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

时间:2023-09-06 17:0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学校课程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基础。但近些年来,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既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稳步向前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教学模式已显现出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只重视技能技巧类课程(钢琴、舞蹈、手工、绘画等)的学习,而忽略专业理论课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考试评估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

为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得更加完善,凸显幼儿教育的特色,结合以上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仅供参考。

一、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由于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及学生实习就业等原因,专业汇报演出已成为展示学生技能技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的确,这一形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许多家长都领着孩子慕名前来学习,各大幼儿园也纷纷与学校学生签订就业实习合同……但据近几年学生实习情况跟踪及各园长的信息反馈来看,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着实有待加强。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技能,而园长们反映,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技巧都很好,但却不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更别说优质课了……虽然,学校开设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由于其属于专业理论课程,相对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都说理论必须与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建议建立实习基地,用于学生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建立常驻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基地

针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情况,建议与幼儿园建立稳定的见习和实习的关系。对幼儿园来说,可以增强园方的名誉和影响力,对学校来说,可以提供学生更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作为师范生,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见习和实习,她们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建议第二学年下学期可适当安排一周或一月的幼儿园实地见习。

三、举办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竞赛

各个地市每年都会开展有关音乐、舞蹈、朗诵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的对学生学习的重心有所影响,学生们都偏爱技能技巧类课程的学习,而针对以后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竞赛基本没有。因此,建议举办有关教育教学技能的竞赛,这样才能够让她们更重视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未来的人民教师。

1、说课比赛

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活动能有效的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学的积极性。这是教师提高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目前,说课已成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也必须具备说课的能力。

2、教学活动设计比赛

这一比赛的实行,是为弥补说课的不足。说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毕竟是“纸上谈兵”,看不到教师如何临场发挥,看不到教师驾驭教学活动的艺术,也看不见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效果和幼儿实际思维的过程。因此,建议举办学生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切实提高学生组织课堂的能力。

3、讲故事比赛

讲故事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中已有涉及,希望能继续开展。

四、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习成绩,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不在乎,不同程度上给任课教师带来困扰。所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建议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实习、毕业相关联,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做适当的要求——补考,如补考仍为通过,则继续留校学习,推迟实习时间。

五、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较多,学习任务很重,一周下来,每天七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甚至安排到了第八节课,课时严重超量,教师与学生都很疲倦,却很无奈,删减哪门课程都难于实现,针对这种情况,如若可以,建议做如下的调整:

1、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调整

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课时为每周四节课,学生分半上课,也就是说,每个学生一周只能上到两节专业技能课,除掉回课及练功的时间,学生用于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少得可怜,同时,学生每年都有较重的演出任务:毕业汇报演出、校园艺术节及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比赛等,为了能够更加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长足的提高,建议第二学年适当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量。

2、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调整

第2篇

1能否理解试行的六天工作制

结果见图对于“为缓解新、老校区两地办学压力,我校现在采用六天工作日,您能否理解学校的此项举措”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调查对象都能理解学校的此项举措;28%的调查对象表示无法理解;9%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学校处于困难时期,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能体谅到学校的难处,对试行的六天工作制表示理解。见表1。

2对试行六天工作制的看法

结果见图2。对于“对于我校现行的六天工作日,你有何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缺少自我消化所学知识的时间;26%的调查对象认为假期可以支配更多的时间;8%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5%的调查对象提出了其他建议。见表2。

3对试行六天工作制利弊关系的看法

结果见图3。对于“关于六天工作日的利弊关系您认为”的调查结果显示:57%的调查对象认为六天工作制“弊大于利,不可取”;27%的调查对象认为“利大于弊,可取”;16%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2.4对现行的六天工作制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见图4。对于“关于我校现行的六天工作制您有何意见和建议”的调查结果显示,58%的调查对象建议恢复五天工作制;13%的调查对象建议改为五天半工作制;20%的调查对象建议继续推行六天工作制;9%的调查对象认为采用任意一种工作制都可以。结果见表4。

4结果分析

六天工作制是我校在特殊时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新举措,经过1年试行,虽然暂时缓解了学校的部分压力,但也给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了很大不便。对于学生而言,试行六天工作制后,课程安排相对紧凑,课程压力过大,周六上课,周一至周三的晚上还有任选课,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及时复习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医类学生而言,六天工作制高强度的课程安排使得力不从心。这样的安排不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使高校学生本应的主动学习转变为被动的填鸭式的机械的学习,收不到应有的良好的授课效果。对于教师而言,特别是课时较多的教师,高强度的授课使得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高密度的课程安排使他们的备课和学习时间大大减少,从长远角度考虑,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对于教管人员和行政人员而言,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每周连续工作六天着实辛苦;加之由于社会上大多数单位实行双休日,六天工作制给教职工特别是有子女的教职工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建议恢复原来的五天工作制,认为五天工作制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学生可以在周末两天时间对本周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吸收,也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安排自学,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更便于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作者:张瑞 张太行 牛乐 林永青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第3篇

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大而全,使校本课程特色缺失;再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缺乏活动性,使学生主体个性失落;还如地域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等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使课程资源无序浪费。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 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 ,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现就本地区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特编制了《富阳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 学校特色 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学校 办学特色 。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课时比例要控制在课时总量的 10%-25%,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的有机结合,促使资源开发与校本特色同步发展,学校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同区域的学校要积极配合,走合作公关之路,避免学校与学校之间重复开发的弊端。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宗旨。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 办学目标 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 ,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 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 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阶段: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初中、小学每周至少 1课时,并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 1-2年级,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小学3-6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到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要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学校要定期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采取等级加评语,初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原则上每个初中学生每学期要选学一门校本课程,完成规定课时的给予 2个学分,成绩突出的最后奖励1个学分,初中三年累计取得12个学分的,准予毕业。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组织管理。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5、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六、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

1、《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2、《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200字为宜。

3、《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计划管理。学校要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年实施前递交给各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议。教育局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每学年的8月底前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各校进行需求评估调查、制定方案、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9月份正式实施。

3、课程实施管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控教育教学 创新改革实践

一、现阶段数控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我国在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对于数控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如今各地区中职学校,在进行数控专业相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中职学校对于相应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及全面性。根据分析总结,不足点基本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培养,忽略实践操作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通过书本学习数控专业知识,从而影响到了未来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二,目前大量中职学校在对相关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与课程安排过于落后,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激发自身学习积极性。同时缺少相对应的操作设备,减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

第三,部分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性较差,同时未对教师职业素质进行有效考核。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队伍无法针对社会相关数控工作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调整,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佳。

二、中职数控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中职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积极做出调整。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已经逐步由原先的以统一学科教育为中心,向人才技能R蹬嘌的方向进行积极改革。数控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应当注意。在以专业课程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大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对学生实际数控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活学活用。以下将提出几点针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1.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改革创新

对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合理性的分类,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以目前课程内容举例,可以将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分为多个环节,将平面几何、向量几何、计算公式、函数数列等有关内容进行统一划分,再将实践环节部分单独划分。同时还可以按照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归类划分,如在某一学期首先进行几何图形的学习,而几何图形课程与学生的操作制图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项安排在同一时段的课程中。函数内容学习与车工、钳工等有着重要关系,也可以进行统一安排。通过此类创新方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始终能够以理论结合实际为重点进行学习。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环节教育

中职学校应当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工作,对现任在岗教师进行定期资格考核与课程安排计划检查,尤其要抓好理论结合实际这一重要观点,对教师人员的数控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教师队伍的优秀性。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缩减书本课时安排,将更多的时间安排在动手操作环节,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学生今后毕业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打好良好基础。

3.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的硬件配置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中职学校在数控专业所需的设备配置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配套设施较少、硬件设备较差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相关课程的教学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建议相关学校应当着重加强校内硬件设施的采购工作,如各类数控机床、电火花线切割床、编程器、数控铣床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配套设备,使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到数控专业各环节内容的操作流程,增强操作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技校 教材 教学模式 模块式 一体化

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改进,技工学校劳动版教材已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各级各类技工学校的教学需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学制不断变化,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建设也应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改进,更好地适应技工学校的教学需求。

一、近几年技工学校的办学状况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重点各有侧重。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由此带动了技校招生数量的大幅上升,但生源素质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状,各技工学校都在探索和应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新生入学后,进行全面的摸底考试,根据文化基础的差异,分成高职升学班、常规教学班、技能教学班等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升学班强化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的学习;而技能班则以技能训练为主,弱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文化课教材经过几年的再版和改进,已趋向于更加实用,但对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来说,一年多的文化理论课的学习,无异于听天书,无异于浪费时间。

2、专业设置更加灵活,学制年限长短不一。对于技校的培养目标,国家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但各学校为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在培训层次、专业设置、学制年限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当前,技校招收的全日制学生,既有四年一贯制的高级工,也有二至三年制的中技工,也有一年制的初级工,还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短训班。而技校教材对大多数专业来说,却只有一个版本,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要求。

3、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都在探索和运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一体化”教材,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二、对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建议编写一套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基础文化课教材

现行的基础文化课教材基本能够满足常规教学班、高职升学班的教学要求。针对技能班、初级工、短训班的教学,建议编写一套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基础文化课教材。该教材应以服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实用、有用、够用”为原则,内容选择上尽量做到少而精,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笔者认为,可将原有的语文、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进行整合,将语文、政治、英语整合成一本人文素质教育读本,同时融合进地理、历史、国学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将数学、物理、化学整合成一本科技素质读本,同时融入当前最新科技内容,以服务专业课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目标。该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少一些空洞乏味的理论推导,突出概念理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应用。

2、建议编写一套模块式专业基础课教材

当前的一些专业基础课教材,都是以系统理论构筑而成,也就是说,是以系统专业理论为主线的一个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其明显优点是遵从了人的认知规律,对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高职升学班比较合适,但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班级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技能教学班以技能教学为主,相对来说弱化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材选择上一些课程干脆不开,比如机械专业,很多学校将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全部删减,只开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由于这些课程相互关联、互为基础,课程的整体删减,造成了知识点的缺失,给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于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在贯彻少而精原则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知识点的全面,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建议开发一套专业基础课模块式教材,以一至两门主干课程为主,将其它课程内容融入其中。比如,对于机械专业,以机械制图为主干,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融入其中,称为机械制图;以机械基础为主干,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课程融入其中,称为机械知识。各教学班可根据基础不同、要求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块来组织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水中健身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78-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Fitnes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EN Yu-hong1, DONG Xiao-qi2, LI Bo1, HUANG Xiu-feng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Aqua fitness exercises are the activities in the water taken by peop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health condition. It has significant function in fitness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re. At the same time, it facilitat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so as to reach the goal of sentiment cultivation and recre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own sufficient sports sourc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qua fitness exercises. 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designs the curriculums of water fitness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aqua fitness; course development

投稿日期:2011-01-19

作者简介:温宇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游泳、水中健身教学与训练。

水中健身是人类为了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伤病康复、塑造体型或休闲娱乐等目的,利用水环境的特点,在水中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锻炼活动。它广泛应用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流体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指导锻炼,通过练习提高肌肉力量、肌体柔韧性,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身体机能,具有很高的强身健体、康复医疗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达到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目的。

国外水中健身活动的发展已经历经了几十年,欧、美、日等国的水中健身活动从最初创始至今,水中健身练习内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现代水中健身内容有水中有氧练习、水中行走、跑步、跳跃、游动、上肢运动、全身运动、休闲娱乐等,形成了目前的包括水中有氧练习、水中娱乐健身、水中减肥、水中康复等主要内容的锻炼体系。

水中健身类课程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游泳课程之外的,以健身、培养技能为主要目的,以水中健身教学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水中健身类课程主要有水中健身、水中康复、水中游戏、水中体能训练等几种。其中水中健身是应用较多的课程。

目前我国具备游泳教学条件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开设游泳各类课程的高校也日渐增多,但是水中健身课程在高校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目前水中健身课程在国内开设较少,高校也没有相关专业或方向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水中健身师资的培养更多依赖于原有其他项目教师兼项。课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调研和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高等院校水中健身类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此类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跟踪观察法进行研究。

2010年12月在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水中建设活动推广研讨会期间,针对水中健身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与问题对我国八所体育院校、十余所普通高校课程负责人,部分大型综合性健身俱乐部负责人,以及中国游泳协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共访谈专家28人。

向6所高校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水中健身课程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以及对水中健身课程的感觉及建议。

作者在2001-2009年中国游泳协会全国水中健身教员培训中担任教师,在2007、2009年全国水中健身比赛中担任裁判员,并参与编写了两部教材,主持建设了一本水中健身课程,对水中健身活动具备感性和理性认识,有助于本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等院校水中健身课程现状简析 调查发现,水中健身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开设课程的学校很少,其中又以体育类院校为主。体育院校中有北京体育大学(水中健身选修课)、天津体育学院(水中健身限选课)、成都体育学院(水中健身限选课)、上海体育学院(水中康复限选课)四所院校开设了此类课程;其他院校中开设这一课程的更少,仅中山大学、四川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等几所高校,为组队参加2009年全国水中健身比赛,开设了临时课程。但调查发现,许多拥有游泳场馆的高校计划近期开设水中健身课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普通高校,以及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

经调查发现,目前开设水中健身课程的高等院校担任课程教师的人员主要来自三个领域,游泳教师、健美操教师以及其他师资。体育院校的水中健身类课程多由游泳教师为主要师资力量,结合健美操、社会体育等课程教师。

水中健身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目前滞后于课程的发展。经对开设课程的院校教师访谈发现,目前正式出版的教材仅有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水中健身》。但由于教材印数很少(仅1000册),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开展此类课程的需要。

对北京浩沙健身俱乐部、南京欢腾健身俱乐部、湖北英东跳水馆等经营性游泳场所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许多健身场馆具备开设水中健身类课程的条件,民意调查也认为市场有这方面的需求,部分场馆已经进行了尝试,且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师资缺乏,教练员流动性大,导致课程的系统性受到较大影响。

先期开展水中健身类课程的高校基本上都是体育类院校,其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类别的高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需分别设计。

2.2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师资培养需求 访谈中发现,许多高校虽具备游泳条件,却没有开设水中健身类课程,其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师资。水中健身类课程虽在游泳池进行教学,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游泳课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并没有设立这个专业方向,课程师资的培养主要依靠海外留学、课程进修、自学等方式开展。中国游泳协会从2000年起,采用短期几种培训的形式,举办了十一期水中健身教员培训,共培训学员共计600余名,其中体育院校教师占25.3%,普通高校教师占12.3%;其他学员多来自健身俱乐部等健身行业。根据培训情况,体育院校开设水中健身课程的师资相对充足,而普通高校担任水中健身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开课需要。

中国游泳协会的水中健身教员培训与考核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高级考官、高级教员、中级教员和初级教员。此外,具备水中健身教学条件,并拥有2名以上高级教员的单位,可获得中国游泳协会的授权,获得培训考核水中健身初级教员的资质。

由于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目标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各有侧重点。体育院校因学生学习水中健身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要高于普通高校,教师应具备高级教员资质,才能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专家访谈后,一些专家指出,除参加中国游泳协会举办的水中健身教员培训外,有游泳场馆的高校建议通过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观摩进修实习的方式培养师资力量。

2.3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学生需求及教学目的 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水中健身课程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图1),这为水中健身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我们。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学习水中健身的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水中健身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康复、熟悉水性,并满足一定的娱乐性。

体育院校由于是专科学校,除满足健身、娱乐等目的外,水中健身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创编能力,满足社会对水中健身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就业的机会。此外,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还应抓住目前国内外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水中康复的热点,培养水中康复专业人才。

2.4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的教学方法 专家访谈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水中健身课程适合采用以带操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衔接教学。而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程除了采用带操教学教会学生基本动作外,还要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助式教学、分组教学等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创编动作、设计练习手段的方法。

2.5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目前水中健身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实践,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和调查结果,分别对普通院校和体育院校水中健身类课程进行了初步设计。

场馆设施和师资条件具备的普通高校建议开设水中健身选项课。特别一些文科院校、女生比例较多的院校,更适合开设水中健身选项课。

体育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开设水中健身系列课程(表1)。

表1 不同专业学生适宜开设的水中健身类课程

专家调查结果(N28)

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结合体育院校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分析,建议在体育院校不同专业开设不同内容、不同学时和形式的课程。例如运动训练专业游泳方向、健美操方向可以开设水中健身操选修课;运动训练其他方向可以开设水中体能训练选修课;体育康复专业可以开设水中康复选修课。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也可开设限选、副项或选修课(表2)。

2.5.1 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程内容 经过对已经开设课程的院校负责人和相关体育院校专家进行访谈,多数专家(25人,占89%)建议水中健身课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表3,表4)。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授课和录像播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水中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活动性质和主要内容,创编原则和方法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形式的操类活动、水中游戏活动组织,以及分组创编、练习等。

表2 体育院校水中健身系列课程健身建议

表3 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程理论部分建议内容

表4 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课程实践部分建议内容

2.5.2 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的水中健身课程建议以实践教学为主,并根据需要简单介绍水中健身的相关知识(表5)。

表5 普通高校水中健身课课程建议内容

2.6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学时分配设计

2.6.1 体育院校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学时可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专业而定。目前体育类院校此类课程的学时数为24~36学时。对部分院校课程大纲研究后发现,水中健身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全面,但对几所学校任课教师访谈后发现,教师均认为教学时数偏少,练习和巩固的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果。

对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该课程的30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90%(27)人感觉学时数偏少,复习巩固的时间不充分,建议适当增加学时。此外,选修课程的学生反应,由于学生专业不同,水性水感、游泳能力、运动能力差异较大,使用同样的大纲、进度和内容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原则。因此建议进一步细化教学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开设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选修课、选项课,那么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将更有针对性。

北京体育大学针对上述情况,计划深化水中健身课程设计,将课程分为初级课和高级课,适当增加学时数,通过分化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效果。

2.6.2 普通高校 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普通高校水中健身课的学时安排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师资条件,开设24学时或32学时的选项课。或者作为游泳选项课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在水中掌握平衡的能力及水性水感,为游泳选项课教学打好基础。

2.7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教材建设 基于水中健身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特点,该课程适合将传统纸质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结合起来,配套建设。到目前为止,国外已经出版众多有关水中健身、水中体能训练和水中康复等内容的纸质教材和多媒体视频教材。在我国,中国游泳协会2002年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过一套内部使用的水中健身教员培训教材,包括一部纸质教材、两张VCD,和一张音乐CD。2007年,天津体育学院与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供天津体育学院水中健身选修课使用的水中健身教材。随着共同课程的深化,开课院校的增多,建议由多个院校共同编写一套水中健身教材,含纸质教材、DVD演示、音乐选配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促进水中健身课程在高校的发展。

2.8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

2.8.1 体育院校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教学特点,建议对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程采取笔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理论笔试评价学生对水中健身的认知程度,包括水中健身的概念、练习方法、锻炼手段。实践考核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考察学生课上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所教授操系的完成质量。另一部分考察学生的创编和教学能力,包括编操、带操、音乐选取和编辑、简单的救生技能等,使学生初步具备初级教员的水平(表6)。

表6 体育院校水中健身课程评价方法

2.8.2 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水中健身课程的评价与其他选项课相似,由于受到场地器材、课程容量等条件的制约,建议以技术考核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在完成操系动作时的力度、准确性、流畅性和艺术性。

实践技术考核分为徒手操和器械操两部分。规定动作为课上学习的成套操类,由任课教师或考评组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技评。

2.9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教学环境 水中健身的适宜水深通常是在练习者的胸部和腋窝之间。对于高校学生,池深建议在1.2~1.4 m之间。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教授深水水中健身,池深最好在2.0~2.2 m之间。

根据对专家访谈,对任课教师的调查及课堂观察实践,建议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器材设备(表7)。

表7 水中健身课程器材设备

3 结论与建议

1)水中健身课程对高校学生有较高的吸引力,社会对水中健身人才有较高的需求,具备在高等院校开展和建设的条件。

2)根据不同高校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可分别设置不同类型和学时的水中健身课程。目前已开课的高校主要集中体育类院校,课程形式略为单一,课程学时相对不足。

3)体育院校开展水中健身课程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较充分,普通高校受场地、设施和教师等各种原因的制约,开设课程的高校还比较少。但普通高校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更易于把握,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4)水中健身课程的配套教材开发不足,根据学校性质、专业不同,建议组织专家编写相应的传统教材和多媒体教材。

5)建议主管部门深化完善水中健身操竞赛规则、规程等文件,通过组织竞赛宣传推广水中健身在高校的影响力。高校也可通过表演活动提高水中健身活动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朱笛,温宇红.水中健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

[2] 肖红.中年女子水中运动的健身效果[J].体育学刊,2003,10(5):52-53.

[3] 倪小焰.水中健身操在游泳教学中的作用浅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3(2):110-112.

第7篇

本文通过对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财会专业教育教学、招生就业等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改革建议。

一、我校财会专业现状调研

1.财会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需求情况

目前,富阳市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有5所,而开设财会专业的只有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专业方向主要是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两个方向,近三年每年的招生数量一般保持在170~250名左右,约占整个中职招生数的17%-20.5%。而据2008年第一季度杭州市人才网的统计和对富阳市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会计行业部分岗位中职生使用量情况调研,可以推测,富阳市会计行业每年需要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大约2000―3000人,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因此,财会类专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而中职学校也因此面临着为富阳市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重任。

2.财会专业教学情况

我校开设财会专业多年,多年来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和各项关键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对照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的,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教材选用范围相对狭窄等。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我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仍采用学科课程体系,偏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会计职业各岗位的工作分析不足,专业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水平较低,致使财会中职生就业对口率明显不高。

(2)忽视实践技能培训。据调查,富阳市职高财会类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学内容滞后于会计行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来源于企业的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财会专业教师来源于各高校,并没有企业财务工作经历,因此,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学是存在不足。

(3)教材选用范围相对狭窄。学校对于教材选择坚持择优选用的原则。选用质量高、内容新、有权威性,出版发行规范可靠,印刷装订质量好,并且适合中职学校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材。但是目前教材市场上适合中职财会专业学生使用、适合技能培训、适合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的财会专业教材极少,这也给中职财会专业高质量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4)缺乏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指劳动者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也称做可携带的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创新能力等。目前,富阳市职高财会类专业还没有专门倡导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虽然学校也开设了部分选修课,以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但这样的课程并不系统,难以真正达到目的。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改革建议

根据对富阳市职高财会类专业现状的调研及分析,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改革,应包括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和财会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

1.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从事出纳、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档案管理、仓库管理员、统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以下证书:

(1)《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考试双科合格证;

(2)《会计电算化培训考试合格证》(即初级电算化证);

(3)珠算普通五级证书(或更高等级);

(4)计算机一级证书(或CEAC――企业信息管理助理工程师)。

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一步获取会计中级等级证书,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如表所示。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财会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2.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根据企业调研所获取的资料,财会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使专业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与就业市场紧密联系。

(1)各专门化方向都设置基础会计、出纳、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职业指导、诚信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2)财会方向设置会计、成本会计、仓库管理和统计等方面的课程。

(3)会计电算化方向设置电算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计算机维护等方面的课程。

(4)税务会计方向设置税务实务、税务、税务法规等方面的课程。

各方向的课程结构可采用模块化课程,各模块化课程可采用递进式、并列式或流程式等结构来组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训条件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如收银、文秘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学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的课程教学框架。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企业信息管理ERP模拟实训课程;开设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个性化教学平台。构建“基础+培训”课程体系,建立起从基础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综合业务账务处理程序的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体系,以此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达到一致,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40%以上。

(3)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会计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建立若干个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确保100%的学生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4)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

①按照“行业+校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信息管理背景的会计专业特色。

②以会计专业为实现途径的弹性学制、产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获得初步专业技能,最后一年在会计岗位开展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③按照学校、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优化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结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会计标准制定、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4.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1)构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4门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程,并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会计方向的课程建设。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和《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3)将职业资格取证和岗位职业技能的内容作为课程融入教学计划,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证考试科目《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一级证书(或CEAC――企业信息管理助理工程师)等。

(4)组织编写、出版突出专业特色、体现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要求的教材,鼓励教师建设高质量、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5)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启动复合型会计课程建设。包括开发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建立复合型会计课程体系,强化企业信息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会计职业人才服务。

5.学校财会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

本专业师资队伍需由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中有一定会计经验的专家组成。本专业各类型的教师比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配置。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本专业需配置校内专业实训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会计实训室、税务会计实训室、POS系统操作实验室、ERP实训室,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本专业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与企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能为学生提供顶岗操作,技术方面由企业工作人员实地指导,将学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衔接起来,起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38-02

一、《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持续、快速地增长,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贸易结算作为涉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的广泛关注。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少高校的《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也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际贸易结算》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单证等课程的综合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信贷、外汇买卖等金融交易量的迅速增加,国际间非贸易结算的笔数和金额均已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结算,但是国际贸易结算在整个国际结算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就国际结算实务而言,贸易结算较之非贸易结算要复杂得多,它几乎使用了所有国际结算的手段和方式。不懂得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就不能从事国际结算的操作,也不能胜任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工作。因此,《国际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论原则指导下教导学生办理国际结算业务,侧重于业务程序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操作方面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结算的专有词汇的英文表述,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学会使用外语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培养学生在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二、开展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完成《国际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国内高校积极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在开展双语教学中,有些高校较好地实现了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又让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也有些高校的双语教学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未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师资能力有限。由于《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改革不少高校是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实践的,在探索初期,许多高校出现“师资慌”的情况,即年长的专业水平高的老教师外语口语表达水平有限,不适合从教双语课程,而许多擅长外语口语表达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经验资历浅,专业积累有限,采取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2.《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材较少,难以满足多种院校课程教学的需要。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的《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材,不少院校都选择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结算:理论・实务・案例(双语教材)》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结算(英文版)》等教材作为替代使用。显然这些替代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贸易结算双语教学的需要。

3.贸易结算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介绍了UCP600、URC522、《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以及各国票据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国际贸易结算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实践性不强,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学中侧重介绍案例,着重实训过程,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则的介绍,又会使得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不好掌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比例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既影响了学生对于该课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水平,也影响到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孰多孰少、孰轻孰重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4.传统的结算课程虽然在各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都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却差异很大。对于课时安排较少的结算课程,中文授课勉强能完成该课程基本内容的介绍和学习,如果改成双语课,课时的限制就会影响其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以至于不能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5.在结算课程改为双语课后,许多学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并没有改变,即大多数学校仍然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方式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针对学生专业英文应用水平的提高进行评价,因为对于双语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过于片面。

三、提高《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积极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正是由于在开展《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上述问题,各学校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和提高。

1.针对许多学校开展贸易结算双语教学课程中出现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建议各学校加大力度配备新进教师担任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此,可以协调相关学科的授课教师加入授课工作。对于原来从事贸易结算课程的授课教师外语表达能力有限,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问题,建议各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的安排相关授课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和深造,提高教师的外语表达水平。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要求专业外语培训专家来校进行,也可安排教师去培训机构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教师去国外高校学习和深造,以提高培训效果。不少学校外语部往往有对外语言学习的国际交流项目,建议这些项目的申请范围也扩大到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授课水平。

2.积极组织和开展贸易结算双语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与专业要求编写适合自己双语教学需要的专业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3.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提高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

(1)在贸易结算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全英教学,营建英语环境,创造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机会。

(2)在尽量全英授课的努力下,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适当安排中英文教学的比例。在票据概述、结算方式等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建议使用全英教学的同时,将专有名词翻译成中文,方便学生接受。例如,在介绍汇票时,先用英文介绍“Bill of Exchange”、“Draft”,接着介绍其中文名称――“汇票”。用这种中英文对比的方法介绍专有名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解释则建议尽量使用英文。例如,在解释汇票的概念时,应介绍“A Bill of Exchange is an unconditional order in writing,addressed by one person to another,signed by the person giving it,requiring the person to whom it is addressed to pay on demand or at a fixed or determinable future time a sum certain in money to or to the order of a specified person or to bearer”.

(3)对于字数较多的英文释义,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并且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要求学生作答等方法来与学生互动,督促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概念。例如针对汇票的英文释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Can you tell me how many parties are involved in this implication?”学生在努力寻找答案时,自然会对这段英文释义进行研究和思考。通过积极的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方便在教学活动中随时调整双语教学的进度和讲解的深度。

(4)为了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授课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相关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尽量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以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研究,同时提高其使用所学知识为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在课程结构上,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以完成全部教学大纲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贸易结算课程的知识点。相较于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过程较长、难度较大,因此讲授同样的知识点,双语课程需要的课时更多,各学校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

5.在评价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时,传统的闭卷或开卷考试只能测试学生的书面外语水平,对于听、说等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无法考察,建议学校可以结合面试、实践性操作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调研方式;调研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近年来,中职学校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希望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大量的、多方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和理论依据都来源于人才需求调研,中职学校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下面笔者将以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例,讲述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一、确定专业的调研目的

在确定调研目的之前,要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两个脱节:理论课与技能课教学相脱节和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内容相脱节,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如下:

(1)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及素质要求。

(2)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应的数控专业就业岗位分布及岗位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工作要求。

(3)开展职业院校调研,了解兄弟职业院校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情况以及对职业内涵、职业岗位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情况。

(4)开展对毕业生调研,了解数控专业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习设备设施配置、师资与教学水平。

二、确定专业的调研对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选择调研对象:

(1)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012、2013、2014届近三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

(2)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等。

(3)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机械制造(与数控加工相关)行业、协会。

(4)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20所中高职院校。

三、确定专业的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采用《企业调查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职业院校调查问卷》,以企业概况、用人需求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设置企业调查问卷内容;以学校课程、教学、实训条件、师资等内容设置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办学情况、专业设置、职业内涵、专业建设等内容设置职业院校调查问卷。

(2)现场访谈。与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毕业生等人员面对面座谈、交流。

(3)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数量。

四、实施调研

(1)2013年7、8、9月,调研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面对面座谈的方法,实地考察了企业经营和生产状况,了解企业有关数控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2)2013年8、9、10月,分别对在广西、广东工作的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共发出50张调查问卷,收回40张。

(3)2013年9、10月,对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10所院校进行调查,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数控专业的办学规模、教学实施、内涵建设等情况,共发出10张调查问卷,收回10张。

(4)2013年8、9、10月通过网络调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了解数控职业发展趋势,数控职业规模。

五、调研数据分析

1.数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2010到2013年,中国每年机床产量维持在20万台以上(见图 1),我国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数控机床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数控职业岗位巨大需求。

(2)通过调研现示,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在不断攀升(见图 2)普通机床岗位需求下降,而数控机床岗位需求逐年增加。

(3)我国(初、中、高)级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这表明,我们的中级技工在未来5至10年内仍会有大量的人才缺口。(见图 3)

(4)数控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分析。据教育部高教司对152家数控应用企业调查显示,目前在岗人员岗位一般分为:数控设备操作人员、数控编程工艺人员、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等。 调查中,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占70.13%,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4%,其他4.83%。(见图 4)

(5)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西金创等企业的调研,发现提供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岗位比例中,数控车工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数控铣工、加工中心。(见图 5)

2.数控职业岗位能力数据分析

(1)在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调查中,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吃苦耐劳这四项认同度最高,占受访比例的80%以上。(见图 6)

(2)在对员工应具备的岗位技能能力调查中,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编程能力、识图能力认同度最高,占总认同度率的90%以上。(见图 7)

在“企业方对中职学生就业上岗时工作能力满意度”调查(见图 8)中,比较满意的占60%以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我们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州数控设备厂等1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这些企业对数控机床工岗位要求具体如下:①懂得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熟悉数控机床的性能和主要装置;②熟悉并了解各类金属材料的性能,识图、懂量具,根据产品图纸能编排程序、选择刀具进行生产;③具有一定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并进行车床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能够操作常规检测仪器,能处理一般的产品质量和工艺问题以及常见的故障;④工作细致、认真、责任心强;⑤根据零件图所规定的工件形状和尺寸、材料、技术要求进行工艺程序的设计与计算(包括加工顺序、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轨迹、距离和进给速度等),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⑥数控车床自动生产出产品后,使用测量检测仪器,对有精度误差的产品进行误差补偿;⑦排除数控车床的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故障,进行日常的车床维护和保养;⑧能应用研究第三方软件,完成复杂零件造型,自动编排程序。

3.毕业生对学校数控专业建设调研数据分析

(1)在“毕业生对原有开设课程的重要度评价”中(见图 9),发现操作技能课程如:普车实习、数控车实习、数控铣实习、加工中心实习课程的认同度最高。

(2)从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评价看,满意的比例为12%,基本满意的为75%,不满意的比例为13%(见图10),显示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一般,表明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原因中(见图 11),受访者列举最多的原因是“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突出”“工作态度好”,因为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十分看重。受访者大多认为:由于中职毕业生绝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为企业生产一线,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企业对学生此方面的素质要求迫切。

(4)在对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中,认为教师最需改进的是教学方法(见图 12)。受访者普遍认为理论课过于抽象,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环节,而专业技能过于简单,缺少丰富的内涵。理论知识、工艺知识、操作技能过硬,善于表达的一体化专业教师被认为最能满足现实需要。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见图 13)

4.企业专家访谈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和掌握调研企业和员工情况、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及对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和建议,在发放企业问卷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调研企业的部分专家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在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中,专家访谈者可以不受企业问卷问题选项的限制,更深刻自由地发表意见,以完善和补充问卷的不足。受访专家认真负责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

谈)表,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熟悉设备操作,设备保养,保值,检具正确使用等。

六、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建议。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企业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理清数控加工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比较同类职业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规模等情况,结合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定位为: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方向应以(需求岗位比例最多的)数控车削加工方向为核心,数控铣削加工和加工中心加工方向为辅。

培养层次需以(需求人才层次最多的)职业资格四级,为我校人才培养层次。数控部分岗位及能力要求见下数控岗位及能力要求表所示。

(2)对人才培养的建议。①企业认为学生在掌握数控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后,可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简单到综合)的项目进行实习,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企业建议密切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模拟企业零件)生产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模式,采用“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计划,

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3)课程设置建议。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内容重叠,传统的实训课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重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教学模式建议。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学员毕业后快速胜任第一岗位工作,建议以人社部开展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改进我校现有的教学模式。

(5)评价模式的建议。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建议教学评价采用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及评价方法多元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6)师资的建议。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既懂理论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以一体化教师、专业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师的师资团队。

(7)教学场所建设的建议。原有的教学场所功能单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分别独立,不利于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习方式。学校应建立一体的教学场所,建立以信息查询、理论课堂、技能课堂多功能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七、结束语

第10篇

 

一、江苏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定位和目标

 

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制度是一项实施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制度。江苏省是开展职业教育学考起步较早的省份,并将成为最早正式实施职业教育学考的省份。2012年江苏省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2013年在南京、常州、南通三市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学考的先期试点工作。2014年12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江苏中职测试制度》),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考作出了整体设计和制度规定。2015年3月,江苏省正式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2016年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通常认为,教育测验(或称测试、考试)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将被试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看其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解释分数的测验,在教育测量学上称为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d),简称排名性测验,或称选拔考试,用于选拔性用途[1];二是通过将被试得分与某一绝对标准进行比较,看其是否达到某一绝对标准来对分数进行解释的测验,在教育测量学上称为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简称合格性测验,或称水平考试,用于资格认定[2];三是由学校或教师举办的通过将被试得分与学校或教师的预设进行比较,是为进行或改进教学而举办的考试,简称教学性考试,或称练习性测验。学考应该属于第二种教育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用于对学生学业合格的认定,以及用于对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

 

200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3]普高这一学考文件为江苏省中职学考提供了参考。2015年的《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学业水平测试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功能,及时向职业学校反馈教学问题,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依据教育测量学原理和江苏省中职学考相关文件精神,并参照、借鉴教育部普高学考的相关文件以及普高学考的实践,厘清和把握住江苏省中职学考的功能定位和目标。

 

在学考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功能。通过学考客观评估全体被测试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状况,作为对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的认定。二是评价与引导功能。对课程管理的评价,通过测试客观评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实效,为实施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测试客观评价学校和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贯彻落实情况和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情况,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规范课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抓好教学、把住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社会和家庭关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4][5]。三是选拔功能。中职学考虽为水平性考试,但还附带选拔性考试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作为学生参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的中高职衔接类高校人才选拔的依据[6][7]。这三个功能定位中最为主要的是评估功能和评价与引导功能,而选拔功能则属于辅助功能,且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间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在学考目标上,江苏省中职学考的目标应是完善课程管理、质量监控,不断改进、保证教学质量。

 

二、江苏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不利因素分析

 

第一,中职专业、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普高学考课程的数量。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版)显示,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设置有19种专业大类,共含321个不同专业。如果每个专业平均3~4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则321个不同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总数规模巨大,再加上5门公共基础课程,从理论上讲目前中职需要实施学考的课程总数将超过一千门以上。就江苏省中职教育实际而言,全省中职共分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按照《方案》,中职学考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合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进行测试。这样就共有36个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再加上5门公共基础课程,则江苏省需要经笔试或机考的中职学考总课程数仍然多达41门,这其中还不包括需采取实际操作考核的专业技能测试门数,就已远远多于江苏省普高的7门学考课程。

 

第二,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上,政出多门,缺乏权威性和刚性。无论是教材的制定、教学的开展、质量监控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权威的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江苏中职测试制度》提出:“学业水平测试重点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即对每一个专业而言,测试范围是5门公共基础课程、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和一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对此,《方案》中也做了同样的设计安排,这已经表明江苏省中职学考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程。众所周知,对于中职学生学情而言,在5门公共基础课程中能够称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课程无非是数学和英语;对教和学两方面而言,数学当属难点中的难点。因而,对中职学考而言,数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中职学考的风向标,中职学考是否能顺利实施关键就看数学课程学考是否能取得实效。江苏省现行的职业学校《数学》(共六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江苏省2009年《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在2010年及之后又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等课标性质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正式以官方名义出台了36个专业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这其中也涉及到对各个专业的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这表明,目前江苏省中职学校数学课程不乏课程标准(大纲),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各中职学校结合行业需求、行业标准先后制定了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都涉及与行业接轨、满足专业要求而对数学教学要求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这一事实表明两个问题:一是表明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或课标性文件政出多门,缺乏一个权威性、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二是表明中职无法像普高一样,在一个统一的课标下实施统一的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个体间、专业间、学校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文化课程的延伸,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都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薄弱,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来衡量,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不能够达标的,欲使其在中职阶段实现达标其难度很大,而公共基础课程又正是中职学考的重点,这会导致有较大面积的超出预期的学生难以通过中职学考。特别是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数学课程。在不同专业间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业基础又存在较大差异,如就读于中高职衔接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受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地区间和学校间的职教吸引力也不尽相同,所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存在不平衡性。在这一不平衡性下,要想像普高一样通过两年左右的学习,能够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地通过学考并不现实。如果不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学考,这又有悖于中职学考的初衷,这使得中职学考陷入两难境地。

 

三、基于当前中职数学教学实际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的建议

 

(一)立足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实施学业水平考试

 

第一,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确定权威的、刚性的数学课程标准(大纲)作为水平考试依据。江苏省中职数学课程现行教材是以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因此《大纲》应确定为江苏省中职数学课程唯一权威的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也应是本次学考的依据。除此之外,现行教材《数学》也是把握《大纲》的最主要参考,应紧扣《大纲》,回归教材、依据教材,要透过现行《数学》教材来把握《大纲》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和难易度。第二,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打造贯彻中职数学教学大纲的指挥棒和刚需。普通高中将学考与高考相结合的实践给中职学考提供了借鉴。2014年,《江苏中职测试制度》提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应加大应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权重。”因此,将学考作为学生参加中高职衔接类高校人才选拔的依据是贯彻中职数学大纲的有力措施,即中职学考的实施即为贯彻中职数学大纲的指挥棒和刚需。中职数学大纲的贯彻与中职数学学考制度实施互为前提、互为支撑,从而有效改进和保证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第三,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规避中职在数学基础和数学教学上存在个体间、专业间、地区间和学校间较大差异的特殊性和不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数学课程学考考纲。鉴于中职数学学考中的特殊性和不利因素,本学考考纲的制定原则应定位为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突出基础、兼顾差异、注重效率。基于上述三点依据,提出以下三实施建议: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按照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的原则。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第1~4册共包含20个章节,通过研读《大纲》、审视教材,建议将既不属于大纲中基础模块也不属于选修模块而属于拓展模块、不作考试要求的第19章圆锥曲线、极坐标系和第20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这两章去掉,将教材第1~4册中余下的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三角计算及其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其应用、线性规划初步等18个章节确定为考试内容,全部内容共236学时,涵盖83个知识点,其中较难知识点6个,中等难度知识点39个,容易知识点38个。

 

其次,在考试要求上,按照突出基础、兼顾差异的原则。将考试内容《数学》第1~4册去掉第19、20章后划分为5个模块,将属于大纲中确定的基础模块内容的第1~10章内容确定为第一模块——必考模块(共128学时,占总学时的54﹪,共涵盖58个基本知识点,并包含课程中全部6个较难知识点);再将第11~18章划分为4个选考模块,其中,第11章逻辑代数初步、第12章算法与程序框图为第二模块(共32学时,涵盖7个基本知识点),第13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第14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为第三模块(共24学时,涵盖7个基本知识点),第15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第16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为第四模块(共28学时,涵盖6个基本知识点),第17章复数及其应用、第18章线性规划初步为第五模块(共24学时,涵盖5个基本知识点)。要求第一模块为必考,在4个选考模块中选取2个模块进行选考,且必须在第二、三模块中任选一模块,在第四、五模块中再任选一模块。再次,在试卷结构和考试方法上,按照突出基础、兼顾差异、注重效率的原则。这里的效率指既注重学考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注重社会资源的节约。试卷结构和考试方法主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在题型及比例上,建议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组成,占分值比例约4.5∶1.5∶4。二是在难易题及比例上,建议全卷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个等级,三者占分比例约为7∶2∶1。三是在内容比例上,建议试卷由Ⅰ卷、Ⅱ卷组成,所占分值比例约8.2∶1.8。Ⅰ卷仅涉及必考模块的内容,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组成;Ⅱ卷仅涉及选考模块的内容,试题主要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组成,各选考模块试题的题型、分值相同,难度相当,考生可根据自己选考的模块,选做相应的试题。四是在试题数量、分值设置和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上,建议选择题和填空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其中选择题为15题,填空题为5题;建议解答题为4~5题,共40分;总题数为24~25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建议为75或90分钟;考试形式建议为笔试、闭卷。

 

(二)在借鉴PISA数学测试评价的理念和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上实施创新

 

建议借鉴PISA数学素养测试的理念和测试内容、评价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立足于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对数学畏惧厌学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在学考测试卷面上设置20﹪的命题空间作为贯彻PISA数学测试评价理念的“创新实验窗口”。在该实验窗口上除遵循紧扣教学大纲、依据数学教材的学考原则外,在不离开教材、不增加命题难度的基础上,在该窗口的命题上贯彻PISA数学测试评价的理念,实施创新,向学生呈现发生在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其问题设计的方式就是要表明数学的各个方面对于解决问题都具有真实的效用,重点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状态下的数学能力,在学校课程以外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况等。其次,在中职数学学考的考试与评价过程上贯彻PISA数学测试的评价技术,实施创新。即在中职数学学考的命题、审题、题库建立、试卷生成、试卷评价、考试、阅卷、计分与评价分析等各个环节,借鉴基于现代教育测量理念和技术的PISA数学测试的评价技术改造传统考试与评价,创新测试与评价方法,提高学考效率和目标达成率,比如,引入标准化考试系统 V4.0 通用版等。再次,用足用好“创新实验窗口”,服务教改实验。除按照整个卷面成绩实施评价外,还再对“创新实验窗口”的成绩实施单独评价,作为中职数学教研部门和教师用于探索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新路径,改进当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实验之用,从而实现以评促改,有效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在运用学考结果完善质量监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上实施创新

 

围绕中职数学学考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一主线,必须实现学考的评价与引导功能,通过以评促改,有效推进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为此,中职数学教学研究者应用足用好学考结果,通过构建基于学考评价体系的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中职学校和数学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第11篇

给校长的建议

敬爱的校长:

在小学度过六年了,作为一个快要毕业的小学生,出于对母校的热爱,也为了让学校更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我向您提一点儿建议。

我希望学校能设一个课外阅览的课程。书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有了书,同学们就像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学校虽然设了图书室,但图书室只有每周二的下午参加课外阅览课的同学才有时间去看,和现在的体育课暂时可以去看,其他课余时间都不能去看。所以,我建议学校开几节课外阅览课,每周一至两节左右。这样既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又能充分地发挥阅览室的作用。

为了办好图书馆,我还想到了一些具体办法。

首先,制作一些学校图书证,让喜欢读书的同学去办证。一张图书证可以视同一学期,凭证在图书馆借书。

其次,图书馆中安排一位老师,负责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和维持室内秩序,保证同学们能更好地阅览。暂时还没有办图书证的同学,可以由任课老师带领,借书后回到教室阅读。

以上是我的建议,望校长能够考虑采纳。

建议人:六年一班×××

5月7日

第12篇

关键词 西安邮电大学 教师 大学生 考试及格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本次调查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采用问卷形式进行,问卷分别就教师和学生设计两份半开放式问卷,力图从较为全面的角度探寻影响课程不及格率偏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问卷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风、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次调查通过SPSS13.0版进行百分比统计,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 问卷调查总体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对象为西安邮电学大学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2007级、2008级和2009级在校本科学生,覆盖西安邮电学院10个院、系。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650分,收回4415份,有效问卷4162。其中教师问卷发放680分,收回560份,有效问卷539;学生问卷发放3970分,收回3855份,有效问卷3623。

问卷的提交及答题情况总体良好,以不同角度设问的相关问题的回答基本吻合,表明学生及教师对问题的回答均能实事求是,答卷可信度较高。

2 调查问卷基本数据统计结果

2.1 课程不及格率偏高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在探寻课程不及格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学生还是教师时,学生及教师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55%的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教与学的双方面均有问题,应从双方寻找具体的原因”,有18%的学生和23%的教师认为不及格率偏高主要是学生学习不努力导致。

(2)关于学生不努力学习的主要原因,问卷提供了八个备选项,允许选两项,结果学生和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略有差别,学生的选择依次为:①有37%的学生认为“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对课程的学习比较盲目,没有认真努力学习的目标与动力”;②有34%的学生认为“主观上还是想努力学习,但客观的影响诱惑较多,无法静下来学习”;而教师的选择依次为:①有48%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考试、补考、清欠考试等机会较多,所以学生不努力学习;②有39%的教师认为“考试前突击一下一般是可以及格的,因此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3)在探究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的源于教师方面的问题时,37%学生和40%教师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关注不够,未能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讲解与辅导”。排在第2位的原因,学生与教师的认识略有差别,学生的选择依次为:有27%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选择依次为:有27%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确实较难,教师难以教好”。

(4)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对于考试不及格原因的认识,问卷分别进行了专门的设问,其统计结果为: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认为,同学考试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依次是:①49%认为“是同学努力得不够”;②23%认为“有些课程确实较难”;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个别课程不及格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依次是:①35%认为“由于课程较难”;②30%认为“由于课程不太重要”;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5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依次是:①55%认为“主要是自己没有努力学习”;②15%认为“由于课程不重要”。

3 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

对于“认真努力学习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这一问题,学生与教师的观点略有差别,在各种比例的选项中,学生的选择依次是:(1)19.2%的学生认为有60%左右的学生认真学习;(2)19%的学生认为有70%左右的学生认真学习;教师的选择依次是:(1)21%的教师认为有60%左右的学生认真学习;(2)20%的教师认为有50%左右的学生认真学习。

对于“平时影响学习、占用学习时间较多的主要活动”这一问题,高达68%的同学认为是“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排在其后的选项分别是:“谈恋爱”,“社团活动”,“看课外书、看电影”。

对于培养方案中的各课程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有40%的学生选择回答“对于将来就业有用的课程认真学,其他课程应付过考试即可”,有26%的学生认真对待每门课。

对于内容较难的课程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有35%的学生选择回答“对较难的课程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有32%的学生选择回答“重要的课程就好好学,否则就顺其自然”。

4 关于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对于“促使你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55%的学生选择回答“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 22%的学生选择回答“为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学金”。

对于“你认为学校应通过何种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问题,问卷提供了七个备选项,允许多选,结果有46%的学生选择回答“加强教育,营造整体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共同努力学习”,有44%的学生选择回答“设置更多实用的课程”,有38%的学生选择回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影响学校学风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40%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学风传统”,排在第2位的原因,学生与教师的认识略有差别,学生的选择依次为: 18%的学生选择“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而教师的选择依次为: 19%的教师选择“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5 教师教学水平与教风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对于“你认为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教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问卷提供了六个备选项,允许选两选,结果高达64%的教师认为“由于对教师的考核以量化指标为主,对教学质量、授课水平、师德、教风等导向作用体现不够,所以教师不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及自身的师德修养”,28%的教师认为“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方面精力投入过少,所以其教学水平、教风欠佳”。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1)调查数据显示,及格率偏低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难度较大且很重要的一些基础、专业基础课中,对此,认为应调整教学要求、改善及格率的师生与持反对意见的师生比例极为接近,特别是持反对态度的学生比例还高于教师,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比及格率更为注重。建议学校最好不要引导教师为改善及格率而调整教学要求,而是通过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改善课程及格率偏低的问题。

(2)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至关重要,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又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课程的定位及实用性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应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框架概念,进一步明确各课程,使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

(3)调查数据表明:课程的难易程度确实是影响及格率的关键因素,我校不及格率人数较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难度较大且很重要的一些基础、专业基础课中。鉴于此,建议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此类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近年来,培养方案的修订均涉及到课时的压缩,导致难度较大且很重要的一些基础、专业基础课也压缩课时,形成了这些课程内容多、内容难、课时紧张、学生学习吃力的局面,因此建议对此类课程的课时重新审核,进行必要的调整。

(4)前述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风也是影响及格率的重要方面,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风。

①要在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中,更多地体现出对教学水平及教学投入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教师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②要加强对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从而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自身的师德修养。

③要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那么任课教师首先应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白所授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课程重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进行讲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制度,使教师有动力、有目标并且有渠道,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信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④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多加关注,应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讲解与辅导,建议学校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和制度要求。

(5)调查数据表明:学风问题是影响课程及格率的关键因素,建议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学风。

①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相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