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量化交易与资金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程序化交易是将交易策略量化,以编码的形式写入计算机,当市场中的价量关系触发交易策略进行开平仓的方法。程序化交易策略有证券和期货两个领域之分,相对于证券程序化在期货中有着更大的发展,既有传统的日内交易策略、大趋势交易策略、组合策略和套利策略又有国外先进的高频交易策略,但是这些都避免不了“黑盒”的局限性。
关键词 程序化交易 期货交易策略 局限性
一、程序化简介
程序化交易、量化投资伴随着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越来越走近普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是指策略开发人员将交易策略量化后,以编码的形式写入计算机。当市场中的价量关系触发交易策略时,交易系统自行发出多空讯号,并且有效控制量价的变化关系。
程序化交易最大的优点是克服人性的弱点,在实盘交易中,人一些情绪化因素,例如贪婪、恐惧和焦虑等都会被无限放大,而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既定交易策略的执行,正如很多投资者深刻地体会,做交易与其说是和市场博弈,倒不如说和自己的心魔斗争。而计算机则是在严格执行交易策略,靠模型的概率赢得市场的超额收益。同时,程序化交易在抢单,多策略执行等方面的表现也远远超过了人类自身的限制。
二、程序化的策略类型
程序化策略现在主要应用在证券和期货两个领域。根据这两个领域交易规则的差异策略方法又不尽相同。我国的二级市场主要是T+1的交易规则,故程序化交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主要使用ETF套利、定价套利、指数套利等策略方法。
ETF套利主要根据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进行买卖的套利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方法:“溢价套利”是先在二级市场买入一篮子股票组合,然后从一级市场申购ETF,同时当日将申购的ETF份额当日卖出;“折价套利”是在一级市场买入ETF份额,然后申请赎回后将股票组合在二级市场卖出而赚取差价。根据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偏差套取利润。
定价套利和指数套利则是利用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依据定价模型提前研判后续股价的走势,从而做出的买卖动作。
而在期货市场上,T+0的交易规则赋予了程序化交易新的活力,其中量价策略和模式识别策略更是大行其道。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基于技术分析,根据市场本身的运行特征,形成固定的交易策略模式,当量价关系触发到相应指标时,会第一时间发出买卖信号。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交易策略主要分为4类:日内交易策略、大趋势交易策略、组合策略和套利策略。
日内交易策略,就是在交易日内进行开平仓操作的策略,不留仓过夜,只做日内波段。该策略大部分基于1分钟、5分钟和15分钟的k线开发的,依据市场上已经存在的量价间关系,形成突破买入,日内止盈止损的方法。
大趋势交易策略,主要基于技术面和量化基本面,通过技术面和基本面的谐振,进行大规模的买入卖出,抓住主要波段。该策略建仓规模较大,留仓过夜,直到基本面发生变化时才出场。
组合策略,将资金严格分配到各个品种上,同时操作,对多个相关品种进行买入卖出,依据资金管理的GARCH模型和多个品种的相关联动性,采取智能的交易方式。
套利策略可以分为很多小类,例如期限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场套利等,该策略主要利用价差的均值回归特性,在不同的合约上进行买卖,从而稳定地获取利润。比如IF1310合约,现价是2437,而其标的沪深300则是2432,到达交割日的时候,期货价格将以现货的价格进行交割,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价格将回归一致。此时若做空IF1310合约,做多沪深300指数,则可以在交割日套取5*300=1500元的利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新的程序化策略也在逐步进入国内市场,高频交易就是最近炒得很热的一个话题,其利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和系统,以毫秒级的速度执行交易并日内短暂持仓。
其主流的交易策略有做市商策略和订单流策略,做市商策略试图通过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来获取利润,不进行方向性的下单,多数是双向下单,通过提供不同买卖报价的订单而获得薄利。而订单流策略,通过分析市场中即时的盘口数据,根据短时间内买卖订单流的不平衡进行超短交易的策略。
一、盈余管理动因
(一)经理人趋利动因。现代公司制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经理人员。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股东与经理都是经济理性人,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即股东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而经理则追求一定努力水平下的高报酬和低惩罚,这样,股东与经理人员的目标函数就存在差异。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股东通常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价值。绩效考核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则是由经理提供的财务报告,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财务报告及时传递给股东,因而经理比股东掌握更多、更及时的信息。这样,股东与经理之间就存在信息差别,股东掌握的只是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上述的利益冲突,经理人员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一有机会就背弃当初做出的关于努力的承诺,甚至利用其信息优势,不惜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指使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夸大业绩,掩盖过失,即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会计信息在股东与经理之间呈不对称分布,它是委托关系的必然结果,无法避免的。经理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仅有动机而且有可能通过控制自己掌握报告方法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二)避税动因。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以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这已经大大缩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而企业所得税除了33%的比例税率外,27%和18%的两档照顾税率以及一些减免优惠政策也会给企业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尽可能地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支出。
(三)债务契约动因。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获得巨额回报,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公司破产时只承担有限责任,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对公司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等方面进行约束。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以免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企业管理者会倾向于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一是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权责发生制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它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权责发生制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大量的估算和预计很难使企业的会计收益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过多需要主观确认“量”无疑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二是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状况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提取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他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均衡化会计行为,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多计提八项准备金来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予了管理者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举例如下:管理者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大量未来经济事项必须做出判断,如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残值、递延税款以及坏账损失等。而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管理者必须在公认的会计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处理方法,如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法和发出存货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与加权平均法等。此外,管理者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判断,如存货水平、存货发出和采购的时间安排以及收账政策,它们都会影响到成本和收入。管理者在众多的判断中,都有可能和有条件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三、防范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并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谨慎地赋予企业会计选择权,并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另外,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