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时间:2023-09-06 17:0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1篇

1.1专业内涵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金融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专业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有些金融高校确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很多名校的信管专业非常相似,没有突出金融特色,这是值得商榷的。

1.2课程体系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明确,教学方案比较混乱。

2010年l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各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据此为准则,同时对有些课程进行了调整。有的金融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一些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十几门。但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架构不严密。

1.3实践教学不够突出,专业能力训练不够,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有些必要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训练出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和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打造能力的必要基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实践、成绩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2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金融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旨在培养既懂金融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突出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所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依据,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科发展不断给专业发展产生新的方向,专业发展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金融是管理的目标,计算机技术是金融管理的手段。信管专业知识应通过金融院校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导学图等方式体现,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应融化在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该专业的基础,同时体现金融院校特色。该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而不是原理。金融管理是本专业的应用对象,应当从应用的角度去了解金融管理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应设立面向金融领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多课程集成的综合应用类课程,灵活增加金融学科相关课程,突出金融特色,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重点课程,为学生增加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学科的选修课程,菜单式的课程结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或对人才市场的预测,适当地安排最佳的“套餐”课程。同时,对课程计划学时进行整体优化,对照培养目标,分解出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及难点,即找出构架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明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时数。这样,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删除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以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3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过程。

该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到金融管理中的信息所形成的独特知识结构。这一知识链的构建,必须符合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级人才的需求。金融院校制订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名家讲座、学术引领、人生指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规划,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热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符合该专业动态的知识结构需要。平时定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技术讲座,邀请名师专家开设专题报告,尤其是安排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特大型工业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类型的信息主管进校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今后的需求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全面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总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素质增强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

2.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2篇

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3051446,主持人:裘伶。

作者简介:裘伶,高级讲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实训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使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的关键技能和职业能力,顺利就业,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注重金融专业课程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和完善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其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金融业由众多环节和多个专业方面组成,其从业人员中的70%――80%是具体的操作型岗位,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金融行业仍需要大批临柜的、具有熟练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确定适用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适宜的实训教学模式都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体系概述

根据职业教育特定的教育功能,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实训课程设置而建立起来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主要包含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方面。

1.1实训教学

实训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根据这一概念,金融专业实训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金融业务处理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等课程(理论+实践)中的实践部分。

1.2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观摩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的金融企业环境中了解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并掌握岗位工作能力,通过在金融企业从事业务工作,学生可掌握岗位分工、工作流程、业务处理等知识,既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又能提高职业素养。

2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训课程体系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课程定位不准

课程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而金融职业院校对于金融实训课程的定位尚不明确。如“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从课程名称的字面上理解,应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业务处理能力的独立型实践类课程,但其理论基础知识来源于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例如财务分析、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银行法规等,同时自身又存在独立性。

2.2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能很好对接

绝大多数金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再者,金融业不对教学单位开放和学校实训设备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进行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导致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要求,操作技能没有特长,择业能力、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

2.3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性不明显

目前,多数金融职业院校的金融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务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不准所致,割裂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层次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2.4专业实训性课程模式单一,不能实现与金融岗位实际技能的零对接

“三段式”课程模式是指,利用校内配备的模拟实训场所,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实训室的模拟平台上,完成所谓的实际业务操作和实践技能训练。“三段式”课程,人为地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结果是既满足不了金融岗位的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金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3.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针对金融职业院校而言,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满足职业能力或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实施进行。

3.2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原则

金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将现有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操作和处理,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金融服务,这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因此金融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必须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重在实践。

3.3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

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贴近金融实践,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金融创新发展的变化需求,了解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安排实训内容,构建新的体系,不能闭门造车。

实践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重视传统的基本业务模式,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金融实训课程体系,使其内容和结构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4设置金融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课程体系

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所以,课程设置要在通过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论证,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一线岗位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层次结构的设计。

4.1遵循金融专业的特点,构建“三”字型整体课程结构

由于金融业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行业的活动,造成金融专业专门化方向较多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整体上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搭建 “山”字形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山”字形中,横向的“一”字由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纵向的“I”由金融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几个“I”表示该专业有几大职业技术支柱。

第一模块是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基础、证券基础、保险学基础、基础会计、经济金融法规等。这些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金融和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实际运用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模块由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主要是根据金融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其重点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

职业技术课程是在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其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组织设计的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金融法规案例、银行产品销售与服务、理财咨询与服务、会计电算化等。

职业技能课程是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一线业务岗位(群)核心技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其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依据来设计的训练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金融职业服务礼仪等课程。

4.2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构建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首要问题就是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的重新建构。对此首先要深入金融企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出金融各方向的基本的核心专业实训课程门类,建构一个有层次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其次还要注意把金融企业的最新业务、最新手段等金融创新,充分体现到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中,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还必须重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建构起一个有层次的专业课程门类体系后,还应根据各专业实训课程所涉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和核心能力,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选取,并清晰地界定各门专业实训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嵌套、课程实实训与独立实训课程有效衔接等核心问题,避免出现教育内容冗余,教学资源利用冲突或者闲置的问题。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实现提升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还必须改革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实施。在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中,从金融行业一线的需要出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加强金融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实训项目教学,并将其系统化。实训中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方法,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处理业务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彭勤革. 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2] 欧阳玉祝.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第3篇

据测算东莞市各类金融企业每年约需金融事务专业毕业生800名左右,再加上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每年共需约1300名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证券市场等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岗位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3)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制约东莞中职金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金融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其用人标准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偏低,学生的实习、就业得不到保障,这对金融事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地冲击。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实用、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四)实操实训教学环节薄弱,离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实训功能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五)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金融专业和部分会计专业的师资实行共享,专任教师中具有财经、会计类专业学历者居多,而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专任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莞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增强实践技能,争取到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80%以上;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创造条件组织部分教师到外地一些学校学习,到金融机构参加实践;有计划安排教师攻读研究生;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老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框架,坚持以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安排课程内容,设置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划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金融基础》、《保险基础》、《证券基础知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投资理财》、《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等专业课程,规划银行、保险、证券三个专业方向。

1、以校企合作专班为起点,开办更多特色专班,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充分利用学校创新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模式,“送教到企业”,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也为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校本教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联系,充分利用金融企业优质的岗位实习资源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金融企业中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出纳岗位技能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投资理财》等校本教材。

(三)加快校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距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未来几年,拟筹建金融保险综合实训室、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巩固与建行、农商行、友邦保险、平安保险、东莞证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尝试深化合作模式,建立更多的校企合作专班,实现“订单式”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7-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际沟通、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并通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受到相关的专业训练,以达到上述目标。下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上述目标的策略。

一、重组核心课程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财务活动中,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评,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厂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涵盖金融市场、投资学与公司财务这三大领域。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该涵盖这三大部分内容。基于此,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在以“财务管理”命名的教材中增加投资学、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再辅以一些独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的流转,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为日后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基于财务管理发展的特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在该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安排两门以“财务管理”为名的课程,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包括投资、筹资与资金运营,即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另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应包含在财务管理学科之中的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名称可以是“高级财务管理”,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体现财务管理的特色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财务管理的意义、目标与范畴,拓宽其视野,而不将自身局限于公司的微观范畴之内。

第二,在第一门课程即以公司财务内容为主的课程中,除传统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三项内容外,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等知识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这也是与公司自身的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公司治理这一概念与范畴也应纳入课程内容,因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也与财务治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第三,在第二门课程,即以“高级财务管理”或其他名称命名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应是与投资学或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布菜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基础的期权理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投资的国际化分散、组合业绩评价等),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市场有效性、并购与重组等)。上述内容既是投资学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也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这些知识。当然,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教材内容无须太过理论化,简洁而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二、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运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即强化现场实习、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教学环节,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具有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在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的案例,并将案例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但不需要特别著名或报道特别多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报道很多,相应的分析也很多,学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判断造成影响,最好是能和一些企业合作,选取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这可能比直接以一个著名案例来分析更有效一些。案例的呈现不一定采用文字的形式,可以实地拍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然后对拍摄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附加解释说明性文字和讨论的问题,制作成财务管理案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可以直接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实际了解问题的发生经过,回来总结成一个案例。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案例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由教师划定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争辩,在案例分析中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如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也可以组织全班课堂讨论,先由学生摆事实、找问题、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权衡分析并选择满意的对策。经过全班课堂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除讨论外,还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实际扮演角色。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学生自行作出决策,不同的小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决策之下各个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

在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者,一系列的决策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整个实训阶段结束后进行点评与反馈。综合实训可以通过 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来进行,即通过在校内建立ERP沙盘,模拟公司经营,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的专业岗位,担任CFO或财务总监,由其根据已有条件作出一系列财务决策,从而帮助模拟企业有效提高效益。

除ERP沙盘模拟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习。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一门仿真实习的课程,通过构建生产制造公司、供应商、客户公司以及相应的外部机构(包括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高度模拟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岗位,由其接手公司及外部机构的运作,并完成企业2年的运营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运营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对并购、发行上市等证券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解与判断,还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承担起企业经营的任务,因此,这种仿真实习在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能切实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改善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完善。

首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的讨论、案例任务的解决、模拟岗位的担任与任务的完成,等等,均应计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此时的考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在小组对该学生的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是教师对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比如小组最后的业绩是否好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效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个小组的协调性;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该学生在整个小组或团队中承担了多少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对所讨论问题或所面临的任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思路,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更深入的考查。综合以上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提升其实际能力。

其次,上述考核方式与试卷考核的方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总体考核。因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平时进行的,这时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仍然可以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应为1∶1。由于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强调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摆在同等地位,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动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有结合该专业特点,并从多方面采取策略,才能增强该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2)

[3]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任爱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0(12)

[5]杨淑娥,张强.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她是既与本科院校金融学、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有联系,又与之有明显区别的专业。主要培养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特点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紧跟国内外金融业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步伐,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当今,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金融的载体和经营方式正在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混业化发展;三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域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四是金融业的运作目标,开始出现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向两大目标:追求效率和追求安全;五是金融发展将走出传统的“竞争优于垄断”的定式,走向民主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六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发展很快;七是金融从业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些特点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金融业发展新特点,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改革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调整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育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特别是地方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的发展输送合格高素质人才。

二、中外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从所设课程的结构来看,国外注重对金融市场类、风险管理类、公司金融以金融产品营销策划类课程的设置;而我国注重开设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课程。二是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这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而我国则以银行、证券、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三是从理论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理论性课程少,我国理论性课程多。四是国外注重任职资格教育;而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学历教育。五是从课程的总数量来看,国外的课程数量明显比我国少。

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是培养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另外,由于这一专业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多学科性,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具有鲜明的多学科相结合的应用性特色,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得到具体的体现。

1.服从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的实现。

2.强调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4.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有机结合。

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的建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总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2.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3.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与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资格证书。

4.多学科,重核心能力原则。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课程中应增设诸如财经职业道德、金融礼仪等课程,以侧重于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5.模块化原则。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6.地方性、区域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

7.特色化原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各高职院校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

五、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设想

1.改革基础课。对传统的老三段中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核心能力和技能开设课程。

2.重组专业(含专业基础)课。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开设课程。将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础课程、通用业务技能课程、岗位业务技能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发展能力课程则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而开设的课程。

3.强化实践课。应根据技能形成需要开设课程(或项目)。如: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习、模拟证券业务实习、模拟保险业务实习、金融产品营销实习、社会调查、课程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开设校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考试方向一致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李海燕,刘明亮.高等专科学校证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55-56.

[3]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41.

第6篇

关键词: 金融学 差异性教学 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金融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对金融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社会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得格外迫切。因此,如何培养新经济和新金融人才,高等教育肩负重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

一、“金融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历史上看,货币、信用等金融要素的产生已有几千年了,在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确立以前,无论是货币的演进,还是信用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式银行的出现把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金融范畴,由此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世纪中叶,尽管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但主要的金融活动仍然在货币系统和以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覆盖之下,因此,金融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货币和银行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运作、金融资产估值和经济主体理财已经成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内容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面对新的变化,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即包括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活动的集合。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新的融资方式、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手段及市场热点层出不穷,“金融学”课程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1.金融活动的国际化趋势。

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投融资活动不再拘泥于一国范围之内,经济全球化迅速促使金融国际化。资本流动促进货币及各类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网络,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通过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及传染效应而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及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拓展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伴随资本的国际流动,银行网络遍布全球,同时促使跨国银行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这些都榻鹑诨疃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2.金融活动的市场化趋势。

金融活动的市场化是指融资方式或资产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定价由市场决定,资产流动性越来越强。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大量银行信贷或应收账款这类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被作为虚拟的本金发行证券,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交易。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交易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及效率的提高。金融活动的市场化,使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以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资产组合理论第一次提出把数理方法引入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多因素套利理论将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分解成多种因素,从而更加贴近市场实际。分解过程需要技术支持,衍生金融工具中的期权定价模型更需要数学和统计技术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需要工程化思维与技术的支持。

现代金融业务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有关金融学问题的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使得金融学科与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交叉,金融工程、行为金融、数理金融等多个交叉学科孕育而生,创造性地解决了各种金融问题。此外,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导致传统支付和融资业务向电子化、网络化、证券化的方式转变。

二、“金融学”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金融学”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货币、信用、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宏、微观金融活动。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对整个金融体系有个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如《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金融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微观市场领域,如资本市场的运作、有价证券的交易等方面。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不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的掌握深度与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涵盖的内容众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授课学生的具体专业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三、“金融学”课程在不同专业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实践

1.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教学要求。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包括货币、信用、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基本范畴,又涵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领域,还涉及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总量与均衡、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稳定与发展等宏观金融层面。鉴于该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学生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现代金融理论的前沿与发展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多方面的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与业务技能,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市场营销、企业风险控制等活动。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可适当放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同时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进行资金管理、投融资决策及风险管理等活动。

2.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1)金融学专业。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全面掌握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基本原理、金融理论的前沿与发展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性强及小班教学的特点,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3―5个研究专题,由教师引入专题的研究背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再以组员报告的形式汇总小组的观点,最后由老师做进一步的总结与点评。通过互助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讲授金融理论时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教授完之后,通过具体案例,如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金融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

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探讨角度与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货币一章可以引入人民偶尤SDR一篮子货币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微观层面展开探讨,如人民币加入SDR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对老百姓的出国旅游、对居民的资产配置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如在金融市场一章可以增加证券市场的交易及策略分析的介绍,对于股票交易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动员参加股票交易模拟大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金融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3.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金融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高校仍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目前,我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并未采取差异化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实施差异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取消期末笔试的环节,总评成绩的构成应更加多元化。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可以对专题讨论中学生的讨论发言、相关章节布置的课程论文、上课时的新闻分享等环节都设置考核标准,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总之,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真正实现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

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应由重知识测试向重能力测试转变,要降低闭卷考试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考试的题型应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金融学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独立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结合“金融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金融素养,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与创新,提高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49-51.

[2]康立.《货币金融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77-80,84.

[3]钱丽霞.《金融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48-249.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博迪.默顿.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8-02

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运行与金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的培养中也越来越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课程的教学。由于培养体系、既有教学惯例等制约,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是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课程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掌握,不以高难度的定价理论为重点,不以市场投资技术为特色。在实践中存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过于强调理论性,甚至将其视同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现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定位,使得课程成为了一门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加大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的数学要求明显高出其常用数学范围,会形成较大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可能会使得学生既无法与其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又未形成对衍生工具市场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对金融专业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参照金融专业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目标,甚至直接移植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过高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增加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面临课程预设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困境。

2.课程衔接不够合理。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学习过相关基础金融知识后的高级课程。在金融专业培养中,由于课程体系完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内容上注意了与先修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目前国内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在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内设章节,通常前置课程设置较少。而培养体系中前置课程缺乏极易造成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存在困难,学习效果不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策略的深刻认识。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定位和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未能将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有效区分,直接导致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选用,特别教学内容设置上未能有效针对财会专业的需求。部分教学中出现选用金融工程教材作为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同金融专业的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一些学生课程开始时兴趣浓郁,随着课程逐步推进学习越来越吃力,乃至出现抵触情绪。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诉求与金融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财会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财会专业教学不宜过度强调衍生工具定价方法,特别是涉及期权定价理论部分不宜难度过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原理和策略的构建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合理衍生工具运用思维方式。

4.教学方法有待革新。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和内容设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少教师被迫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而课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吃力而成效不佳。

二、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1.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纲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主要定位于财会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让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基本的衍生工具策略。因此,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懂”而非“做”。通过课程教学与培养,使得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方法与策略。培养的重点是让财会专业学生懂得金融衍生工具,为其今后运用衍生工具解决财务问题打好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作为财会专业其本身财务类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参照金融专业添加相关课程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不高。因此,要真正改进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对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各课程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知识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行分析与安排。在各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强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为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建议修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独立开设,并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3.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的广度、深度和侧重点方面与金融专业有所区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财会专业的需求。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于知识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广度上要有所调整。以拓展财会专业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为出发点,在讲解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基础衍生工具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将可转换债券、雇员股权激励计划等隐含衍生工具特性的金融产品纳入教学范畴。一方面,可以结合实例引发学生对衍生工具应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财会专业学生拓展知识、理解企业财务策略提供基础。在教学广度控制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深度方面,财会专业学生的衍生工具教学不宜过多要求。教学深度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可以结合财会专业资产价值衡量问题分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侧重点方面,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以及我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将金融远期、互换、期货及期权的基本原理与策略作为重点。其中,期权是衍生工具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需求,应侧重于期权基本原理,不宜将期权定价和组合期权的应用作为重点。

4.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在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画的知识运用形象化的声音、图像媒体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将课堂丰富化。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用的结合。

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两种形式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有所选择和侧重。在具体案例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热销电子产品订购等案例。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设置一定的案例背景,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讨论相关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专题研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分为课堂专题研讨与研究型作业展示两个基本类型。课堂专题研讨所选案例要达到“精、小和活”的要求。“精”是指选题要精确,贴合教学内容要求。“小”是选题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案例内容,就少数几个要点展开研讨。“活”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达到知识活用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研讨进度的控制者,通过教师对研讨进程的合理调控,避免研讨的偏差或者课堂教学偏离的发生。

三、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事实上是由既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时的偏差与不顺畅而引发的,是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以自上而下推行。首先明确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层面确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畴,并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最后,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教学内容适应财会专业需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方法变革,借助方法变革支撑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培养革新。

参考文献:

[1]潘成夫.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03-205.

第8篇

一、专业建设起步阶段(2002-2004年)

投资与理财专业成立于2002年,当时理财这一行业刚刚被人们知晓,我们看到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聘请专家论证,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立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设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使得在当年招生中,生源的质量低于其他专业,2002年第一期招生的21名学生大多数是第二志愿录取,而且还有降分录取的学生。二是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并多次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已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大家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统一,加之投资与理财这一行业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因此2005年的第一届毕业生虽然全部实现了就业,但专业对口率并不高。

二、专业初步发展阶段(2004-2006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财政金融系的专业教师对理财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学院2005年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以评促建”的原则指导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这个专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明确地写进了教学计划,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这就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出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了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更突出了该专业的特色,使之更贴近行业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三是教师经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我们多次带学生们到证券公司参观,还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我们利用寒暑假,根据事先设计的主题,织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来自京郊的学生较多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设计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实际,了解本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此外,还通过参观国际金融博览会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经过近5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已迈进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该专业在全社会已具备了较高的认知程度。2007年北京市专科录取分数线文科为320分,理科为340分,而该专业录取的新生中,文科最低分为390分,最高分为402分,理科最低分为393分,最高分为428分,而且大多数考生都是第一志愿被录取的。二是专业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专业教师有多篇在专业期刊和报纸上,在全校评教工作中,本专业教师整体排名位于学院前十名。财政金融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2007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刚刚推出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我们就立即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当年11月份的考试,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理财工作提供了条件。在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被评为学院先进科室。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本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重点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核心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依据,构成系列课程链。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为宗旨,明确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年底,针对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又再次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增大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增加了与职业证书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商定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保证相关课程之间能够相互衔接。2008年在财政金融系统一安排下,2008届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营业部顶岗实习4周,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决定学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签约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了91%。

四、对今后投资与理财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过几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老专业和重点专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尽管“订单式”培养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北京地区人才济济,除个别专业外,很难真正实现“订单式”这种培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创出自己的品牌,使我们的这个专业在本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信誉”就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强调实用型、创新型,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型教育,学生除应具备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应具有其他相关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在教学中还要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2•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目前我们的实训课教材及案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市场上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很少,而适于高职学生的教材就更难找到。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及实训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撰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

3•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目前,由于本专业学生深入到证券公司等金融单位实习很困难,社会上的相关行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这就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任务局限在了学校。因此,我们要认真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成为最主要的手段,如证券投资业务、银行柜台业务等实训课程,在学院和系里的支持下,在模拟实验室通过特定的软件和网络,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取得真实的岗位实习的效果。

4•尽量给学生创造参观考察的机会。参观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感性认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参观考察,使学生通过看和听,得到真实的、深刻的和全面的感性认识。这样获得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岗位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9篇

1 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本质及定位  

 跨专业综合实验是指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完成同一跨专业实验任务的实验,具有教学目标跨专业、教学内容跨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3个特点。 

  (1)教学目标跨专业。与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相比,跨专业综合实验关注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目标,具体包括:构建融会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理论进行经济管理决策、解决复杂动态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田;养成跨专业的视野与跨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自组织学习能力等川。跨专业综合实验以本专业为基础,拓宽多个领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关系的认知,从而增加专业的弹性川。  

 (2)教学内容跨专业。跨专业综合实验的实验任务本身是跨专业的,它需要由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应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协同完成。   

(3)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跨专业综合实验突破专业的限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  

 教学目标跨专业是跨专业综合实验的本质特征,教学内容跨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是教学目标跨专业的必然要求。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使各专业在实践环节走向融合,是校内专业学习走向校外实践的桥梁,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 建设金融业全景仿真实验室   

 金融业全景仿真实验室是学校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见图1),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环境支撑。该实验室面向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按照“场景仿真、机构仿真、业务仿真”的理念建设,下设实验银行(营业部、理财中心、国际业务部、信贷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会计管理部)、实验证券公司、实验保险公司,总面积807.3 m2。实验银行配有商业银行综合会计核算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3套实务软件和学校自主开发的金融理财实验教学系统,实验证券公司配有世华实时行情系统和模拟交易软件、新华(08数据库,实验保险公司配有模拟寿险系统、模拟财险系统。

3 建设金融特色经营模拟沙盘课程   

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被引入哈佛商学院的MBA的教学中。1995年,北京大学自主研发国内首个企业模拟经营沙盘软件川。2003年,用友公司推出“创业者”电子沙盘,并在全国经管类专业中推广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教学。如今,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已成为一门常见的经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沙盘推演,协同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参与市场竞争、感知企业运作过程、完成企业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一方面,它与一般的企业相同,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它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以金融资产与负债为主要经营对象,承担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了解企业、了解商业银行、了解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合关系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传统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征,自主设计了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手工沙盘与配套辅助教学软件(见图2),开发了“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沙盘”课程;从商业银行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结算服务出发,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以及沙盘课程进行了改造;创新性地将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与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沙盘教学相结合,开发了“银行一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课程。

4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   

企业综合仿真实习是广东财经大学首创的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它通过构建模拟企业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的模拟演练,熟悉企业的运作川。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企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有用友新道虚拟商业社会、方宇博业的经管类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川、四川师大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这3类平台均构造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代表,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个辅机构。受企业综合仿真实习建设思路启发,学校提出了在校内构建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仿真金融生态圈的设想,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现代金融服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建设。该平台以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为原型,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为一体的“金融控股公司”为核心,在校内构建了虚拟仿真的现代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仿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经营6~8家竞争的金融集团、1~2家担保公司、1~2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信用评级机构、1家会计事务所,1家律师事务所,1家金融监管机构,体验各类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的办理过程,了解其中的重要风控点与合规要求;感知各类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与监管模式;感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增强金融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学生仿真实习扮演的各类角色与处理的主要业务见表。

5 建设“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开放性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补充,它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并利用实验室资源自主开展实验。为进一步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验项目,学校启动了“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项目建设

  实验超市的实验项目短小精悍,一般为8课时或16课时;项目选题面向经济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要求体现前沿性、实务性,尤其推荐需要由跨专业学生协同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上海迪斯尼项目亮点项目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游客的需求,设计中国迪斯尼项目,并关注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对项目选择的影响;“信用分析数据采集与管理”实验要求学生采集企业征信数据,并撰写信用分析报告。目前,“实验超市”已形成管理者职业能力、公司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理财、国贸与物流、金融数据分析6大类40个项目。实验超市的教学组织采用跨年级、跨专业组班,滚动开班的形式,每位本科生需完成2学分的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学习。

6 建立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跨专业综合实验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班级建制,改变了一个教师主讲全部课程的模式,组织实施成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为确保跨专业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进行了相关配套改革。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学校成立了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并由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与实施全校的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工作;其次,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以项目为抓手,吸引院系教师参与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同时,由实验教学中心牵头组织实验中心实验教师、院系教师、校外实务界人士共同组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将跨专业实验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管理办法”等。

第10篇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岗位群的确定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批次是在本科录取批次之后。以广西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第三批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30分以上,高职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10分,部分分数超过“三本”线的学生不愿意选择“三本”,而选择高职院校,因此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三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10~330之间,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在330~400之间。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就不能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过高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源质量相对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制上又比本科少一年,学科体系完整性不及本科,如果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有别于本科,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将不具备比较优势,难以在社会上与本科学生竞争。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确定

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在内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够对口就业的岗位如下:一是外贸业务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贸易流程,能够缮制各种单据,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外运。人才的定位是:掌握货运知识及技能。三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人才的定位是:具备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四是国际商务谈判师。人才的定位是:能够利用谈判技巧、外语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法规、国际金融)进行贸易谈判与磋商。五是银行国际结算员或外汇交易员。人才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外汇买卖和国际货款的收付工作。六是国际贸易教师。人才定位略。七是国际贸易法律工作人员。人才的定位是:能够运用外语、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八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财经知识,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能力。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该专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岗位群应该定位在外贸业务员、外运、报关员和单证员。其余几个岗位在入门阶段对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都有要求,不排除优秀的高职学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现状制定的,并且根据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规定,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定位在上述几个岗位是合适的。

二、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国家规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后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因而不作讨论,本文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上来的,高职教育又被归入高等教育范畴,高职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一般会采用本科模式或者中专模式。采用本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借鉴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按照“宽口径、广基础”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比本科少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形成一个压缩的本科。采用中专的教学模式,会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容易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掌握几种有限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基于所定位的岗位群,在“课证融合”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在弱化本科理论教育的同时,以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若干课程集群,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辅之以核心技能培养所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

(一)“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的技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就是确定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高职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时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主要标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果要从事前述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英语、报关员、国际货代、外贸会计,等等。这些从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就是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国际货代和单证员等岗位对本科的竞争优势,在减少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同时,应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知识的能力。本科教育本着“宽口径,广基础”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建设学科体系,因此在微观层面和某些课程教学安排存在着宽泛化,面面俱到,不能透彻解释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当针对这种状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集群式教学模式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简单地由几门课程组合而成,而是在构成集群课程中以一门课程为核心,另外几门课程构成支撑,核心课程作为基础,支撑课程作为拓展和延伸,由此形成对应于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高职教育在削减某些本科课程的同时,应以其中几门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展与之相关的课程组,形成若干个集群课程。集群式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核心课程,只有核心课程确定后,才能构成相应的辅助课程以构成支撑,形成课程集群。核心课程应是在这个专业中起基础和承前启后作用的课程。核心课程在定位上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也可以基于课程内部逻辑。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部逻辑定位为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这两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安排48~64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只能作一个较为简单的介绍就结束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只能对国际贸易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未能真正实现对国际贸易流程的融会贯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系列课程,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基础、国际结算、海运保险、海洋运输、国际贸易方式、信用证、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合同英语独立设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拓展课程,整个课程组将延续4个学期学习时间,通过反复的一体化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形成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不是对原有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时进行分层教学,逐步深入。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中,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课程的难度下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后续课程也不能再简单重复原来的相关知识,在有基础知识作铺垫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将实务知识加深拓展,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高职外贸函电集群课程以外贸函电课程为基础,课程组将涵盖外贸函电基础、外贸单证、国际结算英语、国际合同英语等课程。在教学中同样先将基础课程外贸函电的难度下调,在外贸单证等实践课程中再对外贸函电内容进行深化。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否应开设经济理论课程的问题,在制订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存在争议的,有的观点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理论过程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不应设置经济理论课程。有的观点认为高职专业对于理论课程的开设原则是“适度、够用”,因此需要开设部分理论课程。由于经济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因而只需为学生讲授一些浅显的经济学理论,省略抽象理论。高职教育开设理论课程是必要的,因为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果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不在大体上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框架体系,就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自主学习。

第11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北工业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经过长达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05年,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迄今已经有九年的办学史。统计学专业的开办,是为了满足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对理科人才的渴求,特别是为了满足对既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又能灵活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当然统计学专业的应运而生,对开拓学校理科办学格局,形成比较全面的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也功不可没。在开办之初,由于当时统计学专业的在学或毕业学生人数相对不多,市场属于相对稀缺阶段,因此学校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培养出在企业、事业单位或教育行政部门从事市场调研、数据处理分析、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的较高层次人才。尽管几经当时各位领导和专家反复论证,数易其稿,这种定位仍然存在模糊不清的硬伤。首先,统计学专业属于理科范畴,自然逃脱不了理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性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实践性相对比较弱。而地方工科大学主要致力于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湖北工业大学属于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统计学的开办如何与教育部直属等重点大学以及普通地方弱势的本科院校拉开办学层次的距离,形成专业办学的错位竞争,这也是统计学专业的办学载体的档次定位的问题。最后,统计学专业跟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终到底应该跟谁联系更紧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湖北工业大学顺应时代潮流,英明地做出统计学专业应当服务于工科,突出理科,与经济管理相互融合渗透的办学方针,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侧重于应用的学科定位,符合学校的办学层次与要求。近年来,学校发挥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与学校经济类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逐渐形成了金融统计、经济统计等热门办学方向,不少学生毕业后就业于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形成良好的办学声誉;在与机械学院的质量检测与管理类专业的合作中,也发挥了统计推断在自动检测中的理论优势。此外,统计学学科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科研项目与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可见,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在服务于本校特色优势学科的过程中,也通过其他学科的平台优势,顺利借力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统计学专业正在朝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目标前进。

二、课程设置方案

统计学专业在开办之初,积极借鉴和学习了武汉地区老牌财经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相关课程设置方案,也参考了重点理工类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新办的统计学专业起步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同时,由于统计学的申报学院是以数理基础擅长的理学院,因此,在办学之初,受制于师资力量、办学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时前几届的学生学习了较多的数学基础课程,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抽象代数、运筹学等,旨在让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突出理科特色。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大胆开设了统计软件分析、可视化编程、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风险管理、管理学等经管类模块课程,而形成了“数学+计算机+经济”模块形式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在后来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发现学生考研时都呈现朝经济学类一边倒的趋势,而且高质量就业人群也集中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或工商、地税等部门,同时,前几年风生水起的信息技术类行业逐渐出现疲软的势头。为了顺应时势,突出应用理念,理学院及时调整了统计学专业中数学、计算机、经济类课程的构成比例,压缩了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数学专业课程;压缩了部分计算机的课程;增强并优化了经济、金融类的课程,并且增加了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课时比例。同时,让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重心前移,使得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就可以相对完整地接触到统计学的核心类课程,为后面多元化的学科方向分流与就业赢得了可贵的机遇与时间。

三、其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统计学专业开办九年来,一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统计实验室、资料室、实验实训中心等。统计学专业试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同时,每一班级均会安排负责又具有爱心的导师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全程进行指导。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经常邀请统计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职业生涯指导,促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学术能力的稳步提升。每一门课程也会有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担任,并定期举行师生交流会,及时发现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这种积极畅通的师生沟通机制进一步疏通了师生间交流的障碍,让教学相长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学改革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目前统计学专业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去向来看,考研率、就业率以及就业的质量均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在统计学专业近九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培养了两名教授、三名博士(外加引进了一名博士),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专业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四、结论

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办学实践为例,介绍了统计学专业在开办过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其他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措施,旨在指出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背景下,地方多科性大学应当积极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科课程构成为基本元素,以实用统计方法和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模式主导下的课程框架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化教学改革实践方案,促进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壮大,为构建和谐的大学育人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李子强李刚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第12篇

一、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构建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真实工作场所――教学企业;开发与之匹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现阶段,财金类专业高职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学习领域设置脱离实际需求目前高职财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来源于本科财金类专业的压缩,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高职特色更加明显,但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离不开完整的学科体系,忽视劳动者在职业能力、行业关键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根本上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教学必备条件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改变高职教育脱离实际的现状。

(二)教学计划基于学科体系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计划从原来基于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发展为现时的加大实训规模和实训教学课时的高职特色的教学计划,但这种做法只是单一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并没有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任职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了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指导,这就要求将学习过程建立在源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

(三)教学实践局限于模拟仿真实验实训场所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但如何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如何使用实践场所,是目前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财金类专业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不能外露;企业的财金类岗位不放心学生顶岗……因此,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大部分还是留于模拟仿真阶段,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和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到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在校园内办企业,由学生做员工,参与真正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专业教材实用性不强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教材的建设也越来越倾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但这种技能培养在教材中的体现只是相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基本课时,基本上还是以“点状”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而不是以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教材,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财金类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条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使高职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可通过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任职要求梳理、提炼、确定专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编写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学习领导的课程标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及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建设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教材;将核心课程逐步建设成为标准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过程

财金类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应当实现以下转变: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分析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在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调研分析提炼本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财金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联系广泛的特征,不仅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还涉及到银行、税务、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其他企业。本教改项目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适当延伸其他相关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以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目标进行财金类岗位认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行动领域的确定。

(二)根据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要求是职业教育确定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确定行动领域的基础上要总结、归集知识点能力点,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确定不是单一的,如何培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明确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基础。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重视两个系统:一是实验、实训、实习成系统,二是基础课要成系统,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

(三)开发设计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领域课程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计划的质量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的课程计划能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本职业中所有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如何制定高质量的课程计划才能全面反映财金职业领域的特殊性,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顺利发展,可围绕“传授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于什么样的载体”、“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三个中心问题,制定集“课程开发的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企业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互补性”为一体的课程计划。

(四)将企业引入校园,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教育”,也要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重在实践,重在操作,更重在对真实项目的操作,而现在的实践教学停留在校内实训室的模拟或仿真,到最后的毕业实习。校内模拟和毕业实习都很重要,但由于财金类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往往不能接触真正的工作内容,不能亲临真正的工作场所,使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受到局限。为真正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必须将企业引进校园,或将校外企业作为校外教学点,将专业教师聘为企业兼职职员。此外,还可开办设立教学企业,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校外会计师事务所,校内金融中心等,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

的记账、项目审计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前台业务。

(五)开发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目前,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很难实现课堂和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开发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从财金专业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而言,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当然还有相互渗透、交叉的工作内容即知识和技能的公共部分,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行动领域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兼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还要遵循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的成长规律。

三、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效果与特色

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研究,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开发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将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增添新的成果,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为本区域培养高职财金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开发建设学习领域起一个良好的开端,并提供教学资源;为高职财金类专业提供经过整合重构的,突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特色教材;为财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增添新的元素――教学企业,实现和践行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校园,或将课堂搬出校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企业职员;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力度,使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更加完善。

(一)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的构建效果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在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专业领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合理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的难题;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提供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系列优质教材;为财金类专业开发建设工作场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

(二)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特色学习领域设置基于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如图1所示,并按图1为序设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后顺序。此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集“学习领域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质量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企业的建设、教材开发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为一体,形成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