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

时间:2023-09-06 17:0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质量成本是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成本概念,它是与产品质量管理活动有关的劳动耗费,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而在产前、产中和产后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目的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大部分企业的损失成本占整个质量成本的70%,个别企业甚至高达80%以上,可见质量改进的潜力很大,亦称作挖掘“矿中黄金”。我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质量成本控制,然而由于多方原因,导致我国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进展缓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长三角地区40余家中小企业,我们发现这些制造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成本责任分担不清。质量问题难以分清责任的承担者,阻碍了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和制定改进对策。

2.质量成本核算失实失效。部分企业质量成本科目设置不够妥当,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同时,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核算体制和工作程序。

3.质量损失分析方法不当。对已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调查后发现,多数企业是在数字上作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未能很好地利用有关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不利于质量成本预测和决策。

4.对质量成本预测和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会有许多随机因素使得决策方案难以实现原来预定的目标,这就是选择方案时存在的风险。绝大多数企业对风险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对质量成本预测方法、质量成本管理方案决策方法进行很好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笔者认为,完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可遵循“质量成本预测――质量管理决策――企业质量改进”的思路。

在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质量成本预测是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质量成本预测工作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该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人员、原始数据、核算体制、成本源分析明细表等原始资料。

由于质量管理基本上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都相关,成败不但和具体的生产部门相联系,也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战略决策相关。质量管理决策是企业总体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质量管理决策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很多条件的限制。调研企业的一个普遍困境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部门要求购买更先进可靠的机械设备;质量监察部门要求充实部门实力,增加质量检验人员数量;产品研发部门的某项技术开发工作缺少资金,希望得到更多的研究经费等等。最高管理者对于这些和质量管理紧密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完全满足,毕竟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规划好资源的使用,使这些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由于质量管理工作更多的与具体的生产经营相关,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结构化决策,这就为我们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了方便。例如,苏南纺织工业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温度和湿度对于纺织产品的质量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确定厂房中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温度和湿度实验,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具体的影响水平并确定恰当的厂房温度湿度水平。而对于一些非结构化的决策,例如如何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由于很难用数学的方法进行量化,而且这部分更多的与企业高层战略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非数理方式来进行。

质量成本预测和管理决策工作程序为:基于历史数据的推断和预测,对于一些不可测因素,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弥补。具体而言,首先是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并归类;区分可量化因素和不可量化因素。对于可量化因素,利用历史数据结合质量成本核算建立历史数据数据库,结合企业实际对历史经验值进行修正和优化。对于不可量化因素,分析因素对质量成本的影响并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其次是对现有数据的处理,根据一定的预测方法进行可量化因素的成本预测。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对不可量化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交研究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6∑技术,对企业产生劣质成本的流程进行改进。

三、优化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措施

1.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目标

质量成本优化是指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寻求质量成本总额最小。在预防成本投入方面,要按“等强失效”原理来设计产品,合理加大产品在设计阶段的资金投入,对供应商进行合理培训,区别对待新老产品的预防成本的投入,加强新员工培训等。在降低失败成本方面,要合理设置中间过程检验,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同时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方法

由于质量成本构成的复杂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很难找到质量成本曲线,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例外,现有的基于数学理论的优化方法很难在质量成本优化中使用。比较实用的优化方法是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和经验的综合使用。

3.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手段

第2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 经济效益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57-01

1 质量成本涵义与质量成本管理目标

质量成本指企业为确保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质量发生不满意时所遭受的损失之和。这就是说,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所支出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损失所造成的损失费用的总和。

从质量成本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定水平的质量是建立在相应的质量成本基础之上的,单纯片面地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势必造成高成本、高消耗,给组织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反之,盲目地强调经济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必将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下降,最终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质量特性,才能有利于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总之,组织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处理好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两者的关系,确定最佳质量成本。同时还要正确分配好质量成本内部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组织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质量成本构成要素,分别进行根本原因驱动分析。通过消除导致质量成本的根本原因,将无增值活动的成本和劣质产品造成的浪费转变为利润、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以及项目改进方案所需资源的投入分析,预测、分析经济效益,评估净收益,进而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需要、按照改进项目对顾客满意度提高和财务绩效改善的贡献大小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级和目标。这便是质量成本评估和分析的使命。

2 六西格玛与质量成本改进

对6σ(SIGMA)质量的理解仅仅就是3.4ppm,会产生偏差,许多组织和质量专家认为,似乎6SIMGA管理更适合于大批量,大规模产品的行业,适合于管理有相当基础的企业和组织。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百分比是重要的公司级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目标达成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及经济效益表现。6σ水平对应质量成本率为销售额1%。根据本人多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作经验,业内企业的质量成本率目标普遍设立在4%至10%,本人曾任职的S公司质量成本率目标为6%。可见,如果企业采用六西格玛方法,质量控制达到6σ水平,则完全可以达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成本目标。因此,六西格玛方法是实现质量成本改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质量成本模型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据基础,指明了改进方向。而六西格玛方法则为改进提供了技术基础,指明了具体改进方法。

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讲,通用汽车公司QSB(Quality System Basic)质量体系基础是广泛使用的现场质量控制工具体系,其分为快速响应、问题解决、风险降低、不合品控制、分层审核、验证岗位、标准化作业、防错等要素。QSB各要素中规定使用的质量工具与六西格玛各阶段推荐使用的质量工具大体一致,可以看作是六西格玛方法根据汽车行业特点的再分类、再整合。

3 应用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S公司是中加合资企业,系通用汽车公司全球供应商,主要为上海通用、韩国通用大宇、北美通用供应自动变速箱中的传动阀,系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

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S公司采用了六西格玛符合及非符合质量成本模型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设立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及外部失效成本四大一级科目。根据公司及所在汽车行业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立如下二级子科目。X年3月,因韩国通用大宇投诉的碰伤质量问题导致当月质量成本率超过10%,出现了明显异常,大大超出了6%的目标,也导致了当年截至3月质量成本平均率超标。

3.2 改善过程

从质量成本评估分析开始,细化、完善了数据统计系统。设立了外部分拣损失等三级细分科目。针对性的明细数据为指出质量成本超标的成因,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从案例定义及测量阶段开始,从后续的分析及改进阶段提供了指导方向。

针对碰伤缺陷特性,结合汽车行业QSB中的适宜的分析工具,递进式地,采用了4D过程要素检查法、鱼骨图多因素分析法、以及潜在失效模式的风险管理法识别出了引起碰伤的根本原因及其潜在风险。

按照QSB中对改进措施的要求,从预防、预测、保护方面,有层次地采取了系统性改进措施,以从根本上消除缺陷所引起的潜在风险。

在重中之重的控制阶段,首先,利用潜在失效模式中的改进措施工具验证及重新评估了改进措施完成后的相关风险系数,为验证措施效果提供了风险管理保障。其次,将经验证的控制措施更新入了标准化作业规程,将措施进行了常态化、制度化。最后,利用QSB中的分层审核,把对控制措施的检查纳入了公司管理层对现场的日常检查机制。即巩固了改进效果的控制,也增强了管理层对改进方法和效果的理解,可谓实现了控制和质量意识宣传的双赢结果。

3.3 案例效果评价

通过六西格玛方法的改善,不仅根本性地解决了碰伤质量问题。也从质量成本方面显示了质量经济性的提高。

短期收益来看,解决了碰伤之具体的质量问题,降低了外部失效成本,从改善前的质量成本率10.73%,到改善后的2.69%,重新达到了质量成本目标。从长期收益来看,经过在完成相关措施的验证后,根本解决的碰伤问题,使外部碰伤质量重新达到了零缺陷,顺利退出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受控发运,恢复了正常供货,大幅提升了有关零缺陷质量的顾客满意度。也就意味着,公司可以退出和取消由于受控发运而实施内部100%分拣,节约了大量内部失效成本和鉴定成本,遏制了由于可能的长期受控发运给企业带来的每月约30万加元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蒋尧明.质量成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1):3-5.

第3篇

质量,国际标准IS08042:1994中对其所作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质量成本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而使产品达到预定质量水平所必须发生的耗费与可能发生的损失之和。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它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二者结合在一起发展的。

质量成本管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泰罗的科学管理,其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以减少废次品。

二战期间,以美国电话公司工程师休哈特为代表,通过概率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抽样检査产品质量,并防护性的对废次品进行事前控制,这种方法省时省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以道奇罗末格为首,将统计方法运用进来,解决了通过破坏性实验控制质量困难,损失很难降低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了将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损失一并考虑,将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形成了质量成本管理。

二、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不足

质量成本管理在国外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大中型企业均有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但目前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质量成本本身的内涵比较广泛,其对成本、环境、SR务、功能以及心理等方面要求较高,要求能够确保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质量成本这个理念不但和有形产品相适应,在无形劳务中也比较适用。比如工作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管理的质量以及决策的质量等。所以,通过质量成本这个概念,不但能够将生产部门质量成本情况反映出来,还能够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质量管理实际效益。

有些企业片面以为质量管理是质量检验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没多大关系。实际上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只有动员企业各个部门的全体职工,提髙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最终实现提髙企业经胡^的目的。

2.质量成本基础数据采集环节薄弱

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汇总工作尚不能满足我国大部分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质量_记录制度,但这些记录大都不全面,且分布于各个部门未进行系统汇总和分析,使得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和统计非常困难。此外,在实务流程中较难判定哪些企业成本属于质量成本,哪些不属于质量成本。

3.没有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现阶段我国各大企业都具备了核算分析生产成本的职能,只是生产成本不能很好地体现质量管理的成效a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设立的会计账户,也不能完整地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最后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综合分析不够深人’质量成本的计算不是单纯为了得到一个数字结果,而是为了在差异中分析寻找产品质量改进的途径,进而达到降低企业总成本的目的。

三、质量成本管理改进

针对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适合企业自身现状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髙员工质量成本管理的意识

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原则,要求以“全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全力进行质量成本优化,全过程落实质量成本控制,全方位实现质量成本效益”为内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

2.建立健全岗位质量成本责任制

完善的岗位成本责任制可以有效降低质量成本,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需要在每个生产过程和每个部门的员工中严格贯彻实施。把各个部门质量成本的执行情况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其对产品质量成本的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纠正。使得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企业质量、效益的双赢。

3.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系统,优化信息管理

质量成本信息是指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在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等各种数据资料。预防成本的数据由质量管理部门及检验、产品开发、工艺等有关部门根据费用凭证进行统计;进行成本数据鉴别,需要通过试验和检验的相关费用凭证进行;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检验部门和车间根据废品报告和生产返工等有关凭证统计;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市场销售等部门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

四、提痛质量核算人员的职业棄养

企业应加强相关核算人员再教育,提高质量核算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质量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对产品质量成本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五、改进和完蕃质量成本分析

第4篇

一、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构成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它是建筑施工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由施工过程中发生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是致力于预防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费、质量信息费、专门质量培训费、质量技术宣传费及管理活动费等成本项目。鉴定成本是评定施工项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所需的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工序监测费和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等成本项目。内部故障成本是在工程竣工前工程未满足设计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质量过剩增加支出、技术超前增加支出造成的损失等成本项目。外部故障成本是竣工后由于工程质量未满足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所发生的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标。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二)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这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成本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用合格施工质量为主导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三)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7%,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1%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超级秘书网

1.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2.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在整个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质量成本损失。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的建筑成品以及半成品的质量保护,避免后续施工造成质量损失,这也是严格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

第5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会计体系建筑业

0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出现,这些事故的频繁连续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看似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刻不容缓,但是,一味地追求质量而不计代价是不现实的。质量差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同样,超过实际需要不计成本地生产过高质量,也是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对开展质量成本控制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使得在建筑行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理论的缺陷性,在实际推行中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管理成效不显著。

1XYZ公司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研究

XYZ公司是由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集房地产开发、建筑科研、建筑装饰、钢结构制作安装、速成墙安装、工程技术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对XYZ公司实地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很容易发现,尽管XYZ公司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已经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事后检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成本太大;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明确;高层管理者忽视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渗透到基层工作人员当中去,质量意识不强;现有管理体系不健全。

综上所述,公司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案还是问题的焦点,这在结果上集中表现为现有体系没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这些缺陷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彼此之间又有着互为依存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不仅是XYZ公司目前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该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下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在结合XYZ公司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如何正确的实现公司质量成本源归集,如何合理的建立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以及科学的应用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方法。

1.1XYZ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技术方案

1.1.1XYZ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XYZ公司建筑施工质量成本可通过设置以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并下设4个三级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各三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四级明细目,以便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1.2XYZ公司质量成本分析

由上图1.2可以看出,XYZ公司的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各占10%左右,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各占了37%和43%。因此初步结论是:降低质量成本必须从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

由表1.1的结论可知,2009年XYZ公司质量成本主要构成是质量损失成本。下面.图1.3分别对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项目进行分析。

从上图1.3可以看出,XYZ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几乎全部由内部返工损失和内部返修损失构成。其中内部返修成本占有绝大部分。根据ABC理论知。如果将内部返修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将有很大的改观。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①既要注重工程施工的质量,也要注意控制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水平不应该是以高的内部损失成本来实现的。内部返修成本如此之大,这是对不合格施工程序因返工重做而发生的费用。如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进行返工修复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构件、机械等费用,这些费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②2009年XYZ公司停工损失费为0。停工损失指由于各种内部的责任或外部的责任而引起的机械、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损失。如起重机发生故障造成停工是内部责任。2009年XYZ公司的内部损失成本结构不科学,加固成本、质量故障分析处理成本、材料降级处理损失的数额都很小。由此可以看出,2009XYZ公司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在一味地牺牲质量成本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提高。

从1.4图可以看出,2009年XYZ公司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构成有为外部停工损失和外部返修损失。这两者之和超过外部返修损失成本的80%,由此可知要想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主要对象是外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主要因机械利用率低引起的,因此,应联系项目实际,从管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机械利用率着手,努力减少外部停工损失。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XYZ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很不合理,要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以及今后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对内部返工损失成本控制上。然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量的多少,以及各成本比重多少是比较合适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质量成本优化分析的手段。此外,公司应该重视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质量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预防质量问题的再发生。

2结论

质量成本控制需要质量成本数据,质量成本数据显示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合理化的潜力。

质量成本数据是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重要指示器,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改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寻找突破口。

一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非货币性数据不敏感,而对货币数据非常敏感,因此质量成本的货币形式能够引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如何有效的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呢?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施工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构建一个可靠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要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各个组织保证。

2.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既要注重施工质量,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企业预防成本的投入,以便减少质量控制失效成本。2.3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预防成本投入。必须要提到预防成本。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这部分费用占质量成本费用中的比例相应就大。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把钱花在避免故障的出现,而不是花钱解决不合格项目造成的后果。

2.4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预计反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2.5企业应从制度上明确质量损失成本源。企业研究质量损失成本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找出导致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有关责任部门尽可能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2.6企业应有效地运用质量损失的分析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分析的任务是为了支持质量改进决策,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损失分析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易于操作,更好地为决策工作服务。运用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相关指标分析、ABC分析以及质量损失函数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内外因素的影响程度,把握减少企业质量损失的计划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质量损失的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质量成本,并开始尝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质量成本管理理论。理论与实践并进,将质量成本管理推向前进。此文仅是笔者学习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此只想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唤起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希望质量成本管理能真正走进我国企业,为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道奋,王效俐.浅论质量成本特征曲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80-83.

[2]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2-5.

[3]于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对策初探[J].中外建筑,2007(6).16-18.

[4]全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房屋建筑工程成本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丁春红.工程质量控制和成本浅谈[J].科技信息,2007(10):29-21.

[7]黄春金.工程监理中质量成本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7-9.

[8]李正权.质量工程师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中国质量报,2006.4.12.

[9]李卫东.企业质量始于质量工程师.人民政协报.2002.11.14.

第6篇

传统质量成本是由质量部门统计的,是围绕着以最少量的质量资金投入,消灭尽可能多的废次品损失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它的目标局限于成本。它为了确定并实施成本最低的质量管理,只是从成本角度去寻求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内在有机构成。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统计是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

然而,自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以来,无论采取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质量及其成本都是企业获取巨大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增长与长期的繁荣发展的战略因素。

我们曾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应再停留在质量部门统计的层次上,而应将企业战略规划融入整个质量成本核算之中,在价值链全过程中开展核算。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同于传统质量成本统计的事后反映,而是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积极进行闭环控制;不局限于反映某一产品或部门的质量信息,而是反映各个产品及部门间相关系统相互沟通促进和制约的质量信息。另外,市场占有率下降、潜在客户消失、商誉受损等隐性质量成本引起的损失很大,企业对其也必须更加重视。

确保数据的可验证性

由于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从理论上说,企业就有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一个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另一个就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但实际上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息成本。因此,能否探索出既经济又便捷的方法,是企业实务中的核心问题。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个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战略质量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即战略质量成本核算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账户的设置。

企业战略质量显性成本按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方法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同时,按企业战略质量工作的每一个作业,在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下开设二级核算科目。

其次是质量经济业务的入账。

按照财务会计工作中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核算的原则进行质量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进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再次是同源数据的分流。按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战略质量成本会计)的核算要求,分别从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的经济数据获取其所需要的数据。

这种战略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一样,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其二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因为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之间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

另外,对于隐性质量成本信息的核算,我们采用战略质量成本的非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是指统计方法、经济方法等。如,统计方法主要使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和统计图,来反映质量水平、质量缺陷和质量费用;经济方法则主要使用经济学上的方法,来测算战略质量成本的机会成本与未来成本等隐性质量成本。在实务中,这些统计方法由各个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责任单位按其工作的特殊性来分别进行。

信息为决策服务

第7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52

企业的质量成本是指工业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单独核算与质量管的成本,不但可以找出反映质量成本的最佳数值,同时,也是用经济办法来考核质量管理职能有效性的一种合理方式。通过对质量成本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质量故障所造成损失和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支付预防鉴别费用所占比例,并从这些比例关系着找出降低产品质量成本的最佳有效途径,进而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广泛开展。

1质量成本概念

1.1“成本”与“成本控制”

“成本”是指特定会计主体为达到其特定目的或目标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企业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成本的可控性,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其中可控成本是指被企业内部某个责任单位的行为所制约,并受其工作好坏影响的成本。将成本划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在于明确成本责任,评价或考核责任单位的工作业绩,使其增强成本控制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促使其可控成本不断下降,提供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2“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传统产品质量成本只计算和考核废品损失,其他有关为产品质量所发生的支出,一般都计入车间制造费用、企业管理费、销售费用等项目内。随着现代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成本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2质量成本构成

质量成本按其属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质量保证成本,一类是质量故障成本。

质量保证成本是指对产品质量标准起到保证性作用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别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企业为防止质量水平低于某一所需水平的活动费用及为此采取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只要由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新产品评审、工序能力研究费用、培训费用、质量情报费用等组成;鉴别成本是指企业为掌握产品制造质量,特别是新产品投入期的质量情况所?l生的费用。它主要有今后检验费、工序检验费、成品检验费、产品试验用的材料及劳务费等。

质量故障成本是指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损失费用,有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组成。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由于产品自身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及处理故障所发生的费用之和,它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事故分析处理费、产品降级损失等费用;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出厂之后,因产品质量缺陷所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它一般包括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折价损失等费用。

质量保证成本与质量故障成本是有机联系、密切相关的,在一般情况下,保证成本增加,故障成本随之降低,相反,如果保障成本减少,就会导致故障成本升高,而保证成本的增减主要是其中预防成本的变化,鉴别成本一般比较稳定,适当的增加预防成本,可使总的资料成本下降,并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了便于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和核算,一般将质量成本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项目:

(1)预防费用。主要包括资料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用、新产品鉴定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工序控制费、改进质量措施费等。

(2)鉴定费用。包括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折旧及维护费、校准费等。

(3)内部故障费用。包括废品损失、次品损失、复验费用、质量事故停工损失等。

(4)外部故障费用。包括“三包”费用、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等。

3质量成本控制内容

资料成本管理的最佳效果,就是要结合企业产品的具体资料要求,掌握质量保证成本与故障成本的结构比例和升降规律,求得两类费用的最佳配合,达到以最低质量成本而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一般来说,当产品质量下降时,企业的内、外部故障成本就会上升,当产品质量提高时,预防成本会逐步上升,内、外故障成本有所下降。至于鉴定成本,通常比较稳定。当这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时,即为最佳质量成本。企业通过质量成本的计算,可以了解企业用于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成本开支有多少,企业应该力求以最低的质量成本来保证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经常分析质量成本占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的比率,作为评价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依据。如果这一比率超过正常要求,企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质量成本逐步降低下来。同时还要经常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外故障成本应该逐步下降,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可以适当增加,使质量成本保持一个合理结构,以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产品质量成本实施控制。为了有效地实施对质量成本控制,首先,必须建立起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确定控制质量成本的责任人、职责权限,然后按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归口管理各项费用,再进而分解到车间、工段、班组。具体控制方法有:绝对指标控制和相对指标控制。

3.1质量成本绝对指标

主要有:预防费用额、鉴定费用额、废品损失等。这些指标一般在制订年度工作任务时制订,制订时一定要取谨慎态度,最好依据本企业的历史成本资料,参考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的成本资料,经过多次测算,反复比较,做到切实可靠。在确保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把质量成本限额定下来,分配到各车间、各班组去控制。分配时,一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把成本限额定的太高,太高了,工人经过努力还达不到,就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达不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全部控制成本目标将落空。二是防止把成本限额定的太低。如果责任者轻而易举地就可达到,同样实现不了控制成本的目的。在执行过程中,还要讲出现的问题随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或纠正。要做到: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控制质量成本,进而达到控制产品成本的要求。

3.2质量成本的相对控制指标

质量成本的相对控制指标与质量管理的要求相一致,这些相对指标主要有:品级率、合格品率、产品平均等级、返修率、废品损失率等指标,以上这些相对值质量指标应结合企业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而选用,用来控制和反映产品质量的好坏。只要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达到这些指标的要求,就说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产品的废品损失控制在了规定的限额内,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质量成本。

4质量成本控制方法

4.1制定质量成本控制目标

为了明确工作,划清责任,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分析企业历年产品质量状况,发现内部故障成本一直偏高、生产废品太多的原因所在,并进行分析研究。把降低故障成本,减少废品损失,控制在具体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上,改善产品工序质量,加强预防措施和职工质量意识教育,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最后制定出质量成本控制目标。

4.2分解质量成本控制目标

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制定出来后,实行分口控制,层层分解,领导亲自挂帅,技术人员负责抓具体工作,质检部门严把检验关口。将质量控制总目标按项横向分解到有关部门,集中控制;各有关部门再把各项目标纵向分解给所属基层单位。为了报纸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各基层单位特点,分别制定出经济责任制。对所有生产单位规定废品损失率指标的奖罚档次。低于规定界值,给予奖励;超过规定界值,实行质量否决。

4.3实施质量成本控制目标

首先,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为了落实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对质量成本的计划、合适、分析和控制,都做出明确规定,逐月编制报表。每发生一起质量事故,都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写出书面材料。通过各项制度,保证日常工作顺利进行。

其次,要实行技术人员跟班制度。产品的每个生产工序都配备现场技术人员,负责生产工艺的现场指导和检查。随时处理出现的质量问题,排除隐患,从现场操作上,防止质量事故。

再次,要加强产品工序质量检验措施。由于产品内部故障成本最多,是废品控制的重点。因此,对产品的主要生产工序,要设置检验点,由专职检验员按工序跟班检查指导,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

最后,要强化职工质量成本控制意识。通过举办学习班、黑板报、质量事故分析、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经常进行质量成本控制教育,提高职工质量成本管理素质。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工序操作质量和工序管理水平,从而大大降低废品数量和质量成本。

5推行质量成本控制的措施

5.1领导重视是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关键

企业领导要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当作生产经营战略重点来抓,不断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支持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的工作,?椭?解决实际问题,对促进质量成本控制起到关键性作用。

5.2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是推行质量成本控制的前提

质量成本控制,必须有反应客观实际的数据、定额。因此,必须抓基层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台账、报表,制定出原料、能耗、管理费和废品损失定额,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使检测计量器具质检合格率达100%,位搞好质量成本控制打下牢固基础。

5.3强化生产责任制是推行质量成本控制的保证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 质量成本 财务估计 成本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继实施,财务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成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事业单位也需要逐步关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可以使事业单位总结出经济运行的规律,把握机遇,但同时加工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智力资源,推高了财务信息质量的成本,而无用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虽然其成本低廉,非但不会给事业单位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带来收益,反而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因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并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估计并加以管理,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界定

(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内涵及其质量标准

1、质量成本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2、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所谓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是指事业单位为出具符合相应质量标准的财务报告及财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和因达不到使用者要求的标准而进行再加工的费用之和。

3、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提出明确的质量标准要求,包括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全面、及时、可比、相关和明晰。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构成

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生产、审核、传递、使用的全过程来看,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构成可分为控制成本、审计成本、舞弊成本以及再加工成本四部分。

1、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主要指事业单位为保证其财务信息符合事业单位财务准则的质量要求而在财务核算、稽核、人员培训、财务电算化等方面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用于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运行的费用;用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和财务电算化、财务软件等方面的费用。

2、审计成本

审计成本是指为事业单位为确保财务信息符合质量标准而对财务信息在报送给使用者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所发生的、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费用。主要是支付社会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审计费用。

3、舞弊成本

舞弊成本是指事业单位在对受其控制的范围内的经济业务审计时,因未能按一定质量标准进行这些活动而遭受的损失。主要包括因舞弊行为被相关部门发现并要求整改过程中所增加的各类费用以及因舞弊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与一般产品质量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但由于财务信息本身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质量成本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智力成本的密集性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产品从初生产、再生产到传递给使用者,每一个环节上都凝结了财务信息生产者和财务软件开发人员大量的知识和智能,因此为了保证财务信息产品的质量而产生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也必然是大量脑力劳动的耗费。

2、舞弊损失的主观性

在现代的经济体制中,遵纪、诚信、守约等应有的市场交易观念和规则尚未能提升为普遍的社会理念,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使得采取利己的行为,因此财务信息造假乃至欺诈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顽疾。事业单位也会出现此类问题,表现在私设“小金库”,骗取、套取、挪用、挤占财政资金,违规招投标等方面,这些都是因人为主观造成的,可见这种主观性的舞弊损失自然而然的加大了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3、标准的非量化性

质量成本往往与一定的质量标准有关,质量标准不同,质量成本也可能不同。一般意义的产品质量标准大多采用定量方式,如世界上现行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就用各种数量指标明确规定了各种不同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而言,单位规模和业务不同,财务信息也就不同。财务信息是智力产品,使用者范围广、人数多,各方面进行决策所需要的内容也不相同,因此财务信息质量标准一般只能采用诸如真实、完整、相关、可比等非量化指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估计

鉴于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特殊性,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因此只能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进行财务估计。由于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由由四部分构成,只依靠事业单位本身,必然会导致外部质量成本的低估,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笔者认为,内部质量成本由事业单位估计,而全部质量成本则应由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估计。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估计事业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有两方面理由:一方面,它可以获得事业单位的内部质量成本;另一方面,它是事业单位外部财务信息主要使用者,也是外部质量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估计工作宜由其内控部门负责,分别按控制成本、审计成本以及舞弊成本归集费用,利用现有的财务资料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估计出内部质量成本。通过各会计期间数据的比较,评价内部质量成本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而言,主要是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归集估计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具体方法是先选取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样本,根据事业单位为其提供的内部质量成本,加上其估计的事业单位的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便可得出总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事业单位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可以包括:第一,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而不得不重新选取样本而发生的费用;第二,因样本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少于要求的数量而另行搜集足够数量的相关财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第三,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的不够及时,使用者因决策需要的而不得不提前收集相关财务信息而发生的费用;第四,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或相关性而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或另行收集信息的费用。

以上四项费用的总和就是样本总的外部质量成本。总的信息质量成本等于样本的内部质量成本与总外部质量成本之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统一,同时也有较为统一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因此按照上述方法估计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行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越高,其生产的财务信息质量也就越高。如果从整体上管理好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效果和效率的提升。财务信息是一种公共品,它具有共享性等特点,事业单位为保证财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所发生的费用由自身承担,在短期内也无法由他人补偿或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他们主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管理的力度也不大,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加以管理。从长远来看,对信息质量成本管理越好,财务信息质量越高,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越有利。

(一)事业单位自身对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事业单位来说,他们能够控制内部财务信息质量的大部分成本。事业单位应意识到对质量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应尽的义务,而不是一种投资。为此,事业单位应做到严格遵守有关的的财务制度或原则。尤其是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起到表率作用。其次,应适时加强对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合法合规地办理并记录经济业务。

(二)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中介审计机构来说,应承担的审计成本控制的责任,应保良好持的职业道德,依法、依规和客观公正地审计,努力降低审计成本。但是,有些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伙同被审计单位一起作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而且触犯了法律,必须得到相应的惩戒。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财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保持好独立性,加强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审核和管理力度。

(三)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财务信息的外部质量成本,主要是由财务信息使用者来决定的。对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说,他们是主要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理应对信息的外部质量成本进行管理。因而,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充分调查研究自身需求,对事业单位应向其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等问题做出明确、一贯的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说制度性控制是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最为有效的控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在财务制度的实施、财务报表的填报等方面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使之能够全面把握相关知识,提供更有用的财务信息,从而降低财务信息质量再加工成本。

参考文献:

[1](美)埃尔登。S.享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87

[2]万寿义,李传玉.现代质量成本观下质量成本优化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年10期

[3]李晓燕,高银辉.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探讨[J].财经与管理.2010年11期

第9篇

一、YF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YF公司是一家从事铸锻件生产和销售的制造业企业,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专业化铸锻企业之一,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于2008年一次性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拥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的质量管理理念,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进行持续、系统的优化和改进。

(一)YF公司质量成本管理职能划分

为了明确责任归属,YF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实施总经理负责制,划部门分工实施。各部门职责如下:

1.总经理。负责审阅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直接听取质量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控情况汇报,负责仲裁和解决重大的产品质量问题。

2.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撰写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与财务部门设计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证;制定质量改进措施,落实对应的质量改进计划。

3.财务部。负责制订年度质量成本计划;组织各部门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报表,进行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出具质量成本财务分析报告。

4.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负责收集与本部门有关的质量成本数据。

(二)YF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流程

1.收集、统计数据。每月月末,YF公司各相关部门于对质量成本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并填制相关统计报表,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审核后报送至财务部。各相关部门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试验检验材料领用、办公用品领用、固定资产折旧,设计成本损失,内部报废产品等,经统计后,按照要求填制《预防成本明细表》、《鉴定成本明细表》、《内部损失明细表》、《外部损失明细表》。

2.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核算采用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财务部在收到相关部门收集到的质量成本相关数据和资料后,对质量成本进行明细核算,登记质量成本台账,编制《质量成本明细账》和《质量成本构成项目汇总表》,完成月度质量成本报表工作。

3.质量成本财务分析。财务部根据月度质量成本报表相关数据,编制《质量成本财务分析报告》,涵盖各项构成指标、相关指标的变动分析和说明。每季度末,财务部将《质量成本明细账》、《质量成本构成项目汇总表》、《质量成本财务分析报告》一同报送质量管理部。

4.质量成本综合分析。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每季度,质量管理部在收到财务部报送的《质量成本明细账》、《质量成本构成项目汇总表》、《质量成本财务分析报告》后,对质量成本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发觉典型问题及应引起注意薄弱环节,并对以往所采取措施或质量改进项目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形成《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报送总经理审阅。

5.质量改进。质量管理部根据《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计划,并监督各相关部门执行。

二、YF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成本事前预测不充分

事前预测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程序之一,它对企业后续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YF公司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过程控制,但对质量成本的事前预测不够充分,对历史质量成本管理数据分析不足,忽视了质量成本计划对后续管理的指导意义。

(二)质量成本核算系统不完善

YF公司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流程,但受ERP系统固有限制,尚未实现系统自动归集质量成本信息,大量数据通过各相关部门收集和统计。

1.成本会计科目未按质量成本核算理念划分。YF公司目前按照标准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理念进行会计科目设定,未按照质量成本核算理念进行重新划分。在实际执行中,通过人工统计的方法进行系统外核算,由于信息收集工作量大,统计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核算信息准确度有限,财务复核难度大。

2.内外部损失成本核算内容不全。内部损失成本仅包含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质量事故处理费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损失成本涉及的内容更广,如设计损失成本等。

(三)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在质量成本考核方面,YF公司仅局限于质量成本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未建立产品质量成本与薪酬挂钩制度,导致员工对质量成本管理不重视,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四)未形成企业全员参与

YF公司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专门设立了质量保证部,负责质量成本的综合管控和分析,并会同财务部共同进行质量成本核算。但许多人认为质量成本管理仅是质量保证部与财务部的职责,未意识到质量成本的形成是各个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全员参与。

三、YF公司改进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质量成本预测管理

依据产品以往的质量成本数据及其变动情况,预测质量成本,提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由财务部门主导,根据公司质量成本历史数据、公司内外环境发展变化情况,对未来质量成本目标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估,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制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

(二)建立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1.加快质量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ERP 操作系统为平台,建立成本数据库,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质量成本预算管理子系统、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与质量成本绩效考核子系统等分析体系,最终实现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信息化与科学化。

2.重新定义质量成本会计科目设置。借助ERP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的搭建,重新设定质量成本相关会计科目,可设置一个“质量成本”一级科目, 下面分设“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5个二级科目,推动质量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

(三)建立质量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此外,应将质量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挂钩,健全与完善质量成本奖惩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注重奖惩的时效性,才能充分激发全员质量成本控制的热情,更合理的控制质量成本,减少剩余质量的耗费。

(四)提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

统一思想认识,从上至下需了解质量成本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成本意识。同时,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培训,尤其针对财务部以外的相关部门人员,从而协助做好质量成本管控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3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已初步形成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为建设业走向市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施工期间,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能否降低,有无经济效益,而又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得失在此一举,有很大的风险性。为了确保项目成本必盈不亏。质量成本管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做好。

一、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概念

1.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及未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

2.质量成本的构成因素,质量成本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经济性的重要体现,它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也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经济基础。按质量成本的性质,质量成本可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为运行质量体系,以达到和保持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其中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运行质量成本又可分为控制成本和控制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量计算。一是预防成本,是为预防故障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即在质量体系运行中为避免施工过程的质量缺陷和偏差而出现的质量管理费用。二是鉴定成本,是为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关质量评价而支出的费用,例如检验试验费、质量评审费等。

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分析的缺失成本分析是指在成本发生之后,依据成本核算资料,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及其原因汇总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为下一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以使成本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目前很多国有施工企业都没有真正认真进行成本分析,往往是一个项目完工后,该项目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可能很快又转入下一个项目工作,而很少对本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或者是分析很粗略,更别说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差异进行详尽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无法为下一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造成第一手资料的缺失。

2.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对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这就需要工程项目各环节人员改变原来的认识,既分工又协调,才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3.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考核制度。目前,很多国有施工企业依然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这严重制约着低成本战略的顺利运作。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制约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激励机制发展的主要问题。真正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为降低成本创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

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想在这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成长,就必须要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转变思维、克服困难,加强对企业施工质量成本的控制。

1.提高质量成本意识,缺乏质量成本意识,可能导致达到或提高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标准所付出的成本过高,受制于成本的压力会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某些施工项目中及安全文明施工上的成本投入,导致出现一些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质量成本意识,就是在不降低安全的前提下,计较达到某施工质量水平所付出的代价,重视提高施工质量的边际成本,使施工项目在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优。

2.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要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首先应从组织着手,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只有完善健全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而健全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需要有完整、结构清晰、指令明确的组织架构,此外组织架构中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职责及权限应明确。通常来说,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组织体系中应当包括成本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及施工现场的项目部等。

3.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质量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应纳入到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中。施工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一般作为质量成本核算的主控和执行单位,除进行正常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外,还应当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需求。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以及各项目施工各执行部门相互配合协调,通过研究分析质量、成本与效益之间关系,从而形成在各项目实际条件下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及管理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将质量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会计中,已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成本核算制度。

4.加强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前期规划是指在项目施工前,分析完成某一标准水平施工质量水平的成本构成,对各部分成本进行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应体现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即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在满足建筑项目安全、可靠、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和避免建筑项目本体及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事故进行成本的前期规划,而不是在项目质量不合格考虑项目造成的后果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前期规划。建筑施工企业从前期着手强化对质量成本的规划,对减少施工过程中质量施工而降低的损失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有效控制质量成本的重要手段。

5.按PDCA循环进行质量成本控制,PDCA工作循环在建筑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管理中运用较为广泛,对于这些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建筑项目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质量成本的控制也应当引入PDCA工作循环,使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够按照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目标高效完成。采用PDCA工作循环进行质量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计划、搜集数据、核对计划、制定改进措施周期性循环,更多的是在循环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质量成本的管理,创造更高的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由此可见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成莲.对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探讨.北京:中田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红根.建筑项目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第11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注重各个方面的管理,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质量成本核算问题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公路施工企业来说,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合理化,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效益,最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业务规则;企业质量;成本核算

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分支,在成本核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在业务规划规范化的环境下质量成本核算过程复杂、核算困难,而且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质量成本与财务会计成本项目不对应,现有的质量成本核算不够全面,不能反映企业产品的质量经济问题等。必须对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规整,找到改进的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综述

(一)概念和分类

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具体概念是依1986 年版国家标准GB6583.1 为标准而制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将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要耗费的总费用,以及没有达到产品质量目标而发生的总损失费用。

质量成本的分类只要是把具有相同作用的内容的费用归结为一类,以便于成本计算,这里我们把企业的质量成本按照一定的程序分为四种类别,分别是: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以及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企业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防止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发生的费用;鉴定成本主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找出不合格产品而发生的费用,比如半成品以及成品等进行的检测与鉴定费用;内部损失成本主要是在制造组织内没有达到产品质量要求而发生的费用,比如返修品等;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产品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在制造部门以外发生的费用,比如产品的返厂修理费等。

(二)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使企业有计划的实现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根据企业的质量策略制定的,不同的质量策略有不同的质量成本,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其次质量成本核算能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提供参考数据,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中都需要根据产品质量成本核算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为其质量考核提供量化标准。

2.有利于提高、改进企业质量成本。过去我国很多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价值,在开展质量成本核算中不根据相关标准认真执行,必须在企业内部开展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完善核算方法和制度,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真正为提高企业经济利益服务。

二、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能够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深入发展,降低产品的成本,分清各部门在质量方面的经济责任,便于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产品质量成本与财务会计成本不符

质量成本核算与会计成本核算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我国企业引入质量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早,却很少有企业同时开展成本会计核算。企业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质量成本核算的意识,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销售业绩等都需要质量做保障。而事实上我国企业的质量成本和产品制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质量成本包含在产品制造成本之中,比如废品损失等,还有一部分包含在产品的期间费用中,比如产品的质量索赔费用等。这些问题影响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成本的计算以及各个部门的质量经济责任的划分。

(二)成本核算不全面

质量成本按照计量经济学来划分,可以分为隐性质量成本和显性质量成本,隐性质量是一种机会损失,但它与会计上的机会损失不同,它专指那些由于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损失费用,比如因为产品质量差而失去的客户等;显性质量成本指直接从会计记录中获取的数据成本,而隐性质量成本是不能从会计记录中直接获取的,但是其在成本构成中占很大的一部分份额,这些成本直接影响着潜在客户群体的满意度。

(三)质量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不是单一的会计和统计的核算方法,而是由质量成本不同的内容所具备的不同特性而决定的。质量成本核算内容比较多,传统的手工式或者统计式质量成本核算方法过于简单,不能从账务上进行系统、连续、科学的反映、核算、分析产品质量,致使质量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已经不能满足规范化、大批量业务规划下的质量成本核算的要求。

(四)管理与核算不统一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在内部管理与质量成本核算方面存在“二张皮”现象,很多的企业工作人员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管理部门的事情,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致使二者不能很好统一;另外,质量与成本不相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存在过多的关注质量,忽略成本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容易导致质量过剩而效益不高;如果过分关注成本,忽略质量,就会造成质量缺陷的结果。所以在经营中需要企业工作人员把控好质量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质量与成本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三、质量成本核算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认识到质量成本核算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建立统一、有效、科学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特别是在业务规划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更应该积极的解决质量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一)设置清晰、合理的核算科目

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科目混乱的现象,一般会计制造成本只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成本两个科目,对其企业内部其他形式的成本费用均分散到其他的费用管理中,这种管理方式比较混乱,导致会计人员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标准,很难准确的计算质量成本。为了使质量成本核算能够清晰的反映产品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清晰的划分质量成本明细科目,为核算人员提供核算依据。对于一些不属于产品成本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车间、部门进行归集,然后转入质量成本中进行核算;降价、折价的损失划分到销售损失中。

(二)改进质量成本核算方法

在业务规划下质量成本核算方法可以采用三层二级映像结构,此结构形式由用户层、规划层以及过程逻辑层和一个数据库系统组成。其中数据库系统主要负责数据的管理,用户层、过程逻辑层主要负责用户视图的存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把用户层的情况抽象到业务规划,然后利用抽像的结果控制过程逻辑层中的流程。用户层是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实际描述,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范围都在用户层体现,能够清晰的反映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业务流程将出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者相互作用,过程逻辑层对质量成本核算的完整业务过程的逻辑抽象,作为其方法实现的具体依据,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业务规划实现质量成本核算,企业所有相关业务流程按照业务规划原则合理分析,在质量成本核算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应的业务规划进行解决。业务规划是一个统一的模式,通过对业务规划进行评价来解决质量成本核算的盲目性问题。

(三)合理估计机会损失

企业的机会损失一般是当期至来年管理引起的,但是机会损失的发生不在当期,它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发生不同额度的机会损失,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统一标准,所以在经营过程中机会成本损失一般都是根据相关的数据估计出来的。比如可以按照机会损失所占产值的比例来大致的估计机会损失额度,或通过产品的结构形式以及其他的产品信息,分析产品质量对企业的影响性进行估计。机会损失的估计可以借鉴会计核算中坏账准备的提取估计法,从而合理估计产品质量的机会损失。

(四)真实、有效的进行质量成本核算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对于质量成本核算要谨慎认真,做好质量成本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为质量成本的改进提供依据,最终实现最佳质量成本决策的目的。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生产特点、生产规模等方面合理设置核算科目,设置好合适的质量成本核算科目以后,建立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的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经营事务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质量成本的高低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在业务规划下针对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企业要在其经营管理中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的控制质量成本,适当增加预防成本的估计,积极完善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利用科学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解决质量成本核算中的问题,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翠.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153-154.

[2]欧阳玉浪.论质量成本核算的改进[J].网络财富,2009(15):150-151.

第12篇

(1)没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2)质量损失成本源归集不明确。

(3)质量成本核算失实、失效。

(4)质量成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不当。

本文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质量所花的费用与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损失之和。质量成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择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质量成本总和最低的一点如图1.根据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可以求得质量成本的最佳点。内外部损失成本,一般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之和,随着质量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同质量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条垂直线的位置上,即为最佳质量成本。

1、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建筑企业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组织状况,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关系。

(1)首先质量成本管理应纳入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由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归口分级控制。由各项目部负责内部损失成本、用户回访部门负责外部损失成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成本及预防成本。另外,总会计师还要制定质量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设立责任中心,明确财务部门和质管部门的责任,根据财务部门和质检部门的报告和改进计划,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改进技术革新设备等决策。

(2)财务部门和预算部门要负责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设立质量成本科目,搞好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报告工作,设立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考核各质量成本部门计划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最优先成本决策,监督考核各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根据质量成本数据提出分析报告及切实可行的改进报告,具体组织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

(3)各项目部根据下达的质量成本计划,提出本部门的执行措施和相应意见,编制责任预算。记录实际执行情况,定期报送真实的质量成本数据。各项目部还要将预算与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以便管理阶层据以进行决策,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产品质量,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2、加强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

所谓质量损失成本源就是指造成质量损失的岗位和原因。探究质量损失成本源主要不是为了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更主要的是为了找出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2.1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模式

建筑产品生命周期长,质量影响因素多,无论是纵向的损失成本源历史分析还是横向的损失成本源责任关系分析,都十分复杂。主要思路是建立在两张对照分析明细表、一组分析原则与一张组织关系对应表的架构上,即组成“二表一原则一对应模式.

(1)从公司层面建立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如表1所示。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纲要性强,是系统方面全面的统筹;是从公司层面对质量损失类型及其原因的概要性罗列。质量损失类型主要包括施工质量损失、安全质量损失、合同质量损失及工作质量损失。损失原因只列出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细分以便将损失源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

(2)从项目层面建立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十分详细,便于具体操作,是按照具体的分部工程将质量问题通病及其原因进行罗列,并根据具体原因找出相应质量损失成本源。

(3)在项目组织结构与公司组织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对应性,明确这种组织对应关系,就可以将施工中的质量损失成本源通过对应关系由项目层归集到公司层面。应理顺建筑企业的公司组织与各项目部组织的对应关系。

(4)为了避免在使用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时生搬硬套,使质量源的分析僵硬化,

需要制定如下分析原则进行指导:

①材料问题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是质检员和材料员。

②由于具体操作出现质量问题,主要责任是工长,施工员与质量负责人也要负一定责任

③已按交底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技术负责人是第一损失成本源。

④在施工过程中,该复检而未复检出现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施工员。

⑤重大施工安全问题,找项目经理。

⑥形成产品后查处的质量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质检员。

⑦技术负责人应针对实际工程具体情况,提出全面方案,具体执行者为施工员、工长、质检员、安全员。若不按要求做,必追究其相应责任;反之,技术负责人对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措施,任期盲目施工造成损失,应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⑧施工方案经过审批论证,一旦成立,则不属于个人行为。

2.2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过程

首先,依据会计科目与质量记录,将施工质量损失归入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在项目部层面上寻找质量损失成本源。其次,结合质量损失分析原则将项目层面损失成本源通过组织对应表向公司职能部门层面归集,寻找施工质量的公司层面的损失成本源。再次,将其他质量损失归集进入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最后,按照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将各类损失成本源归集至公司层面。

3、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3.1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设置

为了以货币价值的形式综合反映产品质量成本问题,企业应该设置“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5个二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质量费用调整。其中,质量费用调整科目核算实际并没有支出,但应计入其他二级账户的隐含成本,以保证质量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能够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质量成本。各二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如表2所示。

3.2质量成本核算体制的建立

由于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属于管理会计体系范畴,不能纳入企业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第一步工作是填写相关原始凭证,包括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等,把当期发生的质量费用通过原始凭证归集质量成本明细科目中。其次,每期期末把当期质量成本科目中归集质量费用按发生原因和发生地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分别结转到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最后,编制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说明书,分析产品质量成本总额、构成、单位产品质量成本。具体运作流程如图3.

4、重视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4个分析内容:质量成本总额分析,构成内容分析,构成比例分析和质量损失率分析。

4.1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内容分析

首先,计算出本月(或本期)的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内容,然后,分析比较本月(或本期)质量成本与上月(或上期)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据此找出质量成本的发展趋势。

4.2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分析

所谓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分析,就是在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例,即内部损失成本率、外部损失成本率、鉴定成本率和预防成本率。然后,分析比较质量成本项目构成与最佳质量成本指标,找到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其中,最佳质量成本指标可借鉴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而得。将质量总成本曲线划分为质量改进区、质量成本最佳区和质量成本过剩区,如图4所示。

在质量改进区域,损失成本高于质量总成本的70%,预防成本则低于质量总成本的10%,在此区域应加强质量管理,采取突破性措施予以改进,以降低质量总成本。在质量成本最佳区域,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50%,预防成本低于质量总成本的10%,处于此区域时应将质量管理活动的重点转向控制。在质量成本区域,损失成本小于质量总成本的40%,鉴定成本则大于50%,处于此区域应降低质量标准中过定标准,减少鉴定成本支出,从而使鉴定成本降下来。

4.3质量损失率分析

控制内外部损失成本是质量成本管理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的关键项目,因此,可以质量损失率的分析寻求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所谓质量损失率,就是指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之和与施工总产值之比,是质量指标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性指标,其大小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效,其值应该越小越好。同时,还可通过分析比较本月份质量损失率与上月份质量损失率,来衡量管理是否有效。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