甚远。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危机前机械企业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

同时,由于危机的影响,高级机械技工人才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有6O万人的缺口,而在危机下人才流失就达到12万人。劳动部门的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也显示[2]:目前东莞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缺口达5万名以上,人才市场上频现“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元招不到高级技师”的情况;沈阳高级车工需求倍率是1:6.7;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省城调队前不久对杭州、宁波、绍兴、台州4地19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高级技师的流失缺口率达93.8%;去年年底劳动保障部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当年4月份对全国4O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和二季度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技工流失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在机械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严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经济危机对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机械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企业人才流失

根据相关调查[3],有60%的被访者表示,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高业绩和关键人才的流失。经济危机使得机械卖品市场竞争残酷,从原材料、机械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参与、成品的研发、进入市场赢利的压力巨大,如果长时间不能进入市场或研发产品周期较长,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直接引起员工大规模的跳槽行为或者在工作中采取保守。受到经济和市场波动影响的机械企业,其薪酬和奖金削减及裁员范围涉及到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的所有层级,这必将引发员工群体恐慌症状,归属感低,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危机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机械企业的发展策略不正确,不但有可能流失自己的人才,还有可能因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二)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在机械行业中,一线的人员从事的工作一般是最为艰苦的,而且由于机械企业的资金往往要在投入市场后才能收回,拖欠机械企业的款项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拖欠款项的事情更是频繁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可能滞后,极大的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工作效率低。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影响

在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于未来的人力资源工作失去方向感和目标,由于机械企业更多的关注原材料、市场投入等问题,企业的裁员、降薪必将对重新界定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众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将无法按照过去的理论系统及管理框架进行有效的工作。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面临比以往工作更为繁杂,变化更为快速的复杂局面,以至于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彻底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

(四)机械出口下降,部分机械企业陷入困境

从2008年1-9月份,我国机械业出口结构来看,中小机械企业出口迅速下滑,部分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并迅速陷入困局。我国机械企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尽管近年来一些中小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机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薪技术,更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小机械企业小而散,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和国际同行相比寻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没有大型机械企业和外资机械企业强,所以一旦宏观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就会立即显现出危机的一面。

三、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源于传统人事管理,而又超越传统人事管理,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因此,要改变机械行业在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窘迫的现状,必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个能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计划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技能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资源支持和保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并掌握机械行业各技术工种的分析技术,对人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内部的技能人才资源,知道怎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掌握激励员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以获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一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队伍,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组建民主的科研、技术革新团队

在适当的时间,有必要主动收集客户、原材料商、供货商以及战略联盟成员的观点。再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机械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将这些技能训练、工作经历、职业关系、熟悉客户的程度以及年龄和文化关系各不相同的人才聚集起来。组建企业自己独特的科研、科技革新团队,吸收回国的海外精英,鼓励有经验技能的高级技师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以人为本”打破危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是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不同机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差很大。因此,企业要生存、要搞活、要发展、要做大,必须首先尽快地转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企业是什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机械企业要持续经营发展,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异常流失,带走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的风险。留住人才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1)物质激励: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2)精神激励尊重员工,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可以为员工制定健康研修计划,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要与员工保持沟通,及时且经常向员工通报公司的政策和最新情况,避免员工猜疑,消除员工困惑。也可以开展专家讲座,帮助员工正确分析经济局势和心理自我调适。开展员工交流活动,为员工交流想法和表达思想提供机会。

第5篇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善文,林哲夫国际会计界定及模式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窦仁政,陈巧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Z].2006-04-05.

[3]宋志国黄丽新,金融危机下对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及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6]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E·波特,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张杰,刘志彪,郑江淮.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2]周伟,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比较研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危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1)。

[3]肖才林,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11。

[4][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来兴、朱正昕、晏小宝主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宏观经济管理》,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页。

[6]此为作者2016年6月随团访问欧盟总部机构时对方所谈。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汉斯约里·赫尔、克里斯蒂安·凯勒曼著,郭建南译:《危机后的反思——西方经济的改革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张正堂,刘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9]阎庆民,蔡洪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论银行家人力资本及其价值创造[J].上海金融,2014,(1O).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宏观政策反应效果研究——基于开放经济DSGE-VAR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02):35-45.

[2]纪明,曾伟平.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基于金融危机冲击角度的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04):41-46+52.

[3]陈志刚,夏苏荣,陈德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渠道的实证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农业贸易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23):7-8.

[5]孙一平,王翠竹,张小军.金融危机、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HS-6位数出口产品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05):18-26.

[6]周丽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传导机制与应对措施[J].生产力研究,2013,04(06):51-52+59.

第6篇

关键词:涵义;金融危机;成因

一、金融危机涵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其显著的特点是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变动,具体表现有: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上升,二是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经济危机有密切地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危机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形式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市场参与者对该国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丧失信心,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本外币资本置换,导致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固定汇率制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就经济危机而言,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生产过剩找不到需求,引发社会经济大混乱。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货币危机主要局限于外汇市场,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大到了金融领域,而经济危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为实物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破坏。货币危机可能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二、金融危机理论

自从“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西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对此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研究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金融危机理论是从20世界7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种:

(1)宏观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第一代危机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这个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时美国发生了二战后的第五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和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的风潮更甚,迫使尼克松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的挂钩,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美元,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先后放弃了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平价的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固定汇率为特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汇率制度。用克鲁格曼的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我们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内信贷扩张、居民向外国购买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来转移风险,而居民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持有另一国货币即是用本币购买外币是符合心理预期的。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中央银行就要通过不断购买外汇来维持平衡,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用这种理论我们能够较好的解释1973至1982年墨西哥危机,1978至1981年阿根廷危机。但也有缺陷:它所假定的政府政策过于机械,只是一味的扩大货币发行,而政府可选择的政策可以有多种。

(2)预期理论模型

预期理论模型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认为: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的原因并不是其经济基础的恶化,主要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当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时,政府为捍卫固定汇率就会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提高利率维持汇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汇价所能获得的好处,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要取决于攻击带来的成本收益。从历史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克服“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危机的对策,其效果不一定明显。所以综合考虑,用调整利率的方法来抵御危机时,一旦投机者能够成功冲击货币,其获得的回报会高于成本,仅仅是高利率可能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投机者的攻击。另外市场参与者在其投资决策时会把预期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因素使政府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提高。

(3)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论认为:当事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表现为政府的某种“隐含担保”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巨额的呆坏账,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为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缺乏确凿的法规依据、信息不对称,这样使道德风险的危害后果更为严重。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东亚国家中存在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业务和人事关系,另外加上一些传媒的暗示,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危机,政府一定会加以保护。一般来说,各国政府普遍存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或明或暗的担保,即便是大银行出现危机,政府从多方面考虑往往会出面援助而不能任其倒闭,这就为银行提供了“隐含担保”。其结果是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由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隐含担保”,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或债权人会认为贷款给这些银行是很安全的,即使这些银行出现一些困难,政府也会出面援助,投资者或债权人便不再对银行的资信从财务上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这些有问题的银行得以大量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隐含担保”,加上存款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银行将大量资金投资或贷放给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些项目失败就会使银行陷入困境。事实上,当金融机构的状况己经岌岌可危时,人们期待已久的政府援助也没有出现,破灭了的希望很快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机构的偿付力等问题也会很快蔓延开来。

(4)金融恐慌理论

“金融恐慌”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的从尚具有偿债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是一种集体行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夕大多经历了一个资金迅速流入的过程,但是外资的流入是很脆弱的,极易受到“金融恐慌”的影响而发生逆转,一旦发生大规模逆转,危机就会发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东亚国家为例,它们都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了生产性较强的实物经济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东亚金融市场开始成熟,投机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外资流入迅猛攀升,大多资金投向风险性较强的高利润行业,而这种资金非常容易发生逆转。客观来说,“金融恐慌”是危机心理预期的一个补充。

(5)危机传染理论

危机传染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它产生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它强调了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Pua1MaSSon(1998,1999)指出危机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1)溢出效应,即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一国货币危机会传导到同一经济区内具有相似经济结构或经济问题的另一国。溢出效应按溢出渠道分为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2)季风效应,即某一经济区外部某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对该经济区内所有国家的经济与货币稳定产生影响,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羊群效应,即一国的货币危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作用,诱导公众对同一经济区内经济健全的另一国发动货币攻击。

三、金融危机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从金融危机理论出发,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经济基础理论看,美国超宽松的经济刺激环境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利率降到极点,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因此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提供了温床。布什政府为每一个居民都有其房住的政策扩大了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房,因而导致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2.从道德风险理论看,房屋贷款金融机构以房产作抵押发放贷款,在经济景气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但当经济下滑时,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不能足额还款的风险加大。而这些房贷机构本身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为了不断的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把次贷资产打包证券化,从中收取资金又分散了风险。但是,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波及所有的人。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从危机传染理论看,美国次贷危机能够扩张为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在全球一体化下,各国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各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必然会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第7篇

关键词: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整体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近代的江西农业生产、近代江西农业科技发展、近代江西农业的赋税、近代江西农业发展的手工业、近代农村阶级关系的演变、近代农业的自然灾害、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个层次的问题。

2. 关于近代江西农、副产品贸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万振凡、胡水凤、吴赘、周海华等人。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探讨了农产品的贸易,对农产品的贸易量、商品率、农产品市场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商品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胡水凤对近代江西茶叶、夏布两种农产品进行了一个研究,探讨了江西种茶面积的变化、茶产量的增减、茶价格的变化及夏布的生产和销售等具体问题。关于江西茶业研究,比较重要的还有周付华的研究,他从中长时段出发对九江开埠后,九江茶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开埠后带来的九江茶市的发展与衰落。吴赘、周海华等对近代江西渔业进行了研究。吴赘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鄱阳湖湖区的渔业发展变迁以及鄱阳湖渔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周海华则主要对江西的渔业进行了简单的述论,包括主要渔场分类及其区域、捕鱼方法、鱼产量的加工与贸易。此外,许金华还对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销进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销情况。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叶、渔业的研究上。

3.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学者有谢庐明、孙桂珍、游海华、白沙、万振凡等。谢庐明研究的重点在赣南,对明清赣南地区农村墟市的兴起、发展、特点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独特的庙会市场、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南农村市场,对赣南庙会市场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庙会、习俗在赣南农村市场中起的整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孙桂芳通过对江西农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农村市场的嬗变过程、市场体系的特点,得出江西农村市场呈现出商品量及规模增大、市场网络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结构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土地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及竞争机制发育并其作用的一种复杂态势。游海华则主要研究了赣闽粤边区的市场及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白沙、万振凡分析了农村集市的发展,得出民国时期的农村集市设施普遍增加、规模扩大、周期变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关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乡村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农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学者有温锐、魏本权、曾志文、吴小彬等。温锐分析了近代赣闽边区的传统乡村民间借债、时期沿海人口、企业的入迁等因素对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本权则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农村的合作运动,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是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它担负着江西农村经济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双重功能,是江西农村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和努力。经费的不足、理念的背离、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江西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曾志文、吴小彬的硕士论文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农村建设上来,曾志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急、危机的恢复等机制;吴小彬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出现的严重“三农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地方政府为此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设立省农业院、建立农村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曾、吴二者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似性。

二、 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近代江西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领域得到扩展。21世纪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万振凡、胡水凤,主要研究成果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游海华、谢庐明等一批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一批硕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论文选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研究队伍的扩大,也必然产生成果的增多,领域的扩展。现如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场、实验区研究等各个方面;从从时段来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

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的视角急需扩展。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虽有谢庐明从客家文化视角出发对赣南农村市场的研究,但总体仍是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更缺少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还需引进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视角来扩展其研究。

2. 研究时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学界一直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时段的研究。晚清,受外来经济的冲击、商路的变化、清政府为近代化而实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对江西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研究成果多,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少。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成果虽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启发性小,在学界影响力小。对这一领域的学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质量,出几篇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甚至产生几部相当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经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凤:《近代江西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农业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价》,《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略论近代江西r麻业》,《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产与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 周海华:《近代江西渔业述论》,《古今农业》,2002年第4期。

[4] 许金华:《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孙桂芳:《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6] 白沙、万振凡:《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万振凡、宋青红:《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发展实验》,《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8] 刘白杨:《近代江西乡村实验运动中的人物群体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9]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吴燕等:《战争对近代江西传统农业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11] 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第8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经济危机对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影响,提出了公司营销的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引言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钢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中国钢铁业在整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钢铁业出现普遍亏损的现象。对于以冶金设备和备件制造为主的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菱重工”)来说,钢铁业的不景气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营销方面分析了公司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1经济危机对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合同承接困难

无论是国内的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尘港项目、马钢新区项目、太钢新区项目,还是国际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项目都普遍出现延期的情况,合同承接难度增加。

1. 2钢铁企业开始减少备件周转量和库存量

这主要体现在备件产品和成台周转件上,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武钢、鞍钢、本钢等都通过减少库存量来降低成本,其他中小型钢厂也已纷纷拒收备件;在国际上,宝菱重工公司出口到欧洲、日本的制管工具,用户已经开始要求晚发货。

1. 3账款收取困难

国内钢铁企业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出现少付款、晚付款、甚至不付款的现象,更有许多企业内部甚至已经有文件通知对设备款和备件款全面停付。

1. 4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目前还有一些建设中的收尾项目或零星的改造项目,尽管付款条件、交货期等十分苛刻,但仍有很多企业参与竞争,且这种竞争已经逐渐延伸到出口项目上。

1.5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剧

已签约的项目有的暂缓、有的取消、有的完成后不能销售;新投标的项目又普遍存在交货期紧、付款不良等风险;人民币对欧元等外币的持续升值,导致已承接的出口项目损失增加,同时又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2应对危机的营销管理

宝菱重工是一家生产冶金设备和备件的制造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外钢铁行业的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出口产品占1/3,内销产品占2/3,成台套设备占80%,备品备件占20%。用户对宝菱重工的评价是公司信誉好、产品质量优、交货及时,但是价格较高。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的一些重机制造行业,如一重、二重、大连重工等。通过对市场分析、用户调研、产品竞争力分析,制定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采取多样化价格策略,运用和适应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以冶金备件产品为重点大力承接合同,同时努力开拓其它行业产品。”的营销策略,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2. 1客户和产品细分

80%的业务是由20%的客户贡献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公司需要削减客户的数量,把工作重心放在目标客户那里,做大、做深目标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同样,要对产品进行细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竞争优势,如何把公司的优势产品做到极致、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是公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2实施灵活的价格策略

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在此环境下,对于同质化的产品而言价格的竞争至关重要的。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保住市场比增加利润更重要,所以公司在弄清成本的基础上,摒弃了原来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分析各种竞争要素的前提下采用了目标定价法和灵活的价格策略。

2. 3实施营销竞争差异化

传统的QCD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优势将不再明显,如何适应和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实现竞争的差异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无库存、长期协议、寿命计价、服务总包、离检维护等模式需要公司不断去探索、适应和推广。

2.4善于取舍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永远矗立在辉煌之中。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些老产品的竞争上,而是要独辟蹊径,去创新、传递价值。此次宝菱重工公司通过到鞍钢、本钢、秦中板进行技术交流,就发现了许多商机,如淬火辊、矫直机辊及辊盒等。

2. 5严格执行影响管理的5步骤

营销管理工作遵循S个基本步骤: :R—STP—M M—I—C。

(1) R—Research:代表“研究”,如市场研究等;

(2)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Positioning ):分别代表“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定位;

(3 ) MM ( Marketing Make up ):代表“营销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 ,渠道(Promo-tion)和促销(Promotion );

(4 )I(Implement):代表“执行”;

( 5 )C(Control ):代表“控制”。

在这5个步骤中,首要的工作是要对市场进行研究,否则会错失良机。对于跟踪项目来说,要了解所有的必要信息,在掌握信息后,开始进行策划,通过策划后,要严格的执行下去,并对执行的效果进行控制。

2. 6合理利用各方面的关系

首先利用好出资人的关系,如何在宝钢市场上进一步做大,如何利用三菱商事在世界的销售网络拓展国外业务和其它行业的业务,如何进一步扩大三菱日立的业务量都需要公司充分利用资源来完成。同时,公司与许多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7做好时间管理

要做好时间管理,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找出事情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问题。对于销售来说,时间的管理至关重要,要一切以合同为节点,采用倒逼机制。

2. 8加强日常过程管理

作为营销经理必须考虑到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设定多重目标,并力求其一致性。这些目标须传达给每一个目标执行者。并及时衡量目标的实施进度,当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2.9全员互动责任到人

把压力传递到每位员工,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进行科学考评,实施收人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员工了积极性。营销团队是个整体,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加强协同,互相补位,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2. 10坚定应对挑战的信心

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要不怕失败、勇于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三、结语: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走势 内需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9;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091-06

一、引言

2008年8月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次贷危机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统一的认识。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中国将幸免于难,更有甚者放言全球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将“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仍将危机定位于局限于金融领域的危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延伸,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明显升级到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和衰退的世界经济危机。

随着事态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激烈的经济刺激和拯救计划。我国政策当局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108个基点的利率下调、引导汇率适度贬值、增加出口退税以及研议中的税制改革,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密集推出,几乎囊括了政府可动用的所有政策手段,而且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些拯救措施是否得力有效?世界经济前景如何?中国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这些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者和权威的研究机构相继发表了悲观的评价和预测,其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格林斯潘就曾断言:本轮经济危机将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格林斯潘表态的一反常态,相信他一定已经有了充分的理据。其实具有经济学洞察力和经济史观的学者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都会发现,目前的宏观形势真正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下面我们就此提出几个判断、一些对策以及几点评论,并给出基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符合学理的分析。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席卷全球的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极大地伤害了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的经济,从其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耐用品订单数、失业人数、房地产成交量等主要宏观指标已经达到了十多年来最差的数字,而这还只是开始。难以计数的金融机构坏账已经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金融机构倒闭、大幅度裁员已初露端倪。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将进一步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已经疲弱的消费与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危机将日益显示它的破坏力。从已获得及预估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见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于这场灾难,因而这场危机理应被定位为全球性危机。 br>

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索洛(Solow)增长模型则为我们探寻危机的根源提供了的线索。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实际产出在长期而言唯一的增长根源就在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在经济达到稳态(steady state)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回顾1992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景气,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次,发达国家资本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相结合,利用了剩余生产要素,深化了全球的分工体系。而后者又以网络IT技术为承载平台。最后,美、日长期以来的低利率政策(尤以为拯救网络泡沫破灭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最为直接)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过度活跃,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双重泡沫。必须认识到,新技术自1998年以来已经没有飞跃的进展,而其它经济增长要素也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全球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以前,无法想象会有一轮新的经济景气。虚拟经济的泡沫也在预期逆转的情况下,瞬间破灭,并对实体经济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据此概括出十几年来这样的一幅世界经济全景:

“在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十余年的持续增长。持续的经济景气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演化为盲目乐观。盲目乐观在低利率和宽松监管环境下使得大家更乐于接受和炒作金融市场上的高风险创新,这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表面繁荣,引发了泡沫。

当增长源泉逐渐枯竭时,没有实体部门支撑的虚拟经济泡沫迟早必然破灭;并且经济景气时间越长,人们越乐观,泡沫的积累就越大,泡沫破灭的爆发就越猛烈,危害就越强。于是金融危机进而经济危机出现。”

我们可以证明,由于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那么,各国应对危机自救的经济刺激计划或政策,是否会迅速见效使得经济走出低谷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危机可以视为经济周期中低谷的一种极端爆发形式;如果襞平经济周期的政策真的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再存在经济周期了。而现实刚好相反。再考虑到增长源泉枯竭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找到新的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以前,本轮危机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不大可能在短期走出低谷。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种认识是,这场次贷风暴直接影响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欧洲,而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这种看法未免太乐观了。次贷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大幅缩水,从已有的数据来源上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74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2000多亿美元次级债,1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共计1.9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很难保证的3700多亿两房债券,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只有1.4万亿美元左右。加之美元不断贬值,它代表的实际财富价值更是在不断流失。

间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美国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每况愈下,美元不断贬值,出口需求日益疲弱。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已经有相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出现了困难。这对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我国沿海省份的影响尤其显著,并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民工的下岗失业,潜伏了大量的社会隐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萎缩,对所有其他外向型经济体的影响是一致的,中国不可能是例外。(2)逐渐显现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会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困难,减少可获得的FDI。已有一些外资机构开始变卖、减持在华资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经济受外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严重。那种希望中国经济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只会是美好

的愿望。

四、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局:外因与内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后继乏力的态势。2月份GPI创出8.7%的涨幅新高以后,通货膨胀成为了首要矛盾。在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措施以后,5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了CPI的回落,直至8月份令人意外地达到了4.9%。然而PPI却一路走高,8月份已经达到了10.1%。创出了12年来的新高,展现出与CPI倒挂的态势(图2所展示的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对比关系可以基本反映上述状况)。从理论上来说,PPI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CPI上来,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二者倒挂的情况,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干预使得定价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也限制了PPI对CPI的推动。PPI与CPI不断加大的差距直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中小型企业因高企的成本而陷入严重的困难,倒闭破产也越来越多。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外部原因:次贷危机导致预期美元贬值,热钱流入并内生地增加了我国货币供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表1和表2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1)在次贷危机和成本推动的通胀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出口为导向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维系。(2)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增长神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不再会出现。(3)于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爆发出来:在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不能及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减缓。形成上述判断的一个有力佐证是:用各种技术估算的中国各行业TFP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持续回落。作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TFP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长的态势不可能长期维持。因此经济增长受到阻滞是或早或晚的事,只是这种必然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出现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五、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走势

近代较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严重摧毁了生产力。上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其一蹶不振,被称为是“失去的10年”。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多年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多年之后才逐渐恢复。此外,俄罗斯经济危机、网络科技泡沫的破裂给投资者的伤害,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图2和图3中,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持续了10年的时间;期间表现较好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达25%的失业率。

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一些危机解决模式已经不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我们不能想象再出现一场战争。因此如何尽快从危机走向复苏,在我们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只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电子、网络科技带来的这一轮经济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现有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基本耗尽其潜力。从国内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产业调整决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也许是痛苦的过程。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经济将经历较长的一段困难时期。这还是基于我们能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上,如果我们的政策措施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更长时期的经济萧条。

六、危机的应对策略

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场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也很可能是痛苦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来减轻这种痛苦,这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来指定相应对策。从短期来看,理论上我们可以合理采用一些逆经济周期的政策来减少或者平均化危机过程中不良影响,从而避免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而产生剧烈的经济震荡。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合理’’地运用,因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政策从来就没有熨平经济周期,相反还存在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同时在中长期,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改善,而宏观调控政策是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此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彻底转变才是我们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

基于上面的判断,我们在这里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来减少(而不是解决)我们即将要面临的痛苦。

1 短期对策。

短期而言,危机中的市场动荡不可避免,这种动荡既是经济下行的要求也是非理的后果。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合理的货币、财政、汇率政策或者政策搭配来缓解这种冲击。

(1)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应该平衡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并具有前瞻性。应做好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准备。支出方向上应对症下药,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动力的培育留足准备。应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以确保危机下的社会安定与和谐。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对体制改革的冲击。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掌握好分寸,并重视监管。确保放大的贷款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吹大资产泡沫。

(3)汇率和贸易政策应以稳定局面为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出口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

(4)此外,稳定经济其他措施,例如工资指数化、保值储蓄等都值得研究。

2 中期对策。

如前所述,要在中期内尽快走出危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1)刺激内需的政策要以消费需求为重点。上文我们已经论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不可能再在危机环境中持续下去的,那么为了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增长以缓解其它社会问题的手段只剩下了刺激内需。从最近的数据上看,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0%,这十分畸形,但也提供了刺激消费的政策空间。中国的市场容量是其它经济体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们重振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但它也是老大难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提高消费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

(2)完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机制和调控机制,预防泡沫的产生。

(3)汲取巨额外汇储备损失的教训,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通过资本帐户开放和汇率自由化,使得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国际货币体系中“铸币税”的特权,也可以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争取到更多的话事权。

(4)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重新获得一些组织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以获得新的增长点。

(5)要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科学地、逐步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大使用成本,逐步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淘汰出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已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战略是正确的。

3 长期对策。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耗费巨大,政府在推动

技术创新的运动中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改革,风险创投机制的完善也是有益的补充。基础性研究对经济的影响也许在超长期才能显现,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对其投人依然是值得而且必要的。这些项目的推动,依然需要政府引导、立足制度改革和完善。

七、对当前经济学界流行观点的质疑

上述内容是笔者对此次经济危机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结合当前形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新思考,下面笔者对当前一些流行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在赞赏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改革付出的代价。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改革,必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震荡,是否可以有逐渐“规范化”的改革模式来取代现有模式呢?这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含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笔者已经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具有预期的静态性、行为的短期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的特征,这种改革方式本身急需改革。

其次,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新生产技术的应用,因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尽管目前美国遭受的危机影响最大,但是凭借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储备、领先优势和优越的创新机制仍然有可能先于其它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因此,那些对此次危机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论调似乎不切实际。

最后,我们已经论证,我国以高投资拉动的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可维系。因此,目前国家和地方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值得商榷。也许出于社会稳定等非经济目的的需要,这种做法尚可以讨论。但从经济学上看,在目前我国投资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的情况下,高投资的长期效应一定不尽人意。具体说来,从近期出台的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来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吸纳就业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按照经验来看,政府投资的大量上马,必然会对社会私人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并且在权责不明、监管缺位的情势下,很可能会重演盲目、一窝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寻租问题。而4万亿的投资支出可能还不足以确保“保八”任务的完成。据估算,地方财政还将配套3万亿左右投资,而这个数字只有一成至三成的来源有保障。其余还要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可以预计的是我们财政辛苦挣来的家底必将不保,而且银行系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我们遗憾地发现,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医疗、教育、住房改革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没有在这次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这些中、长期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因此,在这个刺激方案的操作上,财政政策依然显得“短视”,市场经济方向的理念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指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和我们的一些建议和批评是不谋而合的,但我们还应更加重视长期增长因素及其相关制度建设。过分担忧和恐慌是没有必要的,踏实和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合理的政策方案设计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0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3882,2008

[2]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e Aftermath 0f Financial 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4656,2009

[3]郑京海等,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J],经济学季刊,2008,(3)

第11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能力锻炼10分钟” 能力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只讲授知识而不发展学生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就会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适应和服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这一教育的需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侧重点也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知历史、分析社会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我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将原来的课时安排作了适当的调整,在每节社会历史课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这种方法称为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在每节社会历史课的“能力锻炼10分钟”里我精心设计了能力锻炼的题目,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对社会历史知识温故知新,能积极思考、掌握要点、理清线索、提高兴趣、锻炼能力。

为了检验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的教学效果,我在任教的学生中作了教学改革的试验,试验的安排和方法是:从任教的八年级的4个班中,挑选班风、学习气氛、基础知识相对接近的2个班,每班各抽40名同学组成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

对照班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完整。整堂课按照原来模式,一般可分为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归纳、作业布置等几个步骤。实验班因每次上课时间较对照班少十分钟,但由于每次上课前布置了能力锻炼的题目,学生预先作了复习和预习的练习,这样就压缩了讲授和的时间。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我在课前预先布置实验班的学生阅读教材上新课的内容以及课文中框题文字、图片说明、注释和阅读材料。用图片内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精心布置阅读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新课查阅相关历史书籍、史料。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即浏览一下材料,了解大意即可,“精读”即根据问题详细阅读,对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字、词、句、注释甚至引文的出处都不能疏忽大意,务必要学会掌握阅读的要点。我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我提醒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应该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辨伪,要他们学会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在新课的“能力锻炼十分钟”的时间里,让他们阐述课文内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而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结成一条条纽带,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化零为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历史的知识点浩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总有相似的历史现象或相近的历史事件散见于教材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将同类事件归类整理,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消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内和课外的历史资料,结合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归纳这两次战争的背景、发生的经过和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又如在中国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要记住这些条约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抓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这一要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及《》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及《》的签订导致了这一过程的形成。从此,中国人民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找出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历史事件纵向发展的必然联系,又反映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归纳整理、概括总结找出事件中的个性和共性。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学生把用某个历史线索串成一个整体并表达出来,我加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从而使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三、专题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专题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的专题讨论有助于学生能力。课堂讨论的专题要选得好,既要选择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便使学生对重点章节加深印象,又要选择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以便使学生易于展开争论,也容易找到参考资料。如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次?最近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怎样?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国家又是如何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指导实验班的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撰写阅读心得、讨论提纲和发言稿,在讨论前抽查了他们的发言稿,进行个别辅导,指出优缺点,并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敢于争论和发表不同意见。学生积极性很高,气氛热烈,有些同学的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他们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的形式很新颖,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唱主角,这样给予学生一种使命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学开始对社会历史课没有兴趣,深入学习以后才认识到社会真是知识的海洋,自己对社会了解得太少了,以后要多关心社会,多深入社会,扩大自己的社会知识面。课堂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历史的浓厚兴趣,锻炼了他们材料收集能力、加工整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有效地配合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每次作业、测试的时候严格认真地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我在上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地选择了一些题目,辅导学生写社会小论文。如介绍古代宋元科技的典范后,我给学生分配写作的题目有,“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古代农业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交流宣读优秀的历史小短文,并由教师或学生当场点评,指出优缺点,以资鼓励。虽然这些小短文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历史社会课本以外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激发起了探讨历史奥秘的兴趣。在上学期写历史小短文的基础上,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时,开始引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小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起初,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从下笔。我在完成的小论文中精选了几篇范文,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修改,然后在课堂“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宣读优秀小论文,由台下的同学提出疑问或评论,最后实验班的所有同学都完成了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学生自己选题、找资料、写论文、组织答辩,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五、精心选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和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能力、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整理和表述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己读、思、写、说的能力。我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除了针对课文的不同章节精心选择一些练习题,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练习外,习题在内容安排上也是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思考,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练习题难度适当,一部分题目常带有启发性、探究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记忆牢固。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和过程中,我曾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安排了前、中、后3次测试,为了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有效,我运用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获得下列结果。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期、中期、后期3次测试显著性检验

第12篇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出口产业的打击。由于我国出口产业劳动密集度高,这种打击对就业的影响很大。当前,虽然扩大内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已经显现,增长速度正在回升,但一方面,由于这种回升主要还是投资拉动的结果,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目前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仍然乏力。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具有长期效果的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的扩大就业政策。在当前,就业目标应当优先于增长目标。并非有增长就有就业。宁要较低增长率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就业增长,不要高增长低就业。

1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2 扩大就业首先要给“规模以下”小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从过去的0.4左右下降到0.1左右或以下。这固然有劳动力增长放慢的因素,但与增长模式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出口下降带来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投资带动增长但不能显著带动就业就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基本上不在各级政府的视野和关心范围之内。我国目前的统计系统只公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情况,其中的“小企业”数据,实际上只反映了小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小部分。“规模以下”小企业不纳入正常统计范围,它们的经营状况怎样谁也不清楚,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尽管过去各级政府有若干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实际从这些政策中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型企业,而且往往是中型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部分。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则很少受益。它们在贷款融资方面,基本上不属于银行服务的对象;在其他方面,其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远远比不上规模较大的企业。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和扩大地方税收的考虑,往往倾向于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减轻企业额外负担、减少干预等方面“吃偏饭”,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通常是享受不到的。它们与较大型的企业往往不处在市场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其发展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压。

各级政府如果不能把关注焦点从大企业转向小企业,我国的就业问题很难真正解决,启动内需也很难持续。

3 扩大内需是长期任务

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这在过去一个短时期内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反而由于保持了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成为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一部分人反对改善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的一个理由。但是从宏观经济和长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为即便不从公平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劳动者收入伴随经济增长而相应增 长,经济就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增长就不可能长期持续。

4 扩大内需靠投资还是靠消费?

政府投资、扩张信贷和鼓励居民消费都可以拉动经济。短期内,因为消费不可能迅速启动,需要一定的投资拉动。信贷扩张带动的也是投资。但投资越多,生产能力扩张越快,就越要靠消费增长来吸收产能,否则就会导致供求失衡和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增长乏力。即便政府投资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不用于生产性项目,也无法起到调整消费和储蓄结构失衡的作用;而大幅度放松信贷的结果,更会导致生产性投资迅速扩张。

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的情况下,投资只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拉动效应。一旦扩大内需的投资结束了,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局面就可能再次出现,经济就有可能再次掉下来。现在的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中,投资占了一大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也主要是投资,而且事实上不可能不导致产能扩大。现在应当调整政策重点,从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转移到调整结构、改善机制、启动国内消费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

5 启动消费增长靠什么?

导致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长期以来在劳动力供应充裕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抑制了低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升,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非劳动收入比重上升,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可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增长。

其次,现行税收体系没有解决资源收益、垄断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合理分配问题,国有企业不分红,资源产业不交资源税,助长了非劳动收入比重的上升和企业储蓄的上升。公共资金管理不当和流失更加剧了上述情况。

第三,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分追求高投资、高增长、高税利,使要素配置发生失衡,不利于小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助长了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这是因为高收入居民储蓄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收入分配向高收入居民倾斜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率自然上升。

第五,社会保障缺失使老百姓不敢消费。医疗、教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不足,价格居高不下,超过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都导致了强制储蓄。有人说近些年居民储蓄率没有提高,这与数据失真有关。近些年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大大低估了,他们的储蓄率也被低估了。

6 政策考虑

(1)我国现在的社保体系不但没有对城镇居民全覆盖,更由于地区分割,不利于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保障。建议加快推进基本社保的全国统筹和联网,尽快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接续。较发达地区可以搞附加保障。

(3)现在1.4亿农民工大部分把家留在农村,无法在城市安家,主要是住不起房,孩子上不起学。这不利于城市化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议将廉租房政策扩大到覆盖全体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城市能够安家,他们才能安下心来,也有利于启动消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实际上只补贴了少部分中等以上收入居民,造成分配不公平,建议将这部分资源全部转移到廉租房建设和维护上来。

(4)改革财税体制,将垄断行业和资源性行业的超额收入收上来,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